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共6篇)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1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自成立以来,按照“储备稳库、经营兴库、管理强库”的发展思路,发扬“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已任,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目标,服务新农村建设,积极参与当地“优质小麦高产攻关项目”,对农户免费进行储粮技术培训,认真宣传执行党的惠民政策,努力探索实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内部管理
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允许各类社会主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国有粮食企事业开始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转变,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企业发展趋向面临重新选择。粮库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形势,理清发展思路,形成“吃政策饭是暂时、吃市场饭是永恒”的发展理念和“打铁须得自身硬”的发展共识。观念的转变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在行动上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责任制。首先完善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制定了仓储管理、安全生产、奖惩、库百分考核制度等系列制度和办法,并汇编成册。其次是严格执行储粮规范,认真坚持查仓制度。再次是坚持清洁卫生制度,创造良好储粮环境。
加强人本管理。通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是目标激励。根据百分考核制度的量化指标情况进行考核。切实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其次是利益激励。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坚持不让奉献者吃亏的原则,让奉献与所得利益成正比。再次是自尊激励。凡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领导关心职工及家庭,增强企业的和谐度及凝聚力。
严格成本管理。管理制度措施的制定,各项措施的落实,任务目标的考核,都要围绕着成本这个核心进行。在降低采购成本上,坚持优中选优。同时严把入库粮质关,采取材料消耗定额管理,运用科学保粮技术,减少用药量,从而降低储粮成本。
二、塑造外部形象
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粮库为进一步体现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在当地群众及周边粮食企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联合**农技站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和“优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适时到各村做农业科技讲座,发放农业科技明白纸,在产前、产中、产后对农民进行指导。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人数2000多人次,发放明白纸20000余份。
联合**供销社开展“优质农资直接入户”活动。把徽商农家福、绿丹农、九禾、中化等知名农资企业集团的优质生产资料以示范村的形式直销给农户,如中化集团**示范村、**艳阳天示范村、**鲁西示范村等,让农民“花血汗钱、买放心肥”。仅肥料为农户每袋节省15元左右。
联合**绿肥厂开展“优质种子代繁”试点。把繁育出的优质种子让种粮大户、村干部及部分农户示范种植。粮库按高于市场价2~4分钱每斤敞开收购,优质小麦相对普通小麦不仅产量多而且价格高,亩均增收80元左右。为当地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
配合镇委及时向广大农民朋友传达党的惠民政策,特别是对农村的种粮大户及粮食经纪人进行农业和粮食法律法规、土地流转方针政策的宣传。
利用粮库具有科学储粮技术的优势,为当地农户进行农村储粮小粮仓建设示范改造500余户。同时,针对农户在储粮过程中对虫害处理的困难情况,派出储藏技术人员对农户免费培训,培训3000多人次,有效的减少家庭分散储粮的损耗。户均节约300元。
在粮食销售方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竭诚为客户服务,靠质量吸引客户,靠真诚感动客户,靠信誉巩固客户,以周到热情的服务同周边粮食加工企业,如:**面粉公司、**面粉公司、**面粉公司等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三、创新收购方式
随着多元主体进入粮食购销市场参与竞争,粮库认真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宣传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因时而动,拓宽渠道,确保稳定粮源,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农户卖粮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
通过“粮库+农村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户”方式,明确优质品种小麦的价格,切实保证优质优价,利用经济利益吸引农户。初步形成了品质优质化,生产专业化、购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形式。
预约收购,扩大收购市场份额,在做好固定场所
收购的同时,职工分片分组,按约定时间、地点深入乡村积极开展上门主动收购。
主动联手个体粮食收购户,利用个体粮食经营者分布面广,人数众多且经营手段灵活的特点,使其成为粮库粮源的组织者。
努力培育和发展粮食经纪人队伍,利用粮食经纪人的中介作用,搞活流通,增加粮源。
采取以上方式,粮库年度最低价小麦收购1.2万吨,库存总量3.2万吨,仅优质小麦的收购为当地农户人均增收100元左右。
四、夯实园区基础
粮库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受库容量等硬件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及为三农服务的力度。为破解这一瓶颈,粮库深入贯彻**委“**计划”的精神,按照**镇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县局“粮食产业园”建设要求,坚持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竭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以粮库为中心的**粮食产业园,目前,**粮库达到3.2万吨的总仓容,以收购、储备的方式为将来园区的物流运输、粮食深加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粮食产业园的建设为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国家的惠农政策,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要有一定桥梁和纽带。粮库将主动融入市场,承担应有责任,依托自身的场地、设施和社会资源等优势,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构建粮食收储、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2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师寨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通过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主导产业, 从而带动多种经营产业的发展, 发展了地方经济, 提高了农民收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加快蔬菜种植业, 稳定发展畜禽养殖业, 从而形成了师寨镇特色“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了张寨、果园2个食用菌66.67 hm2示范方;在黄堤口、徐堤口建设了2个食用菌33.33 hm2示范区。2013年投资逾2 000万元在北常线 (徐堤口村) 南占地33.33 hm2建设了香菇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服务基地。通过1年来的实践, 充分证明师寨镇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正确的, 基本上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1 主要做法
