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儿科(共8篇)
基层儿科 篇1
基层医院儿科服务的范围是医院周边附近的社区居民及所在辖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收治的疾病多是常见病, 如:婴幼儿高热惊厥、婴幼儿支气管肺炎、喉炎、婴幼儿中耳炎、婴幼儿扁桃体炎、婴幼儿腹泻、小儿发热待查、轻症紫癜等儿内科常见病。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相关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不同。由于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逐步建立, 患者健康意识提高, 医患关系紧张,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等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熟练的儿科护理知识和技能, 还要掌握许多儿科护理学科以外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等。儿科护理人员要想了解患儿的社会、心理和健康情况, 必须与患儿家长经常交谈, 交流信息。儿科护士肩负的责任更大, 同时对其产生的压力也越大。
1 工作压力的概念
工作压力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 在应对自认为难以应对的情况时, 所产生的心理和身体上异常的反应。工作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机体的一种内部状态, 是焦虑, 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以及挫折等各种情绪反应的总和。工作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工作压力适度, 员工就会以积极心态迎接挑战;工作压力过大, 员工就会感到某种程度的威胁和不安。
2 压力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工作压力过大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常使人感到身体不适, 例如血压升高、头痛、睡眠障碍、胃部不适、大量出汗、疲惫不堪、肌肉紧张、背痛等, 常常伴有失眠、神经衰弱等机能失调症状, 也可能诱发一些危重疾病。工作压力过大对人心理上最主要的影响是焦虑感增加, 也可引起激动、发怒、意志消沉、智力降低等。当人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时, 会觉得自己对工作、环境的控制力降低, 常产生消极、敌对、悲观情绪。
3 基层医院儿科护士压力的来源
压力源是产生压力的事物, 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压力可来源于护士自身的素质, 同时基层医院基础设施差、工作量大、紧张的情绪刺激是儿科护士职业的特点, 在相同环境中护士与医技人员待遇有差距。这些特点加重了基层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心理不平衡, 从而影响了身体健康。
3.1 护士的社会地位与基层医院的环境
护士社会地位低, 得不到理解。基层医院领导在思想上对儿科护理工作不重视, 但在实际医疗工作中又对儿科护理服务的要求高于医疗、医技等科室, 待遇差距大。基层医院管理不规范, 儿科护理人员在病区除护理工作外还兼有医疗器械的维护、病房基础设施的保洁等。社会、医院、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要求较高, 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 得不到理解, 儿科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 患儿家长送锦旗、表扬信等基本上都是给医生。辛勤的劳动付出不要说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大环境比较, 就是与本院其他医技人员比较相差也较大。
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患者、家属对医院的要求日益增高, 相应地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医院病房基础设施差, 所有对患儿的护理操作都暴露在家属的视线中, 护士稍有不慎就会被家长指责、投诉。儿科护士与其他护理群体比较, 工作任务重;儿科护士经常处于嘈杂哭闹的环境, 陪护家长的情绪不稳定, 在看病难看病贵, 医患矛盾突显的社会背景下, 有些患儿家长心态偏激, 激惹性高, 护士是医院中地位最低的医疗人员, 患者容易把对其他医务人员的不满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
3.2 科室的特殊性
小儿自理能力差、毫无自控力, 护理操作困难, 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重, 儿科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儿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 宽容豁达的胸怀, 更高的忍耐性, 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与家长和患儿沟通。长期的工作压力超出了自身的生理承受能力, 使护理人员身体上得不到调整, 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出现躯体不适, 如:全身乏力、情绪低落、月经失调、腰酸背痛、胃肠功能紊乱等。
3.3 儿科护理人员缺编
儿科护理人员不仅从事简单的疾病护理, 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同时还要向患儿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帮助家长了解诊断和治疗过程, 为患儿和家长介绍医疗保健机构和相关组织, 使其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 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基层医院儿科同时也收治新生儿, 更加大了护理工作量和护理风险。儿科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不足1∶0.25, 近年基层医院经济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呈比例, 在儿科常见病的高发期使数量不足的儿科护理人员显得奇缺, 同时更加大了儿科护士的工作量。
3.4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士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同护理有直接联系的相关人员的交往关系, 其包括护患之间、医护之间、护士之间、护士与非临床科室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之间的关系。由于护理工作范围扩大和社会性增强, 不良的人际关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护患关系。护士在治疗操作中遇到不被理解、冤枉的情况, 遇到一些患儿或家长的唾骂, 甚至是肢体威胁时, 护士还必须保持冷静, 压抑自己的情绪完成操作, 做出很大的精神妥协。儿科护士服务对象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个性特点越来越鲜明, 儿科护士在工作中不断受挫, 自身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 极易造成护患冲突。
3.5 基层医院的管理体制
医院人事分配不平衡, 护理人力资源出现断层, 基层医院儿科对小儿静脉穿刺技术要求高, 一旦进了儿科绝大部分儿科护士除哺乳期外一直值夜班到退休, 个人经济收入与科室经济收入挂钩, 工作量与收入不呈比例。劳动纪律比医院的其他专业要求严格, 卫生行政开通的举报电话等, 护士稍有不慎就会被举报、被调查, 使儿科护士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6 个体素质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基本是中专生, 即使是新聘护士也多是中专学历, 自身的素质制约了其发展, 同时对护理质量的提高也产生影响。为了晋升职称和不被淘汰, 护士需要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水平。随着医疗、健康、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和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知识与技术的滞后, 使患儿及家长的期望值与现实中得到的护理服务有了较大的差距;加之基层医院基础设施简陋, 导致护士的治疗操作风险增高, 加重了儿科护士的心理负担, 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还要定期接受医院的考试和检查, 所有这些加重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3.7 儿科护士具有的特殊角色
当代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实践者, 被赋予多元化角色。护士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护理计划制订者, 健康教育者, 健康协调者, 健康咨询者, 儿科护士成为儿童保健的主要力量。成人疾病的小儿时期预防将成为儿科工作所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要求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拼搏奉献的精神才能胜任。
4 缓解压力采取的措施
