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能力(精选10篇)
疏导能力 篇1
2016年8月18日, 《时代》周刊有一篇题目为《暴民是怎样毁掉互联网的》文章, 这篇文章描绘和分析了美国互联网上的网络暴力行为。其实有网络的地方就有网络暴力, 只是这种暴力和传统的寻隙滋事、聚众闹事相比, 似乎少了肢体冲突, 变成纯粹的语言暴力。文章作者对网络暴力深感忧虑, 认为寻衅谩骂现象污染了互联网, 使之变为充满敌意和戾气的泥沼。网络暴力虽然不是肢体暴力, 但对被害者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网络暴力的蔓延窒息着互联网上信息流通、理性讨论的空间。
一、网络世界充斥着非理性的行为
可以说, 自从有了网络, 在给世界带来革命性的进步的同时, 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也渐渐渗透进网络, 然后又通过网络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试看, 每当发生一起社会事件, 手机马上就会刷屏, 热点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 网络暴民们几乎每天都有狂欢的理由。老虎吃人了, 他们除了骂被吃的人不守规则, 还骂她是小三、是医闹;王宝强离婚了, 他们骂马蓉是潘金莲, 甚至比潘金莲还坏;陈仲伟医生被害了, 他们骂凶手, 也骂医生活该;陈忠实先生去世了, 他们骂贾平凹写的悼辞太短;天才少年林嘉文自杀了, 他们骂这孩子不懂得孝顺父母;引力波被发现了, 他们骂方舟子;魏则西死了, 他们骂百度。这些骂当然有些是理性的, 可以讨论的, 但也有一些是具有道德绑架性质的, 属于言语的专制。
这些热点事件虽然还算不上是网络暴力, 与网络上的聚众闹事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从中可以窥见网络暴力的端倪, 其特征便是不经调查、人云亦云。网民的声音既有可能是事实, 也有可能与事实出入很大, 无形中会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舆论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会出现负面的效果。
与实体社会中不同, 网络不是人群的聚集, 而是声音的汇集, 其发生和过程便是传媒学所说的“信息流瀑”, 指的是这样一种群众行为:当人们不管自己究竟有什么想法, 看见别人怎么, 就有样学样。可以是直接模仿, 也可以是凭猜测或推断别人的意思, 然后亦步亦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就指出, 人类社会行为存在着普遍的重复性, 模仿是一切相似性的根源。模仿是组织最普遍的行为方式之一, 一些组织模仿作为重要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手段。在这样的组织中, 一个人特别容易放弃自己的信息和想法, 而跟随别人散播的信息, 这便是非理性的“羊群行为”。互联网上的羊群行为受到情绪和激情的强烈感染, 不断激化、强化同一观点, 将之推向极端。
在巨量的网上信息中, 网民往往来不及思考就会或自觉或被裹挟进言语的狂欢中, 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也等不及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直接就将之消费掉了。当有一个热点事件出现之后, 之前的话题便再也无人问津了。
二、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 舆论的引导便凸显出了它的必要性和价值来。面对诸多的社会问题, 我们是放任人群的情绪还是疏导, 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上, 刘云山强调, 坚持网络安全和网络发展同步推进, 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要着力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 唱响主旋律, 集聚正能量。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
从网络问政到电视问政, 都起到了一个疏导情绪的作用。
2016年4月8日20时整, 西安广播电视台首档电视问政节目“问政时刻——工作作风转变进行时”首次直播, 面对现场观众的尖锐发问、暗访短片的触目惊心, 被问政单位——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人“如坐针毡”, 4次现场致歉、11次公开承诺。节目播出之后, 在西安市掀起了一场职能部门作风变革的“暴风雨”, 夏俊山局长表示, 针对短片中的问题, 保证一个月内整改到位!节目播出之后, 网友留言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耐心的回复, 节目中所提的问题全部落到实处, 给了网友们满意的答复。
从表面上看, 问政节目是曝光问题, 倒逼政府部门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尽快解决民生难题;事实上, 从4月8日起至今“落实整改工作”一直在不断开展着, 确实表现出不推诿、不扯皮的工作态度, 也体现了对工作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精神状态。往深里看, 电视问政并不仅仅是批评曝光, 作为新的官民互动形式, 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 还能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价值观, 并维护和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形成良性互动, 真正起到弘扬正能量的作用。让普通百姓有机会就自身关注的问题面对面询问政府官员, 甚至对官员的作为进行质询, 对于一些民生事项的改善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网络问政、电视问政, 问出社会正能量
说起“正能量”, 人们很自然地会把它理解为对某些特定对象的称赞, 譬如每年的“中国十大道德模范人物”评选等等, 不一而足。或者至少是避免批评, 才能称其为“正能量”。人们一般认为, 对特定对象的赞扬越多, 批评越少, 这些对象的威望、威信和可信任度就越高。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正能量”只是意味着无原则的表扬和避免批评, 那么, 这样的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时下,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展开, 中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电视问政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可以照出相关部门和人员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这也是符合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的, 归根结底是对政府部门的爱护和促进, 官员在镜头前“脸红”, 并无损其形象, 也无损其所代表的部门形象, 相反, 通过面对面真诚坦率的沟通, 对存在问题的直接介入, 对群众毫不回避的现场承诺, 无论其个人形象还是政府部门形象得到的都是一次极大的提升。
