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绪

2024-10-26

合理情绪(共11篇)

合理情绪 篇1

1. 合理情绪疗法概述

1.1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 (Rational - 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 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为情绪调节ABC理论, 它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 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知所引起的。A是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 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所产生的信念 (Believes) , 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Consequences) 。ABC理论指出, 并不是诱发性事件A直接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C, 在A和C之间还有认知和想法B起作用。[1]

1.2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 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 因此要改变来访者的认知, 来帮助他们减少或消除已有的情绪障碍。具体步骤如下: (1) 指出来访者有哪些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 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2) 指出来访者的情绪困扰是由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 其自己对其负有责任。 (3) 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其不合理的信念, 帮助求治者改变认知, 变不合理的信念为合理的信念。[2]

2. 个案分析

莹莹, 女, 中专一年级, 水工专业, 17岁, 因为从来不敢拍照而咨询。在拍学籍照片的时候, 全班同学都拍了照片, 唯有莹莹不去, 不论班主任怎么劝说都没用, 不拍学籍照片就没有办法办理学籍, 无奈之下班主任将其带到心理咨询室。

第一次在咨询室看到莹莹, 她个子高挑, 眉目清秀, 是一个漂亮的女生。最初沟通的时候, 莹莹始终不愿多讲不愿拍照的原因, 只是说自己一直就不喜欢拍照, 从初一就没有拍过照片了。在一个爱美爱拍照的年纪从来不拍照, 确实让人惊讶。仔细观察发现, 莹莹总是用刘海遮住右边的眼睛, 从走进咨询室就没有露出来过。于是咨询师决定从这里寻找原因, 经过一番交流之后, 她怯怯地和咨询师说“老师,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然后便呜呜地哭起来。但是在她鼓起勇气露出右眼的时候, 我却发现莹莹的两只眼睛只是稍微有些差异, 并没有差异到不敢露出来不敢拍照的程度。原来, 在莹莹初中一年级的时候, 一次拍集体照片, 拍出的照片一只眼大, 一只眼小, 被班里男同学嘲笑, 还被取名“阴阳眼”, 从此以后就把略小的一只眼睛遮住不让别人看, 便再也不拍照片了。

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造成莹莹不敢拍照的原因是她对自己两只眼睛大小有差异这件事的认知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她的认知是两只眼睛差别非常大, 很丑陋, 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咨询的重点在于要改变她这种对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于是, 在第二次咨询的时候, 咨询师找来一张凤凰卫视女主持卫某的照片, 卫某是典型的两只眼睛不一样大, 但是却非常自信的在电视屏幕前播报新闻。咨询师让莹莹对着镜子中自己的眼睛和卫某的眼睛作对比, 对比后她发现自己眼睛的大小远没有卫某的差别大。咨询师因势利导, 告诉她每个人的两只眼睛都有一点差异, 只是差异大小的问题, 莹莹眼睛的差异在正常的范围内, 不用太介意。经过莹莹自己的比较和咨询师的引导, 莹莹意识到是自己的认知有偏差, 主观放大了两只眼的差别, 而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经过两个月 (中间因为老师出差中断过1次, 共5次) 的咨询, 来访者莹莹自卑情绪慢慢减轻, 认识到是自己主观放大了两只眼的差别, 实际上差别并不大, 于是能够逐渐尝试把右眼露出来, 鼓起勇气去拍了学籍照片。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 咨询师发现莹莹不敢拍照不敢把眼睛露出来不是真的有所谓的“阴阳眼”, 而是同学的嘲讽让她的认知产生了偏差, 所以选择合理情绪疗法, 改变她不合理的认知 (即两只眼差别很大) 为合理的认知 (即实际两只眼没有很大差别) , 从而有自信把眼睛露出来去拍照, 并慢慢在生活中自信地把两只眼睛都露出来。合理情绪疗法在这个个案中使用得恰到好处, 产生了很好的咨询效果。[3] 在类似的咨询案例中,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可以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合理认知, 重新调整其对生活事件的看法, 缓解自卑心理, 并通过给予其行为指导和压力管理建议帮助其矫正不良生活习惯, 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功能。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P89-94.

[2]王登峰.《临床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P270-278.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2

[4]王云霞.合理情绪疗法应用于学校德育的价值探析教育探索, 2005 (9) , 82-85.

[5]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193-194.

合理情绪 篇2

——怎样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

教学对象:高一(19)班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表现及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清楚的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

2、态度和情感目标:重视情绪的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

3、能力和问题解决目标:能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并能应用有效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对情绪进行自我调适。

教学重点:理解合理调适情绪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情绪体验,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寻求控制、调适情绪的方法。课程类型:心理辅导、活动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白纸、笔和两张样图

教学过程:

一、破冰(心理游戏—左右手)加导入(故事导入)——5分钟

破冰的过程大致如下:教师说举起左手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举起左手;说举起右手的时候就需要举起右手;说不要不举起左手的时候学生就必须举起左手;说不要举起左手的时候就需要放下左手。以此类推〔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注意力恢复到课堂中来并且可以为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下铺垫〕

教师通过讲述呈现故事: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干什么?”/“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林肯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他这么做对于自己和别人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请听几位名人他们对于情绪是怎样调适的?

① 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卡耐基【美】

②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的忘记一个重

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戴尔•卡耐基

③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

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二、活动一(情绪的故事)——8分钟

教师通过口述呈现故事:

1、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脾气很坏,爱发火,他问父亲:“怎么改掉坏脾气?“父亲说:”每次发火之前在木板上钉子.钉好之后来找我.“就这样,他听父亲的话,每次要发火时,就去钉钉子,钉完木板上的钉子以后,找父亲,父亲说:”在发火时,就把木板上的钉子拔下来.“过了一段时间,男孩高兴地跑来对父亲说;”木板上的钉子都拔掉了“父亲说”木板上有什么?“"有钉子眼儿”孩子,你对别人的伤害永远去不掉."

故事呈现完之后,师说:“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老师会请几位同学起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对故事的感想!”

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感想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呈现下一个故事:

2、《心境的魔力》一个名叫维克多·弗兰克的德国精神病博士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被关押了很多日子,饱受了纳粹分子的凌辱和非人的对待。/弗兰克曾经绝望过,因为这里只有屠杀和血腥,没有人性,没有尊严。那些持枪的人,都是野兽,可以不眨眼地屠杀一位母亲、儿童或者老人。/他时刻生活在恐惧中,这种对死的恐惧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情绪压力。集中营里,每天都有因此而发疯的人。弗兰克知道,如果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运。/有一次,弗兰克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上去劳动。一路上,他产生了一种幻觉,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能吃上晚餐?他的鞋带断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这些幻觉让他感到厌倦和不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正走在前去演讲的路上,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精神饱满地在台上发表演讲。/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

首先也是请同学起来分享自己的感想然后师说:“愤怒、悲伤、痛苦等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而愉快、欢乐、满意、平静等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任何情绪的表现都应去适应,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三、活动二(我说你画)——20分钟

在进行以上内容的教学之后,师说:“现在的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过程,一个班级一个小集体也是一样的,有着发令者和执行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发令者可能会由于自己的主客观原因而导致自己所想的命令并不会那么正确的被执行者执行,那么他们之间就

会存在质疑、抱怨以及自责,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去调适自己的情绪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我们真的处于这样的情绪当中的时候我们会是怎样的表现?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游戏,叫我说你画;”

活动程序大概如下:

1、第一轮请一名自愿者上台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作为“倾听者”,“传达者”看样图一两分钟,背对全体“倾听者”,下达画图指令。

2、“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出样图上的图形,“倾听者”不许提问。

3、根据“倾听者”的图,“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

4、第二轮再请一位自愿者上台,看着样图二,面对“倾听者”们传达画图指令,其中允许“倾听者”不断提问,看着这一轮的结果如何?

