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成因(共12篇)
倦怠成因 篇1
职业倦怠 (又称“职业枯竭”) 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 是指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新闻工作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渐渐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 从而导致个体潜能受到抑制, 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状态不佳, 影响工作质量;缺少创新意识;人际关系淡漠, 缺少信任等等。新闻工作者因在工作的重压下, 产生的这种现象,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患上了“职业倦怠症”。
导致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 因此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 (1) 生理耗竭, 身体状况欠佳, 透支严重, 能量被过度消耗, 极易产生各种疾病; (2) 认知枯竭, 表现为空虚感明显增强, 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尤其是难以胜任一些挑战性的工作, 不能适应变化; (3) 情感衰竭, 没有活力和热情, 缺少同情心、包容心、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甚至表现出一些焦虑、压抑、牢骚、抵触等消极情绪; (4) 价值枯竭, 价值观改变, 对工作不专注, 开拓性和创造性低; (5) 去人格化, 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 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新闻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要结合新闻工作者工作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分析。
一、无规律的生活
新闻工作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记者时刻要有新闻的敏感, 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新闻。他们每天四处奔波、爬山涉水, 风里来雨里去,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 无论酷暑还是严寒, 有时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面对突发事件, 必须迅速赶赴现场。有时白天采访, 晚上还要赶写稿件, 字斟句酌, 煞费心思。编辑的工作也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选题策划、约稿审稿到后期的编校加工, 都要求编辑开拓创新、严谨细致, 这是编辑工作成功的基本保证。每天面对质量参差不齐、撰写风格不一的很多稿件, 都需要创造性地去审阅和思考, 付出很多的心血。特别是报纸编辑工作, 晚上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性, 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规律常常要被打乱, 自己很少有主动权。同时, 现代的写稿、编辑工作基本上都在电脑上完成, 经常沉浸在电脑前写稿、编辑, 还会深受电磁辐射的危害。随着新闻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工作, 又缺少有序的生活规律, 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脑力劳作, 就会造成身体的严重透支, 能量被过度耗尽, 极易造成疲劳、头痛、颈椎病、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
二、丧失工作的热情
记者工作包括采访、写稿、送审稿件等环节;编辑工作包括选题策划、约稿、审稿、编校加工、付印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往往都是按部就班, 周而复始, 变成为一道道刻板的编辑程序, 有的报社还有固定的截稿、截版时间。而每道程序的工作内容又是相对固定的, 如审稿要“三审”, 即编辑审、主任审、值班总编审, 校对要“三校”, 反复校对, 出样要出小样、大样和清样等等。这样机械、单调、重复的工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果不能正确地树立记者、编辑工作的价值, 看不到新闻工作者工作中蕴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就很难有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旺盛的工作热情也会一点点地消逝,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难以适应工作需求
记者就像是一只蜜蜂, 每天不断地在大千世界的花丛中飞来飞去地采蜜;编辑就像是一个织女,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紧张和忙碌的工作, 使他们无暇学习, 没有时间去“充电”。即使有些时间和闲暇, 也因为平时一直被高强度的工作弄得身心俱疲, 很想休息放松自己, 也不去主动学习了。正因为缺少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 而原有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尤其是难以胜任一些挑战性的工作, 不能适应变化。“江郎才尽”感觉, 日益引发职业倦怠。
四、成就感低
有些新闻单位给下达了繁重的考核任务, 收入分配、奖金制度、职务晋升等都与完成任务好差挂钩。如记者一个月要完成多少个稿件或是多少分数, 编辑要完成多少个版面、多少个选题策划等。有的新闻单位到月底、年底还要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考核排名次。“任务观念”也就成了记者心中的天平, 就像是过去生产队劳动一样, 赚取工分。工分越多, 收入也越多, 因此他们拼命地工作。虽然这看似一种“多劳多得”的好机制, 但是由于质量考核、评分标准等因素没有紧跟上, 或是制定的不科学, 只追求稿件的数量而忽视稿件的质量, 记者也就成了一台完成任务、追逐分数的机器。急就的稿子、粗制滥造的报道多了, 久而久之, 也没有成就感。编辑工作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从粗糙散乱的稿件到条理分明、主题突出的见报稿, 从有谬误的文稿到文通字顺、规范合矩的文章, 从一篇篇单独的稿件到一个个设计精美的版面, 大至文章的框架结构调整, 小至文章的标点符号和数字规范用法, 都要一丝不苟、严肃对待。辛辛苦苦地在背后为人作嫁衣裳, 自己却永远坐不上“花轿”, 走不到前台, 见报的稿件里有着几多自己的汗水, 文章的署名却是别的人, 难免会造成自我价值感的失落。更让编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是, 编校上如果有问题, 出点纰漏, 最终都会在经济上受到惩罚。因此, 编辑工作的性质, 决定了编辑职业是一种高付出、低成就感的职业。如果没有不计名利的道德力量支撑, 没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和正确的心态, 必然会影响工作热情, 造成职业倦怠。
因此, 要营造一个宽松高效、和谐共处、富有活力的工作氛围;要提供新闻工作者一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包括精神的激励和物质的激励。创设防止职业倦怠产生的积极策略,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立关怀型的管理体制。■
(作者单位:双鸭山日报社)
倦怠成因 篇2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这句在坐班室不经意的一句话,立马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共鸣。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老师们开玩笑地交流着,‚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以下就教师倦怠成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原因之一:由于来自社会、学生家庭、学校以及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分管的学校德育工作成效不显著。小学德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年来我们长期坚持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动摇,也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教育、考核方案、制度,但是,由于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周期长,内容多,制约的因素也多,总是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常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地上乱扔的纸片,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作业马虎,就有一种失败感,从而感觉德育太难,产生一种倦怠感。
原因之二:由于专业能力的缺陷,以至于工作上力不从心,成效不显著,时常产生挫败感。眼看同事的一篇篇专业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各种论坛活动上滔滔不绝的发言中展现的教育智慧,各种展示课上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堂组织语言,师生互动的默契配合,以及那领回的一张张奖证,令我好生羡慕。自己虽也有文章见诸杂志,但数量太少,档次太低;虽也参加过论坛活动,但主动参与太少,语言太贫乏;虽也上过公开课,但按部就班的多,课堂生成问题处理的能力太差,再说级别也太低。眼馋别人的成果,自己经过一番努力,仍无法获得,不免产生了“干脆不干了”的想法。
原因之三:社会上一些不公平和不良现象的信息进入大脑,影响了人的心情,也使工作上产生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和想法。当看到一个个学生进出网吧时,当收到上级要求学校推荐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的文件时,总在想,为什么网吧门上挂的“未成年人严禁入内”的牌子就形同虚设?文化监督部门就可以不履职呢?这时,就难免产生一种职能部门都不管我们也不管的情绪。学校门前及周围每天都有临时摊点无证经营,存在极大食品安全隐患,当一次次电话举报到相关职能部门仍无人问津时,也就只能为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空担心。当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来自家庭的,个人身体的,学校管理的,教育自身的。其实,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是渴望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倾听他们的问题和挫折,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得到精神的支持。
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主动休息,自我调节
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程度,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
二、享受工作,自我充实
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 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
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
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学校工作这个小范围内进行调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三、巧定目标,自我激励
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保激情,还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通过目标敦促自己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如何制定目标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胜的。‛他进一步解释说:马拉松比赛全程达42公里,很难坚持,于是,他把42公里分为各个小段,每一小段都选取一座建筑物作为目标。长跑时,他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每一个目标,这样坚持下来,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获得了冠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确立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并把这一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力争实现每一个分目标,在奋斗中挑战自我,在追求中逐渐提高,在忙碌中得到充实、在执著中永保激情!
