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2024-06-26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篇1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本科使用)

(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为主)

上篇 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中医儿科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2 .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进展及取得的重要成就。.《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建立的学科基础;钱乙、陈文中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的突出贡献;曾士荣、薛铠、薛已、万全、张景岳、夏禹铸、陈复正、吴瑭等医家的学术建树。.重点介绍建国以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2 学时。

第二章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目的要求】 .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学好中医儿科学的意义。.掌握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及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教学内容】 .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的基本内容。2 .“稚阴稚阳”学说、“纯阳”学说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对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学说的正确认识和理解。4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学说的临床指导意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4学时。

第三章 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第一节 年龄分期

【目的要求】 .了解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与意义。.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的方法,各年龄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方法。2 .各年龄期的生理特点及对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工作的意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1学时。

第二节 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

【目的要求】 .了解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掌握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正常值及测定方法。【教学内容】 .小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囟门、牙齿、呼吸、脉搏、血压生理常数及测定方法,体格发育指标的临床意义。.小儿智能发育,包括感知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发育、性格发育的主要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 婴幼儿喂养(自学)第四节 保育要点(自学)第四章 临证概要 第一节 诊法概要

【目的要求】

了解儿科诊法的应用特点。掌握儿科四诊的内容及诊查方法,儿科常用辨证方法。【教学内容】 .儿科四诊与成人相比较在应用中的特点。现代四诊的扩充。.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操作技能,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方法、临床意义。3 .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的儿科临床应用。【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2 学时。

第二节 治法概要(辨证、治疗)【目的要求】 .了解儿科治法应用应与成人有别。熟悉儿科治法应用特点,儿科常用内治治法。2 .掌握儿科外治治法的操作及适应症,儿科常用治法因人、因病、因时的综合应用。【教学内容】 .儿科选用治法的原则及常用治法在儿科应用的特点。2 .儿科常用内治治法的功能、适应证候、选方示例。3 .儿科常用药物外治法的操作方法、适应病证、应用示例。.推拿疗法、针灸疗法、拔罐疗法、割治疗法等其他疗法的儿科应用。【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

下篇 中医儿科临床

第一章 肺系疾病 第一节 感 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分型。

2.熟悉感冒主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常见兼夹证的产生机理与辨证治疗。【教学内容】 .小儿感冒的发病特点。(流感与普感的区别).冒受风邪、感受时邪的病因。风寒、风热、暑邪、时邪犯表,肺卫失宣的病机。3 .证治分类:主证风寒感冒证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感冒证治以辛凉解表,暑邪感冒证治以清暑(化湿)解表,时邪感冒证治以清热解毒。.小儿感冒兼夹证夹痰、夹惊、夹滞的产生机理及其辨证论治。【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学时。第二节 咳嗽

【目的要求】 .了解咳嗽的儿科发病情况。熟悉咳嗽的病因病机。2 .掌握小儿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咳嗽的概念,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风邪犯肺外因,肺脾虚弱内因。风寒、风热犯肺,痰热、痰湿蕴肺,肺气、肺阴亏虚,导致肺失宣肃的病机。.证治分类:外感咳嗽的风寒咳嗽证治以散寒宣肺;风热咳嗽证治以解热宣肺。内伤咳嗽的痰热咳嗽证治以清肺化痰:痰湿咳嗽证治以化痰燥湿:气虚咳嗽证治以健脾补肺,益气化痰,阴虚咳嗽证治以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三节 肺炎喘嗽

【目的要求】 .了解肺炎喘嗽的概念和发病情况。.熟悉肺炎喘嗽的诊断要点。(了解西医儿科常见肺炎的临床特点)3 .掌握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常证与变证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肺炎喘嗽的概念,主证,儿科临床发病情况。2 .肺炎喘嗽的临床诊断。.冒受风邪的外因,正气不足的内因。常证风寒、风热、痰热、痰浊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导致肺气闭郁、宣肃失司的病机;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厥阴的产生机理。肺炎喘嗽常证与变证的演变与转化。.证治分类:常证风寒闭肺证治以辛温宣肺,化痰止咳;风热闭肺证治以辛凉宣肺,清热化痰;痰热闭肺证治以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毒热闭肺证治以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阴虚肺热证治以养阴清肺,润肺止咳;肺脾气虚证治以补肺健脾,益气化痰。变证心阳虚衰证治以温补心阳,救逆固脱;邪陷厥阴证治以平肝熄风,清心开窍。5 .肺炎喘嗽的调护。.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与抢救治疗。【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四节 哮喘

【目的要求】 .了解哮喘的儿科发病情况。熟悉哮喘的病因病机。2 .掌握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 .哮喘的概念,发病情况。哮喘与肺炎喘嗽的鉴别诊断。.肺、脾、肾功能失调,痰饮内伏的内因,与感受外邪、接触异气的外因和哮喘发病的关系。.外邪、异气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的发作期病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的缓解期病机。哮喘寒、热、虚、实病机的演变与转化。.证治分类:发作期寒性哮喘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定喘;热性哮喘治以清肺涤痰,止咳平喘;外寒内热证治以解表清里,定喘止咳;肺实肾虚证治以泻肺补肾,标本兼顾。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治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脾肾阳虚证治以健脾温肾,固摄纳气;肺肾阴虚证治以养阴清热,补益肺肾。(哮喘的吸入治疗方法,参中华儿科杂志 1998、12 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二章 脾胃系疾病 第一节 鹅口疮

【目的要求】 .了解鹅口疮发病情况。熟悉鹅口疮的病因病机。2 .掌握鹅口疮的诊断、辨证论治及西医疗法。【教学内容】 .鹅口疮的概念,发病情况。.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的病因。秽毒蕴结,心脾积热,或虚火上浮,熏蒸口舌的病机。.鹅口疮实火、虚火辨证要点。鹅口疮与口疮的鉴别诊断。4 .证治分类:心脾积热证治以清心泻脾;虚火上浮证治以滋阴降火。5 .鹅口疮内治、外治、预防调摄及护理的配合使用。【教学方式】 自学 1 学时。第二节 口疮

【目的要求】 .了解口疮发病情况。熟悉口疮的病因病机。2 .掌握口疮的诊断、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口疮的概念,发病情况。口疮的诊断要点。2 .口疮与鹅口疮的鉴别诊断。.风热邪毒侵犯的病因。风热内乘,心脾积热上攻,或阴虚虚火上炎,熏蒸口舌的病机。4 .口疮实火、虚火辨证要点。.证治分类:风热乘脾证治以疏风散火,清热解毒;心火上炎证治以清心凉血,泻火解毒;虚火上浮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三节 呕吐 【目的要求】 .了解呕吐的概念。熟悉呕吐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其他疗法。2 .掌握小儿呕吐的发病特点,易于产生变证的机理,常见变证的辨证治疗。【教学内容】 .呕吐的概念,儿科发病情况。呕吐诊断要点。呕吐与痢疾的鉴别诊断。.感受外邪、伤于乳食、脾胃虚弱的病因。暴泻湿热内蕴、风寒客脾、乳食伤脾,久泻脾虚失运、脾肾阳虚,又均引起脾湿不化、升降失司、合污下降的病机;变证气阴两伤、阴竭阳脱的产生机理。.暴泻湿热、风寒、伤食辨证;久泻脾、肾亏虚辨证;变证津伤气耗、阴竭阳脱辨证。4 .证治分类:常证湿热泻治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风寒泻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伤食泻治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脾虚泻治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脾肾阳虚泻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变证气阴两伤证治以健脾益气,酸甘敛阴;阴竭阳脱证治以挽阴回阳,救逆固脱。5 .呕吐常见的变证及产生的病因病机。.呕吐的推拿、针灸、外治疗法。呕吐的液体疗法。【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学时。第四节 泄泻

【目的要求】 .了解泄泻的概念。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其他疗法。2 .掌握小儿泄泻的发病特点,易于产生变证的机理,常见变证的辨证治疗。【教学内容】 .泄泻的概念,儿科发病情况。泄泻诊断要点。泄泻与痢疾的鉴别诊断。.感受外邪、伤于乳食、脾胃虚弱的病因。暴泻湿热内蕴、风寒客脾、乳食伤脾,久泻脾虚失运、脾肾阳虚,又均引起脾湿不化、升降失司、合污下降的病机;变证气阴两伤、阴竭阳脱的产生机理。.暴泻湿热、风寒、伤食辨证;久泻脾、肾亏虚辨证;变证津伤气耗、阴竭阳脱辨证。4 .证治分类:常证湿热泻治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风寒泻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伤食泻治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脾虚泻治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脾肾阳虚泻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变证气阴两伤证治以健脾益气,酸甘敛阴;阴竭阳脱证治以挽阴回阳,救逆固脱。5 .泄泻常见的变证及产生的病因病机。.泄泻的推拿、针灸、外治疗法。泄泻的液体疗法。【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学时。第五节 腹痛(自学)第六节章 厌食 【目的要求】 .了解厌食的概念、诊断及发病情况。熟悉厌食的病因病机。2 .掌握厌食的辨证治疗。【教学内容】 .厌食的概念,发病情况。厌食诊断要点。.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暑湿薰蒸、情志失调的病因。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职的病机。.厌食的诊断及辨证要点。厌食与食积、疰夏的鉴别诊断。4 .运化功能失健与脾胃气阴亏虚的辨别,脾健贵在运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脾运失健证治以调和脾胃,运脾开胃;脾胃气虚证治以健脾益气,佐以助运;脾胃阴虚证治以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厌食的推拿疗法与捏脊疗法及厌食的饮食调护。【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l 学时 第七章 积滞 【目的要求】 .了解积滞的概念,积滞与厌食、疳证的鉴别诊断。2 .熟悉积滞的病因病机。掌握积滞的辨证治疗。【教学内容】 .积滞的概念,发病情况。积滞与厌食、疳证的鉴别诊断。.乳食伤脾的病因。乳食不化,壅积胃肠,气滞不行,或脾虚夹积的病机。3 .积滞实证与虚实夹杂证的证候鉴别及积滞的诊断要点。.证治分类:乳食内积证治以消乳化食,和中导滞;脾虚夹积证治以健脾助运,消食化滞。5 .积滞的中药成药、推拿及针灸疗法。【教学方式】 自学 1 学时。第八节 疳证

【目的要求】 •

了解疳证的概念,发病情况。疳证的调护。2 .了解疳的不同含义及古代医家对疳证的各种不同分类。.掌握疳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诊断要点,主证与兼证的分证治疗。【教学内容】 .疳证的概念,古今发病情况的差异。.疳证诊断要点。疳证与厌食、积滞的鉴别诊断。.喂养不当、疾病伤脾、禀赋不足的病因。脾胃损伤,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病涉五脏的病机。.疳证虚、实,轻、重,主证、兼证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主证疳气证治以调脾健运:疳积证治以消积理脾;干疳证治以补益气血。兼证眼疳证治以养血柔肝,滋阴明目;口疳证治以清心泻火,滋阴生津;疳肿胀证治以健脾温阳,利水消肿。.疳气、疳积症状、治法与方药及推拿疗法、外治疗法、刺四缝及捏脊疗法。7 .疳证的调护要点。疳证急重证的西医处理。【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学时。第三章 心肝系疾病 第一节 惊风

【目的要求】 .了解惊风的概念、分类及其区别。熟悉惊风的四证八候,急惊风、慢惊风的病因病机。2 .掌握惊风的辨证论治,急症处理。【教学内容】 1 .惊风的概念,急惊风、慢惊风分类,惊风八候,发病情况,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2 .急惊风四证及诊断要点,慢惊风诊断要点。.急惊风外感六淫、疫毒、惊恐病因,慢惊风久病正气亏虚病因。急惊风热、痰、惊、风的病机演变;慢惊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虚风内动的病机。.急惊风的清热、豁痰、镇惊、熄风治则,慢惊风的补虚扶正、平熄内风治则。5 .证治分类、针灸疗法。惊厥的急症抢救及预防与调护。【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2 学时。第二节 癫痫

【目的要求】 .了解癫痫的概念,发病情况。医家对癫痫的认识。2 .熟悉癫痫的病因病机。掌握癫痫的诊断要点及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癫痫的概念,西医学病名及分类,发病情况及诊断要点。癫痫与惊风的鉴别诊断。2 .先天遗传、胎惊病因,后天热病、外伤、脾虚等因素造成风、痰、瘀阻滞心肝脑络的病因。实在风、火、痰、瘀,虚在心、脾、肝、肾的病机。.惊、风、痰、瘀辨证要领。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发作阶段与缓解阶段辨证治疗的差异,坚持长期治疗的原则。.癫痫的性质、轻重及阴阳辨证。癫痫与高热惊厥及婴儿手足抽搦症的鉴别诊断。5 .癫痫的证治分类、西医治疗、急重证的处理。6 .癫痫的中成药、针灸疗法及预防与调护。【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学时。第三节 夜啼(自学)第四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目的要求】 .了解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概念与诊断。熟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病因病机。2 .掌握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辨证治疗。【教学内容】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概念,发病情况,临床诊断。.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等病因。心、肝、脾、肾不足,阴阳平衡失调的病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虚实、五脏辨证。调和阴阳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肝肾阴虚证治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心脾两虚证治以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痰火内扰证治以清热泻火,化痰宁心。【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学时 第五节 病毒性心肌炎

【目的要求】

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概念及发病。熟悉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要点及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病毒性心肌炎的概念,与中医学病名的关系。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要点。2 .温热邪毒侵袭的外因,素体正气亏虚的内因。温热邪毒外侵,内舍心脉,气滞血瘀,损阴伤阳的病机。.证治分类及成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危重症西医治疗及预防与调摄。【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四章 肾系病症 第一节 遗尿

