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倦怠(共12篇)
教育倦怠 篇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持续稳定发展的教师队伍,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一句空话。要使一个教师从走上讲台度过适应期,进入稳定期,在此基础上步入发展期,最终跨入成熟期,必须研究其成长规律,把握关键环节强化培训,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做到思想认识、系统管理、检查评价三到位,使其教学专业的“学术”,课堂教学的“艺术”、现代教育的“技术”三位一体整合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打造出治学严谨、艺德精湛的师资队伍。而在整个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生涯倦怠期的培训,这往往是一个教师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教师的倦怠期是指教师在特定时期,缺乏工作激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满足于现状的一种消极状态。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主要是两个时期:一是走上工作岗位度过适应期后,走进稳定期的时候。这时,他们的工作已入门,没有了学徒的感觉,而且大多数处在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关键时期,很大部分精力用在家庭琐事上,稍不注意就容易产生疲劳感,觉得“针无两头快”,只要工作不在人前不在人后就行了。恰好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也认为他们很一般,不会重用他们,挑刺的时候相对较多,久而久之他们的意志消沉了,被人们淡忘了,于是沦为不求上进、没有长处的庸师。这个时期是非常危险的,不仅有害于自己、有害于学生,更有害于社会。一个心理倦怠、工作疲软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二是中年以后、四十出头、高级到手、不够退休的成熟期后期。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有了一定的资历、有了一定的地位,新的东西不学还可以混几年,比起更老的同志他们还是中流砥柱,凭经验教书,啃老本生活,自认为压力重、思想滑坡、人生苦短、看破红尘,固步自封,开拓创新没精力,维持现状是上策。加之在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子女读高中、上大学、成家立业,经济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更是普遍现象,他们要平衡家庭中父母、子女、亲友各方面的关系,要应付社会上涉及家庭的各种事情,工作上只要不惨遭淘汰就可以了。这个时期情况比较复杂,年龄不老不小,工作不好不坏,很容易被人“看得惯”,什么事都还说得过去。结果是学生智力得不到开发,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知识淡化,教育倒退,贻害无穷。
教育危机都是教育体制、管理水平落后造成的。要消除教师的倦怠现象,走出教育尴尬、困窘的境地,就必须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特殊情况还要施重肥、下猛药,发出警示信号,才能彻底改变不好的局面,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上全球化的步伐。特别是人员相对较多的学校,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更不能忽视,要对他们进行提高培训教育,补充知识能量,加强这个时期对教师的培养教育,这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认为,在目前教师教育的大背景下,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让每个教师终身都有追求的目标,都有创新的责任和义务,是十分重要的。
1. 实行教师教育学分制
这是目前运用比较好的一种形式,每年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安排一些具体的学习内容,合格的计学分,不合格的不计分,达不到一定标准分的,不评优、不表模,而且与经济待遇挂钩,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特别是教师容易倦怠的关键期更应重视,要让他们在学习任务的压力下创新上进,度过危险期,最终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教育工作者。这一点,关键是要落实,要执行者过得硬。目前的继续教育学分制落实不力,形式主义严重,效果不是很好。自觉学习的人达到了要求,不自觉学习的人达不到要求也没有比较钢性的处罚措施,这是需要改进的。
2. 实行学段工作过关制
对于教师工作来说,传统的备、教、辅、改、考、研仍然要坚持抓紧抓好,不能因为改革教法、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有效合理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东西也不要了。要大力提倡把好教材关、备课关、授课关、批改作业关、辅导学生关、考试分析关、教学方法研讨关、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关、教学质量关等有效的作法,设定指标、量化积分、评定等级、奖优罚劣,让倦怠的教师没有机会倦怠,督促他们扛着重担走过来,下定决心奋力一搏,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一点,需要管理者铁心坚持、不打折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 实行知识更新培训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根据教师知识结构实际,或校本培训、或外出培训,不断给教师充电,让教师随时懂得还有很多知识自己不懂,不学习就要落伍,不学习就要被淘汰,不学习就要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被同行瞧不起。尤其是教师处在疲软期,更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外出参加培训学习,鼓励支持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容易放弃进步的糊涂期,力争让他们成为更有作为的成功之士。
4. 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可以有目的地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安排专业对口的课题研究任务,让他们在百忙之中挤时间分析研究课题,完成研究任务。年龄大的牵头,年纪轻的多写,共同探讨,共同提高,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成果,实现家庭、事业的双丰收。也可以给能力较强、处于工作倦怠期的教师委以重任,从精神上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受到重用中激发热情,发挥重要作用,收获人生的喜悦。还可自设各类奖励项目,在学校表扬教师、对家庭表扬家属,把他们的注意力尽可能地转移到事业上来,让他们有成就感,引导他们走出倦怠期,最终成为教师中的优秀分子。同时,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安排结对帮扶青年教师的任务,让他们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做总结出来,传授给青年教师,树立他们的师长、表率风范,让他们处处在青年教师中保持“师傅”级别的份量,产生惧怕自己被青年老师瞧不起的感受,起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作用。这样,教育生涯中就难以有倦怠的机会了,教育工作就会充满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5. 实行科学的常规考核
除了年度工作必须评价考核外,平时适时进行课件制作、说课、粉笔字、教学案例、教学日记、教学论文等方面的比武,评出优胜者,奖励大多数,分年级、分学科常抓不懈。在这方面,年纪轻的往往在粉笔字、教学案例方面弱一些,年纪大的则在制作课件、电脑技术方面次一点,各有所长,各有优势,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充实教师的教学生活,还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让疲软没有市场,让工作和家庭克服应付式的状况,快节奏地运转,挤上新世纪的快车道,促进方方面面和谐有序地提高发展。
6. 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
随着教育管理的不断改进,现在通用的末位淘汰制比较单一,不利于教师的进步,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应正反两方面都建立起系统的管理运行机制,好的要舍得奖,差的要敢于惩。诸如,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不仅要精神上给予肯定,还要在物质上给予奖励。对思想消极,工作态度不端正,消极怠工,教育教学成绩差,没有进取精神的教师,要给予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工作仍无起色的,要定为薄弱学科教师、转岗、待岗、高职低聘,甚至解聘。这样公正地坚持下去,倦怠的还能倦怠吗?带来的必将是教师的成功、学生的成才、教育的振兴、社会的进步。
教师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工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造就这样的工程师,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为本,以公平公正为准则,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不得有丝毫懈怠。如果对处于倦怠期的教师感情用事,过分指责,不研究科学的培养指导方略,是不能实现培养教育目标的。要帮助他们消除危机感、度过危险期,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克服来自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困难和阻力,战胜自我,持续长进,立于不败之地,在实施教师培养中,需要有大智慧、大目标、大格局,要精心策划、系统管理、微观指导,否则是难以奏效的。
教育倦怠 篇2
摘要本文综述了最近十几年来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认为在研究普通教师职业倦怠的同时,应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构建具有统计学检验意义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模型,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以及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活质量及特殊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与测量
1.1概念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特殊教育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1.2 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国外已有许多种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如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简称MBI)、Pines的倦怠量表(简称BM)厌倦倦怠量表、罗马职业倦怠问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目前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王芳在MBI 的基础上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该量表新增心智枯竭维度,表现为不能应付学生的问题,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失效,感到无能为力,不能胜任,甚至担心害怕被学生嘲笑或看不起。该问卷是在对中小学教师访谈后修订而成的,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且信、效度良好。比较有名的还有大陆学者王国香等人基于Maslach的倦怠问卷,修编而成的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量表———EBI,该量表保持MBI的三个核心维度。
二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1 性别
王玲凤等人的研究发现特殊学校的女教师相比男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这和邢强,唐志文,胡新霞有关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也不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男性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性。可能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更容易体验到成就感,由于男性的社会期望高,男性体验到的压力更大。而特殊教育中成就感对教师的影响比中小学教师小,再加上特教对象比较难以控制,女性教师情感体验深刻,对于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低,因此体验到的工作压力比男性教师大。
2.2教龄
刘在花的研究发现特殊学校教龄5-10年的教师职业枯竭感最高,这和郭璐露的研究结果相同她的研究发现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而王玲凤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中发现30~39岁的特教教师体验
到的压力最大,其次是29岁或以下组,压力最小的是40岁或以上的特教教师。
2.3 学历
刘在花的研究发现,在特殊学校教师中专科与中专毕业的教师相比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郭璐露的研究发现在身心衰竭维度上,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及本科以上的特教教师;;专科学历的特教教师得分又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
2.4 工作量
特殊学校教师每周授课数量越多,其职业倦怠感越严重。得出特殊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和职业倦怠的程度的成正比。郭璐露的研究也发现工作的忙碌感越强烈,身心衰竭的程度也越严重,因此她建议特殊学校采用更小的班级规模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以缓解倦怠。
2.5 任教科目
有研究发现,特殊学校生活实践类任课教师情绪衰竭、非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文化知识类、技能发展类任课教师。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源
1、社会因素
社会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压力大。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对教育持有很高期望,因而教师承受着高社会期望的压力,特殊教育教师也不例外。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教师在无所适从之余无疑会加大工作压力;二是由社会比较产生的不平衡感。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也都使得教师感到一种潜在的压力。
2、工作环境因素