1.1 基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其规划是根本、是基础。镇党委、政府从摸底调查入手, 派多个工作小组, 深入各村做好摸底调查工作, 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在做好结构调整规划的基础上, 加大品种结构的调整, 主要是盯住市场干、围绕餐桌转, 这样才能使结构调整真正实现增收的目的。师寨镇紧紧依靠自身基础及已形成的产业优势, 牢牢抓住“科技扶贫”的契机, 摈弃旧有的“靠规模求效益”的发展思路, 由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型, 打造品牌, 着力发展栽培科技含量和市场附加值较高的品种,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1,2]。
1.2 前提是要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
一是通过召开师寨镇村干部大会, 鼓励部分种养大户出列会议, 宣传上级制定的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使其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让他们明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二是采取组织村干部及群众到外地参观的方法, 使他们的视野得到开拓并亲眼看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后, 农民收入增加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从而转变群众观念, 使他们与镇党委、政府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在行动上达到步调一致;三是采取效益对比的方法, 转变广大农民群众陈旧的思想观念, 提高了农民的认识, 从而在全镇掀起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四是通过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 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 把每家每户的土地合理地流转出来, 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集约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3,4]。到2012年, 全镇共流转土地800 hm2, 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1.3 关键是树立产业结构调整致富的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师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就是要树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典型, 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主要是在食用菌、蔬菜、畜牧3个方面抓了几个典型, 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师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
1.4 重点是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想掌握主动权, 其方式之一就是打造特色农产品, 以增加收入,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开发特色产品,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镇形成了食用菌、蔬菜及果品专业村, 这几种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师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提高其特色经济发展的实力, 富裕了当地群众。
师寨镇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带动了果品加工业、果品营销业、苹果及香菇包装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壮大了经济实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
2 丰县师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2.1 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2012年, 全镇木耳生产已突破2亿袋, 产值达5亿元以上, 全镇36个行政村中已有32个村木耳生产初具规模, 并形成了18个木耳生产专业村, 成立了12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从业人员逾1.7万人, 年销售收入逾5亿元, 纯收入超过2.6亿元。全镇食用菌已通过的绿色食品认证1个、无公害食品认证2个, 2011年又有2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了无公害产品, 产品产地已通过检测。建设了14个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新建建筑面积3 hm2的苏北亿元级食用菌批发市场, 全镇拥有经纪人、专业生产技术人员逾2 800人, 食用菌 (木耳) 生产规模已跃居全省第1位。
2.2 蔬菜生产实现新突破
全镇设施蔬菜1 200 hm2, 建设1个200 hm2高标准超大钢架弓棚示范区, 形成了4个33.33 hm2标准化无公害示范生产基地。蔬菜产量及产值分别为1.8万t、3 400万元, 比2012年分别增长10.0%、21.4%。形成程庄、马庄2个蔬菜专业村。
2.3 畜禽养殖实现新突破
全镇养殖鸡达60万只、养奶牛400头、生猪2万头、养牛1 500头、养羊2 500只、养鸭1万只, 已建立2个养殖专业村。全镇畜禽产值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0%。
2.4 果树面积增加
师寨镇全镇果树面积333.33 hm2, 其中优质红富士苹果246.67 hm2, 史月堤和史老家2个66.67 hm2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示范园, 曾多次荣获省、市、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称号。示范园所生产的优质红富士苹果多次荣获省、市、县优质评比金奖称号。
2.5 蚕桑养殖稳步发展
湖桑种植面积533.33 hm2, 2012年产值达3万元/hm2。形成了冯屯和汪屯2个面积为33.33 hm2生产基地。
3 结语
丰县师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 农业生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从农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远远满足不了现状的需求, 要走出师寨镇看其外面的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发展要着眼于未来, 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此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宝花.旬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384-385.
