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倦怠

2024-10-12

情绪倦怠(精选6篇)

情绪倦怠 篇1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教师职业是公认的高压力职业,过重的工作压力极容易对教师的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 其中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产生职业倦怠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危害

“职业倦怠”正在悄悄地侵袭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份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教师群体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80%以上的教师都有轻微的工作倦怠。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据分析,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人和事。

职业倦怠情绪一旦产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化,对工作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称誉与现实的反差、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背离、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阴影、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巨大压力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因此,要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这种工作上的倦怠情绪。

二、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情绪产生的策略

1. 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事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 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这些都是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其身心更加健康。

3. 要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作为教师自身,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注意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该尽可能不急不躁、不消沉,合理释放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解脱。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都能得到别人的赞同,自己的思想、情感也总是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知心朋友或有关人员表达出来,否则就觉得不舒服。所以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妥善处人处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书法、绘画、写作、旅游、文娱活动等,以求得自己精神上更多的寄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也使各种活动互为调剂,避免过于紧张。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情绪,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热情与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职业倦怠。

情绪倦怠 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情绪劳动,情感倦怠

未来的社会是服务型的社会, 仅靠商品单方面的特性已无法让顾客满意, 员工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可以影响到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和购买的倾向。所以现代服务业指的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 创造需求, 引导消费,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多数从业者也是情绪劳动工作者。

一、情绪劳动与情感倦怠的概述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在1983年首次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管理好情绪以创造公众可以觉察到的面部和肢体表现, 而且其表现是为了获得工资, 因此, 其具有交换价值”。情绪劳动的特点包括: (1) 它是员工与顾客互动的产物。 (2) 情绪劳动是个体有目的地表达情绪进而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 (3) 情绪表达规则。 (4) 情绪劳动的多维度性:情绪表达的频率、对情绪表达规则的重视程度、对要求表现出的情绪的差异以及情绪失调, 情绪的这四个维度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 并对情绪劳动产生相应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认为, 情绪情感倦怠是一种消极、负性的态度体验, 当个体的情绪资源 (包括对朋友、家人、工作对象以及自身等) 被过度消耗, 以致不能再给予更多的情感时, 倦怠就产生了。情感倦怠主要表现为个体成就感降低、情绪资源减少以及身心过度疲惫等现象。

有实证研究发现, 情绪劳动的一些维度与情感倦怠的成分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在关注以工作为焦点的情绪劳动研究中, 发现“感知到正向情绪表达”与工作倦怠的“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在关注以员工为焦点的情绪劳动研究中, 发现情绪劳动的“深度行为”与工作倦怠的“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 与“去个人化”呈负相关。

二、情绪劳动工作者情感倦怠的原因分析

个人层面。情绪劳动有表层和深层两个结构, 对于并非出于自身兴趣爱好, 而是迫于生存问题从事某一职业的员工来说, 他们只能压制个人感觉到的真实情绪假装表现出组织所要求的情绪, 是一种“戴上面具”的伪装。对员工而言, 表面扮演意味着内心的感受与外部表情之间的分离, 需要进行伪装或虚假的情绪表达, 减弱了自我真实感, 从而可能引起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耗费心理资源, 使个体产生冲突, 从而陷入心理的疲劳, 产生情感的倦怠。此外, 工作人员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导致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情感倦怠的原因:敏感, 脆弱, 冲动, 易怒,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及低组织承诺。

组织层面。良好的组织机构设置和积极的文化氛围对于员工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反之, 若一个组织的机构设置不合理, 没有完善的培训与考核机构, 无法提前预测员工可能出现的问题, 问题出现后无法及时处理的话, 那将会是很危险的。同时, 员工所处的组织文化氛围是否健康也非常重要, 懒散拖拉不求上进的环境中很难让人能够积极工作, 出现倦怠也就不足为奇了。

社会层面。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心理承受着巨大, 人们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产生情感倦怠。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对处于不同企业内或同行业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存在极强的危机感, 无论是民营、私企, 还是国企和事业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 都面临着严峻的考研。使得各级员工对待工作越加珍惜, 工作越加勤奋, 而一些难于适应, 危机感强的人则容易产生情感倦怠。

三、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首先, 建立心理契约, 培养员工的组织承诺感。做好员工———组织匹配工作, 在招聘环节就要甄选合适的人员, 要招聘到与组织特征完全匹配的人员是困难的, 其关键是考察应聘者与组织的价值观的匹配程度。价值观是根本的、深层次的决定行为的因素, 是多年教育和生活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 很难通过短期的培训加以改变。因此, 在吸纳新人时, 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考察应聘者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程度, 才能选择合适的人才。

