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银行监管重要

2024-06-30

有效银行监管重要(精选12篇)

有效银行监管重要 篇1

一、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实现银行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银行内部沟通是指信息或思想以纵向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沟通) 和横向 (平行沟通) 相结合的方式在组织机构内进行传播和交换, 银行内部沟通过程就是银行内部信息传递和各类关系协调的过程。银行内部沟通体系的建立是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其核心思想是要建立共识、共和、共创、共享的现代银行文化, 即通过实施沟通过程管理, 银行绝大多数成员对银行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取得共同一致的认识, 在共识基础上, 各员工之间、各部门系统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管理层面上, 经常保持良好沟通, 在行为上和谐一致、在情感上团结融洽, 从而形成银行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有助于组织成员采取共同行动。

随着南京银行的迅速发展壮大, 南京银行的分支机构和银行的员工会越来越多, 那么在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 各分支行之间、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矛盾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 在银行内部开展及时有效的公共关系工作, 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全的沟通机制有利于协调银行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合作同事关系, 有利于银行形成一个统一团结的整体, 从而上下一心, 不择不扣地完成银行的总目标。

二、当前银行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银行在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信息传播的单向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和经营思想虽被纳入银行文化体系之中, 但沟通渠道较少、反馈不足。正确的信息传导方向应是面对面的双向传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只重视自上而下的价值索取和信息输出, 把沟通简化为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而行员自下而上的信息传导和各部门间横向的交流与协作被从整个沟通体系中割裂开来, 信息反馈过程往往被忽略。

2、员工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将沟通过程变成单一的任务执行过程, 将沟通管理视为简单的任务传导管理, 员工参与沟通的积极性被削弱, 传统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主动反馈信息过程不明显。

3、横向沟通不能自觉完成

有效的、全面的沟通不仅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垂直沟通, 还包括横向平行沟通。由于主动沟通意识不强, 当相关的平行部门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 沟通不能自觉主动高效的完成, 这时往往会上升到组织的上一层级, 这必然会增加沟通的成本和难度, 降低银行内部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执行。

这些沟通问题如得不到正确解决, 往往会导致成员之间产生摩擦、排斥、对立、冲突乃至对抗, 势必会削弱员工与银行的命运共同感, 最终不利于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南京银行业正处于改革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想生存发展, 必须具备高度的竞争能力。从现代组织科学和管理科学来分析, 健全的机构系统, 高度的运行效率及全体员工的协调合作精神, 是银行具备竞争能力的基本保证, 而充分、有效、畅通的内部沟通已经成为银行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必须受到银行高度的重视。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对策建议

沟通是做好银行管理工作的基础, 沟通不只是告知信息的过程, 更是反馈与回应的过程。对于管理者来说, 如何进行沟通, 又如何教育下属进行沟通, 将决定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结果。在现代银行生产管理趋于“扁平化”发展的今天, 有效沟通是一个重要课题。

1、明确任务目标

在团队里, 要进行有效沟通, 必须明确目标。对于银行领导来说, 目标管理是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目标管理中, 团队领导和团队成员讨论目标、计划、对象、问题和解决方案。由于整个团队都着眼于完成目标, 这就使沟通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 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即便团队领导不能接受下属成员的建议, 他也能理解其观点, 下属对上司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沟通的结果自然得以改善。

2、加强内部各级层之间的相互沟通

在管理层和操作层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 对于中、高级管理层和一线普通员工而言, 由于所处地位、工作经历、能力、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对待同一种政策、决策或制度时的态度会有所不同。一方面, 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说, 当他们决定是否很好执行一项决策时往往是根据其所处的具体岗位或某个部门、小集体的既得利益出发。当某项规章制度或上层决策没有和他们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这项规章制度或决策就会较为顺利地被操作层贯彻执行;相反, 当他们自认为某项规章制度或决策损害了自身利益时, 就会加以抵制, 给规章制度的贯彻、决策的顺利执行、措施的落实带来阻碍。正是由于一线员工在文化水平、理解力等方面的局限性, 导致实际操作层不能或很少能从银行整体、全局考虑问题。另一方面, 对于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来说, 当他们制定一项决策时, 往往从全行大的宏观方向考虑, 在规章制度或决策制定过程中, 可能会忽略与实际一线操作员工的沟通, 忽视他们的意见、建议, 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牺牲某一小部分、小团体的利益。因此, 当操作层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理解上层意图从而阻碍决策执行时, 决策制定者就和决策执行者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如得不到有效疏通, 势必会影响银行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 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应从决策层着眼、操作层着手, 广泛收集不同岗位上员工遇到的典型问题, 并加以统筹考虑、各方协调, 使各层级人员能统一思想认识, 自觉地协调各层次的工作活动。

3、加强平行沟通, 促进部门间的横向交流

对于平行设置的管理部门而言, 由于各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性质与要求各不相同, 一个管理部门对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责、工作特点、管理目标不会非常清楚, 如果没有有效沟通,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每个部门主管都认为自己部门的事最重要, 其他部门主管不了解真实情况。所以, 当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处理事情时, 各部门大都会从本部门的工作要求、原则出发, 这是引起部门间冲突和矛盾的重要根源。因此, 进一步完善平行沟通机制, 重视部门间的平行沟通, 促进部门间的相互交流、加强横向合作是保证银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 可以定期举行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 其主题是相互汇报本部门的工作、对其他部门的要求、建议等, 以便强化横向合作。

4、缩短信息传递链

缩短信息传递链, 拓宽沟通渠道, 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信息传递链过长, 减慢了信息流通速度并会造成信息失真。因此, 银行应减少组织机构重叠, 避免层次过多, 开发和创建信息内部传播的有效途径和顺畅的传播程序或系统。此外, 在利用正式渠道的同时, 还应开辟高级管理人员至中、基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式的直通渠道, 充分发挥非正式渠道的作用, 促进信息及时、快速地传递。

5、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方式

银行内部的信息交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正式信息交流是通过银行的正式组织机构, 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进行信息交流。非正式信息交流是指没有计划性、系统性的信息交流。相较于正式信息交流, 非正式信息交流往往沟通速度快,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而且能起到正式信息交流所达不到的特殊作用。比如, 管理人员可以“听到”许多从正式渠道不可能获得的信息, 还可以将自己所需要传递但又不便从正式渠道传递的信息利用非正式渠道进行传递。在沟通过程中, 管理者必须认识到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应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 使二者互为补充。另外交流的方式应该是全方位的, 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交流相结合。

6、建立反馈的通道, 构成信息的双向流动

银行管理层发送信息后需要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操作层准确无误的接受或了解员工们对所发出的信息有何反应, 以便随后的沟通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同时, 为他们提供表达其观点的出口也很有价值, 不管这些观点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所以, 建立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双向交流和信息互动反馈机制, 是使内部沟通渠道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

