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2024-08-11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共12篇)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篇1

浏阳市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市, 水田面积超过5.33万公顷, 林用地面积超过34.47万公顷, 该市现代农业发展较快, 但仍然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龙头企业不多、农民增收速度缓慢、耕地减少、粮食安全系数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 笔者就浏阳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对加快推进该市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进程, 具有指导意义。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水利化

水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系统好坏直接影响产量高低和生产成本, 也是遏止耕地抛荒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在市水利局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多年努力下, 于全市范围开展了标准渠、标准塘、标准坝为主的水利建设。全市渠圳的标准化达45%以上, 标准塘达50%以上, 标准坝达45%以上, 水利化日益完善。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改善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2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农业生产率, 浏阳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水稻节种育秧及栽植机械化、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试点、建设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项目, 完成了湖南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程度达70%, 正朝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和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1.3 农业信息化

市农技推广中心以“三电合一”为载体推行农业信息服务, 利用电视、电脑、电话等现代通讯传媒工具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为全市农民提供了最新实用技术和最新市场信息, 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1.4 农业产业化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市委、市政府以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品为重点, 把优势产业调优、调特、调强、调大, 农业生产逐步向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转化, 形成了粮、油、菜、茶、烤烟、花卉苗木、楠竹、油茶、用材林、森林旅游名优特小水果等优势产业格局。

1.5 农业组织化

要发展现代农业, 就必须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小生产模式,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 浏阳市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20家, 其中专业合作社166家, 专业协会54家, 产业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农机服务等各个领域。刚起步的有机耕机收农机合作社、统防统治植保合作社。

2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户分散经营模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生产集约化、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 而现阶段农村主要经营模式为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分散承包经营。在改革之初, 该模式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不断发展, 其弊端日益突显。具体表现为:因循守旧, 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 经营规模小而全, 专业化程度和经济效益偏低, 市场竞争意识不足,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社会化服务较落后等。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与农业现代化极不相容,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广大农业劳动者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技术, 还要具备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而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存在年龄偏大、体力偏差、文化和科技素质偏低、创新意识不强、整体意识较差、市场观念淡薄等问题, 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2.3 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转化慢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较慢, 特别是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较为落后, 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采用率更低。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小块经营, 农户经济实力差、资金少、科技文化素质低, 难以接受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机械化耕作由于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而受到很大限制。牛耕、人挑等传统生产方式在丘陵山区的浏阳市仍普遍存在。

2.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的抗逆弹性差, 农业生产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自然灾害的侵袭, 加之生产手段尚不先进, 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如排灌、耕作、管理等相配套的条件, 限制了农业高新技术的充分发挥和大面积推广。

2.5 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减慢了现代农业发展

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市场配套服务体制不健全。生产与销售脱节, 或产销不对路, 往往使农民丰收不增收,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致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遏止。 (2) 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不强。乡镇农技站是公益性事业单位, 没有任何收费项目, 差额拔款造成无办公经费、无推广经费, “缺钱养兵, 无钱打仗”, 公益服务难以开展。乡镇农技站作为农业技术推广指挥部, 负责几万户农民、几千公顷耕地的农业生产, 是农业信息传播的核心阵地, 无电脑网络硬件, 办公条件差, 且非科班人员进入队伍多, 造成整体专业素质下降, 技术指导服务下降, 这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 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 科学规划, 搞好产业布局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浏阳市现代农业建设。注重粮食安全, 把粮食生产作为基础产业、第一大产业来抓;掌握主动, 把油菜产业作为轻型产业、第二大产业来抓;讲究时效, 把蔬菜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第三大产业来抓;突出特色, 把油茶、水果产业作为生态产业、第四大产业来抓;兼顾利益, 把烤烟、楠竹产业作为赋税产业、第五大产业来抓。按照龙头企业带动型、特色农业主导型、规模经营推动型、农业科技园驱动型、现代农业设施支撑型、休闲观光拉动型等生产经营模式, 搞好浏阳市产业布局。

3.2 基础先行, 搞好产业基地

3.2.1 加速土地流转, 整合 (活) 土地资源,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生产规模化水平,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要从浏阳市丘陵山区的实际出发, 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从事二、三产业农民的田、土、荒山, 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 整合 (活) 资源 (包括农田整改) , 逐步形成一批区域相对集中、生产规模较大 (一村一品、一片一业) 、组织化程度较高、设施配套完善、科技应用先进、效益较好的规模农场、养殖场或专业大户, 并通过与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紧密联结, 使农业生产从千家万户小生产逐步向高投入、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

3.2.2 加快农业基地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良好基础。

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今后要特别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管护、治理, 重点疏通、加固、整修、排灌网络的主沟渠, 提高抗旱、防洪、排灌能力, 同时还要增加生产需要的电力路线、杀虫灯具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水利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基地的综合生产力。

3.3 突出重点, 搞好产业升级

3.3.1 搞好农技推广,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一方面通过广泛运用现代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另一方面加强乡级农技推广的服务功能, 尽快将各类先进设备进行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投入生产。在优质新品种引进应用的基础上, 加大增产技术、节工省本技术、机械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的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科学技术的普及率, 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

3.3.2 发挥农机效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大力开展机耕机收、土地平整、河道疏浚等社会化服务, 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 开展机耕机播、机械植保、机械施肥、机械收割和烘干收储全程化服务。

3.3.3 抓好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 龙头企业不大、不强是制约浏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按照“扶优、扶大、护强”的原则, 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要突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和所有制界限, 组建企业集团, 加强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要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 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3.3.4 扶持合作组织, 提高生产规模化水平。

将农户组织起来, 统一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使用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和培训、统一注册商标和标识、统一开拓市场等, 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市场化进程,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 带动农民增收, 达到共同致富。应继续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强化引导, 完善机制, 引进、培养专业人才, 大力扶持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3.4 面向基地, 提高产业服务

政府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必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为了推进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要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上突出抓好以下方面。

3.4.1 农资配送服务。

搞好农资供应服务网络, 为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 甚至加工业提供最新的品质优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种鱼、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农资配送服务。3.4.2农技推广服务。关键是把乡镇农技站队伍、办公设备建设好, 使农业技术通过电视、电脑、电话走进千家万户。农技站一定要有自己的试验田, 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实施“一传十, 十传百”接力棒式的科技推广模式,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服务。

3.4.3 疫病和病虫防控服务。

植物保护检疫站和动物防疫检疫站, 在抓好病虫预测预报和动物防疫上做好统防统治服务工作, 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保驾护航。

3.4.4 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

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做好农产品标识流通工作,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基层检验检测制度,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物防控体系。

3.4.5 农产品信息与市场服务。

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 及时搜集、整理和发布市场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破地区或行业的封锁、分割与垄断, 加强市场管理与监督, 促进和保护公开、公平、合理、有序的良性竞争, 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4.6 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服务。

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林地, 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 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 实施重点生态工程,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加大农业源污染防治力度,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浏阳市养猪场 (户) 必须全面推行零排放技术, 实行生态养殖。

3.4.7 金融服务。

(1) 整合支农资金。调整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出结构, 集中财力和广辟资金渠道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如中央实行良种直补制度, 通过存折直补到农民手中, 惠泽各家各户, 但由于面广, 不便统计监督, 造成不管良种还是淘汰品种, 只要有一份承包田, 种与不种都可以从存折上领取的现象。另外, 村民对基层政府收水费 (水库管理费) 、修水利、修村级道路不予理解、支持, 甚至认为这与国家不要农业税还有补助的政策相抵触, 同时补贴对种粮积极性调节作用不大。建议良补补贴给高产优质品种, 淘汰品种不进行补贴。这样不仅可以加大新品种推广, 也有助于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 将补贴工作和种子工程、农技推广服务结合起来进行, 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如2007年冬浏阳市将油菜良种补贴10元由政府统一采购油菜种子发给农民, 一方面双低优质油菜良种覆盖率100%, 另一方面推广速度由原来0.33万公顷跃升到1.93万公顷。另外建议直补补到村民小组 (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 虽每户补贴钱少, 可集中到组数额就大了, 村民小组只要有几年的积攒, 专用水利、乡村道路就能建设得非常好。有钱也便于村民小组开展饮水工程、改厕工程、净化工程、沼气工程、沃土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这样全面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日可待。 (2) 搞好农业保险服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 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设施化、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必须搞好风险防范体系, 对水稻、生猪、果蔬大户进行全面的农业保险服务。

4 小结

发展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 为充分发挥浏阳市资源、生产、商品和经济优势, 必须以商品经济和现代农业为立足点,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按照“两型”社会从实际出发, 扬长避短, 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要建立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效益好的农业生产基地, 形成种、养、加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以确保现代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健, 彭朝晖, 刘建军, 等.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 2007 (7) :4-6.

