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信息范文

2024-10-09

银行会计信息范文(共8篇)

银行会计信息范文 篇1

会计专业银行实习报告

本人是XX会计学院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多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进行了四个月的毕业实习,主要实习场所是银行,经过实习,我们的实践知识大有长进。总结后的实习报告如下:最前,我们分配在一家银行实习,经过在建行的1个半月的实习,我从客观上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我这次实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会计业务(对公业务),其他一般了解的有储蓄业务、信用卡业务、贷款业务。实习一,会计业务对公业务的会计部门的核算(主要指票据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记帐、复核与出纳。这里所讲的票据业务主要是指支票,包括转帐支票与现金支票两种。对于办理现金支票业务,首先是要审核,看出票人的印鉴是否与银行预留印鉴相符,方式就是通过电脑验印,或者是手工核对;再看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出票金额、出票日期、收款人要素等有无涂改,支票是否已经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是否透支,如果有背书,则背书人签章是否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大写金额到元为整,到分则不能在记整。对于现金支票,会计记帐员审核无误后记帐,然后传递给会计复核员,会计复核员确认为无误后,就传递给出纳,由出纳人员加盖现金付讫章,收款人就可出纳处领取现金(出纳与收款人口头对帐后)。转帐支票的审核内容同现金支票相同,在处理上是由会计记帐员审核记帐,会计复核员复核。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入帐时间的问题。现金支票以及付款行为本行的转帐支票(如与储蓄所的内部往来,收付双方都是本行开户单位的)都是要直接入帐的。而对于收款人、出票人不在同一家行开户的情况下,如一些委托收款等的转帐支票,经过票据交换后才能入帐,由于县级支行未在当地人民银行开户,在会计账上就反映在“存放系统内款项”科目,而与央行直接接触的省级分行才使用“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而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中比较了解的是后者。还有一些科目如“内部往来”,指会计部与储蓄部的资金划拨,如代企业发工资;“存放系统内款项”,指有隶属关系的下级行存放于上级行的清算备付金、调拨资金、存款准备金等。而我们熟知的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则是与中央银行直接往来的省级分行所使用的会计科目。一些数额比较大的款项的支取(一般是大于或等于5万元)要登记大额款项登记表,并且该笔款项的支票也要由会计主管签字后,方可支取。“一天之际在于晨”,会计部门也是如此。负责记帐的会计每天早上的工作就是对昨天的帐务进行核对,如打印工前准备,科目日结单,日总帐表,对昨日发生的所有业务的记帐凭证进行平衡检查等,一一对应。然后才开始一天的日常业务,主要有支票,电汇等。在中午之前,有票据交换提入,根据交换轧差单编制特种转帐借、贷方凭证等,检查是否有退票。下午,将其他工作人员上门收款提入的支票进行审核,加盖“收妥抵用”章,交予复核员录入计算机交换系统。在本日业务结束后,进行日终处理,打印本日发生业务的所有相关凭证,对帐;打印“流水轧差”,检查今日的帐务的借贷方是否平衡。最后,轧帐。这些打印的凭证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装订起来,再次审查,看科目章是否盖反、有无漏盖经办人员名章等,然后装订凭证交予上级行进行稽核。这样一天的会计工作也就告一段落了。实习二,储蓄业务储蓄部门目前实行的是柜员负责制,就是每个柜员都可以办理所有的储蓄业务,即开户,存取现金,办理储蓄卡等,凭证不在想对公业务部门那样在会计之间传递,而是每个柜员单独进行帐务处理,记帐。但是每个柜员所制的单据都要交予相关行内负责人先审核,然后再传递到上级行“事后稽核”。实习三,信用卡业务信用卡按是否具有消费信贷(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与借计卡。信用卡又按持卡人是否向发卡银行交纳准备金分为贷计卡与准贷计卡。贷计卡是银行授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无需预先交纳准备金就可在这个额度内进行消费,银行每月会打印一张该客户本月消费的清单,客户就可以选择全部付清或支付部分,如果选择后者,则未付清部分作为银行的短期贷款以复利计。而准贷计卡则是交纳一定的准备金,然后银行再授予其一定的消费额度的一种信用卡。借计卡是没有透支功能的,但可以进行转帐结算,存取,消费的一种卡。如建行的储蓄龙卡。信用卡还可以按使用对象分为单位卡与个人卡;按信用等级分为金卡与普通卡。

银行会计信息范文 篇2

一、会计信息的特征

(一) 会计信息的特征

会计信息的特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 具有信息的共性, 就是有用性和客观性。有用性就是指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财务活动的数据, 这一财务数据对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产生影响。客观性就是指信息必须真实可信, 信息要全面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 脱离了实际的信息是无用和负面的信息。第二, 具有特性。事物的特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会计信息除了有共性的一面, 还有自己个性的一面。

1.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前提。

会计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全过程, 它所体现的数据必须是全面的, 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2. 全面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反映一定时间段内企业全部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 在时间上没有阶段性, 具有历史连续性, 在空间上必须包括其管辖的各单位和各部门经营活动的全部财务数据。