其次, 做好培训工作。培训无论是对组织还是对于员工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提高其满足感, 降低出现情感倦怠的可能性。组织则可以通过培训发掘人才潜能, 发挥人才作用, 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

再次, 构建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从制度层面确定各个部门、工作岗位之间的明确分工, 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有良好的合作。然后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 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组织氛围, 从而稳定工作情绪、激发工作热情, 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价值观, 进而产生合力, 达成组织目标。

最后, 建立员工援助计划, 帮助员工学会情绪管理。第一, 针对造成员工情感倦怠的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 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第二, 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 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第三, 改变员工自身的弱点, 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帮助员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胡君辰, 杨林锋.“情绪劳动”要求与情绪耗竭:情绪劳动策略的中介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 2009, 03

[2]刘国珍.服务人员情绪劳动的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论坛, 2009, 06

[3]秦虎, 陈赟喆, 孟慧.情绪劳动、情绪智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心理研究, 2011, 04

情绪倦怠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倦怠情绪

随着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识不断加深, 各地政府对公共图书馆越来越重视, 全民阅读推广不断深入, 公共图书馆服务日益延伸, 图书馆工作日趋繁重, 而专职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由于学生自身在知识和综合素质上的优势, 志愿者为图书馆的工作带来活力, 图书馆志愿者成为图书馆员工的有益补充, 各地图书馆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图书馆业务工作成为一种潮流。但是最近几年, 许多图书馆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倦怠情绪, 阅读推广服务质量差强人意, 笔者试分析造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以此总结出应对问题的策略。

1 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总体上来看, 如今图书馆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甚至出现消极应付工作的现象, 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中服务态度不热情, 服务缺乏激情;经常出现迟到, 旷工等现象;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 很少能够坚持做很长时间的志愿者, 一段时间就会有志愿者退出。笔者经过调查分析, 总结出造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实际工作与志愿者期望不符

大多数学生志愿者是为了在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工作经验, 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丰富社会阅历, 但是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这些目的, 只是简单的图书馆日常工作, 现实与期望值差的太多, 造成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1.2 图书馆工作岗位设置单调

大多数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 比如打扫卫生、整理图书资料、图书排架、上架等, 这些工作岗位的设定忽略了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和发展的需要, 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实质上也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枯燥、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必然造成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1.3 学生志愿者缺乏真正的奉献精神

从学生参加志愿者的动机来看, 许多志愿者并不是真正具有奉献精神, 志愿者自身缺乏奉献精神就会造成在服务中的倦怠情绪, 缺乏工作积极性, 容易半途而废, 退出志愿者的队伍。

2 应对策略

具体分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学生参与志愿者的动机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设置图书馆志愿者岗位, 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促进高校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的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2.1 合理设置图书馆志愿者岗位

图书馆志愿者的岗位设置要充分考虑志愿者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理想等相关信息, 根据志愿者的实际情况设置出具有层次性的岗位, 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进行双向选择, 最大程度的达到双赢。对于真正具有奉献精神、热爱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志愿者,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置出适合的岗位, 比如图书咨询、图书编目等岗位;对于目标不明确, 没有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学生志愿者, 可以先从基础的图书上架、卫生等岗位做起, 再进行其他岗位的尝试。在岗位选择上要进行双向选择, 双方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志愿者岗位的增加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在各个岗位锻炼自身的能力, 学生就会投入到志愿者事业中, 从而减少志愿者人员的流失。

2.2 加强志愿者岗位培训

培训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 图书馆岗位培训就是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培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使学生志愿者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提高工作效率。培训不能仅仅是老员工带领新志愿者熟悉工作流程, 培训应针对当下学生志愿者服务奉献精神缺失这一现状, 努力通过培训提高学生志愿者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服务礼仪,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倦怠情绪。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还可以加上一些图书管理专业技能和知识, 例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编目等实用技术, 新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志愿者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增加工作积极性。

2.3 制定志愿者激励措施

虽然志愿者活动是无偿的, 是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公益活动, 但是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应该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激发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例如制定图书馆学生志愿者考核评价标准, 定期对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志愿者给予适当的表彰, 表彰形式可以是证书、奖章、表扬信、推荐书等, 这些精神激励是对志愿者工作的极大认同, 使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感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减少倦怠情绪。

2.4 组织志愿者交流活动

建立图书馆志愿者协会, 使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组织更加规范化、规模化。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协会不断发展, 影响力不断增大, 就会吸引更多学生志愿者的加入, 也会留住更多学生志愿者。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交流活动, 增进协会会员之间的友谊, 增强学生志愿者协会的活力。在这样有组织、充满活力的团队里, 学生志愿者的倦怠情绪会大大减少。

3 结语

综上所述, 面对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倦怠情绪, 应该找到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学生志愿者的实际出发, 合理设置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岗位, 加强志愿者岗位培训, 制定学生志愿者激励措施, 组织学生志愿者交流活动, 促进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荣芳.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培训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1 (08) :88-90.