【目的要求】

了解遗尿的概念。熟悉遗尿的病因病机。掌握遗尿的辨证治疗。【教学内容】 .遗尿的概念,发病情况,临床诊断。与淋证的鉴别诊断。2 .肾气不足、肺脾气虚、心肾失交、肝经郁热的病因病机。.遗尿的虚、实、寒、热辨证。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的治疗法则。4 .遗尿的证治分类及针刺疗法。【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二节 小儿热淋(自学)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自学)第四 肾病综合征(自学)第五章 时行疾病

第一节 麻疹

【目的要求】 .了解麻疹的概念,目前临床的发病情况。熟悉麻疹的病因病机,预防与调护。2 .掌握麻疹顺证、逆证的辨证及分证论治。【教学内容】 .麻疹的概念,古今临床的发病情况,临床诊断。.感受麻疹病毒时邪的病因。顺证病初邪犯肺卫、继入肺胃气营、后期阴津耗伤,逆证邪毒闭肺、邪毒攻喉、邪陷心肝的病机。.麻疹顺证(包括轻症)、逆证辨证要点。“麻不厌透”、“麻喜清凉”的治疗原则。4 .证治分类、外治疗法、预防与调护。【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二节 奶麻(自学)第三节 风疹

【目的要求】

了解风疹的概念,熟悉风疹的病因病机。掌握风疹的辨证治疗。【教学内容】 .风疹的概念,中医学病名,发病情况,孕妇患风疹对胎儿的危害。2 .风疹的诊断。风疹病毒时邪的病因,邪毒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的病机。3 .证治分类及孕妇预防风疹的重要性。【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四节 猩红热(丹痧)【目的要求】

了解猩红热的概念,中医病名。熟悉猩红热的病因病机。掌握猩红热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猩红热的概念,中医病名,发病情况。.猩红热诊断要点。猩红热与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的鉴别诊断。.感受 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时邪的病因。时邪首侵肺卫、继炽气营、后期肺胃阴伤的病机,以及伤心导致心悸、窜络导致痹证、内归肺脾肾导致水肿的机理。4 .卫、气、营、血辨证要点。清热解毒、清利咽喉的治疗原则及证治分类。【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第五节 水痘

【目的要求】

了解水痘的概念。熟悉水痘的病因病机。掌握水痘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水痘的概念,发病情况。水痘诊断要点。水痘与脓疱疮的鉴别诊断。2 .感受水痘病毒时邪的病因。时邪犯于肺脾,湿热蕴蒸,透于肺卫肌表的病机。3 .卫分、气分、营分辨证要点。清热解毒利湿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邪伤肺卫证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毒炽气营证治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目的要求】 .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概念,病因病机,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治疗原则。2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常证与变证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流行性腮腺炎的概念,中医病名,发病情况。.流行性腮腺炎诊断要点,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的鉴别诊断。.感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时邪的病因。邪毒壅阻足少阳、足厥阴经脉,气血郁滞,甚至内陷心肝、毒窜睾腹的病机。.常证、变证辨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治疗法则,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治疗原则。5 .证治分类及药物外治疗法。【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学时。第七节 百日咳(顿咳)【目的要求】 .了解百日咳和百日咳综合征的概念,与中医学顿咳的关系。.熟悉百日咳和百日咳综合征的诊断,病因病机。掌握百日咳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百日咳和百日咳综合征的概念,与中医学顿咳的关系,目前临床发病情况。2 .百日咳和百日咳综合征的诊断要点。.感受百日咳杆菌时邪的病因。邪犯于肺,痰热交结,肺气上逆的病机。.初咳期辨风寒、风热,痉咳期辨痰热、痰浊,恢复期辨阴伤、气虚的辨证要点。泻肺降逆,涤痰清火的治疗原则。.百日咳的证治分类、单方验方、预防与调护。【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学时。

第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暑温)【目的要求】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病机,预防与调护。2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论治,其他疗法。【教学内容】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中医病名,发病情况。.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要点,临床分期。流行性乙型脑炎与中毒性菌痢的鉴别诊断。3 .感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时邪的病因。热、痰、风的演变与转化,急性期卫、气、营、血的传变特点。.急性期卫、气、营、血分辨证,各期热、痰、风辨证要点。清热、豁痰、开窍、熄风治疗原则在各期的应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证治分类及中药成药、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危重症西医处理及预防与调护。【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六章 寄生虫病(自学)第七章 其他病症 第一节 汗证

【目的要求】

了解汗证的概念。熟悉汗证的病因病机。掌握汗证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汗证的概念,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发病情况。.禀赋不足,调护失宜的病因。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湿热蒸盛的病机。3 .证治分类:肺卫不固证治以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证治以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证治以清热泻脾。【教学方式】 自学 1 学时。第二节 五迟、五软

【目的要求】 .了解五迟、五软的概念,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熟悉五迟、五软的诊断要点,病因病机,其他疗法。.掌握五迟、五软的辨证沦治。【教学内容】 .五迟、五软的概念,与西医学病名(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的关系,发病情况。2 .五迟、五软诊断要点。智力低下、脑性瘫痪诊断要点。.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的病因。五脏不足,精髓不充,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动作、神智功能低下的病机。.脏腑辨证要点。辨证论治与推拿疗法、针灸疗法、教育训练相结合的治疗原则。5 .证治分类、推拿疗法、针灸疗法、预防,教育训练等康复措施。【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 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

【目的要求】

了解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概念。熟悉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病机。掌握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概念,与中医学病名的关系,发病情况。.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诊断要点。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与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鉴别诊断。.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不当的病因。初为肺脾气虚,继而脾虚肝旺,久则肾精亏损的病机。.肺、脾、肝、肾脏腑辨证要点。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肺脾气虚证治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脾虚肝旺证治以健牌助运,平肝熄风;肾精亏虚证治以补肾填精,佐以健脾。6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西医治疗。【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四节 紫癜

【目的要求】 .了解紫癜的概念,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熟悉紫癜的临床发病情况,病因病机。2 .掌握紫癜的诊断、鉴别诊断,辨病辨证,分证论治。【教学内容】 .紫癜的概念,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 .感受风热时邪的外因,正气亏虚的内因。风热伤络、血热妄行,或气不摄血、阴虚火旺的病机。.紫癜的辨证要点、证治分类。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候特点。【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31学时。第八章 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 胎黄

【目的要求】 .了解生理性胎黄和病理性胎黄的区别。胎黄的预防。2 .熟悉胎黄的病因病机。掌握胎黄的辨证要点及分证治疗。【教学内容】 .胎黄的概念。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的区别。.胎黄诊断要点。(病理性胎黄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升高标准)3 .胎禀湿蕴、脾虚的病因。湿热、寒湿蕴郁肝胆,久则气滞瘀积的病机。4 .胎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证治分类。【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2 学时。第二 节 硬肿症

【目的要求】 .了解硬肿症的概念与发病情况。熟悉硬肿症的诊断及病因病机。2 .掌握硬肿症的辨证分型,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硬肿症与胎怯及其他新生儿疾病的关系。2 .硬肿症的诊断要点。3 .胎禀虚弱的内因,生后受寒的外因。寒凝血涩、阳气虚衰的主要病机,血瘀、邪热在硬肿症发病中的作用。.证治分类:寒凝血涩证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阳气虚衰证治以益气温阳,通经活血。5 .复温疗法、中药成药、外治疗法在本病中的应用。(西医抗感染热量能量供给及液体疗法等综合疗法。)【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三节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目的要求】

了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的概念。熟悉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的病因与治疗。【教学内容】

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的概念、病因病机、外治、内治方法、预防。(包括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局部处理)【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1 学时。

第九章 儿科急症(自学)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篇2

1 实施快乐教学的目标、原则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 在目标导向上, 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和快乐教学有机结合为核心。快乐教学应该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以下几项能力进行[2]:认知和学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中医内科诊疗技术操作能力、适应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同时, 也应渗透一些国际医学教育的新理念, 如国际医学教育组织2001年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 ”, 其涵盖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 临床技能, 交流技能,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 信息管理,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7个领域[3]。

快乐教学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思想境界、人格力量和知识魅力, 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并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 使其在课程结束时就能初步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处理常见内科病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尽量融知、情、意、趣于一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 采用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显性教材与隐性教材、参考资料相结合, 课堂、医院、社会相沟通的形式;在文化环境上, 形成重视继承而具有时代特点的、不断创新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氛围。

快乐中医教学的三根支柱是科学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和审美性原则, 即真、善、美的有机统一[1]。中医内科学教学同样要遵循这些原则, 并与快乐课堂教学的特点相结合, 做到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教得快乐, 师生关系融洽。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会学、乐学。同时教师要善于学习, 善于钻研教材, 善于研究教法。

2 快乐教学法的实施

2.1 建立激励机制

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魅力,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求知欲,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采用一些引起动机的方法, 挖掘和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需求, 使其自觉查找资料, 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 介绍名医的成长经历、行医事迹和高尚的医德医风, 结合国家现行的社区医疗、医改政策等, 展望未来, 激发学生的豪情, 使其立下志向。课前板书一个典型病例, 提出问题吸引学生, 然后导入新课程内容。并在讲课过程中层层剖析, 引人入胜,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学习。在讲课过程中熟练穿插小病例, 不断设疑, 不断解惑, 让学生共享为病人解除痛苦的成就感。对于常用方药,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 自编有意义的短句, 形象讲述中医药古今传闻, 以帮助记忆。在见习时师生一起问诊病人, 但教师不给出治疗措施, 让学生分别发言或上交诊疗方案;也可以由教师扮演病人, 让一名学生进行问诊, 然后大家分别发言讨论;还可以进行一些能力题型 (主要是病例分析) 的小测验, 制造一些竞争机会, 但环境一定要宽松, 使学生在竞争中快乐学习。

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正确发挥评价功能, 激励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不断达到新的标准。教师要随时为学生提供信息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应赞扬多于责备。学生每解决一个小问题、完成一个小作业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学习和临床见习时, 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注意优、差生搭配, 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和谐、上进的互动、互教、互学的学习环境,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 激发他们奋发向上,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 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 能将病证的常见证型、常用方药及其临床运用讲解清楚, 还要亲自参与临床实践, 让学生看到教师在临床运用中医药所取得的疗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都会感染和感化学生, 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心智。教师可巧妙运用歌诀、格言、典故、警句、比喻和联想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还应注意教学节奏、韵律要恰到好处, 张驰有度, 充分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的教学手段, 有抑有扬, 有徐有疾, 并善于质疑、激疑、解疑, 制造悬念, 牵动人心。

重视学生参与性、互动性教学。如抽取少数病证, 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讲到感冒、咳嗽、眩晕、头痛等病证时, 若班上学生恰有此症状者, 可以在课堂上现场讨论, 也可以在一边学习书本内容时一边拿出诊疗方案。还可以预先布置一个典型病例, 让学生先预习, 然后进行集体讨论。

2.3 运用直观语言和演示

直观化的语言描述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洁、化枯燥为新鲜、化沉闷为活泼, 学生在视野被拓宽的同时, 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中医内科学教学应特别重视传承, 不必刻意强调创新, 如果能把传统中医中的一些繁杂语言转化为现代直观的、甚至口头的语言, 那么学生会接受得更快。如某些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可以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阐释, 某些病证的疗效评价采用现代医学标准, 中西医互通, 使学生更易理解。在此过程中, 注意维持中医学的自身特点, 遵循中医认识疾病的规律。另外, 也可以利用图片、网络、电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 把抽象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的原则是考核以平时学习过程为主, 分解为几个部分来分别评分, 不再是以期末考试来一锤定音。如平时出勤情况占总分的10%, 课堂参与解决问题的情况占20%, 课后作业占20%, 在见习时完成的临床病例诊治考核占10%, 中医内科学方药竞赛占10%, 期末理论考试占30%。

其中课后作业的布置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如名医治疗该病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病证的名医验案阐述;以任一文学故事的形式表述一个证型;自由评论教材中的一个内容 (常为一个证型) , 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最好有新的观点;跨学科的综合性、探讨性命题作业;相关经典文献的查阅和摘录等。

总之,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运用直观语言和演示、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勇华, 雷春萍, 邹亮.实施快乐中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 3 (7) :48~50.

[2]余甘霖.中医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教育, 2005, 24 (2) :68~71.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 教育模式;中医骨伤科;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9-09-02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比重大,加之教学内容更新快,如何提升中医骨伤科学教育,建设好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以确保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面临的课题[1]。建立统一管理的,包括临床技能教学及专业教学在内的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为推进基础和临床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2]。该模式的探索为现行体制下医学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建设目标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为指导思想,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合理结合,探讨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深入研究,为国内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教学作出贡献。

2?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建设思想

在循证医学教育观指导下以骨伤科方向班及临床实习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培养实习学生以证据为基础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充分调动临床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继续掌握如何主动学习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如何科学地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终身的自我教育者,具有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的初级骨伤人才。

实践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实习做好准备。按照“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我们利用模拟病人、示教室、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直观的素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熟悉中医骨伤科临床疾病处理过程及骨科操作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骨伤科常规检查的步骤,熟悉其操作规范,提高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并通过骨科门诊、住院部见习,训练四诊、体检,让学生了解常见骨科疾病的诊治常规,并开展病例讨论或案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实战教育加强对学生骨科临床思维的培养[3]。为今后从事中医和中医骨伤科专业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3?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建设步骤

(1)加强实践教材的改编和修订,在此基础上,编写方向班相应教材,将成熟的教学参考资料用于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组织编写配套教材音像制品及制作电子出版物;(2)积极引进人才,进行中医骨伤科学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研究;(3)依附学科与专科发展建设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医骨伤科学教学网络的建立及交流、推广工作;(4)进一步完善中医骨伤方向的临床培养教学模式,积累经验,供教学参考和学生使用。

4?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的重点难点

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包括:(1)骨与关节检查法;(2)正骨手法操作、夹板固定和药物治疗;(3)创伤急救原则;(4)骨折的分类、诊断和并发症;(5)四肢和躯干骨折的诊断和治疗;(6)脱位的分类、诊治和并发症;(7)筋伤的诊断和治疗;(8)骨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中医骨伤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及对中医骨伤科疾病诊治的实际能力。

5?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解决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重点难点的根本保证。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标准化病人教学”、“ 参与式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循证教学” 、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临床实践机会,将抽象的临床思维具体化,使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整合各科知识,启发学生横向、纵向思维。为了实施上述教学方式建设,应组织编撰适用于本专业的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大纲》,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指导学生课外学习,跟诊学习,使学生增长见识、开拓思路,更加充实[4]。

6?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立

中医骨伤科学为临床专业课,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活动,积极研制、开发,建立《中医骨伤科学精品课程》专题网站、《骨关节与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专题学习网站、《中医骨伤科学》放射学诊断资源库学习网站,通过学习网站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另一学习途径。同时,还建立了网络交互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启发思维,将学习延伸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以外。

7?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效果预见

在实践教学中贯穿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参与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及网络多媒体教学学习系统, 使骨伤科教研室临床带教质量水平逐年上升;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所提升,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意识、责任感、与患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对患者的熟悉程度、对病种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记忆深度、学习系统性、主动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均有显著提高。

总之,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中医骨伤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富有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中医骨伤科人才服务[5]。显而易见,应用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对于中医骨伤专业发展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Thomas JB,Mark CL.Proposal for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Clinical teaching[J].Mayo Clin Proc,2009,84(4):339-344.