7、建立一个员工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小环

新战略最初沟通的目标是建立理解, 依据沟通的规模, 直到赢得整个组织的支持为止。赢得支持和承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沟通和人力资源活动才能达到目的。银行内部沟通有效实行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特别委员会, 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特别委员会由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组成, 定期讨论一阶段的主要问题。会后公开讨论结果, 会中如有问题不能解决, 可上报高级管理人员。

8、重视银行领导对沟通的影响

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 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一个领导者不管他有多么高超的领导艺术水平, 有多么灵验的管理方法, 他都必须将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告诉下属, 并且了解下属的想法。行领导和部门主管是内部沟通的首要负责人, 他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沟通, 甚至创造出更多的沟通途径听取员工意见, 理解员工想法, 从而提高员工的士气, 点燃员工的激情。与成员充分交流等并不是一件难事, 难的是创造一种让团队成员在需要时可以无话不谈的环境。银行高端人物的传播行为是银行文化最强有力的象征,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各级银行领导要自觉增强沟通意识, 改变沟通方式, 积极影响员工, 最大限度地发挥高层团队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银行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 促进了彼此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相反, 如果内部沟通不足、沟通无效或沟通有障碍, 都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 银行应从各级领导者、个体普通工作人员、组织机构设计三个方面完善沟通机制, 促进银行的决策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促进银行内部的合作与团结, 建立起银行内部平等、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 创造和谐的人群氛围, 自动调节员工的心态和行动, 引导每一个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 人人关心银行的经营、重视银行的利益、维护银行的形象, 从根本上改善银行整体素质,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使银行在激烈的市场风浪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有效银行监管重要 篇2

一家上海注册公司必须要配有银行账户才可以进行有效运作,如果注册上海公司没有银行账户,试问如何对现信用状向客户收取货款,如何开出信用状购货,手持大量流动现金时又如何处理?

港银行开立公司注册账户。配合适当的税务安排可为客户节省一笔庞大的税款开支。能在国际知名、公认、信誉卓著的香港银行开设账户也能加强其它人对贵公司的信心和信任程度。开户手续非常简单,可到当地的香港各大银行的内地分行开切离岸户口。或2个董事同时亲自来香港填写及签署申请表格,约30个工作天便可完成。

银行开户条件及程序需知

因世界各地政府均致力打击国际洗黑钱活动,香港银监处为配合此大趋势而向香港银行界发出新指引要求银行收紧开户条件(特别是境外岛屿注册的公司),故此银行对新开户客户提出新要求。为配合银行的新措施以便客户可以顺利完成开户手续,以下是开户时需提交的相关文件:

如我司代辨银行开户,我司收取服务费HK$1,500.00。这可以便银行联络及减低银行的疑心,减低银行找借口处处为难,月结单一律寄香港注册地址再转给国内分行后再转客户客户须填妥业务性质申报表﹐加盖公司签名章并且董事签名须具备银行信息证明(视乎有关银行的要求)须具备护照证明文件如不签名的董事,要在开户文件内的 “不签名董事栏内” 签名确认同意银行保留任何拒绝批核开户申请的权力。

信用状的意义

信用状(Letter of Credit)是一种由银行开立,附带条件的承诺付款书面文件,银行根据进口商(开状人)的请求,开给出口商(受益人)的一种保障付款的凭证,只要受益人依信用状的内容规定将货物装出,并提交指定的单据给进口商,银行便立即支付票款,因信用状属于银行信用,故银行为信用状的第一付款人。

信用状是适合于以下人士使用:

投身出入口贸易

想减低在国际贸易风险

想对货运船期及入口货物之文件收据有更大的约束控制

信用状的优点

信用状是一种双重保证,既可减低出口商的收款风险,又可减低入口商未收货先付款或支付与信用状明不符的货物风险。

如果注册公司(进口商)以信用状为付款方式时,必须要求其往来银行开信用状。因此必须要持有银行账户,才可以开立L/C账户以信用状购货,而我司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代办开立银行账户及L/C账户。

开户手续非常简单,客户不需要亲自到香港,只需在本公司的当地分行填写及签署申请表格,约30个工作天便可完成。

银行开户条件及程序需知

因世界各地政府均致力打击国际洗黑钱活动,香港银监处为配合此大趋势而向香港银行界发出新指引要求银行收紧开户条件(特别是境外岛屿注册的公司),故此银行对新开户客户提出新要求。为配合银行的新措施以便客户可以顺利完成开户手续,以下是开户时需提交的相关文件:

如我司代辨开立L/C进出口账户,必定要选择我司的商务通讯服务组合(丙),这可以便银行联络及减低银行的疑心,减低银行找借口处处为难,月结单一律寄香港注册地址再转给国内分行后再转客户

监管比“堵”更重要 篇3

“秒杀”最早出现在网络游戏中,指在短时间内解决对手。网络卖家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所有买家在同一时间网上抢购,一般用时只需一两秒,这是网络竞拍中的“秒杀”。这种“秒杀”,说白了,就是商家和消费者玩的一场心理战。

价值数百上千元的商品只用低廉的价钱就能买到,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将房子、汽车都放到网上让消费者来“秒”,此种诱惑确实令众多消费者难以抗拒。于是乎,你也“秒”来我也“秒”。但有句俗话说得好,“从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商家无非是借“秒杀”这个噱头吸引人气,推销商品而已。天上不会掉馅饼,“秒杀”的同时,别伤了自己。

我们姑且认为商家完全遵守游戏规则,但在特定时间参与“秒杀”的网友少则几千,多则上百万,在如此多的竞争者中抢到心仪的商品,其概率比彩票中奖大不了多少。更何况,很多商家在背后玩“猫腻”:先抬高价格,再搞“秒杀”活动,或者安排店员暗中操纵,让“秒杀”无法进行;“秒杀”后,“秒杀”链接中提醒网友尽快“补足尾款”的二次消费,更倒足了网友胃口;“秒”到了还不算完,拿到手才是自己的东西,但高额的运费让秒到的快感打了折扣;最遗憾的是:“秒杀”商品不“三包”。明摆着的霸王条款,吃亏上当成了理所当然。

当“秒杀”流行起来,越来越多打着“秒杀”旗号行“上当”之实的陷阱,已经不是浮云。所以还是要听听业内人士的呼吁,秒杀对买家而言确实有吸引力,但还需谨慎理智购买,以防上当受骗。听听网友用亲身经历得来的经验:“在购物时一定要保持理性,避免遭受损失。”

如何抵抗“秒杀”的诱惑呢?时时提醒自己:说白了“秒杀”还是商家的促销手段,得到实惠的还是他们,既赚足了“眼球”又涨起了钱包。 只有如此,才不至于一味贪图便宜,搭上工夫赔上精力“秒”个不停,中了商家的计。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研究 篇4