[2]夏敬源.加强技术推广建设现代农业[J].中国农技推广, 2007 (3) :4-7.

[3]谭载阳.农业产业化的知与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篇2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管理系李晓虎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

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 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

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四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特定经济时代相联系的,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及经济服务化的产物。目前,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因此,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得以大规模发展及在整个服务业中占居主导地位。例如,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其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已达50%以上。特别是在当前的全球的能源危机中,各国都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意识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对于我市来说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各兄弟省市都意识到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那么其未来竞争将十分激烈。为了维持住我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势头,结合实际分析如下:

一、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势

实地的考察与调研表明,洛阳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近几年来,洛阳市服务业曾经有过很快的发展速度,多年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逐年增长。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71.7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4%。(根据定义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洛阳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批有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服务业行业,如牡丹花会、龙门石窟、重渡沟度假村等,并举办了国际旅游小姐等重大知名活动,这些都是洛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基础。

从条件上来讲,洛阳有空港、火车枢纽、口岸优势,有省里的政策优势,有自然风光优美等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相比周围其它城市,洛阳有更多的土地和人才优势,但作用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洛阳这两年突破交通瓶颈,洛南新区建设、郑西客运铁路专线等建设规划的实行,基础设施将得到完善,服务业发

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其中洛南新区2007年共完成投资83亿元,滨河百栋高层累计开工111栋175万平方米;开元大道东西延长线、定鼎门街等道路竣工通车,豫能阳光热电联产、定鼎门污水处理厂、景观二干渠渠首工程等32项公共设施建成投用,瀛洲桥、洛宜南路、关林路西延长线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区医院、顺驰城广场、关林市场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这些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我市的城市品位。同时,伴随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需求扩大,也将拉动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洛阳的经济发展应当是既要具备经济实力,又要有聚集人才等各种要素的活力,还应该保持优美自然环境的魅力。关于洛阳如何发展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本文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第一是要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洛阳要把眼光放远,追求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要组织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素,集中力量突破现代服务业发展,率先实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不要陷入工业化就是发展工业的认识误区;第三要坚持特色的城市定位。洛阳城市功能的发挥重点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上,服务业本身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柱。

目前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突出,必须更加强调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洛阳虽然作为制造业城市,但要做强做大经济,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增强产业关联性、提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突破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而且只有坚定这个信念不动摇,才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在调查研究了洛阳市服务业发展历史、产业现状、未来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应规划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

当前在洛阳市的经济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洛阳市要建立健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组织体制和协调机制,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要保持一支稳定的队伍,长期关注、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协调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要突破体制性障碍,提高市场化程度,重点在于调整服务业管制框架及其政策。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松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经济比重,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的格局。在确定服务标准和加强行业监管的前提下放松经营管制,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实行按质论价、差别化价格等市场定价方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带动服务外部化,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洛阳市应当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针对一些垄断经营的行业,要放宽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按照内外资平等、不同所有制资本平等的原则,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更广泛地参与服务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吸引国际现代服务业企业在洛阳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其分支机构等,像沃尔玛进入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洛阳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一是从洛阳城市定位出发,宜居、和谐、浪漫城市,具有吸引魅力、创造活力、经济实力的行业选择,以及良好宽松的发展政策环境;二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洛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在同类行业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如旅游会展业、生产服务产业等;三是洛阳市独特的区位特点,机场、高速公路、郑西客运铁路线等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能够支撑未来发展具有较大潜力的产业,如商贸物流业;四是由高城市品味凝聚的高端人才,需要创造性思维、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服务业行业。

结合我市的实际和旅游业的特点,本文认为我市的服务业在今后一定时期发展的重点在旅游业上。据旅游部门统计,春节黄金周、牡丹花会、五一及十一黄金周、河洛文化节、世界文化遗产日等,2007年全市旅游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达400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6%,其中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1%。旅游总收入达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收入8091万美元,增长21.3%。

我市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整合旅游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项目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

首先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比较单一,从整体规划上看缺乏全局观念。例如栾川景色优美,但距离稍远,嵩县作为由市区通往栾川的一个必经之路,虽景色单一,但其起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将栾川和嵩县结合起来整体考虑。在整体宣传推介时,就可发挥嵩县近,栾川景色优美的特点,就会起到缩短栾川旅游景点的时空距离感觉,增加我市对游客的吸引力。

其次我们再来看我市作为旅游的重要辅助设施酒店。我市的酒店目前没有一所带有游泳池的。其实结合我市的气候特点,如果除去牡丹花会后,我市旅游的重点在南线栾川的休闲避暑游。栾川的旅游时间重点和宣传的热点在夏季的避暑,而栾川没有铁路,从交通上说,很多很多游客必将从洛阳转道。那么在夏季,游客图方便省事的心理,就使酒店拥有游泳池显得尤为重要。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篇3

(一)积极打造海阳特色农业

一是加大农业品种的引进。先后引进荷兰的欧盾番茄、绿茶等新品种,提升了产品知名度,有效拓展了市场,孕育出新的增收空间。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先后培育了“海阳白黄瓜”、“王山”牌苹果、“留园绿”牌网纹瓜、海阳绿茶等名优农产品。三是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先后推广了菌杆发酵施肥、牛奶追喂、套袋等技术,建立了“黄海水产科技园”、“郭城玉米良种繁育中心”、“里店无公害蔬菜”、“留格网纹瓜”等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先后建设了海阳白黄瓜等农业特色基地。

(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突破传统思维,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环境条件和农业结构特点,大力挖掘农业休闲观光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先后打造了朱吴镇樱桃谷农业观光基地、丹露春茶场、金达生态果蔬观光园。通过农业旅游,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抓龙头企业拉动,提升农业产出效益

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创科步伐,开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目前,已成功引进了投资万美元的宇龙海藻加工项目和投资万元的六和种鸡项目,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肉种鸡生产场和国内单体孵化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肉雏鸡孵化场;建成的山东海波尔六和育种有限公司猪核心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原种猪依靠进口的历史;建成方圆制粉、恒信果蔬、大韩植物油、金鼎葡萄洒、棒师傅食品、林安肉牛屠宰、烟台美齐食品、津成泰农产品、黄海水产等一批投资过千万元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四)多措并举,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一是加强科技指导。配足配强农业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将各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户、到田。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现代农业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对一些重点现代农业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三是积极成立农民合作社。鼓励、引导生产经营大户成立各种农民合作社。目前,海阳市已经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组织250多个,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单独打斗向“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转变,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尽管如此,海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不健全等问题,海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解决的路子和办法。

二、加快海阳特色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以乡村道路建设和机耕路维修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真正做到村村通公路,村村有路灯,保证每户农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二是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优先安排资金,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兴建一批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在有水无井、配套不健全的地方,进行井电配套、渠系延伸,扩大灌溉面积。

