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中细节运用

2024-06-21

电视新闻中细节运用(通用9篇)

电视新闻中细节运用 篇1

细节是新闻报道的血肉。它可以是一个画面、一个眼神或神态。精彩的细节可以使新闻作品“境界”全出, 更好地体现新闻价值。

一、细节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1. 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细节是构成新闻真实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观众在观看新闻报道时, 他们就像放大镜, 甚至是透视机, 绝大多数失真的新闻往往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如果新闻中的细节准确无误、无可挑剔、无懈可击, 观众就会更加信服报道的内容, 这条新闻也就有了立身之本。

2. 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

从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方面来说, 只做到用事实说话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进行细节描写。细节可以将新闻当中的人物、情景以及场面真实地再现给观众, 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厚重感和鲜活度, 使报道更鲜活灵动。如果一篇电视新闻作品只陈述事实而没有具体形象的细节描写, 就会像一本流水账, 呆板乏味, 很难感染、打动和吸引观众。而选择能够为主题服务的最精彩的片断、场景、动作、语言等细腻、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事件发展进程等新闻要素, 会比平铺直叙更容易引人入胜。

3. 深化新闻报道主题

运用恰当、生动的细节可以产生“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的效果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使新闻内容更有深度, 更具导向性, 更具魅力。从《史记》到如今的国内外好新闻, 再到“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 几乎我们所能看到的古今中外的精品名篇无不以典型生动、恰到好处的细节出奇制胜, 令人回味无穷, 拍手称赞。

二、如何捕捉细节

大部分新闻事件都具有突发性和不可再现性, 这无形中就加大了捕捉新闻细节的难度。要想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细节, 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具有深厚的新闻理论功底外, 还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当地的经济社会等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亲临事件第一现场, 密切观察现场的每一个人物, 密切关注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现场每一个有可能发生变化的事物, 打破定式思维模式, 以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发展问题, 并顺着不起眼的小线索捕捉有价值的细节。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认真地思考, 对其发展进程和线索进行分析、预测, 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发现和挖掘出各种新闻题材中所具有深刻内涵的细节。尽管有时候记者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但仍然可以通过现场仅存的能够反映事件变化的细节中揭示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只要平时细心观察和审视生活中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小事, 也能发现隐藏在这些小事背后具有重大价值的好新闻。具有发现新闻细节的洞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 需要长期地、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磨炼, 需要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 不断学习总结。

三、如何合理运用细节

新闻作品的最终成果往往取决于细节的恰当运用。但细节非“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一个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就像画蛇添足, 会淹没新闻作品的主题。在新闻写作中要善于选取典型细节, 即那些能够深化主题、足以生动地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细节, 和主题关系不大或者没有一点关系的细节即使再精彩也要剔除, 只有服务、服从于报道需要、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典型细节才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要善于挖掘运用个性化的细节。有些细节虽然是真实的, 但很容易产生雷同, 给人造成死板、“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 写劳动模范, 就写他们带病坚持工作, 或者写他们一边打吊针一边研究工作上的事情等等, 对于这样的细节, 观众早已司空见惯, 心中难免会产生厌恶感。运用细节不仅不要与人雷同, 更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捏造, 否则一旦被观众发现, 就可能引发“一条鱼腥一锅汤”的负面效应, 不仅会毁掉一条好新闻和新闻工作者的信誉, 还可能导致新闻媒体丧失信用, 因小失大。

没有细节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只有善于捕捉细节、合理地运用细节才能使新闻报道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沈剑定.论电视新闻细节的魅力[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 (04)

[2]徐攸.谈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抓取细节画面[J].新闻记者.2011 (01)

细节描写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篇2

这就要求记者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应该多留意和撷取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能够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共鸣的细节,以达到“无声处见真情”的效果。

新闻报道一般包括人物通讯及新闻事件两类报道。对于人物报道,细节描写通常从最能体现新闻人物高尚思想情操或最能展示新闻人物个性特征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入手,精心挑选看似细小而又重要的情境,以小见大,从一斑见全豹,透析出蕴含新闻人物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新闻事件的报道,通过对新闻事件背景及发生过程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脉络,理清事件发生的规律,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人物通讯及新闻事件分别进行论述。

人物通讯一般从外貌、行为、人物所处的场景方面进行描述,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一是外貌描绘,埋下伏笔。主要是对新闻人物外在形象细节上的简笔勾勒,如个头高矮、身躯胖瘦、衣着穿扮等,它传达着一种直达主题的潜在信息,为揭示主题内涵埋下伏笔;二是语境描写,展现神韵。俗话说“言为心声”,在某种语境下,新闻人物独特的说话方式、语调与神情都能很好地展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一般说来,描写新闻人物的话语细节不必太多,但要抓住其最主要的方面进行传神描写,使读者闻其声、知其人;三是行为刻画,凸显个性。要表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其行为举止的细节描写无疑是最好的素材了。虽然这种行为举止不一定有惊世震俗之处,但如果能恰当地掌握好角度进行细节描写,就能突破文章的沉闷,展现新闻人物的独特个性,使读者过目难忘;四是场景呈现,烘托气氛。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融情于景的细节描写可以很好地烘托新闻人物的内心感受,使人如见如闻,强化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场景的细节描写强调情景交融,把真情作为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体现细微处见深情的力量。

