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绳武教育思想探析(精选6篇)
杨绳武教育思想探析 篇1
杨绳武是一个基督徒,他小的时候曾经立志要做传教士的,杨绳武和基督教。
基督教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这一点在《评传》上落墨不多,可以说是《评传》的一个弱点。
世界上的人,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信仰、学历、职务,都是平等的。
过去我们被教育说,某些人因为信仰了某个主义而成为伟大、光荣、正确的个体或群体。这样的说法无疑是错误的。
我们不会因为杨绳武先生信仰基督教而影响我们对杨先生的评价。孙中山先生也是基督徒,先生也是基督徒。
对一个人的评价还是要看他一生做了什么。
杨绳武先生的贡献在于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我觉得杨先生当年将同仁学校在直隶省教育厅立案,是从一个教育家的立场做出的决定,读后感《杨绳武和基督教——杨绳武评传读后感之三》。
假如杨先生只是办了一所教会学校,那他不过是上帝的一位信徒;但是他把教会学校办成了一所面向社会大众的学校,那他就不仅仅是上帝的信徒,而且是华夏的一代宗师了。
杨先生的做法,采用“非正式的宗教教育”,于信仰自由及办学原则都很符合(陶行知语),实际上是想超越人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就教育论教育,而不是想离经叛道。
这是杨先生的伟大之处。
顺便讲一个胡本德先生的小故事。
当年胡本德在保定地区传教的时候,一位农民对他说:“我是信佛的,怎么可能再信上帝呢?”胡本德说:“你说的佛和我说的上帝可能就是一个人呀。”那位农民大喜:“那就好,我信佛,你信上帝,咱们可以携手上天堂啊。”
信仰就是信仰。
杨绳武教育思想探析 篇2
一、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主要根源
(一)社会背景
颜元生活的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中国商品经济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工商业背景的市民崛起并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倡实用、渴望平等,要求教育应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培养出经世致用的高素质人才,反对满纸空言、不切实际的做法。此时颜元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阶层的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正值明末清初,社会责任感在民族生死危亡关头的迸发。为完成国家富强 , 摆脱民族危机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不间断的上下探索试图寻找到促使明朝灭亡、异族侵略的根源。受此思想氛围的浸润,颜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实学理念。
( 二 ) 个体自身的因素
除了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之外 , 颜元个人的成长经历亦是他实学思想产生的因素之一。颜元早年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孤苦备尝 " 来形容,4岁时父亲出走、12岁时母亲改嫁,20岁那年家道中落,为了糊口迫不得已迁回农村居住,回村后,耕阳灌园,劳苦淬砺,挑起了全部生活重担。颜元的一生都未离开过农村,艰苦的生存条件和劳动环境、平和且朴实无华的田园生活、师友伙伴们对他的影响最终促使颜元形成了文武并济、德才兼备的实学思想体系。
二、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
颜元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强调“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2]认为人才决定着国家的命脉。但传统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都只知谋求功名利禄,毫无真才实干的能力。颜元将其形容为“峨冠博带,垂目坐,如泥塑”[3],“宋明儒者修成女儿态,甚可羞”[4]。针对这一状况,颜元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安天下,使民众安居乐业,天下富强。所谓人才应是以“经世为宗”,具有“实才”、“实德”的实用人才。要培养这样经世致用、担负圣道的人,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国家各类人才的储备库,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盛衰强弱。同时颜元还以自身理解对理想人才提出总要求,即德才兼备。他用实学思想重新解读了“明德”和“亲民”的含义,并赋予它崭新的涵义。在他看来以道德修身便是德,以便治民便是亲,二者都得到满足便是“至善”。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颜元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也是将实学实用作为主旨,并以反程朱理学、反传统教条式教学的战斗姿态出现。传统教育内容多崇尚理学心性,或八股制艺,而颜元主张的教育内容广泛涉及有关自然、社会和认知科学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贡献可谓不言而喻。
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实干人才,颜元提出了三事、六府、三物的教育内容,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如“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内容。把他们归纳起来,涵盖了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真可谓是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三)重习行的教育方法
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亲身“习行”。除了“习行”之外,别无他法。习行换言之就是由行到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通过不断练习和躬行实践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因为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感官和实践共同作用,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认识才能接受实践的考验。颜元极力反对理学主“静”或“敬”的教学方式,批判一味的静坐读书,认为“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5]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颜元并不是完全反对读书,他反对的是死读书,不习行。为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曾说 :“读书无他道,只需在行字著力,如读、学而时习,便要勉力时习”[6]因为“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读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 ;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7]于是他要求学生除了在文字、书本上下苦工,还务必要将二者相结合,通过躬行的学习手段,培养主动积极的实践精神。
三、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评价