5、请“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并比较两轮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此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①让学生学会全局思维、清晰表述、准确回应。②学生学会多角度找原因,主动承担责任。③体验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包括准确表达、用心聆听、思考质疑、澄清确定等。

当学生做完此活动之后最重要的在于“传达者”和 “倾听者”的分享。在此活动中,“传达者”对于自己表示很自信,但是当自己真的开始发号指令的时候,却不能入自己先前想象之中那么顺利,“倾听者”也会对他产生质疑,但是第二轮的时候“倾听者”开始自己指导,也会发现其实也不如自己想象之中那么容易,但是第二轮中“倾听者”与“传达者”会尝试和体验有效地沟通,但是在沟通之前也必须要处于良好的情绪当中。

四、活动三(情绪大法官)——

在以上的活动当中,同学们会出现不良的情绪,会烦躁不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那么在接下来的我们进行下一个活动,名字叫—情绪大法官。

游戏规则:

①每个人在白纸上写下最近的一件让自己特别烦恼、焦虑、内疚或痛苦的事情,或者可以写下上一个游戏当中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并写出为什么这件事让自己感觉这么不好。把白纸对折后,放在第一排同学的桌子上。当所有学生完成后,开始游戏。

②每次每组选出一名选手,分别扮演“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由原告律师从对方组的箱子里抽出一张纸条,大声读出“令人苦恼的事”,然后指控对方:“受害者之所以感觉烦恼,是因为被告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并阐述理由,证明排除了不合理信念后,那件“令人苦恼的事”可以有更理性的处理。“被告律师”可以进行申辩,力求证明这件事是值得烦恼和应该烦恼的。三分钟辩论后,“情绪大法官”可以邀请写这张纸条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由他来裁定哪位律师的话更有道理,说说自己的感想。胜利的律师为自己所在组加

上一分。

③邀请最终胜利组和挑战组的学生分享感受。

四、活动四(锦囊妙计)

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的不如意,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做呢?怎么样去调节自己和宣泄自己呢?老师教同学们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属于自己最佳的方法。

1、怡悦调适法——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一天,一个名叫

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吃饭,整天喜怒无常,而且愤怒得想要杀人。许多医生都治不好她的病,后来请张子和诊治。张子和仔细检查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他让病人家属找来两名老妇人,在病人面前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病人看了大笑起来,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情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张子和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病人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终达到不药而愈。

2、宣泄法——分为三种:①在产生痛苦、悲伤、难过等情绪时,可通过哭

来宣泄、释放积聚在内心的痛楚,达到心理平衡;②有郁闷、愤怒、困惑等消极情绪时,可通过音乐或书写宣泄法来调适;③三是借物宣泄。当受了委屈或欺侮后,可以回到家关起门

来,用力捶打自己的被子、枕头和毛绒公仔,等捶打到疲乏时,会觉得心里轻松许多。

3、自我暗示法—— 它的特点在于可通过言语或想像使自己的身心机能发

生变化,其方法简洁,并且容易达到自助的效果。暗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成语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发怒时,可提醒自己“不要发怒”,“发怒会把事情办坏”;忧愁时,提醒自己“愁也没有用,还是面对现实,想想办法吧”;当有比较大的内心冲突和烦恼时,安慰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已经度过了许多难关,这次也一定能顺利度过”,等等。

4、意志控制法——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可产生相当大的抗痛力量,迫使痛感缓解。

5、活动转移法——心情不好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一做。

6、转移注意法 ——将注意力集中于疼痛上,疼痛会加重。若把注意力从

疼痛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去,如看电视、读小说,或与人聊天,痛感自会减轻甚至消失。

7、稳定情绪法——情绪稳定不仅会使痛觉的感受迟钝,而且也会使疼痛反应减少。故保持情绪的镇定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

8、起因控制分析法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诱导和启发学生在不良情绪出现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调适方法,让学生达到不良情绪的有效化解,使自身的精神堤坝坚不可摧,让精神之库不断注入振奋、欢欣和愉悦,让心境之水永远清澈与蔚蓝。

六、教师小结

合理情绪 篇3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非理性的信念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矫治,结果改善了求助者焦虑、紧张、担心等的情绪。证明了合理情绪疗法对焦虑情绪求助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焦虑情绪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小林(化名),男,27岁,汉族,未婚,业务主管,河北沧州青县人 ,大专毕业,收入稳定,住公司集体宿舍。相貌一般,中等身材,平时人际交往较少,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不多,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父母在老家,经济状况一般,兄弟二人,排行老大。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自幼身体健康。四岁幼儿园,七岁上学,学习用功,成绩良好,小学、初中较顺利。高考因为发挥不好只能读大专,对此深感遗憾。毕业后一直在私人企业当业务员,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深得老板的信任,被晋升为主管,负责分公司的业务。求助者自小性格较内向、好胜,不善交际,不喜欢体育活动,无宗教信仰。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不多,女友在异地。父母为普通农民,经济状况一般,但对子女期望高,希望子女能学有所成。兄弟二人,排行老大,有一弟弟,去年考上大学,现在要其支持学习生活费。

三、主诉和个人自述

主诉:烦躁不安,焦虑,睡眠差,约一个月。

个人自述:自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该公司工作,求助者很喜欢这工作,所以工作特别勤奋、认真,得到老板的信任,被晋升为业务部主管,主要负责分公司的工作,业务蒸蒸日上,觉得自己的事业正如日东升。但,最近公司新换了部门经理,管理严格,对下属较挑剔。求助者非常在乎经理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小心翼翼的,严格要求自己,担心万一出什么失误,让他传到老板那里,影响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形象,而导致丧失进一步晋升的机会,甚至被解雇,这样,自己这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美好的前程就毁于一旦了。

一个月前,因为不小心填错了客人的地址,致使客人不能及时收到邮包,被投诉到经理处,经理大发雷霆,被狠狠批评了一顿。自觉懊悔不已,责怪自己粗心大意,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之后,上班更是倍加小心,担心再出现失误就可能会前功尽弃,丧失美好前程。越想越觉得心情烦躁,越想越担忧。近来更是心情烦躁,焦虑不安,觉得吃饭没胃口,晚上很难入睡,睡着了也很多梦,有时整夜都睡不着,白天神疲乏力,提不起精神。日常工作尚能够正常应付,但效率有所下降。越想越紧张,越想越担心,不知所措。担心长久下去自己会出什么问题,想尽快解决,因此前来咨询。

四、观察和了解情况

求助者独自求诊,相貌一般,中等身材,衣着整洁,举止得体,愁眉苦脸,神疲乏力,说话声音响亮,谈话心情紧张、担忧,言谈间可见神志清楚,言谈切题,叙述思路清楚。情绪较焦虑、紧张,对工作失误感到懊悔不已。

躯体方面:求助者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无疼痛也无不适感,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人格方面:个性稳定,生活习惯无异常变化。

社会功能正常: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与家庭成员、同事及朋友正常交往。

医学检查:曾到一般医院做常规医学检查,均未见异常。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综合临床所收集的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个性稳定,无重大躯体疾病,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求助者主要问题是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主要表现在求助者目前尚未从工作失误的事件中解脱出来,导致出现焦虑、担心、紧张的情绪。其症状表现与工作出现失误密切相关。其实质与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的信念密切相关,属心理咨询的范畴。

(二)诊断:一般心理问题:属于焦虑情绪。

诊断依据

(1)求助者主要症状是焦虑、担心、紧张、胃口差、睡眠不好等。从严重程度看,反应强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只有一个多月,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可见,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是焦虑情绪,属于心理咨询的对象。

(2)体格检查没有异常报告,说明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他大专毕业不存在智力低下问题。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其家族无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3)鉴别诊断:

①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之间是统一、协调一致的,个性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力图摆脱情绪困扰,主动求医。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②与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情况的分析,其心理冲突与现实刺激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是常形,没有变形。并且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所以不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③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内容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超过2个月。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约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 27岁男性,无重大疾病史,其家族无精神病史,体格检查无异常。可见,无明显生物学原因。

2、社会原因:(1)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中的生活状况,父母对其期望高。(2)去年弟弟考上大学,要其支持学习生活费,生活压力加大。(4)一个月前因为工作失误,被经理批评。(5)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父母在农村,没有多少沟通,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较少,女友在异地。

3、心理原因:(1)从小养成较内向、好胜的个性。(2)情绪、情感方面:受担心、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面对工作失误,不知所措。(4)认知方面:对现实事件存在错误认知,如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工作失误。