(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要强化政策扶持。要抓住政策叠加的机遇,认真研究和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二要强化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基地、种养大户的资金扶持,重点扶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三要创新农村投融资体系。在建立国家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企业投资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基础上,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发展商业银行,拓展面向涉农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面向农村和农民,设立乡村便民服务网点,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强化龙头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海阳特色产业特点,

扶持苹果、樱桃、黄瓜、绿茶等特种养殖等主导产业种养和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快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开发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四)培育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篇4

1. 特色农业“规模化”

近年来, 丹阳市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势农业得到不断发展, 以蔬菜、花卉苗木、茶叶种植为代表的园艺业、以特种水产品养殖为代表的高效渔业和以生猪规模化养殖、优质家禽规模化养殖为代表的规模畜禽业发展迅速, 到2009年底, 全市高效农业面积总量达到了1.90万hm2, 比例达到35.50%。通过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我市的稻鸭共作、食用菌、速生意杨丰产林、花卉苗木、名特地方茶、无公害蔬菜和无公害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 经营方式“产业化”

围绕优势农业产业, 丹阳市大力培育并壮大农业市场竞争主体,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9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 (大亚木业、正大油脂) , 省级龙头企业5家, 镇江市级龙头企业22家。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发展迅猛, 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合作组织375家, 带动农户比例达到50%, 全市现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 500余人。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协会 (合作组织) , 协会 (合作组织) 带经纪人, 经纪人带专业大户, 大户带农户的形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农产品质量“品牌化”

作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 (市) 之一, 丹阳市一方面内强素质, 通过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检验和标准化生产三大体系建设, 逐步做到了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 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外强品牌, 以龙头企业和规模基地为主体, 积极申报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打造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前, 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有55个, 其中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17个、无公害农产品36个, 拥有无公害粮油产地3.99万hm2、无公害水产品产地0.4万hm2、无公害畜禽440万只 (羽) 。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 省级和镇江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 江苏省名牌产品6个, 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

4. 农业科技“高新化”

在品种更新上, 丹阳市大力推广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 名特优农产品的比例大幅提高, 稻、麦、油、应时鲜果优质品种率达到90%以上, 名特茶比例达40%, 瘦肉型商品猪比例达到30%, 特种水产比例达50%。在科技创新上, 引进、组装配套与推广应用无公害栽培、设施栽培、高效多元立体种植、病虫草综合防治等高新技术, 加快了新设施、新材料的综合应用。在示范带动上, 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 (区) 建设, 全市建有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区) 22个, 其中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5. 农业装备“设施化”

设施农业发展基本覆盖了大农业, 种植业的蔬菜生产、花卉类生产和瓜类生产, 畜牧业的羊、生猪、奶牛等家禽的养殖都不同程度的运用设施技术。设施类型也多种多样, 蔬菜、果品生产用温棚类型由过去单一的塑料大棚、小拱棚发展到现在的塑料大 (中) 棚、智能连栋温室等多种类型, 水产养殖的投饵机、增氧泵和畜禽养殖的自动饮水机、养殖大棚等设施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 此外, 智能控制冷库式食用菌生产车间、喷滴灌设施、防霜冻设备、食用菌和果树棚架等一批新型设施也正在装备该市农业, 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总量达到0.23万hm2。

6. 农业投入“多元化”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篇5

首先,教师运用的状况令人担忧。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扫盲阶段。如今,教育部门规定:将计算机学习作为45岁以下教师的必修课,将计算机高级证书作为申报高、中级教师职称的必备条件。凡45岁以下的教师,在2006年年底以前绝大多数的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高级考试,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做好了前期准备。二是引路阶段。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应用比赛;部分教师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是听众,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简单组合。目前我们多数教师达到或早已超过这阶段。

三、普及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已作为师生今后学习的必备工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入开放式的发展阶段。严格地说,我校能够自觉生成如此开放的课堂的教师那简直是寥寥无几。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情况如何呢?使用经常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的教师,使用率在60%以上,其他各学科平均只有30%的教师能经常应用,还有部分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领导检查)才应用,有极少数的几位教师虽然考了高级证,但他们除了上网玩游戏,上课是从来没用过,当然也有思想顽固不思上进的几位,根本就不想用也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每周两节的随堂听课、与历次的课堂教学竞赛中,我们遗憾地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和板书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课件做得越花俏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后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曾经,我就闹过这样的笑话:就是去年,参加市里的赛课,上

1《大自然的语言》,当理清了文章层次把握了说明的科学内容,我说: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生动有趣,丝毫不觉得枯燥,让人爱读。朋友们最爱读的是哪些文句或段落?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学生唧唧喳喳:“从哪些方面?”我这才明白,忘了点击下一张。这样的事好像是屡见不鲜,一个人上课,一帮人围着忙,教师不能独立处理好多媒体运用与教学活动的整合;其次,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生成情况差;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干脆照搬照用下载的课件,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自然很少。

其次,电教设施配套工程亟待完善。我们学校实现了“班班通”,有27个多媒体教室,但设施不配套,软件更新慢,病毒的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与学校经济薄弱有关,也说明相关负责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办现代教育实验校,那只是门面功夫,是据以邀功请赏的政绩工程。呜呼!可笑之至!

再次,对师生上网还缺乏正确的引导。过去一年里,网路畅通,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学习资料,还可以比赛着做课件„„可不知为什么今年一开学就把网关了,问问精通时事的人,才知道那是为了防止老师霸机打游戏,为了阻止学生玩QQ、上黄网。唉!可悲之极。

二、追根溯源

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这与大瑶人的惰性也有相当大的关系——醒得早,起得晚。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我们学校有一年轻教师,他总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尽管画面精美,内容也很丰富,可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往往教与学脱节,赏与思分离。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搞形式化。而有些

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总有活的、丰富的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三、以校为本思对策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此,我们组织专题理论学习与考试,并纳入教师目标管理与奖励的范畴,另外还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是多次选派电教员参加省市级的培训;二是每周例会花15分钟让电教员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有理论的讲解,更有实际操作的示范;三是组织课题组骨干上研讨课,现身说法,在讨论中明白:(1)现代教育技术是辅助教学的手段;

(2)如何有效地发挥它的辅助作用?这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活动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活动的整合等诸多问题。同时也在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以保证电教设施的完善与维护。三是通过赛课、课件评选、课题论文评选,促使教师应用水平与理论水平的提高。

南阳市:涉农协会力促农业发展 篇6

涉农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协调,通过对会员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而达到联合行业企业、凝聚行业力量、促进行业发展的组织。南阳市作为河南省的一个农业大市,涉农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子?面对中央要求协会“去行政化”、实现政会分开的新政,该市涉农协会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南阳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兴和南阳市有关涉农协会负责人。

确保南阳农业大安全大发展

张兴告诉记者,南阳市是农业大市,涉农行业协会比较多,大部分涉农行业协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全市现有登记在册的协会包括农林水渔牧40多家。涉农行业协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基本覆盖了粮食、棉花、蔬菜、畜禽、蚕业、食品流通、花卉、药材、农业机械、土肥、种子等产业行业,作用不断凸显。

近几年,随着全国上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渐重视,南阳市也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这说明在促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质量和安全,这就需要有一个行业协会来团结和引领,让从事农业产业的企业、合作社、农民抱团发展,讲自律和树诚信,以此来确保南阳大农业大市场、大安全大发展,为南阳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谈到政会分开,张兴说,南阳正积极行动,按照中央、省市确定的时间表稳定推进。他还告诉记者,南阳的行业协会“去行政化”,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新申报成立的协会商会,就告诉申请人,不能有党政工作人员在协会挂职、兼职,要民间化、要具备行业影响力和代表性等。总之,作为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涉农协会要真正做到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企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同时,协会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农业竞争力,也要发挥重要作用。