[2] 谷亚玲.多维立体化实训平台在中医骨伤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863-865.

[3] 王国夫,杨春娣,郑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202-204.

[4] 况迎辉,宋爱国,祝学云,等.利用学科资源,构建开放性、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0-12.

[5] 刘奔,孟秀香,王绍武,等.“三番式”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其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1,32(11):75-76.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篇4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张仲景国医学院临床教研室

上篇 总 论共2学时

第一章 导 言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共计 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以上内容共用2学时。

各 论96学时

第一章 肺 系 病 证16学时 第一节 感 冒2学时 第二节 咳 嗽3学时 第三节 哮 病2学时 第四节 喘 证3学时 第五节 肺 痈2学时 第六节 肺 痨2学时 第七节 肺 胀2学时

第八节 肺 痿以自学为主 第二章 心系疾病15学时 第一节 心 悸3学时

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3学时 第三节 不 寐(附:健忘、多寐)2学时 第四节 癫 狂2学时 第五节 痫 病2学时 第六节 痴 呆2学时 第七节 厥 证1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17学时

第一节 胃 痛(附:吐酸、嘈杂)3学时 第二节 痞 满2学时 第三节 呕 吐2学时

第四节 噎 膈(附:反胃)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呃 逆以自学为主 第六节 腹 痛2学时 第七节 泄 泻3学时 第八节 痢 疾3学时 第九节 便 秘2学时 第四章 肝胆病症18学时 第一节 胁 痛2学时

第二节 黄 疸(附:萎黄)2学时 第三节 积 聚3学时 第四节 鼓 胀3学时 第五节 头 痛3学时 第六节 眩 晕2学时 第七节 中 风3学时

第八节 瘿 病以自学为主 第九节 疟 疾以自学为主 第五章肾系病证7学时 第一节 水 肿3学时

第二节 淋 证(附:尿浊)2学时 第三节 癃 闭(附:关格)2学时 第四节 阳 痿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遗 精(附:早泄)以自学为主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15学时 第一节 郁 证2学时 第二节 血 证3学时 第三节 痰 饮2学时 第四节 消 渴2学时

第五节 自 汗、盗汗2学时 第六节 内伤发热2学时 第七节:虚 劳2学时 第八节:肥 胖以自学为主 第九节:癌 病以自学为主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8学时 第一节 痹 证2学时 第二节 痉 证2学时 第三节 痿 证2学时 第四节 颤 证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腰 痛2学时

教学大纲

教材名称:中医内科学

编者及版本: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专 业:中医本科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导 言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和自习为主。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3、掌握审证求因施治原则。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教学内容】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或自习为主。

【教学时数】以上内容共用1学时。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2、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3、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

4、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若为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则可以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六淫”。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

3、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

4、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

5、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风:①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②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饮加减。③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加减。寒:①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②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②暑热,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③暑湿,治以解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①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②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加减。③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

燥:①温燥,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②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燥,方用杏苏散加减。

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6、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

7、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

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内风:①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③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

内寒:①阴寒内胜,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②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内湿:①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加减。②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脾虚湿困,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

内燥:①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②肺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内火:①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②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

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

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一、肺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气。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②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⑦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⑩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

二、心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

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相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入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

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

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②温补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④滋养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⑥清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⑦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⑧通阳泻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⑨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加减。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

三、脾胃系病证辩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特点。

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

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

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胃、肠病症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腑病证的相关性。

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①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温运脾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⑤清化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⑧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⑨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⑩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⑥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⑩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四、肝胆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

1、了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有关,病理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肺、心、肾等脏。

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眩晕、痉厥、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泻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①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饮加减。②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④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⑤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⑥清肝化湿法,蒿芩清胆汤加减。⑦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⑧养血祛风法,当归饮子加减。

五、肾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但亦可出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教学内容】

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封藏失职,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

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尿血、小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者兼予利水、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①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②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加减。③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④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⑤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⑥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⑦清利湿热法,八正散加减。⑧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

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教学内容】

1、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气血不调有关。属气病者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属血病者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为气血俱病。

2、讲解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津液病证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代谢环节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亏损不足和输泄障碍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体内水津不归正化、停滞贮留则形成痰饮。并说明痰与饮的异同。

3、强调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辨证应从虚实着眼,如气病实证有气滞、气逆;虚证有气虚、气陷。血病实证有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虚证有血虚。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而言之有痰涎、痰核、痰征癥之不同。除分辨虚实外,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只有把辨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才能使治疗丝丝人扣。

4、强调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气:①气虚,治以益气补中,方用四君子汤加味。②气陷,治以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气滞,治以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气逆,治以降气镇逆,根据气逆在肺、在胃、在肝之不同,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五磨饮子、四七汤加减。⑤气脱,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汤。

血:①血虚,治以补血养血,方用四物汤加味。②血热,治以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③血寒,治以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④血瘀,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⑤血溢,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味;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者,须滋阴降火宁血,方用茜根散加减。

痰:①痰阻于肺,治以利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减。②痰蒙心窍,治以开窍化痰,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③痰蕴脾胃,治以健脾化痰,药用六君子汤加味。④痰郁于肝,治以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加减泻白散加减。⑤痰动于肾,治以补肾化痰,阳虚方用济生肾气丸,阴虚方用金水六君煎。⑥痰留胸胁,治以通阳泄浊,豁痰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⑦痰阻骨节、经络,治以化痰通络,方用指迷茯苓丸加减。⑧痰气互结,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加减。

5、提示气血津液同病的常见病证及其转化规律。提示气血津液证治,应与各论互参。以课下自习为主,课堂讲授大纲要点。以上内容共用1学时。

各 论

第一章 肺 系 病 证 第一节 感 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体虚感冒的方法。【教学内容】

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症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6、强调体虚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咳嗽 【目的要求】

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了解咳嗽的诊察要点。

3、掌握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4、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数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用黛蛤散和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6、提示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肺等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三节哮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

5、掌握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

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及治法用药。【教学内容】

1、讲解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遇诱因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肝、心。

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查知识。

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发时属肺脾气虚、肺肾两虚。但久病每多虚实错杂,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6、强调哮病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邪实为主者,治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痰当清肺泻热,化痰平喘,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当解表清里,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以六君子汤加味进治;肺肾两虚者,当肺肾双补,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

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喘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不调,久病劳欲所致。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教学内容】

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和风热,内伤可因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

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4、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知识。

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肺,虚证当培补摄纳。

6、强调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宣肺泻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泻痰热,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虚症,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补肺汤加减;肾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扶正固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7、提示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虚喘尤重治肾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五节肺 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成痈化脓。

2、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

3、掌握肺痈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4、掌握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

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证、风温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大法。

5、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清肺散邪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6、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咳血、脓胸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六节肺 痨

【目的要求】

1、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5、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不足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两虚者又当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

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肺 胀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浮肿,面唇紫绀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要点。

6、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益心肾、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7、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熄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加减。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蛤散,或黑锡丹。

8、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诱发等护理知识。

9、讲解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教学时数】2学时。第八节肺 痿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发生的机理及与肺痨、肺痈的异同。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了解肺痿是由于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2、强调肺痿病因病机是由于邪热耗津,误治伤阴,导致肺燥津枯,或肺痿日久,大病以后,耗伤气阳,气不化津,肺失濡养。

3.了解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必要的诊查知识。

4、强调本病的辨证多属虚证,当分寒、热的不同,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主的原则。

5、强调肺痿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虚热肺痿,治以滋阴清热润肺,麦门冬汤加味。虚寒肺痿,治以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加味。

6、提示肺痿当注意顾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胃等治疗要点。【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二章 心系疾病 第一节 心 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阴、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阻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络、痰火扰心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

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

4、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心悸与怔忡、奔豚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症的转归。

5、讲解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化瘀、行水、活血、清火。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内扰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①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定神,安神定志丸加减。②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丸加减。③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④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合参附汤加减。⑤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⑥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⑦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

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律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教学时数】 3学时。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

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肾亏虚。

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

6、掌握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胸、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

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胸阳不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阴寒、气滞、痰浊。

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

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关系。

7、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①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②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③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④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温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加减。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⑦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

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节 不 寐(附:健忘、多寐)【目的要求】

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多寐、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体虚等因素影响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交。

4、讲解不寐的诊断要点,注意不寐虚证、实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不寐的辨证当审其虚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强调说明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极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③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④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⑤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及不寐的用药注意事项。

9、讲解健忘、多寐的诊查及辨证论治。【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癫 狂 【目的要求】

1、了解癫狂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癫狂是七情内伤,因气滞、痰结、郁火、瘀血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痰火上扰,气血凝滞,阴阳逆乱,心神被扰而发癫狂的病理变化。

4、掌握癫狂的诊断要点,癫狂与郁病、痴呆的区别,癫与狂的不同,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掌握癫证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狂证痰火扰神、痰热瘀结、火盛伤阴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癫狂的精神、生活调护。【教学内容】

1、讲解癫狂证是指精神失常的一类疾患,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癫狂的病因是七情内伤,并与禀赋遗传有关。

3、强调说明癫狂以阴阳失调、神机逆乱为主要病机,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脾。阳偏盛者病狂,病机以痰火上扰为主;阴偏盛者病癫,病机以痰气郁结为主。癫狂病久,痰浊阻滞气血,则可导致血瘀。

4、讲解癫狂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痫证、郁证的区别及癫与狂的不同,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痰火扰神、火盛伤阴、痰热瘀结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癫狂各证的治疗。①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②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③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④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加减。⑤火盛伤阴证,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

7、讲解癫狂的预防调护。

8、提示癫狂临证用药的技巧。【教学时数】2学时。第五节 痫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痫病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痫病成因与禀赋遗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它病之后或脑部外伤有关。

3、掌握痫病病理变化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积痰内风,致肝风夹痰上扰,蒙闭清窍,内扰神明。

4、掌握痫病的诊断要点,痫病与中风、厥证、痉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痫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及标本缓急的区别,注意发作的先兆。

6、掌握痫病风痰闭阻、痰火扰神、瘀阻脑络、心肝两虚、心肾亏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掌握痫病控制发作的处理方法。【教学内容】

1、讲解痫病是指发作性神志异常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痫病的病因多由先天遗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它病之后或脑部外伤所致。

3、强调说明痫病的病理变化以肝风痰浊为主,若遇情志郁结,或劳累过度触动积痰,气机逆乱,肝风夹痰,闭塞心窍,以致突然昏倒,发为痫病。

4、讲解痫病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中风、厥证、痉证之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痫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并注意情绪变化,饮食变化,头痛、神志变化等先兆症的表现。

6、强调说明痫病的标本缓急。频繁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熄风开窍,平肝定痫等法;平时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并调摄精神。

7、强调说明痫病风痰闭阻、痰火扰神,心脾血虚、心肾阴虚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8、强调说明痫病各证的治疗。①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病丸加减。②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③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④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⑤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9、讲解痫病的预防调护。

10、讲解痫病虫类药的使用原则及临证注意事宜。【教学时数】2学时。

第六节 痴 呆 【目的要求】

1、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痴呆的发生是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所致。

3、掌握痴呆病理变化是脏腑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内生,脑失充养,髓海渐空,神明日损,神机失统所致。

4、掌握痴呆的诊断要点,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鉴别,了解辨病的诊查知识。

5、熟悉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6、熟悉痴呆以综合治疗为主的原则。

7、掌握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辨证论治。

8、熟悉临证用药原则。【教学内容】

1、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致神机失统而痴呆。

3、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

4、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

5、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②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③痰浊蒙窍,健脾化湿,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④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经验。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七节厥 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厥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厥证可分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2.熟悉厥证的病因有体虚久病、情志刺激、饮食不节等。3.掌握厥证的病机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4.熟悉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中风、昏迷、痫病的鉴别。5.熟悉厥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6.掌握气厥、血厥、痰厥各证型的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了解厥证是以突然昏仆,四肢逆冷,短时间意识欠清,移时逐渐苏醒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急性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了解体虚劳倦、情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厥证。

3.了调厥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病理属性有虚实之分,常见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

4.强调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眩晕、中风、昏迷、病病的鉴别。辨证着重辨明虚实,分清气血。

5.了解厥证的治疗原则是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调理气血。

6.强调厥证的辨证论治。①气厥: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饮、四味回阳饮加减。②血厥: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通瘀煎加减;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人参养荣汤加减。③痰厥:用行气豁痰法,导痰汤加减。

7.提示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临证应注意其变化。

8.提示气厥、瘁厥既可单独发病,又可相互兼夹,治疗注意行气、化痰法的配合。【教学方法】1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附:吐酸、嘈杂)【目的要求】

