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制

2024-11-02

猪病防制(通用6篇)

猪病防制 篇1

近几年来随着党富民政策的深入人心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养猪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亮点。由于饲养条件的改善和优良品种的选择再加上市场价格的稳定, 养殖场 (户) 在饲养、经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个别经营者和养殖场 (户) 忽视依法制疫的重要性, 引种渠道杂乱, 防、检、消毒不到位, 局部地区出现生猪疫病多、死亡率高的现象。因此必须针对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 促进养猪生产健康发展。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违法调运生猪, 造成外源性疫病流行

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的有关规定, 跨省调运生猪必须到调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审批手续, 经调出地动检站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调进饲养场要隔离观察21 d, 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但有些养殖场和经营户既不审批也不了解调出地动物疫情的流行情况, 盲目违法调运, 到场后也不进行隔离观察就混群饲养, 以至异地病源被引进猪场爆发疫情, 造成严重损失。2009年5月运城市某猪场从外地调运仔猪116头和猪场原有猪 (342头) 混群饲养, 第3天发生了猪瘟和附红体混合感染 (死亡率52%) ,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十几万元。

1.2 法制观念淡薄, 随意处理病死猪

农业部和各级政府多次发文强调, 严格对病死猪采取“四不准”处理:“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 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但有个别饲养场将病死猪饲喂猫狗或随意丢至垃圾堆污染环境, 有的以减少经济损失为由, 逃避动检部门的监管, 偷售病、死猪。

1.3 防疫措施不到位, 猪病防制工作失控

每个养殖场应根据本场实际制定隔离、消毒计划和免疫规范, 这样才能有效做好猪病防制工作。但有的养殖者认为只要打了防疫针就什么病都不怕, 就盲目加大疫苗剂量, 也不按规程进行免疫, 以至造成免疫麻痹或免疫空挡而引起疫情;有的养殖起不到有效杀灭病菌的作用;有的养殖户滥用抗生素引发猪只产生抗药性而影响治病效果, 同时兽药残留也会影响猪肉的产品质量。

1.4饲料管理不科学, 生猪抗病力差

科学饲养和优质饲料是提高生猪生产性能和抗病力的关键环节, 但有的养殖场管理粗放, 饲料收购、存放管理不到位, 以致引起猪只易发呼吸道疫病和中毒病。2009年运城市盐湖区就有两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因霉玉米中毒引起猪拉稀, 严重的导致其流产和死亡,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5防疫体系不健全

乡镇兽医人员承担着生猪防检、消毒和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任务。但相当一部分人员的工资不能足额发放, 有的甚至无工资, 这直接影响着生猪防疫和产地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承担着疫情外堵的任务, 但有的上岗人员无编制、无工资, 无执法标志, 要做到坚持24 h值班和规范执法, 实属不易。

2对策

2.1提高动物防疫法制意识, 依法制疫

各级动物防、检部门要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山西省动物防疫条例》的力度和广度, 提高全民动物防疫的法制意识, 使大家对“饲养动物要防疫、动物流通要检疫、科学管理提效益、合理用药优产品”形成共识。同时强化动物检疫工作, 加大执法力度, 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 以典型案例来教育群众。同时强化动物及产品经营户和饲养场 (户) 的监管、促使其认真贯彻“一法一例”, 规范饲养, 守法经营。

2.2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疫源外入

从外地购猪, 第一有可能买进病猪, 第二由于长途运输、粗暴驱赶、环境改变等应激反应导致猪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疫病 (如猪附红细胞体病、大肠杆菌病) 。如确需从外地购猪, 首先应了解当地有无传染病发生, 购进后必须在隔离圈观察21 d, 确认健康后方可和原有的猪只混群, 以防引进疫源在猪群中扩散。同时要给购进猪的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和抗生素。

2.3 做好免疫注射和环境消毒工作

免疫注射和消毒是猪病防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各养殖场 (户) 要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和本场的动物防疫条件,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认真扎实地做好预防注射工作, 并按照国家规定给猪只佩带免疫耳标。同时做好注射部位、注射针头和猪场环境消毒工作, 坚持“一畜一针”, 特别是在发生疫病紧急免疫时, 防止注射针头带毒传染疫病,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4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饲料品质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提高饲料品质是为了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也是猪病防治的关键环节。各养殖场 (户) 要对猪只做好夏防暑、冬保暖的措施, 按照大小强弱进行分群, 定时定量饲喂, 舍内经常通风, 减少有害气体。选用营养均衡的优质饲料对猪只进行饲喂, 可以提高其产仔率、产肉率和抗病力, 从而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2.5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旦猪场发生疫病, 养殖场 (户) 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报告,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病死猪要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坚决不准将病死猪随地乱扔和饲喂猫狗, 并对圈舍、场地和饲养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2.6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健全基层兽医队伍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养猪业的扶持力度,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扶持养殖场 (户) , 尽最大努力解决基层兽医站、检查站上岗人员的编制和工资问题, 提高养殖户和基层防检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有效防控生猪重大疫病, 保障广大群众吃上“放心肉”。

