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共12篇)
中医儿科 篇1
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1]。取象比类法是人们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与人体的某些生理病理相联系, 从而认识其生理现象与疾病变化。通览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 即可看出取象比类是其核心, 推演络绎是其灵魂[2]。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 是历代医家自身经验的升华, 即取象比类, 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无不渗透着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
例如对于脏腑学说中脾胃之间的关系。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升降得宜。这种脾升、胃降的理论, 古人按取象比类的推演联系来加以说明。如天在上属阳, 地在下属阴, 地气 (清) 上升为云, 天气 (浊) 下降为雨, 天地间升降有序, 万物就生机盎然。而人的正常生理亦应清升 (脾主升清) 浊降 (胃主降浊) , 当人体气机的枢纽脾胃发生病变时, 中医称之为气机紊乱, 就象自然灾害一样, 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其影响, 如脾虚下陷, 清气不升, 就会出现泄泻的病症改变;反之, 胃气上逆, 浊气不降就会出现脘痞、呕吐的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合一”、“万物共象”理论的具体表现[2]。又如徐小圃论阳气在小儿的重要性, 常引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论“虚实腹胀”治法时说:“治腹胀者, 譬如行兵, 战寇于林。寇未出林, 以兵攻之, 必可获;寇若出林, 不可急攻, 攻必有失, 当以意渐收之, 即顺也。”将阳气比作阳光, 将积食结粪比作寇贼, 都使之得到了形象化的说明[1]。通过上述的论证, 说明中医一切理论的确立, 都是取象比类这一逻辑思维推导得来的。
一、取象比类法在中医儿科病症命名上的应用
中医儿科疾病的命名在很多时候采用了取小儿生病时状态表现、病因病机、发病特征进行比类的思维方法。例如 (1) 感冒:《幼科释迷 感冒》解释感冒为:“感者触也, 冒其罩乎”, 是指感受外邪, 触罩肌表全身, 概括了病名及其含义。 (2)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漫布白屑, 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 因其色白似雪片, 故又名“雪口”。以其颜色而命名。 (3) 猩红热:皮肤色赤猩红, 皮疹细小如沙, 并伴有咽喉肿痛腐烂, 故又称“烂喉痧”。 (4) 水痘: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疮疹论》曰:“其疮皮薄, 如水泡, 破即易干者, 谓之水痘”。 (5) 痄腮:其病名首见于金代窦杰《疮疡经验全书 痄腮毒》:“痄腮毒受在耳根、耳, 通过肝肾, 气血不流, 壅滞颊腮, 此是风毒证。”, 不仅提出了病名, 并对痄腮的确切部位、病因及病机进行了论述。 (6) 血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血溢论》:“小儿诸血溢者, 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 随气而上, 从鼻出者为鼽衄;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于小肠而下者, 为溺血。又有血从耳目牙缝龈舌诸窍等出者, 是血随经络虚处著溢, 自皮孔中出也。” (7) 夜啼:根据小儿入夜啼哭不安, 时哭时止, 或每夜定时啼哭, 甚则通宵达旦而命名。 (8) 丹毒:取其病状如丹涂赤染, 病发迅速之象而命名。 (9) 葡萄疫:《幼科金针 葡萄疫》:“葡萄疫……乃不正之气使然, 小儿稍有寒热, 忽生青紫斑点, 大小不一, 但有点而无头, 色紫若葡萄……。”则根据其形态命名。 (10) 湿疹:取发病时疮面滋水淋沥之象而命名。
历代医家充分运用意象或物象模拟小儿发病状况而命名疾病成为中医儿科病命名的一大特色。
二、取象比类法在中医儿科用药中的应用
在儿科用药方面, 古代医家运用取象比类, 推导演绎, 寻求新知, 将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形色联系在一起进行类比。归经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之一, 其产生与古代取象比类法关系密不可分, 其认为肺在色为白, 白色入肺, 故白色的百部、百合等入肺治肺疾;肝在色为青, 青色入肝, 故青黛色青入肝经;心在色为赤, 赤色入心, 故丹参色赤入心经;肾在色为黑, 故黑色的芝麻能补肾。例如“核桃仁形状殊似人脑, 其皮仁上有细纹, 又极似人之神经, 故善补脑”;“果之有核, 犹人之有骨, ……较他核为最大, 且其中之仁, 又含有多脂而色黑, 其善于补骨”[8]。掰开后剖面像肾形, 且表皮颜色黑, 故可补肾;似肺分叶质地柔润, 且肉壳之间空而有隙, 故可滋肺润肠。在探究药物作用和疗效机理中, 认为药以其类, 同形相趋, 同气相求, 如有“皮以治皮, 节以治骨, 核以治丸, 子能明目”以及蔓藤舒筋脉, 枝条达四肢等说法, 在临床用药上起到了指导作用, 并方便记忆。在方药配比方面, 《素问•至真要大论》用君、臣、佐、使来类比药物的不同功能, 为方剂配伍奠定了基础[9]。
再如中药紫苏, 其不同部位都可以入药, 紫苏叶可以发散风寒, 与其轻扬、发散的特性有关;紫苏梗质硬体轻, 多数中空, 以茎粗壮者为上品, 其恰有理气宽中之功效;紫苏子是成熟果实入药, 以粒大饱满, 色黑者为佳, 其性质表现有质重、下降的作用, 即能降逆止咳喘, 治肺气上逆之证[4]。中医解释这种形态与功效的相关性时, 采用的就是取象比类的方法。
三、取象比类法在中医儿科治法中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对于里热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 腹部或胀或满或痛, 甚或潮热, 舌苔黄厚, 脉实等证, 宜泻下热结, 即所谓釜底抽薪法。《长江医话》收录了郑家本“大黄救人屡建奇功”一文, 记载了一湿温病 (肠伤寒) 患儿, 高热6天, 神昏谵语, 大便不爽, 苔黄厚腻, 脉滑数, 经中西医诊治, 体温大于41℃不降, 前医均恐“下之则洞泄”或“下后肠易穿孔”, 未敢泻下, 笔者在前医所拟菖蒲郁舍汤内加酒军9克, 意在“釜底抽薪”, 药后3小时, 患儿泻出果酱状大便, 量甚多, 顿时热退神清[10]。
2.增水行舟法:《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第十六条中日:“阳明温病, 下后二、三日, 下证复现, 脉下甚沉, 或沉而无力, 止可与增液, 不可与承气”。十七条又曰:“……津液不足, 无水舟停者, 间服增液, 再不下者, 增液承气汤主之”[11]。吴鞠通认为:温病之不大便, 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 热结液干之大实证, 则用大承气;偏于热结而不液干者, 旁流是也, 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多, 而热结少者, 则用增液。增液汤以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肠, 增水行舟, 加入大黄、芒硝为增液承气汤, 则具有泻热软坚, 攻下腑实之功效。此法以增补水液使水涨船行作为类比, 采用滋阴润燥治疗阴虚液亏而导致的便秘, 并据此创立了增液承气汤。
另外治疗上, 对于过敏性紫癜、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过敏者多痒, 痒者多因于风, 盖“风行善行而数变”, 风邪入络致病, 治疗上强调祛风凉血。而对于过敏性咳嗽的患儿, 往往出现呛咳、痉挛样咳, 则根据“肝主痉”的特点, 在采用宣肺止咳化痰的同时, 配以蝉蜕、青黛、僵蚕或白芍等入肝经的药物, 效果立竿见影[12]。
取象比类思维是古今中医临证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之一。正如宋•张杲《医说》云:“古今论病, 多取象比类”。但取象比类法是一个媒介, 有双向功能, 既有将万事万物纳入自己这个框架的功能, 又有以自己这个框架去类推、比拟万事万物的功能。这种方法, 将看似互不关联的、毫无相通之处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建立起意象与物象、物象与物象之间的普遍联系。把原本复杂纷繁、互不连贯的宇宙万物加以整合, 使之系统化、简约化, 是中医哲学的特色和亮点[4]。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的局限性, 不同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 前者提供了取象比类的依据, 后者则制约了取象比类结果的准确性。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容易为表象所干扰, 难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微观分析。通过取象比类方法所建立的联系, 也难免具有表象性、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13]。但也不能否认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取象比类只是一个认识手段, 其结论还需要根据临床实践进行取舍, 如“诸花皆升, 旋复独降;诸子皆降, 蔓荆独升”的说法就是根据临床实践队取象比类结论所作出的修正。正如钱学森说:“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 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 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他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 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 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 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中医的创造者们不得不借助于类比, 即把感觉的内容一对一类比于人们可以从自然界观察到的东西,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四时寒暑、昼夜交替等, 这就是中医的‘人与天地相应’……”[14]。故我们对取象比类应该持历史的态度, 正确把握中医理论本质, 发扬中医优势。
中医儿科 篇2
实习目的是,通过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实习使我了解以后再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工作的特点、性质,学习体验中医儿科相关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学习与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真正走上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做好岗前准备。
同时通过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的实习,熟悉实际工作过程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流程,把自己所学中医儿科工作岗位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中医儿科工作岗位业务能力和社会交际实践能力,并在工作中学习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的新知识,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升,以指导未来在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的学习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实习时间
201×年03月01日~201×年06月15日
(修改成自己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实习时间)
三、实习地点
苏州市经济开发区江南大道
(修改成自己中医儿科工作岗位实习地点)
四、实习单位
江苏省苏杭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实习单位) 此处可以继续添加具体你中医儿科工作岗位实习单位的详细介绍
五、实习主要内容
我很荣幸进入江苏省苏杭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实习单位)开展中医儿科岗位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没有中医儿科岗位工作经验到一个具备完善业务水平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前辈对中医儿科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在实习过程,单位安排的了杜老师作为实习指导,杜老师是位非常和蔼亲切的人,他从事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领域工作已经有二十年。他先带领我们熟悉实习工作环境和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内容,之后他亲切的和我们交谈关于实习工作具体性质以及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容易遇到的问题。杜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并让我们虚心地向这些辛勤地在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上的前辈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后要积极请教前辈。 毕竟是人生第一次在中医儿科工作岗位上,所以真正掌握这一份工作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开始我对实际中医儿科岗位的工作内容比较陌生,都不太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对实习单位的情况也不
太了解,不过杜老师会告诉我该怎样处理自己在中医儿科岗位上遇到的问题。慢慢的我也就熟悉了自己的中医儿科岗位工作内容,在中医儿科岗位上的一些棘手问题也能自己独立解决,每天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在单位实习期间,我从事的中医儿科工作岗位相关的工作之外,还负责协助其他部门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利用新学习的中医儿科相关工作岗位业务知识处理相关文书。
六、实习总结
