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拉快跑》

2024-09-09

电影《罗拉快跑》(精选6篇)

电影《罗拉快跑》 篇1

在一次耐久跑的课上, 组织学生运用比赛的形式完成任务, 在比赛之前, 我先试着问学生:“昨天观看的电影《罗拉快跑》大家还都记得吗?”学生们都神采飞扬异口同声地回答记得。我看到他们这么兴奋, 便随即问道:大家觉得罗拉勇敢吗?你们能够像罗拉一样勇敢吗?大家的回答依然很果断。此时, 我放心将这次课的比赛介绍给大家。比赛是这样的:首先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同的四组, 每组12个学生 (男生8名, 女生4名) , 分组后我将比赛内容跟学生们介绍清楚后, 由他们自己想办法完成比赛, 看一看哪组的组织最合理。比赛内容是将蛙跳跳穿插到耐久跑当中, 其中, 要求学生在耐久跑的中途要穿插一段娃跳, 耐久跑的距离分别是800米、1000米, 其中穿插的蛙跳距离是20米、30米, 蛙跳与耐久跑的距离可以由学生自由搭配。我将任务布置后给学生后,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内讨论, 找出最节约时间并且在本组分配最合理的比赛方法。

第一轮比赛是800米。四组学生不约而同达成一致意见:12位学生平均分成三组, 四人一小组, 首先将400米分成两段距离与30米搭配进行接力, 然后再重复一圈。第一组与第三组学生的组织形式与人员分配:男生分成两组, 一组同学跑200米, 另一组准备最后蛙跳, 女生在中间跑200米;第二组与第四组的组织形式与人员分配:两组男生准备200米跑, 女生准备最后蛙跳。

比赛开始了, 哨音还未响起, 参加第一棒的学生已经站在各自的位置了, 哨音一响, 参赛队员一溜烟地冲出起跑线, 等待接力的同学的欢呼声顿时响成一片, 跑步的学生实力差距还是存在的, 但他们的信心十足, 互不相让, 在欢呼声中同学们都竭尽全力, 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第一轮比赛结束, 第二组拿了冠军, 第三组虽然竭尽全力还是跑了最后一名。尽管这样, 学生们仍不气馁, 教师还未发言, 学生们已经纷纷讨论自己失败的原因了, 跑得好的学生也不敢大意, 也在小声商量下一轮比赛的对策。

我看到此情景不由心中暗喜, 学生果然中招, 平时跑步都是叫苦连天, 甚至有的人装病逃避, 今天看来个个拼劲十足, 就连平时最不爱运动的柔弱女生也积极策划比赛。于是, 我便一声哨音召集他们来到身边, 鼓励失败的学生:失败了并不要紧, 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争取下面会跑得精彩些, 罗拉最后的成功也是来自前两次的失败, 同学们说是不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特别是失败的学生回答得更有力。

第二轮比赛是1000米与20米蛙跳。总结第一轮比赛的经验与教训, 四组学生早已经安排好自己组内成员各自的任务, 他们仍然信心十足, 个个都攒足了劲, 等待哨音响起的一刹那的释放。这些情景我都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 平时那种不想上课的心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我吹响第二轮比赛的哨音, 学生们也像是脱缰的野马飞奔出去。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第三组同学最终拿了小组第二, 小组成员个个欢呼雀跃, 释放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 我进行了认真而又深刻的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新课程标准”“三案六环节”到“六模块”的节节转换, 教学课堂也接受着重重洗礼, 如今课堂由“教学模式”升华至“建构课堂”。我也本着“六模块”的主题思想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观看电影《罗拉快跑》后上的第一节体育课, 影片中罗拉顶着火红的头发绕城奔跑的步伐应该还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印象深刻,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想影片, 为构建课堂设计情境, 然后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内容任务, 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已经没有了平时厌烦跑步的思想了。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学生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了, 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依然表现很好, 积极性极强, 我在其中只做参谋, 稍稍点拨提提建议。在比赛过程中, 我细心观察每一小组的进展情况, 最后集中学生的所有的自评, 总结本次课, 虽然在比赛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但这次表现并不像平时, 他们积极进取, 寻找失败的原因, 争取成功或者争取离成功更近一些。最让我高兴的是在这次课上我看到了平日几个不爱上体育课的学生的笑脸, 并且他们还积极主动地参与比赛活动, 这是我这次课的最大收获。■

