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初中生(精选12篇)
城乡初中生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湘西州城乡初中生运动参与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文章需要, 在中国知网、吉首大学图书馆等资料库中下载、收集和整理了有关运动参与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随机抽取湘西州城区初中学校10所, 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10所, 向学生发放600份问卷, 回收问卷579份, 回收率为96.5%, 有效问卷560份, 有效率为96.7%, 发放教师问卷60份, 回收60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问卷60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1.2.4 访谈调查法
对湘西州城区和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湘西州城乡初中之间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分配不均衡
体育资源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其数量的多少、价值的发挥、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体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影响运动参与的状况。体育场地与设施是体育资源中的重要模块, 学生的运动参与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学校场地与设施的建设状况。
经调查发现, 湘西州城乡初中学校每年投入体育方面的经费比较薄弱, 经费使用主要是集中在购买体育器材和场地维护两大块。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的比例不得低于1%。城镇中学体育经费的投入远远高于农村中学, 说明城镇初中与农村初中在经费的分配上有较大差距, 而从整体上看农村中学的设施条件本来普遍就比城镇中学差, 加上经费投入向城镇中学倾斜, 这样容易造成条件较差的初中学校形成恶性循环, 从而使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通过对湘西州城乡初中学校影响学生体育课运动参与的原因进行分析 (见表1) , 农村初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老师缺乏指导>场地器材缺乏>自身惰性, 城镇初中依次是自身惰性>老师缺乏指导>兴趣不浓。农村初中影响因素中有两个外部因素、一个自身因素, 而城镇初中则有两个自身因素、一个外部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初中体育课运动参与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城镇初中生则多为自身人为因素。通过城镇与农村初中影响对比发现, 体育场地与设施对城镇与农村初中生体育课运动参与的影响差别较大,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人为体育设施简陋、不完善对学生有较大影响, 而城镇初中类似情况则要好的多, 在影响初中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的因素中, 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的缺乏更是排在了农村初中的首位, 可以看出, 城乡初中之间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不均衡, 农村与城镇初中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 限制了农村地区初中生运动参与, 从而整体影响了初中生运动参与。
农村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是影响、阻碍学校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所以应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 改善农村学校经济条件, 实现城乡资源均衡是学校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的关键。
2.2 湘西州初中学校体育老师对学生运动参与缺乏关注
虽然初中生较早的就接触了体育运动, 但初中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习惯和能力依然没有形成, 因此体育老师必要的引导和组织仍然必不可少, 通过学校与体育部协调来解决体育教师的组织与监督是重中之重, 然而就调查得知, 湘西州各初中学校普遍存在政策上要求教师监管, 然而实际与政策不挂钩, 体育老师对学生有关运动参与的关注度普遍较差。
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运动参与因素的分析 (见表1、表2) 我们可以看出, 在影响学生运动参与因素中, 排在前三的就有体育老师相关的影响, 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在体育课上缺乏老师的指导, 课余体育运动参与缺乏老师的相关辅导, 因此而影响自身的运动参与, 尤其是在农村初中, 超过一半学生认为老师应当在体育课上加强对学生运动方面的指导, 部分老师对学生体育课的开展还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 任学生自由活动, 没有有效组织学生体育课的开展。课余运动参与方面,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学校条件及现有运动技能的状况自由参与, 对于一些运动技能较差的同学则缺乏老师相应的辅导, 学生运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长此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行为。
目前湘西州在体育老师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关注方面不尽人意, 虽然学校开展体育课、组织体育竞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 但是由于管理的不严密, 多采用放任态度, 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 缺乏老师必要的组织、指导和服务, 导致学生形成可去可不去的心理, 这直接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初中学生自身的惰性
体育运动的特殊性使得体育运动的参与受一定客观环境的限制, 部分依赖于客观的外界环境才能方便开展。然而在客观条件都具备一定基础的前提下, 学生自身的惰性是影响初中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 参与体育运动需要身体的参与、需要有一定的运动量, 大部分学生无法克服自身的惰性, 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通过调查了解, 引起学生惰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初中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运动参与的良好习惯, 虽然在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当中都有体育教育部分, 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和家长将培养学生的重点放在注重学习成绩上, 而忽视了参与体育运动的作用和功能。二是学校对体育课要求不是很严格, 忽视了体育课的必要性, 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 有些学校不开设体育课, 没有了体育课的约束力, 学生的惰性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通过对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因素分析 (见表1、表2、表3) , 在影响湘西州初中生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及课余体育竞赛的因素中, 自身惰性排在前三位, 大多数学生表示, 影响学生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中, 自身因素是主要的原因, 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作用有基础性的认识, 对运动参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上运动参与外界环境的影响, 滋生学生惰性的形成。城镇初中与农村初中相比, 城镇初中生自身惰性的影响较大一些, 城镇初中在体育硬件设施等外界环境方面普遍好于农村初中, 因而, 主观因素对其运动参与的影响也略高于农村初中。因此, 要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程度, 除了要加强必要的设施环境的建设之外, 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 帮助学生消除自身惰性, 培养正确积极的锻炼兴趣。
2.4 湘西州城乡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
初中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当中存在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合适的压力能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但压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 如果压力过大则会使得学生顾此失彼, 则适得其反。学校为达到升学率, 提高学校知名度, 对学生给予的希望过高, 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负担较重。
通过表2、表3、表4对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因素分析, 学生因学习压力较大而没有时间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所占的比重较高, 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压力较大, 没有太多时间参与体育运动, 学习压力是学生压力的一部分, 农村初中与城市初中相比, 部分处在农村的初中生还要承受除学习之外的其它压力, 不少父母外出打工, 子女与父母分居两地, 父母不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学生的生活状况也无法预知, 与父母沟通较少, 部分初中生在学校遇到的矛盾、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等因素造成初中生不能第一时间向父母交流、倾诉, 久而久之容易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 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如果学生长期经受学习、心理等各方面较大的压力, 对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心情和精力。因此, 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缓解各种压力, 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程度,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2.5 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
现代化的传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如电视的普及, 网络的推广, 初中生有了更多的平台去认识世界、增长知识, 但是由于处于青少年成长期的初中生性格不够成熟, 自控能力及自律性都比较差, 在利用传媒资源的过程中, 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管制, 往往会出现事与愿为的结果。特别是处在农村地区的初中生, 部分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 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缺乏父母的关爱, 造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 非常容易沉迷于电视和网络, 电视节目种类的多样, 尤其是综艺娱乐类节目成灾, 这种娱乐消遣式的电视节目非常吸引学生眼球, 成为学生学习之余重要的娱乐形式, 使学生沉迷于这种简单的娱乐享受中, 课余时间根本不参与体育运动。
与沉迷于电视节目相比更严重的是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网络成瘾。除网吧之外, 手机网络的普遍使用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影响, 在手机网络发达的今天, 手机除了传统意义的联系功能之外, 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小说等, 可谓是无所不能, 而且相比之下, 手机使用更加方便、网络监管难度大, 使学生使用起来无所顾忌。加上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极易使青少年课余时间, 甚至是上课时间都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 由此一来, 参加体育运动便无从谈起。初中生由于被虚拟世界的吸引、监管力度的不够、为了排解心理的压力、满足好奇心, 他们便整天沉迷于电视、网络, 逃避现实社会, 有些甚至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 政府、学校、家庭应该综合一体管教, 积极引导学生, 彻底杜绝初中生沉迷于电视, 网络成瘾, 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
2.6 社会价值观与学校教育观念的影响
从整个社会对初中学生的期望来看, 人们更加信奉学习成绩至上, 唯有读好书取得好的名次才是中学生的第一要务, 体育锻炼无用, 还有不少的人对喜欢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抱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落后思想。身处农村, 家境贫困的学生从小就会被灌输一种走出农村的思想, 在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关系简单的前提下, 唯有通过自身努力, 考入好的高中, 进入好的大学来走出农村, 摆脱现在的状况,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 家长多会鼓励学生努力看书, 不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运动。
通过影响初中生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运动参与的因素来看 (见表1、表2) , 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无用”是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正是由于功利性的教育观、不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片面的体育观念误导学生的表现, 加上部分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无用思想, 将参与体育活动等同于调皮, 直接影响和左右初中生运动参与的行为和动机。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学校不应片面追求升学率、要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 但目前升学率任然是学校领导能力、教师工作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重智轻体, 学校教育资源向其它学科明显倾斜。为提高学生成绩, 体育课时间被挤占, 其它课余和休息时间也被繁多的试题和作业所占据, 造成教师和学生体育意识淡薄, 投入体育方面的经费不足, 部分学校体育运动环境简陋。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对湘西州城市与农村初中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旨在掌握湘西州城乡初中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 了解城乡之间的差异, 为促进湘西州初中生积极参与运动,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运动参与习惯打下基础, 同时为湘西州教育部门初中体育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湘西州,城乡初中生,运动参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学文.吉首市农村留守初中生体育参与的现状与对策[D].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委[S].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1990 (3) .
