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2024-06-19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共5篇)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篇1

一、感冒 甘草龙骨牡蛎汤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

九、胸痹

败毒散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 或 葱豉桔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梗汤

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涤痰汤

1、气虚感冒——参苏饮

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当归四物汤

二、咳嗽

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草汤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

十、不寐

养亲汤

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泻白散

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三、哮病

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 或 小青龙汤 仁汤

2、热哮证—定喘汤 或 越婢加半夏汤

十一、癫狂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癫证

或 厚朴麻黄汤

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狂证 缓解期

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火盛伤阴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

3、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

六君煎

十二、痫病

四、喘证

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痰火绕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

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三、痴呆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痰浊蒙窍证——涤痰汤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

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

丹,配合蛤蚧粉

十四、厥证

五、肺痈

1、气厥

1、初期——银翘散 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2、血厥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六、肺痨 虚证——独参汤 人参养营汤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3、痰厥——导痰汤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

十五、胃痛

鳖甲散

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

七、肺胀

4、温热中阻证——清中汤

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

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养亲汤

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

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

白皮汤

十六、痞满

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

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

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

八、心悸

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5、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6、胃阴不足证——益胃汤

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十七、呕吐

汤合参附汤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

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

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

3、痰饮内停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

安神丸 甘汤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

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

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

1、聚证——

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

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 气散

十八、噎膈(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

2、积证——

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3、瘀血内结证——通幽汤 失笑散

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

十九、呃逆 君子汤

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

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 二

十七、鼓胀

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

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

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

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

二十、腹痛 蒿汤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

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芩汤或济生

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 肾气丸

4、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

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 二

十八、头痛

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二

十一、泄泻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

3、风湿头痛——羌活盛湿汤

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

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

5、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

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7、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

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二

十二、痢疾 二

十九、眩晕

1、湿热痢——芍药汤

1、肝阳上亢正——天麻钩藤饮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三

十、中风

6、休息痢——连理汤

(一)中经络 二

十三、便秘

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

1、热秘——麻子仁丸

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2、气秘——六磨汤

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

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中脏腑

4、虚秘——

1、闭证——(1)气虚秘——黄芪汤(1)阳闭——羚角钩藤汤(2)血虚秘——润肠丸(2)阴闭——涤痰汤(3)阴虚秘——增液汤

2、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4)阳虚秘——济川煎

(三)中风恢复期(了解)二

十四、胁痛

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

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合复元三

十一、疟疾

活血汤

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4、肝络失养证—— 一贯煎

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二

十五、黄疸 参汤

1、阳黄——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 宝饮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

4、瘴疟—— 露消毒丹(1)热瘴——清瘴汤(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2)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

5、劳疟——何人饮 犀角散 三

十二、水肿

2、阴黄——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

2、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脾虚血亏证——黄芪建中汤 合五味消毒饮

3、黄疸消退后调治

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

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饮或归

5、脾阳虚衰证——实脾饮 芍六君子汤

6、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7、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

十六、积聚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八正散

2、石淋——石韦散

3、血淋——小葪饮子

4、气淋——沉香散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无比山药丸 尿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

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

地黄丸 三

十六、血证(1)鼻衄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2)咳血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3)吐血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4)便血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5)尿血

1、下焦热盛证——小葪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三

十七、痰 饮(1)痰饮

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

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

苈黄丸(2)悬饮

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

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复花汤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

术甘汤 三

十八、消渴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

风散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消骨散

2、血虚发热——归脾汤

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 四

十一、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证——补肺汤

2、心气虚证——七福饮

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证——养心汤

2、肝血虚证——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

4、肝阴虚证——补肝汤

5、肾阴虚证——左归丸

(四)阳虚

1、心阳虚证——保元汤

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证——右归丸 四

十二、痹症

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2)痛痹——乌头汤(3)着痹——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症——双合汤

4、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 四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

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

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左归丸(2)肾阳虚——右归丸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总结 篇2

一、专科管理

我院现有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五个,其中皮肤科、脑病科为湖北省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专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为襄阳市中医医院重点建设专科。

重点专科是体现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突出中医特色,把专科做大做强是医院的发展方向。 为了做好医院重点专科的建设和管理,医院成立了由主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人事科、财务科、院办、设备科负责人组成的重点专科领导小组,重点中医专科管理办公室设在医务科,由医务科负责重点专科日常管理工作,人事、财务、设备对重点专科建设提供保障。

我院按照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医院“传承光大中医,建设名院、名科、名医,实施科教兴院工程”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医院的发展目标。在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了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各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将临床医务工作人员业务职称晋升与下乡对口支援考核工作挂钩。医院狠抓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诊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院班子坚持常态化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医疗骨干,采用传、帮、带模式整体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能力,在保证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重点攻克和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诊疗水平和能力,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重点专科的中医特色得以彰显。科室对重点病种实施单病种严格执行医疗质量标准。专科医生收治优势病种病人,病床使用率明显高于其它临床科室。加强重点专科科室人才建设,专科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合理;派出专科人员参加进修及学术交流30多人次。使他们了解专科的新技术和科室新进展。医院投巨资购置了核磁、大型生化分析仪、彩超等检查检测设备,为重点专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医院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对科室中医处方、中医病历、病房中医治疗率、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及中医技术项目进行考核。制定了《宜城市中医医院中医技术项目奖励办法》,对针灸、刮痧、电针、中药贴敷、推拿等中医项目进行单项奖励,促进中医技术项目的开展,提高中医治疗率。今年脑病科病房中医治疗率达到70%,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达到90%以上。

为了重点专科的发展,医院制订了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及继承人选拔实施方案。我院1990年12月成立“邱二姑皮外科研究所”,在邱氏弟子的参与下,对其临证医案进行整理,集体编著发行了《邱二姑皮外科疗法》一书。9月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积极申报建设邱氏中医外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在继承邱氏中医外科疗法的基础上,与现代治疗方法相结合,又研制出止痒散、汗斑散、清热合剂、苦参洗剂等制剂共8种剂型、20多个品种。制定传承工作计划,并具体实施。我院确定邱氏中医外科疗法第一代传承人为李仁凤、刘尚全、关祥娥、程玉香4人。关祥娥程玉香自小由邱氏言传身教,在邱氏中医外科疗法的继承和发扬上颇有建树。李仁凤、刘尚全二人均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是院级知名中医。带教周期为3年,本周期为20xx-20xx年,由刘尚全带教沈艳峰医师,下一个周期计划带教2名医师。在传承过程中,因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我院年青医师信中医、爱中医热情高涨,已有多人申请学习邱氏中医外科疗法。

