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网络舆论(精选8篇)
做好网络舆论 篇1
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向全国人民发送元宵节语音问候,并走进了央视《新闻联播》演播室,随后调研了新华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猴年春节后的首次公开活动。习近平总书记高调调研三大国有媒体,是对媒体人极大的鼓舞,而在这次调研当中显露出来的两个要素亦应引起媒体人的高度重视。
其一,所到的是人民日报社的新媒体中心,调研的内容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运营情况。在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现场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问候,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发布问候语音。这次问候方式充分体现了对新媒体的重视和期望。
其二,在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媒体必须遵循党的路线,维护“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他还说,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忠诚于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
这两大要素为媒体人指明了方向——发展新媒体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好舆论导向依然是重中之重。
1 从微信与电视、报纸的联手看媒体融合
不知道是否有人留意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结束语是从哪一天开始增加的这样一句话: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这一改变充分证明,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业已成为传统媒体无法回避、只能共赢的选择。再加上时下正在蓬勃发展的视频直播,新媒体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我们首先从微信的发展来诠释一下新媒体的特点。
2011年初,微信(We 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该软件主要是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的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到2012年3月底,仅仅耗时433天,用户就突破了1亿。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的用户数超过了3亿,影响力遍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方人。而截至2016年7月20日,微信活跃用户已达5.49亿。
在短短两三年的发展过程中,微信的功能不断增多,直至走向商业化。除了大家使用最为频繁的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更是遍地开花,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除了为用户提供大量链接内容,也成为大家最为便捷的自我实现、自我营销方式,这些平台也被称为“自媒体”。大量的此类平台做有针对性的小众化专业服务,极大地满足了人群的个性化需要,也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弘扬真、善、美的社会风气,赢得用户的热情追捧。这些平台的策略中有许多做法是值得传统媒体借鉴的。
为应对如日中天的微信,马云很快采取了行动,先是在2013年4月末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又在同年9月推社交App“来往”,这一次,马云信心十足,称“要火烧南极,打到企鹅家里去”。然而一个月过后,“来往”用户增长不力,大概为100万,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不过马云并没有放弃,经过一年的准备,阿里终于在2015年1月份推出了又一个通讯应用“钉钉”,希望可以从特殊人群切入找到突破口,然而腾讯微信早在2014年便针对企业市场推出了微信企业号,而且将许多功能交给第三方合作伙伴开发,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微信企业号发展神速,很快便推出了针对各个行业的应用,阿里钉钉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传统的战争是有输赢的,而在这场日益紧张的媒体战争中,“不战而胜”才是正确的思路,不能只想着“搞翻掉”。当传统媒体的半壁江山看似已经被新媒体蚕食之际,如何顺势而动,化解危机,合作共赢,是值得认真面对的。
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从媒体发展格局看,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年轻人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艰难抉择的重要时刻。严峻的形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
上面的例子证明,新媒体可以在不断摸索、规范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与传统的权威的媒体进行嫁接,双方优势互补,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内容上趋向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应是融合的本意。
2 认真学习领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专门强调了新媒体的作用,“(宣传工作)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通过认真的学习领会,媒体人应该认识到,新媒体现已成为新闻竞争的主战场,也是党的舆论工作的新阵地。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网络传播正能量。
3 在新闻实践中发展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祭奠英烈”“寻访历史”“拜访战争遗存和幸存者”三大主题,《西安晚报》策划了“寻访黄河沿岸抗战记忆”大型系列报道和“抗战英雄人物”长篇通讯系列报道。“寻访黄河沿岸抗战记忆”采访活动跨越陕西、山西、河南和内蒙古四省区11市8个县30多个乡镇,历时半个多月。共刊登了12个整版、7万多字的稿件。“抗战英雄人物”长篇通讯系列报道共刊发通讯15篇,图片20余幅,文字4.5万余字。其中,《抗日英雄村走出的传奇将军》被《解放军报》和《国防报》转载。稿件在报纸刊登后,被大量纸媒转载,也在朋友圈被大量点赞、转发。
2015年6月28日,陕南突降大到暴雨,尤其是佛坪、南郑等县山洪、泥石流频发。《西安晚报》社记者不顾危险,当即冒雨赶赴汉中,连夜将稿件文图传回报社。记者在拍照过程中不幸摔伤,有时一天只能吃一个馒头,但坚持采写拍摄了《佛坪岳坝与外界失联42小时》《洪水来袭村干部砸窗救出俩老人》《带领全村抢险顾不上自家房屋泥石流掩埋村主任家房屋3口人无家可归》《刚救完乡亲泥石流就来了村文书眼看着母亲被吞没》等29篇鲜活的新闻稿件和18幅新闻图片。
这些报道刊发后,全国数十家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纷纷转载。其中,《佛坪县政协一副主席查灾时被冲入河中失踪》《灾区救援队伍中的最美女汉子》《刚救完乡亲泥石流就来了村文书眼看着母亲被吞没》刊发后,网上点击率都在1万多人次以上。
2016年2月23日稿件《最后在老宅里过个“年”》反映了岔峪村滑坡灾害频发,困扰群众多年,当地政府帮群众解困,实施整体搬迁的故事,是践行“三严三实”的现实案例。对即将离开故土的303名村民来说,既喜悦又纠结,这是一篇彰显党和政府阳光政策和记者践行“走转改”所发掘的典型报道,这正是契合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要重视新媒体,搞好传播力。从这些稿件的影响力来看,很好地弘扬了社会主旋律,是做好正面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案例。
“铁水打花”是陕西的一项传统民俗,和舞狮子、闹秧歌一样,是我们的传统春节风俗。并且还是专属于陕西榆林米脂地区的传统民俗,是从北宋延续至今的千年绝技。这个技艺鲜为人知,是宣传丝路文化、宣传陕西、宣传中华文明的最好载体。《铁水打花如梦幻》一稿内容独特新颖、可读性强、有地域标签,并且在每年的元宵节这个时间节点上才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符合了新闻的新鲜性、接近性、时效性原则。在报纸和新媒体刊发后,都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2016年9月18日,我们策划了“重走长征路”系列采访活动,希望在当下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弘扬党的光荣历史。
4 结束语
作为传统媒体人,要学会用各种形式传达媒体人诉求,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优质的原生内容是最有市场的。我们既要用好新媒体,也要认识到,有深度、有看点的原生内容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创新、变化,只有内容是刚性需求,新旧媒体的竞争和融合最终是内容的竞争和融合。党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好舆论导向,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摘要:做好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是大势所趋,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好舆论导向依然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媒体融合,舆论导向,新闻实践,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干部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邱道勇.微信改变世界[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做好网络舆论 篇2