基层医院儿科护士在工作中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压力, 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工作压力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舒缓压力, 使护士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
4.1 行政措施
护士在与家长交流时, 有意识地讲解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使家长了解护理的工作, 尊重护士。基层医院领导不能用经济收入来评价儿科护士的工作, 要在工作中及时给予儿科护士肯定、支持, 使其有荣誉感, 从而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希望医院能够每年提供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 使护士体会到被领导关心重视。卫生行政部门应呼吁媒体宣传正确导向作用, 争取社会对护士的支持, 提高护士社会地位[1]。
4.2 提高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自身素质
基层医院应经常派儿科护士外出学习进修, 创造学习机会。医院要组织具有指导意义的业务学习, 安排基层儿科临床护理操作的新技术、新设备的讲座, 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考核, 以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减少纠纷, 减轻护士心理压力。通过学习提高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业务水平, 加强儿科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 熟悉掌握儿科常见病种的临床表现, 常用药物的作用、剂量、注意事项、观察要点。基层儿科护士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同时还要寻找自身职业的成就感, 随时调整自己, 善待自己,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要培养儿科护士积极向上的情感, 加强自我意志锻炼, 提高心理承受力[2]。
4.3 灵活机动地排班
护理管理者在考虑护理成本的同时还要想如何使儿科护士在岗时的精神状态最佳, 根据科室收治患儿的数量及患儿的病情、护理人员不同的个性合理调配, 采用弹性排班, 减轻压力;适当地调整工作强度,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及夜班补助, 争取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 使护士从杂务中解脱出来, 真正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在条件允许时尝试采用自我排班法。
4.4 建立科学合理的儿科护理绩效评价体系
主管院长、总护士长、儿科护士长与儿科护士之间达成协议, 实现儿科护理工作目标的一个动态沟通过程, 通过儿科护士的积极参与和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 提高护理绩效。儿科护理绩效评价基本原则:评价标准基于儿科护理工作实际, 评价标准公开化、标准化, 评价结果公开化。由于儿科护理人员工作行为和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 所以在绩效评价时尽量遵循客观、准确、公正的原则,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使绩效与经济收入挂钩。
4.5 加强人文关怀
减轻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应加强人文关怀, 组织集体活动, 如公园一日游、爬山等一些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 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听喜欢的音乐等来调节负性情绪。平衡心态、放松心情, 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从而较好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事及医患关系。
总之, 社会、医院、护理领导者应客观对待基层医院儿科护理工作, 认识到儿科护士承受的巨大压力。积极采取措施,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真正减轻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黄永兰.我国临床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及对策的研究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7) :16-17.
[2]王雅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2) :81-82.
基层儿科 篇2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基层二级医院(介于乡级医院和市级医院之间)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儿科,季节病,多发病,流行病等也给医生带来了饱满的工作量。儿科患者,以婴幼儿居多,众所周知,婴幼儿因其年齡小,不会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由于基层医院的儿科医生是门诊、病房兼顾,医疗工作量大多且繁琐,家属不易理解等原因,使得众多医生不愿意或根本不安心于儿科医疗工作,如何在基层医院做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笔者根据经验所得分析报告如下。
要有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的责任心
由于是儿科,患儿不会诉说,不舒服只知道哭闹,家长比较着急,有时诊室里能挤4~5个患儿家长,给就医环境增加紧张氛围,工作量大而繁琐,久而久之,容易使医生产生厌倦、不满情绪。如果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就会产生消极思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医生首先必须要有热爱儿童医疗事业的思想,要有坚定的敬业和献身精神,坚信自己所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要从内心热爱这个专业,一切都以患儿为中心,处处为患儿着想,不做有损患儿的事情。只有从内心热爱儿童医疗事业,才不会因工作繁琐而厌倦;才能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才能有利于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才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因此,必须得有这样的责任心。
理解家长,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
许多基层医院医生不愿在儿科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家长难缠,易受气。儿科第一线的门诊医生[1],每天要接待许多来自各个村镇的患儿。这些患儿病情各异,家长想法和要求不同。如有的患儿因病就医很久,但疗效不显著,家长迫切希望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为他看病;有的家长觉得普通门诊解决不了问题,想找个专科医生;有的家长要求找上次为患儿看过病的医生,认为这样做可使医生对他的病情有个连贯的了解;有的外地来的患儿,希望给予指点等。面对的大都是农村来的患儿。家长的要求大都是合情合理的。作为一个基层儿科医生,对这些患儿家长,首先应满腔热情,体谅、同情他们的心情,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不能满足时,也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医疗制度,和颜悦色地、耐心地向患儿作宣传和解释工作。这样做可以让患者及家长减少精神上的痛苦,增加温暖感。医生不能指责家长要求过高,更不能与家长争吵。首先要保持平和心态,多从患儿父母角度来看待,理解他们的心情,要采取宽容与忍耐的态度。其次,要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从疾病的角度和患儿身体素质分析,对于病情要多次和家长沟通,医疗文书让家长参与并签字。现在卫生部有明确的规定沟通制度。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也理解儿科医生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
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这一点别重要,有了这一点,上面的第二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基层医院的病种多为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患儿是有口难言,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方面不同于成人[2]。一切的病情都有待于医生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勤于、善于观察,才能及时地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处理,使患儿能转危为安,从而有利于治疗和护理。而要做到善于观察,就要求医生必须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患儿的疾病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减少不必要的疏忽。因此医生在工作的同时必须不断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总结经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能治疗的,尽力在本院治疗;危重的患儿及时、适时的转往上级医院,以免耽误病情。