(1)学生问题,特教学校的学生组成很复杂,有弱智、有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脑瘫等大脑器质性病变的,所以很于管理。
(2)工作负荷问题,特教学校教师不但要做一般中小学教师所作的工作,而且还要负责学生的中午饭和午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一般的沟通方式很难见效。老师工作需要大量的重复劳动,负荷很大。
3、职业发展因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因素,主要体现在职业准备不足,缺乏专业自主和专业感以及专业晋升的机会等方面
另外,特教老师的压力影响因素还有,人际交往因素,个人因素等。
四、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方法
我认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长时间的重复作业都会有职业倦怠,而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职业倦怠的程度更加严重,缓解他们职业倦怠的主要方法归结起来有一下几种。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
2、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让其获得成就体验。教育特殊儿童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并且在短时期内成效不明显,致使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然而,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半路出家”的状况在全国
各地都较为明显,在这所学校也是如此专业的特殊教育出身的教师没有几位。这势必会导致教师不仅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更缺乏专业的技术与技能,因而不仅会影响特殊教育的教育质量,更易导致教师缺乏成就感,从而诱发职业倦怠。
4、搭建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使其获得专业帮助与情感支持
5、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自我调控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健全面向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讲座或现场咨询,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教师个人也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自暴自弃,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
五、总结和展望
研究发现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整体程度并不严重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应引起重视,以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进一步恶化。对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任重而道远,如何建构一个具有统计学检验意义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模型,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作为基础。其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而仅有的研究基本上采用横切面方法,而纵向的追踪研究极少。因此,应加强纵向研究,把横切面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再有,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和学校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就要求研究者还需要采用访谈、现场研究等方法搜集并分析材料,使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研究的生态效度。
参考文献
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4期(总第70期)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8期(总第110期)
郭璐露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工作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1期(总第91期)
浅谈大学生情感倦怠及其情感教育 篇3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情感倦怠现象入手,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以便于教育者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干预有情感倦怠的大学生,对维护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感倦怠;情感教育;大学生
一、情感倦怠概述
1974年,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倦怠”这一概念,他用工作倦怠来描述在工作中所经历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工作导致的投入程度降低、身体疲劳、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工作成就感降低等。随着倦怠研究的不断深入,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提出,情感倦怠是一种消极负性的态度体验,主要表现为身心过度疲惫导致自身情绪资源减少以及个体成就感降低等现象。
大学生仍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一个群体,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多重竞争和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情感及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对情绪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不足,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总以逃避或抱怨的方式来解决,久而久之,逐渐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父母、老师及同学,从而产生亲情倦怠、师生关系倦怠、友情倦怠等,严重影响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情感倦怠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使其远离迷茫和困惑。
二、情感教育内涵及目标
情感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人的情感领域所开展的教育,它是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通过设定情感教育任务目标,鼓励、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实现情感的升华。
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倦怠现状,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可分两个层次: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倦怠情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及时察觉情感倦怠的发生并有效控制情绪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 包括政治情感、道德情感、人际情感等,有助于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重燃对生活的热情。通过情感教育,大学生应始终保持健康的情感基调,有效缓解情感倦怠的发生。
三、情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开设情感教育课程,提高认知教育
情感倦怠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大学生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产生了情感倦怠,同时,情感倦怠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时间消极负性情感堆积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大学生对情感倦怠的认知教育,使他们在倦怠情绪刚出现时就能够敏锐地进行识别,及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要提高认知教育,开设情感教育课程是良方解药。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确立“知识学习和情感教育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其次,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再次,开设情感培养课程,进行全面的理论传授和指导。最后,设置一定学分,规定只有修满学分才可继续以后课程的学习。
笔者强烈建议在第一学期开设情感教育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就应接受情感教育课程的培训,这有利于他们应对新环境下产生的情感问题。课程内容可包括中华传统孝道、国学经典等。情感教育课程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及情感的理解体验和把握能力,提升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能力,有效解决大学生情感倦怠问题。
2.注重课外实践,拓展情感教育途径
除了增加情感教育的理论课程外,教育工作者还应注重情感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投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论坛。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在其中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平时羞于启齿的问题,而不必担心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且这些问题有专业教师给予解答,从而缓解一些害羞学生对于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恐惧。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怀。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类似优秀学生宣讲团等情感教育活动,让在学习、创业、助人、励志等方面有所作为的学生进行演讲,使其他学生切实感受到正能量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努力拼搏,缓解倦怠情绪,重燃生活激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情感教育良好氛围
校风、校训、校歌、学术氛围等校园文化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积淀着一年又一年的校园底蕴。校园文化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组织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活动,如征集校徽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在校园中亲手栽下一棵树等,让学生切实为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融入校园,以校为家。
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大力宣传校园中的好人好事,让更多的大学生受到熏陶鼓舞,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营造一个真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远离情感倦怠,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Wood T, McCarthy C.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rnout[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李永鑫,张阔.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J].心理科学, 2007,30(2):478-481.
[3]唐勇.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及调适策略[J].教书育人,2006(1), 27-2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511230021)。
教育倦怠 篇4
关键词:职业,怠倦,教育,水平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并首次引入心理学领域的, 费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而所谓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 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工作懒散, 被动应付;心态浮躁, 怨天尤人;用心不专, 主攻“副业”;不思进取, 破罐破摔。这一问题, 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成为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无形障碍。
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方面原因
社会期望不合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教师行业的期望也越来越大, 对教师提出了有失公允、近乎苛刻的要求, 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偏低, 职业艰辛, 教师为了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二) 学校的管理考核模式不合理。
部分学校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 不仅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 一切工作都围绕考核的分数在运转, 考核什么, 教师就要准备什么, 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 教师疲于应付, 但成效甚微, 就是简单把教师“动起来”, “忙起来”, 把老师的考核与教育改革的成功、教育质量的提升简单对应起来, 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在这种管理环境下, 教师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 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没有自主决定的机会, 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少。
(三) 教师个人方面原因