1、熟悉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有演变多异的特点。掌握胃痛的病机是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3、掌握胃痛诊查要点以及与真心痛的鉴别,熟悉胃痛与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

4、掌握胃痛辨治原则和常见的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证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胃痛是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的,以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

2、详细讲解胃痛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重点强调胃痛的病机关键为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分析其病机演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气(阳)虚证和阴虚证。胃痛久发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但多夹寒湿,湿热、痰饮,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

3.重点强调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并讲解胃痛与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

4.详细讲解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 虚寒的症状特点。

5.强调说明胃痛各证治疗。①寒邪客胃:温中散寒法,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②饮食伤胃:消导和中法,保和丸加减。③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中法,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⑤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法,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⑥胃阴亏耗:养阴益胃法,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⑦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黄芪建中汤加减。【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 痞 满

【目的要求】

1.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痞满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3.掌握痞满病因是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虚实可相互转化或兼杂,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关系到脾、肝诸脏。

4、掌握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痞满是指胸腹间痞满闷胀不舒的一种病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痞满病因多为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3.讲解痞满与胃痛、胸痹、鼓胀的鉴别。

4.强调痞满要分虚实两大类辨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临床上往往寒热虚实兼杂,常用仲景诸泻心汤。

5.强调说明痞满各证治疗。(1)实痞:①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法,保和丸加减。②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③湿热阻胃:清化湿热,和胃消痞法,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④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法,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2)虚痞:①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法,益胃汤加减。

6.介绍痞满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呕 吐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主要是胃气上逆。病位在胃。

3、熟悉呕吐、反胃、噎膈的鉴别。

4、熟悉呕吐辨证要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其临床特征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其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两个原因尤为重要。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脾、肝诸脏有关。

4、讲解呕吐的演变规律是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介绍呕吐应与反胃、噎膈相鉴别,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均有胃气上逆的病机,但在主症,病位上有所不同。

6、介绍呕吐的辨证应分虚实,可从病因、病程、起病缓急来鉴别,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解郁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健运脾胃、益气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

7、强调呕吐各证的证候特点及治疗。①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法,保和丸加减。③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法,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④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四七汤加减。⑤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⑥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法,理中汤加减。⑦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

8、讲解呕吐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

9、提示治疗呕吐不能见吐止吐等治疗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噎膈(附:反胃)【目的要求】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噎膈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干涩是噎膈的基本病机。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

3、掌握噎膈的病机及虚实演变规律。

4、掌握噎膈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噎膈的临床特征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3.强调说明引起噎膈的原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病机关键在于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干涩。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脾胃、肝肾、气血津液关系密切。

4.讲解噎膈与反胃的鉴别。两者均有呕吐症状,区别点在于①有无吞咽困难,②食后呕出的时间。

5.讲解噎膈的演变规律。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气、痰、瘀互结,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6、强调说明噎膈的辨治原则。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根据气结、痰阻、血瘀之不同而给予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根据津血及阳气的亏虚情况而给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7.强调说明噎膈各证的治疗。①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法,启膈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法,通幽汤加减。③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④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法,补气运脾汤加减。8.讲解噎膈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呃 逆

【目的要求】

1.了解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呃逆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病后。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不利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3.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嗳气的鉴别。

4.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讲解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引起呃逆的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和、体虚病后。轻证病人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而重证患者则以体虚病后为主。病机的关键在于胃气上逆动膈,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并讲解呃逆因原发疾病病情轻重的不同,预后有极大的差别。

4、讲解呃逆应与干呕及嗳气鉴别。三者在病机上均与胃气上逆有关,但临床特征各异。

5、强调呃逆辨治原则。辨证要分清虚实寒热,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大法。对于危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6、强调呃逆各证的治疗。①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止呃法,丁香散加减。②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③气机郁滞证:顺气降逆止呃法,五磨饮子加减。④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法,理中汤加减。⑤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止呃法,益胃汤合桔皮竹茹汤加减。

7、讲解呃逆的预防调护知识。【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六节 腹 痛

【目的要求】

1、熟悉腹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腹痛病因有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熟悉腹痛诊查要点。

4、掌握腹痛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腹痛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其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病位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病理性质多属虚实夹杂,寒热虚实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讲解腹痛的诊查要点。

4、强调说明腹痛的辨证主要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及脏腑病位,治疗以“通则不痛”为原则。

5、强调说明腹痛各证型的治疗。①寒凝腹痛:温中散寒法,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②热壅腹痛:泄热通腑法,承气汤加减。③食滞腹痛:消食导滞法,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④气滞腹痛: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散。⑤血瘀腹痛:活血化瘀法,少腹逐瘀汤。⑥虚寒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 泄 泻 【目的要求】

1.了解泄泻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泄泻的主要成因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其病机特点是脾病湿盛。

3.掌握泄泻的诊查要点,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和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4.掌握泄泻各证型的治疗。【教学内容】

1.讲解泄泻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及泄泻别称,提示与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泄泻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所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脾病湿盛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

4.讲解泄泻与痢疾、霍乱鉴别要点。

5.强调泄泻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并简单介绍治泻九法。

6.强调泄泻各证型的证治。暴泻:①寒湿内盛:散寒化湿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湿热伤中:清热利湿法,葛根芩连汤加减。③食滞肠胃:消食导滞法,保和丸加减。久泻:①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法,参苓白术散加减。②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四神丸加减。③肝气乘脾: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加减。7.提示泄泻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等证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八节 痢 疾

【目的要求】

1.掌握痢疾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痢疾病因为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了解痢疾诊查要点。4.掌握痢疾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的病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痢疾的病因是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病机是由湿热、疫毒、寒湿、食滞等邪壅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脂络受伤,痢下赤白。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肝、肾。若湿热疫毒深重,亦可内陷心肝,扰乱神明或引动肝风,形成疫毒痢;若疫毒上冲于胃,则可致胃气上逆而形成噤口痢。病理性质可虚可实,可寒可热。病理演变暴痢多见实证,久痢多见虚证。如反复发作之休息痢,则多见本虚标实证。

4、了解痢疾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6、强调说明痢疾各证的治疗。①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法,芍药汤加减。本证型初起夹有表证者,可用逆流挽舟法,荆防败毒散加减。②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法,白头翁汤加减。③寒湿痢:温化寒湿法,胃苓汤加减。④阴虚痢:养阴清肠法,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⑤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法,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⑥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法,连理汤加减。

7、讲解痢疾的预防调护知识。

8、提示疫毒痢发生厥脱及噤口痢等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

第九节 便 秘 【目的要求】

1、了解便秘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3、熟悉便秘的诊查要点。

4、掌握便秘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便秘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便秘的病因是由于素体阳盛、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腑气不通,传导失司。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大肠,与肝,肺、肾关系密切。

4、讲解便秘的诊断依据,要注意与肠结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强调便秘各证型的证治。①热秘:清热润肠法,麻子仁丸加减。②气秘:顺气行滞法,六磨汤加减。③冷秘:温里散寒法,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④气虚秘:益气润肠法,黄芪汤加减。⑤血虚秘:养血润燥法,润肠丸加减。⑥阴虚秘:滋阴润肠法,增液汤加减。⑦阳虚秘:温阳通便法,济川煎加减。

6、提示功能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的证治特点。【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 肝胆病症 第一节 胁 痛 【目的要求】 1.熟悉胁痛病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络失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熟悉气郁可以化火,伤阴,或气滞而致血瘀的病理演变关系。

2.掌握胁痛的辨证以区别气血虚实为要点,治疗以“通则不痛”的理论为依据。实证运用理气、活血、清热、化湿等法,虚证当补中寓通,以滋阴柔肝为主。

3.掌握肝气郁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与肝阴不足四个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明确以肝郁气滞所致胁痛最为常见。

4.了解胆道病证的一般辨病用药知识。

【教学内容】

1.说明胁痛主症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提示与相关疾病的联系。

2.讲解胁痛的病因为情志不遂、外感湿热、饮食不调、劳欲久病或跌仆损伤。强调指出病位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为多。

3.强调本病的辨证要点,当分清气血虚实。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初病属实,久病多虚。列述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四个常见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4.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治疗原则,强调说明胁痛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①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法,用柴胡疏肝饮加减。②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③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法,用旋覆花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肝络失养证,滋阴柔肝法,用一贯煎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黄疸(附:萎黄)【目的要求】

1.掌握黄疸的病证概念,了解黄疸病的分类方法。.

2、掌握黄疸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湿邪阻滞脾胃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熟悉急黄是阳黄的一种危重证型,阳黄与阴黄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黄疸与萎黄的鉴别。了解黄疸的预后及萎黄的概念。

3.熟悉黄疸辨证应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4、掌握黄疸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5、了解黄疸的饮食调护及辨病诊断知识。

6、熟悉萎黄的病因病机。

7、掌握萎黄的治法与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提示黄疸的主要分类和讨论范围。

2、讲解黄疸的病因多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它病之后引起。强调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热、寒、郁(气郁)、瘀、毒(疫毒)六种,但关键是湿邪为患。病机主要为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强调指出急黄是阳黄的一种危重证型,阳黄与阴黄两者之间可以演变转化。

3、强调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讲解阳黄、阴黄的辨证要点,黄疸与萎黄的区别,提示与黄疸相关疾病的诊断知识。

4、强调说明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留等证型的症状特点。

5、着重强调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分证治疗:①阳黄:热重于湿证,清热利湿,佐以通腑法,用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证,除湿泻热法,用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加减。胆腑郁热证,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法,用大柴胡汤加减。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法,用千金犀角散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②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法,茵陈术附汤加味。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法,黄芪建中汤加减。

6、介绍黄疽消退后调治。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治当续予清热化湿、淡渗分利,茵陈四苓散加减。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饮或归芍六君子汤化裁。气滞血瘀,癥块留着,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7、讲解萎黄与黄疸不同,萎黄肌肤萎黄不泽,但两目不黄,小便色清。

8、熟悉萎黄病因为虫积、食滞或失血、病后。病机为脾虚不健,气血衰少,不能荣养肌肤。

9、治法为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方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由钩虫引起者,配合驱虫。【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积 聚 【目的要求】

1、了解癥积是有形可征,病在血分。瘕聚则聚散无常,病在气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2、熟悉癥积的病理为湿热、痰浊、寒邪互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血瘀。初病多实,久病虚实夹杂。

3.了解黄疸、鼓胀与癥积的关系。

4.掌握癥积初期应予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的治疗原则。5.掌握积聚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介绍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而言。提示与相关疾病的联系。

2.强调指出癥积形成的病因虽有多端,但其病理关键总属气滞血瘀病变脏器主要在肝脾。说明癥积与瘕聚、黄疸、鼓胀的关系。

3.强调癥积辨证当区别虚实的主次,治疗应分初、中、末三个阶段,以祛瘀理气软坚散结为主,辅以扶正之法。

4.强调癥积辨证论治。①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法,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法,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鳖甲煎丸。③正虚瘀结证,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法,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5.讲解聚证的治法:①肝气郁结证,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为主,用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②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为主。【教学时数】3学时。第四节 鼓 胀

【目的要求】

1、了解鼓胀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鼓胀的主要成因是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蛊)毒感染及黄疸、癥积等病后续发。病理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失调,气、血、水停积腹中。

3、掌握鼓胀的诊断要点,掌握其与水肿的鉴别及气、血、水臌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熟悉鼓胀辨证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别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以及阳虚与阴虚的不同。

5.掌握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辨证施治。6.掌握逐水剂临床应用要点,熟悉晚期危重症的转归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鼓胀多由酒食不节、情志劳欲所伤、虫毒感染及其他病后导致肝脾失调,甚则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停聚腹中而成,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

3、强调鼓胀应区别气、血、水的不同,提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鼓胀与水肿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以及晚期的危重转归。4.讲解鼓胀的辨治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当辨阳虚与阴虚的不同,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

5.强调说明鼓胀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鼓胀各证的治疗。①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法,柴胡疏肝饮合胃苓汤加减。②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法,实脾饮加减。③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法,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加减。④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法,调营饮加减。⑤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⑥阴虚水停证,柔肝滋肾,养阴利水法,六味地黄汤、一贯煎加减。

7、强调说明逐水剂的运用,昏迷、出血等危重症的救治,介绍护理调摄等问题。【教学时数】3学时。第五节 头 痛 【目的要求】

1、了解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头痛病机为外邪阻滞窍络,内伤头痛病机有虚实之分。

2、熟悉头痛辨证分外感内伤、虚实的要点,同时必须审证求因,注意辨病。

3、掌握头痛常见证候的特点和治疗方药,以及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酌配引经药。【教学内容】

1、说明头痛的讨论范围,以及偏头痛、真头痛、头风等病名的概念。提示头痛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

2、介绍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以风邪为主,每兼寒、湿、热;内伤因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先天不足及房事不节、体虚久病或外伤所致。头痛的病机外感为风寒湿热邪阻窍络。内伤头痛有虚有实,实证为肝阳、痰浊、瘀血壅滞,窍络失和;虚证为阴血精气亏虚,头窍失养。

3、强调头痛辨证,首先应根据头痛的久暂、性质和程度,分别外感、内伤和证候的虚实。其次应根据头痛的部位,辨经络所属。

4、讲解内伤的治疗大法。外感头痛治以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虚证当滋阴养血、益肾填精,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兼顾。此外,根据头痛的部位,酌配引经药。

5、强调说明头痛的不同证型的特点及分证治疗。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法,川芎茶调散加减。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法,芎芷石膏汤加减。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法,羌活胜湿汤加减。④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⑤血虚头痛,养血和络法,加味四物汤加减。⑥痰浊头痛,化痰降逆法,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⑦肾虚头痛,补肾填精法,大补元煎加减。⑧瘀血头痛,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教学时数】3学时。第六节 眩 晕 【目的要求】