3. 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核心。

会计信息的核心就是它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必须是真实有用的, 对经营管理者, 对政策决策者, 对上级监管者, 做出自己的决策, 提供有用财务数据, 这些财务数据有利于决策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定。

(二) 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企业管理的好坏与成败, 一个优秀的企业, 它的会计信息一定是真实可信的。目前, 我国银行受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会计信息造假, 就可能导致银行经营导向失误, 资产质量下降, 不良贷款增加, 制约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影响金融改革进程, 导致国家金融决策失误。所以, 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在银行管理和国家决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必须加强和改进。

二、现阶段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活而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银行做好会计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 以便为投资人、债权人和管理者提供真实可信的会计资料。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一个转型期, 市场发展还不成熟, 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人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职业经理人的缺乏等原因, 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了许多问题, 就目前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来看, 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个别银行特别是一些未上市的股份制银行违反《会计法》和财务制度, 会计信息不实, 具体表现在:

1. 信贷资产信息失真。

信贷是银行经营活动的重点。信贷资产信息是银行会计信息的核心。如果银行信贷资产信息失真, 银行基础信息就没有可信度, 国家就无法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控。信贷资产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有些银行不是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来划分贷款, 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划分, 把大量的存在风险贷款在表内做成优质资产, 来调节利润指标, 或为了完成任务, 采取借新还旧, 或以贷还本、以贷收息等行为, 故意隐瞒贷款真实风险状况, 贷款分类不准确严重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抵债资产信息失真。

抵债资产普通存在于我国各银行, 它是银行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但是目前少数银行抵债资产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 有些银行为了节省费用, 不对抵债资产进行有效评估, 出现账面资产与实际价值不符;二是, 评估有效期, 一般半年到二年, 有些银行怕麻烦, 在评估期失效后, 不进行重新评估, 而是按原价值继续延续;三是, 抵债资产由于各种不可抗力因素, 已部分毁损, 实际价值已远远低于原价值, 而一些银行不按规定减少账面价值, 造成账实不符现象。

3. 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固定资产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贷款形式, 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就有可能影响到银行整个资产信息, 目前一些银行存在着: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账外账, 未经上级行批准同意擅自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 由于各种原因, 未及时处理完成, 造成账实不符。二是违规使用会计科目。通过在“在建工程”、“低值易耗品”科目处理应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科目的资产, 或利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科目, 将已经购买或建设的固定资产包装成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致使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4. 负债业务信息失真。

负债率的高低是目前考核各银行的主要指标之一, 负债率越低, 银行的资产质量越好。所以, 各银行都十分重视负债率, 特别是上市的股份制银行, 为此, 目前银行负债业务信息存在着, 为冲任务指标, 在月末, 季末, 年末突击拉存款, 层层压指标, 人人拉存款, 使得派生性存款, 搬家存款, 大量出现, 现在市场上都有不少专门协助冲存款量而在各银行间游走的“冲量”资金, 使存款基数虚增, 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

5. 损益信息指标失真。

利润是银行所有经营活动的目的, 为了完成利润指标, 把财务报表做得好看, 有些银行不认真执行《会计法》, 财务处理不规范, 账面利润与实际利润不相符。使收入核算不实。如一次性收取中间业务收入, 不按规定进行递延处理, 或者季末入账, 季初冲回, 从而导致收入虚增。二是费用核算不实。如采取少提应付利息或将当年的基建等重大财务支出递延到以后年度的办法, 虚增利润。三是通过年底虚增费用、支出, 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如通过年底与客户单位、兄弟行互发实物福利或现金福利等列支员工福利津贴。

(二) 会计信息相关性不强。

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体制的不同, 影响会计信息一致性, 有些银行信息注重于宏观、外部、动态的会计信息, 有些银行注重于微观、内部, 静态的会计信息, 由于会计信息采集的侧重面不同, 缺乏共性和可比性。

(三) 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国内银行存在不同的体制, 因此, 各种体制的银行采取不同的会计标准和报表。在财务管理、会计处理、会计信息不同缺乏可比性。

三、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大量的事实表明, 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 如何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意识

在企业管理中人是主要的,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 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因为, 银行各项财务工作都是财会人员在做, 财会人员都能自觉执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信才能有保证。第一, 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 明确党在建成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熟悉和掌握会计的各种法规、规章、制度, 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政治保证。第二, 授予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 现在许多会计人员没有独立权。在会计业务遇到问题时, 只能违心地听领导的, 领导让怎么做就怎么做, 就出现了假账、虚假等违反《会计法》的案例, 要认真落实《会计法》, 给予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 第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是门技术, 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正确使用会计科目, 如实编报会计报表, 不做假账, 秉公执法, 对有法不依, 明知故犯, 要严格处理, 绝不姑息, 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组织保证。

(二) 强化考核机制

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机制, 要根据银行的经营目标、企业文化、岗位特点, 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机制, 目标要明确, 手段要灵活, 要使下级行不能乱来, 又有积极性。上级行在制定下级行经营目标考核指标时, 应全面考虑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情况, 合情合理地制定考核指标, 不能搞脱离实际的层层加码, 硬性下达以避免挫伤下级行的积极性。