二、各重点专科基本情况、人员队伍

皮肤科是我院最先申报的省级中医重点建设专科,科室现有床位45张,皮肤科是医院建院时创立的皮肤疮疡科发展而来,三十多年来在继承名老中医“邱二姑”的祖传秘方和诊疗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诊疗技术,创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疗效显著,在鄂西北地区享有盛誉,并常有外省市患者慕名前来就诊。被医院列为中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科室,20xx年6月被湖北省卫生厅列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科室配备有过敏源检测、摩

拉检测治疗仪、电子显微镜、光疗仪、红外线治疗仪、氦氖激光机、离子喷雾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高频电刀、光子嫩肤仪、LED红黄蓝光治疗仪、医用汽疗仪等,为加强重点专科皮肤科建设,20xx年为皮肤科新增两个治疗室:过敏源检测及脱敏治疗室、添置了治疗湿疹、痤疮及皮肤修复的红蓝光治疗仪、及德国进口摩拉检测治疗仪,检测过敏源,开展脱敏治疗项目,投放以来,治疗人次与日俱增,效果明显,受到患者青睐。皮肤科在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浴疗法、中药离子喷雾、中药汽疗、梅花针叩刺、拔火罐、穴位注射、中药熏蒸、自血疗法、药物封脐、冬病夏治等方法外,还引进了中药倒模面膜法、火针等中医治疗皮肤常见病技术,积极发展中医特色优势,皮肤科在建设重点科室中,新增德国莫拉生物检测仪及配套设施投资资金100万,光子嫩肤治疗仪及配套设施投资资金20万。

脑病科是我院湖北省中医重点建设专科,科室设置床位50张,能够开展针刺、艾灸、电针、低频电、耳穴压豆等十多项中医项目,脑病科是以中风为重点病种,在积极挖掘继承我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规范的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成果,形成了中风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的特色。对中风昏迷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既可减少脑出血昏迷患者不能自行口服药物带来的不便,又能促进患者的苏醒,对中风急症患者,充分发挥中药汤剂、针灸、中医手法按摩等中医特色优势,对患者进行救治及早期床边康复。对康复期中风患者,我科实施“整体康复”的治疗方案,利用专科康复设备、现代康复技术,结合针灸理疗、中医辨证施药,提高了中风血流畅,从而达到清热燥湿、活血消肿、收敛止痛的功效。

骨伤科是襄阳市中医重点建设专科,开设床位40张,科室先后购置了骨创伤治疗仪、射频治疗仪,科室人员上下齐心,严格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治疗措施,优化诊疗方案,继承创新,强化中医特色,突出专科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我院应用自己研制的中药外敷法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该方治疗软组织损伤一般1次~2次后,局部肿胀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使用2次~4次局部肿胀疼痛症状消失而痊愈。急性软组织损伤使用1个~2个疗程后痊愈。慢性软组织损伤使用2个~4个疗程后,局部症状基本消失,且功能恢复良好。

中医护理是近几年才开展的一项工作,针对多数护理人员中医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医院利用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医护理培训。通过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了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三、对口援建及中医药推广

各重点专科要根据相关要求技术下乡援建,全年选派重点专科中业务能力强的中高级医务人员分批轮流到3所宜城市中医医院集团乡镇卫生院坐诊,给予诊疗技术援助,帮助援建医院发展对应的专科科室,在做好中医医疗集团建设的同时,积极向外拓展市场,引进新技术和人才培养,20xx年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甲医院联营,组建医疗联合体,实行资源共享、双向转诊、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给患者创造高质量、安全的诊疗环境,提升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此项工作正在筹建中。展开专科科研 推动科技创新。

为让广大患者了解中医药文化,医院在门诊、病房、候诊区设置宣传栏目,宣传与科室诊疗密切相关疾病的中医药知识,让群众感受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利用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体、健康教育传栏和《宜城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资料》等有效载体宣传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简便有效方法。医院科室骨干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基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使全院干部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进行重点专科建设有利于挖掘和发挥中医专科特色与优势,提高医院的临床诊疗技术和整体学术水平,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从而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社区人民群众相信和利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习惯,开发民间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和促进我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进一步充实临床科研研究能力,推动科技兴院的基本发展思路。积极展开临床观察和专科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撰写高质量的专科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及省级级期刊论文很多于xx篇。争取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立项1项。

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日趋成熟,医院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我院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还计划在20xx年建立湖北省首家移动互联网医院-

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篇3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3.阴阳学说 Ⅰ.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5)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用于疾病的治疗 Ⅱ.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四、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

相侮:反克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3.藏象

五脏的生理特点:生化和储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奇恒之腑的特点:藏阴精而不泻,异于腑。五、五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为血之府”;“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心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在液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2)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自己总结)

(3)通调水道:“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4)朝百脉,主治节:

2、肺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在液为涕;在体和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运化水液: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水肿的发生均与此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主升清:(3)主统血: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2、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表现在四个方面(自己总结)(2)主藏血:包括两方面;

(3)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2、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五)肾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

(3)主纳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2、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附】命门 六、六腑

七、奇恒之府

八、气血津液

九、经络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2)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3.十二经脉:

(1)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2)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与手三阴经交会。故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3)分布规律 :在四肢部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4)表里关系:按脏腑表里关系配属。

(5)流注次序:手少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6)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

生理作用:一是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三是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关系较为密切。

督脉、冲脉、任脉均起于胞中,称“一源三歧”;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脉;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络诸阳。5.经别

(1)循行特点:离、入、出、合。

(2)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位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的联系。6.别络

(1)含义: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共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

(2)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体表联系,同时加强人提前、后、侧面络脉的统一联系。

