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细节的作用

2024-06-22

新闻报道中细节的作用(共12篇)

新闻报道中细节的作用 篇1

电视新闻画面和语言的细节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最有意义、最有特点、最细小的情节、动作和特征。如果电视新闻中的主题和结构是枝干, 那么细节则是枝干上的那朵盛开的花, 在这条新闻中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会让电视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真实可信。一条好的电视新闻要想打动受众, 细节的巧妙运用是关键, 能够使受众经久不忘。运用恰当的细节能够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 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

在选用细节时, 要选用与新闻报道主题相吻合的画面和语言, 并且要有助于表现和深化电视新闻主题, 必须坚决摒弃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以免起到画蛇添足、枝节蔓生的结果。这样的细节就会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起来, 起到“催化”的功能。

用画面和语言细节强化和提升主题。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 山河移位, 满目疮痍, 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央视在报道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后, 立即乘车来到都江堰市区街道, 雨中冒着危险, 踩着泥泞, 攀上瓦砾堆实地考察抢救因地震被掩埋在废墟里的小学生们的情况。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 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告诉孩子, 我是温家宝爷爷, 孩子们一定要挺住, 一定会得救!房子裂了、塌了, 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 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现场的画面和语言不断反映现场的真实感和关心的话语, 新闻通过细节巧妙的运用强化和提升了主题, 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真正关怀, 很容易被受众接受, 从而突出了主题。

用画面和语言细节深化新闻人物的特点, 在电视新闻中如何取之精华, 一语中的, 把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细节强调出来十分关键, 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出新闻主题, 升华主题内容, 增强新闻的可视性和传播效果。作为煤矿的电视新闻记者, 如我在报道反映井下煤矿工人在薄煤层作业环境下的艰险场面时, 在电视画面细节中抓住了一名矿工用双膝跪在不足0.8米左右高潮湿有水的采煤工作面上作业, 脸上挂满了艰险的汗水, 长满了老茧粗大的双手的感人电视画面。在同期声语言细节中采用了在矿工工作现场说:“今天的条件都已经很好了, 现在井下的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薄煤层就是这样的条件, 很辛苦, 习惯了。”反映矿工细腻的电视画面, 矿工朴实无华的语言的细节, 用电视新闻的现场感、直观性刻画出了煤矿工人的特点, 增添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读性, 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用画面和语言细节提高新闻艺术性和震撼力, 我们知道具有生动形象、更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和语言细节本身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 如果将电视新闻语言细节放大, 将细节刻意突出、特别交待, 再配以电视新闻特有的音像元素, 就会渲染气氛, 使细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如通过被采访者面部的特写镜头展现出细微的表情和变化的眼神以及肢体语言, 这样就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内心世界等, 通过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来渲染想要报道的新闻重心。比如在新年来临之际, 采用一串串火红的灯笼、粮豆满仓的粮囤、热腾腾的饺子等特写画面, 就会让受众在看新闻报道的同时沉浸在国泰民安欢乐的喜庆中。如在体育比赛报道中, 选择运动员取胜后各种各样的表情, 观众欢呼的场面, 就会让受众感受到与运动员共同享受胜利的喜悦, 运动员人生的艰辛等。

扩展一些有价值内容的新闻细节, 可以增加现场元素, 可以使新闻报道更生动鲜活, 提高新闻的真实可信性, 进而就可把新闻报道的主干表现的更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进一步拓宽新闻报道的内涵。如汶川地震中一个三岁的男孩向军人敬礼的报道, 腿被夹在废墟里、却对奋力救她的叔叔们唱起了儿歌的女孩子……这样的画面无一不让受众感动, 同时也向受众传递了中国的下一代如此的坚强, 中国的未来因此而充满希望的信息。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都真实地再现了现场事件, 更成功地扩展了新闻事实本身的内容, 使新闻现场与受众产生了共鸣与互动。如果不注意运用这样的镜头细节语言, 只拍了几个抢救的场面或是很常规的几个画面, 那么就是用再华丽的文字也显得苍白无力, 达不到传播效果, 感动不了受众。

电视新闻不同于单纯的文字报道, 在处理和选择电视新闻的细节时, 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既要捕捉电视画面, 又要抓住语言精华。这就需要现场精细地观察, 留心采访对象谈话中露出的线索, 跟踪追击, 采访完新闻事实后要精心筛选、取舍, 一定要把能够烘托、渲染主题的细节发掘和强调出来, 使新闻更富有强劲的生命力, 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中细节的作用 篇2

在播音主持考试——新闻播报中,如何让广播的新闻“亮”起来,揭示事件的真谛,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播音主持考试能否得到高分的关键。

在新闻播报中,要播报出说采访对象的特征、特质,往往通过自然的音响、人物的语言、现场情景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在具体考试中,细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表现。

一、用细腻的白描来表现细节,让广播新闻生动起来。白描是报纸、广播新闻中运用最多的表现细节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细节表现手法。广播作为一种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种“说”的艺术,因此白描细节一定要“说”得到位,“说”得精当,“说”得传神,给听众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增加新闻的美感和可听性。

在经典人物新闻作品中,传神的细节描写更是烘云托月,字字珠玑。如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女儿本色》,作者这样写全国公安系统特等英模任长霞的上任:“四月的登封,桃花谢了,山花遍野。公安局调来个女局长。众人一看,个儿不高,体不壮,黑妮儿一个。几百号人高马大的干警,顿时心里一怔,干警刘文治(出录音、刘)当时有人说公安局没人了,派个女局长。男的还不行呢,女的会中吗?(录音止)众目睽睽,任长霞浑然不觉。”这里不仅有任长霞外貌的描写、风格的描写,也有干警的心理描写。口语化,短句式,使稿件听起来活泼生动,引人入胜,而且描写紧扣“女儿本色”这个主题,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

二、利用实况音响来传达细节,让广播新闻鲜活起来。音响是广播最鲜明的特征,好的音响尤其是能表现细节的音响,既能向听众传播新闻事实,又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它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营造了一个富有现场感的情境,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艺术震撼力。

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就是用典型的音响细节反映新闻事实。作品一开始就引入了巴勒斯坦国歌,接下来,飞机声、呼号声、哭声、示威声、祷告声、挽歌声,表现细节的音响多达8处,一幅宏大的送葬场景展现在听众眼前,给听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典型音响的运用,反映了巴勒斯坦人民对阿拉法特的爱戴,这与当时一些西方媒体渲染的现场混乱无序的不实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用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来凸显细节,让广播新闻厚重起来。采访对象的话语,往往包含着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节,通过这些话语来凸显新闻事件,常常更加真实自然,胜过许多陈词滥调;同时,好的人物的语言层层揭示新闻的主题,使新闻变得厚重,有嚼头,耐人回味。

比如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四个月没死人,村主任丢了官》,主人公河北省曲周县河南瞳镇朱口村村委会主任朱自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孙书记(乡党委书记)说没多有少哩,一万二没有就拿一万,一万不中拿八千。我说,别说八千了,八分我也没有,村里不死人,我上哪给你弄这个火化费呀?咋为这个我还得给你弄死两口子噢?我说的不好听,孙书记一家伙急了眼了,说河南瞳镇三四十个村都死人,就你们这人都吃了长寿药了,贵贱一个也不死?没钱儿,赶明儿了你给我写辞职报告。”这段话里有大量的细节:村主任和乡党委书记的交涉、乡党委书记的官僚和霸道、村主任丢官的原委,这些全部蕴涵在村主任的乡俗俚语中,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自然感人,又交代了新闻的重要事实。

可以说,广播新闻有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就可以使新闻变得生动、鲜活、厚重起来。那么,这些细节如何获得呢?