[2]李剑富.江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J].农业经济, 2006 (12) :62-64.
[3]张宏喜.双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4) :366.
[4]胡务义, 潘飞云, 徐爱凤, 等.淳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1) :6-8.
[5]刘凌霄.农业主体适应性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 (10) :30-32.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3
一、基本情况
松原是199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南端,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地处中温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3°7′至126°11′,北纬43°59′至45°32′。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结合部,京哈高速、珲乌高速、哈大高铁及多条国省干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境内有“三江一河一湖”,即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和查干湖,总径流量400亿立方米,水资源丰沛。全市总人口278万,有汉、蒙、满、回等31个民族,幅员面积2.2万平方公里。辖扶余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乾安县、宁江区和松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松原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哈达山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共78个乡(镇)、1124个行政村。
松原市资源富集,潜力巨大,素有“粮仓、肉库、渔乡、油海”的美誉。现有农业人口205.9万,农村总户数49万户。有耕地125.9万公顷,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光照、无霜期长和降雨量大等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油料基地,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部分农户外迁或常年离乡进城务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市规模经营大户呈迅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全市现有种田大户16558户,约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1%,种植面积达266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同比2000年,种粮大户由2000年的1600户发展到15558户,增长了9.7倍,经营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266万亩,增加了11.1倍。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多措并举,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全市粮食总产量从2002年的400万吨连续迈上500、600、700万吨,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13.5万吨,超过省政府下达的660万吨任务的8.1%,连续三年稳定在700万吨的较高水平,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扶余市、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均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松原市不仅具有粮食生产的优势,而且优质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每年花生播种面积在12万公顷左右,产量达35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在1.5万公顷左右,产量达50万吨;葵花面积在1.5万公顷左右,产量达3万吨。盛产优质水稻的著名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的前郭灌区、全国最大花生生产县(扶余市)、全国闻名的马铃薯之乡长岭县均在松原市。201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280亿元,比上年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由全省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大幅度高于经济增速。
二、松原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松原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的各项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实施了一批重大水利和农业项目,全面推进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优化升级,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加,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农村公路得到全面提升,建制村晴雨通车率100%,自然屯晴雨通车率达到52%,农村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56公里。沥青路2232.3公里、水泥路2963.79公里、砖路1985.1公里。全市农田机电井总数达到19.7万眼,其中,大井2.7万眼,小井17万眼。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250万亩,喷灌面积90万亩,滴灌面积110万亩。去年7月中旬到8月下旬出现了严重旱情,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38.66万公顷。我们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农田水利工程和膜下滴灌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旱期间,气象部门共发射炮弹688发,增加有效降雨3亿立方米,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
2.强化龙头带动,稳步发展牧业经济
一是畜牧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粮集团长岭、正邦集团扶余、齐全公司宁江3个大型生猪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华西希望集团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和乾安玺辉肉驴养殖及深加工项目今年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巩固我市畜牧产业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产业地位;二是畜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新建牧业小区160个,牧业小区总数达到1129个。涌现出了扶余绿源种猪场、宁江庚旺种猪场、前郭鑫泰种猪场、乾安长青肉牛养殖场、长岭红日肉鸡养殖场等一批大规模、高标准的养殖场(小区),达到了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六化”要求。2014年,全市猪、牛、羊、禽饲养量继续增加,实现牧业增加值80.3亿元,同比增长8.6 %;三是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正式启动。市政府下发了《松原市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松原市无蹄疫区建设全面启动,这对加强我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大力发展农机化,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落实深松补贴政策、购机补贴政策、全程农机化生产项目和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典型,促进以水稻全程机械化、机械深松整地、旱作节水农业和玉米机械收获为重点的农机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05万千瓦,农机作业总量达到4.8亿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比全省高3.2 个百分点,前郭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机现代化。