7.经筋: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8.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9.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感应传导作用。(4)调节机能平衡。

十、病因与发病

1.六淫治病的特点:

2.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七情致病的特点: 一是直接伤及内脏;二是影响脏腑气机;三是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临床见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4.劳逸损伤

(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2)过逸:“久卧伤气”

十一、发病原理

十二、病机 Ⅰ.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的概念:“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2)虚实错杂:因虚致实、由实转虚。

(3)虚实真假:“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包括正胜邪退及邪盛正衰。

此外,若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等,则是疾病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的主要原因。Ⅱ.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1)阳偏胜:阳盛,其病机特点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阴虚

(2)阴偏胜:阴盛,其病机特点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阳虚。2.阴阳偏衰:

(1)阳偏衰:阳虚,其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

(2)阴偏衰:阴虚,其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阴虚则阳盛”、“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包括阴损及阳及阳损及阴。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即真寒假热证。(2)阳盛格阴:即真热假寒证。5.阴阳亡失:

(1)亡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2)亡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Ⅲ.气血失常 1.气的失常:

(1)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状态。(2)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引起的病理变化。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

(1)血虚: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2)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3)血热: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的特征。

十三、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1)肝阳化风: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扑,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发为闭脱之证;

(2)热极生风:见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3)阴虚风动:筋挛肉瞤、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5)血燥生风: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落屑。2.寒从中生(内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内寒与外寒的区别与联系

3.湿浊内生(内湿):脾虚生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浮肿。”

4.津伤化燥(内燥):

“燥胜则干。”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内燥病变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5.火热内生(内火、内热):

(1)阳气过盛化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一是外感六淫从阳而化热化火;二是病理性代谢产物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化火”;(4)阴虚火旺:此属虚火与阴虚内热有区别。

十四、经络病机

《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瞏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清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噫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十五、脏腑病机

1.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1)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有虚实之分,由于邪热痰火内郁而致者为实;由于劳心过度心阴暗耗者多为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有三:一是躁扰心神;二是血热而脉流薄疾;三是心火上炎与下移。

(2)心的阳气偏衰:包括心气虚和心阳虚,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续损耗发展而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有:一是心神不足;一是血脉寒滞;一是心阳虚衰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

(3)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所致。

(4)心血亏损:即心血虚,多由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

(5)心血瘀阻:即心脉闭阻。阳气不足,血脉寒滞;痰浊凝聚,血脉瘀阻不畅;劳倦感寒;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2.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1)肺气不宣:肺气失于宣发;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火内阻,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所致。

(2)肺失清肃:肺气失于肃降;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所致。

(3)肺气虚损:肺的功能减退;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发展而成;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

(4)肺阴亏损: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内热;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或久咳耗伤肺阴所致。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1)脾气虚损: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2)脾阳虚衰:多有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3)水湿中阻: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停聚于内。(4)脾阴不足:指脾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少而形成。4.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1)肝气郁结:多由精神刺激,情志不遂,气机郁滞而成。

(2)肝火上炎:多有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暴怒伤肝,肝气暴涨;五志化火,引动肝火等而成。

(3)肝血亏虚:失血过多,久病耗损,脾胃虚弱,生化无源所致。(4)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精神情志失调,耗伤肝阴。(5)肝风内动:邪热炽盛;肝阳化风。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1)肾精亏虚:老年精亏;先天不足;久病耗损;后天失养。

(2)肾气不固:幼年精气未充;老年精气衰竭;早婚、性生活不节、久病肾虚。(3)肾阴亏虚:五脏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致肾阴耗伤;或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

(4)肾阳不足:心脾阳虚,日久及肾,房劳过度,耗损肾阳。6.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胆的功能失调: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或中焦湿热阻遏肝胆气机等所致。(2)胃的功能失调:

①胃气虚:饮食失节,损伤胃气;禀赋素虚;久病元气不复。②胃阴虚:热病后期,邪热久留,消烁阴液。③胃寒:过食生冷;过用寒凉之剂;素体中寒。

④胃热(胃火):嗜酒、过食辛辣之品;气血痰湿食郁积化热化火。

(3)小肠的功能失调:湿热下注或心火旺盛循经下移小肠所致小便淋浊、刺痛等病理表现,称作小肠火。

(4)大肠的功能失调: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肃降、燥热内结、肠液枯涸、阳虚不运、气虚而无力推动等因素而造成;亦可因饮食所伤、食滞不化;寒湿或湿热下注等因素所致。

(5)膀胱的功能失调:多为湿热蕴结膀胱或肾阳不足而见尿频、尿灼、尿急、尿痛、血尿等或肾气不固而见遗尿、小便失禁等。(6)三焦功能失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表现为心和肺、脾和胃肠、肝和胆、肾和膀胱等脏腑气机不利,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导致;二是概括了肺、脾、肾等脏腑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异常。

7.奇恒之府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脑的功能失调: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出现精神意识思维异常,视听嗅味觉异常及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异常等。

(2)髓和骨的功能失调:可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或因邪热久留,消烁阴液;或因下焦虚寒、精血不足,均可导致骨髓空虚、骨质软弱等病变。(3)脉的功能失调:津液枯涸、痰浊内阻、寒凝瘀阻均可引起脉道不利。

(4)女子胞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的异常方面。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气血不和;二是心肝脾肾功能障碍;三是冲任气血不足。

十六、防治原则 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和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治则

(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①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逆,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正治法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相一致的病证,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②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2)治标与治本:

①急则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②缓则之气本: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意义。③标本兼治:标病本病并重时用。3.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4.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治热以寒(热着寒之);治寒以热(寒者热之)。(2)补其偏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5.调整脏腑功能:根据各脏腑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道理,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6.调理气血关系

全市中医药工作总结及工作重点 篇4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深化医改工作关键年,也是我市中医药发展迎来重要机遇的一年。在局党委的领导和各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围绕全年中医药工作重点,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步伐。制定出台了加快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文件,认真结合医改工作、等级医院复审工作,积极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示范工程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中医管理,组织实施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参与和落实医改工作中医相关任务。一年来,全市基层中医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医氛围日益浓厚,基层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一年来,取得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出台中医药发展政策文件有突破