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编辑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31-03
目前,在一些出版单位的编辑群体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编辑的工作热情不断消减,整个队伍出现不同程度职业倦怠的现象。这种情况已影响到编辑工作的正常开展,长远来说,也会妨碍出版单位的健康发展。探讨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寻找合适的方法以重新唤起他们的工作激情,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编辑自身的,也有单位、社会的。在笔者看来,主要有如下一些因素。
1.1编辑职业认知偏差引发的期望失落
对于编辑工作,许多人漠视时代发展所导致的编辑职业的深刻变化,仍然用固有的眼光来看待它。宁愿相信一些老编辑对其所作的美化描绘,所谓“得天下之妙文而先欣赏之,在许多书稿编辑出版过程中,既开阔眼界,又增长见识,更能发掘宝藏,有利于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那自然是编辑同志的一大乐事了”。更有甚者,认为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其实,编辑工作远不是如他们所说的那般轻松、惬意。就拿书稿审读加工这项所谓的“编辑同志的一大乐事”来说,艰辛自不待言,风险也不小。其一,怕出政治问题。出版单位与别的企业不同,必须要为自己的出版行为、产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外交纠纷、民族宗教矛盾、群体事件等,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害。其二,怕出编校质量问题。以前编辑编发书稿,一年完成百余万字算是偏多了。可如今动辄数百万字,甚至一年编发一千余万字的情况也不罕见。不论是否出于自愿,这显然超出了编辑的实际加工能力。这样,要保证每一本书都不出差错,或许比骆驼穿过针孔还难。这些问题就像一柄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编辑的头顶,谁都不知道它何时会落下。
如果编辑不是一个爱好学习、喜欢阅读的人,如果编辑要阅读的书稿完全不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如果编辑要加工的稿件量远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审读的稿件中隐藏一些未知的风险,编辑并可能承担由此引发的后果,那不知道编辑是否还会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由于对编辑行业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多数编辑往往会对它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对这一行业伴随着的高风险及高强度的劳动及其所需要的长期坚守忍耐、吃苦耐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也不是很了解编辑的成长规律。编辑的成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练,但这并不是说,在出版社工作五年、十年就可以成长为一位优秀编辑。因此,一旦编辑在行政晋升、职称评定、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想法无法实现,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挫折与困难,就很容易萌生放弃的念头,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例。他们是出版队伍中学历最高,也许还是最有学问的一群人。进社之初,都有着各自的梦想和诉求。但多年以后回眸一看,理想的实现依旧遥遥无期。作为教辅单位,出版社的编辑及其他人员很难纳入学校的正常行政晋升渠道,上升空间十分狭小。在出版社,在一个职级和岗位上千上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是非常普遍的事。而在职称晋升中,编辑又要和教学科研人员同台竞争,处于明显的劣势,十数年不得一迁的编辑不说比比皆是,也是所在多有。经济待遇在校内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遑论与高收入行业比了。失望之余,有一技之长的编辑选择调离,去做专家学者,去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而留下来的许多人,往往因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而感到压抑,变得消极、懈怠。
1.2编辑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心理危机
做编辑工作,是一件苦差事。美国人格罗斯在《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说:“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也就是说,今天的编辑将介入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选题策划、组稿、书稿编校加工、印刷材料确定、印制厂的选择、成本核算、图书营销、书款回收等。不似从前做编辑那么简单,只管编辑书稿,至于书稿是否有市场,能不能盈利,就不是编辑要考虑的事情了。
编辑全流程参与到图书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与编辑本身背负的考核任务分不开。一般的经营性出版单位,除了给编辑规定一定的字数任务外,还会有经济或利润指标,这也是对编辑进行目标管理的核心指标。虽然国家并不主张给编辑下达经济指标,但出版社迫于经济压力,或明或暗,或轻或重,都会给每一位编辑分派经济任务,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与编辑的收入挂钩。收入多少固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但让人不能忍受的还是由此而带来的事业挫败感及同事异样的眼光。
长期在这种状态下工作,让人不堪重负,迟早都会有身心俱疲的感觉产生。如果不注意对不良情绪的疏导,不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进一步发展到厌倦编辑职业,乃至出现精神问题。
1.3编辑人生目标丧失引起的动力缺失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那些有能力的资深编辑身上。他们业务精熟,处事老练。这部分人一般都在编辑岗位上千了很长时间,拥有的作者队伍稳定,主攻方向明确,优势板块明显,业务流程熟悉,完成社里分派的编辑考核任务不是什么难事。他们也不会拼尽全力去拓展自己的业务,只求完成规定的任务就够了。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业务做得再大,在分配时也不可能完全兑现,反倒会增加来年的工作难度。他们的年龄大多在四十岁上下,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和发展前途,轻易不会为外在的鼓动与激励所动,也不愿意自加压力,积极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编辑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
应当说,编辑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很正常,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无需大惊小怪。关键在于弄清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以求得编辑工作激情的进发和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投身编辑工作中,创造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
2.1建立正确认知,鼓励爱岗敬业
我们应当强调对编辑工作的客观认知,不必为它戴上过多的花环。编辑就是编辑,它并不比别的行当高尚多少。现实一点来说,编辑职业就是编辑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实现编辑人生价值的平台,也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只不过它与别的行业相比较,文化意味更浓郁一点罢了。“天底下最好的职业”这一说法,有时候可以拿来安慰一下自己,但切不可当真,要有长期坚守、准备吃苦的准备。这一点,应当清楚地告知那些准备踏入编辑行业的年轻人。
编辑行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可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因为只有对职业狂热的喜爱,才会有坚定地走下去的勇气,无论多苦多难,都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只有对职业执著的热爱,才不会产生厌倦的心态。因为热爱,才能坚持:因为热爱,才会忍耐。编辑工作的长短优劣是不会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编辑对待它的心态。同样是编辑岗位,有些人会把每一次编书过程当成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乐此不疲。书稿中每一句精彩的话,每一种新颖的观点和思想,都会给他带来意外的惊喜。有些人则看不到这一点,几年编辑做下来,新鲜感即消失殆尽,产生审美疲劳。编书成了日复一日的机械运动,面对书稿,没有了与各色作者对话的快乐,没有了生动的故事情节,眼中只有一个个互相没有关联的枯燥乏味的字符。同样是出差组稿,有些人很庆幸自己获得了与各行各业的作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可以深入到这些专家学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内心世界,见证其事业的成功,欣赏其演绎的一个个精彩人生悲喜剧。而有些人就会觉得别妻离子,常年奔波在外,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为什么有如此差距呢?原因就在于编辑对待工作的心态不同。
因此,出版社应当想方设法培养编辑对于职业和岗位的热爱之情。出版社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团队的同时,切实关心编辑个人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成才的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编辑感受到这里是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最佳场所,并提倡编辑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出版事业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出版社还可以帮助编辑树立职业偶像,激发其成功的欲望和热情。编辑这个职业,出不了英雄,但古今中外总会有几位偶像级人物。他们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杆和学习榜样,就是编辑现实的可以模仿的对象。出版行业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对于坚定编辑的职业思想和献身精神,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版社也要让编辑参与社内组织的各种招聘活动,引导他们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
2.2合理分派工作,疏导不良情绪
长期的工作重压得不到缓解是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根源。因此,应当合理分配工作,减轻编辑的负担。合理分配工作包含两层意思:适当的任务,合适的岗位。适当的任务,当以编辑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能够完成为标准。过低,缺乏挑战性,引不起编辑兴趣,容易懈怠:过高,没有可能性,浇灭了编辑热情,索性放弃。合适的岗位,应当有利于充分发挥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产生最大效能。一定范围内,应当允许编辑在社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也可以同意编辑在本部门实现不同角色的转换。这种对编辑意愿的适度尊重,可以提升其工作的自觉性和忍耐力,促成编辑与岗位的最佳结合。曾有一位编辑,研究生毕业后分到出版社工作,有一个很好的专业,也有一定的作者资源,对于社里安排他做文案编辑很不以为然。由于思想未通,在接受任务时总不是那么心甘情愿。鉴于此,出版社答应了他做策划编辑的请求。一年以后,他要求回到文案编辑室,并说现在去做策划编辑不是时候,还是应该扎扎实实先把文字工作做好。有了这种自知之明,有了这种思想上的主动转变,相信他会安心本职,工作再辛苦,任务再压头,也会无怨无悔。这就是说,只有人尽其才,方能激情进发,工作不倦。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意志力再坚强,情绪控制能力再好,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因此,对编辑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疏导与管理,已然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当编辑们遇到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心绪不佳。找上门来的时候,应当鼓励他们将心中郁积的不快发泄出来。很多时候,编辑并不是想从你这里寻求什么帮助,他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管理者只需做一个专注的倾听者,拿出一点点耐心即可。当然,最有效的还是要随时体察编辑的情绪变化,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积极干预,创造发泄的情境和机会。例如,可以通过社内工会组织系列活动,以激情唤醒激情:积极组织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耐受力;组织外出考察活动,寄情山水,放松心情。还可以适度的休闲作为奖赏,给那些完成任务较好的编辑放松身心的机会。
2.3树立人生目标,寻找工作动力
如果说前面两点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立论的话,那么,要防止编辑职业倦怠,编辑本身的主观努力是更具根本性的方面。编辑只有不断地树立新目标,找寻新动力,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最有效办法。
时常听到有领导安慰那些在职称评定方面屡屡受挫的编辑:这次评不上没什么,以后有的是机会。年纪轻轻就什么都得到了,未必是一件好事。意思是,有一点遗憾好,可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时催你奋进。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事实也是如此。有这么一项任务没完成,一年之中工作再繁忙,也总要抽出一点时间策划几个选题,撰写几篇文章,做些积累工作。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是目标的作用。