[2]宋志强.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 2014.

[3]曹福勇, 黄文洁.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3 (03) :25-29.

情绪倦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组人员为40名精神科护士。均为女性, 已经取得执业证书, 护龄≥1 年, 自愿参与研究的在岗护士, 而且身体健康, 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能参加完整干预过程。年龄20岁~50岁 (29.2岁±9.5岁) ;护龄1年~30年 (12.5年±3.2年) ;学历:本科1例, 大专15例, 中专24例;职称:护士22名, 护师11名, 主管护师6名, 副主任护师1名。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在分管副院长及护理部的支持协调下, 由具备心理治疗师资格的副主任护师任组长, 负责组织具备心理治疗资质的护理人员, 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周正能量激励、团体心理辅导、放松训练等, 具体内容如下。

1.2.1.1 正能量激励寻找护士日常工作中的亮点, 每周表扬表现突出的护士;每2周根据护士的表现评选最佳护士, 佩戴星级护士上岗, 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发放小奖品, 如洗发水、卫生纸、水杯等, 满足护士的自身价值感, 提高工作自豪感。在医院橱窗宣传栏、科室板报等宣传最佳护士的工作亮点, 张贴星级护士的照片, 学习最佳护士的先进事迹, 营造“遵医爱护”的良好风尚。建立赏罚分明的透明制度, 激励护士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1.2.1.2 团体心理干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将护士随机分组, 每组10人, 共4个小组。每个干预周期由同一位临床心理专家进行团体心理干预。第1周首先组织各小组之间相互介绍, 建立良好的、无条件尊重的同事关系, 相互信任, 营造一个理解、同情和接纳的团体环境, 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信任感, 并引导成员谈论目前困扰她们的心理问题及感受, 畅所欲言, 宣泄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和不满。第2周~第3周举行讲座讨论压力与认知、情绪的关系, 帮助护士进行压力源分析, 讨论与家人、伴侣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 鼓励积极情绪, 改正消极情绪。第4周~第5周组织不同层面的护士交流分享经验, 寻求成员之间的共同支持和利他行为, 启发护士积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 做到自我肯定, 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自身的优势, 使她们看到成就和付出后的收获, 减小心理落差。帮助护士鉴别非理性认知, 学会可替代性的理性认知, 反复采用重新归因的方式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通过场景模拟练习进行认知转换, 体会改变后的感受, 提出对未来工作的规划。第6周~第7周安排有趣的团体活动, 如团体创意、歌唱比赛、锦囊妙计等, 释放压力。第8周组织各小组表达团体干预中的感受及收获。

1.2.1.3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以发放宣传资料、观看多媒体教育以及专人指导的方式组织护士学习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包括肌肉放松训练和呼吸放松训练。其中肌肉放松训练时循环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 让护士心理放松, 全身肌肉处于舒适状态, 引导护士从双手放松开始, 吸气5s握紧双拳, 呼气5s放松双拳。然后采用类似的方法依次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腹及下肢, 每次放松一个肌肉群并保持30s左右。呼吸放松训练主要采取腹式呼吸的方式, 嘱护士取坐位或卧位, 指导护士想象“气从口腔顺着气管进入到腹部”, 腹部和下胸部在气体的填充下徐徐隆起。吸足气后稍微屏息一下, 想象气体在血液中进行交换, 之后通过口和鼻慢慢地呼出气体, 腹部下降。告知护士每晚睡前训练1次, 每次10min。每周训练的次数保持在5次以上, 共干预8周。

