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策略

2024-10-09

疏导策略(精选12篇)

疏导策略 篇1

有调查表明,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自卑、任性、孤僻、焦虑、厌学逃学、逆反心理、社交困难乃至犯罪等心理障碍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 加上学习压力过大和社会经验缺乏, 他们容易在各种冲突和挫折面前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中学生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要有效实施心理疏导, 就必须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关策略。笔者认为, 班主任对中学生实施心理疏导的有效策略中最重要的是:保密性策略、理解策略和自愿性策略。

一、保密性策略

保密性是指无论学生说什么班主任都要为其保密, 绝不让第三者知晓。唯有这样, 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当然, 心理疏导必须在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心理疏导的保密性内容主要有三:一是不在任何场合谈论来访学生的隐私, 二是不向学校领导、同事等谈及来访学生的隐私, 三是不允许任何人包括心理咨询专家查阅心理咨询档案。班主任必须保守来访学生的秘密, 妥善保管来往信件、相关资料等信息。如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引用咨询事例, 应对材料进行适当处理, 不得公开来访者的真实姓名、学校或住址。

保密性策略是心理疏导中最重要的策略。它是鼓励来访学生对话交流的心理基础, 也是对来访学生人格、隐私权的尊重。班主任只有严格保守秘密, 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 这也是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开始。

二、理解性策略

真诚自然。

心理疏导中的非指示性原则是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 他认为心理疏导应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 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关系, 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因此, 班主任要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真诚看待, 真诚自然地尊重他们。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 这时, 班主任真诚的自然流露, 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信任和鼓励, 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人格。只有真心尊重学生, 才能打通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 进行有效心理疏导。

理解对方。

问题学生在常人看来确实有一种不可理解的“怪癖”, 但班主任对此应有正确的理解, 不能一味批评。在人际交往中, 理解和尊重是获得别人信任的前提, 尤其是那些有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因为其思维和行为超出常理而常不为一般人所理解。所以, 班主任更需要懂得理解与尊重, 用真诚打动他们, 以解除其思想上的痼疾和精神上的痛苦。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理解他们的忧伤和痛苦, 与其行走在同一块共振板上。

价值中立。

班主任对来访学生的语言、行动和情绪等要冷静思考, 不得以道德的眼光判断对错, 应坚持价值中立。对来访学生要始终抱着积极关注的态度, 不冷漠、不打击, 在尊重来访学生、理解学生苦衷的基础上, 积极帮助来访学生分析原因并共同寻找出路, 最大限度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班主任要尊重来访学生的价值准则, 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念为标尺, 对来访学生的行为随意进行价值判断;不能以任何方式向来访学生强行灌输某一价值准则, 或强迫来访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态度。应该和来访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案以及不同方案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采取哪一方案去解决问题, 由来访学生自己决定, 不能包办代替。

有效支持。

它包括专心倾听、理解性认同感、情感的共鸣和合理的保障机制等, 而不是说些空洞的安慰话。诉说与倾听是矛盾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诉说是发泄心理能量、维系内心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倾听是走进对方内心世界、实施心理疏导的阳光通道。只有专心倾听才能了解对方存在的心理问题, 才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倾听要耐心, 尽量不要打断对方谈话;倾听要专注, 要及时给予鼓励。万物皆有吸收, 也有排泄, 人的心理亦是如此。当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 心理痛苦聚集到一定程度时, 他就需要找一个他所信任的对象, 倾诉内心痛苦, 以理顺情绪, 释放心理压力。

三、自愿性策略

原则上讲, 找班主任咨询的来访学生必须出于完全自愿, 这是确立咨访关系的先决条件。没有咨询愿望和要求的学生, 班主任不能主动找他。只有学生自己感到心理不适, 为此而烦心并愿意找班主任诉说烦心以寻求心理援助时, 班主任才能为其提供心理咨询。

疏导策略 篇2

城市交通拥挤的动态组合疏导策略研究

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决策需求出发,提出不同拥挤情况下的多种信号控制与交通诱导的动态组合疏导策略,利用VISSIM模拟方法对提出的多种动态组合疏导策略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信号控制与交通诱导的动态组合策略比两者单独实施的效果更好.

作 者:于妍霞 YU Yan-xia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 刊 名: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7(1) 分类号:U491 关键词:智能交通   城市交通拥挤   交通信号控制   交通诱导   组合策略  

初中生心理特征及其疏导策略 篇3

初中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发育突飞猛进式,由原先老是不见长的小不点一下子长成亭亭玉立的姑娘或帅气的小伙子,生理上的明显变化也带来心理上的明显变化,具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初中是一个特殊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兴废。作为教师,作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要关注、重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设身处地,给以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初中阶段生活正常、健康、向上、丰富而多彩。

一、初中生心理发育特征备受关注

人是社会的核心,服务于人是一个社会所有作为的性质所在。社会发展为的是让人获得实惠,物质受益是表层、浅层的,心理帮助是深层次的帮助,初中是一个人的多事之秋,源于其心理复杂而脆弱,需要大人帮助,尤其是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作为学生,此时的他(她)既是小孩又是大人。说是小孩,是他(她)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还是小孩的习惯和沿袭;说是大人,是他(她)准备做大人,尝试做大人。作为小孩,自然心理天真幼稚;作为大人,自然心理空缺或不成熟。小孩与大人心理统一到他(她)身上,自然难以自然、和谐,甚至冲突、奔突,需要得到指点、启示、帮助,以顺利渡过这特定的人生阶段。作为大人的父母,尤其是教师,要帮助他们,得先充分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状态怎样,帮助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设定,如何预期。任何事物都是从未知到已知,从少知到多知,但不可能全知尽知,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是这样,需要我们关注、探究,争取拿出较完满的答案。

二、初中生心理发育基本特征

初中生心理发育特征,是小孩与大人心理的矛盾与统一,而以向大人心理发展为主要轨迹。这时期他们的心理,由于想做大人,便向往独立而成熟,为破茧而出,常慌不择路,选择叛逆,甚至不惜冲撞;有很多的不解、不适应,需要沟通、交流却怕人看出自己的弱小、稚气而选择封闭,易于积郁;由于不成熟,易于看齐,更易于比丑;喜欢表现自己,招人注目,便敢于冒险,早恋、上网等,大人越反对的事越想去尝试;作为小孩与大人心理的统一,求知欲强,喜欢探究,凡事不仅知其然,也想知其所以然;遇到困难,易退缩,在厌学上便是这样,会如瘟疫般传染。他们心态不稳定,思维混乱,意志力脆弱,易做蠢事。这一时期是人生情感和意志最薄弱的时期,是身心处于失衡状态的时期。

三、初中生心理特征疏导策略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类的一大课题。初中生心理特征便是我们需要做的一大课题,也是永恒主题。我们要力争做出这特定人生阶段的答案,并作出好答解。学生有心理,便需要老师的疏导。我认为,可采用如下的策略:

1.打开心扉是初中生心理疏导的前提

要疏导学生心理,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心扉中走进学生心里,或让学生打开心扉让你进入他(她)的心里。自然,这里是有程度的,就看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初中生的年龄在13—16岁之间,这是一个人的心理封闭期、脆弱期,他们不一定有勇气、胆量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不一定愿意让外人来打扰,也不一定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为了疏导,老师得动心思,找办法。作为做法,一般要求是:尊重对方,让他(她)看到你的善意,你待人的平等;显得亲切,使对方对你放心,不设防备;学会倾听,使你从对方那里了解到真实情况,真实心理,便于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切实帮助,要求你有能力,见招拆招,化解一切,让对方感到你可敬、可爱、可信,与你交流获得教益。

2.指导做人是初中生心理发育疏导的基石

心理疏导要有目的,起作用,让学生有共鸣,乐配合,共同完成心理疏导任务,选择内容便是关键了。学生在校主要做什么?是学习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人。对于人,后者便是触一发而动千钧的所在了。若教者问学生:“你是人吗?”学生会先是一愣,然后说:“我是人。”又问:“与你的种种关连、联系,你能说清楚吗?”学生自然迫切想知道这以下的种种:生你的是父母,父母对你有养育、教育责任,你对父母有孝顺、让父母放心责任;除了你,还需要有很多的人,否则你生命不保,你或被野兽吃掉,或将不敢行走在原野上享受自然的阳光,而多人在一起,每个成员要有素养,要学会与他人相处,要尽个人的责任,否则谁都不会得到好处,尤其不能成为强大的民族,就有被异族入侵、亡种的危险。最后问:“做一个人的道理你懂了吗?你在做吗?做到了怎样的程度?还打算怎么做?”有做人的意识与责任,学生便有目标、有奔头了,不能轻松下来了,不能偷懒了。

