眼睛上的童话

2024-08-04

眼睛上的童话(精选4篇)

眼睛上的童话 篇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儿童写作就像天使在说话。”然而,现在很多孩子提到作文就犯难,“天使”已被束缚,作文语言苍白空洞,甚或落入俗套。正因为如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才需要把幻想、纯净的本质还给孩子,给他们一个自我、美丽、充满爱的审美世界。我想到学生们最喜欢的童话,让他们以童话写作来提升作文能力。因为,童话的写作更像是天使在说话。

泼洒绚丽的色彩

孩子们在读安直房子的童话时,都觉得作品中对颜色的描写泼墨如洒。《狐狸的窗户》里那片蓝色的花田,某片高原上,一个连吹拂的风都被染成了蓝色的地方———那里是无边无际的蓝色的天空、蓝色的花田。还有《花香小镇》那水流一般朝天上涌去的橘黄色自行车,《萤火虫》里熟透了的柿子般的车站灯光和飞雪落花一般的蓝色萤火虫,《夕阳之国》里橙黄色的沙漠、虞美人草颜色的天空、玫瑰色的眼睛……

孩子们是有灵性的,阅读着美好的文字,他们的表达也丰富多彩起来。有学生把“枫叶红了”生动地写成“秋风在枫树的耳朵边讲了个笑话,枫树忍不住就笑了,脸都笑红了”。还有学生写“我的妈妈是彩色的。她生气的时候是鲜艳的红色岩浆,温柔的时候是纯净的蓝色天空,开心的时候是明亮的橙色气球”……有一个女孩写回老家帮奶奶摘棉花,在描写了棉桃吐出白棉的美之后,她写道:“只是,从棉桃里每取出一点小小的白,我的心,就小小地暖和一下。”看到这段话,我的心也暖暖的了。

捕捉动听的声音

安直房子在写童话时产生一种冲动:写一篇能够听得见声音的故事,孩子们在读童话的时候也感觉到了。他们在交流时谈到了《谁也不知道的时间》里飘到了遥远的海角的鼓声,《雪窗》中风声大作时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铺天盖地涌过来的细微的声音,以及一段段富有特色的人物语言。

我曾经从绘本《麦先生的旅行》中选了几幅插图,让学生想象描写画面。有位学生选择描写的是第6页麦先生在夜晚来到游乐场那幅,他拟的题目是《笑声睡了》,其中有许多描写笑声的语句:“风从他脸颊拂过,他听到了欢笑声,是像灰尘一样浮在空中的白天里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他听到了儿子的笑声,他能分辨得出来,儿子的笑声就像阳光下玻璃弹珠洒上桌面蹦跳般的清脆。”“笑声渐渐地轻了,他听到谁打了个呵欠,像水面上冒了一个小泡泡。肯定是儿子,夜深了,他总是不肯去睡,依偎在他身旁,让他讲故事,小巧的鼻尖蹭到他脸上,凉凉的,像是被小狗的舌头舔着,舒服极了。”读了这些语句,我的心也柔柔的,能汪出水来。

在绘声绘色中丰盈

讲故事是较好表达自己的方式。曾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名为《你会讲故事吗》的文章,文中讲到:让未知成为大家心中共同的期望并朝着它大步前进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讲故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的表达方式。让世界瞩目的耐克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西部电话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大公司都是把讲故事作为很重要的管理方式,耐克公司还有个“首席故事官”。

我们班确立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为固定的讲故事时间。讲故事的形式多样,有好童话再现、改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根据提供的图画编故事、给自带的玩具编故事、以小组形式呈现的童话剧表演,等等。这些都是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思绪漫舞,神采飞扬,不少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增强了。

记得有学生讲老鼠们为了逃避猫的追捕练习飞翔,它们不怕失败,历经多年,终于掌握了飞翔的技巧。它们惊喜地发现,它们有了结实的翅膀,没有羽毛,但足以和鸟类的翅膀相媲美。这群老鼠不再受猫的威胁,它们就是飞翔在夜空的蝙蝠。这可是极富创意的蝙蝠起源说。

同一题材的年级跃动

在教四年级的时候,讲台上有一盆仙人球,有皮球那么大,绿绿的,长满了刺儿,学生们下了课总喜欢来摸摸。于是,就想把它作为学生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发现有孩子给它起了一个挺美的名字———绿刺猬。我引导他们想象在教室里的绿刺猬,会做些什么呢?会有什么变化呢?有孩子写:“绿刺猬身上总是扎着一块块橡皮,因为它瞧着丢三落四的我们,总是因找不到橡皮,用脏指头在本子上蹭,留下一个个黑斑点。它就在橡皮们调皮地滚动时用尖尖的刺扎住它们,让它们乖乖地等我们来取回。这是个多么善良可爱的绿刺猬啊!”