中医看儿科,另有门道 篇3
小儿挑食厌食
——适当饿饿小宝贝
【挑食宝宝】
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宝贝疙瘩。你看看东邻居老李家,爷爷奶奶围在桌子边正央求,“牛牛,小祖宗,你再吃一口吧,这个有营养”;再看看西隔壁老张家,姥姥姥爷端着饭碗追,“小莉,小姑奶奶,你再来一勺,把这个吃了给你买新玩具”。孩子们呢,遇到顺口的可劲儿吃个够,遇到不顺口的懒得张嘴。所以一方面某方面营养和热量过剩,严重超重;另一方面厌食挑食,营养失衡。
全国著名中医师武国忠先生告诉大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换句话说,就是别娇生惯养。别让孩子吃得太多,穿得太暖,适当地冻着点儿和适当地饿着点儿,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中医的儿科理论认为,小儿天生三脏不足、两脏有余,也就是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心、肝两脏有余。过去的老前辈讲,小儿病就是“二太病”。即太阴脾的消化病和太阴肺的风寒症。小儿“三分饥”原则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有三分余地。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不易患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三分寒”的本义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冻,而是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也就不易患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病,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
家里养过宠物的朋友,可以观察到这么一个现象,小动物吃饱了以后,多一口它都不吃,如果你再给它,它拿爪子盖上,好像它在说:“别动,这东西是我的,虽然我现在不饿,但我可以把它藏起来明天吃!”这是动物的一种先天本能,吃饱后多一口也不吃。对于小孩来说,他不想吃也是一种先天表现。孩子不想吃饭时,父母不要追着喂饭,等他喊饿的时候,再喂他吃。
小儿发热
——不发烧长不大
【发热宝宝】
苏女士的女儿甜甜是顺产,出生后一切正常,非常可爱。可三个月大时,甜甜突然发热了,呼哧呼哧地,苏女士夫妇俩看得心急火燎特别难受,赶紧去医院,一针把热退下来了,结果没两天小孩起了一身疹子。这时苏女士的婆婆从乡下赶来城里看孩子,说甜甜这是要长心眼了,热一阵没事,看不看医生都行。苏女士觉得婆婆的话不可信,可医院的退烧方法效果又不佳,这个怎么办?
武国忠医师说,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烧在临床上往往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反应,它还存在着一种生理性的发热反应。上面这个病例,就是因为医生分不清两种发热,盲目用药造成的。
隋唐时期医家巢元方的医学著作《诸病源候论》中,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观点——“变蒸”。什么叫变蒸?变就是变化,蒸实际上就是发热,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成长变化当中的发热。在古人的描述中,有32天一蒸的,有64天一蒸的,有72天一蒸的,不尽相同。民间也有小孩发一次烧就是长一次脑子的说法。其实,不单是长脑子,还长个儿。正所谓,不发烧长不大。临床上很多孩子,变蒸发烧后,确实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前两天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发完烧以后就会叫了。
“变蒸”这一学说,在今天的医学界仍有很大的争议,有的医生认为,只要发热就是病理性的,不承认有生理性的发热。武国忠医师以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古人“变蒸”的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婴幼儿的“变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发热,对孩子的身体并没有害处,反而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超链接】
两种发热,如何区分?
生理性发热的特点:一是孩子发热后(以低烧为主,偶尔出现高烧),给他个玩具还能抓能玩,还能咿呀学语,跟你交流,依然有精神不打蔫;二是耳朵发凉、屁股发凉;三是上唇内侧出现“变蒸珠子”,即粟粒大小的白色泡珠。
[处置方法] 孩子“变蒸”情况下,建议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服退烧药。因为此时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他的生长发育。最好用毛巾浸温水拧干后,擦孩子的腋下、大腿根、后背、前胸等部位用物理方法帮他降温;在饮食上,让孩子吃清淡一些。如果孩子正在吃奶,做妈妈的饮食也要清淡一些;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发热程度,注意给他补充水分。一般情况下,此时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了。
病理性发热的特点:如果孩子发烧的时候没有精神、昏昏欲睡、一摸耳朵也发热、手脚冰凉,此时基本上属于病理性发热了。病理性发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风寒,二是食积,就是上文所说的“二太病”。
[处置方法]很多有经验的老前辈提出了一个治疗方法,叫“母婴同治”。即对于正在吃母乳的婴儿,让妈妈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再通过乳汁传导给孩子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小儿哮喘
——散去寒湿自有功
【咳喘宝宝】
王女士的女儿佳佳从一岁半上幼儿园以后,很容易上感(上呼吸道感染),一上感,就咳嗽,咳嗽以后咳喽咳喽就喘上了,每次都是吃些消炎药。虽然慢慢好了,但上感越来越频繁,咳喘越来越重。医生这次给开了顺尔宁。吃了一个月,药没有停,佳佳的咳喘就又发作了,而且症状更厉害,王女士非常着急。无奈之下,带女儿去看中医。中医师根据咳嗽剧烈、流点清鼻涕、似乎有些发低烧这三个典型症状,开了药方:炙麻黄、甜杏仁、石骨、甘草、荆芥、金银花、连翘、干姜、五味子,一共九味药,共两服。中午12点半,佳佳喝了半服药,30分钟后就不喘了,安然入睡。晚上在喝完半剂药后,就基本不咳了,第二天佳佳喝完药后,高兴的上幼儿园去了。
武国忠医师认为,这个病例中医师抓住了三个要点:剧烈咳嗽、鼻流清涕、伴随低烧,低烧说明体内阳气不足,咳嗽、清涕表明体内有寒湿的表现。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叫“麻杏石甘汤”,是治疗湿病的主要方剂。此方是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干姜、五味子是仲景先师治疗咳喘的圣药。加上金银花、连翘和荆芥可以把体内的寒湿之邪表散出去。
很多人看到这个小方后,怀着急切的心情问,“这个药方实在太好了,可怎么不说明一下这药方剂量呢,”对于这个问题,不是医生保守,而是中医要讲究辨证论治,抓住主症后才能开具处方。如果大家对这一个验方感兴趣,可找当地有经验的中医按患者的具体情况开方,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小儿湿疹
——皮肤激素不可滥用
【湿疹宝宝】
儿童湿疹是常见病,年轻妈妈陈女士就正为女儿彤彤的湿疹病发愁呢。第一次看到女儿脸上、手上、耳朵上出像癣一样的皮屑,圆圆的一块一块,陈女士紧张得要命。到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轻描淡写地说:“哦,是干性湿疹。”给开了肤乐霜两支。陈女士本想咨询原因,但医生简单一句,原因不明,就给打发了。肤乐霜还真管用,一涂上,彤彤的湿疹马上就好了,但不除根,老犯,最后湿疹变成了经常烂耳根。烦忧之际,陈女士经朋友介绍从老中医处讨得一个小偏方,据说治小儿湿疹特有效。方子非常简单,抓一把薏米、一把红豆(或称赤小豆),煮开30分钟,喝汤,能吃豆更好。结果彤彤只喝了三天,湿疹症状就全部消失了,基本就不用肤乐霜了。
武国忠医师告诉我们,现代医学认为湿疹是人的一种变态反应,也就是老百姓俗话说的过敏。中医认为,湿疹不论是干性还是湿性的,皆以湿邪为主,是体内湿邪向外散发的一个过程。不管激素抑制湿疹出来,还是薏米红豆祛湿,让孩子将体内的湿气尿出去,都可以达到治疗湿疹的作用。但激素有副作用,不能长期用,薏米红豆是食品,就没有这种担忧了。
此外,激素类药物往往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不能彻底根治,如上面提到的肤乐霜,而薏米红豆汤祛湿的同时,如果能够配合扶阳解表的药物一起使用,同时有针对性的健脾,湿疹应该就可以根除了。因为脾是运化水湿的脏器,小儿脾脏的功能强大了,水湿就能够正常代谢了。
【超链接】
照顾孩子别尿裤子
由本病例联想到上一个病例,其实小儿哮喘和小儿湿疹往往同属一个病因,用辛温的药物来祛除体内的寒湿,能很快缓解症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小孩喝完红豆薏米汤,利尿,小孩会30分钟左右尿一泡尿,会尿3-4次,小心照顾孩子、尤其是小的孩子,别尿了裤子。
中医儿科 篇4
1强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医儿科理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是一笔宝贵的医学财富。古代医家的思想理论、实践经验为中医儿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百年来指导着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学习古典医籍, 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医儿科研究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研究生的教育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而忽略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研究生课程设计不完善, 使得本科到研究生之间的过渡产生了鸿沟。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儿科教研室针对这一问题, 对研究生设计了相对科学、合理的读书列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熟读古代四大经典, 学习儿科著名医籍, 如《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病源方论》、《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温病条辨·解儿难》等, 由导师指出学习要点, 布置书写读书笔记, 将自己的读书心得, 对条文的理解、看法以及所遇到的问题, 一一记录, 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 加强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与背诵, 提高对古典医籍的理解认识, 提高中医文化素养。组织系统学习儿科相关课程, 对大家所感兴趣的问题汇集起来, 定期进行专家答疑的学术性讲座。积极鼓励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学术论文, 参与编写学术著作, 同时熟练文献检索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通过对古代医籍的学习, 掌握儿科各系统疾病古代医家的理论观点及对现代中医治疗的影响。通过以上的梳理学习, 使学生奠定了较坚实的中医专业理论基础, 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科研能力、临床技能不断提高。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 只有在基础知识完备的条件下,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奠定牢固的根基。
2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临床实践是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临床实践,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才能巩固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综合分析能力。1、我科室积极进行每周两次的教学查房, 针对科室中遇到的典型病例, 要求研究生作为第一接诊医师详细询问病史, 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 系统查体, 写出完整的住院病历, 提出诊断、相关检查、诊疗意见及治疗方案。上级医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 评价优缺点, 进行补充完善。再由主任医师进行总结, 并对疾病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扩展性、启发性讲解, 向学生灌输临床诊断中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辨证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培养严谨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并针对病例展开讨论, 相互交流、辩论,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2、实行研究生医师负责制, 分床管理病人, 要求认真观察病情及疾病发展趋势, 随时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资料, 查找答案, 带着问题学习, 理清诊疗思路。同时定期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 邀请知名专家会诊, 参加专家学术性专题讲座及学术活动, 为本科学术活动搭建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3、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 安排课堂教学, 认真备课, 详查资料, 勇于在讲台上与同学们积极交流, 同时参加对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帯教工作。如此既能对所讲授的疾病有更深刻的理解, 又能使临床实践中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