(三) 强化内部考核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是银行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 会计内部控制又是其核心内容, 是各项业务有效动作的基础, 要确保资产安全与完整, 强化健全内部考核指标体系,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根本保证。

1. 内部考核指标制定科学。

不能一个模式, 一把尺子, 要根据下级行所处的地区, 内外部环境的不同,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指标, 不能用单一的统一的考核指标, 考核不同地区的下级行。考核要区别对待,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努力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各项指标。

2. 查找漏洞。

减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操作风险,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会计“三乱”和“三假”的现象, 有效地防范风险。第一, 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查找漏洞, 通过财务专业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银行员工, 构筑多重防线, 堵住各种违章违纪行为。第二, 采用高科技手段, 建立现代化计算机网络体系。对银行每一项业务实行网络全覆盖, 互联互通, 始终处于内部监管之中。最后, 要经常性开展大检查活动, 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业务, 会计工作进行重点检查, 特别要对承兑汇票、信用证、担保等表外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重点抽查,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四) 强化会计监督体系

银行会计信息范文 篇3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丧失与会计信息体系的发展方向

记录交易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产生汇总和报告组织内部交易信息从而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只是近代大工业发展以来的事情。近代资本市场发展与投资全球化以及外部审计的发展,强化了对企业信息外部披露的质量要求,会计研究与实务应用的重点逐渐转向财务会计领域并超越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逐渐演化为侧重提供外部财务信息的系统。在目前国内银行业逐步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进程和压力下,银行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银行必须为满足资本市场管理者以及股东的要求,按照适用会计标准定期公布财务报告。随着会计标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财务报告的披露频率加快,银行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滞后。通行会计标准之下的会计信息对管理者而言相关性不强且过于笼统,对战略决策、编制预算以及规划和控制而言更远为不够。

在银行会计研究和信息系统构建专注于财务会计路径技术方面的演进而淡漠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和会计信息需求的更为宽泛的内容的研究,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发挥基础资源配置作用的范围和层次的研究,供给对“真实需求”(事实上银行管理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需求的整体规划和研究以至被动接受供给信息)的脱节导致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在下降,会计信息缺乏真正的管理内涵。我们通常按照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的观念事实上在目前已面临着挑战:一是会计信息使用对象的内外划分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从会计信息的最终用途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二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不属于同一层次,财务会计本身足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本身便是目的所在;而管理会计研究须借助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作业研究等,它恰是达成目的的一项计量工具。因此,国外银行在会计信息体系的构建中已普遍使用了管理会计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仅仅基于按适用准则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个缺乏适应企业个体需求缺少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必定大打折扣。因此,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而言,必须将侧重于外部资本市场投资者转向企业内部管理层,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是会计信息的第一需求者和日常决策的信息使用者;从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容而言,必须拓展侧重符合规定格式的外部信息披露的范围,转向银行机体内部的特定的、个性化的决策相关信息需求;从会计信息发挥基础资源配置作用的范围和层次而言,如果说会计标准影响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从而产生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则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可以产生主导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信息,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才是资本市场“宏观”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综上,会计信息体系亟需面向内部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需求,透视银行机体内部,采用管理会计方法,微化会计核算主体,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在财务会计技术层面的改进与不足

我们从去年开始的财务会计制度转换项目也一直侧重于从财务会计角度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现在:

一是全面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均衡地按时间反映各项业务的收支,提升了月度报表的可读性,同时也便于对收支情况的预测。

二是对重要业务的处理上,采用了实际利率法摊销,也即部分采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会计,是对收支更为精确的确认。

三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全面应用,确认了风险对非交易性资产价值的负面影响,使核算更为稳健,在资产价值减损的情况会计信息会更为相关。

四是对交易性等资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时反映交易盈亏,揭示资产价值,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即相关性,便于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风险。

五是压缩表外空间,强化风险披露。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并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行业,侧重于风险揭示的会计信息本身就是相关性的核心表现。

六是增加表外披露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逐步融入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相关性改进的上述内容,但基于财务会计核算的会计信息系统仍无法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更为重要的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改进。传统财务会计在如下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不能单独针对客户、产品、人员或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即针对灵活微化的会计主体构建会计报表。

二是会计核算结果难以直接的应用到产品或服务的定价上。

三是滞后性明显,难以发挥超前导向作用。

四是不能建立弹性分析的体系,市场杠杆诸如利率汇率发生变动的时候,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量化影响不能及时体现或预测,即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静态报告系统。

五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难以具体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核算上。

六是难以直接作为资源分配管理工具,不能用作流称再造的依据。

七是难以平衡银行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各当事人的利益,难以凭以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三、突破会计信息体系的财务会计属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

财务会计着眼于银行整体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对于企业经营的各项产品、各类客户以及其他方面的精细分析远为不够。因此,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核心在于对企业机体内部的精细把握。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只有利用管理会计等方法才能实质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目前可加以关注的方面有:

一是构建业务线报告。改变银行会计核算以区域汇总形式进行的模式,提供各业务线报告。其前提是对业务线和部门职责的准确界定。

二是构建分客户、分产品核算体系。分客户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整合客户在银行的帐户,整合同一客户的银行帐户的管理部门,整合客户在银行各项业务的管理部门,构建客户资产负债表;分产品核算体系的难点是明确产品定义,有良好的间接费用分摊系统。客户核算体系的构建是提供差异化服务和改进客户盈利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产品分析的前提。客户盈利结构、产品盈利结构是银行竞争优势确立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银行竞争战略的基础,是预算编制、资源分配的基础信息源。

三是构建全成本、加权风险核算体系,引入经济增加值计量方法。

四是构建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资本分配系统:资金转移价格用来分配利息收支和体现业务发展导向,为定价和绩效衡量确定基准指标;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和经济资本。

五是构建财务计划与预测系统,将经济杠杆和风险变量内置于系统中,形成对预算、考核、预测以及资源分配的动态机制。

六是构建会计与税务管理系统:在交易处理形成会计信息时同步形成税务信息;明确避税的核心在于设计税法也认可的交易形成从而提升税务筹划的质量。此外,税务筹划不应仅仅侧重企业层面的税制研究,也要从员工税后收入最大化方面进行税收筹划。好的税收筹划可以在保持员工税后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人力费用。因此,应寻求在员工税后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个人所得税支出的人力费用分配体系,达成企业税收负担和员工个税负担总和之最小化,从而提升银行价值。

通过重构会计信息体系,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有助于银行财务会计部门职能定位本身之发展。首先,从会计信息中透视银行机体内部的结构及风险等信息,可以扩充会计信息的非财务内涵和体现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优势,有助于使财务会计部门向银行综合信息管理部门转变;其次,挖掘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有助于银行确定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使财务会计部门变成真正的决策支持部门;最后,会计信息只有具备管理内涵,预算管理才能为银行战略服务,资源倾斜才能体现战略重点,资源边际产出才能符合整体最优化原则,财务会计部门才能真正成为银行价值增值的推进器。

银行会计信息范文 篇4

张丽杉

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原来的会计模型重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科有机融合的会计信息系统。新建立起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的处理过程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以及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是现代会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次飞跃,更重要的是它对会计理论及实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会计理论体系产生的影响

(一)对会计目标产生的影响

所谓会计目标,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体会计工作以期要实现的要求或者标准,它是决定着会计实务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会计工作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化,它可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今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会计基本目标依然是提高所在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目标就是向债权人、投资者、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或者社会公众,提供一些与企业财务状况以及经营发展状况有关的信息,通过这一财务信息来反映企业管理层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有助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参考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会计信息化技术而言,其本质上是会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相融合,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会计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建立一个可以满足现代管理要求的新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而不是为了更好为提供会计信息而服务,或者说重心并不在此。当今虽然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会计信息更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某企业经济状况的需求,它为需求着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和信息。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处理已经逐渐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和系统化,甚至可利用自身信息来实现准确的预测与决策。即便如此,但这种先进的技术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的目标,反而促进了原有会计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对会计基本假设产生的影响

对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影响。会计主体即会计实体,它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在传统经济时代,会计主体范围一般比较明晰,主要是指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会计只是核算企业范围之内的各种经济活动,向有关对象提供各种需求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极大地扩大了会计主体的范畴,尤其是各种网络公司处于媒体空间之中。然而无论会计主体外部表现形式及存在介质发生怎样的变化,会计服务对象依然是特定的主体,它以客观存在或者发生经营行为、处理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对于会计信息化而言,只是改变了会计信息储存介质或者传输方式,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改变会计主体的假设。无论在会计主体的假设最初阶段,还是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从未发生过改变。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的影响。所谓持续经营假设,主要是指除非有反面的例证,否则就认为企业经营活动能够无限制地经营下去,企业也不存在破产清算的可能性。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的资产主要是实物,并且构成该实物的主体均是具有价值的各种自然资源,而技术因素与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却非常的小。对于传统工业企业而言,这些具有一定价值的自然资源一直作为企业的有形资产存在,只要有这些资源就表明它有较强的生产生存能力,并且能够合理地预见这些自然资产的物理寿命。有这些自然资源的存在,客观上可以降低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及其风险。从这一层面来说,尽管传统工业企业的经营依然存在着诸多经营失败的风险,但这种风险的存在似乎不会影响到人们持对企业持续性经营的假设,也不会影响到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各种会计系统规则表现出来的理性。从实践来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媒介主体的出现和消失变得更加捉摸不定。由于外部的虚

拟化经常掩盖真正的交易行为,因此各种经营活动也常常会呈现出一定的短暂性,加上适时的联合、介入和退出,使得游离性与随机性更加难以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我们要站在市场的角度确定企业经营连续与否,而这主要是建立在会计工作的基础上。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类企业常常被确定是持续经营主体。