3.树立理想是初中生心理发育疏导的引领

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以极大动力推动着一个人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前进,哪怕是前进路上布满荆棘、充满陷阱、崎岖坎坷,只有慢下来,不会被阻住、止步。若初中生有了理想、树立了理想,在理想的引领、促进、推动下,易于克服自身障碍与生活障碍,不断进步,健康成长。理想是个动态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社会生活阶段,理想是不相同的。时下,以做老师、医生、公务员、记者、画家、作家、歌唱家、舞蹈家、科学家、政治家等为理想的空间缩小了,迫切感到必须做成某种职业的需要的空间缩小了,转而以泛化的理想为理想,如建设有序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民富国强社会。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号召学生加入到这泛化理想中来,找到人生的用武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4.认识生命价值是初中生心理发育疏导的推助器

城市交通拥挤原因与疏导策略 篇4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最近一二十年,虽然城市管理者在交通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但其交通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或缓和,而是愈加严重。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功能正常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问题[1]。合理制定相关拥挤策略和实施控制策略对于预防、缓解交通拥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剖析交通拥挤,提出了众多的解决途径。文献[1,2,3]提出了交通拥挤管理体系,试图从宏观层面建立拥挤解决策略;文献[4]从交通拥挤制因的属性出发,得出基于案例推理的交通拥挤管理方法,此方法需要大量的拥挤实例;文献[5,6,7]通过对交通状态信息的采集、分析等得出交通拥挤并给出一些疏导措施,均是利用或推导相关模型算法得出路段交通流状态。根据实践经验表明:单一的技术措施无法解决或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甚至会加剧拥挤蔓延。

2 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及不利影响

2.1 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

从宏观上来说,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仍是供需不平衡,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布局产生了大量的出行需求,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剧了拥挤的程度;从微观上说,城市交通管理设施落后,管理措施执行不利,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出行者安全意识低等也加剧了拥挤。从拥挤制因的具体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物理瓶颈、交通事件(事故等)、施工影响、不良天气、交通控制装置与管制措施、特殊事件与需求扰动[8]。

2.2 城市交通拥挤的影响

在拥挤的道路网络中,交通状态很不稳定,影响交通出行的可靠性。出行者必须通过提前出行以避免因拥挤未能按时到达目的地。这就意味着出行者需要在路网中停留更长的时间,这反过来加剧了路网交通负荷,致使城市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形成全局性的交通拥挤问题。

拥挤对交通的直接影响包括产生排队、降低车速和增加出行时间,这会加大出行成本,还会影响出行安全,提高事故率等。同时,交通拥挤消耗更多的能源,产生过多的尾气排放,不仅加剧环境恶化,也会影响出行者的舒适性。

由于拥挤疏导措施的不利,某条道路的拥挤可能会“漂移”到相邻道路,致使拥挤范围和程度扩大;拥挤将会使得出行者花费更多的出行时间并且增加路网的交通负荷。大范围的交通拥挤甚至会使城市陷入瘫痪,直接影响城市正常功能的实现。

3 拥挤疏导策略

根据拥挤原因的不同,交通拥挤可以分为常发性交通拥挤和非常发性交通拥挤[8]。常发性交通拥挤主要由某些路段及交叉口流量过大或者通行能力不足导致,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交通供求不平衡。非常发性交通拥挤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等交通事件引起的通行能力骤减或者流量急剧增加而导致的拥挤。

3.1 常发性交通拥挤及控制策略

常发性的交通拥挤常常由于刚性交通需求引发的,其解决途径的主要着力点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宏观措施。实施公交优先策略,发展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施TOD形式的土地开发模式。与此同时,优化信号控制系统,合理设计交叉口形式,提高城市交通管控的信息化水平。合理实施拥挤区域的交通流组织也是降低拥挤程度和影响的有效途径。

3.2 非常发性交通拥挤

交通拥挤的控制要求是第一时间消除拥挤,使道路恢复通畅。其基本途径一是恢复道路或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二是控制需求增长。总体上将疏导拥挤的控制策略分为以下几类:

3.2.1 交通事件控制

通常所说的交通事件一般指交通事故、车辆抛锚等,其控制要求是第一时间处理,将对交通流的影响时间减到最低。对不可预见事件,如交通事故等需进行清障处理,必要时对发生事故的路段或交叉口临时重新分配车段。

3.2.2 出行者行为控制

出行者行为控制是通过改变出行者出行行为以达到控制拥挤区流量,其关键是及时向出行者提供交通诱导信息来改变出行者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变化包括路径选择的改变、出行时间的改变甚至是出行方式的改变[9]。

3.2.3 施工影响控制

道路施工在施工区域产生交通瓶颈,降低路段通行能力,恶化施工区的交通环境,车辆、行人、施工设施与机械,同时会与施工人员会产生严重的冲突,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有必要在施工区上游实施交通管制控制流量进入,减少施工区域的车流量;优化施工区的交通组织,设置安全、合理的隔离设施以消除或降低施工设施、机械和人员对于路段交通的影响。

3.2.4 局部路网协调控制

局部路网协调控制的目的是从拥挤区域及周边道路形成的路网出发,利用一切可用道路资源,快速疏散拥挤区的车辆并控制其车辆进入拥挤区域。主要有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交通管理措施协调实施等。

3.3 非常发性拥挤区域疏导策略的生成规则

根据获得的信息来判断拥挤区产生的原因,确定拥挤的严重程度,综合运用前面讨论的各种疏导策略,便可形成相应的疏导控制方案,具体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可得出非常发性交通拥挤疏解的一般思路为:

(1)如果是单点拥挤(交叉口),疏导方案要考虑几种可能的拥堵情况,若只是某一方向的拥堵,可采用调节该相位绿信比,适当延长拥堵方向的绿灯时间;若是双向拥堵,综合调整交叉口信号配时;若是严重的拥堵,不仅要优化本交叉口信号设置,还要考虑相临交叉口的信号灯的调整,以减少上游路口的流量输入、加快下游路口的输出。

(2)如果是主干道上的带状拥堵,一方面控制进入匝道的流量;同时加大主干道车流的流出,根据各路口流量到达率的变化,重新设置各路口信号。于此同时,可以通过调整速度限值、临时使用硬路肩等改善通行环境。

(3)对于由于拥挤蔓延、飘移形成的区域性交通拥堵,产生的区域动态拥挤问题,疏导时可将该动态拥挤区域,看作是一个虚拟的“交叉口”,而进出该区域的路段,被看作为该“交叉口”的进出口,要调整外围的信号灯,以限制车辆的进入,必要时要禁止部分方向的车辆入内,在整个交通拥挤内部也要尽快疏通主干道为目的,进行信号灯调节。

(4)交通拥挤已导致道路交通瘫痪的拥挤区域,其基本的疏解思路是内侧车辆强制直行,外侧车辆禁止直行。从长期来看,一方面提高改善道路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另一方面,控制需求,如单双号限行、发展公共交通等减少小汽车的出行需求。

4 结论

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失衡,所以防范和疏导策略很多是通用的,可以互相借鉴。由于非常发性交通拥挤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无法用精确的数量关系描述,而且环境复杂多变,某些因素很难定量估计,其疏解也要从城市综合运输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侧重于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本文涉及的交通拥挤的疏导策略有很多种,但每一项对策几乎都不能独立的发挥其功能,取得最有的效果,而必须在实际的操作时依赖于若干个相关措施的协同作用,系统的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方,戢晓峰.城市交通拥挤管理政策体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1)57-58.

[2]刘丙章.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策略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47-251.

[3]陆化普.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与出路[J].城市交通,1997,5:16-21.

[4]戢晓峰,刘澜.基于案例推理的交通拥挤管理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3):415-420.

[5]黄玲,徐建闽.基于浮动车技术的动态交通交通拥挤预测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0):47-50.

[6]郑建湖,文字娟,黄明芳等.交通拥挤状态模糊识别方法的设计与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26(1):29-33.

[7]庄斌,杨晓光,李克平.道路交通拥挤事件判别准则与检验算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6,19(3):82-86.

[8]Trends and Advanced Strategies for Congestion Mitigation[R](2005):2-3.