教师的个性差异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首先, 性格差异使职业倦怠程度不同;其次, 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再次, 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第四, 个性品质所致, 教师的品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教师队伍中也存在极个别游手好闲、玩世不恭之辈, 而且这种人还存在着认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看问题总是非常片面、非常偏激,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此外, 年龄和婚姻等因素也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上述多种因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积极性不高, 对教育教学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可想而知。
二、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 如何才能更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
工作积极性, 如何激励教师继续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如何才能使学校拥有一个让教师保持旺盛士气的工作环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要加强班子建设和实施民主管理。
校长对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诚相见, 以礼相待;校长要严以律己, 以身作则, 在工作中踏踏实实, 兢兢业业, 实事求是, 才能在教师中树立威信, 教师才会心悦诚服。校长在自律的同时, 还应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要把政治素养高, 教学质量高, 管理能力强, 严于律己, 处事公正的教师纳入领导班子, 协调好班子成员关系, 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 给教师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要尽量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和谐的工作氛围。
良好的工作氛围能使教师产生工作激情,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改善办公条件, 改变批评方式, 多鼓励引导, 制定相应制度,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 使教师在工作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工作中相互帮助, 互相合作, 互相竞争, 既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有提高了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形成良好的争优创先氛围。
(三) 提升教师素质, 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和幸福感。
大力加强师德教育,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师德典型, 学习师德典型事例, 使教师提高认识, 增强岗位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进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 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阔教师视野, 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格局, 让教师从心理上减负, 轻松面对生活与工作。积极创造条件, 让教师走出去, 参加各种进修、培训, 提高业务技能, 使其增强职业自信。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开展读书活动, 构建书香校园, 让教师有职业幸福感。
(四) 要正确看待教师的物质需求。
教师的物质需要, 和教师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目前在社会上相对较低有关。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合理现象, 也刺激了教师对物质需要改善的要求。当然, 极少数教师盲目攀比的想法也是不恰当的, 要对教师加强正面引导, 提高认识, 使教师了解国情、市情, 县情, 引导他们在作纵横向比较时, 不能不切实际。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福利待遇, 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 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进行。讲清道理, 使教师体谅政府的难处, 安心教学工作。
另外,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教职工需要层次实现由低到高的转化。当经过努力, 使教师的一些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 要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追求工作成就, 自我完善、政治进步, 从而通过发展精神需要来调节物质需要, 更好发挥高层次需要的制约作用。
关于人的积极性的调动, 是一个复杂而又古老的问题, 事关管理的有效性和组织的有效性, 更关系到今天的教育工作领域中个人和社会的有效性。在当前时期, 对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以往的管理方式显现出了局限性, 在教师待遇、管理体制、评价制度尚未有较大改变的情况下, 通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尤其是校长的领导水平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尤为重要, 如何用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个永远的话题。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 给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公平的工作环境, 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
教育倦怠 篇5
济源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淑敏
课 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对策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 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个人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渡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说来,教师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环境使得特殊学校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以及学生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
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我保健意识,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工作效率;要正确对待教师的挫折心理,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让教师轻装前进。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所谓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相比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表现尤为突出。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心理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心理反应。
第一、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反映出负向、消极地心境和态度,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对学生消极地、玩世不恭的态度。
第二、人格丧失。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甚至倾向于极端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
第三、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们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们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不再努力了。教师一旦经历这三个方面的过程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了失败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的“习得性无助”。
二、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说来,教师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英国的调查表明:有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我国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评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群体。特别是现代社会,应激事件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大,突出表现为教师的身心耗竭状态。特别是特殊学校的教师,表现的更为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我们对全市校100余名特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感受到很大,经常感觉急躁易怒,没有成就感,职业压力大,身心疲惫。
从性别上来说,特殊学校的女教师相比男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特殊教育中成就感对教师的影响比中小学教师小,再加上特教对象比较难以控制,女性教师情感体验深刻,对于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低,因此体验到的工作压力比男性教师大。
从教龄上来说,特殊学校教龄5-10年的教师职业枯竭感最高,因为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调查发现30~39岁的特教教师体验到的压力最大,其次是29岁或以下组,压力最小的是40岁或以上的特教教师。
从学历上来说,在特殊学校教师中专科与中专毕业的教师相比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身心衰竭维度上,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及本科以上的特教教师;专科学历的特教教师得分又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
从工作量上来说,特殊学校教师每周授课数量越多,其职业倦怠感越严重。得出特殊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和职业倦怠的程度的成正比。工作的忙碌感越强烈,身心衰竭的程度也越严重。
从任教科目上来说,特殊学校生活实践类任课教师情绪衰竭、非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文化知识类、技能发展类任课教师。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以来,我市有10多名特校教师放弃了特校教师职业,而选择了其他工作,有多名教师调到城市中小学去任教。特校教师流失数据说明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三、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分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师资的均衡。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得到较快发展,作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均衡是重要保障。但当前,影响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个体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倦怠。探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促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成就感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所谓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逐步转变为以智障学生为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由于学生的特性和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致使教师很难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成功的体验。
同时,由于社会各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不够,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难以与外界社会交流,和学生一样不能融入主流社会。特别是每年暑期和教师节期间,每名普通教育工作者都有可能得到来自升入高等学府的学生的祝福,而作为仅仅为义务段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却绝无这种接受学生祝福的可能,即使工作一生也不能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和幸福体验。这样,导致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缺乏由工作而产生的成就感,从而缺少职业幸福度,久而久之,形成职业倦怠。
2、缺乏工作压力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是指因工作责任过大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压力。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每个县市只有一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在业务上进行的统一管理和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责任和工作职能完全由学校自己制订和执行。在具体制订和执行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升学及质量考试考核的要求,同时由于所有教师都是朝夕相处,碍于情面和处理各种关系的需要,不能像普通学校一样制订和严格执行统一的管理规范,导致学校管理不够规范,长期的这种运行状态使处于较为封闭的特殊教育工作环境中的教师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工作原来就是如此而已,令教师缺乏工作的进取心和积极的工作动力,长此以往,导致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教师不够敬业,形成职业倦怠。