南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协会成立于2014年年底,目前协会工作还处在逐步完善中。协会成立之初就“去行政化”,全部由企业自愿申请、自愿加入,真正做到民主办会,一改过去畏首畏尾不能自由活动和主管机关单位对协会工作干扰的问题,使协会能够自由发挥职能。

但是,协会自身基础薄弱的特点一时无法改变,同样存在着所有行业协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经费严重不足。许多企业协会刚成立时积极响应,但一提到缴纳会费就推诿拖延,这也是行业协会的通病。由于自身经费来源不足,原本确立为企业服务的项目无法及时启动,造成该开展的活动无法预期开展,影响了协会工作的推动。

其实,涉农行业协会作为助力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社会功能补充,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出台政策予以支持和扶持,希望能够像重视工业企业那样重视涉农行业协会的发展,同时,在诸如信贷资金、土地使用、工商登记、运输、用电、用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协会企业以扶持和帮扶。

当然,协会的发展也要有自己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新食安法即将实施和“互联网+”风生水起的背景下,协会一定要广开思路,多做活动,多做一些服务会员企业的好事、贴心事,以有利于会员企业发展和壮大,因为内容丰富的活动是协会的生命力。

新形势,新任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着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所有农产品企业的重要责任。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的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在这种情况下,协会要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反映会员的呼声和要求,为政府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当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代表会员、企业与政府对话,反映企业的合理化建议与要求,又作为政府的助手,接受政府委托,在会员、企业中贯彻政府的政策、法规;要协调会员之间的经营活动,保护会员公开竞争,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总而言之,要帮助企业创造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的呼声,让企业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只有企业发展了,协会才能发展,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螺旋式地上升提高,再上升,再提高。

增强协会的自律性、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涉农协会发展的要义所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行业自律不仅是行业自身建设需要,也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健全的行规是行业自律的保障,首先要重视行规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协会要积极开展活动,大力加强诚实守信经营,并抓好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农产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农产品安全知识,大力提高放心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见到南阳市畜牧行业协会秘书长孙胜利时,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作为代表全市畜牧企业的行业社团组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会员企业分忧解难,特别是在解决融资问题和市场渠道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助力南阳畜牧行业发展。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篇7

一、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

1.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虽然从2006年起至今沈阳市已经命名了几百家的农业龙头企业,但相对于沈阳市整体农业发展需求来看,龙头企业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的问题,对240户特色农业农户的调查显示,87.59%的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龙头企业带动分散农户发展的机制亟待完善。同时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型龙头企业缺乏,限制了特色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

2. 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欠缺。

沈阳市特色农产品较多,但深加工型特色农产品少,特色农业初级化现象普遍。对100个特色农业品种的抽样调查发现,经一次加工或二次以上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仅占30.29%,附加值低,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特色农业特色优势的挖掘。

3. 品牌意识薄弱。

调查中发现沈阳市特色农产品“有品无牌”现象严重。2007年沈阳市通过工商注册的商标和被农业部门认证的绿色标识总计24 000件,其中涉农商标仅占2.7%,而浙江省地级市平均涉农商标率为20%,商标保护意识相差甚远。同时发现沈阳市部分农户和农事企业对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特色农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以次充好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品牌的口碑。以新民市梁山镇梁山西瓜为例,“梁山”西瓜以皮薄、沙瓤、香甜可口而著名,市场认可度极高,但是由于没有重视商标标识的统一规划,造成“一流的品质、普通的价格”现象,品牌效益差,再加上打着“梁山”西瓜牌子进行销售的其他西瓜,严重削弱了品牌的形象。调研还发现沈阳市特色农业宣传推广机制薄弱,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包装粗糙,缺乏必要的宣传营销,有些产品产出后直接在农贸市场或早市粗放销售,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品牌塑造。特色农业品牌意识薄弱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4. 销售流通渠道不畅。

对240户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进行调查,发现92.16%的农户在投资特色农业的时候担心特色农产品及服务的销售问题,77.21%的农户没有和企业或中介机构形成稳定的收购关系,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69.53%的农户因为盲目的跟风行为导致产出品滞销。销售环节存在的明显无组织性和恶性竞争的态势,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流通领域缺乏流通操作规程,造成农产品运输途中的二次污染或损耗,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农业物流体系亟待建设。

5. 发展资金不到位。

抽取尚未开展特色农业的100户农户进行调查,发现42%的农户很想尝试特色农业生产,但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表现在:一是农民自身资金储蓄少,长年耕作大田作物的农民,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产品利润低,导致农民缺乏发展特色农业的资金。二是依靠金融机构贷款困难,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限制条件多。三是政府资金补贴范围较窄,申请门槛较高。例如2005年下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规定,养殖鸡牛羊等都需要达到一定存栏量、具有养殖规模才可以申请政府资金补助,较高的补助条件,令普通农户难以企及;同时政府资金补贴标准落后于市场变动。例如2010年3月4日,由沈阳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财政局共同制定的《沈阳市2010年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共35条,给予特色产业发展资金补助,但像今年物价上涨,原材料也上涨的情况下,农户收入并没有很大增加或者没有增加,甚至出现不如去年的情况,严重削弱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时,就需要政府及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调整补贴标准,增强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

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和方向

结合沈阳市农业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十二种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并提出发展方向。

1. 林果业。

通过政策引导和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寒富苹果、树莓和葡萄的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生产,把寒富苹果打造成极具东北寒地特色的农业品牌,打造世界最大的树莓生产基地和全国大棚葡萄第一产区;加大名优特品种创新力度,重视新品种培育和市场研发。如苏家屯永乐经济区的美国白鸡心葡萄和正在试种的“巨玫瑰”葡萄品质优越,特色突出,特别是“巨玫瑰”葡萄目前市场销售价格可以达到每千克20元,经济效益显著。

2. 蔬菜产业。

继续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反季蔬菜,重视新奇特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如荷兰黄瓜、以色列番茄、彩椒等;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目前急需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和推广工作,对农药、化肥等施用建立明确统一的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 特种专用玉米产业。

重点发展以高直链淀粉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爆裂玉米为主的原料玉米,以糯玉米、黑玉米、甜玉米等为主的菜用玉米和青贮玉米等专用特种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积极培育特色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饲料和玉米罐头等,增加特色玉米的加工转化率,走精深加工之路。

4. 高油大豆产业。

重点推广含油高、含蛋白高的辽豆11号、铁丰31、辽豆14等品种,加大对高油大豆品种选育力度,解决高油大豆品种较少,含油量较低的问题;严格按照《辽宁省高油大豆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优化种植,大力推行轮作方式。

5. 优质特种稻产业。

高度重视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和硒锌营养稻的研发和种植,严格操作规程,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快研发黑米、紫米、红米、香米、软米、巨胚米等特种稻,并做好深加工。例如上海农学院以黑米为原料加工的黑米保健粥、黑米酒、黑米饮料、黑米双歧酸奶等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广阔。

6. 食用菌产业。

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多样化品种,尤其鸡腿菇、双孢菇、猴头菇等珍稀品种的引进培育力度。

7. 西甜瓜产业。

引进推广新品种,尤其是早熟品种,提高亩产效益;加大特色西甜瓜的品牌保护力度,维护品牌形象;建立西甜瓜种植示范基地,探索形成西甜瓜种植新技术。

8. 花卉产业。

壮大百合、玫瑰、香石竹、菊花等适宜在沈阳种植的专业高档花卉生产基地,加大花卉的出口创汇;普及花卉的种植技术如花棚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努力实现科学化培育;积极试种引进新品种,加大培育力度,丰富花卉品种,如玫瑰新品种的培育“蓝色妖姬”、“双色玫瑰”等。

9. 花生产业。

建立花生种子繁育基地、鲜食花生生产基地;重视黑花生、彩花生等特色品种的引进培育工作;注重花生的精深加工,向花生奶、花生油、花生酱等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延伸,提升花生种植效益。