疏导策略 篇5

一、 高一学生的心理现状剖析

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最根本的原因。许多调查结果和资料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海市对小学到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检查,发现27%的学生有心理偏异,有厌学、早恋、吸烟、出走等不良行为反应;存在着冲动、嫉妒、焦虑、忧郁四种不良情绪;不少学生在性格上表现为自卑、娇弱、攻击、任性等。广州(1994年)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四个区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53.2%的中学生有心理危机。调查还表明,各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有所差别。其中,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高一学生从各个学校来到新的学校学习,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素对高一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高一年级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又一个转折阶段,所以,重视高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及时疏导甚为必要。笔者据某重点中学心理咨询室对高一学生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适应型还是焦虑型这一项测试中,全级被测试人数为322人,属于适应型只有59人,占18.3%,属于焦虑型有62人,占19.3%,介于适应型和焦虑型之间为201人,占62.4%,其中,有个别班的情况更突出,A班参加测试54人, 属于焦虑型有15人,占27.8%,属于适应型只有6人,占11.1%;B班参加测试53人,属于焦虑型有17人,占32.1%,属于适应型只有4人,仅占7.5%。事实上,开学初,A班就有一位女学生忽然在课室内晕倒,口吐白沫,手脚抽筋,后经了解才知是该学生来到新环境后不适应,晚上睡不好,精神过于紧张诱发旧病所致。而在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后, B班有一位男同学故意拿走了同桌的书和文具,班主任耐心教育,他承认是因为嫉妒同桌中段考试成绩比他好所致。可能有人认为心理障碍仅仅是部分差生的事,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其实优生也存在着这种危机,并且也常出现心理障碍,只是类型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或程度不同而已。一旦优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将更复杂、更难排除,对其自身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更大。《健康报》曾报道一个十七岁的名叫李小龙的学生,好学上进,小学、初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由于倔强、孤僻、好斗等心理缺陷,上高中后,因接连受到几次强烈的精神刺激,突然从沉闷中爆发出一阵狂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可见,优生也是存在着出现心理障碍的危机的。尤其是重点中学高一新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的自我估计偏高,学习竞争较剧烈,家长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影响,更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冲突。因此,重视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规范、系统并符合他们实际的心理辅导,实在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事情。

二、 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有人根据国内外学者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出发,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为:(1)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2)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3)乐于学习。(4)善与人相处。(5)善于自我调节。(6)情绪愉快而稳定。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对待现实,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乐于学习,并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更大成绩。个案:小许高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49名,但她入学后,并没有灰心,而是热情关心班集体工作,性格开朗、大方,很快就得到班同学的喜爱,同学们推荐她担任了班劳动委员,她更以此为动力,工作负责,学习认真,到高一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已进步为20名,获得了学习进步奖,并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而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或孤高自傲、或苦闷、失望,自暴自弃,情绪不稳定,波动大,与周围环境不和谐,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异常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高傲心理。优秀生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纵欲、支配欲极强,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案例A:小林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班中的佼佼者,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初中升学试成绩考差了,没能考入预定的学校,而是进入另一所重点中学,入学后,他显示出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自习课常常讲话,不喜欢上的科目就借故不上课,对教师和同学的善意批评不接受,甚至认为老师和同学故意针对他。

2. 焦虑心理。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案例B:小欧高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一名,但初中学习成绩好并不等于高中就好,由于小欧未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中段考试只排在班的二十多名,家长觉得不理解,多次找班主任对小欧做工作,小欧感到压力很大,整天觉得闷闷不乐,在心理测试中显示为焦虑型。

3.失落心理。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案例C: 小何初中时虽然不是排在班前一、二名,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沉静、听话的好学生,他以高于录取分数4分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中学,但这个成绩只排在班的中下水平,加上前几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小何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为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小何忽然变得“活跃”,有时,课堂上老师刚说一、两句话,小何就会大声“插话”,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无何奈何,不得不批评小何几句,小何却暗暗高兴。

4.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表现为竭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和盲从地位,甚至我行我素,你劝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对教师家长的规劝往往采取抵触情绪,甚至强词夺理,高唱反调,这类学生容易做出越轨行为。案例D:小张升中考试的成绩原本没有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望子成龙”的父母花费了几万元让小张终于成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可惜入学后,小张没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依然贪玩,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越来越差,他父母气坏了,对他严加管教,但父母的严厉激起小张的反叛心理,在与父母争吵后的第二天开始,他连续几天没有回校上课。

5.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胸狭隘所致。进入重点高中后,面对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班集体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继续保持优势,甚至越学越好,有些学生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时,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因各种各样的竞争受挫而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故意制造事端,想令别人也不好过!案例E:小陈家境贫寒,所以她从小勤奋读书,希望有一天跳出农门,摆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中学,她成了当时本村村民羡慕的对象,不过,进入重点中学后,学习成绩却不断退步,几经努力都没有明显效果,小陈失望了。她看着同室好友小王的进步,内心难以平静,于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凡是到考试前一周,小陈就“犯病”了,有时还“神志不清”,弄得好朋友小王不得不放下书本,把本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陪她看病,为她煮药、打饭、洗衣,小王的考试成绩自然大受影响,小陈却高兴了。

6.随众心理。随众是指没有主见,没有原则,以别人喜恶作为行事准则。高一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没有了以往的好朋友为伴,内心渴望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谊,特别是内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长的关心和监督相对减少,难免产生孤独感,心中不踏实,他们更希望尽快溶入新集体,为避免被其他同学排挤,有时明知不对,他们也随大流,人云亦云了。所以,随众心理尤其在内宿生中表现特出。案例F:小冯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进入重点高中后,同班十二位同学住在同一宿舍。有一天,小冯的妈妈找到级长反映情况说,小冯最近常在周末去游戏机室,父母知道后批评他,但小冯解释说,同宿舍的同学都会打游戏机,如果自己不会就很丢面,其他同学叫他去机室不去也不好,并且要求父母给他买一台电脑,家长劝说无效,便请教师出面做教育工作。

7.松懈心理。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如愿尔偿进入高一后,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重点中学就肯定能上大学,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有个别学生的变化会让老师大吃一惊。案例G:小何在初三学年是班的数学科代表,学习认真、主动,成绩不断进步,升中会考以746分(总分为800分)其中数学141(满分为150分)的成绩考上一所重点中学,但升上高一后,他的精力却主要放在打球等娱乐活动上,欠交作业、违纪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常常被老师批评,成绩从入学时的班前几名退到三十多名,原班主任找他谈心,他显得很不在乎,认为刚刚辛苦了一年,应该玩一玩,而且高一离高考还远,不用太心急,他到高三时自然就会努力了。

8。早恋心理。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关系意识的增强,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产生怀春的情爱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不过,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师长的教育使大多数中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过早陷入早恋的情网。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考试和家庭的压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学生情感发展不稳定,这一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指导,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特别需要同伴的友谊,以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案例H:小嘉生长在一个经济富裕的家庭,但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初三时他与初二的小华好上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初中毕业时父亲想方设法使他进入重点中学读书,但高中的压力更大,小嘉一门心思都放在“拍拖”上,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小华也就读于同一所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长,小华渐渐在老师的`教导下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有心与小嘉分手,但小嘉无法自拔,还是不断纠缠小华,为不误人误己,小嘉的父亲只好让他出国了。

三、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策略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健康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是优良品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总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绪的好坏,意志强弱,既影响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级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尤其是重视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笔者根据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做法和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谈一谈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疏导。

1. 转变观念。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教师要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教师要根据其年龄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教师要认识到,心理辅导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时代的要求。

2.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我,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教师如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授课,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学法指导。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一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不少班主任感受到,良好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实,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来自于与集体的不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向有心理障碍学生“求教”,借此对其短处给予开导,这样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大部分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优秀生,因此倍受

[1] [2] 下一页

老师、班主任的钟爱,经常得到的是表扬和奖励,但有时却制造了一些优秀生长处的副产品-------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重视做好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的同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6.设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心理学表明,人有了心理负担,只有想办法释放出来才可以减轻或者解脱。为此,学校要设有心理健康辅导站,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档案室,编印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如《考试焦虑与自助策略》、《坚定信心笑对考场》、《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学会学习》、《我的学习动机》、《如何面对挫折》、《异性交往的准则》等等。学校还要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每天下午由专职的教师负责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高一上学期完成全级学生的心理测试工作,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可根据心理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教师能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学生中树立公正、无私的教师形象,以爱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流动儿童心理疏导与品行指导策略 篇6

当然,流动儿童心理和品行的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一年两年能教育过来的,或许很多问题在他们入学前就已存在,根深蒂固了。但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应多几分心思、责任和关爱,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问题的严重程度减到最轻,让家长和学校对“问题流动儿童”的担心舒解到最轻,让流动儿童的学习养成性得到最大化的教育和提高。本文就对班级中“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品行指导两大方面,发表一下浅陋的看法和做法。

一、“抽钻式”推倒堵塞的重重心墙

由于流动儿童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流动儿童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在我们教育方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更正不当的行为?笔者认为重要的前提是,纠正心理认知的偏差。

1.正视共性所缺:关爱和娱乐

正如网上的关爱流动儿童团队“走地鸡”所言:“以前我们以为,他们缺少的是钱,所以我们集资募捐;后来,我们以为他们缺少的是衣服,所以我们邮寄快递;再后来,我们以为他们缺少的是知识,所以我们送书送簿……其实,他们缺的是娱乐需求和共同体需要,也就是一起玩,像在老家一样,和好朋友一起享受快乐天真的童年。”这个网站为流动儿童所做的努力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无论在哪,京、沪、浙,有流动儿童的地方,他们的心声都是一样的:缺少活动,缺少共性需求的朋友。

(1)校级层面:呼吁关注。

作为校级层面,我们呼吁当地政府将心比心,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采取保障流动儿童权益的综合性措施。比如呼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限制、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等,呼吁更多的社会公益活动考虑温暖流动儿童的情感需求,让流动人口的子女和城镇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权等。