4.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崛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84个,比三年前的1522个翻了一番。入社社员达到6.6万人,带动非社员农户8.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1%,合作社年经营收入达到6.3亿元。长岭县太平川镇兴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乾安县则字农机专业合作社、宁江区民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前郭县富源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扶余市盛锦联合社等一批管理规范、成长性好、可复制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纷纷涌现;二是土地流转有序展开。流转土地14.9万公顷,涉及农户8.5万户,推动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6%。其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经营耕地14.2万公顷,占70.6%;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耕地4.2万公顷,占20.9%;“公司+农户”模式经营耕地1.7万公顷,占8.5%;三是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选择了10个村,每个县(市、区)选择了2个村。目前,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四是集体林权改革和林地清收进展顺利。全市已发放林权证183万亩,占应发面积的93.5%。查出非法改变林地用途面积3.7万公顷,现已收回3.3万公顷,还林4801公顷。
5.开展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松原项目区是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的重点工程,该工程建设规模295.30万亩,新增耕地113.20万亩,总投资37.81亿元。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治理盐碱地、改造中低产田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松原项目区共分为前郭区片、余字区片、后四区片和长岭区片四个区片,项目竣工后年可增产粮食5.26亿公斤。2009年施工以来,共完成投资5.74亿元,完成建设规模11.76万亩,新增耕地9.61万亩。
6.全面实施河湖连通工程
该工程主要是以查干湖为核心,利用哈达山总干渠,向前郭县、乾安县和长岭县辐射,重点通过河道治理、引水灌溉、生态修复等工程,形成引、蓄、灌、排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和生态循环趋势。这一重大工程,是解决吉林省西部生态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改变生态环境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使吉林西部真正成为“鱼米之乡”。该工程涉及我市共73个湖泊,其中,市本级3个,乾安县54个,前郭县16个,投资44.22亿元,建成后湖泊蓄水量可达11.42亿立方米,年均引水量1.5亿立方米,恢复湿地面积38.52万亩(含苇田面积15万亩),增加养鱼面积69万亩。
7.积极推进松原灌区前期工作
松原灌区是哈达山水利枢纽的主要配套工程,是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重点项目和西部土地整理的主要项目区,位于吉林省西部的松嫩平原,设计灌溉面积为285万亩(水田148.61万亩、旱田106.34万亩、天然草场灌溉30.0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58.55万亩(其中新开垦盐碱荒地80.55万亩)。松原灌区规划引用第二松花江水进行灌溉,多年平均引水量10.04亿立方米,由前郭灌片、乾安灌片和大安龙海灌片组成。灌区从哈达山水利枢纽总干渠和花道泡、有字泡等引水灌溉。项目总投资634341万元,其中:骨干工程总投资533801万元,田间工程总投资100540万元。灌区建成后,年可增产粮食6.69亿公斤。
8.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引进战略投资者落户我市
一是建立了吉林松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自2012年4月成立以来,根据科技部和吉林省科技厅关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要同步推进“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等三区”建设的要求,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设施建设规范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的要求,在松原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新源镇和新城局园区范围内规划了占地面积为667公顷的“核心区”,同时确定松原市四县一区为示范区,东北四省区为辐射区的建设目标,启动实施了“粮食综合生产示范园、蔬菜新技术引进示范园、畜禽养殖示范园、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科技综合服务园”等六个示范园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亿多元,在推进设施种植业、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等主导产业发展,把园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农业先进技术应用的样板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区,创新型农业经济的先导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在种、养、加产业发展上对我市乃至长春、乌兰浩特、黑龙江省南部区域均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六个示范园的建设初具规模,园区建设呈现了良好发展局面;二是引进了中科微田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是2013年初由中科院长春分院帮助我市嫁接引进的,由吉林超和投资公司及其股东单位吉林微田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占地150000平方米,总投资15000万元,项目以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兰州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太阳能和LED新能源、新技术,实现室内蔬菜有机化、标准化、工厂化、高效化生产,走“小空间、大效益”的发展之路。