3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古代中医教育多为师承制, 由于门户派系之别, 相互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只注重本门学术理论的继承而缺乏创新思维。现代中医教育亦以传统教育、课堂教学、书本教育为主, 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问题, 更多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熟练掌握中医学、现代医学理论及具备临床实践能力基础上, 有效的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鼓励学生整理各系统疾病的古、现代文献, 了解本专业系统的基础理论, 研究本专业科技发展动态及最前沿的学术观点, 引导学生开拓、扩展思路、举一反三, 对临床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勇于打破常规,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说。在培养过程中, 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 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 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勤于思考, 精于考究, 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施治”等中医精髓深入学习、深刻体会。对临床儿科疾病中的类证、类法、类方, 系统归类、分析比较、灵活应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讲授、讨论、案例教学,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各抒己见, 求新存异, 发表不同见解与看法, 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吸纳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如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重点专科工作等, 培养他们的科研思路, 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加临床科研课题设计、查阅文献、书写综述、收集资料、整理实验数据、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撰写论文等科研工作, 开拓研究生的创新思路, 激发科研思维灵感, 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
现代中医儿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包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文化修养、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意识等。医为仁术, 济世为怀,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为时代中医学子奉为圭臬, 因此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也是当代中医儿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重要的一部分。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 就要做到对病人有极端的热忱, 对工作极端负责, 对技术精益求精, 而作为中医儿科工作者则更需要有爱心、仁心、责任心、奉献之心。素质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 作为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 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适应医学发展的新趋势, 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改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 强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础修养, 在加强社会实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学校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免费义诊活动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志愿者”等活动, 提高学生参加公益、亲民、义诊、科研等活动的积极性, 燃发对医学事业的热情, 在参加临床实践的同时, 也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作为医疗工作者所必需的爱心、责任心和奉献之心。作为导师, 在平常的诊疗过程中, 嘱咐学生要时刻为病人着想, 细心安排预约排队, 耐心回答咨询, 热情接待病人, 多与病儿及亲属交流, 排解他们的忧虑和困难。总之, 学习、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的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处在不断地探索、完善之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标准和保障身体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 中医面临着继承、发展、创新的挑战, 而中医儿科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正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既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 也要满足个人要求的多样化以及研究生教育模式自身发展的多样化要求。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 确定不同的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培养过程中, 坚持以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学术创新、理论创新为主要衡量标准, 重在培养其临床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加强其获取新知识、应用新理论和科学思维训练, 以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树立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其人为素质、团体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此外要重视培养牢固的专业思想观, 培养出真正热爱中医儿科、献身中医儿科事业的优秀人才。同时需要国家卫生机构的大力扶持、医学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 优化办学条件作为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快速发展、逐步完善的坚实后盾。
摘要:中医儿科研究生培训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 由于受其学科性质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育模式及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仍有差距。在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学科体系加速发展的时期, 只有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 才能保证和提高中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培养优秀的中医儿科高级临床专业人才。
中医儿科 篇5
(一)目的通过中医儿科临床实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中医儿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处理中医儿科常见病和部分疑难急重病证的能力。
(二)要求
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四诊八纲等辨证诊断知识与技能。
2.掌握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3.基本掌握儿内科常用诊疗技术。
4.了解中医儿科急、危、重症的辨病辨证诊断和处理原则。
5.掌握儿科常用中药、常用中成药和常用方剂,并能正确应用。
6.掌握儿科病房、门诊常规医疗文件书写和计算机录入方法。
7.了解名老中医诊疗儿科疾病的经验。
二、实习内容
(一)常见疾病
1.掌握下列24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分型及治疗常规:
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鹅口疮、口疮、呕吐、泄泻、厌食、积滞、腹痛、惊风、汗证、佝偻病、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遗尿、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紫癜、胎黄。
2.熟悉下列16 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分型及治疗常规:
疳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注意缺陷多动症、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肾病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幼儿急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夏季热、脓疱疮、痹证、新生儿硬肿症、脐部疾患。
(二)急危重证
1.掌握下列急危重证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高热惊厥、急性心力衰竭、急性颅内高压症、急性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心跳呼吸骤停、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2.熟悉下列急危重证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窒息、急性肾功能衰竭、溺水、煤气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杀鼠剂中毒。
(三)技能操作
1.掌握下列临床技能及操作:
(1)儿科四诊特点,特别是望诊。
(2)儿科门(急)诊、住院病历书写及各项医疗文件书写。
(3)运用四诊手段采集整理病史,归纳病机,作出综合判断,正确辨病识证。
(4)儿科常用100味中药(附一)功效、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5)儿科常用中成药25种(附二)的功效、适应证。
(6)儿科常用50首方剂(附三)组成、功效、适应证。
(7)儿科常见抗生素、镇静剂、解热镇痛剂、脱水剂、糖皮质激素、止咳平喘剂、呼吸兴奋剂、强心剂、血管活性剂等作用机理、使用及禁忌,并能根据体重测算药物剂量。
(8)小儿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及处理原则。
(9)小儿高热惊厥急救。
(10)小儿腹泻、厌食推拿疗法。
(11)遗尿、疳证针刺疗法。
(12)生命体征(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13)小儿体重、身高、血压、头围的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14)脑膜刺激征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15)囟门大小测定及紧张度判断意义。
(16)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7)压舌板正确使用及口腔、咽部视诊。
(18)肺部听诊、心脏听诊。
(19)腹部视、触、叩、听,腹痛常见病证(阑尾炎、肠套叠、胆囊炎)的鉴别。
(20)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肺炎支原体抗体、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心肌酶谱、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1)大便隐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22)脑脊液、胸水、腹水的常规、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下列临床操作技能:
(1)小儿咳喘药物穴位敷贴操作方法。
(2)药物保留灌肠操作。
(3)儿科主要护理技术操作(注射、输液、输血、吸氧、吸痰)。
(4)腰、骨、胸、腹穿刺技术。
(5)小儿肺炎、肺结核、胸膜炎 X 光读片。
(6)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凝血酶原测定、血清补体、肥达氏反应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7)新生儿黄疸鉴别诊断、胆红素脑病的判断。
(8)心肺复苏术。
(9)小儿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水痘、脓疱疮等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三、实习讲座
(一)必讲内容
1.儿科病案书写要点: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医嘱、病程记录、会诊记录、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等。
2.儿科四诊特点及儿童体格检查方法。
3.儿科临床常见操作技能。
4.儿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
5.儿科高热惊厥、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窒息、颅内高压症、心跳呼吸骤停等重危症急救。
6.儿科常用外治疗法。
7.儿科常用推拿、针灸疗法
8.简易小儿液体疗法。
(二)参考内容
1.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2.儿科专家经验介绍。
3.儿科临床中西医研究进展。
4.自修学习《实用中医儿科学》、《幼幼集成》、《小儿药证直诀》。
5.如何撰写医学论文。
四、实习考核
1.出科考试。
2.由带教老师和儿科考评小组根据实习生的表现和实际工作能力作出评价。
五、常用中药、中成药、方剂