首先,要深入新闻现场,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在新闻发生的过程中,细节往往被大量纷杂的现象所掩盖,这需要记者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站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而且要有披沙拣金的韧劲、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独具慧眼的挑选。比如,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系列报道《不信春风唤不回》,写的是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解决器休村的问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后,记者前往采访。在器休村,记者住

农家屋,睡农家炕,吃农家饭,交伙食费,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走访了近30家农户,与10多位干部倾心交谈,仅采访录音就用了20多盘。村民王东财老汉劝工作组组长马银录给上级汇报说“干不了,撤回去”这段幽默的对话,就是记者在高度紧张的创作状态下不经意间给录下来的:“器休这事你咬得下?咬不下。咱牙好。牙好也嚼不烂。嚼不烂的原因在哪儿?绊脚石多。有多少绊脚石?多地太太。咱一个一个搬。一个一个搬,你搬不完,我搬不完,咱俩搬,咱俩搬不完,咱这些人一起搬,总得搬,那你说不管,不管行不行?”这段话,原汁原味,亲切感人。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四个月没死人,村主任丢了官》,事情发生后,记者马上第一时间赶到村里采访,半天时间,记者采访了村干部、农民、县乡有关领导,返回后又打了几十次电话,几经周折,才采访到乡党委书记最精彩的那句话:“以前开会呀说死(定)这事儿了,谁交不上来钱,谁就别干。镇里也没办法儿,那县里给咱压着任务哩。”

其次,要善于观察,于无声处抓细节。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要求年轻记者学会写“视觉新闻”,就是要记者学会观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观察和思考中,记者要做到全面仔细,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细节,体会别人体会不到的微言大义。

再次,要善于表达,用最精到的语言表达最精彩的内容。发现了好的细节,如

“细节生成”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文本 情境 作者、编者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抓住文本组成要素的细节,抓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情境性细节,抓住作者写作或编者解注方面的细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真实、精彩生动的阅读场景。下面是我对细节决定阅读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一、关注文本,注重细节

文本既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组合同一的信息载体,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的直接媒介,是课堂生成的主要来源和基本触点。在阅读和鉴赏中,师生如果能关注文本中语言表达、结构安排、标点运用、材料组织或情感抒发等文本构成要素,抓住那些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细节,一定会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课堂生成效果。

在教读《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备课中我注意到一些看似简单平常的数词在文中多次出现,于是课堂上在学生总结了该词活用动词、形容词来描绘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叙写峥嵘岁月、豪情满怀的革命壮志后,我向学生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个词语运用中毫不起眼的细节:请问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偏爱钟情于“百、千、万”这些表示极数的词语?紧接着,我和学生齐背了作者其他含有类似数词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然后我和学生一起交流研讨,最后达成一致结论:这些数词虽然在不同语境里有着不同的意蕴,传达着不同的情感,但都能营造出一种雄奇开阔的意境,这与作者本身豪迈大气、不畏艰险的气质和个性不无关系。通过这一对比勾连细节的生成,既读出了一个胸怀天下、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的形象,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素材和人文积累。

如果说教师的预设性生成是宿构的计划中的“精彩无限”,那么学生在阅读中的临时生成则是出人意料的“一声惊雷”。在和学生一同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时,很多学生发现文本和手迹有一点小小的出入,并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词中究竟是用“向中流击水”还是“到中流击水”更恰当、更具表现力呢?问题一出,学生之间便产生了不同的声音,进行了激烈的针锋相对地“斗争”和“厮杀”。有的说“向”展示的是一种方向明确的主动行为,更重过程,更能体现出革命青年的无畏和有为;有的说“到”与上句“曾记否”联系更紧密,更能表现出对事件整体性的描述;有的则认为“向”“到”均可通用,无伤大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语言揣摩的碰撞,对情感体悟的交汇,就这样在微不足道的字词间生成。

二、情境细节的生成

情境细节也可称过程细节。它的生成不是由文本本身引发的,而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的与文本基本信息要素相关联的操作性、程序性细节的生成,如文本诵读、学生答问、师生对话、课堂练习与写作等具体行为和进程。学生阅读的行为过程是主动和流动的,生成的问题是未知和瞬时的,磨擦的火花也是炫目而灿烂的,因此阅读中出人意料的情境细节的生成是最真实、最富魅力的,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言也是最具挑战性的。资源重组中生成最用心的细节“细节”设计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是思想与理念的外显,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细节的设计缘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那是对文本或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细节的设计不是纯技术情境操作,“大象无形”“大言稀声”,那看似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情境或细节正是“有思想的技术”与“有技术的思想”的统一。放眼当今课堂,有多少这样的细节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口口声声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往往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学生的种种需要。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更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品词析句中生成最理性的细节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词大多属常用词,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就为他们阅读课外读物,写通顺的记叙文和应用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假如学生对学过的词只是笼统模糊地理解,就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作者和编者细节的生成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本作者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中词句的选用,修辞的表达,结构的安排或许并非精当和完美,阐述的观点也有可能不正确,流露的情感还有可能不健康甚至具有消极颓废倾向,对这些写作中的缺憾性细节,我们完全可以高举质疑批判的火炬来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探讨,在自由的精神和飞翔的思想之旅中来生成自己的判断和创新。同时,教参或教辅资料中编者对文本的解读,课下的注释,课后练习的设计等,也是阅读教学生成的来源。随着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的变化或学术水平的发展,有些思想和观点值得怀疑与商榷,在尊重他人但又不迷信权威的原则下,大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读出自己的风采,生成全新的观点。

细节描述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篇4

一、细节描述是现场报道的“点睛之笔”

(一) 细节描述使现场报道“活”起来

现场报道一个最重要的要求是具有现场感, 而细节描述恰恰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力武器。成功的细节可以展现最生动的现场画面、最真实的发展情况, 使人如临其境, 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

1940年8月8日, 《这里是伦敦》的现场播报构成了广播现场报道的开端。在枪弹轰鸣的夜晚,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德华·默罗传递出了第一线的声音:“在屋顶上站着俯瞰着伦敦……此时此刻, 探照灯正在向这边快速移动……听, 响了!炸弹响了!弹片飞过来了……” (1) 他站在一栋大楼的顶层, 伴随着狂轰滥炸, 向人们播报第二次世界大战激烈的战争实况。爱德华·默罗嘶哑颤抖的口述, 伴随着呼啸而过的飞机声和隆隆的爆炸声传到收音机前的受众耳中, 成为一段极富感染力的现场报道。

它的亮相之所以震惊四座, 在于它传递出了强烈的现场感, 这其中, 细节描述功不可没。伦敦全城移动的探照灯、飞来的弹片……每一个意象都如在眼前。把自己假设成当时的听众,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 从广播中传出的爆炸声和轰鸣声显然更加鲜活, 更能帮助受众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 真正使新闻媒体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再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7月13日首播的关于莫斯科申奥现场的报道《漫长的瞬间》, 记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来表现细节:“拿起”、“折叠”、“审视”、“叠”、“揣”、“走”…… (2) 把申奥现场的紧张气氛勾勒得淋漓尽致, 让远方的观众随着申奥现场一起心跳加速、一起望眼欲穿、一起欢呼雀跃。

无论是《这里是伦敦》还是《漫长的瞬间》, 都是从细节着手描述现场, 随着细节的转换, 使受众清晰感受事件发展的实况, 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也使新闻更加鲜活, 更好地体现了新闻的现场感。

(二) 细节描述使现场报道“深”进去

细节描述能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 给受众带去深刻的思考, 增加报道深度。细节描述, 其以小见大的力量不容小觑。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 白岩松的白话版解说就备受好评, 从中随意拈取一段:“……扑面而来的是木棉花。作为广州的市花, 它已经有近70多年的历史了……木棉花其实在其他地方也有, 称为攀枝花。在广州, 它既作为市花, 有人也亲切地称它为英雄花, 或者管木棉树叫英雄树。在这一点上, 广州这座城市也可以叫作英雄城。把11月12号选为开幕式的时间, 不仅是对历史记录中这一天天气状况考虑, 也考虑到这一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4周年。当初, 孙中山就是在这座城市发起了北伐行动。这次亚运会的火炬传递的第一个城市, 就是孙中山的故里——中山市。” (3)

与之对比, 我们再随机选取朱军与董卿的一段解说词:

董卿:此刻, 两个孩子捧着点燃火炬的爆竹和象征广州的红色木棉花又一次来到现场。

朱军:这火红的木棉花表达着广州对亚运会的恋恋不舍, 表达着中国对世界的倾心祝福。

董卿:这一刻, 目光中饱含的是依依不舍的惜别。

朱军:这一刻, 表情中绽放的是饱含感动的微笑。 (4) ……

朱军与董卿充满激情的文言版解说词是最传统的开幕式解说词样式, 语言描述优美、情感表达到位;但白岩松的白话版解说词却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转场介绍从木棉花这个细节着手, 引出孙中山的历史、开幕式时间的渊源, 这样的解说使观众对广州历史的认识得以深化。相对于辞藻华丽的“播音腔”, 这种深度解说的形式必定更吸引人。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新闻报道中, 细节能够深入挖掘并展现新闻事件,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价值。其精妙之处在于, 细节描述能够让受众通过品读细节进一步思考新闻报道所传递的信息, 带动其对新闻事件整体的深入理解。

(三) 细节描述使注意力“聚”起来

当今社会, 注意力资源由于其不能共享、无法复制的特点而成为稀缺资源, 是媒体竞相追逐的潜在财富。不同的现场报道, 所得的注意力千差万别。有些报道内容苍白、千篇一律, 有些报道则独具匠心、抓住眼球、吸引耳朵。所谓“一切新闻报道都有现场, 一切新闻现场都含细节”, 只有抓好新闻事件的现场, 紧扣新闻现场的细节, 现场报道才会熠熠生辉。

例如报道一个车祸现场, 有些报道是这样的:“我现在是在××, 在××小时前这里发生了一起车祸, 伤亡十分惨重……”有些报道是这样的:“被撞的车头部分已经面目全非, 玻璃全部被震碎, 在距车身十几米以外的地方, 躺着一个重达几十公斤的车轮!现在众人正拿撬杠试图撬开副驾驶位的车门……”第一段报道很严格的叙说事实, 和主持人的口播几乎无二。试问, 受众为什么要听两次同样的播报浪费时间呢?显然, 第二段报道有了细节的衬托显得更加丰满, 受众肯定更有兴趣继续关注, 这就是典型的靠细节描述吸引观众注意力。

这样的典型事例还有很多。例如:在报道最美山村女教师时, 记者随着报道对象体验了一天的生活。他们早上4点起床, 拐过28道弯、翻过3座陡坡、趟过5条河流, 才到达距住所6公里外的学校。记者用当时的真实状态出了一条现场, 他气喘吁吁地说:“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走这段路已经吃不消了, 很难想象44岁的吴老师是什么样的感受, 更何况不是每天都风和日丽, 夏天, 她要面对倾盆大雨, 冬天, 她要面对大雪封山, 但是为了山里的孩子, 她从来没缺过一天课, 这一坚守就是整整7年。”这则来自《辽宁新闻》的报道, 凭借具有现场感的细节描述, 增加了受众的认同感, 也为提升报道的吸引力立下功劳。

要靠细节描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首先, 必须练就一双发现细节的慧眼, 越是鲜受关注, 越是吸引眼球;其次, 新闻敏感必不可少, 用“新闻鼻”去寻找、判断更具有吸引力的现场细节;最后, 学会换位思考, 带着受众的眼睛去观察, 带着受众的耳朵去倾听, 带着受众的心理去思考, 描述受众感兴趣的细节。

(四) 细节描述让受众“爱”下去

“受众即上帝”, 只有彰显现场报道的影响力, “上帝”才可能赐予眼球和耳朵。毋庸置疑, 让受众产生共鸣, 增加现场报道影响力的绝佳方法, 就是细节描述。

例如, 报道一个矿难现场, 乱糟糟的哭喊声最能再现现场人们的慌乱无措, 紧蹙的眉头、眼含的热泪最能传递现场的悲痛情绪, “一、二、三, 起……”整齐而紧张的口令声最能表现营救过程的有序开展……让细节说话, 用眼泪传递悲伤, 用哭喊传递愤怒, 用凌乱的脚步 (声) 传递紧张, 远比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报更能打动人心。

汶川地震时, 就有众多报道凭借细节打动了观众。那段时间的现场报道, 镜头里可能是一个破旧的书包, 可能是一只陷入泥泞里的童鞋, 可能是营救人员满是伤痕和泥巴的手, 还有总理深情的呼喊、本能让出来的路、眼中的泪水……现场记者的播报也多是传递最新获知的消息而无巨细, 每一个细微的描述都能引得受众泪水涟涟, 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

细节描述让受众“爱”下去并不仅体现在灾难性报道中。在2004年对刘翔夺得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的现场报道中, 细节描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在现场解说中情绪激昂, 紧抓细节:“刘翔做了个深呼吸, 给自己加油鼓劲儿……好!起跑了!头一栏, 刘翔和其他选手不相上下……中国选手刘翔夺得了金牌!他以12秒91的成绩赶平了世界纪录……” (1) 随后, 观众席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黄皮肤们的兴奋呐喊、相互拥抱……映入镜头。解说员对刘翔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进行了详细描述, 使刘翔夺冠的精彩场面深深刻在了受众心中。

在这方面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如1997年,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 在香港回归72小时特别报道中对港督彭定康离开时所做的现场报道就有一段不尽如人意的小插曲。此次报道信息空洞, 记者不断重复“一圈又一圈”、“一辆又一辆”等词句, 却没有其他具体的描述。如果记者能仔细观察现场, 将当时的气氛, 港督及随从人员的表情、情绪甚至天气情况等细节描述都融入当时的解说, 受众一定会给予足够的注意力。

接近性是指新闻事件在地理上、心理上与受众的靠近程度, 是重要的新闻要素之一。细节描述是增强现场报道接近性的重要手段, 只有发现并展现与受众接近的细节, 才能使现场报道为受众所爱。

二、细节描述可能使现场报道成为“添足之蛇”

细节描述运用恰当, 具有强化新闻效果的作用;但若运用不当, 不仅会给受众情绪造成负面影响, 而且可能伴生社会风险。

(一) 细节描述带来负面情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曾经说过:“媒体的责任在于, 当社会要哭时, 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要笑时, 不让大家笑得更狂妄。”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 媒体自然要根据受众的需要来决定细节描述是否出现及出现频次。

若细节描述不当, 不仅不会为新闻报道锦上添花, 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试想如果在汶川地震时期的新闻报道中, 将震区鲜血淋淋的场面、呼天抢地的情景毫无保留地在电视画面上呈现, 显然是不合适的。情感的抒发固然需要, 但是大难关头, 更需要的是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充满希望、共建家园, 如果新闻报道让人民陷入无限悲痛之中, 那么新闻报道所发挥的引导舆论的作用就毫无意义。

并非一切细节描述都是值得肯定的, 还体现在对案件的现场报道中:如杀人犯残酷作案的细节描述, 盗贼撬锁偷窃的细节描述, 色情犯罪中的细节描述……这些细节描述的负面作用表现在思想上可能会使人们对社会丧失希望;表现在行为上可能使受众模仿犯罪。这样的效用绝不是新闻报道应该发挥的影响, 带动受众提高情绪、提高热情,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是新闻报道引导舆论功能的真谛所在。

因此, 在现场报道中运用细节描述不仅需要媒介组织内部把关, 更需要把关人设身处地站在受众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行使把关职能。细节描述固然有益, 但在受众情感不能承受之时, 减弱详细程度, 也不失为提高现场报道质量、赢取受众好感的一条良计。

(二) 细节描述伴生社会风险

现场报道, 若没有细节描述可能显得单薄、苍白, 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但若细节描述过多, 则可能伴生社会风险。2011年“8·23”菲律宾人质事件中的现场报道就显现出细节描述不当的弊端。