摘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宣传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互联网由于具有强大的舆论放大功能和组织动员能力,日益形成了社会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提升青年员工的上网引导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关键字:
互联网宣传
网络舆论
引导
监管
正文:
现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作为继广播、报刊、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介”,也日益成为社会宣传媒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互联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网络而快速兴起的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具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增强对员工的上网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来说,网络既是宝贵的知识宝库,是他们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和得到经验生存成长的另一种形式,但对于那些没有辨别力、没有抵抗力的人群来讲,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幻空,鱼龙混杂,充斥着诱惑,没有道德底线,引导青年群体沉沦于低俗的网络文化不能自拔。从哲学角度来说,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从这些哲学原理中可以看出:青年人群沉溺网络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内因和外因。因此,企业和管理部门需要对青年人群正确的引导。
(一)内因方面
青年人沉溺网络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人群其自身意志薄弱,自控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差,现实生活中养成的不良品质可以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行使,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随意骂人、中伤他人、在虚拟世界中打架、甚至杀人,展示自我,唯我独尊。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在这里都有了,便更加让青年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同时,国际上的纽特斯特(NEWTEST)有这么一种说法:网络是青年人群的精神避难所,之所以会成“瘾”,主要是这些成“瘾”的青年,在现实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而他们又缺乏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因此,只好沉迷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和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
(二)外因方面
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等先进传媒工具的出现,为网络的普及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客观地说,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是青年人群沉溺网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但并不是罪魁祸首。一般,在现实生活中有其他爱好,业余生活丰富的人群沉溺网络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一个网络时代产生了,一种精神正在消亡。伴随着一些东西的消失另一些东西正在滋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1)。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会成为人们进步的不竭动力,反之,则会阻碍人们的活动,甚至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多数青年人安于现状,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和解决矛盾。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利与弊,存在着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正确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采取适当合理的管理、引导手段,帮助青年人群梳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以正确引领树立良好的网络习惯。计算机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同时,有助于扩大宣传职能,但也是一种娱乐工具。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虚拟网络的热衷。
二是在上网过程中取精华,弃糟泊。互联网的地位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它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和宣传功能。信息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青年人群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引导青年人群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泊,思考“为何用?用什么?怎样用?”的问题了。
三是规范青年人群的网络行为。由于现今社会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打开、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在网络上而已造谣诽谤、中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等。
二、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建立良性网络环境。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一个新兴媒体。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两者在舆论导向的特征和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当引导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政府媒体网站为主导、商业化门户网站为主流,以及一些其他专业性和小型网站并存的格局,网络空间已经演变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但由于对互联网的管理相对滞后,互联网双刃剑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给任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信息。
(一)网络舆论的优越性
由于传统的媒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如报道时间滞后、广泛性受限、交互性差、成本高、监督主体偏移等因素,相比较之下,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是拥有广泛的监督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开放,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自己生活的社会、关心周围生活环境,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维权意识。在这个群体中年轻人居多,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他们愿意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点评、分享自己对于社会事件的独特见解,这是汲取公民意见推进言论自由和民主化的一个平台。
二是创造了较为自由的言论环境。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民意表达程序,它可以随时随地在具有网络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网络可以给人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真实表现自己。
三是传播速度高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是以秒来计算。无论是世界的哪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在几分钟、几秒钟内就可以被广泛传播,能够让在不同地方的人在最快时间内得到消息并传达。因此要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都有不可比拟的高效传播速度。