七、 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制定以下预期咨询方向:求助者由于无法接受工作失误导致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不适,因此改变求助者对现实生活的非理性信念使其适应现实生活将是咨询的关键所在。

(一)咨询目标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根据心理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协商,就咨询目标、方法和原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咨询时间和次数安排以及收费等达成共识,制定以下预期咨询方向:求助者由于无法接受工作失误导致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因此改变求助者对现实生活的非理性信念,使其适应现实生活将是咨询的关键所在。据目标有效性的七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和多层次统一,共同商定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情绪,改善睡眠状况。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分析工作失误引起的非理性信念,导致其出现的情绪困扰,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担心等情绪和改善睡眠状况。

(2)远期目标:改变非理性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在达到上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和行为模式,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远期目标。

(四)原理和方法

1、方法:本案例求助者①在工作上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好员工,工作不应该出现失误;②认为应该受到经理的赞赏,而不是责骂。可见,其焦虑情绪与非理性信念密切相关。因此主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ⅱ](简称RET),通过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帮助他以理性思维代替非理性思维,以减少或消除非理性思维给情绪、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完善。

2、原理:选用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又称ABC理论,认为:A是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c是人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s),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变化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产生的信念。求助者常用一些与现实不协调的非理性的认识和信念来分析和看待事物,从而陷于“自我”的焦虑情绪中。通过改变其对事物的非理性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改变其不良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八、咨询过程

经过五次的咨询,分别采用了倾听的技术,使用了合理情绪聊法和黄金规则对求助者进行帮助。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和胃口已有好转,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每一阶段作阶段性的评估,完成阶段性的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求助者睡眠状况已有良好的改善,心情也比以前好转,能协调好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二)周围人士的评估:一个星期后来电话说:“同事们都说我最近春风满面的,好像发生什么好事似的。同事都说我开朗了很多。”

(三)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在焦虑情绪、人际关系和认识上都有所改善。与咨询前对比,求助者基本上消除了焦虑状态,情绪已朝积极方向改变。

(四)心理测验的前后评估:开始咨询时曾建议求助者做SAS心理测验,但求助者嫌麻烦,没有做,所以缺少这项信息。

参考文献:

(1)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美]Gerald Corey 著 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第六版

合理情绪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2010年7-12月期间符合不孕症诊断标准入住我科行腹腔镜诊疗的32例患者。年龄24~38岁, 其中原发不孕14例 (43.8%) , 继发不孕18例 (56.2%) ;均无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 文化程度小学以上。

1.2 评价

1.2.1 评价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3], 共有90个项目, 包涵9个症状因子 (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 每一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 1分为没有, 2分为很轻, 3分为中等, 4分为偏重, 5分为严重。

1.2.2 评价方法

对入院第1天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自愿的原则。开始评定前, 先由专门经过培训的护士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患者交代清楚, 然后让其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 并用铅笔 (便于改正) 填写。不能漏评, 也不能重复评定。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 采用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心理干预方法

首先, 由专门经过培训的护士通过与患者交谈, 详细了解病史,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和情绪,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其情绪反应, 帮助患者搞清楚她们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 找出使其产生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第2步,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向患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 帮助患者明确其不合理信念, 共同探讨这些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之间的关系, 使患者领悟到情绪问题是由于不合理信念造成的。第3步, 帮助患者更深层次上认清其不合理信念, 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反应, 而不是不孕疾病的本身。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 才能减轻和消除她们目前存在的那些不良情绪。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现实, 正确对待疾病, 转变思维方式, 进而修正或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 并代之以合理的观念。随之其不良情绪开始缓解或消除,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结果

干预前本组患者SCL-90评分显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为阳性评分因子, 详见表1。心理干预后患者SCL-90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评分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变化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合理情绪疗法, 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 改变人们的非理性观念, 以帮助患者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3]。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 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 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4]。也就是说诱发性事件A (不孕) 只是引起患者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 (对不孕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 才是引起患者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因此, 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有研究表明, RET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心态为主动心态, 主动调节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促进健康信念的形成[5]。

不孕症妇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其他疾病影响大, 她们不仅要承受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 还要承受因不孕而来自家庭、社会、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压力, 常产生焦虑、抑郁、愤怒、悲哀等不良情绪。有研究表明, 不孕症妇女的心理状态与对不孕的态度有关[6]。本研究表明, 不孕患者入院时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我们应用RET理论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 其入院时测评的SCL-90各阳性因子分, 在出院前测评时明显降低。提示, 对不孕症患者给予更多的情感与信念支持非常必需。护理人员在不孕症治疗过程中, 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找出其非理性观念, 应用心理疏导方法,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 让她们谈对不孕的想法、感受, 使她们有机会发泄, 并能理清自己的情绪, 通过理性分析, 改变不合理信念, 建立良好的心态, 以减少不良情绪带来的困扰。本次观察时间较短, 远期效果有待今后延长时间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51.

[2]李渠, 杨钢, 冷媚.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及其护理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9) :1255-1257.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242.

[5]龚桂荣, 张冬梅, 李文恒.合理情绪疗法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护理中效果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2) :27-28.

合理情绪 篇5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非理性信念技术

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于1955年创立的。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忠辨,改变造成个体情绪困扰的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信念,才能帮助个体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一、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对非理性信念特征的概括

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非理性信念。后来,一些学者归纳出它们的三个典型特征:

(一)绝对化的要求

绝对化的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艾利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己的片面认识和评价,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负或自卑等消极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二是对他人的片面认识和评价。如当别人稍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时认为其一无是处,从而一味地责备他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

(三)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害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信念。当事情并非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坚持这样信念的人,当他认为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常用技术

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虽然是一种高度的认知取向的治疗方法,却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

(一)认知方面的技术

1、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苏格拉底的方法是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这种辩论的方法是指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个体持有的关于他们自己、他人及周围世界的非理性信念和假設进行挑战和质疑,以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

2、认知家庭作业也是认知方面常用的方法,即让个体自己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主要形式RET自助表。RET自助表是先让个体写出事件A和结果C;然后从表中列出的十几种常见非理性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况的B,或写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非理性信念,要求个体对B逐一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一项,个体要填写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完成RET自助表实际上就是一个个体自己进行ABCDE工作的过程。

3、改变自我暗示内容。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不明确的语意是扭曲思考的原因之一,“语言会塑造思考,而思考也会塑造语言。”[1]个体可以学习用“较喜欢”来取代“必须”、“最好”和“应该”,可以学习说“如果……可能不太方便”来代替“如果……那绝对是会可怕的”,还可以学习一些句子暗示自己“如果生活不能总如我所愿,那也没什么可怕,只是不太称心而已”。

(二)情绪方面的技术

1、合理情绪想象。该技术就是帮助个体停止自己向自己传播非理性信念传播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使个体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然后,帮助个体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个体讲述他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信念,学到了哪些信念。对个体情绪和信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

2、无条件的接纳。这表现为不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多么荒谬和不合理,咨询师也要理解和接受他们,承认并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不是厌恶和排斥他们。此外,咨询师还要鼓励个体自我接纳,即在接受自己好的方面的同时,也要接受自己不好的方面。

(三)行为方面的技术

除认知、情绪的方法技术外,合理情绪疗法也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的理论观点,并在治疗中应用一些行为技术。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中既有情绪的因素,又有行为的因素。咨询师经常会扮演个体并向其说明他们自我暗示的内容会制造出他们的困扰,向他们示范可以做哪些改变,使之能以正确的情绪取代不适当的情绪。个体可以通过练习特定的行为而引出在某一情境中的感觉,引出其情绪所在,通常能发现当事人以前未意识到的感情。角色扮演的焦点在于处理跟不愉快感觉有关的潜在非理性信念。

2、击溃羞耻感。这种练习鼓励个体冒险去做些原本由于担心别人的想法而不敢去做的事,但并不鼓励去做那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的事,例如在人群拥挤的闹市大声叫喊几声。当个体做完之后,可能会发现别人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在乎他的行为,于是不再感到羞耻,最终明白没有理由继续让别人的反应或可能不认同的想法来阻碍自己的行为。

除上面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行为技术还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