3、缺乏一定的社会尊重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社会交往中不愿承认或回避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笔者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遭遇一种尴尬:“每天那么忙不就是教几个聋子、哑巴和憨头而已嘛,还能教成一朵花不成。”这样一种观念就是典型的认为你从事的职业不过就是如此而已,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在有些初次相识的场合,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耐心的向对方解释半天什么是特殊教育,之后看到的是一种不屑的表情。这些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较为普遍的不够尊重的言行极大的挫伤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自尊,形成了职业倦怠。
4、家长的态度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庭大都较为贫困,产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因残致贫。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每个孩子都付出了无限的爱心,在发现孩子有残疾的初期,每名家长都爱子心切,不惜借贷,投入大笔资金,希望借助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好学生的残疾。但当发现投入巨资却无法治愈孩子时,家长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的家长因爱成恨,从此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因内疚,对孩子溺爱有加„„
医学的终点是教育的起点。当家长发现医疗无效时,就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由于因残致贫,家庭贫困,大多数家长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笔者曾经亲身经历两件事情足以说明家长的态度:其一,2010年11月,气温骤降,学生由于月初上学时(我校属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住宿)天气还较为温和,所带寒衣不够。这时,学校班主任老师逐一给每位家长打电话,要求给学生送寒衣到校。令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竞然有超过三分一之的学生家长说没空送衣服来或者是说“他(指学生)不冷”,最后还是全校教师自发的捐献衣物才帮助每名学生渡过了寒冷的一个月。其二,学校打算召开家长会,主要目的是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家长会初定于四月二十六日举行,由于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说由于有事不能参加,家长会一拖再拖,最后定于十月二十六日举行,到场的家长仍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相当一部分家长都是甩包袱的心态将学生送到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教师教给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教会学生学会一些知识,但星期天返校后,教师会惊讶的发现,二十几天教会的知识在星期的时间里几乎会全部遗忘,原因是家长总是以工作忙、没有时间或无法与孩子沟通为由,根本没有配合教师要求的月休时教育学生。大多数家长也认为这样的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来学校就是请个保姆照顾学生不出事就行了。
家长的这些态度也导致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从事的职业能够取得的成就失去信心,产生职业倦怠。
5、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对特殊教育的管理不够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其一是教师参加活动,展示自己的愿望被忽视。相当一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是业务部门在组织教师活动时忽视特校教师参加。
其二是教师在业务上成长的愿望被埋没。由于在市里特殊教育的唯一性,教育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业务权威指导机构。同时,由于经费的缺乏或其他方面的原因,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外出学习或业务成长的愿望不能像普通学校那样得以实现,特殊教育在封闭的环境中“闭门造车”,艰难前行。
其三是管理部门的态度给教师以职业暗示。相当的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对特殊教育的出发点是:只要管住这些孩子,确保他们不出事就行了,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教出什么名堂。
其四是特校教师编制不足,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师资引进困难。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明确指出:“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按照特殊教育的教育规律,特殊教育需要有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行为矫正师等专业人才,但目前较为普遍的情况:一是由于缺乏经费等支持,无法开展相应的教师职业培训;二是由于近年来,编制缺乏,正常的专业师资难以落实,造成特校很多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内容不能落实,很多课程属东拼西凑,无法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学生随班就混,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给了教师以心理暗示。同时,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等活动都以“普通教育的培训,不懂特殊教育”为由将特校教师排除在培训之外。
四、如何减缓特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根据我们的调查,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以及目标的实现关系很大,影响很深远。因此,除了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外,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师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安慰。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据调查,我们特殊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有一个原因集中在:“智障学生难教”、“聋哑学生难管”、“工作压力过重”等方面。我们学校的领导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缓解这些矛盾,一是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寻找自己的幸福”等不同方式激励自我,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二是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三是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关心教师思想进步、业务提高、待遇改善的同时,更注重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开展活动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1、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学校经常请一些心理专家或医生到校做一些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报告等,切实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学会自我疏缓心理压力。
2、开展文体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紧张情绪。每学期我们学校都有教工运动会,让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和个人项目比赛,不但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了凝聚力,还让教师在活动中忘记了烦恼。
3、开展谈心活动。学校领导和工会委员经常主动和教师谈心,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怀、疏导,共同解决问题。
4、开展读书活动。书是人类最好的伙伴,我校每年都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心胸开阔,见识广泛,业务精湛。通过读书学习,教师开阔了眼界,不再沉陷于眼前的小利益中不能自拔。
5、开展幸福分享活动。我校定期举行教师职业幸福分享会议,让教师分享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受,发展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我们每个特校教师都要及时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满怀热情投入教学工作,能做到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一句话都对他们饱含热情,每一次眼神都对他们寄托希望,每一个手势都对他们亲近,每一个动作都对他们以鼓励。”
让我们每一个特校教师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拥有永久的快乐,为我们济源特殊教育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应用教程》张小乔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2、李红霞 《教育科学》2003 年2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
3、周雪梅、俞国良《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3月《小学教师现代人格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出轨也倦怠 篇6
鲁易觉得贺艳除了有点儿性感,如果胸部除外的话,他是没有理由对贺艳还有什么怀念的。可是,他常常躺在床上的时候会不自不觉地感到少了点什么。之后,他也接触过几个女孩。他潇洒的样子还是能引起部分女孩子注意的。然而每个女孩到他的小房子里去过之后,那小屋子马上就变样了。变得整洁,有规矩。他还可以很顺利地找到自己的鞋和干净的袜子。于是,他也从这种显然的变化之中感觉到弱弱的女子身上的力量。琪琪便是这样一位弱不经风的女子,樱桃小嘴,看着心里都是那个怜香惜玉的劲。鲁易搞定她的时候,是连哄带骗再加上个人突破。但是,在温柔乡里甜甜蜜蜜了一段时间之后。鲁易便感到不是他搞定她,而是她搞定他。
他逐渐开始戒烟了,头发也被控制了长度。他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因为有一个女人在等着他。他还发现要是他放错了一件东西,立即会有人给他改正。 你知道,看着别人帮你擦屁股,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快乐的事情。贺艳从来不做这些事,甚至床单都不叠。
她是一个俗女人,是不能与琪琪这种有教养的女孩相提并论的。鲁易有时候望着琪琪文静的背影,就会这么随随便便地想想。
鲁易第一次有犯错误的动机是在海边的一个小镇。那是一个男人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他在芬兰浴之后,瞧见一个长得有几分像贺艳的女孩,然后就叫她进去,再然后,他就犯了错误。这个错误的结果是琪琪得了一种琪琪不懂的病,又痛又痒。医生告诉她,这是性病。琪琪无法原谅他。琪琪走了之后,鲁易的小屋照例又是简简单单,随随便便。
这个海滨城市其实很小,所以,后来鲁易在大街上与贺艳迎面相逢也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确有缘分。不过有缘分也好,没缘分也好,鲁易与贺艳以后便保持着一种简简单单的关系。鲁易发现贺艳的身体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他第一次体验到动过隆胸手术的胸部的感觉。他小心谨慎诚惶诚恐地用手指轻轻地揉捏了一下,直害怕将里面填充的硅胶捏破了掉出来。贺艳唯一遗憾的就是自己的胸,“要不然不知要迷死多少男人。”
鲁易说:“你已经把我迷倒了。”
然而,贺艳并不只想迷倒鲁易一个人。于是,她做了隆乳手术。
“有没有交女朋友?”她笑着问。
“有,不过,分手了。”
“是不是不珍惜人家?”
“不是的,因为我想你。”
贺艳娇嗔地在他身上扭动了一下,道:“鬼才信呢,你也不小了,该找个固定的女朋友,照顾你的生活。”
“我就愿意找你,不知为什么。”
“别找我,我不适合你。我这个人太随便了,你也是。那就不像个家。而且, 我也不想与别人同甘共苦。”
“为什么?对我没信心?”
“不是对你没信心。其实,我很看重你。你也不必太急。成功需要时间的, 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男人和女人不一样。女人的资本就是漂亮、性感,尤其在深圳,更是这样。”
鲁易惊讶贺艳的坦率。
“我不喜欢不成功的男人,如果你总是不成功,我会马上离开你的。”
“这么残酷?”
“这个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你说呢?噢!对,我问你,开个时装店,怎么样?”
“应该可以吧,干嘛?”
“我想开个店,你有这方面的朋友吗?”
“我问问。”
鲁易没有问她,开店的钱从哪里来。但他已从她坚定的口吻中,肯定了她的话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从她的衣裳和首饰中也觉出了她的变化。也许有个男人让她有了这些变化。想到这,鲁易竟然生出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
贺艳与他简单到只有性了。所以他在替她张罗一些事情时,反而更从容更坦然。鲁易几次之后,渐渐排除了隆胸的障碍。从前的那种酥胸软骨的感觉又找回来了。他也明显感觉到贺艳脸上焕发出来的光泽。她曾无意间提到那个人不行。鲁易知道那个人就是给她房子住,给她钱开店的那个人。
那个人是个在加拿大长大的华人。大贺艳十二岁。贺艳有一次去朋友家打麻将的时候,看见一个胖胖的家伙,说一口蹩脚的港式国语的人,别人叫他托尼,这就是那个人。托尼喜欢开玩笑,有时夹带一些英文。贺艳听不懂,随着大伙笑完之后,问他什么意思。这七问八问,就问出了情绪。贺艳只是觉得他是个好人,对他的生活和加拿大很喜欢。所以,托尼半开玩笑地拉她入怀时,她也就半推半就了。也许是因为胖的缘故,年龄也有关系,托尼当然不能与年轻力壮流浪汉似的鲁易相提并论。贺艳在搬进托尼在华侨城的公寓之后,枕着松柔的枕头,望着宽敞明亮的房间时,偶尔会想起鲁易。
托尼常常不在家,有时候,一去就是一个月。公寓的电话,她从来不敢接,唯恐托尼在加拿大的老婆打电话来,正好撞上。过了一个月后,她终于忍无可忍,又装上一部电话,心里才找到一点平衡。她跟托尼说,想开个服装店。托尼想了想,觉得贺艳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是很无聊,开个店也不错。贺艳肯做事,这也令他对她有点尊重。
鲁易给贺艳打了电话:“服装店的事弄好了,怎么把资料给你?”
贺艳看看托尼,不知是因为心虚,还是托尼真的在窥探她,她有点紧张。便说:“有没有空,过来一起吃晚饭,顺便把资料带来。”
“我?方便吗?”
“来吧,我的手艺不错的。”她突然蹦出个想给他做一顿饭的念头。她似乎从来没有给他做过饭。
贺艳慌张地扣下电话,心里还是怯怯的。她挤出一点微笑对坐在沙发上翻杂志的托尼说:“我的一个朋友,原来的同事,他说服装店的事有消息了。我想请他过来吃晚饭,你也参考一下意见嘛,好不好?”