作风庄重,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医生作风庄重主要反映在仪表及神态严肃、持重、沉着和冷静的工作态度,给患儿以正派、可信和认真负责的印象。医生在值班时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具体诊疗和操作时要严格、仔细、有条不紊,而不是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要给患儿及家人以安全可靠的感觉。当医生走进病房查房和为患儿治疗时,立即成为患儿及家人注意的中心。医生的言语、举止对患儿及家长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患儿家长以医生的言行来评价医院的工作。如果医生谈笑风生,旁若无人地走进病房,家长就觉得医生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因而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如果医生神态安祥、衣冠整洁、步履沉着,当走到每个患儿面前,首先以亲切的语言询问患儿病情,家长就会产生病房如家,医生如亲人的感觉,从而产生美好的心情。现代的医学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所以每个医生都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确处理好医疗中的各种关系。应该尊重不同学科和部门医生的意见。尊重上级,学习他们的经验。爱护下级,诲人不倦,共同前进。新老医务人员之间,要互教互学,取长补短;不应炫耀已长,揭人之短,高傲自大,同行相轻。同行内部或医患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应该互谅互让,以医院集体利益为重,以患儿身体健康为重,顾全大局,不要计较个人恩怨得失。
讨 论
综上所述,要把儿科的医生工作做好,医生必须要有热爱儿童医疗事业的思想和责任心,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总结经验,作风庄重,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基层医院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
参考文献
1 戴玉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首诊医生[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1):22-2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基层儿科 篇3
1.1 处方1
(1)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 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20mg, 维生素B6注射液50mg ivgtt qd。 (2) 分析: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与维生素B6注射液不宜配伍。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的PH值为8~10时稳定, 遇酸性物质则会产生沉淀, 维生素B6为水溶性盐酸吡多辛, 其p H值为2.5~4.0, 两药混合后可能会因酸碱反应产生沉淀。
1.2 处方2
(1)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1.0g,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 ivgtt qd。 (2) 分析:头孢呋辛钠与地塞米松不宜配伍。地塞米松含2个烯键, 具有还原性;头孢呋辛钠含有羧基胺, 具有氧化性。两者配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故属于配伍禁忌。
1.3 处方3
(1) 0.9%氯化钠注射液20m L,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 雾化吸入qd。 (2) 分析:地塞米松磷酸钠的p H值是7.0~8.5, 盐酸氨溴索不能与p H值>6.3的其他溶液混合, 因为p H值的增加会产生氧溴索游离碱沉淀, 故两者不宜配伍。
2 溶媒选择错误
2.1 处方1
(1) 5%葡萄糖注射液100m L,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2.0g ivgtt qd。 (2) 分析: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的说明书强调其稳定性可因葡萄糖、果糖和乳酸的存在而降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在葡萄糖注射液中不仅被葡萄糖催化水解, 还能产生聚合物, 增加过敏反应。因此此类药物宜选用0.9%氯化钠等中性注射液做溶媒。
每种输液都有规定的p H值范围, 对所加入的药物的稳定性都有一定影响。常用的溶媒有5%或10%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 其p H值依次为3.2~5.5, 3.5~5.5, 4.5~7.0。例如:葡萄糖注射液在生产中为提高澄明度合格率热压来菌时的稳定性都加入了一定的盐酸, 葡萄糖注射液的p H3.2~5.5。青霉素水溶液稳定的p H值为6.0~6.5, 用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青霉素可加速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开环水解而使效价降低。青霉素类及其酶抑制中除苯唑西林等噁唑霉素有耐酸性质, 在葡萄糖液中稳定外, 其余药物不耐酸, 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头孢类的β-内酰胺环较青霉素类稳定, 可与葡萄糖配伍, 但实验也证明头孢类与0.9%的氯化钠5%GS>10%GS。
2.2 处方2
(1)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 乳糖酸红霉素针0.25 givtgg qd。 (2) 分析:红霉素孔糖酸盐, 可溶于水, 在0.9%氯化钠溶液中相当稳定, 但在0.9%氯化钠中溶解不良, 如果用0.9%氯化钠直接溶解药物, 则可生杨胶状物而不溶。如要将粉针溶于注射用水中, 再加入至氯化钠液中, 则可顺利溶解。乳糖酸红霉素粉针瓶中, 充分溶解, 然后再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其他电解质溶液中稀释, 缓慢静脉滴注, 注意红霉素的浓度在1%~5%以内。溶解后也可加入含葡萄糖的溶液中, 但葡萄糖偏酸性, 必须每100m L溶液中加入40%碳酸钠1m L。
同样阿奇霉素的配制要求为:将本药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 配制成100mg/m L的溶液, 再加入250m L或500m L0.9%氯化纳注射液中, 最终配制成1.0~2.0mg/m L静脉滴注液。
3 录入错误
3.1 处方1
(1) 10%葡萄糖注射液250m L, 利巴韦林注射液0.2mg ivgtt qd。 (2) 分析:利巴韦林注射液规格为100mg/支, 而所录入的用量与药品规格相差很大, 与医生沟通后知是0.2g。
3.2 处方2
(1) 头孢克肟颗粒50mg×6袋。口服0.5/次bid。 (2) 分析:头孢克肟颗粒的规格为50mg, 而所录入的与药品规格相差10倍, 与医生沟通后知是0.05g。
3.3 处方3
(1) 盐酸左旋咪唑片25mg×10片。口服3mg/次qd。 (2) 分析:盐酸左旋咪唑片的规格为25mg/片, 小儿剂量为2~3mg/kg·次。与医生沟通后知是3片/次。
4 超大剂量用药
4.1 处方1
(1) 对乙酰氨基酚异丙嗪注射液1m L im st。 (2) 分析:患者年龄2岁, 体重10kg, 儿童按体重对乙酰氨基酚每次5mg/kg, 与医生沟通后改为0.5m L。
4.2 处方2
(1) 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250m L;氯化钾注射液5m L Ivgtt qd。 (2) 分析:此配伍钾过量, 葡萄糖氯化钠钾250m L中含有氯化钾0.375g, 而钾的浓度不能超过3.4g/L, 故在250m L中氯化钾的量不宜超过0.475g (4.75m L10%氯化钾) , 与医生沟通后改为2m L。
5 结语
基层儿科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我院儿科收住患儿326例, 其中男181例, 女145例;2012年收住患儿390例, 其中男203例, 女187例。
1.2 方法
对儿科2011年326份、2012年390份出院病历进行调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 结果
见表1。
3 预防与控制措施
3.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 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管理组织。各组织积极配合、相互协调, 共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应急预案等, 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进行医院感染监控、督查, 对监测中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加强培训、考核, 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
