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参与 提高实效

2024-10-10

注重参与 提高实效(共12篇)

注重参与 提高实效 篇1

摘要:有效课堂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建的.在初中英语课堂中, 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对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 实现语言学习终极目标非常重要.本文从五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程度, 旨在共同探讨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学生有效参与

当前, 在课改形势下, 各种课堂模式精彩纷呈, 有效或高效课堂也就成了大众的标签语, 但我认为不论在何种课模下, 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还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参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 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尤其是语言教学, 由于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另一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所以学生的有效参与尤为重要.有效参与涉及到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性、主动性和目的性等诸多方面.作为教师, 日常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参与的面, 更要关注投入的“度”, 应以这些方面为切入口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在多年的教学中, 笔者一直致力于这一课题的探索与思考, 也积淀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的营造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经营课堂的的艺术.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融洽师生关系并产生思维的碰撞, 学生也更乐意接受新的学习内容.作为中学英语教师, 准确地把握初中英语课堂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第一, 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稳定, 对教师印象及评价还未达到理性层次.所谓“亲其师, 则信其道”, 很容易由于喜欢某位老师而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亲和力的老师往往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能成功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并有助于塑造他们良好的学习品性.第二, 以交际为显性特征的英语课堂, 旨在培养学生的对英语这门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上的听、写、读的活动较为感兴趣, 却懒于或羞于张口, 很多的口头训练往往都是几位“明星学生”在进行口语秀, 因而培养了一大批“哑巴式英语”的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树立亲和、活泼的形象, 注意保持融洽, 互动的师生关系.其次对学生回答问题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善待课堂中意外事件, 多用鼓励的语气和眼神诱导学生参与课堂.再者要注意课前的气氛营造, 在课前放一段与本课话题密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比如, 笔者有幸受邀去溧阳外国语学校上了一堂初三英语复习课, 我在课前播放了一段有关我的家乡南通发展变化的视频, 学生饶有兴趣的看完后, 我开始作自我介绍, 一开始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同时为后面的交流活动用比较级描述“南通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整堂课师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中学英语阶段重视学习基本语法, 比如说六种时态、可数不可数名次、比较级最高级、主动被动语态等, 再加上当前教育模式下的典型的应试教育, 不可避免地就造成一种教学倾向———就是教师总喜欢采取填鸭式的讲解给学生拼命地“塞”单词和语法.这种枯燥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老师时常因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从而动怒, 课堂效果也是可显而知.所以在讲解过程中, 除了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 切合学生口味的例子之外, 教师应适当安排活动的机会, 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讲练交措进行, 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和纠正.这样可以自然地较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应该合理设置游戏或者竞赛激励机制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笔者曾在在单词讲解方面作过这样的尝试, 就是在讲解一个单元单词之前, 首先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在教师授完单词的后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对单词进行抢记, 随后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默写比赛, 成绩优胜小组可以获得奖励.笔者和学生都惊讶地发现, 在短短的时间内, 对单词的摄入量远远超过平时的记忆水平.可见由于课堂教学方法设置合理, 课堂效率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提高.

三、模拟真实的英语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创新源于生活, 源于我们身边, 教师要做有心人, 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经验出发设置问题, 把握时间相近、空间相近和心理相近的原则, 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创设习得语言的真实或仿真实环境.比如复习数词时, 我模仿中央电视台节目“幸运52”做一个数字竞猜游戏, 要求学生边看商品边猜价格.牛津教材7A Unit5 Reading以对话形式出现, 主要围绕购物来展开活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购物用语是本课的重点, 我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小组分工, 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了许多物品, 在拓展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设立了许多模拟商店, 然后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可以自由地去购物, 同时规定每次购物对话长度要超过3个回合才能买到你要买的东西, 3分钟后比比谁买到的商品最多, 谁卖出的商品最多, 由此评选出最佳顾客和最佳营业员.同学们情绪高涨, 个个积极参与, 把购物用语运用地淋漓尽致, 真正把知识化成了能力.