人民对国家的期望是一种爱, 是一种正能量,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国主义”。这种爱首先体现为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关心、包括对政府部门的问责, 对官员的批评。正因为对政府抱有极大的期望, 群众才会提出极其尖锐的问题, 其目的是正视问题症结, 彻底治疗顽疾, 是为了转变政府部门工作作风, 使其更加健康健全。所以, 电视问政体现的不仅是问责, 其本质是对官员和政府部门的殷殷关爱之情。
没有什么比信念更能产生梦想, 也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孕育未来。电视问政为百姓纾危解困, 消弭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 在面对面的沟通中, 让百姓亲耳听到官员的承诺、亲身接受官员的道歉, 看到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 建立起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信心、信念。电视问政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 刻意为难政府机构, 而是利用民意诉求的新形式促进政府工作作风改进, 形成一股正能量的合力, 更好地服务社会。
结语
问政给了群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 问出了满满的正能量。在一个出现问题疫苗、假冒奶粉事件的社会里, 人们很自然地会关心这个社会的正能量,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 就越需要清醒地认识“什么是正能量”, 电视问政给出了最好的解答, 也是避免网络暴力, 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文明的一条金光大道。
摘要:网络暴力的蔓延窒息着互联网上信息流通、理性讨论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 舆论的引导便凸显出了它的必要性和价值来。从网络问政开始, 到目前风行于全国各地的电视问政, 无不指向唱响主旋律, 集聚正能量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流瀑,问政,网络文明,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中央网信办官网.2016年9月
[2]徐贲.《信息流瀑中的“回音室效应”》.南方周末自由谈.2016年4月
疏导优于防堵 篇2
通常,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会在开学初召开以“认识手机”为主题的系列班会,分三步引导学生。
第一步,让学生客观看待手机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我会开展班会,以“手机对我很重要(不重要)”为话题,让学生自行讨论,并列出“很重要”或“不重要”的十大理由,然后进行综合归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是否有使用手机的充分理由。虽然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会继续使用手机,但经过这样的讨论和思考,他们会更客观地认识手机的作用,淡化自己对手机的依赖。
第二步,帮助学生认识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危害性。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专门查找了大量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与学生一起学习“使用手机”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危害。比如:英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期刊研究显示,儿童颅骨厚度显著低于成人,对辐射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成人;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指出,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流行病学家艾布·拉姆森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易冲动……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了解到:长期使用手机,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如破坏神经系统,影响思维模式,造成注意力障碍等等。
第三步,鼓励学生制作“手机礼仪”宣传小册子和设计黑板报,普及和推广“手机礼仪”知识。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在社交场所和工作场合随意使用手机,已经成为破坏礼仪的一大威胁。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以宣传手册和黑板报的形式展现出来。这项活动既能使学生更加明确文明使用手机的细节,又能了解到安全使用手机的注意事项。如在楼梯、路口、人行道等公共场合,不可以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在参加培训、会议、上课等公共活动时,应保持手机关闭或震动;乘飞机时要关机,在病房、加油站、驾驶汽车时不使用手机等等。
作为老师,尽管我们不赞同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但我们却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随着电子产品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多掌握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问题。
疏导能力 篇3
翻译的解释:据我国相关的专家学者曾经说过几种正确的翻译概念, 一种是体现在可以尽可能的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很忠实的表达出原文中的所有意思, 一种是翻译者利用一种语言将原作者利用的语言利用归缩语言来表达原文者得出发语言的思想, 还有另种说法是好的翻译是不能把原文中的一字一句硬搬迁过来, 而主要是将原文中所表达的神韵表达出来, 因此, 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不一样的个体是因为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差异造成同一篇的需要翻译的原文, 自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体验的, 进而必须要在大学的英语翻译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疏导, 不单单要对文章的语境等方面要进行非常深刻的教学和指导, 必须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最终达到没有障碍的沟通。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常见的问题
教学中常见翻译错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反映每个单词都认识, 但放到整体就翻译得五花八门。下面是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I can’t recommend this book too strongly for Java programmers.