电影《罗拉快跑》 篇2

罗拉的奔跑是一种接近生命极限的奔跑,在奔跑的另一端连接着男友的生命,连接着她和男友未来对的美好,连接着所有她对爱的憧憬和希望,所以她的奔跑是在以一种跟时间跟生命抗衡的赛跑,而那种极致的追求,如果没有过相关经历的人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就如我最初最浅浅的评价……

罗拉对爱情执着的信念使她拥有比一般人都难以企及的超能力,她的吼叫犹如传说中的狮吼功,可以使身旁的玻璃碎成千块万块,可是面对着这样一个传奇般的女子,上帝似乎更加刻意要考验她的耐性,于是,她不得不一次次重新开始,从头跑起,于是电影中就不断看到罗拉奔跑的镜头,奔跑,奔跑,一身实在称不上好看的着装,甚至连内衣的边都会因为奔跑而显露出来,显然这也应该是导演的苦心所在,让我们再一次深切感受到罗拉无所顾忌的奋勇直前,于是内心也再一次被震撼!

突然想起之前跟一个朋友在争执的一个问题:她的男友,在我看来简直一文不值,根本不知道那么优秀的她为他如此付出和牺牲,然后,让我不解的是,她不仅没有一丝犹豫,甚至有点甘之如饴的感觉,因为当时她就用那种我难以理解的语气对我说“你明白那种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为他去死的感觉吗”……我当时就愣住了,我不愿意相信,她从来都是那么理性的她怎么会变得这么冲动和感情用事,当时甚至还为此和她冷战了几天……但是,现在想想,也许爱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自己的感觉的事情,只要自己的感觉对了,不管对方条件在旁人看来是多么优越或者不足,爱了就是爱了,那种感觉可以驱使一个人做出任何事情,包括我同学口中的“为他去死”,就如劳拉,她的奔跑就是因着爱情的名义,就是陪着自己的未来甚至性命的奔跑……也许,直到此刻,我才知道我当时在和朋友问题的处理上有多么世俗和幼稚,也许就是没真正谈过恋爱,所以我才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心境……

电影《罗拉快跑》 篇3

关键词:《罗拉快跑》,电影,现实

《罗拉快跑》是导演汤姆·提克威拍摄于1998年的一部无论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都特别成功的电影。电影通过一个突发事件,二十分钟不解决问题就必死的三种结构表现方式,激发了我们对电影本身以及电影之外关于人、时间、社会、爱情、世界的多重思考。三种模式, 三种过程,三种结局的组合颠覆了其他经典电影中的“宏大叙事”。类似的组合结构还有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以及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然而《罗生门》是通过剧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述来完成叙事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来扭曲事情的本来面目,使得他们之间的叙事矛盾重重,混淆了事情的本来面目。《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罗拉快跑》叙事组合相似,都是同一叙事者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描述。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同,《罗拉快跑》不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后一种叙事组合没有否定前一种,而是另一种故事的再一次进行。

影片对快节奏和紧张氛围的营造,尤为突出。钟表这一道具,在影片中,对于快节奏和紧张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例如时间隧道的大钟、超市外面的挂钟、沿途街道的钟表。滴滴答答的走时声,突出了紧张的时间氛围。时间就像一支无形的手,掌握着人类的命运,在瞬间更替的时间里,隐伏着个人命运变化的契机。影片中二十分钟的时间限制也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二十分钟,给爱情增加了难以抗衡的压力,决定着爱情和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影片还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于罗拉的奔跑之中, 既渲染了气氛,又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刺激。与此不同的是,在罗拉赌博得到钱奔跑时,影片采用了一个女生抒情的歌声。歌声不仅表现了罗拉当时喜悦的心情, 还有力地烘托了罗拉后来身亡的巨大悲哀。

这部拍摄于1998年的电影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因为它是对当下生活的反映。首先,影片的快节奏与今天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合拍,使我们产生了共鸣。其次,影片的主题和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不谋而合。影片的主题,有人说是对爱情的追逐,有人说是对爱情的拯救,而笔者认为,是对命运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无法把握。导演通过同一事件三种结局的处理,力图表现人类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和无法把握的命运面前的真实心态。梦想与现实之间,生命有多种可能性,但这些可能往往是我们不能够自己选择的,导演用电影语言展示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虽然现实中,我们无法尝试另一种可能,但电影给了我们一次小小的满足。影片中罗拉的大声尖叫惊天动地,场景中的玻璃因此而破碎。她的尖叫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反抗,就像有的人在快节奏生活状态下无奈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有微笑了。电影带给我们更多地是对自身欲望的察觉和对某种不满的宣泄。