四、活化丰富的教学手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教育部, 2001) 明确提出, 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收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基于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转换手段 (Transition Devices) ”, 尽量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 别具一格的形式, 吸引所有学生主动融入, 获得积极的体验.以2009省优课比赛中的一堂课为例, 材料取自牛津教材8A Unit3 Comic and Welcome to the unit, 在进行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教学时, 该选手由漫画人物Eddie要带Hobbo去旅游, 需要雇佣一名导游导入, 鼓励学生通过测试来入选.他设定的测试环节分如下五个部分:Test 1 Do you have a good sight?播放一段有关世界各地的视频, 要求用英语说出所看到的名胜;Tset 2 Do you have good knowledge about them?通过呈现图片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不同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名胜及城市等;Test 3 Do you have a good memory?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地名、国名和城市, 然后完成表格内容;Test4 Do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学生根据一定的提示两人一组展开对话;Test 5 Do you ha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to be a guide?首先通过观看白宫短片来完成一篇小短文, 接着听一段Leo写给Amy的明信片选择恰当的图片, 最后要求学生阅读Nick的明信片上内容并回答几个问题.通过五次测试的形式, 以各地名胜学习为线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并有机地串联起来,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功效.由于形式的多样性, 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得以保持并且能主动的参与课堂, 另一方面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五、设置合理的话题难度

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时刻记住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 他们的词汇量、语法结构、文化知识、表达能力都很有限.尤其在现今应试教育风行的年代, 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 提供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本来就很少, 再加之很多学生缺少分享自己观点的勇气, 如果表达内容过于晦涩、复杂, 一方面, 学生无从下手, 绝大部分学生极有可能说不出来, 导致课堂活动的开展以失败而告终;另一方面, 学生望而生畏, 容易挫伤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样的自卑和挫败感不利于他们对学科兴趣的养成, 对今后的课堂参与及其英语学习产生很坏的影响.过于简单, 达不到启发的目的.以牛津英语教材8 A U-nit3 Reading为例:

情绪的变化是本文一大线索, 在阅读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在不同地点的情绪变化, 把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一组易于理解的小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从课堂观察来看, 学生的兴奋点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课堂气氛由此达到高潮, 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实践经验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水平, 由易至难分层安排, 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阶梯性的话题,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 对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逐渐增加话题难度来确保课堂活动开展更具意义.

日常教学中, 尽管教师对基础知识的精讲很有必要, 但是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如何成功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永恒课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 以求得课堂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洪.2006浅论有效性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6) .

[2]唐玉梅.2009.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J].教法初探 (3) .

[3]高杰英.2011.情境教学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 (2) :39-43.

[4]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重参与 提高实效 篇2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一思想愈来愈为人接受。我们知道,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遵照一定的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接受教育后,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此,没有后者就会使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能动的,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而应该把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从全球范围看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主流和趋势,尽管学源林立,模式纷繁,但其核心无一不是强调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与素质。英国威尔逊·马库菲尔的德育主张与实验、瑞士皮亚杰的“活动德”、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会儿童学习”与“自我教育”等等,都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强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与活动。

此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良好素质。因此,我们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做到“三性”“四变”。

“三性”是指德育教育活动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具有三个特点:

1.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学校活动中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

2.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

3.独立性。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会走路,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四变”是指:

1.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从主体的角度去思考和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作出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主体意识。二 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地位。我们开展“争当小主人”的活动,试行“干部轮换制”,使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身价值的尊严。三是引发需要。我们在教育中一改过去教师以权威身份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努力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发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如成功欲,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满足。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人。

2.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学校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校园内进行“温室育苗”,而要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校园,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一是充分挖掘当地德育资源。我市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她湖光山色,有着物阜景华的自然资源,滨都宫、牟氏庄园,人杰地灵,„„这些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编写了乡土教材。二是建立基地,拓宽育人渠道。定期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看家乡新面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檄情。三是聘请校外辅导员。我们聘请离休老干部、派出所干警、敬老院老人、工厂企业领导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来校给学生作讲座,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变显性教育为显、隐性相结合的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学校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活动及基本管理形态等直接教育,隐性教育则包含于周围的环境、人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即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间接教育。隐性教育具有弥散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教育功能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使德育教育“人耳”、“人脑”、“人心”。一是优化人际关系。改变师生关系,由命令式、强制式变为平等式、民主式,创设互尊、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团结友爱、和谐的同学关系。二是优化文化环境。努力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还在走廊、过道、宣传橱窗张贴(挂)名人画像、语录及学生作品,构筑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三是优化物理环境。尽管我们校园狭小,但我们想方设法,栽花种草,堆叠假山,创设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以此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他律”转向“自律”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条儿童品质发展规律。所谓“他律”,是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所谓“自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由此,我们努力在主体参与性教育方面追求教育的自律性。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制订一日常规。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醒自我评价,如开展期中、期末的两次学生自我鉴定(百分)及互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判断,明确优点、缺点,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注重体验 提高课堂实效 篇3