四是多元化的视角。我国网络参与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评价都是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无论是短小精悍的点评还是长篇大论的分析都能够引发观点的碰撞,因此构成了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监督视角。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这些优越性,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民众监督,扩大宣传功能,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
(二)网络舆论的负面效果
当今中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和谐社会是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性概念,是全面的、多领域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和谐的现实社会,还应该包括构建和谐的与现实社会有紧密联系而又有很大差别的“网民”之间互动的虚拟网络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社会中每个层次的人都拥有了发言权。无论是学术泰斗,科学精英还是激进分子,民族叛徒。他们只要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其他人就有机会接触到,并且作者的真实身份也能够很好的隐蔽起来。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更像一个虚拟的文化社会,它可以提供所有的信息,资料。甚至可以虚拟社会角色,但如果人过度的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就会失去现实人际交往,甚至将虚拟与现实混淆,丧失正义感和道德感(2)。
一是情绪型舆论泛滥。网络交流虽是一种不受地域、空间等诸多因素限制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交流方式,但它存在不直接、缺乏形体语言暗示等弱点,有时也难以反映双方的真实想法,那么就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流”。故此,鉴别能力弱的网民就很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最后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型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
二是刺激性舆论背离社会公德。当前网络舆论中许多商业网站及个人为经济利益,大肆制造并传播带有一定刺激性的舆论信息,甚至不乏淫秽、色情、暴力等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事件。挖掘具有刺激性且让网民更感兴趣的个人隐私,社会热点,甚至炮制虚假事件,中伤他人,抹黑政府和行政部门,实际上,这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直接违反。
三是虚假性舆论破坏社会秩序。在网络上,民众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表达,这使得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特性,也为一些网站和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便出现了在网络上炮制虚假信息的行为,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而网络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征,助长了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传播和蔓延,常让网络谣言逐渐在舆论信息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众口铄金”的效果,导致信息误导,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建立和网络发展速度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结构,但也显示出各行其是、缺乏主线的隐患。近年来,网络社区、网络救助等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呈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网络信息的构成结构、传播方式及民众价值观念。但是我国网络管理发展较晚,管理思维滞后,造成了对网络传播事业发展的很大阻碍。今后,随着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新型网络文化现象出现。而在外资大量进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国外网络文化向中国扩展的情况下,国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将加速渗透。我国管理政府如何加紧研究,加强应对,规范网络管理,促其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就很容易导致人的非理性化,从而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造成政府管理失控,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高瞻远瞩,合理引导舆论,控制互联网参与政治的程度。一方面通过立法打击破坏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和引导网上舆论,控制互联网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面对互联网开放性传播、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在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时,我们应充分意识到信息控制虽作为一种必要之恶,却能将有些信息导向健康方向。这里所说的信息控制,指的是在不违背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帮助青年人群更清晰地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同时也可以树立执政党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地位。
(四)建立理性的网络监管制度
面对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中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压制,不让负面信息暴露。如国内发生的贪污腐拜、民族反抗、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政治斗争,等等诸如此类不利于政府形象的,统统封锁,取而代之的都是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篇章。这样既扭曲了媒介传达信息的基本功能,导致民众闭目塞听,对国内外的情况缺乏了解,无法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并作出反应,实质上公民无法享有知情权。同时,网络由于它自身的传播特性,并不像传统媒体般能简单地封杀遏止信息传播,如果一味强行压制信息,一旦真相曝露,必将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3)。因此,在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时,要充分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受众希望媒介传达给他们的是一个相对全面、真实的世界。
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就是说,要对网上的舆论热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汇集研判网络舆情。没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借助外力,通过和一些软件或互联网数据公司合作,请他们有针对性地收集报送信息。
二是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在把信息收集起来后,要对信息进行研判。首先要研判它的真假。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信息可能是虚假信息。特别是对一些网上举报、爆料,一定要鉴别真假。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特点,不排除一些人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利用网络的力量达到个人打击报复的目的。其次,要研判它涉及的事件性质、主要观点和诉求,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它反映的是个人问题还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会不会在网上被炒起来。在这种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研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三要正解对待网民的心态。当今国内矛盾突出,重要体现在分配问题上,凡是政府涉及到腐败、贪污或者分配的问题上,民众对待政府的态度许多是不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要正确认识民众的心态,正确对待处事的方法,要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
四是要有据理力争的态度。对于有些错误的舆论,我们除了要澄清外,还必须严惩造谣者,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还被诬陷者一个清白。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通过行政手段的,就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澄清事实,还一个清正。