2010年9月,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BCBS) 为代表的国际组织通过了新的全球监管改革方案, 即巴塞尔Ⅲ。该协议提出新的资本框架,首次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和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打破了以往的银行监管理念,同时要求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相应的监管体系。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不足使得我国经济较少受到金融危机的牵连,我国正逐步探索商业银行监管政策,但是由于整体金融发达程度有限,使得我国金融监管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整体框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体系。

1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现状

1.1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比较

1)资产负债规模比较。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达到151万亿元,境内资产为17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6%,比上年末上升了0.81%;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18%,比上年末上升了0.99%,其中两类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90.8亿元,占整体银行业资产规模的60%以上,其中A类SIBS的资产规模为64.93万亿元,占整体银行业总资产的43%;B类SIBS的资产规模为25.87万亿元,占整体银行业总资产的17%。从数据上看,A类SIBS的资产规模是B类SIBS资产规模的2.5倍[1]。两类系统重要性银行占据中国银行业的半壁江山,它们的良好运营对于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存贷款规模比较。两类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存款余额逐年稳定增长,截止2015年年末,A类SIBS的各项存款余额总计为50万亿元,B类SIBS的各项存款余额总计为17.71万亿元,B类是A类的1/3。两类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存贷比具有明显的差异,A类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存贷比基本在55%~65% 之间波动,B类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存贷比保持在75%左右。由此可见,B类银行的资本利用率较高, A类银行的贷款幅度比较稳健。

3)流动性水平比较。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值,通过评价银行的资产流动状况来检验银行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储备。进而检测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小,是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A、B两类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状态平稳,近几年,平均流动性风险保持在40% 左右,截止2012年年末,A类SIBS的流动性比率为45.95%,B类SIBS的流动性比率为41.91%。说明两类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比较稳定,没有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较大波动。

1.2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组织体系和基本职能。 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实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 一行三会指的是国务院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对于银行业的监管,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是两大主要的监管主体,另外还有行业协会和银行机构的内部监督。首先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其主要职能体现在宏观经济的调整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侧重于对宏观经济层面、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其次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银监会专门负责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等的监管[2]。再次是行业协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截至2013年7月,中国银行行业协会共有346家会员单位和2家观察员单位。行业协会作为一种非营利的自律组织,通过同行之间的自律行为进行监督。虽然监管效力比不上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但是它具有直接、迅速、针对性强等优势。行业协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制定协会规则以及会员章程;行业信息交流与共享;向银行业输入最新行业信息[3]。最后, 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但是我国由于金融发达程度有限,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独立性不强,执行力不高,权威性不够等原因,导致内部监管不严或者流于形式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完整的内部监察体系,加强内部控制。

2)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银行监管的法律规章,从三个层次上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 等,行政法规有《外汇管理条例》、《储蓄管理条例》、 《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部门规章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工作规程》等。

2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问题

1)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显而易见,分业监管体制与混业经营的矛盾也逐渐显露。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各自为政,协调性差,相互之间联系松散,这就会导致监管漏洞和重复监管的现象。我国银行监管体制应该顺应混业经营的趋势,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在信息交流方面加强共享[4]。另外,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两大监管机构,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与银监会在信贷政策方面出现冲突,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在西部等落后地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偏向于把资金投向发达地区,导致容易忽略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的建设。而且,银监会追求资金的安全性,银行运营的有序性,缺乏动力去执行货币政策。

2)监管市场环境不健全。良好的外部环境能确保监管制度的顺利实施,实现监管的目标,缺乏有效支持的监管环境对于监管者来说是无法逾越的屏障,不仅增大了监管的阻力,而且还会降低监管的效率和成果[5]。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环境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定价的市场化,在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过渡中,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是保障银行业稳健发展的支柱。另外,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和第三方机构对商业银行约束力小也严重影响了监管的实施。

3)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很多弊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暴露出很多弊端。

首先不利于中小银行的公平竞争。在金融体系内,很多国家的政府都会实行大而不倒的政策。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有诸多优点, 但由于国家信用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后盾,存款者不用担心银行倒闭现象的发生,这种做法实际上增加了股份制银行的成本,使其面临着不公平的竞争局面。

其次,加大了处理有问题银行的成本。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一般在银行危机发生后才发挥作用, 而不像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那样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之下,缺乏规章制度的保障,也没有各种专业技术和服务人员的配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容易延误处理问题的时机,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最后,隐性存款制度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存款人相信银行在亏损之后,政府会对其做出补偿,存款者在存款时很少考虑银行的经营风险,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会削弱商业银行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

3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体系的构建

1)事前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银行业整体中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系统重要性银行是经济的主力军,政府会为其提供特殊的监管规则和给与特殊的支持,这种做法导致这类银行的道德风险增加,将这种特殊性转化为特权和垄断,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所以应该使系统重要性银行简单化,适度发展是关键。其次,增加银行间的竞争程度有利于风险的分散,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长久发展。几行独大会使其有更多的资源,掌握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风险集聚,会因为垄断性使得大型银行发展缺乏效率。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会激发银行的发展潜力,在金融业务扩展和产品设计上取得创新,同时有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监督[6]。

2)事中监管。事中监管是在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既定的规模和业务范围内,提高其存续状态下稳健经营的概率增强其损失吸收能力,降低其破产可能性[7]。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从监管当局外部监管的角度来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损失吸收能力,包括附加资本要求、附加流动性要求以及系统性征税等;第二是从机构内部监管的角度来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包括防范各类风险的具体措施;第三是从内外部监较的角度共同提高监管的强度和有效性。

3)事后监管。事后监管是当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危机时最大化降低损失的各种措施和机制。 也就是“生前遗嘱”计划,主要包括恢复机制和处置机制[8]。事后管理时, 首先应该组建事后管理工作组,由监管当局和银行监管层的人员组成,主要进行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制定和安排,并且在当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定期向国际监管当局提交危机管理工作汇报。另外,银行是恢复计划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应该建立恢复机制的流程,包括制定恢复计划的标准、恢复计划的准备和恢复计划的措施的各个环节。

摘要:鉴于整体金融发达程度有限等原因,我国银行监管还存在很多不足,处在银行监管体制的探索阶段,对此,通过分析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现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巴塞尔协议

参考文献

[1]范小云,王道平,刘澜飚.规模、关联性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衡量[J].金融研究,2012(11):16-30.

[2]宋群英.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传染性研究[J].金融论坛,2012(2):24-29.

[3]巴曙松,高江健.基于指标法评估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J].财经问题研究,2012(9):48-56.

[4]梁琪,李政.系统重要性、审慎工具与我国银行业监管[J].金融研究,2014(8):32-46.