每一位编辑都可以在工作生活中为自己寻找到这样的目标,如花上几年时间攻读一个学位,打造成功一个图书选题板块,申报成功一项国家大奖图书,立项一种国家重点规划选题;也可以规定一年内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如公开发表几篇编辑学研究或专业学术论文,编辑多少本图书,完成多少额度的经济指标等。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篇4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工作心态和生活心态,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教师也不例外。而造成中年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七个原因:
一是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钩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在教师评聘机制的冲击下,传统的“同行是对头”等自私狭隘观念和“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不良现象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从而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表现出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二是教师考核因素。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
许多教师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各种荣誉往往与他们无缘。这样,他们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所难免。
三是校长“一言堂”。在学校管理上,往往是校长“一言堂”,都由他说了算,各种评优评先,也是校长意图的体现,教师敢怒不敢言,工作的挫败感也就油然而生。学校校长“家长作风”等问题,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职业倦怠。
四是没有上升机会。由于多数学校暂时没有位置可上升,许多有进取心的教师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得到后备的培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就逐渐麻木了。这样,教师就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与上进心,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五是工作没有动力。许多农村学校,关起门来办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工作上没有新意,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许多工作沿袭旧例,依靠惯性,凭借所谓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创新,没有活力,如一潭死水,既没有新水注入,又没有浪花激起,在这样环境里工作,怎能不出现职业倦怠呢?
六是学生因素。在这个法制年代,学生被过多地保护,教师的利益被漠视,在师生冲突中,教师永远是弱者。如,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错误行为,教师完全有权利进行批评教育,但现实情况是,这个权利也被剥夺了。因为教育学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来麻烦,受到处分,甚至会招来报复。为此,教师害怕批评学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为此,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所难免。
七是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对于这些明显的因素,需要引起学校领导者与教师的注意,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改善,不要让其越演越烈。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要过分自卑,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乐观积极心态来应对教育教学中各种挑战。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醒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自己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第一,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第二,寻求绝对公平。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第三,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了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了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
其五,参与业余活动。丰富的业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加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友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篇5
职业倦怠严重地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学校的正常运作,也会影响到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状态.他们往往有情绪低落、低成就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等特点.他们有时忙碌得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有时又会出现空虚寂寞现象,缺乏精神上的寄托,导致他们慢慢地缺乏对身边人和事情的兴趣,呈现比较麻木或是孤僻的状况.这直接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到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由于长期从事重复且单一的劳动,很多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评价较低,不愿接受挑战,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将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6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教师职责所作的这一解说,成为教师们时刻铭记的一句至理名言,一直为后人称道,并传诵至今。然而,一些资料表明,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遭受着职业压力的困扰。在职业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症状:
1. 生理——心理症状。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全感,无法入睡等。
2. 人际关系症状。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家人发脾气、体罚学生等。
3. 职业行为症状。教师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
4. 对教师职业的倦怠。开始厌恶本职工作,用消极态度从事教育事业,这种情况一旦普遍存在,将对学校教师群体的整个士气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在上述四种症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出现最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的挑战。教师职业倦怠可能给教师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如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生。对不堪重压的教师而言,其教学质量、义务承担方面会相对受到削弱,可能出现给学生提供的信息较少、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对学生的思想观点不认同、甚至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
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8699名填写了调查问卷的教师中,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 社会因素。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角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教师为了成功扮演这些社会角色,常常告诫自己必须将“甘愿吃苦、无私奉献”“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等作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成为他们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他们为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一旦发现“完美”的目标不能如愿时,心理上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此外,学校教育一旦出现失误或偏差,教师很可能首当其冲,成为被指责和怪罪的对象,强大的社会舆论导致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2. 专业能力因素。随着新教学观念的引入,教师面临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使用新材料、应用新方法、讲授新内容,这要求教师的知识、观念、方法、手段都要充实和更新。事实证明,教学方式的变革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进一步积累,使教师身心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这极易让他们产生压力,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3. 学生因素。据美国教育协会(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教师中有3/4的认为,学生的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在公共课、基础课、选修课等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纪律性差,同时也表现出对教师的不够尊重。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控制,教师就无法实现自己的课堂计划,教学成了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工作。这种身心投入使教师感到疲惫,有一种极大的挫败感,并且还会剥夺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成就感。
4. 学校管理评价系统、科研、岗位工作量因素。随着高校扩招,许多学校的师生比例加大,教师的上课任务越来越重。由于精力有限,疲于上课,备课时间越来越少,讲课质量越来越差,创造性的讲课活动几乎没有。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应付上课上,科研活动等流于形式,不得已写出滥竽充数的论文,少有自己的创新点。而学校的管理评价系统,不仅领导评老师,而且还要让教师接受学生的评判。教师既要有学识,又要风趣,还要关心时事、与时共进,才能得到学生的肯定。使老师感到压力很大、困难重重。
此外,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也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缺乏社会支持、淡漠的人际关系、组织公平性差、决策参与度低等因素,也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关系,与校领导或同事之间缺少沟通等因素,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无归宿感,这样也会导致倦怠的产生。
三、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可想而知,当教书育人者倦怠于备课、授课的时候,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将受到巨大影响。人们也必然求索我们该如何避免或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个问题。根据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1. 正视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心理学家薛利曾指出:“完全脱离压力等于死亡。”人应该在一定压力的情况下生存,适应压力对于我们发挥工作学习中的潜能是有帮助的。只有压力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才是有害身心健康的。所以,教师面对压力应该多运用积极认知方法,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可以增强信心、保持情绪饱满。
2. 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人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压力,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理喻、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抵消、退缩、转化、补偿、生化等。这些防御机制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成熟的、有不成熟的。因此,当教师在面临心理压力时,要学会选择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理喻、升华、转化、合理化等,这样在面临外界困境时,及时启动积极自我防御机制,保持心理平衡,免于自我崩溃。
3. 建立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机制。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样需要内在基础和外在条件之间的和谐,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机制,是高校教师发展和发挥才能的外在条件。高等学校目前建立的各项考核制度,在规范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避免“物极必反”,防止极端化倾向。我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苏东水先生曾经指出:管理的特性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机制,是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外在控制手段及人性化的调适方法。