提高科室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业务素质在控制医院感染过程中至关重要。临床护士与患儿接触最频繁, 对保障质量、预防医院感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使护理人员了解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提高业务素质, 院感科、护理部、科室定期组织培训学习, 讲解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医院感染案例, 相关法律、法规、消毒技术规范、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无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知识等, 并定期考核。
3.3 严格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关系, 洗手是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对降低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2]。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医务人员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按照洗手与手消毒指征做好手卫生工作, 每诊疗、护理一位患儿一洗手或手消毒 (手上没有可见污物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 同时加强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 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
3.4 加强病房管理
3.4.1
严格按照患者安置原则安置患者, 即非感染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患儿分室收治, 不同种类疾病的患儿分类安置, 新生儿单独安置。
3.4.2 严格陪侍、探视制度
严格限制陪侍、探视人数、时间, 尤其是新生儿、危重患儿, 陪侍、探视人员患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病者应予以拒绝。
3.4.3
普通病房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得小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 m, 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
3.5 搞好消毒灭菌
3.5.1 重视病房清洁、消毒, 每天定时进行2次自然通风后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地面湿式清扫每日至少2次, 遇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床单位做到一桌一巾一消毒, 床刷做到一床一套。床单每周更换1次, 污染时随时更换。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床头柜、桌、椅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月对病区进行彻底清扫。
3.5.2 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 认真清洗、消毒, 晾干备用, 做到一人一用, 或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
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 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换蒸馏水,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 每周消毒1次, 用后终末消毒。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听诊器、血压计等, 根据各种物品性能及使用情况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 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
3.5.3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每月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强度等。
3.6 对患儿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3.6.1 做好患儿陪、探视人员管理及预防交叉感染知识的宣教工作, 如:
未经许可不进入其他病房;不与其他患儿交换玩具、图书;勤洗手, 尤其要做到饭前便后洗净手;多饮白开水;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捂住口鼻;奶具消毒方法;陪侍患儿者患有或疑患感染性疾病时要劝其换人陪侍等。
3.6.2 提倡母乳喂养。
母亲喂奶前, 认真洗手、清洗乳头;人工喂养时, 液态奶必须煮沸后喂食;奶粉必须用开水调配, 现吃现配;母亲内衣每日更换, 汤匙、奶瓶严格消毒, 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 并经日光曝晒, 必要时消毒。母亲患感冒时戴口罩或暂时离开病房并及时治疗。
3.7 加强基础护理
常规做好口腔、皮肤、侵入性操作的护理工作。
3.7.1 口腔护理。
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霉菌感染, 每日0.9%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1次。对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为防止鹅口疮的发生, 喂奶后予0.9%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 再用制霉菌素涂口腔, 每日2次。
3.7.2 皮肤护理。
经常翻身、更换体位, 注意观察颈周、耳后、腋下、肘部、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做好臀部护理, 预防红臀。
3.7.3 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的干燥, 注意消毒脐根部, 并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分泌物及异味等, 如果发现脓性分泌物, 及时做细菌培养,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
3.7.4 置管护理。
每天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感染表现, 评估是否需更换留置管或拔管。
3.7.5 侵袭性操作。
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动作轻柔, 减少黏膜的损伤, 减少感染机会。根据病情评估留置管道风险, 做到尽早拔管, 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
3.8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标识明显, 锐器置入锐器盒, 医疗废物桶应有盖、密闭、防渗漏。特殊感染病例的医疗废物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扎, 贴警示标识。医疗废物严格进行交接。
3.9 医院感染病例的管理
3.9.1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 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 隔离标识明显, 实行专人护理, 并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 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 不得交叉使用。
3.9.2
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要在24 h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并会同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分析发生原因, 采取积极措施, 早期给予干预和治疗。
3.9.3 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要及时查找原因, 采取控制措施。
一旦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 医院应按要求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查找感染源, 分析感染因素, 制定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人人有责, 特别是儿科作为高危科室, 护士只有不断增强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认真落实各项医院感染工作制度、规范护理执业行为, 管理人员加强监控、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加强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来针对儿科医院感染采取的相应预防与控制措施。结果 2011年住院326例患儿, 发生医院感染11例, 感染率为3.37%;2012年住院390例患儿, 发生医院感染6例, 感染率为1.53%。结论 加强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陆敏, 杨树杰, 等.孝感市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8) :67.
