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2024-05-16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精选8篇)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篇1

06保险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保险学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有创新意识,符合“三个面向”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经过学习,掌握保险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保险法规制度,具有风险管理、保险、投资与金融等方面业务的技能,外语水平较高,毕业后能在保险、银行、证券及其它经济部门和公司从事相关工作。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一)专业特色

强调实用性和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根据培养目标学生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责任感、使命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抱负,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和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2、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保险理论知识,能运用有关理论了解分析行业的现状,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从事金融、保险等业务的工作能力。

3、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方法和技巧,基本掌握人身、财产、社会保险等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并达到学院规定的水平或等级。

4、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四年。(学生可在3—6年完成)

学分要求:总学分164分。其中:课堂教学140分,(包括:通识必修课51学分,通识限选课8学分,学科共同课40学分,专业必修课20学分,专业限选课21学分。)实践环节24学分。

五、学位授予

经济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保险学、风险管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保险法、保险精算概论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于第二学年的暑假进行依次社会实践活动,完成2000字以上调查报告一篇;于第三学年下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完成3000字以上实习报告或学术论文一篇;于第四学年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完成6000-8000字毕业论文一篇。

八、课外教学环节

学生在课外时间,需参加学校和学院两级组织的学术讲座、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等素质教育,达到基本要求,取得相应学分。

九、毕业生条件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校期间修满各教学环节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要求,方可毕业。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应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方可授予学士学位。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篇2

一、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 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就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忽视或走过场,会导致学生知识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多学校将见习和实习都安排在大四进行,在这一阶段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好好地完成教育实践和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实习的质量。

3. 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只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而在一些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又将专业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懂技术,而讲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学生只讲解不做示范。

4.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比较浅

现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没有对实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使他们在体验学生这一角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清晰,实习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全面,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不把实习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没办法顺利完成,很多大学生的实习都是由学校强制约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途径

1.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的时间和上课次数,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大量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将书面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明确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成绩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 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把握住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3.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4.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并尽快确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法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保险;本科教育;保险专业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的数量已从1家增加到2011年的158家,保险业从业人员增加到400多万人,并且保险公司内勤从业人员目前以每年3万人增长,同时,银行、证券等其他行业也有大量的保险人才需求;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25亿元;拥有保险本科专业的大专院校也从1所增加到2009年的88所,并还在进一步增加。面对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保险本科教育如何本着结合我国国情、面向未来保险经营和监管人才需求更加面向国际,本文拟根据本人近30年任教和专业管理实践更加根据多年对保险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体会,结合同仁们保险教育研讨的交流,就保险本科教育的本科定位、实践经验、课程设置等若干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保险本科教育的定位

保险本科教育是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核心则是保险专业教育,即在一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支撑条件下的保险专业水平教育熏陶。一方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基础又是为保险专业应用理论服务的。大部分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就是介于学历到就业前的专业预备阶段,因此专业教育非常重要;另一部分在国内或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也是在本科阶段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

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并非基础理论型学科。它是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保险领域的运用,在法学理论方面,主要是民商法在保险领域的运用,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继承法等民商法理论在保险领域的运用,从保险合同、保险经营到保险监管,都渗透着民商法的理论,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保险是法律的产儿。在经济学方面,供求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均在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中得到运用。而在保险精算方面,则离不开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因此,保险是经济学、法学和统计学在保险领域的综合运用,也正由于保险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是应用型学科,也就更应当注重在教学计划中对专业教育时间和课程数量相应的保证,应当在大二第一学期开专业课,以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

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必须严格区分。尽管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并不等于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职业培训则是在学生毕业上岗前由保险行业协会或者保险公司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的活动,这是行业协会或公司的一项工作安排。在一定层面来看,保险学历教育给学生以专业基本理论,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若干年后该理论继续有用;职业培训则主要是培养学员眼前的保险实务操作能力。如对保险本科专业学生教育中,对“财产保险”课程而言,在介绍财产保险导论的基础上,分别阐述财产保险合同、财产保险的数理基础,其后分别按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分别分险种进一步论述,无论何种险种,均包括:保险财产范围、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金额或责任限额、保险期间、赔偿处理,将该思路告诉学生,说明不同险种设计思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对职业培训而言,则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也可能是对某一险种的具体操作的讲述。因此,保险专业学历教育对学生培养的不仅关注是什么,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是培养学生简单背诵保险条款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创造条款、研制保险产品的能力;不是培养学生牢记哪些是保险责任、哪些是责任免除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为什么哪些风险属于保险责任、哪些风险属于责任免除的能力。至于具体的保险产品、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则完全可在就业培训中解决。