三、对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使用技术的评价

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费时少、收效快、技术简单易行,受广大咨询师,特别是初学者及来访者的欢迎。该疗法的技术可以为普通人理解和掌握,一些受情绪困扰不太严重者也可以通过做认知家庭作业、自我陈述等练习来转变非理性信念。但是,合理情绪疗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直接面质和指导的伤害性。指导即直接地指示个体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使用指导时,应十分明确对个体指导些什么以及效果怎样,叙述应清楚,要让个体真正理解指导的内容。同时,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强迫个体执行,若个体不理解、不接受,效果就差甚至无效,还会引起反感。面质即直接指出个体身上存在的矛盾。合理情绪疗法经常使用驳斥、辩论等面质技术,鼓励个体努力地去检查狭隘的非理性信念,从而促使个体改变,并培养理性信念。但是面质使用不当,容易伤害个体的感情,引起抵触情绪。

(二)适用对象的有限性。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作为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疗法,通常更适合于年轻的大、中学生,以及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能力较强的个体。但对于那些在治疗中拒绝为改变自己信念而付出努力的人,或过分偏执以及有领悟困难的人,则可能难以奏效。此外,对于患有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人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合理情绪 篇6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交往不良,运用策略

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电子媒介的日益普及, 家庭交往模式和群体交往模式的改变, 使大部分人的社交形式发生了变化, 这也给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冲击。综观目前中小学教育, 学生中因为交往行为不良引发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学业、行为问题, 这使忙碌在一线的教师措手不及, 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知识、方法进行深入指导。在系统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走进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通过对情绪ABC理论的解读, 笔者发现, 它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小学生认识自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信念, 并由此减少自己不合理的情绪与行为, 从而让学生更愉悦地与同伴交往, 享受校园生活带来的乐趣。本文试图从目前小学生存在的交往不良行为的表现入手, 借助具体案例谈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疏导学生心理的实施过程, 以加深对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

一、小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表现

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往往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存在的问题, 认为自己在交往过程中没有过错, 而将责任推给另一方。一方面, 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支持与肯定, 希望与同伴一起愉快游戏;另一方面, 又希望自己能得到额外多的关注, 希望“特殊对待”, 不被学校及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所束缚。笔者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观察, 梳理出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几种主要表现。

1.“我这样对待别人, 别人也要这样来对待我。”简而言之, 我对你好, 你也要对我好。我是你的好朋友, 你就不能再找别人做好朋友。以“绝对化”的要求来控制同伴的思想、行为, 使同伴成为他 (她) 的“专属品”。

2.“他 (她) 总是捉弄我, 而且是故意的。”不能容忍同伴的无意行为, 即使同伴的行为没有侵犯的意思, 依然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希望能在群体中找回公道。将偶尔的、不经意的小事认定是同伴故意的侵犯事件, 而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难以沟通。

3.“因为我作业没有做好, 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因为一次的失败彻底否定自己, 认为老师同学都会因为这次失败的经历而看不起自己, 并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来证明大家确实是不喜欢我。

这三种不合理的信念支撑了他们, 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 随即带来情绪、行为的困扰。

二、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行为疗法, 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 在情绪ABC理论中, 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 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埃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 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也就是说, 引发我们不良情绪、行为困扰的, 不是诱发性事件本身, 而是我们自身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B。换句话说, 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引发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行为疗法改变不合理的信念B, 来帮助求助者减少情绪困扰, 使其能更加自信、健康地面对生活。

三、“合理情绪疗法”的实施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改变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从而缓解由此带来的不良行为及情绪困扰。结合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实际情况发现, 学生往往是把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强加到同伴身上, 把自己认定的信念理解成“别人肯定是这么想的”“他肯定是这么认为的”“他这么做肯定是针对我”……改变这样的不合理信念, 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实施。

(一) 诊断阶段———明确学生的情绪ABC, 初步分析不合理信念

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思维障碍来求助家长或教师时, 我们需要明确这个学生的情绪ABC分别是什么, 然后因势引导, 进行有效疏导。

如学生峰和涛是好朋友, 他们经常在一起玩, 无话不谈。有一天, 峰发现涛和另一个学生强在一起跳绳。峰很生气, 因为之前他和强闹过矛盾, 涛也是知道的。现在涛和强在一起玩, 分明就是不想和自己做朋友了。于是, 峰找涛“理论”, 不允许他们在一起玩。结果峰和涛两个人吵起来, 最后其他同学把老师叫来……

类似事件在学校里经常会碰到, 我们试着来分析:在这个事件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学生涛和强在一起玩跳绳”;C是指产生的情绪、行为后果, 在这里指“学生峰很生气, 和涛吵起来, 峰不允许他们两个玩, 情绪行为受到影响”;B是指不合理的信念, 在这里具体指什么呢?对照前面讲到的几个典型的特点, 不合理的信念是指“你是我的好朋友, 只能跟我玩。你不能背着我, 跟和我有矛盾的同学一起玩。你和他在一起玩就是针对我, 就是不跟我好了”。这就是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二) 领悟阶段———领悟到自身的信念引起情绪即行为后果

在处理这类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问题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领悟不是诱发性事件A引起了C的不良情绪体验, 而是自己本身不合理信念B所引起的。心理学家默茨比罗列了区别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五个标准 (见下表) 。

对照标准我们发现不合理的信念更多来自个人的主观想法, 外在的环境、诱发事件不是主要因素。不合理信念的存在, 大大影响了一个人生活交往的质量, 使人陷入烦恼之中。对学生峰而言, “涛是我的好朋友。我不喜欢的人, 涛也不能喜欢, 自然不能一起玩”。在这样的信念中, 峰更多从个人主观感受来进行区分, 而忽略了涛同样有选择朋友的权利。“我有权利选择涛作为我的朋友 (玩伴) , 涛也有权利选择他喜欢的人作为他的朋友 (玩伴) ”, 要帮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教师应尝试着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修正不合理的信念。

(三) 修通阶段———修正非理性信念, 进行辩论或合理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 希望别人像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其他人, 这便是交往中的“黄金法则”。由此, “我对别人怎样, 别人必须对我怎样;别人必须喜欢我, 接受我。”这样的“反黄金法则”出现了, 这是一种错误的信念, 但在学生生活中却非常普遍, 尤其是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 对这样的“反黄金法则”更是深信不疑。修通阶段, 就是教师通过不断提问, 与学生进行辩论, 让学生知道自身原有的信念是错误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让一个人说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依照这个观点进行推理, 最后引出观点中存在的谬误之处, 从而使自己认识到先前认识中不合理的地方, 并主动加以矫正, 这种方法叫“产婆术”。将“产婆术”运用到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身上,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提问来进行。教师的提问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信念中的非理性成分, 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质疑性。还是以上述事件为例。

峰:我很生气。我和涛是好朋友, 我对他那么好, 他却不对我好。

师:你对涛很好, 他不对你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峰:我平时有什么好玩的都跟涛一起分享, 我把他当成我最好的朋友, 非常信任他。他却和我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玩得那么开心, 证明他已经不跟我好了, 他这样不是对不起我吗?

师:你的意思是你对别人好, 别人就要处处听你的, 按照你的要求来做?

峰:难道不是吗?

师:妈妈对你好吧!

峰:嗯, 我妈妈最爱我了。

师:如果妈妈要求你每天晚上不看动画片, 每天写两个小时以上的家庭作业, 你听她的吗?

峰:那当然不行, 别的可以听, 晚上做什么我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师:那你刚才不是说, “你对别人好, 别人就要处处听你的”。妈妈对你这么好, 你就应该听她的呀?

峰:那也要分什么情况啊!妈妈对我好, 但也不能要求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呀。

师:你说得很对啊!你对涛好, 同样不能要求他做不喜欢的事情, 他也有选择的权利啊!

峰:哦, 这样啊……我明白了, 除了我, 涛也可以选择别的玩伴!

师:是啊, 除了涛, 你也可以选择别人作为你的朋友啊!