基层儿科 篇5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 以及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 对医疗卫生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其家属, 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医疗卫生行业增加自身服务能力, 来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 更多的护理人员由于心理素质较差, 在日常护理环节中担心出现医疗纠纷问题, 使得护理质量与效果下降许多。本组探究就是通过对基层医院儿科护士开展心理压力调节教育, 来探究分析如何降低其心理负担, 进而提高护理水平。
1 心理压力的来源
1.1 社会压力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护理工作只不过是一些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机械劳动, 而把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师, 对护士和医师的态度判若两人, 这种现象在病房内常能看到。此时, 护士对患者的精心护理、严密观察、亲切问候等都化为乌有, 使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造成心理失衡[1]。
1.2 劳动强度压力
由于不少医院对护理模式进行了改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护理人员缺编现象, 在职人员工作强度加大。特别是儿科、急诊科以及心脑血管护理等重要科室, 护理人员需要完成更多的任务, 加上一些抢救任务和紧急任务, 不但增加其心理压力, 还会导致工作疲劳, 影响其正常工作。
1.3 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
医患关系, 护患关系, 护士之间等等。当护理工作是一种较特殊的工作, 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与其他科室工作人员之间的接触相对较少, 加之倒班的影响, 与外界社会的交往也较少, 有限的社会活动造成人际交往困难。护士在对社会需要加强时, 如果得不到满足, 心理平衡就会失调, 造成情感的忧郁。由于护士在职业及家庭中所处的地位, 她们同时要扮演多种角色。在工作中要当好护士, 在家庭中要做好妻子、母亲、女儿。而做好每一个角色并非易事, 角色转化不当出现矛盾时, 产生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 心理疲惫也由此产生。
1.4 继续教育与职业需求方面的压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 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护理范围不断扩大, 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同时护士职称晋升和深造的机会较少, 护理工作得不到社会充分肯定, 都使护士心理压力增加。
2 针对儿科护士心理压力应采取的对策
2.1 实行人性化管理
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开展人性化管理, 以此满足护理人员的各项需求。一方面通过鼓励护士进行专科学习, 使其通过科研、学习来提高自身护理知识, 这样可以增加护士在日常护理中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还要多和护士进行交流沟通, 适时的了解其家庭状况, 因为有些护士会因为家庭问题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管理者通过交流来了解护士的实际困难, 努力帮助其渡过难关, 这样能够使护士抛出后顾之忧, 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来。并且通过人性化管理, 能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护理氛围, 更有助于护士缓解其心理压力。
2.2 借助心理防御机制, 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可以通过宣教讲座, 为新入职的护士进行加强教育, 促使其具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与职业观;并且定期进行深造学习, 提高其护理技能[2,3];完善院内评价体系, 消除传统的不平衡管理观念;指导护士进行心理解压, 合理的进行减压;而且可以制定自我监测表, 由护士定期完成, 对于其中不足的地方积极改进, 以此不断完善自己。
2.3 保持健康的情绪
护士应该热爱护理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未来, 应有上进心, 以激发健康情绪。护士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 接受现实的自我, 适应规律, 心胸豁达, 乐观。
2.4 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是人际交往中要坦诚、豁达、开朗, 主动与人沟通, 缩短与他人的距离。二是在人际交往中要表现出和蔼诚恳的态度, 语言精练, 举止沉稳, 自然大方, 仪表端庄整洁, 这样会给患者或同事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使娴熟的护理技能在交往中发挥影响力。三是要有宽广的胸怀, 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感染和影响他人, 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 同事的帮助, 领导的关心, 家庭的支持。
2.5 提高自身素质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护士也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来进行自我检验与总结, 这样有助于提高自身护理技能。护士一定要勤学苦练, 具有更精湛的技术, 而且要确保自己不会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 面对患儿的哭闹与家长的困惑, 要耐心、细心、精心的进行护理工作, 以此提高与患儿和家长的配合度。并且尽量进行无痛注射, 同时保证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一般可以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和不同角度进针的方法, 来减轻患儿的疼痛反应, 提高患儿配合效率。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在护理环节中树立医院的形象, 使得患儿家长更好的认可本院的护理理念与服务质量, 并且在护理工作中, 护士也能提高自身素质, 进而增加护理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总之,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高科技技术的发展, 对儿科护士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的工作压力会影响护士身心健康, 最终护士的工作质量。关注工作年限较短的护士, 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面对压力, 提高适应能力,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不断充实自己, 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 缓解和降低压力, 调动护士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实行人性化管理, 从管理和个人角度注意消除护士工作的压力源, 以减轻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春荣, 常惠丽.护士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16 (2) :323-324.
