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高校

2024-07-01

南阳市高校(精选12篇)

南阳市高校 篇1

伴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具有职业化、国际化、市场化为目的的中国散打王争霸赛也使得全球武林风起云涌, 引来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击和民间侠客等国内外高手纷纷挑战散打王, 加上国家对竞技武术一系列的鼓励政策, 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 中华民族的国粹再次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并形成一股强大的中华民族冲击波, 席卷全世界。

高校从来都是文化传播的“集散地”, 散打运动以其独具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社会价值以及特有的强身健身价值, 在社会中所产生了的巨大影响, 并受到高校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注。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散打运动作为一种体育课程资源走进了部分高校体育课中, 并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呈现出在全国各高等院校逐年普及的态势。本文结合散打运动的文化特点、教育功能、技术特点、对南阳市高校散打运动现状中的教师资源、场地环境, 以及学生的心理指向等都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与同行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师、普通高校在校生。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期刊、报纸、因特网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和关于高校散打运动的文献成果, 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调查访问法:

走访了南阳市四所高校的20名体育教师。

(3) 问卷调查法:

对南阳市四所高校的普通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192份, 有效问卷190份, 其中男性100人, 女性90人, 有效率95%。

2 结果与讨论

2.1 南阳市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现状

通过调查96%的被访者表示喜散打运动, 且男性喜欢程度明显要高于女性, 90%被调查者希望高校开设散打课程, 这表明散打运动在高校开展有比较好的学生基础 (表1) 。

这一调查显示 (表2) , 南阳师范学院和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散打运动项目, 其中南阳师范学院有专业散打教师和配套设施并使用专业的教材, 其他三所院校没有。这说明散打运动在南阳高校的开展状况不理想, 从校方对散打运动的态度也决定了散打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情况。

由表3可知92%的学生是通过媒体杂志认知散打的, 95%的学生认为散打运动过于暴力激烈, 而忽略了散打运动是我国的国粹, 除了有利于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外, 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 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文化生活, 通过武德教育更能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有增进友谊等作用, 因此此项调查表明学生对散打的开展认识不够全面。

2.2 影响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因素

影响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研究从学校的师资力量、选用的教材情况、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生的认识态度因素、校园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 学校的师资力量

四所高校中南阳师范学院散打运动开展最广泛, 其作为是综合性大学办学能力较强, 下设体育学院, 专业的散打教师运用教材丰富的知识和自身熟练的技术, 加上体育学院的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对于学习散打算是具备了各种各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学习散打动作的基础上, 可以进行简单的竞技训练。散打运动在体育学院属于学生的必修课, 但在普系却没有开设, 其原因也是由于没有适合普系学生的教材。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学生自发组织的散打社团, 但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适合的教材, 而其他学校的办学能力有限再加上散打教师严重匮乏, 使这项运动在其他高校中均无开展, 这也是影响高校开设散打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2.2.2 教材情况

目前我们还没有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散打教材。普通高校散打教材应突出其教授对象为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教材的编写应体现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体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 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现代高校散打教学现状, 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认真研究学校散打教育, 明确学校教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关系, 提倡“尚武崇德, 健身养身”的民族体育精神。

2.2.3 学校领导对散打运动重视程度

对学校领导重视度的调查中, 通过对20位教师及部分体育部、系主任的访谈, 了解到学校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课程并不十分支持, 有些领导认为散打运动是拳打脚踢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安全危险。还有一些领导认为目前学生性情浮躁, 行为规范较差, 散打运动可能诱发学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 导致打架、斗殴, 影响学校的稳定。领导对散打的不了解和误解, 严重影响散打在高校的发展。

2.2.4 学生认识程度

问卷调查显示四所高校的在校生多数认为这是目前国际国内都流行的一个运动项目, 有一定的吸引力。男、女生对散打的喜欢程度有差异, 男生偏重于难度较高的竞技, 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防身, 女生多数参与多是为了增强体质交流感情。

3 结论与思考

3.1 提高学生对散打运动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

散打项目是在遵循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 强调的是一种教育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人们会在合作中相互理解、彼此帮助、消除隔阂, 利于族群、社会的稳定。我国自古弘扬“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文关怀即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全面发展有着一致性, 同时也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所倡导的“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 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相吻合。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特色就是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 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 主张教育须兼重身心, 显然在体育与文化和教育这一结合点上, 与现代奥林匹克的教育理想可谓是不谋而合的, 两者之间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首先教育者要从思想上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对散打运动的态度, 其次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的高度上得知散打的正真涵义, 从而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3.2 通过影视作品和媒体提高学生对散打运动的兴趣程度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一种传承手段用其自身独特的写实方法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和认同。它体现了与传统美感迥然不同的神奇性和休闲性,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和认识散打的魅力。其中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武林风最为引人瞩目, 正是由于媒体的大量宣传才使得民间和国外的散打爱好者都有以技会友的机会。

3.3 借助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开展散打运动

高校体育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考核方法, 忽视学生身体、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导致学生上课时身存心异, 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已不适应“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 已无法协调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关系, 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层次的需要。

建立高校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体育社团教学体制可以发挥体育教育的潜在功能。发展高校散打运动必须与建立高校体育社团教学体系相依, 将促进校园文化的优化与建设, 塑造良好的体育文化, 起到“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 从而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在校园体育文化和散打活动中培养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 养成经常参加散打锻炼的习惯。

因此, 建立体育社团教学体系, 以发展学生兴趣, 完善自我为出发点, 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素质的提高, 从而提高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邱斌, 张庆建.高校散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2) :66-67.

[2]申国卿, 王晓娟, 许卫国.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1) :102-104.

[3]卢昊.谈如何提高高校散打课的教学效果[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26 (3) :76.

[4]阳亚雄, 童世敏, 杨洪.对散打运动在重庆高校开展情况的分析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84-85.