1 0. 小杂粮产业。

选择传统产区,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搞好小杂粮产品的深加工,例如荞挂面、荞香酥、苦荞速食面、杂粮八宝粥等,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1 1. 特色养殖业。

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以牲畜和家禽饲养业为主体,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并重点向有机化、绿色化养殖方向发展;加大狐貂貉特种养殖品种的引入力度,适当扩大养殖规模;巩固发展现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鼓励开发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1 2. 休闲观光型特色农业。

鼓励将区域自然资源、新农村的村庄面貌和淳朴民风有机结合的休闲观光特色农业发展,建设过程中仍旧要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文化”的原则,形成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农业旅游特色产业;严格限制同质化发展和无特色的重复建设,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坚持特色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的永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建议

1. 选择和培育高素质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化。要注重选择那些具有产业开发所需的经济实力、区域种植所需的技术支撑和管理能力、产品成熟所需的迅速采收贮藏、加工能力以及商品上市所需的市场驾驭营销能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采取“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并建立良性的龙头企业准入考核机制、评估奖惩机制、调控约束机制和清退考核机制,保证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2. 鼓励和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

中介组织带动特色农业组织化。中介组织包括运销联合体、农村经纪人、经销大户、专业合作社和运销服务公司等。要注重选拔培养特色农业带头人、经纪人和经销大户等,在场地、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支持,鼓励其参加或主办技术培训班,树立品牌,实现地方联盟,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组建门槛,鼓励各种形式的特色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协会的注册登记,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安排一定专项基金,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并尽快出台“沈阳市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意见”,使各项扶植政策有法可依。

3. 提高和加强惠农资金补贴和监管。

惠农资金保障特色农业公平性。农业弱质公益的特性,决定了政府需要提高惠农资金额度,尤其重点资助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在资助范围和标准上建立市场联动机制。同时加强惠农资金的管理与发放,建立一套完备的资金监管制度,建立专款专用账户,确保划拨合理,足额发放,落实到位,保证公平。对违规挪用占用惠农资金、采取欺瞒手段骗取惠农资金的单位和人员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4. 研发和推广新技术及规程。

科技成果支撑特色农业科学化和标准化。鼓励农业科研部门加强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育名优特新品种、配套实用栽培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深加工技术、物流技术、包装设计技术、宣传营销技术等,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抓紧制定与国际国内接轨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程和技术标准,严格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品质的统一优良。对规模化特色农产品要及时引导树立品牌,加强知名度宣传,实现品牌化经营。

5. 加强和维护市场监管职能。

市场监管保证特色农业秩序化。借鉴美国的食品溯源制度,从特色农业生产的源头入手,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产地、等级等进行记录,以便及时追溯到问题食品的源头,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严厉打击那些以次充好,扰乱秩序的假冒伪劣产品,保护优质农产品的销售,维护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殿有,张素凤.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J].农业经济,2005,(12):24.

[2]程计则,吴义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2,(3):91-96.

丹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农业,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 丹阳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丹阳市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是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 具备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好条件。

1.1 种植业

1.1.1 粮油

丹阳市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实现了创历史的粮食“十连丰”。2013年粮食总产量50.88万t, 比2012年增产0.8%, 是全镇江市唯一增产的县 (市、区) ;粮食单产481.3 kg/667 m2, 单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15%, 比江苏省平均水平高14.24%。“稻—麦”轮作是丹阳市最基本的耕作制度, 粮食生产以稻、麦为主, 两者面积合计6.699万hm2,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5.39%,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9.58%;两者产量合计49.38万t, 占粮食总产量的97.83%。2013年油菜播种面积0.419万hm2, 油菜产量0.923万t, 与2000年油菜最高产量1.97万t相比, 下降53%。油菜与小麦同为越冬农作物, 就总体经济收益而言, 油菜一般优于小麦。随着油菜机播机收水平的提高, 其种植面积有望逐步恢复。

1.1.2 园艺

丹阳市在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的同时, 充分发挥丘岗地资源较丰富的优势, 利用江苏全省加大“菜篮子”基地建设和加快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加强对园艺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模式的推广力度, 园艺经济作物得到良性发展。2013年全市蔬菜瓜类种植面积0.821万hm2, 总产量25.37万t;食用菌种植面积729万m2, 总产量24 439 t, 产值3亿元, 主要有草菇、金针菇、杏鲍菇、姬菇、秀珍菇、冬虫夏草等, 是全国最大的反季节草菇生产基地;果园面积0.07万hm2, 水果产量1.17万t, 以桃和葡萄为主, 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市水果的80%以上;茶园0.093万hm2, 茶叶产量374 t, 以绿茶为主, 主要分布于西北部丘陵岗地区, “吟春碧芽”、“龙庆茶”、“鑫品”、“凤美剑毫”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花卉苗木0.533万hm2, 以绿化工程苗木为主。除食用菌和茶叶外, 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业优势产品类别不突出, 规模化生产水平有待提升。

1.1.3 设施农业

截至2013年, 全市设施农业达到4 485.2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设施农业发展以设施蔬菜、设施水果和设施花卉为主, 各类设施农业面积详见表1。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是丹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1.2 养殖业

1.2.1 畜牧

丹阳市畜牧业以猪、禽 (肉鸡、肉鸭、蛋鸡) 养殖为主, 是苏南地区重要的畜牧大县。2013年, 全市生猪出栏量为30.21万头, 占镇江市生猪出栏总量的46%;肉禽出栏2 135.55万只, 蛋禽存栏72.57万只, 禽类养殖量占镇江市的48%。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较高, 在镇江市各县 (市、区) 畜禽养殖规模中位居首位。在2013年镇江市县级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中, 生猪达到82.11%, 肉禽达到98.08%, 蛋禽达到98.98%, 详见表2。

hm2

注:*省级规模生猪单位2 000头以上, 市级规模生猪单位500~2 000头, 县级规模生猪单位50~500头。

1.2.2 水产

丹阳市地处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的交接地带, 区内池塘密布, 地域状况为“三山一水六分田”, 水域面积1.97万hm2。2013年, 丹阳市水产养殖面积0.742万hm2, 水产品养殖总产量3.83万t, 水产业总产值15.5亿元。

丹阳市水产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江苏省处于中上游水平, 鱼类养殖由粗养逐步转变为精养, 常规鱼类收益达到1 500~2 500元/667 m2, 青虾和河蟹收益达到2 500~5 000元/667 m2。目前, 全市水产养殖由以常规鱼养殖为主, 逐步向常规鱼和名特水产品并重转变。在水产养殖总面积中, 高效设施渔业面积0.16万hm2, 占21.56%;鱼类养殖面积0.335万hm2, 特色水产养殖面积0.407万hm2, 分别占45.19%和54.81%。特种养殖以青虾和河蟹为主要品种, 分别为0.141万hm2和0.201万hm2, 合计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6.09%。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面积累计达到0.579万hm2, 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8%。集中连片养殖规模偏小 (一般在几百亩) , 数量偏少, 良种场和产业基地建设滞后, 是丹阳渔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

丹阳市作为“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 (市) 之一, 做到了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 创建了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前, 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比例达到91%。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有230个, 其中有机食品8个、绿色食品23个、无公害农产品199个。粮油产地“三品”认证面积6.307万hm2, 占粮油总播种面积的84.75%。其他农产品“三品”认证:园艺作物面积0.259万hm2, 水产品面积0.579万hm2, 生猪4.6万头, 肉鸡55万只, 蛋鸡42万只。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 省级和镇江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4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 江苏省名牌产品6个, 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丹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在了江苏省前列,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76。围绕优势农业产业, 大力培育并壮大农业市场竞争主体, 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0家, 其中国家级3家、江苏省级9家、镇江市级32家、丹阳市级56家。坚持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创新发展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 入社农户占比85%, 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70%。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协会 (合作组织) 、协会 (合作组织) 带经纪人、经纪人带专业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形式, 有力地推进了丹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分类汇总详见表3。