过去的一年,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市政府成立了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政府相关领导和25个部门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出台了NN市《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和《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八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等三个重要政策文件,为今后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二、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一)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20xx年,全市有9所中医医院、123所乡镇卫生院、26所城市社区服务中心、58所社区服务站和1470所村卫生室。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50%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了中医科,覆盖率比20xx年分别提高19.23和32.73个百分点;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所的比例分别提高到了100%、93.50%、91.38%和67.41%,较20xx年分别提高了19.23、32.53、7.18和3.51个百分点。我市已成为全区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步伐最快的城市之一。

(二)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蓬勃发展。

一是加强了中医医院的龙头单位建设。20xx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顺利收关,及时启动了中医医院等级复审工作。市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复审,评审成绩位居全区市级中医医院的中上水平。1月8日,在北京领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牌匾。其余二级中医医院也已相继进入了等级复审的攻坚阶段。

二是“国医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市中医医院新华分院“国医堂”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中医专家荟萃、中医药疗法特色鲜明、中医药文化丰富的集中诊疗区域,首家引进使用了先进的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国医堂”已成为深受群众喜爱和认可的品牌。

三是扎实推进和优质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成功承办了全区中医项目建设现场会。在全市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9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民族医科和示范中医民族医科,全部项目通过了核查验收。邕宁区蒲庙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成效较好,受到卫生部和自治区卫生厅有关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四是实施中医示范工程,创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推动片区中医药全面发展。过去一年,WW县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保持了的`荣誉,西乡塘区通过了“全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继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横县人民医院之后,创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又新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WW县人民医院。

三、全面参与和落实医改中医工作任务

一是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WW县作为全区第一批改革试点县,开展了中医壮瑶医药服务能力综合改革试点,在“两升一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WW县100%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科,100%的村卫生室配备了至少1名中医人员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100%的乡镇卫生院和100%的村卫生所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是中医药民族医药县乡村一体化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围绕“三规范两强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试点工作。目前,WW县13所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全部达到建设标准,100%配备了煎药机、中药柜及中医诊疗设备,23%卫生院中医科达到示范标准。76.9%卫生院中药处方比例达30%以上,100%乡镇卫生院和100%村卫生所统一了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四、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市12个第一批省级基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完成了三年建设并全部通过了自治区考核验收,2个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新增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新增申报11个第二批省级基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较“十一五”增加了13个基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进一步完善了市中医医院“如意”文化体系建设,市中医医院获得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市第七人民医院黄科院长获得“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市中医医院被推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中医预防保健科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协作单位。

五、中医人才培养得到进一步加强

20xx年,先后选送了9所中医医院10名院领导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高级研修,选送市中医医院1名高级职称人员参加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选送2批48名基层中医人员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选送市县中医医院23名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参加省级中医骨干研修。市第七人民医院韦立富主任医师被授予首批“桂派中医大师”、宾阳县黎塘镇农业行政村卫生所吴振东等13名村医被命名为首批“广西乡村名中医”。承办并开展了“20xx年中医中药中国行基层医师培训”活动,培训基层医师500多人。推广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所403名医务人员。

六、中医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两年,中医医疗机构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仅20xx年,中医医疗机构共申报各级科研课题32项(市中医院27项、WW县中医院5项),获得立项18项(市中医院14项、WW县中医院4项),市中医医院有1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1项课题获得NN市重大专项立项和50万元资金。全年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医学论文80篇以上(市中医院46篇、市七医院18篇、WW中医院16篇)。

20xx年所取得的成绩还有很多,各级医疗机构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单位还有不少的亮点,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十分感谢大家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谢谢!

七、20xx年中医药重点工作

根据当前掌握的信息,20xx年中医药重点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NN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等三个重要文件精神,实施壮瑶医振兴计划和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八大重点工程。各县区尽快制定出台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二)认真做好二级中医医院等级复审工作。按照自治区卫生厅的统一部署,20xx年上半年将开展二级中医医院等级复审工作,各级中医医院要高度重视并加快做好复审准备工作。

(三)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卫生厅安排,20xx年1-2月,自治区政府将分别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市政府签订提升工程承诺书和责任状。20xx年2-3月,市政府将与各县区签订相应的承诺书和责任状。各县区卫生部门要积极做好承诺书和责任状的研究工作。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汇总 篇5

1风寒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或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羌独活,更用荆防能解表。柴前苓芎桔梗壳,痢疾疟疾兼能疗。

2风热证: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或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三物香薷扁豆朴,辛温解表散寒湿,无汗表实腹痛泻,头重身痛皆能治,若加银花与连翘,更名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姜葛枣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效好。2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三拗汤中少桂枝,麻黄加术治湿痹。

止咳散止嗽散中枯甘前,荆陈紫苑百部研,风寒犯肺咽痒咳,疏风散寒利肺气。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宣肺卫风热证,肺热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桑杏汤中沙参贝,栀皮梨皮共香豉,干咳无痰或少痰,轻宣温燥此方宜。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齐,肺热阴虚咳喘证,清肺养肺喘咳宜。

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3哮病

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宜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桂姜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2热哮证: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桑白皮,杏苏黄芩同甘草,温肺定喘功用奇。

越婢加半夏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越婢汤内加半夏,热哮发作功效良。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

辛夏草味加;原方再加膏二两,水饮得温方可散。

厚朴麻黄汤金匮厚朴麻黄汤,辛夏膏杏麦味姜;宣肺化饮降逆气,咳喘胸闷脉浮戕。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加味三子养亲白苏莱,温肺降气消食痰。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即六味地黄汤加生脉汤)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

合金水六君煎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4喘证

实喘: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

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肺热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宣发肃降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桑白皮汤痰热疗,芩连山栀将火扫;苏子杏仁降肺逆,贝母半夏用之巧。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5肝气郁痹证:五磨饮子四磨药香人参榔,行气散结除喘满,木香枳实易人参,方名五磨心腹安,五磨加黄六磨饮,夹热便秘诸证完。

虚喘: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热,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功用彻。