[3]冯小林, 谷声燕.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社会环境因素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
[4]窦家军.苏北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 .
[5]周进国, 周爱光.中日青少年体质监测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 (2) :38-3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S].2004 (1) .
城乡初中生 篇2
城乡初中新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特点是:以内在的(如能力)、稳定的(如学习环境)因素为主,以外在的(如他人帮助)、不稳定的(如运气)因素为辅。本文通过分析城乡不同学校、不同学习层次及不同性别之间学情的特点和存在的差异,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举措和改进教学效能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初中新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就离不开对初中新生入学时的学情进行准确评价。但是我们在调查时发现,由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很鲜见,导致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普遍不能对新生数学学情进行准确评价,从而使得教学针对性不强。因此,通过对初中新生数学学情进行归因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比较不同学校、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此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过程
1.测试
笔者于去年11月对本市三所中学的初一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城区中学、郊区中学、农村中学各一所)。发出问卷180份,回收175 份。其中有效问卷173 份,无效答卷2 份。在各校分别抽取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各10人,进行集体访谈,了解他们对进入初中后数学学习的观点并对全部谈话内容进行了记录。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初中新生学情的归因因素分为如下六项:能力、努力、心境、学习环境、他人帮助、运气。前三项是内在因素,后三项是外在因素;能力、学习环境是稳定因素,努力、心境、运气、他人帮助是不稳定因素;努力、他人帮助是可控性原因,能力、心境、学习环境和运气是不可控性原因。问卷共有13个题目,采用4级评分,被试从“极不赞成”(1分)到“非常赞成”(4分)中做出唯一选择。分数越高,表示对该因素的取向越大。研究所得数据均用Excel及SPSS11.0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总体差异:初中新生的学情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情况如表1。
表1 各类学校初中新生学情归因的平均数
【说明】**表示P<0.01,*表示P<0.05(下同)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体学生在对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归因时,在“能力”和“努力”“他人帮助”、“运气”等方面取得高度一致。城区中学学生对自身“能力”这一内部、稳定的因素的归因要高于城郊和农村中学的学生,而后者则把对“努力”这一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列在首位,表明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提高学习水平(他们将“运气”排在归因的末位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这种积极取向显示出不同层次学校新生面对中学数学学习的自信,也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通过表1学生对“他人帮助”的归因排序及访谈结果的分析,学生们普遍因缺乏有效指导而对如何获得他人帮助认识模糊,应引起教师重视并可开展一些相关的研究。在对“学习环境”的归因中,城郊和农村中学学生对“好教师”表现出更大的渴望,因此,这两类学校的教师更应主动通过校本研修增强教学效能和提高敬业精神。在对表1从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的平均值及相关样本F检验表明:初中新生总体倾向于内部的、稳定的归因;而在可控性维度上,新生们却倾向于不可控的归因。
2.性别差异:初一新生学情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情况如表2。
分别对学生总体、三类学校不同性别学生的归因因素进行性别单因素方差分析,再对经F检验后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q检验,数据表明:在性别总体归因上,城区和郊区女生在除了“努力”这一因素外普遍高于男生,显示她们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稳定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的水平是自身综合能力的发挥所致,但农村女生在“能力”“他人帮助”等具有稳定性、可控性的归因上显著低于另两类学校的女生,她们把学习水平的提高更多地寄托在如“运气”这类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上,因此培养她们的学习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应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男生则因为自信心较弱,从而对自我肯定不够。
3.学习层次差异
分别对学生总体、三类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归因因素进行学习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再对经F检验后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q检验。数据表明:在学习水平总体归因上,学优生对“能力”和“努力”的评价高于或显著高于中等生和学困生,他们与另两类学生在相关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他们在学习上对自己更倾向于做出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他们认为自己的优秀成绩是自己知识积淀和刻苦学习带来的,中等生和学困生由于没有知识积淀的优势,加上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自卑心理导致归因时更倾向于自我否定。另外,学优生和学困生对“学习环境”的归因都明显高于中等生,表明教学中为促进他们的提高更要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学优生在“他人帮助”的归因中指标显著低于另两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封闭状态对他们数学后续的学习是极其不利的。
表2 不同性别初中新生学情归因的平均数
(二)对学生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当被问及“你最期望什么样的数学老师?”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回答重要程度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教学水平高且有幽默感(65.7%)、能与学生进行亲切和蔼的交流(58.3%)、解答学生问题时细致、耐心(41.7%)、教学认真负责(39.4%)、对学生学习能严格要求(27.4%),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最希望在轻松、愉快、交流、尊重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这对教师无论在业务还是在学生心理的把握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回答“你认为如何才能学好初中数学”时,统计数据排序如下:认真听讲做笔记(64%)、积极钻研思考(60.9%)、多练习并改错(49.7%)、独立完成作业(25.1%)、主动学习(15.4%)、多与同学交流(14.3%)、请教老师(13.1%)。表明学生们在面对未来学习时普遍缺乏“主动与交流”的心理准备(学习交流的多元化则更是无从谈起)。这无疑是他们今后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不利于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教师应予以重视。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城区中学初中新生将数学学习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郊区和农村中学初中新生则将数学学习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各类学校新生在稳定性、可控性的归因上存在不同。
(2)各类学校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内在的、可控的归因,女生则倾向于对稳定性因素的归因。
(3)初中新生中的学优生比中等生、学困生更倾向于做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中等生、学困生则更倾向于做可控的、不稳定的归因。
2.建议
(1)掌握归因理论,实施动态归因。初中新生的学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应当定期实施学情的动态分析,为数学教学提供依据,使教师能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
(2)重视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查表明中等生和学困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源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缺失。在现有生源的条件下,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要想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比较可行的途径是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笔者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应遵循的“八字方针”:主动、创新、持久、自信。旨在让学生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焕发出内心的真正动力。
城乡初中生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听说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76-02
0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交际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使之积极地参与各种交际活动。所以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当中,在教会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的同时,更是应该逐步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听英语、讲英语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初中是学生接触英语最为重要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需要从根本上创新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英语水平的现状和问题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初中,75%的生源是外来工子弟,他们当中不乏有小学没学过英语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较差,很多学生对英语词汇、短语的发音都不够准确,而且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比较弱,说出来的语句很多都是语法错误多、逻辑性差。而且在相应的听力测试当中,发现很多的学生都不能较为准确地听出所表达的意思,距离达到及格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和提升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二、提升城中村初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策略
想要培养此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态,培养起大家读英语、说英语的兴趣,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当中更好地来学习英语。
(一)关于“听”的教学策略
对于城中村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除了英语课堂中老师会讲英语以外,其他能够听到英语的地方非常的有限。所以首先就是要抓住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听到英语的机会。
1. 英语化的授课模式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听到英语的机会,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地用英语进行授课,使学生耳濡目染。日常用语都用英语来表达,对于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英语语句来表述,这样学生听得多了,就会越来越熟悉。但要注意教师的口语应适合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于难度较大的言语,要适当放慢说的速度,配合肢体语言来教学。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不是留给教师来“show off”,而是通过教和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听懂外语,能用英语表达自己。
2. 注重基础知识的获得,听录音跟读
目标语言的基础知识的获得是通向交际之路的第一步,语音词汇的基础不牢,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城中村学生来讲,适当讲授读音规则及词汇的拼写规则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精简地揭示读音规则,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地新旧结合。如在讲到spread时,就要复习到-ea字母组合的读音,head、meat、peach、sweat…及时总结再现归纳。另外,要使学生打下牢固的语音基础,听录音跟读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效果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跟随录音来读单词,再让学生跟录音来读语句,模仿朗读文章。练习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让组员互评,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一点的学生纠正发音。然后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给出评分标准,看哪组读得好,他们还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这需要大家的持之以恒,更需要老师的帮助与鼓励。
3. 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技巧
1)指导学生听前快速浏览题目和备选项,预测将听到的信息(如who、when、where、what等),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听,做到有的放矢。