对于新闻事件报道来说,细节描写最突出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报道的事件清晰可见、使读者如临其境。这种手法在国外报纸当中运用非常普遍,比如1986年3月25日《多伦多环球邮报》上,记者劳伦斯·马克斯的一篇《伦敦无家可归者的惨状》的报道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已经是凌晨一点钟了,河堤东站除了那昏暗的灯光外,就是空荡荡的大街。在悄然无声的人行道上,黑色的垃圾袋,摊开的报纸和肮脏的毛毯整整齐齐地排成了一条直线。当小面包车来到这儿时,垃圾袋突然蠕动起来,随着一阵抖动,从袋中间慢慢地钻出来20个幽灵,有的衣衫褴褛,有的脸上被烟熏得漆黑。他们爬起身来,争先恐后地奔向小面包车,乞求最后的残汤剩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子夜时分无家可归者街头露宿的惨状进行了细节描写,从而使这些失业者的极度痛苦生活状态真实生动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另一方面,细节描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物表象下的真实。比如1991年《纽约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在熙攘挤碰的顾客里,一个6岁男孩子一手用力拉着他母亲的胳膊,一手指向一套巨大的由500块构件组成的智力玩具。‘我就要这个’他大声对他母亲说。这套玩具差不多要花费他母亲一周的薪水。但是,他母亲还是微笑着同意了”。美国记者的这条关于中国儿童超级消费的报道特点突出。报道的一开头就推出了一个典型特写:6岁的男孩子“用力”拉着他母亲的胳膊,“用力”这细微处足以显示了孩子自己对他在母亲心目中地位的认识,接下来这孩子“大声”对他母亲提出要求:“我就要这一个”那玩具要花掉他母亲一周的薪水,显示出在当时的一些家庭,对于孩子的消费已经比较超前了。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细节的使用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但在新闻报道中只是整篇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枝节,所以要把握细节的度,以免造成以次为主或喧宾夺主。新闻报道不是细节的组合,细节无法代替整体性陈述的功能和作用。细节的描写不是随意性渲染。细节在全篇中要有一个十分恰当的度。新闻细节只能是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细节的再现,绝对不允许离开生活的真实去随意想像和描写。

对电视新闻中细节运用的几点浅见 篇3

一、要选择能传递新闻信息的细节

人们接触新闻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大量的、最新的信息。所以, 细节作为电视新闻很有表现力的一种手段, 传递信息“责无旁贷”。与其它手段不同的是, 细节不仅能传递信息, 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细节具有不可替代性。

前些年, 一些地方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收购棉花, 《焦点访谈》的记者前去采访, 由于非法收购棉花的加工点知道了记者要去的消息, 把棉花藏了起来, 加工棉花的机器也都打扫干净了。当记者赶到时, 连人都躲藏起来, 没有了人证、物证, 记者进到办公室看到一杯茶水还冒着热气, 显然喝茶的人刚刚离去, 于是, 镜头推到了茶杯上给了一个特写。一杯茶水告诉了观众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丰富信息。当时碰巧还有一些女工没来得及走, 记者问她们加工棉花的事, 她们都清一色地回答什么都不知道。这时记者发现一个女工头发上还有一团棉花, 把镜头稳稳地推到了她头上的棉花, 观众从画面中清楚地知道她们在说谎。这两个细节画面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二、要捕捉能表达丰富情感的细节

情感是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 情感的产生往往和认识相结合, 带有理性的感受。电视界现在也越来越重视情感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情感因素还是电视新闻成功的重要因素, 好的新闻不是单纯地叙述事实, 它的魅力在于用报道中浓郁的情感来激发观众的情感, 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视性。而细节正是表达人的情感的最好手段。细节不仅能够表达丰富的感情, 而且还可以反映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 不仅可以见其形, 听其声, 而且可以传其神。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体现。

在《难圆绿色梦》一片中, 一辈子治沙栽树的老人徐志民, 得知自己种下的大树被人毁坏后, 他执意要到现场去。于是节目出现了一个撼人心魄的镜头。82岁高龄的徐志民蹲在有”树王“之称的树桩前, 树桩被火燎过, 黑黝黝的, 他用颤抖的手握着烟杆, 拂去上面的沙土, 凝视着惨遭沙火蹂躏的年轮, 饱经沧桑的脸上皱纹微微颤动, 眼角挂着浑浊的泪水, 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这一画面所传达的所有表情符号, 深深地留在了观众心里, 这种魅力正是来自于这种细节画面所造成的互动。

三、要挖掘能展现人物个性的细节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把镜头对准人, 更要挖掘展示人物的个性形象。那些标签式的官话、千篇一律的套话, 缺乏个性色彩的话是没有魅力的。细节能够形象地刻画人物个性, 用形象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解说词等文字语言更有感染力。它可以是一个无声的动作, 可以是一句平淡的语言, 可以是一个人瞬间的表情变化。

比如在获奖电视新闻报道《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中, 有一段精彩的细节是记者在现场抓拍到的。记者在大桥上看到一位盲人在同行人的陪同下, 兴趣盎然地用脚步丈量桥面的宽度, 接着用手又细心地估量大桥钢索的直径。记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细节, 在盲人用手丈量钢索时, 走上前去采访, 还没有等记者问题说完, 盲人就兴奋地说:“太高兴了, 太高兴了。”此时不需要再用更多的语言, 盲人的动作、表情已张扬出了他的个性。

四、多挖掘有代表性的声音细节

电视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传递信息的, 也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与观众进行交流的, 它所传递的信息符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 电视新闻细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它可以是电视画面语言的细节, 也可以是同期声的细节, 更多的是声画结合的细节。

“听声见景”, 新闻人物的话语、新闻现场的音响有着不可更改的佐证性, 从这个角度看, 它有着比画面更为可靠的真实性。现实世界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总是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紧密相连的, 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正是由于现实世界并非无声世界, 所以画面必须在声音的辅助下方能实现对客观现实完整真实地反映。

2000年3月, 中央电视台对京杭大运河“三乱”现象进行了连续报道。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公安厅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成立调查组, 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查处。这组新闻为何会收到如此好的社会效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记者以暗访的形式采录到了大量声音的细节, 披露了水霸为害猖獗的事实。其中最为精彩的是记者暗访时与勒索“买路钱”的村民的对话, 5段对话构成了5段声音细节, 无可辩驳地揭露了当地一些地痞私设浮桥欺压过往船只、恣意搜刮钱财的水霸现象, 充分展现了声音细节在电视新闻中叙述与证实的魅力。