有些同学将这句话翻译为:我不能向Java程序员强烈推荐这本书, 或我不能太强烈地向java程序员推荐这本书。但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是:这本书太好了, 因此我必须向java程序员强烈推荐这本书。大家之所以理解有偏差是因为对英语母语者说话习惯的不熟悉。“Can’t too”这一搭配是为了表示说话人强烈的感情。还有因为固定习语的缺失导致语义的错误。比如the milk way—银河, black tea—红茶, in one’s birthday suit—赤身裸体, 形式上是文化不对称。如果没有该方面的文化素养, 恐怕有的同学就会翻译成“牛奶路”, “黑茶”, “穿着生日礼服”。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并不是词汇量的缺失。同时学生也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我每个单词都认识, 就是翻译不正确?”其真正的原因在于文化方面的缺失。
三、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 提高主体能力, 增强互动
Kinaly的三维度, 三层次的译者能力说:建构主义视角认为译者能力包括三个维度:合作性, 真实性, 专业水平。合作性体现减少个人增加合作的程度, 包括“没有激发的个人”, “二人互动”“合作的群体”三个阶段;真实性包括“意识的提高”和“框架反思活动”两个阶段;专业水平包括生手, 学徒, 熟练三个阶段。
了解翻译能力的不同区分,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传授知识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 做到真正的互动。在翻译过程中教师应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翻译技巧如语法、句法、修辞、主题, 为学生的翻译打好基础。同时, 让学生在教学模式下体验作为一名译者的感觉更能激发他们二次创作的能力。汁而半途而废。只有适当的提示, 互动, 合作鼓励才能完成课堂翻译教学的任务。
(二) 翻译与文化疏导
一般中西方的翻译对话之中, 一般是不用西方的话语, 也不用中国本土的话语的, 主要的途径就是在于找到中西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之后再从不一样的角度下, 进行平等对话和讨论的, 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要被翻译的作品的出处和文化背景、本土的一些语言模式都要了解。有学者曾经说过, 翻译不能只是空白进行, 无论是哪个翻译者都会受到来自各种客观历史条件方面的制约, 绝对忠实的译文是根本不会存在的, 只能是尽可能的将被翻译的作品出处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合理的讲解的。
Colina认为交际翻译能力包括: (1) 与原文及其语境、翻译任务要求、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互动的能力; (2) 生产符合译文语境的和任务要求的译文能力; (3) 母语交际能力; (4) 外语交际能力; (5) 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在于与翻译过程中的各方保持积极的互动关系, 了解母语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
四、课堂实践产生的结果
在课堂实践中老师通过引导, 就此引发学生主动性, 促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双方配合来提高翻译者得能力和水平, 那么在实践的课堂中, 老师承担的翻译内容只占到20%左右, 但对译文的准确度必须达到100%, 这时学生负责翻译的内容占百分之八十左右, 而对于译文的准确度要求也是被分之八十左右, 这样的话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彼此都调动了主动性和疏通的意识, 明显可以提高课堂上的互动性的, 彻底的将传统的遵循老师机械的讲、学生很被动的听的模式了, 而在不断的互动教学和文化的疏导原则下, 学生通过对其背景的了解, 提升了译文的能力, 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水平, 促使全文行文刘畅。
五、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本文探讨了通过对译文的文化疏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背景的情况下, 帮助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提高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 对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效果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终做到了重视本土洋为中用、并且实现了新时代环境下的翻译精神。
摘要:随着我国假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同时,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形式下就对于翻译人才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作为高校, 培养现在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就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根据课堂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疏导, 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将文化和翻译、文学和学术等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提高我们高校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文化疏导
参考文献
[1]扈明丽.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从一次翻译比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J].中国翻译.2002年06期
[2]熊欣.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用辩论来疏导 篇4
碰巧,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次口语交际训练——辩论,主题: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这次口语交际活动正好给了我一次引导学生的契机,于是我决定大张旗鼓地开展这次活动,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要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二是通过这次辩论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从而指引自己的行为来端正学习态度。
一听说举行辩论赛,孩子们都激情高涨,为了能有机会表现自我,他们认真收集资料,精心准备。为了能让这次辩论赛达到预期效果,我也着实认真地进行了一番谋划。首先是辩手的选拔,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先围绕这个话题让他们展开了一次自由辩论,然后让学生选出辩论中最活跃、理由更充分、表达更鲜明的同学作为这次辩论赛的选手,正、反两方各三人。
在认真选拔的基础上,我按照辩论赛的程序一一展开像模像样地进行了一次辩论赛。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主持人(王睿):……今天我们就“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这一话题展开辩论。辩手分成正方、反方两个阵营,正方的观点: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反方的观点:小学生不要多看电视。……
正方(武志恒):……小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智力开发的时期,经常看电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有趣的文艺节目令人开心,轻松头脑;一些好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各路英雄人物会给你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反方(许晶莹):我认为小学生多看电视不好。有些节目,成人看了,只觉得滑稽好笑而已,但孩子看了,却觉得恐怖、残忍,其幼小的儿童心灵会产生强烈的不安。我听说有的同学经常看武打片,睡眠不安稳,甚至在睡梦中大声喊叫……
正方(杨清):多看新闻,可以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这样我们就不会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多看动画片,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在电视里还可以看到许多名胜古迹,这样我们就不要到处旅游,既省钱又省时……既然看电视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要多看呢?