菲律宾于2011年9月20日发布了“8·23”人质事件的调查报告, 在分析原因、反思后果的同时, 还指控了事故现场对歹徒进行访问的新闻工作者。媒体直播被指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 新闻媒体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全程直播, 电视画面成为歹徒门多萨了解外界变动情况的来源, 特别是一些刺激性画面, 也都被他看在眼中。比如:警察粗鲁对待其弟弟的画面成为诱发门多萨开枪的直接原因。第二, 在最后的营救中, 门多萨也透过电视画面清晰地了解了外部的部署情况。另外, 媒体在对此次人质事件进行报道时进行了疯狂追击, 播出的一部分画面甚是血腥。所以, 被劫旅客12人死亡、8人受伤的严重后果与电视直播提供给门多萨的种种细节描述不无关系。菲媒一篇《失职的警察加歇斯底里的记者等于人质悲剧》的评论写道:“在事件发生的时候, 许多家媒体不能抗拒诱惑, 包括菲律宾ABS-CBN、GMA、ANC、Tele-Radyo、Net21 and Q和ABC5频道等。” (1) 并指出, 同警察渎职一样, 媒体在这场人质事件中的直播报道是造成解救人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闻报道是为了向受众提供信息, 但是, 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当条件不允许时, 详尽的报道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伴生风险。

三、让现场报道中的不当细节描述“变废为宝”

基于以上分析, 不同情形下细节描述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不同。要充分发挥细节描述的优势, 可以通过使用通感式方法和甄选细节来实现。

(一) 通感式方法, 为现场报道增妙

细节描述是现场报道的点睛之笔, 就表现在它为现场报道带来的生动感、贴近感、现场感、深刻感, 要使细节描述的这些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需要做到通感式报道。所谓通感式报道, 就是报道者积极调动自身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报道, 将自身的直接感受完全传递给受众, 使受众与报道者感同身受。

《追踪“神舟四号”系列报道》的现场报道就是一篇典型的通感式报道。记者如此描述发射现场火箭起飞的情况:“飞船被火箭托着起飞了!轰鸣声特别大, 掩盖了周围的其他声音, 我几乎听不到任何东西……火箭的光芒把发射现场照得明亮极了……火箭不断上升, 现在, 我们只能看见它身后拖着的那条长长的尾迹……”

本篇报道中, 记者代替受众去观察、聆听和感觉, 并将自己所感受到的全部信息传达出去, 这种通感式方法使受众得到的信息真切而生动, 较好体现了细节描述在现场报道中的妙处。

(二) 甄选细节, 为现场报道添花

新闻讲求简洁美, 现场报道也是如此。因此, 在现场报道中, 细节描述应该精而又精, 细而不赘。这就是说, 细节描述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 而是要在新闻现场众多情景中不断甄选, 进行真正有助于新闻报道的细节描述。

在1998年抗洪救灾的许多现场报道中, 将战士在抗洪一线与洪魔搏斗的镜头呈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这样可以再现新闻现场的惊心动魄;另外, 那堤坝上躺着的战士们, 他们粘着泥巴的衣裤、沾着水珠的皮肤……这一幕幕镜头也很出彩;但是, 最令人感动的细节描述, 则是未脱稚气的战士们蹙起的双眉、紧闭的双唇, 还有他们在泥巴里睡熟后随呼吸均匀起伏的胸膛, 这样的细节描述更能展现出战士们的辛苦与奉献。

当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那些士兵年轻的脸庞, 或许想起了身旁的孩子、或许想到了自己的兄弟……那么, 士兵脸上的一颦一笑、一闭眼一张嘴都会牵动观众的心;那么脏乱嘈杂的环境, 他们还能睡得那么熟那么香, 绝对可以想象出士兵们是多么劳累。选择这种可以引人联想的细节描述, 定能为新闻报道锦上添花。

假设优秀的现场报道是一串项链, 最闪亮的钻石则非精彩恰当的细节描述莫属。在不同的报道中, 细节描述各有不同的妙处, 传情达意也好, 深化主题也好, 吸引注意也好, 都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否则, 这颗钻石即使再耀眼, 也可能成为累赘。

摘要:细节描述是现场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用得好,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现场报道鲜“活”起来, “深”入人心, “聚”起注意力, 得受众之“爱”, 为现场报道增色;用得不恰当, 则会给受众情感带来负面影响, 伴生社会风险。因此, 运用细节描述时, 要从多方面考虑, 充分运用通感式方法, 不断甄选细节, 使其为现场报道锦上添花。

关键词:现场报道,细节描述,通感式方法

注释

11 关键、刘瑜:《从成功案例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新闻传播》, 2011年第6期。

22 曹春天:《细节描写让广播新闻更具魅力》, 《青年记者》, 2009年第35期。

33 4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开幕词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0年11月12日播出) 。

41《翱翔雅典, 跨越历史——刘翔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8月28日《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 。

新闻报道中细节的作用 篇5

——浅谈细节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本我担任了XX班主任的工作,作为全校的学生数最多的班级的班主任,刚开始时我是叫苦不迭,但很快我就修正了心态,一味的抱怨没有用,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你就要对手中的学生有信心,必须高看你的学生,说他行,他就行!否定学生,就是否定自己。首先谈谈本班学生的特点,1.法律意识淡漠,崇尚武力。,同学之间出言不逊,动辄打架,开学初本班内部发生2次打架事件。

2.厌学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学生上课不打开书本,做作业没有笔,上课有吃东西的,有照镜子的,有看小说的,有偷偷发短信的,有睡觉的,甚至个别同学上课不征得老师同意会走出去上厕所的。

3.缺乏互助和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与他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缺乏团队互助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口角相争,没完没了,严重者慢慢演变成群殴事件。

4.自我控制力差。比如,上课讲话、吃东西,课间抽烟,深夜翻墙外出上网等。

5.逆反心理。自以为是,听不进老师的批评,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甚至有的学生你越不让做,他越做给你看,气得你无话可说。鉴于班级这种情况,班主任更显得责任重大。我觉得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要和风细雨,有时暴风骤雨”是很难奏效的,倒是“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最能滋润学生的心田。作为班主任,尤其是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必须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业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我更加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则。一:班主任的职业道德要求每个中职班主任必须要注重细节,班主任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班主任劳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班主任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班主任当成自己的榜样。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班主任是镜子,学生是班主任的影子。”以身做则“要求我们做班主任的,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要求我们仪表端庄,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役。输了一次战役,毁了一个王朝。一滴水可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所以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我们必须要注意细节。

二: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卢瑞华说过:“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

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支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而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春秋时的子罕“不贪为宝”,清朝廉卿张伯行以“取一文,我为人不直一文”为铭,林则徐因自己容易发怒,自书“制怒”条幅挂于堂上,烟瘾特大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坚持不抽一支烟„„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细节。所以我们作为中职班主任,必须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

三、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本人在具体的的实践中如何运用“细节决定成败”来教书育人

1、热爱学生。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我做到了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作为班主任,天冷了,我会及时通知学生添加衣服保暖;早上我会打电话给住宿生通知他们及时起床,以免因滞留宿舍扣分;当学生遇到感情上的困惑需要我帮助时,我会及时开导他等等,我在班级建立了QQ群,学生常在QQ空间发表自己的心情。我常常发现有些同学和别的同学发生摩擦想要打架的想法,我就及时了解情况予以疏导,使他们平复心情,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因为注意了这些细节,学生也很配合我的工作,因为他们觉得很温暖,觉得班主任很关心他们。

2、严谨治班。注意了树立良好和教风和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班,提高业务水平;特别在遵守教学秩序方面特别注意细节,比如我上课时要求学生迟到要报告,上课不能吃东西等等。有时自己因为偶尔处理班级事情会迟到一点或接听家长或领导电话时,我会和学生说明并道歉,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吃东西,接听电话的现象很少,迟到都会叫报告,而不是长驱直入。我每天都会到班级去走走,了解学生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开学初时到班级巡视发现龚华珠同学坐在楼梯口神情很痛苦,我马上组织学生把他送到医疗室,诊断为阑尾炎,通过学生科领导的帮助派了学校的车送到医院并及时为其签字动了手术,安排好学生守夜,我自己也和伍豪老师陪护到深夜。医生和家长都说很少见到这么好的老师。比如放假前很多学生旷课,我发现这个现象之后,规定要翻倍扣分,旷课率大大降低。

3、尊重家长。这一条是班主任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尊重家长方面,作为11汽修班的班主任,我经常和学生家长联系,及时把孩子的表现告知家长,不仅仅只是告状,更是将学生的点滴的进步也告诉家长,叫家长也能鼓励孩子。比如我班上的张XX同学,他的家长说最怕接到老师的电话,当我告诉他孩子比原来有一定进步时,他非常激动,连声道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所以我的班级的家长是很配合我的工作的!