该项目在高效利用土地、科技引领农业、农村经济转型、生态强村富民方面都将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该项目于2013年7月30日正式破土动工,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500万元,建成1300平方米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座,3300平方米的微农业技术展示中心1座,800平方米的微农业家庭植物工厂4座,目前,正在进行内装修、育苗实验和庭院绿化;三是北京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会展中心农业综合园项目成功签约。该项目由北京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会展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50亿元,拟建于宁江区雅达虹工业集中区。该项目拟建设国内领先、功能齐全、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国际品牌农业综合服务园区。北京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会展中心总经理王德平已来松原实地考察,两会期间,李相国市长还就该项目进行了专项推进,目前,项目初步方案已形成,正编制项目建议书;四是华西希望集团种猪养殖和饲料加工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由华西希望特驱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3.47亿元,主要建设种猪厂一个,100万吨饲料厂一个。种猪厂位于前郭县红星牧场,饲料厂位于松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目前,种猪厂前期手续已完成,正在做开工前准备工作,饲料厂正在办理土地手续,预计6月份开工建设;五是台湾鑫鑫农业项目初见成效。该项目位于前郭县,总投资3亿元。目前,该项目已于去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改良土地2000亩,种植水稻1000亩。今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种植水稻4000亩;六是江苏天鹅科技有限公司农用无人机生产研发项目落地实施。该项目位于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和前郭县,投资2亿元,生产基地建设在蒙古大营,演示基地建设在前郭县红光农场。常州天鹅科技公司已多次派专家团队来松原实地考察。目前,项目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即将投入批量生产;七是华西新希望集团投资百亿元的“花舞松原”农业、旅游综合项目已成功签约。
9.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狠抓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村建设。全市48个省级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村和市级参与建设的230个村,共实施项目398个,总投资12.42亿元,完成“四清”“四改”的村达到317个;二是实施草原荒漠化治理。投资6753万元,完成草原荒漠化治理面积23.9万亩,草原禁牧面积达到373.2万亩;三是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9747公顷,绿化村屯207个,建设森林小镇3个,完成义务植树263万株,林业产值达到62亿元。
10.创新金融机构服务现代农业方式
一是“三农”领域贷款投放大幅提高。截止到2014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44.81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1%。我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改善农村金融配套设施服务,在“三农”方面的贷款投入不断加大,有效支持了我市农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加大。①目前我市各家金融机构均可办理农业直补担保贷款。全市累计发放农业直补贷款30.69亿元,贷款农户13万余户,全市已有5家农信社、2家村镇银行、1家邮储银行,共计8家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现已在各县(市、区)全面铺开。2014年末,全市共计发放贷款299笔,余额1623.4万元。②乾安信用联社创新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截止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441万元,贷款余额438万元,在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向林地、草场、水面等资源性物权拓展延伸上,做出了有益探索。③改良小额贷款模式。针对原有农户三户联保小额贷款,预期不良率较高的实际情况,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在不减少农户信贷存量的前提下,变三户联保为一户贷款,两户担保,有效激发了基层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积极性。截止目前,新的农户小额贷款已累计发放18万余笔,贷款余额41.53亿元,业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④邮储银行创新发放农机具补贴贷款,已在各县(区)推广,贷款余额达到4000余万元,在全省名列前茅,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宣传报道。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4
去年以来,常山县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通过推行“三四四三”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综合实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实现农业总产值逾11亿元,促农人均增收9300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60%以上。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三大平台,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力度。一是培育研发机构。按照“扶大、扶强、扶优”原则,重点扶持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或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协作机制,加强农产品生产、保鲜、贮藏、深加工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研发。目前,全县已建立以胡柚加工为主的企业产品开发中心7家。二是深化科企联姻。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科工会、及常山胡柚文化节等平台,不断拓宽科企合作范围,探索农业新技术,开发农业新产品。目前,已与浙江大学、上海食品研究所、浙江农科院等省内外10多家农林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如天子果业公司与汇源果汁、可口可乐公司共同开发了鲜冷胡柚原汁等。三是实施农业项目带动。在种子种苗、质量安全、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攻克了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目前,共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16个,种子种苗工程项目39个,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9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二、依托三大载体,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一是农业“两区”载体。