2)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听英语,指导学生合理取舍所听材料。听力过程中,集中精神放在问题中所出现的关键信息点上,记录一些题目中涉及到的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细节信息,由于受时间限制,记录时尽量使用单词简写或缩写形式,甚至采用一些简单的图像或标记,以达到快速记录有效信息的目的。
4.教师还需有效处理有较大难度的听力题,依据听力需要板书部分文字,亦或通过多媒体显示,让学生边看边听,以缓解听力压力,增强学生听力自信,提高听力准确率。
(二)关于“说”的教学策略
1.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动机
一节高效率的英语课应严格注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所占时间的比例。传统的教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做笔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语言就如学游泳,学生下水多练才是主要的手段和方法,语言能力也要靠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有效地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内驱力。心理學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个体一旦获得动机并发生作用,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大大地促进学习。” 现行教材每单元都有功能项目,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SPEAKING部分提出话题,让学生各自自由发表看法。如教授九年级下册Unit 6 Caring for your health一文时,在Speak up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illness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并说说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样,可让各层次的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他们均有开口表达的机会。
2.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还要创设逼迫学生非说英语不可的条件,“逼”学生不停地说,想方设法地问、答。学生只有身处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中,才会激发自身听和说的欲望。在美化班级环境的时候,也要将英语学习内容纳入进来,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英语的存在。比如在墙壁上粘贴英语的好词佳句或者是西方具有特色的图片等等,在黑板上专门设置一个专栏,用来向同学们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特征以及风土人情,让同学们感受到班级浓郁的英语学习气氛,为学生们英语听、说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3.举办各种英语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
注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采用情景剧的方式,比如在问路、订餐等的学习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问路、订餐等的情景表演,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也巧妙地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影片进行配音表演、听英文故事改编故事情节等活动,达到提高他们说英语的能力的目的。
4.正确处理准确度与流利度的关系
从语言学习规律来看,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他们的语言熟练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允许他们出错。在对学生进行纠错时,需注意措辞,切忌打击他们表达的积极性。
三、结语
创新教学方法、寻找更加高效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因为英语的重要性不断地增加,不论是在学生的学习当中,还是在日后的工作当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要取得良好的英语成绩、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更是要提升自己听英语、说英语的能力,并且在日后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认真备课,把英语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英语实践课,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力争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尹洪佳.论合作学习教学在英语课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6(08).
[2]王建忠.强化训练在培养听说能力中的作用[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3]黄国安.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4]陈葵.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3(04).
[5]2016年廣州市初中毕业班学生考试指导书. 英语.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编.2016(03).
浅谈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教育管理 篇4
本人所在学校位于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区,学生受到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冲击。在这种条件下,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做人,让学生能够为日后成长发展之路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为了达到良好效果,应该从学校与家庭的联络沟通、对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1. 全面公正地了解孩子,宽严相济地教育孩子
在农村,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上通常倾向于选择简单粗鲁的方式,忽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我们要让家长明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格的必备素质,人不仅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要有健全的社会性格。适度的惩戒教育是必要的、合理的。它能让学生体会到要为所犯错误接受相应的惩罚,认识到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必要性,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平时要多多了解孩子,互相交流。在他们犯错后,先帮他们分析原因,认识错误,了解后果,最终改正错误。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希望与信任,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2. 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注重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是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无形中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平时更应注重自身的生活细节,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例如,要求孩子不说脏话,那么父母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习惯;要求孩子讲究卫生,那么父母首先就要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父母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榜样,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3. 班主任与家长要经常联系,共同解决学生问题
良好的交流,适当的沟通,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把握孩子潜在的日常行为变化,从而提高对问题发生的预见性。沟通并不是单纯地打电话告状,而是老师与家长一起分析问题、交流意见。本校的家长平日里大都忙于务工,很难专门抽出时间和精力与老师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手段,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班级博客、写网络班级日志等方式,向家长展示学校和班级中最新事件,并对学生们的近期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为各位家长提供建设性的教育建议。家长可以通过留言板与老师沟通,确保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初中阶段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健康品德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配合,还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而自主管理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可以从学生自我内部出发的方法。对于这一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从意识上重视学生个体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中学时期是孩子生理发育的高峰,同时也是认知、习惯和思维发展的高峰,认识问题逐渐从“经验型直观形象思维”向“理性型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尽管伴有生理发育超前、心理发育滞后,性格情绪不稳定等特点,但其自觉性和独立性明显增强。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其对外界和他人的过分管教和干涉极为反感。但如果让其独立面对社会,又会产生迷茫,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的某些不良现象已经逐步影响到了农村孩子。教师虽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但可以运用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抵抗力。因此教师要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征,通过班级学生自主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在学习中建立学生个体自主管理的稳固基础
在班级中,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和详细的学习评价措施,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建立自主管理监督方式,要求学生相互监督,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不足。制定公平的奖罚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时听取各任课老师的意见和评价,定期进行班会点评。
3.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个体自主管理的能力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骨干力量。一个班级管理、建设的好坏,往往与班级干部力量的强弱、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因此,精心选拔和培养班干部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可在民主选举和自我推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选拔班干部。
中学生的个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可适当选择一些在个性上存在缺点,但有上进心,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促使其改正不足之处,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纪律是班级有效运转的保证。在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民主性,使制定规则的过程成为动态的教育过程。可在每学期初,召开主题班会,让全体学生结合班级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关的奖惩制度,使学生的日常行为有规可循。同时,还要强化监督力度,每天由值日干部负责检查,保证班规的有效运行,使积极向上的风气在班级中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在班级中为全体学生创设出健康的自我管理教育环境。
4.在文化思想上营造有利于学生个体自主化管理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不仅要有严谨的校风,更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学生只有热爱班集体,才能自发产生集体荣誉感。而班级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精神文化的建设。因此,班主任必须构建各类主题班会,以动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塑造班级的精神文化,促进班级的自主化管理。在内容上,以最近出现的问题或热点为主;在组织上,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相互协作。通过这种方式,既可解决班级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篇5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蓬勃开展。“城边村”的加快发展和“城中村”的日益增多,促使我国城乡格局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一些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它们按照现代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开始考虑并着手试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并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在不少地方也还存在目标不明、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含义的认识不清或等同混用。如果这种情况不尽快改变,会给正确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带来不小障碍,也会影响到包括金融在内的相关服务能否与之有效匹配。