[2]黄爱松, 范景敏.护理工作应激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5) :54-55.
基层儿科 篇6
《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 2008年我国有68家儿童专科医院, 仅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42%, 主要分布在一线、二线城市及三线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三线大部分城市及四线、五线城市均没有儿童专科医院。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超过2000个, 而县级妇幼保健院共有1625家, 平均每县不足一家。
另外, 各综合医院对儿科的发展不重视, 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儿科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逐渐被边缘化, 部分儿科缩水、部分被取消。跨区域就诊的患儿不在少数。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对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齐鲁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昆明儿童医院的2009年度工作强度进行抽样调查 (表1) , 这些数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上述统计表明, 四大儿童医院1000名儿科医生每年要完成500万门诊人次和80万住院床日 (按平均住院日为10天计) 。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在15区县进行的基层儿科现状问卷调查也证实了基层儿科医师职称低、学历低、执业技能培训缺乏, 培训需求迫切这一现状。医疗主管部门应了解基层儿科医师现状, 加大投入及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及培养优秀儿科人才服务基层;儿科学术团体应发挥学术优势及桥梁作用, 加强基层儿科医师执业技能培训, 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为广大儿童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基层儿科医师诊疗规范培训”公益项目的北京、河北、湖南共15个社区、县、乡/镇全科或儿科医师。
1.2 问卷调查
对15区县基层儿科医师现状及需求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完成, 问卷设计经儿科医师分会专家讨论制定。问卷内容包括职称情况、学历情况、年龄分析、就职医院情况、培训认知效果、培训需求6方面。问卷向参加培训的医师共发放850份, 收回850份, 有效问卷850份, 有效率为100%。被调查者自愿通过选择或自述完成问卷。
2 结果
2.1 参加问卷调查人员分析:
2.1.1 参加问卷调查人员地区分布情况:
自2010年9月18日在北京举行首次培训, 截止2010年12月6日, 共举办了5次培训, 15区县学员积极参与, 反响热烈, 调查地区分布见表2。
2.1.2 参加人员来源分析
见表3。
2.1.3 人员职称分析见
见表4。
2.1.4 人员学历分析见
见表5。
2.1.5 人员年龄分析见
见表6。
2.2 培训满意度见
见表7。
2.3 培训内容需求
问卷调查显示县级医院以下的卫生机构, 基本没有设置专业儿科医生, 全科或内科大夫兼顾诊治儿科患者, 他们的用药方法主要是根据药品说明书来使用。参加调查的基层儿科医师对培训课程设置需求依次为: (1) 常见疾病的诊断规范:呼吸道感染、腹泻; (2) 常见疾病的用药规范:如抗生素的使用和选择; (3) 如何有效预防医疗纠纷。
3 讨论
3.1 基层儿科现状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发现基层儿科医师, 特别是县级以下卫生机构职称低, 学历低, 对儿科诊疗规范及执业技能培训需求迫切。由于基层儿科医疗的匮乏, 基本医疗保健不能覆盖辖区, 以致出现患儿不论大病小病都“扎堆”前往大型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现象, 而儿童专科医院就诊人数日益增多, 医务人员不堪重负。各大儿童专科医院疲于应对普通患者, 必然对新技术、各亚专业建设投入的时间、精力大大减少, 从某种程度上说阻碍了儿科医疗尖端科学发展。
3.2 对策与建议
(1) 完善学科交流机制。在当地儿童医院或综合性医院建立儿童诊治中心和分中心, 与当地基层医院建立普通患者会诊机制, 危重患者转诊机制, 综合医院产科和儿科互动机制, 加强围产期医学、小儿成人病的学科联动。 (2) 加强业务培训。基层医院的儿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应立足于基层的需要, 根据工作需求来开展培训项目, 尤其应注重危重症的处置能力培训。国家财政拨款及政策支持, 每年从基层选派一定数量儿科医生到发达地区进行免费培训, 发达地区儿科医生每年定点到基层医院进行指导和帮扶, 开展讲课、查房、学科发展指导等工作。 (3) 积极发挥儿科学术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术专长及桥梁作用, 将学术送到基层去, 大力发展基层儿科教育和普及, 深入开展“全国基层儿科医师诊疗规范培训”、“儿科医师西部巡讲”等活动, 促进基层医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不同地区儿科医师交流, 深入了解基层儿科需求, 利用学会优势在全国范围调配专家资源。提倡区域协作, 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 带动儿童医疗事业发展。 (4) 加大对基层和社区儿科建设的投入。基层或社区医院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困难之一, 就是不具备基本检查、治疗设备及药品, 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儿科建设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 从设备、环境、配置上满足基层儿科服务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 基层儿科医师缺乏, 执业技能培训需求迫切, 医疗主管部门应了解基层儿科医师现状, 加大投入及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及培养优秀儿科人才服务基层;引导三级医疗资源的金字塔形合理分布。各学术团体应发挥学术优势及桥梁作用, 加强基层儿科医师执业技能培训, 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为广大儿童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摘要:目的 了解基层儿科医师现状与需求, 探讨应对策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对北京、河北、湖南15区县850名社区、县、乡/镇执业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基层儿科医师职称低, 学历低, 对儿科诊疗规范及执业技能培训需求迫切。结论 国家应重视基层 (社区和乡级) 儿科服务能力建设, 增加投入, 引导三级医疗资源的金字塔型合理分布。儿科学术团体应发挥学术优势及桥梁作用, 加强基层儿科医师执业技能培训, 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为广大儿童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基层儿科 篇7
1基层儿科建设现状分析
1.1急救配备缺乏,急救能力薄弱
