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

2024-12-07

新生儿科(共12篇)

新生儿科 篇1

新生儿科是一个高风险学科, 且无家属陪护, 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所有操作均由护理人员进行, 但在护理工作每个环节都潜伏风险。现分析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 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1 护理风险

1.1 感染

新生儿科危重病人多, 加上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下, 早产儿气管插管、反复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等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的机会。病房结构和设置不合理、通风不良、消毒不到位、床位之间距离较小、不同疾病患儿混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另外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疗用品消毒不严, 各种医疗器械, 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 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1]。

1.2 损伤

由于早产儿皮肤薄嫩, 易发生皮肤压伤性红臀。输液时高浓度液体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外渗致使局部皮肤坏死。洗胃、洗肠、洗澡时水温过高引起烫伤、使用热水袋烫伤、坠床等各类损伤及意外。足月儿指甲过长自行抓伤, 蓝光照射时眼罩脱落。吸氧不当造成的失明、氧中毒、肺不张、呼吸抑制, 因称重、沐浴、摄片、吸痰等使患儿脱离氧环境导致难以逆转的低氧, 严重可引起脑损害。辐射床应用不规范引起烫伤或复温效果不佳[2]。

1.3 胃食管反流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主要症状是呕吐, 但是大部分患儿 (特别是早产儿) 可无临床呕吐症状, 表现为反射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甚至猝死, 临床上对这种“寂静型”的潜在危险性应给予高度重视。

1.4 护理记录不周

护理记录不及时、漏记、记错、用词不严谨。

1.5 交接班不完善

交接内容不全, 重点不明确。

1.6 其他

调换床位、输错液体、新生儿被偷窃。新生儿肢体小、外貌特征非常相似、手条及脚条及易脱落, 在晨起沐浴、外出检查、入出院时调错婴儿, 入院时写错手条, 出院时抱错婴儿等。

2 防范对策

2.1 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实行保护性隔离

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做好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与监测, 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确保各项生物学指标符合要求。工作人员必做好新生儿室的物品管理, 床单布类天天更换, 奶具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高压消毒, 患儿的用物要求一人一用并要求经过消毒后使用, 尤其应留意对暖箱、蓝光箱、呼吸气囊、呼吸机管路等的消毒, 每周更换暖箱1次, 使用后终末消毒。各种穿刺、置管、吸痰应遵守无菌原则。医务人员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凡是进入新生儿室的人员一律要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帽子, 工作人员应定期健康体检, 必须无传染、感染性疾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配备足够的手消毒设施, 以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3]。

2.2 新生儿意外损伤的防范

(1) 静脉外渗:输液时加强巡视, 静脉注射部位尽量选择在四肢, 尽量选择使用留置较长的导管,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损伤或感染, 要求护士严格无菌操作。若外渗应停止输液, 拔掉留置针, 局部用50%硫酸镁纱布湿敷。 (2) 各种仪器探头应定时更换部位, 避免局部受压过久。新生儿置远红外线抢救台, 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避免烫伤。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特别留意耳后、皮肤皱褶处及臀部的清洁卫生。勤换尿布, 对已发生尿布性皮炎的患儿, 应暴露出臀部, 保持干燥, 局部可涂红臀软膏。在照蓝光前套好小手套, 以防婴儿指甲抓破皮肤, 眼睛用黑眼罩遮挡, 并妥善固定。确保眼罩不会脱落, 完全遮住眼睛, 又不会堵住鼻孔。睾丸受损尽可能选用小号一次性尿裤遮盖会阴部防止睾丸受损, 但也要注意充分暴露皮肤, 以免影响光疗效果[4]。

2.3 勤巡视, 勤观察

胃食管反流出现以喂奶后1 h居多, 也可发生于睡眠仰卧位及空腹。 (1) 体位疗法:可用30°倾斜的床上俯卧位或50°仰卧。 (2) 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变化, 及早发现呼吸暂停, 必要时予心电、氧饱和度监护, 床旁备好吸引器、氧源和复苏囊。一旦发生呼吸暂停, 立即取头低侧卧、拍背刺激后在大流量氧气冲吸口鼻下, 迅速用吸引器吸净呕吐物和分泌物, 同时予持续氧饱和度监测, 吸引后无好转则予复苏囊加压呼吸, 必要时配合胸外心脏按压或行气管插管。吸引时动作要轻快, 以免刺激迷走神经再次诱发恶心呕吐。 (3) 胃食管反流早期暂时禁食外, 根据病情及早采取合适的喂养方法, 进行耐心细致的喂养。不适宜奶瓶喂养的早产儿和重症患儿可采用经口胃管或经口十二指肠管喂养。

2.4 护理记录要真实及时完整

护理书写应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生儿情况, 防止忙于各种常规治疗, 使关键内容漏记。还有为了病历记录完整, 将没有观察到的内容做了记录, 记录的不完整、护理记录缺乏完整性、部分记录缺失, 尤其是关键的护理行为未做记录, 很可能被认为护理过失。记录要有连续性。护理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患儿病情、护理措施和效果, 但是护理记录中常发生有病情变化的记录而没有处理措施的记录。护士必须遵守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与医疗记录同步性为原则, 遵照医嘱、护理常规认真及时、客观正确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好各项记录, 禁止错记、漏记、涂改及主观臆造、随意更改等[5]。

2.5交接班程序标准化规范化

明确各班的责任, 避免工作中的遗漏, 可有效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从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新生儿没有表达能力, 护士既是患儿的监护人, 又是其治疗护理的实施者, 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护理缺陷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新生儿床旁交接尤为重要, 每天晨晚交接班时逐步对每个新生儿开包进行全身检查, 手条有无脱落, 信息是否准确, 交班的内容全面, 包括病情、治疗、特殊检查及特殊药物的治疗等及仪器的使用情况。

2.6 其他

给新生儿护理、洗澡、换衣服时严格查对手表带、以防抱错新生儿。患儿入院时检查手条并与家属认真核对姓名与性别, 办理入院手续后, 主班护士根据电脑制作手条及脚条, 系手条时与患儿再核对。住院期间保证新生儿手条完整。外出检查前后核对床头卡及手条是否一致, 浴前检查手条有无丢失, 沐浴应有秩序进行, 沐浴后认真核对手条, 确认无误后方可放回床位。沐浴结束后, 由第二人再次核对手条及床头卡。出院由2名护士一起检查全身并再次核对后交家属检查。严格探视制度, 严禁外人人内, 防止新生儿丢失。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连续系统地识别归类, 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和过程。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认真的工作态度、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专科技能, 将护理职业的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可以防范的。

参考文献

[1]杨婷璇.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8) :102.

[2]李亚洁.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8-920.

[3]张燕群.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5) :84-85.

[4]薛惠红.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 2008, 6 (11B) :2990-2991.

[5]邱美聪.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管理探讨[J].天津护理, 2009, 17 (5) :280-281.