概念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社会学和人类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差别,从而使城市和农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和环境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还有一种更综合的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于城乡统筹,因为尚处在探索阶段,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城乡统筹是指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实现双赢。它更加强调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际上,城乡统筹就是要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尽管它们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尚不确定,但从其表述的内容看,城乡一体化是意在通过努力,使城市与农村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城乡统筹是意在为城市与农村所要达到这种状态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一体化的本意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体通过某种方式促进其相互融合,并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主体的过程;统筹是指统一地、全面地筹划和安排。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央提出以统筹的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做法的校正,即通过摒弃“城乡分治”,达到逐步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别的目的,这是符合我国城乡的自然历史发展逻辑的。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因受户口的束缚造成的身份差别,进而引起对公共品享有权利的差别等;经济方面,因过强的行政行为而非市场行为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的经济增长机会差别,进而引起不公平就业和分配的差别等;文化方面,因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差别,加之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引起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在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上的差别。这些差别也是导致我国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该论述向人们清晰表达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促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需要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对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非常重要,但以城带乡更重要,它是由“新格局”中所蕴含的社会诸要素相互融合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以城带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以城带乡的实现方式是一个城市带动其辐射能力所能及的周边农村,并与其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因此,在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分层次、有步骤原则,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在实现城市对农村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发挥不同规模城市对“城边村”或“城中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分层次,即按照不同规模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强度,形成与此相对应的多个层次和彼此协调的经济圈层。城市规模的大小决定于它的区位和经济基础,因此,区位和经济基础不同,城市的规模也不相同,因为它必须与这个城市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的发展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应当是不同规模搭配适中,由大到小呈正态分布。就全国而言,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数量相应多些,中部地区相应少些,西部地区则更少些;就一个区域而言,具有区位和经济优势地区城市的规模要大些,反之要小些。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越强。由此可知,以城带乡应当分层
次进行。特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是依靠周边区县镇等卫星城的延伸来得以支撑的,从这个特大城市到周边区县镇之间的乡村过渡带,会随着特大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周边区县镇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狭窄直至消失。因此,特大城市是通过直接辐射周边区县镇,再由这些区县镇来带动周边农村的。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因呈网状形辐射,使得从这个大城市到周边区县之间的乡村过渡带相对较宽,也由此形成一些“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便成为这个大城市核心城区的大郊区,因此,大城市在带动它们发展的同时,理应承担起促进彼此融合的责任。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与周边乡村联系较为紧密,同时,这一圈层的乡村又有着对中小城市较强的依赖,只是要实现它们之间的融合,时间相对较长。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它是指非农业产业、非农业人口聚居的、物质形态上小于城市,一般来说比较接近农村的那么一种社区。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加快实现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它是推动乡村城镇化的桥梁,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带动有着与中小城市相似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远郊或更远的乡村因得不到小城镇的辐射而难以实现城乡融合,这种情况需要尽快改变,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进程。
有步骤,即在各个经济圈层的城市群密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其阶段目标、时间安排、重点把握等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有步骤推进的原则。首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城镇或小城镇建设上,这应当成为加快提高我国城镇化率的当务之急。对于城镇化建设,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已经建立的城镇,应在突出其自身功能完善的同时,按照国家“以城带乡”的要求,增强与周边乡村互动互赢的意识,找准实现相互融合的载体和切入点,不断提升城镇的带动能力;二是对位于远郊以外、未能被城镇覆盖的乡村,应加快这一地区的城镇建设,提高城镇覆盖率,做到不留空当,为它们从城乡融合所能享受到的同等待遇中得到好处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其次,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先行作用的发挥上,这应当成为探索和创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的重要之举。特大城市应当突出它对周边区县镇的辐射,继而加快其实现与周边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融合。特大城市要总结“统筹城乡发展”经验,走在全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列,成为其他规模城市带动农村的范式和标杆。大城市应当突出提高城市化水平,尽快完善和不断增强自身对周边郊区的辐射能力,突出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色,在这一圈层闯出一条既符合区域实际,又富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子。再次,把基础性工作放在中小城市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上,这应当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向上,它可以在起到稳固各经济圈层作用的同时,依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提供的经验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向下,它能够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中小城市,应充分考虑这
城乡初中生 篇6
关键词:城乡接合处;初中英语;滞后;策略
我校位于成都市郊的一个小镇上,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学校。校舍陈旧,教学硬件设施落后,缺少学生可供学习和教师运用资源的教学平台,是成都市典型的艰苦办学条件学校。我校学生绝大多数家住城市建设的新农村,每天耗在上学放学上的时间太多,上学回家两头黑。很多学生是留守学生,学习环境及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跟不上,升学率不高,使得我校长期处于薄弱学校之列。在这种薄弱学校的教学中,英语教学成绩的薄弱程度也尤为突出。
要想改变这种境况,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对此现状作了如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思考,使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城乡接合处英语教育教学的滞后现状,也想通过对这种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生方面
在英语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追溯其根源,大多学生意指:
“小学就不想学英语,拼音都没有搞清楚,字母ABC就来了,还要背单词,参加统考,以分数论高低。”
“英语单词就像一个个小蝌蚪一样,我一看见就觉得头晕。”
“我是中国人,不想学英语,谁学英语就是卖国贼。”
“在小学我就学不会英语,上中学以后我更学不会了,老师您就别管我了。”
“上英语课自己就像得了酣睡症,总是昏昏欲睡,没有精神。”
“我们老师多好的,课讲得很精彩,可我就是喜欢不起来英语,老师我对不住您。”
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由最初对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向往变为失望,直至抵触。以至上初中后,由于英语学习的要求变高,一部分学生没有转变思想观念,仍然停滞不前抱着“小学就学不懂”的态度,一直晃悠到初三。他们没有把初中和小学分开,没有把初中看成新的起点,没有想到我要努力,一切从头开始就有可能改变现状。以至于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单词都不会,缺乏拼读技能,加之家庭缺乏应有的学习环境和设施,使得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掉队,从初一进校就绊倒在门口前,考试连连失败,自卑感加强,乃至部分或全部放弃。从整个初中英语教学成绩来看,初一下期和初二上期开始,两级分化就越来越严重,学生成绩也越来越差。其实,刚进初一时,当中有部分学生通过小学兴趣的培养及英语素养的积淀,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要从字母学起,这种现象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难度。到初三考试,英语能及格的也就屈指可数,更不要说高分优分。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基本能采用较为规范的英语教学,结果发现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更是参差不齐,有的能和老师对话交流,有的能听懂,但无法表达,更有甚者云里雾里不知老师所云,学生的呼声更是五花八门,让老师哭笑不得,给课堂教学带来难以名状的困惑。不难得出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距从初中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拉开了,具体到每个班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
二、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还在一味的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一节课满堂灌,强迫学生像海绵去吸收,殊不知学生已经身心俱疲,没有听进去,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讲解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下来更没有时间复习消化吸收,当然对老师传授的东西一无所获。他们把英语课上成了翻译课,语法课,背诵课,默写课。老师们不敢放手,害怕学生没有掌握。他们担心学生现有学习能力的欠缺,忽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实老师应该正确及时有效的给与学生指导学习,帮助他们怎样学习英语。紧跟时代和教改的步伐,利用好小组合作。这样老师学生一身轻,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教改力度不够,学生兴趣不高。由于教材、考试及对教师的评价等因素,教师和学生不自觉的回到了我讲,你听;我抄,你记;我查,你背的教学流程中。教师自身素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教师不愿意自我提高和学习,固步自封,停止不前,对新事物不能及时吸收和消化 ,而且缺乏创新意识,教法单一、陈旧、落后。这对极具好奇心、喜欢新生事物的学生来说毫无兴趣是不难理解的。
课堂效率低,课外来补。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后效率低下,掌握程度不够,老师为了对学生负责,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搞疲劳战术,结果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大班教学突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我校初中班额平均在50人上。很多情况下使得老师无法关注课堂中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就只能布置任务分组合作学习。但由于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同学流于形式,不愿主动参与。即使参与了也似一旁观望,难以落实。久而久之,两极分化的现象就越来越明显。
基于以上种种,我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滞后有几点策略思考:
1.加强初一起始阶段學生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才进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养成正确有效的英语学习习惯。
2.加强家长的英语学习认识,使其能在家对学生每天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督促和监督。做到每日让学生有张口读英语的习惯。
3.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外和课内不断创造兴奋点来刺激学生。淡化灌输式的教育,尽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是英语学习的各步骤简单化。降低标高。
4.老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和业务能力素养。
5.加强校内教研,集体备课。注重实效性。
6.请学校给与强有力的督促和监督。
以上只是我对本校,这个城乡结合处初中英语教学滞后及策略的思考,当中难免有不妥和偏颇,但这也是自己在今后工作当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静. 中学英语教学调查报告.中学外语教学.2002.