一部电影,一个电脑游戏,一场现实人生。“罗拉”一名,来自电脑游戏,一个闯关游戏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了更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很喜欢玩相类似的闯关游戏。以及我们的游戏心理。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游戏呢。但与游戏不同的是,我们缺少重新开始的机会。所以,人们对电影“真实”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对于生活在现在进行时的我们,无论是影片中的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不可能的,不真实地。其实电影终归是电影,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罗拉快跑》的制作者也许根本不屑于像往常的电影那样, 去表现某些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物的“小真实”,他要表现得是当今世界整个人类的整体感受,他要表现人类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世界的茫然和无法把握的心态的“大真实”。不拘泥于事件本身的发生与否,表现人类共同的感受,通过变形扭曲表现“真实”,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真实”,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更高的境界。

影片对色彩的运用也别具特色。影片突出使用了三种色彩:红色、黑色、白色。看过影片的人,都会对罗拉那满头红发有着深刻地印象。红色不仅对女主角有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还暗含一定的特殊用意,例如,红色代表爱情,也代表着危机和不稳定等。

观看电影罗拉快跑的观后感 篇4

几节的组合,也许没有国人要求的严密,但就在这松散的组合,罗拉急切的奔跑中又让我的精神着实震撼了一番。

现实的爱也许恰如第一节所述,只不过是两人的两情相悦,彼此相爱,互相关怀与惦记,实没有上天入地,叱咤里外的魔力。但又有谁满足于现实中的爱,又有谁不是在现实的爱中去酝酿去升华,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理想中的爱……

因为理想,我们不再苛求圆满,因为爱,我们不再奢求天衣无缝。这也就是中国的电影再天衣无缝,却味同嚼腊,也就是或许有国人陷于津津乐道男主人公值不值得爱的争论中。大爱无痕,人除了吃米外真的还要吃点别的。哈哈,过分了。

真爱无敌,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电影《罗拉快跑》 篇5

一、合成器音色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三个阶段

合成器音色对电影音乐创作的影响绝非偶然, 它是一个随着科技发展的历史过程, 而且, 合成器音色还经历了模拟到数字的演变。1956年首部完全用合成器音色配乐的电影《弃星之旅》1的诞生, 标志着合成器音色首次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但由于模拟合成器体积庞大和价格的昂贵, 还无法广泛应用于电影音乐创作。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 合成器音色进入了数字时代, 但是受到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影响, 它在电影音乐中的优势还不能凸显出来。20世纪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处理器的不断强大, 数字合成音器惊人的创造力打破了电影音乐创作的传统思维, 为电影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合成器音色在《罗拉快跑》中的应用

(一) 电影《罗拉快跑》的综合结构

首先从《罗拉快跑》的故事情节、画面、音乐三个方面的进行, 列出一个结构框架。 (见表格2-1)

(二) 电影音乐从风格、色彩、速度和节奏、结构几个方面完美表现电影。 (见表格2-2)

(三) 合成器音色在影片中的段落读解:

例1:

1.音画关系:音画同步

2.时间点:3分04秒—4分28秒

3.电影画面与情节内容:

在快节奏的音乐, 和不断出现的如飞驰的子弹的轰鸣的音响声中, 动画制作的罗拉 (红色头发、蓝色上衣、绿色裤子) 在充满牙齿的时空隧道中奔跑。节奏、速度不断加快, 牙齿开始旋转, 罗拉开始旋转。牙齿、罗拉越转越快。最后, 罗拉被时空隧道吞噬。陆续出主创人员姓名字幕。 (图例2-1)

4.合成器音色分析: (图例2-2)

这段音乐中首先要关注的是带有breath效果的scream音色, 从这个音色的运动状态分析, 应该是由一个参数 (或实时变化的包络) 同时控制滤波器截止频率和共振强度, 并让振荡器频率产生半音以内的细微变化。截止频率和共振强度的共同作用让音色戏剧性地呈现由暗到明的发展, 而振荡器频率在相同参数的控制下会产生与之同步的弯音效果。这样的合成音色与之前由摇杆控制的失真电吉他音色自然承接, 也是该片段中各种使用了夸张高频音效的延伸, 但是这个音色所带来的持续感和参数控制的近似呼吸的高频运动效果都是电吉他和其他传统音色很难实现的;另外这个音色的参数变化被控制在相对窄小的范围内, 产生Techno音乐所需的稳定和重复感的同时, 也与影片不断螺旋前行的镜头产生了巧妙的对位。