[5]王铁流.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散打教学可行性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7 (1) :73-75.

南阳市高校 篇2

衡阳市第四届高校社团交流会于10月31日在我院圆满结束,此次大会汲取了前三次大会的经验,使此次大会社团的交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也提高了我院在衡阳市各大高校的威望。针对此次大会,总结如下:

一、大会情况介绍:

此次大会有七大院校参与,共有150人与会(社联代表近30人),会议时长2小时(上午10:00~12:00),大会分为社联代表会(地点1306)和社团代表会(地点1301)。会中代表发言积极、礼貌,交流深切。

二、大会成功举办,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筹备充分

10月21日召开本部门筹备动员会,安排和明确大会前期的各项工作。10月29日召开部门筹备工作会,汇报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

大会流程、《参会人员联系表》、《参会人员登记表》、《大会职能安排表》 等材料准备到位。

2、大会形式及流程安排合理

形式上,此次大会分为两个会场:高校社联代表会场和高校社团代表会场。流程上,社联代表与社团代表先在同一会场会面,由致辞人致完辞,社联代表前往另一会场后,两会正式开始。

3、宣传到位

各社团以会议的形式,由上至下,逐级宣传;

校内海报、横幅宣传。

联系各高校社联,统计参会人数,传达大会主题。

4、组织到位

此次大会分工明确,会场布置、接待、登记、主持、咨询、引导等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开展。

5、服务到位

认真、热情对待发放邀请函、接待来宾及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

6、交流到位

大会采取两会的形式召开,从人数和时间上都给代表以更多的机会,让各代

表都有机会交流,从而使交流的层次更深。

三、大会中的不足

1、社团代表会场人数多,仍然有大部分代表想发言确没有机会。

2、据统计,社团代表会场,提问题的人多,但给予解决的确少。

3、由于经验不足,自由交流环节没有应急备案。

4、来宾人数超出预期统计人数,应急方案不足。

南阳市高校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沈阳市高校学校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影响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因素,针对不足提出促进沈阳市各大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沈阳市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羽毛球 发展 沈阳市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体育运动。通过羽毛球练习不仅能够使锻炼者的关节和筋骨得到锻炼,还能够磨练其意志力,因此它是一项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人都适宜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1]。早期羽毛球是一项绅士的体育娱乐活动,进入中国人民的视线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我国优秀羽毛球选手以其出色表现及傲人的成绩一次又一次的捧起奥运会冠军、世界锦标赛冠军、大师赛冠军的奖杯时,这项运动才受到广大人们的重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沈阳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羽毛球的爱好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对近些年来有关文献进行查阅,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记录相关信息,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法。在沈阳市选取十所高校,每个学校发放50份问卷,共计发放500份,收回问卷460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2.0%,其中有效回收问卷436份,有效回收率为87.2%。

3.訪谈法。通过对所选十所学校的学生对课余羽毛球的参与程度进行访谈,宏观的了解沈阳市高校大学生目前对羽毛球的喜爱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沈阳市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情况

根据所调查的沈阳市十所高校的业余运动情况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篮球,其总人数为97人,占总比重人数的19.4%,这充分说明了篮球是一项受众群众较多的,颇受大学生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位于第二位的就是羽毛球项目。其选择羽毛球为课余时间锻炼的人数为96人,占总人数的19.2%,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人们选择羽毛球的根本原因是,作为一项体育锻炼的手段,在没有技术要求过高的情况下,它是最简单易玩的,上手较容易,并不需要多大的意志努力,并且对人数的要求也极低,只要两个人就能顺利地进行该项目。

(二)沈阳市高校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对羽毛球运动的受喜爱程度

对于羽毛球的受欢迎程度可以通过以下的数据得知。根据调查,只有36人不喜欢打羽毛球,占总人数的7.0%,而这一部分人中,女孩子过多的选择宅在家里,或是蜗居在寝室看电影、看韩剧等消磨时间[3],而放弃参加体育锻炼。

(三)沈阳市各大高校大学生对羽毛球的认知情况

羽毛球这项体育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简单性、大众性决定了它在我国的普及度较高。作为休闲娱乐的体育项目,随处可见羽毛球的身影。

(四)沈阳市各大高校大学生对羽毛球的了解渠道

爱好产生的前提是兴趣的产生,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注意的指向与集中[6]。对于羽毛球运动的喜爱也是一样,没有哪个人是出生的时候就注定喜欢某一项事物。通过对10所高校的调查来看,同学们了解羽毛球运动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朋友推荐的;有的是因为对于明星的喜爱才关注这项运动的。

(五)沈阳市高校大学生羽毛球有关羽毛球场馆的硬件设施情况

通过对所选十所学校的学生对课余羽毛球场地、器材设备是否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337人对大多数的羽毛球场馆都持有满意的态度,占总人数的67.4%,一半以上。

对影响沈阳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因素调查中可以看到,影响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因素有很多,而硬件设施不足占在第一位,有200多人有学习羽毛球的欲望,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但由于设施的不全面,使其不得不放弃从事这项运动,而求其次的运动。其次就是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无论是哪一所学校,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领导的要求基本上都会促进某些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沈阳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多数是喜欢从事羽毛球这项运动技术的,并且绝大部分人对羽毛球的了解是较深入和具体的,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羽毛球场地等原因放弃选择从事这项运动。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缺少人性化的课程内容设置会使整体课程结构较为单一,而课时比重相对较少。

(二)建议

优化教学设置建设,加大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羽毛球场馆的使用率,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羽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开拓学生获得羽毛球知识的视线和途径,有意识培养学生对于羽毛球运动的兴趣,创造完美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喜迎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羽毛球运动中来,让学生在一种开放、互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金瑞.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刍析[J].赤峰学院院报(科学教育版).2011.10:153-155.