[5]钟震,郭立,姜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国际改革的路径:理念、主体与政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30-135.

[6]汪杰东.金融监管政策动态[J].金融监管研究,2013(8):103-112.

[7]汪杰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2(7):40-44.

有效银行监管重要 篇5

2014天津银行招聘考试货币银行:学习货币银行学的重要性

欢迎来到天津银行招聘网(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网)为您整理天津银行招聘信息(农村商业银行),并为您提供免费备考资料、备考视频、试题真题等资料,欢迎大家收藏(ctrl+D),天津中公金融人预祝众考生应聘成功!

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经济的金融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经济的金融化:金融工具或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率,即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

2、金融的基本载体是货币

货币化程度的指标——货币化率也可以反映一国金融发展的水平。货币化程度是一国经济中通过货币交换而实现的商品与服务价值占GNP的比重。

2015年天津市银行招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更多天津银行考试招聘信息欢迎访问天津银行招聘网

村镇银行已成县域金融重要力量 篇6

村镇银行在四川的8年改革与发展,精髓在“走正道”:惠民富农、共建小康,面向“三农”、服务县域。至2014年年底,48家银行和两家小贷、一家互助社的136个网点的2300多台(套)金融机具,信贷普惠近6万客户,信贷资金276亿元,当年纳税、与缴纳费用1.44亿元。村镇银行已经成为县域金融新型机构的最重要载体,成为服务“三农”的新生力量。这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组织体制的重要形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展县域普惠金融的重要步骤,更是激活与改善县域金融服务的法宝。

四川村镇银行八年实践

2007年3月1日,四川省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开业,这是我国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标志性事件。8年过去,全国已设立村镇银行1150多家,总资产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现行四川48家村镇银行,总资产459亿元。对57685家客户贷款总额275.3亿元,相应的融资途径与现代金融理念支持服务的受益群体超过了140万个家庭。30多家发起银行业的人力、资金、技术、服务、理念等,通过村镇银行已经渗透到四川的70多个国定贫困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城乡统筹试点县。四川银行业监管机构、四川银行业协会及村镇银行专委会正按照省委与省政府的部署,努力加大村镇银行对县域的服务全覆盖,以惠及更多的“三农”与小微型企业,共同推进建成小康社会。

四川的村镇银行,44家注册在县域,服务县域的“三农”和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内江兴隆、自贡中成、资阳民生、广元贵商等4家村镇银行,总部设置在市中心,业务覆盖本市所属县域及乡镇的“三农”和小微企业。村镇银行的设立,丰富了相关市县的银行机构的种类,扼制了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继续向城市的流失,成为了做实县域经济的重要金融载体。充分显现出增强县域金融服务充分性、提升客户服务有效性、拓展金融服务普惠性、推进银行信贷的覆盖面、增强“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可得性。村镇银行的物理网点、布放的离行式ATM机具、POS及简易支付工具以及正在持续创新的网上支付和电子银行业务,成为了传输现代金融服务县域的重要途径与最好的机制。村镇银行开展与发起银行的业务、技术、人力、服务的联动和协作,将城市金融、东部金融,甚至国际金融服务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到县域,惠及“三农”、服务中小、便捷民生需求,增强并改善了县域的金融供求生态,对传统的县域银行充分显现了“鲶鱼效应”,对服务的客户展示了粘合剂与普惠性。

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社区性的新兴小型商业银行,坚持服务“三农”宗旨,显现道路正确。四川按照“有意愿、有条件、有需求、有前景”原则,明确由良好银行发起、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入股,采取股份制形式,立足县域,因应需求,遵循金融运行的规则,创新服务“三农”,坚持“小额分散”与“互利互惠”,谋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四川的实践还明确:政府搭台搞好服务,银行发起承担主责,出资自愿符合条件,监管把关确保质量。对这四个主体职责的明确,降低了筹建与创建的成本,各自在依法与合规和服务的职责下,参与创建、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的工作,形成了最初试点期间的良好经验。

银监部门采取监管激励与约束协同的措施,尊重发起银行的意愿与理性选择,遵循法制及专业流程,开展发起银行的选择与鉴别和审查。“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控股村镇与自营机构挂钩、经济发达县与国定贫困县设立挂钩”的措施,调动了银行机构在县域控股村镇银行并显现应有职责的积极性。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遵循“三年不分红、不对股东贷款、不发放异地贷款”,确保筹集的资金投放在县域,构建良好的本地化发展文化,树立“服务县域、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理念,持续得到贯彻。四川村镇银行确保了总体声誉,得到了党政、客户及媒体的赞誉。国务院五部委(行)来四川总结经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次现场召开推广会议,村镇银行员工代表参与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沟通”,全国银行业兄弟单位赴四川考察借鉴经验。

村镇银行的设立与发展,吸纳金融人才,改善县域金融服务。开业的村镇银行,面向农户及家庭、重点户、专业户、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新型经济组织,创新了逾千个信贷品种,丰富了县域信贷产品的供给。开展新兴的票据、代理等业务,发行信用卡,实施现代金融支付技术进村入户到农舍。借鉴良好银行的治理理念,借助多元业务合作及技术支撑、网络平台、智力引进,推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服务。村镇银行作为县域金融的“鲶鱼”,对引导新兴业务渗透县域、打破县域的银行服务格局展现了良好的激活供给与需求的作用。8年时间,确立了支持服务“三农”与县域金融生力军的作用与地位。

村镇银行形成了资本粘合、要素裂变的乘数效用。四川48家村镇银行,积聚55.71亿元所有者权益,其中23亿元股本金,大多是30家银行的投资,近10亿元为企业、居民投资,形成的积累与附属资本约25亿元。作为资本基础,以好银行为基础的多个利益主体在村镇银行平台的集聚,这部分资本可媒介近10倍的信贷余额以服务“三农”的小微企业。四川村镇银行当前总体释放了资本支撑信贷总额一半的能力,潜力依旧巨大,网点需要发展、网络仍在深化。