五、追求形式上的细节

特写与远景、中景一样, 是一种画面景别, 是表现人的头像或某些被摄物体细部、视距最近的画面, 是影视的造型元素之一。从形式上看, 特写镜头似乎与其他景别的区别只是画幅的大小不同而已, 但实际上, 特写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 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性效果。它能抓住人们的视线, 紧扣人们的心弦。贝拉·巴拉兹说, 特写镜头“不仅使人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 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 进入另一个领域, 精神领域或叫心灵领域”, 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而不是我们的眼晴”。最富于表情和最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 以一种非电影手段所固有的强烈魔力, 使时间停止流动, 把空间撕成碎片。它可以长久地作用于人的心灵, 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所以也就不难理解, 大部分细节画面都是特写镜头。

印象整饰在电视新闻播音中的运用 篇4

一、印象整饰的必要性

印象整饰是指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印象整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度使用印象整饰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整饰,能够使人类的语言和行为变得越来越文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播音员在传播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服饰、语言、表情以及动作的选择来影响或改变受众的印象。虽然播音员使受众对自己有良好的印象,需要自身学识、素养,以人格上的充实、完善,但不能因此否认印象整饰的必要性。因为播音员自然、随意的流露,未必能恰当表现自身素质,更未必适合特定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所以,播音员进行必要的印象整饰是调整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确保传播效果的一种必要手段。

印象整饰应与传播内容、特点协调一致。如文艺类节目的主持人可以活泼,服饰可以艳丽;而新闻播音员则要体现庄重,服饰尽可能端庄大方。另外,印象整饰还应适度,过于追求印象整饰可能失去自然,使人感到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更可能使印象整饰步入歧途,产生负面的传播效应。播音员印象整饰并非刻意去表现自己的完美与非同寻常,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节目定位、节目内容才是关键所在。

二、印象整饰在语言符号中的运用

播音员的播报是通过语言符号(即有声语言的表达)和非语言符号(即动作、表情、姿态等)进行呈现的。语言符号是语音和它所表达的含义即语义的结合物。语音是符号的形式,语义是符号的内容,但语义内容是附着在语言形式上的。新闻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应准确、鲜明、生动,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起到动之以情的作用。播音员不是简单的念稿,而是在充分理解稿件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播音技巧去充分表现稿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稿件包含的意义和情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使受众听到的东西大大超过读到的东西。下面从4个方面谈谈语言符号的技巧运用。

1.语速

语速即说话的速度。语速会影响到听众的接受程度,有声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是诉之于听觉的,电视新闻播音稍纵即逝,不借助一定的设备,难以反复收听。因此,只有受众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信息输入能力相匹配,听的过程与理解的过程同步,才能将听到的东西全部理解。播音员的语速应充分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和收听习惯,尽可能运用语速来创造一定的语言氛围。如在平静的语境中,常常使用中速;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用快速;而在哀悼场合则用慢速。随着受众心理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的新闻播音语速比过去加快了,这也是为适应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调整。

2.语调

语调即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语句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如陈述句多用下降调,疑问句多用上升调等。苏东坡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耳。”同样的语言,有人说出平淡无味,而换个人说则富有感染力,原因就是他们驾驭语调的能力不同。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了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客人一致要求罗西表演一段悲剧。盛情难却,于是罗西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席间很多客人听不懂意大利语,但罗西动情的声音和表情让人感到了无限的凄凉,在座客人都陷入了伤感之中,但懂意大利语的客人们例外,他们反倒忍俊不禁,因为他们知道,罗西念的根本不是什么悲剧台词,而是一桌宴席的菜单。这个幽默故事,足以说明语调的感染力。播音员将理解、感受、体验融入到语调中,可以表现喜、怒、衰、乐、欲、恶、惧等不同感情色彩。如:明快的语调给人轻松、喜悦的感觉,而深沉的语调则往往表达真切诚挚的感情。

3.重音

重音是指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给予强调的词或短语。重音所放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例如:“我是中国人”重音分别在“我”和“中国”上,这是正常语调;如果把重音放在“是”字上,则表示肯定或否定;若把重音放在“我”字上,则强调主语,谁是中国人。受众通过播音员的语言来理解信息。因此播音员的重音一定要准确,以免造成误解。习惯重音是播音员无意识强调出来的,不是依据稿件内容而出现的,不符合内容需要的习惯重音必须杜绝。在重音的处理上,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才能显示强调的效果。强调重音时需要“欲高先低,欲强先弱”。或“低后渐高,弱中渐强”。

4.停连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声音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停顿。反之,那些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而不中断、不停止的地方)就叫连接。一句话中,往往包含许多词,这些词的相互关系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比较紧密,有的则比较疏远。紧密联系的词结合成小段落,即意群,在播音时,意群与意群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而一个意群当中则应连贯抱团。这样播音员播得比较清楚,受众听起来也比较明白、省力。如果停连破坏了意群,就会使听的人费解。播音员有声语言的停连要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服从于内容和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有时文字语言该停的地方,有声语言不能停;文字语言不该大停顿的地方,有声语言却要有较大的停顿,否则,语意就会不清楚。停连的处理要充分尊重受众的收听习惯和理解能力。

三、印象整饰在非语言符号中的运用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它符号形式,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势、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感受到了大量的非语言符号。据外国学者研究,在一般的两个人对话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平均不到该环境的社会意义的35%,有65%的社会意义是用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人们在相互沟通时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暗示,而不是来自文字语言。新闻播音员在传播信息时,无意流露出来的非语言暗示,比有意发出的符号更值得注意,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性格的表现,一个人发出的非语言符号,大都源自内心深处,极难抑制,它们有时候比语言更能真实地表现这个人的性格,更能真实地传递出内心的思想、情感、态度和意愿。非语言符号的印象整饰在电视新闻播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播音员非语言符号的印象整饰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物体语言符号的印象整饰