“好呀,到外面去吃,不是更方便吗?”托尼不习惯在家里招待客人,除非是特别好的朋友。
“可是,我已经跟人说好了。”贺艳挨着托尼,搂着他的脖子,撒个娇。其实,她觉得自己在冒险。她想象不出,她、鲁易、托尼坐在一个餐桌上是什么样子。但她想亲手为鲁易做一顿美味的晚餐。这个念头占了上风。
下午,贺艳特地买了一大堆海鲜,又煲了一罐老汤。鲁易进来时还犹犹豫豫的。贺艳笑着将鲁易拉到公寓里,给他倒了一杯橙汁,再看看汤煲得怎么样了,从厨房里飘出一股馋人的香味。
贺艳过来捧着鲁易的脸,猛地亲了一下,说:“你坐着,我去做饭。你随便看看杂志,电视,托尼也许一会儿回来。”
鲁易环顾了一下客厅,很整洁,跟他那个窝是两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很难想象,贺艳的另一面,其实不是没有生活要求的女人。他走到阳台,对面的锦绣中华和民俗村的风景一览无余,还有远处的海。有这么一套房子真不错。唉,钱呀,钱。鲁易想,今年的销售如能突破三千万,自己也许能在钱的方面迈上一个台阶。他对钱从来没有过如此强烈的欲望。他最早的理想是成为画家。谁知,现在却沦落到只能在钱币的舞台上跳着芭蕾。
一会儿。托尼便回来了,拎了一大包水果。贺艳介绍他们认识。鲁易对托尼的印象比想象得好,但始终有点做贼的感觉,尽管,大家都不是正式的,彼此彼此。
贺艳又围上围裙进厨房做菜去了。她相信鲁易能应付得过来。鲁易和托尼随便聊一些话题,顺便提到服装店的事。托尼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说,让贺艳自己拿主意。托尼的港式普通话很费劲。鲁易宁愿他说英语。尽管他的英语也是半桶水。也许是语言沟通的障碍,说着说着就没有言语了,便安安静静地看电视。
贺艳娴熟地炒着菜。今天,她觉得很快乐,甚至想哼一首歌。她快乐是因为她随遇而安,很少去深想什么。比如说托尼加拿大的老婆,那跟自己有什么关系。那是两个大陆,那边是夜里的时候,这边是白天,操那个心干嘛?又不是说要跟他一辈子。鲁易也不会太在意自己的。真要嫁给鲁易,鲁易还不得累死?简单点好。
贺艳挥着锅铲乒乒乓乓地奏出一段灶上交响曲来。她将热气腾腾的醋溜鱼端上餐桌,于是,两个男人也忙着搬椅子、拿碗、拿杯。托尼一定要同鲁易喝一杯。
托尼嘬一口鸡汤,美美地赞叹一声,笑着对鲁易说:“王先生,你真有面子。” 鲁易与贺艳同时一愣。
“贺艳从来没有给我做过这么好喝的汤,以后,你一定要常来,我也好沾沾你的光。”托尼正儿八经地说。
鲁易看看贺艳,贺艳只是笑。她听出来,托尼在拿他开心,并没有别的意思。鲁易见贺艳笑,也就放下心来。贺艳往托尼那边凑了凑说:“鲁易的女朋友做的汤更好喝。”
“是吗?下次带她一起过来玩。”
“一定。"鲁易在心里骂了一句,然后一仰脖子将半杯啤酒灌下肚去。
鲁易终于艰难地结束完这顿丰盛的晚餐。他说不上自己的感触。他不爱贺艳,只是喜欢。但是,这种偷偷摸摸的感觉,自己像个极不地道的男人。他有点讨厌这种感觉。吃完饭,鲁易给贺艳交待了一下服装店的事,然后就告辞了。托尼手拉着贺艳,送他到电梯门口。鲁易瞥见他放在贺艳腰上那肥实的手,直想将他给剁下来。
他发誓不再与贺艳往来了。他这么想着。
一个月之后,贺艳的服装店开张的那天,他只是去意思了一下。
教育倦怠 篇7
一、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有什么特点
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很多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那么, 我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书中第三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首先, 女性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对电视采编人员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对报纸媒体的采编人员深度访谈的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来, 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在不断进入这个行业, 但是, 到目前为止, 男性从业者与女性从业者的比例仍然是2∶1, 特别是“女性很少进入媒介的高级管理层, 担任媒体部主任一级的女性不到女新闻从业者的10% (男性的这个比例为20%) , 进入编委会或社委会的女性只占4% (男性为10%) 。女性在获奖、评选先进方面的机会也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要在这个行业做出点成绩要比男性付出更多。从业界也了解到, 很多女记者素养高、能力强, 在工作上可以说不让须眉, 但是, 她们中的一些人, 为了工作, 没有时间谈恋爱, 拖成了“老姑娘”;有的一再延迟生育, 拖成高龄产妇, 有的甚至不要孩子。该书对这一结果的公布与阐释, 应该引起媒体特别是媒体管理者的重视。媒体管理者应该认真研究如何爱护好女性从业者的积极性、如何根据女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女性从业者的聪明才智等问题。
其次, 不同级别的媒体从业者职业倦怠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中央级媒体倦怠程度最高, 市级媒体次之, 省级媒体倦怠程度最弱。这个结果基于对电视台采编人员的问卷调查。中央电视台虽然在电视行业居于龙头地位, 但由于员工数量多, 且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新闻人才, 在人事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末位淘汰制”, 员工内部的竞争压力、工作压力就很大。至于市级电视台从业者的职业倦怠为什么仅次于中央级电视台从业人员、高于省级电视台从业者, 作者认为, 主要原因是许多市级电视台近些年来, 发展缓慢, 有的地方甚至有所萎缩, 有政策的原因, 也有经济的原因。市级电视台的从业人员工作压力一般不大, 但缺乏工作的成就感。调查及分析虽然限于电视媒体, 但对其他媒体具有借鉴意义: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没有压力、没有成就感也可导致职业倦怠。
最后, 不同地区的媒体从业者职业倦怠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 全国可分为三种地区:较发达地区 (如北京、江苏、浙江等) 、一般地区 (如河北、安徽等) 和欠发达地区 (如内蒙古、贵州等) 。抽样调查发现, 较发达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最高, 欠发达地区媒体的从业人员次之, 一般地区媒体从业人员倦怠水平最低。其原因也在于压力水平的差异。较发达地区往往媒体业比较发达, 媒体的商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从业人员的压力也相应较大;而欠发达地区和一般地区媒体不够发达, 媒体间的竞争也相对较弱, 从业人员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二、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压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书中的第四章基于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压力问卷调查, 分析了导致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压力、压力源及压力源的形成。压力主要包括:一是与新闻工作的特点、条件及本人工作能力相关的工作性压力;二是与媒体组织管理相关的组织性压力;三是与媒体外部环境相关的社会性压力。那么这些压力的压力源是什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作者的结论是:缺乏回报、缺乏保障、缺乏自主、缺乏公平是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主要压力源, 并认为“这些压力源的产生主要在于媒体”, 也就是说媒体组织是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
媒体组织如何成为从业者职业倦怠的根源?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 新闻的专业水准和行业门槛的降低导致资质深或资质较深从业者的失落甚至失望, 这就是“职龄越大压力越大”的原因所在。其次, 是媒体制度、媒体管理中的不合理因素和有待完善的一些细则让从业者感到缺乏公平、缺乏自主和缺乏回报。如, 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重量轻质”, 使得负责某些口的记者比较轻松地就能够达到较大的发稿量, 而有些口的记者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无法做到“大量”发稿。而绩效又直接与收入挂钩, 有些记者就不免感到不公。特别是电视行业实行多年的“制片人制”, 由于制片人权力过大, 有些制片人家长作风严重, 一般记者编辑在工作中感到缺乏自主和公平。再次, 传统媒体普遍面临新媒体和国外媒体的竞争压力。报纸的发行量在锐减, 电视观众、广播听众也在流失, 媒体的广告收入在逐年递减。媒体从业者不免对媒体的命运和个人前途担心、迷茫。我国媒体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还远未到位, 又逢新媒体的强劲挑战, 就我国媒体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媒体从业者所要承受的压力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新闻从业者发生职业倦怠, 有个人的原因, 如性格、工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也有组织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述) , 组织的原因是主要原因。对职业倦怠无论是干预还是预防, 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形成互动, 单纯从组织或个人入手都难以奏效。该书从组织与个人两个方面阐述了对职业倦怠进行干预与预防的策略和方法。所谓干预, 是指对已经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进行恢复或治疗;所谓预防, 是指对没有发生职业倦怠和已经从职业倦怠中恢复过来的个体实施介入, 以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对职业倦怠的预防重于干预。书中引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者Maslach的观点说明预防的重要性:第一, 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太大了, 职业倦怠已经不是稀有之事;第二, 职业倦怠一旦成为现实, 个人和组织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身体受损、生活质量降低、生产率降低;第三, 当职业倦怠发展成一个显著的问题时, 有效干预的难度要比预防的难度大得多。
就从业者个人而言, 要预防职业倦怠有三种策略。一是克服“喜新厌旧”心理。“喜新厌旧”是发生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之一, 工作本身不可能常变常新, 但个人要善于在工作中自己创造新的境界、发现新的乐趣。二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快乐是一种感觉, 关键不在于环境如何, 而在于如何看待围绕你的环境。每一个人必须用意志、用技巧避免创伤事件的伤害, 保持心理健康地生活。三是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记者要不断学习, 记者采访、写作都是学习提高的机会。记者长期从事某领域、某方面的报道, 只要肯于学习、肯于钻研, 都可以成为某些方面的资深人士甚至专家。就组织而言, 首先, 最根本的预防职业倦怠的策略是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体系;其次, 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不仅是技能的培训, 更重要的是职业精神的培养;人性化的领导作风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关键。人性化领导作风的核心是“爱心”———领导对员工要有爱心。领导者不但要把事业看得比自己重, 还要把人看得比事业重。要关爱每一个人, 包括贡献大的和贡献小的。