到了五年级,仍是这盆仙人球,学生们又有了不同的故事。有学生写到:“嘟嘟总不爱理睬人,遇点小事就爱与人争吵,一点都不肯让步。”最后他给嘟嘟设计的结果是:一天,嘟嘟又得理不让人,说的话像刺一样射向同学。忽然,大家都愣住了,眼睛直直地盯着他的头,他头上长出了一个绿刺猬这故事让同学们一笑后便有了领悟。

六年级再写时,不是只满足于情节的生动,学生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有学生写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沙漠里寻找食物的刺猬遇见另一只刺猬,她正站在沙堆里。“天哪,可怜的小家伙,饿得脑袋都绿了。里克惊呼。可是那只小刺猬却不答理他。里克想,她一定是饿得没力气说话了。天已经很晚了,里克匆匆把留着当早餐的半颗沙枣扎在绿刺猬的脑袋上,走了。第二天,第三天,里克又好运气地捡到半颗沙枣,忍着饿,扎在绿刺猬的脑袋上,尽管绿刺猬看也不看他。

“第四天、第五天……依然没有下雨,坏眼神的里克却每天都能好运气地捡到半颗沙枣,他统统留给那只哑巴绿刺猬,而他自己却连胡杨树叶子也没有力气咽下了。

“绿刺猬心疼得想哭,她好想告诉他,其实他每天捡到的都是同一颗沙枣。他把沙枣扎在绿刺猬的脑袋上,又被风吹走了,他又捡回来,再被风吹走……可是绿刺猬却不知道怎么告诉他,因为她根本不是什么绿刺猬,她只是一株不会说话的仙人球。”

这样相同的一个题材给不同的年级写,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在教这个班,于是会有这样的可能。不过,确实可以往这方面考虑,让一题多写成为一种新的作文指导形式。想一想,当学生看着自己在几年中编写的童话,有着同样的主人公,故事却不一样,该是怎样一份惊喜。

获得有意味的言说

童话写作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影响,往往还体现在极其丰富的语言表达上。那些童话意味的语言,少了一份匠气,多了一份灵气,在作文里如颗颗闪亮的珍珠,有其独特的色彩。

我常常在学生的习作中与它们不期而遇。有学生在作文《当了一回盲人》中写出:“我小心翼翼张开手臂摸着,伸出脚尖探着。此时,我成了一只大甲虫,手和脚成了我探路的触角。”还有写拿着自己制作的小桔灯走在小区里,“我就成了一只超大型萤火虫,小桔灯就是我发光的尾部。有几只小虫向我飞来,眼光中定然流露出惊奇,然后又慌里慌张地逃走了。”

我觉得,我是通过童话为孩子们打开了语言的空间,就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童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言说。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手中的笔便会畅快起来。当童话落到纸上的时候,美好的童年就在童话中尽情释放。

眼睛上的童话 篇2

在一个家里,有一个人,他长着眼睛和鼻子,耳朵,嘴,五官们们虽然是亲兄弟,但不是很亲密。

一天晚上,主人用过饭就回房间睡觉,嘴在一张一合地回味刚才的美餐,这被鼻子和耳朵看见了,说:“呦,嘴,瞧你这馋样,就令人讨厌。”嘴说:“我这可是为了主人的健康着想,不吃,怎么给主人提供精力?”鼻子和耳朵异口同声的说:“是,你的确是为主人提供精力,可你还是令人讨厌。”嘴说:“好,那你们说我令人讨厌对不对?那我们分家!从此以后你们走你们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光道,井水不犯河水!”鼻子和耳朵爽快的答应了。现在,主人的嘴向右一些,鼻子的皮往里缩,耳朵合了起来,人人都说主人是神精病,主人都脸红了,眼睛很伤心,因为它们都是它的弟弟,它是姐姐,有一天,眼睛对它们说:“兄弟们,你看别人的五官有吵架吗?让我们和好吧!”