以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部分, 呈现了师生语言辩论的过程。教师运用了“黄金法则”来反驳个人对待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 让学生知道了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明白了每个人都有选择朋友的权利。这对于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来说, 一旦接受了“黄金法则”, 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 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正确认识。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有一张RET自助表 (全称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 通过RET自助表能帮助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寻找原因, 并进行有效巩固。针对上文的事件, RET自助表可以这样设计:

先让学生写出诱发性事件A和引起的情绪、行为后果C, 然后在表格中列举出几种常见的不合理的信念B1、B2……看自己的信念是符合其中哪一条;然后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分析, 找出那些可以代替B1、B2的合理信念, 并逐条写下来。最后, 根据自己写下来的合理信念, 写出自己新的情绪和行为体验。对所有的诱发事件, 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原因, 就能获得一些合理的信念, 缓解不合理信念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体验。面对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 合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心中的不合理信念逐渐淡化并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正确的交友观点和态度。

(四) 再教育阶段———巩固合理信念, 强化良好情绪与行为

处理好一起由学生交往行为不良引起的事件还不够, 通常在一个事件里学生建立起来的信念还不够牢固, 需要教师在后续做跟进式的再教育, 以巩固前阶段的效果。帮助学生进一步摆脱不合理的信念, 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 从而使最初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解决, 减少以后出现情绪困惑或不良行为倾向, 更好地适应校园集体生活。

合理情绪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1]。辅导员是学生就业指导最直接的老师,在其中应该而且必然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2]。利用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机会,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去开拓自身的职业生涯。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与具体技术

1.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合理情绪治疗(Ratio 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A.Elli 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3]。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它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BC来自三个英文字的字首,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合理情绪疗法是艾里斯通过切身体验感悟和总结出来、用于帮助自己同时帮助他人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进一步把这些主要的不合理信念归并三大类27种,即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周围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和信念[3~4]。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果。

2. 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这个过程是通过治疗者积极主动的提问来进行的,其提问紧紧围绕着求助者信念的非理性特征。(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自己的情绪所困扰时,使他产生沮丧、无助的情绪和不恰当的行为反应。(3)认知性的家庭作业。这是指在每次心理治疗之后,学生要完成一定的认知性的作业。

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

1. 焦虑担忧。

许多学生的中学阶段是在极其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度过的,考上大学后,感觉学习目标已经实现,容易产生放松心理,导致在大学期间学习目标丧失,精神涣散,昏昏度日。这就造成在择业过程中因为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产生焦虑心理。焦虑心理常使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紧张、意志消沉、无所适从[5]。

2. 骄傲自负。

自负心理主要发生在某些具有“优势”的大学生身上。他们一直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对象,与周围的同学相比,他们很容易有优越感和自负感,所以在择业时不免产生自傲的心理。这种骄傲自负的心理往往适得其反,他们在面试或实习时容易给单位或公司留下不踏实、浮躁的感受。

3. 自卑怯懦。

由于自身的学历文凭、毕业院校的声誉以及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可能造成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产生自卑心理,形成脆弱、优柔寡断、怯懦的不良性格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特别是遭遇拒绝的时候,这种自卑心理更为强烈,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敢面对现实等。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敢参与就业竞争。

4. 依赖他人。依赖是指个体因缺乏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

能力而将问题交付给他人。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为:依赖家人,把找工作的事情完全交给父母,希望父母及亲朋好友能托关系帮自己找到工作。或是在对用人单位进行选择是不是靠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过分依靠父母之意和朋友之言来取舍工作,更多的也表现为从众心理。

三、辅导员如何合理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由年轻教师担任,其年龄、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没有代沟,容易产生共鸣。对于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辅导员容易凭借角色优势,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帮助其进行客观分析,克服困难、走出误区[6]。

1. 化解焦虑担忧。

引发焦虑心理的主要不合理信念是碰到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那是莫大的不幸。辅导员首先是帮助他们更新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有些事物根本就没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其次通过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归因,使毕业生始终充满信心地寻找工作,以实际行动来降低焦虑水平,这样焦虑的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克服。

2. 克服骄傲自负。

骄傲自负、看不起别人,是许多能力优秀生的通病,他们往往目中无人、唯我独尊、自我优越感强烈。辅导员在疏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3. 改变自卑怯懦。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说有什么妙方的话,那么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辅导员,首先,要给予有自卑感的学生以正确评价,纠正其过低的自我评价,这对恢复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扬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有效克服自卑感;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尽早改变自卑怯懦心理。

4. 避免依赖他人。

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个不合理信念即依赖他人。他们认为应该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减少依赖,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四、总结

辅导员根据以上各种在择业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要加强帮助和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寻找影响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并逐步改正。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7]。

此时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理性地进行分析,什么样的行业单位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而不是盲目寻求热门行业。在就业区域上,不要存有乡土观念,比如说在南京读书,择业的时候不一定要固守在此,有好的发展和待遇,也可以拓展自身的求职区域,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大学生只有把个人意愿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种种心理问题,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才能在就业的重要关头,勇于面对挑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柳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2).

[2]王传芳,卫永霞.论心理咨询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基于学生工作案例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美]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M].郑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13.

[4]陈源.理想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63.

[5]杨东霞.浅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云南经济学报,2008,(2).

[6]严海霞.浅谈辅导员如何引导毕业生走出心理误区———毕业生求职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82-84.

合理情绪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乳腺癌根治术病人共68例, 年龄38岁~65岁;已婚;病情为Ⅰ期~Ⅱ期, 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病人符合手术指证并进行了乳腺癌根治术;病人均意识清醒并自愿同意接受研究;两组病人无精神疾病和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将68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年龄53.50岁±7.47岁;文化程度:小学6例, 初中15例, 中专以上13例;经济状况:好8例, 一般16例, 差10例;病情:Ⅰ期20例, Ⅱ期14例。对照组年龄54.29岁±6.84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 初中13例, 中专以上16例;经济状况:好9例, 一般17例, 差8例;病情:Ⅰ期18例, Ⅱ期16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两组病人药物治疗基本一致, 对照组按乳腺癌根治术的常规护理进行护理, 包括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护理、引流管护理等, 向病人进行乳腺癌发生、发展、手术治疗的原理及方法、预后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宣教。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情绪疗法, 采用访谈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 病人入院后即开始, 2d或3d1次, 每次20min~40min, 由组长负责。基本步骤如下。 (1) 心理诊断阶段:对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病人沟通交谈, 找出困扰病人情绪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 即C, 如焦虑、紧张不安、夜不能寐, 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 即A, 如“自己身患绝症拖累别人”等不合理的信念, 即B, 如“我太倒霉了”“我怎会得这种病”等进行初步分析, 指出事件A并不能直接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 (焦虑、抑郁) , 而是由想法B所产生, 人们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的。目的是引导他们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并对自己的问题产生合理解释。此次沟通结束时要求病人写出近段时间曾出现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 以及引起此变化的事件, 讲解不合理的原因是自身存在不合理的信念。 (2) 领悟阶段:对病人写出近段时间曾出现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 以及引起此变化的事件进行梳理, 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负性事件及引起的情绪变化, 通过对负性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感的分析, 帮助病人认识到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些是合理的, 有些是不合理的, 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 从而找出不合理信念, 然后与病人讨论自身价值所在, 用多种方式向病人表达对他们的正性评价;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什么, 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寻找到它们的非理性信念, 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说明情绪是受自己的观念支配, 原因和责任都在自己, 解决问题也取决于自己;指出其不良情绪很大程度由其本人的不合理信念所致, 只有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 才能减轻或消除其目前存在的各种情绪困扰。 (3) 修通阶段:帮助病人认清信念的不合理, 从认知层次产生改变, 让病人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以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的依从程度, 帮助病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决策权, 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 (4) 再教育阶段:帮助病人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强化合理思维方式, 使他们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鼓励病人学会自立自强, 以激发他们的自我承担意识。指导病人合理地运用暗示、宣泄等的自我控制能力技巧, 以增加他们对于困境的忍耐力。同时教育病人家属, 在提供关心照护的同时, 接受病人身体形象的改变, 并注意培养病人的自理能力。

1.2.3 评价工具

1.2.3. 1 焦虑自评量表 (SAS) [5]

采用SAS进行测评, 该量表共20项, 为4级评分, 原始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标准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 分数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重。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9。

1.2.3. 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 [6]