[2] 赵敏.我国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陕西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99.

[3] 陈海波.浅论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25.

[4] 王隆化,陈忠.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体育科技.2011.5:35-37.

[5] 翁琳.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99-101.

[6] 叶青,周志辉,张若波.对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的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75-177.

南阳市高校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南阳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河南工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在校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阳市高校学生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动机分析

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动机是学生个体进行传统体育养生行为的动力,是引起学生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直接原因,是推动学生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从表1可以看出,南阳市普通高校医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传统体育养生动机的选择排序依次为兴趣爱好(59.8%)、养生益寿(28.3%)、完成学分(16.3%)和调节压力(4.3%),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养生益寿的动机,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动机的选择排序上相同。

2.2 南阳市高校学生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形式分析

学生是以不同的组织方式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从学生专业的分组(表2)来看,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形式是常规体育课和体育选修课,占所有形式的前两位。相比之下,医学类的学生选择个人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为15.2%。

2.3 学生参与传统体育养生的频度分析

调查表明(表3),南阳市普通高校学生每周参加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次数并不理想,大于3次的共有162人,占总人数比的33.7%,2次的占49.5%,1次的占16.8%。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南阳市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传统体育养生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但以兴趣爱好为主。(2)课堂已经成为目前南阳市普通高校开展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形式。(3)南阳市普通高校学生每周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频度较低。

3.2 建议

(1)提高重视程度,促进传统体育养生持续发展。各个高校领导应该重视本校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开展。当高校开展传统体育养生形成特色后,要考虑持续发展,将中华名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到传统体育养生教学当中去,在教学和研究中加以重视。(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除了安排体育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传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自觉的进行学习练习。同时要加强传统体育养生教材建设,加强中医健身理论和养生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3)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氛围。充分发扬我国传统中医文化中的养生精髓,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健康养生知识的教育,同时应向学生宣传运动养生、心理养生和饮食养生的科学知识,举办一些关于养生文化的讲座,加强校园体育养生文化的建设,从而使南阳市高校学生在浓厚的传统体育养生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传统体育养生意识和传统体育养生行为。(4)加快场馆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各个高校领导应对传统体育养生教学和俱乐部开展缺乏场地器材的实际状况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建造或者开发室内场馆。根绝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等简单易行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保持文化氛围,保证传统体育养生的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金鼎, 魏东.高校开设养生体育课的效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1.

[2]高会军.试析快节奏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9.

[3]丁连元, 谢惠蓉, 岳宝爱.传统体育养生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0, 9.

[4]曲宗湖, 杨文轩[主编], 周登嵩[执行主编].高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5]黄友军.关于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21:190-191.

南阳市高校 篇5

5日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我市2013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启动,本次计划招募70人,其中支教13人、支农12人、支医15人、扶贫10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20人。

今年“三支一扶”的招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20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2013年应届毕业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25周岁以下(1988年1月1日后出生),研究生学历年龄可放宽至28周岁(1985年1月1日后出生)。其中,支教岗位须是师范类专业或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支医岗位须是医疗卫生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支农岗位须是农林牧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扶贫、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岗位不受专业限制。

本次报名参加“三支一扶”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为2年,期限为2013年7月1日至6月30日。在服务期内,高校毕业生有工作、生活补贴,按照规定,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每月待遇分别不低于1500元、1600元、1700元。另外,所有参加“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都要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同时由当地财政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南阳市高校 篇6

【摘 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初步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对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他们体育习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提高人们身心健康的保证,大学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较好的锻炼。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沈阳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并且这些大学生是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图书馆中的有关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

1.2.2问卷调查法。初步确定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相关影响因素问卷,通过专家评定后,最后形成了正式问卷。随机选取沈阳市8所高校24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235份,回收率为97.9%,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5.8%。

1.3专家访谈法

在研究中对问卷内容结构的设计对部分专家进行了走访和咨询,听取专家的意见。

1.4数理统计法

在研究中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分析

影响沈阳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分析: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

2.1个人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对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学生的生理状况趋于稳定,他们的力量、肺功能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对他们体育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心理上是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他们对健康观的理解,从调查结果可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健康情况教好,他们改进健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在采取改进自身健康状况上,选择调节饮食结构上所占的百分比最多,选择加强锻炼居第二位,调节作息时间排在第三位,无所谓排在第四位,可见大部分学生采取调节饮食结构来提高自身的健康,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锻炼的方式,这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2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首先学校的教学因素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教学评价上经常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不注重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评价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势在必行,不然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在教师方面上,体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所以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在体育设施上,体育设施是学生养成体育习惯的保证,可根据调查[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原国家教委教体厅[1992]14号《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所规定的标准差距很大,所以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生方面,大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上,有21%的学生愿意参加,有50%的学生无所谓,有28.3%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可见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占少数。

2.3社会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学生在社会中主要受同辈群体的影响较大,因为在同辈群体中,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较接近,所以同辈群体会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另外在社会中,大众媒体是影响学生体育习惯的又一个因素,他们可以通过媒体了解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和信心,如在大型比赛中学生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风格和技术会深深的影响大学生,这会促进他们体育习惯的形成。

2.4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家庭虽然不是大学生主要的锻炼场所,但会对影响体育习惯的形成,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家庭体育锻炼的环境、家庭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家庭从事体育锻炼的形式都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形成,特别是家长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家庭对体育锻炼的支持状况来了解家庭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有52.2%的家庭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支持态度,可见总体上家庭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支持的.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影响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形成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3.2建议

3.2.1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自身的体育锻炼态度,激发自身的体育锻炼动机。

3.2.2学校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体育场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习惯场所。

3.2.3在体育行为上,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锻炼,从而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