颜元的教育思想,十分的丰富系统。虽然受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仍然敢于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向程朱理学宣战,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朴素唯物主义教育主张,并创立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并产生过深远影响。
摘要:颜元作为我国明末清初进步的实学教育的代表人物,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提出培养“实才实德之士”的教育目标,并以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及实践躬行的教育方法,开创了经世致用的一代新风,
杜威的和平教育思想探析 篇3
一、杜威和平思想的生成背景
1859年10月20号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 后来在佛蒙特大学获硕士学位, 后在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 杜威成为哲学实用主义领域的领导者, 并于1890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青年时代的杜威受到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 热切信奉强调宇宙的精神的和有机的性质的哲学。后来进化论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在他的思想中越来越占优势, 导致他抛弃黑格尔的理论, 接受工具主义的认识论。他和同事在1903年发表的论文集《逻辑学理论研究》, 宣告一个新的哲学学派——芝加哥学派的诞生。
1904年杜威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职, 他对学校和教育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著作《学校与社会》[2]和《儿童与课程》[3]中, 杜威表达了他的教育观点: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兴趣上, 在课堂上必须为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提供机会, 学校应作为一个微型社会, 老师应对学生指导, 与学生合作, 而不是像监工一样, 僵化地讲授一套固定的课程, 给学生布置背诵任务, 教育的目标是儿童成长。杜威1916年发表的著作《民本主义和教育》, 巩固了他在美国教育的历史地位。
1. 早期认同战争的合法性
杜威的和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杜威认同武力的作用, 认可战争的合法性。1914年至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既出乎他的意料, 也引发了他对战争原因的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杜威认为:使用武力是保证实现一个民主的世界秩序的有效手段。在撰写的文章《武力和胁迫》和《武力, 暴力和法律》中他认为:武力在道德层面上是正当的, 战争在法律上是合法的[4,5]。
2. 后期反对战争, 提倡建立非暴力世界
杜威的上述观点, 遭受到了自己的学生、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兰道夫·伯尔纳 (Randolph Bourne) 的指责。在《偶像的黄昏》一书中, 兰道夫·伯尔纳质疑杜威对战争的观点, 指出“这位过于令人尊敬的哲学家的实用主义已经使他错误地估算了真正的战争与国家利益和民主价值观的关系。同时, 他的过分乐观使他高估了智慧的力量而低估了暴力的力量和非理性[6]”。正是兰道夫·伯尔纳批判杜威支持战争中的两个缺陷:技术意识和道德缺陷, 引发了哥伦比亚哲学家提出促进和平教育。在战后的几年, 杜威的兴趣转移到了和平教育的研究上。他认为和平教育是融合了道德信念、民主价值观念和非宗教性道德等因素的综合体。在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在充分信任和平教育的力量的前提下, 1918年后, 杜威开始明确呼吁尽量减少民族主义的宣传。他意识到:为消除战争体制所制定的教育计划能重新改造现有的社会和政治习惯。战争的悲剧使杜威深信, 学校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动态变化。如果给予适当的指导, 学校将成为动态的, 而不是反思机构;作为改革的工具, 学校可以探索创建和平社会的具体模式, 同时挖掘每个学生的和平潜力, 建立一个非暴力的世界。
二、杜威的和平观点
此后, 杜威积极研究如何使和平教育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 来促对进全球意识的理解, 以此代替传统的学校和课本上灌输的狭义的爱国主义。具体来说, 努力建立世界和平与国际公民意识的基础是采取社会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杜威坚持认为, 地理和历史科目可以分别代表和平教育所需要的区域和国际维度。他认为, 地理和历史使学生能够重建过去, 面对现实, 也有助于防止学校里险恶的沙文主义的抬头。
1. 把全球意识引入地理学科, 培养学生和平思想
在地理学研究方面, 杜威应用“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的概念, 并把全球意识引入和平教育的理念之中, 以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和社会, 这将有助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和政治问题之中[7]”。接受过地理教育的青年学生, 必须把所有人类的文化、习惯、职业、艺术和社会贡献纳入到人类的文化发展之中。身为教师, 他们必须停止“整天忙于记忆山脉的高度和河流的长度等常识, 必须与文化发展相结合[8]”。
地理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图像。“地理是一个引发学生想象力话题——有时甚至是浪漫的想象力”, 杜威断言:“学生会把自己熟悉的场景与世界不同的民族和环境形成对比, 也会引发学生的无限向往[9]。”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 也是为加强全球合作的必要, “地理教学应该逐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现实的现代生活, 而不是让学生脱离实际地死记硬背[10]”。
2. 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历史, 培养学生和平意识
历史教学也应以从过去侧重于研究重大事件的日期、军事英雄、战争等, 转向以促进和平为目标的教育。杜威强调, 教授课程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有社会意义的历史:“历史并不仅是英雄任务的故事, 而是社会发展的足迹, 它为我们提供了过去的经验, 这有助于解决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问题[11]”。当今的问题是, 应该审查过去重大事件比如战争的历史背景, “找出引发问题的起因, 以确定问题的根源, 并考察当时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努力[12]”。了解过去, 用前瞻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和澄清价值观念, 杜威的当务之急的历史概念侧重于道义层面。杜威坚持说:“要把历史上有智慧的远见卓识与目前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时候有必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品格宣判无罪。历史知识有助于为人类提供洞察力, 亦赋予了人类用更具有智慧的、富有同情心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的机会,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精神财富[13]。”
3. 主张改革美国国家体制, 实现国际和谐
