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服务

2024-11-02

城市服务(精选12篇)

城市服务 篇1

城市物流配送是实现综合运输、一体化运输的关键环节, 处于现代物流体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地位, 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与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民生工程。但是, 目前配送车辆“进城难、停靠难、装卸难”以及配送成本高正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血栓”。

城市配送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面临的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在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城市配送被列为九大工程之一;2013年2月, 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着力针对解决城市配送“三难”问题, 提升城市配送管理能力和发展水平;2013年6月出台的《交通运输行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大力推进城市配送的发展”列为交通运输部重点推进的26项工作之一。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推动城市配送发展的进程中应发挥引导作用。城市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自身职责, 更有针对性地破解当前我国城市配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促进实现城市“货畅其流、车尽其用、路畅其通”。

总之, 针对当前城市配送发展的现实情况, 建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从以下方面着手, 出台政策法规, 助推城市配送更好地服务于民生需求。

一是推进城市配送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公用型城市配送中心或具有配送功能的公路货运枢纽 (物流园区) 的资金支持力度, 规划和新建一批公用型城市配送中心, 缓解城市配送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推动具有配送功能的货运站场和配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建设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

二是规范城市配送货运市场管理。城市配送企业大多由传统货运企业转型而来,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督管理, 努力营造公平、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同时, 要定期开展大型城市中心区货运需求调查, 掌握城市中心区货运需求量、需求特征等, 科学确定并向社会公示城市配送运力投放标准、规模和投放计划。

三是规范城市配送车辆的车型标准。加快实施《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技术要求》, 逐步引导和规范城市配送车型向安全、标准、厢式、系列、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统一车辆标志, 积极推进城市配送车辆技术标准等行业标准与货运通行证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

四是引导城市配送企业应用先进绿色物流技术和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引导和支持城市配送企业开发使用绿色先进的物流技术, 鼓励城市配送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推广车联网技术, 配送路径优化技术和配送车辆动态导航技术在城市配送中的应用, 积极帮助实施效果好的企业申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助;积极引导和支持配送企业发展共同配送、夜间配送业务, 整合资源, 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实现配送服务的高效化、规模化和社会化。

五是实施城市配送试点工程。建议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 本着“统筹谋划、整体组织、配套衔接、加大力度”的原则, 以城市为基本单元, 以项目为主要依托, 以企业为参与主体, 在全国选择城市配送基础较好、城市配送需求较大的大中型城市, 开展城市配送试点工程,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大型共同配送中心建设、城市配送货运能耗和排放监测体系建设、城市配送信息平台建设以及补贴车辆更新和技术改造。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推动城市配送发展的进程中应发挥引导作用。

城市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自身职责, 更有针对性地破解当前我国城市配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促进实现城市“货畅其流、车尽其用、路畅其通”。

城市服务 篇2

【摘要】: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老年人对老年服务的需求陡然增加,如何兼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两方面的客观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发展道路,是满足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当务之急。本文利用“太原市中北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状况及其对老年服务需求状况调查”的原始统计数据,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及对其老年服务的意愿等社区老年服务现状入手分析,进而对城市社区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顾的需求、对社区老年服务的利用以及供需之间的矛盾进行评估,重点揭示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体制、老年服务的队伍、资金、相关法规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体制方面,组织体系行政化严重、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及非营利性组织半官方化问题严重;二是老年服务队伍方面,专业建设滞后及人员配置不合理;三是资金短缺、来源单一;四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参阅了国外社区老年服务的相关文献,通过对美国在社区老年服务组织、香港老年服务队伍、北欧老年服务内容和日本老年服务的立法保障的相关概况与特点的分析,经过对比研究,提出完善我国社区老年服务三方面的思路:一是加强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即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和加强队伍的建设;二是扩展社区老年服务项目,面对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的多样性趋势,如何完善社区老年服务项目的设置和寻找解决供需矛

盾的方法;三是改善社区老年服务经费的筹资渠道,主要是从建设费用的筹集、非营利组织资金状况的改善和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进行详细阐述。本文最后,提出了关于社区老年服务发展的四点建议。一是应进一步提升对社区老年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家庭的养老职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政府从各方面加大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力度;二是建立社区老年服务的支持体系,从四方面着手,即政府的职责定位、规章制度的制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支持网络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完善政府的职责,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尤其是法规政策的完善,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本文研究价值的体现,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三是协调社区老年服务中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政府与社区老年服务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四是推动社区老年服务管理方式社会化及社区老年服务整体的产业化。【关键词】:社区服务社区老年服务老年需求老年服务组织老年服务体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669.6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41导论14-241.1选题依据14-151.1.1选题背景14-151.2国内外研究现状15-211.2.1老年需求的研究16-171.2.2关于社区的理论研究17-191.2.3社区服务的实务研究19-211.3研究方法21-221.3.1文献研究法211.3.2实地调研法

21-221.3.3对比分析法221.4研究内容221.5创新点22-231.6不足之处23-242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现状24-302.1开展社区老年服务的理论依据24-282.1.1相关概念24-252.1.2社区服务的内涵25-262.1.3社区服务的功能26-272.1.4社区服务的原则27-282.2太原市中北社区的概况及调查数据28-302.2.1太原市中北社区的基本情况282.2.2对中北社区老年人概况的调查数据28-303城市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30-433.1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30-373.1.1城市社区老年健康自我评价30-323.1.2城市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分析32-363.1.3城市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价36-373.2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与意愿37-403.2.1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期望37-383.2.2老年人对社区活动的认可程度和参与愿望383.2.3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量38-403.3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供给状况40-433.3.1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来源状况413.3.2社区老年服务的利用情况41-434影响城市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开展的因素分析43-534.1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体制43-494.1.1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体系行政化严重43-464.1.2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体系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464.1.3非营利性组织的半官方化46-494.2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队伍49-504.2.1社区老年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滞后494.2.2社区老年服务队伍人员配置不合理49-504.3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资金50-524.3.1社区老年服务资金短缺50-514.3.2社区老年服务资金来源单一51-524.4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制度52-534.4.1社区老年服务的法律不完善52-535发达国家及地区社区老年服务对比研究53-625.1美国社区老年服务组织的概况

53-555.1.1美国社区老年服务管理组织的构架53-555.1.2美国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体系的特点555.2我国香港社区老年服务队伍的概况55-575.2.1香港社区老年服务队伍的配置55-575.2.2香港社区老年服务队伍的主要特点575.3北欧国家社区老年服务内容的概况57-585.3.1北欧国家社区老年服务的主要内容57-585.3.2北欧国家社区老年服务的主要特点585.4日本社区老年服务立法保障的概况58-605.4.1国外的立法保障模式58-595.4.2日本与老年人相关的法规595.4.3日本老年人相关政策法规的特点59-605.5发达国家及地区社区与我国社区老年服务的对比60-625.5.1发达国家及地区社区老年服务对比研究归纳60-615.5.2发达国家及地区社区老年服务对比研究的启示61-626完善社区老年服务的思路62-726.1加强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体系的建设62-676.1.1发挥政府在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62-636.1.2发挥组织体系构架中非营利性组织的优势作用63-656.1.3加强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中队伍的建设65-676.2扩展社区老年服务的项目67-696.2.1社区老年服务需求的趋势67-686.2.2完善社区老年服务项目的实施68-696.2.3探索解决社区老年服务中供需矛盾的方法696.3改善社区老年服务经费的筹资渠道69-726.3.1社区老年服务建设经费的筹集696.3.2改善社区老年服务中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状况69-706.3.3确保社区老年服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70-727营造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氛围72-797.1提高对社区老年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727.2建立社区老年服务的支持体系72-767.2.1完善政府在社区老年服务的职责定位72-747.2.2制定社区老年服务的相关规章制度

74-757.2.3制定社区老年服务的发展规划757.2.4建立社区老年服务的支持网络75-767.3协调社区老年服务中各组织之间的关系76-777.3.1协调政府与社区老年服务的关系767.3.2协调社区老年服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76-777.4推动社区老年服务发展的社会化和产业化77-797.4.1推进社区老年服务管理方式的社会化777.4.2推进社区老年服务整体的产业化77-79参考文献79-83致谢83-8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4-85