沈阳市高校散打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篇7

1. 散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学生对散打认识的不足

散打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体育内容, 特别一些男同学, 对散打运动非常的狂热。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有一些学生散打学习的动机不正确, 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简单的认为学习散打后就可以防身, 不被别人欺负, 还可以模仿武侠电影里的英雄行侠仗义。学生的这总认识比较肤浅, 并没有真正理解到散打运动的内涵, 没能理解散打是对礼仪、修为、意志、忍耐的锻炼。学生对散打认识的误解是各高校散打教学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1.2 散打教材的缺乏

当前沈阳市高校散打教学用书没有统一的材教, 教材比较陈旧, 教材内容更新慢, 理论内容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些高校使用的是自己主编的教材, 都是各学校武术教师根据多种竞技散打教材内容拼凑而编写的, 由于这些教材大多没有经过科学的实证, 并不能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目前还没有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适用于高校的散打教材, 是困扰散打教学的一个问题。

1.3 教师力量的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沈阳市高校散打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结合方面不合理, 很多散打教师都不是武术专业出身, 都是别的专项教师担任教学。而女老师人数比例更少, 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不利于散打运动的全面开展, 为了促进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 必须要加强散打教师队伍的建设。

1.4 武德教育的缺失

中国有一句老话习武先修德, 可见武德在散打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武德培养较少, 在教学中过多的关注学生散打技术、战术、基本能力的培养, 没能对学生进行武术修养的教育。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散打认识的片面性,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武德的培养, 视武德为学习之根本, 更好的继承、发展散打运动。

2 散打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2.1 加强对散打的宣传

由于当前很多学生对散打运动的理解不够全面, 高校要加强对散打运动的宣传, 增强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使学生明白散打运动的内涵, 发挥散打运动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为大学生提供散打运动的交流平台, 发挥高校的传播功能, 利用和改革高校教育模式, 大胆创新, 将高校散打运动向着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2.2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为了提高散打教学的质量, 要提高散打教师的师资力量, 学校要加大引进优秀散打教师的力度, 使教师的年龄组成、学历组成、性别组成更加合理化。对现有的散打教师加强职后培训, 定期举行学术交流, 研究当前散打教学的改革发展, 总结教学中的得失, 逐步完善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加合理化, 为学生的散打教学做好引路人。

2.3 重视学生武德的教育

在散打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武德的教育, 使学生从习武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为, 吸取中华武术多年来的传统武德,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做到德艺兼备, 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结实的基础, 力争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才是散打教学的终极目标。

2.4 加强教材的编写

针对当前散打教材缺乏的现状, 散打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教材的编写中来, 深入、系统的研究教材存在的不足, 分析问题的所在, 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 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论证, 更新教材内容, 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更能体现出时代的特点, 为散打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小结

散打是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 散打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有着较高的教育功能, 在普通高校开展散打教学, 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散打运动的广泛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促进高校散打教学的发展, 要将教材、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 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更新, 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 将散打教学放在整个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来研究, 一定会促进散打教学在高校的蓬勃开展。

摘要: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深入, 高校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 体育教学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沈阳市的很多高校将散打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发现散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基本技术训练、缺少对武德的教育等等, 影响了散打教学的全面开展。本文主要对沈阳市高校散打教学进行研究分析, 希望为散打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沈阳市,高校,散打,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俊峰, 董世彪.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散打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 2008 (02) .

[2]冯年娣.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散打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科技风, 2008 (21) .

[3]朱亚伟.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因素解析[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0 (01) .

[4]赵敏.我国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家科技, 2011 (04) .

[5]赵昆.普通高校散打课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今传媒, 2010 (12) .

南阳市高校 篇8

1 贵阳市普通高校瑜伽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在贵阳市普通高校中, 许多学生们因为感觉新潮和时尚而跟风学瑜伽。事实上, 不少学生的身体柔韧度和灵活性不够, 平衡性与控制力也较差。在瑜伽课堂练习时, 显得十分僵硬, 失去了瑜伽运动的动作美和形态美韵味。学生们的形体基础与身体素质呈现良莠不齐的现状, 给高校瑜伽教学带来较大阻碍。

比如瑜伽基础动作拜日式中的手触脚式 (又称前屈式) , 对练习者身体的柔韧度要求较高。如果学生身体柔韧度和灵活性较好, 伴随着均匀的呼吸和身体的前屈, 前额可以缓慢地触碰到双腿, 双手 (或手指) 轻松接触到两脚后侧, 双腿挺直。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流利, 动作优雅大方, 给观赏者带去美的享受, 自己也会感到身体中的正能量得以释放和燃烧。相反, 柔韧性差的学生, 有的仅能将将手伸到膝盖处, 有的背脊呈拱桥状, 不仅动作不“达标”, 外观也不优雅, 达不到瑜伽练习的效果。贵阳市普通高校瑜伽教学中, 经常会碰到第二种情况, 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 贵阳市普通高校瑜伽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古板, 缺乏多样性和创新。通常的教学方式是直观教学法, 即教师动作示范, 学生模仿练习。具体而言, 是这样一种“程序化”的教法: (1) 课前15~30分钟里打坐冥想, 以专注意念、放松肌肉、打开身体; (2) 配合呼吸、体位练习, 模仿练习基本动作; (3) 反复练习, 掌握动作体式要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机械化, 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者的内心感受:未洞察学生练习时的情绪变化, 是否真正做到“忘我”和“静心专注”;未注意瑜伽体位是否符合学生情况, 学生是否感到舒服和放松;未关注教学效果是否实现, 是否让学生的身心感到彻底平衡和放松。这样, 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 而灵活实施教学方法, 科学编排动作, 自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常, 刚开始学生们会兴致勃勃, 觉得瑜伽充满乐趣和美感。但久而久之, 反复的模仿练习, 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长期无法完美完成动作, 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领悟不到瑜伽中的精神境界, 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放弃练习。