2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为保证丹阳现代农业发展顺利实施, 将《丹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由丹阳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地点设在市农委, 负责示范建设的综合协调、监督指导、日常管理等相关工作。市农委负责组织管理、指导监督, 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建立逐级考核制度, 把创建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间分解到相关部门, 责任落实到人, 制定措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建立严格的考核及检查验收制度。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通过广泛动员各类媒介, 采取多途径、多层次宣传,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扩大影响, 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声势, 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2 推进机制创新, 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大力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按照《关于做好专业大户认证管理和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 (丹统筹委[2013]29号) 和《关于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 (丹办发[2014]23号) 的精神, 大力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推行专业大户认证管理和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同时,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 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跨区经营, 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行业协调机制, 强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服务的功能,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结合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 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 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形势和条件, 创新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集聚优势, 增强辐射, 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新优势。

2.3 加大政策扶持,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速度。市政府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 用于推进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以实施好米袋子工程和生态农业推进工程为重点, 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从根本上改变丹阳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不利现状。加大对主导优势产业的扶持政策。结合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 对符合现代农业总体规划要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有助于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和项目, 如现代农业发展确定的农产品加工、粮油生产、蔬菜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 苗木花卉、食用菌、茶叶、水果等园艺作物种植特色产业以及农产品物流和休闲观光农业, 优先在土地征用、立项、财政、信贷、税收及人才引进、产权重组等方面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继续实施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相关扶持政策, 加大农业信贷力度, 建立农产品基地补助、用电用地税收优惠和信贷扶持优先等政策, 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经营主体核定授信额度, 实行银企联手连续扶持, 市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按规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2.4 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导向, 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金等投入现代农业,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专项扶持、鼓励资金等财政资金, 以及科技费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其他政府资金向示范区倾斜。多渠道争取国家及省级以上各类专项资金。按照相关政策和渠道, 积极创造条件, 争取各级政府项目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以及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

不断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引导民间资金投向示范区建设, 加大设施园艺、休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市场建设、物流业的投入。

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融资对接服务活动, 进一步拓展企业与金融单位的联系渠道, 促进银企建立合作关系, 为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融资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各金融机构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支持丹阳现代农业发展。争取国家农业开发银行向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贷款;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现代农业和科技型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对现代农业企业的贷款担保。创新农业金融支持体系,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增加农业信贷资金。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保险业务。

2.5 加快品牌培育, 提高产业竞争力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提高企业在周边地区同质产业中的竞争力, 引导企业形成新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 增强产业竞争力。以实施好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为契机, 重点引导丹阳粮油加工、茶叶精深加工等重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组织企业抓好产品提档升级, 农产品加工业以江南面粉、同乐面粉、莲湖面粉、康力乳业、正大油脂等企业为发展主体, 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加强技术改造力度, 努力增强产品知名度。茶叶精深加工业以吟春碧芽公司为核心, 通过整合技术、资金、品种等资源, 形成茶叶加工产业群, 提高丹阳茶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同时, 着力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以稻米和黄酒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为重点, 注册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苏米”、“丹阳红”等, 通过合理的品牌包装、营销, 引导丹阳市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鼓励和引导重点优势企业引进技术、人才, 注重新产品研发。为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牵线搭桥, 鼓励企业挂靠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产品质量。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组织优势企业开展产品提质增效活动, 努力提升产品质量,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注重产品外包。优化产品包装设计, 提升产品外包形象, 广泛开展广告宣传, 组织企业参加产品会展活动, 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

2.6 强化区域合作, 促进地区联动发展

金融助推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9

一、金融支持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不协调

金融业体系还不够健全, 直接融资的比例与意愿相对偏低, 金融业有效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市场拓展、资产质量、盈利水平、风险化解能力和抵御能力等都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 衡阳市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

(二) 现代服务业整体层次与金融支持的综合效应不够协调

目前, 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成为推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三产业增加值1 897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2.2倍, 年均增长13.1%。2010年, 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31.62亿元, 是“十五”末期的2.3倍, 年均增长13.1%, 占当年全部服务业的45%、GDP的16.3%,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4%。但从微观层面来看, 还存在着生活性服务业区域发展失衡、生产性服务业步伐跟进失衡等难题, 尤其是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几乎是空白。同时, 现代服务业多数为中小企业, 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的业务拓展空间。

(三) 信贷投入增长幅度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不够协调

2010年末, 衡阳市现代服务业贷款余额为113.2亿元, 居全省第5位, 增长率为21.2%, 低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23.4%) 2.2个百分点。全市60%左右的信贷资金投向第二产业, 对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投入效应作用较弱, 存在着明显的边缘化倾向。

(四) 金融服务能力与现代服务业旺盛的资金需求不够协调

目前金融机构开发技术比较落后, 电子化程度较低, 金融工具和品种单调,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在金融创新中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 利用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资本、货币市场发展滞后, 对现代服务业效应较弱。至2010年末, 衡阳市有A股上市公司仅1家, 不属于现代服务业;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 也主要分布在传统资源型行业。

(五) 金融发展环境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不够协调

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逃废金融债权时有发生, 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不健全, 力度不够, 金融债权保全上合力不够, 融资环境亟待改善。至2010年末, 衡阳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家, 注册资本2.1亿元, 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需求。一些县 (市、区) 党政领导没有真正把金融业放到现代经济核心的地位去认识, 真正通晓金融知识、掌控驾驭金融能力的领导干部还不多。个别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手段的运用上, 缺乏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强有力的推进措施。

二、金融支持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形成发展合力

当前衡阳市正处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 提高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日趋紧迫。为此, 要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重视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长期不懈地狠抓贯彻落实, 务求取得实效。

(二) 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出台《金融支持衡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十二五”时期金融助力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 形成一套着眼于现代服务业、配套现代服务业稳定健康持久发展的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协调指导。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要紧密配合, 加强协调, 建立金融支持衡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组和联席会议制度, 发挥推动、沟通、协调和考核的作用。三是设立奖励基金。政府筹资作为奖励基金, 对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 深化金融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 着力优化金融组织机构, 吸引外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来衡阳设立分支机构, 对外资银行机构要实现零的突破, 争取设立油茶期货交易所, 引导金融机构在中心城区集中布局, 鼓励和支持地方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县域延伸分支机构, 为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拱有力的金融支撑。

(四) 拓宽融资渠道, 发挥资金效应

一是健全银企合作机制。当务之急要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 为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提供畅通渠道。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 如争取南岳旅游、耒阳油茶在创业板融资;推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三是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引导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金融业务交叉销售和综合拓展, 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四是积极引进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民营资本进入企业, 政府牵头建立民间信托投资公司, 采取入股分红等方式进入企业, 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 推进金融创新, 提升服务功能

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 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包括外汇、咨询、结算、风险管理等业务保障, 满足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鼓励金融产品创新, 推广金融衍生产品, 拓展中间业务, 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规避风险的渠道和工具。全面推动小额贷款和油茶林权质押贷款, 大力扶持经营分散、资金需求规模小的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发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 开办公共服务产品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 促进现代公共服务业快速发展。

(六) 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

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 篇10

关键词:衡阳市,物流业,第三方物流,物流基础设施

现代物流业是衡阳市重点培育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将衡阳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湖南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湘南物流中心, 是衡阳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1. 物流需求量与物流总量快速增长

衡阳市在“十一五”期间,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商贸流通业发展快速, 大型超市及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不断壮大, 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正在形成。201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104.48亿元, 同比增加15.7%, 占GDP比重为7.36%。全市物流总额2650亿元, 物流总费用为229亿元, 占GDP的16.1%, 进出口总量在2010年达到9亿美元, 2005-2010年间实现24.8%的年均增长速度。