1.2.2 观察指标 ①工作压力源:采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进行调查。②职业倦怠:使用Mashach等研制的工作倦怠量表 (MBI) 进行评价。③护士的心理健康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工作压力。梁正英等[2]认为精神科护士是职业倦怠表现突出的一个行业。张冬青[3]认为精神科护士属于高度职业倦怠。王铮等[4]报道, 对护士进行情绪干预,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能显著减轻自身的焦虑情绪, 使护士能够有效应对压力。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心理干预后, 精神科护士对工作压力源的感知评分下降, 工作倦怠感程度降低, 心理状态也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对精神科护士实施的心理干预手段主要有正能量激励、团体心理干预、放松训练, 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和放松训练已经被研究证实能够显著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改善护士的生活质量[5]。团体心理干预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在团体的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通过团体心理干预, 让护士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 护士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护士将学到的积极模式与心得体验用在了日常工作与人际交往中, 对自身的情绪表现出较好的自我控制力, 应对压力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表现出较稳定的整体情绪[6]。放松训练是心理干预的重要内容, 护士通过运用放松技巧, 可降低全身骨骼肌的肌张力, 使身心产生欣快感, 能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末器官活动正常化, 减弱丘脑和大脑的活动, 调节人体的心理功能, 进而降低了焦虑水平。放松训练具有动静结合、内外协调、形神俱养的特点, 能够有效降低工作带来的倦怠感。正能量激励主要是通过一些激励手段, 让护士充分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价值感和成就感, 引导护士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地位, 改善自我效能感, 进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降低职业倦怠感[7]。

综上所述, 对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干预能够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缓解职业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 减少职业危害。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缓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及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40名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为研究对象, 由具备心理治疗资质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为期8周正能量激励、团体心理干预、放松训练等, 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护士工作压力源、职业倦怠以及不良情绪的变化。[结果]心理干预后, 护士的工作压力源评分、职业倦怠感水平低于干预前 (P均<0.05) ;护士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以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 (P<0.05) 。[结论]对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干预能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缓解职业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

关键词:职业倦怠,焦虑,工作压力源,精神科护士,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陈惠贞, 管荣娟.压力管理干预对急诊及外科护士职业倦怠、压力的改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0) :85-87.

[2]梁正英, 鲍立铣, 刘伦, 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1) :81-82.

[3]张冬青.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和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 40 (2) :242-245.

[4]王峥, 武倩, 魏淑兰, 等.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对改善护士焦虑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6) :75-76.

[5]姜文静, 刘玉栋, 任永福.团体心理干预与放松训练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4, 8 (5) :316-320.

[6]余诗诗, 郭丽.团体心理治疗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472-475.

情绪倦怠 篇5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倦怠率高达20%[1];而在200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的占53.49%, 大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更为严重, 达60.13%[2]。可见, 倦怠已成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研究认为大学生倦怠体育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本文通过对全国幼专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探讨学生倦怠体育的原因和规律, 提供必要的改善措施, 旨在减少和避免倦怠的发生, 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幼专学前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阅来有关高职高专体育课、学生倦怠的论文30余篇, 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采访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体育教师16位, 心理学教师3位, 教授、副教授5位, 讲师12位。

2.2.3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资料及调查访问的基础上, 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主要以封闭式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 经抽样调查向6所高校教师发放20份、学生发放500份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

3 现代大学生倦怠体育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 发现有138名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其中男生36名, 女生102名。造成大学生倦怠体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因素, 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 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然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功不可没”。最后得出学生倦怠体育主要是以下原因:学生身体素质差、上课没有目标、对任课老师有很强的抵触心理等几个主要方面。

3.1 身体素质差, 对体育没有兴趣

身体素质, 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3]。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幼专体育课中, 多为健美操、幼儿舞蹈和体育游戏, 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要求较高。由于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 又缺乏应有的运动感觉, 往往产生犹豫自己做动作不到位和怕团队失误的心理,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而产生对体育课程的倦怠。

3.2 课堂学习没有目标

大一新生刚入校, 觉得自己的十年寒窗任务完成, 忘记了高中时期自己拼命学习的场景, 忘记了当时的豪言壮语, 忘记了自己的目标、任务, 完全的松懈了下来。在高中阶段, 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 现在目标实现了, 产生了松懈心理, 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 没有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学习目标, 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这些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 如果上课没有目标, 主要表现为:不愿意上课, 学习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 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 把体育课当成苦差事。

3.3 与教师关系不好, 有抵触心理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 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 教学氛围沉闷, 学生学习被动, 体育教师的各种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 要特别注意为人师表, 但有些老师的行为却不能为学生做出榜样, 在学生不理解教学目的的时候, 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 就大声训斥, 由着自己的情绪对待学生, 同时受学生的情绪的变化影响。总之, 学生在课堂上面练得好就跟着一起高兴, 练不好就急躁, 发脾气, 这是无能的表现, 无法树立自己的威信。不能和学生产生感情交流, 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学生怕老师、恨老师、从不说心里话, 可想而知, 如果学生们不喜欢任课老师, 那么对这门课程也不会感兴趣。