物体语言符号本是指人类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体,如衣服、装饰品、发型、化妆形式、家具、住房等。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往往传递出有关使用者的某些信息,具有符号的意指作用,所以从传播学角度称为物体语言符号。

其一,服装的选择。播音员服装的选择,一方面要适合自身气质,另一方面要符合播出内容、基调和演播室的场景氛围。如:春节、国庆等喜庆日子,用大红色来烘托红红火火、喜庆、热烈的气氛;播地震、洪涝等灾害时,穿深灰色衣服来表现严肃、庄重及对灾区人民的同情。电视新闻播音员的服装多以职业套装为主,力求端庄大方,可适当融入一定时尚元素。一般来说,白色、明黄色、绿色、咖啡色、重黑色这几个颜色的服装应该避免。另外,配带首饰应注意,并非“多就是好”,耳环、项链、胸针这三样不要同时出现,否则显得繁锁,应遵循简单大方的原则。其二,化妆的把握。电视播音员上镜前的化妆,是一种必要的修饰手段。电视播音员的化妆不能过于夸张、浓重,应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将优点放大,缺点缩小,整个妆容应自然、淡雅、清新、干净。

2.体态语言符号的印象整饰

体态语言符号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动作、姿态、表情、眼神等身体动作。

其一,面部表情的传递与应用。面部表情是非语言符号中最丰富的一种。人的脸上有眉、目、嘴、鼻几个器官,这几个器官构成的区域是面部表情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面部表情多通过目光和微笑来体现。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意愿,通过目光微妙的表现出来。运用不同的目光传递的信息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另外,眼睛看摄像机镜头不能盯得太死,眼神太高显得漫不经心,眼神太低显得轻蔑,应把握好视点的高度,自然、柔和地看着摄像机镜头,就像看亲近的朋友,诚恳真挚,心中有受众,更易找到交流感、对象感,表情也会更加自然、放松。微笑是通过略带笑容又不出声的笑来传递信息的。微笑可以为播音员塑造自身美的形象画上灿烂的一笔,播音员对观众的微笑,能大大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受众感到友好和期待,对播音员产生信任感。当然,微笑应是发自内心,有感而发,包含着对受众的理解、尊重和亲近感,是真诚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非程式化、职业化的面部表情。微笑是否打动人,需要内心的真情实感作支撑,需要交流双方默契的领悟与体会。

其二,姿势动作的传达与表现。姿势动作是指用以表达思想、情感或态度的身体和四肢的运动或静止状态。有学者认为,一个人写字、走路与坐的动作,能相当接近地表达他的个性,这是因为姿势动作比面部表情更难以控制,人们通常无法像严密控制面部表情那样去控制姿势动作,因此,姿势动作常常把人们不愿意暴露的信息泄露出来。另外,手势动作不要太多、太杂,应充分顾及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电视新闻播音员进行印象整饰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电视新闻播音员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递给受众的审美信息是丰富多彩的。要充分展示播音员的个性魅力吸引受众,产生审美效果,就必须充分认识印象整饰在新闻播音中的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的传播内容、传播时间、环境和不同的受众群,正确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让二者相互配合,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恰当运用,除了临场经验和技巧外,还需要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培养。形式的表现需要丰厚的内容作支撑,修养和内涵不是一蹴而就的,新闻播音员要使自己的印象整饰符合受众的角色期待和审美取向,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培养锻炼:

1.人格魅力

作为媒体代言人的新闻播音员,在传播知识、沟通信息、引导舆论等社会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受众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关注,具备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受众往往把播音员的播报同播音员的人格联系起来理解,认为二者是协调统一的。人格魅力是播音员事业发展的基石。播音员的人格魅力应表现在善良、真诚、富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上。罗曼·罗兰曾说:“要把阳光播洒到别人心里,首先在自己的心里要充满阳光。”播音员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生活,奉献给受众,才能在节目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随时关心别人,赞美别人会使人觉得你待人热诚、亲切;常怀谦虚之心,有宽宏大度的胸襟,事业上才能不断进步;有敬业、乐群的精神,给人平易近人,易于相处的印象;真诚待人,认真做事,增强自己的可信度,这些都是播音员应具备的高尚品格。作为一个播音员,必须心中充满爱,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具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投身改革大潮,真正关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人格魅力才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华。

2.表达能力

新闻播音员是表达者,表达能力如何是衡量播音员的一个重要标准。首先播音员要有表达的欲望,他要有把自己获知的信息、故事和分析传达给观众的意愿和激情;其次播音员的表达应比别人更好听、更富感染力和吸引力;再次是把握表达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播音员的表达不应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是有控制权的。要对稿件融入更多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对事件的态度,利用色彩丰富的有声语言对文字稿件进行“再创造”,把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让受众感觉到播音员所说的是播音员发自肺腑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播音员所说的正是他们想知道的,增强传播的信誉度和权威感。另外,播音员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吐字清晰,准确规范,气息运用自如,声音圆润,抑扬顿挫,既准确表达稿件内容,让受众听清楚、听明白,又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让受众在收看新闻的同时,也体验到语言美的魅力。

3.风格定位

播音员风格的形成与个性、知识结构、判断能力、修养、处世能力有关。风格是将气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文化素养相结合,并在工作实践中,根据节目风格不断磨合、修正自己而形成的。播音员的风格定位与节目本身固有的表现形式有关,播音风格与节目风格应协调统一。新闻节目的特点决定了新闻播音员需要端庄、大方、干练、敏锐、权威,并通过自身修养的提高,知识的丰富,良好的精神气质去赢得受众。风格的形成主要在于人的内涵,人的内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综合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穿着服饰中,综合体现在向他人传递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印象整饰中。因此,新闻播音员想要以准确、清晰的风格定位,让受众记住自己,还需要从内在素养和外部语言能力、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方面加强积累,提高修养。