4、为人师表。能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比如我在学生帮助我之后我都会报以“谢谢“,当学生和我打招呼时,我也会报以”你们好“的回应,当他们由于习惯”出口成脏“时,我总是及时纠正他们。自己也非常注意文明礼貌,不随意讥讽学生。注意言传身教。

5.善抓契机。我班上有些同学特别自私,从不参加集体活动,就像一盘散沙,懒洋洋的。我抓住一些契机来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如运动会时,鉴于我班上没有什么体育人才,我为他们设定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的目标,然后规定好每个同学的任务,运动员的,走队列的,宣传的,总之每个人都得参与,参与的给奖励,不参与的扣分。结果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全班同学都很自豪。又如这次美室杯的评比,我班上的同学都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我也积极的出谋划策,并亲自带领学生一起粉刷墙壁,装扮教室,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班会课上重点表扬了学生,当学生说老师也出了很大的力时,我没有归功给自己,而是把功劳都给了学生。还有学雷锋活动,我联系了仁爱老人院,和副班主任一同带领学生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去学雷锋,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得到老人的交口称赞。看到这些原来要硬性规定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到现在能自己积极主动参加的学

生,看到他们满有集体荣誉感,并且为自己是11汽修班的学生而自豪时,我感到我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总之,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是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是贯穿在教育全过程之中,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精神支柱。班主任职业道德将会时刻鞭策着我,它将会成为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指路灯,而这一切都必须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中,一个个细节中去。

浅谈细节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细节管理企业作用

1细节管理的定义

细节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系统,如果说硬要给它下一个定义,也就说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造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必须注意战略制定的细节,把战略制定好:你是一个部门领导,比如车间经理,你必须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年度计划,把你自己部门的年度目标的每一个计划细节做好:你是一个搞产品开发的产品经理,那就要把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细节做好;如果你是一个车间操作工人,就要按照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gram)把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做好。也就是说细节管理要落实到任何人的任何行为上,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成就大事。

2细节管理的来源

如何找出管理工作中的细节,除了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必须学会和运用前人发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利用这些理论,去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达成我们的工作目标。首先我们认为细节管理来源于“鱼骨图理论”(Cause&Effect,FihiSh bone Dis-gram)。

鱼骨图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磬先生发展出来的,故又名石川图。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通常它也被称为“因果图”。鱼骨图原本主要用于质量管理,现在这个理论被运用到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且被发展成各种理论,用来解决生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鱼骨图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在铁姆肯被设计成一种专业解决问题的表格(8D报告),通过这个表格中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解决发生的问题,并最终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

2.1鱼骨图的定义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这些因素,并将他们与特征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其形状如鱼骨。所以又叫鱼骨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Bs):一种集思广益、发挥团体智慧,从各种不同角度找出问题所有原因或构成要素的会议方法。BS有四大准则:严禁批评、自由奔放、多多益善、搭便车。

2.2鱼骨图的三种类型:在生产管理上分析的要点一般从手机料法环”着手,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细节的所在,总之细节来自于鱼骨图理论。

①整理问题型鱼骨图(各要素与特性值间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结构构成关系);⑦原因型鱼骨图(鱼头在右,特性值通常以“为什么……”来写):③对策型鱼骨图(鱼头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来写)。

3细节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3.1细节来自于创新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灵魂。一个个行之有效的细节和关注离不开我们公司全体员工对自己工作的反馈和分析,只有我们认真地剖析,增加我们工作细节关注的程度,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见,进行行之有效的优化改革,才能为我们下次的工作积累经验。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源自我们对这些细节管理的深化。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生产管理发展的需要:只有注重细节管理。才能把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细,才能达成我们的生产目标。最终才能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细节来自于创新。

3.2细节来自于制度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使人的素质的竞争。管理的基础是制度。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员工守则,作为员工的工作指导和员工必须遵守的规定;企业对其下属的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个业绩考核,来作为部门工作成绩的好坏;每个部门也要制定出本部门的考核条例,因此细节来自于制度。

3.3细节来自于榜样制度和条例制定好了以后,我们就不折不扣地执行,但是执行得更加有效,那就必须关注细节问题。例如公司要求每一个员工认真执行劳动保护用品的佩戴,工作裤、防护眼镜等劳动保护用品佩戴的是否标准,管理层在要求手下员工的同时,自己必须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样你手下的员工才会听你的去遵守规定,否则他或她违背规定。你去处罚他或她,他们就会对你产生抱怨,不利于团队建设,甚至还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利于生产的作用,因此细节来自于管理层日常的表现——榜样。

3.4细节来自于习惯如何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第一是认识,第二就是训练。团队就是格式化,就是将细节训练成习惯。所谓的团队就是经过格式化的模式,能够达到一定默契的队伍,否则就叫乌合之众,而乌合之众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不可能达成工作目标。所以进入团队以后需要进行格式化,需要进行很多操作规范的培训,必须非常严格地要求格式化的操作,使大家久而久之形成我们的工作习惯,因此细节来自于习惯。

3.5细节来自于用心小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当我们学习时,学习别人的专业,要注意多多观察其中的细节;当我们集中精力,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最终达到成功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用心留意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把他一一做好。务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操作流程,都要规范细致,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比如一个生产主管一定要清楚本部门的状况,并安排掌握这些信息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防范于未然,因此细节来自于用心。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的把握 篇7

事例1与党和政府的基本政策相抵触的

在反映地震受灾群众生活的节目中, 整期节目欲通过对这户受灾群众的描写, 客观真实地反映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但这期节目却在细节上暴露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节目中描述这户受灾群众带着他妻子做生意, 他的大女儿在帮他打理, 儿子在读书, 二女儿在家坚持开农家乐。屏幕上看, 他的三个儿女都是健康的。为什么他会有三个健康正常的孩子?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里是怎样执行的?细心的观众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虽然可能会有合理的解释, 但这期节目如果原样播出来, 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来在有关人员的建议下, 对这户受灾群众有3个孩子一事作了淡化处理, 避免了节目播出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事例2有违党和政府有关做法初衷的

在农村推行政治民主、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大力推行的一种做法。但在前不久见了这样一期节目, 它在反映某山村的民主建设时提到了这样一个事例:该村要修建养猪场发展集体经济, 21名村民代表对养猪场选址问题进行表决, 结果20名同意, 1人反对, 做法很“民主”。但为什么有一名村民代表要反对呢?细看节目才知道:原来将要修建的养猪场离他家只有6米远!并且在会上也没有提到将对他家作任何补尝。这表决结果如果真的付诸实施了, 对这一家将意味着什么?他们将终日面对近在咫尺的养猪场!这看似“民主”的东西, 却似乎缺少了些人性与关怀。记者、编辑显然没有想到这点, 因此才以肯定的笔触描写了这一环节。可以肯定, 单从这件事情来说, 其“民主”做法是值得推敲的。这样的节目如果播出去, 对农村的民主建设势必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也有违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民主建设的初衷。该期节目后来对此作了修改。而后来获悉, 该村当初的这项表决结果也没有执行。