1.了解眩晕的概念,以及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熟悉眩晕的病理有风、痰、火、瘀、虚之别,且可兼夹为患。

3.掌握眩晕辨治原则及常见各个证型的特点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介绍眩晕的特征为头昏眼花,视物发黑,甚则有外物及自身旋转感。扼要叙述历代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提示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

2.讲解眩晕病因均由内伤或跌扑损伤所致,病理表现有风、火、痰、瘀、虚之别,且每可兼夹为患。

3.强调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及瘀血阻窍五种常见证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强调指出眩晕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及脏腑重点,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眩晕的分证论治:①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痰浊中阻证,化湿祛痰,健脾和胃法,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法,用归脾汤加减。④肾精不足证,滋肾养肝,益精填髓法,用左归丸加减。⑤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 中 风

【目的要求】

1、了解中风的概念、特征。

2、掌握中风的病因病理,明确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相互为患是发病之标,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则发为中风。

3、掌握中经络风痰入络,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辨证要点,以及应急处理和治法方药

4、熟悉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了解其生活起居、精神、饮食等的调摄。

5、了解中风与痫证、厥证的区别。

【教学内容】

1、介绍中风的概念,说明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特征明确讨论范围。并简介历代对中风病因病理的认识和发展。提示中风与西医脑血管意外的关系。2.强调指出中风的形成是因情志、酒食、体质等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火、痰、气、瘀相互为患,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卒中,重者入脏腑,轻者中经络。3.强调说明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鉴别要点。

4.介绍中风与痫证、厥证等的区别。

5.强调中风辨证应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辨阳闭和阴闭,辨病期。治疗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则开闭固脱兼顾。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标本同治,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或补气养血 并用。

6.强调说明中风神志昏迷的应急处理,并按中经络、中脏腑分类讲解各证型的症状特点和治疗。①中经络: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法,真方白丸子加减。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法,天麻钩藤饮加减。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法,镇肝熄风汤加减。②中脏腑: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法,桃仁承气汤加减。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化痰开窍法,羚角钩藤汤加减。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法,涤痰汤加减。③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法,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④恢复期的治疗: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法,解语丹加减。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法,补阳还五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法,左归丸、地黄饮子加减。

7、交待有关预防中风的知识。【教学时数】3学时。第八节 瘿 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瘿病的概念。

2、熟悉瘿病的病因,掌握瘿病的病机特点。

3、熟悉瘿病的诊断依据、病证鉴别及相关检查。

4、掌握瘿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掌握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等证型的辨证论治。

6、了解瘿病的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讲解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讲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本病有关的西医疾病。

2、讲解说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是导致瘿病的主要原因,并与体质因素有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初期以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则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3、说明瘿病临床需与瘰疬、消渴相鉴别,并应辨明瘿囊与瘿瘤。

4、强调说明瘿病的辨证应着重辨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基本治则为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5、强调说明各证的辨证论治。①气郁痰阻证,治宜理气舒郁,化痰消瘿法,方用四海舒郁丸加减。②痰结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法,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③肝火旺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法,方用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④心肝阴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宁心柔肝法,方用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九节 疟 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疟疾的临床特征和历代医家对疟疾的认识。

2.熟悉疟疾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3.掌握祛邪截疟的基本治疗原则和正疟、疫疟、久疟的特点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了解疟疾的临床特点是寒战、高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简介历代医家对疟疾治疗的认识。

2了解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疟气),但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作,疟邪伏藏则寒热休止。若疫毒内陷可发生疫疟。疟久可见气血两伤之劳疟和痰瘀互结之疟母。

3.强调疟疾的辨证应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治疗原则为祛邪截疟。4.了解五种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①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法,截疟七宝饮,柴胡截疟饮加减;②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法,白虎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③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法,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④瘴疟:解毒除瘴法,清瘴汤或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⑤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 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概念。

2、掌握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3、熟悉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以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为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

4、掌握水肿的辨证论治。

5、了解水肿的预后及饮食宜忌。【教学内容】

1、了解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相应疾病得关系。

2、强调说明水肿的病因是由于外感风邪(风寒或风热)、水湿浸渍、疮毒内归以及饮食劳欲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阂,水液潴留,泛溢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

3、强调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和阴水之见的转化和联系。

4、强调说明水肿风水相搏证、湿毒浸渍证、脾阳虚衰证、肾阳衰微证、淤水互结证的证候特征。

5、强调说明阳水和阴水的治疗。阳水:(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水消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湿毒浸淫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法,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法,实脾饮加减;(2)肾阳衰微证,温肾利水 法,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3)瘀水互结证,活血化淤,化气利水法,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并附述转归中出现证候的治疗。

6、讲解水肿的预后和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 淋证(附:尿浊)

【目的要求】

1、了解淋证得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

2、掌握淋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3、掌握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

4、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和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简述古代对淋证的分类。

2.强调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3.讲解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的临床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病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当补益清利兼施。

4.强调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法,石韦散加减;血淋。治以清热凉血通淋法,小蓟饮子加减;气淋,治以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法,沉香散加减;膏淋,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法,程氏萆懈分清饮加减;劳淋,治以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5.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居多,治以清热利湿;久病脾肾两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当补虚与泄实兼顾。【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癃闭(附:关格)【目的要求】

1.了解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和膀胱气化功能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2.掌握癃闭地诊断和鉴别诊断。3.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4.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5.熟悉关格的定义及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癃闭是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并说明癃与闭的区别与联系。提示与癃闭相关的诊查知识。

2.强调说明癃闭的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实证由于膀胱气化不利,虚证由于肾虚膀胱气化无权。

3.强调说明癃闭的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之之法,又有虚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湿热、散淤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治以补益脾肾,助化气,使气化得行,则小便得通。

4.强调说明癃闭的证治。(1)膀胱湿热证,用清热利水法,八正散加减;(2)肺热壅盛证,用清肺利水法,清肺饮加减;(3)肝郁气滞证,用疏利气机法,沉香散加减;(4)浊淤阻塞证,用行瘀散结法,代抵当丸加减;(5)脾气不升证,用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6)肾阳衰惫证,用温补肾阳法,济生肾气丸加减。

5.提示探吐、取嚏、针灸、按摩、外敷、导尿等疗法及其该病的调摄护理。6.讲解关格的定义及辨证论治。【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阳 痿

【目的要求】

1.了解阳痿是指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的病证。提示有关的诊查知识。2.熟悉阳痿的病因病机。3.掌握阳痿各证型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阳痿的概念。

2.强调阳痿的病机以肾虚命门火衰为主,但尚与心脾受损、肝郁不舒、惊恐伤肾和湿热下注有关。

3.强调阳痿的证治。①命门火衰证,治宜温肾壮阳,赞育丹加减;②心脾亏虚证,治宜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③肝郁不舒证,治宜舒肝解郁,逍遥散加减;④惊恐伤肾证,治宜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加减;⑤湿热下注证,治宜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遗精(附:早泄)【目的要求】

1、了解遗精的发病病机主要是肾失封藏所致,但有虚实之分。初病多实,常与邪热扰动精室有关;久病多虚,多以肾失固摄为主。

2、掌握遗精的治疗原则及证治。

3、了解早泄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了解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的病证。提示遗精有属于生理现象和病理状态的不同。

2、强调遗精的病因,多由劳心太过、恣情纵欲、酒食厚味所致。病机主要为肾失封藏。实证为君相火旺,或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虚症为肾虚不能固摄。

3、强调辨治原则。初病多实,治以清热;病久多虚,治宜固摄。

4、强调说明遗精的证治。①君相火旺证,用清心泻肝法,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②湿热下注证,用清热利湿法,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③劳伤心脾证,益气摄精法,妙香散加减;④肾气不固证,用补肾固精法,金锁固精丸加减。

5、简述早泄的含义及治疗。【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郁证的病因主要是情致抑郁;熟悉其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3、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

4、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1. 讲解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满闷胀痛,或善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 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而“脏器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

3. 强调郁证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初以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为主,病久伤及心、脾、肾,则由实转虚,呈虚实间杂之证。

4、讲解郁证的诊断要点,与虚火喉痹、噎嗝及癫病的鉴别。

5、强调疏肝理气解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降火、化痰、祛湿、活血、消食等法,对于虚症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6、强调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①肝气郁结证,用疏肝解郁理气法,柴胡疏肝散加减。②气郁化火证,用清泄肝火法,丹栀逍遥散加减。③痰气郁结证,用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法,用半夏厚朴汤加减。④心神失养证,用养心安神法,甘麦大枣汤加减。⑤心脾两虚证,用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法,归脾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用滋养心肾法,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7、提示理气之品多偏辛燥,对郁证久病、阴血不足之体,当谨慎用之。

8、提示精神疗法对郁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节 血证 【目的要求】

1、了解血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血证可有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

3、掌握血证的病机主要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

4、掌握血证的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气,学会血证的应急处理。

5、掌握各种血证的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血证是人体各个部位出血的总称。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感受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之后等均可成为出血的原因。

3、强调血证的病机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病理属性表现为虚实两个方面,实证为气火亢盛,血热妄行,虚证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或阳气虚弱,血失统摄。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

4、提示血证的诊断要点,及各种出血的鉴别诊断。

5、讲解辨证当分清实热、阴虚、气虚,三类不同的病理征候,根据出血部位联系所属脏腑分型,6、强调治血、治火、治气是血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泄火,凉血止血为治疗大法。

7、强调说明多种血证的证候特点及证治方药:

(1)鼻衄:①热邪犯肺证,用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法,桑菊饮加减、②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玉玉煎加减、③肝火上炎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④气血亏虚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2)①齿衄:胃火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咳血①燥热伤肺证,用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法,桑杏汤加减。②肝火犯肺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③阴虚肺热证,用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法,百合固金汤加减。

(4)吐血:①胃热壅盛证,用清胃泻火、化淤止血法,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②肝火犯胃证,用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气虚血溢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5)便血:①肠道湿热证,用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②气虚不摄证,用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③脾胃虚寒证,用温中健脾、用养血止血法,黄土汤加减(6)尿血:①下焦湿热证,用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法,小蓟饮子加减。②肾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知柏地黄丸加减。③脾不统血证,用补中健脾、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④肾气不固证,用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7)紫斑:①血热妄行证,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十灰散加减。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宁络止血法,茜根散加减。③气不摄血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8、讲解对出血量多者的护理知识,应绝对卧床休息,安定情绪。

9、提示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及唐荣川“治血四法”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节 痰 饮 【目的要求】

1、熟悉痰饮的概念,提示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2、熟悉痰饮的发病与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或久病有关。

3、掌握痰饮的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水液功能失职。

4、熟悉痰饮的诊断,与相关病证的鉴别。

5、掌握痰饮应以温化为治疗原则。

6、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常见证候及治疗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于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种。提示与相应西医的关系。2.强调痰饮主要由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等原因,是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3、强调痰饮的辩证应先从部位分别四饮,然后抓住体虚邪实的特点,分清标本虚实主次。

4、悬饮与胸痹,溢饮与风水,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的鉴别。

5.强调温化痰饮的治疗原则。属实者,可根据饮停部位分别采用发汗、分利、攻逐等治标之法;阳虚者则以健脾温肾治本为主。

6.强调痰饮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1)痰饮:①脾阳虚弱证,用温脾化饮法,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②饮留胃肠证,用攻下逐饮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2)悬饮:①饮犯胸肺证,用和解宣利法,柴枳半夏汤加减。②饮停胸胁证,用泻肺祛饮法,椒目栝蒌汤合十枣汤、控涎丹加减。③络气不和证,用利气和络法,香附旋覆花汤加减。④阴虚内热证,用养阴清热法,沙参麦冬汤合薤白散加减。

(3)溢饮:表寒里热证,用发表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

(4)支饮:①寒饮伏肺证,用宣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②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7、提示痰饮的预防调护重在调寒温、避雨湿,饮食上忌生冷、油腻,以免助湿化痰。【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节 消 渴

【目的要求】

1、熟悉消渴的概念,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

2、熟悉消渴的病因是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欲过度而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

3、熟悉消渴的诊断要点及其与口渴症、瘿病的鉴别,了解辨病诊察知识。

4、熟悉消渴的辩证主要是辨病的部位及标本主次

5、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为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6、掌握上消、中消、下消各证候的辨证论治

7、了解消渴的并发症和预防调护。

【教学内容】

1、讲解消渴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提示与相应的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引起消渴。

3、强调消渴病位在肺胃肾,尤其与肾密切相关。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病久可导致血行瘀滞、阴损及阳。

4、讲解上消、中消、下消的区别,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讲解消渴与口渴症及瘿病的鉴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要点。

6、强调消渴的治疗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基本原则,并应根据病情结合润肺、清胃、健脾、滋肾、涩精、祛湿、化瘀等法。

7、强调消渴的辨证论治。①肺热伤津证,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消渴方加减。②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玉女煎加减。③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健脾、润燥生津法,七味白术散合生脉散加减。④肾阴亏虚证,用滋阴固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⑤阴阳两虚证,用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8、讲解消渴后期可出现肺痨、雀盲、痈疽、中风、水肿等并发症。【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五节 自汗、盗汗 【目的要求】

1、熟悉自汗盗汗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的病因为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和嗜食辛辣。

3、掌握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为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

4、熟悉自汗盗汗的辩证要点及分虚实治疗的原则。

5、掌握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的病症。提示与相应的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等原因均可引起自汗盗汗。

3、强调病机主要是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

4、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状两方面讲解自汗盗汗与脱汗、黄汗及战汗的区别,脱汗见于病情危急之时,而战汗见于急性热病。

5、讲解自汗盗汗的辩证以虚证居多,当分辨气(阳)虚、阴血虚,给予相应治疗,并可合用固表敛汗法。实证多属肝火、湿热,用清肝泻热,化湿合营法。

6、强调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①肺卫不固证,用益气固表法,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味。②心血不足证,用养血补心法,归脾汤加减。③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当归六黄汤加减。④邪热郁蒸证,用清肝泻热、化湿和营法,龙胆泻肝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六节 内伤发热 【目的要求】