猪病防制 篇2

目前, 多病原混合感染已成为猪病发生的主要形式, 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不象单纯感染那么典型, 同时, 非典型病例的出现, 使得猪病诊断更加困难。临床实践中, 猪病诊断方法有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病理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但是, 基层兽医常用的方法仍是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或病理学诊断, 有些甚至不会病理解剖, 因此, 诊断只凭经验, 结果可想而知。疾病诊断是治疗的前提, 若诊断错误, 治疗则谬之千里。因此, 当前猪病治疗难的主要原因就是诊断困难。基层兽医应拓宽疾病诊断思路, 在掌握传统诊断方法同时, 猪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将是今后猪病诊断的重要方向。实验室规格不必太高, 能进行常规细菌病和寄生虫病诊断, 能利用诊断试剂盒、试纸等进行快速检测即可。

2 混合感染治疗困难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之一就是多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 如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病毒、病毒与病毒或与寄生虫等。猪一旦发病, 多为混合感染。多重感染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诊断和防治的难度。同种治疗方法在单纯感染和混合感染病例上呈现出的疗效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多细菌共存, 其中一些细菌能抵御或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 是共生菌得到保护。更为重要的是混合感染常使抗生素活性受到干扰, 体外药敏试验常不能反映出混合感染病灶中的实际情况, 故增加了治疗难度。在这方面应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增强猪体抵抗力。要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 科学选择和使用消毒药。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和猪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 不可盲目照搬。

3 免疫抑制病危害严重

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 导致机体对抗原应答能力下降, 对疾病敏感性增强的一种免疫异常状态。引起免疫抑制的病因有非传染性因子和传染性因子两大类。非传染性因子有霉菌毒素、营养缺乏、药物因素、及应激因素等。传染性因素有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病毒等。免疫抑制因子会破坏机体免疫系统, 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免疫应答紊乱, 增加了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使得在治疗时初应对因治疗外, 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尤为重要。因此做好免疫抑制的预防接种, 禁喂霉变饲料, 使用免疫增效剂提高机体免疫力。目前, 免疫增效剂有中药制剂, 以多糖成分为主, 如黄芪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等;细胞因子制剂,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及植物血凝素等, 均可激活细胞免疫活性, 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卫生消毒, 减少应激, 给生猪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4 有些病无药可医

猪病根据病因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和产科几大类, 其中传染病较多。到目前为止, 许多传染病无有效治疗药物, 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因此, 对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 治愈难度大。因此在猪病方面要做到预防为主, 在做好饲养管理同时, 可用疫苗免疫预防, 减少此类病的发生。一旦发病, 以控制继发感染, 提高机体抵抗力为主, 同时, 疫苗紧急免疫接种是控制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5 兽药质量存在问题

目前兽药质量,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产和流通假冒兽药、添加违禁药物成分、含量不足、有些甚至查不到药物成分、包装标识药物与实际所含药物不同、添加不明物质, 干扰兽药的正常检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要选择信誉度、知名度高的兽药厂家。同时兽药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 严禁假冒伪劣兽药的生产流通, 同时密切关注农业部发布的不合格兽药企业名单和产品名称。

6 用药不当

控制猪病, 诊断是基础, 药物是关键, 治疗是目的。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 即使药物质量合格, 如果用法不科学, 也得不到好的疗效效果, 增加治疗难度。一是给药途径不当, 以“高热病”为例发病后多为减食或拒食, 此时若以拌料方式给药, 肯定达不到治疗效果, 若改为注射加饮水的方式, 效果会更好;二是疗程不够。考虑到费用问题, 有些人在治疗时, 往往是病情稍好转即停止用药, 导致有效药量维持浓度时间较短, 引起复发, 同时还可产生耐药性;三是盲目联合用药。药物之间存在协同、拮抗等作用, 配合得当疗效增强, 相反疗效降低。四是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出现了“超级细菌”,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增加治疗难度。对此, 兽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兽药监管, 要严格按照药物特性、作用机理、适应症、作用用途及禁忌症来选择和使用药物, 保证以合格的药物, 合理的用药次数, 充足的疗程, 合理的配伍, 才能提高疗效。