1.熟记下列常用中药性味、剂量、功用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香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蝉衣石膏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射干白头翁马齿苋生地紫草赤芍大青叶玄参地骨皮青蒿半夏苏子白芥子桔梗白前贝母前胡瓜蒌竹茹葶苈子杏仁枇杷叶款冬花紫菀百部桑白皮藿香苍术砂仁白豆蔻茯苓泽泻车前子通草茵陈滑石木瓜莱菔子山楂六曲鸡内金麦芽谷芽大黄火麻仁干姜吴茱萸羚羊角钩藤蜈蚣龙骨牡蛎橘皮木香大腹皮丹参桃仁延胡索小蓟茜草血余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补骨脂当归白芍沙参麦门冬玉竹益智仁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乌梅肉豆蔻五倍子石榴皮槟榔
2.掌握下列常用中成药的功效、适应证
清开灵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藿香正气水(胶囊)先声咳喘宁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羚贝止咳糖浆安宫牛黄丸王氏保赤丸六神丸瓜霜退热灵儿康宁糖浆枫蓼肠胃康颗粒小儿双清颗粒香菊感冒颗粒银黄颗粒正柴胡冲剂龙牡壮骨冲剂羚羊角粉猴枣散云南白药(散剂)
3.熟记下列常用方剂
中医之难——解读中医(二) 篇6
主讲:王新陆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要从事中医疑难病症的研究。先后出版《脑血辨证》、《徐国仟学术经验专家辑要》等著作。
漏列案之后,围绕中医存废的纷争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件卷入其中。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医的废存之争愈演愈烈,竟成了一种时髦。
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地质学家,叫丁文江,他写了一幅对子,对子的上联是:爬山吃肉骂中医,人老心不老;下联是:写字喝酒说官话,知难行亦难。当时骂中医是个很时髦的事,是个人物坐在一起就得骂几句中医,它成了一种时尚,其中也包括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非常知名的人物,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个非常勇敢的斗士,他对封建社会的抨击是不惜余力的。鲁迅先生在《呐喊》一书里说,现在这些中医有意无意的都是一些骗子。还说了一些关于中医的故事。特别是他描述他小的时候,父亲有病,要请人看病,看病就要钱啊,他每天要拿着家里的一些东西到当铺去,然后拿着换来的钱,赶快跑到药店去给父亲抓点药,抓了药回来还要煎药。这个过程将近4年。他年仅十几岁,就往返于当铺、药铺;药铺、当铺、医生家里。而这个医生是个势利眼,见你家是破落的官僚,服务不热情,而且诊金很高。鲁迅说他看一次病要一块四,一块四毛钱大头洋,那时候两块大头洋老百姓能过一个月。这个医生呢,他看不好病还要推卸责任。他开一些让你永远找不到的药引子,鲁迅在他的书里头就有专门的记载,什么三年的芦根啊,最离奇的是什么啊?原配的小蟋蟀一对。要在一个洞穴中间,还是原配的,不能是续弦的,再交的都不行,这谁能找到原配的一对小蟋蟀?没有这一对原配的小蟋蟀做药引子,你爸的病治不好,不干我事,谁让你找不对药引子呢?这是一些庸医,庸医害人他是处处都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对这个医生表示了不满,说他是有意无意地在骗人,他只是说给他父亲治病的当地的医生。可有很多人,在反对中医,批判中医的时候,就把鲁迅先生的旗子扛起来。说鲁迅先生都反对你们中医,拉个大旗吓唬吓唬你。我觉得这是对史料不了解,对鲁迅不了解,对历史不了解,对中医不了解。
鲁迅先生实际对中医是个什么态度呢?鲁迅先生在他的书里面,不但说《本草纲目》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而且极其推崇《本草纲目》中的药方。鲁迅留下来的文稿中,还有他按照《本草纲目》抄下来的方子,请人家吃。他相信中医。
鲁迅先生的公子周海婴先生,写了一本书《鲁迅和我七十年》,这本书就讲到,他母亲身体不好,有妇科病,请西医看,因为鲁迅有很多西医朋友。但许广平先生的病就一直治不好,这时候就有人推荐,许广平吃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一种中药,叫乌鸡白凤丸,很快,她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后,鲁迅又将此药推荐给当时一个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叫萧红。萧红也好了。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曾经专门访问过周海婴先生,海婴老先生说,我父亲反对庸医不反对中医,是有史可查的。鲁迅先生其实并不反对中医,他收藏了大量中医各种版本的书籍。包括中药、中医、针灸、推拿,收藏了很多,而且经常翻阅。
五四运动以后,除了鲁迅先生还有一位老先生,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他也反对中医。
胡适28岁的时候,得了一个病。很多版本上说他得的是糖尿病,到他70多岁在台湾的时候,他否认,说年轻的时候得的不是糖尿病,是肾炎。糖尿病也好,肾炎也好,协和医院告诉他已经没救了,他也很着急。最后人家说,你请中医看一看吧,他说我不相信中医,他不找中医看,他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浑身浮肿,头晕脑胀,不能动弹。万般无奈之下请了上海名医陆仲安,陆仲安老先生曾经给孙中山先生看过病,号称陆大黄芪。他黄芪用量很大,一用就半斤,八两,半斤啊,黄芪煮水喝。他给胡适用黄芪就用了六两,胡适的病好了,完全好了,当时德国医生很吃惊,说你的病怎么就好了呢?他说我也不知道。胡适很聪明,到底是大学者,有学问,他说,中医不科学,糊涂,但能治病;西医很科学,很清楚,但是治不好病。
我在上一集曾经说到一个人,余云岫老先生。他在1929年又提出了全面废止中医。
余云岫老先生家境贫寒,非常用功,在日本留学11年,回来以后他把中医所有的书看了一遍,之后按照西医的观点对照中医,逐条逐项地加小批,并且出书。中医《黄帝内经》不是最好吗,我就和你商量商量,对比对比,看一看你这本书到底好不好。中医说气,他说哪里有气,你能抓到吗?中医老师教给我们,人生就是一口气;可西医没有气,西医告诉你心脏停止跳动了,呼吸停止了。那么中医说的气是什么?其实它很深奥,迟早人类是可以了解清楚的,只是现在的科学技术让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它。但未认识的东西并不能说它不存在。现代科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余云岫在1929年正式提出来要取消中医。他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中医注册截止到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以后就不许注册了。这样你行医的死一个少一个,以后就没有中医了。第二,取消所有的中医学校,取缔所有相关的中医报刊杂志。你的宣传机构,我不能让你有了,你不能再跟老百姓说中医能治病了,不要说打广告,出杂志都不行。还是很厉害吧,做得很绝,想得很周全,想一把就把中医全消灭了。
1929年的2月,他提出来这一大套问题,到3月份,卫生会就通过了正式废止中医案,并向全中国公布了。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全国医药联合会,以对抗中医界的积极抗争。
当时中医界的老人,有很多技艺高超的人,他们水平极高,能力极强,当时组织了大概200多名代表云集上海,然后到南京请愿,申诉不能废除中医,要求国民政府取消这一个议案,态度非常激烈。而国民政府置之不理。请愿团说,取缔中医,就是致国民于死命,因为当时中国西医很少很少,普通百姓能看病看西医的几乎没有。当时老百姓的卫生保健状况非常堪忧,如果再没有广大的中医,中国的老百姓确确实实就没有医疗保健了。所以中医的真价值绝不在西医之下。而且说提倡中医就是防止文化侵略,提倡中药就是防止经济侵略。70年以前这些人说得多么精辟啊!谁都知道西药很贵啊,而我们中医恰恰有简便灵验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余云岫,还有他的卫生部的人,他们在各个大报刊上,用他们成立的医师会和中医的上访会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这个时候,消灭中医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成了政治问题,充满了火药味。
请愿团在请愿过程中,到处找人,很有意思,他们找到了孙科,孙中山的儿子,他在立法院当院长;汪精卫在行政院当院长,汪精卫的行政院确定了废止中医的议案,而孙科的立法院写了一个《中医条例》,要允许中医生存。汪精卫说,立法院不取消《中医条例》,我就辞职,我不当行政院院长了,威胁孙科,然后孙科就说,你那个取消中医议案不取消,我就不当立法院院长了,这个《中医条例》很好。大家吵了起来,政府里头也形成一种对峙。
这个时候,一些著名的中医,比如当时著名的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就直接说,你们说中医不科学,我们以什么来看科学?以病人的治疗效果来看科学。他说你找12个病人,你西医先挑6个,剩下6人给我。我们同时来治,看谁治得好,看谁治得快。哎,汪精卫一听,中医、西医打打擂台这也是很好的事,可以。于是各找6个病人,中医治6个,西医治6个。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孔伯华老先生分的病人,是高烧,哮喘,呼吸道的一些急症。这6个人是人家西医挑完的,想难为难为老人家。没想到老人家几副药,6个病人全都治好了。西医那边还没见着什么效果,这边病人都已经出院了。这个事让当时整个中医界一片欢呼。
恰恰在这个时候。汪精卫的岳母得了细菌性痢疾,一天大便无数次,赤白痢下,把肠粘膜都拉出来了,还有老拉不出来那个感觉,叫里急而后重。老太太痛不欲生,寻遍西医,治不了。众医束手,没有办法。名医施今墨说了,我来给你看。施今墨这个人很谦和,很少把话说满,但是这一次他显示了中医的真本事。他把完脉,开了十副药,转身就走。汪精卫岳母着急了,说老先生我吃完这十副药怎么办?施今墨一扭头说,两副药止住拉肚子,五副药你吃饭什么就正常了,十副药吃下去,你就全好了。把话说满了,走了。后边的十天不用我说了,十副药服下活蹦乱跳到处跑了,好了!一个众医束手的病叫中医治好了,从此以后,汪精卫不说话了,一句话没有了。
中医这个词真正出现在法律条文上是1936年国民政府出台的《中医条例》。《中医条例》允许中医自己办学堂,允许开业。只是办学堂还是私立的,不是公立的,但是终究有这么个条例确定了中医可以过下去了。这就是在近百年历史上,有关中医的第二次大的废存之争。这一次废存之争我们中医不是靠请愿,而是靠实力赢得了自己的生存。
但是这个争论,是周而复始的。国民政府搞了个条例,问题就都解决了吗?问题可不是这么容易解决的。1936年条例出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国民政府偏安重庆,哪还有功夫管中医?这些中医药人员也没有功夫自我发展,在流亡、在战争的灾难中,用自己的技艺为老百姓看病。红军长征的队伍里的医生也是以中医为主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部队里的大多数医生也是以中医为主的。山东当时有个著名的医生叫刘惠民,刚解放的时候任山东省卫生厅的厅长,曾经跟着毛主席两次出访,是毛主席的保健医。1956年,毛主席南下视察,到天津得了重感冒,浑身疼痛,不能动弹,发烧,请了很多医生看,没有结果。毛主席还不大愿意吃药,到了山东,刘惠民老先生,开了两副药,花了四毛钱,吃完这两副药,病好了,完全好了。周恩来总理多次举这个例子,讲中医的优势。刘惠民老先生不但是个老革命,而且是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我们中医在革命战争中的各个时期都起到过巨大的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接着解放战争又开始了。很快全国就解放了,共产党管理新中国,国民党的那个中医条例当然就没有用了。余云岫老先生当时还活着,他又提出改造中医,他不提废止中医了,而是要改造中医。怎么改造?就是所有的中医都去学习西医,学会西医再回来看病。他的这个言论要是只说一说也就罢了,偏偏当时卫生部的个别领导,如贺诚,当年红军的卫生部部长,建国后任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他就支持余云岫,他说把中医再改造改造,不能要了。你看看,中医日子又不好过了,当时有一批老中医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给送到医学院学习去了。老中医说,要想执业,就得上医学院学习,学5年。学完再当医生。这时中医面临的压力确确实实非常大。
建国以后共产党的威信在全国老百姓心目中至高无上。这时,转机出现了,毛主席说了,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现在不是中医学西医的问题,叫我说是西医学中医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西医学中医。贺诚撤职了,写了大量的检讨。毛主席还说了,中国能为人类作贡献,中医应该算一个。确确实实是领袖。随后周总理为贯彻毛主席的这些指示,在全国办了大量的西学中班。最重要的是施今墨、孔伯华等老先生上书毛主席,说啊,要办中医学校,周总理接见了他们,接着就组织专家商谈怎么办中医学校。1956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发公函,任命书,全国办了几所中医院校,有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等。到1958年,差不多各省都办了、全国都办了。这就是解放以后,不但不漏列你,还把中医放到了一个扶植、支持、要你能占有一席地位的这个位置上,这个时候,中医才真正地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
?新中国从建国初期的人口平均寿命三十几岁,到现在平均73岁,太了不起了,这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啊,而北京已经达到了平均79岁。如果男女性别分开的话,老太太恐怕得在83岁左右。我为什么要提人均寿命呢?因为我们取得的希望寿命值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基本线,很了不起啊,这和中医分不开,和中医这种文化也分不开。为什么?中医它已经深入到我们国民的心里了。当年要消灭中医的人,要废止中医的人说什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说你中医不科学。你吃个苦菜,科学吗?你讲人就是一口气,科学吗?你不科学,说你中医这个东西没有依据。我曾到台湾去讲课,一个外国的学者就问,说中医没有形态学基础。什么是形态学基础?就是看得见摸得着,你们看血管吧,我们能找到它,神经吧,也能找到它,但是你那个经络就找不到,所以你不科学。人家就直接这样问我。我就说,从电话发明,电话就带根线,没有这个电话线电话就打不出去,可自从手机发明,就没有这根线了,这个形态不就没有了?你说科学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他们都说科学进步了。我说科学进步了怎么这个线没有了,这个形态没有了呢?其实它还是存在的啊,它有电磁波啊,对不对?你不知道经络是个什么东西,只是目前有些方面科学还没有认识到它,那么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
下期请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 篇7
1 小儿体质的共性