应该让每一个从业者知道, 即使职业倦怠发生在自己身上, 也完全不需要自责, 因为这不能说明自己是无能的, 反而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言:越是优秀的员工越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也无需恐慌, 因为只要经过自我调节或专业人员的帮助, 一般都能走出职业倦怠。全书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结合一些访谈案例, 介绍了许多个人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
媒体特别是媒体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媒体组织对职业倦怠的发生负有责任, 对发生职业倦怠的员工不应该嫌弃或歧视, 帮助他们摆脱职业倦怠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结合我国媒体实际, 提出了诸多媒体干预职业倦怠的方法, 相信对业界会有所启发。
教育倦怠 篇8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身体方面,农村高中教师课业负担重,有的语文、数学教师带三个班,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他们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1点多才能休息,疲劳、焦虑、郁闷、忙碌是常有的感觉。2.工作方面,情绪低落,对工作缺乏热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进而自卑、封闭、厌恶工作或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随意请假的倾向增加。有严重的会产生一种罪恶感,想逃避责任却又觉得不应该,觉得自己无法教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3.个人价值方面,感觉自己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自我效能感低,对自我的评价和价值取向均降低,不再积极敏感地关注教育和教学的效能,对教育事业失去信心。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1.社会原因
(1)城乡差距大。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乡村中小学大多分布在村庄里,导致学校里教师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再加上教师的年龄结构和人数的关系,大多教师都长期处于一种冷漠压抑的环境中。还有,对于一些女性教师来说安全和婚嫁也是大问题,从而导致农村学校教师进不去、留不住的现象比较严重。
(2)学生难管教。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生活条件的提高,有能力将孩子带出去在城市中就读的家庭越来越多。对于没有进城就读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就会有一部分基础素质低、文化底子差的学生,这也是教师管理中遇到的大问题。对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养尊处优,教师管教多了就与教师顶撞或者是发生肢体冲突, 让教师精神受挫,失去信心,渐渐失去工作的原动力。
(3)职业收入过低,待遇较差,中高级教师城乡配置不平衡。据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到城市的70%。虽然有“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 但许多农村地区尚未真正得到落实。据2007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贵州、陕西农村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均低于30%,城市高于农村15个百分点以上。有些老教师快到退休了,还没有评上中级职称,有的即使评上了中级职称,也因为岗位指标的限制,没有被聘上。
2.学校原因
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处工作环境比较封闭和艰苦,一部分学校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温馨和谐的人文氛围不浓,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从而产生工作枯燥乏味的感觉。
3.自身原因
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个体力加脑力的劳动职业,容易感到个人付出很多,但未获得相应的回报,经常处于一种收支不平衡的状态,逐渐导致工作热情下降,情绪低落。并且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 教师因工作原因不能及时处理家庭事务,为婚姻、房子、子女等烦扰,又缺乏主动寻求有效疏导和合理宣泄的机会等,都会导致工作热情衰减,从而产生倦怠。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解释
1.社会比较理论,采用上位对照的个体将曾经打败过他们或在某一方面比他们优秀的人视为对手,这种方式使他们更消极地评价自己,并增长他们的嫉妒和挫折的感觉。采用下位识别的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与那些经受挫折、表现很差的人很相似,并认为自己将与他们具有相似的未来,很显然,这将引发他们消极的情绪体验。
2.资源守恒理论,资源的损失会产生不安,当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大于补充率时,会产生倦怠。教师失去特定的资源,或已有资源不足以应付需求,或投入的资源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时,倦怠产生。
3.组织支持理论,组织支持指来源于组织内部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对成员的关怀照顾,倾听抱怨,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并且公平地对待他们。相反,在受到不公平的工作部署时缺乏组织的支持,则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组织管理支持对学校管理者来说,一是要尊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创造性特征,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位教师,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要舍得投入,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查的机会。公正、科学、合理、动态地评价教师的业绩,使每位教师拥有被关爱的集体归属感。二是学校要丰富教职工课余文化生活,使每位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团结、和谐、快乐的集体生活中让每一位教职工享受集体的温暖、彼此的激励和精神的愉悦。
2.尽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然而, 由于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教师工资的增长缓慢。国家应该加大工资的倾斜力度,多向贫困偏远山区投入,真正落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承诺,让广大教师无经济上的忧虑,安心工作。虽然投入也不可能太多,但有助于趋向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均衡发展。
3.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改变职业价值观。管子《心术》中说:“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运用心理策略来影响心理状态,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别职业倦怠。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 “职业”,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得到回报的方式实际上不止物质回报这一种途径,师生间在文化知识和道德情操方面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学生的人格成长、学业进步,进而对社会作出贡献,都是教师生命意义的体现。
因此,作为教师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的情趣,合理安排工作,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培养给自己带来欢乐和满足感的兴趣爱好, 试着在单一的工作环境中寻找多样化,合理确定自己有能力实现的并且符合实际的目标等。逐渐开启老化生锈的心灵之窗,让生活的阳光照射心房,心理自然会绿意盎然。惟其如此,农村教师自然能享受到这份闪光事业的快乐!
摘要:研究表明,教师是当今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教师作为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群体,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最易产生职业倦怠。其形成因素大致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因素、职业及个体特征因素。应对这种职业倦怠的措施主要有: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培养健康人格等。
教师倦怠,校长何为 篇9
一年后, 我们制定了自主选择岗位制度——每位教师在学年期末填报下学年岗位的志愿, 学校原则上按照教师的志愿安排, 凡特殊原因难以满足的, 暑假期间, 由教导处联系该教师, 商量调整。在研究这个制度时, 有人担心, 全体教师各有各的意见, 会不会因此导致安排不了岗位?实践证明, 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教师都很善良, 即使满足不了志愿, 尊重在先, 大家也都能理解。
我曾有个比方, 7个人喜欢喝茶, 3个人喜欢喝咖啡, 学校有5杯茶、5杯咖啡, 如果允许选择, 就会有8个人喝上自己喜好的饮料。即使喝不上喜欢的饮料的两个人, 因为是选择不了的客观原因, 也会理解的。
其实, 学校许多事都是可以选择的。如备课, 可以允许教师选择手写或者选择电子备课;如上课, 可以鼓励教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当前, 基层学校教科研的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一些学校统一要求全体教师做课题、写论文, 许多教师就上网下载论文, 怨言颇多。我们制定了教科研套餐制度, 教师在课题、论文、读书、论坛四项中, 选择一项自己喜欢做的就可以。这项制度实施后, 不仅只是减负, 更因为是自己选择的, 教师做得也更称心。
在建设小学, 我把选择作为教师管理的核心理念。建设小学有个名师共同体制度, 每学年初由教师双向选择组成若干个教研共同体。我觉得, 名师共同体与教研组的区别在于, 教研组是“包办婚姻”, 而名师共同体是“自由恋爱”, 同样的教研组织形式, 背后的理念迥然不同。跟自己选择的人在一起研究教学, 心情会更舒畅。