另一个合成器音色则使用得较为隐蔽, 振荡器和LFO3都采用类似正弦的简波的频率较缓, 连续控制音高。这个音色的制作很可能采用了梳妆滤波, 大量削减了特征频段和高频, 并带有间隔较长而反馈 (feedback) 较小的延迟 (delay) , 在低音量的状态下产生城市中距离较远的警笛效果。这个音色不容易察觉, 但确像音量较低的警笛音效一样, 是非常有效的暗示了危险的存在。在稳定的Beat及节奏声部, 和上文中说过的scream音色之间, 这个频段居中而音高不断变化类似警笛音色是一个有效的衔接。这种同时兼有音乐和音效功能的音色是整个电影音乐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如果选择使用传统乐器, 这样的效果可能需要比较有实验精神的乐手, 也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后期处理及效果才能实现, 而使用合成器音色, 设计好后则只需调整几个参数, 会节省很多时间和成本。

例2:

1.音画关系:音画同步

2.时间点:4分50秒—9分30秒

3.电影画面与情节内容:

彩色片与黑白片:本段落的色调分彩色片和黑白片两部分。彩色片表现现实, 黑白片表现曼尼回忆丢钱的过程。彩色片、黑白片的交替出现, 主要是为了叙事清楚, 为观众区分开回忆与现实。

4.合成器音色分析: (图例2-3)

此段音乐采用的片段跟之前的场景虽出自同一首音轨, 但是段落的选择和音色的安排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路。回放的黑白画面基本上都伴有层次丰富的电子音乐, 尤其是在没有旁白语音的时候;而回到现实画面时, 影像有了色彩, 音乐却停掉了一切有特征音色的声部, 变成了只有Beat和一轨单音pad的单调配器。音乐和音色的让步给通话中起主要叙事作用的语音留出了极大空间, 但是所保留的声部依然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 并没有完全退出叙事的舞台, 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轨单音pad。

这轨pad采用了即使作为合成器音色也非常极端的处理手法, 得到的效果近乎实验音乐中才会出现的音色:滤波器的共振刚好在所用音高 (约1.5k Hz) 的倍频 (约3k Hz) 上, 使这个频段比基频明显许多;同时在这个持续几个小节的长音过程中没有改变任何可控的音色参数, 无论是音高和音量都平稳到没有一点可以察觉到的变化。这个类似耳鸣的非自然声音与整轨音乐都被控制在较弱的音量下, 但仍然奠定了整个通话场景的叙事基调, 人物的焦虑和无助在这个异常平稳却揪心的声音中不断积累演化, 终于在段落结尾时罗拉的尖叫和玻璃的破碎声中爆发。而这个非常规的合成Pad则是这些戏剧化声音甚至整个场景非常规结尾的诱因。

这是Beat和Pad共存片断在4小节内的光谱分析截图 (图例2-3) 。可以看到Beat频谱不断跳动, 但是1.5k Hz附近Pad的频谱以及3k Hz附近该声音的倍频频谱始终呈稳定状态。

例3:

1.音画关系:音画同步

2.时间点:12分37秒—14分14秒

3.电影画面与情节:

罗拉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奔跑:

影片中多次表现罗拉在柏林的街道奔跑。这是影片中异常感人的场面。为了更好地表现

罗拉, 导演把奔跑的罗拉调入到钢筋水泥的高架桥下面。于是, 镜头前景是巨大冰冷的钢筋水泥桥墩, 镜头后景、景深是奔跑着的罗拉。有生命的罗拉在没生命的城市中奔跑。为了更好的讴歌罗拉, 导演采用了热烈的音乐和仰拍、升格镜头。热烈的音乐声中, 罗拉目光炯炯, 仰拍、升格的镜头中, 罗拉红发飘飘。罗拉为了曼尼, 罗拉为了爱情, 罗拉在奔跑, 在不停地奔跑。

4.合成器音色分析:

奔跑场景的音乐直指主题, 不仅Beat音色有了更强的推动力, 各声部的合成器音色选择及编排也跟镜头切换配合起来, 使得整个片段尽管主题单一并且环境元素不断重复, 但是叙事手段并不单调。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音色是罗拉在桥柱间奔跑, 正常镜头与慢镜头中间衔接的一个vocoder4合成的Choir。很少会遇到在人声为主导的时候将中高频大幅削减的情况, 但是这个人声作为调制波经过Vocoder, 与只保留了中低部分频段和5-10k Hz的高频的载波合成后, 就得到了一个带明显合成味道的Choir音色。这个Vocoder的分割带宽并不是很大, 所以中低频部分还保留着较多人声特质, 听起来很像吟唱;中高频的削减形成了陷波滤波器 (notch filter) 滤波效果, 使得5-10k Hz的沙沙声得到了突出, 而这个声音很像喉咙沙哑却努力发声时所产生的高频;两部分加起来, 让这个吟唱显得绝望, 而且离观众的距离异乎寻常的近, 仿佛是我们自己发出的声音。而此时奔跑的镜头放慢, 并切到罗拉的正面特写, 让我们能看清她的表情和空洞的眼神。这时经过vocoding的人声音色刚好是她的内心写照, 抱着救出爱人的执念却只有微乎其微的成功希望, 观众也在切身感受到这个声音之时进入了罗拉的内心世界。

用Reason模仿这个音色可能的制作手法。载波的均衡可在vocoder中完成, 也可以控制调制的强度和包络。

例4:

1.音画关系:音画同步

2.时间点:31分54秒—34分48秒

3.电影画面与情节内容:

出入冥界: (红色)

冥界的表现:

(1) 罗拉、曼尼二人赤身裸体。就像二人出生的样子。

(2) 单纯的红光, (子宫中羊水的颜色) 。

3阴阳的布光:红色的光从左右两个方向射来 (硬光) 。光使二个人的脸部布光阴阳分明。 (“阴阳脸”)

在第一次进入冥界中, 罗拉在离开世界之前, 她最后要证明、要寻问的是——爱情。罗拉问曼尼是否爱自己?得到肯定的回答后, 罗拉不甘心死亡, 她决心使时光倒流。

脱离冥界:

1镜头从罗拉眼睛的大特写拉出来。

(2) 色彩由纯红色逐渐变化为正常的彩色。

时光倒流:

1连接镜头:

A.动作连接:同样的物体降落的动作连接。现在的街道上空红色钱袋的降落, 与20分钟前的罗拉房间红色电话听筒的降落连接。

B.色彩连接:相同的色彩连接。红色的钱袋连接红色的电话听筒。

2频繁跳切:红色的钱袋和红色的电话听筒的镜头频繁跳切。

3升格。两个地点的镜头均为升格镜头。

于是, 时空从现在的街道回到了20分钟之前的罗拉的房间 (图例2-5)

4.合成器音色分析:

这段音乐由一个经过sequence处理的polysynth音色开始, 这个音色由一个相对稳定的低频信号和一个单独经过共鸣较强并带包络的滤波器的信号组成。开始的时候对这轨音乐加了一段原声音轨里并非如此的低通滤波效果, 只保留了polysynth的低频信号, 直到钱袋和电话落下的镜头开始频繁切换, 才把低通的截止频率抬高, 此时的音色的焦点集中在节奏比较密集的合成军鼓的fill上, 也是因为低通滤波的频率变化, 军鼓的声音也产生了从弱到强, 由暗到明的变化。当镜头停在电话落下之时, 镜头切换和军鼓fill一起结束, 我们回到了二十分钟之前, 故事重新开始, 而此时polysynth音色也回到了它的完整状态:两个截然不同的信号受到同一sequence的控制, 呈现一致的节奏和走向, 但是它们在音响上的功能却不同;这个音色的低频成为稍后出现的明亮bass音色的补充, 而强共鸣信号被分散到声像较偏的位置, 并且保持着由包络产生的音色明暗变化, 起着节奏支撑的作用。合成音色让不同声音产生关联并且同时受到控制变得容易, 并且注重对信号流的分别控制, 因而可以产生千变万化, 功效多样的复合音色。满足了电影音乐配合剧情发展的需要。

用Reason模仿这个音色可能的制作手法。低频信号直接进入由音符触发的sequencer, 而另外一个频段较高的信号先经过由包络控制的强共振滤波器, 再进入sequencer。 (图例2-6)

三、合成器音色为电影音乐创作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合成器音色是对传统音色的有力补充, 以电影《罗拉快跑》而言, 第二章例1中, 作曲家用合成器音色与之前由摇杆控制的失真电吉他音色自然承接, 也是该片段中各种使用了夸张高频音效的延伸, 但是这个音色所带来的持续感和参数控制的近似呼吸的高频运动效果都是电吉他和其他传统音色很难实现的。合成器音色因为它本身调制方法的多样性, 理论上能调制出无穷无尽的音色, 为电影音乐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音色选择。随着制作技术和创作技法的发展, 合成器能很好的配合传统音色的使用, 利用对比的手法对影片中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加以区分, 使电影音乐更赋有戏剧性和冲击力。