由消极应对 (NC) 和积极应对 (PC) 两个维度组成, 共22个条目, 各条目内容属消极应对 (NC) 的有10条, 积极应对 (PC) 的有12条。各项目答案由“肯定是”到“肯定不是”, 采用5分~1分5级计分法。PC大于40分显示“积极应对”活跃;NC大于35分显示“消极应对”活跃, 分数越高代表程度越高。NC和PC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0和0.787。

1.2.4 资料收集

调查表的填写说明由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指导, 由病人独立完成;若自行完成确有困难, 由调查员不加任何暗示逐条读出, 病人独立做出选择, 调查员代记录。于病人入院当天 (即干预前) 进行调查, 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及SAS、TCSQ的情况;并于病人出院时 (即干预后) 再次调查病人的SAS、TCSQ的情况。

1.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在SPSS13.0软件包上完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 干预前两组病人SAS得分比较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 观察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见, 干预前两组病人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观察组积极应对水平高于对照组, 消极应对水平低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合理情绪疗法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焦虑情绪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认知性心理治疗方法, 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 以理性思维 (合理思维) 方式来代替非理性思维方式, 帮助人们改变认知, 以减少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异常[7]。事情的好坏, 取决于个体对它的看法。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 即使面对一些困境也可能愉快地生活;而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8]。由表1可见, 干预前两组病人焦虑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观察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见, 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有利于改善病人的心理状况。因人的情绪障碍是由不合理信念所致, 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本研究通过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病人沟通、交流, 共同分析、讨论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的核心, 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并找出其非理性观念, 应用心理疏导方法, 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 让他们谈对患病的想法、感受, 使他们有机会发泄, 并能理清自己的情绪, 通过理性分析, 促使病人醒悟自己情绪反应的由来, 明白自己是如何在现实中不断强化这些不合理信念, 重复痛苦, 促使其下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变不合理信念, 建立良好的心态, 来减轻或消除已有的情绪和行为障碍[9]。同时建立起合理信念和新的适应模式。因此, 观察组病人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该疗法目的在于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 改变造成病人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 并建立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 不断修正和改善不良行为和情绪, 这需要医护患及病人的家庭支持系统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10,11,12]。

3.2 合理情绪疗法有利于改善病人的应对方式

良好的应对方式可减轻压力造成的心理反应, 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应对方式, 心理损害的危险可达43.3%, 为普通人的2倍[8]。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合理情绪疗法, 观察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对照组, 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通过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 使乳腺癌病人能够正视现实, 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调节不良情绪, 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提高心理应激能力[13,14], 从而使病人能够更好地正视压力,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减少或避免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缓解压力造成的负性情绪, 更好地适应角色, 维持病人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乳腺癌病人焦虑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8例乳腺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对照组给予乳腺癌手术的常规护理 (即常规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 , 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外, 还给予合理情绪疗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评定病人的心理焦虑程度及应对方式水平。[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前心理焦虑程度及应对方式水平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心理焦虑程度较对照组病人明显减轻, 积极应对方式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消极应对方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合理情绪疗法能明显改善乳腺癌病人的焦虑情绪, 提高病人积极应对方式水平。

合理情绪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7月-2014年10月, 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医护人员中随机选取临床一线500名护士和300医生作为研究对象, 对存在职业倦怠的100名护士与60例医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合理情绪疗法, 其中男45例, 女115例, 工作年限3~25年, 平均 (7.38±1.38) 年;年龄28~55岁, 平均 (36.48±5.29) 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本研究调查, 无脱落。

1.2 方法

对100例护理人员与60例医疗人员进行针对职业倦怠的合理情绪疗法, 采用积极关注, 及时倾听、谈心交流的方式, 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并且由心理咨询师应用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学疗法, 采用先团体进行疏导, 再小组干预的形式进行心理干预, 干预时间为2个月, 对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参照西班牙学者Moreno-Jiménez等根据护士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应对的不同方式三方面编制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3]。采用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简化版”共分两部分, 第1部分反应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第2部分包含5方面内容:压力源 (16个) ;职业倦怠 (12个) ;人格特征 (12个) ;应对方式 (9个) ;生理心理症状 (16个) 。此表应用4分制, 总分为65~260分。得分超过173分以上为有职业倦怠, 得分越高, 职业倦怠情况越严重, 173~200分为轻度, 201~230分为中度, 231~260分为重度[4]。由于对职业倦怠的评价, 医生与护士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 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本研究中的医生评价方式也参照此量表进行适当修改后应用, 进行比对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评分比较

干预后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分别为 (167.38±8.43) 分、 (162.83±11.29) 分, 较干预前 (217.83±15.29) 分与 (209.43±14.27) 分均显著下降,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283、11.853, P<0.05) 。

2.2 干预前后职业倦怠程度比较

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干预后重度评分的比例显著下降, 轻度与中度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3 讨论

职业倦怠是由于个体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状态下, 出现的一种身心过度疲劳、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医护人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5]。有专家估计, 中国已经进入职业倦怠高发期, 虽然部分学者在研究和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但多数是研究他们的工作倦怠与个体因素、社会组织因素的关系, 结果比较零散。针对目前已经成为“流行病”的职业倦怠现象, 如何恰当运用心理学疗法进行专业的预防和治疗, 是未来研究的主流趋势[6]。

我国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CNKI数据库检索对近10年国内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合计172篇, 其中护士相关研究占73.3%, 医生相关研究占11.0%, 医护人员总体研究占15.7%。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 杭州地区护士约有57%存在轻度以上倦怠, 35%存在中度倦怠, 8%存在严重倦怠。国内对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但也有研究表明: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护士。

相关研究数据还表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调查为主, 大多局限于现状调查, 原因分析, 而关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上, 仅限于干预建议阶段, 具体干预措施方面研究较少, 如采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合理情绪疗法、放松疗法进行心理干预的研究较少[7]。西方发达国家对此涉入较早, 从199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一届欧洲工作倦怠会议至今, 在理论、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西方发达国家工作倦怠已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8]。

目前本院开放床位1800多张, 而医护人员配比相对不足, 一些重点科室如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监护室、神经外科监护室等危重患者聚集的地方, 医护人员明显不足, 他们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地工作, 随时处于各类应激源的环境中, 极易出现疲劳感、冷漠、焦虑、工作效率下降等表现, 更有一些医护人员已经出现轻重不等的生理症状, 如记忆力下降、失眠、嗜睡、厌食、精神恍惚等, 有的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而医护人员在倦怠状态下工作, 很容易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在医患关系越来越复杂的今天, 医疗差错的发生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打击可能是致命性的, 更会加重倦怠症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医疗差错对医护人员本人及其家庭乃至患者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影响面以及影响力不容忽视[9]。近年来, 除了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转行外, 就业后医护人员离职率也明显升高, 导致医学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10]。因此, 了解本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积极采取恰当的心理学疗法给予干预, 减少或杜绝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发生, 对维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确保医疗护理工作安全, 乃至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1]。

目前对职业倦怠症状分析研究较多, 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对职业倦怠进行治疗的研究国内相对较少[12]。本研究帮助新入职医护人员调整心态, 建立良好行为模式和科学的心理防御机制, 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13]。对已经存在职业倦怠的医护人员积极干预, 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 缓解工作压力, 疏导不良情绪, 最大程度维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14]。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 干预后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均显著下降, 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干预后重度评分的比例显著下降, 轻度与中度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 合理情绪疗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改变医护人员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 减少不合理信念, 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 改善人际关系。采用心理学合理情绪疗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减轻职业倦怠, 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赢得病患良好口碑, 投入较少, 经济效益巨大[15]。

总之, 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身心健康, 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可以改善医护人员的认知, 学会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具有良好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防治中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10月, 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医护人员中随机选取临床一线500名护士和300名医生作为研究对象, 对存在职业倦怠的100名护士与60例医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合理情绪疗法, 对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干预前后职业倦怠的评分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 探讨心理学合理情绪疗法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结果:干预后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分别为 (167.38±8.43) 分、 (162.83±11.29) 分, 较干预前 (217.83±15.29) 分与 (209.43±14.27) 分均显著下降,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283、11.853, P<0.05) 。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干预后重度评分的比例显著下降, 轻度与中度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合理情绪疗法对缓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合理情绪 篇10