一、营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真诚平等地相处,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让学生想象“白荷花从这些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当有一位女孩说:“白荷花冒出来和蜻蜒‘亲吻”时,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该教师却亲切而有兴趣地问她:“你怎么想到‘亲吻?谁亲吻过你?……你的想象多么富有人情味啊。”可见,该教师不仅关心学生语言的发展,更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孩子特有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他所展现的是富有人情味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思想所提倡的吗?

二、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由于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和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文中情感的生发点,适时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中就能自然而然地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1.联系生活,借助想象。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体验邱少云在烈火中受煎熬的痛苦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情景。开始孩子只说出“冒汗”“头发烧光”等几种情况,于是教师就调动学生的相似性体验:“你们见过熬油吗?”孩子们一顿,不忍心地说:“烈火烧身也会熬出油来。”“是啊!从活生生的人身上熬出油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呢?”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的联系。在随后的朗读中孩子们都噙着晶莹的泪花,读得真切感人。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感悟,英雄钢铁般的意志的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2.充当角色,进人情境。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设身处地,进人情境,感受其境,能使学生把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自己的内心体验,达到临其境,经其事,见其人,识其物,闻其声,感其情的效果。例如我教《再见了,亲人》中“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场面”时,以“如果你是在场的志愿军,看到大娘不顾自身安危给你们送打糕,你会怎么想,会对大娘说什么?”通过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特定角色中来克服学生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的情感差异,促进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块,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

3.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场景。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平铺直叙的语言文字符号化成声像并茂的图文信息,融入学生的各种感官,变单一的语言文字传授为立体的课堂教学生态,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

三、利用教材,激发体验

首先,要把准课文的情感基调,排除不和谐的音符。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讲解“李大钊被捕”这一内容时,她通过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敌人的心虚和残暴,李大钊的处变不惊。以此激起学生对李大钊的敬、对敌人恨的情感。学生的感情通过朗读充分流露。而后,教师让学生表演“李大钊被捕时”的情景。由于学生表演能力有限,造成本应严肃的气氛,被一片哄笑声取代,这是极不协调的,是画蛇添足之举,无意中破坏了课文的情感基调,造成阅读材料与心理感受的巨大反差,不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其次,要注意情感的发展,排除割裂现象。一些教师上课时,过于注重各个知识点的传授,追求完美,面面俱到,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变化。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体会小女孩可怜的境遇后,不是继续抓住学生的情感线学习后面几次擦燃火柴的情景,而是让学生给这部分内容分层,讲解运用设问的好处。这种训练不正是杨再隋教授批评的现象吗?它活生生地割断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难以再次进入小女孩悲惨的境遇中。这种横刀夺爱的课堂练习去之何妨?

四、合作交流,感悟体验

学习是一个发现过程,也是体验过程。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将以问题为轴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的感悟;通过合作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探究学习,不断增强获得新知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多元评价,升华体验

学习是体验过程,是学生的自我感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宽泛性。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全新地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升华学习体验,激活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心中的鹰》这一课时,有些句子理解起来很难,于是我就让学生讨论,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个学生理解“在我心中,鹰是空中的音乐”这句话时说:“因为鹰飞翔的时候有节奏感,所以看到带着音乐美、节奏美的鹰翱翔蓝天时,如同在欣赏高雅的音乐。”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 篇4

一、实际操作中感知并形成概念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所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践和感知,促进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有利于其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余数除法”的教学中,为有效促进学生对“余数”含义的理解,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1.桌上共有6支铅笔,每个同学分两支的话,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每个同学分3支,又有几个同学可以获得?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给出答案。老师的板书可以这样设计:

2.桌上共有7支铅笔,每个同学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每个同学分3支的话又可以有几个同学能获得?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作答。老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目最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一般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种是正好分完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完后有剩余,且不可再分,这余下的树就叫做余数。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对余数概念的初步了解,也为下面“余数小于除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规律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性,其本质意义主要表现为对数学的基本感知和感性认识,其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深化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操作:

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用数方格的计算方法。

2.除去数方格的计算方法外,通过看、剪、拼、比、算的方法,能否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改变成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呢?教师可引导并辅助学生进行动手拼接,形成以下两种图形:

3.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反馈。

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归纳:首先鼓励学生说一说,然后再于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概括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括号内的内容通过此步骤后完成填写)。

三、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且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形象化的学具操作,将新知识从抽象到形象,更加清晰、明确地传授于学生,帮助学生尽量了解和掌握知识与规律,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时,引导学生操作:

1.第一行摆上4个圆形,第二行摆4个三角形,让学生数后认识到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个数相同。

2.第二行增加2个三角形,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第二行之前有几个三角形,又多摆了几个?

(2)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要想求出第二行三角形的总个数,就应该求哪两个部分之和?

学生依据以上的操作和思考过程,由浅及深的对以上问题进行思维活动,并进行表述如下:

第二行之前摆了4个三角形,之后又多摆了2个,那么,第二行摆的三角形个数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一部分之前与圆形相等的4个,另一部分是多比圆形摆出的2个,所以第二行三角形的总个数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加起来。

参与式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 篇5

一、主动参与式语文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1、主动参与式语文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要求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同时,教育部也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的课程标准,所有的课程标准中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对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参与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体现

现代课程理念十分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目前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在致力于增进教学的效果,都在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现代的课堂应该是民主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和个人意义,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密切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倡创新思维,建立及时的反馈,建造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桥梁,达到思维共振。主动参与式教学主要就是围绕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运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思考,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一个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主动参与式教学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之外均为客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对象通过自主地加工、整合、融入

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即使客体主体化。教学过程的开放,使学生学习主动思考,获得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形成了思维能力,丰富和发展了兴趣爱好,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开放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这样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他们就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就能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对一些伪科学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并勇敢探索。

三、主动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师仅仅以传输知识为己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在主动参与式教学中的角色,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授课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氛围。

(一)设置适宜情境,创设主动参与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因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交流、表演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要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更多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轻易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

(三)优化教学形式,创造主动参与机会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

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使自己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默契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了主动参与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给他们创造展现个性的机会,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采用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评价是端正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积极、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例如,可以积极鼓励创新,正面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客观公正、热情诚恳地对待学生,使学生体验评价的严肃性,以及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张扬个性,因人施评,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评点结合,鼓励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五)重视小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注重语言训练 提高阅读实效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 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4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教材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例子,也是学习布局谋篇的例子,教师要把语言训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一、关注情感,潜移默化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情感因素强的地方让学生赏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是训练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逐渐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姥姥的剪纸》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祖孙情深。我从“情”入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语言训练。首先,让学生从情感入手自读课文,然后说说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多数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基本的思想认识,有的说姥姥是剪纸高手,有的说“我”很调皮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并批注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一来,学生投入了自己的情感,抓住了文中的点点滴滴品出了浓浓的祖孙情。最后,我又让学生抓住课文结尾处的一段描写“一头老牛定定站着……连接着她们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进行想象。这样一来,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情感的宣泄中得到了释放,学生对祖孙情的理解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紧紧围绕“祖孙情深”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在阅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想象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也将听说读写的训练目标落到了实处,真正实现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二、关注语言,赏析品味

语言训练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活动,而是和其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关注语言训练,就要抓住文中表达准确、细致的语言,赏析其语言的优美及其表达的准确,进而使学生规范语言,不断向书面语言过渡。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上,教师要做好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注重实效。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四个“时而”,并通过两组相反的词语“宽”与“窄”、“缓”和“急”进行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随着山势变化而变化的样子。另外,“时时”一词也把溪流随着山势变化发出的不同声响准确的表达出来,而且还能够与前面的“时而”一词相区别,凸显了用词的准确、生动和独创性。整个句子朗读起来,给人一种欢快明朗之感。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关注语言,引领学生体味作者用词洗练、准确的特点。在感悟到这点以后,教师再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进而读出美感,把语言训练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材中,要把语言训练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关注语言,找准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品味、欣赏、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有效的语言训练。