1.3 师生良性互动缺乏

在贵阳市普通高校的瑜伽课中, 由于通常采取“教—学—教—学”式的直观教学方法, 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再加上课时少、任务紧、人数多, 教师往往会为了赶课时、赶进度, 而忽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教”显得有些功利化, 似乎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学生的“学”显得被动化, 好像是为了跟上教师的步伐而“练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少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感受, 不能有的放矢地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也没有第一时间将内心的感受告诉教师, 即使身体不适也未提出, 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 贵阳市普通高校瑜伽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瑜伽这项运动, 集众家之长, 吸取了广博的学科知识, 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饱含了精深的人生哲理。所以瑜伽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贵阳市普通高校的瑜伽教学, 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瑜伽本身的运动功效, 将古老的瑜伽理念与现代的社会文明相结合,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改变高校瑜伽教学的现状, 促进高校瑜伽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1 瑜伽与心灵塑造的融入教学

瑜伽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运动, 可以帮助人调节心态、舒缓压力、释放心情, 回归到平静、祥和、淡定的心境。瑜伽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体位, 都有着相应的功效。高校学生, 大多数是瑜伽初学者。因此, 无须追求完美, 不必要求学生“一步到位”, 达到标准动作。而是让瑜伽教学与心灵塑造相结合, 让学生感到练习的过程是舒缓的、舒适的, 身体和心灵都得以放松。

首先, 在开课前,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 循环播放瑜伽轻音乐来营造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状态。在此过程中, 充分融入哲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念。引导学生们一边打坐冥想, 一边放松全身心, 将所有的烦恼、郁闷、不快抛之脑后, 似乎走进了绿油油的大自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阳光的温暖与美好。其次, 教师在用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去引导学生精力集中、专注于肢体的练习, 使身体得以充分放松、心灵受到净化。让学生在每一次伸展手臂、屈直双腿或弯曲脊椎时, 都感觉到身体前所未有的放松, 所有的细胞都被激活, 心中仿佛洋溢出一丝慵懒, 又充满了蓄势待发的正能量。再次, 再采取尝试性指导方法引导学生练习。引导学生如何吸气、如何吐气, 如何将呼吸与动作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学习拜日式时, 先从最简单的体式学起, 配合呼吸反复练习。最后, 再逐渐增加难度, 加入其它较为复杂的体式。这时, 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状态变化, 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那份难得的心灵平和与宁静。

2.2 瑜伽与形体训练的有机结合

瑜伽运动具有塑造形体的功效, 而形体训练的本身也是集塑身与健美为一体。在贵阳市普通高校的瑜伽教学中, 可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 在瑜伽教学中穿插形体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增强平衡力, 强化瑜伽练习的身体基础;另一方面, 形体训练可以纠正学生的基本姿势, 如伸、屈、蹲、俯、仰等, 让学生练习瑜伽时动作更加标准和优美。

那么, 如何将瑜伽教学与形体训练有机结合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相应的形体训练内容进行练习。假如班级中的学生普遍平衡力和控制力较差, 在做一些需要保持体位的动作时往往会难以坚持。比如单腿站立伸展式, 许多学生平衡力不足, 无法站稳;前屈式, 学生柔韧性不够, 无法弯曲脊椎、伸直双腿等。练习这些动作前, 教师就可以先集中学生, 进行形体把杆练习, 训练身体的伸、屈、环、绕, 练习腰部和腿部的柔韧性, 增强控制力与平衡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进行单独辅导, 通过压腿、拉肩、前伸、后屈、下桥、踢腿等形体动作, 来训练学生的柔韧度、协调性和控制力。

2.3 瑜伽与养生理念的相互渗透

瑜伽运动具有健身强体、治疗保健的功效, 这与保健养生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可以在瑜伽教学中渗透保健养生理念。首先, 瑜伽运动中存在运动损伤的危险,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预防损伤, 形成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比如教学前, 先让学生热身, 将身体充分打开, 然后再打坐逐步进入状态;练习时,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关注学生的感受。这样, 就会很好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养生理念源于中医, 中医注重四季养生, 瑜伽教学中也可以根据这一理念编排四季瑜伽。比如春季养肝胆, 可以选择伸展式、拜日式等体位;夏季养心肠, 可以选择鸟王式、背部伸展式等体位;秋季养肺肠, 可以选择弓式、树式、鸵鸟式等体位;而冬季养肾、膀胱, 可以选择猫式、蛇伸展式、骆驼式等体位。最后, 养生理念中讲究阴阳调和, 注重人的身体、灵魂与呼吸的统一, 从而形成“身、心、息”合三为一的价值内涵。这与瑜伽的注重身体平衡、意念专注、心态平和、环境安宁等思想大相径庭。所以, 高校瑜伽教学中渗透养生理念, 可以促进促进练习中学生们身体与心灵、肉体与灵魂的高度统一,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意识。

3 结语

瑜伽进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也是大众体育锻炼意识增强的表现。从贵阳市普通高校瑜伽教学现状中, 我们可以窥见当前高校瑜伽教学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瑜伽教学的质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方面。另外, 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创新教学机制, 构建和谐瑜伽教学环境, 切实提高瑜伽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瑜伽是一门塑造形体、修身养性的综合性运动, 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本文以贵阳市普通高校瑜伽教学为例, 深入分析了高校瑜伽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师生良性互动缺乏。据此, 结合瑜伽的功效及学生的实情,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促进高校瑜伽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展现瑜伽运动的形体美、健康美和心灵美。

关键词:高校瑜伽,瑜伽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敏, 刘珺.高校瑜伽教学研究[J].学校体育学, 2012, 13.

[2]魏志英.湖南省普通高校瑜伽教学的现状调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 .