4. 切实落实职业培训。教师工作积极性低,情绪不稳定,责任心差,不仅是工作态度问题,也是由于他们的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即工作不能让他得心应手,从而导致职业倦怠。高校应该构建宽松的环境以促进教师发展,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意愿,确定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为其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机会。培训工作要落到实处,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才能得到增强,职业倦怠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才能提高对改革的适应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
5.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梅约认为:生产效率与劳动态度和工作心情有很大关系,而工作心情直接受人际关系的影响。没有好的人际关系,整天工作在沉闷的环境里,心情郁闷,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重视职工心情、态度这类精神上的因素。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应该重视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的现实情况,并且寻找策略逐步解决此问题,使教师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樊伟娜,丁军. 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应对策略[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5).
[2]梁颖,蔡承智. 减轻高校教师压力的策略[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3]李瑞. 教师职业倦怠分析[J]. 文化教育, 2007(3).
法国高考作文题一览
法国的中学毕业会考(lebaccalauréat,简称bac)是法国中学学业的最高文凭,学生一旦通过,就可以申请一般大学,相当于中国的高考。6月16日是法国中学生高考的第一天。
会考制度由拿破仑于1808年设立。其中哲学作文是不论文科还是理科考生都必考的科目,在法国每个人在中学时代都有过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的经历。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要分科,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哲学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7个小时的哲学课,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的哲学课时也分别有4个和3个小时。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2008年中国的高考作文题中无论是“坚强”“带着感动出发”“生命”“人之常情”都不难联系到抗震救灾的现实,而同年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仍然在抽象思维中领悟时代的意义。
(任选一题,4个小时交卷)
文科:
题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题2: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
题3: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
题1: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
题2: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
题3: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经济社会科:
题1: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
题2: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7
1 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原因分析
导致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因素有很多, 最主要有员工自身和企业两个因素。
1.1 员工自身的因素
人格特征是引发工作倦怠的关键性个体因素。有关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 忍耐力较低的人群易发生工作倦怠, 尤其是精力耗竭、自控力不足、自尊心不强表现更为明显。国外研究认为期望值或成就动机高的个体, 对工作投入程度高, 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 容易体验到情感衰竭。一旦期望落空, 随之就会出现人格解体、应对方式及成就感降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压力、个体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一般的, 女性的职业倦怠现象高于男性。当代青年稳定性不强, 承受能力也较差, 工作中更容易出现倦怠, 跳槽时有发生。在职业生涯早期, 员工通常无家庭负担, 工作热情比较高, 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工作。进入职场中期, 员工需要承担比较繁重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绩效水平, 从而出现工作倦怠现象。还有一些员工对于人际关系不得要领, 不善于在人际关系的潜规则中生存, 对其工作环境持着厌恶的情绪, 身心疲惫, 那么工作倦怠就自然产生了。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员工的价值观念。传统观念和当代社会价值体系扭曲了员工的成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了国人几千年, 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 价值体系随之变迁。人们普遍认同有了名利才是成功, 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在社会整体对个体择业的误导和压力下, 当今大多数人在择业时还是名利取向。但是, 在实际的职业生涯中, 一个人获取较多的名利是不大容易的, 这两方面的不满足又很容易导致人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失望和不满, 从而导致工作倦怠的产生。
1.2 企业的因素
1) 职业性质。职业性质是导致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地位不高的职业会降低员工的个人成就感, 从而降低其自我职业认同感。比如那些重体力、技术含量不高、工作环境不好、福利待遇低的工种。与个人兴趣、爱好、优势领域不匹配的职业, 不能激发个体动机。研究表明, 工作负荷过度与工作倦怠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负荷过重的职业, 使个体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生理机制很容易疲劳, 心理上也会感到压抑、焦虑、愤怒以及无助。Castelo Branco等的研究结论是:任务过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倦怠的紧张源和预测因子。但与此同时, 压力过低, 单调平乏、缺少挑战性的工作, 由于个人能力无法得到发挥和改进, 员工的成就感也会降低。另外, 岗位设置不合理, 职权不清晰, 责任不明确, 使员工在工作中无所适从, 也容易使员工产生工作倦怠感。
2) 薪酬制度。现在大多数企业采用职务工资制, 报酬的标准参照了市场薪酬调查的数据。看起来比较客观, 工资政策往往与特定的工作岗位联系在一起。但职务工资制忽视了知识和技能不同的员工给企业带来的不同贡献, 创造不同的财富。干多干少, 干好干坏, 在薪酬上是无差别的。这显然会削弱员工学习和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愿望, 降低其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 使员工不满情绪增加, 对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事实上, 企业薪资过低也是导致员工倦怠的一个因素之一。许多企业将员工工资报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 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 对提高员工薪酬却心有不甘。在中国很多企业, 特别是私营企业, 还存在着高层管理与普通员工工资报酬差距过大的现象。
3) 员工晋升机制。许多企业依据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等人的科层制理论, 建立了“金字塔”式的传统组织结构形态, 它强调等级层次、标准化程序、自上而下的控制等。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 但是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对员工创造性的压制, 这样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企业中即使部分员工有足够的能力可以胜任更高层级的职位, 但由于金字塔上层空间的限制, 阻碍了员工向上的流动, 多数个体的职业生涯会进入一个长期无法发展的停滞状态。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专家们形象地将这种现象比喻为“职业高原”。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岗位设置时都忽视了这晋升一问题, 只是给定了目前的工作内容, 而与员工职业生涯有关的培训、晋升路线方面却很少考虑到。
4)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设置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激励的重要性, 不仅在于能使员工安心和积极地工作, 而且在于能使员工认同和接受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 对企业产生强烈归属感。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 缺少改进深造机会, 经济报酬和生活报酬分配不公平, 升迁机会不平等种种, 都会降低员工的期望值, 引发员工的不满足, 容易带来情绪衰竭。另外, 有的企业只重视物质激励, 忽视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 也容易使员工觉得没有被重视, 被认同, 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2 企业应对员工工作倦怠的策略
员工产生职业倦怠后, 会对企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工作上消极被动, 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 工作效率不高;打击甚至负面引导新员工,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内耗;引发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冲突, 降低企业的内部凝聚力;跳槽辞职, 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 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企业高层人士应对这种现象给予高度重视, 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对员工个体和组织进行双向干预, “双管齐下”, 从而消除企业内部员工倦怠的应激源, 重新激发其工作热情, 积极高效工作,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1) 实施工作分析, 进行岗位再设计。
(1) 制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很多企业中的岗位并没有明确的岗位说明书, 员工不太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 引起同事间的冲突不和, 有时候也会出现高层管理越权管理的现象, 引发不满情绪, 耗竭水平增加。通过制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 可以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认识, 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指导。
(2) 实行岗位轮换和工作丰富化。岗位轮换是指让员工在同一水平的职位上轮换工作, 通过多样化的职业活动以提高员工发综合素质和能力, 丰富多种专业领域的经验, 帮助员工全面发展, 提升职业价值。长时间从事同一性质的工作, 很容易使员工陷入机械重复而缺乏创新的疲惫状态, 也带来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下降。一项调查显示, 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 有33.3%的人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 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倦怠症。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有所作为, 当他们对原来的工作岗位完全胜任时, 他们就会对这一工作产生倦怠, 希望尝试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能够在企业内部提供给员工流动的机会, 使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有挑战性的工作, 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他们也许就不会到企业外部“寻寻觅觅”了。一些国际知名大企业集团, 经常采用轮岗的方式培养和锻炼接班人。工作丰富化是指工作职责和内容的纵向扩张, 通过参与工作规划的制定、执行、评估, 使员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丰富化后的工作, 允许员工以更大的自主权、独立权和责任感去从事一项完整的工作, 并提供充分及时的反馈, 帮助员工适时评价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员工从中体验到了工作的意义, 所以工作的内在激励程度提高了, 因而员工的满意度和自我价值感也上升了。
2) 建立公平合理健全的薪酬体系。在中国,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薪资待遇是影响其工作情绪的最重要的因素, 但不可否认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常说事业留人, 感情留人, 当然还要以适当的待遇留人, 否则前面两个“留人”都是无源之水。在现实生活中, 企业作为资方始终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目标, 而员工则追求薪资待遇、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结合。如果企业制定的薪酬政策是单边政策, 那么终将导致员工不满, 企业发展也将不尽人意。在这个过程中, 应注意保证以下几点。