合成器音色给观众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合成器音色是非自然界声音非传统声学乐器的音色, 它的音响特征使它具有超现实性, 更容易让观众对未知世界产生想象。相对于传统音色为作曲家和观众都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以电影《罗拉快跑》而言, 当中合成器音色很好的表现出影片中罗拉通过时空隧道超越现实, 从冥间回到现实中的超自然能力。虽然很多传统音色也能很好的表达这样的题材, 但合成器音色本身的超自然属性, 表现出它更为独特的诠释方法, 更好的延伸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丰富了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

合成器音色的使用产生出一些新的音乐风格, 这些新的音乐风格丰富了电影音乐创作的风格。以电影《罗拉快跑》而言, 其中叫Techno的电子舞曲风格, 是90年代游戏常用的音乐, 跟本篇类似游戏关卡设计结构思路相符, 很好的配合电影螺旋形的叙事手法。通过合成器音色频率、响度、相位和空间感的变化, 很好的表达了导演汤姆.提克威所诠释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勇于面对现实, 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 渴望爱情, 青春永恒的深刻情感。同时也暗示出影片的深层主题, 体现了世界的不可知, 和人类对世界的无奈与绝望。这种全新的叙事手段, 和合成器音色独特的音响特征拓宽了作曲家对电影音乐的创作思路。

从以上三个方面, 我们可以得出:合成器音色为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了音色的选择, 延伸了想象空间, 拓宽了创作思路。它是对传统音色的很好的补充, 同时又和传统音色形成对比, 大大丰富了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 以一种独特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电影艺术的魅力。

结语

本文以合成器音色与画面结合方式为主线, 以电影《罗拉快跑》为实例, 对合成器音色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合成音色因为其音响结构特征, 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准确的调制和操控, 和传统音色相比, 更能满足现代电影画面快速切换、剧情剧烈冲突的需要。2.合成音色可以通LFO、包络和滤波等各种手段获得丰富多样的音色, 大大丰富了电影音乐创作的素材。3.数字化制作手段的介入也使得合成音色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色彩和精确地操控性, 创作效率极大提高, 使电影音乐创作能更加自如的表达电影情节中, 更丰富、复杂、真实的情感。合成音色的丰富色彩和电影画面快速多变完美结合, 制造出更真实的电影梦境。在影片《罗拉快跑》中, 合成音色被作曲家用进行多种手段调制, 创造出各种符合电影画面需要的音色, 使电影音乐准确的表达了迷幻, 失落, 后现代的浮躁情绪, 使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摘要:合成器音色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调制出的声音, 在影视作品中广为应用。本文以电影《罗拉快跑》为切入点, 从合成器音色的音响结构特征, 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等角度, 证明数字技术对电影音乐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合成器音色,音色结构特征,电影《罗拉快跑》

注释

11.《弃星之旅》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 类型:科幻、冒险, 色彩:彩色上映时间:1956年 (美国) .

22 .Techno:一种舞曲风格, 是90年代游戏常用的音乐, 跟本篇类似游戏关卡设计结构思路相符。《罗拉快跑》拍摄场景为柏林, 柏林是Techno音乐之都。

33 .LFO:低频振荡器, 一个周期性变化的控制器。

《罗拉快跑》的回环式叙事模式 篇6

细数电影史,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颠覆传统线性叙事手段的回环式叙事结构电影, 如《东邪西毒》《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等影片, 它们的叙事形式都呈现出一种环状结构, 以对事件的不同层面、不同侧度上的反复叙述来凸现“叙述”本身的深层意蕴。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也是如此, 通过重复和假设时间, 在随心所欲地重新来过中完成了一个命运童话。

在传统电影叙事中, 时间被理解成为单纯的持续, 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空间中顺时展开。但在回环式叙事结构中, 它重新建造了时间, 以对时间的重构来叙述时间, 使时间成为叙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间在《罗拉快跑》中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罗拉必须在二十分钟之内筹到10万马克解救她的男友曼尼, 否则曼尼性命不保。这意味着要么做时间的囚犯空忙一场, 要么控制时间, 把握分分秒秒。影片将这20分钟的历险变魔术般地推开去, 谁也不知道它会变出什么玩意儿。