反方(王昕宇):……很多学生就正是因为电视看多了,不但影响了视力,还影响了学习。由于他们沉迷于电视,作业马虎、草率,甚至不做,结果成绩一落千丈,真是得不偿失。
正方(杨漫):经常看电视也会使我们学到科技的、文化的、生活常识中的许多东西,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对于阅读、思考、写作、讨论都是大有好处的。
反方(杨煜奇):有许多电视节目就不适合我们小学生去看,如果我们不加节制、不加选择地去看,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那是多么可悲呀!
…………
主持人(王睿):俗话说理不辩不明,通过今天的辩论,我想大家对这个话题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认识。那么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呢?下面请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话题的?
王俊熙:我认为小学生不要多看电视,因为多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效率。学习的时候,一想到可以看电视,就不愿学习了,看电视不用思考,学习是要付出努力的。这样一天又一天,也就会厌烦学习。
戴军洋:我觉得只要看一些有益的节目,特别是一些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节目还是可以的。
杨颖:我认为,看电视时要与电视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影响了视力,特别不能长时间看,那不但会影响学习,还会搞坏身体。
…………
虽说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论据还不够充分,论证还缺少逻辑的力量,但在我看来已是难能可贵。辩论赛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意图并没有戛然而止,接下来我找了那几个平时贪看电视的学生,进行了个别的谈话,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倾听了他们的谈话,我知道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后来,打了几次电话给那几个孩子的家长,家长都说孩子的变化很大。
这次辩论赛引发了我的深思:为何以前也曾多次教育学生不要沉迷于电视,却总是收效甚微?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竟对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追根溯源:教育学生宜采用多种形式来“疏”,而不能简单、乏味、粗暴地“堵”。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候,需要我们耐心地去指引,提高他们的认识,这其实就是一个“疏导”的过程。那么“疏”的途径有很多,其中“辩论”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辩论犹如刀石相撞迸发出火花,彰显了真理;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化了学生。因此,今后在“育人”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妨举行辩论赛,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展示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
疏导能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足外科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4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致伤原因:车祸伤59例, 坠落伤13例, 撞击伤6例, 锐器伤16例。男61例, 女33例, 年龄19~58岁, 平均 (33.6±5.0) 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59例, 大专及以上35例。手术类型: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36例, 断指/趾再植术5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7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POMS量表 (简明心境量表) 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对照组:根据评估结果, 对患者存在的不良项目进行常规心理干预, 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研究组:实施强化疏导。强化疏导内容: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 结合POMS评估结果, 制定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除了在内容上制定与不良情绪相关的干预措施外, 在实施心理干预时, 护理人员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等, 以患者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以确保疏导效果。在疏导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多留意细节, 若发现患者有恐惧表现, 除了要及时安抚、慰藉患者外, 更要找出患者产生恐惧的原因, 比如害怕手术失败、害怕手术遗留瘢痕、害怕麻醉风险等, 在找出诱因后, 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 以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目的。在强化疏导过程中, 要随时评估疏导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疏导方式方法, 最终让所有患者都能达到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1.3 观察指标:
应用POM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 量表涉及慌乱、抑郁、疲劳、愤怒、紧张、精力、自我有关情绪七个维度共40个条目, 各维度满分100分。自我有关情绪、精力的评分越高, 心理状态越好, 其余各项则是评分越高, 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 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 (±s) 、%表示, 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POMS评分比较见表1。从表1可知,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POMS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 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慌乱、抑郁、疲劳、愤怒、紧张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精力、自我相关情绪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表示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 P<0.05;#表示与干预前比较, P<0.05
3 讨论
手足外科患者多因突发事件致伤,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 患者本身就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此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弱, 普遍存在明显的不良心理状态, 除了表现出对床上本身的恐惧与担忧外, 还会表现出对手术安全性、手术疗效、预后效果的过度担心[2]。不良情绪的产生会使机体产生应激性反应, 影响手术实施, 同时也会降低患者围术期的治疗依从性, 从而对疾病康复造成不利影响。所以, 在术前对手速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
强化疏导是一种以常规心理疏导为基础的全面化、细致化的心理疏导模式, 该疏导模式强调细致性和针对性, 是在充分评估患者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 从而让患者的心理疏导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有效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干预后的慌乱、抑郁、疲劳、愤怒、紧张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精力、自我相关情绪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这表明手术外科患者在术前普遍有着强烈的心理疏导需求, 对其实施强化疏导, 有助于减轻其慌乱、抑郁、疲劳、愤怒、紧张等不良情绪, 改善其心理状态,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肖艳灿.普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疏导的需求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202.
[2]陈美娇, 林玉琴.心理疏导及聆听音乐对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3) :503-505.