瞄准世界城市 做好环境服务 篇3

北京市西城区地处北京中心城区,是党和国家首脑机关所在地,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国家政治中心的重要载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文化中心、国内外知名的商业中心和旅游地,和谐宜居健康地区,城市管理功能十分突出,作用非常重要。

辖区面积50.7平方公里,设15个街道、255个社区;户籍人口47万多户、138万多人,常住人口128.7万多人。区域空间范围内道路建设完备,市政设施齐全,清扫保洁和城市运行保障水平较高。

辖区道路共1662条,其中市属道路78条、通车里程198.6公里(不含街坊路和胡同),区管道路1564条、通车里程415.44公里;路网密度3.92公里/平方公里,路网间距510米;基本形成“十二横九纵”的区域路网格局;公交线路108条,公交站点415个,公交站点周边300米服务面积覆盖率达到85%左右。

机动车拥有量(含客車、货车、小汽车、摩托车)共44.5万辆,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近40辆,机动车与停车泊位之比为1︰0.23。

工作日早晚高峰段平均交通指数7.4,属“中度拥堵”,个别时间段(7︰30-9:00和17︰15-18︰30)达到“严重拥堵”状态。

共有密闭式清洁站77座,公共卫生间1197座(不含可移动公厕84座);全年垃圾清运总量约62万吨,清运率100%。道路保洁总面积827.4万平方米;重点大街、重点地区洗地率达96.45%、冲刷率达96.14%,喷雾降尘率100%。

年平均用水总量9323.7万立方米;供水管道(管径DN300mm以上)保有量约291公里。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制,雨水管道保有量约248公里,污水管道(含合流管)保有量约504公里;基本形成“三纵七横”的供水干线格局和雨污管道分流的排水系统格局。

区域集中保暖总面积716.08万平方米;供热管网覆盖主要干路,管径500毫米以上供热管线约80公里,占全区总供热面积的50%左右;拥有约800公里中压燃气管网,供居民炊饮与小锅炉供暖。

二、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情况

在环境建设上形成新景观。“三道”景观建设,打造了城市环境精品力作。文保区环境景观提升工作推进有力,灵境胡同、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等“两横四纵”道路修缮、建筑外立面整治、架空线入地、地下管线施工和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三园一桥”和前三门大街居民楼景观照明设施更新改造,给美丽北京增添了新的光彩。重新修缮的甘石桥和银锭桥,以及改造一新的西单地区过街天桥和步行廊桥,有效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成为北京城市新地标。16条精品大街和18个精品小区建设,成为西城达标道路和达标小区的新样板。持续开展的“拆违”战役,有效铲除城市私搭乱建,恢复建筑本来面目,重塑了城市之魂,奠定了“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的良好环境基础。

市政道路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每年安排40-50条道路大中修、8条左右微循环改造,完善水电气热、通信等设施建设,带动城市设施升级换代。区域商业、旅游街区道路完好率达到95%,一般街巷道路完好率达到85%。同时,坚持利用闲置市政土地、待征建设用地建设临时停车场,改造居住区的停车位,与社会单位合作开放停车场,实施错峰停车和限时停车,在具备条件的路侧停车,年增加停车泊位3000-4000个,有效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西城是“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全区支路以上道路和各大中型医院、机关、学校等公共场所全部达到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形成与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无障碍环境。

市容市貌管理成效显著。通过持续的“城中村”“边角地”整治、重点地区和重点大街环境治理,特别是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城市绿量持续增加,市容面貌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全区园林绿地面积1044.95公顷,绿化覆盖率28.92%,人均公园绿地3.32平方米。什刹海风景区、金融街地区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展示了现代化城市的崭新形象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城市景观照明和广告牌匾全部按照《西城区牌匾标识设置指导手册》引导与规范,城市家具规范有序,“三摊”治理成效明显。全区重点大街和重点地区的环卫作业实现机械化,环卫保洁水平一直在北京市名列第一。

三、主要管理工作机制

历经多年实践探索,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统筹规划、协调调度、组织实施、审批许可、检查监督、应急救灾六大职能区分明确,审批服务、检查督办、分类分级管理、作业实施、综合执法、资金保障六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明显转变,行政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与中央部委、各大企业、市属单位,共驻共建、互补双赢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代表了北京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新理念新标准,促进城市管理新发展。实践形成了“管理和审批就是合理配置资源”、“精细管理才是有效管理”、“建管并举、以管为重”等城市管理新理念,政府职能实现由“作业型”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坚持理论探索和管理手段创新,在北京率先推出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街巷和社区停车管理“四管治两小”、城市管理工作联动“四位一体”、城管执法“五定一查”、街巷胡同保洁“三快一净”等多种工作新方法与新模式,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注重强化统筹协调作用,提升环境建设管理水平。在区级层面,坚持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制度,加强对工作的统筹协调,促进责任落实。在街道层面,每2个月召开一次城管协调会议,分析城市管理的细节问题,研究下步改进措施与办法。

坚持广泛发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建设。驻区中央和市属单位在开放资源用于停车、绿化美化庭院、主动节水节电,机关食堂餐厨垃圾就地减量化处理等方面做出了表率。

区属各单位形成“条专块统”的环境建设管理新格局,管理、作业、执法、监督各部门既相互制衡,又互相配合,实现了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联动。

积极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统筹区域发展作用,街道全权指挥调动属地各执法力量,统一协调解决各自辖区内的环境秩序问题,增强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合力。全区形成属地管理为主体,行业权属为主责,综合部门指导协调,执法部门积极配合,城管部门监察的城市管理工作新模式,辖区街面环境管控从“点、线、片”管理向全“面”管理的转变。

建立分类分级和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高效运行。适应城市管理从功能组合管理向功能分区管理的变化,根据辖区资源分布和功能定位,将西城划分为政务活动区、金融商务区、繁华商业区、传统风貌区、交通枢纽区、公共休闲区、生活居住区等7种类型区域,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标准,采取相对的工作方式和考核指标,有效解决环境管理标准上的“一刀齐”和考核上的“一刀切”问题,形成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新模式,有效解决非重点地区和非重点部位的环境薄弱问题。

加强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将城市划分为2432个万米单元管理网格,提高“网格化”管理覆盖范围,实现全区基础信息共享系统的平台对接、资源利用和网上督办、绩效考评,形成城市常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政务管理与便民服务相结合、运行监控与重点保障相结合、指挥调度与分析决策相结合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新模式,有力保障各项服务工作的完成。

发挥社会市民参与作用,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在政府决策咨询方面,组建了由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参加的城市管理咨询机构,让公众从决策、执法、监督等方面参与城市管理。在社会监督上,努力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完善双向传递和交流机制,深化政府公示制度,有效拓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接待日制度功能与作用,促进城市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的行为。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倡导文明行为方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出行和消费理念,全区形成共驻共建共享城市美好生活家园的良好氛围。

城市服务 篇4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现场与机构

通过目标抽样方法,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省份按不同经济水平、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共选择4个地级城市16家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现场,调查机构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 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表方式对16所调查机构所承担基本公共卫生相关科室设置、人力配备、服务项目和项目管理架构以及工作考核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16家现场研究机构进行知情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内容涉及各卫生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分工职责、工作内容和效率等方面。

2 结果

2.1 研究现场概况

东部地区抽取A市A区、D市A区,西部地区抽取B市A区,中部地区抽取C市A区,4个研究地区均属于市辖中心城区,均设有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主管,仅D市A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服务是由三级医院托管的社区医疗中心承担(表1)。调查显示:服务人口总数和密度以A市最高,B市最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站点数以C市最多,公共卫生人员总数、人均预防保健经费和公卫人员与人口面积的比值以A市最高,C市最低。

2.2 城市卫生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本研究根据2006年中央编办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2009年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定的各机构职责,对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个研究地区的预防保健机构均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功能,均承担数量不等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实施工作(表2)。