受众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传播内容进行理解,受众一般都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信息,而对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不符合的信息,往往怀疑或拒绝。因此,电视新闻播音员必须心中时时装着受众,以一种交流、尊重的心态面对受众,时刻想着受众,一言一行都为他们着想,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的印象整饰,都从受众理解、受众接受的角度出发。

细节——电视新闻中的眼睛 篇5

1 内容上的细节

1.1 要选择能传递新闻信息的细节

新闻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人们接触新闻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大量的、最新的信息。所以, 细节作为电视新闻很有表现力的一种手段, 传递信息“责无旁贷”。与其它手段不同的是, 细节不仅能传递信息, 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细节具有不可替代性。

1.2 要捕捉能表达丰富情感的细节

情感是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 情感的产生往往和认识相结合, 带有理性的感受。中国古人说“感人者莫外乎于情”, 爱森斯坦也有一句至理名言“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 又从情感引向思想”, 艺术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电视界现在也越来越重视情感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情感因素还是电视新闻成功的重要因素, 好的新闻不是单纯地叙述事实, 它的魅力在于用报道中浓郁的情感来激发观众的情感, 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而细节正是表达人的情感的最好手段。细节不仅能够表达丰富的感情, 而且还可以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 不仅可以见其形, 听其声, 而且可以传其神。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体现。

1.3 要挖掘能展现人物个性的细节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把镜头对准人, 更要挖掘展示人物的个性形象。那些标签式的官话、千篇一律的套话, 缺乏个性色彩的话是没有魅力的。而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语言和动作, 既生动可信, 又具有感染力。在文学创作中, 细节的描写对刻画人物个性至关重要;电视新闻报道中, 细节具有同样的表现力。细节能够形象地刻画人物个性, 用形象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解说词等文字语言更有感染力。它可以是一个无声的动作, 可以是一句平淡的语言, 可以是一个人在瞬间的表情变化。

比如在获奖电视新闻报道《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中, 有一段精彩的细节是记者在现场抓拍到的。记者在大桥上看到一位盲人在同行人的陪同下, 兴趣盎然地用脚步丈量桥面的宽度, 接着用手又细心地估量大桥钢索的直径。记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细节, 在盲人用手丈量钢索时, 走上前去采访, 还没有等记者问题说完, 盲人就兴奋地说:“太高兴了, 太高兴了。”此时不需要再用更多的语言, 盲人的动作、表情已张扬出了他的个性。

2 声音上的细节

电视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传递信息的, 也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与观众进行交流的, 它所传递的信息符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 电视新闻细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它可以是电视画面语言的细节, 也可以是同期声细节, 更多的是声画结合的细节。

“听声见景”, 新闻人物的话语、新闻现场的音响有着不可更改的佐证性, 从这个角度看, 它有着比画面更为可靠的真实性。现实世界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总是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紧密相连, 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正是由于现实世界并非无声世界, 所以画面必须在声音的辅助下方能实现对客观现实完整真实的反映。

2005年, 笔者曾报道过黑龙江边一位赫哲族人为汉族妻子做鱼皮衣服的题材, 鱼皮衣服是赫哲族特有的民族服饰, 在现在仅存的赫哲族人口中已很少有人会做, 关于赫哲族鱼皮衣服的报道已不计其数, 仅笔者采访的这户人家就有日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等多家大媒体采访过, 有反映民族风情和民俗的, 有报道鱼皮制作工艺的, 在众多新闻媒介争相报道同一类新闻事件的情况下, 笔者另辟稀径, 通过以一个多年从事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的民族情节, 能够为自己的妻子做一件自己民族的服装作为珍藏心底的宿愿为题采编了一部电视片《一个赫哲族人的心愿》。在表现手法上, 围绕赫哲人丈夫和汉族妻子两个主要任务为核心, 多采用长镜头, 连续跟拍, 大量选取夫妻二人的对话和现场音效, 展现两人的感情交流, 从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最后, 在片子的结尾, 两人来到同江街津口赫哲族村的定做鱼皮衣服的同组哥哥家取做好的衣服时, 也是通过现场同期对话, 这个汉族妻子才知道, 这件衣服是丈夫做给自己的, 并不是丈夫自己穿, 一系列的变故使片子推向高潮。该片既融合了民族团结、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又反映了祖国最小的民族--赫哲族的风土人情和现实人文生活, 这就给题材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3 形式上的细节

特写与远景、中景一样, 是一种画面景别, 是表现人的头像或某些被摄物体细部、视距最近的画面, 是影视的造型元素之一。从形式上看, 特写镜头似乎与其他景别的区别只是画幅的大小不同而已, 但实际上, 特写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 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性效果。它能抓住人们的视线, 紧扣人们的心弦。贝拉?巴拉兹说, 特写镜头“不仅是人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 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 进入另一个领域, 精神领域或叫心灵领域”, 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而不是我们的眼睛”。最富于表情和最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 以一种非电影手段所固有的强烈魔力, 使时间停止流动, 把空间撕成碎片。它可以长久地作用于人的心灵, 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所以也就不难理解, 大部分细节画面都是特写镜头。

笔者在创作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守江人》中, 有一个长达27秒钟的脸部特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片子的主人公潘月英40年如一日, 默默无闻只身坚守在黑龙江中下游只有她一个人的水文站, 作为党员的她谈起工作和生活上的艰辛和困苦时, 她都坎坷而谈, 当记者问到曾经接她班的小女儿时, 她的表情一下子停滞了, 一句话也没有, 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她始终低头不语, 但她那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在特写镜头的放大下, 通过脸部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水文站后继有人, 她先后把她的小女儿和大孙女都领到了这项枯燥乏味、默默无闻的水文事业上了, 然而, 她的小女儿水文专业毕业后, 跟着她干了三年, 终因工作艰苦劳累染病去世, 年仅28岁。