杜威对和平教育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主张进行美国国家体制的变革。他认为:为了实现国际和谐, 首先改革国内体制。在《人性和行为》一书中, 杜威指出, “历史不会证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它证明, 某些风俗和某些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权力模式成为滋生战争的条件[14]”。他主张用人类的态度和努力促进国家之间和平、经济安全的战略中心;使用政治手段促进自由和平等, 并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民主体制。杜威主张和平教育的重要性, 认为培养学生的和平习惯和指出光明前景, 达到和平、民主和经济稳定。他认为减少冲突的关键是控制情绪和改变重视民族主义的价值观, 同时也要改变当时国际法基础上的世界秩序。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样写道:“声望和荣誉等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存在的重要性是战争的根源之一。”另外他还认为:“因为战争的合法化, 也就是没有一个国际法庭能够制约战争。再有, 对技术的依赖使支持发动战争的原因秘而不宣, 直到战争被确认是非法的[15]。”
4. 开展学校计划, 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意识
为了促进国际理解, 杜威从20世纪20年代起, 呼吁开展学校计划, 培育一种赞赏国际主义的意识来挑战美化军国主义的思潮。过去的与国家利益和认同感交织在一起的狭隘爱国主义, 通过后天的训练, 逐渐形成了习惯,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排他性, 猜疑、嫉妒和不喜欢其他国家的文化。
杜威指责说, 当时美国学校使用时事教材不仅减少了创造一种国际友好气氛的可能性, 连国内的一些事件也不宽容。比如重要的反战运动, 对世界法院的呼吁等都没被写入当时的时事教材。为扭转这种倾向, 杜威在他提出的和平教育计划中, 鼓励把发展课程探索的民族主义主题与国际背景相结合。
杜威的和平课程的目的是促进世界的爱国主义态度。“我们需要一个历史, 地理和文学相结合的课程”, 在他的一篇题为《学校作为一种手段, 培养拥有社会意识和社会理想的儿童》文章中, 他告诉读者:
“……这将使它更加困难, 仇恨的火焰和猜疑横扫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这实际上将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儿童的头脑中形成的时期, 我们将学校这个中介向学生传达世界各个国家人民的尊重和友好[16]。”
因为学生没有接受质疑当代价值观念和信仰, 作为一种制度, 战争将依然盛行。杜威的和平教育计划是在促进学生新的道德观念的发展, 消除旧体制下的好战习惯。而当时很多保守派认为战争是人类的本性, 杜威对此的回应是:“战争与现有的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关联。他们是原始冲动和后天的习惯的关系……真正的心理学应该把消除战争的重点放在人类长久形成的好战习惯上[17]。”
三、评价
1. 把民主主义概念融入了国际视野
对于21世纪的今天而言, 杜威的和平教育计划的关键在于把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民族主义概念融入了国际视野。他很清楚民族主义在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作用, 他试图利用这一历史经验, 在学校发展“新教育运动, 在继承国家传统的同时也满足正在形成的新国际社会的需要[18]”。
2.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和平意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为了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化的冲击,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的形势与环境, 探索和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规律, 采取相应策略,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一)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根据一般管理概念并结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 可以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定义如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 在这里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教育人员, 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 遵循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水平, 采用正确的措施和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有效管理资源的支持下, 不断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进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的要素和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 主要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构成。首先是教育者, 由教育机构和其工作人员组成, 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1.最高层的教育机构,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领导, 具有重大的决策和指挥权, 一般包括校党委和校行政。2.中层教育机构, 具体指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机构, 如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会、共青团等。3.基层教育机构, 从事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者在学生思想教学中非常重要, 没有教育者,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开展。其次是教育对象,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活动的制定、实施、总结和评估等。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主要涉及管理过程中的手段和措施, 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现代管理技术等。最后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果, 即学生在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后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完善学生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认识, 积极进取, 完成社会使命。四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一) 国内外大环境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挑战。首先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新的竞争形式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而且要求具备面对国际形势变幻的综合能力。另外, 一些西方国家的思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少数大学生容易养成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 这给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困难。