(三)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可靠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比性以及及时性,它直接关系着决策者决策后果,因此要求要求会计信息一定要真实可信,可以满足实际决策者的需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订作用的操作限制主要有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与重要性。会计原则与财务报告之间相互协调,同时也体现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共同要求,这也是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在当前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处在企业管理控制层,并且更有利于体现出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一般原则性,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体现了会计确认计量上的突破。

(四)对会计计量产生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在会计要素计量时总是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金额,但在会计信息化的今天,会计核算计量方法主要以历史成本为核心,以市场价值和重置价值等计量方法作为补充的多元计量方式;这样一来,会计信息不但反映了历史成本,而且反映了现时价值。不同的会计领域采用的是不同的价值计量形式,主要以历史成本为核心的会计报表系统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依据的财务成本管理系统,从而使多种计量方法更加适应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对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

1.打破了传统的会计实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不同,现代会计工作都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而形成的,这就可以将会计人员从重复、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完全解放出来,使得更多的经营管理工作重点转向非实务性工作之中,比如业务流程优化以及组织结构调整等。通过分析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可从这些信息中找出企业生产经营中已经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及时准确的调节、控制,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信息需求,不但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信息储存、维护以及报告规则,而且还可以制定信息处理中可能用到的模型或者方法,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后传给需求者。

2.在实行会计业务信息管理的今天,会计信息化不只是模仿手工会计来处理相关事务,而是志在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来突破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的局限性。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可以随意使用各种电子交易方式、网络节点式的电子化服务以及自动化生产系统,从而可以在业务发生时启动信息过程中的记录、处理、储存以及报告信息。这样一来,可以使会计实务的处理更加的灵活化和自由化,同时也提高了具体会计实务的效率。

3.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日渐成熟,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促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加的自动化和高效率化,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也可以有效地实现集成与同步,从而使会计实务的工作量大幅度地减少,这对于实现会计部门各岗位的合并与重组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信息数据结构一旦可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企业的冗余度就会随之降低;同时生产组织和管理部门产生的数据信息,都会通过互联网直接进入到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并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和调用。企业的领导也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实现对生产现场的管理,并对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银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情况介绍 篇5

——**省分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情况介绍

近年来,尤其是在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省分行多策并举,采取过程控制、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层级负责制、实施会计报告问责制等多种措施,围绕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标开展工作,搭建满足相关性、可靠性要求的信息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初步建立起了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提高全行上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认识,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作为通用经济语言,会计的计量深刻地影响着价值创造的结果与效果,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加依赖会计信息,来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活动,做出投资决策。对企业内部管理而言,会计信息是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信息使用者而言,它又是连接政府、公众、投资人、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的纽带。没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合理保护,市场风险就得不到有效的防范和化解。

同时,会计信息是全行经营活动和管理行为的最终体现,会计信息问题,反映了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绝不仅仅是记录和报告问题,仅凭会计部门的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全行上下、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能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在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中的地位和作用,站在全行的角度,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标本兼治,才能为真正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才能保证各项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省分行在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依法治行为主线,狠抓认识的统一,自1999年以来,在全行深入持久地开展依法治行活动,对全行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的违规现象进行彻底治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法依规经营、按章按制操作的观念深入人心,会计人员依法依规核算的意识更是得到加强,从根本上消除了假表假账现象生存的土壤。尤其是2003年以来,为凸显会计信息质量在全行经营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省分行连续两年,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做为全行的基本工作目标,写入了分行发展规划。全行上下对会计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会计人员做好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

二、依托三级管理架构,严密实施会计信息动态监控会计信息以原始交易为基础,会计核算必须真实地再现原始交易和事项,才能形成可靠的、有用的会计报告信息。近年来**省分行一直致力于从源头抓起,以省分行、二级分行、基层支行分级实施的三级管理架构为基础,加强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管理,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夯实会计报告工作基础。

(一)建立严密的总账监控制度,加强总账信息的动态监控为了强化基层机构账务信息监控,对核算差错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省分行建立了总账监控制度和账务联系书制度。由省分行和二级分行指定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作为总账审查人员,一是按照总账审查要求,每日对总账信息中反映的会计科目使用准确性、科目匹配性、表内与表外科目的勾稽关系、期初与期末余额的衔接等,进行详细审核,加强日常对总账的动态监控。省分行将当日审核发现的错误以“账务联系书”的形式下传二级分行,要求其在日终前进行更正,做到当日问题当日解决。二是重新规范现金出纳业务统计月报表、外币现钞业务统计月报表的填报要求,强调报表信息中期初、期末、日均的库存现金、外汇现金余额与总账的一致性核对。三是加强对总账变化情况的动态分析,掌握、研究重点关注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变动趋势,实现对总账的动态趋势监控。

银行会计信息范文 篇6

09182158 金融91 周洁茹

一、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是强化市场约束、提高金融透明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发展较慢,在信息质量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的规范性,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如何保证信息内容的及时有效变的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商业银行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不同商业银行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一致性

同一商业银行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另外,同一商业银行在不同时期的会计报表信息要具有连贯性。否则,将会消弱会计报表的作用,甚至造成误解。所以,一致性的要求是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根被保证,也是相关性的基础。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商业银行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与问题