(1) 合理性。如何衡量薪酬的合理性, 首先要看同类企业所提供的具有市场化水平的标准。其次, 要看企业人员负增长流动率。一般能说明在薪酬制度上的不完备。长期低于市场水平的薪资, 当然会造成职工的“倦怠”, 会造成企业员工的离去, 毕竟很多人还是会为五斗米而折腰的。
(2) 公平性。在保证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后, 还要保证其公平性。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薪酬应正比于各自的贡献。涉及同一企业中相同岗位的个人所获得的薪酬, 虽不应强求相等, 但必须具有公平性, 具有说服力。
(3) 激励性。随着工作从以个人为主、以职务为基础的工作性质, 向更加灵活的团队取向、更加自主的工作环境转变, 传统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企业界的需要, 一系列绩效导向、能力导向、市场导向、团队导向的薪酬体系应运而生, 比较流行的有宽带薪酬、能力薪酬、股权分化、利润分享等。宽带薪酬就是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变成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其最明显的特点是改变了在传统薪酬登记管理体系下, 员工只有通过晋升才能获得高薪的弊端。让员工在同一薪酬级别内通过努力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绩效而获得更多的报酬, 更多的成就感。能力薪酬是一种企业根据员工的绩效行为能力来支付员工基本薪酬的薪酬体系。这种体系注重员工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 有利于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目前, 在企业中也流行股权分化, 即把企业的成果以股权的形式奖励给员工, 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4) 透明性。薪酬制度的活力, 在于员工能够看到自己的表现得到准确而公正的评价。让员工了解企业的薪酬政策, 有利于提升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很多企业采取保密的薪酬政策, 不让员工知道薪酬到底是依据什么制定的, 其激励作用将大大削弱, 员工的不满情绪增加。薪酬制度一定程度地透明化, 可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从而做出更好的业绩。
3)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员工规划好个人职业生涯, 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 是减少员工工作迷茫而产生倦怠心理、挽留企业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中人网的调查显示,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 25岁以下的员工有近四分之一的出现工作倦怠。当代年轻人是未来职场的主力, 他们情绪上还不够稳定, 容易三分钟热情, 更应该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其工作忠诚度。通过提供与员工工作相关的培训与开发, 强化和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帮助员工走出职业停滞的困局, 让员工获得更多职业发展的机会, 减轻员工的“能力恐慌”。同时, 员工了解到他们可以获得的职位或晋升机会, 也使他们对前途充满合理的期望, 从而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压力, 热情地投入当前的工作。组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根据员工的人格特征、职业愿望、职业价值观等各方面的信息制作总体规划, 协调好员工个人职位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向员工及时提供企业有关职业发展的信息, 为员工创造多途径职业发展机会, 提供给每个员工公平竞争的平台, 从而减缓员工晋升困难、缺少个人发展空间的压力。
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生产中内涵的表现, 是给予员工的精神感召, 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 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 提高工作满意度, 工作倦怠感就相应减轻了。
(1) 重塑员工多元成功价值观念。职位成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 不仅仅是晋升和名利。有专家提出这么一种衡量职业成功的标准:“是否能让一个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 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企业必须积极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努力改变员工的一元成功价值观。让员工懂得, 成功不仅属于身居要位的管理人员, 也属于那些扎实肯干, 坚持学习与创新, 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做出贡献的普通员工, 每一份工作都是值得尊重的, 让每个员工都能从工作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满足。
(2) 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企业应该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 让员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在这里, 符合企业的发展实际是前提, 与大多数员工的愿望相一致是基础。在规章制度中要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把员工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这样才能切实可行并有效激励员工, 预防员工产生倦怠感。人文关怀不仅是从小处着手于企业规范管理, 更是从大处着眼于员工的发展和稳定。
(3) 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工作环境也是影响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 可以减少员工的工作紧张情绪, 提高士气。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 往往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创造更出色的业绩。这样员工的自信心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主动争取更佳的表现。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通道和人际交往空间。及时把企业发展相关的信息与员工共享, 加强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 在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中, 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融洽, 员工有很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并充满自尊和自信。他们能相互信任、支持、尊重与合作, 他们会积极地消除遇到的困难, 工作士气高涨, 这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 同样也有助于缓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 而不易出现工作倦怠。
5) 实行多元、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调整激励体制实行多元、公正的绩效评估, 可以对员工工作的业绩或失误作出及时的反馈, 对其行为进行强化或矫正。这不仅仅是为了规划人力资源和薪酬, 激励和发展员工潜力等有助于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 而且对于员工来说, 亦可加强自律,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8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个中学学校课堂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各地区教育部门学习不断,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占用老师们的教学、交流时间,让老师们怨声载道,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较为死板,缺少灵活变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按照规章规则进行教学,课堂就缺少了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忽视对教师心理的疏导等诸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阴影,逐步导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反感、厌恶,最终形成了老师们的职业倦怠。
2.学生因素
首先,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今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其次,班级人数较多,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执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最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的身心感到疲惫。班主任教师晚上查寝到深夜,早上还要陪伴学生出早操,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企盼的效果,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衰竭。
3.教师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生活环境会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现代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分子,这个世界不可能再有“世外桃源”式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教师职业无论是组织形式、工作形态还是工作内容,相比于其他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而言,都是比较封闭的,这就需要教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缓解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倦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更新的走向需要教师走出以前个人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转而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视为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措施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中学的硬件设施;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的现状,鼓励有才能的人到学校任教,为中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管理及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还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教师、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共同努力
高尔基说:“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中学教师在娱乐休闲活动极度缺乏的状况下,更应该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互相探讨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加以改进,上文曾经提过,无论是谁,对同样的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都会厌倦与懈怠,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推陈出新,让自己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易懂和富有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把原来的模式一遍一遍地重复给自己的学生,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人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值
技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初探 篇9
一、技校体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前提
技工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各专业、工种的技能人才,专业课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的课程配置基本上是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全力以赴保障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及实训课的教学时数。因此,作为从属地位的体育课程往往沦为“陪衬”角色,不但课时数无法保证,而且通常被安排在学生学习较为疲惫的时间,且经常被占用。在学生的各项量化考核中,专业课教师都有较为强势的话语权,而体育教师则往往难以赢得发表看法的机会。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对技校体育课存在的必要性产生强烈质疑,并进一步使教师丧失体育课教学的动力,成为了产生职业倦怠的诱因。
二、与中小学阶段相比,技校大型体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助推剂
在中小学阶段,各级各类体育活动、比赛开展频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普遍重视。初中阶段体育课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2013年开始,河南省中考体育成绩由原先的30分提升至50分,并引入了先进测试设备现场打分,进一步限制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掀起了学生重体能、练体能的高潮。操场上处处可见学生奔跑、跳跃的身影,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体育加试备战中得到了提高。