新生儿科 篇2

新生儿科实习心得篇一

今天离开儿科了,真的很舍不得,现在想想也真不知道学会了什么,呵呵,应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吧!实习其实就得靠一张嘴,一双手,一双脚,和一个高度警惕的大脑。勤学多问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知识,有的时候忙了老师是不会主动教给你的,这些东西只有靠自己多问才行。要眼急手快,有活抢着干,多练习,大胆操作就行,什么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做多了自然而然也就熟练了。

勤跑腿,不怕吃苦,有些跑腿的活谁都不想干,其实多干一点无所谓,这样老师才会喜欢你,才会教给你更多的东西。要时刻保持警惕,干什么都要核对好,千万不能出差错,万一有个闪失受连累的是自己的代教老师,痛苦的是患者,自己既摆脱不了责任良心也会过不去的。要记住患者永远都是对的,就算他们错了,我们也得退后一步,态度一定要和蔼,在工作中就算再烦也不能带有任何情绪,多笑一下只会增加你的魅力,你并不会损失什么,将心比心,你对他们好了他们肯定不会骂你的。

忙的时候不止一个老师叫你,不止一个患者叫你,被吩咐干的事情一定要记好,要尽可能在最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动作麻利,走路轻快,不能颠三倒四干了着忘了那,刚开始的时候真的不适应,老是忘一些要做的事情,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做什么都是一种责任,借出去的东西一定要记好,真忙的时候可以用笔记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能为方便他们而承担本不需要承担的责任。

一定要记好一些医学数值和公式,还有所在科室常用药的药理作用,有些时候患者不懂会时不时问你的,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准确的回答,不能在他们面前难堪。不论什么时候口袋里一定要有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抽空一定要做笔记,虽然课堂上也学过,但必要时还是要记一下的,今天看了一个老师的实习笔记,比我记得好多了,以后得多像她学习。出科了,没机会练一下给小孩扎头皮和扎脚的针,没机会练一下扎留置针,没有转到新生儿病区学习一下,错过了很多东西,以后的实习生活中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老师争取,不能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要时刻记得护理理礼仪,仪表仪态,言行举止一定要端庄得体不能有损天使的行象,这样患者才会尊重你。

工作虽然很累很脏,但我依然热爱着护理工作,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一种幸福吧,嘻嘻,沿着南丁格尔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进呗...新生儿科实习心得篇二

记得在我的孩提时代有着这样的记忆:因为生病,心急如焚的父母把我送进了医院,本来就对医院有恐惧感,刚一进医院大门,就一直哭嚷着要回家,医生还说需要打针,于是在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的诱逼下,来到了打针的地方,就见有位阿姨穿立脚点白大褂,戴着白口罩,头上还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全身上下都是白色,一手举着针,一手拿着棉签,面无表情地来到了我的面前,我越发害怕,吓得一直往后退,虽然被父母强行按住身体,但还是不停地扭动,就这样,折腾了老半天,那阿姨急了,大嚷道:“你再动,再动就给你多打几针!”还边责令母亲将我按得动弹不得,现在想来,如果当时那个护士不是那么隐,而是微笑症鼓励我,也许我就不会那么害怕了吧!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慢慢地长大了,面对人生选择时竟然也戏剧化地做了一名护士,成了人们眼中的“白衣天使”,当我成为儿科护士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说:既然我也是一名儿科护士,就一定要用我的微笑来面对生病的孩子,改变我孩提时脑海中那咱面无表情,看上去让人生畏的护士形象。前不久,有一位6-7岁的小男孩的一句话让我更坚信我这样做是对的。第一次给这个小男孩做治疗的时候,我就像平时一样面带微笑一样走进病房,他就总是盯着我看,到了第二年,他哭吵着奶奶要找我给他打针,听他奶奶说本来有护士准备给他打针的,可他硬是不肯,握着小拳头不让人碰,偏要找我,于是我就去了,他看到我之后竟然不器了,只是乖乖地伸出两只小手由我挑选,我很诧异,为什么这个小男孩会有这样的举动,但当时没有问,只是在思考,接下来几天的治疗都由我为他进行的,可由于工作忙,打完了他的针,我便忙着我自己班上的事儿去了,好久没看到我,他就说打针的部位很痛,要奶奶找我去看他,我去了之后,边微笑着轻轻抚摸,边细声问道:还痛吗?他眨眨眼望着我说:不痛,其实一点都不痛。到了他出院的时候,我就问他,为什么每次打针都找我,而他说了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阿姨,因为我想看见你对我笑。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于是我越来越能够感觉出护理工作的重要必。曾经有人说过。“拉开人生帷幕的人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人也是护士。”是啊,在人的一生当中有谁会不需要护士的细致关心和悉心照顾呢?“护理工作是一门精细的世术。”护士要有一颗同情的心,要有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新形象的护士是会用她们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解除病人的病痛,用无私的奉献支撑起无力的生命,重新扬起生的风帆,让痛苦的脸上重绽笑颜,让一个个家庭都重现欢声笑语--”神话中天使的美丽在于她的圣洁与善良,而白衣天使的美丽在于温馨与微笑“。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想要塑造新时代护士的新形象就应该从心开始,从心做起!

人们常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人类情绪中的喜怒误用东都可以从眼神中表现出来,而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医务工作者炽热的眼神和那张被蒙在白色口罩后面真诚的笑脸,要塑造一个城市的新形象,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形象建设,更离不开一个个行业的新变化,卫生部门作为”窗口"行业影响和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新形象,要塑造医务人员新形象,离不开医生护士的共同努力,必须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敏的观察力,弃旧图新,锐意进取,并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奋力拼搏,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实践着护理模式由个案护理,小组护理到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及现在的系统化整体护理,不再是像以前那么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将病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进行护理。这每一个新的工作方式都是在原有护理工作方式的继承,者是为了让病人得到更全面,更整体,更系统化的服务!

作为新时代的护士,作为____医务人员中的一员,我一定顺应时代的要求,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塑造____医务人员新形象贡献一份力量,为提升____医务人员整体形象建设增光添彩,紧跟卫生改革发展的步代,为实现____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宏伟大业而努力奋斗!

新生儿科实习心得篇三

转眼之间2______年很快过去,回首过去,从医院建院至今,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相互帮助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实行感动式服务,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在思想道德方面:

热爱祖国,热爱医院,热爱科室,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政治和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涵养,完善基础,积极参加科室组织的专科理论知识学习,认真做好笔记,为工作服务病情观察提供理论指导。

在临床工作方面,总所周知,新生儿的特性,呱呱落地,一生啼哭在亲人们的喜悦声中出生,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护理这个可爱,浑身软绵绵的小家伙,如何喂奶,如何换尿布,如何观察,不管是早产,足月还是过期产,他们的抵抗力都低的多。也脆弱的多。作为一名新生儿科专科护士,无时无刻都在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他人请教,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工作能力,指导家属如何喂养,如何护理。而有些工作我从来也没有接触过,如疫苗接种,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及听力筛查,在不断的学习和请教中,渐渐的走上正轨,在新生儿抢救工作中,增加抢救意识,迅速,及时有效。抢救时做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及时的填写护理记录单,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到处理准确。

在新生儿的安全管理中,严格实行母婴同室,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避免呛奶窒息,避免坠床,抱错,无论做任何操作都有家人监督陪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诊疗护理的安全执行。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沐浴毛巾等一用一消毒,接触前洗手,有特殊感染的新生儿用物专人专用专消毒,做到无交叉感染。我们医院刚刚起步,新生儿科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发展。为了工作能顺利安全的进行。本人能和科室的同事团结协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度难关,并能和其他科室的同事团结协作,积极配合。

在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

如何防止新生儿科病房感染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新生儿科 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尤其是低体重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科病房由于以上所述的自身特点,防止医院感染是一个重要课题,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科病房防治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更显突出。

一、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1.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粘膜薄嫩,易于破损,本身处于不通风的房间,皮肤排汗不畅,容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尿布皮炎、红斑等,常发生在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医护人员和探视者常为传染源。