中医对小儿体质的认识论述较多, 归纳各医家观点, 可有"稚阴稚阳"、"纯阳"、"五藏有余不足"的共性[1]。
1.1"稚阴稚阳"的不足性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稚阴稚阳"的学说, 其指出在小儿时"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 这代表小儿时期机体和生理功能都没有成熟完善, 在小儿时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阴长阳充的过程正在一步步发展。而"男子十六而精通, 可以有子, 三八真牙生而精足, 筋骨坚强, 可以任事, 盖阴长而阳亦充也。女子十四而天癸至, 三七而真牙生, 阴始足, 阴足而阳充矣"。此处的阴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 而阳指体内的脏腑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
1.2"纯阳"的多变性"纯阳之体"理论起源自道家阴阳学说, 小儿所禀承的是肾中的元阴元阳, 其尚未受到损伤, 所以生气旺盛, 生长发育迅速, 有着一定的多变性。而"纯阳"理论有表明小儿的发育未完全成熟, 而生长机能较为旺盛, 相对来说氧气旺盛而阴气衰弱, 所以小儿的疾病又多表现阳热之证。
1.3"五藏有余不足"的可塑性小儿的生理病理的又一共性为"五脏有余不足"学说, 其认为小儿肝常有余, 而脾常不足;心常有余, 而肺常不足, 肾常虚, 阴阳角度来说为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这种有余和不足的共性处在小儿的生长发育阶段, 所以有着较大的可塑性, 如果能够依据其体质类型, 可针对性的调理, 转化并调整体质的类型, 使小儿不正常的体质质逐渐变为正常。而如果失于正常调理, 则可易感外邪, 导致体质变差。
2 小儿体质的个性
小儿体质由于受到先天禀赋不同的影响, 加之后天所受的喂养和起居条件差异, 地域环境的差别, 幼时所患疾病的调理等不同, 表现出一定的个性。
2.1 均衡型体质
先天禀赋足, 后天喂养得当, 小儿少病, 五脏充沛, 气血平衡, 发育良好的小儿为均衡型体质。其多表现为生长发育正常, 面红润, 气息较均匀, 语声宏亮, 反应迅速, 眼睛明亮, 睡眠好, 二便调, 舌淡红, 苔薄白。偶伤风感冒, 恢复快。
2.2 阴虚型体质
多见早产、久泻、喂养不当, 发育差, 或者病后伤阴。其下又分为脾肺阴虚型和肺肾阴虚型, 多表现为形体消瘦, 发育一般, 面唇红、语声宏亮, 较难入睡, 易醒, 嗜香辣, 口臭、大便秘结、性情急躁, 舌红苔薄, 脉数, 或咳嗽、盗汗。易发口疮, 便秘、发干枯, 厌食、皮肤疮疹等。
2.3 阳虚型体质
多为先天不足或者喂养不当、久病不愈, 治疗失所致阳气虚损。其下又分为脾阳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表现为体重轻, 发育迟缓, 智力较差, 面色白, 反应不敏捷, 形体虚胖, 少动, 汗多, 纳少, 厌油腻, 大便溏, 语声低怯, 方颅、鸡胸、舌红, 苔薄、脉细。多呕吐、遗尿、腹痛、喘证、浮肿、泄泻、浮肿、积滞、五更泻、容易感冒。
2.4 湿热型体质
多受母体胎热或喂养中油腻、厚味食入过多, 导致脾胃受损, 水液不能化生气血, 聚而为湿, 加之体质偏热, 以湿热内生为主。
2.5 特异型体质
此型小儿体质特殊, 易对特殊物质或气候产生严重的反应, 如突然喷嚏, 剧烈咳嗽、胸闷、喘促不安、气紧、易发风疹团块, 且诸病发病迅速。
3 体质学说对中医儿科的指导意义
3.1 辨证求本
小儿的脏腑娇嫩, 其体质较弱, 所以在患病之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则易导致表里虚实的情况转变, 对其日后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儿科的诊治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小儿在患病时, 疾病、体质和证候三个角度都不同层面的反映了患儿疾病的本质, 抓住其规律和特征, 则能正确的辩证求本, 找出患儿疾病之根本。
3.2 因质施治
临床中常常会出现疾病性质和患儿体质相同或不同的现象, 有时同一体质所表现出的不同性质疾病, 所需采取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联系, 而当患儿体质不同时, 虽为同一疾病性质, 但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 抓住患儿体质和疾病性质的联系作为诊治的突破口, 将减少临床中的许多困难。如患儿急疹和风热感冒, 常常都为阴虚型体质所感, 表现为少咳、流涕、咽痛、便干、午后发热加重、舌红少苔、脉数等的阴虚风热症状, 因此在治疗都以养阴清热疏风透邪做为其治疗原则。
3.3 用药指导
小儿体质的共性之一为稚阴稚阳的不足性, 所以用药上应该以清轻灵动为主, 不可过于凶猛。小儿的体质也有着阴阳虚实不同, 所以针对不同个性体质的患儿用药上应注意体质和病邪关系。
3.4 预防调理
对疾病的预防为中医治未病这一重要内容, , 分析患儿的体质个性, 则可预防一些未病, 并预见一些既病, 临床中分析小儿体质的个性能够分析出其易感疾病, 平时中注意发现小儿异常表现, 以药物惊醒祛病调体, 能够补偏救弊, 而采取相应措施手段进行相应的干预, 则可较好的调理和预防未病, 如膳食调理、体育锻炼、精神调摄等, 能够调和患儿阴阳气血等。
4 小结
小儿体质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 认识小儿体质的共性和个性, 能够在临床上进一步的了解小儿的易感疾病类型和疾病变化发展, 对中医儿科辨证施治和辨体预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摘要:小儿体质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共性中的经典学说如"稚阴稚阳"、"纯阳"、"五藏有余不足"等都表现出了小儿体质的不足性、多变性和可塑性, 而其个性体质又有着较大的不同, 全面认识小儿体质的共性和个性, 能够在临床上进一步的了解小儿的易感疾病类型和疾病变化发展, 对中医儿科辨证施治和用药和预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儿科,中医,体质学说,临床指导
参考文献
[1]阿拉木斯.论中医小儿体质理论与儿童体育保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8, 5 (1) :53-55.
[2]彭云.小儿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 9 (2) :48-49.
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学习环境的构建 篇8
一、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存在的问题
和以往的师带徒学习不同, 中医院校的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院校以前, 大多接受了若干年的基础教育, 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方式。由于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限, 进入中医院校后, 在学习中医时, 往往存在理解困难和学用分离两个突出的问题。
(一) 理解困难
多数中医院校学生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时, 对中医的术语、理论感到不可思议, 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 对其进行了囫囵吞枣式的记忆。如“阴阳”、“五行”均是中医学用来认识世界、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重要工具。许多学生执著于“阴阳”、“五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也就是“阴阳”、“五行”的物质形态, 不能置身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 去理解“阴阳”、“五行”, 了解其内涵, 如此一来, 应用“阴阳”、“五行”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就无从谈起。
(二) 学用分离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课程时, 成绩优异。但离开了中医课堂之后, 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中医的术语、中医的理论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更未能养成中医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干支纪时”法的课堂上, 学生轻松学会推算某年某月某日用“干支纪时”法该如何表示, 而一离开课堂, 就再也不曾用过。这样, 到了学习中医运气学说时, 理解“岁运”、“主运”、“客运”时, 又是一头雾水。又比如, 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 对“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能如数家珍讲出来, 但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 由于受到进入中医院校前多年基础教育形成的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 却不能很好应用阴阳、五行等相关术语及其相互关系去认识周围的环境、天气、事物, 也就是未能养成中医学生应有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习惯, 出现了“学用分离”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中医理论历史悠久, 中医的术语和理论, 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所以, 学习理解中医, 必须具有相当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如学习《伤寒论》, 就要掌握“运气学说”, 而要掌握“运气学说”, 就必须了解“干支纪时”。如果连什么是天干、地支都未曾接触, 掌握“运气学说”、学习《伤寒论》就困难重重。
缺乏适宜的个人中医学习环境是导致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时出现理解困难和学用分离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这里的个人中医学习环境, 不是指学习中医的政策环境, 而主要是指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必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医院校学生入校前, 所接受的教育以现代理化教育为主, 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西方文化基础, 养成了以西方文化体系为基础的分析还原思维。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相当少, 未能积累足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术语和理论, 更未能养成运用这些术语和理论去认识世界的习惯。
二是缺乏适宜的外在文化环境。尽管中医院校在打造学校文化时, 都在努力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但总的来说, 中医院校学生所处的外部文化环境, 与学习中医对环境文化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 还不足以对中医院校学生学习理解中医术语和理论产生最佳的支撑作用。
我们试想, 若中医院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看到人行走的姿态, 就能自然而然地想到体质的“阴阳”;观察到人的面色, 就能自然而然的想到“五行”盛衰;说到时间, 都能自然而然的应用干支纪时法……应用“阴阳”、“五行”、“运气”等中医术语和理论成为中医院校学生认识自然界事物的习惯后, 理解“阴阳”、“五行”、“运气”等中医术语和理论将不成为困难。
三、构建良好中医学习环境的途径
时代在发展,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构建一个适宜的中医学习环境, 从中汲取中医药文化的养分。
(一)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中医学置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院校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中医院校应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 广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中国哲学、美学、音乐、书画等, 帮助其认识到中医学与之相适的文化内质[1]。通过营造强烈的文化中医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帮助学生积累学习中医必备的传统文化知识, 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二)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校园环境文化, 打造特色“隐性课程”。
中医院校应从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着手, 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为中医院校学生营造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小环境”, 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医院校主要的“隐性课程”, 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 熟悉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中医术语。比如:校园广播、班级公布栏、校园橱窗等宣传阵地在公布2009年4月19日的同时, 对应的说明是农历“乙丑年戊辰月甲午日”, 长此以往, 中医院校学生就能对“干支纪时”法烂熟于胸, 就能为日后学习中医运气学说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 鼓励学生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社团并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应用中医术语和中医理论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的习惯, 有效避免中医院校学生“学用分离”的现象。
(三) 跟师学习。