4 改善学生对体育的倦怠情绪

4.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高质量完成动作的保证, 当然掌握体育课的一些项目, 只有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如力量素质好, 各种动作漂亮、有力;柔韧素质好, 可以使幅度大, 姿势优美;灵敏素质好, 使动作做到协调准确, 学前专业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任务是根据学生遗传与后天发展来定的, 在体育方面, 学生应侧重幼儿舞蹈练习和体育游戏方面, 表现难美型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场地设施进行有效的教学是理想的方法, 但必须要求动作技术正确, 保证质量。不要形成一些不合理的、与技术动作不一致的肌肉用力习惯, 最后反成为发展技术动作的障碍。

4.2 给予课堂学生树立明确、具体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体育老师在给学生设置目标时, 既要掌握体育各项的运动特点, 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 因为面对同一个目标, 教师认为按学生的实际能力应该能够达到, 但学生自己认为达不到, 那么这个目标对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目标, 设置目标即有困难又有可能实现, 可将学生最近的能力水平作为参考, 并在必要时修改目标以适应情况的变化。所以在进行设置目标时, 应从学生现实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 设置出合理的目标。

4.3 提高教师威信,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谈到教师的威信, 有的学者认为在现阶段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4]。这一点与教师树立威信并不矛盾, 如果教师在学生中没有丝毫的威信,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 不遵守课堂秩序, 这样的教学是无法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对秩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威信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示范可以有效的确保学生的模仿, 前提是学生尊重老师, 对老师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的重点才能够让学生记到心里。

但教师要区分威信和权力, 切忌使用强制性的权力, 权力在教育中没有立足之地, 使用权利违背学生的利益。教师要学会热爱学生, 充分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及时调节运动量, 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中, 在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及语言表达的带动下, 完成教学任务。

4.4 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用体育明星的例子激励学生, 磨练学生的意志[5]。对青年学生来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特别是对爱好体育的学生, 体育明星的感召力是很大的, 许多学生往往是在体育明星成长事例的影响下而决心参加体育运动的。在体育课内容中穿插一些体育明星成功的故事, 向学生揭示用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 怎样面对和克服困难等等, 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 塑造学生的意识, 磨练学生的意志。

在改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方面, 教师要做到通过优美的动作示范和丰富的形体语言以及恰到好处的帮助、提示, 让学生感到体育的美与吸引力, 了解体育课是可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培养良好品质, 锻炼性格形态等独具魅力的运动项目,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积极性。

4.5 按照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有研究表明, 大部分外向型性格的人, 活泼好动, 开朗大胆, 反映快速, 动作敏捷, 身体素质好, 运动能力也比较强, 内向型性格的人, 孤僻含蓄, 沉着冷静, 反映迟钝, 动作缓慢, 身体素质一般较差, 运动成绩也差, 因此, 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对不同类型学生的运动密度、强度进行合理的安排, 否则就会形成前者“吃不饱”, 后者“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水平, 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基础好, 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 可以增强学习的难度, 使之能够得到更快的提高, 对基础差, 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 则应该加强指导, 同时采取一些有效的辅助或诱导练习, 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5 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课堂上, 倦怠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表现, 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体育知识上;或兴趣面不广, 只对某些其它科目感兴趣;有的是兴趣的稳定性差, 兴趣中心不断转移;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 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 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体育课的学习上来, 克服情感障碍, 真正厚爱倦怠学生, 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体育以外的闪光点, 改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在体育教学上, 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 学会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体验到学习体育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情绪倦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7月-2014年10月, 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医护人员中随机选取临床一线500名护士和300医生作为研究对象, 对存在职业倦怠的100名护士与60例医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合理情绪疗法, 其中男45例, 女115例, 工作年限3~25年, 平均 (7.38±1.38) 年;年龄28~55岁, 平均 (36.48±5.29) 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本研究调查, 无脱落。