三、遵循规律,体现梯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上,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语文学习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出语言训练的梯度。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望月》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结合作者对小外甥的一段描写,我引领学生进行了以下的语言训练:“同学们,你们可能不止一次凝望过明朗的月亮,在你们的眼里,月亮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圆盘,有的说像香蕉,有的说像小船。这时我又趁机问道:“为什么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天的眼睛呢?请让我们再次深入文本,美美地读一读,感受一下在小外甥眼里的月亮吧!”在学生尽情朗读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在你的眼里月亮又像什么?请把你内心中涌现出的对月亮的情感尽情抒发出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吧!”学生的文思如泉涌,灵感不断涌现,说出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有效地落实了语言训练目标。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语言梯度训练方法,从“月亮像什么”入手,引领学生畅谈,然后又引领学生回归语境,再到“自由境界”的对月亮内涵的挖掘,使学生在尽情抒发感受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场精彩的语言训练之旅,让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在语用目标的倡导下,要想把语言训练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注重语言的赏析、品味,遵循语言训练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注重教学实效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一、掌握课改理念,领会教材意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在改革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模式已经被新课改抛弃,当今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深入研读新课标,掌握课改理念,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这一切都与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密切相关,每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基础。

平时,教师还要注意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编写特色,进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是为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去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地再现, 作为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整合、拓展,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对于教材上的插图、图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以及图片之间的关联,就需要教师去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搜集,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全面了解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标还指出了数学课程的学习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将数学自身特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交流、讨论,从而进一步掌握数学新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至关重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对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教师都应该结合学生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已知和未知在课堂中巧妙地链接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有兴趣, 学得更轻松。我们常说的钻研教材备课时,也会经常说到要备学生,要多考虑在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怎样链接生活已知,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互动中促进其主动发展。

和谐的课堂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分不开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再以过去那种家长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学生,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教师在课堂上要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这样,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既要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教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因材施教。课堂上时间的合理运用非常重要,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要有优化教学过程、合理掌握课堂时间的能力。一堂课中,教师要能设计精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 组织学生实实在在的讨论,切忌花哨的场面。对于练习的设计, 教师也要精心设计,以点带面。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做到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合理地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突出课堂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注重课堂调控提高教学实效 篇8

一、活灵活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控

课堂上, 教师活灵活现幽默风趣的语言应用, 不啻为高效课堂的一味催化剂, 使得课堂异彩纷呈、百花齐放。那么, 到底什么是幽默风趣呢?日常生活中, 需要幽默来添彩, 一个幽默风趣的人能活跃集体气氛, 使交流过程产生积极的效果。同样, 要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注入幽默, 则会产生笑声不断, 气氛热烈的场景。相信,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 高效的课堂, 需要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 我讲到“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时, 联系日常生活中好多同学都有钓鱼的经历, 便借助多媒体展现垂钓的情境, 并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道:“垂钓之意不在鱼, 在乎山水之间也。”话音未落, 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样, 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因为很多学生都有钓鱼的真实体验, 潜意识告诉他们, 钓鱼, 钓的是一份心情, 一份闲适, 岂在乎是否钓到鱼儿, 他们在乎的是借助钓鱼的机会回归大自然, 在优美的自然中放松自己。这样一来, 师生之间也就心领神会。“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可见, 教师的诙谐幽默, 能使学生对文章深奥的理趣在轻松快乐中理解掌握。实践证明, 幽默风趣在课堂教学中能融洽师生关系, 活跃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 在教学的每一个空隙里, 教师要努力做到风趣幽默, 语言精妙有趣, 表达灵活多样, 从而体现语言健康的情趣。

二、张弛有度——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调控

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 从有形走向无形, 还须张弛有度、富于情感的课堂语言来浸润。因此, 在课堂上,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把学生的情绪淋漓尽致地激发出来, 使学生身临其境, 陶醉其中, 爱其所爱, 憎其所憎, 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让语文课堂真正走向灵动。特级老师孙双金一贯强调教学语言要感情丰富。他致力于追求课堂语言的张弛有度:讲到庄严处, 学生肃立端坐;讲到豪放处, 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 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 学生笑意盈盈, 这就是教学的大境界, 运用巧妙, 存乎一心。