村镇银行与其控股银行业务合作,增强了城市资金与金融技术流向农村,支持做实县域经济。四川部分县域经济的空心化现象,因为村镇银行出现而得到改善。个别县长期存在的劳务输出“打工仔”经济,正在变成返乡创业的“小老板”及园区经济。至今,村镇银行与其控股银行的业务合作是确保这支县域新兴金融力量富有生存力与竞争力的根本动能所在。通过业务合作与代理,控股村镇银行的30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省外甚至外资背景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与联运,将现代金融的业务品种引导到县域,渗透到种植、养殖及贮藏、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确保种养加、农工贸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南充商业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仪陇惠民贷款公司对仪陇县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养殖业、种植业的联动服务,作了良好的示范与推进。国家开发银行、绵阳商业银行及其控股的北川富民、巴中国开、郫县国开村镇银行的业务合作与联动,在推进北川的灾后重建、巴中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郫县豆豉产业及发展方面,展现了协同效应。攀枝花银行与金都村镇银行业务合作与联动,支持都江堰灾后的市场重建、学校与医院的灾后建设搭桥贷款、支持促进建材及建筑业发展。乐山商业银行控股的3家村镇银行,通过协同与联动,实施信贷资产转让,在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由控股银行买入贷款而支持信贷资金投向仁寿、蒲江及嘉州的涉农企业和小微客户。广元贵商村镇银行瞄准广元的一二三产业联动,策略得当、方法专业、工作有力,三年时间即发展成为本市富有影响力的银行,成为四川业务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而引人注目。

nlc202309021737

“两压两支”惠民富农

村镇银行的小额信贷服务,持续增强对“三农”与小微型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与业务普惠面。自2014年逐渐出现私营企业主的关联企业信用下降、债务链条断裂的情形,银行业监管部门明确压缩非农贷款支持涉农信贷、压缩大额贷款支持小额信贷的“两压两支”,村镇银行同业自律组织协同配合,充分展现了道路正确与惠民富农。

2014年四川村镇银行授信的客户增加17438户,当年增幅45.72%,提升了普惠服务面。全年新增加的授信客户中,小企业445户,微型企业308户,小微企业1484户,个体工商户4694户,居民家庭10175户。

全年贷款客户增加10881户,增幅22.35%,其中小企业445户,微型企业189户,小微型企业998户,个体工商户3234户,居民5674户。村镇银行对弱势群体的信贷可得性明显增强,小微客户的信贷获得率快速提升。涉农信贷达到91%,突出显现对县域“三农”的服务宗旨。

村镇银行在上门服务、清晰业务流程,推行阳光信贷、惠民富农与进村入户服务方面,显现创新活力。绵竹浦发村镇银行适应农村的集镇轮番赶集,购置专门的汽车银行设备,实施流动服务,便捷了客户的需求。作为良好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重视企业文化与银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透明业务服务,清晰业务流程,试行限期办结业务,提高业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部分村镇银行围绕客户需求,实施全面业务营销与全员业务营销,切实规范员工的业务行为,显现新型银行的“亲农”“惠民”“富农”“爱商”,确保自身业务更多惠及小微型客户。

2014年四川村镇银行实施“两压两支”,贷款“垒大户”“傍大款”改了,服务民生、服务小微、服务弱势增强了。到年底,村镇银行对小企业信贷服务户均信贷435万元,对微型企业户均信贷余额29万元,对小微型企业户均贷款11.33万元,对个体工商户户均贷款4.99万元,对居民家庭户均贷款5.06万元,充分展现了普惠信贷服务更多的信贷主体。一改传统的中小银行贷大户、垒大户、傍大款信贷行为。

对稳步培育与发展村镇银行及其业务提供了政策保障。依法履行好职责,显现应有的责任心和改革敬业精神,这是四川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回顾四川发展村镇银行的路径与提升覆盖面的社会责任,还需要有关方面在多个层面持续改善政策环境,方能更好显现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有效性,进而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四川监管局、四川省银行业协会)

有效银行监管重要 篇7

一、智能银行定义及分类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起步, 但“智能银行”概念的风行却在近两年国内才开始兴起。智能银行是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 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 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 向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智能银行以围绕“创造最佳客户体验, 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为服务理念, 以实现“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全渠道服务为核心目标, 以“新技术、新渠道、新产品、新服务、新流程”为切入点, 向客户提供智能化的交易处理服务, 建立以大堂经理为核心的网点销售服务模式, 推动网点服务方式的改革和产品销售流程的创新, 实现网点资源的更优配置, 最大限度地优化客户服务体验, 全面提升网点服务效率和经营效益。

我国智能银行大体分为三类:智能化旗舰店、智能化网点及小型智能化网点。其中, 智能化旗舰店重点突出新设备、新布局、新流程、新服务, 着力打造全新品牌形象。智能化旗舰店主要体现交易层次, 突出差异化服务, 强调客户体验;智能化网点重点突出新流程、新服务, 辅以设备升级与布局优化, 以较低投入全面提升网点业务处理与营销拓展能力;小型智能化网点重点突出新服务, 配套投放相关设备, 以便民服务扩大客户基础。

二、智能银行优势

(一) 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智能银行依靠电子技术发展而创造出的硬件设备、应用软件、通讯传输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如今, 金融资本, 已融入各个产业, 转账结算已经代替现金交易, 资金划转的频繁程度越来越高, 债权债务复杂关系亦愈加复杂, 票据交换及清算迫切需要更及时、合理的处理。这与智能银行的服务功能全、速度快等优势不谋而合。

(二) 营业机构设置更加灵活和科学。

目前, 商业银行在设立智能银行时, 要考察新的营业网点客流量、地址、覆盖的相关区域等特点, 从而有效地节省开支, 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 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大对原有网点建设和改造力度, 加大原有网点自助设备的数量。

(三) 减少柜面人员数量。

随着智能银行渠道的不断完善, 人工柜台式交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收益, 增加了银行的成本, 对于可以利用电子银行渠道完成的金融服务项目, 应大力推动建设。通过减少人工成本, 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的收益。目前, 商业银行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和规范电子渠道的管理, 开发各种自助设备, 完善数据处理中心, 以智能银行代替现有网点, 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质量。

三、发展智能银行的必要性

受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危机的广泛影响, 我国银行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包括银行和银行业务的整合压力, 还使金融环境更加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市场的逐渐成熟, 我国银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随着国内监管系统的不断深化, 对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 风险控制水平需要也在不断完善。目前, 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海外扩张和做强的好机会, 随着全球产业不断地向“智能”型发展, 银行业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挑战时需要更智能。智能银行的构建需要银行业务前中后台方方面面的技术支持, 实现银行业务流程整合、前台业务创新、渠道整合以及优化流程来助力业务决策。因此, 为了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取客户的信息, 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和自助设备, 以便以敏锐的洞察力来掌握客户的各种需求;银行中后台也需要通过整合、优化和创新其业务流程来确保服务的效率和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此外, 在银行业务前中后台转型的过程中更需要进行风险管理, 并创建快速、灵活的业务来响应和支持业务的动态变化。

随着电子银行渠道的不断完善, 人工柜台式交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最大收益, 对于可以利用电子银行渠道就可以完成的金融服务项目, 应加快推动建设, 尤其是自助银行服务终端ATM的利用,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的收益。商业银行唯一需要完成的是规范和完善智能银行的收益和管理, 通过开发相应的智能设备, 完善自助银行系统, 为智能银行推广奠定基础, 使智能银行逐步代替网点, 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质量。