事例3可能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形象的

曾有这样一期采访某著名女演员的访谈类节目, 这位女演员在访谈中谈到, 她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不久, 曾到某地震灾区参与拍摄了一部反映抗震救灾的电影。当时在拍摄现场, 她从摄像机镜头里看到了—具身体某部份已被鸟啄空的遇难者遗骸, 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从而拍起戏来也就格外投入。我们不怀疑该女演员所说是真的, 也相信其内心确实受到了巨大震撼, 但是这段话如果仔细一思量, 问题就来了:这样一具近在人们眼皮底下的遇难者遗骸, 我们的搜救人员当时居然没有发现, 而使其一直暴露到拍电影之时, 虽然搜救工作难免有所遗漏, 但这段话如果照实播出去, 很有可能使人们对当初的整个搜救效果产生怀疑, 从而在社会上, 甚至在国际上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述三个例子, 都是节目中的细节问题, 如果这样的细节问题不解决, 由此而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为什么有些节目会在细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分析起来, 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部份新闻从业人员对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方针、政策缺乏应有的理解, 如事例1。计划生育政策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已经实施了很多年, 应该深入人心, 而我们的部份新闻从业人员对此显然缺乏了解, 因此, 在选用事例时就没有想到它会和国家的政策发生冲突。

第二、部份新闻从业人员对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中心工作的精神实质、内涵理解不深, 认识不透。在农村推行基层民主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近年来花大力气抓的一件事, 这种做法的本意是要从制度上, 从法治层面维护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种做法的推行不能、也不应该损害、甚至严重损害部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三、部份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敏感度不够高, 对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缺少应有的警惕性, 如事例3。

第四、部份新闻从业人员对事物的多面性缺乏认识。他们只想利用这些事例来说明、突出、深化节目的主题, 却没有想到由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五、部份新闻从业人员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心。他们只想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但对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却不甚了解, 不知道或者是不愿意对节目中涉及的细节问题多下功夫, 作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部份新闻从业人员的“三个意识”树立得还不牢固, 政治、业务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标准和要求。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认为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对全体新闻从业人员, 尤其是年轻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是最有效的办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组织新闻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不但要熟悉条文, 更要领会精神实质;不但要了解其外延, 更要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二、经常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形势教育, 提高其对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 尤其是年轻人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其逐渐做到即使是在细节问题上也能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媒体自身的形象。

三、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充分认识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选取事例时,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做全面深入的分析推敲, 从而提高其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四、召开各种形式的节目研讨会, 把一些有典型意义的节目拿到会上来解剖, 分析其利弊得失, 让年轻的新闻从业人员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范本, 从而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归根到底, 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全体新闻从业人员的“三个意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细节——电视新闻中的眼睛 篇8

1 内容上的细节

1.1 要选择能传递新闻信息的细节

新闻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人们接触新闻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大量的、最新的信息。所以, 细节作为电视新闻很有表现力的一种手段, 传递信息“责无旁贷”。与其它手段不同的是, 细节不仅能传递信息, 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细节具有不可替代性。

1.2 要捕捉能表达丰富情感的细节

情感是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 情感的产生往往和认识相结合, 带有理性的感受。中国古人说“感人者莫外乎于情”, 爱森斯坦也有一句至理名言“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 又从情感引向思想”, 艺术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电视界现在也越来越重视情感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情感因素还是电视新闻成功的重要因素, 好的新闻不是单纯地叙述事实, 它的魅力在于用报道中浓郁的情感来激发观众的情感, 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而细节正是表达人的情感的最好手段。细节不仅能够表达丰富的感情, 而且还可以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 不仅可以见其形, 听其声, 而且可以传其神。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体现。

1.3 要挖掘能展现人物个性的细节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把镜头对准人, 更要挖掘展示人物的个性形象。那些标签式的官话、千篇一律的套话, 缺乏个性色彩的话是没有魅力的。而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语言和动作, 既生动可信, 又具有感染力。在文学创作中, 细节的描写对刻画人物个性至关重要;电视新闻报道中, 细节具有同样的表现力。细节能够形象地刻画人物个性, 用形象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解说词等文字语言更有感染力。它可以是一个无声的动作, 可以是一句平淡的语言, 可以是一个人在瞬间的表情变化。

比如在获奖电视新闻报道《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中, 有一段精彩的细节是记者在现场抓拍到的。记者在大桥上看到一位盲人在同行人的陪同下, 兴趣盎然地用脚步丈量桥面的宽度, 接着用手又细心地估量大桥钢索的直径。记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细节, 在盲人用手丈量钢索时, 走上前去采访, 还没有等记者问题说完, 盲人就兴奋地说:“太高兴了, 太高兴了。”此时不需要再用更多的语言, 盲人的动作、表情已张扬出了他的个性。

2 声音上的细节

电视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传递信息的, 也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与观众进行交流的, 它所传递的信息符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 电视新闻细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它可以是电视画面语言的细节, 也可以是同期声细节, 更多的是声画结合的细节。

“听声见景”, 新闻人物的话语、新闻现场的音响有着不可更改的佐证性, 从这个角度看, 它有着比画面更为可靠的真实性。现实世界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总是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紧密相连, 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正是由于现实世界并非无声世界, 所以画面必须在声音的辅助下方能实现对客观现实完整真实的反映。

2005年, 笔者曾报道过黑龙江边一位赫哲族人为汉族妻子做鱼皮衣服的题材, 鱼皮衣服是赫哲族特有的民族服饰, 在现在仅存的赫哲族人口中已很少有人会做, 关于赫哲族鱼皮衣服的报道已不计其数, 仅笔者采访的这户人家就有日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等多家大媒体采访过, 有反映民族风情和民俗的, 有报道鱼皮制作工艺的, 在众多新闻媒介争相报道同一类新闻事件的情况下, 笔者另辟稀径, 通过以一个多年从事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的民族情节, 能够为自己的妻子做一件自己民族的服装作为珍藏心底的宿愿为题采编了一部电视片《一个赫哲族人的心愿》。在表现手法上, 围绕赫哲人丈夫和汉族妻子两个主要任务为核心, 多采用长镜头, 连续跟拍, 大量选取夫妻二人的对话和现场音效, 展现两人的感情交流, 从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最后, 在片子的结尾, 两人来到同江街津口赫哲族村的定做鱼皮衣服的同组哥哥家取做好的衣服时, 也是通过现场同期对话, 这个汉族妻子才知道, 这件衣服是丈夫做给自己的, 并不是丈夫自己穿, 一系列的变故使片子推向高潮。该片既融合了民族团结、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又反映了祖国最小的民族--赫哲族的风土人情和现实人文生活, 这就给题材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3 形式上的细节

特写与远景、中景一样, 是一种画面景别, 是表现人的头像或某些被摄物体细部、视距最近的画面, 是影视的造型元素之一。从形式上看, 特写镜头似乎与其他景别的区别只是画幅的大小不同而已, 但实际上, 特写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 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性效果。它能抓住人们的视线, 紧扣人们的心弦。贝拉?巴拉兹说, 特写镜头“不仅是人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 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 进入另一个领域, 精神领域或叫心灵领域”, 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而不是我们的眼睛”。最富于表情和最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 以一种非电影手段所固有的强烈魔力, 使时间停止流动, 把空间撕成碎片。它可以长久地作用于人的心灵, 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所以也就不难理解, 大部分细节画面都是特写镜头。

笔者在创作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守江人》中, 有一个长达27秒钟的脸部特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片子的主人公潘月英40年如一日, 默默无闻只身坚守在黑龙江中下游只有她一个人的水文站, 作为党员的她谈起工作和生活上的艰辛和困苦时, 她都坎坷而谈, 当记者问到曾经接她班的小女儿时, 她的表情一下子停滞了, 一句话也没有, 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她始终低头不语, 但她那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在特写镜头的放大下, 通过脸部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水文站后继有人, 她先后把她的小女儿和大孙女都领到了这项枯燥乏味、默默无闻的水文事业上了, 然而, 她的小女儿水文专业毕业后, 跟着她干了三年, 终因工作艰苦劳累染病去世, 年仅28岁。

当然细节常以特写的形式出现, 特写有利于展现细节, 但是, 并不是说, 全景和中、近景就不能表现细节。事实上, 有些细节就是出现在全景和中、近景里的, 这就需要记者的敏感和判断。