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重要举措,全域规划、统筹谋划好农业“两区”建设,构建分布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7亿元,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1个。二是循环农业载体。通过开展 “猪-沼-果(菜、稻)”三位一体循环农业,推广“耳-稻”轮作模式,大力推行柚园养鸡模式风等措施,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目前,共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6个,新增“三品”产品4个以上。三是农业企业载体。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已拥有国家级无公害产品22只、绿色食品7只、有机食品3只,2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是农业机械载体。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目前,共落实农机惠农政策补贴资金448万元,推广补贴农机具515台套,实现全粮食作物机耕面积14.5万亩、机插面积2.2万亩、机收面积13.5万亩,基地机耕水平达90%以上。
三、用好四支队伍,不断扩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范围。一是“科技三下乡”队伍。积极组建“百名农技专家”队伍,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资料”三下乡活动,向农民群众宣传农业科普知识。目前,200余人次的科技工作者累计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为3万多名群众送去了农业科普知识。二是乡村农技员队伍。建立和完善乡镇农技员分片包户制度,由农技员负责一定范围农户的技术服务,重点联系若干科技示范户,指导农技推广。积极成立常山胡柚科技服务队,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柚农提供“保姆式”的技术服务,全县已建科技服务队35支,挂联基地农户7528户。三是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县现有省级特派员5名,市县级特派员10名,在全县建立示范基地21个,实施各类科技项目91个,引进新品种35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种(个),让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得到了实惠。四是农业信息化队伍。充分发挥信息化队伍的帮扶指导作用,强化“农民信箱”、“农技110”在农业科技信息上的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建立了农民信箱联络点,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23700户,信箱起用率达97.3%。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5
1 梅州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梅州市是广东重点林区, 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21.8万hm2,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6.5%。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 近年来, 通过实施“生态梅州”战略, 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和“生态名城”创建活动, 并以省市共建生态文明 (林业) 示范点为契机, 加快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目前, 全市森林覆盖率70.41%, 林地绿化率93.32%, 活立木总蓄积3 997万m3;建立森林公园70个, 自然保护区51个;创建了全国绿化模范县 (单位) 5个, 省林业生态县6个。林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使良好生态成为梅州市“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优势之一。
1.2 林业工作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梅州市森林质量不高, 生态功能等级较低, 树种结构不合理, 天然林少, 低效林多, 蓄积量偏低。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违法经营加工木材等现象时有发生;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威胁较为严重。林业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林业机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山林权属纠纷比较突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商品林经营模式、区域布局、种植结构不够合理。林业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总之, 梅州市林业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迫切要求在发展方式上有大的转变, 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有大的突破, 在发展水平上有大的跨越。
2 主要做法
2.1 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切实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要种树、先保护, 管好护好比种好更为重要。进一步完善利益机制、责任机制和管护机制, 高标准抓好规划, 严要求狠抓质量, 从造林整地、种苗选择到植树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千方百计提高造林的保存率、合格率和成活率。多年来, 梅州市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成活率均保持在95%以上。一是科学规划。委托省和广州市的设计单位对生态工程进行规划设计, 坚持因地制宜, 选择经济实惠、适生耐寒的花色树种和乡土树种, 并体现梅州市特色的树种, 打造高水平、有特色、有文化、有效益的优美森林生态景观。二是强化督查。把生态林带等重点工程作为重点督办内容, 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 成立专门督查组, 每天到县、镇巡查, 重点是技术指导工程建设和督促检查造林进度、质量。同时市、县专门成立监理队伍进行跟班作业, 督促各施工队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对苗木、备耕、种植质量进行全程监督。三是狠抓管护。一方面, 把重点生态工程的抚育纳入建设内容, 落实经费, 连续3年进行抚育、施肥、补植, 对主干道沿线等重点区域还组织专职护林队伍进行管护。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对木材经营、加工和运输的长效监管机制, 全面整治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数量, 严惩纵火烧山行为。采取“不再新种、改造现有、逐步退出”的办法, 加大对现有桉树速生林的改造力度, 改种乡土阔叶树、油茶和珍贵树种等, 变桉树林为经济林、景观林。
2.2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确保林业生态工程顺利实施