从当前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相对滞后、互联网管理多头进行、责任不明,需创新制定适应地区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制度。要对网络舆论进行制度规范和机制约束,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建立网络阅评制度,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进网站报道的质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有害信息处置要严,及时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引导人、约束人、激励人。结语:
网络时代,宣传工作的重点力度已经转移到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而蓬勃发展的网络舆论上来,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不同的新特性带给人们更大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网络中逐渐丧志道德准绳,导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等一系列行为的发生。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一个交换评论与批评的理性场所,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和建立自由交流平台的美好家园,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去规范和技术的手法去引导,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努力。因此,在新的网络时代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是我们长期坚持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正确的技术手段、合理的引导方式、健全的监管体系、健康的舆论导向,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论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2012.7(2)陈力丹:《我国传媒职业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解决的对策》,现代传播,2005.4。
做好网络舆论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网络反腐败 舆论引导 建议
通过网络渠道能够进行反腐败举报,网络反腐具有传播面广的特点,同时操作简单,比传统的举报耗资少、举报时间短、隐蔽性强,成为广受欢迎的反腐败手段。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等特点,网络举报并不能保证线索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举报人的身份也比较难确定,因此也存在着虚假举报和网络谣言等情况,给当事人带来身体和心灵的伤害。
1反腐倡廉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
1.1反腐败网络舆论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爆发性。通过很多的实际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涉贪涉腐案件经过曝光后立刻爆发成为整个舆论的焦点。这些网络舆论从潜伏转化到成为舆论焦点的途径没有用来对其进行准确评估的条件,给整个反腐舆情带来较大的困难。
1.2反腐败网络舆论的形成具有很强的集聚性。反腐败网络舆论具有的代表性与其他的网络舆论不同,网民的社情民意在反腐败意见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多数网络媒体和网民的反腐败意见是一致的,而且最终反腐败案件的解决也是朝着网民希望的方向所进行的。
1.3反腐败网络舆论的形成具有互动性。反腐败案件较之其他的案件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也更易引发网络舆论。由于网络独具的开放式的环境,在反腐败事件的进程中,很多网民都能进行大范围的网络互动,与相关司法机关和纪检机关的互动,与涉事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互动等,从而推动事件向着白热化进行。
2关于做好新时期反腐败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2.1网上举报平台的专门设立。建立一个由官方主建、网民参与的网络反腐中心,对网上举报实行注册参与,走上正统、官办之路,从而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对各种网络犯罪活动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在举报的过程中,采用实名制,举报者必须确保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和举报的有效性,对于举报重大案件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奖励,鼓励网民的参与热情。
2.2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宣传教育。网络独具的时效性和传播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使得其成为进行反腐宣传的绝佳平台。要加强对网络文明的创建,对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加强和改进,积极提倡文明上网,提高网民的上网素质,保证网络的纯洁。对网上的热门话题,积极进行相关信息的呼应,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疏导,控制网络舆论全局,建立正确的主流导向,引导民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支持和理解。
2.3网民的法制教育要加强。公众是进行网络反腐的主体,在参与社会监督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和理性,反映的情况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和个人恩怨而没有证据的举报或是进行不实举报。民众通过网络进行社会监督是一项公民权利,每个人都应行使好这项权利,参与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法律,不实或虚假举报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对广大网民进行网络道德的引导和疏通,同时对散布虚假信息的网民进行惩罚,以此来进行约束。
2.4政府将相关信息进行公开。我国公民享有的最基本权利是对公共事务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建立和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网络平台上及时进行信息的发布,释疑解惑,接听民意。民众也能在网络上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表达。网络新闻发言人还应做好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一些重大决策的决定,要在网上进行征询,接受人民的监督,积极打造出阳光政府的形象。将传统的反腐手段和网络反腐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各级官员的廉政建设。
3小结。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舆论热点倍出,广泛地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热点,需要采用合理的引导方法,也需要网络媒体者将自身素质进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源.关于新时期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与思考[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2]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晋昕[J] .先锋队.2012,(09)..
地方媒体如何做好舆论监督类报道 篇4
首先, 在我们办监督类节目的时候要从认识上走出几个误区:
说道舆论监督, 大家往往就会想到央视乃至各省级台的名牌栏目, 但是在地方台, 和央视以及其他省级台比较起来, 在舆论监督类节目上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这既有办节目者本身的区别, 也有受众的感观的区别。
第一, 我们不能对节目的期望值过高。观众往往把地方台的监督类节目与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省台的话题、夜航等栏目进行比较, 但在实际工作中, 地方的新闻舆论监督与中央媒体的舆论监督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一是权威性、操作性上的差异。地方媒体由于身处一个相对小的行政区域, 节目本身受到的影响较大, 监督题材报道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干预。二是地方媒体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与中央媒体等大媒体单位无法同日而语, 在监督题材上有硬性的困难。三是舆论监督环境和品牌效应不易形成。地方有些单位常常害怕家丑外扬, 有问题不愿曝光, 使得节目阻力很大。而大媒体舆论监督节目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对比地方媒体的这类节目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干扰大, 在社会和群众心目中形成影响力和认可度既需要政治环境, 又需要时间培养人文环境。