(二) 互联网信息环境
随着网络异常迅速的发展, 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 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政治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欠成熟, 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充斥着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网络信息中泛滥的信息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自由化、开放性的不良思潮容易让大学生迷失前进的方向;互联网的虚拟性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依赖, 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 从而对现实充满失望、误解, 进而产生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 社会就业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就业政策环境、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时尚环境、社会人才需求环境等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活动会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时期, 大学生择业并不理想, 在面对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压力之下, 更容易产生心理、思想和行为上的困惑, 进而产生心理紧张、心理障碍等问题。
基于现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新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转变教育的方式,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从多元化、多变的教育方法中, 探求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探析
(一)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作为巨大的教育资源不容忽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树立网络信息资源意识。从态度上正视互联网的挑战, 熟练地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 有效地利用网络组织活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实际, 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合, 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例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参与某党政机关举办的征文活动, 并进行积极筹备和指导。在参与中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认识, 实现自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将网络的进步信息进行整理,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现象、思想观点和文化思潮等, 从而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注重学生人文关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 首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需求, 即教育者要帮助学生不断发现自身思想政治品德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 进而启发学生接受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 提高自己自身思想政治品德, 实现思想的转化和人格的完善。同时, 教育工作者在满足学生的基本层次的需求之后, 对学生提出较高的思想政治需求, 将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需要从外驱力转变为内驱力, 从而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需求。另外, 需要教育者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于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思想政治动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提高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地位, 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安排,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 以培
WENJIAOZILIAO
养丰富多彩的和谐素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全面关注每一学生的发展,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 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 为学生自由、自主发展思想政治信念搭建广阔的平台。
(三) 加强教育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代在发展, 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教育的创新是当今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大学生实际情况, 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 增加新的教育内容, 建立新的教育机制, 转变教育角色, 提高学生的自主地位, 将教育者的主导性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 让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气息。组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开创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 并从中植入思想政治活动和校园文化精神, 让学生在大的氛围中感受思想政治的魅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
四、结语
总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与时代紧密结合, 树立新时期的管理理念, 同时还需要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机构齐抓共管, 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梅, 危显宝.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方式的转型[J].价值工程, 2011 (19) .