四、智能银行发展关键点

一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智能化网点实现“智能”的核心不仅在于新设备的投放与新技术的应用, 更在于数据的加工和应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数据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对客户各类数据的分析、加工, 提高客户营销精准度;从而面向客户提供准确、全面的渠道服务信息, 为客户提供便利性。

二是渠道的融合与互联。

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的融合是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金融服务的关键, 通过渠道管理职能的整合, 实现销售方式多元化的未来业务模式。要实现商业银行多渠道融合快速推进, 关键是要对不同渠道, 渠道与客户、产品实现整合管理, 定义各类渠道的竞争优势, 明晰每个渠道的职责、客户定位和每个渠道重点运营的产品和服务, 设计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服务界面, 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品牌的一致性。

三是流程的嵌入与优化。

网点发挥智能化特点, 实现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体验的提升, 需要业务流程的合理嵌入与持续优化, 从商业银行智能网点建设情况来看, 硬件 (机具) 虽然取得了较大提升, 但软实力 (业务流程) 的嵌入和优化进程还有空间。要根据客户与网点的交互过程, 针对客户服务的不同阶段, 分别制定相应流程。客户产生需求前, 通过数据整合与分析, 挖掘客户需求并进行营销;客户进门前, 通过丰富线上功能, 完成业务预处理, 提升全流程效率;客户进门后, 通过设备支持, 实现客户识别与分流, 增强客户互动体验;客户等待中, 通过营销服务人员引导与特色展示, 加快业务迁移;业务办理过程中, 通过流程优化, 完善免填单和电子填单模式, 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业务办理完成后, 综合数据应用与渠道协同, 进行跟进营销与回访。

四是服务的提升与转型。

建设智能银行的目的之一是实现网点从交易型向营销型, 再向客户关系型的转变, 机具的布放和流程的优化增加了网点人员配置的优化空间, 为搭健全新的厅堂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目前商业银行厅堂营销服务虽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但营销能力的建设, 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对业务的全面支持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是打造严密的安全保障。

为促进智能银行的快速发展, 必然要有一个健全的安全体系保障交易的安全性。智能银行的安全中心是客户的安全中心, 也是银行全渠道的安全中心。安全中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策略层、风险层、服务层。其中, 策略层主要是为全渠道提供安全控制策略, 从交易额度限制、交易权限控制和根据交易风险情况采取相应的限额控制策略。主要用于约束业务风险和客户交易风险, 控制电子渠道资金交易的基本安全。风险层主要为交易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析。主要用于分析客户的潜在风险、信用风险等, 也可以对交易的客户账号和交易对象进行风险分析, 防范欺诈风险, 同时也可以对事后交易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核查。服务层主要为交易的身份进行识别。主要用于鉴别交易安全性, 例如通过渠道密码认证、密码安全控件服务、通讯加密服务、动态口令认证服务、UKEY验签服务等。

安全保障是智能银行的基础和精髓, 既可以约束智能银行系统的安全, 也可以保障业务的安全。要想促进智能银行的快速发展, 必然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安全体系保障交易的安全性。

五、智能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环境欠完善。

目前, 我国智能银行业务发展还很受限, 受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 客户群体缺乏规模, 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 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 认证中心 (CA) 体系尚未建成等国情的制约, 尚无一家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跨行转账、非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

二是网络安全成为最大的障碍。

由于互联网的易攻击性、无序性、匿名性等特点, 借助于网络的网银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为此, 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 不敢在网上使用自己的关键信息。目前, 中国明显存在着巨大的网上金融交易服务客户需求, 只有消除广大网民对网络安全的忧患疑惑才能推动我国智能银行发展。

三是智能银行发展业务技术障碍日趋严重。

智能银行是依靠网络而发展起来的金融产品, 具有信息技术和金融产品的高度渗透性、交互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成为一种使运营活动标准化并加速竞争性集聚, 从而导致策略趋同的力量。目前, 商业银行人员对智能银行知识匮乏, 柜台人员缺乏产品创新并且偏重于程序化操作。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具有战略性金融与投资眼光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有金融知识与科技专业的人才相结合, 建立和培养有较强数理及财务分析、运用能力的专业的具有创新思想的管理团队。

四是传统经营模式需要改变。

目前, 商业银行基本上是传统的分支型经营模式, 通过高市场份额占有率促使成本相对降低, 增加行业进入障碍, 从而赢得行业领先地位。传统的经营模式缺乏长期战略优势, 仅通过购买先进的设备, 降低定价等方式夺取市场份额被大多数银行使用。因此, 通过产品差异化、不可替代性, 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葛兆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特点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策略[J].当代经济科学, 2000.22.

[2]富巍, 李胤頔.浅析中国电子银行的发展[J].经济视角, 2010.20.

两房并轨,监管更重要 篇8

作为民生热点, 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两房并轨之后的公共租赁房, 其管理政策将如何调整, 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实际上, 对公共租赁房而言, 运营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比投资和建设更为重要, 也更为复杂。这是因为, 公共租赁房不是解一时之急的产品, 而是将长期实行的住房制度, 必须可持续发展、可循环运作, 虽然其土地供给和建设规模都能通过行政指令实现, 但其运营管理必须由相关部门与保障对象、参与企业及其他主体持续互动。这就对相关部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众所周知, 住房保障是从低端保起, 优先满足住房最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因此, 要做好公共租赁房的运营管理, 各地首先要整合原有的管理资源, 建立统一的申请受理渠道、审核准入程序, 方便群众申请;要根据房源情况, 综合考虑保障对象的住房困难、收入水平、申请顺序、保障需求等因素, 合理确定轮候排序旳规则。

公共租赁房姓“公”, 就要体现权利平等意识, 公平分配。突破户籍限制, 这是权利平等的体现;异地务工人员可以申请公租房, 这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民生权利的保障。各地应根据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公共租赁房的需求, 考虑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进城落户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 科学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年度建设计划。

从国际经验看, 公共租赁房的运营管理最大的难点在于退出管理。由于租房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相关部门在对供给对象严格把关的同时, 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 完善退出机制。由各级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牵头, 建立复查、暗查等制度, 加强监管和政策的落实力度, 杜绝公共资源浪费, 让公共租赁房更好地分配到最有需求的人手中。当租房人收入状况发生变化, 已经不需要保障时, 应及时退出, 从而避免被违规出租、闲置。

有效银行监管重要 篇9

营情况和资金运作情况, 从而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保证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切实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

银行的主要职能是筹集社会的资金并且进行合理的再分配, 现代银行业务对企业单位资金管理和运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参与。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一切资金运作过程都离不开银行会计, 企业的整个资金运作过程必须依托银行账户转账结算或者现金结算来进行。