摘 要:毒品对于毒品依赖者的心理具有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采用合理情绪治疗法对海洛因戒除者防复吸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强戒人员纠正其关于复吸的错误认知,调整不良情绪,改善毒品断戒行为。

关键词:合理情绪治疗 海洛因戒除者 复吸 应用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项目编号:Y13037

毒品对于毒品依赖者的心理具有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吸毒者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情绪状态、行为特点等都可能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在吸毒成瘾期间,随着毒品的摄入量和次数不断增加,毒品对于生理、心理的影响也随之加剧,以致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海洛因依赖者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失调、紊乱和变异现象。吸毒者的兴趣感、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精神处于高度或明显的紧张、恐惧、焦虑、烦躁、孤独、空虚状态,思维混乱,疑心重,易发怒,敌对性和攻击性增强,这些心理障碍,导致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和效率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坚持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因此,心理治疗对于戒毒者心理依赖的治疗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有学者认为戒毒过程中引入心理治疗,在促进其身心康复,降低复吸率上取得了可见的成效[1]。如,彭维真的分析结果认为,戒毒过程中的心理治疗、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能够改善戒毒者的负性情绪和其他心理障碍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操守,对预防脱毒后的复吸有一定积极意义[2]。

不良的心理特征是导致其吸毒的心理原因,也可能是复吸率高的重要心理因素。“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这是人们对毒瘾顽固性的形象描述。毒品对人的伤害不仅在于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损伤,而且会导致吸毒者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无论是对自身、家庭、社会都有较大的危害性。因此,防复吸成了戒毒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用心理治疗的手段对海洛因戒除者进行防复吸的心理干预,就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1 合理情绪治疗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

1.1采用合理情绪治疗法对海洛因戒除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可行性

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可以帮助强戒人员纠正错误认知,调整不良情绪,改善毒品断戒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吸毒本身就是一种变态行为,而且在导致其行为产生的原因中,环境因素是一个主要因素。改变吸毒习惯、戒除毒瘾的关键之一就是改变环境条件,根除环境因素,而行为治疗方法既强调以行为为中心,治疗目标直取行为本身,又强调环境等外在变量的作用。行为治疗的结果最终能够改变被治疗的行为,对于吸毒行为也不例外。但是吸毒行为本身单纯、暂时消失并不是我们戒毒成功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终身不再吸毒。我们着眼消除戒毒认知上的根源,在认知上纠正他们的错误理念,帮助他们克服非理性的自损观念和行为,帮助他们去追求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而不是短暂、虚幻的快乐。吸毒行为也是如此,吸毒者大多数感到空虚、无聊或因为生活、工作失败而认为自己无能,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引导下,渐渐走上吸毒的道路。而理性情绪疗法具有积极、直接的特点,它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关系为中心。所以,应先矫正那些非理性的思想信念,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向、追求目标和理想,并学会用科学、理性、求实、灵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同时,通过讨论会、示范等治疗技术,教会他们运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因此,应用合理情绪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手段对海洛因戒除者进行防复吸的心理干预是切实可行的。

1.2采用合理情绪治疗法对海洛因戒除者防复吸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1.2.1海洛因依赖者认知偏差特征突出,有认知矫正的必要

海洛因依赖者往往存在许多认知偏差和不良认知。比如,有些人认为吸一次不会成瘾,能够控制自己,最终从开始吸毒发展到成瘾;有些人对毒品的相关知识及危害认识不足,涉毒只是出于好奇,认为比较刺激、时尚、新潮,从认知上的寻求刺激和好奇发展为毒品依赖,不良认知还可能有:认为自己没有希望,生活空虚无聊、感觉孤独、有被抛弃感、无助感,或者追求及时行乐,价值观和人生观严重扭曲;药物依赖者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存在与认知功能障碍相互影响,对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1.2.2 海洛因依赖者的负性情绪特征明显,有必要调整情绪

海洛因依赖者的情绪明显不稳定,某些人在情绪不良时依靠毒品来摆脱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抑郁、紧张、易生气、冲动、缺乏自尊、情绪不稳、人际关系紧张、欲望要求立即满足,不能延迟满足的心理渴求特质。往往有一定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

2 合理情绪治疗在海洛因戒除者防复吸中的心理干预应用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这种理论及治疗方法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特别强调认知在其中的作用,是一种认知取向治疗方法,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整合。合理情绪疗法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和技术,也经常使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具体适应症为: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

2.1治疗原理

第一,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第二,核心是ABC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评价造成。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指劝导干预; E: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 F:new feeling,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

2.2工作过程

2.2.1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海洛因断戒者)的不合理信念,即寻找求助者(海洛因断戒者)ABC的过程

在帮助海洛因断戒者寻找ABC的过程中,树立A推出C,而不是B推出C。C(即复吸行为)是由错误认知B(由于自身戒毒不合理信念)造成的。也就是说,存在错误认知B,比如,“戒毒不难,康复也容易”“毒品对健康的危害并没有宣传的那样严重,只要自己注意节制就可以了”“认为戒了很长时间了,吸一两口,隔一段时间吸一两次是不会上瘾的”“毒品是戒不了的,离开了戒毒所,毒友又会回来找”等错误认知往往会导致海洛因断戒者的复吸行为。

2.2.2领悟阶段

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他的问题是由他现在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在领悟阶段,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领悟以下三点:

第一,使求助者认识到错误的信念引发了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即求助者(海洛因断戒者)对毒品的滥用行为和负性情绪是因为自身对毒品的认知不足和断戒、复吸上有许多错误认识。

第二,自己认知评价往往会引发心理问题,求助者应对自己情绪行为反应负责。求助者(海洛因断戒者)应对毒品的滥用行为和负性情绪负责,任何理由和托词都只能是借口。

第三,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即帮助求助者 (海洛因断戒者)认识到对毒品的滥用行为并意识到只有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消除负性情绪。

2.2.3修通阶段

咨询师应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除。

2.2.3.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这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苏格拉底的方法是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

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所谓黄金规则,就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观念。某些求助者常常错误地运用了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因为当“别人必须喜欢我”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他常常会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对等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而构成了“反黄金规则”(Verse Golden Rule)。因此,一旦求助者接受了黄金规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下面,对毒品戒除者常见的复吸错误认知进行分析[3]。

2.2.3.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

就是帮助求助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的方法。

第一,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情境之中。

第二,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体验适度情绪反应。

第三,停止想象,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如,帮助强戒人员处理负性情绪的方法,成瘾自助组织提出的“HALT”,即避免饥饿,气愤,孤独,劳累[4]。

2.2.3.3家庭作业

包括:RET自助表(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Rational Self-Analysis)。认知性的家庭作业(cognitive homework)也是合理情绪疗法中常用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辩论在一次治疗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2.2.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第一,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

第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3 关于合理情绪治疗在海洛因戒除者中应用的思考

第一,合理情绪疗法假定人有一种生物的倾向性,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需要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因此,对于那些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求助者,合理情绪疗法认为这些人虽有可能被治愈,减少他们自我困扰的倾向性,但绝不会达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使用合理情绪治疗时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一旦使用该方法,就一定能消除毒品依赖者的不合理认知、消除复吸行为。

第二,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果。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对那些在治疗中拒绝为改变自己信念而努力的人,或过分偏执者以及有领悟困难的人,则可能难以奏效。对毒品依赖者进行防复吸心理干预时一定要首先考虑使用对象的情况。年龄比较小的未成年或老年人都不适用;文化层次比较低的毒品依赖者也不适宜。

第三,合理情绪疗法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也与咨询师本身有关。

心理干预的效果,往往与咨询师本身的理论水平、实操能力有极大关系。使用合理情绪治疗方法还有其特殊要求。因为他们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合理的信念,从而阻碍治疗取得成功。因此,咨询师也要不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尽量减少自身的非理性成分。

4 该治疗方法不是由咨询师自己一厢情愿地选择

应该由求助者和咨询师共同协商,促其成长,才可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没有求助者主观意愿,外因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心理治疗是一个教人自助、自我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希范,袁俏芸,李凌心.心理治疗在戒毒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国药物滥用防止杂志,2007,13(5):286.