2.脐部感染: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垫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污染而发生感染。

3.口腔感染: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以出生一周以后及早产儿多见,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及带菌的医护人员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尿布。如果口腔护理不当,容易引起白色念珠菌入侵,并大量繁殖。

4.肺部感染: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能力降低,尤其早产儿吸吮力低,如喂养不当,极易发生误吸呛咳从而引发肺部感染。

二、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治医院感染的保障

1.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粘膜、肝脏、胃肠道或其它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2.坚持对陪人、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与患儿接触前要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坚持手消毒制度,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室之前,应先在洗手间用肥皂、刷子在脚踏式自来水下洗刷双手直至肘关节以上,在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常规床边手消毒。

4.坚持新生儿病房分区制度,新生儿住院期间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特殊感染与普通感染患儿分开。

5.坚持新生儿科病房每日的清潔工作分区进行,新生儿科病房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清洁卫生工具要分开,进出清洁区必须更衣换鞋。

6.坚持清洁卫生消毒制度,新生儿科病房每日通风,冬季2次,夏季4次,每次15~20min,不具备生物净化条件病房可采用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喷雾、乳酸烟熏、臭氧、空气净化机等方法消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每天用清水洗净的拖把拖洗地面4次,若有体液或血液污染地面需及时用消毒液拖洗。门、窗、窗台、墙壁、桌椅、台面用清水抹布擦洗,每日1次。新生儿床、暖箱、开放暖床、新生儿推车、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7.新生儿病室内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婴儿用的粉扑、油膏、沐浴液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奶瓶奶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双消毒,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特别注重细节检查,如蓝光箱排风口、灯管无灰尘,暖箱各窗户、湿化器、空气过滤材料、各衔接处严格清洗消毒,无污迹。光照疗法用眼罩、纱布、手套,每日消毒灭菌,纱布用后弃去。患儿出院后对使用的温箱、用具进行终末消毒。

三、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

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安全护理的基础,当护士的素质不符合护理工作的要求,就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作为护理人员,尤其要关注如下工作:

1.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如喂奶后必须为患儿拍背,并保持患儿头偏向一侧,多给患儿以爱抚。

2.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皮肤、口腔清洁、粘膜完整,感染性疾病应床旁隔离,自觉履行严格消毒措施。

3.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如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心肺复苏、鼻饲管置管、留置针静脉穿刺、头皮静脉穿刺、光照疗法等。

4.新生儿科病房的护士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对有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30~60min观察1次,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发现局部有渗出、留置针脱落等情况应及时拔除,气管插管患儿应及时观察插管位置,通气是否有效,每日进行口腔护理1次,防止口腔感染。

四、小结

新生儿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与能否有效防止新生儿科病房感染息息相关,做好新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就能更高效、更科学、更安全地防止新生儿科病房的感染。

绩效考核在新生儿科的效果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实际开放床位35张, 配备护士21人, 含护士长1名;年龄在21~38岁, 平均 (29.5±4.2) 岁;工作年限: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10人, 3~5年的5人, >5年的4人, >10年的有2人。将我科未实施绩效考核为对照组 (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 , 实施绩效考核后 (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为观察组。

1.2 绩效考核方法

1.2.1 建立绩效考核标准:

首先根据医院核心制度, 质量标准, 考核指标, 奖惩制度等一系列机制, 成立质控小组, 根据质量标准定期考核, 考核过程不断完善考核细则[2]。

1.2.2 设定护士绩效考核量化标准:

根据科室护士安排的不同班次计算基础分值, 原则上向晚夜班护士倾斜。并根据护理难度和分险设定加分项目, 并根据班次的岗位职责及新生儿特点制定质量控制扣分标准。

1.2.3 实施考核:

工作量表设计好后, 召开全体护士会议, 对工作量表的填写进行说明, 护士每月20日前交叉统计每日工作量并进行累计总结分值, 交由护士长核查, 护士长计算出工作量化的奖金, 并根据文凭职称、年资等进行考核。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的评分, 含基础护理、优质护理服务、病历书写、消毒隔离、病区管理五项, 每项满分为10分, 取整数分。满意度调查由患儿家长满意度和医师对护士护理工作满意度两部分组成。家长满意度采用本院优质服务办公室统一制定发放的调查表, 由护士长发给每一位出院宝宝家长实施, 两组均于实施前后各发放30份并100%有效收回。医师对护士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式调查问卷, 两组均于实施前后各发放30份, 均100%有效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有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两组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绩效考核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五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实施绩效考核前后患儿家长和医师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儿家长满意度和医师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优质护理要求以患者为中心, 强化基础护理, 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 深化护理专业内涵, 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其关键在于加强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而系统、客观、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则是落实优质护理的根本所在[3]。通过我科绩效考核的实施, 笔者体会到如下几点。

3.1 绩效考核提高了护理质量、患儿家长及医师满意度。

表1和表2显示, 绩效考核实施后护理质量明显提升, 患儿家长及医师满意度提高。绩效考核的实施明确了护士的工作职责, 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明显改善了护士服务态度, 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得到具体化[4]。

3.2 绩效考核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过去我们对工作量的考核很笼统, 只计算晚夜班的数量。

而科室内部在分配奖金的时候, 大都按资历、职称分配, 这样就没有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更是影响了年轻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愿做基础护理[5]。新生儿科属于无陪护病房, 护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尤为重要。绩效考核前护士缺乏主动性, 有消极怠工现象, 接待新入院患儿动作缓慢, 留取大小便标本时间长, 实施绩效考核后, 新生儿沐浴时间缩短, 留取大小便标本时间缩短等。说明护士工作态度发生了变化, 工作效率提高了。

参考文献

[1]何彩娣, 任蔚虹.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3) :1510-1511.

[2]冯美妍.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 (12) :1845-1847.

[3]谢智敏, 麻君.K PI绩效考核指标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体会[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2, 21 (11) :150-152.

[4]刘保萍, 陈海英, 雷华, 等.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1) :110-112.

新生儿科应急预案 篇5

新生儿科工作繁忙,突发事件多,应利用有限的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合理调配,建立预警机制以保证新生儿工作安全、正常、有序地运行。操作步骤如下:

一、建立以科主任、护士长为领导,全体医护人员为成员的医护人力应急调配小组。

二、报告程序:护士——护士长(姓名)、科主任(姓名)——护理部主任(姓名)、医务科(姓名)。

三、护士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由护士长统一指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各成员本着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服从护士长的调配,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

四、医护应急小组成员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遇到紧急情况,被调配人员须在半小时内到岗。

五、调配方案根据紧急事件情况、危重病例数、病情、医护人员现有情况来合理调配,必要时全科医护人员参加,统一服从调配,保障紧急状态下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具体安排如下:

1.新生儿科白班合理安排人员,3-4名护士,一名主管医师,保证每间一名护士,另备机动护士一名,负责配奶、加药、接送婴儿。

2.下午普通儿科护士做完治疗后,抽一名护士去新生儿科,协助送婴工作。

3.黄疸患儿流动性大,夜班医师早查房,力争在白班完成一切治疗,减轻夜班工作量。患儿数≤6个,开启一个蓝光室,7-12个,开启备用蓝光室,保证患儿治疗。

4.夜间值班护士每班至少2人,≥10个患儿通知姓名,≥14个患儿通知护士长姓名进行人员调配。

新生儿科 篇6

导读: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本文就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好的护理方案,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治疗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毕业论文范文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血管疾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Ⅰ组)、股动脉组(Ⅱ组)和肱动脉组(Ⅲ组)。Ⅰ组120例,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日龄(2.98±0.45)d,平均体重约(2850±158)g。Ⅱ组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平均日龄(3.14±0.53)d,平均体重约(2810±153)g。Ⅲ组120例,男性72例,女性48例,平均日龄(3.04±0.49)d,平均体重约(2840±160)g。3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血工作由一位操作熟练的主管护师负责,工具全部采用1ml注射器和7号头皮针,以排除操作者技术水平对结果的影响。