2.2.1 A市A区卫生机构。

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有35项,覆盖地区各类人群。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主管,上级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质控和技术指导,并承担5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工作,地区卫生局委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经费的下拨。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人员希望下一步能够界定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根据政府的财力、物力状况,优先项目重点开展,基本项目全面铺开,特色项目针对性开展,面上项目面上开展,明确绩效考核,明确任务分工,同时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确保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注:空白处为未开展项目。

2.2.2 B市A区卫生机构。

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20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上级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质控和技术指导以及年度经费的下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高血压和糖尿病两项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健康档案及老年保健等7项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工作以及部分精神病管理工作,其中有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下沉到社区,原因是辖区人口特点及卫生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强等。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人员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明确绩效考核,加强人才培养,探索适合本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2.3 C市A区卫生机构。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卫生局主管,委派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负责牵头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督导与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主要负责培训、技术服务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估以及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开展15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市制定的5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2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实施。访谈结果显示:卫生人员希望明确绩效核定内容,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通过探索使社区功能向预防控制发展,而不仅仅是控制。

2.2.4 D市A区卫生机构。

卫生局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督导和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4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3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政府要求承担1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有4项未下沉到社区的原因主要是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区妇幼保健机构以负责妇女保健为主兼顾部分儿童保健工作。

3 分析

由于4个被研究地区经济状况、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所以,对现场卫生机构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过程中存在共性与差异性、优势与劣势性进行分析。

3.1 共性分析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已落实并开展。(2)政府预防保健经费均落实并逐年提高,开展或即将开展绩效考核评价。(3)均通过文件形式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4)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网底开展公共卫生服务。(5)预防保健机构均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功能。

3.2 差异性分析

(1)开展数量不同。A市A区开展35项公共卫生项目,B市A区开展国家规定的9大类10项基本项目以及10项其他项目,C市A区开展16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D市A区开展25项公共卫生项目。(2)承担机构不同。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在D市A区由预防保健机构承担,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在B市A区和D市A区由区级预防保健机构承担。(3)管理职能不同。D市A区卫生行政部门只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是分离的,社区医疗中心由市级医院直接管理,任务由市卫生局直接下达,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直接由市级医院及市预防保健机构承担,不下达到区级层面。(4)任务下达方式不同:B市A区、D市A区则由卫生主管部门统一下达任务,同时申请专项经费保障,C市A区基本为由各自归属条线直接下达任务。A市A区为上述两种形式兼有。

3.3 优势分析

以文件形式明确职责任务,职责明确任务清晰是良好运转的基本保障。(1)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起到前哨作用,更贴近居民,更提高效率。(2)经费保障到位,保证可持续发展。(3)信息化逐步开展,4个区均建立或初步建立信息平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加强区级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4 劣势分析

(1)机构设置、经费投入没有统一绩效标准。有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分解为专项经费,以打包形式下发,不利于绩效分配和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卫生人员能力存在地区差别,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全部在社区开展,项目承担机构未明确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尽相同。(4)有经济效益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下沉到社区,如国家二类疫苗接种工作、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中的体检工作等。(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保障不到位。A市A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太多,但未界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标准。(6)报表与疾病管理工作过度下沉社区,比如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工作均下沉到社区。各省、市自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市级或区级层面的科研项目,比如基线调查等也下沉到社区开展,给社区造成极大的负担。(7)存在社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分离,如C市A区,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同时C市A区妇幼工作职能与二三级医院重叠,在竞争的压力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完成项目要求。

4 建议

通过本项目研究反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在卫生服务机构得到落实,预防保健经费落实与逐年提高及人才队伍是发展的瓶颈。各被研究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不同,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也不同。此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化动态管理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建议尽早实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输入,规范人员培训,重视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落实与开展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 对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实施的现况。方法 按照目的抽样方法选择4个城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6家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况进行调查。结果 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执行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在服务种类和数量上存在差别。结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较好,但卫生人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况

参考文献

[1]汤先忻,湛乐,陈家英,等.江苏省疾病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686-688.

[2]罗力,于明珠,于竞进,等.《地、县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工作规范化建设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06,9(3):135-137.

[3]陆超娣,冯学山,范林,等.中西部农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1153-1154.

城市服务 篇5

摘要: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在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指出“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1 引言

公共体育安全保障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全民参与公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增加体育运动的全民化普及与建设,并进一步推进健身娱乐的影响力,我们以上海市的体育公共服务为主要切入点,主要通过对目前上海体育公共服务内容进行梳理及对上海公共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资料整合后找出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中显而易见的一些不足,并结合小组调查及分析讨论后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案。

2关于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深入思考

为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和民众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突破:

2.1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

政府行为以公共利益为服务为目标。对于政府而言,要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就要建立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并且要做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公共运动设施作为公众运动的基础,政府在完备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运动设施的安置工作和设施安全保障工作,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所需。时代的变迁导致民众对运动的观念发生改变,为更好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应大力宣传科学合理的运动理念,激励人们主动运动、科学运动。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通过调查等方式寻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不足,在根据民意所需做出调整和改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决心参与工作。

2.1.1设施安全保障标准化

今年来随着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上海市各大小地区都新建或添置公共运动器材或公共运动场所。随着使用人数和时间的增长,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担忧。在器材的使用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运动设施的安全性,导致器材损坏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政府应建立标准化的设施安全标准,要求各场馆地方配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并严格按照指定的设施安全标准执行。设施安全保障的标准化,也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视。

2.1.2收费公平化、合理化

来自京华时报的一条报道:由于公共运动场馆收费高 ,接近89.0%受访者抱怨运动不起。这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加强国民体质”工作中的矛盾点。高收费已经成为限制民众参与运动的首要因素。政府在投入相关工作的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将场地公开给民众。或者对各个场馆指定明确的作息时间、收费时段。

2.1.3运动项目布局合理化

民众对上海市运动设施项目分类和安置布局并不是十分满意。社区中多为简单运动设施,例如单双杠、肋木等。羽毛球、游泳等场馆相对集中在大中型运动中心,收费相对较高。民众为改善运动,占用车道、公共场地打羽毛球等,或者在河道中游泳,运动危险系数大增。而且,有民众表示:由于居住地远离运动中心,所以不愿去。运动项目布局越合理,民众的满意程度就会越高,这就要求政府在规划公共设施的时候,充分考虑距离为民众带来的不便;可能多的安置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设施,为民众运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2.1.4运动场地管理专业化

场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该场馆在民众眼中的印象。就大多数场馆现状而言,设施损坏是民众最担心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场馆没有配备专业养护人员,仅仅是定期检查,而且间隔较长。对于大多数收费场馆而言,虽然配备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但是缺少专业的检查设备或者检查间隔较长。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运动质量,导致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推进滞缓。这样的状况还有可能导致场馆无人问津,造成空间浪费。政府应重视相关现象,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加大安全保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场地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

2.2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落实

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包含了体育活动组织、体育信息网络建设、运动指导等多个方面。体育服务功能能够有效保障运动质量、有效监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为运动研究提供大众化的数据。就上海市现状分析来看,基层建设仍然不足,人民需求日益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民众更在意如下几方面:

2.2.1体育活动开展多样化

体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宣传,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运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等等。上海市热门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民众所参与的运动项目较为集合。政府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选择民声较旺的项目,因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冷门项目。但造成冷门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项目本身存在较大的危险系数和难度系数等。而这些运动又通常作为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运动存在,例如杂技等。随着现状的不断发展,这些运动将面临无人问津的危险。政府或地方社区在开展活动同时也不忘组织相关冷门运动的表演,一方面展示运动的行为艺术,另一方面为改项目的传承奠定基础。无论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还是表演,都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是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的必要基础,如何管理资金使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还要看政府或地方如何管理、统筹,以及民众的参与度。

2.2.2体育组织建设公众化

就目前形势来看,体育组织主要以俱乐部形势存在于社会,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运动场所。俱乐部是一批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运动俱乐部在社会中广为存在。但就俱乐部而言,所面向的社会群体较少,而且较高的收费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营利性质的运动场所,面向人群较广,收费相对较为合理,是人们健康科学的运动的首选。政府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时,其场馆服务模式可以参照俱乐部、社团等,但其运动项目设置、日常收费标准应进一步适应大众。在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限制非公共场馆的数量,将更多的市场投入到公共利益上来,从而更好地将服务回馈给民众。