政府重视、群众支持是确保林业生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1,2]。坚持依靠群众, 广泛发动群众, 把林业建设融入到重点产业发展、宜居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 把植树造林变成全社会群众的义务和自觉行动。一是加大宣传。广泛宣传“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森林、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和“营造绿水青山, 发展金山银山”等理念,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绿化造林、保护绿色生态的自觉行动中来。二是广筹资金。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 各级政府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 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开展“我为梅州添绿, 共建幸福家园”、“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等活动, 动员社会力量以认捐、认种、认养等方式参与植树造林, 仅2012年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植树资金4 750万元。三是强化考核。把生态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观政绩考评体系, 明确县级政府是生态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 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 层层签订责任状, 并依据验收结果进行考核评比、兑现奖惩。
2.3 研究实施耕山致富文章, 实现生态与林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树立“搞好生态就是搞好经济, 植树造林就是建设绿色银行”的理念, 坚持富民优先, 把生态工程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带动群众耕山致富, 实现生态化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3,4]。一是与扶贫开发“双到”结合起来。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林木种苗基地,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优先采购其苗木, 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致富。二是促进生态建设与“高效林业”结合起来。在碳汇林工程建设中, 发动社会力量种植名优珍贵树种, 既增强了生态功能, 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 全市新种珍贵树种逾6 666.67 hm2, “万亩银杏种植基地”、“万亩珍贵树种种植基地”、“千亩红豆杉基地”、“千亩桂花基地”等初具规模。三是与创建文化旅游区结合起来。以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为抓手, 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林业生态资源, 推进生态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培育了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旅游品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着力打响“休闲到梅州, 享受慢生活”品牌, 推进全市各地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多造“雁鸣湖”, 多建“雁南飞”, 再创“客天下”。2012年, 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1 008万人次和101亿元, 均比2011年增长35%以上。
3 结语
山水秀美是梅州市的靓丽名片, 生态良好是梅州市最大的后发优势。梅州市希望在山, 致富在林, 幸福在生态。近年来, 梅州市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常抓不懈, 提出“要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研究做好耕山致富文章, 掀起绿满梅州大行动高潮”的要求, 从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入手,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大力推进林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快推动林业产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华龙.郎溪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3) :200-202.
[2]自正权, 彭秀娟, 鲁招弟.南华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3) :204-205.
[3]郭延英.新时期我国农业保护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4) :15180-15182.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篇6
关键词:茶产业,提质增效,做法,建议,陕西南郑
南郑县是陕西省汉中市的茶叶生产大县,产茶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2015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24万hm2,投产园0.83万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0.69万hm2,无性系良种化比例达到55.9%。茶叶总产量8 645 t,总产值11.6亿元,茶农人均收入5 800元。全县培育重点产茶镇12个、重点村148个,其中666.67 hm2以上的基地镇6个,建成省级“一乡一业”茶叶示范镇3个,省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11个。全县有茶叶产销企业22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建成牟家坝古梁州茶市和汉水绿茶城茶叶交易市场2个,规模以上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茶产品在稳定名优绿茶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红茶、黑毛茶等适制性产品的有效开发和技术推广。目前,南郑茶叶已显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1,2,3,4]。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建设,确保优质原料供给
近年来,南郑县坚持“集约发展、精细管理、改造提升、提质增效”的方针,合理规划,适度规模发展,提高茶园建设水平。按照陕西省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规范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茶园,改造提升老茶园。近5年累计新建良种茶园6 212.13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5 420.27 hm2。改造低产茶园5 333.33 hm2以上。云山有机生态示范茶园等12个茶园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面积达1 200hm2以上。同时,通过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农村劳动技能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等多种平台,采取召开座谈会与培训会、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对茶农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技术,在牟家坝镇、红庙镇、法镇建立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园3个,在云山茶叶公司建立了茶产品可追溯点1个,示范引领全县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和可追溯体系建设,使全县茶农茶园管理和茶叶企业生产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质量稳中有升[5,6,7]。