[3]万益.高校瑜伽教学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5) .

南阳市高校 篇9

(一) 社团成员概况。

从表1可以看出, 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相当, 分别为53.6%和46.4%;从年级构成上看, 大一新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 人数占47.7%, 大四最低, 仅为1.6%, 依次呈现出年级越高, 参与度越低的趋势;从政治面貌看, 共青团员占绝对多数, 为82.0%, 党员为13.3%, 群众为4.7%;从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看, 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的比例为68.0%, 占了大多数, 而非学生干部仅为32.0%;从其来源看, 来自农村的同学占43.0%, 来自城镇的同学为32.0%, 来自城市的为25.0%。从被调查者年级上可以看出, 社团成员数呈直线下降的趋势, 直接造成了社团干部梯队结构“脱节”的现象, 不利于社团自身的发展。

(二) 学生参与社团状况。

1. 学生参加社团的数量和类型。

参加1个社团的学生占了大半, 约为59.4%, 参加2个社团的学生占了34.4%, 参加三个及以上社团的学生比例较少, 约为6.2%。从社团类别的角度看, 社团类别齐全, 但各类型社团数量不平衡。文娱体育类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 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类型, 占到36.7%;其次为学术科技类, 由于此类社团贴近学生需求, 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瞩目, 占到26.8%;随着社会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进一步重视和认可, 公益实践类社团日益增多, 数量排第三;而理论学习类社团却相对较少, 不到文艺体育类社团的三分之一。

2. 学生对所参与社团的认识。

在问到“加入社团前, 你对其工作目标、体制和理念了解程度如何?”这个问题时, 仅有3.4%的学生对自己所参加的社团很了解, 49.5%的学生比较了解, 30.8%的学生仅了解一点, 还有16.5%的学生几乎不了解。说明学生们在选择社团时更多是从自己的爱好出发, 没有真正、完整地去了解该社团的结构、性质及运行方式, 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选择加入社团具有盲目性。

3.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频率与参与度。

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性不高, 对社团所开展的活动, 只有12.5%的学生每次都参加, 38.4%的学生经常参加, 43.6%的学生偶尔参加, 5.5%的学生几乎从不参加。通过访谈发现, 部分学生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原因在于社团活动档次较低和社团活动通知不及时, 这使得部分学生不愿或不能参加社团活动。

(三) 社团管理状况。

从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来看, 有67.9%的学校社团有自己的章程, 认为自己所在社团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十分完善”和“比较完善”的仅占46.9%, 由于社团内部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清晰的社团发展规划, 致使一些社团成员流动性快, 缺乏生命力。

在财务方面, 各高校社团会费平均水平为12元/年。其中, 61.7%的会员认为收取的会费金额合理。但是, 在调查“你了解所在社团的会费使用情况吗?”时, 仅有32.8%的会员对社团财务有所了解, 大部分会员不了解社团会费使用状况, 他们表示社团的财务缺少公开性和透明性, 希望能够公开社团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从指导教师的配备来看, “有指导教师”的社团占59.4%。其中, 指导教师“每次都参加社团活动的”只占3.9%, 经常参加的为17.2%, 偶尔参加的占多数, 为34.4%, 从不参加的也占到了3.9%。实践表明, 指导教师的合理配备和精力投入对提升社团的活动层次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比学生社团规模的迅速扩大, 指导老师的配备比例严重不足, 加上一些新兴社团的时代特征较强, 无法配备专业对口的指导老师,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团的提高。

(四) 社团开展活动状况。

在问到“你认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哪?”时, 41.6%的学生认为社团开展活动的重点应放在“锻炼学生成员能力和增长知识”上, 另有35.6%的学生认为重点应放在“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兴趣爱好”上, 仅有14.8%和4.0%的学生选择“服务学校, 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服务社会,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际上, 出现这种数据差异的原因在于当今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上的务实和功利性。在活动设计上, 51.6%的社团成员认为社团活动应该由“学生设计、学生组织”, 43.8%的人认为应该“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 但由学生组织”, 仅有3.9%的人赞同“教师设计、学生组织”, 0.8%的人赞同“教师设计、教师组织”。这说明当今大学生更加注重社团活动中的自主性。从社团活动的质量来看, 36.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社团活动“参差不齐, 难以评价”, 26.0%的学生认为“表面热闹, 没有意义”, 25.5%的学生认为“单调枯燥、缺乏创意”;仅有12.5%的学生认为活动“丰富多彩, 很有意义”。有些学生反映, 学生社团总是在招纳新成员的时候最积极, 但不注重开展活动。因此, 在各社团的招收新成员登记表上, 前来参加的学生往往以新生居多。

(五) 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据调查, 认为参加社团活动使自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占38.2%, 有一点提高的占46.7%, 完全没有提高的占15.1%。可以看出, 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收获最大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办事能力、演讲能力、为人处事和其他。但是不难发现, 仅仅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并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对于社团的期望, 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锻炼, 能够全面提升自己”。

(六) 学生社团的物资保证。

调查得知, 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从多到少依次为会员会费、企业赞助、学校经费、社会捐赠。当对社团开展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时, 有70.7%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是直接影响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访谈进一步验证, 社团资金的短缺也是造成举办活动次数少, 质量低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团管理体制不规范。

一是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二是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社团的具体问题上, 时常存在“双重管理”和“无部门管理”以及“抢皮球”和“踢足球”的两种极端现象。

(二) 社团活动缺乏内涵, 层次不高。

贵州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内容方面, 存在“三多三少”现象, 即娱乐型的内容多, 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各种社团名目多, 而真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 而能拿出去的东西少。

(三) 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欠缺。

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总体财政支持不够, 另一方面一些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有限。