中医临床过程, 就是应用“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等中医理论和术语, 按照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 认识疾病现象和本质的过程。因此, 中医院校学生应尽早跟随中医医师参加临床实践, 在老师的带动下, 学习应用中医术语、中医理论去认识疾病的每一个症候, 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逐步养成将所学中医理论灵活应用到临床实际的习惯, 逐步养成中医思维惯性和中医思维方式。
摘要:缺乏适宜的个人中医学习环境是导致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理论学习困难、学用分离的重要原因。采取多种途径构建适宜的个人中医学习环境, 对理解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养成中医思维习惯和中医思维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医学习环境,中医学生,构建
参考文献
[1]荀运浩.关于中医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的思考.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
[2]崔革.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构建.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中医儿科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 集科、教、研为一体, 开放床位800张, 设有24个临床科室,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254人, 中医护士专业小组成员35人, 均是中医院校毕业。
1.2 方法
1.2.1 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架构
护理部副主任任组长, 护士长任副组长, 其余为小组成员, 此组织架构的建立有利于中医护理工作安全、规范、及时有效地运行。
1.2.2 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目标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医培训, 制订中医操作标准、流程, 规范临床中医护理技能操作, 进一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 提升中医护理内涵。
1.2.3 明确分工
护理部副主任负责协调及中医护理培训方案的审核、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应急方案的制定和督查, 副组长负责中医护理培训方案的实施、常规、流程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检查, 小组成员负责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技术流程、应急预案的实施及培训, 负责效果评价资料的收集。
1.2.4中医护理相关知识调查对全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相关内容掌握情况予以摸底调查, 调查内容分为中医护理知识、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文书三大项, 中医护理知识水平通过理论测试, 中医护理技能通过对艾灸、耳穴埋籽、拔火罐的考核, 中医护理文书书写状况通过检查护理病历得来, 每个科室随机检查10份护理病历。
1.2.5 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内容及方法
选用新编《实用中医护理学:理论篇》《实用中医护理学:临床篇》作为授课教材, 通过广泛征求护士的意见, 合理制订护士培训与考核计划,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届分层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利用下班时间每周培训2次, 每次2学时, 培训对象分为护士长、责任组长及10年以上护士、10年内护士3个层次。每次培训分3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培训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包括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诊法、中药、方剂、养生等;第二阶段主要培训中医技能, 如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敷药、贴药、药熨、中药熏洗等12项;第三阶段主要培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 严格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书写, 运用中医术语, 体现中医内涵。授课方式采取演示文稿 (PPT) 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演示、实地操作练习、临床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培训系统充分运用院内微信网络平台, 开辟中医护理专栏, 培训前上传理论、技能培训计划, 授课前2d上传PPT课件, 中医护理专栏同时介绍中医食疗方、四季养生、预防保健等相关的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信息, 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组建学习群, 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授课老师间的沟通交流。
1.3 评价指标
培训前后均对护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操作技能、中医护理文书能力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3 讨论
3.1 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后护士的基础理论、中医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成绩均显著提高通过对护士进行3个阶段的培训, 其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中医理论水平得到加强, 能够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实施辨证施护, 运用中医术语书写护理病历, 运用中医知识对病人进行中医健康教育, 适应临床工作需求, 提高病人满意度。
3.2 组织建设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的基础
中医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理质量管理组织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是中医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管理组织架构合理、职责明确、分层清晰, 护理质量各管理层都认真地履行各自工作职责, 把好各层级的质量关,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确保中医护理质量的安全, 是要素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
3.3 监督检查是中医护理质量的保障
规范的中医护理技术标准、流程是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前提, 也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安全的保障, 中医护理持续、有效的发展需要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所谓内力就是护士自主发挥出来的能力, 即业务能力;外力则是外在的监督能力。而中医护理专业小组重视业务培训和督导管理, 在质量评价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4 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质量的核心
护士是中医护理实践的执行者, 也是中医护理质量的制造者。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对设备要求低, 经济实惠, 深受病人喜欢, 但中医护理技术对人力的要求较高, 耗时量也多。因此, 要想完成高质量的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人员的配备及业务培训是基础, 也是重要的前提。
3.5 中医护理实践是中医护理质量的特色
中医护理实践包括2个二级指标“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运用”, 专科病种辨证、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辨证施术等内容既是临床护理的重点, 也是凸显中医护理特色的核心指标, 符合中医护理临床需求。
3.6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是中医护理质量的关键
医院护士不仅是运用中医护理知识技术对病人进行护理、照顾、安抚的服务者, 也是中医护理健康知识、中医护理文化的传播者, 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水平, 很难达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标准, 满足病人的需求。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是中医护理质量基于数据最为直观的指标, 通过评价中医护理知识、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文书合格率等直接反映临床中医护理水平, 知道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持续改进。
4 结论
4.1 提高了护士的中医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
通过系统培训及不断强化, 护士中医理论及中医操作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护士中医护理理论成绩由培训前的86.4分提升到培训后的90.5分, 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成绩由培训前91.4分提升到培训后95.2分, 护士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能力成绩由培训前90.3分提升到培训后92.5分。
4.2 促进了全院中医护理技能项目的开展, 增加了中医护理技能项目全院开展的中医护理项目由原来的1 2 项增加到16项, 项目人次由2014年7 000余人次增加到2 0 1 5年1万余人次, 提高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3 提高了中医护理质量,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通过中医护理专业小组有计划的培训, 护士中医理论水平得到加强, 技术操作更加规范熟练, 临床护士熟练运用掌握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给病人更多的防病治病、养生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指导, 充分发挥中医操作优势,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深受病人的喜爱。通过每月病人满意度调查, 对中医护理项目的满意度到达99%以上。
4.4 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在开展和推动医院中医特色护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院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科主任积极支持、医护共同协作的局面。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护士充分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实实在在为病人解除病痛。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护理确实具有简便易廉的优势, 不但适用范围广, 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无创等特点, 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优势明显, 形成中医院的中医品牌, 这也是中医医院区别于西医医院的根本特征, 成为吸引广大病人就诊、入住中医院的良好举措。
4.5 增加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信心
中医医院每年都会进相当一部分西医护士, 西医院校毕业护士中医基础薄弱, 普遍缺乏中医护理教育背景存在中医理论与中医操作技能缺乏的现象[2], 医院内通过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 可以有效缓解西医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压力, 有利于中医护理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及文书书写能力的提高。
摘要:[目的]成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负责院内中医培训、考核工作, 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架构, 明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目标, 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中医护理相关知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内容及方法。[结果]设置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后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中医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建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能力, 增加护士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信心, 从而提高中医护理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培训,中医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桂华, 李佃贵.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