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包含着银行会计和出纳两大门市业务, 客观上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社会资金清算的产成品车间。它通过科学地将核算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运用正确的科目划分、账户设置、凭证填写和账簿记录, 采取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的相互钩稽的记账方法和核算手段, 在办理银行贷款发放与存款吸收、信贷资金调拨与内部资金划转、经营效益综合核算与中间业务委托代理的同时, 通过企业结算账户设置、会计核算资料记载和会计凭证填写, 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 反映着开户单位真实的经营成果。因此, 银行会计信息是信贷企业单位经营状况和综合实力的晴雨表, 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整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情况。银行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结算业务量、贷款归行率以及结算资金的总和和结算账户的使用情况和结算种类等等都会真实的记录和反应, 从而能够使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较为正确的基本判定, 这样也就能够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切实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防范信贷风险。

二、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企业的分户帐表是对企业信用度进

行核实的有效凭据, 是企业信贷信用度的最好佐证, 通过企业分户帐表能够为银行的信贷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

相关的银行信贷制度规定, 借款人必须在借款期间对贷款人如实提供自己的相关资料, 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信用度的审查和考核, 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活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同时必须如实定期报送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等相关的信用信息和资金信息。银行会计信息对借款人定期报送的开户账号、开户行、资产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以及个人或者企业的存贷款余额等情况都有真实的记录。现代的银行系统都是网上作业, 相关的贷款银行可以在网络上根据借款人开户银行的信息核实贷款人提供的资产信息是否属实, 从而能够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核实。银行会计信息通过对比贷款人的银行存款变动情况信息、应付和应收款项的记录情况、现金转账情况、费用收支情况、银行账户的使用情况、银行账户的开设情况等等信息进行多项核对和双向稽查, 并且对于社会稽查的结果可以评定出贷款单位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并对企业单位的信用度做出判定, 从而为银行信贷的风险等级与风险度提供基本判定依据。

三、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多渠道多方面的对银行信贷风险信

息进行动态的监督, 加强银行信贷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及时调整和修正贷款额度, 从而有效的规避信贷风险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的银行会计信息都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作为信息记录与分析手段, 现代互联网会计系统能够有效的对银行会计信息进行动态的监控和管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对信贷风险信号进行动态监管, 对贷款单位的账户与账户、总账与分账户、科目与科目等关系进行动态监督与核对, 动态的分析和评判贷款企业的账务链, 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发出银行信贷风险的信号, 从而促使银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贷款的额度、做出贷与不贷的科学决策, 切实提出有效的防范风险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从目前来看, 银行内各部门采集风险信号的渠道是多途径的, 其中有发放贷款的业务部门, 也有综合性反映的信息管理部门, 更有承提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九九渠河归源头, 其基础数据均来自银行会计——这个金融产品车间的数据输出。因此, 我们在采集风险信号的过程中, 要充分注意银行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要形成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防范有机整体, 共同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

此外, 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会计凭证是贷款银行对企业实施贷后检查真实有效的凭据。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会计凭证通过对企业资金每一笔记录的使用运作情况进行贷后审查, 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资金控制情况, 银行能够了解企业偿还贷款的观念与意识、掌握企业单位承兑汇票情况和贴票信息、也加强对贷款的企业和单位还贷款的能力情况的掌握, 从而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进行风险评估, 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同时, 银行会计信息还能够加强对信贷风险信息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往的信贷风险中吸取教训, 总结出经验, 切实完善和改变信贷风险中存在的漏洞问题, 从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论

银行会计信息通过设置企业结算账户, 记载会计核算资料, 填写会计凭证, 精确、及时、完整的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 对企业单位的真实经济状况和综合实力有效的反映, 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了信息基础。通过银行会计信息的记录和反映, 能够使银行掌握借款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综合实力, 从而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保证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从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的风险。银行会计信息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出一个企业单位的信用度, 从而加强银行信贷的科学有效管理与实施, 切实提高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潇颖.基于微观经济基础的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刘旋.刘恩情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失真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J].时代金融.2007.11

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篇10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加强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

我国的银行经过了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阶段, 并且在不断的引进外国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措施。同时, 我国部分银行借助外部的力量引进风险管理软件, 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银行进行改革, 并且完善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 我国银行引进的内部审计。审贷分离和岗位制约等措施极大程度的促进了银行的发展。但是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加强对银行风险的管理, 有助于银行对全面风险进行控制, 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银行的发展。

2. 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在银行业的发展中, 我国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等陆续上市, 提高了市场竞争强度, 继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收益, 压缩银行的生存空间。同时, 随着股市的兴起, 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必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我国银行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的发生, 进而可以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3. 有助于银行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在银行的发展中, 实施风险管理可以使银行拥有更高的识别风险能力, 并且可以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大多数存在于部门、客户和交易伙伴等方面, 实施风险管理, 可以使银行主动的去发现风险, 进而对风险进行控制。

4. 有利于银行的改革和资源配置

在银行的发展中, 实施风险管理, 可以帮助银行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同时银行可以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企业的结构, 以期银行可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另外, 银行实施风险管理, 可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使银行可以清楚的对风险与盈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继而可以针对盈利的条件来完善市场资源配置。

5. 有利于银行更新产品

在银行的发展中,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可以使企业及时的了解市场信息, 并且可以对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估。从而可以对产品的价值拥有更为完善的预测。因此, 银行可以通过风险评估, 来针对性的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和创新。进而可以促进银行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1.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在我国银行的发展中, 由于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致使企业的利益受到损耗,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 尤其是对于管理人员, 其风险意识的高低将会对工作人员起到榜样的作用。另外, 企业要加强对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只有在银行的发展中, 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才可以及时的发现风险。

2.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在银行的发展中, 要明确各个部门和职员的责任, 并且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银行的发展。首先, 银行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以便可以更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其次, 我国银行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加强对风险的分析和预防。最后, 我国银行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力度。

3. 提高技术含量

在我国银行的发展中, 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 以期可以提升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首先, 我国银行可以学习外国银行的先进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 并且运用先进的技术经验对自身的技术进行升级。其次, 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 以期可以更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最后, 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 使银行可以尽早的发现风险, 并且可以针对性的对风险进行控制。

4. 创新风险管理

在银行的发展中, 企业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管理方式的创新, 以期可以更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对风险的管理方面包括流动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创新管理方面, 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具备战略性的眼光, 可以发现银行发展战略中存在的不足, 并且管理人员不要局限于短期利益, 进而可以促进银行的长远发展。其次要求银行要具有协调的工作能力, 在面临风险时, 银行工作人员可以齐心努力的来控制风险。因此, 银行只有不断的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才可以更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

5. 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在银行的发展中, 只有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才可以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例如在贷款方面, 银行将信贷风险与从业人员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且将信贷风险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挂钩, 将会有效的规避信贷风险。由此可见, 创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三、结语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 我国银行可以制定合理的措施, 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并且可以制定风险评估计划。以期可以使我国银行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 进而可以促进我国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

摘要:银行风险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继而可以使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主要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进行介绍。以期我国银行可以在发展过程中, 及时的发现风险, 并且可以对风险进行控制。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银行的发展。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明.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价值工程, 2015, 01 (17) :140-142.