7 细菌产生耐药性

目前由于养殖户抗生素滥用, 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普遍。以链球菌为例, 分离株对耐药性非常普遍, 耐药谱广, 所有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均有耐药性, 耐药率为100%;对强力霉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具有高度耐药性。耐药菌株的出现, 使得选择药物很盲目。因此要做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会大大提高疗效。

8 猪病防制观念不正确

猪传染病控制原则是: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 防重于治, 防治结合。其中预防是根本, 治疗时在前期预防不奏效的前提下, 所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但是许多人对传染病的防治认识存在偏差, 割裂了防治之间的关系, 认为传染病是可以治疗的, 把平时的工作重点放在治疗上。淡化了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等综合措施。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防疫意识, 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来控制传染病。同时发病后控制的原则是:以保护假定健康猪为主, 以密切观察、控制可疑猪为重点, 以治疗病猪为关键。

9 猪病出现新变化

随着现代养猪化的发展, 猪病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也增加了猪病治疗难度。一是有些传染性病无药可用, 无疫苗可防, 控制难度较大, 如圆环病毒、肠道病毒感染;二是表现形式呈现出非典型化和亚临床感染, 而典型与非典型病例在治疗方案上存在差异, 治疗难度加大;三是“综合症”疾病相继出现, 如呼吸道综合症、繁殖障碍综合征, 病因复杂, 治疗难度增加;四是老病新形式。如高致病蓝耳病度变异株引起的蓝耳病、肠型伪狂犬病等, 由于病原变异, 或环境应激因素的影响, 使得疾病表现日益复杂, 诊断和治疗难度加大。同时有些疾病发生后呈现出败血症, 也是治疗难的重要原因。对此兽医部门要加强对猪病疫情的监测和通报,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基层兽医要善于观察、总结, 要与高校、科研部门积极合作, 对“新病”开展及时的研究, 在最短时间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1 细菌内毒素是猪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家兔胀肚病防制 篇3

该病在平坝、丘陵区均有出现, 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尤以喂全价饲料, 不喂青草的规模化兔场多发。该病主要发生于1 kg左右的兔, 严重时成年兔也可发病。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 病兔精神萎靡, 皮毛粗乱, 腹部逐渐胀大, 手弹腹部, 发鼓音。病兔采食量逐渐减少, 直至废食, 其排粪减少, 病后期部分兔拉稀或排胶冻状粪便。病兔体温不升高, 病程2~4 d, 患病后兔多数死亡, 死亡率为95%以上。

3 剖检变化

胃臌胀, 胃内积食少, 部分兔胃黏膜有溃疡。小肠内有大量气体, 并充血扩张, 肠壁增厚。盲肠充气, 有较多内容物。结肠至直肠内充满大量白色或淡黄色的胶冻样物质;胃臌胀, 胃肠内有大量积食, 充满气体, 无胶冻样物质。肝、脾、肾等脏器无明显变化。

4 病因分析

4.1 导致兔胀气病的原因:

4.1.1 饲喂大量带露水或多汁的青饲料。

4.1.2 发霉饲料或腐败冰冻饲料引起发病。

4.1.3 易导致发酵的饲料, 如三叶草、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引起发病。

4.1.4 突然更换饲料或气候突变引起发病。

4.2 规模化兔场或以饲喂全价饲料, 不喂或少喂青草的养殖 (场) 户的兔发生该病的原因:

4.2.1 饲草粗纤维来源单一, 豆科牧草含量过高。

4.2.2 草颗粒或颗粒饲料中的粘土添加过量, 造成仔幼兔难以消化, 滞留在胃肠内的饲料发酵产气。

4.2.3 草颗粒或草粉质量差, 有霉变或结块。

4.2.4 配制的全价饲料能量、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不均衡。

5 防制

5.1 规模化兔场全价饲料中的粗纤维最好以杂草粉为主或适量添加部分苜蓿草, 这可改善胀气现象。

5.2 有青草的, 最好以喂青草为主, 并注意添加精料、补充料, 这可使胀肚病明显减少。

5.3 在饲料中添加脱霉素, 防止饲料霉变引起胀肚。

猪瘟病防制探讨 篇4

目前猪瘟的临床表现多以亚急性、慢性或非典型出现, 偶尔也会出现急性型。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但以春、秋、冬季多发, 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皆可发生。

1.1 局部地区较大规模的流行多见于非自繁自养地区, 在猪瘟流行季节调运仔猪可大批发病。症状比较典型, 主要症状是高烧不退, 粪便干燥, 后期拉稀, 呈黄色、绿色不等, 有时带血, 皮肤有出血点, 耳朵发紫, 死亡率高, 有时“全军覆没”。