当然细节常以特写的形式出现, 特写有利于展现细节, 但是, 并不是说, 全景和中、近景就不能表现细节。事实上, 有些细节就是出现在全景和中、近景里的, 这就需要记者的敏感和判断。

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 篇6

1 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作用

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有着诸多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提升新闻信息度、有效突显主题、增强新闻生动性等环节。

1.1 提升新闻信息度

新闻制作要求新闻必须具有可信度、客观性和真实性,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若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新闻便会失去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和魅力。因此,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人员注重提升新闻的信息度。除此之外,在提升新闻新鲜度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让观众融入新闻事件之中并且在这一过程汇总掘出最有信息量的新闻亮点,与此同时捕捉出相关的新闻细节,并且对采访过程中所扑捉的新闻细节进行充分利用,进行新闻的采编,从而有效提升新闻的信息度。

1.2 有效突显主题

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应当将突显主题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对于新闻主题细节的突显,不仅可以使新闻的真实性得到有效的反映,还可以增添新闻的丰富性,并且具有深化新闻主体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有效突显主题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可以为广大的观众提供深层次的新闻,从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实现新闻主题人性化的目的。

1.3 增强新闻生动性

增强新闻生动性对于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增强新闻生动性的过程中,工作过人员应在进行画面展示时,应配以声音解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新闻的感染力。同时,新闻生动性的增强,要求工作人员应对特写镜头对新闻细节的刻画加以重要利用,以便对新闻现场进行充分的展示,通过新闻现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使观众感受他们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以使新闻的生动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2 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优化

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树立细节意识、做足准备工作、进行细节捕捉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的优化进行分析。

2.1 细节意识的树立

细节意识的树立是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的基础和前提。在树立细节意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自觉挖掘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并对其深层地刻画,还应对新闻细节的作用加以高度重视,从而确保电视采编工作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细节意识的树立,可以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同时,通过细节意识的树立,工作人员能够将细节视为电视新闻采编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还能够更好地进行细节的捕捉,从而充分展示新闻的主题,使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有效的丰富,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确保新闻的魅力。

2.2 做足准备工作

做足准备工作对于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做足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理解到采编目的和方向对于采编内容、采编角度、采编效果、传播效果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足新闻采编前的准备工作就能够更好地让记者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并且能够更好地分析和思考采编目的。除此之外,在做足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结合具体情况拟定出更有针对性、指向性的采访提纲,也能使采访提纲中的问题更加具有专业性和逻辑性,更能有效地挖掘到典型、真实的新闻细节,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效率的持续提升。

2.3 进行细节捕捉

进行细节捕捉是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细节捕捉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对细节问题的解决加以重视,理解提高新闻质量的作用和重点所在。另外,工作人员不仅应具有捕捉细节的实践能力,做好新闻采编前的准备工作,还应在新闻采编现场具有认真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使所捕捉到的各类新闻的真实性得以提升,使新闻主题得到有效的展示,以此为后期新闻视频编辑提供有力的帮助,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处理优化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3 结语

随着我国新闻制作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和电视新闻采编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对细节的重要性有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节的优化来促进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学琴.关于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的应用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

[2]李卫东.电视新闻采编中细节的应用[J].新闻窗,2012,(4).

[3]陈圆圆.浅论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J].神州,2012,(8).

[4]邱华.浅谈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略[J].新闻传播,2014,(3).

当前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实践 篇7

1 电视新闻中细节实践的作用

在新闻工作当中, 报道的细节做了多少, 一般是决定新闻报道是否成功, 是否能感染观众的主要因素。在新闻工作者穆青的眼中, 无论采取多少复杂的新闻报道形式, 也比不过几个简简单单的新闻细节让人记忆深刻。电视新闻想要真正感染观众, 让观众感受到电视屏幕后面团队的诚意, 就必须要注重新闻的细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编的之前就应当将细节落实到位。在采编开始之前, 应当有细致的准备与计划工作, 明确采访的目的, 才能在采访的过程中主动去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点, 记者应当详细了解自己即将要采访的对象, 站在被采访人的位置去看问题, 才能得到最细致入微的答案。只有做到了上述几点, 新闻采访工作才会变得生动有趣, 才会变得准确对焦。电视新闻采编, 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地采访到新闻事实, 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采访全过程进行事先的谋划或筹划, 指导采访活动的有效开展, 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新闻采访的策划是先于正式采访活动而实施的, 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新闻资源, 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提升新闻报道中的细节层次, 能够让读者显著感受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新闻报道只有完全真实, 才能在报道出来的时候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要想达到真实的效果, 就必须要提升报道的细节层次, 用事实说话, 实事求是的报道。但是要想保护这样的报道方式有一定的难度,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工作当中, 报道的形式往往趋于死板, 仅仅是对新闻发生的过程进行机械地记录而已, 并没有起到新闻报道应该起到的作用, 观看报道的观众也难以准确理解制作团队想要表达的意思, 报道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新闻报道不仅要注重实事求是, 还要保证较高的细节性。在海量的新闻素材当中找到最能体现新闻本质的片段, 将新闻事件的各个细节有机地糅合到报道当中, 制作出一个短小精悍的新闻报告。

更高的细节层次是新闻报道不断涌现自身活力, 为观众传达报道本意的关键。在我国以往的新闻报道当中, 叙述模式死板、叙述方式严肃, 难以吸引观众参与到新闻报道当中。在美国新闻协会发起的一项调查中显示, 人民群众逐渐对新闻报道失去了兴趣, 甚至对新闻作品产生了一定的排斥, 认为新闻当中的时间与自己没有关系, 因此不去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新闻报道严肃呆板没有创新性是息息相关的。不注重细节的新闻报道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失去了联系, 百姓不爱看也是理所应当。因此, 要想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 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 就应当提升细节处理在新闻报道中的比重, 为我国的新闻媒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新闻采编中细节实践的策略分析