2.2.3体育运动指导专业化

公共体育作为自愿参与的运动,其科学性无法掌控。就社区运动建设而言,应成立运动指导小组,以传单、授课、广播、设指导站等方式向民众倡导科学运动及提供科学指导。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时,可以在运动场地附近设置指导站,一方面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还可以参与设施检修的工作。这项工作进行时,还要考虑指导站人员的专业等级及指导人员专业涉及面。政府可以通过招募、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的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服务增添一份坚实的基础力量。

2.2.4体育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化

信息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发展水平。信息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时时刻刻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如若民众不知道某种体育活动的存在或开展,体育本身就会变得无人问津。而民众了解信息的媒介主要是电视、互联网。就上海目前状况来看,电视节目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高度。信息化的程度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还是存在很大一部人民众通过传统信息渠道了解信息,例如公示牌、广播等。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深入民众生活,应当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可以将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心,配合公示广告、互联网信息建设、媒体媒介传播共同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将大小信息及时全面地传递给民众。通过先加强构建信息网、再加强信息内容传递的途径,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信息网络。

2.3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

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主要表现在参与运动人群相关测试数值的变化、与体育服务相关的建设状况、活动开展状况及资金的筹备状况。让人民参与到运动中来,一方面为推进我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奠定基础。为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变化,有关部门应在政府建立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长期调查:统计场馆数量、总结服务需求、调查运动场所覆盖率等等。调查结果可以较为详尽和准确的反应出运动人群比例、群众需求等,以便与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工作。

3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科学化、信息化、法治化,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健身设施大幅增加。上海市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公共运动场316、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建成健身步道859条469公里、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二、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000余人;开展了体育健身配送服务。三、健身活动创建品牌。每年举行的“全民健身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已成为本市市民体育健身的三大活动;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四、体质监测深入推进。全市建成9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五、宣传平台有效拓展。各级体育部门建立站,方便市民进行网上简易体质测试,及时公布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名单,创办《健身时代》栏目交流健身技能,向市民普及健身知识。

通过上海市关于公共体育的一系列改革、改善,市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水平。

4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仍然保持大幅度的增长。从当前情况看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但是与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还显得不足,并且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全方位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还没有完整地建立;上海各类体育社团因为缺乏体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关注,社会影响力不足;体育总会与单项体育协会功能“缺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较少,社会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上级政府支持,社区、街道为主导的大众体育活动常年开展,但是,大众性体育比赛却较少、开展项目也较少;体育健身场地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5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5.1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市工作创新实现较大突破。设立“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工作,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由强势的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求政府确立公共服务的战略思想,确保可持续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首先建立并完善服务型政府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法律等方式,对社会中提供体育服务的部门、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确立统一标准,严格评价服务质量;从民众需求出发,均衡供求关系。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之一,如何保障民众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与政府如何规章、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资金是政府开展活动、推进工作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协调好多方财政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政收支体系,以加大资金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

5.2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

公共服务渠道的拓宽建立在服务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规范服务项目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在此基础上,将不同人群所需要的服务进行分类,有所侧重地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基层民众长期依赖都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利益代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基层消费水平较低,所参与的运动属于大众运动,其场所主要依赖于公共场地。完善基础设施是进一步建设的基础,也是评价公共服务质量的社会标准。

二、发展第三部门,拓宽服务渠道[1]。在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中少数市民的异质性体育健身要求,还能发动社会力量,为非营利体育组织拓宽市场,从而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

三、支持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在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社团、俱乐部等能够为公共服务减轻负担。政府可以将一些公用场地交予相关组织管理,以减小政府压力。在公共场地密集度小的地区,政府可以向地方相关组织租用场地以供民用。这样既能提高场地利用率还能在移动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

5.3广纳民声、保障民权

上海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建设先进。但是,城乡地域差异和经济建设差异显著,要更好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首先就要求政府统筹城乡体育服务的发展。从郊区状况来看:一、加大郊区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让民众先有地可去。二、建立服务供给站(点)。这要求政府培养并合理调配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指导员,去郊区场馆进行指导。三、合理管理郊区场馆,防止场地占用或浪费。其次政府还要关心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满足弱势群体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但是是全面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必要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另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

打造智慧城市 服务社会民生 篇6

一、南阳市基本概况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郑州、武汉、西安三市中心地带,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战略区位优越,宁西、焦枝铁路在南阳交会,沪陕、二广、许南襄等多条高速环绕南阳;南阳机场为河南省三大航空港之一,是豫西南交通枢纽中心。全市下辖1市2区10县4开发区,人口1170万,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二、南阳市力推智慧城市建设

(一)高度重视

2013年6月24日,南阳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南阳市智慧城市推进工作,决定围绕电子政务、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便民服务为中心,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3年8月成立了“南阳市智慧城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市长程志明任组长;2013年10月,南阳市被确定为河南省智慧城市首批试点;2014年10月28日南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14-2018)的通知》2014年3月启动建设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电子政务云平台、智慧医疗、智慧生态、智慧旅游等7个项目。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预计能够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实现设计功能。

(二)重点突出

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围绕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生态环境4个重点进行建设,确立智慧生态与环境类、城市建设与宜居类、智慧管理与服务类、智慧产业与经济类及基础设施类五大类13个子工程为基础支撑。采取谁投资、谁运营、谁受益的投资和运营模式,规划总投资16.15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4.4亿元,企业投资11.75亿元,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2014年和2015年主要以基础设施类工程为主,完成“宽带南阳”“无线南阳”、公共数据库、公共平台和生态、城管、政务、民生等基础类项目建设;2016年和2017年全面开展13个智慧应用项目建设,至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规划期内项目建设;2018年重点是总结和推广智慧应用典型经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智慧应用运行模式;归拢整理各类数据,完善南阳市大数据并深化应用。

推进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在督促基础通信运营商进行常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督促推进4G、WLAN、Wifi覆盖范围的扩大。目前,移动公司4G覆盖范围已基本与3G相同,正在积极向乡镇、行政村延伸,联通、电信公司领到4G牌照较晚,但也在积极建设中。目前,移动公司公交车载免费Wifi项目正在筹建中,预计明年年初上线。按照国家工信部要求,南阳市成立了铁塔公司,专业负责全市通讯基站的建设和维护,必将有力地推进南阳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南阳市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云数据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应用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性基础设施。目前完成了《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建设方案》的评审,去年10月河南省移动公司进行集成商、监理商、所需设备进行了招标,去年11月投入建设,2015年1月已投入使用。市政府授权,市工信委和移动公司签订了《南阳市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建设使用合同》。

启动电子政务内外网升级改造工程。目前,政府内网改造升级工作方案已确定,进入实际建设阶段,新增市、县、乡三级互通、数据实时交换的三级办公系统,进一步提升市、县、乡三级网上办公能力。政府外网软硬件招标已经完成,正在确定基础运营线路提供商和筹备建设政府外网运行的各应用平台。

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目前南阳市卫生局已编制《南阳市智慧医疗可行性分析报告》《南阳市智慧医疗建设实施方案》《南阳市智慧医疗投资方案》,待批复后可立即进行建设,同时医疗卡通项目已在城区内部分医院使用。

推进智慧旅游项目。目前智慧旅游客户端电脑版和手机版已制作完成,旅游官方微信平台也已基本搭建完成,正在进行数据采集。推进数字城管项目。目前硬件设备已全部到位,综合监控大厅已装修完毕,待基础地形图到位后可立即进行软件调试,同时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项目都不同程度向前推进。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今年以来,南阳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涌现了南阳海王东森医药公司终端配送模式、电商谷B2B模式、中商农产品综合交易平台的大宗交易和零售模式、电子商务产业大厦的店铺式销售模式、北辰集团的线下体验线上交易模式等电子商务形式,电子商务这个新兴业态在南阳市迅速发展壮大。