由于基层儿科医生少、儿科急救设备缺乏和急救技能水平低等原因,在临床急救时对高热惊厥、心跳呼吸骤停等危急症的急救能力明显不足,导致转院率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低等现象。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有限的,历任院领导对儿科建设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更没有意识到儿科急救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作用,所以,不会增加儿科建设相应的诊疗设备,也不会在儿科医护人员培育、急救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然而由于基层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充当的角色和急救设备的配备要求在我国均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大部分基层医院都是根据自身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而制定相应的措施[1]。
1.2人才培育薄弱,激励机制缺乏
在基层绝大部分儿科全年没有一篇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院方也没有订阅儿科相关的专业刊期。现有儿科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加上儿科人员又较少,常难以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岗位培训,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新技术也无法开展。儿科人员自我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学历、晋升上一级职称和撰写发表论文的经费等问题,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儿科医务人员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也影响了儿科人才的有效合理培养。当前,基层儿科人员存在着过分依赖辅助检查而忽视了基本体格检查,自行组织的“三基”训练大部分流于形式,儿科人员的惰性增加。二级以上医院儿科医生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的政策虽好,真正能到基层服务的人却很少。
1.3患方期望过高,患儿大量流失
由于农村老年患者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患儿多为急性传染性疾病, 疾病类型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儿童和成人在选择医院时存在着不同差异[2]。由于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少、水平低和设备少, 患儿家长对基层医生诊疗的期望值高, 对二三级综合医院及儿童医院的信任度远远高于基层医院,而且当前激励奖惩制度制定不完善,基层儿科医生诊疗时风险大、思想压力大,自我保护性措施增加继而转院率骤升,导致目前患儿几乎集中在二三级综合医院及儿童医院就诊,从而造成这类医院人满为患,儿科医护人员相应更加缺乏,加重了患儿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何有效引导患儿的分流就诊、解决农村患儿“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迫在眉睫。
1.4基层药品缺乏,滥用现象严重
小儿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其恢复需要1个过程,患儿家长常要求快速退热,儿科医生常被动对发热患儿盲目应用激素[3],然而抗生素、激素滥用现象在基层儿科普遍存在。我国患儿的比例大约为20%,然而销售的药品还不到10%的儿童药物剂型[4],进入国家及省级增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更是少之又少,不能满足基层儿科临床用药需求。常用抗病毒退热中成药制剂在上级医院使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大于6个月可使用喜炎平,大于1周可使用痰热清,大于2周可使用热毒宁。根据年龄合理评估制定儿童用药,是为了有效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然而在基层, 进入基药目录的只有热毒宁,如遇到2周内婴幼儿需要使用此类药物时,不用效果不好,用就会有风险,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则发生医疗纠纷。
2针对现状提出合理建议
2.1加强设备投入,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急救能力
基层急救是急救医学的前沿,也是急救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发展猛、病情险和病死率高等特点,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救助可以降低患儿院前病死率和伤残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院应该特别注重增加儿科诊疗和急救设备的投入,配备配全儿科急救药品,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加强基层儿科特别是心跳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脱水、小儿中毒、意外伤害、休克及高热惊厥等常见和多发急危症的急救培训。如果急危重患儿在极短时间内便能接受到基层儿科医护人员正确的急救处理,从而明显缩短患儿等待上级急救团队治疗的空白时间,为患儿进一步治疗打下坚实基础。由于基层设置产科,因此,新生儿的抢救治疗显得格外重要。持续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每个分娩至少有一名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医务人员在场,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5]。通过提高基层儿科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能力,对减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达到“十二五”规划儿童发展纲要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2.2引进外来人才,培养内部人员,加大对口支援
大力吸引医学毕业生和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逐步提高基层儿科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支持他们参加由各级医学会举办的儿科学术交流活动,院方主动订阅儿科专业的学术期刊,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对在正规医学期刊发表的学术、管理论文应全额报销版面费,并在绩效工资考核、年度考评中给予充分体现。选择较高业务素质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对于取得高一级学历、晋升职称的人员,参加市、县组织的“三基”训练、竞赛活动表现优异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每个基层医院都有内科医师,务必让这些内科医师全员经过儿科的进修培训过渡为完全合格的内儿科医师,通过培训确保能在基层医院处理一定的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从根本上缓解、减少农村患儿过多过快流入到上级医院或儿童医院,起到绝对的分流作用。同时,对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全员儿科护理培训,熟练操作儿科临床常用护理技术。严格执行二级以上医院临床医生晋升副高级职称前到基层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的规定。通过上级医院儿科医生的言传身教,可以将新的知识、新的发展动态向基层人员进行宣传、带教,又可以解决因儿科人员少、 难以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实际问题。