合补肺汤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2肾虚: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黑锡丹中蔻硫磺,桂附楝木沉茴香;芦巴故纸阳起石,降逆平喘镇浮阳。5肺胀

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姜枣随,肺有寒痰肾有虚,宣降肺气能助肾。

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全凭越婢平风水,加夏半升奠巨波。

或桑白皮汤桑白皮汤芩连栀,苏杏贝母半夏施,痰热郁肺喘咳急,清热化痰务先知。

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真武汤温阳利水,茯苓芍术附子姜,心肾阳虚水气证,审证准确效果良。

合五苓散五苓散治表里证,泽泻白术猪茯苓,桂枝解表能化气,水气为患效果灵。

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合补肺汤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6肺痈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苇茎汤中薏苡仁,桃仁瓜瓣四般济,主治肺热痈脓症,临证加减功用奇。合如金解毒散如金解毒芩柏连,再以山栀制火炎,桔梗甘草除痰浊,热毒内盛肺痈痊。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加味桔梗草白及,贝橘银花苡葶苈,肺痈溃脓吐痰浊,解毒腓脓此方宜。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薏仁。

或桔梗杏仁煎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7肺痨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丸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主治阴虚喘咳方。

合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知柏柴朴地骨皮,陈莲二地姜枣随。

或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8肺痿 1虚热证: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审,虚热肺痰咳逆唾,益胃生津此方珍。

合请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麻,石膏胶杏麦枇杷,经霜收藏冬桑叶,干咳无痰口渴罢。2虚寒证: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1心悸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安神定志朱龙齿,人参二茯远菖蒲,服药蜜调能益气,心虚痰扰皆能除。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调心。

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治心火,黄连甘草地当归,失眠多梦与怔忡,泻火养血有奇功。

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牡汤,温补心阳能安神,心悸心烦与汗出,阳虚烦躁用之斟。

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芍药方,温阳利水又健脾,心下逆满气冲胸,胸胁支满眩晕毕。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煎四物,理气青皮与香附,祛瘀丹参和元胡,闷痛正在心前部。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药,活血化瘀治胸痛。

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去姜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心无扰。8邪毒犯心证:银翘散合生脉散 2胸痹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芍,陈皮枳壳草香附,疏肝解郁兼理血,胁肋脘腹疼痛除。

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合涤痰汤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术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合成方,通阳里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合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通草使,手足厥寒脉细绝,温通血脉散寒施。

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生脉麦味与参施,补气生津保肺机,少气汗多口干渴,病危脉绝效力奇。

合人参养荣汤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若加志陈味姜枣,去芎养荣有专长。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调心。

合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痰亦有效。

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减去鹿胶与归菟,加入甘草作汤服;方名称为右归饮,扶阳更把阴寒逐。3厥证

气厥:1实证:五磨饮子四磨药香人参榔,行气散结除喘满,木香枳实易人参,方名五磨心腹安,五磨加黄六磨饮,夹热便秘诸证完。

2虚证: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

血厥:1实证:羚角钩藤汤清肝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热风动急煎尝。

或通瘀煎

2虚证:急独参汤,继服人生养荣汤

痰厥:导痰汤导痰二陈加实星,燥湿祛痰气能行,涤痰导痰石营蒲,人参生姜并竹茹。

食厥:盐汤探吐,再用神术散合保和丸 4不寐

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温胆二陈竹茹实,痰热扰胆胆易惊,寒痰扰胃胃气逆,温胃降逆胆宜清。黄连温胆除烦热,燥湿化痰治痰扰。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仲健忘俱可却,脾不统血亦能医。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滋阴方,熟地八钱二山四,茯苓泽泻丹皮三,随证加减效最宜。

火旺为主加知柏,阴虚为主加麦味,视物不佳用祀菊,仅加五叶名都气。

合交泰丸交泰丸中黄连桂,清心温肾心烦归。

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酸枣仁汤甘草知,茯苓川芎合成方,失眠多梦头昏眩,心肝阴虚此方良。5痴呆

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忧郁痴呆七福饮,参熟归术酸枣仁,甘草远志蜜炙用,补肾益脾生姜引。

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3痰浊蒙窍证:洗心汤

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通窍活血用赤芍,桃仁红花与川芍,老葱生姜有大枣,麝香黄酒最有功。

5心肝火旺证: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黄柏功用济,烦躁衄血湿热痢,痈疡发黄皆能医。6癫狂

癫证: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健脾能补血,妇科诸疾更可疗,加味逍遥栀牡丹,疏肝清热效最好。

合涤痰汤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草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养心汤用芪远参,二茯味归柏枣仁,甘麦大枣合肉桂,经行情志异常人。

合越鞠丸越鞠丸治脾胃郁,香芎术神与栀子,脘腹胀痛食不消,行气解郁热能疗。

狂证: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医学心悟铁落饮,二冬二茯胆南星,橘志蒲翘钩玄贝,更加朱丹可镇心。

2火盛伤阴证:二阴煎景岳全书二阴煎,导赤黄连麦玄添,茯苓灯心山萸肉,滋阴降火治狂癫。

合琥珀养心丹琥珀远志齿茯神,菖归生地酸枣参,黄连柏仁朱牛黄,金箔为衣猪灯芯。7间病

发作期:1阳间:黄连解毒汤合定间丸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2阴间:五生饮合二陈汤

休止期:1肝火痰热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2脾虚痰盛证:六君子汤 3肝肾阴虚证:大补元煎 4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

脾胃病证 1胃痛

1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味良附丸中沉木香,青皮须共当归姜,单用良附名亦尔,逐寒止痛效验彰。

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半夏茯苓莱菔佳,陈皮连翘清和胃,饮食积滞皆能消。

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芍,陈皮枳壳草香附,疏肝解郁兼理血,胁肋脘腹疼痛除。

4湿热中阻证:清中汤清中汤中黄连栀,半夏茯苓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失笑蒲黄有五灵,等量为散酽醋冲,腹诸痛或闭经,活血止痛有奇功。

合丹参饮丹参饮中砂仁檀,活血祛病功用禅。

6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黄芪+小建中汤。

7胃阴不足证:益胃汤益胃汤中用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滋养脾胃有玉竹,胃院隐痛皆能除。2痞满