1.2.1桡动脉采血法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并感知桡动脉的走行、搏动感、位置的深浅和桡动脉的粗细。常规皮肤消毒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刺入,针尖斜面向上,见回血后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局部至不出血。

1.2.2股动脉采血法患儿取平卧位,脱去一侧裤腿,使下肢处于屈膝外展位,必要时臀下垫一小枕,助手固定患儿双腿,常规消毒皮肤,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1 ml注射器(自带7号针头)与皮肤呈90°或45°角进针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無菌棉球加压止血点至不出血。

1.2.3肱动脉采血法患者取平卧位,上臂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触及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使动脉在手指下方,在食指边的动脉搏动处,以30°~45°角进针,见有鲜红色回血时固定穿刺针位置,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点至不出血。

1.3评价标准观察3组动脉采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及淤血发生率、误入静脉率、患儿局部疼痛程度。根据CRIES疼痛量表[1评]分判断:重度疼痛指躁动、高调哭但不可安抚、痛苦表情伴有呻吟及生命体征改变;轻中度疼痛指皱眉、身体轻微扭动、无痛苦表情。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表1)

由表1可见: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22.32,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15.4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0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3组患儿血肿、淤血、误入静脉率的比较(表2)。

由表2可见:3组患儿并发症、误入静脉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18.52,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17.3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职称论文范文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03,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3组患儿穿刺时局部疼痛程度的比较(表3)。

由表3可见:3组患儿穿刺时局部疼痛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43.38,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33.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7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桡动脉采血安全,成功率高桡动脉采血选择桡骨茎突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明显搏动、触摸有条梭状感觉的部位作为桡动脉穿刺部位,位置固定,暴露好,并且桡动脉位置表浅,没有大的血管、神经与之毗邻,因此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十分安全。股动脉搏动虽然明显,但位置较深、搏动弥散、定位困难,而且股动脉穿刺点靠近股静脉和股神经,若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误抽静脉血或损伤股神经[2]。肱动脉搏动明显,易于穿刺,但部位深,毗邻组织关系变异较多,易误穿到正中静脉等[3]。

3.2桡动脉采血操作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采血部位在手腕,不必松解包被和衣服,卷起袖管,根据解剖位置取血即可。穿刺采血部位表浅,易于固定和触及,不易穿刺失败导致发生淤血、血肿。股动脉采血部位结构特殊,皮肤松弛,穿刺成功后很难固定,而且股动脉是大血管,压力高,穿刺后压迫不当易出现淤血甚至血肿[4];另外股动脉采血的时候,患儿需暴露面积大,但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会使体温下降甚至不升。肱动脉采血部位较股动脉浅而较桡动脉深,也较易形成血肿,且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在此穿刺易因动脉栓塞造成前臂血运障碍[5]。

3.3桡动脉采血省时省力,容易掌握股动脉、肱动脉位置深,患儿易激怒,四肢不自主活动多,操作难度大,往往需要2人协作,对初学者不易掌握。穿刺成功后难于固定,有时针头从血管中滑出导致采血失败,需反复穿刺。抽吸时必须换手,这样既给操作人员带来许多不便,又使患儿局部疼痛反应强烈。而桡动脉采血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同时采血部位表浅,易于固定,减少患儿躁动及哭闹,成功率高,1人操作即可,省时省力。

4小结

桡动脉采血比股动脉、肱动脉采血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小,且此法操作方便、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新生儿科 篇7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各项护理操作等各环节中可能导致医院和病人的各种损伤。在临床工作中,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 它常使医疗管理陷入医疗纠纷的困扰中[1]。新生儿科的患儿, 其生命脆弱, 疾病常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 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差错, 都可能对患儿造成不良后果。

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与处理, 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病人和医院造成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为减少新生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我科自年起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实施了风险管理, 从评估风险因素入手, 采取风险管理对策, 控制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为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412例患儿, 对照组为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室收治的386例患儿, 实验组发生4例 (0.97%) 临床缺陷事件, 对照组发生17例 (4.40%) 临床缺陷事件。按照统计学要求, 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识别新生儿科常见的风险因素

(1) 患儿识别错误:因手圈掉落, 护士混淆手圈, 未仔细核对床头卡, 凭印象给患儿系上手圈而致抱错患儿做检查。 (2) 管道管理不当:如鼻导管、胃管、留置针导管等脱落。 (3) 用药错误:在执行医嘱前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造成输液、喂药错误。 (4) 仪器管理缺陷:各类仪器设备未定期做好安全检查及保养维护, 而致使用过程中对患儿造成意外损伤[2]。 (5) 物理性损伤:洗澡时水温未控制好致冻伤或烫伤;头皮注射时剃伤头皮;股静脉采血时划伤皮肤。 (6) 观察巡视不到位而引起的意外伤害:蓝光治疗时, 眼罩固定不牢, 易脱出;使用复温床时, 复温探头脱落或被服遮挡, 导致不断加热, 烫伤患儿皮肤;对危重患儿的异常情况观察不仔细, 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并通知医生, 错过了处理病情的最佳时机;监护仪探头过紧致缺血性坏死;温箱断电而医护人员又不在场时, 新生儿易出现寒冷损伤综合征。 (7) 医院感染:医护人员操作前后或接触病人前后未认严格遵循洗手制度洗手;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 医疗用具未按要求消毒处理而致交叉感染[3]。

1.2.2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 收集现有的、潜在的风险信息, 对已发生的风险事件认真分析找出原因, 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并作出相应的防患或补救措施。

1.2.3 完善并规范护理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

(1) 护士长根据不同时段工作量合理调配人力, 防止医护人员忙中出错[4]。 (2) 规范医护人员职责, 修订各班工作流程, 制订紧急风险预案等。 (3) 将科室发生的缺陷事件及时上报, 对每起缺陷事件认真分析, 制定改进措施。 (4) 编写专科标准记录, 根据科室特点增设病情报告单、危重患儿送检风险告知书等需要家属签字的针对性记录单。 (5) 健全隔离制度:病原菌易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或医疗用品接触而相互传播, 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有急性传染病、皮肤等感染时应暂时调离;认真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确保各项生物学指标符合要求。

1.2.4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强化风险意识

针对临床先进精密仪器的广泛应用, 科室定期组织培训, 确保相关人员系统掌握仪器的操作事项。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现有知识加强和巩固、新知识和新业务培训及考核。对护士在工资待遇、奖金福利等方面给予保障, 尽量避免人员流失。护士是一线执行者、操作者, 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开展医学法律知识的专科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识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

1.2.5 完善查对制度与交接班制度

为了防止抱错婴儿, 每个新生儿在入科时系手圈, 贴头牌, 并盖好脚印, 对患儿做任何操作时, 都应严格查对, 确保无误时才能执行临床操作。每次交接班时一定要检查患儿手圈、头牌是否丢失, 一旦发生丢失或不牢靠应补齐。为了防止丢失患儿, 加强探视制度的管理, 所有出入口都应有相关人员把守, 仔细核查进出人员身份, 并时刻注意清点患儿总数[5]。