[2]彭维真.心理治疗在戒毒中的实证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止杂志:心理科学,1997,20(2):147.

[3]马立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及矫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70.

[4]施红辉.戒毒脱瘾九训理论与实操[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35.

[5]郭念峰. 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32-144.

合理情绪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以来本科收住的住院患者191例, 随机编号法分为治疗组97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97例, 男58例, 女39例, 年龄12~65岁, 平均51岁, 其中肝癌52例, 肺癌30例, 胃癌15例;对照组94例, 男59例, 女35例, 年龄15~60岁, 平均51岁, 其中肝癌48例, 肺癌27例, 骨转移性癌痛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类型、初发和复发人数、疼痛分级评估方面 (I、Ⅱ、Ⅲ级疼痛) 、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肿瘤内科化疗、放疗、介入治疗, 按照WHO癌痛给予止痛药。

1.2.1 对照组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 给药前后观察效果, 并同时给予心理护理, 通过谈话、看书、听音乐等方法减轻心理应激对疼痛的影响, 病室尽可能安静舒适, 减少环境因素对疼痛的影响[2,3]。

1.2.2 治疗组

(1) 在患者住院24 h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 以便主动了解患者家庭和社会关系, 是否得到关爱和支持,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看法、反应、态度以及因病而表现出来的情绪及行为, 有利于针对性实施治疗对策。 (2) 对一些情绪较大或不稳定的患者, 可以首先实施安静状态下的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平卧位闭目休息, 复式深呼吸, 开启舒缓音乐或患者个人喜爱的音乐和歌曲, 缓慢地开始对自然和相关美好事物的描述, 或帮助其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 也可由其自述曾经引以为豪事情, 保持开心愉悦的状态, 使患者处于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中, 并进一步指导患者放松肌肉, 提高患者应对焦虑性情绪反应的能力。 (3)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让患者说出自己对疾病所持观点, 然后按照其观点进一步推理, 最后引出谬误, 从而使患者识别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 并主动加以矫正, 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求助者持有的关于患者自己、他人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设进行挑战和质疑, 以动摇患者的这些信念, 帮助他们回到现实中来, 使之认识到只有相信科学, 积极配合, 保持乐观情绪, 拥有主动治疗的态度才能尽早战胜病魔, 回归社会。 (4) 向患者讲解科学的治疗方法, 争取其积极主动配合, 认真观察癌症疼痛的好发时间、持续时间、疼痛间隔时间、疼痛高峰时间及疼痛性质, 准确指导用药, 并根据时间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治疗学、护理学等相关知识, 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因素, 做到定时给药、提前给药, 随时出现疼痛时或夜间疼痛剧烈时加大止痛药剂量, 达到最佳止痛效果。告诉患者不要在疼痛难忍时才能实施镇痛, 应提前给药。消除患者及家属连续使用止疼药即可成瘾的思想以及止痛药影响伤口愈合的错误观念, 给患者创造一个无痛的世界[4,5]。 (5) 个体化给药。给药剂量个体化, 即按量 (止痛剂量直至患者疼痛消失) 给药, 而非定量给药, 并制定疼痛治疗护理计划。 (6) 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 应贯穿疾病始终, 每天19:00~21:00这段时间内效果更佳, 掌握患者心理动态, 有助于睡眠。出院后用电话不定期沟通, 及时掌握患者情绪和止痛效果。 (7) 疼痛管理组成人员趋向于多学科相结合的道路, 护士医生是疼痛管理的基石, 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疼痛、情绪的变化, 准确评估疼痛, 患者的主观感受是评估疼痛最可靠的指标, 并由医生、护士在病历和体温单上根据疼痛评估法标示出来[5]。

1.3 评定标准

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评定心理障碍[6], 采用0~4分5级评分法, 90项总分越高, 心理障碍越重, 止痛效果采取主诉疼痛分级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阶段评分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Scl-90评分为 (92.38±17.21) 分, 4周为 (64.68±8.57) 分, 8周为 (78.68±13.63) 分, 治疗组治疗前Scl-90评分为 (94.25±15.62) 分, 4周为 (52.71±5.25) 分, 8周为 (32.22±7.82) 分, 治疗前两组心理障碍和主诉疼痛分级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4周、8周同期比较, 治疗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完全缓解85例, 部分缓解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6.9%。对照组完全缓解45例, 部分缓解20例, 无效29例, 总有效率69.1%。由此可得,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癌痛患者是构成慢性疼痛的最重要人群, 疼痛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应答, 同时还伴有主观的心理感受, 癌痛对患者全身情况的影响程度与其情绪反应密切相关, 长期不良情绪影响可导致情绪障碍, 出现焦虑、抑郁、害怕、失眠、恐惧、绝望和孤独等, 有时疼痛病情并非十分严重难以控制, 然而疼痛在那些有严重情绪障碍的患者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和强烈, 同时也使癌痛治疗变得复杂和困难, 疼痛治疗不及时, 将可能在患者情绪、心理和躯体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应注意情绪变化, 采取措施改善负性情绪, 提高治疗顺从性, 减轻躯体症状, 增强免疫功能,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 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 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 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 而是应该改变认知, 通过改变认知, 进而改变情绪[8]。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 人们的认知为B, 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 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强调认知、行为、情绪的关联性, 而且治疗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技术都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3方面。认为人们是由于那些不合理的思想才导致心理障碍的。因此, 如果使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思想, 并使其转化为合理的思想, 就能取得有效的治疗结果。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 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 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 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与分析, 使患者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根本的不同,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 医护人员是积极主动地做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权威信息提供者和与患者非理性观念对抗的辩论者。而传统心理治疗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治疗过程, 只能把患者目前的问题同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加以解释, 然后消极地等待患者的顿悟, 顿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及时产生顿悟, 也不一定能使问题得到改善。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是与不合理反应辩论, 这种方法是让患者说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按照其的观点进一步推理, 最后引出谬误, 从而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 并主动加以矫正。癌症疼痛患者认为自己糟糕至极, 存在对家庭、社会都是沉重负担, 无自身价值, 并且认为现有科学水平并不能解决自身疾病, 因此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因此, 医护人员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同患者不合理信念和假设进行分挑战和质疑, 以动摇患者的信念。

影响癌症疼痛治疗中的时间因素:人体生理活动随自然界的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 疾病的变化受到这种时间生理的影响而产生节律性变化;药物的作用常出现昼夜节律性变化, 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的昼夜规律都影响药物的效应, 药物代谢的节律又受到个体差异 (年龄、遗传因素) 及环境条件的影响;癌症疼痛的时间节律性的系统知识;最佳心理、情绪治疗时间, 医学文献报道, 在19:00~21:00能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积极因素, 密切注意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 处理好疼痛管理和实践之间存在的偏差, 缓解或减轻患者疼痛[1]。

掌握了癌痛的时间性, 医护人员应该在患者住院后把这一治疗因素告诉患者, 按照三阶梯癌痛给药法, 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 适时、及时给予治疗, 给予健康生活指导[9]。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不合理信念应针锋相对, 不留情面, 而不要因害怕遭到对方拒绝而姑息迁就。

本文通过遵循时间原则治疗癌痛,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埃利斯情绪疗法修正或重建患者种种看法、理解或认识, 达到了转变患者不良认识, 有效改善不良心理、情绪, 促进患者的遵医行为, 加快了患者康复。只有加强二者治疗才能给患者创造一个无痛的世界。

因此, 在癌症疼痛治疗过程中, 应遵循时间原则, 科学三阶梯止痛治疗, 确立“以人为本”, 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做到因病、因人、因时制宜的原则, 减低患者各种不良情绪, 使患者治疗后能带着无痛或最小疼痛, 最少焦虑、抑郁去生活,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16-122.

[2]吴红艳, 刘珊.欢笑是最好的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2) :71.

[3]张新芳, 张艳红.癌症病人疼痛的护理[J].临床医学, 2000, 20 (6) :63-64.

[4]李柳芬.疼痛管理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6) :566.

[5]李漓, 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7 (6) :633-635.

[6]赵继军, 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4) :383-384.

[7]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184-188.

[8]刘彩霞.乳腺癌60例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4) :3391.

上一篇:信号测量电路下一篇:蓝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