[2]赵欢.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J].中国银行业, 2014, 11 (12) :51-53.

有效银行监管重要 篇11

作为五年一次的金融业最高规格会议,不久前落幕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另一条引起广泛关注的金融信息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于2011年年末向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划分标准的内部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规模、关联度、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四个指标衡量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稳定的最后屏障措施之一,它的改革势必影响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决策,两项金融改革措施应该同谋共计。

首先,有无存款保险,决策系统重要性银行会截然不同。

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一监管理念萌生于2008年次贷危机前后。推出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有两点主要作用:一是承认理论上所有金融机构中,有一些是“大而不能倒”的,不能轻易破产。这实际上变相承认了政府对这些机构的维稳责任。二是减轻政府有朝一日拯救这些“大而不能倒”机构的财政负担,及早对他们提高资本要求。

在推进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美欧等国,普遍施行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在存款保险制度缺位的状态下,我国银行业施行隐形全额存款保险,也就是由政府买单,对存款提供100%担保。这实际上已经承认了政府对大型银行的维稳责任。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划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也不能起到界定政府责任边界的实际意义。

其次,我国决策系统重要性银行要与国际接轨。

2011年11月,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首批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公布。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现已相继公布甄选系统重要性银行或金融机构的本国标准。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决策缓冲期并不富余。

我国大中型银行资本补充周期长、门槛高,面对被列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或将都有一定的抵触思想。与此同时,国内的存款保险、应急可转债资本工具(CoCos)等基础金融平台还在起步搭建中,在转轨过程中出台的任何方案都有可能同国际社会有较大差距,甚至被看作有形无实。

最后,首发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不宜过多上榜。

每当有“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传闻风吹草动,多会引发资本市场震荡。一张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名单背后体现的是金融基础平台不到位和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矛盾。

按各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数据进行试评估,设定临界值为7%,则会得到“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属于系统重要性银行;调低临界值至5%,则可能再将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纳入名单;如果再调低临界值至3%,则可能再将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纳入。这其中有地方政府控股的银行,将会牵扯到理顺中央和地方金融控制权等敏感问题。

现在,各商业银行2011年年报公布在即,试评估数据将发生变化,同时正在内部征求意见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划分标准亦有可能做细节调整。在存款保险制度改革全行业到位前夕,笔者认为,首发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不宜过多上榜。首批名单可考虑“工农中建交”方案,或“五大行加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方案。此外,结合金融控股集团及相关机构风险政策,可考虑再增加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名单,对银行之外的金融控股集团、证券集团和保险集团等统一决策。

(作者为独立金融风险顾问)

存款保险制度

是指政府或金融主管部门为了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机构的稳定而设置机构,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强制或自愿按一定比例将所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交给该机构作为保险金,当金融机构陷入支付危机时,由该机构代其兑付的一种制度。

系统重要性银行

此概念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提出,是指一些巨大的金融机构,他们会对某一国家、甚至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影响。进入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就意味着遭遇更严格的监管。在特定条件下,最具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可能面临最高3.5%的附加资本要求。

有效银行监管重要 篇12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业务, 其构成主要包括存款负债, 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三大部分。银行负债的主要作用: (1) 银行吸收资金主要来源; (2) 银行开展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的基础; (3) 银行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的渠道; (4) 银行竞争的焦点。

存款业务占据了银行负债业务很大的比重。所谓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社会暂时闲置资金的信用活动, 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负债业务。大部分的银行存款为核心存款, 其利息成本较低而且相对比较稳定, 不易出现波动, 是教委稳定的资金来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是存款负债的比重在降低, 非存款类资金来源比重逐步上升:二是存款中定期存款比重上升, 活期存款比重下降。这两个变化一方面使银行的资金来源稳定, 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 负债结构的改变导致成本的提高, 使商业银行不得不经营风险更大的投资和贷款。

商业银行主要的借入负债包括:同业拆借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 主要用于维持日常性的资金周转, 是商业银行为解决短期资金余缺, 调剂法定准备金头寸而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两种方式实现的。

在实际经营中, 商业银行面临的分风险有很多。

信用风险, 指贷款得不到偿还的可能性, 或由投资质量恶化, 造成违约, 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是指市场上的利率和汇率变化引起的银行资产价格变化, 从而造成资产贬值损失的可能性。它基本上市由资金的供求决定的, 是一种市场风险。在银行业务中, 这种分贡献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流动性风险, 是指因银行的支付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风险。银行的流动性需要主要来自存款的提取和贷款的需求, 银行不能完全掌握这种提取和需求, 非预期的提取和非预期的需求会造成银行的支付能力不足。

资本风险, 之银行资本金过少, 因而缺乏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 缺乏对存款及其他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 从而使银行的安全受到威胁。资本风险对银行能否正常经营有着重要影响。

操作风险, 是指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的营私和盗窃的风险。这些风险都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 只要加强管理师有可能避免的。

“流动性, 安全性,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其中安全性是前提。鉴于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经营, 迫使他们不得不经营风险较大的投资。因此, 商业银行要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面临风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以减少风险负面影响的决策及行动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现实生活中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无论企业或家庭, 都日益认识到了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对付风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风险管理一条总的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

保持适度负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分散风险。控制负债的总量。在存户对银行失去信心或市场利率差明显超过银行利率时, 大额存款或者普通存款的集中提取则又可能是银行陷入困境, 即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 银行应该报留部分存款, 以应对客户提款的需要, 一面出现信用问题, 发生挤兑。不仅如此, 银行还要控制负债的结构。对同一借款人规定贷款限额, 不要把过多的资金投放在同一借款人身上, 以限制风险。也就是说, 要把银行的资金带给更多的人以分散风险。

同时, 减少风险。保持资产与负债对应平衡。通过两者总量的对应, 到期日的对应和利率差结构的对应, 是利率波动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基本相等。保持资产与负债平衡, 可降低资本风险, 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等。

转移风险。可以对存款进行保险。当银行资产受到损失不能清偿对存款人的债务是, 保险公司要负责赔偿, 于是银行风险便转移到了保险公司。还可以利用元气未回市场和金融求偶市场进行套期交易, 利用互换交易是茶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 可将风险转移给对方, 从而保证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吕丹.浅谈适度负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 2011 (14)

[2]戴铭华, 易政.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0)

[3]李雯, 徐焕章.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 2011 (5)

上一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下一篇:髋臼骨折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