[2]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城乡初中生 篇7
1. 研究对象
南阳市12~15岁城乡初中男、女学生各分层抽取100人;乡村初中男、女学生各分层抽取100人。
2. 测试内容
(1) 身体形态测试:身高、体重。
(2) 身体素质测试:男子1000米、50米、立定跳远、座位体前屈、握力、引体向上;女子800米、50米、立定跳远、座位体前屈、握力、仰卧起坐。
3.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测试法 (施测) 、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南阳市城乡初中男、女学生身体素质均值对比结果分析 (12~15岁)
调查统计分析发现, 南阳市城镇初中男、女生的平均身高高于乡村初中的男、女生身高。城镇初中生的平均体重也明显高于乡村初中生。城镇初中生的平均握力比乡村初中好。城镇初中50米、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比乡村初中的平均成绩好。城乡初中男子引体向上的平均成绩略好于城镇初中男子引体向上的平均成绩。南阳市城镇初中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乡村初中这两项的平均成绩明显比城镇初中好;城乡初中生的柔韧素质好于城镇初中生, 且城乡初中男子柔韧素质总体成绩呈下降趋势。
2. 南阳市城乡初中男、女学生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南阳市城镇初中男子身体形态的营养不良率8%小于乡村初中男子的12%, 城镇初中男子身体形态的较低体重率57%小于乡村初中男子67%, 城镇初中男子身体形态的肥胖率5%大于乡村初中男子3%的肥胖率。综上所示, 南阳市城乡初中男子的身体形态大多处于偏瘦, 而肥胖的概率也逐渐在增长, 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女生方面数据显示, 城镇初中女子身体形态的营养不良率3%大于乡村初中女子2%, 城镇初中女子身体形态的较低体重率38%大于城乡初中女子37%, 城镇初中女子身体形态的正常体重率42%小于乡村初中女子49%, 城镇初中女子身体形态的超重率6%大于乡村初中女子5%, 城镇初中女子身体形态的肥胖率11%大于乡村初中女子7%的肥胖率。由此可知, 南阳市初中女子营养不良状况与肥胖状况较为严重, 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结论
(1) 南阳市12~15岁城乡初中男、女学生在各项目中都存在差距: (1) 南阳市城乡初中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城镇初中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均值明显高于乡村初中生。 (2) 城镇初中男、女学生的速度素质明显好于乡村初中生。 (3) 乡村初中男、女学生的耐力素质明显好于城镇初中生。 (4) 乡村初中男子的上肢肌肉耐力力量好于城镇初中生, 且男子上肢肌肉耐力力量迅速下降;城镇初中女子腹部肌肉耐力力量好于乡村初中女子。
(2) 通过对南阳市城乡初中生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南阳市城乡初中生身体形态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城镇初中男、女学生的肥胖率明显高于乡村初中生;乡村初中男、女学生营养不良率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
四、建议
(1) 城镇初中生要养成健康饮食, 适当锻炼的习惯;乡村初中生要提高对饮食的营养度;城乡初中学校一方面应当普及营养知识, 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另一方面, 学校和家长应鼓励学生多运动, 在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健康水平方面的导向作用。
(2) 城镇初中在教学中加强耐力素质的教学, 开发提高耐力能力素质体育项目, 提倡“越野跑”“校园定向跑”等方法, 提高耐力跑能力的体育运动项目, 培养初中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3) 国家应恢复对初中男子引体向上、耐力等方面的体育达标考核, 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齐立斌, 李泽群.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研, 2007 (2) .
城乡初中生 篇8
为了说明问题, 本文以浦厂中学为例。浦厂中学位于南京市的江北, 隶属南京市浦口区, 是南京市五大郊区之一。浦厂中学为了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2010年对全校家长的文化程度进行了调查。接果显示:小学文化程度为3.64%, 初中文化程度为43.64%, 高中文化程度为34.45%, 专科文化程度为5%, 本科文化程度为2.73%。标注不明者21人。南京市可查人口数据最近的是2005年, 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18.9%, 比该校高11.23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22.93%, 比该校低11.52个百分点[1]。与江苏全省相比, 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 在全省总人口7 648万人中,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482万人, 占6.30%;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 044万人, 占13.6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2794万人, 占36.5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2 039万人, 占26.66%[2]。从数据对比来看, 浦厂中学所在地高中以上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全省, 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远低于全省。这就是城乡接合部过去人口受教育的现状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初中生的生存环境。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子女的人文关爱有直接的影响, 所在地区的人文素养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转折期, 缺乏家庭的人文关爱和周边不良的人文氛围, 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不利的。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初中生, 还存在以下现状, 父母双方忙于工作, 做生意,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单亲家庭的学生比大。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双方忙于生计, 子女无人照顾, 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 因隔代抚养, 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 就是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是文盲, 根本无法负起家庭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些学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任性、倔强、自私、冷漠, 忧郁多疑;讲狠斗恶, 缺乏热情、爱心和同情心;逆反心理重, 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二是性格孤僻, 不太与人交往, 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他人, 合作意识差, 合作能力低。三是不讲文明、礼貌、卫生, 上进心、道德品行较差, 集体荣誉感不强。四是学习成绩低下、家庭作业完成较差, 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缺乏主动性。
二、城乡接合部初中生人文素养教育策略
(一) 创设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健康的价值理念,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和使命感, 为学生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开展学习传统人文经典, 夯实学生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在校园内悬挂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牌, 如名人格言、学生自创书画作品、校训、校规,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累人文知识。开设人文系列讲座, 深化学生人文觉悟。发挥校学生文学社校刊作用, 定主题定期向学生征稿, 观察学生人文素养动向, 并借该刊熏染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文学鉴赏、艺术鉴赏讲座, 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组建体育、美术、科技等兴趣小组, 开展“快乐星期六”系列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做好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礼仪之星的评选。创建文明礼仪示范班, 政教处授予流动红旗。在学习上为了比学赶超, 以早期革命先烈命名, 创建王荷波实验班。开展月月主题活动, 如有亮点的三月读书节、五月艺术节、十一月体育节。为了突出主题, 学校悬挂主题月的宣传横幅, 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目的、意义等。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有“快乐星期六”、“读好书迎青奥”、“世界无烟日”。
(二) 利用主题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要求学生见到老师鞠躬问好, 不吃零食、不乱扔赃物, 课间不追逐打闹。各班围绕“文明礼仪伴我行”出一期板报。举办“提升文明礼仪, 做时代先锋”的演讲比赛。开展“学雷锋, 树新风”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年的三月份, 旨在了解雷锋事迹, 学习雷锋精神。各班开一次以“了解雷锋事迹, 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出一期“学习雷锋精神, 做时代先锋”板报。以各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以打扫卫生、美化环境、清理垃圾、清除杂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 培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良好道德品质。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慰问、帮助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要求每位同学读雷锋日记, 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在四月清明节月份开展缅怀先烈活动。通过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春游和社会实践活动纪念清明这个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开展“读经典, 打好人生底色”读书活动。读书, 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人生奋斗的航灯, 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以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校文学社布置征文, 每位同学写一篇读经典的读后感。开展尊师月活动。利用每年的九月份设定尊师月, 组织活动加强师生交流, 增进师生感情, 改善师生关系。如组织“我的老师”作文比赛, 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演讲比赛。开一次主题班会, 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尊敬老师的例子。以教师节为主题, 出一期黑板报。组织师生庆祝教师节联欢活动。开展迎国庆———庆中秋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国庆的气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做法有, 国旗下讲话, 党史国史知识竞赛, “伟大的祖国”成就报告, 现场作文比赛, 看爱国主义影片, 古诗文默写大赛,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系列活动。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民族精神教育,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使学生树立报效和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安排的活动有, 纪念一二九接力赛, 跳大绳赛, 书法赛, 板报赛, 演讲赛, 入团宣誓, 纪念一二九运动讲座等。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它由班级环境、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融合成的文化综合体, 班级是学生人文素养凸显的最小群体。班级文化建设为了不浮于表象, 能落到个人, 七年级学生在刚入校进行军训时, 就开始确定个人目标。个人目标的确定需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 分短期目标 (一年目标) 、中期目标 (三年目标) 、长期目标 (未来目标) [3]。依靠学科教学, 化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各学科都有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学校要求每个学科都要确定一个这方面的研究课题, 开展相关研究。
三、城乡接合部初中生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
该校通过系列人文素养教育, 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明显改观。为了说明问题, 得出客观的结论, 设计了一份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问卷调查。试卷的内容设置以初一为基点, 是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能够判断回答的, 回避初中教材知识点, 以小学课本知识点的演绎、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社会热点作为题目素材。这份问卷调查, 在刚入校的初一, 和已经在校接受两年人文素养教育的初三两个年级进行。问卷设置了60道题, 总分125分, 主要考察学生四大方面的人文素养:人文知识 (1—16题, 共16题, 总分34分) 、心理健康 (17—26题, 共10题, 总分40分) 、道德品质 (27—50题, 共24题, 总分40分) 、法律知识 (51—60题, 共10题, 总分11分) 。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