疏导——教育的魔棒 篇6
从事教育已有十余年, 在与众多家长的交流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家孩子放学一回家就看电视, 我们说了他就是不听。 ”“ 他看电视都快上瘾了, 作业都不高兴做。 ”“ 看电视眼睛都近视了。 ”“ 小小年纪就戴上眼镜, 将来上初中、高中怎么办? ”……
无独有偶, 在苏教版小语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次口语交际训练———辩论, 主题:“ 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 这次口语交际活动正好给了我一次引导学生认识的契机, 于是我决定大张旗鼓地开展这次活动, 基于两点:一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是通过这次辩论让学生明辨是非, 提高认识, 从而去指引自己的行为。
二、活动过程
( 一) 辩论前
一听说要举行辩论赛, 学生都激情高涨, 为了能有机会表现自己, 他们纷纷收集资料, 精心准备。 为了让这次辩论赛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着实认真地进行了一番谋划。 首先是辩手的选拔,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 先围绕这个话题让他们展开了一次自由辩论, 然后让学生选出辩论中最活跃、 理由更充分的同学作为这次辩论赛的选手, 正、反两方各三人, 正方:武某、杨某、赵某。反方:许某、王某、张某。 在初次的自由辩论中就让我领略到学生的才华。
( 二) 辩论中
在认真选拔的基础上, 我按照辩论赛的程序像模像样地进行了一次辩论赛, 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主持人 ( 吴某) :同学们, 如今电视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有关学生看电视的问题, 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关注。今天我们将就“ 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我们分成正方、反方两个阵营, 正方的观点:小学生要多看电视。 反方的观点:小学生不要多看电视。 下面就让我们双方辩手陈述自己的观点, 展开激烈的辩论吧!
正方 ( 武某) :我认为小学生要多看电视, 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智力开发的时期, 经常看电视, 可以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激发他热爱科学的兴趣;有趣的文艺节目令人开心, 轻松头脑;一些好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各路英雄人物会给你教育,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反方 ( 许某) :我认为多看电视并不好, 有些节目, 成人看了, 只觉得滑稽好笑而已, 但孩子看了, 却觉得恐怖、残忍, 使其幼小的心灵产生强烈的不安。 有的孩子经常看武打片, 导致睡眠不安稳, 或睡中大声喊叫等。
正方 ( 赵某) :我认为小学生要多看电视, 经常看电视也会使我们学到科技的、文化的、生活常识中的许多东西, 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对于阅读、思考、写作讨论都是大有好处的。
反方 ( 张某) :我认为小学生不要多看电视, 首先有许多电视节目并不适合小学生去看, 如果我们不加节制、不加选择地去看, 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那是多么可悲呀!
……
主持人 ( 吴某) :今天的辩论十分精彩, 双方辩手各抒己见、唇枪舌剑, 都说得很有道理。确实, 电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 那么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呢? 俗话说:“ 理不辩不明”。 通过今天的辩论, 我想大家对这个话题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认识下面请谁来说一说,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话题的? ( 观看的学生)
王某:我认为小学生不要多看电视, 因为多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效率, 每天晚上不停地看电视, 也就会陶醉在电视节目里。 学习的时候, 一想到可以看电视, 就不想学习了, 以后每到学习时, 也就不想学习了。 这样一天又一天, 也就会厌烦学习。
戴某:我觉得只要看一些有益的节目, 特别是一些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节目, 多看是没有坏处的。
杨某: 我认为我们看电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能影响了视力, 特别不能长时间地去看, 那会影响学习。
……
主持人 ( 吴某) :是的, 看电视对我们小学生究竟是有益还是无益, 我想首先要看收看节目的内容, 对我们是不是有帮助;其次, 有没有过度地看而影响了学习, 如果沉迷于电视就不好了。因此只要我们收看健康有益的节目, 适度地收看, 对我们学生是“ 百益而无一害”。
( 初次在课堂上作为一名旁观者, 我发现了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 只要你给了他舞台, 他就能尽情地表演。)
( 三) 辩论后
辩论赛虽然结束了, 但我的意图并没有戛然而止, 接下来我找了几个平时贪看电视的学生, 进行了个别谈话, 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倾听了他们的谈话, 我知道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后来, 打了几次电话给那几个孩子的家长, 家长都说孩子的变化很大。
三、教后反思
这次辩论赛虽然结束了, 却引发了我的深思:为何以前也曾多次教育学生不要沉迷于电视, 却总是收效甚微? 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 竟对学生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追根溯源:教育学生宜“ 疏”不宜“ 堵”。 大禹治水的先例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一味地去堵水, 或许能堵住, 但那只是暂时的, “ 治标不治本”, 终究会带来水患, 与其如此, 不如我们挖渠千条, 加以疏导, 水沿渠流, 方能永绝水患。 其实“ 育人”与“ 治水”又何尝不是相通? 光空洞地去说教, 一味命令式地去制止, 未必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甚至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 这时候, 需要我们耐心地去指引, 提高他们的认识, 这其实就是一个“ 疏导”的过程。“ 疏”的途径有很多, 其中“ 辩论”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俗话说“ 理不辩不明”, 辩论犹如刀石相撞迸发出火花, 彰显了真理;更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感化了学生。因此, 今后在“ 育人”的过程中如果遇到“ 棘手”的问题, 不妨举行辩论赛,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来匡正学生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认识。“ 行始于知”, 试问, 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 行为又怎么会差呢? 这也是我举行这次辩论赛最大的收获。
可见, 疏导应成为我们教育的魔棒, 在它的指引下, 我们的教育定能焕发出神奇的效果!