智慧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体现在南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行业门类逐步增多,形成了光电显示、智能终端及其关联产品、光电信息记录材料、LED及半导体为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去年1~9月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22%;利税14亿元,同比增长24%。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从我们3年来对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调研对比情况来看,企业在设计、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利用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智能管理、智慧生产、电子商务在南阳市企业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目前,南阳市西峡县、镇平产业集聚区被列为河南省两化融合实验区,防爆、二胶被定为国家贯标示范企业,龙城集团被定为河南省信息应用一级企业,防爆集团、乐凯华光等4家企业被定为河南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13年湖北、河南两省基于国产软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现场会在南阳市防爆集团召开。同时,智慧园区建设已列入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正在研究确定试点方案和建设方案。

推进民生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据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发布的消息来看,当前我国40岁以下居民中60%以上的日常业务是在移动终端上办理的,日常消费63%以上是靠各种卡品支付的,因此我们把南阳市网上办事大厅、南阳市城市“一卡通”、智慧社区等民生项目列为2015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各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三)保障有力

为确保南阳市智慧城市有序健康推进,南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6个方面加强保障。一是加强推进力量,充实南阳市智慧城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力量,初步确定增加编制8名,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优秀人才。二是建立制度保障,进一步修定完善《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南阳市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使用管理办法》《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数据标准》等规章制度。三是规范项目管理,建立了信息化项目前置审批制度,全市所有信息化类项目,由智慧城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进行审批。四是加强资金支持保障。南阳市2014~2018年计划投入16.15亿元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府投资4.4亿元,企业投资11.75亿元。2014年政府列支预算5000万元,实际投入5740万元,2015年计划列支6500万元,2016~2018年根据建设实际列支3亿元。五是完善人才和智力支撑体系,南阳市政府在2013年遴选大学教授11名、软硬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13名、政府系统信息化人才12名和其他社会专业人才4人成立了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计划2015年引进硕博信息化专业人才10名以上。六是建立运营保障体系。目前,正在筹备成立南阳市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确保智慧城市整体运营流畅。

华为与联通服务江西城市学院 篇7

“2011年被业界称为平板电脑年, 平板电脑正渗透到多种行业化应用中, 并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华为终端凭借自身‘云管端’整体优势、多年来积累的运营商和广泛行业经验。”华为终端中国区总裁杨晓忠说, “除了教育领域, 华为终端未来还将针对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以及各类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型平板电脑、定制型服务。”

据悉, 今年秋季有近5000名新生入学, 这些学生将每人拥有一部华为S7Slim, 这是华为平板电脑在教育行业的规模突破。

华为和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的合作还不仅如此, 华为终端将联合江西联通一起为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提供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其中包括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的网络管理、软硬件定制等, 为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建立“笔记本大学”、“信息化大学”, 来提高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的IT工具能力与校园信息化水平。

华为S7 Slim拥有独特的尺寸, 机身厚度仅12.5mm, 宽度仅为109.5mm, 单手即可轻易操作, 小巧机身可以放在口袋中随身携带。搭配7英寸WVGA800×480多点触摸电容屏, 支持720P高清视频播放。

配置了高达1 GHz主频的高通芯片, 同时搭载Android2.2系统。网络功能方面, 华为S7 Slim支持Wi Fi802.11b/g/n和3G极速上网。前置30万像素的摄像头、后置320万像素摄像头, 虽然像素不高, 但可以满足视频通话的基本需求。S7 Slim在具备平板电脑功能的基础上还增添了手机通话功能, 成为一款智能平板手机。

作为此次合作的伙伴之一, 江西联通为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在计时计费的算法上都做了很多修改, 与院方一起打造了无线环境, 学生们在校园里上网仅需极低的费用。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还有一个“联通班”, 由联通的人在学校遴选学生, 一半的时间由联通来授课, 该班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去联通工作, 如此联通可以招到其需要的人才, 同时提高了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的学生就业率。据悉, 未来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还将开设“华为班”。

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 篇8

现阶段, 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为78岁左右, 这意味着老年人在退休后的长时期内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特殊的关照。据估计, 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2.8亿, 占总人口的20%左右。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 一方面使得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另一方面, 导致老年人需要照顾的时间延长, 加剧了家庭照顾老年人的任务。因此, 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攀升和所占比例的提高, 社会保障经费开支的缺口可能越来越大, 这必然会加重家庭对老年人所负的责任。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方式:家庭、社会和养老机构。其中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由于现代家庭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家庭内的老人不再具有传统家庭中的权威, 老人与子女分居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 社区养老的地位日趋明显。社区养老, 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 以社区组织为依托, 利用社区内的资源, 面向居住区内居民提供的、以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服务。由于老年人群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中度过, 在日常生活和精神上比其他群体更多地依赖社区, 因此老年人成为社区养老的最大受惠者。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是符合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现实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选择。然而, 社区养老服务在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观念认识不到位。

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出现老龄化相比, 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任务更加艰巨。有些人认为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只是局部性的、少数人的问题, 甚至认为是若干年后的问题, 未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存在养老困难, 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不尽如人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日益增加, 而目前的社会服务功能却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提供的服务存在盲点。这主要表现在:有些社区未向老年人提供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家政公司或其它机构;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重视不够, 老年人期待建在家门口的护理中心和康复医院;社区内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缺乏;有工作经验、经过养老服务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比例较低, 专业服务知识匮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同时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 还应有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 组成志愿组织, 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应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 有的社区根本没有志愿者组织。

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

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虽然已初具规模, 但是整体水平还较低, 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不适应。完善养老服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法规, 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 它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扶持上。各级政府部门应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保证每年给予财政上的满足。鼓励民间经营性老年服务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义工组织的发展, 鼓励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同时还要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 减少其行政职能, 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用适当形式鼓励大中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为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2. 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照

顾老年人服务业, 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各城市社区都有不少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低龄老人和下岗工人, 他们是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资源。如下岗工人通过开办小吃店为老年人送餐, 或开办家政服务公司, 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和护理服务;组织低龄老年人义务照顾高龄老年人, 并为服务者发放《低龄老年人服务卡》, 用于记载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 持卡人步入高龄, 将在本区域范围享有相等时间、相等质量的服务。如此循环, 既可解决现有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需求, 又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以后的服务, 其实质是一种人类价值的区域性交换。这样的老年社区互助照顾行动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 而社区组织正由于其地位的权威性、特殊性和可靠性成为可提供此项组织管理功能的适当机构。

3. 继续推进“星光计划”,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2001年6月民政部推出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 上海的福利彩票收入中有很大份额被用来支持本地的社区养老, 这种彩票养老模式被称为“星光计划”。据推算, 上海人每购买一元人民币的福利彩票, 就有0.0312元用于社区养老事业。近几年这笔基金中的绝大部分已用于上海的社区养老事业, 这就是“星光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经济供养方面的养老方式外, 还有一种设施供养方式, 如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人公寓、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大学等福利设施提供的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方面的群体性供养设施。

4. 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自治组织的发展, 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

首先, 政府管理机构要放开政策, 简化老年人申办各类组织协会的程序, 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对老年人创办的一些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其次, 社区管理者应正确认识老年人和他们的组织在社区福利和社区照顾中的积极作用。在目前各社区资金和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应积极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 充分挖掘低龄老年人的工作潜力和活动能量, 帮助他们树立“自助、自立”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形成“自得其乐, 自娱自乐, 助人为乐”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 改善有些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

5.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

向发展, 推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参与者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社区服务人员不论处于何种层次, 都必须具有专业素质。在具体操作上, 一方面, 在社区创设“社区护工”职业培训基地, 招收家政服务员, 重点培训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公共卫生防疫、家庭医护常识和基本技能等;另一方面, 国家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服务专科学校”, 培养高级别的护工, 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应把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大系统之中, 还应建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具有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相同的职业特点, 推行资格认证制度旨在促进社区服务工作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规范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的职业技能, 从而提高社区服务工作的职业声望, 树立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权威, 这样就能使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服务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6.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篇9