从调查结果来看, 初一学生的人文素养值为70.57, 处于中等水品, 在各项分值中, 法律知识最欠缺。从试卷的具体知识点来看, 刚进校的初一学生文史知识储备不足, 常识性知识缺乏比较严重, 艺术知识和欣赏水平不够理想, 文化底蕴浅薄, 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较淡泊。从在校已接受两年人文素养教育的初三来看, 人文素养总得分率高于初一近19个百分点。各项得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反映人文素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文知识、道德品质均较理想。法律意识大幅提高, 几近极值。心理健康虽提高幅度也很大, 但在调查的几项内容中处于洼地, 反映学校在这发面的教育仍显不足。初一学生, 不太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和人文书籍, 部分学生表明愿意去阅读人文书籍, 了解人文知识, 但只是偶尔, 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小学语数外课本知识的学习上, 对人文方面的课程, 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 以至于对文、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78.46%的学生没不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更谈不上去阅读, 一小部分学生只读过其中的一两本。65.36%的学生接触过乐器、书法和绘画, 25.3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过。58.98%的学生不知道达芬奇的作品和交响乐之父是谁。90.12%的学生回答, 获得的艺术知识, 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从初三学生答卷来看, 大部分学生愿意并渴望了解人文知识, 也开始重视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 努力希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93.5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文知识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的人文社会课程、艺术课程和校本课程。
在道德品质考察中, 初一学生中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社会道德水平不高,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对社会的爱心不足。有57%的学生不愿意见义勇为, 6%的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 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很少关心国家大事。两年的人文素养培养, 初三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了显著的进步。如:“遇到路人受坏人欺负你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吗?”初一回答会的仅为42.14%, 回答不会的却占56.86%;初三学生回答会的是70.35%, 不会的是29.65%。再如:“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或带幼儿者时, 你会主动让座?”回答会的, 初一为92.78%, 初三为98.89%;不会的, 初一为7.22%, 初三为1.11%。
查阅国内相关资料, 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文字陈述较多, 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 本人未查阅到, 所以缺乏横向上的比较。人文素养是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诸多因素集合体, 包括一个人的知、言、行、思等方面, 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 定量考察难度很大。调查方式仅采用卷面形式, 也有其局限性, 如无法回避被调查者, 在思想品德上出现的言行不一等。关于调查对象, 本应该具有同一性, 即同一调查对象在不同时段的调查结果所发生的变化。按此思路, 试卷的内容很难设置。如果在不同时段, 采用同一内容的试卷, 考查者已做过一遍, 分值肯定会比第一次高, 自然出现失真。修改了试卷内容, 出现了新的变量, 统计的结果也难服众。同一测试内容在初一和初三同时进行, 看似不合理, 实际测试的结果是真实的。因为测试的对象虽然是个体, 但要挖掘的是个体背后的人文素养状况。个体背后的社会人文素养环境, 短时间内, 在没有大的推动力作用下, 是很难有显著改变的。
参考文献
[1]严晓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EB/OL].http://www.njtj.gov.cn, 2009-02-18.
[2]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njjsw.nj.gov.cn, 2006-03-17.
城乡初中生 篇9
一、初中语文学业水平城乡差异现状
从南宫市教育局公布的初中语文学业水平监控与评价数据来看, 乡村初中学生总得分率为63.05%, 而城市初中学生的得分率为71.14%, 两者相差8.09个百分点。具体到识字、阅读、写作三大领域来看, 阅读领域的差距最大, 乡村初中比城市初中低8.46个百分点, 而且在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和解决问题三个分领域表现最为突破, 差距都超过了11个百分点。由此来看, 乡村初中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偏弱, 思维欠缜密, 遇到具体问题时感觉束手无策, 而且难以用语言作出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二、初中语文学业水平差异的教学因素分析
形成初中生语文学业水平差异是多方面的, 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 乡村初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 各学段教学任务不明确
如, 有的八年级语文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时, 就急于将中考系列训练题型穿插到教学当中, 而这些题型本身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考查, 难度偏大, 放在九年级较为合适, 如此安排未免过早、过难了, 非但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还会势得其反, 使学生失去阅读和学习说明文的信心。
(二) 对教材的内在联系缺乏关注
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 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长妈妈是否真的有神力进行探讨分析, 进而得出“长妈妈没有神力”的结论, 这是与文章相违背的。再如,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单元共有四篇文章, 有的教师在每一课的教学当中, 都将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描述顺序作为教学目标, 如此处理未免过于概念化, 或者说并没有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更没有研究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编者的编写思路。
(三) 课堂训练缺少梯度
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为例,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来掌握课文内容, 但学生往往会将原文填写到表达当中, 使得训练只停留在表面上, 而未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 有的教师要求让学生补写船长的心理活动, 在评价时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而只是一味地肯定, 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
三、教学策略分析
(一) 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乡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语文教材, 从中找出学生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并以此为依据重组教学内容,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1. 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来确定教学内容。
在备课之前, 教师应该首先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 而后才能确定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任务, 反复地阅读课文, 使之在一次次的阅读当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的熏陶。
2. 要依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之前, 教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框架结构, 掌握不同阶段教学目标以及同一阶段不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此为基础, 合理地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课后练习,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更好地落实能力培养目标。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当中的教学目标可做如下分解:《阿长与〈山海经〉》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爱”的博大和长妈妈的性格, 《北影》重点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
(二) 以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为目标,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从设计的整体性和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出发, 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也就是说,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统领性,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 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整合概括情节和写小标题两个教学环节, 集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对补写船长心理、对船长进行评价、课后习题二三项内容加以删减, 只将其中一个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其他的作为课后练习, 这样一来, 就有利于教师深入讲评课文, 也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三) 以保证课堂讨论的高质和高效为目的, 提升教学理答能力
对语文教学来说, 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教学理答素养关系密切。在教学课堂实践当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情态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使教学更加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如在《屏》的教学当中, 学生往往无法用文中的句子给出屏的概念, 不能给出屏的功能性定义, 共原因就在于该文章中对“屏”的描述用的是文言句式, 而且又处于课本中的第三段, 学生无法有效地提取信息, 不能准确找到其中的关键性词语。这时, 要么由教师来引导得出答案, 要么教师接给出答案。我们注意到, 在文章当中, 并没有出现“工艺品”一词, 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进行记忆, 无法完成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尽管文章当中的文言表达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但是只要教师及时予以引导, 学生就会通过比较和分析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获得语言分析能力的提高, 实现语言训练的目的,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提升教学理答能力, 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当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出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 学出给出的答案有响晴、慈善空灵、温晴、美丽等,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并让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了比较, 学生提出, “响晴”是对气候的描述, “慈善空灵”是对精神境界的描述, “美丽”则过于空泛, 老舍文中所用的“温晴”则同时体现出了气候和精神上的个性特征。这样一来, 学生就对文本做出了准确的理解, 使学生深入地把握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语言特点。
城乡结合部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初探 篇10
目前在学校知识性的教学内容仍占绝对比重, 以至于我们用考试的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 而真正的教育被边际化了, 但是教育的人格、品德养成主阵地应该在学校。尽管学校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但文化建设名词在学校的出现, 只是近几年的事, 且处于探索阶段, 总结的经验也浮于表面, 没有形成基础理论, 针对性较差。因此,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 走出一条更宽的路。我们相信, 用文化建设能将学生学习的各种割裂的知识贯穿起来, 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我们的学校原属于有悠久历史的铁道部南京浦镇车辆厂的厂办子弟学校, 教师来自全国各地, 业务精、素质高, 管理完善, 学校的各项指标在浦口区中学中名列前茅。浦口区属于南京市郊区, 加之后来厂校分离, 现在在校学生既有非农业户口的学生, 也有农业户口的学生, 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乡结合部初中校。