(背景:2006-2009年的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中信,深发展,华夏,光大等几家的财务数据。)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够准确和规范

(1)资本状况

2006~2007年全球经济相对发展平稳,随着2006年入世过渡期的全面结束,对外资银行开始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监会要求到2006年为止,我国商业银

行披露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率不低于4%。如果不达标,将会使其机构扩张、业务发展受到影响。为此我国商业银行一面调整产业结构,一面加紧上市,增发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补充资本。2006年起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其资本充足率,截至2008年底除了深圳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超过8%以外,其他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了8%。其中在上市的四大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交行,中行在2007年末资本充足率均超过了12%,达到国际水平。在核心资本充足方面,到200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超过了4%的标准。其中浦发、华夏银行分别为5.01%和 4.3%,略高于4%。恒丰银行未披露核心资本率。按规定,商业银行公开发行次级债券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核心资本率不低于5%以私募方式发行次级债券应具备的条件为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从目前来看华夏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4.3%,低于5%的标准。如果华夏银行能够顺利补充核心资本,则其资本充足率也能迅速达标。

(2)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稳健程度和盈利能力,因此它的披露备受商业银行管理者、监管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注。我国目前各上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信息披露都采用了五级分类即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分类方法。2009年末14家商业银行总资产共计298402.08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6.7%,资产规模比2008年增长50684.24亿元,增长率为20.46%,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四家商业银行总资产共计233816.44亿元,占所有上市银行资产总额的78.36%,比2009年增长了16.87%。在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年报中呈现贷款质量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普遍有所下降。2009年除了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由2008年的2.01%上升到2.06%,其余上市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其中各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由2.98%下降至2.20%。

从各行披露的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远高于股份制的商业银行。主要商业银行的贷款分布的披露除了披露正常类、关注类的贷款还披露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后三者组成不良贷款。但是此方法主观判断性较大,极易产生人为操控现象,即使我国目前贷款总额上升幅度较大,仍不能保证正确反应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状况。从不良贷款的分布看仅中信银行一家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方面对不良贷款进行披露,其余商业银行还停留在对不良贷款种类的披露上。由于各行主观判断的差异导致的准则执行不一致,突出表现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方面,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除了浦发银行仍采用五级分类法外其余上市商业银行都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具体采用单项计提和组合计提的方式。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数量来看,新方法较五级分类法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对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分别计提1%、2%、25%、50%、100%的损失准备,按两种方法所计提的准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整体来看,新准则要求的方法比《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所要求的方法多计提21.93%的准备。其中浦发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多提比例最大,比上述规定多计提了62.99%,而民生银行比规定少计提了17.11%。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比率能准确体现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虽然各行2009年大部分都根据新准则的要求计提了贷款单项减值准备和组合减值准备,但从拨备覆盖率指标(拨备覆盖率是指贷款减值准备与不良贷款的比率)来看,各行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基础是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坏账迹象的不良贷款,但是如果商业银行评估时不认为某些贷款是不良贷款,这个比较基数就会很低,其中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而最低的深圳发展银行拨备覆盖率42.28%。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果计提的拨备率不足相当于隐藏费用,突出业绩大幅度增长。则不能保证披露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拨备水平的差异充分说明了执行新准则的不一致,而审计师对于拨备计提充足的判断尺度不一样也更加助长了这种不一致情况的存在。

(3)损益方面

从各商业银行的2009年年报可以看出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根据年报披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包括:交易性金融工具、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即使用了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根据年报分析,所有样本银行都披露了交易性金融工具、衍生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负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有招商、深圳发展、工商、中国银行。其中中国银行采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资产规模最大,达到了570.52亿元。负债方面,只有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负债采用了公允价值选择权,而其他银行未采用。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来说,上市商业银行主要以衍生金融工具负债为主,只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交易性金融负债。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规模明显小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规模,2009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仅占负债总额的0.53%,这种不对称的方式容易造成资产负债表波动性增加,从而造成信息披露的不准确。

(二)信息披露范围不充分和广泛

(1)风险管理与评估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银行业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都很低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披露还相对薄弱。

信用风险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与国际准则相比在数据的采集、运用上尤其是定量分析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从目前各商业银行发布的信用风险管理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量化管理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同时外部评级制度缺乏制约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的时间较短,在建立风险管理的模型方面还很缺乏。

操作风险方面对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从公开发行的年报来看,定性信息的披露虽然较充分的披露了银行大致情况、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构成、履历及薪酬支付情况,但对披露银行有关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损失程度类别表现、评估表现等几乎没有涉及。操作风险披露不及时,定量信息披露仅在案件的件数、对具体的金额及因违法经营而遭受管理部门经济处罚的金额都未作披露,使银行信息披露失去透明度。

(2)会计报表附注

商业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本行会计报表编制基础中不符合会计核算基础前提的情况、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关联方交易总量及重要关联方交易的情况、资本重组状况、其他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报表附注只有十几项,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则没有会计报表附注。报表附注的披露不充分将直接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导致信息披露存在缺口。