由此,保险学历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基本理论教育。保险学生本科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将基本理论学习扎实,包括公共基础理论、保险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谈到这点,现在有一种实用主义风气,实际部门招人强调实践经验,有些学生认为老师讲述的理论没有用,有些老师也觉得理论是空的。所谓理论,就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前人的实践经验与后人的实践结合而已。基于此,学生要读书,老师要看书,实际部门要信书。

二、保险本科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实践经验对于保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学生的中心任务是读书。学生在学生阶段不认真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喧宾夺主,扬短避长,到工作阶段的中心是工作,正如课程有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一样,人生的学习和工作也有先后顺序。同时,理论本身就是来自实践的,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学好了理论,就等于了解了前人的实践。第二,教师的实践经验比学生的更重要。教师了解实际的影响面更大,他们面对大量的学生,便于传递实践中经历的信息;教师也更有机会和时间实践;教师掌握了系统的理论,更能将所掌握的理论有目的地指导实践,并且以理论驾驭实践,深化实践,从而,完善理论。

同时,要对保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全面理解。保险作为应用型学科,理论务必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完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学学历教育务必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要注意结合实际,但不应拘泥于实务。对于保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认为不应拘泥于了解保险经营、保险监管的实际流程,更多应该关注保险领域发生的现象、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注重用所学的保险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保险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保险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预测未来的趋势。

三、保险教学与科研

教学务必与科研互动,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则深化教学。一般而言,教师只有写得明白,才能讲得清楚。写作的深度有多高,则研究的水平就有多高,讲得水平就有多高。该研究包括了保险教材研究、保险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同时,保险是应用型学科,保险研究更多地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实际、结合保险监管与经营的实际研究,用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从而又为完善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保险本来就是舶来之品,教师在研究国内保险业现状的同时,务必比较与国际上同一阶段、同一条件下的差异,从而发现规律。同时注重结合本国实际,将国内学术与国际学术的对接非常重要,既可以促使教学科研的前瞻性和国际化,也增强了本土化和实用性。

四、保险本科专业、课程、学科的合理配置

保险专业有由保险课程群构成,保险课程则由保险知识群构成,不同的课程构成不同的知识群,如“保险学原理”,则由风险管理基本理论、保险职能理论、保险形态理论、保险发展理论、保险原则理论、保险合同理论、保险数理基础理论、保险经营理论、保险市场理论和保险监管理论构成课程知识群。同理,财产保险也由财产保险基础理论和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理论与实务知识群构成,各知识群还可进一步细分。每门保险课程就是由内容合适、顺序得当的知识构成一个有机体,形成课程知识群。

保险专业由四大专业基础课程群、两大工具课程群和一大专业课程群构成,这四大基础课程群是法学基础课程群、数理基础课程群、财务会计基础课程群和一般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群;两大工具课程群则是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课则由保险学原理入门,分别由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构成,商业保险由原保险和再保险构成,原保险则由财产保险(含海上保险)和人身保险构成,辅之以保险法、保险会计、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这些为保险经营管理服务的课程。这些课程从横向看,是一个板块式的静态群体,从纵向看,则是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动态群体。如开设“保险学原理”的前置课程为民法学、统计学、市场学,这些涉及保险合同、保险数理基础和保险市场等应用理论的论述,保险学原理则是“财产保险”或“人身保险”的前置课程,“保险精算”则是这两门课的后续课程,“保险会计”、“保险法”便是“再保险”的后续课程,只有掌握了全部商业保险理论后,才便于会计核算或保险法律事务工作,从一定层面来说,“保险会计”便是会计方法在保险核算领域的运用。只有前置课程安排到位了,学生听其后续课程便可容易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保险课程群构成保险专业,这些课程群从静态到动态纵横交错形成保险专业,只有课程群合理配置的情况下,亦即课程生态正常的情况下,保险专业生态才显示正常;如果一个课程群中的课程不全,甚至几个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几门课,支离破碎,则由课程生态的破坏导致专业生态破坏,直接体现的是保险专业水平的降低。