我们在研究南京市立项课题德育教育时发现了德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局限性, 它只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 任务的完成只能依赖学校政教处的规划, 政治课的组织, 班会的活动, 各学科的穿插, 社区的配合。当时学校研究这一课题, 主要的承担者是政教处、政治组和班主任, 既不能全面地调动教师, 也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意识到这一课题的局限性, 再次以“城乡结合部初级人文教育实践研究”申报了市立项课题和省级课题, 该课题研究的开展将我校的教科研全面推向高潮, 出现了人人参与的局面。各教研组、备课组都设立了子课题, 子课题都有专人负责, 全员参与。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们发现仅仅让教师动起来是不能完全达到目的的, 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 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初中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最平凡的最小组织是班级, 只有在班级活动中才能时时地、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才能成为学生持续不断的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最精彩的一部分。所以, 有必要总结这部分研究成果。
二、班级文化建设过程
我们对新进的教师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两块:一是教学常规和校规校训培训;二是班级管理和对待学生态度、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培训, 以期培养出符合学校要求带有学校特色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的新教师。我们的七年级新生入学后, 在开学前都要进行为期约一周的军训, 学生吃住在部队军营, 这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有多重好处:有利于他们了解部队军营生活, 了解什么叫严明的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 激发保家卫国的意识;让新生在新的集体中相互了解, 增进友谊;同时班主任随员跟班,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穿插有关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教育。活动结束颁发优秀学员、优秀中队证书。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从这时就已开始了。
采用从确立个人目标到确立集体目标的思想建设班级文化。在军训结束后学校给学生布置的第一道作业是确定个人目标, 分短期目标 (一年目标) 、中期目标 (三年目标) 和长期目标 (未来目标) 。这里提的目标也就是理想, 只是我们将它细化了并更明确地提出, 要求学生在第一周书面上交班主任。学生在确定目标时, 需要家长参与, 家长给予孩子更全面更细致的分析和指导。这样确定的目标, 因家长的参与, 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帮助孩子, 并为以后督促孩子指明了方向。第二周在班会上班主任将收集到的学生目标进行分析性总结, 也可抽取部分学生的好目标当堂宣读。例如班主任指导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根据班名设计班徽、查找适合的班歌。根据绝大部分学生的个人目标同时确定班训、班风, 制订班级公约。
例如七 (1) 班班名:阳光班, 班标:拟人化微笑的太阳, 班训:上课静、卫生净、学习竞、对人敬, 班风:团结、文明、拼搏、向上, 班歌:《我的笑容》, 班级目标:勇争第一;七 (7) 班班名:起翔班, 班标:7和1底部斜交, 头部加粗, 在7上方有一红日, 班训: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 班风:自尊、自觉、自治、自强, 班歌:《飞得更高》, 班级目标:制订了短中长期三个目标;七 (3) 班班名:矛盾班, 班标矛和盾班训改变自我天高地阔班风诚信向上做人、认真负责做事, 班级目标:奋力拼搏、团结向上。第三周政教处统一收缴各班相关内容, 包括学生个人目标、班级公约, 制成展板, 然后展板上墙。此外还制作了公告栏和学习园地两块展板。
班级文化建设为了达到目标, 必须始终从学生个人现有的认识和经验出发。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从每个学生的现有的认识水平逐步生成班级集体文化和确定自己未来的文化素养程度, 使班级文化奠定牢固的基础, 也为自己人生的发展确定了路标。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展板上墙就万事大吉, 要在班级学生生活和活动中去实施;也不能三年内容始终不变, 尤其是学生个人目标在实施一年后, 对部分学生要有切合实际的调整, 个别学生的短期目标可调整为一学期, 因为并不是目标的确定本身就能完全具有教育作用或能引导生长的,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有意识积极引导。对于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要在学生评价报告中用文字体现, 做到具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
我们研究这一课题, 是为了熟悉我们的教育环境, 把它转化为教育资源, 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对于班级文化建设, 目前有少数城市学校也在同步开展,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显得不足, 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浮于表象。我们试图把班级文化建设变成学校教育的核心之一, 借此把学校建设成品牌, 通过努力把它上升为教育哲学体系。我们以经验架构班级文化建设的框架, 以实验检验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的设想需要一个经验性的理论, 这就需要有学校通过实验去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育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 缺少思考的教育行为不能上升为教育哲学, 也就失去明显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研究和实施中不仅要完善一整套做法, 并想建立起理论体系, 用行动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三、学生的理想目标解析
我们尽管尝试性地实行了小班化管理, 每班人数确定在35人左右;我们也实行了分层教学, 但没有每个学生具体明确的目标, 我们教师的教学仍然不能满足每个个体学生的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 教师对于部分突出的学生, 跃进或落后现有经验目标的才能以个别交谈和辅导来解决
班级是学校学生活动的一个最小社会群, 班级的文化建设是建立在一个个学生的基础之上, 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我们要进行挖掘调动, 班级的文化氛围好坏, 也是由学生创造的, 所以学生的个人目标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又显得十分突出。因此, 在这里我们把学生的个人目标专门拿出来剖析。
我们随机抽取了10个班共347名学生个人长期目标加以分析, 职业目标人数排名前五位的是:教师64人、找好工作30人、医生26人、开公司当老板经理18人、白领16人, 科学家、律师、警察、升入高等院校、护士、军人排在前列。在总人数中有141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 占40%, 这比我校近5年能升入省级重点高中的比例略低约5%, 处于正常值范围。服务性行业因与前项有相当部分重叠和部分人数的不确定, 未做具体统计, 但所占比例也较高。愿意直接参与一线生产的人比例很小, 目标定在饲养员的1人、司机2人。在未来目标中, 教师能占第一位, 说明教师的形象比较好, 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高。愿当军人、警察的共17人, 保家卫国后继有人。演员、歌唱家、运动员各3人, 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应正面引导, 必要时应配备专项教师。
由于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形态的城市化、市场的商业化, 使学生对精神和物质的向往是追求轻巧的工作和不需太多的努力就获得更多的财富。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在未来是白手起家, 无充足的资本去逐利, 但在理想中, 人性的逐利性也暴露出来了。
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 社会需要大量的生产者和服务者, 无论是乡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 培养学生参入的最大的群体应是这两类。目前我们学校教育仍存在一个误区, 就是精英教育和培养精英。对没有这方面意向的家长和学生横加指责, 认为他们层次低、素质差。天才只有千分之三, 低能儿也只有千分之三。如果要搞精英教育, 学校不把这千分之三的精英耽误掉, 就已经完成指标了。可能有人会指责, 理想是个人奋斗的目标, 可以定高一些。试想, 这些受教育的学生走上社会生活, 理想和现实出现巨大落差, 就会出现心理失衡这种扭曲的心灵如果没有及时修复将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比千分之三的天才没有教育好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永远大得多。这里统计和讨论的只是学生未来的职业目标, 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确定未来职业和做人的双重目标, 在学校中就学到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比较而言, 做人目标比职业目标的延续性要好得多, 即使离开学校教育, 做人目标还能通过自身不断修复和完善。职业目标意味着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基本定型和完结, 所以在引导学生确定目标时, 应将做人目标和职业目标相互叠加, 职业目标确定在通过努力基本能达到的范围内, 以尽量减少绝大部分学生在未来出现的目标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为人是社会的细胞, 心理失衡的人群存在, 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个人的目标即使是模糊或短暂, 都会指导自己的行为。农村的孩子想进城玩玩, 是个小目标;成人想盖座新房也是个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 人是为一个接一个的目标而生活着。所以我认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 应该有确定目标的经验, 知道达到目标的途径, 养成自己确定目标的习惯。一个人, 目标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不能让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手足无措, 出现迷乱。如果这样, 不仅反映教育出了问题, 也反映社会正在出问题。有人可能会想, 取消目标, 不就没有问题了吗?有智慧的人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中生存着, 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确定目标的方法, 让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确定目标。
我们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互助合作、和睦相处。在这种协调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班级文化建设核心是使学生形成未来的目标和坚毅的思想态度, 这对一个人来说比学习具体的学科更重要,它对一个人的未来有根本性价值。
摘要:借用《杜威学校》的研究思路, 从学校所处的地域来思考班级文化建设。以经验架构班级文化建设的框架, 以实验检验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使学生形成未来的目标和坚毅的思想态度。
关键词: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凯瑟琳.坎普.梅休.杜威学校[M].王承绪,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城乡初中生 篇11
关键词:城乡学生;初中语文、;学业水平差异;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05
城乡学生初中学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若想改变这个现状,首先必须了解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原因分主客观原因。
一、城乡学生初中学业水平差异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乡镇,决定了城市的教学设施条件与教师队伍水平都比乡镇高,这是基础原因。主观原因,对于学生,国内外许多权威测试结果都显示,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课外阅读量呈正相关关系。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想比,课外阅读量较少。
许多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业水平与学生查找课外资料的主动性和频率性成正比。乡镇学生查找资料的主动性和频率性较低。对于教师,教师个人素养的差异,由于城市条件较好,对素质高的教师较有吸引力;乡镇教师普遍上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不重视;在学生学习上,乡镇教师较喜欢以自己为主导,而城市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学习。
二、水平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教师在解读教材内容时,不够准确
最明显的是,教师喜欢把教材概念化处理,同一化不同阅读文本的内容,即只注重学生对文体知识认知,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文本特色进行深入理解。同一化不同内容的结果就是知识的重复,降低教学效率。
第二个是,不清楚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比如教师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书塾先生的感情,最后的结论竟然一刀切地认为只有“批判与揭露”,这是过时的结论,也是不合符鲁迅先生的原意的。
(二)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每个时段的教学任务