( 一)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取向

日间照顾、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是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三个主要方面。日常生活照料包含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日常的需求,高龄和患病老人的日间生活照顾尤其重要。老年人最切身关心的问题就是健康,医疗救助则是最困扰老年人的问题,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医疗设备设施的建设应当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第一要务。家庭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但空间封闭,少有人交谈,老人易出现忧郁和压抑的情绪,引起心里疾病。因此,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与老人单调乏味的日常形成鲜明对比,已引起了老年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 二)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 43 亿,约占总人口的18% 。[1]巨大的养老需求,要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利用义务服务、便民站点资源,采用服务到家、社区日托形式,号召专业服务机构加入,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顾、医疗服务和精神抚慰等多项养老服务。政府简政放权,不再是唯一供给主体,而是促使政府、家庭、社会组织等相互协调配合,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其中,搭建配合、沟通的桥梁,为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 财力资源匮乏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助、社区服务项目收入等。由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和推动的新型养老事业,所以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较大比重。但多数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缺乏,对社区养老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现如今,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年需求已达到1 万亿元,但实际供给能力不足1000 亿元,财政资金缺口巨大。数据表明,养老需求市场规模仍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年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 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8 万亿元。此外,我国社会捐赠制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人们的慈善捐赠意识严重落后。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福利性和公益性项目,个别有偿服务收费也是利润微薄,养老服务项目收入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 二) 物力资源短缺

财力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物力资源供给短缺,大部分社区还未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休闲娱乐场地等养老服务公共设施,社区诊所存在医疗条件差、设备不全、医护人员水平低等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在住宅建造和城市规划时,并没有将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问题设计其中,直接导致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从老年人愈发强烈的需求上看,现有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施老旧,活动场地小,娱乐中心没有专门管理人员。活动内容常因服务设施破损和人员管理不善而取消,或者被迫在室外等条件稍差的区域开展,无法达到老年人休闲娱乐目的,导致老年人不愿接受社区养老。有规模有组织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受到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局限性大,内容贫乏,老年人参与少,不具有普遍性。

( 三) 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

在城市工作的社区养老护理人员大多来自于下岗或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内容慢,在工作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由于社区养老服务集中于照顾日常生活和家政服务上,专业的护理培训不多,护工接受培训不具有主动性。我国自古以来就缺少志愿者服务意识,没有在社会上全面推动志愿者服务工作,以致于志愿者队伍规模较小。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也不过6000 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 ,只是美国的1 /6。[2]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培训体系建设滞后,加之职业准入制度尚未成熟,直接导致了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 四) 组织管理过于行政化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仍处于由政府统筹向多元供给过渡期间。虽然政府已在一些领域内简政放权,但社会供给主体力量薄弱、资源短缺,其他主体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仍处于劣势。在中国政府既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又拥有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力,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发展的推动力是政府,依据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社区始终处于被动执行的状态,自身的养老服务供给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将会制约社区养老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政府对民间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设有诸多限制。

三、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 一) 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1.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责任,细化逐年增长的资金比例。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增加贫困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公共财政支出,增强其资金保障能力。

2. 健全福彩基金支持机制。开拓新的专项资金渠道,设计和发行老年人服务类彩票,协助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

3. 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全面发掘社会捐助资金来源,加快社会捐赠制度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捐赠税收优惠激励政策创建高效、公开的社区养老服务捐赠平台,加强社会捐赠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 二)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1. 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健全服务中心和托老所为老年人提供三餐和打扫卫生等日常基本服务的生活设施;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老年病专科、老年住院部和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的医疗设施; 健全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习班等教育设施; 健全老年活动中心及室外活动场地,提供养生、健康讲座、阅览书籍和棋牌娱乐等丰富多彩的养老休闲活动的文体设施。

2. 调整社区养老设施标准。建立社区和街道两个级别的养老设施体系,对现有设施标准进行严格规范,调整设施合理规划标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3. 优化社区养老设施布局。社区级养老设施应配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以600 米为半径进行活动区域布局,服务设施安置在步行10 分钟的范围之内; 街道级养老服务设施根据人口规模,步行时间在15 ~ 30 分钟,以1200 米为服务半径进行放置,形成有序、科学和合理的空间布局。

( 三) 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社区服务有着更全面、更专业、更高的要求。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重视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严格管理护理人员从业资格,在高等院校开设社区工作等相关专业,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社区工作者与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将相关专业学生纳入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也可聘请专业技能人员对其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对养老工作人员实行严格技能考核,规定其参加定期的等级培训。社区中的年龄较小、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既是社区养老需求者,也是潜在服务提供者,可以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和患病老人提供无偿服务,照料其他老人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老有所为”的价值。

( 四) 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养老服务市场化机制

政府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政府与民办机构合作共赢的大好局面。政府社会福利供给,确保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到专业化养老服务; 针对大众养老需求,政府提供更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对于生活水平较好老人的养老需求,政府应该交由市场去提供服务。通过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细化,政府和市场通过协作实现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低端养老服务的重复供给,防止完全市场化导致的服务价格过高,老年群体难以承受,兼顾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和公平。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中国养老产业调研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中商情网,2011.

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发展“五要” 篇10

近年来, 百姓对城市周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尤其在2008年, 城市周报的发展尤为迅猛, 但也有很多同类报纸在市场上已难觅其踪。那么, 城市周报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各类媒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呢?从《精品购物指南》《申江服务导报》《假日100天》等几家发展较好的报纸情况看, 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坚持和加强。

一要坚持精准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社会分层日趋明显, 信息消费趋向多元化, 城市的传播形态由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 受众市场得到细分, 在这种形势下, 城市周报出现了。

城市周报产生的背景要求它的定位一定要细、要准, 如果一份城市周报又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 追求面面俱到, 只能是肤皮潦草, 导致深度不够、信息量不足, 让读者看着不解渴、不过瘾, 有种不如上网的感觉。求全导致定位模糊, 定位模糊导致报纸无人关注。

有过一段时间, 城市周报的定位是“都市白领”, 近年来越分越细, 读者群的性别、年龄、文化特征等各种因素都被充分考虑到。2009年《精品购物指南》出现“男刊” (周一出版) 和“女刊” (周四出版) , 就是通过不同时间出版不同定位的刊物来细分读者和市场。除了《精品购物指南》这种细分法, 更多的报纸用叠或册的形式细分市场读者, 《假日100天》就是用叠, 它一般分5叠———时尚、新闻、消费、休闲、城讯, 这种细分, 与城市生活的发展趋势、人们生活的多元需要完全吻合。可见, 城市周报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调整目标受众, 细分市场, 精准定位。

二要增强品牌意识

除了精准的定位, 城市周报还必须有自己的品牌特征, 城市周报目前已经到了发展品牌力经济的时期了。

品牌力经济, 就是说读者喜欢一份报纸, 并长期订阅或购买, 是因为这份报纸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个印象, 有了某种认同, 这就是报纸的品牌形象。近年来, 读者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一旦认同某个品牌, 忠诚度也更高。媒介内容的差异性正在被品牌的差异性所取代, 媒介的品牌意识及品牌战略不容忽视。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城市周报都有叫得响的品牌活动和品牌形象。《精品购物指南》有时尚盛典———对每年时尚生活的变化进行回顾、总结的一台晚会;《申江服务导报》有年度春秋发布制———每年将上海当季的时尚寻找出来;《假日100天》有假日读者林, 每年在读者林举办环保植树活动, 等等。

三要加强专题报道

城市周报的制作周期比较长, 如果在新闻的时效性上与日报、晚报、都市报比拼, 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 城市周报应该注重专题报道。

专题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做专栏, 比如《都市新报》曾在教育版面的边条位置介绍国学内容, 虽然版面不大, 但足可以培养读者的忠诚度。另一种是做专版, 每期固定拿几块版面就一个主题做全面深入的专题报道。城市周报以生活服务类内容为主, “新闻纸”作用逐渐淡化, 但它的专题报道能做到二者兼顾。一般专题报道以近期的新闻事件为背景, 对与其相关的事件、服务信息、衍生出来的话题做立体式的报道, 这种专题报道不仅能满足读者的要求, 还会增强报纸的深度、提升报纸的品位, 同时也提高了广告商对报纸的依赖。