1.2.6 防止意外损伤

执行任何操作, 如遇患儿躁动时都应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协助操作, 比如抽血或输液等, 防止因患儿躁动而致针刺伤。做任何检查时, 检查台两旁应有防护栏杆, 或有人协助, 防止患儿意外坠落。使用蓝光治疗、复温床或温箱的患儿, 人力资源足够的情况下, 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守候,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人力不够责任人应不定时观察确保患儿安全如有意外事故发生, 应及时处理, 防止进一步损伤。

2 结果

例 (%)

经卡方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07, P<0.05) , 可以认为自新生儿科实行风险管理以来, 护理缺陷事件明显减少。

3 讨论

正确识别新生儿科存在的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前提, 新生儿是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 新生儿科除一般临床科室存在的风险外, 还有其特定的危险因素, 正确识别并分析新生儿科风险因素, 为实施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自我科室2008年1月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开始, 我科室医护人员素质及科室管理等方面有很大提高, 主要表现在: (1) 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不断加强, 能及时准确的识别临床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 能主动查找科室安全隐患及现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积极采取对策, 比如医护人员能较过去更多的巡视患儿, 患儿烫伤、寒冷损伤综合征等意外伤害从2007年的5例下降至2008年的2例, 明显减少, 患儿生命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 医护人员能较过去更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提高了服务质量, 由上表可以看出, 由于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引起的输液和服药错误从实施风险管理前的2例下降至实施风险管理后的0例, 明显降低, 更好的保证了患儿的用药安全。 (3) 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也有所提高, 逐渐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把患儿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 重视患儿及其家属的权利, 真正实现了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我科室风险事件发生率从实施风险管理前2007年的4.40%降至2008年的0.97%, 患儿得到了更优质更有效的服务。

综上所述, 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科室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能显著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但新生儿科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 为预防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仍需要不断地培训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不断地健全管理机制, 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淑萍.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 2009, 25 (10) :26.

[2]邓继红.浅析医院儿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14 (4) :45.

[3]冯晓英.儿科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9 (7) :112.

[4]薛松梅, 姬栋岩.儿科护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1.

新生儿科 篇8

1 影响新生儿科护理安全因素

1.1 护理人员素质方面

1.1.1 护理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使用, 护理技术的复杂程度不断增高,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牢固, 专科操作技能不熟练, 突发事件处理应变能力差, 仪器设备使用不当等。如病情观察不及时、医嘱用药规定时间未输入、臀红、脱管等, 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护理安全。

1.1.2 违反规章制度, 责任心不强。

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 护士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低年资护师缺乏风险意识, 对对规章制度掌握的不全面, 对核心制度落实未引起高度重视, 而且在工作中往往违背了基本操作规程, 简化流程, 执行走过场, 观察不仔细。如交接班不仔细、探视卡上的性别与事实不符而引起身份识别的纠纷、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等。

1.1.3

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 服务态度生硬, 沟通能力差, 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 未能体现急患者之所急, 想患者之所想, 慎独精神不强, 独立值班时工作做得马虎, 加之家属又不能陪在患儿身边, 满腹的担心、焦虑、疑问, 一旦治疗结果不理想, 家属可能为此为由而引发纠纷。

1.1.4 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因工作繁忙不能按时记录, 记录不符合规范或不完整, 记录中有涂改或与医疗记录不相符等;新入院的新生儿入院情况与家属交接不细致, 导致因某些入院前已存在情况引起不必要纠纷。

1.2 管理因素方面

1.2.1 人员配备不足。

未按床护比配备护士, 无法满足患儿等级护理和生活护理的需要;新生儿科护士除要完成大量的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任务之外, 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来完成, 护士工作任务繁重, 再加上倒班频繁, 导致护士身心疲惫, 稍有疏忽, 就容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

1.2.2 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 不到位, 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护理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级质量监控不到位, 质量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不到位, 质量问题反复出现。

1.2.3 设备、药械管理不规范。

新生儿科常用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不及时;使用工程中出现故障, 未能及时的发现和排除;抢救设备、药品的交接流于形式, 导致未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而影响抢救, 对新生儿的安全造成危害。

1.2.4 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

新生儿免疫功能还不成熟, 对环境中的传染性细菌没有抵抗力。来自医护人员和环境的因素、管理不当或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不严格掌握消毒药械的使用方法, 清洁工具重复使用都会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1.3 患者及家属因素。

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 基础护理难度高, 发生护理风险概率高, 如喂奶发生胃食管反流而窒息、抓伤、烫伤、暖箱、光疗箱箱温骤变均可导致事故意外;患儿病情重, 家属对不能陪在患儿身边表现不理解;重症监护设备的使用、新技术的开展和专人护理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 给患者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有的患者家属由于经济困难过分关注医疗费用, 特别是面临人财两空时, 借费用高为由与医护发生纠纷。

1.4 环境因素。

新生儿病房时患者集中治疗的地方, 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特别是早产儿, 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重要途径;重症监护病例使用医疗设备多, 侵入性操作多, 细菌菌株种植机会多, 易导致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 危及患儿生命。

2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2.1 营造安全文化,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安全意识。

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与目标管理和护理人员绩效挂钩, 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主动防范护理风险;鼓励主动报告医疗护理不良事件, 建立无惩罚性护理差错上报制度, 护理管理者分析不安全因素发生原因, 从管理、流程、制度上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2.2 坚持预防为主, 确保质量安全。

强化护理安全过程, 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 制定常规护理工作流程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等流程, 实施跌倒、压疮等重点护理风险的病情评估和新生儿出入室患儿情况家属书面交接, 设立护理安全重点提示、管路标识等护理安全屏障, 强化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和关键设备的管理;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重点患者的管理工作, 例如静脉输液外渗的管理做到按规定上报, 逐层查房, 将差错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2.3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保证护理人力需要。护理人员的数量上保证病床的需求, 普通新生儿病床与护士比例1∶0.6, 监护病房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1.5,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入院高峰期和危重抢救任务繁重时, 弹性排班, 合理调配。

2.4

加强护理人员的慎独修养和沟通能力等职业道德水平, 实施新生儿护理人员准入制度, 新生儿工作护理人员要求有3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患沟通中, 护理人员是主体, 同样患者家属也一个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积极完成护理过程, 尽到自己的义务。在新生儿入院时及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患者家属的知情权, 制作各种告知或宣教单, 能够站在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 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 避免因家属误解造成纠纷。

2.5 加强护士资格准入, 加强护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对新上岗护士从综合力、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 强化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指定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等, 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提高专科知识技能, 将护理培训与护士晋升、绩效、评优挂钩, 保证和提高培训的效果。

2.6 疑难危重患者护理, 层层落实把关。

建立疑难危重患者报告访视制度, 危重患者由科室填写报告卡, 护理部质控组现场查看并指导或组织副主任护师及专科护理会诊, 具体指导, 建立重危患者护理质控组, 每月对全院重危患者进行质量检查, 保证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

2.7防控医院感染, 做好重点监测。

病房按规范设置, 流程合理, 传染病、早产儿分区收治, 认真做好空气、物表、地面的清洁消毒工作, 清洁消毒用具做到洁污分开, 避免重复使用,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认真实施手卫生, 诊疗护理用品患儿专人专用, 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医疗设备的消毒管理, 实施医院感染重点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小结