比如,有些教师在七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中考的综合题型练习,这是揠苗助长,只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因为中考题型本身就很难,更何况综合题型练习,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本不适合七年级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才能胜任。让学生去做他们能力不及的题目,只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得不偿失。
(三)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能力还不足
首先,训练的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符,达不到教学目的。比如《秋天》一课,教师本来设计的目标是,以课文对秋天的描写为例,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这本来挺好,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反复让学生记诵知识的环节,而极少引导与讨论,自然达不到目标。
其次,教学环节的本质差别不大,或者都设计成书写环节,或者都是读的环节,或者都是讨论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贯彻得不彻底,最终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这暴露了教师缺乏全盘把控的能力,没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最后,课堂问题的指向性不明,逻辑思维含量低。比如教授《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问题是:“老舍为什么喜欢济南的春天?知道多少就回答多少。”这使学生的回答非常零碎,没有逻辑系统性。
(四)给学生的训练任务缺乏循序渐进的剃度性、指向性训练没有梯度
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表格里概括课文内容,但填写的内容直接是原文内容,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没有难度,也没有梯度。教学效果也只是停在表层,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缩小城乡初中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教学措施
针对城乡初中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措施。
(一)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意识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每个环节统筹在整体之下,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脱离整体目标。
其次,教学设计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多的语言实践时间和空间。因为语文是一门语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实践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保证语言实践的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讨论”,“问卷调查”,“课外实践”等方式。在设计任务时,应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有思维力度,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实践情形里。
(二)根据学生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教学,教什么内容才是最首要的问题。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必须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入手,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了解什么,不了解什么,才知道什么是重点内容,什么是非重点内容。要不然全文重点,或解析的重点不对,效果一定非常差。
其次,教师要对确定的内容深入地研究。不仅要研读教材的结构框架,还要研读同一单元中文本之间的关系、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不用阶段之间的关系等,这样才能系统地教学。
(三)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管理能力
一堂课质量和效果的好坏,除了决定于教学设计,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管理能力。管理水平高,学生就能认真学习,课堂讨论的质量也高。而且课堂管理水平高,也说明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解决问题。
(四)提高教师的理解和解答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有时候提取信息不到位,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引导;学生有时候回答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跟进,引导学生思考更全面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没有逻辑性,要及时指出。
城乡初中生 篇12
一城乡接合部学生现状分析
笔者对九江市城乡接合部的几所中学进行了调查, 发现只有76%的学生跟父母一起生活, 有10%的学生跟祖父母生活, 而单亲家庭的学生数占14%。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督, 大部分学生缺少学习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 因此他们在家自主学习的现状不理想。调查还表明, 城乡接合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大部分是初中文化, 少数受过大学教育, 有些父母只是小学毕业。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 大部分家长以打工为主。他们工作辛劳, 工作时间不固定, 再加上文化程度不高, 在对孩子学习的帮扶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 缺乏耐心。这样的家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很微弱甚至缺失。
通过访谈, 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他们对学习没有计划性, 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英语学科为例, 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丝毫不感兴趣, 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 因而学习无计划, 更谈不上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工作, 课后从不开口读英语, 对于教师所教的语法、固定短语等知识要点也不及时巩固复习, 这势必造成知识记忆的断层, 导致学习效率低, 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2011年, 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 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而创新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日后的“不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及时更新掌握相关知识。在初中阶段, 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 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 对其在更高阶段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学习、竞争, 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
学生进入初中后, 其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思维发展迅速, 求知欲强, 绝大部分学生学习上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调查表明, 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 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合理地选择使用学习资源、不断调控学习策略, 逐渐让学生在学习上养成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对其以后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乃至实现其人生价值有着很大作用。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英语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 而忽视发现和探索, 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记忆的过程, 因此, 课堂效率不尽人意。新课程倡导学生本位教学, 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双边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认真落实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 学生也能学得扎实。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英语教学观念的改变
这里指的是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的双向改变。21世纪的英语教师, 要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不要过于强调语言点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现有知识的反复记忆, 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所授内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合作、自主学习, 并给予启发, 及时评价学习效果, 发展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性因素, 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观念一旦改变了, 就要带动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倾听、主动参与、独立思索、自主探究、自觉调控、及时反思, 真正实现爱学习、会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因为地域、家庭等影响, 学习习惯都不太好。为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帮助他们摒弃原有的不良学习习惯, 如作业不规范、书写不端正、不能独立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巩固等。
第一, 明确学习目标。在入学初期, 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明确并制定学期的学习计划、每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竞争对手, 这可以督促学生克服懒散心理, 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学习起来有动力。
第二, 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熟悉新知识, 自己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时, 学生拼读单词表、读对话或短文、标记生词音标、跟着磁带朗读等。学生对新授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上课时会有熟悉的感觉, 接受新知识就不会太吃力, 自然愿意学习。
第三,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学习者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的话, 遗忘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因此, 针对英语这一学科, 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复习当天所学的单词、句型、对话或短文, 第二天上课前通过听写、默写、情境对话等方式进行抽查, 每个周末再把本周所学的内容再复习巩固一遍。如此“温故而知新”, 许多学生会发现自己其实是能学好英语的。
第四, 独立完成作业。有些学生图方便, 作业总是抄袭, 如此下来, 自然不能温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在独立完成作业这一块把好关, 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第五, 课堂积极发言, 认真记笔记。课堂积极发言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 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把被动听课变为积极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思考, 加深理解记忆, 也有利于今后查阅、复习重点学习内容。
3.及时鼓励学生
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练好“一指禅”, 即多竖大拇指表扬、鼓励学生, 尤其对于学困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 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一个灿烂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眼神,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肯定, 从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并更愿意学习。
四结束语
城乡接合部的学生与其他地域学生一样, 都是带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 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 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何基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动态分析[J].教育评论, 2009 (2)
[2]罗英.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