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加入到我校的爱心结队队伍和市级“微心愿”慈善团队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2)走访调查:舒解所需。

每个班主任,都有一份学生的基本信息材料,但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是特殊的,我们不仅要掌握其父母的工作地方,更要知道,在其父母的工作背后,究竟有多少时间能用于孩子,多少精力能花在孩子身上?如果要走近孩子们的身边,必须要了解孩子所处的现实生活。因此,我们拟了一份调查表(表略)。

关于走访,除了每学期一次的必到家访外,对于流动儿童,我们要的不是形式上的送温暖,而是根据调查表,为流动儿童的困难跟家长商讨有无改善的可能性。比如学生NGJ提到了“7.你现在最大的需求是:B有很多朋友,可以分享快乐,G回家后,能玩的游戏太少,感到无聊”,那么,我们班主任和德育处老师走访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孩子的家庭圈、朋友圈,孩子的课余生活是什么,与家长商讨能不能利用工厂休假的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一个地方等内容,然后再商讨制定最优化的可能性方案。如果此时能建立一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册,笔者认为再好不过了。

2.积极创造条件:推倒“障碍墙”

流动儿童共性的问题要正视,但要想真正有效的教育,我们需要真实的调查。就像医生问诊下药一样的方式,以千篇一律的教育并不适合“流动儿童”,因为他们的“痛处”虽有共性,但不尽相同,除了调查表,我们还需要个别交流,了解班内每个孩子的不同需要。

(1)启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原动力。

想在流动儿童身上见到品行的转变和进步,动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学生XXY是个女孩子,举家老小来到本地,谁知父母又离了婚,如今跟了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谁知父亲因为婚姻之气,时常不回家,她在“流动儿童”的基础上还成了“留守儿童”。XXY的作业经常不完成,还特别容易掉眼泪,不怎么喜欢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跟她交流时常常是有口难言的状态。笔者了解了情况后,跟她作了好几次的言语沟通和行为观察,还特地让她做了过关小组长。谁知据学生反映,她自己总是迟迟不能过关,却对小组成员要求严厉,这个引来了同学们的不满。我继续让她担任组长,但其他同学的意见接踵而来,留任了几次后,我终于发现:XXY有很强的责任心,但“严于律他”“宽以待己”。心理教育学家告诉我们:这种类型的孩子,有由于敏感和多次要求难以满足带来的轻微强迫性。最好的方法是彻心地交谈,悄悄罗列出孩子口中提到的在意的事、合理的话,尽量去满足她,而这一方法的实施者,非家长莫属。从此,笔者开始了曲折的家校联系之路……从日后孩子的表现来看,她的敏感的想法和心事得到安慰和满足了,因此在学习上积极性倍增。

(2)尽可能创设一个他们喜欢的小环境。

利用学科特点,创设一个“老家参与”的小游戏。比如语文园地一中的习作是写一个课外活动。写前需要交流,笔者特地有意让他们讲讲家乡的游戏。本地的孩子基本上谈的都是“老鹰捉小鸡”“贴鼻子”等传统游戏,而来自河南的3个孩子眉飞色舞地谈了“跳格子”“拍花萝”“娃娃家”等老家的游戏。我们就请他们来表演一下。他们非常高兴,在讲解游戏的规则中,还增添了几个本地同学来一起参与,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同时,笔者还特意让这些孩子用自己老家的方言来定规则、数口令、判胜负等,孩子们的关系一下子融洽而温暖了。对流动儿童来说,亲切的游戏和话语让他们觉得自信倍增,他们会更乐意投入到与同学们互动的学习生活中来。

二、“亮灯式”汇聚品行之美

亮起的灯,寓意为航行的坐标,理想的榜样。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榜样的影响力胜过老师千万遍的说教。

1.“燃油灯”——让你知道我以前的学习生活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新转来一个学生,就意味着或多或少存在着与班级精神不同步的窗外之音。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会胆怯、会沉默,也许还带些恐惧,对于原班学生来说,新来一个同学,在陌生之外,也许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接纳。作为班主任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缩减TA与其他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TA让其他学生认可和接纳的机会。

(1)写心灵周记,自问。

孩子的内心有没有担心、顾虑、不适应或其他?我们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言语对话和书面对话)来了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书写能力,那么可以安排一次“心灵对话”更为恰当。让他们用周记的方式,跟自己的思想言行对话,跟老师用笔墨的方式进行交流,避免了他们因为不熟悉胆怯而不敢说话的现象。在这样的沟通和了解中,有觉悟的孩子是会慢慢懂得比较的,了解自己与好的言行之间的差距,改变不足,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在这个心与心的碰撞交流中,笔者认为教师的答复态度和评价用语很重要,是学生改正不足、重塑信心的良药。

(2)和同学交流,了解。

在融入班集体活动中,他们大多是以老乡之间的一起活动为开端的。慢慢地,扩散至同桌、前后桌,或者班里兴趣相投的其他学生。但是一般来说,他们的行为总会令我们焦虑。扯架、贪玩、出格行为、荒废学业,而歇斯底里或无所谓的状况也屡见不鲜。

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做好与这样的学生打好长久拉锯战的心理准备,遵循认识规律,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然后,再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批评斥责或采取放弃的方式,有条件的话,利用班队课,安排一次“了解他乡生活”的对话和体验活动,选几个他乡的游戏和本地的游戏一起玩一玩。

2.“日光灯”——感受身边的平和的爱

利用好身边优秀的资源,是流动儿童品行纠正的又一良策。

(1)遵循成长规律,正面教育。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信任与鼓励会使教育的成效更好。正面教育的方式有多种,为了使学生在品行上的进步有可持续的空间,使家校的教育达到一致,离不开几个原则:其一,要掌握孩子的童心,《礼记》里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说的就是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及童心;其二,跟家长同步;其三,形式要多样及活泼,就事论事,不能翻旧账;其四,辅以纪律约束,进步后应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肯定。

(2)选择暗中小助手,同伴互助。

对于流动儿童就学来说,因为其住址不固定性,就学的地方也不时流动着,每所学校的各项要求也不尽相同,更多时候,一个流动儿童,往往在养成教育、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不尽如人意。那么此时,除了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的帮助之外,也需要同伴互助型的小助手在其身边随时引导和督促。首先,小助手必须是班主任信任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其次,有观察表记录在校的日常表现;第三,分工要明确,有帮助其学业改良的,有帮助其纠正上课不良习惯的,有监督其课余品行的,有记录其进步表现的,等等。

(3)利用家校联系平台,促其成长。

在我镇,较多的流动儿童是一个家族式的打工群体子女,他们流入我校,也有两三个老乡分布在同一个班级或者不同的班级。校讯通,目前是家校联系最为便捷的方式。有时一条校讯通,能受益几个孩子。家庭性打工群体也方便家校沟通,利用短信告知孩子的在校表现,利用短信互动孩子在家的表现,都显得及时方便。

(4)采用身份逆转,监督别人。

有不少流动儿童,在身边同学影响的自我教育中,品行得到提高,学习有了进步,这时,我们便可以让他们有一种荣耀感,采用身份逆转的形式,让他们去监督别人,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后,而且他们都会做得很带劲。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受制约的监督行为,实际上,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也在有成就感的行为中监督和完善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3.“闪光灯”——提亮个人的点滴进步

对于流动儿童的点滴进步,我们教育者、监护者都要肯定他们,让他们小小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小小的愿望得以实现,让小进步得以更新变大。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赏识学生品行的“闪光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赏识的后续,是让学生的优点得以坚持。

那天学生LJH因为一句粗话,我安排他干了3天的值日生,清扫教室门口的垃圾来教育他“祸从口出,美自良言”的道理;那天又因LJH听写词语全部正确,我赏他3个五角星再加在全班学生面前的一番表扬。事后,他一下课就喜欢来我身边聊他的生活,有时显得粗犷,有时显得胆小,有时非常天真,有时甚是机敏,但我知道,他是喜欢我这个老师的,夫复何求?赏识是需要的,贵在坚持;奖励是必须的,关键在方法。赏识教育是一种鞭策和鼓励,轻罚重赏,严中透爱。

流动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与和谐的一部分,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理应享有与普通公民一样的教育权。全社会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撕掉贴在打工子弟身上的“标签”,用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用宽容的怀抱去接纳他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来接纳流动儿童,剔除一些不合理的屏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存环境,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一致。

当然,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很多教师反映的典型教育问题之外,环境差异大、家庭不稳定、心理亚健康也是流动儿童和流动家长面临的考验。从学校德育角度来说,德正才能行美,把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使其适应日益增强的社会流动性需求,推动其教育走向和谐,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细小的教育分支机构,让我们从一个教师、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牵头做起。