保险专业既是应用经济学科群的一部分,又与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科群密不可分,相互补充,只有在一个大学相应学科群下的保险专业,才可能形成完整、系统的保险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只有在一个良性的课程生态、学科生态状态下,保险本科专业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探析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篇4

摘 要: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 确定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篇5

(一)加强案例教学创新

案例教学通过在课堂上运用典型案例,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学习中,帮助学生像实际从业人员一样思考和行动,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以来,其已经成为管理类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但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的案例教学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相对较为薄弱。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更是如此。加强案例教学创新,是必然趋势。首先,要认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C.R.Christensen)认为,“案例就是一个执行官或其他管理人士曾面临的情景的一个部分的、历史的、临床的研究。它运用叙述式的表达方式,来鼓励学生的参与,并为可替代许多方案的构建和为认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提供资料――实证的和过程的材料――这是对于一个特殊情境的分析所必需的”。[2]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典型案例实施案例教学。这些被选取的案例一定既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实用性,也要突出明显的地方性和区域性,而且能够明确启迪学生心智。另外,要精心组织课堂案例讨论。课堂案例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精心组织课堂案例讨论要求老师发挥出良好的指导作用。一方面,老师要合理选择引入案例的契机。老师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何一个环节引入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课前引入案例,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带着现实问题来进行理论学习;课中引入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后引入案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老师还要有效指导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在案例讨论中,老师的指导既要能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不同意见,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又要能够随机应变处理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跑题、冷场和意见过于偏激等各种问题。

(二)进行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是实践教学中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所谓情景模拟教学,就是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现实工作情况相似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要求学生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过程[3]。该教学方法通过场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把大学课堂和行政工作联系起来,将就业后可能面临的工作情景提前到大学学习期间进行训练,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加灵活自如地处理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景模拟教学,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设置合理的情景、角色扮演及必要道具准备等。老师应该对所有课程内容进行筛选,确定适合情景模拟教学的章节,而且所设置的情景需要综合考虑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资源等因素。比如,结合人事行政、行政决策和政府公共关系等内容的教学,可以考虑设置公务员录用考试面试、政府决策听证会和政府新闻发布会等情景。同时,角色扮演及必要道具准备也是提高情景模拟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般不可能同时容纳很多人。因此,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应该根据需要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并分别确定各组负责人。要求各组组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分析情景,做好角色扮演准备。角色扮演必备的道具,也是情景模拟教学准备阶段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第二,.需要有效实施情景模拟教学过程。学生凭借已经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进入所设置的教学情境,履行角色赋予的职责,完成实际操作任务。学生通过这种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完成对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的认知。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承担其中某一角色,也可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但是,无论老师以何种身份参与实际演练,情景模拟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老师要尽可能地不去干扰学生。同时,老师和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的总结评价,也非常重要。因此,老师应该仔细观察情景模拟教学的每个环节及每个学生的表现,以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帮助老师发现本次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积累经验。学生相互间应该仔细观察,认真总结,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也可以找出自身实际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重视开展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类似于欧美的Seminar教学。Seminar通常被翻译为讨论会、讲习会,是指为了研究某一特定问题,学生与老师、相关专家一起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重视开展研讨式教学。首先,要做好研讨式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适的研讨题目和掌握有关的基本内容。研讨题目可以是教学内容中某章节的重点或者难点,也可以是理论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还可以是社会实际生活中热点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完全把握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和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以使所选择确定的研讨题目难易程度适宜、学生感兴趣且具有研讨价值的。同时,学生充分掌握与研讨题目有关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展研讨式教学不容忽视的准备工作。为此,研讨式教学之前,老师必须对研讨题目涉及的基本内容进行有效讲解,并指导学生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以使学生准确掌握研讨题目相关的基本资料。另外,要有效引导整个课堂教学的研讨过程。一般由老师先宣布本次研讨的题目,并简要概述所涉及主题的基本内容,但不宜事先给出任何评价与结论。学生在老师设计思路的指引下,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可以是提出批评意见,也可以是补充解释。即,学生之间有时观点针锋相对、激烈争辩,有时可能思维发散、互为补充。但是,通过这一阶段的研讨,学生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地对研讨主题进行剖析,深化和完善了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理解,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术积累和思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偏离主题观点的引导、无谓争论的疏导、学生之间发言的相互平衡等等。

参考文献:

[1] Louis C. Gawthrop,Dwight Waldo.Civis,Civitas,and Civilitas: A New Focus for the Year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4,44.