实痞: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

2痰湿中阻证:平胃散平胃散中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齐,湿困脾胃淡无味,燥湿运脾理气宜。

合二陈汤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合连朴饮连朴饮中香豆豉、菖蒲半夏芦栀子,湿热霍乱有烦躁,清热化湿理气宜。

4脾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枳术汤与枳术丸,药用相同剂量异。

虚痞:1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参术芪,升麻柴胡与陈皮,当归甘草益气血,甘温除热治下陷。

2胃阴不足证:益胃汤益胃汤中用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滋养脾胃有玉竹,胃院隐痛皆能除。3呕吐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梗苓术朴具,夏曲陈皮兼自芷,解表化湿功用著。2饮食停滞证:保和丸

3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小半夏汤用生姜,和胃降逆金匮方,大半夏汤参蜜掺,和胃益气功效彰。

合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芍药方,温阳利水又健脾,心下逆满气冲胸,胸胁支满眩晕毕。

4肝气犯胃证: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梅核气,茯苓生姜共紫苏,行气化痰开郁结,痰阻咽喉证能除。

合左金丸左金六一黄连萸,肝胃湿热酸呕逆,再加芍药名戊己,胃酸胃痛皆适宜。5脾胃虚寒证:理中丸理中丸主理中乡,参术炙草与干姜,脾胃虚寒与霍乱,虚寒胸痹在温阳。

若加桂枝用四两,更名桂枝人参汤,甚用附子理中丸,理中化痰苓夏姜。

6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审,虚热肺痰咳逆唾,益胃生津此方珍。4呃逆

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丁香散治效亦同,柿蒂炙草并良姜。)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四磨饮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气力非轻。4脾胃阳虚证:理中汤

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人参,甘草大枣与生姜,脾胃气虚夹热哕,补虚和胃逆能降。5噎膈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启膈贝茯郁沙丹,砂仁荷蒂杵糠攀,理气润燥化痰浊,痰气交阻噎膈安。

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草,桑叶扁豆天花粉,益胃养肺能生津,既能治胃又治肺。3瘀血内阻证:通幽汤通幽汤是东垣方,桃仁红花二地黄,当归升麻炙甘草,瘀血内结噎膈尝。

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6腹痛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正气天香紫苏姜,乌药香附陈皮攘,温中散寒行气滞,寒邪内阻腹痛康。

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囊,谵语潮热腹满痛,攻下实热力能当,去硝名为小承气,调胃只有硝黄草。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苓泽襄,湿热积滞苔黄腻,脘腹胀痛皆能康。4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归茴香,干姜延胡芎没药,川芎官桂与赤芍,蒲黄灵脂必须要。

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倍芍药,桂姜大枣与甘草,饴糖为主补中气,温养心脾功用好。

气虚甚者加黄茂,易名黄芪建中汤,血虚甚者加当归,命名当归建中汤。7痢疾

1湿热痢:芍药汤加银花芍药汤中槟榔大,连芩归桂甘草香,湿热痢疾便脓血,清热行气与理血。2疫毒痢: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利,黄连黄柏与秦皮,主治里急便脓血,清热解毒止血专,若加阿胶与甘草,善治血虚夹热利。

合芍药汤

3寒湿痢:胃苓汤

4阴虚痢:驻车丸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桃花汤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合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木香诃,婴粟当归肉豆和,术芍参桂甘草供,虚寒滑脱最符合。

5休息痢:发作期:连理汤连理汤用理中方,参术苓草连炮姜,利湿解毒培中州,气虚湿热口糜安。

缓解期:1脾气虚弱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参术芪,升麻柴胡与陈皮,当归甘草益气血,甘温除热治下陷。

2寒热错杂证:乌梅丸乌梅丸中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随,黄连黄柏及当归,蛔厥肝热皆可为。

3瘀血内阻证:少腹逐瘀汤

8泄泻

暴泻:1寒湿泻: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梗苓术朴具,夏曲陈皮兼自芷,解表化湿功用著。

2湿热泻: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合成方,大肠热利或兼表,清热止利功最好。3食滞泻: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半夏茯苓莱菔佳,陈皮连翘清和胃,饮食积滞皆能消。

久泻: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惹仁,桔梗上浮兼保肺,咳嗽有痰亦能治。

2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痛泻要方陈白术,防风疏肝芍泻肝,脾虚肝乘鸣痛泻,疏肝健脾诸证安。

3肾阳虚衰证:四神丸四神骨脂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依,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9便秘

实秘:热秘: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麻仁杏仁芍药宜,枳朴大黄齐加入,便秘溲数皆能医。

气秘:六磨汤四磨药香人参榔,行气散结除喘满,木香枳实易人参,方名五磨心腹安,五磨加黄六磨饮,夹热便秘诸证完。冷秘: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细辛,阳虚寒结便不通,手足不温或发热,通阳通便能止痛。

虚秘:气虚秘:黄芪汤益气润肠黄芪汤,鱼腥赤芍与大黄,丹皮桔梗瓜蒌仁,气虚便秘肺脓疡。

血虚秘:润肠丸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阴虚秘:增液汤增液汤中参地冬,主治一切津亏证,病以干燥舌质红,增液润燥功用成。阳虚秘:济川煎济川当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便秘小便清,滋补阴阳诸证除。肝胆病证 1胁痛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与甘草,肝胆湿热皆能治。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药,活血化瘀治胸痛。

或复元活血汤复元活血用柴胡,瓜蒌当归红花草,桃仁大黄穿山甲,跌打损伤此方良。

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一贯煎中细生地,沙参麦冬当归身,川楝枸杞疏中滋,滋补肝阴功用珍。2黄疸

阳黄:1热重于湿: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栀大黄,清肝利胆退黄方,身黄目黄小便黄,湿热谷疸用此良。

2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五苓散治表里证,泽泻白术猪茯苓,桂枝解表能化气,水气为患效果灵,去桂更名为四苓,加减变化切要领。

合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连贝母射干薄,湿热疫毒用此方。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芍枣姜,少阳阳明证相兼,清胆泻胃功用良。