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水平, 确保采编人员自身素质的优良。在新闻行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新闻媒体想要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谋求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升自我。新闻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工作中主动地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力求提升自己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与能力。一个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 其知识水平应当是很高的, 不仅要有稳健完善的理论知识水平, 还要广泛涉猎与地理、政治、艺术、语言等有关的理论知识。此外强大并且熟练的采编技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 新闻工作者并不是承担几个报道工作就能称之为优秀的, 还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大事上做的好, 还要能注重细节, 从小的方面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除了一线的新闻报道人员以外, 电视采编人员也应当提起对新闻细节的重视。可以说, 新闻报道人员的报答形式决定了新闻节目的上限, 而采编工作则决定了新闻节目的下限。在采编过程中就提起对细节的足够重视, 能够从源头保证新闻节目的质量。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 采编人员应当重视起有关新闻意义与新闻人物细节的捕捉, 督促新闻工作人员将其落实到位。有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到结束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 采编人员就更应当抓住新闻的细节, 在报道中将整个事件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让新闻报道节目的收视率得到保证。

做到注重细节之后, 新闻报道采编人员还应当善于运用报道当中的细节来提升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新闻采访员工在采访或是在前线报道的时候, 很难做到将所有与新闻有关的内容都记录下来, 只能力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尤其是新闻事件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新闻拍摄者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努力扩宽身处新闻事件当中的自己的眼界, 捕捉新闻当事人最真实的情感变化。新闻报道者要能从新闻事件中发现最闪亮的东西, 新闻记者应当挖掘自己从平凡的新闻事件中发现重点的能力, 学会发现新闻的美。为此, 新闻记者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善于对新闻事件快速地做出反应, 身处新闻事件当中的记者还要能够准确抓拍最有价值的新闻画面。其次, 新闻工作者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曾经有新闻工作者苦苦等待三天三夜去拍摄怀孕大熊猫分娩的瞬间, 这个新闻事件也获得了国家级新闻奖项。最后, 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灵活挑选整个新闻当中的重点与要点, 由于素材数量众多, 新闻报道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呈现在节目当中, 因此只能选择最适合表达, 最能体现新闻发生过程的素材来报道, 让老百姓记住这个事件。只有做到了上述几点, 新闻报答才会变得生动活泼, 也能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

同时在编辑新闻处理工作和记者新闻写作中, 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新闻模糊处理。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什么新闻需要模糊处理、什么新闻不能模糊处理、新闻模糊处理技巧等常识性知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时没弄清的事情或问题, 而稿子又必须及时播发, 这时就不能盲目确认, 而应当采取模糊处理, 这样做既保证了新闻时效性, 又可以避免新闻失实。为遵守法律和道德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 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守法律, 尊崇社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 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 应该做模糊处理。另外, 出现当事人清晰图像的, 也往往需要打上马赛克或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模糊处理。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都应慎重处理, 不能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模糊处理的技巧编辑应在事件中不断摸索。

3 结论

随着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 未来新闻报道也将越发重视对细节的处理力度。电视新闻媒体为了将新闻现场当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元素准确地表达出来, 形象地表达出身处新闻中心的人物的情感。从采编人员做起, 一步一步提升新闻工作的质量, 切实推动我国新闻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今的电视新闻已经与以前的媒体有了天翻地覆的差别。新闻媒体要想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取得优势, 应当保证对新闻事件报告的真实性与细致性, 将手头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有机整合, 才能给与观众们最为直观的视觉震撼, 确保电视新闻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本文主要关注了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当中的细节处理问题, 对如何更好的注重细节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采编,电视新闻,细节处理

参考文献

[1]刘英泽.论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养与能力[J].企业技术开发 (学术版) , 2013, 32 (1) :72-73.

电视新闻中细节运用 篇8

一、电视新闻细节画面的概述

电视新闻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 电视新闻报道将科技、声音、画面和字体等有效结合从而进行事实报道。由于电视新闻与声音、画面同步的特性, 所以能够观众带来的最为直接的视觉感受。电视新闻报道的细节一般表现为在有价值的地方使用近景和特写镜头进行强调, 这样能够使新闻更具有画面感。所以细节画面除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外, 还需要有新闻事件人物的动作或表情, 还有一些特殊的标记或符号等。总而言之, 细节画面表达了新闻的特殊性和新闻的主要诉求, 细节画面是整个新闻报道的重心。

二、把握电视新闻细节画面的重要性

新闻细节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若新闻记者能够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有效利用细节画面, 会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丰富新闻内容。1、提高新闻真实性。凡是新闻报道都应该秉持客观的原则, 真实性更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若是缺少可信性, 就会使新闻失去其原本的影响力。由于电视新闻集视听说于一体多媒体新闻, 能够充分调动观众参与度。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对一些重要性事件给与细节镜头的展示, 将会大大提高新闻的说服力, 提高新闻真实性。2、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电视新闻之所以在其他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还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视新闻相比于其他新兴媒体更具有感染力。如果新闻单靠画面和声音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远远不够的,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充分展现细节镜头将会丰富新闻画面, 能够让观众从细节画面中体会新闻现场, 感受新闻人物的心理活动, 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 更具有感染力。3、彰显新闻主题。画面细节除了反应新闻的真实性和丰富新闻内容之外, 还对彰显新闻主题具有一定作用。细节画面能帮助新闻记者和观众挖掘到新闻报道的深层次内涵, 凸显新闻主题, 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画面细节在电视新闻采编中的有效应用