[2] 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郗少剑,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篇6

专业适用范围: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以及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独立处事能力,能在教育、外事、旅游、文化、外贸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第二外语、英语报刊选读、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本科)

专业适用范围: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与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毕业后,既可从事英语职业技术教育、英语语言的研究、翻译及教学工作,也可在工商企业、中外合资、合营、外国独资企业及我国海外企业从事经贸业务、市场营销、经济技术合作、翻译、商贸谈判等业务。

专业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经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商务英语、高级英语、高级听力、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写作、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第二外语。

日语(商务日语方向)(本科)

专业适用范围:本专业适用所有高中毕业生,着重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日语在外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写作、日语泛读、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本历史、日本文学、日本概况、日语报刊选读等。

旅游英语(专科)

专业适用范围: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旅游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用英汉两种语言熟练地从事英汉双语导游、翻译、旅行社管理、宾馆、饭店接待等工作,也可从事旅游英语职业技术教育和英语语言的研究、翻译及教学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旅游英语、第二外语、西方文化入门、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写作、客源国概况、现代旅游礼仪礼节、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

商务日语(专科)

专业适用范围:本专业适用所有高中毕业生,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日语高级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日语精读、日语会话、日语听力、日语泛读、商务日语函电、商务日语翻译、日本概况、日语写作、商务谈判、日本礼仪等课程。

商务英语(专科)

专业适用范围: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与对外经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从事经贸

业务等能力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既可在工商企业、中外合资、合营、外国独资企业及我国海外企业从事经贸业务,市场营销,经济技术合作,翻译,商贸谈判等业务,也可从事经贸英语职业技术教育,还可从事英语语言的研究、翻译及教学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贸英语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写作、国际营销学、第二外语等。

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法方向)(专科)

专业适用范围: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与国际商法的专业基础理论,为国际商务提供法律援助的能力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即可在外贸部门,工商企业,中外合资,合营,外国独资企业及我国海外企业从事国际商法服务,法律服务以及商贸谈判等业务,也可以从事法律职业技术教育和英语语言的研究,翻译及教学工作。

专业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第二外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法律英语基础,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律英语阅读,世贸法规(英),外贸文学。

应用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专科)

专业适用范围: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中文功底,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文学及相关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功底、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实

际工作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口语、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第二外语、英语写作、英汉口译、英美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发展史、中国文化

英语教育专业(专科)

专业适用范围: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中小学教师,并且能从事翻译、外事、旅游、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篇7

一、法学教师专业化的时代背景

(一) 教师专业化概念界定

在当前的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 对高校教育质量定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为它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 教师专业化更是各地方高校法学专业不断改革完善的一个重要对策。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目前, 一个大家公认的教师专业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原司长马立认为,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既要有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又必须具有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养成与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向“教育者”发展的过程。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生计中, 经由过程终身专业练习、习得教育专业常识手艺、实施专业自立、慢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精采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1) 这一提议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成长概念, 既是教师专业成长所要达到的目的状况, 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素养不竭深化的过程。

(二) 当前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调查

当前, 地方普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可谓“一片繁荣”, 可是仔细考量这种繁荣景象, 背后却存在着众多缺陷和隐患。笔者对吉林省的普通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状况的主要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师资“质”与“量”不足。

吉林省各地区的普通高校, 法学教师队伍外流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难以稳定, 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 教师待遇偏低, 科研经费渠道也少, 因而吸收人才的能力也差。此外, 法学教育师资队伍还存在层次不高, 结构不合理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与当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向背道而行, 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双师型”法律人才对其来说, 简直天方夜谭。

2. 未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正如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所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 (2) 但是目前地方普通高校以培养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性课程不仅体系不健全, 而且课时较少, 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 很多高校的法律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 各地方高校盲目照搬重点政法院校的培养目标, 没有找准自身特色的培养方式和方向, 导致选修课的课程安排存在随意性、缺乏特色, 没有地方高校自身的地域特色。因此, 无法培养出服务地方特色的专业法律人。