1、了解内伤发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3、掌握内伤发热的辩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4、掌握内伤发热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以发热为主证的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内伤发热。

3、强调内伤发热的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4、讲解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及相关的辨病知识。

5、讲解内伤发热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实证以解郁、活血、除湿法为主,适当配伍清热法;虚证则应不论气血阴阳,以退虚热。

6、强调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①阴虚发热证,用滋阴清热法,清骨散加减。②血虚发热证:用益气养血法,归脾汤加减。③气虚发热证,用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④阳虚发热证,用温补阳气、引火归源法,金匮肾气丸加减。⑤气郁发热证,用舒肝理气、解郁泻热法,丹栀逍遥散加减。⑥痰湿郁热证,用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法,黄连温胆汤和中和汤加减。⑦血瘀发热证,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加减。

7、提示治疗本病不能滥用辛散、苦寒之品,以及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虚 劳 【目的要求】:

1、了解虚劳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熟悉虚劳的病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因虚致病,因病成劳。

3、掌握虚劳气血阴阳亏损的病理性质,病损涉及五脏。

4、了解虚劳的诊断要点及其与肺痨和一般虚证的鉴别。

5、掌握以补益为主的治疗要点。

6、掌握虚劳各证的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虚劳是指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总称,比 一般虚证重,涉及范围广。

2、讲解虚劳可由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多种原因所导致。

3、讲解病机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五脏虚损,久虚不复成劳。

4、提示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理论在虚劳发病中的意义。

5、讲解虚劳辩证应以气血阴阳为刚,五脏虚候为目,并掌握其相互关系及主次。

6、掌握虚劳治疗以补益为原则。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施治。

7、强调虚劳的辩证论治。

(1)气虚:①肺气虚证,用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②心气虚证,用益气养心法,七福饮加减。③脾气虚证,用健脾益气法,加味四君子汤加减。④肾气虚证,用益气补肾法,大补元煎加减。

(2)血虚:①心血虚证,用养血宁心法,养心汤加减。②肝血虚证,用补血养肝法,四物汤加减。

(3)阴虚:①肺阴虚证,用养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②心阴虚证,用滋阴养心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③脾胃阴虚证,用养阴和胃法,益胃汤加减。④肝阴虚证,用滋阴养肝法,补肝汤加减。⑤肾阴虚证,用滋补肾阴法,左归丸加减。

(4)阳虚:①心阳虚证,益气温阳法,保元汤加减。②脾阳虚证,用温中健脾法,附子理中汤加减。③肾阳虚证,温补肾阳法,右归丸加减。

8、提示治疗虚劳应重视调补脾胃,但对正虚邪实之证,应注意补虚不忘祛邪。虚劳日久干血瘀结者,当合祛瘀生新法。【教学时数】 2学时。第八节:肥 胖 【目的要求】

1、了解肥胖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熟悉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等为肥胖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3、熟悉肥胖的诊断要求及其与水肿、黄胖的鉴别。

4、熟悉肥胖的辩证要点,治疗以补虚泻实为原则。

5、掌握肥胖病的辩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肥胖是指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的病证。

2、了解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少运动、先天禀赋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肥胖,其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

3、强调肥胖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兼见心肺气虚及肝胆疏泄失调;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

4、了解肥胖的辩证要点及其与水肿、黄胖的鉴别。

5、强调肥胖的辩证应着重辨明标本虚实及脏腑病位。肥胖的治疗常采用健脾益气、补肾温阳及化湿、利水、祛痰、通腑、消导、理气、活血等治疗方法。

6、强调肥胖的辩证论治。①胃热滞脾证,用清胃泻火,佐以消导法,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②痰浊内盛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消痞法,导痰汤加减。③脾虚不运证,用健脾益气、渗利水湿法,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④脾肾阳虚证,用温补脾肾、利水化饮法,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7、提示肥胖兼血瘀的处理等临证要点。【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九节:癌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癌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癌病的发病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虚体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或痰、湿、气、瘀、毒等博结日久,积滞而成。

3、熟悉癌病的诊查要点和辩证要领。

4、熟悉癌病的治疗应根据标本虚实、轻重缓急以及病期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5、掌握脑癌、肺癌、大肠癌、肾癌、膀胱癌的辩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癌病是指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的一类恶性疾病。后期均可表现为消瘦、乏力、发热、疼痛等症状,不良预后。提示本节所讨论的范围。

2、讲解癌病的发病由内、外因之分。在外为感受六淫之邪、疫疬之气;在内则七情怫郁、饮食不调,素有旧疾,或久病伤正、年老气衰。

3、讲解癌病的病机为内外合邪,正虚邪结。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是形成癌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4、讲解癌病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类似疾病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讲解癌病的辩证应辨脏腑病位、辨病邪性质、辨标本虚实、辨脏腑阴阳、辨早期晚期。

6、强调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治疗癌病的基本原则。初期邪盛正虚,当先攻之;中期予攻补兼施,驱邪扶正;晚期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

7、强调脑瘤、肺癌、大肠癌、肾癌、及膀胱癌的辩证论治。

1)脑瘤:①痰瘀阻窍证,用息风化痰、祛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②风毒上扰证,用平肝潜阳、清热解毒法,天麻钩藤饮、黄连解毒汤加减。③阴虚风动症,用滋阴潜阳息风法,大定风珠加减。

2)肺癌:①瘀阻肺络证,用行气活血、散瘀消结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②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行气祛痰法,二陈汤合瓜篓薤白半夏汤加减。③阴虚毒热证,用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法,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④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3)大肠癌:①湿热郁毒证,用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法,槐角丸加减。②瘀毒内阻证,用化淤解毒法,膈下逐瘀汤加减。③脾肾双亏证,用温阳益精法,大补元煎加减。④肝肾阴虚证,用滋肾养肝法,知柏地黄丸加减。

4)肾癌、膀胱癌:①湿热蕴毒证,用清利湿热通淋法,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瘀血内阻证,理气化瘀散结法,桃红四物汤加减。③脾肾两虚证,用健脾益肾、软坚散结法,大补元煎加减。④阴虚内热证,用滋阴清热、化淤止痛法,知柏地黄丸加减。

8、提示抗癌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 第一节 痹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熟悉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痹证是由外邪入侵,凝滞气血,痹阻经络引起的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痹证的病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袭,为痹证发生的条件;劳欲不当,久病体虚,腠理空疏为发病的基础。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痹阻肌肉、关节、经络,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病初多实,以经络痹阻为主;久则正气受损,虚实并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重者病邪由表及里,由经络累及脏腑。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痹证主要以肢体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屈伸不利为主症,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关节;久病不愈,因肢体疼痛不用而导致肌萎,当与痿证鉴别;部分病例失治或误治可累及脏腑等临床特点。

5.强调说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及肝肾亏虚证的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痹证的辨证治疗。①风寒湿痹,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法。风气盛者为行痹,防风汤加减;寒气盛者为痛痹,乌头汤加减;湿气盛者为着痹,薏苡仁汤加减。②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法,白虎加桂枝汤和宣痹汤加减。③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法,双合汤加减。④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法,补血荣筋丸加减。

7.强调说明辨证时应注意邪实与正虚的关系,以及辨风、寒、湿、热、痰、瘀诸邪偏盛的意义。治疗时注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原则;强调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通络止痛法的临床应用,及病位上下不同与用药的差异。

8.介绍虫类搜风通络药物和有毒中药的特殊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9.提示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诱发因素等预防护理调摄等知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痉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痉证的临床特征。2.熟悉痉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痉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痫病、中风等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阴血亏虚六证的辨证论治。5.了解痉证多为疾病的临床危重表现及其转归预后。【教学内容】

1.讲解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指出破伤风不包括在本篇讨论范围之内。2.强调说明痉证的病因主要为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乘袭,或久病过劳、误治失治。病机特点是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本病多为疾病的危重表现,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痫病、中风、厥证、颤证、破伤风等病症鉴别要点。

4.强调说明辨证应区别外感、内伤及其虚实。治疗注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虚实错杂宜标本兼顾原则。

5.强调说明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阴血亏虚六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

6.强调说明痉证的辨证治疗。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和营燥湿法,羌活胜湿汤加减。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惊法,羚角钩藤汤加减。阳明热盛证,清胃泻热、增液止痉法,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法,清营汤加减。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法,导痰汤加减。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法,四物汤和大定风珠加减。

7.讲解预防、护理、调摄等问题,强调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痿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痿证的一般概念。2.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痿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有关病症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辨证论治。5.了解痿证转归预后、调护及康复措施。

【教学内容】 1.讲解痿证以肢体筋脉迟缓,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症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痿证的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毒物所伤、久病劳欲、跌仆瘀阻等。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为五脏虚损。外邪所致者,一般属实,但久延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中风后遗症及痹证的鉴别。

4.强调说明辨证注意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治疗实证以祛邪和络,虚证重扶正补虚,虚实夹杂者兼顾。

5.强调说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痿证的辨证治疗。①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法,加味二妙散加减。③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法,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加减。④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法,虎潜丸加减。⑤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法,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7.讲解“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8.讲解护理调摄及康复等知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颤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颤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颤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颤证的诊断要点,颤证与瘛疭及颤证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颤证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阳气虚衰、髓海不足的辨证论治。5.熟悉熄风类中药的临床使用。【教学内容】

1.了解颤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特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颤证的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其基本病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理性质属体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颤证主要以头摇肢颤为主症,病程长,病势缓;瘛疭病程短,病势急,以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为主症,二者应予鉴别。

5.强调说明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髓海不足、阳气虚衰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6.强调说明颤证的辨证治疗。①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法,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法,导痰汤和铃角钩藤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法,人参养荣汤加减。④髓海不足证,填精补髓、育阴熄风法,龟鹿二仙膏和大定风珠加减。⑤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法,地黄饮子加减。7.提示熄风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8.了解功能锻炼、药物食疗等护理调摄知识。【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腰 痛 【目的要求】

1.了解腰痛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腰痛的诊断要点及腰痛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论治。5.熟悉治疗腰痛的其他疗法。

【教学内容】

1.讲解腰痛是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腰痛病因为感受外邪、体虚年衰和闪挫跌仆。病机以肾虚为本,寒湿、湿热、瘀血为标。凡因外邪、瘀血等邪阻腰部,经络不利者属实,因肾脏精气亏虚,不能濡养腰部经络者属虚。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本病可涉及内、外、伤、妇等学科,明确本节内容以内科疾病为主。

4.强调说明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5.强调说明腰痛的辨证治疗。①寒湿腰痛证,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法,干姜苓术汤加味。、②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法,四妙丸加味。③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身痛逐瘀汤加减。④肾虚腰痛证,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滋养肾阴,左归丸加减。

6.强调辨证注重辨致病原因,外感多实,内伤和久病多虚,跌仆闪挫多瘀。治疗实证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温化寒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虚证重在补肾固本,兼顾肝脾;虚实夹杂者兼顾。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篇5

(一)目的通过中医儿科临床实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中医儿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处理中医儿科常见病和部分疑难急重病证的能力。

(二)要求

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四诊八纲等辨证诊断知识与技能。

2.掌握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3.基本掌握儿内科常用诊疗技术。

4.了解中医儿科急、危、重症的辨病辨证诊断和处理原则。

5.掌握儿科常用中药、常用中成药和常用方剂,并能正确应用。

6.掌握儿科病房、门诊常规医疗文件书写和计算机录入方法。

7.了解名老中医诊疗儿科疾病的经验。

二、实习内容

(一)常见疾病

1.掌握下列24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分型及治疗常规:

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鹅口疮、口疮、呕吐、泄泻、厌食、积滞、腹痛、惊风、汗证、佝偻病、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遗尿、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紫癜、胎黄。

2.熟悉下列16 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分型及治疗常规:

疳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注意缺陷多动症、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肾病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幼儿急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夏季热、脓疱疮、痹证、新生儿硬肿症、脐部疾患。

(二)急危重证

1.掌握下列急危重证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高热惊厥、急性心力衰竭、急性颅内高压症、急性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心跳呼吸骤停、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2.熟悉下列急危重证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窒息、急性肾功能衰竭、溺水、煤气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杀鼠剂中毒。

(三)技能操作

1.掌握下列临床技能及操作:

(1)儿科四诊特点,特别是望诊。

(2)儿科门(急)诊、住院病历书写及各项医疗文件书写。

(3)运用四诊手段采集整理病史,归纳病机,作出综合判断,正确辨病识证。

(4)儿科常用100味中药(附一)功效、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5)儿科常用中成药25种(附二)的功效、适应证。

(6)儿科常用50首方剂(附三)组成、功效、适应证。

(7)儿科常见抗生素、镇静剂、解热镇痛剂、脱水剂、糖皮质激素、止咳平喘剂、呼吸兴奋剂、强心剂、血管活性剂等作用机理、使用及禁忌,并能根据体重测算药物剂量。

(8)小儿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及处理原则。

(9)小儿高热惊厥急救。

(10)小儿腹泻、厌食推拿疗法。

(11)遗尿、疳证针刺疗法。

(12)生命体征(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13)小儿体重、身高、血压、头围的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14)脑膜刺激征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15)囟门大小测定及紧张度判断意义。

(16)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7)压舌板正确使用及口腔、咽部视诊。

(18)肺部听诊、心脏听诊。

(19)腹部视、触、叩、听,腹痛常见病证(阑尾炎、肠套叠、胆囊炎)的鉴别。

(20)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肺炎支原体抗体、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心肌酶谱、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1)大便隐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22)脑脊液、胸水、腹水的常规、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下列临床操作技能:

(1)小儿咳喘药物穴位敷贴操作方法。

(2)药物保留灌肠操作。

(3)儿科主要护理技术操作(注射、输液、输血、吸氧、吸痰)。

(4)腰、骨、胸、腹穿刺技术。

(5)小儿肺炎、肺结核、胸膜炎 X 光读片。

(6)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凝血酶原测定、血清补体、肥达氏反应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7)新生儿黄疸鉴别诊断、胆红素脑病的判断。

(8)心肺复苏术。

(9)小儿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水痘、脓疱疮等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三、实习讲座

(一)必讲内容

1.儿科病案书写要点: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医嘱、病程记录、会诊记录、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等。

2.儿科四诊特点及儿童体格检查方法。

3.儿科临床常见操作技能。

4.儿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

5.儿科高热惊厥、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窒息、颅内高压症、心跳呼吸骤停等重危症急救。

6.儿科常用外治疗法。

7.儿科常用推拿、针灸疗法

8.简易小儿液体疗法。

(二)参考内容

1.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2.儿科专家经验介绍。

3.儿科临床中西医研究进展。

4.自修学习《实用中医儿科学》、《幼幼集成》、《小儿药证直诀》。

5.如何撰写医学论文。

四、实习考核

1.出科考试。

2.由带教老师和儿科考评小组根据实习生的表现和实际工作能力作出评价。

五、常用中药、中成药、方剂

1.熟记下列常用中药性味、剂量、功用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香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蝉衣石膏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射干白头翁马齿苋生地紫草赤芍大青叶玄参地骨皮青蒿半夏苏子白芥子桔梗白前贝母前胡瓜蒌竹茹葶苈子杏仁枇杷叶款冬花紫菀百部桑白皮藿香苍术砂仁白豆蔻茯苓泽泻车前子通草茵陈滑石木瓜莱菔子山楂六曲鸡内金麦芽谷芽大黄火麻仁干姜吴茱萸羚羊角钩藤蜈蚣龙骨牡蛎橘皮木香大腹皮丹参桃仁延胡索小蓟茜草血余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补骨脂当归白芍沙参麦门冬玉竹益智仁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乌梅肉豆蔻五倍子石榴皮槟榔

2.掌握下列常用中成药的功效、适应证

清开灵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藿香正气水(胶囊)先声咳喘宁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羚贝止咳糖浆安宫牛黄丸王氏保赤丸六神丸瓜霜退热灵儿康宁糖浆枫蓼肠胃康颗粒小儿双清颗粒香菊感冒颗粒银黄颗粒正柴胡冲剂龙牡壮骨冲剂羚羊角粉猴枣散云南白药(散剂)

3.熟记下列常用方剂

西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浙江中医药 篇6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知识

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以及机体与外界因素对发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详细讲解 3.病理生理和病理:一般讲解 4.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重点讲解 5.辅助检查:详细讲解

6.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7.治疗详细讲解、指出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8.预后和预防:一般介绍

阻塞性肺气肿 [目的要求] 1.掌握阻塞性肺气肿的概念

2.熟悉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特别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成为肺气肿的过程及其病理变化特征

3.掌握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知识,特别是肺气肿的体征、肺功能改变的特点以及X线的特征性所见

[教学内容] 1.概念 重点阐述

2.病理生理及病理:一般讲解 3.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重点讲解

4.辅助检查:重点讲述X线、肺功能和血气分析 5.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6.治疗:一般讲解

7.预后和预防 :一般讲解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临床表现的特点、诊断方 2.掌握慢性肺心病呼吸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的处理要点

3.熟悉慢性肺心病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原理、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的原理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详细讲解)3.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重点讲解)

4.器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详细讲解)5.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般讲解)6.治疗:(重点讲解急性发作期的治疗)7.预后:一般讲解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1.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其发病与过敏因素及某些诱发因素的关系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鉴别、并发症等

3.掌握根据本病的发病原理,临床的不同类型,采用综合的防治方法来阻断引起哮喘发作的各个环节

4.掌握重症哮喘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患病率,发作的季节性,发病年龄、性别比较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 4.实验室检查详细讲解

5.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6.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等 7.防治重点讲解 8.预后一般介绍

呼吸衰竭 [目的要求] 1.熟悉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改变

2.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3.掌握呼吸衰竭时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分类:一般讲解

3.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详细讲解 4.临床表现:重点讲解

5.诊断:重点强调血气分析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6.治疗重点讲解 7.预防:一般讲解

肺 炎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休克肺炎的治疗

2.了解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绿脓杆菌肺炎、真菌肺炎、军团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肺炎球菌肺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一般讲解 2.病理和病理生理:详细讲解 3.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重点讲解 4.诊断和鉴别诊断

5.治疗:重点讲解休克肺炎治疗

其他类型肺炎(自学)肺结核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抗痨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的处理

2.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并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防痨原则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

[教学内容] 1.概述 简介

2.原理和病理:一般讲解

3.肺结核演变过程、常见临床类型和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重点讲解

5.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般讲解 6.并发症

7.治疗:重点讲解抗结核适应症,各型活动性肺结核化疗方案 8.预防:详细讲解

胸膜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结核性胸膜炎防治方法 3.了解脓胸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一般讲解 结核性胸膜炎为最常见 2.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一般介绍 3.临床表现:一般讲解 4.辅助检查:详细讲解

5.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6.治疗:重点讲解结核性胸膜炎治疗

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和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措施 3.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和预后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

2.详细讲解病因和病理生理 3.一般讲解临床类型

慢性心力衰竭

1.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2.一般讲解实验室检查

3.详细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4.重点讲解治疗 5.一般讲解预后

急性心力衰竭

讲授急性左心衰竭

1.详细讲解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一般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3.重点讲解治疗

心律失常 [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生机制和介入性治疗技术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药物治疗原则

2.详细介绍常见心律失常的人工心脏起博器、电复律的适应证,快速性的心导管消蚀治疗的适应证

概述

1.一般讲解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心律失常的分类 2.详细讲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心律失常的诊断

窦房结性心律失常

1.一般讲解心电图检查和临床意义 2.详细讲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一般讲解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心房性心律失常

1.一般讲解房性早搏的心电图检查和治疗 2.详细讲解房性心动过速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1.一般讲解房室交界性过早搏动、逸搏心律的心电图检查 2.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重点讲解 4.预激综合征

心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 一般讲解室性早搏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2.室性心动过速 详细讲解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一般讲解

心脏传导阻滞

1.概述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和分度 2.房室传导阻滞 重点讲解 3.室内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自学)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自学)

高血压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血压的判别标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临床类型和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原则 3.了解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 [教学内容] 1.概述血压判别标准

2.一般讲解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 3.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 4.重点讲解治疗 5.概述预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自学)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和防治

2.熟悉冠心病的分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心绞痛的预后和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新技术 [教学内容] 1.概述冠心病的定义和分型,心绞痛的定义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 2.详细讲解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3.一般讲解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4.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5.详细讲解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6.重点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7.概述预后 8.一般讲解防治

第三节 心肌梗塞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和预防 3.了解病理、病理生理和预后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一般讲解病理和病理生理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4.详细讲解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5.重点讲解治疗

6.一般讲解预后和预防

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病理生理、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3.了解预后和介入性治疗新技术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和病理、病理生理 2.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3.详细讲解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4.一般讲解并发症和预后 5.详细讲解治疗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病因和病理、病理生理和治疗 3.了解并发症和预后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和病理、病理生理 2.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3.一般讲解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4.详细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一般讲解并发症,预后和治疗

心肌病(原发性)(自学)

急性心包炎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和主要病因类型 2.熟悉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了解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预后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2.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一般讲解主要病因类型、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

心肌炎

[目的要求] 1.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病因和病理 3.预后

[自学内容] 1.和病理

2.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讲解预后

消化系统疾病

胃 炎

急性胃炎(自学)[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2.熟悉与胃炎有关的胃的生理解剖内容 3.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自学内容] 1.一般理解急性糜烂胃炎的概念和发病情况 2.一般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一般理解病理特点、部位及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 4.重点掌握临床表现:间歇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特征 5.重点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 6.重点掌握防治 慢性胃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2.熟悉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及国内外诊治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 1.概述

2.详细介绍病因和发病机制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4.详细讲解辅助检查 5.重点讲解诊断 6.重点讲解治疗 7.一般讲解预防

消化性溃疡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及药物治疗 2.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及治疗的新进展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本病的定义、发病率、流行病学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一般了解病理 4.重点了解临床表现 5.一般讲解并发症 6.详细讲解辅助检查 7.重点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解治疗:治疗目的和原则,重点介绍药物治疗 9.一般讲解预防

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2.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并发症 4.了解本病的病理特点 [教学内容] 1.一般讲授本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般讲授病因及发病机理

3.一般讲授病理:介绍本病的病变部位及病理特点 4.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5.一般讲授并发症 6.详细讲授辅助检查 7.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8.详细讲授治疗

肝硬化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治疗措施 2.熟悉本病的病因,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机理)及国内外新进展 [教学内容] 1.一般讲授本病的概念、流行病情况,简要介绍病因、病理形态等分类2.详细讲授病因

3.一般讲授病理 4.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5.重点讲授并发症 6.详细讲授辅助检查 7.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授治疗 9.一般讲授预后 肝性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肝性脑病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熟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3.了解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一般讲授本病的概念 2.详细讲授病因和诱因 3.详细讲授发病机理 4.一般了解病理,自学 5.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6.详细讲授辅助检查

7.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授治疗

9.一般讲授预防预后 急性胰腺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各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2.熟悉本病的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防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本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一般了解病理:自学 4.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5.详细讲授并发症 6.详细讲授辅助检查 7.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授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自学)[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3.了解发病机理及病理 [自学内容] 1.一般理解本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一般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简介感染途径及发病机理 3.一般理解病理

4.重点掌握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归纳如下 5.掌握辅助检查

6.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7.详细讲授治疗: 8.一般讲授预防

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要求] 1.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国内外新进展 [教学内容] 1.一般讲授本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一般讲授病因 3.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4.重点讲授诊断 5.重点讲授治疗

泌尿系统疾病

总论(自学)[目的要求] 1.了解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

2.了解泌尿系统的常见临床表现及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3.了解泌尿系统学科的发展动态 [自学内容] 1.扼要复习泌尿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2.重点自学常见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和原因,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及学科发展动态

肾小球疾病 [目的要求] 1.了解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2.掌握肾小球疾病的现行分类方法,各型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肾小球疾病概述(自学)

1.一般讲解肾小球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2.讲解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理 3.一般讲解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改变 4.一般讲解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型

急性肾小球肾炎(自学)1.一般讲解概念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详细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一般讲解治疗和预后

慢性肾小球肾炎 1.一般讲解概念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一般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一般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详细讲解治疗和预后

肾病结合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原理及病理改变

2.掌握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概念

2.一般介绍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一般介绍病理改变,以微小病变肾病为主,简介其它各型 4.重点讲解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5.详细讲解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 6.详细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7.重点讲解治疗并简介预后

肾盂肾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感染途径,与感染有关的因素及实验室检查 3.了解肾盂肾炎和下泌尿路感染的关系,需鉴别的主要疾病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概念

2.详细讲解病因、发病机理;简介病理改变 3.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简介并发症 4.一般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详细讲解治疗,简介预后

急性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熟悉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熟悉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达到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抢救措施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概念

2.一般讲解分类、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 3.重点讲述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一般讲解诊断与鉴别诊断 5.一般讲解治疗和预后

慢性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尿毒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2.熟悉尿毒症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标准 3.了解对尿毒症的原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要领和分期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重点讲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一般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一般讲解治疗和预后

血液和造血系统

贫血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贫血发病机理的分类、治疗原则 2.熟悉贫血的基本概念,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 3.了解贫血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了解概述 2.一般讲解分类 3.一般讲解临床表现 4.掌握诊断 5.掌握治疗原则

缺铁性贫血 [目的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病因、诊断及治疗 2.熟悉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3.了解铁代谢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铁代谢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临床表现 4.掌握实验室检查 5.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 6.掌握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

2.悉本病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3.了解发病情况,有关发病机理的学说 [教学内容] 1.概述 2.一般讲解病因 3.一般讲解发病机制 4.了解病理 5.掌握临床表现 6.掌握实验室检查 7.掌握诊断 8.一般讲解鉴别诊断 9.掌握治疗

溶血性贫血(自学)

白血病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1.熟悉白血病的概念

2.了解本病分类、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概念及发病情况 2.分类

3.病因和发病机理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熟悉本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分类、预后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分类 2.掌握临床表现 3.掌握实验室检查 4.掌握诊断 5.鉴别诊断 6.掌握治疗原则

7.一般讲解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第三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学)[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2.熟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自学内容] 1.临床表现特点 2.实验室检查 3.诊断依据 4.鉴别诊断 5.治疗原则

6.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

第六章 淋巴瘤 [目的要求] 1.掌握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熟悉临床表现及分期

3.了解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及分类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理及分类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出血性疾病概述(自学)[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2.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发现和诊断 3.了解治疗原则 [自学内容] 1.一般讲解概述

2.掌握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扼要讲解止凝血机制的三要素 3.掌握诊断 4.一般讲解防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了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概述

2.掌握病因和发病机制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4.重点讲解实验室检查 5.掌握诊断 6.重点讲解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自学)

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疾病

糖尿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糖尿病的概念,发病病因,发病环节及特征性病理改变 2.熟悉并掌握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其常见并发症 3.熟悉掌握现代的综合方法

4.一般掌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明确讲解糖尿病的概念及其本身含义是一个综合征 2.一般讲解糖尿病流行病学 3.详细讲解两型糖尿病病因 4.一般讲解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5.诊断 6.鉴别诊断

7.并发症一般讲解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详细讲解慢性并发症 8.防治围绕三级预防,抓住现代综合疗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目的要求] 1.一般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分类 2.重点讲述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概念与分类

2.一般介绍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概念及其病因和发病机理 3.重点讲解甲状腺激素增多症的临床特点特点 4.特殊临床表现 5.详述诊断依据 6.鉴别诊断(一般介绍)