走入技校,制度上的约束被弱化,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乏善可陈,甚至有些学校连春、秋季运动会都不再组织。这样,学生从思想根源中丧失了对体育课的激情和兴趣,旷课、逃课情况层出不穷,进一步助长了老师的职业倦怠。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前景与心理预期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使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作为技校教育,各行业、工种的专业课教师都享有许多学习、进修、业务提升的机会,每年各级各类业务素质培训层出不穷,这些培训工作的开展,对相关专业课教师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许多培训通过政府层面统筹资金,不需教师个人负担,相关教师可在寒、暑假,甚至因公脱产进行学习,培训学习期间享有在职职工所应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极大调动了各工种、各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工作主动性。有些专业的任课教师甚至经过了多次学习、多轮培训,夯实了相关专业教师梯队的配置及人才储备,展现了强劲的职业发展前景。
反观体育课教师,极少获得业务提高和继续学习的机会。在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这些机会似乎理所当然地由专业课教师所享有,而体育课教师则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忽略,甚至极少的机会也有可能被剥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逐渐加快,许多体育教师以往所掌握的知识、技术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补充和升华,使得体育课教学的水平整体落后于学校各专业发展的步伐。许多体育课教师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内心的期待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加深了职业倦怠的程度。
四、在评优、评先、评级中的弱势地位,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否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从业时的付出能否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作为教师,每年的评优、评先、评级应当是这种回报的重要表现形式。每年此时,各种奖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专业课教师往往收获颇丰。以技校系统的比武课、优质课为例,年年的一等奖总是车、钳、电、焊、计算机等专业的任课教师,体育课教师的名字往往只能从二等、甚至三等奖的人群中去查找。即使一名体育教师毅力足够坚强,年年参加优质课比赛,也极难获得一等奖,这里面除了个人业务能力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任教的科目在与专业课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除了这些以外,体育课教师往往难以成为班主任的人选,班主任人选更多是由专业课教师来担任,其理由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接触更紧密,对学生情况更了解,更易开展班主任工作。这样,当专业课教师每年都有人拿到优秀班主任奖项时,有的体育教师却无缘奖项。
最关键的是,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体育课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与专业课教师的比拼中被远远甩在身后。这种现状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核准的晋级名额,多被专业课老师所独揽,有些体育课教师甚至连参与的资格都很难获得。笔者身边一些年龄较大的体育课任课教师,有些至今连中级职称还没有评上。这种现状的产生,直接挫伤了体育课教师的工作动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以上只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体会,对技校体育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的粗浅分析。如何有效改变这种现状,调动广大体育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技校体育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工具,以更好地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心理基础,为他们所从事的专业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还有赖于相关的管理者、从业者进一步深入探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并推出了多项惠民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升。但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校教育,其体育课程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滞后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从而导致许多体育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分析并解决造成这种现状的成因,对于扭转这种情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有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篇10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涵义
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 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 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热情下降。
许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 干劲十足, 精力旺盛, 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为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 对前途悲观失望, 对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得过且过, 牢骚满腹, 甚至排斥工作, 责任心不强, 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 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缺失。
2、工作态度消极冷漠。
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 狂热地投入工作,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 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 缺乏宽容, 容易出现小题大做、过激反应等;最终信念系统塌陷, 身心俱疲。
3、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
据调查显示:39%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路”, 还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 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 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4、身心健康失常:
职业倦怠的存在导致不良的情绪, 使辅导员身体出现不适、疲乏、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易怒、不安等心理问题, 使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成因
1、职责不明, 工作负荷高。
研究表明, 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 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 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 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 凡是与学生有关的, 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 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 下面一根针”的感觉, 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 往往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 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2、出路不畅, 工资待遇差
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 整天与学生打交道, 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 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 因此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相比专业教师较低, 在科研立项、评优选先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 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学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很含混;有的学校对于有意改做教学工作的, 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都对自己今后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 担心自己的出路, 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换岗愿望较强。
3、成就感低, 缺乏身份认同感
目前, 许多高校界定学生辅导员既是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一部分, 又属于教师队伍的一部分, 这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把辅导员置于尴尬位置。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使一些辅导员无所适从, 缺乏身份认同感。由于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 辅导员做得多, 思考得少, 而学校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从而造成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 科研成果较少。相对专业教师积累起来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而言, 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 社会认可度不高, 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4、高危性的职业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学校、院 (系) 领导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而辅导员则是直接责任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 辅导员始终在高度关注、密切注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批独生子女成了学生主体, 这部分学生是家庭重点保护的“独苗”, 心理脆弱, 自理能力差, 自律意识弱, 因恋爱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贫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会随时引发校园危机。面对种种可能影响稳定安全的问题, 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 随时随地需要赶到“出事”第一现场, 直接指挥处理。辅导员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 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5、高标准的素质要求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和思想工作的成败, 随着高教改革的发展, 社会和高校对辅导员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高素质要求。按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要求, 就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而言, 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专业性, 职业化的意识淡漠, 专家型的素质缺乏, 整个队伍缺乏活力, 难以适应新形势对辅导员队伍的高素质要求。面对知识更新、需要不断充电的压力、社会评价要求的压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及高标准素质要求的压力等, 许多辅导员心理的落差与焦虑增大, 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6、高期望的价值冲突
部分辅导员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形象等同起来, 竭尽全力, 甚至超越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形象, 对自己产生了一种过高的期望值。但在高校, 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现象, 使得辅导员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学生认为辅导员不像专业教师传授了知识和技能, 而只懂得搞搞“活动”, 说说“大道理”, 不学无术等;出于管理的需要, 辅导员对学生提出要求和限制比业务教师多, 难免触及学生利益, 导致部分学生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 学术上轻视辅导员。经济收入比同期专任教师低, 涉及自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机会空间都比较小。期望值的不能满足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与自卑, 从而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 产生心理疾患。