参考文献
幼儿舞台表演的心理疏导 篇7
幼儿艺术教育 (舞蹈、声乐、器乐、戏剧等) 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舞台上。一个好的舞台作品, 除了高水准的创作水平外, 更重要的是舞台表演者的现场发挥。一个好的演员, 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后, 会根据他的人生经历、社会经验或者导演的“说戏”来进行再创作, 会把作品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幼儿的舞台表演似乎与成人的舞台“再创作”完全沾不上边, 因为幼儿的人生经历、社会经验极少, 不可能不经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就在舞台上表演出作品的内涵。幼儿的舞台表演成功与否取决于辅导老师的心理疏导水平与能力。本文就如何进行幼儿舞台表演的心理疏导做一简要阐述。
作为幼儿教师, 尤其是幼儿艺术教育教师, 一定要有扎实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在一个幼儿集体舞蹈中, 将不同性格的孩子调教出在舞台上做到动作整齐划一, 是一名优秀的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必要能力, 幼儿舞蹈的排练过程, 也是幼儿性格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排练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耐心说服, 循序诱导的办法, 避免大声呵斥, 强行命令。教师可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幼儿直观的了解整齐的集体舞蹈和跳的较乱的舞蹈的差别。例如可以将排练过程中的画面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用电视机播放, 让小演员们观看, 再与成功的幼儿舞蹈作品进行对比, 再对排练中动作做的不整齐的小朋友一个个指出来要求改正, 这样参加舞蹈的幼儿会对舞蹈排练产生极大的兴趣, 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动作与别人的差异, 易于改正错误的动作, 更激发他们舞台表演的欲望。这实际上就是对幼儿的心理疏导的过程, 这样的排练使幼儿身心愉悦, 与生硬地要求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甚至大声呵斥, 其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幼儿在学习、排练的过程中性格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对于情况特殊的孩子要予以特别的关照, 心理疏导更显得格外重要。我在幼儿园工作时, 曾经排练过我编创的幼儿舞蹈《快乐的小羊羔》, 内容是小羊羔在羊妈妈的精心呵护下快乐成长。在排练过程中, 有一个女孩总是面无笑容, 机械地比划动作。经与班主任了解, 这是一名单亲家庭的孩子, 父母离异, 缺失母爱。了解了这个情况后, 我在排练过程中, 对这个女孩特别关注, 每次排练下来都要抱一抱她, 对她格外地关爱, 告诉她老师就是妈妈。经过一段时间, 这个女孩的性格慢慢的有了变化, 逐渐建立起了自信心, 由懦弱变得积极、大胆, 在《快乐的小羊羔》舞蹈演出中与其他小朋友一样表现得很出色。在排练过程中老师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是排练、表演成功的基础, 是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每一次成功的舞台表演对孩子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舞台表演中服装道具的运用是增强舞台表演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一些童话剧的表演中, 动物服装会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 但很多动物孩子们并没有亲眼见到, 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 小羊羔、小白兔、大公鸡、大灰狼只能是在图片上见到过。幼儿舞台表演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 必须要有直观的、适应幼儿认知阶段的服装、道具, 通过这些服装道具引起幼儿的联想, 从而使他们在舞台表演时能融入到剧情中。
面部表情是幼儿舞台表演感染观众的重要因素, 舞台上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总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也是幼儿舞台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一个幼儿的舞台作品, 内容再好, 动作再整齐, 如果孩子们的表情呆滞, 也是一个失败的舞台表演。然而正是这一幼儿舞台表演的重要因素, 却经常成为使老师最为头疼的一大难题。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在表演中丰富的面部表情给观众深刻的印象。秀兰邓波尔的精彩表演与她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有着很大关系, 但导演在拍戏过程中对她进行的心理疏导更应占据很大的成分。幼儿舞台表演的面部表情应该是千变万化的, 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要有不同的面部表情。在舞台上如何让表演的孩子们根据剧情需要表现出喜、怒、哀、乐, 心理疏导更显得格外重要。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在成人眼里司空见惯的事情, 他们都会觉得稀奇、有趣, 所以对幼儿的心理疏导一定要从幼儿的心理发育水平出发, 以幼儿观察世界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讲述舞台作品要表现的内容, 启发幼儿理解剧情故事, 使幼儿的情感融入到剧情中才会表现出真实的表情。幼儿的“高兴”仅仅表现在对物质的满足, 亲人的爱抚;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即表现“悲伤”;见到感兴趣的, 未见过的事物即表现“惊讶”……, 这些就是幼儿舞台表演表情的来源, 教师必须要在幼儿心理发育范围内进行心理疏导, 使他们在表演中能有真实表情的流露。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疏导 篇8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月, 我院收治280例脑卒中患者, 其中年龄40岁~60岁178例, 占64%, 60岁以上102例, 占36%;城镇居民193例, 占69%, 农民87例, 占31%.通过护理评估, 了解到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经历、家庭状况、症状、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不同, 但存在共同的心理特征。
2 急性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此期患者的心理反应为焦虑、急躁、孤独、忧郁、悲观、自卑、轻生、依赖;患者的心理需要为尊重和安全的需要、病情信息和友爱的需要。造成以上心理特点的主要原因有:起病突然、病情危重、失语、偏瘫、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患者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及紧张而忙碌的医疗氛围中, 不断进行心电监护、输液、采血等多种检查及诊疗措施;疾病突发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