教师对外出培训都很在乎。一般学校的教师培训, 都由学校指派, 长期没有被派到的教师, 多少都会有意见。我们也引进选择机制, 给每个教师安排一定量的培训经费, 在包干经费范围内, 教师可以自主申请外出, 这样就给了教师选择权。即使不出去, 那是自己选择放弃, 也不至于有失落感。
曾有校长与我交流, 说教师对专业成长没兴趣, 他曾多次请专家来校讲座, 却发现大部分教师听讲座时看微信。我说, 这不是教师不喜欢专业成长, 而是不喜欢“被专业成长”的方式。作为知识分子, 教师的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对强烈。鼓励教师专业成长, 激发成就感, 既是尊重, 又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我喜欢用民意问卷的方式调查教师的需求。刚到安阳实小时, 通过问卷了解到教师最迫切的需求是读本科。因此我们就与高校合作, 在校内举办了本科函授班。调到建设小学后, 通过民意调查, 发现教师对在区级以上教研会开公开课的需求相对强烈, 我们就积极承办各级教研会。3年来, 起码有200多人次拿到区级以上公开课证书。
在安阳实小时, 有一次, 对于一个去杭州培训的名额, 我们慎重商量后把机会给了一位骨干教师。想不到, 这位教师到办公室后就发牢骚, 说老是出去没意思。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小猫喜欢吃鱼, 小白兔喜欢吃萝卜, 拿鱼给小白兔, 当然不受欢迎。看来, 没有基于需求的“机会”, 既强迫了他人, 又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于是, 我们创新了教师专业成长帮扶制度, 每位教师都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选择自己的专业定位与近期努力方向, 并提出具体的需求。学校有开课、培训等机会来临时, 依据教师的需求分配。如此一来, 因为有针对性, 许多教师都心存感激。曾有位教师很希望在普通话方面发展特长, 正好学校分到一个参评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的名额, 我们就把机会给了她。后来, 她通过了考评, 并把普通话特长融入语文教学, 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很有成就感。
如果能引领教师投身于学校发展大计, 则能从更高的层面激发成就感。在建设小学, 我们规划了教育品牌建设线路图, 并发动全体教师共建教育品牌。随着学校品牌的逐步形成, 参与其中的教师逐步产生创业的成就感。2014年3月, 建设小学承办了几场面向全国的自主作业品牌现场会, 我特意设计让更多的教师亮相。如在第一场现场会中, 学校安排11位教师参与访谈, 30个班级同时出公开课, 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教师品尝到被认可的快乐。
当前, 许多企业都设立人力资源部, 针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的帮助, 其最大的价值, 在于关注并疏导员工的情绪, 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学校应该借鉴并有所作为。
比如从情绪管理的视角, 学校要多站在教师的立场去处理事情。教师免不了与家长发生矛盾, 我的原则是, 除非是特别不可容忍或者多位家长反映的事情, 否则我一般不会马上找教师对证。非要了解真相时, 大部分情况下我都选择私下交流。教师特别爱面子, 越私下处理, 越会记情, 也越容易改进。如果动不动就在教师大会上讲家长反映的事, 很容易刺痛教师的自尊心, 有时候伤害的不只是一个人, 很可能引发教师群体的反感情绪。
我刚到建设小学时, 一批家长到教育局上访, 要求换数学老师, 并指定要年轻教师。了解情况后, 我发现这位52岁的数学老师兼两个班数学课, 很敬业, 教学质量也很好, 学生也喜欢, 只是对学生严格了些, 并且不喜欢与家长多沟通。我认为, 如果迫于家长压力换老师, 一则给即将退休的教师心灵上留下创伤, 于心不忍;二则必定会引发教师群体, 特别是老教师群体的反感情绪。我们就做家长思想工作, 坚持不换老师。3年中, 这位教师以实际行动, 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怀着愉快的心情光荣退休。
情绪管理, 要尊重教师的职业心理。学校姓“学”, 学校文化的主流应该是教育文化。安阳实小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 这样的文化“场”特别容易给教师以良好的心境。在建设小学, 教师研究的风气日盛。我们推出了“星卡”评价, 号召教师努力使“每张星卡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教育故事”, 从而追求“在教育的江湖有自己美丽的传说”的幸福感;我倡导把教育作为一种信仰, 引发教师共鸣。
知识分子相对清高, 常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理, 不愿意做看起来平庸、低俗的事情。当前, 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催化剂。上级行政部门常要求学校做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 如为迎接验收而临时整理档案台账, 为应对检查组织形式主义的活动, 很容易引发教师的反感情绪。在两所学校任职时, 我都积极探索校本管理, 特别是反对各类形式主义的东西。让教师安心于教书育人, 是最好的情绪管理方式。
情绪管理, 还要特别关注教师的群体文化。人具有群居特性, 每位教师在学校都会有个相对亲密的圈子。在充满正能量的群体中, 即使有些消极情绪, 同事们稍微劝慰几句, 气也就消了;在充满负能量的群体, 好好的事情, 都会生出是非来。学校管理的介入, 就是要弘扬教师群体的正能量。
建设小学的名师共同体, 就是让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一批学习型的共同体;在安阳实小时, 我们设计了教师社团制度, 凡教师发动共同爱好者3人以上, 就可以向学校工会申请成立社团, 学校给每个社团适量的活动经费。这些措施, 都是弘扬教师群体正能量的尝试。我总觉得, 人对信息的接受是一个恒量, 接受正能量多了, 意味着负能量就减少了存在空间。同样, 情绪好了, 幸福感多了, 倦怠感的存在空间自然也就少了。
当倦怠悄然来袭…… 篇10
“还有,就这道题啊,我明明课堂上提示过,你说,你怎么上课的?”我瞪着小炜,大声冲他嚷起来。我想听小炜的解释, 相信他的反省对他不无裨益。可是我没想到的是,小炜竟伤心地哭起来:“不是你教我们、鼓励我们不懂就问的吗?现在真正到了不懂的时候了,可是……呜呜——”我愕然了。片刻沉默, 我安慰小炜:“是老师不对,别哭了,咱们一起来讨论好吗?”没想到,小炜没理我,他突然拾起练习簿,头也不回地哭着往外跑去。
办公室里的老师们都呆呆地看着我。我的脸火辣辣的: “唉,真是没法比啊!以前我倒是对孩子很热情的。实践证明, 现在的我可不算是个有耐心的人。”我双手一摊,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也是,现在我都懒得跟孩子说话了,一看到孩子就感觉很烦,比你还没耐心。”小周老师微笑着说。
“其实,这不是有无耐心的问题。”说这话的是小于老师。 “哦?”我们一齐疑惑地看着他。
“这叫,职业倦怠!”小于老师望了望我们,不紧不慢地说。
职业倦怠?我突然想起来,曾经听说过这个名词,却从没在意,总以为它遥不可及。可是现在回想自身的情形:感觉工作乏味,不愿看到学生,甚至不愿看到学校;工作懈怠,疲于应对,工作总是一拖再拖,直到无法再拖的最后关头,才匆匆敷衍了事……种种迹象表明,职业倦怠已悄然来袭。
原来,这职业倦怠一直如影随形,而我却浑然不知。可是它是怎么找上门来的呢?回顾这些日子,回顾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想,自己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不相符是原因之一。刚刚发生的一切历历在目,我为何对小炜大发雷霆? 在我看来,题目是简单的,他必须会;加之我提示过,他更不能不会,这就是我对他过高的期望值。可是现实偏偏不是这样, 让我大跌眼镜,郁闷之情由然而生。我突然想起小炜的另一件事情:几天前在我的观摩课上,老师们提出建议,说我课堂上表情严肃会影响教学效率,我虚心地接受了。每次走进教室时,我都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微笑!一定要让孩子倍感亲切! 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又一次失败:我是对着镜子确保面带微笑才步入教室的,可是听说小炜他们几个孩子的作业只字未写的时候,微笑立即变成了苦笑。想到这样的笑不如不笑, 我又立刻严肃起来。虽然这期间我曾有过微笑的冲动,但是每到这时我都会再想起他们的错误,我又立即收敛了笑容。说实话,后来我的脸色肯定很难看。原因是临下课时小炜坐不住了,他不停扭动着身子,桌凳吱吱作响,我不得不严厉地批评他,可是他对我的批评毫不在意,一会儿他又故伎重演,于是我只能过几分钟批评他一次,如此循环往复,我都开始盼着早点下课逃离了。终于下课了,我告诉孩子们,没有人喜欢老师板着面孔上课,可是如果你们能将每一件有关学习的事情都做得好的话,老师开心,大家其乐融融……现在看来,我对孩子们的期望值简直是太高了。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落差, 我每天都怏怏不乐地站在讲台上,慢慢地,我不想看到小炜他们,不想上课,甚至不想进教室,这哪能不使人产生懈怠心理呢?
疲于应对繁琐的工作,且许多工作“情非得已”,这无疑也成为产生倦怠的重要因素。每天,自踏进校园那一刻起,我们是一刻都无法停歇下来的。不必说从备课到辅导,教学常规一样都不可少,也不必说培优补差、家访、对孩子的个别教育、科研,光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开展形形色色的活动、迎接各级各类的检查,就足以使人心力交瘁。不少工作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不了,下班甚至节假日还得加班加点。匆忙的脚步始终无法得以停下,我们时刻紧绷神经疲于奔命。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怎么能不使人心生倦意?就拿昨天因为小炜厌学不愿来学校一事来说,在我暂停手头一切工作苦苦劝说两小时之后, 小炜终于答应继续到校读书。这时,我突然想起“谈话记录簿”。我边回忆边记录:我说了些什么?小炜又说了些什么? 并一五一十地记在纸上形成资料。我又想起收集谈话图片资料……我知道必须接受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如果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却没有形成资料,那么接受检查时只能当作什么都不曾做过。换言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只有记录在纸上形成资料才算真正地做过,否则就是空谈。我们愿意做的实事可以没时间做,但资料绝不可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选择以资料为重了。强扭的瓜不甜,当我们一天天、一次次做着我们感觉厌倦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没有懈怠情绪。
再者,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付出与收获无法相称,这也是产生倦怠心理的因素之一。孩子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在孩子综合素质高的班级,教师的教育教学就轻松愉快;相反,那些孩子综合素质较差的班级,就需要教师的加倍付出。特别是现如今一切都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时,这种差异造成的结果就分外突出。就拿我班的情况来讲,小炜是唯一成绩叫人揪心的孩子。因为他,每次考试,我班都会以零点几分的差距而排名在年级最后,尽管我时刻不忘小炜的转化工作,挤出很多时间对他进行个别辅导,但无奈依然收效甚微。虽然谁都清楚,我在教育教学中很辛苦,但是因为小炜,每次考试后我都要在教学质量研判中接受批评。每每想到这些,我怎么能不沮丧?