新生儿科 篇9

1 存在的问题

1.1 普遍存在恐惧心理

由于新生儿病种复杂, 患儿病情变化快, 不易观察。除了生命体征的监测, 观察意识、瞳孔变化, 吸吮、哭声及肌张力的变化也很重要。一些患儿病情变化过程却不易观察, 对于实习生来说这一块非常薄弱。 认为新生儿生命脆弱, 病情变化迅速, 死亡率高, 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 从而对新生儿科实习失去兴趣, 积极性不高。

1.2 实习目的不明确

由于各院校实习大纲对新生儿科疾病要求较低, 市面上关于新生儿实习指导性书籍很少, 所以很多同学实习目的很不明确, 连自己想学哪方面的知识和疾病都不清楚, 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去实习了, 最后收获甚少。

1.3 人文关怀不够

大多学生认为新生儿不懂表达, 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 所以对新生儿操作动作粗暴, 手法不规范, 对新生儿的啼哭和反抗完全不理会, 甚至在没带教老师指教情况下擅自操作, 对新生儿的生命毫不尊重。

1.4 带教老师因素

由于新生儿科年轻护理人员多, 临床带教经验不足。新生儿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 日常工作繁忙、紧张, 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医疗形势, 对带学生不热心, 各种诊疗操作大都由带教老师自己完成, 学生只能一旁观看, 不能亲自实践和体会。

2 对 策

2.1 入科前的培训 培训内容: (1) 熟悉环境, 入科安全教育和制度教育; (2) 正确戴口罩、帽子; (3)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日常的常规护理; (4) 认识常用仪器及操作方法, 如新生儿保暖箱、红外线抢救台的简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5) 强化无菌观念及洗手依从性; (6) 介绍新生儿科的日常运作, 利用抢救成功的危重新生儿的图片和实例向护生展示, 让他们明白其实新生儿的生命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同时也和他们分享一些抢救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增强信心, 激发兴趣。

2.2 合理制订带教计划 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层次护生的实习要求及新生儿科的特点, 制订带教计划。护生在新生儿科共实习4周:第1周完成入科前培训;第2周由带教老师一对一进行带教, 能完成新生儿常规护理, 了解带教老师所管患儿的病种、治疗和护理方面的信息;第3周与带教老师一起完成所管患儿的治疗护理;第4周在带教老师的协助下完成新生儿留置针穿刺及各种管道的维护, 做到循序渐进。

2.3 转换角色, 细心呵护 护生对新生儿的人文关怀少, 捕捉一些新生儿操作时痛苦、反抗的表情和一些他们安睡或玩耍的情景让护生对比。再让他们和新生儿转换角色, 或当新生儿是他们自己的弟妹, 明白了新生儿也有疼痛和抗议的表达, 明白新生儿虽不会使用言语表达, 但更应受到细心呵护和尊重, 从而对患儿倍加关爱。

2.4 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床旁带教, 增加了教学模具和多媒体的应用。新生儿病情变化快, 表现复杂。把新生儿各种抽动的表现汇总及各种哭声如何观察等, 都做成多媒体由总带教进行讲解。而多媒体的使用把那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4 多给学生动手机会 新生儿科患儿涉及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内容都很多, 很多操作在其他科室不易遇到, 如新生儿的沐浴、喂奶, 呼吸机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和护理, 新生儿心肺复苏和护理,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机会也很多。由于家属不在病房, 一些纠纷可以避免。带教老师可以在充分示教的基础上,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使之以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2.5 加强与学生交流,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带教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掌握沟通技巧, 经常与护生交谈, 了解护生的心理问题, 指导其自我调试[1]。带教教师应正确引导, 使实习生既具有真诚心、爱护心、关怀心、同情心、忍耐心, 善于运用语言交流, 又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性交流,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虚心学习, 以提高沟通能力, 建立和谐关系。带教老师可以把自己工作的历程告诉他们, 让他们知道每个护士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倾听学生们的感受, 尊重他们, 使之能畅所欲言。

2.6 加强培训, 奖惩分明 一方面, 尽量争取更多机会到上级医院学习先进的带教方法, 定期请专家教授到医院进行临床带教指导, 提高带教老师的水平;另一方面设立竞争和奖惩制度, 每年让学生评出优秀带教老师和最不受欢迎带教老师, 分别给予不同程度奖励与惩罚, 这样可以提高各带教老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去。

以上只是在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的一点体会, 还要在日后的临床带教中不断地总结和改进, 更好地完成临床带教任务, 让护生学到更多实用的医学知识, 得到更多的临床锻炼, 为日后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科,临床带教,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新生儿科 篇10

关键词:循证医学,新生儿科,实习带教

新生儿学是研究新生儿生理、病理、疾病防治及保健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具有鲜明的特点。新生儿学原属儿科学范畴, 近十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现已形成独立的学科, 由于其与产科密切相关, 因此又是围生医学的一部分。

循证医学是遵循最佳科学依据的医学实践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临床医疗模式从长时期以经验为基础的医疗模式, 向以科学证据为基础, 以人群研究为当前最佳证据, 以病人为中心的循证医学模式转变。

在此过程中, 新生儿学引入了循证医学理念, 两者相互推动发展。因此, 如何在新生儿学临床教学中让医学生深刻了解该学科特点, 了解循证医学与该学科的依存关系, 并应用循证思维解决新生儿问题是一重要的议题。本文对此作一分析如下。

一、新生儿科的传统临床教学现状

在临床教学中, 新生儿科带教医师仍然采用传统新生儿学思维进行教学。传统的新生儿学中过分重视和强调个人的经验, 医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患者的期望而对具体的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很多医生缺乏对客观的证据探寻, 使用的证据是没有经过严格评价, 因此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片面性。新生儿医师普遍认为仅仅通过浏览文献就能更新知识, 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的研究和了解就足以指导临床实践;坚信仅凭个人经验和专业技能便足以解决所有临床问题。常见的做法是迷信专著及权威专家, 更有甚者把药品厂商的推介或广告作为证据[3]。不难推断, 带此思想的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带教时, 很难引导学生采用循证思维进行循证临床实践, 往往更倾向于采用经验性思想来教学。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和分布不平衡, 长期以来, 教学医院临床医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以满足病人的需要。另外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故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常常不足, 只能根据临床经验进行教学, 习惯于讲授式教学, 长于向学生分析疾病病因、病理生理变化、诊疗原则而忽略了启发式教学方法。长此可引发带习老师疲于应对, 带教积极性降低, 在实习教学中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最后, 一些客观因素也影响了新生儿科的教学。由于综合性医院的新生儿科是小科室, 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而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倒金字塔的社会结构, 父辈和祖辈希望寄托于子辈, 解释工作稍作不到位, 就会产生医疗纠纷。故从事此科工作风险大, 因此实习生常不重视在该科的实习。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背景、意义

循证医学的发起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于1996年指出, “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 对病人的医疗做出临床决策”。具体地说, 循证医学是基于现有最好证据, 兼顾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 进行医学实践的科学。循证医学通过临床医生查证, 用证的过程来实现“循证临床实践”。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当前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首先, 当针对某一问题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时, 应该参考低一个层次的证据:研究证据往往是有限的, 而实践经验是大量的、广泛的, 有时可能是唯一的证据, 尽管证据级别低, 但也可能就是当前最佳的证据, 仍然可以使用。其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 证据在不断更新,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进行终身的自我教育。