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 篇9

1 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作用

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有着诸多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提升新闻信息度、有效突显主题、增强新闻生动性等环节。

1.1 提升新闻信息度

新闻制作要求新闻必须具有可信度、客观性和真实性,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若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新闻便会失去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和魅力。因此,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人员注重提升新闻的信息度。除此之外,在提升新闻新鲜度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让观众融入新闻事件之中并且在这一过程汇总掘出最有信息量的新闻亮点,与此同时捕捉出相关的新闻细节,并且对采访过程中所扑捉的新闻细节进行充分利用,进行新闻的采编,从而有效提升新闻的信息度。

1.2 有效突显主题

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应当将突显主题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对于新闻主题细节的突显,不仅可以使新闻的真实性得到有效的反映,还可以增添新闻的丰富性,并且具有深化新闻主体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有效突显主题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可以为广大的观众提供深层次的新闻,从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实现新闻主题人性化的目的。

1.3 增强新闻生动性

增强新闻生动性对于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增强新闻生动性的过程中,工作过人员应在进行画面展示时,应配以声音解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新闻的感染力。同时,新闻生动性的增强,要求工作人员应对特写镜头对新闻细节的刻画加以重要利用,以便对新闻现场进行充分的展示,通过新闻现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使观众感受他们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以使新闻的生动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2 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优化

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树立细节意识、做足准备工作、进行细节捕捉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优化进行分析。

2.1 细节意识的树立

细节意识的树立是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的基础和前提。在树立细节意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自觉挖掘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并对其深层地刻画,还应对新闻细节的作用加以高度重视,从而确保电视采编工作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细节意识的树立,可以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同时,通过细节意识的树立,工作人员能够将细节视为电视新闻采编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还能够更好地进行细节的捕捉,从而充分展示新闻的主题,使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有效的丰富,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确保新闻的魅力。

2.2 做足准备工作

做足准备工作对于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做足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理解到采编目的和方向对于采编内容、采编角度、采编效果、传播效果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足新闻采编前的准备工作就能够更好地让记者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并且能够更好地分析和思考采编目的。除此之外,在做足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结合具体情况拟定出更有针对性、指向性的采访提纲,也能使采访提纲中的问题更加具有专业性和逻辑性,更能有效地挖掘到典型、真实的新闻细节,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效率的持续提升。

2.3 进行细节捕捉

进行细节捕捉是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细节捕捉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对细节问题的解决加以重视,理解提高新闻质量的作用和重点所在。另外,工作人员不仅应具有捕捉细节的实践能力,做好新闻采编前的准备工作,还应在新闻采编现场具有认真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使所捕捉到的各类新闻的真实性得以提升,使新闻主题得到有效的展示,以此为后期新闻视频编辑提供有力的帮助,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3 结语

随着我国新闻制作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和电视新闻采编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对细节的重要性有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节的优化来促进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学琴.关于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的应用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

[2]李卫东.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的应用[J].新闻窗,2012,(4).

[3]陈圆圆.浅论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J].神州,2012,(8).

[4]邱华.浅谈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略[J].新闻传播,2014,(3).

浅谈电视新闻中细节的运用 篇10

一、细节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1. 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细节是构成新闻真实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观众在观看新闻报道时, 他们就像放大镜, 甚至是透视机, 绝大多数失真的新闻往往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如果新闻中的细节准确无误、无可挑剔、无懈可击, 观众就会更加信服报道的内容, 这条新闻也就有了立身之本。

2. 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

从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方面来说, 只做到用事实说话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进行细节描写。细节可以将新闻当中的人物、情景以及场面真实地再现给观众, 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厚重感和鲜活度, 使报道更鲜活灵动。如果一篇电视新闻作品只陈述事实而没有具体形象的细节描写, 就会像一本流水账, 呆板乏味, 很难感染、打动和吸引观众。而选择能够为主题服务的最精彩的片断、场景、动作、语言等细腻、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事件发展进程等新闻要素, 会比平铺直叙更容易引人入胜。

3. 深化新闻报道主题

运用恰当、生动的细节可以产生“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的效果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使新闻内容更有深度, 更具导向性, 更具魅力。从《史记》到如今的国内外好新闻, 再到“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 几乎我们所能看到的古今中外的精品名篇无不以典型生动、恰到好处的细节出奇制胜, 令人回味无穷, 拍手称赞。

二、如何捕捉细节

大部分新闻事件都具有突发性和不可再现性, 这无形中就加大了捕捉新闻细节的难度。要想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细节, 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具有深厚的新闻理论功底外, 还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当地的经济社会等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亲临事件第一现场, 密切观察现场的每一个人物, 密切关注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现场每一个有可能发生变化的事物, 打破定式思维模式, 以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发展问题, 并顺着不起眼的小线索捕捉有价值的细节。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认真地思考, 对其发展进程和线索进行分析、预测, 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发现和挖掘出各种新闻题材中所具有深刻内涵的细节。尽管有时候记者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但仍然可以通过现场仅存的能够反映事件变化的细节中揭示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只要平时细心观察和审视生活中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小事, 也能发现隐藏在这些小事背后具有重大价值的好新闻。具有发现新闻细节的洞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 需要长期地、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磨炼, 需要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 不断学习总结。

三、如何合理运用细节

新闻作品的最终成果往往取决于细节的恰当运用。但细节非“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一个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就像画蛇添足, 会淹没新闻作品的主题。在新闻写作中要善于选取典型细节, 即那些能够深化主题、足以生动地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细节, 和主题关系不大或者没有一点关系的细节即使再精彩也要剔除, 只有服务、服从于报道需要、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典型细节才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要善于挖掘运用个性化的细节。有些细节虽然是真实的, 但很容易产生雷同, 给人造成死板、“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 写劳动模范, 就写他们带病坚持工作, 或者写他们一边打吊针一边研究工作上的事情等等, 对于这样的细节, 观众早已司空见惯, 心中难免会产生厌恶感。运用细节不仅不要与人雷同, 更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捏造, 否则一旦被观众发现, 就可能引发“一条鱼腥一锅汤”的负面效应, 不仅会毁掉一条好新闻和新闻工作者的信誉, 还可能导致新闻媒体丧失信用, 因小失大。

没有细节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只有善于捕捉细节、合理地运用细节才能使新闻报道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沈剑定.论电视新闻细节的魅力[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 (04)

新闻报道中细节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历史细节 细节作用 课堂教学 细节实践 实施注意事项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一堂好的历史课一般要有典型的事例,而好的事例必定具有典型的细节。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做为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人们常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节决定成败”历史教学需要高屋建瓴,需要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蹲下身来,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细节做起。因此能够从教学实际中,利用历史细节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其实在历史教学中,细节运用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胆地运用一些历史细节,把教科书中删除掉的那些精彩的片断还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细节从性质上看,它有一种活的属性,即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这就好比是一场荡气回肠的电影中那些紧紧抓住人们眼球的精彩瞬间。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节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引人入胜

历史教师最大的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历史课真正成为一门吸引人的课。所以我们应在日常教学中把握细节,充分运用细节来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引人入胜。

2.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高潮迭起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或者无所适从,或者偏离主题。如果我们在平常教学中,能精心挑选一些细节知识,利用细节来设置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思维的主动参与,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会高潮迭宕,扣人心弦。如台湾问题,我运用以下细节。

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深情地背诵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忘。”并且补充到于佑任先生到台湾时并没有把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儿女带到台湾,而是把他们留在了大陆,这是他于1962年病重时所写的哀歌。在学生充分感受了这首诗的意境后,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他为何要葬于高山之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造成今天“惟有恸哭”、“家乡不可见兮”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政府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点燃思维的火花,挑战认知

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关键。这中间,历史人物的一句话、一封信、一个动作……诸如此类的细节,都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好素材。

4.升华情感,培育良好品德

历史是一门既有科学的史实,又有人文的情感,充满智慧与感情的学科。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记载了太多动人的篇章,启发人们为这个世界而不断地奋斗。