1、培养细节观察能力。

新闻记者要想将画面细节的作用充分运用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首先就要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细节的能力, 形成自觉捕捉细节画面的意识,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细节画面的作用。作为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记者, 传达新闻的同时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这就需要借助于传统的图像信息。超强的洞察力也是新闻记者职业特征的一种体现。敏感度训练需要新闻记者切实融入到实际社会实践中, 体现真实的新闻现场, 全面掌握新闻事件。

2、做好新闻采编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记者在进行实际的采编工作之前需要制定详细且明确的采编方向, 这对掌握采编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甚至严重影响新闻采编效果。除此之外, 新闻记者还应该全面了解新闻的相关资料, 熟悉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相关联系事件, 便于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应对新闻现场的突发情况。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有针对性、有突破点的问题访问, 使整个采编过程有逻辑性。新闻采编的拍摄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工作人员在采编工作进行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 注重拍摄地点的细节问题, 这样能更好的捕捉细节画面, 保持整个新闻内容的清晰完整。

3、选择有视觉影响力的细节画面。

新闻记者才整个访问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新闻事件源的细节画面, 这样的细节画面才能够吸引观众视角。例如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报道中, 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会面, 整个新闻报道中, 两者握手的镜头长达一分钟, 同时用固定镜头显示连战不断点头的画面。可见, 要想在短短几分钟的新闻报道中将新闻事件完美展现, 就必要做到简洁精干, 力求使用细节画面展现新闻事件的关键点, 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新闻传达效率。

结语:综上所述, 新闻细节画面能够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色彩, 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到重要作用。要想掌握细节画面表现方法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 而是需要新闻工作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不断探究。新闻工作者应在实际新闻采编过程中不断创新采编方法, 及时捕捉细节画面, 合理利用细节画面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使电视新闻给观众带来更全面的视觉感受。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电视新闻行业也在不断进步。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手段, 细节在新闻采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电视新闻媒体当中, 小细节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能够让电视报道的新闻事件更具有真实效果, 使内容更加鲜明, 使电视报道更有感染力。本文就对电视新闻采编中如何把握细节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探究画面细节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采编,画面细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勇.论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08) .

[2]傅钢涛.电视新闻采编的画面细节把握思路研究[J]科技传播, 2014 (02) .

[3]崔海鹰.从编前编中编后的管理策略谈电视新闻采编的挖掘[J].管理观察, 2014 (04) .

电视新闻中细节运用 篇9

在选用细节时, 要选用与新闻报道主题相吻合的画面和语言, 并且要有助于表现和深化电视新闻主题, 必须坚决摒弃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以免起到画蛇添足、枝节蔓生的结果。这样的细节就会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起来, 起到“催化”的功能。

用画面和语言细节强化和提升主题。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 山河移位, 满目疮痍, 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央视在报道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后, 立即乘车来到都江堰市区街道, 雨中冒着危险, 踩着泥泞, 攀上瓦砾堆实地考察抢救因地震被掩埋在废墟里的小学生们的情况。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 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告诉孩子, 我是温家宝爷爷, 孩子们一定要挺住, 一定会得救!房子裂了、塌了, 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 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现场的画面和语言不断反映现场的真实感和关心的话语, 新闻通过细节巧妙的运用强化和提升了主题, 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真正关怀, 很容易被受众接受, 从而突出了主题。

用画面和语言细节深化新闻人物的特点, 在电视新闻中如何取之精华, 一语中的, 把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细节强调出来十分关键, 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出新闻主题, 升华主题内容, 增强新闻的可视性和传播效果。作为煤矿的电视新闻记者, 如我在报道反映井下煤矿工人在薄煤层作业环境下的艰险场面时, 在电视画面细节中抓住了一名矿工用双膝跪在不足0.8米左右高潮湿有水的采煤工作面上作业, 脸上挂满了艰险的汗水, 长满了老茧粗大的双手的感人电视画面。在同期声语言细节中采用了在矿工工作现场说:“今天的条件都已经很好了, 现在井下的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薄煤层就是这样的条件, 很辛苦, 习惯了。”反映矿工细腻的电视画面, 矿工朴实无华的语言的细节, 用电视新闻的现场感、直观性刻画出了煤矿工人的特点, 增添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读性, 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用画面和语言细节提高新闻艺术性和震撼力, 我们知道具有生动形象、更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和语言细节本身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 如果将电视新闻语言细节放大, 将细节刻意突出、特别交待, 再配以电视新闻特有的音像元素, 就会渲染气氛, 使细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如通过被采访者面部的特写镜头展现出细微的表情和变化的眼神以及肢体语言, 这样就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内心世界等, 通过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来渲染想要报道的新闻重心。比如在新年来临之际, 采用一串串火红的灯笼、粮豆满仓的粮囤、热腾腾的饺子等特写画面, 就会让受众在看新闻报道的同时沉浸在国泰民安欢乐的喜庆中。如在体育比赛报道中, 选择运动员取胜后各种各样的表情, 观众欢呼的场面, 就会让受众感受到与运动员共同享受胜利的喜悦, 运动员人生的艰辛等。

扩展一些有价值内容的新闻细节, 可以增加现场元素, 可以使新闻报道更生动鲜活, 提高新闻的真实可信性, 进而就可把新闻报道的主干表现的更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进一步拓宽新闻报道的内涵。如汶川地震中一个三岁的男孩向军人敬礼的报道, 腿被夹在废墟里、却对奋力救她的叔叔们唱起了儿歌的女孩子……这样的画面无一不让受众感动, 同时也向受众传递了中国的下一代如此的坚强, 中国的未来因此而充满希望的信息。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都真实地再现了现场事件, 更成功地扩展了新闻事实本身的内容, 使新闻现场与受众产生了共鸣与互动。如果不注意运用这样的镜头细节语言, 只拍了几个抢救的场面或是很常规的几个画面, 那么就是用再华丽的文字也显得苍白无力, 达不到传播效果, 感动不了受众。

上一篇:咨询服务企业下一篇:中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