城市交通拥挤的动态疏导策略研究 篇7

目前,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的状况,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主要有2种方法:一是在“硬件”方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二是在“软件”方面,对交通流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控,充分发挥现有交通网络的通行潜力,最大程度上使交通流有序流动。随着交通需求的持续增加,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人们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建设新的道路不再被看作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决定性的方法,加强对现有的道路资源的利用和先进的交通管理策略的研究,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才是更行之有效的。

1 交通拥挤分类和成因分析

根据导致原因的不同,交通拥挤可以分为常发性交通拥挤和偶发性交通拥挤[1]。

常发性交通拥挤主要是某些路段及交叉口在可预测的时间里其交通流量超过了通行能力所导致,它们往往会在固定的某个时段、时期周期性的出现,是可重复发生的拥挤,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常发性交通拥挤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交通供求不平衡。

偶发性交通拥挤主要是由于特殊事件引起的道路容量减少或者引起某一地段的流量增加而导致的拥挤,而事件又可分为不可预见的和可预见的2种情况,前者比如因为恶劣天气、突发性交通事故、车辆抛锚等原因造成的交通拥挤,往往不能预先确定在什么时段、在路网中的哪一点会造成交通拥挤。而后者指的是计划中的道路维修或其他市政工程占用道路等情况。总之,这种非正常情况下的拥挤,没有规律且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特别是在有突发事故时,道路可能被完全占用,后续到达的车辆根本无法前行,如不及时疏导,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交通拥挤或者二次事故。

本文将针对这2种不同类型的交通拥挤,对拥挤发生后实施的动态信号控制策略和诱导策略进行评述。

2 城市交通拥挤的信号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信号控制能有效地引导、控制交通流,对交通拥挤的缓解和疏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起始于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燃汽信号灯。之后,人们对城市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研究经历了从固定周期到可变周期、从定时到实时、从点控到线控再到面控的发展阶段。以英国学者Webster为代表的交通专家早在50年代就开展了城市信号交叉口最优配时的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孤立信号交叉口进行。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线控系统出现在美国的盐湖城,它是一种可同时控制6个交叉口的手动控制系统。1922年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发展了可控制12个交叉口的交通信号系统。1968年英国交通与道路研究所研究开发了脱机配时优化的定时控制系统TRANSYT(Traffic Network Study Tool,交通网络研究工具),此模型利用仿真模型和优化模型,分别评价和优化配时方案。1973年,英国道路研究所在TRANSYT系统模型的基础研究出SCOOT(Split,Cycle and Offset Optimization Technique,绿信比—周期长—相位差优化技术)系统。此系统实现了对路网的动态协调控制,取得了明显优于静态系统的效果,后被多个国家采用。同时澳大利亚的SCATS(Sydney Coordinated Adaptive Traffic System,悉尼自适应控制系统)获得成功,并在悉尼应用,该系统实现了对城市路网的实时自适应控制[2]。

近几十年来,针对常发性交通拥挤即道路过饱和条件下的信号控制策略,国外学者们从理论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理论、遗传算法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进行了一些研究[3]。翟忠民提出了在常发性交通拥挤的情况下,对交通流实施卸载和上游截流的信号控制策略[4]。Abu-Lebdeh(2007)设计了不同拥挤情况下的多种周期模型[5]。

解决交通事件引起的交通拥挤即偶发性交通拥挤的信号控制技术,其中有1995年法国巴黎实施了一个命名为CLARIE的人工智能控制模块[6],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跟其他的信号控制系统(如SCOOT)结合以来一起应用,在线进行拥挤管理。2000年英国的SCOOT系统的3.0版本推出了一个交通事件管理的模块(包含对交通事件引起的交通拥挤的管理内容),它是跟INGRID事件自动检测系统以及VAMPIRE计算机程序集成运行的[7。Jiuh Biing Sheu et al.等利用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一个实时离散的非线性模型,该模型利用仿真数据进行了验证[8]。Logi等人研究了典型区域路网拥挤状态下的实时管理与控制间题,并开发了一个基于知识的交通拥挤管理系统[10]。

3 城市交通拥挤的诱导策略研究现状

交通诱导从诱导信息作用的范围看,分为群体诱导和个性化诱导两类。前者通过为全部出行者提供相同的交通信息进行出行诱导,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可变信息板(Variable Message Signs,VMS)、互联网等形式;后者通过为单个出行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实现个体出行优化,主要包括电话和车载导航装置2种形式。交通参与者可以在出行前依据交通诱导信息确定出行的时间、方式和路线,也可以在出行中依据交通诱导信息对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进行重新选择,以期达到躲避拥挤、缩短出行时间的目的。

目前对交通拥挤产生后实施交通诱导的策略已经得到公认,K.Wundcrlich研究表明在产生拥挤后,受交通诱导的车辆与未受诱导的车辆的出行时间相比,可以节约3%~9%;而且随着交通拥挤程度的增加,受诱导车辆获得的效益就越大[10]。David Levinson模拟研究表明在偶发性交通拥挤的情况下,诱导信息的作用更大[11]。因此,各国都将交通诱导作为ITS研究与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比较成功的有美国的TRAVTEK、德国的ALI SCOUT以及日本的VICS系统。其中,TRAVTEK和ALI SCOUT由交通管理中心、信息与服务中心、装有导航装置的车辆组成,在拥挤条件下,可以为司机提供最佳绕行路线。特别是ALI SCOUT系统,在将行驶中的车辆作为信息服务对象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信息采集的手段,通过对比其车辆通过不同信息交换点的时间推算其路段行程时间和速度,为判别交通状态和制定合理的信号控制与诱导方案提供动态信息基础。日本的VICS所发布的交通实时信息包括交通拥挤、主要地点之间的行程时间、广域的最优路径选择信息、交通事故、道路施工等,并运用多种媒体同时发布这些信息,取得了显著的拥挤疏导效果,是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交通诱导系统之一[12]。

交通诱导中的核心部分是路径优化,其主要作用是计算向出行者推荐的路径,特别在拥挤的情况下,路径优化尤为重要。路径优化通常采用的技术是找到最小出行费用的路线,出行费用可以用时间、距离或者拥挤度等来度量。目前采用的路径优化算法仍然是最短路算法,路径优化算法方面的成果很多,不但有公认的经典算法以及相应的改进算法,而且出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算法,例如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蚁群优化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等的优化算法。总的说来,这些方法还不成熟,算法的效率及稳定性难以保证[13,14]。所谓的路径优化经典算法是指其搜索效率在理论上得到证明、其搜索性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算法。这类算法主要有Dijkstra、A*、Bellman-Ford-Moore、Floyd等。其中,Dijkstra算法是历史最悠久、最先得到大家认可的路径优化算法,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路径优化算法。有研究者对各种流行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测试结果显示,没有哪种算法适用于所有的测试网络[15]。姜桂艳、郑祖舵等基于智能机器人寻路的D*Lite算法和记忆规则,提出一种新的道路网络动态路径优化算法,该方法在保证路径优化结果相近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优化计算时间26%~50%[16]。

4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通过对拥挤控制与诱导策略研究历史、现状的介绍和分析,笔者认为现有的控制与诱导策略存在以下问题。

(1)所有的面控系统,在未饱和的交通条件下能够提高路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在交通拥挤条件下则不适用。目前国内外均无成熟的适用于交通拥挤条件下的系统控制方案投入使用。交通拥挤的控制方案的研究效果都有待评价,并且也都尚未应用到实际中。翟忠民提出的信号控制策略,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模型算法和实施策略的量化标准,在实际实施中存在很大的困难。

(2)现在能够解决交通事件引起的交通拥挤即偶发性交通拥挤的信号控制技术甚是缺乏,上述的CLARIE系统在交通事件引起的交通拥挤情况下,其适应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测试。英国的SCOOT系统的3.0版本推出的交通事件管理模块跟其他各模块之间的协调、系统参数的标定以及数据的传输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未在实际中应用。其他学者建立的模型都未得到实际数据的验证,在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的测试,另外方法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3)交通诱导系统所发布的诱导信息是建议性的,交通诱导系统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交通参与者对诱导信息做出的反应。现在的诱导系统都没有充分理解交通诱导信息对交通参与者交通行为的影响以及交通参与者对交通诱导信息的需求,在发布诱导信息之前未能对驾驶员的反应做出正确的预测,结果出现2种现象:过度反应和集聚反应,进而导致拥挤漂移现象的产生。

(4)现有系统的诱导信息发布主要是面向群体,其中交通广播、可变信息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交通诱导信息发布方式。由于它们是面向群体的,无法预计驾驶员对其的反应,因此拥挤可能不会减轻,甚至会产生拥挤飘移。另外面向个体的车载诱导在实际上中起到的只是寻路作用。在交通拥挤时,由于没有快速的动态路径寻优技术,实施效果很差,仍无法避免交通拥挤飘移。