2.1 指导患者提高认知和应对能力, 尽快进入患者角色
主动热情接待患者, 及时给予心理安慰,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房环境及医护人员的良好技术, 细心讲解各种检查及治疗措施的必要性、目的、注意事项, 安排亲人陪伴, 使患者能尽快熟悉环境, 放松焦虑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2 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通过良好的言语与行为, 同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使自己成为患者倾诉的对象, 取得患者的信任, 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患者, 稳定患者情绪, 使其平稳度过急性期。
2.3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及家属接受能力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 使其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 并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实例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患者在充分了解病情的情况下, 心理上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勇敢地面对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护理操作熟练准确
因为该病治疗时间长, 加上用甘露醇等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 导致血管变硬、变滑, 穿刺难度加大。在静脉穿刺时, 要认真、合理选择血管, 不在患者面前流露出畏难和不耐烦情绪, 避免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丧失治疗信心。
3 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此期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由于病程长、恢复慢及较高的医疗费用, 容易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 其负性心理发生率高达30%~50%[3].年轻患者担心自己的前途及以后的生活受影响, 老年患者认为自己是儿女的负担, 家庭的包袱, 常常出现消沉、自卑、抑郁、悲观、轻生、依赖心理, 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1 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评估, 针对性地加以疏导, 与患者交谈时采用一些鼓励性语言, 并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要求, 不勉强其做事, 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 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根据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特点加强生活护理及功能锻炼, 平衡内外环境, 提升其正性心理。
3.2 争取有效的家庭、社会支持
家属陪护是一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 可使患者获得慰藉, 消除自卑和抑郁心理。鼓励家属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传授放松技巧, 增强患者心理应对能力。同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体健康[4],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康复护理干预、婚姻、社会支持、性别四个变量有关[5], 患者在康复期的健康需求中, 家属掌握健康需求技术和行为排在第1位[6]。只有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才有可能放松身心, 减轻心理压力。
3.3 消除依赖思想, 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肢瘫患者依赖性较强, 日常生活往往依赖家人错失早期康复锻炼的时机;更有个别病情易反复的患者, 由于对疾病的恐惧, 表现出对药物甚至对医院的依赖, 认为自己不能多活动, 安逸于别人照顾的生活;有些患者有退缩表现, 因惧痛而放弃功能锻炼。我们给予强化脑卒中疾病康复训练的有关知识, 以成功的实例来引导患者, 并给予适时的指导, 使其掌握有效的自我护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措施, 能够主动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对于失语患者出现的焦虑, 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 如:运用动作、手势、眼神、笔录、询问等方法, 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 仔细观察, 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 满足患者生活要求, 降低焦虑程度。制订语言康复计划, 定时进行练习, 并为患者提供咨询。
4 结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健康理念的重新认识, 在脑卒中疾病治疗护理时, 不应只重视患者的药物治疗, 患者的心理因素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 只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及疏导, 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促进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才能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最大程度地减少致残率, 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为民, 高展, 冉春风, 等.早期介入运动疗法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5) :3484-3485.
[2]骆联群, 宋绪梅.心理护理和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影响[J].家庭护士, 2007, 5 (12C) :17-18.
[3]刘永珍, 龙洁.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 8 (6) :340-342.
[4]马淑琴.初次脑卒中康复过程中家庭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0) :1578.
[5]姜小鹰, 朱雪娇.影响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2) :120-121.