1.2 方法

对100例护理人员与60例医疗人员进行针对职业倦怠的合理情绪疗法, 采用积极关注, 及时倾听、谈心交流的方式, 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并且由心理咨询师应用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学疗法, 采用先团体进行疏导, 再小组干预的形式进行心理干预, 干预时间为2个月, 对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参照西班牙学者Moreno-Jiménez等根据护士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应对的不同方式三方面编制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3]。采用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简化版”共分两部分, 第1部分反应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第2部分包含5方面内容:压力源 (16个) ;职业倦怠 (12个) ;人格特征 (12个) ;应对方式 (9个) ;生理心理症状 (16个) 。此表应用4分制, 总分为65~260分。得分超过173分以上为有职业倦怠, 得分越高, 职业倦怠情况越严重, 173~200分为轻度, 201~230分为中度, 231~260分为重度[4]。由于对职业倦怠的评价, 医生与护士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 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本研究中的医生评价方式也参照此量表进行适当修改后应用, 进行比对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评分比较

干预后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分别为 (167.38±8.43) 分、 (162.83±11.29) 分, 较干预前 (217.83±15.29) 分与 (209.43±14.27) 分均显著下降,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283、11.853, P<0.05) 。

2.2 干预前后职业倦怠程度比较

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干预后重度评分的比例显著下降, 轻度与中度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3 讨论

职业倦怠是由于个体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状态下, 出现的一种身心过度疲劳、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医护人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5]。有专家估计, 中国已经进入职业倦怠高发期, 虽然部分学者在研究和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但多数是研究他们的工作倦怠与个体因素、社会组织因素的关系, 结果比较零散。针对目前已经成为“流行病”的职业倦怠现象, 如何恰当运用心理学疗法进行专业的预防和治疗, 是未来研究的主流趋势[6]。

我国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CNKI数据库检索对近10年国内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合计172篇, 其中护士相关研究占73.3%, 医生相关研究占11.0%, 医护人员总体研究占15.7%。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 杭州地区护士约有57%存在轻度以上倦怠, 35%存在中度倦怠, 8%存在严重倦怠。国内对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但也有研究表明: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护士。

相关研究数据还表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调查为主, 大多局限于现状调查, 原因分析, 而关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上, 仅限于干预建议阶段, 具体干预措施方面研究较少, 如采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合理情绪疗法、放松疗法进行心理干预的研究较少[7]。西方发达国家对此涉入较早, 从199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一届欧洲工作倦怠会议至今, 在理论、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西方发达国家工作倦怠已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8]。

目前本院开放床位1800多张, 而医护人员配比相对不足, 一些重点科室如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监护室、神经外科监护室等危重患者聚集的地方, 医护人员明显不足, 他们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地工作, 随时处于各类应激源的环境中, 极易出现疲劳感、冷漠、焦虑、工作效率下降等表现, 更有一些医护人员已经出现轻重不等的生理症状, 如记忆力下降、失眠、嗜睡、厌食、精神恍惚等, 有的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而医护人员在倦怠状态下工作, 很容易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在医患关系越来越复杂的今天, 医疗差错的发生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打击可能是致命性的, 更会加重倦怠症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医疗差错对医护人员本人及其家庭乃至患者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影响面以及影响力不容忽视[9]。近年来, 除了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转行外, 就业后医护人员离职率也明显升高, 导致医学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10]。因此, 了解本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积极采取恰当的心理学疗法给予干预, 减少或杜绝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发生, 对维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确保医疗护理工作安全, 乃至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1]。

目前对职业倦怠症状分析研究较多, 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对职业倦怠进行治疗的研究国内相对较少[12]。本研究帮助新入职医护人员调整心态, 建立良好行为模式和科学的心理防御机制, 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13]。对已经存在职业倦怠的医护人员积极干预, 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 缓解工作压力, 疏导不良情绪, 最大程度维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14]。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 干预后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均显著下降, 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干预后重度评分的比例显著下降, 轻度与中度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 合理情绪疗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改变医护人员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 减少不合理信念, 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 改善人际关系。采用心理学合理情绪疗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减轻职业倦怠, 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赢得病患良好口碑, 投入较少, 经济效益巨大[15]。

总之, 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身心健康, 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可以改善医护人员的认知, 学会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具有良好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防治中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10月, 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医护人员中随机选取临床一线500名护士和300名医生作为研究对象, 对存在职业倦怠的100名护士与60例医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合理情绪疗法, 对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干预前后职业倦怠的评分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 探讨心理学合理情绪疗法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结果:干预后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分别为 (167.38±8.43) 分、 (162.83±11.29) 分, 较干预前 (217.83±15.29) 分与 (209.43±14.27) 分均显著下降,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283、11.853, P<0.05) 。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干预后重度评分的比例显著下降, 轻度与中度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合理情绪疗法对缓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上一篇:责任互补下一篇:商业管理的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