四要强化服务功能

城市周报是对报刊市场的重新认识和开拓, 是在细分出生活服务类市场这一基础上产生的, 其功能就是提供对读者生活能起指导作用的丰富资讯。城市周报的着力点就是服务, 因此其服务性必须做强、做细、做得用心。《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的实用资讯所占比重均占报纸版量的一半以上, 在版面的设置上, 其房产、汽车、金融、理财、家装、美饰、教育、旅游、数码、餐饮等资讯, 只要是和读者生活相关的内容都有体现。

在具体操作上, 加强服务功能一定要强化本地性, 要针对本地读者, 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 配置与其消费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否则报纸就徒有可读性而缺少必读性。其次, 采编应深入行业, 在资讯的及时性、有用性、专业性上下工夫, 真正为读者提供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海量的市场信息。

五要加强文字的灵动性

城市周报给人们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时尚的生活方式, 倡导现代生活理念, 不管是什么内容, 都跟我们的生活有关, 介绍给读者时就难免有广告之嫌,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城市周报的内容是非常“物质”的:广告即内容、内容即广告。如何平衡好广告和内容的关系, 让读者不反感, 方法之一就是文字要美, 要有灵动性, 否则这些文章很可能就成了产品说明书, 或是让人一眼看透的植入性广告。

服务型制造破解城市危机 篇11

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阶段,虽然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依靠规模经济、产业的异质性和创新资源来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但其高新技术密集的特征所容留的发展空间非常狭小,中国制造业城市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而在此时,一股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趋势为制造业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维,这种思维就是服务型制造。这种业务类型不断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制造企业赢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也成为制造业城市转型的重要参考途径。

制造业城市的转型压力

制造业是中国大多数城市经济的基石和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中国城市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大多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比如湘潭、无锡、青岛的火车机车制造业,长春、十堰、上海的汽车制造业,西安、沈阳、上海、成都的飞机制造业,洛阳的拖拉机制造业,徐州、柳州的起重机械制造业,哈尔滨、西安的电力设备制造业,沈阳的采矿设备制造业等等,这些城市都是典型的制造业城市。

改革开放后,中国以中小规模民营企业为主要支撑的加工贸易型制造业城市也快速发展起来,比如长三角地区以小五金、小机电、塑料制品制造为特色的义乌、常州、台州等,珠三角地区以建筑材料、家具、电子产品制造等为特色的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等。

可以说,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带动若干产业链的发展。此外,由于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和给区域内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机会,制造业也成为中国都市圈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比如中国制造业十强城市中,杭州、宁波、南京、温州就属于长三角都市圈,而深圳和广州属于珠三角都市圈。

然而,从本世纪初开始,土地资源瓶颈、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社会发展滞后、地域特色同化等问题的逐渐产生,为这些城市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在最近两年来,伴随着人工成本急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才引进难度大等因素,中国更多地区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发展的难题。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使中国很多制造业城市的人口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比如自从页岩气实现了大规模开采以来,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能源依赖逐渐降低,而这也从能源消费和投资的两个层面加大了美国国内需求,并拉动了美国经济发展。就在最近,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的企业,包括福特汽车、摩托罗拉、苹果等公司将部分甚至全部生产线迁回美国。今年9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回流。受访的200家大型制造企业当中,21%的企业表示已经开始或预备在两年内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搬回美国,31%的企业开始考虑回流。据统计,过去几年里中国最低工资标准一直保持着15%至20%的增幅;相比之下,这两年美国时薪增速只有1.6%。目前美国制造业的薪资总成本只比中国高出20%,

2013年8月,美国安全智库Stratfor Global Intelligence的报告称,由于中国面临制造业成本高企的压力,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多个国家都希望今后在全球制造业领域有更大的发展,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墨西哥、尼加拉瓜、多米尼加、秘鲁、孟加拉国、缅甸、老挝、越南等16个国家认为,中国曾经是适合采购和制造业的极佳目的地,但是这种高增长和低工资的时代已经终结,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开始削弱。

此外,3D打印、工业机器人、云设计、云制造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也使得制造业的形态和全球格局正在改变。目前,三维数字设计已经在部分电子产品、生活耐用品和高端武器制造领域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催生和建立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的技术革命正在重新塑造制造业的灵魂。当规模、效率、设备、工艺等旧的核心元素被取代后,中国制造业城市就可能爆发全面的危机。而这种危机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实一直就在酝酿之中。而在最近的5年里,我们已经经历了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数以千计企业的倒闭,纺织、建材、化工、机械加工等传统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德勤最新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全景追踪报告(2013年第二季度)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加之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活力,中国制造业的寒冬季节正在来临。德勤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光学组件、显示器件、电机、珠宝首饰、航空航天设备和环保设备这些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相对看好,但与此同时,纺织服装设备、商用载货车、工程机械、船舶制造和重型机械等制造业行业将受到经济不景气、产能过剩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前景不容乐观。

近日,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要通过改革和其他的一些手段,来促进整个制造业的活力增长。而随着制造业的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面对着巨大的转型和升级压力,中国制造业城市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发展与制造业相关联的业务,才能突破当前发展困境、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由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

中国传统的制造业思维是企业仅提供物品,依靠规模效益来获得利润。但这种“多产多销”的赢利模式也让中国在世界经济壁垒面前屡屡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当中国的制造业还在坚守着原有的思维固步自封时,外界却有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有些制造业企业甚至彻底转型不再卖物品,而是卖物品的功能或服务。纵观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的道路,一批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城市,如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芝加哥、日本的大阪等,如今都从制造中心的位置逐步发展成为各国的服务业中心城市。这种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巨大转变,无疑也给中国处于困境中的制造业发展的新希望。

nlc202309040509

以蓝色巨人IBM为例,从卖计算机到卖软件再转型到卖服务,IBM经历了3次转型。现在IBM的产品中60%为服务,20%为软件,20%为硬件。那么IBM怎么卖服务呢?看一下IBM在中国做了什么。IBM曾根据广东省区域内的整体经济总量、人流(客流)总量、房地产销售均价、门面租金水平等为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做了全省支行布局选址方案;为中国的电力部门定价提供解决方案,还为各省市提供交通管理方案。如今IBM正倡导着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潮流,其在IT服务业所取得的成就也促使着它不断推进第三次转型的行进。

美国的通用电气(GE)是世界上著名的消费电器、工业电器设备以及航空仪表、武器制造商,而如今,GE已经发展成为集商务融资、消费者金融、医疗、工业、基础设施和NBC环球于一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媒体和金融服务公司。目前,GE每年的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比如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其核心业务是通过提供购车贷款,来协助通用汽车经销商筹措库存汽车所需的资金,并且提供给零售客户多种多样的贷款,方便客户购买或租赁各类新、旧通用和非通用品牌汽车。迄今为止,GMAC 已向全世界逾1.5亿辆汽车发放了超过1万多亿美元的融资贷款。

在化学品制造领域,美国汉斯(HAAS)公司的历史超过了100年。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HAAS就开始由制造化学品向化学品服务提供商转型,并为客户提供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在中国,汉斯(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提供的化学品管理服务项目,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质量要求,还使上海通用4年内平均每年使单车化学品使用量下降了15%。汉斯建立的化学品使用跟踪及报告系统,则保证了自己化学品的库存和工业生产的废弃物都有减少,目前汉斯服务收入已超过总收入的90%。

不仅仅是这些大企业,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都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服务型制造,也就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实际上,服务型制造正是当今知识经济发展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条件下的产物。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服务型制造兼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征,其不仅可以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更注重多样化的心理体验,实行小批量生产;而且作为一种新型的制造模式,企业可以采用虚拟化的网络制造环境,以长期的服务活动形成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此外,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企业的利润不仅来自一次性产品销售,还可以通过出租、租赁、共享等方式获取价值,是一种持续的服务型交易模式,而这正是服务型制造的魅力所在。