(四) 社团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社团活动通常由团委安排和组织, 社团仅限于协助上级机关开展活动, 缺乏自主性, 依旧延续着传统的“保姆式”管理模式。

摘要:充分了解当前贵州省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与问题, 有助于构建新时期贵州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从社团参与、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社团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南阳市高校 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贵阳市的高校中选取贵州师范大学等6所普通本科院校和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体育运动损伤场合

调查发现, 当前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在各层次的高校中均普遍存在, 发生的场合主要集中在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 这主要是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具有自发性、松散性所致。另外, 由于大学生课业压力的减轻, 体育活动的时间会相应的增加, 若不注意, 就会增加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

2.2、学生体育运动损伤发生地点

从安全事故发生的地点来看, 主要集中在运动场中且有对抗性的项目, 运动员由于激烈的拼抢对抗以及剧烈的身体活动, 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比如, 篮球、足球等项目, 另外, 当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是技术动作不规范时也都会增加伤害的风险。

2.3、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主要类型

调查发现, 当前学校体育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有关节的扭伤、皮肤擦伤、骨折等, 其中关节的扭伤、皮肤的擦伤最为常见, 分别占到38.5%和36.4%, 主要由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技术动作不规范引起。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损伤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并且许多安全事故在注意的情况下可以避免, 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会注意。

2.4、学生体育安全事故产生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 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上五个方面, 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学生自身的因素, 占63%。分析可发现, 大多数安全问题产生的因素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完全可以规避。

3、学校体育安全的防范措施

3.1、加强生命安全教育

强化生命安全观念, 克服纯知识、技能教学的片面性, 健康教育课程在足量的基础上要注重内容全面性, 增设敬畏生命的内容, 提高师生对生命的认知, 懂得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 强调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增进身心健康, 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3.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安全问题, 制定和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和评价监督制度, 规范和约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锻炼行为, 保证正常的教与学。在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等方面也要有制定具体的制度。另外, 要明确学校管理者以及体育教师的相关职责, 提高责任感, 配合社会和家庭, 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 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 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3.3、规范场地设施

场地器材要严格符合安全标准, 并且要定期检查。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合格的、数量足够的保安人员、消防值班人员、救生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安全保障人员。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现有的场地条件存在安全隐患时, 可以考虑临时变换教学内容, 必要时取消体育课, 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针对体质不佳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和负荷。

3.4、加强医务监督

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卫生机构, 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 并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 对不适宜参加某些体育活动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学生本人、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 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比赛活动中学生参加对体能有较高要求的运动项目时要严格体检, 并且比赛现场要确保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在场。

3.5、成立学校体育突发事故应急小组

学校要成立体育突发事故应急小组, 由学校的一把手亲自领导, 统筹全校的体育安全工作,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确保体育安全事故发生之后迅速反应、及时处理, 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 将学校体育安全作为领导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 提高领导对学校体育安全的重视程度。

3.6、建立学校体育安全评价体系

要建立学校体育安全评价体系, 评估内容涉及硬件和软件相关指标, 尽量做到全面、详细。评价工作由省教育主管部门负责, 定期对全省各地学校体育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 力争将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唐宏贵等.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4 (6) :69-71.[1]唐宏贵等.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4 (6) :69-71.

[2]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2]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南阳市加强南水北调生态建设 篇11

初春的丹江口水库,一望无际、碧波荡漾,不时有鸟儿在水面上翻飞。悦耳动听的鸟鸣声,扑面而来的湿润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彰显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质安全大于天

南阳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还是环保任务最重的省辖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点(渠首)、线(干渠)、面(水库)的核心区域和唯一接合部,南阳在汉丹流域3省7市43个县市区中处于水源核心位置,也是重要的汇水区域,是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敏感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南阳必须肩负保障水质安全的重任,担负着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南阳市一直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工作方针,本着对群众、对历史、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丹江口水源区保护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不讲条件、不计代价,集全市之智、倾全市之力,积极主动地做好水源保护工作,确保调水水质。

政绩融在清水里

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在清水里。为保护好这一泓清水,南阳市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方法,树立大环保的意识,以推进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根本解决农村面源污染为目标,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农村面源污染资源化利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全面推进水源地生态环保工作,确保了库区水质的达标。

调整结构是前提。“以不排水企业置换排水企业,以生态经济置换现有传统工业和农业经济”已经成为南阳市委、市政府的共识。

提升质量是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南阳市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培育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守住生态的“红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批”,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示范区;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精心组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落实,把好事办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控制污染是根本。一方面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是违反产业政策和违规建设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强化监管是保证。近年来,南阳市投入上亿元,全面建设环境自动监控系统,96家国控、省控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建设自动监控基站,12家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中心城区和11个县市安装1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为保障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和谐相处新画卷

青山隐隐水迢迢,氧吧宜居韵悠悠。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确保了水质安全。

南阳市高校 篇12

体育舞蹈是以舞蹈化的身体动作为基本内容, 以男女双人舞蹈动作配合为主要方式, 达到竞技比赛、休闲娱乐、健身健美、陶冶情操和交流感情目的的体育艺术类运动。自80年代初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以来, 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并得到了普及, 随着高校的体育的改革, 体育舞蹈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 但是体育舞蹈受到很多教学方面的影响, 阻碍了体育舞蹈在高校大学体育中的发展。

按照国际统一标准, 体育舞蹈可分为摩登舞、拉丁舞两大类, 共10个舞种。摩登舞包括华尔兹舞、探戈舞、维也纳华尔兹舞、快步舞和狐步5个舞种。拉丁舞包括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斗牛舞5个舞种。体育舞蹈的步法灵活多变, 表现各种风格和舞姿, 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开展, 充分体现运动生理、心理和美学的价值, 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活动。