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 教师就要学会及时做好情感基调的自觉调整, 要适时采用一种悲壮低沉的声调引领学生进行诵读, 从而让学生在悲壮的气氛中深切体会到岳飞勤奋习武、精忠报国的决心;在感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 通过朗读, 一个才华横溢、心怀天下的青年才俊的高尚情操, 呼之欲出, 跃然纸上。这样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磅礴的爱国情怀。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领会该词内涵的基础上, 在齐诵中感受一种“大气”。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富有情感的学生, 所以, 语文教学就要富有情感性, 引领学生在耳濡目染中, 得到情的感染, 理的启迪。正应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可见, 语文教学如果能以情动人, 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灵, 则一定会达到语文教学“高、大、上”的妙境。

三、柳暗花明——运用富于暗示的语言调控

暗示即指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的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干预行为。课堂中, 适当地使用暗示法, 可让师生之间产生某种默契, 在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中, 保持情绪的积极, 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的延续。对于专心致志认真听讲的学生, 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使其精力更集中, 这无形中也是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的一种暗示, 此种效应必将在班级学习活动中不断放大。此外, 在讲课的过程中, 教师若能运用富于变化的语调, 抑扬顿挫的节奏, 也是一种变相的暗示, 这种暗示更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的有效手段。

例如, 教学苏教版《孔乙己》一文最后一段话时, 为了引导学生真正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领受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诵读中, 我采用了悲凉而充满同情的语调, 在诵读中抓住“最后一次”“离开”“走了”“永远地”等词来重读。与此同时, 我和着朗读的节奏慢慢把课题“孔乙己”三个字擦去, 直到黑板上一片空白。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及留下的一片空白, 无形中给学生留下了多么大的想象空间啊, 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潜台词!这里, 教师就是运用了语言暗示的手法, 使学生不但在无声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相应的语文知识, 而且还产生了柳暗花明的感觉, 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四、抛砖引玉——运用有意接茬的语言调控

抛砖引玉, 有意接茬, 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领略内涵的最高调控艺术。课堂上, 教师一个有效话题的抛出, 往往能激起阵阵的涟漪, 在学生兴味盎然有声有色的积极讨论中, 这种“兴奋”能持续好久甚至纵贯整个课堂。在高效的课堂中, 学生的思维也是异彩纷呈, 有时的回答甚至可以用“异想天开”来形容,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在知识上的种种“刁难”呢?我认为, 一个高明的教师, 就是要善于在教学关键处有效接入, 在有效“转嫁”中, 点燃学生的“质疑点”, 使其迅速转化为学习过程中新的“生成点”。

有一次, 在讲《晏子使楚》一文时, 正当我讲得兴浓时, 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 如果你是晏子, 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由于备课时没想到学生会有此一问, 一时之间竟回答不上来。可我急中生智, 把问题抛给学生, 结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反而使这节课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诸如此类的教学“意外”, 在高效课堂上不胜枚举。此时, 教师千万不要产生学生故意刁难的思想, 要善于灵活组织教学, 我们不妨把这样的问题继续抛给学生,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产生更多“不一样”的精彩。对于学生的众说纷纭、畅所欲言, 答对了, 教师要及时肯定, 答错了, 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

注重兴趣培养, 提高课堂实效 篇9

一、用充满趣味的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节课的开始, 来个有趣的导入, 能有效促进本节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一个巧妙的导入就能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比如, 在《大气压强》一课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在一个饮料瓶底部戳几个小孔, 然后在饮料瓶中倒入一些水, 此时, 学生就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接着, 教师用水灌满饮料瓶, 然后把瓶盖拧紧, 这时, 学生发现:饮料瓶底部的小孔不流水了。最后教师再把瓶盖拧松了, 这时学生惊奇地发现水又流出来了。这一现象, 出乎学生的意料。此时, 学生极想了解原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了, 这时, 教师再引入新课“大气压强”。