服务型制造:国家的政策方向

服务型制造进入国人的视野,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学术领域的研究。但受限于产业发展水平,服务型制造在中国实践中应用一直较少。如何推进服务型制造的具体规划实际上也被列入政府智囊的研究范围。而在“十一五”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升,这也给服务型制造的应用提供了时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杨青山指出,现代工业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历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工业化、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四个阶段。而中国的制造业城市也基本走过了轻型工业化、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着以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转型的技术集约化方向发展。而这个阶段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中国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半导体、医药保健、生物科技、新材料、光电子与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核应用技术等产业都有了大跨度的进步。当制造业因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水平的提高需要跨入一个新的“世界”时,服务型制造就以其恰当的方式进入了国家的政策方向中。

在中国《“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就将“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列为基本要求,明确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力。

同样,《“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也明确指出“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的发展导向。同时,还明确了“十二五”末应达到的目标,即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在行业和企业初步形成现代制造服务业产业,大型骨干企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5%以上;形成一批以现代制造服务业务为主业的现代服务型企业,这部分服务型企业的收入占全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为20%~25%。目前,这样的生产型企业重点包括5个领域——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制造业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制造业服务化。显然,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已成为中国机械制造业,包括电气设备制造行业“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服务型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说,服务型制造基本包括了三层含义:第一,是传统的制造型企业注重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生产制成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售后服务环节,从而增加企业的附加值;第二,原本依附于制造型企业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售后服务等部门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逐步独立,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本企业或产品,而独立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业态。最后,随着制造企业的发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开始进入产业链的衍生环节或增值服务中。而在最近,中国服务型制造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很多地区开始注重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并建设了一批区域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

2013年6月21日,江苏省首届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周在昆山落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节能服务、融资担保等领域成为主角,合同金额总数达6亿元的20个项目现场成功签约。“一头连着制造业,另一头连着服务业”的“服务型制造”也成为江苏省产业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江苏企业正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服务型制造正在成为他们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nlc202309040509

福建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福建省首位。福建泉州曾经以服装站稳市场,而在目前,泉州正在以服务型制造为抓手,不断吸收和消化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的纺织工业技术和服装设计能力,吸引了众多的企业、设计师和时尚媒体到泉州来参展。服务型制造的推进,也让卡宾、爱登堡、富贵鸟、七匹狼、佐岸等众多一线品牌不断做精做细,在运动休闲和商务休闲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在浙江,为了配套服务型制造的发展,目前有超过10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正在规划建设。这些示范区积极顺应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需要,纷纷将金融、信息、科技、物流、商务、营销、会展等重点领域纳入到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内,积极推进区域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众多的企业也开始思考如何从服务型制造迈出自己的新步伐。比如始建于1968年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陕西鼓风机集团为顾客提供的系统方案,不仅包括设计系统、成套供货、远程设备状态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备品、备件、零库存、金融融资等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了由单机供应商向系统供应商的战略转型。以陕鼓集团为宝钢提供的能量回收透平装置(TRT)工程成套项目为例,陕鼓集团向宝钢除提供传统意义上的TRT主机外,还提供了配套设备、厂房、基础及外围设施建设,提供高炉煤气余压余热回收发电功能装置。

陕汽重卡是中国销售各类改装车、半挂车的著名企业。该企业目前除了整车销售服务外,还为用户配备了天行健车联网系统、融资租赁解决方案等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形式。配合经销商、服务商、能源供应商、物流企业进行包括二手车服务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服务,陕汽的服务型制造已经真正实施落地。陕汽重卡也从单纯的卖整车,发展到从整车到售后金融服务的一揽子产业链的建立形成,陕汽重卡的市场也越做越大。

目前,中国的西安、上海、重庆、青岛、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正在积极进行服务型制造的试点,以此来促进中国制造业和相应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西方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实行服务型制造,不仅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上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提高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所以为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中国服务型制造业的理念和精神还需要不断延续,这样中国制造业城市的转型之路才会越走越顺。

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探索 篇12

(一)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养老问题凸显

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 我国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口迅速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总体生育率下降到较低水平, 有些地区甚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人口再生产类型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这些成果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 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 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点晚, 但速度快、来势猛、规模大, 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的较快。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全面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二)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不能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养老更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职能。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 独生子女数量增加, “4.2.1”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 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 他们除了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在有些情况下, 他们不是不想尽孝道, 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得家庭规模缩小, 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日渐提高, 随着这些空巢老人年龄的增长, 生活越来越不能自理, 而其子女又没有精力进行全方位的照料, 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 宏观的社会养老事业发展不足

目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有所不同,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迎来了人口老龄化,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 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 没有能力建立发达国家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覆盖面较小, 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较低, 社会养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社会养老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式下所形成的“空缺”, 寻求和发展弥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足的新型养老方式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 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

介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养老和微观层面的家庭养老之间, 中观层面意义上的社区成为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 社区是连接社会和家庭的纽带, 社区养老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对老年人而言, 社区是他们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和最理想的活动空间, 开展社区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设施, 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发挥老年群体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 使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就业岗位, 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够再就业, 为社区的老年人进行服务等。社区养老的内容丰富多彩, 能有效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部分人民群众没有意识到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为主, 社区相关管理服务部门也没有没有把社区养老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 服务意识淡薄, 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 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少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大多针对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主要偏重于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 服务形式单调, 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的老人, 都有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社交文体等多方面的需求, 社区提供的保健、心理咨询、思想疏导、文化教育方面的服务项目少, 且开展的形式较单一, 内容不丰富。

(三) 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服务质量不高

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是制约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目前, 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多是一些下岗人员, 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此外, 养老服务职业化程度不高, 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稳定性, 服务人员临时性和流动性较大。以上这些不仅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 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 社区医疗有待加强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 身体较其他人群虚弱, 易生各种疾病, 是医院的常客。但同时老年人体质较差, 尤其是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 在城市公共交通拥挤的情况下, 外出困难, 即便到了大医院, 大医院看病手续繁琐, 做各种检查排队等候的人多, 老年人经不起折腾, 就医困难重重。在自己的家门口看病, 能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尤为重要, 社区医疗有待加强。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把其列入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 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 并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搭建参与渠道和创造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各年龄层次的人及各种组织参与, 发挥社区互助功能。通过宣传使群众意识到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发动邻居、家庭、老人等社区力量, 发挥邻里间的互助作用, 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少的根本途径之一。

2. 做好宏观规划, 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社区养老的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需求, 又要发掘潜在市场, 既要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又要考虑服务对象的支付能力, 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给予老年服务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其运营成本, 使其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 费用酌情适当减免。

此外,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 给予财政支持, 建立专项基金,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助, 保证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二) 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1. 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 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第一, 对于高龄老人,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 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第二, 对于中龄老人, 生活基本能自理, 但又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 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第三, 对于低龄老人, 生活能自理, 精力充沛的老人, 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提供娱乐、教育方面的服务,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第四, 对于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 这部分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 应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保障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 同时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 使他们得到精神慰藉。

2. 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后, 精神慰藉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人退休后, 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 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造成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有效的弥补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 要加大社区娱乐设施建设, 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 定期在社区开展一些文艺表演、比赛或作品展览活动。还要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 尽可能的消除他们与年轻人的“代沟”, 利用社区现有的学校、教师资源, 开设书法、画画、学琴、唱歌等兴趣培养班、老年保健班、老年网络学习班等。

(三) 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要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可或缺。首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使服务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要从专业院校吸收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以充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骨干。充分调动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知识和技巧培训, 分批选送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人员除了具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外, 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份工作, 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思想动态, 积极与老年人进行沟通, 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四) 加强社区医疗水平

老年人大多体制差、患病多、行动不便、收入低,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 社区医疗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服务, 是社区医疗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医疗不应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是做好服务工作。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对本社区实行全覆盖, 建立老年保健站、老年康复中心, 实行巡诊制度、义务检查制度, 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疾病预防讲座、养生知识讲座。此外,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与省属或市属综合性医院紧密联系, 综合性医院派资深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 以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看病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1.

[2]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欧莹莹.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上一篇:基层儿科下一篇:猪病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