此时,那些五官和好了,从次以后它们十分亲密,不再吵架了。

肩膀上的眼睛 篇3

离开了那辆自驾游爱好者的丰田车,我开始了“千里走单骑”。首先面临的就是交通问题。研究地图,从同江沿边境线前往漠河走的话,会路过另外一座边境大城市黑河。但在长途客运站,却发现没有从同江直达黑河的车,都是绕道哈尔滨再转车北上。失望沮丧之余,我换了个角度一想,自己拍摄的目的很明确,如何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主题去获取素材,最后做出来的片子应该是有场景有人物最好还有点故事的好看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行程的流水账。而黑河是一个跟同江差不多的中俄边贸城市,这样看来,就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边境线走(当然有条件的话又另当别论),重要的是能够到达一个边境的目的地。所以,我便决定到哈尔滨直接转火车前往漠河,那里是中国最北,具有特殊的地标意义。于是我在同江就把火车票买好了。

后来,我都是这样换乘各式各样的公共交通工具,火车、长途大巴、顺道的卡车、拖拉机、的士……什么车都坐过了,有时还能采访一些同行的旅伴、司机,一个人走,似乎更能集中精力去感知旅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风景,每一段相遇。

中国最北印象

一下火车,我顿时感受到“中国最北”的凉意。我在漠河城里闲逛,一辆宣传小车用高音喇叭放着乡土气息极浓的东北二人转来回地在街上行驶,所经之地却都是清一色的欧式仿俄建筑,我特意在后期剪辑时把这种“土洋结合”表现在了片中。

当我透过镜头拍摄漠河街头的景观:清一色的欧式房屋跟前,人们在休闲,孩子们在玩耍,有的在目前全国随处可见的彩色公共健身器材上健身、荡秋千。拉近焦距,都是黑头发黑眼睛,玩的是中国象棋,听的是东北二人转。我再次为中华文化顽强恒久的根基而深深折服。这不,乍一看上去中国人非常迅速地接纳着外来文化,但骨子里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却是难以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趋近另一种异国文化而令自己有任何改变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根文化”在起作用吧。

漠河其实离边境还有几十公里,又被大兴安岭的森林围绕,我是坐每日旅游班车到了北极村,才拍摄到中俄界河、对岸的俄罗斯小村庄和河上的俄罗斯舰艇与哨兵的。

北极村其实与中国绝大多数村庄没什么两样。但就因为它位于中国最北端,“身价”就大不一样了。正因为这个特别的地标,于是,投资商、建设者纷至沓来,各种土木工程迅速兴建,客栈、饭馆一个挨着一个,还有更多的村民正在把自家的住房改建为旅店,准备迎接下一波旅游高峰。据说就在我到达漠河的三天前,6月21日夏至节那天,北极村一间普通农家火炕房的房价竟高达一晚400元,原计划接待3000人的北极村一下子来了30000人,连当地农户也家家爆满。人们都是冲着夏至节的北极光来的,但那天阴雨,什么光也没有看到,村民们告诉我,那些受了一夜累的游客们第二天又“忽的”从村子里消失了。这种场景我已经拍不到了,都是听一个当地的渔夫口述的,他还用一种很生动的方式讲述当天他跑了100多个来回的船,对岸的俄罗斯人都好奇地张望,不知道中国人在干什么。幽默的采访有时也能弥补一些画面的不足吧。

其实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跟夏至节的大部队撞个正着,我相信镜头中拍到的宁静的北极村才是它的原貌。江水清澈,倒映着青山和白云,天空是那么低,就像一顶大花边帽子扣在我头上,我尽情地极目远眺,几乎不需要抬头就能看见山峦与天边的云朵相互亲吻,那万籁俱静的感觉真像是来到了世界的尽头。

如何寻找拍摄对象

刚开始这样一个人行走拍摄,真有些找不着北。我只是有一种感觉,一定要接触当地人,只有他们的讲述和生活才是那些旅行风景之外最宝贵生动的纪录片素材。可是,怎么开始这种寻觅呢?

在漠河的北陲市场,我发现了一排卖煎饼果子的小店。这里卖这种民间小吃不像有些地方推个小车儿,而是有一个个独立的铁皮屋,一屋坐一位系围裙的摊主,听她们说,小屋子是为了抵御冬季零下40度的严寒才建的。我选了其中一家,开着摄像机走了进去,女主人笑容可掬,长得也秀气,讲起话来,双眸顾盼,颇有日本电视剧里阿信的神韵。于是我决定从她开始采访。

为了让采访显得自然,我也买了一个煎饼果子,坐在小屋里边吃边聊,女主人一边忙乎一边回应着我,一口的东北话,很有乡土气。第一次采访,我并没有拍到什么有趣的片段。我没有放弃,在漠河呆了三天,每天都去一次,甚至两次,有的时间段正是摊主最忙的时候,来不及招呼我,我就静静拍下了她忙得不可开交的身影。那时,我已经觉得这个人物的形象开始越来越丰满了。直到最后一天去,摊主芳姐才开始把我当做了一个熟人,什么都愿意和我说。这时来了两个顾客,是她的老客户,大家聊得更是热烈,她很自然地说到自己一年只放三天假:大年三十、初一和初二。我问她想不想放个假,她却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不想,光想着给我闺女多攒点钱。”旁边的顾客又接着话头议论起来:“那咋整,为了生活、为了儿女,拼呗!”我当时一边拍着眼睛就有些湿润了,而眼前这个朴实的摊主却依然带着可亲的笑容。