再比如, 在《平面镜成像》一课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水浇不灭的蜡烛”这一小魔术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到惊奇,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在《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两名男生抓住一根棒子的两端进行“拔河比赛”, 看谁的力气大。然后, 在胜者拿的一端涂抹上油, 再请一位女生与之前的胜者较量, 结果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新知的学习。

如此等等, 都说明:一个好的导入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还能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用生活中的现象,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们知道,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蕴藏着许多的自然现象。如为什么天会刮风, 也会下雨?为什么把筷子放入水中会变弯?为什么海水能涨潮?为什么冬天会下霜、夏天会打雷……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多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 提出与教学有关的, 而生活中学生又想弄明白的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 在讲物体的浮力时, 教师可以联系鱼在河里自由地游来游去的现象, 设问:鱼为什么能一会儿游上来, 一会儿又沉下去呢?这上游和下沉都必须满足些什么条件呢?

再比如, 在讲授《光的折射》时, 可以先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1.如果透过老花镜看靠近镜子的物体时, 镜子中的物体跟原来比怎么样?2.如果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的物体, 镜中的物体又会怎么样?3.如果透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鱼, 我们会发现鱼变大了……让学生带着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致都很高。在此基础上,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 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 再开展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去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这样做,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更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接受新知。

三、用多媒体丰富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 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鼓励将多媒体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这就是说,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应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完善物理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 在教学《凸透镜成像》时, 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可以看出, 当物体越来越靠近透镜时, 所成的像却越来越远离透镜, 而且在物体远离的过程中, 像逐渐变大。对这些知识, 可以用多媒体来动态、形象地演示, 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出所成的像的性质、大小和远近。

注重教学渗透提高德育实效 篇10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渗透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视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条件虽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方。《紫藤楼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进而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艰难,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己宽人的教育。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美丽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人生观教育

淡化竞技 提高趣味 注重参与 篇11

从去年起学校运动会的形式有所调整,保留一些以往的项目,淡化竞技性,提高趣味性,注重全员参与。每年四月,体育组研究制定比赛项目,比赛规程布置到各班,同学们欢呼雀跃地报名参加训练。

“阳光体育在校园、丰富运动伴童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体育课程的方向。“享受运动,快乐运动,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全校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及终身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培育学生合作、自信、公正、公平竞赛及团队精神等良好品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又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注重参与 提高实效 篇12

一、培养乐感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训练学生的乐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学生有了比较敏锐的乐感,才能对学习钢琴演奏更感兴趣。而幼教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女生,将来以后她面临的是孩子。如果能把钢琴学好可以增加孩子对她们的喜爱程度。因此,她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因此学生的音乐审美以及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快的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乐感可以决定练习钢琴的效果和质量,如果不培养学生的乐感,学生就会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乐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并且在钢琴演奏中感悟到乐曲的特色及内涵所在,从而在享受中提高练琴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乐感,那么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可以说,学生乐感的培养及提高应贯穿于钢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中,乐感是使用比较多的术语之一,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钢琴演奏的基础知识和演奏技巧传授给学生以外,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乐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培养乐感不但是每个教师的任务,也是每个学生内心真正的渴望。

二、如何在中职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乐感

(一)重视学生正确读谱习惯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不能用文字来表达的声音艺术,乐谱则是一种凝固的音乐。因此必须正确解读乐谱,才能把作曲家的真正意图完整地表现出来。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识谱,并且熟练读谱这一习惯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读谱是指学生不但要把乐谱读准,更要把它读懂。学生只有真正学会读谱,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并把作者的意图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钢琴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正确读谱和熟练读谱的习惯贯穿于教学中。音乐语言如同人的语言,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也是通过不同表现形式的乐句和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乐思的。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些表情符号以及音乐术语,在演奏时就不可能正确表达出乐曲的情绪,因此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要求学生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机械演奏,使练琴成为一种享受,时间长了,乐感也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尽量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并且要与学生及时交流,调动起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为乐感的培养顺利打开通道。明确指出在演奏钢琴前首先要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真正理解乐曲想要让听众感受到的内在情感和意境,这样在演奏时才能真正把乐曲完美地展示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启发和扩大知识面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加深对乐曲的理解。钢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理解作曲家的意图,然后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弹奏。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多听多练培养乐感