三、采用循证医学进行新生儿科教学

(一) 引导学生认识循证医学对新生儿科发展的影响

传统的新生儿学与其他临床学科一样, 是医生的知识经验在临床的再现、验证和重复运用的过程, 强调知识的吸收和经验的积累, 实质上属于经验医学的范畴。它以个人经验为主, 根据自己及前辈医师的经验、教材、期刊中零散的非系统的报道等作为处理病人的依据。由于诊治条件、经治医生水平的差异, 医生通过自己诊治的经历来积累的经验有所不同, 有时甚至有很大差别。这种医学实践行为是一种自发的、不明确的、不系统的, 其结果可能导致一些真正有效的诊疗方法因不被广大医生所了解而被长期搁置不能应用于临床, 而一些实际上无效甚至有害的诊疗方法却可能被长期广泛使用而得不到纠正。在临床医学中, 由于未能根据循证医学原理作出及时的、不断更新的系统评价而导致残疾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如泼尼松治疗有早产指针的孕妇可减少早产儿出生后肺透明膜病的发生, 降低30%~50%早产儿病死率, 临床上已经被常规使用。但在1989年以前, 由于未对该方法进行系统评价, 大多数医生并不知道其有效性, 结果使很多早产儿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

又如20世纪40~50年代, 新生儿医生发现让早产儿吸氧可以减轻呼吸困难, 于是常规性地给新生儿吸氧, 结果仅在美国就造成10000例新生儿因早产儿视网膜病而双目失明。直到1954年, Silverman通过随机对照研究, 才证实了是给早产儿常规吸氧造成血氧过高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7]。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 新生儿学迫切需要一种科学严谨的模式来指导儿科医生如何寻找并将最新、最佳的证据作为采取临床诊治决策的依据。

(二) 循证医学教学

循证医学实践可分为两种类型, 即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和最佳证据的应用者。证据提供者是由一批颇具学术造诣的临床流行病学家, 各专业的临床学家共同协作, 根据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对全球生物医学文献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及综合最佳研究成果, 为临床医生提供证据。证据使用者是从事于临床医学的医务人员, 应用提供者所提供的最佳证据, 理论联系实践, 制定医疗决策。我们所进行的临床循证教学主要是指最佳证据的应用, 即应用已有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循证临床实践的基本步骤涉及到五步: (1) 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 (2) 全面收集相关研究证据。 (3) 严格评价这些证据。 (4) 将研究结果用于具体病人, (5) 进行后效评价。循证实践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培训, 才能达到充分掌握和正确运用。

第一步, 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对初始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构建。因为研究者提出的临床问题可能非常通俗或模糊, 难以确定属于哪一类问题, 故难以据此查找证据。这就需要研究者将这些初始问题进行构建, 转变成易于检索到证据的问题, 其构建方式可以按照PICO原则 (四要素) : (1) P (patient/problem) :什么病人、何种疾病。 (2) I (intervention or prognostic factor or exposure) :采用什么干预措施 (针对治疗问题) /或预后因素 (针对预后问题) /或暴露因素 (针对不良反应问题) 。 (3) C (comparison) :干预措施与什么比较才显示有效 (对预后或病因问题则此项缺如) 。 (4) O (outcome) :希望疾病有什么样的改变。

例如:临床初始问题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亚低温治疗是否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减轻神经系统后遗症?”依据此问题构建后的问题如下: (1) P (patient/problem)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2) I (intervention or prognostic factor or exposure) 亚低温治疗。 (3) C (comparison) :常规治疗。 (4) O (outcome) :对于患儿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影响。由此可以轻松地得出该临床问题的类型是关于“干预性的治疗问题”, 针对该问题的最佳研究证据设计方案当然应当是“系统评价 (systematic review, SR) 或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

第二步是检索相关研究证据, 确定最佳检索资源。通常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数据库。例如, 系统评价证据可以检索Cochrane图书馆或Clinical Evidence等;如果需要RCT证据, 可以选择Pubmed、Embase和CENTRAL等。经检索发现在Cochrane图书馆上发表了一篇系统评价“Cooling for newborns with hypoxic ischaemic encephalopathy”, 探讨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 结果显示亚低温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

第三步为评价证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没有经过临床流行病学训练的实习同学来说, 可以借助已评价了的证据资源, 诸如Best Evidence、Clinical Evidence、Cochrane Library、Up To Date或循证指南等, 因为这些数据库是经过较为严格的筛选, 或相关专家对其方法学已经进行了评价。由于前面我们检索到的Cochrane系统评价属于经过严格评价的证据, 我们可直接使用。

第四步是将证据用于具体的病人。在评价了文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之后, 研究的目标就是应用这些研究的结果用于具体病人。确定证据是否可用于治疗具体的病人时, 应掌握以下原则: (1) 我面对的病人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纳入的病人差异很大以至研究结果不能用于这个病人?我们探讨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与系统评价中的纳入病人标准接近, 故可以应用此结果。 (2) 研究的干预措施可行性如何?病人对某种疗法的费用能否承受?本医院是否有相应的药物或能否开展相应的技术?由于亚低温治疗在我院已经开展多年, 其治疗费用相对低廉, 安全性高, 病人接收度高。故最终决定对该患儿实施亚低温治疗。

第五步为后效评价。通过上述四个步骤, 后效评价应用当前最佳证据指导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如何, 若成功可用于指导进一步实践。反之, 应具体分析原因, 找出问题, 再针对问题进行新的循证研究和实践, 以不断去伪存真, 止于尽善。应用到该病例, 我们就应该观察该患儿使用亚低温治疗后的临床转归, 是病死还是存活, 是否出现治疗副作用, 是否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癫痫等, 不断把临床应用中出现的证据积累起来, 为以后临床实践服务。

如此即为一完整的循证临床实践过程。需要指出的是, 循证新生儿学并非不重视新生儿科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经验, 循证新生儿学是让新生儿科医生充分认识单纯凭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或直觉而作出临床决策的局限性。但是, 临床经验和直觉仍然是循证新生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不过融入了循证医学以后, 这种经验和技能发展得更加完善。两者互相依存和补充, 促进共同发展。

四、展望

循证新生儿学是传统新生儿学的升华, 是新生儿学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循证新生儿学将促进我国新生儿学中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使新生儿学逐步走向科学化, 对未来新生儿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3]。循证医学不仅是一种方法, 还是一种思想。在此背景下, 广泛宣传循证医学的概念, 首先培训新生儿科带教医师, 使其掌握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和评价证据的技能, 进而使寻求最佳临床证据的思想深入新生儿教学中, 必将大大提高新生儿学的临床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8-107.

[2]董碧蓉.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J].井冈山大学学 (自然科学版) 报, 2010, 31, (1) :129-133.

[3]卢巧.循证医学与新生儿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7, 24 (3) :51-53.

[4]张蕾, 朱艳萍.新生儿学实习期间现存教学问题及其对策[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8) :1109-1110.

[5]张明鸣, 刘雪梅, 杜亮, 等.Cochrane协作网标志及其意义[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2, 2 (3) :62.

[6]Cohen AL, Rivara FP, Davis R, et al.Compliance with guidelines for the medical care of firs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infan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Pediatrics, 2005, 11 (6) :1474-1478.

[7]桂永浩, 王吉耀, 朱启镕, 等.循证医学对现代儿科学的重要意义[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6, 1 (1) :2-5.