(5)传统上的交通诱导系统向出行者提供的最优路径只有唯一一条路径,一般是以出行距离最短或出行时间最短为目标。然而只推荐唯一一条路径可能引起出行者的过度反应或集聚反应,进而容易导致拥挤漂移。另外,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因为出行者在选择道路时会考虑多个因素如出行距离、出行时间、道路的交通状况、交叉口数量、路面状况、对道路的熟悉程度等。

5 研究的改进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针对交通拥挤的控制和诱导策略应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交通拥挤的信号控制策略研究都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适应不同拥挤情况的信号控制策略技术急需。同时对信号控制系统的要求也应该提高,它应是一个开放型的系统,除了具有手动、单点多时段、感应式、定时协调、自适应协调等功能外,还应具有智能功能。控制中心可根据情况的需要变化信号控制方式,如把单点控制重组成线控,对路网中某一节点(或流向)、某条道路进行减压卸载、截流控制等。

(2)交通拥挤信息对驾驶员非常重要,但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路网拓扑结构及平行路线的通行能力制约着交通拥挤信息的作用。例如,虽然知道当前路段发生拥挤,但是没有相应的平行路线;即使有平行路线但没有足够的通行能力容纳转移的交通需求;转移交通量必然影响平行路线的交通状态,还应向平行路线上的驾驶员提供信息。这些问题在对交通拥挤进行疏导时都是需要考虑。

(3)鉴于交通广播和可变信息板的缺点,应重点研究发生交通拥挤后对车辆实施的车载诱导策略。推荐路径不仅仅只推荐一条,应该推荐K条候选路径给出行者,由出行者最后决定选取哪一条是一个相对实际和较好的路径,并如何选取这K条候选路径的问题上,吸取K条相异路径算法的思想。

(4)当城市道路交叉口处于常发性拥挤即过饱和状态时,虽然可以通过信号控制疏导,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早晚高峰时的交通拥挤状况。因为它至多只能使控制范围内的交叉口的效益最大化,而且在这种过饱和状态下,单纯的被动型信号控制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此,有必要把交通控制与交通诱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反馈式系统,通过对驶入车流行驶路线的调节来改变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的过饱和输入状况,进而解决交叉口的拥挤问题。

本文在以上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交通拥挤控制和疏导的流程如图1所示。

6 结语

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心理疏导策略 篇8

一、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

(一)应激的含义

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加拿大生理学家Hans Selye在1936年提出,在机械物理学上,该词译为“压力”;在生物学及心理学科中,译为“应激”。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叫应激反应。通常是在超乎寻常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度精神紧张的情绪状态。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外界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自身由于客观要求和主观应付能力二者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维系平衡的紧张反应状态[1]。一个人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情境变化或外界刺激对其施以影响、当人们感知到这些刺激与影响并接收时,会对自身自主做出评价,认知其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感受压力时产生的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

(二)应激事件的种类及特征

应激事件的性质可分为,良性应激、恶性应激以及病理性应激(关于良性应激事件本文暂不讨论)。应激事件的特征往往表现为事件或刺激迅捷、快速,反应急速,刺激强烈,对个体自身影响较大。轻度的应激事件可以使人们躯体与情绪紧张,提升活动效率;重度的应激事件使个体产生生理及植物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惊觉、抗衡力量衰竭、自我失去应变能力,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产生身心疾病[2]。

(三)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应激事件通常是:自然的应激事件:自然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事件,属于不可抗力。如地震、海啸、水灾、火灾、寒冷、酷热、雷电等;社会的应激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甲流)、火灾、射线、噪声;人为的应激事件:亲友生死离别、竞争失败、考试或事业失败、失恋、择业屡屡受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食物污染等。这些应激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们躯体伤害,伤残、冻伤、中暑等躯体反应变化,也会在突发的自然灾害及负面的社会应激事件面前留下心理创伤的阴影。

二、应激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应激就其性质来讲存在良性应激或生理性应激和劣性应激或病理性应激。应激带给学生们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生理的影响:适当的应激可以推动个体的潜能开发以及行为动力,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会头晕、头痛、腰背部不适、躯体麻木,消化不良,胃炎,存在睡眠障碍等。也较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生理疾病。

2.情绪的影响:应激状态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很复杂,但常见的是焦虑、愤怒、内疚、恐惧、抑郁以及习得性无助等。

3.行为的影响:初期的应激事件时,个体行为表现为惊叫、否认、刺激情景不断侵入、哭泣、尖叫或昏倒;情绪反应麻木、概念回避及行为束缚。

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适度的应激刺激可以提高个体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如绑架、群殴、火灾等突发危机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甲流”等都可以使个体处在心理应激状态,引起情绪波动,产生生理激起、紧张、阻抗和衰竭等变化。大脑将外界刺激传至下丘脑,导致生理变化,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增加肌体活力,用以应付刺激。使个体处在应激状态。适当的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水平,但超负荷或长期的应激会引起个体身心系统的质变,心理层面会导致心理疾病或神经症;躯体层面会发生病变,严重者会猝死。因此,应激事件后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化解应激的很多负面效应,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应对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心理疏导策略

人的大脑通过加工事件,对刺激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即通过个人努力便可适应应激事件,如果个体对刺激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才能承受的话,在适应刺激的过程中,机体心理、生理平衡被打破,致使身心失调,出现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状态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体的警觉水平,开发自身潜能,应付各种环境变化。应激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心理疏导的含义是指心理咨询工作者对存在心理困惑、矛盾冲突的个体,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及干预的技能技巧对其进行心理引导、调适,以便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方法[3]。运用科学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大学生分析与化解应激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困惑。以准确、适当、合理的语言诠释大学生应激事件中的心理感受、应激事件本身的特点、心理冲突产生的过程以及目前个体身心的影响,使之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运用自身资源自我矫治,直至消除症状,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尽可能地减少应激源的出现

作为应激源,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其一,刺激物对个体来讲是超负荷的,即刺激的强度超过个体的正常承受水平;其二是冲突,即刺激物引起个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冲突,无法抉择;其三是不可控制性,即刺激物不随个体意志转移,也不被个体行为变化所影响,可以引发主体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自然的应激源,如地震、海啸、水灾、雪灾等属于不可抗力,学会科学应对,减少应激负面效应;社会的应激源以及人为的应激源可以采取回避一些场合或相应的情境减少面临应激事件的概率。

(二)习得应对技巧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难题,在困难面前会感到压力,这就是心理应激,应激能调动体内的能量,对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但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往往使人心力交瘁,对心身健康起干扰破坏作用。学习应对应激的心理技能,控制应激反应,调整心态、放松情绪,学习放松技术,缓解应激状态的神经。训练个体在应激情境中采取新的应付技巧,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积极与他人交往

突发的、重大的或长期的应激事件后,身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应激事件使得一些学生的性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表现孤僻、不合群,容易出现离群索居,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等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独处时,心理活动会转向内部,朝向自我。生活范围变窄变小,心理活动走向片面、局限,加重抑郁,负面情绪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严重者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应积极与人交往,宣泄负面情绪,调适心理健康状况。

(四)开阔生活视野,保持心理健康

被动的精神状态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精神状态不好,凡事缺乏主动精神,遇到应激事件或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很难调整适应。当觉察愤怒、不安、焦虑、抑郁、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无缘由地侵扰着自己时,需要调整自己,保持心理健康。虽然心理健康的人也会感受这些情绪,但不是无缘由的,且频度较低。开阔生活兴趣,切忌心理失衡,参加学校举办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朋辈辅导等。

(五)健全学校监控机制

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成立四级心理卫生辅导机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应激事件有所发现、有所报告,全员重视,不留死角。健全监控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疏导,将问题解决于未发状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渠道作用

目前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应激事件可能带来的身心反应注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对应激知识有基本了解,做到预防为主,广泛普及,正确对待,科学认知,引起学生的共鸣,发现问题时处理效果才能达到更好。

(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们经历应激事件后,会有身心俱疲之感,此时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予子女关爱和呵护,学校心理工作者做好心理疏导,同家长密切配合,紧密联系,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介开展宣传、让学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关爱着自己。

疏导策略 篇9

一、学生逆反心理主要类型及表现特点

1. 好奇型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好奇心强烈, 探究欲望旺盛, 对任何事情都寻根究底, 对于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 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2. 自负型逆反心理。

家境较好的学生具有此种逆反心理的比例较大, 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 养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狭窄的性格。

3. 自卑型逆反心理。

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 看到周围的同学条件比自己好, 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于是, 为了保持“自尊”就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 不跟别人接触, 把自己陷于怀疑、痛苦之中。

4. 失落型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普遍性格内向, 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议论, 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注和赞美。一旦得不到, 就会产生失落感。

5. 受挫型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一般曾遭受生活、学习中的失败, 得不到鼓励、疏导;有的甚至受到家长的打骂、老师的批评, 从而对生活、学习悲观失望, 失去兴趣, 进而采取敌视的态度, 甚至用违反纪律、不安心学习来“报复”家长和老师。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身性格差异。因学生个人自身性格差异及家庭环境等的不同, 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 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 活动能力增强了, 于是, 自主意识萌发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