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加味犀角散内用黄连,升麻茵陈山栀全;清心泻火解热毒,专治热盛阳黄疸。

阴黄: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茵陈术附治阴黄,肉桂甘草与干姜,小便自利脉沉细,又名茵陈姜附汤。

2脾胃湿滞证:黄芪建中汤

3积聚

聚证: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健脾能补血,妇科诸疾更可疗,加味逍遥栀牡丹,疏肝清热效最好。

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加入大黄名六磨,气滞便秘服之顺。

积证: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化积丸中棱莪魏,海浮香附雄黄随,槟苏瓦楞五灵脂,软坚破瘀丸缓推。4鼓胀

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2寒水困脾证: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中满分消砂朴姜,芩连夏陈知泽襄,二苓参术姜黄草,枳实为丸效力彰。

合茵陈蒿汤

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调营饮用元胡陈,芎芍莪黄当归身,瞿葶腹苓槟桑白,辛芷桂草姜枣斟。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苓汤理中丸+五苓散+附子

或济生肾气丸肾气丸主阴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丹皮泽苓加桂附,引火归原阴阳复,若加牛膝与车前,易名加味肾气丸。

再加鹿茸与五味,方名易为十补丸。济生加入车牛膝,通调水道肿胀祛。

5眩晕

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 2痰湿中阻证:半夏天麻白术汤

3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通窍活血用赤芍,桃仁红花与川芍,老葱生姜有大枣,麝香黄酒最有功。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 6头痛

外感头痛:1外感头痛: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白芷羌,细辛薄荷草荆防,偏正巅顶诸头痛,疏风散寒效非常。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藁本菊羌使,疏风散邪清里热,风热上犯头痛止。

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蒿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加味四物治头风,蔓荆菊芩甘草充,头痛眩晕时时作,养血祛风此方功。3气虚头痛:益气聪明汤

4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5肾虚头痛:大补元煎大补元煎景岳方,人参山药归地黄,枸杞杜仲归萸草,滋补气血调阴阳。6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7中风

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2风阳上扰证: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牛天冬,玄参龙牡赭茵从,麦芽芍草龟川楝,滋阴潜阳治法宗。

或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寄生茯神夜交藤,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治晕痛。

中脏腑:闭证:1阳闭:先服至宝丹至宝乌犀朱雄黄,带帽琥珀龙麝香,金箔银箔牛息香,开窍化痰最有效。

或安宫牛黄丸凉开安宫牛黄丸,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清热解毒能开窍。

并用羚角钩藤汤清肝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热风动急煎尝。

2阴闭:(急)苏合香丸苏合香丸龙麝香,木香香附丁檀香,荜苃沉香安息香,牛角白朱诃陆香。

并用涤痰汤

脱证: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和后遗症:1瘀血阻络证:温胆汤温胆二陈竹茹实,痰热扰胆胆易惊,寒痰扰胃胃气逆,温胃降逆胆宜清。

合四物汤四物汤中用熟地,当归白芍与川芍,补血调血有奇功,临证加减记心中。

2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左归丸中二山地,枸菟鹿牛与龟板,头晕口眩腰膝酸,填精益髓效非凡。

合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8瘿病

1气郁痰阻证: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证: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证:栀子清肝汤合消lei丸 4心肝阴虚证: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9疟疾

1正疟:柴胡截疟饮柴胡截疟功效奇,常山槟梅桃仁泥,再益小柴求和解,祛邪截疟莫迟疑。

或截虐七宝饮截疟常山草果仁,陈草青皮厚朴槟,燥湿祛痰苔白腻,数发不止弦滑呈。

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白虎知膏米甘草,阳明热盛此方好,身热汗出不恶寒,热陷心包亦能疗。或白虎加人参汤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痛,寒热心烦服之康。

合截虐七宝饮

4瘴虐:热瘴:清瘴汤清瘴汤将瘴疟斩,芩连知母益元散;青蒿柴胡与常山,还须甘草离温胆。

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中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齐,湿困脾胃淡无味,燥湿运脾理气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茯苓川芎木香入,方名加味不换金。

5劳虐:何人饮何人饮用何首乌,扶正祛邪两法出;参归枣姜广陈皮,久疟使得气血枯。肾系病证 1水肿 阳水: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2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合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勿看轻。

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皮,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医。

合胃苓汤平胃五苓胃苓汤,行气燥湿法兼顾。

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疏凿饮子逐泻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秦羌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阴水:1脾阳虚衰证: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2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真武汤温阳利水,茯苓芍术附子姜,心肾阳虚水气证,审证准确效果良。

3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

合五苓散五苓散治表里证,泽泻白术猪茯苓,桂枝解表能化气,水气为患效果灵,去桂更名为四苓,加减变化切要领。2淋证

1热淋: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淋证卓。2血淋:实证:小蓟饮子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生地滑石襄,归草栀子淡竹叶,湿热下焦此方良。

虚证:知柏地黄丸

3气淋:沉香散沉香散用滑石归,陈皮冬葵与石韦;白芍甘草王不留,利气疏导气淋推。

4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石菖蒲,乌药益智化湿浊,小便白浊凝如音,温暖肾阳功用卓。

5劳淋;无比山药丸无比山药起沉疴,石脂都气丹皮割;苁蓉菟丝巴戟肉,牛膝杜仲煮汤喝。3癃闭

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清肺饮用苓木通,山栀黄芩麦门冬,桑白皮与车前子,肺热气壅癃闭通。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代抵挡可替抵当,药形平和体不伤;归尾甲珠与硝黄,生地桂心桃仁光。

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五苓散+加入人参名春泽,参柴麦入名亦同。

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

7肾阴亏耗证: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猪苓汤中用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秉,阴虚有热水气证,育阴利水热能平。4关格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温脾汤温脾汤中参附草,大黄干草攻下方,主治脾虚寒结证,温补脾阳下冷积。

合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人参枣,生姜五两温里好,阳明寒呕厥阴逆,温肝暖胃止下利。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 3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证: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5阳痿

1命门火衰证:赞育丹 2心脾亏虚证:归脾汤 3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4惊恐伤肾证:启阳娱心丹 5湿热下注证:龙胆泻肝汤 6遗精