2. 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0年, 衡阳市各行业、各部门拥有各类仓储设施达40多万平方米, 车辆达20多万台, 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95.00亿吨公里, 增长25.4%。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177.62亿吨公里, 增长25.8%;水上货运周转量17.38亿吨公里, 增长21.6%, 客运周转量80.03亿人公里, 增长16%。全市公路线路年末里程1.78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49公里。预计到2020年, 衡阳市物流运输基础设施系统将形成以2个千吨级码头、4个铁路货运站、6个公路枢纽货运站为依托, 以水运网、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为基础, 以衡阳市周边高速公路和内外环公路为通道网络, 以城市主干道为配送道路体系, 全面构建由码头、铁路货运、公路主枢纽货运站系统和货运通道网络、配送道路网络体系三个方面构成的衡阳市物流运输平台, 形成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综合运输体系。

3. 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截止2010年, 衡阳市共有各类超市和市场222个, 从业人员9.89万人,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2.12亿元, 增长19.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113.08亿元, 增长37.1%。其中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8个, 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 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全市现有主要商业网点数量为206个, 其中2000平方米以上百货店和专业店21个, 超市44个, 商品交易市场37个, 农贸市场48个, 星级以上宾馆、酒店43家, 各类商业网点数量所占比重相对均衡。

4. 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启动, 现代物流企业已经起步

衡阳市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启动, 白沙、松茶物流园分别有3个和4个物流企业入园。招商局物流集团、中储股份、璐辉物流、中电物流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已经在衡阳投资。到目前为止, 全市共有各类物流企业180余家, 其中以“物流”冠名的有42家, 仓储企业56家, 承担境内外货运的企业80多家。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利形势

1.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420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15.1%。其中, 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64.42亿元, 增长4.4%;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为645.73亿元, 增长21.1%, 工业实现增加值562.74亿元, 增长21.8%;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19亿元, 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6:45.5:35.9;人均GDP20599元。衡阳处于我国中部地区, 又是老工业基地, 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及支持重点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 衡阳物流业的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2.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110家, 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总产值1812.73亿元, 拥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全市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强劲, 销售过亿元的176家, 涌现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 支撑了衡阳工业的快速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共有上下游关联企业近600家, 有效带动产业向上下游方向延伸发展。衡阳市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突出发展优势产业, 实行工业倍增计划, 到2015年, 五大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培育衡钢、特变电工、水口山、核工业、汽车零部件五个佰亿元产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3. 传统物流业初具规模

衡阳市是传统的商贸物流中心, 雁城大市场、五一副食批发市场、西园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的改造升级, 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衡阳进行产品中转、分装和配送, 为衡阳市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启动, 在27个“十二五”规划物流重大项目中, 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的有17个, 到2015年, 所有物流园和物流中心都将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为衡阳物流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 指导思想

围绕衡阳加快推进“四化两型”进程的战略目标, 以培育现代物流企业为主体, 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资源,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平台, 建立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作规范、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 把衡阳发展成集铁路、公路、水运等多方式联运于一体, 以白沙洲、松茶物流园为中心, 成为连接珠三角、辐射鄂、桂、赣的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湖南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使现代物流业成为衡阳发展的新亮点。

2. 发展目标

依托衡阳区位、资源优势, 以市区大型物流园为轴心, 各县 (市) 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物流基础设施为纽带, 全面构筑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四大平台, 建立以大型物流园区为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综合型、专业型物流配送为节点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物流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物流运作效率显著提高, 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将衡阳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湖南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湘南物流中心。

四、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1. 空间布局

根据衡阳市“四化两型”的战略部署和经济发展要求, 按照产业物流贴近企业、商贸物流贴近市场的原则, 形成衡阳市现代物流空间总体布局:构建一个枢纽, 建设两个园区, 培育三大体系, 发展多个物流配送中心。即构建以铁路为核心、集水运、公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现代运输枢纽;重点建设好“白沙洲物流园”和“松茶物流园”;培育物流网络、物流企业和物流信息平台三大物流体系;发展多个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内合外联高效便捷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2. 主要任务

(1) 建立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按照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要求, 对全市分散的物流资源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运营、拍卖撤销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 完善功能, 发挥效益。建设培育以白沙洲、松茶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物流中心为骨干、以配送中心为基础、以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网络体系。

(2) 打造全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移动、电信、电视有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营运企业, 打造衡阳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加强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 建立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各专业市场之间信息沟通交流的机制, 实现物流资源互通共享。

(3)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湖南省经济流向、产业聚集以及交通布局等特点, 加强衡阳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要加强对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等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 充分考虑物资集散通道、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及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 尽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线点结合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 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4) 大力发展重点领域物流

第一, 重点发展工业物流。要引导衡阳市工业企业实行主副分离, 第三方物流介入, 使工业制造企业按照国际分工原则, 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产品,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次, 重视发展农产品物流。提高农产品资源配置效率, 建立起物流畅通、集散高效、配置合理、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产前、产中、产后物流服务体系。最后,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整合商业、销售、粮食、医药等资源, 破除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 积极发展壮大超市连锁、专卖连锁、药品连锁及其它新兴业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销、配送中心、仓储式购物中心、以及总代理、总经销等现代营销方式, 鼓励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加快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 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 成员由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地税局、市公安局、市国土局、市工商局、市交通局、市口岸办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协调产业布局资源整合等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

2. 实施优惠政策扶持。

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优先合理安排供地, 并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对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免和贷款利息补贴。重点项目用水、用电在报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后, 按工业用水、用电标准收取。对落户物流园区新办独立核算的物流企业, 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财税政策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3. 培育物流骨干企业。

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 优先向国家、省申报A级物流企业和物流营业税试点企业, 实行“绿色通道”政策。支持工商企业改变“大而全, 小而全”的粗放式运作模式, 调整、重组企业物流业务, 逐步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工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 可整合企业的物流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 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 逐步实现物流专业化。鼓励物流企业之间进行收购、兼并和重组, 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

4. 成立物流协会与中介组织。

成立物流行业协会, 发挥行业协会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推广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作用, 促进行业自律。鼓励创立物流中介机构, 发挥中介机构在物流信息传播、物流技术服务、物流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区域物流交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长征.陕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J].江苏商论, 2008, (4) .

[2]陈怀远.滁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PEST和SWOT分析[J].特区经济, 2013, (2) .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科技进步;农业;沈阳市;农产品;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S-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77-02

沈阳市土地和耕地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农业发展空间广阔。但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同时,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此情况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发挥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作用。

1 沈阳市农业发展现状

沈阳市农业资源丰富,并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体系。目前,沈阳市的土地总面积为12 729 km2,其中农用地面积9 880 km2,占总面积的77.6%;耕地面积6 824 km2,占农用地面积的69.0%。

截止2012年末,全市的设施农业面积为10.3 万hm2(15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面积20.3 万hm2(305万亩);畜牧小区累计达2 179个,规模养殖量占总量的45%以上;“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发展到36个,“一村一业”专业村达920个。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量连续7 a达30亿kg以上,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0%左右。

沈阳县域地处平原地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省内最大的粮食产区,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电器、陶瓷、木材加工、农副产品等多个支柱产业。另外,沈阳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繁荣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同时,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宝贵的资金支持。