后期剪辑这一段时,我还犹豫过要不要采用。因为人物所表现的主题看似跟边境关系不大,但是我走边境也是为了探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观念,其实这位勤劳朴实的大姐表现的不正是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和幸福观吗?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却依然这么乐观坚强,面带灿烂的笑容。多么可爱的一个人物啊,她又是生活在中国最北,应该不算走题。

偶得的好选题

在漠河游走时,我听见大街上响起俄罗斯歌曲《喀秋莎》熟悉的曲调,寻声而去,原来是一个俄罗斯面包店。和店主人攀谈起来才知道他们来自额尔古纳,就是我正准备去的俄罗斯民族乡室韦所在的辖区。这家人告诉我,他家的小女儿在额尔古纳市电视台做记者,欢迎我去那边找她。没想到,这段缘分让我遇到了难得的拍摄机会。额尔古纳市电视台的这位大姐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还邀请我和省市电视台的记者一起去参加首届中俄两岸百姓大联欢活动。就这样,在没有采访证,没有事先准备也没有介绍信的情况下我“混入”了媒体队伍,深入一线,拍到了室韦全镇居民歌舞欢庆的场面。

室韦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与对岸俄罗斯的奥罗契村隔河相望。这里的老百姓大多是华俄混血第三代、第四代的后裔,有的完全是一副西方人的面孔,一开口讲话却是一口东北话。而两岸的联欢活动,让我有机会拍到了他们翘首远望对岸的情感瞬间。也在他们最动感情的时刻采访了他们情感深处的话题,比如他们有亲人在那边,比如他们从小跟着俄罗斯奶奶做面包,吃面包。我知道文化融合在这个小镇无处不在。

联欢会后,电视台的记者朋友们都赶回去发稿了,我则在室韦住了下来。

这里有着太丰富的拍摄素材——白皮肤蓝眼睛的华俄混血后裔、有别于中国大多数内地乡镇的生活习俗。我行程初始设想的主题:关注文化不同民族各异的边民共同的中国人身份。在这个边境乡镇这些都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

别看俄罗斯族家庭里有的长得极像西方人,有的亦中亦西,有的外貌与中国人没多大区别,他们往往既继承了中国父亲遗传下来的勤劳与智慧,又继承了俄罗斯母亲遗传下来的干练与开朗。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了解到他们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开家庭旅店,于是便以拍摄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为主,在生活中展现他们给我的最初印象和我一直在追寻的关于中国人文化身份认同的主题。

肩膀上的眼睛

其实,大部分俄罗斯族人天天看着江对岸的俄罗斯小村庄,都很想知道那边是什么样?房子里又是什么样?显然,她们对从未去过的邻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感。在联欢会上我认识了青春靓丽的韩雪、韩冰姐妹。她们热情地欢迎我去她家玩儿。我问金发小姐妹:“如果忙完这三个月的旅游高峰期,不用再接待这么多游客了,是不是该轮到你们自己去旅游了呢,那么一家人最想去哪儿呀?”她们很肯定地说:俄罗斯,莫斯科。她的父母对我也毫不忌讳,说着说着,韩雪的母亲说“等忙完这阵准备回国看看。”女儿赶紧提醒说:“不是回国是出国。”然后全家大笑,韩雪母亲也不好意思地说:“对,对,是出国,回的是老祖宗的老家。”

眼睛耳朵童话作文 篇4

“哼,我才是老大!”

“你们算什么?我才是真正的老大。”

咦?这是谁在吵吵嚷嚷,原来是五官在争吵。

长长睫毛的眼睛大声叫道:“你们这些都没我好,看东西要用我,不然你们谁也看不见,干不了事,所以我才是老大!”说完,它眨了眨眼睛。

“去你的吧!”嘴巴大声反对,“怎么说老大也是得我啊,要不是我,你们早就变成饿死鬼啦!再说……”

“住嘴!”这是半路杀出了个亚瑟王,那就是耳朵,“要不是我,别人就算喊破嗓子你们也听不到!”耳朵越说越忿忿不平。

“少来这一套!我才是老大!你们看,主人耍帅就会把我撂起,而且我最高,我就是老大!”头发理直气壮地说。

没等头发说完,鼻子就挺身而出:“你看,主人每天……”没等鼻子说完,就被其它人打断了:“你不就是为主人制造垃圾的吗?”鼻子被狠狠地数落了一顿,边哭边说:“要不是我,你们都要憋坏呢!”

上一篇:拓展教材下一篇:可行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