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深层原因, 势必对寻求解决的合力方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产生职业倦怠, 不仅会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所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已经成为独立研究课题。本文就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界定、表现、根源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研究展望, 以期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成因
参考文献
[1]刘颖.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 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09年09期.
倦怠成因 篇11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困扰教师专业成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必须予以关注。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既有社会以及当今高职教育大环境影响,同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过程。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应从改善社会大环境、加强学校人文关怀、教师个体自我调节等几方面入手进行。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缓解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60-02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job burnout),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的职业疾病,是指人在一段时间里,工作一天后总是筋疲力尽。在接受调查的15种职业中,有53.14%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中度的职业倦怠,位列第三。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高等教育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新出现的教师群体,长期要应对教学、科研中持续不断的重重压力,长期过度的工作压力而造成生理、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的产生不良症状,其表现为:情绪情感上精疲力竭, 悲观失望, 工作学习上缺乏热情和动力, 工作绩效较差,成就感偏低;教育态度上对学生明显缺乏爱心和责任感。这种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对教师自身有极大的负面作用,而且对学生成长、甚至对家庭、学校、社会也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其危害性不可忽视。因此,研究该问题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的问题之一。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由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大调整,由于市场经济正面、负面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在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压力和焦虑也随之升高,成为当前严重困扰人们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
高职教师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自卑感强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又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虽然高职教育实实在在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再加上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社会对高职院校总体评价较低,导致高职教师职业声望低,这使高职教师难以维护师道尊严。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重点保证“211 工程”和中小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 不仅办学条件简陋,而且高职教师虽然付出和普通高校同样甚至更多的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使教师的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工作压力的产生。
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合并而成,大部分教师普遍学历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而全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对高职院校的期望值却在不断的提升, 希望职业教育培养出现代化急需的各种技术型应用人才,从而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希望高职教师成为“讲师” ,又要具有工程师”的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因此,这就使得高职教师既要忙于课堂上搞好教学, 又要参加各种进修培训提高学历,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科研活动……教师“超负荷”运转, 精神压力过大。
(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新办或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来,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高等教育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方法单一,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体制僵化、缺乏活力,套用普通高校管理模式、缺乏特色,行政化色彩太浓。行政权力的泛化必然导致学术权力的弱化,民主意识不强,比如优秀教师代表只能在咨询机构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上以及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上成为参与高职院校管理的陪衬和点缀。教师与教师集体的权力影响力与完备而庞大的高职院校行政职能部门相比,只是处于从属位置,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为教师的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尊重,没有归属感,进而对积极参与学校事物产生倦怠。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比如“末位淘汰制”,教师之间竞争激烈,同行互评失去了它的本意,反倒增加了教师相互的猜忌,这势必扩大了矛盾,工作热情衰减。
(三)学生因素的影响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学生素质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事物的漠不关心,学习没有热情,这些都使得教师感觉到“孺子不可教”也。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近年来,为了招到学生,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门槛不断降低, 生源质量明显下降。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业成绩比较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厌学情绪普遍较重。而且行为道德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也较高:吸烟、喝酒、泡网吧、谈恋爱等,思想散漫,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站在讲台上有种“曲高和寡”的感觉,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相长”。这就使教师感觉到疲倦不堪,很难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和成就,这样容易导致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在工作上没有了热情和精神上的动力,最终发展下去,很容易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心态。
(四)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就会全身心地投身于教育事业,私的奉献,不求回报。教师是做人的“样板”,作为教师,应该是德、才、学、识兼备。尤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也有利于教师抵抗职业倦怠。但是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观念迅速崩溃,一些新的价值观对某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对自己缺乏正确定位,更加追求经济效益,产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样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样的短期行为势必会使教育误入歧途。再加上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由于现实原因,相对于来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收入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相比却偏低,这样也会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感觉自己社会地位不高,从而产生自卑感,导致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尤以中、老年教师为最,虽有着较高的师德和工作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乃至内容,但是他们由于学识、能力水平偏低,接受新理念、新信息不易,工作上虽一腔热忱, 往往有心无力,望而却步,由此感到心身疲惫。久而久之, 棱角磨平, 干劲消减, 自甘平庸。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矫正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已经成为客观事实,为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为了激发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必须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寻找解决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问题。
(一)社会层面
国家教育部门应当为职业教育改善社会大环境,确立职业教育重要的社会地位,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从社会层面来说,要为教师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比如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通过舆论来扩大宣传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着力改变社会上认为高等职教育院校是二流院校的不足和偏见,在社会上形成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性的认同,这样能够形成对高职类教师公共信任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从而增强教师对其从事职业的自豪感。
(二)学校层面
职业院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对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要多关怀、多指导,给教师提供切身的温暖,以消除其不满情绪,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校人际氛围。学校要贯策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在职称评定和晋级晋升这些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项,给教师较大的学术和专业自主权,做到程序透明,公开、公正与公平;同时充分发挥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作用,在岗位聘任考核、分配方案等方面,都注重听取教代会代表的意见,切实发挥了教代会制度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的责任和归属感。
(三)教师自身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和技巧,不断学习应对不良环境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自己乐观、自信、坚强、幽默的个性,增强自身的耐压能力, 增强“免疫”能力,尽快从倦怠的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不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太患得患失,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保持“阳光”的心态。要学会忙里偷闲,培养琴棋书画、集邮、下棋、旅游、运动等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
[2]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3]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4]甘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5]陆晓燕,刘要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九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
[6]赵孟静.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6).