中医儿科 篇10
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1.1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反映中医药学的本质, 具有本质性、全面性、系统性与逻辑性等特点。具体来说,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的系统性学科, 不仅包括中医临床基本理论, 还包括基础学科基本理论与软科学基本理论, 涵盖外科、内科、妇科、五官科等众多临床学科, 以及科研管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软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西医理论, 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实现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作为中医学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津液学说、脏象学、经络学阐释了人体机理现象与原理, 病因病机学主要对人体发病原因进行了解说, 基于多元化的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体运动、发展、完善等, 并进行能动研究。
1.2 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与研究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繁杂, 范畴多样, 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所在, 具有根本性、方向性、决策性、系统性等特点与作用。
1.2.1 中医基础理论特点
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 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 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 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 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 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 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 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
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 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 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 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 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1.2.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
近年来,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 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现阶段, 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 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 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 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 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
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 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 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 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 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 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 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 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
2.2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 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 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 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 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 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 发展更具有能动性。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 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 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 由此看来,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 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 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 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近年来, 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 各种假说应运而生, 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 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 意义重大。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 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 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 规范性缺失, 且由于语言障碍, 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 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 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 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 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 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 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3.2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 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 此外, 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 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 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 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4 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环节, 其创新与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这对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具有战略意义, 我们应加大中医学发展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医创新的核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 (6) :127.
[2]杨忻, 孟庆刚.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 :59-61.
[3]郭海, 龚婕宁.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问题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43-44.
[4]陆付耳.对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09 (2) :59.
[5]司富春.用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J].中医学报, 2010 (6) :36-38.
[6]乔明琦, 张惠云.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5) :63-66.
[7]张世平, 陈丹.谈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 2010 (15) :97.
[8]李海玉.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 2010.
[9]刘焕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是关键诠释[J].中医药学刊, 2009 (9) :109.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 篇11
优势专科
小儿厌食症专科(为上海发现市中医特色专科)
小儿消化专科(上海小组中得以医药美国大学临床人才优势学科)
特色技术
中药穴位敷贴合离子导入技术治疗小儿肺系咳喘病
膏方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病证
脐部敷贴疗法刺四缝疗法治疗小儿厌食
火丁指压法治疗婴幼儿吐乳症
虞坚尔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儿科呼吸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等擅长治疗哮喘、肺炎、气管炎、复感、肾炎、性早熟等。
王霞芳 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霞芳老中医工作室主任。擅长治疗厌食、吐乳、哮喘、复感、癫痫、抽动症、生长迟缓等。
封玉琳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霞芳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擅长治疗性早熟、抽动症、多动症、哮喘、复感、厌食、吐乳等。
夏以琳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上
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诊断专业委员。擅长治疗复感、咳嗽、哮喘、厌食、胃炎、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
林洁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科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负责主持厌食专科工作。擅长治疗厌食、吐乳、腹泻、哮喘、复感、肾炎、遗尿、性早熟等。
薛征 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擅长治疗儿童高热、急慢性扁桃体炎、咳喘、吐泻、厌食、癫痫、铅中毒、多动症、抽动症等。
专家问答
问:我小孩从小抵抗力差,一直反复感冒咳嗽发烧,听说贵院有膏方疗法,
请问我们这种情况需要进行膏方调理吗?
虞答: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多数为一年)上呼吸道感染和(或)
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一定次数而言。根据年龄、潜在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将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发病以秋冬季为多。我院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特色膏方疗法主要用于复感患儿。一般每年冬至之前开始前来就诊,医生经过四诊合参,确定患儿的体质辨证后开出膏方处方。患儿在冬至后开始服用,服用时间约为1~2个月,服用膏方能明显提高患儿免疫力,使患儿能度过严寒的侵袭,经过一个冬季的膏方治疗,经家长普遍反映效果明显。
问:我听说贵院有小儿咳喘敷贴,我孩子有哮喘疾病三年,冬天和季节交换
的时候经常发作,请问这种情况下可以做该治疗吗?
夏答: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疾病,哮指声响,喘
指气息。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不能平卧、呼吸困难为特征。本病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相当于西医之支气管哮喘。我院治疗小儿哮喘特色中药穴位敷贴合离子导入技术,每年5、6月份预约登记,7月初到8月底之间进行治疗,每周治疗2次,每次约20分钟,每年治疗6次为一个疗程,一般连续做3年。该技术能明显减少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发病程度,且无疼痛感及毒副作用,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每年治疗患儿数千余人,由于疗效好,因而深受家长好评。
问:我的小孩胃口一直不好,吃饭不香,请问贵院儿科有什么特色疗法?