[2]苏越.逻辑是构建幽默的空框[J].贺州学院学报, 2011 (01) .
[3]葛晨光.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03) .
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探析 篇5
初时代教育的主题。识是素质教育的核而创心, 新人才的培是知识经济中创养, 新教育, 为此有赖于现代, 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思力重。培笔者就自己的养学生的创教新育意实识践和谈实几践点能想一自己的、激发看法: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其政海○创新意识南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治澄省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课县能力迈核心, , 发展智力启发思维, 进而提高学生素质是政治教学中培养创美亭关键的一步学多运用录音。、录像在教、幻灯片等多媒体学过程中教师应新教学更生校直观材料, 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形象, 学生的学习积, 极使教强顾客就是“上帝吴性也会大大增加”, 。可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大家都知道, 育顾客是否真的享受到了“上帝”的待探我利用多媒体, 遇呢?学习《消费列举展示现实生活者的权益》一课时, 析中的多种欺诈益的现象, 并作、了如下的解释坑害消费者合:在经法权
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 消费者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在现代社会,
商品生产规模扩大, 花色品种繁多, 构造日益复杂, 这使得消费者难以从直观上了解商品的性能和质量, 相对于有高度组织和强大实力的经营者来说, 消费者往往势单力孤, 加上个别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见利忘义”, 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对此, 消费者感到被欺诈、坑害, 内心非常气愤。那么, 面对这样的情况, 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从生活开始思考, 进而想到了可以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己。那么什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呢?以此为契机, 引导大家从生活中思考问题, 从问题中寻求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加强学习, 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 学习法律, 更好地塑造自己未来的生活。
二、重视时事教育
时事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时事教育通过透视社会热点, 把握时代特征, 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 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为了搞好时事教育, 首先, 我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 告诉他们资料的收集要能说明书上的知识点, 要贴切, 要具有实效性。其次, 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时政信息, 比如多阅读各种有益的报章杂志, 如《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再如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再次, 在时事教学中, 适时让学生进行时事述评,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对时事问题的敏感意识和分析能力。时事政策教育不仅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家庭狭窄的空间投向辽阔的社会大舞台, 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 感受时代的脉搏,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深处, 充分发挥了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课的作用
活动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掘学生的潜能。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要把握现代教育的特征和主题。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 让学生接触社会, 增强交际能力, 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编初中《思想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这些活动课的要求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比较紧密。那么, 怎样上好活动课呢?首先, 教师要给自己定好位。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 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解释疑难, 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 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其次, 活动形式要不拘一格。比如辩论和讨论就是很好的活动形式。辩论时, 我先告诉他们论辩的技巧并启发他们尽量多收集论据、材料, 力争做充分的准备。精彩的辩论不仅展示了大家的风采, 分享了各自的思想, 而且大大锻炼了同学们的表现力、判断力。
四、优设评价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 篇6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5日
一、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 道德认识存在偏差, 价值取向紊乱或迷失。
多数大学生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 但互联网信息传播开放性的特点, 造成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在网上交汇、碰撞, 出现了一些道德认识偏差的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和价值选择的迷失的现象。
(二) 缺失责任意识, 自我意识膨胀。
现在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一些学生从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对身边的事物缺乏观察力和能动性。有一些大学生遇事只考虑自己, 对学校、班集体的事情冷漠不关心, 只追求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 对国家和社会的事情不关注, 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团队合作意识薄弱、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共赢, 个人利益倾斜表现明显。
(三) 缺失诚信, 社会公德意识弱化。
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 是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 当今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在社会公德方面表现明显, 具体表现在: (1) 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学生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 (2) 公共秩序有时混乱。如学生在食堂买饭不排队或插队, 公共场合吸烟、大声喧哗等; (3) 损坏公共财物。如大学生有时在桌椅墙壁上涂画过; (4) 缺少诚信。如有的大学生不能遵守自己的诺言。
(四) 缺乏远大目标, 功利思想严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 一些不良意识滋生蔓延。个别大学生眼中, 无理想和信仰, 认为只有金钱和权力才是最实惠的。有的大学生存在利己主义, 有利于自身的事就做, 不利于己的事就不做。上大学的目的是为找一份好的工作、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车有房的优越生活、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生活幸福, 仅少数的学生是为了“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和为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五) 道德意志薄弱, 自律性差。