一、研究对象对方法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市普通5所高校 (设体育舞蹈课) 的200名大学生, 每个学校40名, 男女各20名。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舞蹈的学术研究, 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2) 专家访谈法:对专家和老师就有关体育舞蹈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交谈, 获取相关信息。

(3)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2份, 有效问卷180份, 回收率96%, 有效率93.8%。

(4)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关数据、材料进行归纳。

二、结果与分析

1. 目前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 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从表1中调查的认知度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很了解的只占所调查人数的0.7%, 一般了解的占46.75%, 还没有达到一半, 而不了解的占到24.4%。从而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同学对体育舞蹈了解甚少, 素质、意识都很差。这就需要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适当加入一些体育舞蹈理论课, 讲授一些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

(2) 对大学生选择舞种的调查分析

由表2学生选择所喜爱的体育舞蹈种类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 既想学交谊舞, 又想学具有艺术魅力的国标舞, 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华尔兹的占66.7%, 恰恰的占52.2%。之所以选择这些舞种是因为简单易会, 实用性很大。有的高校完全以交谊舞教学为主, 有的又完全以国标舞教学为主, 并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将两者有利的结合。

(3) 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查分析

由于体育舞蹈本身的特点受教学时数的限制,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表3可以看出, 58.3%的学生认为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常规化, 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 认为内容和方法新颖的只占到12.8%, 而内容方法单一枯燥的占到28.9%。可见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手段少, 教学方法不科学的问题, 使得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逐渐丧失, 严重影响体育舞蹈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体育舞蹈各个舞种之间的风格、运动特点具有相似性的这一特性,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风格相似的不同舞种依次进行教学, 同时兼顾它的艺术内涵和审美观念, 从而断绝教学内容出现跳跃性展开的情况发生, 同时也避免因学习内容安排的不合理造成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情况发生。

2. 影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因素的调查分析

(1) 体育舞蹈的师资力量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体育舞蹈的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调查发现, 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队伍还存在一定问题。

表4可以得知: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中专修体育舞蹈专业的人数很少, 部分从事教学的教师是从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转过来进行体育舞蹈教学, 又缺乏有效的培训, 所以直接影响体育舞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发挥专业的教师的核心作用, 加大对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提高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

据了解, 由于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压力较大, 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舞蹈的学习就相应的缩小。体育舞蹈相对来说比较系统、复杂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教学时数, 比较难掌握好体育舞蹈的动作要领, 无法很好地熟悉体育舞蹈的技术风格和音乐节奏。所以, 只有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练习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时间,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以开设一些体育舞蹈俱乐部、训练班的形式来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 进而能够熟练地掌握体育舞蹈技术动作, 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 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

(3) 体育舞蹈的场地器材

体育舞蹈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舞蹈的教学场地, 在调查的学校中, 虽说有室内的场地, 但是空间很小, 设施不完善, 想参加体育舞蹈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 这样就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当然, 因为学习体育舞蹈首先要练习形体基本功和各种舞步的基本步, 由于体育舞蹈有很多旋转、移动的动作、方向与路线, 所以对场地设施有特别的要求。由此可见场地设备的缺乏, 使体育舞蹈的教学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也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缺乏课外体育舞蹈的开展和提高

课堂教学只是为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和基本技术组合打下基础。调查中得知学生缺乏自主创编和课下锻炼的意识。要发挥教师学生体育舞蹈协会的作用, 适当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舞蹈表演和比赛, 为学生提供交流技术、切磋舞艺的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 使学生在比赛中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主动参到此项运动中。

三、高校发展体育舞蹈的一些相关建议

1. 合理、科学、系统规范的安排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来合理、科学、规范的安排体育舞蹈的技术内容, 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不同、水平的差异, 高校的体育舞蹈技术教学应以基础为主, 在教授学生体育舞蹈的内容里以学生喜爱的项目为主, 培养学生的气质、乐感和风格。

2. 重视与完善现有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体系

在影响体育舞蹈教学诸因素中, 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点。目前在我国, 专业体育舞蹈教师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学生学习、课余时间练习体育舞蹈的时间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 这些都对体育舞蹈工作在各大高校中推广与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 高校应发挥专业教师的核心作用, 改善体育舞蹈的教学方法, 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各大高校开展体育舞蹈业余培训班、俱乐部的情况, 尽可能地增加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课时数, 使学生练习、巩固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时间更加充分, 增强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3. 举行体育舞蹈比赛促进体育舞蹈教学

在大学体育中传统的体育项目占主导地位, 并在各省市或全国高校之间的比赛很多, 这些比赛的好坏会给学校带来荣誉和一定的影响力, 所以高校领导对于这些运动项目也比较重视, 各项投入的也比较多, 学生对于这些项目的运动意识也很高。体育舞蹈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 是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 如果在高校间多进行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舞蹈比赛, 加大对体育舞蹈进行宣传, 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 促进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和进行体育舞蹈锻炼的意识, 来提高体育舞蹈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4. 改善和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加大场馆建设, 加大对体育舞蹈选项课的重视程度,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场所。通过体育舞蹈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 造形体,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提升气质和风度, 学生良好的心态, 增强审美情趣, 塑造新的自我, 增强自信心。

四、结语

体育舞蹈在我国高校已成为大学生中的热门课程, 而其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上升态势, 但高校体育舞蹈的开设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另外, 高校中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器材设施, 以及教师培训力度。同时教师在教好学生的同时, 还要认真研究体育舞蹈的内涵, 使当代大学生在最美的境界中认识生活、认识世界, 产生强烈的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为将来步人社会形成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为健康生活的创造者和引导者。

参考文献

[1]冯萍, 等.健美操与体育舞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晓敏, 张宏磊, 牛大三.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可行性[J].衡水师专学报, 2002 (l)

[3]陈立农.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

[4]荣丽, 等.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舞蹈开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3) .

上一篇:可转债投资下一篇:实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