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探析

结合吉林地方高校的具体情形与教师专业化的时代背景, 对地方高师院校法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定位亟待调整。具体来说:

(一) 应坚持地方高师院校法学本科特色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法学教育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质量, 这是赢得社会认同的最为重要的“砝码”。地方高师院校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是“双师型”人才, 所谓“双师”即法学专业的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与法律职业资格证, 具备从事教师和律师的资格与能力。当然, 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目标定位, 实际状况可能会有差距, 但是确定了这个目标意味着师范院校法学教育要围绕这个目标开展, 尽量使学生具备“双师型”人才的资格或潜能, 这就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要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较强的办案能力。如同医科学生实习指导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生一样, 法科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也应该是“双师型”的, 既是教师, 又是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 应重视实践性教学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业务实习是法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国外。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性教学, 其学制中长达两年的见习期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加大实践性法学教育的比重, 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观摩教学法、法律实务教学法、法学研究实训教学法等, 在传统法学教育课程中应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实训教学基地, 经常组织学生去法院庭审现场旁听, 帮助学生完成实训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 不断扩充、完善法学实践教育方法,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才能有所缓解, 才能和法治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相衔接。

参考文献

[1]卫泳震.师范院校法学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期理论观察, 2010.3.

[2][美]约翰?S?布鲁贝克.徐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篇8

关键词: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廊坊师范学院

保险行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保险类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所以在很多高职院校甚至包括一些重点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中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都受到很多限制,保险类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改革的深化和其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金融危机后的保险业犹如凤凰涅槃一般,经过自上而下一系列的整改,混乱的市场状态不复存在,对于从业人员资格的要求异常严格,尤其是自2009年保监发[2009]98号文件颁布以来,更强化了保险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禁止“未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开展业务”,在这样的人才需求背景下,保险专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有关保险教学改革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以及如何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整个教学目标相统一[2]。目前有关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推行“双证制”[3],在如何深化实践教学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案例教学在保险教学中应用[4],在近期的研究成果中,具有保险实践经验的杨婷[5]首次提到了实务模拟的培养方式,但是所有的研究内容仅限于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保险专业是少之又少,同时理论研究中还没有涉及创建完整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

一、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基本内容

构建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整体思路:围绕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创新实践平台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保险行业的真正需求为保险专业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检验标准。研究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观念的更新,实验室模块建设、建立实务培训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具体包括依据国家教育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标准,制定高职保险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规范与目标,通过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扩展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构建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以此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其就业和留存,进而通过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廊坊师范学院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平台框架

表1 廊坊师范学院2006级-2009级保险专业学生

保险代理人考试情况统计

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廊坊师范学院保险专业已有10余年的历史,在课程设计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已达到2∶1,课程中已经将保险基础知识、保险经纪实务、保险公估实务等保险中级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自2001年起,在校生基本都会参加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特别是实行电子化考试以来,保险专业学生参加考试,通过率达89%(表1)。同时保险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4家实习基地,实验室装备了两套模拟系统,与北京和廊坊部分保险公司已经通过学生实习实训的方式进行过多次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险创新实践平台已具备雏形(见图1)。但是以我国目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廊坊师范学院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處,创新平台建设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实践平台建设中实践教学方面略显不足。首先,专业教师缺乏保险专业实践经验,这也是所有高职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实务课程教学受限制。正因为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所以一般实务课程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多是有名无实,在校企合作有一定基础时,引进的企业教师可以弥补,但是由于学校教学对教师资格有限制性规定,不是所有具备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都能够进入课堂教学,又因为企业的业务压力较大,加之学校也不能提供高额讲课报酬,企业人员也并不是都能够并且也愿意到学院教课的,所有大多是情况下,从企业引进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保证长期的合作性。廊坊师院高职保险专业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曾经为2009级学生引进平安财险的讲师为其讲授财产保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合作不能继续进行,这就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实务性。

2.技能教学平台方面的不足。第一,本院保险专业没有自己专门的实验室,保险教学软件多是通过熟人免费取得并安装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实验室中,使用上受到其他专业课程的限制,而且个别学期由于多媒体教室不够用还会占用实验室;第二,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软件。一方面由于实验室上课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一到实验室就上网,上课老师很难控制;另外,高职学生目前就业压力太大,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不去利用实践教学软件很好地提高自己。