影片一开头就出现了这样的字幕:

我们不应该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

———T·S·艾略特

紧接着是荷伯格的诗句“游戏之后也就是进行游戏之前。”接着我们听到了连绵不断滴滴答答的时钟走动的声音, 随后一个三维动画制作的金属钟表指针闯入我们的眼帘, 指针左右摆动, 时钟顶部是一个怪兽脸孔, 随着滴答滴答钟表声音的增强, 怪善的口也越张越大, 最后成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将所有东西一股脑儿全吞噬了下去。影片将时间的化身———时钟以优先的地位出场, 动画字幕段落中就有三只时钟, 而且贯穿电影的整个过程, 曼尼等待劳拉到来注视街上接近时间极限的时钟, 劳拉跑过广场的俯拍镜头使广场上圆形喷泉看上去形似时钟, 不论有形或无形的存在, 时间都好似一把锋利的刀子暗中干扰影像的生成和连接。因为时间的重新开始, 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三个结局不同的故事。整部影片大致来说可以分成四个大部分和两个小部分:

四个大部分:

开头1分———10分交代事情的起因

第一次奔跑10分———30分抢劫超市, 罗拉死

第二次奔跑33分———3分抢劫银行, 曼尼死

第三次奔跑55分———75分事情解决

两个小部分:罗拉和曼尼的第一次对话30分———33分

(衔接) 罗拉和曼尼的第二次对话53分———55分

第一种情况:劳拉向在银行工作的父亲求助, 遭到拒绝, 而曼尼等到最后时刻, 绝望中跑到街道对面的超市打劫, 劳拉赶来, 未能挽回局面, 帮曼尼抢劫, 却被赶来的警察射倒;第二种情况:劳拉向父亲求助, 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绑架父亲, 拿到10万马克, 但马尼却在过马路时被飞驰的救护车撞倒;第三种情况:劳拉未能借到钱, 也未绑架父亲, 在山穷水尽之下跑进赌场, 在尖叫声中赢得10万马克, 而同时, 马尼也追回了被流浪汉捡走的钱, 大团圆结局。同样是20分钟的时间, 却诞生了迥异的结局。电影叙事借助封闭时间的敞开而获得了意义的递进。在循环的时间里, 生命、爱情、命运等一大堆因素向我们掉转头来, 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思索。

但从影片叙事上来看,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性质的其实只有开头和罗拉第一次奔跑的一共30分钟。因为在这一段落中存在着明显的叙事动力和观众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20分钟的时间成为故事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结果如何更是令人关注———在20分钟内罗拉能够筹到钱去拯救她的男友吗?如果完不成这个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结果将会如何?因此当他们抢劫超市成功、柔和的音乐响起时, 观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而当警察封锁了每一个街口, 这对年轻人即将成为瓮中之鳖时观众的心再次悬起;特别是警察走火的子弹瞬间夺走了罗拉年轻的生命时, 观众或同情、或惋惜, 但会产生一个共同的悬念:影片才放映了30分钟, 女主人公却死了, 故事将如何发展?显然观众的情感始终参与了整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在罗拉被警察打死以后, 紧接着是一个冥界场景, 男女主人公在其中讨论了关于爱情的问题后罗拉又复活了, 重新开始了奔跑。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不会死的, 即使死了也能死而复生 (在第二个奔跑段落里, 曼尼的死而复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 冥界一段将真正意义上的叙事和后面两大段内容之间作了很好的过渡, 也正因为如此, 后两大段内容也就失去了叙事性质而仅仅成为一种叙事技巧, 20分钟的时间不再是情节发展的动力, 观众也不必再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 观众的情感和思想事实上已经被搁置, 转而关注20分钟内主人公的运气和技巧, 关注作为事件的本身。在这里, 对故事本身矛盾冲突过程的呈现已经不是结构的中心, 而是把叙述的重心放在了由于不同层次、不同视点的“讲述”所形成的对应、对比、多义性和悬疑性等叙述张力上。

接着我们看一看导演泰克沃是如何让镜头去创造异质空间的。首先是分割画面的运用。在一个分割画面中, 左侧马尼站在超市门外等待劳拉到来, 右侧劳拉向着马尼全力飞奔。然后, 镜头从画面底部升起, 直达超市的大钟, 这时时针正指向十二点整。另一个分割画面则呈现了正反打镜头, 左边是前景的曼尼和后景的劳拉, 右边则颠倒过来, 当劳拉的影像划向右侧时, 超市的自动门便向左侧打开。这两个分割画面的运用, 超越了常见蒙太奇的剪接, 使同一时间异质空间的不同事件共处于一个画面, 观众在一个镜头里就能领略到二个空间, 使得观众能轻易看到同一时间内的两个不同的空间。