帮病友做心理疏导 篇9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医生和家属除了要求患者终身坚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治疗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心态等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方式,这对逐渐缓解和消除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1.针对式的心理疏导 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与血糖控制不佳明显相关,抑郁程度越严重,糖代谢控制越差。对存在有抑郁,焦虑。多疑等心理特征的糖尿病患者,要在充分理解他们的基础上,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心理困境,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其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要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耐心回答糖尿病患者提出的疑问,介绍国内外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新动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沟通式的心理疏导 对于性格比较孤僻、孤独、悲观的糖尿病患者,要表现出极大热情.平时要给以安慰,主动与其交流,加强沟通,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孤独和悲观的现象,保持心情舒畅,消除其思想顾虑。
3.转移式的心理疏导 组织糖尿病患者适当安排户外活动,改善环境,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全;让患者闲聊、散步、参加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患者对糖尿病的过分注意,使其淡化或忘却烦恼,从而达到放松心情,提高疗效的目的。
4.诱导式的心理疏导 引进心理学的诱导理论,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异常的逆反心理状态施加影响,诱导其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意见,树立某种情感,改变原有的情绪和行为。引导糖尿病患者通过想象使其分散的注意力转向集中,由不稳定转向稳定,使精神和躯体得以松弛,以便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5.开展生理反馈训练 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结合医院的卫生资源和医疗实力,利用仪器将与心理、生理有关的体内某些生物信息加以处理,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患者,训练患者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从而使体内通过心理一神经、心理一神经—内分泌、心理—神经—免疫等三方面的调节达到平衡,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6.开展正确的生活行为指导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体育运动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关键。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强制性地调动和提高全身各系统组织细胞的代谢,使之处于旺盛状态,从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对糖代谢、蛋白质、脂肪的转化代谢具有显著的效果。在糖尿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药物治疗容易接受,而对长期饮食控制和体育运动往往难以坚持。因此,要对患者的生活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让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其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大学新生迷茫心理与疏导 篇10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进入大学前后学习生活的巨大转变,且该阶段正处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绝大部分的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迷茫心理,其表现为长时间没有目标,困惑,有不知所措之感,虽试图改变而又感到无奈、无力,想前进却踯躅,想后退却又不甘。
二、迷茫心理的表象
1.学业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学生属性决定了其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然而,有研究报告表明[1]: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总体呈现为中等偏下。对学业的迷茫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具体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业倦怠,经常迟到与早退,盲目地转专业、考证和修双学位。
2.人际交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2]。然而在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同学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对处理人际关系感到迷茫,其通常表现为:缺乏朋友,人际交往少,难于融入集体活动,减少甚至逃避面与面的人际交往,转而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3.个人成长方面。对于大学阶段,学生应在依据自己的滋生状况,自我实现意味着大学生要在充分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个人成长计划,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然而,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许多大学生表显得很迷茫,其具体表象为:不能清晰的认识自己,对未来命运缺乏规划,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二、迷茫心理产生因素
1.内部因素。笔者结合学生辅导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并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大学新生出现迷茫心里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缺乏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缺乏的表现为学生个人定位不明确,对自我优缺点认识不深,缺乏人生目标与规划。②身心发展不一致。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理成熟相对较早,心理发展却往往不如生理上那么快速,导致身心发展出现矛盾。在这种矛盾的身心状态下,大学生在生活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容易处处碰壁,且脆弱的身心常常不能承受这些状况,如若这种状态得不到缓解,学生容易对为人际交往的方法产生畏惧,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迷茫心理。③缺乏自律能力。当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相对宽松,如果学生自律能力较差的话,将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跟不上周围同学的节奏,久而久之学生容易缺乏成就感,而对生活感到迷茫。
2.外部因素。造成大学习生迷茫期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大学前后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学生进入大学前后,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差异,以前的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新的环境,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该阶段学生很容易找不到目标,产生迷茫心理。②不恰当的专业选取。不恰当的专业选取会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逐渐失去目标,并出现迷茫心理。③高校教育的自身缺陷。高校教育与社会脱节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学生会觉得所学知识没有价值,学生会对未来感到担忧,甚至不知所措,并最终出现迷茫心理。④家庭因素。当前做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心理发育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心智发育不健全,缺乏独立处理大学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的能力,学生容易逃避现实问题转而沉迷网络世界,久而久之就会对生活感到迷茫。
三、对新生迷茫心理疏导探讨
1.开展新老生交流,促进新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进入大学前,绝大部分同学对大学都有一个美好的期望,进入大学后现实和想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同时大学与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此时,可以通过老生的经验分享,帮组新生重新正确地认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帮助新生做好角色转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并明确自我成才的目标与方向。
2.开展素质活动,培养学习能力,促进人际交流。大学是一个提高综合素质的地方。通过开展各种素质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促进和他人的交流,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还可以在活动中提高学习主动交流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建立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
3.树立阶段性目标,开展人生规划。通过制定目标并努力实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集中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因此树立目标并开展人生规划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以及激励作用,尤其当目标具有阶段性、方向性和具体性时,学生比较容易通过适当的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并获得成就感,逐渐地走出迷茫心理状态。
4.定期开展心理交流。辅导老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交流和心理疏导,不但可以在为人处世方法上为学生提供帮助,还可以帮助及时地度过不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的目标,重拾信心,走出迷茫心理。
四、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迷茫心理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成长,在此阶段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应相互配合,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帮助迷茫状态中的学生尽早走出迷茫心理,明确人生目标,健康成长。
摘要:当前,由于我国社会环境及教育体制的特殊性,大学新生普遍存在迷茫心理状态。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大学新生迷茫心里的典型表象,分析了产生迷茫心理的内外部原因,同时提出了迷茫心里的疏导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新生,迷茫心理,疏导方法
参考文献
[1]崔文琴.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6):67-71.
[2]李军星,黄朝勇,陈保健,等.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及其现状[J].网友世界,2013(22):78-79.
[3]Modell A H.The private self[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