1君相火旺证:黄连清心饮黄连清心饮黄连,生地枣仁茯神远,人参当归莲肉草,清火滋阴固精关。2湿热下注证:程氏萆薢分清饮

3劳伤心脾证:妙香散妙香山药与黄芪,甘桔二茯远志齐,少佐辰砂木香麝,惊悸郁结梦中遗。

4肾气不固证:精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共沙苑,莲子养心交于肾,遗精滑泄病证安。气血津液病证 1郁证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痰气郁结证:半厦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脏躁甘麦大枣汤,精神恍惚喜悲伤,心神不定数欠伸,养心安神效力彰。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2血证

鼻niu: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齿niu:1胃火炽盛证: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咳 血: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

吐 血: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清热凉血十灰散,柏荷茅茜丹棕从,二蓟栀子与大黄,血热妄行此方宗。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 便 血: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黄土汤中术附草,地黄黄岑与阿胶,阳虚出血诸般证,温脾摄血有奇效。尿 血:1下焦湿热证: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紫 斑:1血热妄行证: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证:茜根散 3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痰饮

痰饮: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汤法良,芍药甘草共煎尝,逐饮降逆消痞满,主治痰饮在胃肠。

或已椒苈黄丸己椒苈黄药四味,通便泻水两般配,腹水热结又便秘,蜜丸吞服病自退。

悬饮: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柴枳半夏柴胡芩,枳壳半夏瓜蒌仁,桔草杏仁青皮入,饮停胸肺悬饮平。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椒目瓜蒌悬饮方,桑皮葶苈橘生姜,夏苓蒺藜与苏子,泻肺降气逐饮良。

合十枣汤或控涎丹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覆花汤吴瑭香附覆花汤,苓夏橘苡苏子霜,理气和络祛痰湿,痰饮胁痛服之康。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草,桑叶扁豆天花粉,益胃养肺能生津,既能治胃又治肺。

合泻白散

溢饮: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桂姜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支饮: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丸合苓桂术甘汤 4消渴

1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丹溪心法消渴方,黄连花粉研末尝,地藕乳姜四汁兑,酌加蜂蜜润肺肠。

2中消:1胃火炽盛证:玉女煎玉女麦地石母牛,滋阴清热治消渴,肾阴亏虚胃热盛,牙痛出血皆能克。

2气阴亏耗证:七味白术散七味白术小儿良,四君葛根木藿香。口渴腹泻脾气降,钱氏此散宜煎尝。3下消: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5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证:清骨散清骨散中二胡艽,鳖甲甘骨青知母,骨蒸潮热与盗汗,凉血养阴退虚热。2血虚发热证:归脾汤 3阳虚发热证:金匮肾气丸 4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 5气郁发热证:丹桅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除烦热,燥湿化痰治痰扰。

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证:血府逐瘀汤 6汗证

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白术大枣熬,表虚汗出有恶风,益气固表止汗好。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耆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 7肥胖

1胃热火郁证:白虎汤合小承气汤 2痰湿内盛证:导痰汤合四苓散 3气郁血瘀证:血府逐瘀汤

4脾虚不运证: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惹仁,桔梗上浮兼保肺,咳嗽有痰亦能治。合防己黄芪汤风水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风湿病可康。5脾肾阳虚证: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8虚劳

气虚:1肺气虚证:补肺汤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2心气虚证:七福饮七福饮中有当归,参术炙草健脾气,重用熟地滋补肾,远志杏仁开窍宜。

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参术苓草谓四君,加味莪膝并三棱,加味黄芪并扁豆,兼瘀纯虚各依循。

血虚:1心血虚证:养心汤养心汤用芪远参,二茯味归柏枣仁,甘麦大枣合肉桂,经行情志异常人。2肝血虚证:四物汤

阴虚:1肺阴虚证:沙参麦门冬汤沙参麦冬玉竹草,桑叶扁豆天花粉,益胃养肺能生津,既能治胃又治肺。

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调心。

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益胃汤中用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滋养脾胃有玉竹,胃院隐痛皆能除。

4肝阴虚证:补肝汤补肝汤中草木瓜,四物枣仁麦冬抓,血虚肢麻爪甲枯,益血养肝疗效夸。5肾阴虚证:左归丸 阳虚:1心阳虚证:保元汤保元汤方性甘温,桂草参耆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补肺益脾显奇能。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证:右归丸 9癌病

1气郁痰瘀证:越鞠丸越鞠丸治脾胃郁,香芎术神与栀子,脘腹胀痛食不消,行气解郁热能疗。合化枳丸

2毒热壅盛证: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喜忘如狂舌质绛,凉血散瘀解毒全。3湿热郁毒证: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 4瘀毒内阻证: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阴伤气耗证:生脉地黄汤 6气血双亏证:十全大补汤 肢体经络病证 1痹证

1风寒湿痹证: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证:白虎桂枝汤 3寒热错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 4痰瘀闭阻证:双合汤

5气血虚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气血虚弱肌不荣,益气补血功用当。6肝肾虚痹证: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艽防辛,芍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寒湿痹屈能伸。2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麻,石膏胶杏麦枇杷,经霜收藏冬桑叶,干咳无痰口渴罢。

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二妙散中黄柏苍,合用牛膝为三妙,四妙更用薏苡仁,审明湿热最重要。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虚证:虎潜丸虎潜丸中用龟板,熟地白芍柏锁阳,知母陈皮与干姜,补益肝肾筋骨强。

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圣愈四物芪人参,补血之中能益气。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用黄芪,桃红芎赤归地龙,气虚络瘀身不遂,活血通络补气重。3颤证

1风阳内动证: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 2痰热风动证: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3气血亏虚证:人参养荣汤

4阴虚风动证:大定风珠大定风珠鸡子黄,白芍地黄五麦仁,阿胶甘草牡龟甲,滋阴养血能息风。

5阳气虚衰证: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4痉证

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藁防草,川芎蔓荆不可少。2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 3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 4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5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5腰痛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秦艽芎,桃仁红花羌甘草,当归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与地龙。抵当汤 4肾虚腰痛: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上一篇:作文抒情段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