5.运用细节材料加强对历史发展细节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和思维性。

6.运用细节材料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培养学生基本的国家精神意识,客观体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7.运用细节材料,深入研究历史,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性。

8.运用细节材料渲染情感气氛,挖掘学科内涵,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独特的情感性和人文性。

历史细节教学有重要作用,那么平时如何注重细节教学?以下是我在细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很注意收集资料,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着运用这些丰富的历史 “典型的历史细节有时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用合适、典型的历史细节,教学效果显著。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我没多说什么,而是用多媒体一张一张地出示了一组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的图片,第一张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图”文字是“屈辱”;第二张是“圆明园残迹”图,文字是曾经的“万园之园”;第三张是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旅顺大屠杀”图,文字是“残忍”;第四张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北京被毁民居”文字 是 残 垣 ; “屠杀中国人图”,没有文字,只一个大大的感叹号;第六张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图,文字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随着我一边点图一边激情朗读图边的文字,只见同学们情绪激动,有的紧缩眉头,有的义愤填膺,有的攥紧拳头,有的脱口叹道“太残忍”“太可恶”。短暂地停顿后,我接着出示几张反映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图片,“虎门销烟”、“五四运动”、“南昌起义”、“解放军胜利渡江”,最后,再一次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图。看到中国人的斗争,看到人民的胜利,同学们脸上露出微笑,有的松了一口气“终于胜利了”,有的感叹:“中国的百年屈辱历史结束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还没等我说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同学们已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这真一幅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的长篇大论”! 通过教学中的应用,我有所感悟。历史细节是历史情节的高度浓缩,看似“小”,却蕴含着“大”。有时在课堂上,一幅图的出现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个实物,却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历史,再如在7年级讲授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这一课中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教师补充郑成功严词拒绝荷兰殖民者的贿赂,坚决收回台湾的细节。表现出郑成功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值得我们学习。细节虽小,作用却大。关键是你是不是善于动脑,善于发现,善于利用。用好历史细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这 “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善用历史细节这个“四两”,去拨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千斤。

由历史细节教学,推而广之,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细节。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关爱的细节,如一个爱的手势,一个关爱的眼神,一脸微笑。这样做,效果颇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细节,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穿不同的衣服。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穿喜庆的红色衣服,以示庆祝;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教师穿浅色(如白色)衣服,以示对遇难的中国同胞的悼念。

新闻报道中如何用好细节 篇12

所谓细节, 就是指事物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细小的、局部的过程。他就如万花丛中的片片绿叶, 浩瀚无边大海中的朵朵浪花。正是由于绿叶的衬托才使鲜花更加鲜艳, 正是由于大海中的巨浪才显示出大海的无比宽广和神奇。因此, 作为新闻工作者, 善于掌握和运用细节十分重要。而深入细致的采访, 则是获得细节的关键。因为采访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活动, 要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就必须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访问, 对于采访者来说, 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的人和事, 而不同的人和事, 则有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就要求采访者要深入细致的了解采访对象, 和采访对象交朋友, 使他 (她) 能把事件发生的每个环节和详细的过程告诉采访者, 以便记者能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找出最能体现事物典型性和独特典型性的元素, 即我们所说的细节。记者在采访中多发现细节有哪些好处呢?笔者认为至少三条好处, 一是细节能起着塑造典型的作用, 二是对主题起着强化和提升的作用;三是细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那么, 记者在采访中如何运用好细节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用小细节去反映大主题。

衡量一个新闻作品的优劣, 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在“新”字的表现的手法上, 或是角度新、或是表现手法新、或是主题新。无论是消息、专题、还是特写, 如果用官话、套话、很难吸引受众, 在当今信息十分发达社会, 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就必须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选择令人信服的事实, 这就给记者提出了在写作中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去吸引受众眼球的问题, 而从小事入手, 用小细节去反映大主题, 是一种较好的表现手法, 近年来, 许多在国家和省级台获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例如, 《洗衣绳高高挂出了墙外》, 这是一篇八十年代初期新疆台在国家获奖的一篇消息, 表现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新疆牧民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过去由于买买提一家由于生活困难, 家里几个人盖一床被服, 孩子衣服, 老大穿完老二接着穿, 因衣服破旧, 洗后不好意思凉在外边, 党的富民政策使买买提家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家里不仅有了家用电器, 衣服也都是新的, 不再担心别人笑话了, 晾衣服的绳子高高的露出了墙外。在这片作品开头, 作者没有刻意的说什么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如何好, 而是通过这个洗衣绳挂出了墙外这个细节入手, 让买买提自己去说, 自然引出了党的政策给新疆农牧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起到了以小见大, 用小细节去反映大主题的巧妙表现手法。

2 用细节去表现主体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要表现的主体和主题, 而主题的表现是靠主体来完成的, 人作为社会主体, 在新闻的五个W要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无论在任何事物、任何事件发展过程中, 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中如何把握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常言说, 自己说好不如叫别人说自己好, 新闻也是如此, 记者不必要在表现新闻主体时强调主体在事物或时间发展中多么的重要, 起着多么大的作用, 而要通过你选择的事实, 让受众去体会到主体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事实的选择最为重要, 笔者认为, 能否找到事物发展过程中那些小而细腻的事实对表现主题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去年我台获国家二等奖的作品《城市打工族》一文, 就很好的运用了细节在表现主体中的作用, 文章说的是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相继下岗, 而乡镇企业由于体制活、机制新, 得到快速发展, 吸引了许多下岗职工来乡镇企业打工, 他们不仅为乡镇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思想, 也给这里带来了文明。文章通过几个细节来表达:一位镇企业老板家接打电话非常不文明, 脏话连篇;家里洗漱共用一个毛巾, 炎热的夏季, 家里人几天不洗澡, 饭菜每顿做很多, 吃不了就倒掉, 儿子从家里来了一位城里的女保姆后, 彻底改变了老板家过去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不文明习惯。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 反映了在农村, 虽然经济发展比较快, 但精神文明明显滞后, 通过这位女职工的帮助, 老板行为和家里日常生活的变化, 来反衬城乡居民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大主题。使文章既有深度, 又自然得体。

3 用细节去提升稿件的整体感染力

新闻是靠事实说话的, 而具有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冲击力的细节, 不仅是事实的一部分, 而且因它在运用的过程中被展示和放大, 刻意突出, 被特别交代的、因此, 细节就更有独特的魅力, 更能震撼人心。尤其是在人物的拍摄或描述过程中, 运用特写来表现一些面部表情和眼神等部位的细节变化, 可以反映出人物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 传达各种情绪、情感和思想、渲染气氛、创造氛围, 物体的特写同样也可以起到隐喻、暗示、强调的作用。例如, 笔者去年拍摄的《好媳妇——李忠风》, 在全省优秀纪录片评比中获一等奖, 就多处运用了细节方面的特写镜头, 来表现一位农村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贤惠、能干、和善良。通过给瘫痪在床13年的82岁的爷爷用温水慢慢洗脸、用嘴吹温热饭后在喂老人等特写, 来表达她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通过给两个残疾叔公洗衣和两个叔公干净整洁衣服的特写, 充分表现了一位聋哑、一位智力有缺欠的叔公在这个特殊家庭中得到的温暖, 而通过对这个只有32岁李忠风面部皱纹和粗糙双手的特写, 就能把这位普通的农村青年妇女那种勤劳、贤惠、淑女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善良品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正是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细节画面, 感动了观众, 也感动了评委。

总之。细节作为新闻事实不可或缺的要素, 充分把握和运用好这一要素, 对提升新闻的感染力, 增强报道的深度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新闻工作者能否运用好采访中的细节, 不仅关系到采访工作能否成功完成, 而且是直接影响稿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一件新闻作品来说, 细节能起着塑造典型、强化和提升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的作用。善于抓住和运用好细节, 既是对记者采访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记者撰写稿件能否提升稿件质量的重要标志, 学会用小细节去反映大主题;用细节去表现主题、主体。就会使稿件质量有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新闻报道,细节

参考文献

[1]张振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新论.

上一篇:情感分析综述下一篇:检验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