回顾走过的日子,我发现致使自己倦怠的因素不胜枚举, 而它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那么如何才能将此顽疾祛除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只是孩子。因为只是孩子,所以他们会犯错,甚至会一错再错。在小炜这些孩子的错误面前,如果我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少一分抱怨与纠结,而多一分淡定与宽容。因为我深知,孩子并没有因为我的抱怨与纠结而有所改变,如果非得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因我的言行伤害到孩子,以及这种伤害所引发的其他伤害,孩子被牢牢地挤压在自卑而窄小的角落里,从而显得逆反、敏感,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孩子只是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更加珍视孩子的些许进步:小炜只是个孩子,那么他不懂就问的探究精神当然难能可贵值得大加赞赏;就算他们连最简单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不了,就算他们违反纪律甚至扰乱课堂,我们又何必惊慌失措?他们毕竟只是孩子。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自然降低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必期望他们做到最好,因为他们只是孩子,我们就会为他们的些许进步而欣喜不已,即使一错再错,我们也会内心坦然。这样,我们才会与孩子热情相拥,让每个日子都阳光普照。
其次,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减负。我们的工作千头万绪,要摆脱繁忙的困境,指望外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己。首先,我们要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有老师利用电话、微信、博客的 “微访”代替家访,不仅方便快捷,避免给家长带来诸多不便, 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许多工作并非一定要教师亲力亲为, 完全可以交给孩子们或者与孩子们一起完成。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懂得“放手”,将自主权交给孩子们,做一名会“偷懒”的班主任;又如在各种资料的收集问题上,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发动孩子们的力量。再想起“谈话记录簿”,其实这完全可以发动参与谈话的孩子们的力量,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培养孩子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了过重的工作压力,当我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我们才不会有懈怠之感。
再次,我们需巧定目标,时刻不忘激励自我。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 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 “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 (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当然,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小范围内进行调剂:结合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工作,如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在教学上,如果没有艺术特长也不懂艺术却偏偏坚持从事艺术课教学的话,那注定要为自己增添无数烦恼。只有在从事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了,我们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乐趣,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同时,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动力,就容易出现倦怠心理。因此要想在工作中永葆激情,我们就必须制定目标以督促自己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当然,制定目标也有技巧,我们当然应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远大目标。当然,远大的目标一时实现不了岂不苦恼?所以实现目标的过程还得有技巧,我们可以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在每一个时期的奋斗中挑战自我,当每一个分目标顺利达成了,距离总目标也就为期不远了。当然,孩子的转化过程也可以类似于总目标的实现。再想起小炜,我现在知道急于求成是万万不行的。那样只能欲速则不达,结果造成在给自身施压增添无尽烦恼的同时,也容易消解自信。所以我得和小炜一起制订阶段性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步步走下去,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每一个分目标的追求中体会到了充实;而当每一个分目标实现了,我们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也才会永葆工作的激情。
学习倦怠需警惕 篇11
晓松刚进入高三时信心十足、精神饱满,但到了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却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懒”了:懒得上课、懒得看书、懒得做题,甚至连以前最喜欢的考试也不愿参加了。
对学习的厌倦让晓松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而且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睡不好觉,经常发牢骚、发无名火。这种情况让晓松觉得自己像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和起伏,似乎就是在等待枯竭的那一天。
心灵导航
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过度紧张会使个体出现疲乏、焦虑等情况,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这种现象被称为倦怠心理。
学习倦怠虽然不是病,但对人有很大负面作用。轻则让人失去学习兴趣,产生疲劳感;重则会导致人嗜睡或失眠、记忆力下降甚至呕吐。
造成学习倦怠的诱因通常有以下几种:学习不能获得老师、同学或父母的认可;学习任务不具有挑战性,体验不到快乐和成功;学习负担太重;成绩没有进步和起色,甚至是退步;对师生之间的沟通状况不满意;与家人的关系不融洽等。
心灵处方
1.善于调整心态。学习倦怠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态度正确,就能化挫败为乐观。如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
2.精选典型习题,克服复习倦怠。高三复习期间,各种各样的考试扑面而来,容易让人疲惫。因此,应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建议复习中多做中档题,通过训练复习提高解题技巧和准确性,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
3.保持适当的压力。适当的压力既能充分调动个人的潜能,又是实现目标的动力。
4.注意睡眠与运动。高三学子应每天保证一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剖析 篇12
1. 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
职业倦怠不仅会阻碍教师身心的发展, 降低工作有效性, 而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及对家庭、学校、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降低教学有效性。
教师若对工作充满热爱, 会把学生当成服务的中心, 把备课当作一种艺术创作, 调动大脑中所有的知识储备, 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 设计出精彩的教学方案, 耐心细致讲解, 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相反, 如果教师对教学、学生失去热情, 则会上课精神萎靡, 索然无味, 照本宣科, 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活力, 对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变化不闻不问。教师唉声叹气, 满腹牢骚, 情绪多变, 刻薄, 会造成学生情绪压抑, 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学习效率降低, 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重复使“育人”被人为简化为“教书”。
1.2 学生心智发展受到影响。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特殊群体———学生。学生在知识早期积累过程中对传授知识的教师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因此, 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教师对教学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的看法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灵魂, 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影响不仅局限在学校教育, 而且影响学生走向社会, 甚至伴随他们的一生。消极负面的教师行为会导致学生产生类似的消极行为。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偏差的教师可导致学生对未来生活产生错误的认识, 甚至引发相似的人生体验。
1.3 高校人才流失严重。
大学教师在职业新鲜感失去, 职业倦怠产生后更容易倾向于谋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自身的低收入和外界物质诱惑的落差又加速了这一心理变化, 最终导致高校人才流失。高校人才流失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是指一大批中青年教师 (含许多优秀人才) 逐年从大学流出, 有的下商海, 有的进企业, 有的入行政部门, 还有一些流向国外;隐性流失是指在职教师不同形式的隐性流失。如许多教师在校外兼课兼职、办公司、炒股、跑商务, 有的则长期停薪留职在外跑生意、办企业等。从目前情况看, 隐性流失难以扼止或缓解, 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素质, 又是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 其流向社会后, 通常获得较高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
2.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不应片面归因于教师自身, 以下将从教师工作特点、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拜金主义浪潮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工作特点。
大学教师工作具有工作环境封闭单一, 工作成果短期不可测量性的特点。教师群体相对稳定, 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 使教师与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缺乏有效的交流, 除了家庭就是学校, 这使他们的人生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源于课本, 年复一年的重复, 并未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缺乏交流及人际交往的有限性造成教师丧失了更新知识、锐意创新的主动性;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畏缩、谨慎;个性上呈现出敏感、谨小慎微、偏执的现象;由于交往对象主要是思维尚未成熟, 又必须听从于教师的学生, 教师行为也有简单、粗暴、极端的倾向。同时, 工作成果的短期不可测量性也降低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使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倦怠。
2.2 自我生存与发展。
教师的生存压力很大, 如生活中的压力:医疗、交通、购房、子女教育等, 工作中的压力:职称评定、进修、科研。科研是学校的命脉。为了激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 发表论文, 大多数学校采取了科学管理方法, 对教师进行打分, 教师多疲于做课题, 发文章, 进行外联, 出去进修, 无暇专注于成果最不明显的教学工作。
拜金主义浪潮及追求物质享乐的社会风尚同时深入地渗透到了大学。贫富对比以及物质诱惑让本应安贫乐道的教师忙于追求经济效益, 满足物质享受的欲望, 走出校园成为商人型学者。
3. 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及对策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侯了。教师的敬业程度, 教师对职业角色的把握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3.1 提高教师待遇, 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教师工资相对较低, 尽管教师工资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 但真正落实下来还有一定难度。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为房子、医疗发愁, 通过在外面兼职、在学校里超课时代课补贴家用。由于职称评定和学历的原因, 一部分在学校很多年的教师职称依然很低, 甚至羞于向人透露工资。提高教师待遇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教师才能在教学岗位上投入全部的精力, 全心全意培养学生。
3.2 改善学校管理, 形成宽容、开放、踏实、严谨的大学风貌。
学校应采取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以人为中心, 培养教师, 重视教师的长足发展, 对教师予以信任、关心和尊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的科学管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 改变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学校应做到一切工作为教学、为科研工作服务, 了解教师需要, 给教师以发展的平台, 促进形成宽容、开放、踏实、严谨的风气。
3.3 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也是大学教师的三大工作职能, 教师有义务维护大学的本性。教师的危机将导致教育的危机, 教育的危机又意味着民族的危机。所以, 广大教师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 形成创新性教师、服务型教师和学生型教师的角色意识。
摘要:教师的危机将导致教育的危机, 教育的危机又意味着民族的危机。通过对教师职业特征的分析, 本文深入探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 以及产生的原因, 从而提出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后果,原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靖国平, 张庆宗.大学教师的学问人生[J].湖北大学学报, 2009, (36) .
[2]赵奇杰, 郑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J].文学教育, 2008.05.
[3]胡银根.论大学的本性与大学教师本性的流失[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7, (3) .
【教育倦怠】推荐阅读:
船员职业倦怠分析及对航海教育的启示12-17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论文11-20
倦怠分析05-10
护士倦怠07-12
倦怠成因09-23
情绪倦怠10-12
学生倦怠11-09
倦怠状况01-09
职业倦怠现象06-03
压力和倦怠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