(3)表外业务(非财务信息)

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足。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其管理信息、预测性信息、背景信息等与经营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受到投资者的关注。这就要求各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进行详细的披露。从目前看 ,国内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披露内容在逐步增多,但还不够充分,对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形式过于简单,提供的信息量不大,缺乏非财务信息披露;此外,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基础金融工具提供有效的对冲风险手段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风险。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缺少公允价值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的信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这些信息。

三、结论与完善对策

(一)逐步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披露制度和完善会计核算的水平。会计标准是信息披露的质量生成标准,而披露标准则是信息披露的质量实施标准。从信息披露标准来看,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应尽快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保持一致,特别是在资本充足率、资本质量、资本盈余方面。在会计核算方面,由于2007年1月1日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原则导向,上市的商业银行应在执行准则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二)加强外部治理能力强化监管当局的监管力度。银行业信息披露是银行业复杂矛盾中的一个环节,从外部治理来看,引入银行监管和社会监督是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两个重要手段。信息披露需要有监管者的要求和督促,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商业银行自愿披露信息只是一种最优决策,在现实中很难实现。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可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我国财政部、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应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法律法规,保证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在法律法规保护下切实有效地执行,弥补单纯公开信息披露的不足。新巴塞尔协议提高了银行信息披露要求并引入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经营并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

银行会计信息范文 篇7

营情况和资金运作情况, 从而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保证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切实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

银行的主要职能是筹集社会的资金并且进行合理的再分配, 现代银行业务对企业单位资金管理和运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参与。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一切资金运作过程都离不开银行会计, 企业的整个资金运作过程必须依托银行账户转账结算或者现金结算来进行。

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包含着银行会计和出纳两大门市业务, 客观上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社会资金清算的产成品车间。它通过科学地将核算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运用正确的科目划分、账户设置、凭证填写和账簿记录, 采取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的相互钩稽的记账方法和核算手段, 在办理银行贷款发放与存款吸收、信贷资金调拨与内部资金划转、经营效益综合核算与中间业务委托代理的同时, 通过企业结算账户设置、会计核算资料记载和会计凭证填写, 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 反映着开户单位真实的经营成果。因此, 银行会计信息是信贷企业单位经营状况和综合实力的晴雨表, 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整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情况。银行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结算业务量、贷款归行率以及结算资金的总和和结算账户的使用情况和结算种类等等都会真实的记录和反应, 从而能够使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较为正确的基本判定, 这样也就能够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切实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防范信贷风险。

二、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企业的分户帐表是对企业信用度进

行核实的有效凭据, 是企业信贷信用度的最好佐证, 通过企业分户帐表能够为银行的信贷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

相关的银行信贷制度规定, 借款人必须在借款期间对贷款人如实提供自己的相关资料, 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信用度的审查和考核, 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活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同时必须如实定期报送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等相关的信用信息和资金信息。银行会计信息对借款人定期报送的开户账号、开户行、资产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以及个人或者企业的存贷款余额等情况都有真实的记录。现代的银行系统都是网上作业, 相关的贷款银行可以在网络上根据借款人开户银行的信息核实贷款人提供的资产信息是否属实, 从而能够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核实。银行会计信息通过对比贷款人的银行存款变动情况信息、应付和应收款项的记录情况、现金转账情况、费用收支情况、银行账户的使用情况、银行账户的开设情况等等信息进行多项核对和双向稽查, 并且对于社会稽查的结果可以评定出贷款单位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并对企业单位的信用度做出判定, 从而为银行信贷的风险等级与风险度提供基本判定依据。

三、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多渠道多方面的对银行信贷风险信

息进行动态的监督, 加强银行信贷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及时调整和修正贷款额度, 从而有效的规避信贷风险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的银行会计信息都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作为信息记录与分析手段, 现代互联网会计系统能够有效的对银行会计信息进行动态的监控和管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对信贷风险信号进行动态监管, 对贷款单位的账户与账户、总账与分账户、科目与科目等关系进行动态监督与核对, 动态的分析和评判贷款企业的账务链, 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发出银行信贷风险的信号, 从而促使银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贷款的额度、做出贷与不贷的科学决策, 切实提出有效的防范风险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从目前来看, 银行内各部门采集风险信号的渠道是多途径的, 其中有发放贷款的业务部门, 也有综合性反映的信息管理部门, 更有承提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九九渠河归源头, 其基础数据均来自银行会计——这个金融产品车间的数据输出。因此, 我们在采集风险信号的过程中, 要充分注意银行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要形成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防范有机整体, 共同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

此外, 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会计凭证是贷款银行对企业实施贷后检查真实有效的凭据。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会计凭证通过对企业资金每一笔记录的使用运作情况进行贷后审查, 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资金控制情况, 银行能够了解企业偿还贷款的观念与意识、掌握企业单位承兑汇票情况和贴票信息、也加强对贷款的企业和单位还贷款的能力情况的掌握, 从而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进行风险评估, 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同时, 银行会计信息还能够加强对信贷风险信息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往的信贷风险中吸取教训, 总结出经验, 切实完善和改变信贷风险中存在的漏洞问题, 从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论