2.3优化诊疗环境,关爱儿童健康,和谐医患关系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逐年投入的加大,基层医院的诊疗条件、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来就诊。医患沟通是医患关系建立后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疾病诊治、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儿科医护人员, 患儿的特点造就了儿科医患沟通艺术的多样化,针对患儿沟通的特殊性,实现有效医患沟通不但要求儿科医务人员充分运用语言交谈沟通技巧,而且还要学会用眼神、倾听、手势手法和微笑表情等躯体语言来沟通,同时还要学会带着责任心、有情感地进行沟通,力争做到用心沟通、用感情沟通和用责任沟通[7]。 要关爱生命,必须关注健康,而关注儿童健康则是重中之重。如何做好儿童疾病的防治,就儿科常见病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而言,抢救高热惊厥的患儿成功与否,必须建立在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临床业务知识和诊疗操作技能的熟练运用之上,除此还要对患儿家属进行指导,使患儿家属掌握入院前的一些自救常识[8],力争做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真正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窘况。
2.4增加药品种类,强化用药监管,加强道德建设
基层儿科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2月住院治疗的相关危重患儿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为1 h~5岁,平均9.69个月。64例患儿中有26例为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其中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例为室间隔缺损,2例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另外14例为新生儿重度窒息,12例为新生儿吸入性肺炎,7例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所有患儿均有呼吸困难,除外其他脏器损伤及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
1.2 材料
⑴装满2/3瓶蒸馏水的密闭透明塑料瓶。⑵双鼻塞鼻导管。⑶成人胃管。⑷氧气管。⑸1 ml注射器外套。⑹三通管。
1.3 使用及治疗方法
⑴指征:病例均接受普通吸氧及常规治疗,但症状及低氧血症无改善,均有烦躁、呼吸急促、喘憋及心动过速等表现,胸部无气漏且有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可用此NCPAP简易装置。⑵应用方法:均采用双鼻塞密闭通气方法。塑料瓶充当水封瓶,胃管相当于压力管,1 ml注射器外套相当于排气管。三通管成开放状态,一端连接鼻导管,一端连接氧气管,一端连接压力管,压力管、排气管均连接塑料瓶并插入水面下。⑶相关参数: (1) 呼气末正压(PEEP,单位cm H2O):由于自制简易装置无机械显示压力参数,故可规定水面下1 cm即为1 cm H2O,采用2~3 cm H2O为低水平,4~7 cm H2O为中水平,8~15 cm H2O为高水平,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儿不能接受较高PEEP,因易导致肺的过度膨胀和回心血量减少[2]。 (2) 氧流量:4~12 L/min。 (3) 时间参数:以患儿的自主呼吸频率为主。观察2~4 h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决定是否调整压力。改善者可维持不变,无改善者可每隔1~2小时按1~2 cm H2O的梯度增加压力,一般不宜超过10 cm H2O。每次降低1~2 cm H2O,病情稳定后再继续降压,直至撤机,并予持续胃管减压。
1.4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给予鼻导管给氧,监测心率、呼吸、血压、SaO2,即给予NCPAP治疗,4 h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例患儿应用NCPAP简易装置后症状均缓解,除血气未测外,平均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SaO2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小儿肺部疾患时,病情严重且发展快。本组64例患儿中,应用NCPAP治疗后,心率、呼吸均下降,血压和SaO2升高,应归因于NCPAP对通气及换气两方面的支持作用。由于持续气流产生的气道正压,可使病变肺泡保持开放,使功能残气量增加,并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出,肺顺应性增加,从而使肺内分流得到改善,血氧上升[3]。另外通过改善通气功能,有助于缓解高碳酸血症。即便对于需进一步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也可优先采用此策略,不仅可以改善患儿肺通气及氧合,还可改善心功能,从而减少插管使用机械通气的机会[4]。
自制NCPAP简易装置的优点为:⑴制作简单,操作方法简易,利于基层医院的推广使用。⑵避免气管插管,保持上呼吸道的完整,从而减少有创通气本身所致的严重并发症。⑶及时稳定病情,减少高浓度氧吸入的肺损伤,并减少呼吸机的使用。⑷可作为撤离呼吸机时向自主呼吸过渡的手段。⑸防止呼吸功能进一步恶化。⑹增强患儿舒适感,改善肺泡体交换而降低心率,改善血流动力学。缺点不足:⑴不能准确调节气道压力。⑵无加温湿化功能。⑶易有鼻腔分泌物堵塞鼻腔。⑷易咽下过多空气,需持续胃管减压。
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压力不可过大,可致气压伤、气胸。⑵掌握适应证,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所致低氧血症且应用普通给氧后效果不好是主要适应证[5]。对由呼吸道梗阻、呼吸障碍引起者疗效差。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加强排痰。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NCPAP简易装置的应用疗效, 为基层医院儿科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有不同程度肺疾患的64例患儿为探讨对象, 对使用自制NCPAP简易装置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NCPAP治疗后, 平均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SaO2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自制NCPAP简易装置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利于基层医院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自制NCPAP简易装置,基层医院,疗效,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峰.小儿机械通气机器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 (25) :94-95.
[2]喻文亮.肺源性与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力学的异同及机械通气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0, 6 (17) :196-199.
[3]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36.
[4]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