第二, 对舆论监督节目的理解上需要引导。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往往只是片面地理解为揭露和曝光才是监督。而新闻舆论监督既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 为老百姓说话, 又要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各阶段的方针政策告诉群众, 把困难和问题、前景和希望都告诉群众, 弘扬正气, 促进工作, 这就需要媒体从各个方面进行氛围上的引导, 取得政治支持的同时也取得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 有些地方媒体把舆论监督节目运作得很强势, 追求社会轰动效应, 把握不好会超越自身的能力和工作范围, 盲目追求大题材、大问题, 监督的主体失重, 常常是适得其反, 没做到给党委政府帮忙不添乱, 反而使自己陷入了被动, 节目运作也很艰难。
其次, 在具体的节目运作中, 如何做好舆论监督节目和报道:
在舆论监督这类节目的运作上, 地方台也有自身的诸多困难, 目前地方媒体实施舆论监督难的主要表现有:一是有些舆论监督类的新闻报道得不到地方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由于一些领导认为监督就是揭丑, 监督就是批评的思维定式导致对监督类节目反感、抵触或者不支持。使得舆论监督很难进行。二是人员要求上的高度制约了一些地方的监督节目的良性发展。监督题材的报道要求记者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把握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能力, 但是地方媒体往往这类人才不是很多, 所以从人员上制约了监督类节目的发展。三是因为某些记者的畏难情绪和不肯得罪人的心态造成地方媒体监督力度不够, 使得舆论监督“只拍苍蝇, 不打老虎”的现状极为普遍, 受众极不满意。舆论监督报道的难度往往高于其他类型的报道, 要求记者在既慎重又敢于碰硬的前提下, 重事实讲策略, 要有较高的业务功底和政策底蕴。那么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报道, 促使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尽快解决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用事实说话。批评性报道相对于其他内容的报道更注重用事实说话, 要多注意的是表现具体的现实, 在事实的展示中体现舆论的导向。我们在采访中要悉心观察, 捕捉能说明问题的典型、细节, 多用群众的语言, 少加远离客观事实之外的评论。不能弄得“事微理巨, 道貌不合”, 这样既说服不了被批评者, 也不能使广大观众信服。而这些典型事实、具体细节就要全凭记者深入社会实际、多多实地勘查, 细致入微的采访而得。我们《视点》节目就曾经报道过一起农民与村里争地的问题。记者通过数次的深入采访, 对多个部门和多年的历史沿革的东西进行认真梳理, 最终得到的结果令当事双方都很信服, 而且也给处理问题的相关部门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不仅发挥了舆论的引导作用, 也对事件的处理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第二, 要保证报道方向的准确性。舆论监督报道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 如果稍稍疏忽大意, 就会造成事实上的出入, 问题不但解决不了, 自己还陷入被动, 而且可能还会带来舆论引导上的重大偏颇。所以绝对不能主观臆断、捕风捉影甚至凭空想象。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报道方向准确是批评性报道的生命, 在入题后就要认真揣摩政策, 学习研究相关法规甚至法律, 做到报道准确, 报道的方向准确, 这样才能使报道和监督类节目在受众心中有位置, 有认可度。
第三, 要注意把握报道的尺度、分寸, 用词成文、选取镜头、声响, 都要更加精益求精。舆论监督类的节目和报道, 既不能流于表面, 就事论事, 泛泛而谈, 也不能宣泄愤怒或是言辞激烈、强加于人。要站在客观的角度, 以局外人、第三者的身份客观分析事件, 客观展示事件, 要做到心中有数, 文中有度, 画中有内容。做舆论监督类报道更应看到问题实质, 由表及里, 环环相扣, 说理说事。切忌主观定性的盖棺定论。
总之, 只有在对外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获取社会认可, 对内注重调整, 与时俱进, 只要在具体节目和报道中注重用事实说话, 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报道把握尺度, 就一定能作出优秀的舆论监督报道, 承载报道的舆论监督类节目或栏目也一定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媒体的作用发挥中也一定能够产生更大的导向作用。■
政府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篇5
今天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借助网络,尽管很多人坚信,目前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是,大家更坚信,无论个体通过麦克风发出的声音如何嘹亮,他也无法替代新闻媒体的价值。毕竟,新闻媒体兼具汇集舆论和引导舆论的能力,而这一点,是任何个体都不能实现的。尤其是在引导舆论方面,无论从权威性还是专业性,新闻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作为X网,毫无疑问,我们的权威性绝不仅仅停留在“ ”这一口号上。在引导舆论方面,X网不仅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专业素养上,也能够始终保持严谨练达,坦荡慎独。也正因如此,X网能够在舆论引导方面能坚守大局,又能赢得网友信赖,在很多新闻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价值。概括起来,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先发制人,争取信息的第一发布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从传播心理学来看,受众对新闻的知情权上,存在“第一印象”效应,即先入为主效应,对事件的第一个报道往往最具影响力。因为无论什么声音当它第一时间占据了人们的脑海,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后面想再用新的声音去覆盖它都是非常难的事情。
而且,在多次采访报道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一点,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是主动与被动的分界线。无论是从早前“杞县钴60辐射谣言造成恐慌”汲取的教训,还是从新近“郑东新区为何不是鬼城”报道中积累的经验,我们都深刻的体会到,新闻媒体一定要抢占第一落点,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理念。
然而,有些时候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没有形成热点之前,由于媒体不具备了解事实的强制力。所以,媒体通常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这就要求各宣传部门也应强化主动意识,能够起到第一时间建立沟通协调的应急机制,甚至迅速担当起信息发布人的责任。一旦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的声音就不能主动在第一时间传播,让谣传跑到真实信息前面,致使后果难难以控制。
其次,未雨绸缪,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奠定引导舆论的基础。
一般来说,重大突发事件通常都会形成热点问题,而相关的信息也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舆论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散射状,即由最初的单一表象议题向多点的深层的议题扩张。
当一起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在最初阶段不分主次地把所有的问题都呈现出来,不分阶段地加以引导,最终将造成局面的不可控性。另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重大影响不难预料,而“小事件”的破坏力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事件处置主体和新闻媒体容易思想麻痹,反映迟钝,举措失当。因此,要加强从事件
主体、事件性质、舆论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研判。这就需要政府和媒体全面监测舆情,研究分析热点问题发展演化的可能趋势和特点,寻找合理的对策和疏导办法,从而有效化解负面公共舆论影响。
同时,政府和媒体还要掌控舆论引导的重点和节奏,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既要稳妥有序,又要对公众进行动态引导。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突发事件形成热点问题后,通常就是考验政府和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虽然它不能决定人们对事件的意见和具体看法,但是通过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确实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政府和媒体除了需要全面监测舆情,掌握境内外各媒体和社会公众对事件以及处置工作的反应,实施高密度舆情监测外,平时就要组建一个包括资深新闻人士在内的舆情分析团队。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集合力量,共同进行舆情研判,并准确把握媒体和公众的疑问,确定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内容、时机和节奏,使每次新闻发布能够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的疑问,形成政府与受众良性互动的局面。对舆情收集和研判要伴随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始终,根据舆情制定新闻发布策略,通过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进而改变舆情。