家庭教育不当。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 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 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 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学校教育不当。在部分教师眼里, 差生因为成绩落后、能力不够, 只能“忍气吞声”, 长此以往, 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也是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久而久之, 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 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 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

三、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矫正策略

1. 尊重和信任。

所谓尊重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及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自尊心是学生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 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任何时候, 任何原因, 教师都不能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

2. 同情、理解、关怀、爱护学生。

学生遇到困难, 受到挫折或遭受冷落时, 更需要老师的同情、关怀和理解, 需要爱与温暖。当学生需要理解, 需要关怀的时候, 教师要抓住机会, 去塑造一个人美好的心灵, 若失去这样的机会, 也许会使学生走向极端。

关怀爱护学生不限于物质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与否, 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未来。因此, 关怀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心灵来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喜怒哀乐、性格、才能、兴趣、情感和意志等, 还要了解学生心灵上所有闪光的东西。

3. 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具有相关压力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 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 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 学生间团结友爱, 自尊自重, 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4. 家长配合。

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 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 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 不但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 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疏导策略 篇10

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师大都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工作缺乏热情,感到厌烦,没有角色认同,职业倦怠症状明显。概括起来呈现出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满意度低、兴趣低迷化。很多教师认为班主任工作非常劳累,自讨苦吃,对班主任不感兴趣,在工作上缺少激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排斥抵触情绪。二是教育管理方法简单化、生硬化。许多班主任工作中缺乏耐心、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情绪急躁,动辄将训斥指责代替思想教育,将批评学生演绎为自我负面情绪的宣泄渠道。三是在个性心理方面感情疏离和冷漠、消极情绪化。许多班主任由于自己的真情付出难以得到等值回报,无成就感,往往在学生面前表情冷漠、情感疏远。自身也经常出现心灰意冷,精神不振,抑郁焦虑,惶恐不安等情绪特征。

二、中职班主任心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学生因素

大学扩招、“普高热”升温导致职业教育门槛降低,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作为淘汰分流机制下的中专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教育中被忽视的群体,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分子,教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厌学情绪、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效能感低,加之又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严重,甚至反社会心理,他们大多将教师视为自己的“死对头”。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管理难度之强、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班主任既要费心劳神消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又要煞费苦心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便如此,教师的真心付出往往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班主任心力交瘁,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所以许多教师都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甚至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即使勉强为之,在行为上也表现为冷漠、粗暴和不人性化。

2. 工作压力的因素

教师的“铁饭碗”早已被打破,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的冲击,随着社会发展与就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学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幅增加。而班主任亦不例外,既要承担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课堂教学任务,又要承担家访记录、班会活动记录、班会活动课记录、班级德育活动记录、“学困生”帮教记录及违纪学生违纪事实调查和教育引导等班级管理琐碎庞杂的事情,可谓分身乏术、忙得不可开交。超负荷的工作量超过了班主任的承受能力,一天下来,身心俱损,精疲力竭却又感觉工作乏善可陈,既无创新又无成就感可言,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价值的迷茫与困惑。

3. 学校因素

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了班主任的责任风险。过严过细的考核指标使班主任无所适从,班主任的优劣要通过学生的思想行为去体现,而中职学校大都是以专业来编班教学,班级人数的差异及不同专业学生素质的差别使班主任的付出与收获难成比例,考核结果不能服众,也难以起到激励鞭策的功效,不合理的评价机制直接挫伤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被曲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思想大行其道,学生地位提升而班主任俨然成为学生的“保姆”,对学生的批评稍微严厉学生不领情、家长不满意,时时小心、处处谨慎,许多班主任为求自保奉行“无为而治”。

4. 教师性格与个人背景因素

研究表明,属于A型或外控型性格的班主任更容易产生类似职业倦怠的心理问题,A型性格的人易恼火、发怒、不耐烦,总是试图掌握对周围环境的支配权,当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或由于外界的干扰而不得不做出妥协让步时,就会很紧张、压抑、烦躁、郁闷从而导致心理压力增加。研究表明,年轻班主任比年长班主任、受教育程度高的班主任相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班主任更易产生诸如此类的职业心理问题。此外,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性别、职称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中职班主任的心理调适的对策方法

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职业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政策舆论氛围,逐步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一是在教育评价考核上要根据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征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切莫再搞同一标准的“一刀切”。二是要通过新闻媒体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温馨融洽的社会氛围,应当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班主任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逐步引导社会给教师的职业角色以合理的定位,减轻班主任的职业压力,增强从业者的职业自豪感。尊重职业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多办实事,少说空话,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呵护和慰藉他们的心灵,适时疏导和排解他们心灵的困惑和障碍。

2.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学校应多从“人性关怀”、“情感关怀”方面给教师内心的温暖,要深入班主任中间,了解和掌握班主任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寄托,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一是要探索出更具人性化的班主任聘任管理模式,使班主任之间既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坚决用育并重的原则定期召开班主任座谈会或班主任工作论坛,倾听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在评优选先和晋升职称等方面注意向班主任倾斜,多为班主任提供成功的机会和平台。二是关爱班主任的工作和生活,学生要减负,班主任更要减负,要千方百计为班主任排忧解难,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适时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扶,使班主任安心忘我的投入到工作中,从容愉悦、敬业乐业。三是竭尽全力解决班主任超负荷工作的问题,给班主任更多的工作灵活度与学生管理自主权,学校内尽量减少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活动,对班主任的管理由“刚性”更多地趋向“柔性”,为班主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班主任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3. 个人努力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策略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逆反心理表现突出,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能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原因,进行有效地疏导,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 主观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其次,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再次,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常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青少年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要求和批评,把家长的督促和教诲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

2. 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学校不良因素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四是教学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和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 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主权,并给予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3. 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增多。学校应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学校还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4. 进行自我教育

要发挥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中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已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控能力,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使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内省和自我教育,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缺点,努力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只有中学生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和泛化。

疏导策略 篇12

关键词:关键链路,疏导,生存性,空闲波长

引 言

网络生存性是指在节点或链路等故障情况下, 网络能够保护受故障影响的业务量、继续维持其正常通信的能力[1]。随着波分复用(WDM) 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信道传输速率越来越高,单光纤复用信道数越来越多,网络容量也越来越大,这势必导致网络故障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一旦出现网络故障, 将导致比传统网络更大的业务丢失,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通信网络的生存性已经成为现代网络优化设计的至关重要的指标。因而光网络生存性的研究成为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生存性实现机制是靠具体的保护和恢复措施,使受损的业务得以重新运行,根据保护资源措施是在故障发生之前预留还是在故障发生之后动态分配,可将光网络生存机制分为保护机制和恢复机制两大类。保护机制是指在建立工作光通道的同时即为其预留出对应的备用光通道资源。恢复机制是指在故障发生后动态寻找和指配备用光通道。通过研究发现,造成网络故障的主要因素有[2]:

(1)随着光电子器件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网络支持的业务量越来越大,性能不断完善,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使得主要功能和容量集中在更少的节点和链路上,单个节点或链路的失效将波及更大的范围。

(2)大容量的光纤比电缆更容易受到人为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的损坏。

(3)一些关键链路的拥堵,也容易造成网络中断。

目前关于光网络生存性保护机制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全网范围内的故障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譬如说端到端光网络的保护以及区段保护方法等。而对于故障的发生概率统计发现,除了不可预知的突发性故障外,大部分网络故障问题主要集中在局部地方,多数是因为拥堵而造成的。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是开放的,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链路、路由及区段方面的保护。在本文的研究中,按照拓扑结构和网络流量将链路分为普通链路和关键链路,当普通链路和关键链路故障同时发生时优先对关键链路实施保护。同时,为了降低故障发生率,将路由疏导和链路保护方法结合起来,疏导为主,保护为辅,本文重点针对关键链路的拥堵故障问题,探讨关键链路的疏导保护机制。

1 当前光网络一般保护方法简介[3,4]

1.1 1+1的保护方式

“1+1”保护模型如图1所示,1+1的保护要求源端始终处于桥接状态,由分光器(Splitter)将源端信号一分为二,目的端对两路信号择优接收,即并发优先机制。发生故障时,1+1保护不需要信令的支持,只要目的端监测连接端故障就可立即实施保护倒换,因而1+1保护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和其他保护方式不同,1+1保护方式不需要目的端接收开关的恢复动作,即当故障修复时,不需要将开关倒换到原先的状态。1+1 的保护既可以对业务,也可以对资源,同时这种保护方式对网络的拓扑结构无任何要求。实现 1+1的保护方式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硬件支持,二是网管必须对接收端主光通道上的监测器件作特殊的标识,以使其监测到故障后直接启动倒换开关。