银行会计信息通过设置企业结算账户, 记载会计核算资料, 填写会计凭证, 精确、及时、完整的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 对企业单位的真实经济状况和综合实力有效的反映, 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了信息基础。通过银行会计信息的记录和反映, 能够使银行掌握借款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综合实力, 从而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保证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从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的风险。银行会计信息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出一个企业单位的信用度, 从而加强银行信贷的科学有效管理与实施, 切实提高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潇颖.基于微观经济基础的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刘旋.刘恩情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失真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J].时代金融.2007.11

银行会计信息范文 篇8

【关键词】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监督机制;恶性竞争

银行会计信息是银行经济活动的体现,能给银行做出合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关系到银行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银行信贷资产信息失真、抵债资产信息失真、固定资产信息失真、负债业务信息失真与损益信息失真等现象普遍存在,会助长行贿受赂、贪污腐败等丑恶行为的发生,也会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给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银行管理层的非法干预

个别银行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不惜铤而走险,设立小金库,搞账外账,私自挪用公款,为了掩盖污点要求会计调整账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一些银行负责人为了突出经营业绩,扩大账目金额,编造虚构业务账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些领导非法干预的行为,会计人员作为下属,只能惟命是从,无形之中参与伪造会计信息的操作,违规越权操作、有章不循、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由会计审计构成,银行自身监督意识不强,内部设立的审计部门流于形式,审计工作人员受人际管理的影响,或者为了局部的利益,不严格按照相关审计规定执行。外部监督主要是依靠银行监管部门实施的监管和独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一方面由于外部监督机制弱化,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与问责机制,相关执法监督部门无法可依,导致执法不能严、违法不能究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于各级执法监督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在对银行会计检查时,没有履行监督的责任,没有对银行的业务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主要针对银行经营的合法性、操作的合规性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会计核算项目监督力度不够。因此,银行内外都缺乏有力的约束与惩罚,就容易产生信息失真现象。

(三)银行的恶性竞争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得到蓬勃发展,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银行为抢占市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扩大银行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吸引更多的客户,会夸大银行业务额等数据,突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在银行电子业务开通上,银行为了完成任务指标,会采取空号注册、虚假操作等方式夸大指标完成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四)银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银行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责任心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不熟悉会计法规,缺乏会计风险的辨别意识。不能从银行全局利益出发,唯上司意志是从,丧失原则,会因职务之便做出违法违纪的行为,虚构伪造会计信息,扰乱银行经济活动的秩序。有些银行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工作马马虎虎,对会计核算与报表等不认真检查,容易出现数据错误。

二、治理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强化银行领导层的会计质量意识

为避免银行领导层的非法干预,首先要端正领导层的态度,强化领导层的会计质量意识,提高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工作的重视力度。可以通过加强会计法的宣传,强调领导层作为企业会计行为的主要责任人,需要对银行的会计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使法律法规深入领导层和会计人员的心中,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对个人发展与银行利益的危害,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和准确,杜绝领导层利用个人权威在财务活动中弄虚作假。

(二)完善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

监督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防线。一方面,加强内审制度的落实,可以通过增加严格的授权批准控制,明确规定会计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审批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规定对会计信息进行核查,确保信息无误才可以签字批准。内审部门需要定期对会计账目核算等信息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赋予审计岗位职责要求,使审计部门的内审工作能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完善银行会计信息的监督制度与信息失真的惩罚制度,使相关执法监督部门能有法可依,一经银行监督部门检查发现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弄虚作假的行为,严厉查处,并严格追究相关人责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为避免银行因为一些考核指标而产生的恶性竞争,银监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激励银行朝着合法合规的方向发展。首先,银行的考核机制应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依法独立自主经营、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原则,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扩大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其次,在制定银行经营目标时,应结合大市场发展的背景,综合考虑会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因素,尤其需要考虑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特点,既要考虑总量的变化,也要考虑比率的变化,经营目标不能硬性下达。此外,硬性考核指标应当进行适当精简,如手机银行注册人数与理财产品等指标考核,对于偏远地区的银行是难以实现这个任务的,因此,需要结合银行实际特点,选取更科学、合理与可操作的考核指标评价银行的业绩。

(四)提升银行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在银行会计人员的选用上,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与法律知识,熟悉金融行业的产品。第二,银行会计人员上岗需要规定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人员在银行会计信息中的責任与义务,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第三,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最后,还要组织会计人员观看违反《会计法》的典型违法案件的视频,学习《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会计人员严以律己,杜绝虚构伪造银行会计信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解决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需要强化银行领导层的会计质量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完善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与提升银行会计人员素质。才能准确反映银行经营状况,为银行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出现银行经营的风险,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宗放.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的“堵”与“疏”[J].工业审计,2005(2).

[2]刘文锦.再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张龙安,刘云峰.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根源及治理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7).

上一篇:基因技术论文的利弊下一篇:颁奖盛典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