1.2 商品肉猪在育肥过程中发病, 这是猪瘟在局部地区较大规模流行的另一种方式。这种病猪体重大多在30~100 kg范围内, 主要症状是高烧不退, 大便干燥, 较严重的皮肤有出血点, 病程几天到二十几天不等, 死亡率较低, 但影响生长发育。

1.3 猪群内有零星发病的猪只, 病猪体重大小不等, 有的有发烧、不食、便干、精神不振等症状;有的则无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去, 或者只有轻微的食欲不振、精神差、大便干等现象, 往往被忽略, 次日既死去, 偶尔可以耐过。1.4猪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猪肺疫等疾病通常能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常能与猪瘟混合感染或并发, 所出现的症状因并发或混合感染疾病不同而不同。

1.5 隐性猪瘟, 多见于生产母猪, 感染母猪本身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往往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等, 或母猪产后无乳, 仔猪生后不久死于猪瘟。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在猪群中发现有高烧不退、便秘、皮肤有出血点等可疑病猪时, 应尽快就近隔离, 进行观察, 测温度和治疗。对于慢性的、非典型的应结合其他方法确诊。在诊断中, 应注意与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和败血型链球菌病相区别。

2.2 流行病学调查

初期应调查了解防疫注射、新猪引进、饲料来源、残羹饲喂和邻近猪群的健康情况;流行时, 应注意传染性、发病率、致死率、治疗效果和发病年龄。

2.3 病猪剖检

见有广泛的出血变化、淋巴结切面的大理石状变化、肾脏表面的针尖状出血、脾脏的丘状出血和边缘梗死以及回盲口附近黏膜的纽扣状溃疡, 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 可以做出较为确切的诊断。

3 几种疾病的区别

3.1 猪丹毒

在猪群中传播较慢, 急性的剖检可见脾肿胀, 肾瘀血肿大, 有“大红肾”之称。淋巴结切面不呈大理石状斑纹, 肠黏膜无显著变化。

3.2 急性副伤寒

最易与猪瘟相混, 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的猪, 发病率不高, 病程较长。剖检可见脾脏肿大, 大肠壁增厚, 黏膜显著发炎, 表面粗糙, 有大小不一、边缘不整齐的坏死灶。

3.3 猪肺疫

一般为散发, 急性的咽喉部肿胀, 有严重的肺炎症状, 呼吸困难, 口、鼻流出白沫。慢性的有呼吸道症状, 剖检可见肺脏与胸膜黏连, 有的还有心包炎变化。采病料做涂片染色镜检, 可以发现两极浓染的杆菌。

3.4 败血性链球菌病

常发生多发性关节炎, 运动障碍、鼻黏膜充血、出血, 喉头、气管充血, 有多量泡沫, 脾肿胀, 脑和脑膜充血、出血。采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可以发现排列成短链革蓝氏阳性的球菌。

3.5 弓形体病

主要发生于架子猪, 流行于夏季炎热季节。剖检可见脾肿大, 肝有散在出血点和坏死点。淋巴结肿大, 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肺出血, 有不同程度的间质水肿, 胸腔内有血色积液。采病料化验可以发现残月状或香蕉状的弓形体的滋养体。

3.6 附红细胞体病

初期皮肤发红, 后期皮肤发白。可视黏膜发黄、苍白, 淋巴结肿胀, 呈土黄色。采血镜检可以发现红细胞边缘附有虫体或血液中有散在的虫体。

4 讨论与体会

由于我国目前养殖业现状是规模化养殖和散养并存, 在防疫方面有些工作难以完全彻底, 再加上有些制度不健全, 兽医法规不能充分贯彻, 使猪瘟病原难以根除, 猪瘟还会不断发生, 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防制猪瘟仍然是防疫工作的重点之一。

4.1 目前猪瘟流行的原因

4.1.1 疫苗质量下降, 或疫苗保存、使用不当造成免疫失败而发生本病。

4.1.2 病毒的毒力增强或病毒变异时也会引起感染。

4.1.3 机体内的抗体水平下降到不足以抵抗感染时就会发病。

4.1.4 隐性感染的母猪, 有时也能足月分娩, 但所生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 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差, 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病死亡。

4.2 在防制上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4.2.1 加强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 以增加猪的抗病能力, 减少本病的传播机会。

4.2.2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4.2.3 加强种母猪的抗体监测, 淘汰隐性感染的母猪, 净化猪场。