7.治疗重点讲解抗甲药疗法机理,用法及副作用

结缔组织疾病和风湿疾病

总 论(自学)类风湿性关节炎(RA)[目的要求] 1.了解RA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2.掌握R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与治疗 3.熟悉RA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RA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2.重点讲解RA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解RA的实验室检查 4.重点讲解RA的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目的要求] 1.了解SLE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熟悉SLE的病理

3.掌握SL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SLE的病因 2.详细讲解SLE的发病机理 3.了解SLE的病理 4.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5.重点讲解SLE的实验室检查 6.详细讲解SLE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重点讲解SLE的治疗

中毒

中毒总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毒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意义 2.掌握急性中毒病人的一般处理原则 3.熟悉急性中毒伴意识改变病人的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介绍国内外临床毒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2.着重介绍中毒病人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详细讲解中毒病人的治疗原则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 [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磷杀虫剂引起中毒的机制 2.掌握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掌握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治疗原则,解毒药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1.介绍有机磷杀虫剂的吸收和代谢;介绍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发病机理 2.着重介绍采集病史及体检

3.重点介绍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重点介绍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治疗,解毒药的使用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总 论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防治传染病的成就 2.熟悉传染、传染病、传染病学的概念

3.掌握传染过程的表现,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1.重点讲解传染的概念 2.详细讲解传染过程的表现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1.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重点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3.重点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一般介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概念 2.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一般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详细讲解临床特点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1.重点讲解临床资料的价值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2.一般介绍治疗方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1.重点讲解管理传染病 2.一般介绍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 3.一般介绍保护易感人群的办法

第二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及其危害性

2.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几个病毒标志物的意义 3.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其临床特点 5.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 6.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 7.熟悉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概述 2.重点讲解病原学 3.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4.一般介绍发病原理

5.一般介绍临床各型肝炎的主要病理特点 6.重点讲解病理生理 7.详细讲解临床表现 8.一般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与预后

9.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10.一般介绍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11.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自学)

第三节 流行性出血热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原理及病理 2.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要点 3.熟悉流行性出血热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4.掌握各期的治疗原则及各种疗法的应用时机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病原学:概况、形态,血清学分型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 4.详细讲述临床表现 5.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6.重点讲述并发症

7.重点讲述诊断及鉴别诊断 8.一般介绍预后

9.重点讲述治疗:治疗原则,各期治疗原则 10.一般介绍预防

第四节 艾滋病(自学)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1.了解乙脑的病原及流行病特征 2.熟悉乙脑的发病原理及病理特点 3.掌握乙脑的诊断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乙脑的病原学:病毒特征及其抵抗力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乙脑的病理解剖及发病原理 4.一般介绍并发症及后遗症 5.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6.详细讲述诊断与鉴别诊断 7.一般介绍预后

8.重点讲述乙脑的治疗关键 9.一般介绍预防措施

细菌感染

第一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脑的病原、流行病学特征,熟悉本病的发病原理及病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3.掌握流脑的抢救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病原学:细菌特性与分型、耐药性问题 2.一般介绍本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 4.详细讲述临床表现 5.一般介绍并发症及后遗症 6.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7.重点讲述诊断和免疫学诊断 8.详细讲述流脑的治疗 9.一般介绍预防措施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痢疾杆菌的分类及特性 2.熟悉菌痢的发病原理 3.掌握各型菌痢的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病原学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和病理 4.详细讲述菌痢各型的临床表现 5.重点讲述菌痢的实验室检查 6.详细讲述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重点讲述本病的治疗和预防病原治疗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目的要求] 1.熟悉病原学特性及发病原理、病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肥达反应的意义,各种培养的时机选择及并发症 3.掌握本病的病原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伤寒及副伤寒的病原学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和病理 4.详细讲述临床表现 5.详细讲述实验室检查 6.重点讲述并发症

7.重点讲述诊断与鉴别诊断 8.重点讲述治疗 9.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

10.一般介绍副伤寒与伤寒的异同

第四节 霍乱 [目的要求] 1.熟悉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2.熟悉本病的发病原理

3.掌握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本病的病原学 2.重点讲述流行病学特征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及病理 4.详细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5.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6.一般介绍并发症

7.重点讲述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述本病的治疗 9.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

第五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自学)

第五章 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2.熟悉本病的发病原理 3.掌握本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病原学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本病的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 4.详细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5.重点讲述本病的诊断 6.重点讲述本病的防治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篇7

1 课堂设计

以水肿病证为例进行课堂设计, 时长2课时, 利用15 min引入病证, 通过病例实况录像、幻灯图片、文字解读 (疾病名称隐去) 等教学媒体分析水肿病不同证型病案7例, 其中2例为疑难病案, 教师在这一环节, 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学生在这一环节观看病例实况录像、幻灯、文字解说, 多感官学习临床思维、归纳, 并完成学生模拟临床四诊及其他检查、资料收集 (复习诊基理论和技能) , 以此掌握病证的主位;15 min启发病证归纳, 分析病案特征, 导出教学病证的病名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师在这一环节讲解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提问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在这一环节思考、领会、记忆, 寻找证候共同点, 总结临床特征, 找出诊断依据及诊断要点, 同时掌握病证和鉴别诊断;25 min精讲, 分析辨证、治疗要点, 治疗方法, 方药运用, 用药注意事项、临床分型及类证鉴别、疑难证的辨证思维、各证型常用方剂、中草药的归纳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答疑、个别辅导、指出临床治疗注意事项、呈现病症分型、主讲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观看病例实况录像、幻灯、文字解说, 多感官学习临床思维, 比较各证型异同, 讨论、提问、归纳, 记忆学会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找出不同证型的辩证要点、治疗要点, 确立证型, 拟临床辨证论治, 处方用药 (复习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相关知识) , 掌握辨证方法、诊疗原则、方药运用;15 min进行讨论分析启发, 主讲病案发病机理、症候机理、疾病转归、经典理论观点及参考书目, 教师应巡视、收集问题、答疑、个别辅导, 呈现病因病机流程图, 介绍教学内容, 学生以中医基础理论解释样本组病案病因病机、症候机理, 理解病因病机、症候机理、疾病转归;15 min完成病因、转归分析, 引入中医预防、调护、历代辨证治疗观点最新临床进展参考书目, 教师通过文献综述、引入临床尚未解决问题, 激发兴趣, 学生思考、领会、笔记、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 结合病案拟临床调护承前启后、激发探究欲望, 熟悉预防、调护方法, 了解源流、进展;最后5 min通过练习题、病案录像、投影等完成模拟病案诊治, 教师进行巡视、监督、评判、答疑,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2014级中医本科学生及针灸专业学生, 2014级养生专业学生, 累计参加研究的学生共338人, 通过分组教学对比, 即对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分为拟临床教学观察组与常规教学对照组, 开展一段时间教学之后, 随机抽取学生的课堂吸收率检测,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检测内容包括水肿、中风、黄疸、胸痹心痛、痹证5个环节。为了防止心理紧张影响检测结果, 对2013、2014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两届学生心理指标均为合格。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教学观察方法与结果

在进行高校生课堂教学中, 有4名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即选择了中医本科2013级学生23人, 2013级针灸专业学生7人, 共30名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观察记录, 理论注意人数为148人, 记录结果见表1。

注:等级A:集中注意;B:比较注意, 该时段3 min以内小动作或看其他书;C:较不注意, 该时段5~12 min小动作或看其他书;D:全不专心, 该时段聊天、看其他书或退出课堂。C和D级列为不集中注意

2.3 心理相关问题的调查方式

为了认识学生对临床试验活动的态度与兴趣, 因而采用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来对2013级的学生进行发放问卷调查, 发出148份问卷, 有效回收利用148份, 把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4 学生的学习测验

为了更好测验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 大学考试中心必须要依照教学大纲里的规定, 拟出符合国家题库的医学题型, 试题容量很大, 并且要求内容要全面覆盖教材, 其中包括全部的试验内容, 学生在进行测验过程中, 随机抽取2014级学生45份试卷, 继而进行试验内容与相关试题的分析并记录好成绩。

3 讨论

拟临床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通过表1可知, 高校学生在进行课堂拟临床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高, 相比传统教学过程, 拟临床学生对病因病理的理解明显更透彻, 对学习过程中的总结也更加合理规范。拟临床的教学方法可以把临床医学难题更好的体现出来, 然后教师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与归纳, 教师主动向学生提供问题解释并进行问题探索分析,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更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内科学》拟临床教学法让学生的心理状态更趋于健康, 大部分医学高校学生对拟临床教学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 在拟临床教学下学习更加端正认真, 对拟临床教学方法的学习满意[3,4]。拟临床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明显易懂, 学生在拟临床教学下可以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 并开展临床治疗[5,6]。拟临床教学法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拟临床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医学理论的掌握与临床治疗能力, 通过拟临床的检测项目, 学生可以自测性学习以达到信息综合掌握[7]。拟临床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技能, 通过学习检测及时获知学生的理论实践知识掌握情况。注意到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采用外部环境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可以自主给出合理的策略来解决临床治疗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说, 拟临床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水平上进行有效的引导, 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更好的转化为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发散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临床实践问题;教师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接受临床认知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鼓励引导学生在相似病例与不同病例之间的治疗策略形成, 使学生具备更好的临床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获得灵感。

中医内科是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 也是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及基础性学科, 在中医学习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8]。学生对中医内科的基础学习较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以后在临床医学中的学习成绩。所以, 医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必须要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基础内容, 保证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这样才能够充分地保证学生在毕业时, 独立有效地处理临床内科的常见多发病。医学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 能够更好地进行自学中医内科学的更多临床实践,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充分应用中医内科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患者的疾病治疗, 成为高校医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拟临床教学法尽可能地把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治疗联系到一块, 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临床治疗的辨证思维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临床诊疗工作的具体实施,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挖掘学生的综合潜力。对此, 拟临床教学法值得更多高校推广使用。

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主要的科目之一, 课堂拟临床教学法能够更好的养成学生的临床辨治思维, 有效提升《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提升课堂临床教学中学生对临床实践治疗的认知与理解, 让学生通过《中医内科学》课堂拟临床教学的过程, 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自身的临床治疗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 成为人们长期探讨的主要问题。对此, 人们开始对《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法进行不断的探讨与改良,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临床实践教学, 以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课堂拟临床,临床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裘秀月, 肖雯晖, 楼数慧, 等.辨证施护情景模拟在中医护理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29 (10) :14-15.

[2]蔡桦杨, 邓庆平, 罗翌, 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医临床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J].河南中医, 2014, 34 (2) :201-203.

[3]陈英.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 (3) :125-127.

[4]唐华燕, 苏晓, 姚重华, 等.案例教学结合问题引导在中医风湿病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 3 (9) :78-80.

[5]甘欣锦.因材施教原则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7 (2) :95.

[6]任传云, 肖永华, 孟肖肖, 等.中医内科学教学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医教育, 2015, 34 (2) :65-67.

[7]孙丽霞, 薛博瑜, 汪悦, 等.中医内科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中医药, 2014, 46 (1) :71-72.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 教学效果 思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56-02

中等卫校《中医内科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是介绍临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鉴别、辨证治疗和预防护理的一门临床医学综合课程。是中医专业的临床专业课、必修课。

一、勇闯教材关,重视课堂教学,使教与学达到高度的融合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永闯教材关,把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材的学习目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及课时的多少,进行分析灵活处理教材,适当增删教材内容,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制定确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授课得心应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从走进教室、复习、讲课、小结这个程序安排既要严谨、又要求思想活跃,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认真做好课前10分钟复习性提问,讲清每一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那些,熟悉那些,了解那些内容。使学生们在听课中积极配合,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掌握,如:我校85%是民族生,故要求掌握内容就是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要注意课时的分配,授课语言的表达深入浅出,少而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易学易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出问题,采用设问、反问、讨论等多种方式答复。讲课常常联系前期学过课程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板书、画图,举例、PPT及视屏等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合理安排讲解讨论教材中“链接”“手拉手”的相关内容及课后目标检测的练习内容等。使教与学达到高度的融合,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讲授《中医内科学》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只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很抽象,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动画、录像、特殊的符号或彩色线条来展示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诊断、防治措施,因其形象逼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一旦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同时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教学可使学生对重点内容一目了然,降低学习难度,易于知识的巩固、积累、掌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医学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方法很多如:病案讨论法、PPL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操作法、情景教学法、临床见习及实习前的培训操作考核法等等。我校有健全的实验模拟操作室,故此法最常用,用模拟技术创设高仿真模拟病人和临床情景来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和考核,架起了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操作技能。通过模拟实验室的操作和直观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尽早地从死记硬背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故在讲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时我们采用心肺听诊模拟人教学及考核,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顺利进入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制定合理量化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成绩考核工作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过程中比较真实全面的对一个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是一个较复杂的内容,也是一个较难掌握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医内科学》课程提出综合量化考核办法:

综合量化考核分为理论知识技能,实践操作技能和学习态度三个结构组成,考虑到学生还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三个结构的量化标准分别定为理论知识为50%分,实践操作为30%分,学习态度为20%分,满分100分。

1.理论知识又分为期终测试占70%分,平时测试占30%分,共计100分,其中平时测试可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考勤等。

2.实践技能又分为实验操作规范70%分,病例分析30%分(提倡实验能创新),共计100分。

3.学习态度可分为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觉预习,复习30分;实验操作认真主动性强,爱护公物30分;遵守课堂纪律,衣着整洁,乐于助人,文明团结,健康向上40分,共计100分。此项较难掌握,可采用将这几项列成表格由班组学生自己相互或集体评分方式进行。为了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理论测试命题主要以每章目标检测为主加之少量的当前临床新进展内容,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

总之,教学有效果、教学有创新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拓展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章.《中医内科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上一篇:两金自查报告下一篇:选修课结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