王答: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而拒食,而无其他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多发于1~6岁小儿,城市中发病率高于农村,多与喂养不当有关。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厌食病程过长,营养摄入不足,生长迟缓,气血匮乏,抗病力降低,易导致继发疳证、贫血、佝偻病、反复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我院治疗小儿厌食主要采用脐部敷贴的方法,将健脾开胃外敷散,每晚敷于患儿脐部(神阙穴)和腰背部(命门穴),夜敷昼去,连续用药4周为一疗程,该疗法免除患儿服药之苦,疗效明显,经过治疗的患儿不易复发,深受家长欢迎。
问:我孩子4岁,从小吐奶,到现在吃固体食物还要经常恶心,甚至呕吐,
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
封答:您的孩子可能从小患有“胃食道返流”,我科总结医家经验,采用“董
氏指压法”,在治疗上较有特色、疗效显著。本法适用于婴儿吐乳症,伴有恶心、呕吐的胃炎、厌食患儿。患儿于进食2小时后方能施用本法,指压1小时后方能进食,5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本法可治疗婴幼儿吐乳证以及小儿胃炎、厌食并发呕吐患儿,疗效可达94.12%。本法简便安全,不需服药或手术,无创伤性,无副作用,能改善或治愈小儿胃食道反流、功能性呕吐综合征,有利于小儿健康发育。国内外未见报道,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
问:请问医生我家小孩过敏体质,晚上睡觉打呼,白天打喷嚏流清水鼻涕,
容易咳嗽,甚至气喘,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薛答:过敏体质是指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容易得过敏性疾病的人。具有过敏
性体质的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映和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等。一般认为是因接触致敏源而引起,治疗该病需从找出过敏源着手,彻底隔断致敏源。本科长期以来总结一套中西结合的诊疗方案,专项检测查找过敏源,并且开发出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外治法。通过中药内服和微波外治的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该病。生活上应该注意避免与过敏源接触,通过洗鼻等方法减少发病率,经过治疗症状控制效果非常理想。
问:我家小孩已经哮喘6年了,一直吃西药,病情控制不理想,我担心长期
吃西药会对小孩身体有影响,请问能到你们医院进行中药治疗吗?你们对于治疗小孩哮喘有什么特色吗?
林答: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疾病,哮指声响,喘
指气息。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不能平卧、呼吸困难为特征。本病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相当于西医之支气管哮喘。西药有茶碱类等药物副作用对儿童较大。哮喘治标易而根治难,其反复发作性是治疗的难点之一,稳定期是调治的关键,尤其以冬季反复为多。我院根据中医“未病先防、缓则治本”的原则,对于平素易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分别以益肺、健脾、补肾等为主加减的中药在稳定期进行辨证治疗,加上一般每年冬至之前开始服用医生经过四诊合参,确定患儿的体质辨证后开出膏方处方,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防止呼吸道感染,以避免病情的反复。另外还给予“冬病夏治”“冬病冬治”离子导入治疗。同时避免异物刺激和激烈运动,控制情绪,减少诱发因素,从而减少哮喘发作次数。通过坚持我科系列传统治疗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深受家长欢迎。
中医儿科 篇12
一开展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 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 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 培养具备中医素质的护理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具有中医适宜技术的护理毕业生定会发挥其作用,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目前, 中医适宜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易学、易用、见效快、成本低的优势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但其培训往往针对在职卫生服务人员, 在中职院校鲜有对在校生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培训。本课题从实际需求出发, 依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我校中职在校生及师资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在中职卫生学校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人才。
二如何筛选适合在校生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笔者本次教学改革以护理专业在校生的中医护理课程为载体, 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如何在这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中医技术的再学习能力是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课题。为此笔者请教了临床专家、临床带教老师, 以及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实习学生、毕业生在进行临床中医护理特色技术操作中面临的困惑。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计划安排以下教学内容:
1. 耳穴教学内容的确定
围绕着中医适宜技术新加的教学内容——耳穴的教学设计, 中医教研组多次召开会议, 探讨耳穴教学的知识点、教学学时、理论与实践课的开展等问题。根据我校护理在校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知识点,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兴趣, 又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以致用, 让学生体会耳穴的神奇疗效和规范标准的操作流程, 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 林莺等认为学生组成团队练习、实践、合作与交流, 收效较好。在此次教学中, 安排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团队, 方便上课时、下课后学习交流。王磊等提出通过听、看、画、记教学法, 强化学生对耳穴分布及定位的记忆,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推拿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医护理教材中有对推拿的介绍, 但并不是很全面和系统, 此次中医适宜技术——推拿教学内容以课本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情况, 对推拿基础知识进行删减, 另增加两个具体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 即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泄、三部推拿法治疗失眠。
3.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教学内容的确定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护理, 是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之一,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经反复实践证明, 在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穴位贴敷安全价廉, 男女老少皆宜且患者无痛苦, 越来越受到广大医院和患者的肯定与欢迎。经过课题组成员及中医教研组教师的研究, 一致认为,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冬病夏治的基本理论及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操作流程。穴位贴敷用法简单, 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作为首选教学内容。
4. 具体病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献显示, 中医适宜技术的综合使用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中发挥了很好的疗效。这样可以依托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时间有限, 选择常见疾病的治疗作为案例, 学生学完后可以及时操作, 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文献, 根据我国国情, 课题组成员及中医教研组教师召开数次教学会议, 研究教学内容, 一致认为选取老年性高血压的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作为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5. 其他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医适宜技术内涵丰富, 有音乐疗法、药浴疗法、传统功法 (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 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仅仅选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课堂, 比如音乐疗法、药浴疗法、传统功法 (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 等作为此次教学内容的辅助内容。简单介绍, 让学生通过聆听、欣赏四季养生音乐, 观看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功法视频,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多样性, 体会中医传统疗法的神奇疗效。
三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与解决方法
1. 师资问题
本次研究中授课教师主要为中医基础知识扎实的中医教研组教师, 通过自学、网络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拓展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内容。此次较好地完成了相关授课任务。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中使用广泛, 在随后的一系列相关教学中应逐步完善中医教学团队的建设, 聘请临床专家进行阶段性授课, 将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独特、操作流程规范、病人乐于接受、主动配合的中医适宜技术融入授课中, 使学生受益。共同开发教学讲义, 形成独具特色、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2. 教学场地问题
本此课题研究的教学主要在校内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医实训室等场地完成。第一课堂为理论课堂, 在教室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理论知识的授课;第二课堂为理论课堂的拓展, 利用网路资源, 介绍一些中医网站, 拓展学生获取相关中医知识, 利用按摩师培训班的上课时间, 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知识。
3. 教学方法问题
在实际过程,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反馈, 积极调整,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专题讲座式教学法, 学生反映良好。
4. 学时有限的问题
中医教研组教师多次研究, 一致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开拓第二课堂, 利用自习课、晚自习、周末等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介绍中医网站等。确保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 保证新开展教学内容能保质保量完成。
5. 教案设计的问题
有关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内容, 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案设计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趣味性的原则。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性强, 应注重实训课的教学设计。
四本次教学改革的不足之处
第一, 笔者在本课题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中医护理教学的深度不够, 有待在随后的教学改革中解决。第二, 在拓展第二课堂时, 采用自愿的原则, 并非所有学生都参加, 不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关教学知识;其自学能力因人而异, 自学能力强的人, 学到的东西就多, 自学能力弱、依赖性强的学生学习效果可能不理想。第三, 中医适宜技术内容极为丰富, 既有优秀的中医养生文化, 又有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 此次教学研究集中在部分中医适宜技术上, 对优秀的中医文化未深入涉及, 不够全面, 有待后续的教学研究。第四, 教学场地问题, 仍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训场所。让学生深入临床, 顶岗实习。第五, 师资培训, 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临床, 参与学术会议, 不能把最新的技术有机融入教学中, 使得教学内容不够充实。
五展望
经过近一年的中医护理教学探索和实践, 探讨了中医适宜技术在学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初步摸索出一套与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通过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引入, 收到较好的效果。
探索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 核心之一就是培养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人才。课题组成员在教学研究中, 把该如何引入教学, 如何使护理毕业生具备良好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能力作为研究重点。为了促进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应用, 发挥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 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情况,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医适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筛选、引入、评价、创新等指标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
摘要:本课题从实际需求出发, 依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我校中职在校生及师资的实际情况, 摸索在中职卫生学校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莺、纪峰.耳针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
[2]瞿真、李晓蓉、王育红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0)
[3]余信国、周育瑾、赵鹏等.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应用模式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5)
【中医儿科】推荐阅读:
中医儿科学复习总结06-27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06-26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时行疾病——痄腮11-03
儿科名老中医继承工作计划05-17
儿科总结07-04
儿科患儿07-17
儿科感染10-14
儿科输液07-06
门诊儿科07-30
儿科病人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