最后,以人为本,政府和媒体要多一些人文关怀,树立舆论引导的权威。
舆论一定程度上是民意、民心的“晴雨表”。社会舆论充分反映了民声、民意、民智,对此绝不可因其不“悦耳”而低估、漠视、抵触。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多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公众的智商和情感,而不能满足于对公众进行生硬的灌输式传播,甚至习惯于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封”、“堵”、“压”等)对付公众舆论,殊不知如此做法有时会适得其反。
当然,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味顺从。政府和媒体在舆论引导的主旨上,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报道此类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准确、充分、到位,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迎合流言,一味挑逗公众的情绪,这才是真的以人为本。
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有些媒体为了自身利益和所谓的新闻性,有意形成一些对立矛盾,以吸引更多的眼球,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期的。
做好网络舆论 篇6
会议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主持,湖北省、江苏省、上海市、四川省、青海省、江西省等六个省(市)分别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人口计生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2011年全国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取得的进展,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宣传倡导,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力度,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崔丽在讲话中指出,2011年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4·26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宣传倡导,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社会宣传环境进一步优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会议安排部署了2012年人口计生宣传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要着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按照王侠主任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工作要点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继续优化人口计生户外宣传环境,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
二是要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积极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专项立法及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利益引导、全程服务、严惩“两非”、统计监测的工作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做好全国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督导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推动区域协作查处工作取得突破;完善考核评估办法,开展对各省(区、市)的考核评估,加强对重点省份工作的指导。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的婚育观念。组织专家分析全国及分省“六普”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逐级确定“十二五”重点省(区、市)、重点市(地、州)和重点县(市、区)。召开全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出生实名登记信息共享、孕产期全程服务、修订村规民约等有效经验,加强检查督导和分类指导,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完成年度下降指标任务。
会议期间,人民网舆论情监测专家到会进行了“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专题讲座。
做好央企舆论监督的思考 篇7
中央企业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缺位。由于央企受国家计划经济影响较深, 虽然也在全力推进市场化进程, 但其生产经营管理从思想到理念“政府”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有的至今还在把央企的行政级别与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对应套位。从本质上讲, 就是企业已进入市场但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下海。在舆论监督上,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薄弱。2011年3月11日,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0年央企正面舆情传播效果报告》, 多数央企新闻传播好评率不足50%。在财富排名、央企利润、红利上缴以及石油石化在缓解油荒、规范油品价格和中国电信清理宽带违规接入方面, 好评率不足20%。面对这些情况, 一些央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用“穿新鞋走老路”的办法, 口头上表示接受, 实际上却回避和逃避舆论监督。
制度缺失。近年来, 央企在推进科学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就是用规范、明晰和权威的制度约束, 把控制理论、流程管理、责任考核运用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 实现了以ERP为代表的自动化信息管理。但对如何防范重大投资失策、管理层个人行为等问题, 虽然有纪委、审计等方面的监督, 但毕竟只是停留在内部的层面, 简言之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在舆论监督方面, 没有建立像企业生产经营那样完整的一套制度。在制度缺失的大环境下, 经常发生一些央企借助部门力量, 对舆论监督抱着不理睬、不回复、不评论的“三不主义”态度, 采取“保持沉默”的做法, 用时间换空间。更有甚者, 采取强行阻止、花钱消灾、限制采访自由和暴力等极端方式, 对抗舆论监督。
履职缺力。央企内部大都设置有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从形式上看具有了舆论监督的条件, 但由于这些媒体从业人员从属于企业, 衣食住行和个人的发展进步与企业休戚相关, 当发生需要舆论监督的事件时, 企业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会受到来自企业的影响。如果媒体从业人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 如实反映了事件真相, 可能就会失去饭碗。不仅如此, 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有的媒体从业人员还要按照企业管理层的“指示”, 对社会上来企业调查的记者提供假资料、假信息、假情况, 不但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责, 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
监督不力。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有的舆论监督如蜻蜓点水, 有的舆论监督如画蛇添足。老百姓把这种不疼不痒的情况称为“监督作秀”。其主要表现是“浅入深出”:浅入就是监督对下不对上, 对中下层员工不对高管;“深出”就是一旦涉及高管, 就以企业商业秘密等为借口, “官官相护”,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现贪污上亿元的央企高管判处20年, 而贪污7万元的企业中下层干部却判决坐牢7年就是最好的注解。还有资料显示, 在国资委管辖的123家央企中, 多数央企高管职务消费没有建立监督制度。项目杂乱, 支出随意和管理失控在国家审计报告中年年出现, 年年得不到解决。与此同时, 以“天价名片”等为代表的央企“豪华挥霍”现象的不断发生也反映了监督的力度不大。
做好央企舆论监督的基本思路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央企舆论监督。科学发展观是当代指导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 同样也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对于央企舆论监督来说, 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克服长期以来央企老大的传统思想理念, 主动把央企的改革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 用主动的、自觉的、欢迎的态度, 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因为央企是属于全民的企业, 经营发展的好与坏不仅是央企自身的事情, 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甚至还会影响到全国人民的利益。通过舆论监督, 使央企在投资决策、利润分配、薪酬管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起到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的排头兵作用, 真正把央企建设成为国家、人民和社会放心的一流企业。