有人说,乐感是一种天赋,没有天赋是无法进行培养的,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人对这种说法是不赞同的。不同学生之间先天素质确实不同,比如在一个班级有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确实很有天赋,而有的学生却是五音不全,不适宜学习音乐。但是这些都是个别情况。对于幼师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接受和领悟音乐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她们的乐感。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听对钢琴演奏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注意听就会及时发现因粗心而弹错的音符,并给予纠正,用心听还会识别出弹的声音是否透彻,音色的饱满程度,而不是机械地进行练习。作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录音、录像、电影、广播电视以及舞台演出等一切传播工具,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进而提高自己的乐感。勤能补拙,即使以前没有接触过音乐,通过不断学习,加大练习力度,也是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因此乐感是需要一定的天赋再加上专业的技术训练与培养的。

(四)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如此,如果对音乐理解得不深刻,对乐曲的理解就不能提升到理性认识,进行钢琴演奏时乐曲就会缺乏感染力和征服力,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需要演奏者手指的熟练配合,还需要具有精密的思维参与能力,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清晰悦耳,有的却缺少心灵的共鸣,不同学生演奏出来的同首乐曲的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造成有这些差异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演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对演奏作品的品位、乐曲的演奏风格,或者思想内涵没能好好理解。因此,演奏者只有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时代背景以及诸多音乐术语充分理解之后,才能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特点演绎出来。因此,钢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体会作品内涵,只有这样学生的乐感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全面提升。

(五)重视与乐感相连的音乐技能

乐感和技术是密切相连的,如果想要练好一首曲子,除了具备良好的乐感以外还要重视手指技能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乐感就难以体现。如果学生在练琴过程中只注意技术问题,分散了注意力,无暇顾及音乐表现,就会导致乐感的缺失。比如在2003年北京国际钢琴比赛中,一位俄罗斯选手的技术十分熟练,但是缺少音乐乐感,导致比赛失败,由此可见乐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演奏者在演奏时没有情感的表现也就达不到演奏的目的,也不能称为真正的演奏,而没有成熟的技巧,也就无所谓情感的表现。只有把技术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曲的演奏中,使自己的乐感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重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学好钢琴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拥有好的音乐环境,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可以达到音乐环境的营造。这里说的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指钢琴乐曲,其他乐器也应尽量多听,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抽不出专门时间来欣赏音乐,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播放音乐,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意无意地接受音乐的熏陶。对音乐语言及音色的理解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通过多多收看电视音乐,以及观看专家演出等各种形式,接受音乐的熏陶。并且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大胆评论。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提供参加表演的艺术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在演奏中体会自己的乐感,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许多优秀作品是把音乐与文学进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就像李斯特所说的,音乐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才能使音乐达到人的思想感情与意志愿望所交织的那个点。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可能使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更加敏锐,想象更加自由开阔,理解领悟更加具有广度与深度。因此在进行练琴的过程中,要多学习和了解一些理论知识,并且对最主要的音乐史时期和派别有所了解,对一些著名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风格和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例如巴赫是一位不追求功名的音乐大师,主要通过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作品风格特点是富有哲理的、沉思的,情感与思维是平衡的。因此在演奏他的作品时要注意内向、含蓄,情感要有所节制;李斯特的演奏风格是宏大而且热情的。善于表现,能弹奏出惊人的强音;肖邦的钢琴演奏讲究细腻,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通过加强学生对文化艺术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提高音乐表现力,也就是提高演奏过程中的乐感。

乐感是音乐的灵魂,如果有良好的乐感就会演奏出动人的乐曲。怎么加强乐感的培养,是所有钢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的乐感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摘要:钢琴演奏中如果没有乐感就如同人没有灵魂一样,乐感在钢琴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乐感的培养和提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培养乐感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听多练培养乐感,通过对音乐的想象与理解,提高学生的乐感。

关键词:钢琴教学,乐感培养,中职教学

参考文献

[1]鄢琴飞.中职幼师钢琴多元化教学有效性探究[J].黄河之声,2012(4):34-36.

[2]熊鑫雨.浅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10):349.

[3]张景玲.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策略[J].职业,2013(24):59.

[4]伊楠.中职教育中幼师专业钢琴教学实践探索[J].求知导刊,2014(5):12-13.

上一篇:三段递进循环下一篇:疏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