如何使小班新生尽快熟悉新生活 篇11

一、用“师爱”来融化幼小的心灵

对刚入园的幼儿用母爱般的师爱来打消他们的顾虑。幼儿一入园,我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有四种表现:(1)爱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的;(2)对幼儿园有好奇心的;(3)对陌生人恐惧的;(4)在家中被家长特别娇惯的。我把重点放在第四种上,每天把他们抱在身边,减少他们的哭声,并利用第一种幼儿做榜样,协助老师共同管理好他们。对有好奇心,恐惧的幼儿拿出各种玩具,跟他们一起拼图,做游戏,讲故事等活动,来打消他们对老师的生疏,恐惧。

二、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有效途径。

1.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宽松的游戏氛围。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物征的制约,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应注意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空间和时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的游戏环境,投放充裕的游戏材料,利用玩具柜、桌子、椅子等,将活动室分成若干区域,并在相应的区域墙壁上布置与其相吻合的墙饰内容,在这样的游戏环境里,幼儿的主体潜能自然会激发出来。当然,教师除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要以自己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绪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将幼儿自身的潜能诱发出来,转化为机动乃至于现实的主体性活动,构建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和丰富多彩的幼儿生活。

2.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和组合游戏伙伴。小班幼儿对扮演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当什么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因此,可以采取互相协商的方法帮助幼儿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在一种民主的伙伴群体行为中养育其主体品格。例如在每一次角色游戏中,很多幼儿都乐意当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弄得有些角色没人当,教师在这时可以让幼儿互相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论了,才开始游戏。当然有时幼儿的意愿与角色之间相距太远无法协商,这时教师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律,让每一位幼儿均有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时对作出谦让行为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积极参与游戏并实行间接指导。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这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和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游戏顺利开展。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把姐姐做的小丸子拿去煮,做姐姐的小朋友大哭大闹,这时老师扮演的奶奶来了,请他们说在家里小孩子应该听谁的话,他们说:“应该听大人的话”。妈妈拿小丸子去煮,小孩子该不该吵闹?“奶奶”这么一说,做姐姐的小朋友马上止住了吵闹,并和做“妈妈”的小朋友重归于好。

4.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要重视和培育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游戏中,我们除了要为幼儿提供部分主要玩具外,还应提供大量可“以物代物”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更能激发幼儿对实际生活的想象,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根据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游戏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半成品,诸如棒冰棍、洗衣粉桶、饮料瓶、白纸、包装盒等,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的玩他们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保教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小班的幼儿一半在3岁左右,它决定了我们教师在一天的生活中要做个眼勤、手勤、嘴亲的慈祥母亲。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和放手发动幼儿去实践。如拿点心,可把食物放在合适的位置,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让幼儿自己去拿,幼儿自己动手,往往能有效的增进他们的食欲。老师包办少了,幼儿锻炼的机会就多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就越来越强。同时,有时老师佯装不懂是对幼儿提问和思考的一种鼓励和引导。

四、家园联系帮助幼儿克服“焦虑”情绪

由于小班幼儿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有的情绪性强比较执拗;有的文静、腼腆;有的活泼、泼辣;有的热情善于交际;有的孤僻不合群等等。我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常常和家长沟通,共同商讨怎样帮助幼儿度过小班“入园焦虑期”。尤其是对于执拗的幼儿,告诉家长这是3岁儿童的一个特点,如果作为爸爸、妈妈能够改变态度来适应孩子的变化,那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新面貌。所以我认为,幼儿的一些不良倾向和否定性行为并不是这些年龄儿童的必然缺点,只要教育得当,孩子就变得不那样执拗了。经过和家长们的相互沟通,我了解了小班的幼儿,也使幼儿克服了脱离小家庭,进入大家庭的焦虑情绪,渐渐习惯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总之,幼儿教师只要本着以幼儿为主的思想,热爱每一位幼儿,关心每一位幼儿,接纳他们的缺点,容纳他们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教育他们热爱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在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中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新生儿科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选择在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见习的8组学生 (随机抽样) , 每组6名共48名, 采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结合PBL教学法进行新生儿科见习带教。对照组为另外8组共48名学生, 采用传统的临床见习带教模式, 带教教师均为新生儿科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教授。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临床见习带教模式, 教师先在示教室把当天见习的病种对学生讲授一遍, 然后再带领学生进病房, 带教教师结合实际讲解疾病的诊治经过及相关知识。

实验组:带教教师先设计好典型病例, 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与复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和研究进展等展开讨论, 最后教师结合标准化新生儿模型进行讲解、示范和模拟临床治疗与操作, 并鼓励学生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上进行演练, 以增强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了解, 掌握新生儿复苏等临床技能。

1.3 效果评价

(1) 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态度:见习结束后, 发放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态度。问卷统一发放, 学生独立填写, 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96份, 回收有效问卷96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2) 学生成绩:见习结束后组织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

1.4 统计学方法

(1)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两组学生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1) 实验组认为标准化新生儿模型结合PBL教学法能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 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自我的方法。调查结果见表1。

(2) 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科见习结束时的出科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操作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优点是理论体系完整、内容充实, 便于学生充分理解、重点记忆, 缺点是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相关操作技能的学习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练习的方法, 不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PBL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把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索, 最终解决问题[1,2]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能够连贯而完整地把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3,4]。PBL教学法结合模拟教学法旨在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临床带教, 预先设置各种困难和意外情况, 真实地展现实际工作场景, 学生通过扮演患者、家属、医生等角色, 能增加其对诊疗过程的感性认识, 提高应变能力、抢救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研究显示, 带着临床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仿真新生儿模型上操作的实验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好于接受传统授课方式的学生, 并且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亦有所提高。同时, 实验组学生对科室的管理更加满意, 认为带教教师教学态度好, 该教学模式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 提高了学习兴趣。我们认为标准化新生儿模型结合PBL教学法应用于新生儿科临床见习带教有几大优点: (1) 标准化新生儿模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以问题为基础的临床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3) 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 而临床思维是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临床见习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临床工作[5]。 (4)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带教教师必须掌握专科知识, 了解学术进展、学术前沿;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中带动学生通过一个点的学习了解一个面的知识, 通过一个问题了解一个领域的问题, 引领学生不断学习, 掌握更多知识。 (5) 真实地模拟新生儿常见急危重症病例, 学生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上操作时, 即使出错也不会对患儿造成伤害, 重复性强, 帮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6,7], 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6) 强调团队合作, 见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帮助、补充, 才能顺利完成见习任务, 每项措施、每个成功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不但提高了个人能力, 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正如当代著名心理治疗学家、教学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所说, 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 是人格和自我的发展, 学习要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评价以及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教师是学生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8]。因此, 要建立一套适合新生儿科的科学、合理的带教模式和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诊疗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结合PBL教学法在新生儿科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见习带教模式, 实验组采用标准化新生儿模型结合PBL教学法。带教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及出科考试。结果 不论是教学满意度还是理论和操作成绩, 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标准化新生儿模型结合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临床思维, 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标准化新生儿模型,PBL教学法,新生儿科,临床见习带教

参考文献

[1]慕景强.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170-173.

[2]于爱鸣, 张杰, 刘莹, 等.生物化学理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J].医学教育, 2005 (4) :50-52.

[3]严琴琴.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1 (3) :144-145.

[4]张园海, 陈其, 项如莲.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 :4-5.

[5]胡劲涛, 党西强, 毛定安, 等.儿科见习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5) :575-577.

[6]Steven A, Mclaughlin L.Human simulation in emergency medicinet raining:A model curriculum[J].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2002 (9) :786

[7]Asbury A J.Simulators or general anest hesia[J].Br J Anesth, 1994 (73) :285-286.

上一篇:电类实验下一篇:整改工作体系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