2 沈阳市发展农业科技的基础条件

沈阳市现有涉农高等院校7所,国家、省、市科研单位11家,农业科技企业及科技创新企业80多家,是全国涉农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聚集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科技支撑。近年来,依托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沈阳市先后建立了工厂化农业、农产品安全、食用菌、动物胚胎、花卉、蔬菜、生物农药等7个农业技术与服务中心和1个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3 科技进步在沈阳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在农业发展方面实现了以下3个转变:农产品由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再到农产品自由贸易、出口创汇;农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农村发展由改变贫穷落后局面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在沈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中,科技进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实施种子工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良种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基础,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全市围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林果及花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及繁育,加快种子产业化配套技术的研究攻关,大力提高种子产业化水平。同时,加强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和科学饲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水平,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3.2 发展农产品加工工程,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通过支持大宗农产品加工与转化技术的研究,注重先进加工设备的引进与开发,推进农产品加工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原料供应基地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及生产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3.3 扶持工厂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发展优质高效集约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是依托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在相对可控环境条件下,以工业化的工艺流程和管理体制进行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是沈阳市发展高效农业的重点。通过设计研究适合沈阳区域特点的系列化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及相配套的环境调控设施,推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3.4 开展农业资源环境研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技术研究,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为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林地改造、盐碱地改良、测土配方、节水喷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平衡施肥、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水资源污染治理、规模化生态养殖等技术(工程)研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5 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先导,围绕沈阳市农业主导产业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农业、畜牧业高科技发展中心(市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多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扶持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实现全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载体。

3.6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助推先进技术应用

强化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通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实施,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同时,加大农民市场主体的培训力度,建立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组织实施农民科技经纪人、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民科技讲师团等工程,加大新型农民、创业型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实到农业生产中,传递到千家万户。

4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目前,沈阳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成为新的目标方向。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政策、科技、投入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

4.1 利用科技进步保障粮食安全

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十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2 利用科技进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随着各级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应加强农业投入品及外源污染物的监控与治理技术研究,完善主要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尽快形成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4.3 利用科技进步实现生态安全

目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亟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低碳、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篇12

1 发展现状

1.1 黄牛数量大幅下滑后企稳回升

2000—2006年, 阜阳市养牛数量大幅下降, 至2007年底, 全市牛存栏量26.95万头, 与2000年的120.5万头相比, 下降了77.6%。主要原因:一是用途改变影响。过去养牛是以役用为主,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现在耕种田地不用黄牛了, 导致大批耕牛遭淘汰。二是外出务工影响。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使得一些养殖户不再养牛。三是农村经济发展影响。随着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养牛又脏又累, 很多青年农民不愿养牛。四是比较效益影响。虽然目前牛价已达历史高位, 但相比养牛投入的人力、资金和成本, 特别是养殖母牛效益更低, 养猪和养禽效益更划算。另外, 个别地方农村社会治安状况问题, 也挫伤了农民养牛的热情。可以说, 此次黄牛数量的大幅调整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 也是肉牛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经过程。从2007年开始阜阳市黄牛数量即开始止跌回升, 目前已连续3年增长。2010年, 存栏30.7万头, 同比增长4.1%, 出栏28.4万头, 同比增长2.2%。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黄牛散户大量退出的高峰期已经过去, 目前基本进入退出与进入平衡期;二是规模化肉牛育肥的快速发展, 推动黄牛的数量较快回升。

1.2 规模化肉牛育肥异军突起

近年来, 牛肉价格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势头。目前阜阳市的牛肉价格为33.5元/kg, 活牛平均价格达到16.0元/kg以上。虽然养殖母牛的效益比较低, 但是养殖育肥牛的效益非常可观。养殖户出栏1头肉牛可获利1 000元以上。受此推动, 肉牛规模养殖发展迅速, 涌现出了一大批养牛大户和规模育肥场。目前, 阜阳市规模育肥户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2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2 000多个, 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24家。其中, 临泉县蓝天牧业公司入选国家标准化畜禽示范场。

1.3 新模式新技术推广应用初见成效

为提高养牛效益, 阜阳市积极探索提高养牛综合效益的养殖新模式。如临泉县的“牛—沼—菌”养殖模式, 利用牛粪和沼渣种植食用菌, 养殖户每年仅牛粪出售就可增加收入400~500元/头,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又避免了粪便污染环境。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 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大大降低了育肥牛的饲养成本。目前, 阜阳市90%以上的规模牛场使用青贮玉米育肥肉牛。

2 存在的问题

2.1 母牛数量急剧减少, 牛源供应出现紧缺趋势

饲养1头母牛每年需要投入2 000~3 000元, 3年只能产2头犊牛, 比较效益偏低, 远不如育肥架子牛。因此, 养殖户普遍不愿养母牛, 导致母牛数量连年减少, 肉牛产业发展结构失衡。由于阜阳市母牛急剧减少, 使得架子牛数量严重不足。育肥户只能到全国各地购牛, 导致东北、西北等架子牛供应紧缺, 价格节节攀升, 架子牛价格高、购买难问题表现突出。

2.2 品种改良面临滑坡, 肉牛产业化发展滞后

由于母牛数量大幅下降, 各地原有的改良站点业务量萎缩、停业, 旧的良繁体系被打破, 而新的体系没有形成, 改良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亟待加强。肉牛产业化发展滞后, 缺乏大的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目前, 阜阳市肉牛产业是“两头在外”, 即从外地购买架子牛育肥, 出栏的育肥牛又直接销售到外地,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3 对策

3.1 加大母牛养殖的财政补贴, 建立能繁母牛保险制度

从国家层面对饲养能繁母牛给予扶持。农户养殖母牛可按500~800元/头或者每出栏1头犊牛800~1 000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 增加养殖母牛的综合经济效益, 增强农户养殖母牛的积极性。仿效对奶牛和能繁母猪的做法, 实施能繁母牛政策性保险制度, 降低母牛养殖户的经营风险, 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3.2 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化经营, 整治及规范肉牛市场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引进和培育肉牛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肉牛产业化经营步伐, 积极引导养殖户和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共同分担母牛养殖成本和市场波动风险。扶持组建肉牛专业合作社, 创建优质牛产品品牌, 延长产业链条, 增加肉牛产业的附加值[2]。加大劣质注水牛肉和走私牛肉的打击力度。依法整治和规范牛肉市场, 真正做到优质优价, 劣质下架, 切实保护肉牛生产经营正常秩序。另外, 鉴于盗牛现象严重挫伤农民养牛热情, 严重妨碍养牛业发展, 建议国家立法, 对盗牛集团及其主犯严判重罚, 保障养牛农户的基本权益。

3.3 加快肉牛产业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

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加强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大力普及先进适用技术。特别要加强对秸秆利用和母牛繁殖性能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开发秸秆饲料资源, 阜阳市是平原农区, 秸秆饲料资源丰富, 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 将使农作物秸秆这一农业主要污染源变成饲料资源, 降低养牛成本, 提高养牛效益[3]。

3.4 提高养牛综合效益

在20世纪80年代, 牛既能提供役力又能提供厮肥, 母牛还可以供架子牛, 养牛综合效益较高, 帮助许多农民实现脱贫致富。随着人们对养牛业要求的变化, 养牛以产肉为主, 用途比较单一, 综合效益下降, 农民养牛热情下降[4]。要促进肉牛业健康发展, 必须提高养牛的综合效益。可以发展乳肉兼用型品种, 推广西杂牛挤奶技术。抓住安徽省加快奶牛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积极推广奶牛公犊育肥技术, 拓宽牛肉供应渠道。从畜牧业发展的长远观点看, 养牛业必须走生态养殖的道路, 对规模养殖场、户应进行合理规划, 根据土地容纳牛粪便污染的能力, 规划肉牛发展数量, 实现人畜和谐, 对大规模肉牛必须考虑治污生态环境的协调, 促进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4]。

摘要:通过对阜阳市肉牛产业现状的调查和总结, 分析了当前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期促进阜阳市现代肉牛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肉牛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安徽阜阳

参考文献

[1]来德强, 赵晓宁.永寿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 2011, 37 (1) :78-80.

[2]曹礼辉.我国肉牛产业现状及趋势展望[J].农民科技培训, 2010 (11) :23-24.

[3]张立.利辛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1) :371.

上一篇:多媒体图像下一篇:项目及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