1.2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科学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清洁化加工、品牌化经营”的理念,扶优、扶大、扶强茶叶龙头企业。尤其是近2年,通过外引内联,着力招引个体规模大、产业联系紧、效益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已成功引进新美新、汉森、鸿志、天一、俊鹏等一批外来企业入驻南郑经营茶产业,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二是按照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要求,改造提升茶叶初制加工水平。全县已有23家企业通过实施优化改造,取得了县级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资金的扶持,在名优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执行统一的产品标准。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夏秋茶资源,着力加快茶叶新产品研发。以汉山茶业公司的“汉山红”、鑫盛茶业公司的“汉秀红”、绿娇子公司的“黄金眉”等红茶为主打产品,相继试制研发了“梁州翠芽”“老陕青”“黑毛茶”等茶叶新品,实现茶叶春、夏、秋均衡开发,促进茶业增效和茶农增收。
1.3 努力构建茶产业现代营销体系,不断增加茶叶经济效益
一是倾力打造知名品牌。“汉中仙毫”实行定点生产、定点经营,严格执行“汉中仙毫”产销资格申报达标制度,保护“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注册自有商标,精心设计制作产品包装,逐步打造知名品牌。二是推进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购销大户和茶叶经纪人创新商业模式,到省外开设销售网点实施奖补,结合电子商务、配送、邮购、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不断开拓外地茶叶市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茶叶企业总体上呈现出小、散、弱现象,大多实力不强,缺乏引领茶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二是品牌影响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三是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资金紧缺。
3 建议
当前,党中央及省市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出台,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已成为引领各行各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和方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建立茶产业化集群
一是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培育并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对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共用品牌使用权、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外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优先给予扶持。二是支持茶叶加工企业打破区域界限,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建立茶产业化集群,实施集约化经营。
3.2 推动茶叶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茶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支持茶叶企业对加工设备改造提升,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培育知名茶叶品牌。
3.3 推进产业融合,促进茶农增收
坚持扩大一产、融入二产、形成六产,强化一产基础建设、带动二产加工流通,融入三产休闲服务。在基地建设上,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低产茶园、提升茶园综合效益。在综合效益提升上,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紧密结合,加快开发茶园观光、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休闲度假等文化旅游产品,多渠道、全方位提升茶农经济收入。
3.4 强化人才培养
进一步健全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加强茶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批高素质、高职称的茶业科技推广队伍和管理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示范园(场),支持与民营科技组织和社会力量合作,从事茶技推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培训项目,开展茶叶生产、加工、营销、茶文化等专业培训,培养一批茶叶科技示范户、制茶能手和茶业科技企业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5 加大投入力度
市、县财政应逐年加大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加大对良种茶园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化茶厂改造、低产茶园改造、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等方面投入。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对茶叶产业的投入;积极鼓励多渠道引进外资,建立国家、企业、集体、个体等多元化的投资结构。金融机构要增加信贷规模,为茶叶企业和茶农贷款提供便利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起存.大田县屏山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思考[J].农技服务,2016(3):31-32.
[2]陈娟.对贵州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的思考与分析[J].农技服务,2014(9):143-144.
[3]朱毅.贵州省黔西南州茶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52-153.
[4]李彩丽,张伟,党永超,等.信阳茶产业SWOT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5(2):51-53.
[5]韩仕芬.瓮安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J].中国农业信息,2014(11):135.
[6]韦宝余,林文熙,翁伟忠,等.遂昌县大柘镇茶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茶叶,2015(2):33-35.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推荐阅读:
粮库发展新思路08-24
军川粮库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实施方案06-10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08-31
粮库管理11-18
我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做法与成效08-26
粮库环境监测08-06
粮库岗位责任制06-14
粮库仓储主任述职09-23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06-01
粮库地基质量处理分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