打造央企舆论监督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保证任何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舆论监督失去了制度刚性的支撑, 那就是水中的月和镜中的花。因此, 打造央企舆论监督制度体系非常重要, 刻不容缓。一是通过定目标、列流程、定管理、严考核和问责的办法, 完善和优化现行舆论监督制度, 明确规定舆论监督的目标、内容、范围和对象, 把央企舆论监督列入企业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等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中, 并与央企领导人的职务晋升挂起钩来。二是通联协作。舆论监督虽然具有导向性强、影响范围广、监督力量大的特点, 很快会给被监督方造成一种社会压力, 促使其改进工作, 但也应该看到, 舆论监督既不是行政监督, 也不是纪检监督, 更不是司法监督。对于一些“拥权自恃”的强势央企来说, 仅靠舆论监督是不够的, 必须与社会其他公职部门如人大、司法、纪委等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一体化的联合力量, 高效快速地推进舆论监督到位。三是抓好网络监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网络在社会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用“书生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来形容当今的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学习的作用一点也不为过。在这种新形势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加大网络监督舆论阵地建设的新精神。就是通过正确的引导, 借助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参与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特性, 掌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导权, 并在不断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的过程中, 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作为央企, 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对于网络监督要从思想上重视, 行动上响应, 管理上主动, 积极探索网络监督下推动央企发展的新思路。四是开展公众监督。事实证明, 央企的发展仅有职代会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委监督还不够, 还需要公众监督。目前社会上暴露出的央企问题, 大都来自央企内部员工的举报。因此, 要真正解决央企高管的职务消费和挥霍等问题, 公众监督特别是所在单位员工的监督十分重要, 这是约束央企高管的必要手段和环节。通过公众监督, 把监督化成约束, 把约束变为管理, 把管理转化为效益。
推进舆论导向的深层次管理。一是全力推进舆论导向的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近年来,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人为原因, 产生了一种央企与社会之间很别扭的心态:央企总是在不停地通过媒体、部委向社会表白其对社会的贡献、责任, 公众则越来越怀疑央企是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每当央企的新闻发言人出来回答社会公众的质疑时, 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 反而把“老百姓推向了老不信”的方向, 就是因为一些央企面对媒体越描越黑。因此, 央企必须大力推进舆论导向的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 对于事件的产生原因、发生过程、导致结果和处理决定要采取阳光、透明、公开和接受上级组织、司法部门、社会公众和网络监督等方式, 把事件真相展示出来, 而不是用“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信”的雷语一掩而过。二是提升媒体从业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央企这类人员是舆论监督的直接资源, 也是完成舆论监督的基础。素质不高, 能力和原则性不强, 基础就不牢。通过不断提高央企媒体从业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落实从业管理规定, 树立新闻工作更要接受上级组织、司法部门、社会公众和网络等监督的思想, 用高尚的思想引导社会风气, 用清廉的行为应对物欲的诱惑, 成为社会上站得稳、立得住、叫得响的舆论监督先锋。
参考文献
[1]刘天成.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11 (9下) :31.[1]刘天成.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11 (9下) :31.
[2]吕蒙.网络舆论监督热背后的冷思考[J].记者摇篮, 2011 (3) :49.[2]吕蒙.网络舆论监督热背后的冷思考[J].记者摇篮, 2011 (3) :49.
做好网络舆论 篇8
【关键词】网络舆论 民间舆论群体 话语实践
本文将“华南虎事件”作为研究网络舆论相关问题的典型案例。
一、事件回放
2007年秋冬,“华南虎事件”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从陕西林业厅公布首张华南虎照片后,照片的真伪问题即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网友借助网络这一便捷的信息平台,自发开展“搜虎行动”。2007年11月16日,四川攀枝花网友发现首张“纸老虎”原型,称那老虎就在他家墙上的年画里,网上各路高手更是立即将年画老虎与虎照进行了比对,得出是同一只老虎的结论。以“原型年画”被找到为标志,“华南虎事件”有了根本的转折。2008年2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至此,多数网友称华南虎照片“打假”取得“阶段性胜利”。2008年6月29日,陕西通报周正龙拍摄的虎照造假。2008年9月27日,华南虎照造假者周正龙涉嫌诈骗罪和非法持有弹药罪获刑两年零六个月。
在网络世界里,“华南虎”并不是一个特例,与之前轰动一时的“陈易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等网络热点事件其实如出一辙:当某一言论引起大量网民关注后,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的怀疑同时发生,网民们通过网上网下的各种手段,特别是借助网络公开信息,使事件不为人知的细节一一披露。本文要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即活跃在这些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
二、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
(一)网络舆论·民间舆论·民间舆论群体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①由此我们推知网络舆论的内涵:在网络媒体上形成和传播的公众关于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舆论的舆论主体——网民在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群体”,本文称之为“舆论群体”,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②本文所研究的民间舆论群体,在现实社会里主要以网络公众为主流,就其社会心理实质而言,“是一种心理群体,并以虚拟的形式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存在于网上”。③
因本文研究的需要,将舆论划分为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即普通民众的舆论两种,并专门研究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
(二)网络舆论事件中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
我们将舆论的要素、网络的特性相结合,从网络舆论形成、发展的每个过程,具体分析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机制。
“任何舆论都发端于个人意见。”④个人意见的表达与流传是舆论形成的起点。在网络舆论中,网友一般通过在论坛发帖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如果一张帖子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立刻就会有网友不断地跟帖,“网络BBS所提供的公共领域,仰仗其开放性和匿名性特征,自然而然成为各种声音的广场”。⑤因而在舆论产生的初期,BBS论坛上呈现的是网民分散和多样化的看法和观点,随着网络互动进一步加深,各种意见不断集合,当某一种意见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就会出现集中的社会讨论,由此逐步形成若干个以话题为中心的群体舆论圈,之后,随着舆论圈不断扩大,意见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意群体不断增多,个体的意见、观点逐渐成为众人的意见,并为论坛中的多数网民所接受,由此形成了一个“舆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参与群体讨论的网民因相互交流、相互感染,其意见和观点开始趋同,进而形成舆论群体。以“华南虎事件”为例,天涯社区一网友发布的《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随着讨论的深入,特别是某些专家的权威意见在网上发表后,“虎照有假”的观点逐渐地显山露水,众多网民在网上开始了一场“全民打虎”运动,这时,群体舆论还处于一种相互交流、寻找相互认同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之后,尤其是当虎照的“年画原型”被网友披露后,“照片造假”的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形成了舆论一边倒的状态,用理论解释就是完成了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认同”。这个时候,可以说一个纯粹意义上以网络为中心的民间舆论群体形成了。