其次是快速闪前镜头的运用。劳拉每次奔跑都要遇上几个人物, 导演对这些人物投注了不同寻常的关切, 也可认为是导演有目的地利用了他们, 促使他们参与到空间裂变的行动中———一系列的快门声和快速跳切镜头目不暇接地概括了这些人物的未来———比如罗拉撞到的那个女人, 在劳拉第一次奔跑中, 她失去了自已的孩子, 成为了社会福利对象, 后来偷窃他人的孩子而遭到追逐;而在劳拉第二次奔跑中, 这个女人却买了张彩票还中了大奖, 和丈夫孩子过上了舒适的生活;然后在第三次奔跑中, 坏脾气女人在街上遇见一群教徒, 并在教堂里做祷告, 向行人分发教物。导演把劳拉奔跑的瞬间和其他人物的一生的空间组合起来, 形成了点的时间和面的空间的交叉, 让我们在迅速浏览人物一生命运的同时, 也开始思考是哪些瞬间或偶然性的东西改变了整个空间的性质。还需要注意的空间的转换是影片开头卡通罗拉由虚拟世界跨入现实世界, 卡通形象的罗拉――红头发、蓝上衣、绿裤子, 在片头音乐的鼓点声中无所畏惧地往前奔跑, 速度越来越快, 渐渐被卷入了时间的漩涡, 就在楼梯到屋外这一小段中完成了从虚拟到现实的转换。这段剪切非常巧妙, 让人几乎没有意识到空间的转换。

简单来说, 《罗拉快跑》的时空就是碎片化加偶然性, 期间弥散着游戏感、断裂感和不可捉摸性。这种反常规的叙事结构把故事由一条简单的线连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圆, 使得本来隐藏在叙事过程中的伏笔也纷纷显现出来, 影片以此为基础成就了它同样充满着神秘主义的人物关系和时空结构。我们可以看到, 影片的故事本身并不很复杂, 只是一个20分钟内的拯救故事, 但由于罗拉下楼在楼梯上遭遇恶人和恶狗的不同反应从而导致了时间上的几秒的偏差, 从而呈现出了三个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分段式的叙事风格使时间运转成为超于想象的现实元素, 叙述时间自由地完成了对原有影片的重构, 赋予它无限地被解释的可能性。

本片的每个段落都严格履行着欧洲传统叙事中的“三一律”原则, 但当它们一旦通过反复、对比、等电影修辞手法归入同一故事时, 这种时间的重新衔接便突破了叙事规则的限制, 从而解放了叙事, 使我们的单一思维从已有的时空链条上脱轨, 使人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对影像与时空共同织就的迷幻世界的思考。

影片的回环式结构特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导演的叙事主题, 揭示了影片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取向———探索。众所周知,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德国电影”声势浩大, 成就斐然, 很多作品都显示出对时代、历史、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对电影形式的发展与开拓也很有成就。汤姆·泰克沃正是沿着这条道路, 走出了《罗拉快跑》。他把电影像玩游戏一样拆散了, 重新把同一时空的事件进行各种组合, 其实是想通过影视游戏的假定性、人智的可动性和观众的参与性来探索人、人生。我们的人生不是游戏, 游戏可以有多种结局, 大不了重新开始, 但人生却是不可逆转的, 生活也不能因为某次选择失误而重新开始。“历史不能假设”, 生活也同样如此。面对人生, 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是导演, 也是影片留给我们永远值得思考的问题。

回环式叙事结构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因果线性结构的“全新的形式的陌生化”。它以叙述线索上的回环往复, 来强调“讲述”方式本身的多元性和可信任性问题, 从而促使观众对叙述方式本身, 对叙述背后所蕴涵的深层寓意提出疑问, 引发思考。它的叙述性来自于结构本身的叙述活力, 使时空成为周而复始、轮回运转的载体, 从而在繁复多变的现实时空中创造出全新的视听体验和心理感受。

摘要: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带来了影片内涵主题的多义性, 本文选取了影片《罗拉快跑》, 主要从它的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着手分析, 探寻它的回环式叙事模式以及这种模式给影片带来的深层审美内涵。

上一篇: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下一篇:《七月与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