3.课外实践教学平台方面,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呈现短期性的特点,不利于高职实践教学的长远发展。保险行业人才流动性很大,在与学校合作时,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当事人可能会另谋高就,不能长期与学校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多谈好的条件不能兑现,学校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所以有时虽然很顺利地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并安排了一批学生的实习实训,但很难保证学生在实习期内的实习实训内容,也很难保证后续的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4.难以确定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在实习期间,学生离校在企业工作,很多企业把学生视为新入司的职工对待,评价考核以正式职工对待,保险行业本身又是以业绩为基本标准的行业,这在学生来说与在校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完全不同,所以多数学生在实习时手忙脚乱无从下手。从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来说,考核体系绝对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的考核,但也不能以成绩来作为标准,所以这方面很难有统一有效的标准来考核学生的实习;另外,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实习的安排。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学生参加统一实习的积极性不太高,多数情况下是老师积极筹备,学生很少参加,比如,廊坊师院高职保险专业2011届(2008级)毕业生共有75人,但参加统一实习的只有8人。老师也不能也不会强迫学生参加,而且由于在实习进程中,企业与学生在薪金、福利待遇等方面也会出现很多不协调的情况以致产生矛盾纠纷,企业和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寻找实习老师解决问题,这样安排实习的老师或多或少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其中有些纠纷老师也根本无从解决,所以也很为难,以致影响以后的实习安排工作。

三、完善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1.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课堂中引入实务教学。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一定要注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当前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在理论知识之外传授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校企合作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结合方式,高职保险专业可以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争取在课堂中引进实务教学的内容,比如可以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教程引进课程教学,具体方式可以是双方利用方便快捷的电脑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或者由保险公司将资料传送给专职保险教师然后由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进行讲解,更好的方式则是由保险公司直接派人到课堂进行授课。

2.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专业实践证书并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高职院校中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但是“双师”资格与实践水平并不能完全等同,很多教师会很轻易考取资格证书,但是却很少有机会能够参加职业实践,所以在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中,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水平非常重要。在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目标中要列入高职教师参加职业培训的计划,然后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需要进行申请,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共同设定培训方案,根据双方的要求达成长期合作计划,计划应该包括对专业教师的实务培训和实践操作安排以及学校向公司定期提供课程设计和经过实践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这样一方面能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公司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达到双赢的目标。

3.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高校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是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教学上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破原来的知识教育的局限,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给学生充分锻炼的机会,锻炼其表达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自主决定的习惯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达到“我要去做”,而不是“要我去做”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其在毕业后能够不断地学习更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实现其社会价值。

4.合理指导毕业生就业,争取建立毕业生的回访制度。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90后的成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与以前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在引导大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和相关指导部门一定要合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建立人性化的指导机制,特别注意防止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又非常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在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愈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急需建立一套合理的指导机制,而这里需要强调的不是机制本身的程序等问题,而是一定要注意指导机制的人性化操作,特别是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注重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学生毕业之际,又会由于诸多因素加剧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在就业指导方面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确定一种人性化的指导方式,减少或避免大学毕业生产生心理压力。

另外,往届毕业生是学校的一个潜力巨大的资源,不仅能为学校现在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基本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毕业生的反馈是最真实的,能够准确反映学校教学的不足,实践教学在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学中举足轻重,在这方面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能够及时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唐金成,黄绥彪.浅论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学的改革[J].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 吴祝平.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幾点思考[J].江西金

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3).

[3] 李翠君,熊笑坤.金融与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如

何将专业资格证书认定、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8-80.

[4] 韩宝珍.时间视角下的保险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88-89.

[5] 杨婷.高校保险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1,(9):

33-34.

Analysis of Constructing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Tak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OU Ai-ling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the 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ak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as an Example,summing up more than 10 year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shortage,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Closing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Improving the "double teachers" practice level、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quality and reasonably guiding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ing graduates callback system etc,in order to perfect insur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收稿日期:2012-06-24

基金项目:廊坊师范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平台构建研究”(K2011-08)研究成果,

主持人:周爱玲

上一篇:践行新时代新思想征文下一篇:我必须快乐九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