1.2 1∶1和M∶N保护方式

1∶1保护方式是专用保护方式,是指对一条工作链路,采用一条备份的链路对其进行保护。该保护方式对源端和目的端都要进行保护倒换,需要协议和信令支持。“1∶1”保护模型如图2所示,当有故障事件出现时,使用APS信令通道来协调保护倒换动作。在“1∶1”的SDH网络的保护和恢复结构中,在首、尾之间有一个APS信道,保护倒换的实现既使用了保护光纤,又使用了一条APS信令信道。而在“1∶1”的光层保护结构中,在保护光纤中并不存在相互通信的信道,只有当源端和目的端都切换到保护光纤时,这个通信信道才建立起来。与1+1保护方式相似,这两种保护方式也是由目的端监测故障并触发,不同的是,无故障情况下,保护链路上可以传送低优先级的业务,当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这些低优先级业务被牺牲掉,链路用以保护高优先级的业务。

M∶N 保护属于共享保护的方式,即为 M 条工作通路准备了 N 条保护通路,但这N 条保护通路中的任一通路并不为 M 条工作通路中的某一通路所专用, 此N 条保护通路通常是采用抢占、约定和随机的方式实施保护。

1.3 “p—cycle”保护

“p—cycle”的思路[5]是构建一个或多个保护环路连通所有网络节点,任何单一的网络故障都可以通过保护圈上预留的容量来实现保护。该方法的难点是构造能够提供充分保护能力的保护圈。

2 关键链路的确定

在实际通信网络中,多数网络拓扑结构不是规则的,这会造成到每条链路被占用概率的不同。一些链路被占用的概率总是大于其它链路的被占用概率。 对于某个具体的网络拓扑结构而言, 一部分链路可能会比网络中其它的链路更为重要。图3为关键链路示意图。

假如图3中(1,2,3,4,5,6)任一节点要和(7,8,9,10,11)中某一节点通信,按照最短路径优先策略,此时6—7间的路径将被优先采用,其资源消耗将非常快。假如某时该条链路仅有一条波长容量,此时,在节点1和8间有一个连接请求,若选择路由1—6—7—8,同时如再有一个位于节点(2, 3, 4,5)和(9,10,11)之间的连接请求, 那么这个连接将被阻塞掉。而如果节点1和8间的连接选择路由1—12—13—8, 那么在节点(2, 3, 4,5)和(9,10,11)之间就还可以再容纳一个潜在的连接请求。因此,对于图3网络拓扑而言, 链路L(6,7)的重要性要高于链路L(1,12),因为一旦链路L(6,7)上的资源被耗尽,网络会发生大面积的阻塞。像L(6,7)这样的链路为网络中的关键链路[5]。对于类似这样的链路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要在现有链路保护方法中给予重点监测,及时予以疏导和保护,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也是本文提出基于关键链路保护的主要出发点。诚然,在实际网络中,关键链路的不仅取决与网络拓扑,同时还与网络流量相关,拓扑结构上的关键链路可以根据路由表判断,可以用静态方式确定。而有些链路虽然从结构上看不起眼,但数据流量非常大,有些可能还具有突发性,流量随机变化,特别是随着网络流量的增加,网络中类似的链路开始增加,像这样的链路一旦出现故障同样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这样的链路也成为关键链路。网络性能的劣化往往是从关键链路开始的,这些关键链路的确定需要用动态方法确定,接下来我们探讨如何确定关键链路,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根据拓扑结构静态确定关键链路,为了方便作如下几个定义[5]。

LI(Link Intensity):某一节点对所有候选路由经过链路L的次数。代表某一源-目的节点对相对于链路 L的依赖性。

LI可以通过矩阵计算来得到网络中每一条链路的LI值。假设用(I, J) 表示源-目的节点对, 以(i, j)表示网络中任意的两个相邻节点, 对于任意的源-目的节点对(I, J),我们可以计算在网络中它们之间的K个最短路由集合,并建立KN×N 的矩阵,其中 N 为网络中的节点数目。矩阵值用L(i,j)LΙ表示:

L(i,j)LΙ={10(1)

最后将K个矩阵相加, 得到一个矩阵, 这个矩阵中的值就表示每一条链路相对于某一节点对(I, j)的 LI 的值, 记作:

LΙ(i,j)(Ι,J)=kL(i,j)LΙ(2)

可以看出,LI 值越接近 k, 表示源-目的节点对(i, j) 越依赖于链路(i, j),反之, 其相对于链路(i, j)的独立性就强。当LI(i,j)(Ι,J)k-ξ,ξ为设定的阀值,可以通过这关键链路。

LD(Link Density):网络中所有源-目的节点对候选路由经过链路 L 的次数。表示某一条具体链路相对于整个网络的重要性。设R(Ι,J)k为源-目的节点对第 k 候选路由,则:

{R(Ι,J)k=1,kLR(Ι,J)k=0,(3)LD(i,j)=kR(Ι,J)k,1LD(i,j)kΝ(Ν-1)/2(4)

由以上各公式可以推出,某一条链路的LD值是网络中所有源目节点对在该链路上LI值的总和,即:

LD(i,j)=Ι,JΝΙJLΙ(i,j)(Ι,J)(5)

由上述可知,一旦候选路由数 k 和网络拓扑被确定,就可预先计算出LD值。设定一个阈值§,1≤§≤(kN(N-1))/2,如果 某链路LD(i,j)≥§,就可以认为该链路是关键链路。

第二步动态确定关键链路。如果按照概率统计建模的方法直接估计每条链路上资源可能被占用的概率作为关键链路算法决策的依据,其计算复杂度将相当大。为了简化算法复杂度,我们利用流量分布特性的结果来估计下一时刻的链路使用情况。设定λf为该链路上的空闲波长,Ve为该链路上的波长耗尽速度,每隔时间周期T,对链路上所剩余的空闲波长数目采样一次,从而可以根据拉格朗日插值法确定 Ve值,每隔时间T 做周期性更新。如果一条链路符合如下条件:λf≤λ,Ve≥v,LD(i,j)≥§,λv为设定阀值,则定义该链路为关键链路。

3 基于关键链路优先的流量疏导保护算法

3.1 算法思想

在完成关键链路的定义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称为DPKL(Divert protection of key links)的算法,主要思想:依据关键链路的判断方法,根据取样时间内波长耗尽速度的大小:

ΔVe=λf1-λf2Τ,其中T为取样周期。 (6)

设定不同的链路权重,采用“MN”保护方法为它们选择相应的保护路径。根据权重大小不同,设定其优先级。观测链路状态,在链路未发生故障时,可先对优先级较高的关键链路进行业务流量疏导,对通过关键链路的通信业务进行波长分配,疏导关键链路的通信量,尽可能减少链路拥堵,避免因此而出现的故障。如链路中有故障发生,则为其选择保护通道进行保护,如保护链路有空闲波长,则启动保护链路。当同时有两个以上故障发生,则按照优先级选择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3.2 算法流程

DPKL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4 仿真结果分析

选择采用了14个节点的NSFnet拓扑结构, 采用四根光纤,每条光纤有相同波长数组成,网络流量采取泊松分布。仿真结果如下所示,为了比较算法的性能,选取了比较经典的采用First-Fit原则的FAR算法作比较。链路阻塞性能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到采用First-Fit(FF) 原则的FAR算法当流量负载不高(不超过150 Erlang)时有着最小的阻塞率,这是因为FAR算法采用的是固定加备选路由的方式,波长分配采用首次适应原则,其优势是算法执行简单,且在我们的仿真中波长信道设置的较多(64条波长通道),所以在低流量负载时,FAR-FF算法执行的效果较好。当负载超过150 Erlang时,DPKL算法的表现将优于FAR-FF算法,这是因为我们的算法从两方面入手来均衡流量负载在网络中的分布:一是通过对关键链路的疏导保护从网络层面策略性地避开网络中的关键链路,二是从链路层面引入了动态权重ΔVe针对网络资源状况来调整路由和波长分配的选择策略。

链路利用率如图6所示,由图6可以看出DPKL算法的链路利用率是两种算法中最高的,对于相同的网络资源而言, 链路利用率越高其导阻塞率自然降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DPKL算法在降低网络阻塞率的优势。

5 结 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链路优先的网络流量疏导保护策略,通过对关键链路的监控和动态疏导,策略性地让业务流量避开网络中的关键链路,从而减少网络流量拥堵的可能性,最终达到降低网络阻塞的目的。通过算法仿真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流量堵塞故障。

参考文献

[1]Ghani N,Park S.Multi tiered service survivability in nextgeneration SONET SDH networks[J].Photonic NetworkCommunications,Jan.2007,13(1):79-92.

[2]李健,邓宇,刘海玉,等.ASON网络互连[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32-271.

[3]高飞,王汝言.光网络的保护策略[J].数据通信,2006(3):22-25.

[4]Ali M.Generalized sharing in survivable optical networks[J].IEEE 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2006,14(6):1388-1399.

[5]单广军,朱光喜,刘德明,等.基于关键链路预测的动态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方法[J].电子学报,2010,38(7):1673-1677.

上一篇:甘草/分析下一篇:计算机实训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