[7]吴红宇,钟前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及解决的可能途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12
近年来, 对教师职业倦怠已有大量研究, 但很少涉及化学教师。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化学的片面认识和高考中化学学科地位的弱化, 选考化学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 使化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情况愈发严重, 这必将严重影响中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因此, 研究并解决化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较普遍, 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情感态度, 以及对职业的满意度较低。男教师的个人成就感略高于女教师, 但在工作中均有低成就感。职业倦怠程度与教龄、职称有一定关系, 职业倦怠不断加重往往发生在教龄在4到7年期间, 教龄在7年以上至评上高级职称期间职业倦怠程度有所降低, 但评上高级职称以后职业倦怠又不断加重。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农村中学更为明显, 青年教师一心想考公务员, 中年教师一心想往城里调, 中年以上的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一心等着退休。农村学校陷入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青黄不接、人心散离的状态。
二、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教师的职业特点
社会、家长、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期望过高, 把孩子的未来全部寄托在教师身上, 教师工作压力大, 承担的责任多。另一方面, 教师工作环境过于封闭, 且工作时间长, 容易导致身心交瘁, 引发职业倦怠。
2.化学的学科地位
化学学科在高考中占分比例下降, 使得化学学科地位弱化。特别是江苏的高考模式, 由于选修化学的往往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而等第是按照参考人数的比例划分的, 因此云集了优秀学生的化学考生队伍, 还是不得不产生B、C、D等第的学生, 出现所谓的“自相残杀”现象。因而这几年江苏高考选考化学的人数大幅度下降, 学生谈“选化学”色变, 形成恶性循环。化学教师大量过剩, 只能分流到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后勤, 评先评优、晋升职称通常是语数外主科教师优先, 使化学教师看不到任何职业发展的前景, 无法表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因而无所追求, 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任务繁重和工资待遇低
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尤其是在县城工作的教师, 学生全部在学校上晚自习, 每天在校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 使部分教师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工作的热情。这些年来, 我们国家虽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各种待遇, 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同其他行业相比, 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很多化学教师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化学教师自身因素
许多化学教师到了四、五十岁, 精力下降, 体质也呈下降趋势, 健康状况大不如前, 承受工作的压力下降, 拼搏的精神衰退, 工作量上希望就轻, 工作质量只希望过得去, 不思改革创新、不思有所突破, 把教学工作仅仅看做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而非事业。再加上角色转换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教师沿袭多年的教学手段、传统教育思想面临改进与革新, 因而感到不自信, 挫折感加剧, 成就感下降, 孤独感增强, 悲观情绪滋生。所以也就慢慢形成了职业倦怠的心理。
5.职称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 许多化学教师评到了职称, 但由于受岗位数限制不能应聘到相应岗位, 这样就降低了评定职称对于教师的激励作用。许多化学教师在四十岁左右就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此时离退休还有一、二十年, 但已经没有什么新的目标激励他们前进, 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门槛高、名额少, 不能成为多数高级教师追求的目标。造成大多数高级教师失去改革创新、不断前进的动力, 因而产生“高原”现象, 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职称评定的标准不务实, 把虚无的论文、课题作为必备的条件, 实行一票否决。这样教得再好, 教学成绩不管有多出色, 也不能提高职称, 这往往会挫伤在一线脚踏实地搞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工作负责、教学实绩出色的教师, 往往因为缺少文章和课题, 被职称评定拒之门外;而工作努力程度一般, 教学水平一般, 实绩平平, 但文章数量多的教师, 就成了教学专家, 在职称晋升的路上一路绿灯。职称评定往往重论文的数量而轻论文的质量。这样的导向, 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 少数注重自身发展的教师, 也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写文章、研课题上。这阻碍了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化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1.提高化学学科地位
化学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很大, 一提到化学就想到它是有毒的、污染的、危险的, 是环境的“破坏者”。这样片面的认识已在多数人的脑海中形成了固有的印象,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的喜爱程度。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目前人类的文明是离不开化学的, 可以说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医药、先进的科技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确实已经造福于人类。我们学好化学可以更好地驾驭化学,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环境, 以此提升学生选修化学的积极性。另外, 高考模式确实需要改进与创新, 要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要使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相信, 经过新一轮的高考改革, 化学教师的春天一定会到来。[2]
2.化学教师要提高化学素养, 完善知识结构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化学教师要善于将化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适应现代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 化学教师要具备以下化学素养和知识结构: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熟练操作多媒体的能力, 充分使用实验室的能力, 创新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 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与学生、同事的沟通能力, 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几种能力, 才能在学校建设以及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 获得成就感。
3.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通过多元化评价传递正能量
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审过程过多注重教师个人的竞技获奖、论文及课题等内容, 而忽视学生取得的成绩或获奖情况。这样的评审标准, 导致一些化学教师为了评上职称而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而是放在写论文、搞课题、赛课上, 结果虽然教学实绩平平, 但是晋升职称顺利, 这极大地影响了埋头苦干、教学实践成绩显著的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一弊端, 必须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教师敬业从教, 可以从教育理论水平、实际上课水平、教学成绩效果、育人工作成效等多个方面, 对参评教师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用教学实绩说话, 让评审者与参评者“面对面”, 从根本上避免就材料论材料、只看材料不见人的弊端。这样的多元化评价较好地解决了困扰教师职称评审的“瓶颈”问题, 使职称评审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传递正能量, 引导广大化学教师长期在一线建功立业。
4.缓解工作压力, 消除职业倦怠
我国高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是十分严重的, 使得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职称、绩效工资、评优等利益密切相关。因此, 化学教师对学生的成绩非常看重, 一切以学生的成绩来肯定或否定自己, 学生考试成绩成了化学教师心情的晴雨表, 化学教师最开心的事情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优秀。考试压力不仅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杀手, 也成为化学教师的心理负担。
所以化学教师一定要钻研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探究高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使学生人人出彩。学生的每一次成功会不断提高化学教师的自我期望, 获得成就感, 舒解紧张心理, 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同时化学教师要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放松心情,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各项集体活动, 既放松和锻炼了身体, 又加强了同事间的沟通与交流, 起到缓解工作压力、消除职业倦怠的作用。
总之, 面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各级领导和教师要给予充分关注, 已有职业倦怠倾向的化学教师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摘要: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教学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 加上工作压力大、待遇少、学科地位低、评价机制不科学, 使一些化学教师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 因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 必须深层次剖析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积极探索应对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浩强, 王旭.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8 (3) :66-69.
[2]吴启建.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4 (5) :5-6, 7.
【倦怠成因】推荐阅读:
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10-19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1-26
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11-09
中年员工工作倦怠的成因及消除08-18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调整策略01-07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07-21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09-15
倦怠分析05-10
护士倦怠07-12
教育倦怠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