三、民间舆论群体的话语实践及其特征
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形成的民间舆论群体内部,其成员都说着相似的话语,有着共同的目标取向,表达着一种相似的意见或情感。民间舆论群体通过它的话语实践,间接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试图对事件的发展和处理结果产生影响。本文将主要从政府决策、公众舆论、传统媒体等角度分析其话语实践产生的现实影响。
(一)群体批判的倾向性——监视社会环境
相对于传统媒体,民间舆论群体仰仗网络的拟态环境和匿名性特征,在表达意见时更为坦率、尖锐,其群体倾向鲜明直白,基本上偏向于问题揭露和现实批判,具体体现为以“维权”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诸多舆论监督议题。华南虎事件引发的也是一场关于公众权利与政府诚信的网络大讨论。
就其传播的功能来说,民间舆论群体这种善意的质疑和批判具有监视社会环境的功用。庞大的民间舆论群体活跃在网络上,通过自己的话语实践促使事件公开化、透明化,并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来自这些群体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导致社会规范的巩固,因为传播媒介能把那些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公布于众,激起社会成员对其指责,形成一种社会力量”,⑥从而能更好地监视社会环境。
(二)即时交互的群体联动——打开自由快捷的民意通道
基于网络的民间舆论群体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群体与媒体之间形成的即时交互的联动机制。为了寻找虎照拍摄原型,网上一呼百应的集体“搜虎行动”,不出几天便有了结果。之后,敏感的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进行采访与深度报道,于是很快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友评论之间的循环交互,从而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
(三)话语一边倒——设置传统媒体的议程
在网络舆论讨论中,同质化了的民间舆论群体在话语实践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这种压倒性的一致优势几乎淹没了其他不同意见群体的声音,并在与传统媒体的反馈互动中逐渐巩固其“主导”地位。如在“虎照事件”中,大批的网民对“华南虎事件”事件背后的真相提出种种质疑和猜测,甚至将矛头直指陕西省林业厅,指责某些官员好大喜功,浮夸不实,弄虚作假,影响政府形象的不良作风。
在这种民众舆论一边倒的情势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媒体的关注重点也会随之发生转移和变化。民间舆论群体活跃的“电子论坛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媒体中很受欢迎的版块,并正在修正与重构党报的话题议程。”⑦
(四)话语实践易陷入的两大误区:“群体极化”与“舆论绑架”
在网络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民间舆论群体作为因舆论事件临时集合的话语群体,在其进行话语实践的路途中随时有可能“误入歧途”,掉入各种陷阱。“群体极化”和“舆论绑架”现象就是其话语实践被误导的产物。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⑧这一特征在网络群体中则具体表现为“群体的盲从与偏执”,其引发的诱因多是舆论群体对突发事件、社会阴暗面等非理性的网络批评;“舆论绑架”现象常常在网络民间论坛中发生,网民群体将由某个议题引发的愤怒,集中于一个具体的对象,以联盟的方式实施集体对个人的道德讨伐甚至现实攻击。民间舆论群体的话语实践一旦陷入“舆论绑架”的误区,其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会更趋极端,甚至直接导致“群体性暴力”的肆虐,如果不对群体舆论加以合理调控和引导,真实的民意将被瓦解被歪曲,曾一度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可能沦为无聊情绪的宣泄场所。
此前的“虐猫事件”、“史上最毒后妈”等事件中,网上民间舆论群体的话语实践都曾出现过这样的偏差和过失。
四、群体话语实践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启示
透过民间舆论群体及其话语实践,我们看到了网民群体在解决公共问题时所具有的素质和理性,以及网络与传统媒体积极互动中所凸显的现实民意,当然,其间可能也隐藏某些非理性、不稳定的因素,而这一切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发挥网民群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
网民群体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主力军。政府必须重视网民群体在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反映现实问题的网络民意,政府要能“察纳雅言、知错能改”,而不能有任何傲慢和迟钝。网上以政务公开的形式走进各大论坛,与民众积极互动,及时了解网民的看法与观点;网下则以高效率的政府作为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必要时以官方的名义进行解释、澄清等,避免网民在信息不明的状况下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过激行为。
(二)构建舆论引导的媒体联动机制
“虎照风波”中,电视台、报刊与网络等各大媒体联动所营造的舆论声势无疑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这种媒体间的联动也不失为一项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要想达到更好的舆论效果,应该加强多种媒体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由此形成引导舆论的合力效应,即构建一种舆论引导的媒体联动机制,其核心在于发挥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强化主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协作与互动。
(三)“意见领袖”与“把关人”的双重保险
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在对网络舆论的最后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争取这部分网民对实现网络舆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环境中,舆论引导需要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往往能以自己高超的见解、独特的魅力赢得受众喜爱或信赖,网站借他们的话语表达能有效引导、控制论坛的舆论方向。
另外,强化网站“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四)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民意识
网络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受众的觉悟和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网络舆论的监督力度,必须加强对网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其核心在于权利责任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当公民面对公权力时,这种意识就是公民对这一权力的认可和监督。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当“公共利益”被漠视或侵犯时,公众便会对社会问题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用共同的见解表达这种关注,在网络上迅速集结成民间舆论群体,形成网络舆论,促进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健康积极的现代公民意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有效促进监督机制的完善,以引导网络舆论更好地传达现实民意。■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③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④刘建明:《舆论传播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⑤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⑥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页。
⑦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⑧[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做好网络舆论】推荐阅读:
如何做好网络社区编辑12-26
做好网络新闻报道单元05-14
如何做好网络信息采写工作07-31
做好企业网络营销的三大要点11-11
读懂虚拟网络做好完善自我诗歌11-23
鲜切花行业如何做好网络营销06-08
龙脉传媒教你如何做好网络营销?05-30
实惠宝商城教你如何做好网络营销07-08
详谈:企业需做好保障无线网络安全的措施11-06
政府网络舆论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