许多大学生一方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道德行为愤愤不平, 另一方面自己又经常犯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主要依靠规定、制度等的带有强制性的他律来维系, 当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时, 大学生存在着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 做一些不道德行为。这显示出大学生道德意志不坚定, 自律性不强。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 在相关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趋利性质, 会出现一些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得利的现象, 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一种错位, 把不诚信当作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社会风气的感染, 大学生的价值观过分看重眼前利益, 追求功利的物质目标, 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 价值取向讲究利益, 追求实效、快效, 也模糊淡化了公德意识。
(二) 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进入中国, 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大学生们思想敏锐但不是很成熟,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 面对各种思想观念汇聚、冲突, 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无法判断善、恶, 是非标准模糊, 致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淡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思潮侵蚀着人们的心灵, 社会上道德缺失、是非正邪不分等不文明现象大量出现, 都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判断。
(三)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完善
1、德育方法简单, 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多还沿袭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 重视道德认知教育, 而相对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高校德育主要由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 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 很难做到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2、德育理论枯燥单调, 教学内容缺乏新颖。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以道德理论为主, 缺乏创新, 与当前的社会现实联系较少, 使学生容易产生空谈理论的感觉, 缺乏学习热情。
(四) 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受到当前高考、就业压力的影响,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过程中, 功利倾向十分明显。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功利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学习目的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可。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使他们越来越追求物欲的满足和世俗的幸福, 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传统美德受到了空前的冲击。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 坚持以人为本, 改革德育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道德认知教育, 而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 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断裂, 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缺失。道德理论授课内容应当以人为本, 注重解决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道德内容应是社会的, 道德的选择是个体的, 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研究、理解学生, 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高校德育课堂应当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为主体,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 使学生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 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
形成以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把社会现实事件引入课堂中去, 或模拟社会上可能出现的道德情景, 使课堂成为社会现实的缩影。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能自主分析、讨论, 在社会现实的具体事件中可以用道德理论解决问题, 帮助大学生把握道德原则、内化道德规范,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二) 教师要与时俱进, 加快知识更新。
在社会体制变革的过程中, 各种文化意识不断碰撞, 社会思潮快速变化,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思想前卫且经常上网, 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非常多, 思想政治教师如果不注重信息更新, 掌握的信息量还不如学生, 教师的权威地位将受到冲击, 更无法在课堂上对知识丰富、思想现代的“新新人类”进行有效引导。因此,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 能够经常上网了解当前社会的舆论热点、新潮观点、时尚事物乃至流行语言, 才能跟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问题所在, 同时得到学生的认可。
(三) 加强老师的道德建设, 提高教师道德工作水平。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意识、言谈举止、道德表现, 都会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重视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 用高尚的道德思想、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和引导学生。
高校加强师德建设, 需要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师德风范, 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四) 建立校园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网络普及的形势下, 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校园论坛、微博等多种网络平台, 它们成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发挥着宣传舆论、引导思想等功能。德育工作者要加以关注网络舆论信息, 倾听、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道德需求, 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 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校园文化氛围, 帮助大学生理性、客观地思考问题,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在了解大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后, 要全面分析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找出合适的方法与对策并认真付诸实施,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定所有创新, 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对建设开放富裕魅力和谐新中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2.
【杨绳武教育思想探析】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07-30
《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06-06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09-07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10-18
德育教育发展探析08-04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05-16
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探析10-23
高等教育质量自我监控机制的探析教育论文08-29
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论文12-01
高等农业院校新生教育与管理探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