4.2.4 加强对散养猪的疫苗接种工作。

4.2.5 加强检疫工作, 防止疫病传播。

4.3 发生猪瘟应采取以下扑灭措施

4.3.1 加强消毒, 避免猪只、人员的流动, 死猪要深埋, 病猪要隔离。

4.3.2 紧急接种猪瘟疫苗。假定健康猪接种4头份。

4.3.3 接种疫苗后, 给可疑猪和发病猪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对于潜伏期内接种发病猪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4.3.4 对于受威胁猪群、假定健康猪群和可疑猪群, 在上述处理的同时, 在饲料中按1%加入中药“加减清瘟败毒散”饲喂3~5 d。

奶牛布鲁氏菌病防制 篇5

1 病原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球状、球杆状细菌, 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无鞭毛, 不运动, 需氧。自然条件下该菌活力较强, 在日光直射和干燥环境下, 其抵抗力较弱。该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 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牛, 感染牛可长期甚至终身带菌, 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牛的乳汁、粪便、尿液、流产胎儿、胎衣及子宫分泌物含有病菌。

2.2 传播途径

本病经消化道感染最为常见, 其也可通过生殖道、呼吸道及皮肤、眼结膜引起感染, 种公牛可通过精液感染其他牛。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 短的半个月, 长的达半年、一年甚至几年, 有的可能终生潜伏而不发病。

本病可导致母牛流产, 流产前母牛阴道黏膜潮红, 病部有粟粒状红色结节, 从病牛阴道中流出灰白色、淡褐色、黄红色的脓性分泌物。流产胎儿多为死胎, 有时病牛也产下弱犊, 但其存活不久, 胎衣有的病牛可以正常排出, 但大多数病牛的胎衣会滞留并引发子宫炎。

4 诊断

4.1 流行病学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4.2 实验室诊断

4.2.1 病原诊断。

若分离到布鲁氏菌即可确诊。若PCR检测呈阳性也可作出确诊, 但须对其准确性作出评价。

4.2.2 血清学诊断。

主要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汁环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 其中,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作为筛选, 试管凝集作为确诊试验。

5 综合防制

5.1 规范引种

引种前须了解引入地的布病情况, 牛引入后至少隔离饲养30 d以上, 确认无病后方可混养。奶牛场应坚持自繁自养, 减少从外面引进奶牛。

5.2 加强监测

每年监测2次, 阳性奶牛及时淘汰。

5.3 严格消毒

鸽Ⅰ型副粘病毒病防制 篇6

导致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病原为鸽Ⅰ型副粘病毒,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鸡新城疫相似,故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该病潜伏期较长,其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本病各龄鸽均易感,以乳鸽敏感性最高,病鸽以腹泻和出现脊髓炎为特征。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

老疫区本病流行缓慢,鸽发病率、死亡率较低(呈散发性发病)。有些鸽场,成年鸽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只有乳鸽、幼鸽出现发病并大批死亡。

2临床症状

病鸽初期羽毛蓬松,缩颈,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继而一翅或双翅下垂,脚麻痹,排黄绿色水样粪便,其肛门周围黏有绿粪。有的病鸽阵发性痉挛,出现颤抖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鸽最后全身麻痹,衰竭而死。

一般幼鸽在感染后2 d左右死亡,成年鸽耐过者往往留有神经症状。

3病理变化

病鸽脑膜充血,有少量出血点,其实质水肿,食道有条纹状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肌胃有出血性溃疡,肠道出血,泄殖腔出血,脾脏肿大。

4诊断

诊断时应注意本病与禽脑脊髓炎及鸽副伤寒的区别。

禽脑脊髓炎患鸽有明显的震颤症状,剖检时可见病鸽腹部皮下和脑部有蓝绿色病变区,少数鸽单侧或双侧眼有同样的变色区。副伤寒患鸽有水样或黄绿色下痢及肢体麻痹等症状,但其无颈部皮下广泛出血及颅骨、肌胃角质膜下斑状出血,胰腺呈大理石状等病理变化,此类病鸽用抗生素治疗多有效。

5防制

防制本病可给鸽注射鸽Ⅰ型副粘病毒灭活油佐剂疫苗,疫苗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一般鸽在3周龄免疫一次,必要时一周后再免一次。如无鸽专用疫苗,可用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代替。

鸽发生本病后应尽早注射鸽Ⅰ型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或精制鸽Ⅰ型副粘病毒高免卵黄抗体,以提高治愈率。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措施,并严禁出售或引进种鸽。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鸽应进行接种,并对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鸽发病时,可用干扰素及抗病毒、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病鸽病情稳定一周后方可接种疫苗。

【猪病防制】推荐阅读:

上一篇:城市服务下一篇:液压传动装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