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大学

2024-06-08

新建大学(共12篇)

新建大学 篇1

一、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斯克纳曾经说过: “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 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与重点高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 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发展道路上要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老牌高校又远远高于原有学校的新路, 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持续发展, 必须培育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大学精神, 才能在各种机遇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有利于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目前, 新建本科院校要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尽快缩小和老高校之间的差距, 首先就要发挥大学精神的“脊梁”作用, 凝心聚力,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了“一次创业”的基本改造后, 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如何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 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有共同奋斗的精神和理念使全校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这就需要凝炼一种先进的校园精神, 形成凝聚人心和整合意志的强大动力, 推动全校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2. 有利于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人才资源是办学的第一资源。事业兴衰, 关键在人。一所大学只有凝聚和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师资, 办学水平才有可能超过其他学校从而得到较大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合并而来, 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虽然在“一次创业”的过程中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增强了师资力量, 但是与一所优秀的大学应具备的师资力量还相距甚远, 特别是引进了人才后如何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这就需要有新建本科院校打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合作、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

3. 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品德、做学问的风气。大学精神“旨在诉求自由的理想, 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并由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永不停息的探索的精神,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 都能从容应对[1]。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它能够丰富、完善、提升、纯净学生的气质、人格、情操和境界,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继而直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规模扩大较快的情况下, 要保证人才质量稳步提高, 除了因生存发展把人才培养的目标放在紧跟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上, 更应当培育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大学精神, 使学生“精神成人”先于“专业成才”, 赋予他们积极发展的心态, 并使他们的精神面貌、人格魅力、内涵情操得以熏陶和升华。

4. 有利于学校树立优良的品牌。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 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度[2]。世界一流高校之所以能够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大学所形成的大学精神中蕴含着信念的力量。正如说到巴黎大学, 就想到“最富世界性, 又最具法兰西的民族性”这一精神; 说到哈佛, 就想到其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实施的“通才教育”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是其思想和灵魂, 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和发展方向, 因此, 培养优秀的大学精神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树立优良的品牌, 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片, 增强影响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

1. 紧紧围绕办学理念, 塑造独特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 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 能科学地指引大学前进的方向, 是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差异, 办学理念也各有不同, 而个性的精神正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要塑造大学精神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紧紧围绕办学理念这个核心, 大力挖掘自身潜力, 塑造培育出能反映学校本质和个性特点的大学精神, 并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成为全校师生的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

2. 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提炼新的大学精神。高品位的校园精神是科学、伦理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是求新、求美、求知、求乐, 是最终为大学基本职能服务的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的积淀、历史的积累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形成高校文化特色。新建本科院校要着力塑造这样一种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精神, 既要在合并前学校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选样和整合, 吸取其精华, 又要经过缅怀传统、反复讨论、提炼经验、睿智思考等过程进行创新提炼, 围绕新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 塑造培育出符合学校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高品位大学精神, 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3. 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塑造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校园永恒的主人、最活跃的因素, “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 才建设了大学精神, 发扬了大学精神, 改造了大学精神。”[3]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大学人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和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通过文化的集体意识将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成长目标, 将学校的主要任务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科研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 将学校的办学导向升华为教师的发展追求和学生的成长追求, 发挥学校每一位成员在大学精神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情感中迸发出对大学和大学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由此形成的氛围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应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 使师生成为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合作伙伴, 让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不仅是大学精神产生与培育的基本条件, 也是大学精神经久不衰的根本保证。

4. 循序渐进, 统筹发展, 培育优秀大学精神。任何精神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 优秀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与学校发展共始终。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中要遵循科学发展观, 切忌用急功近利的近视眼光和短期行为, 也切忌只讲形式不求实效的表面文章, 更不能有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言行不一致的做法。要把培育优秀大学精神作为战略工程, 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发展的原则, 在培育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建设, 又要加强制度管理层面的改革和完善; 既要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渐推进, 又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既要提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教师、学生的素质, 又要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 持之以恒地培育优秀大学精神。

5. 吸取地方文化精华, 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 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它自己的土壤, 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 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4]。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催生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 根植于地域的土壤中。新建本科院校从建立、建设、发展无不不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 深受地方的经济、文化所影响。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而每个地区的文化具有差异性, 每个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史、校情也迥然不同。这为地方本科院校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提供了先天条件, 避免了地方本科院校趋同化发展。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中更应与地区经济文化相结合, 不断深掘地方文化之精华, 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 在使学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引领辐射地方文化, 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 大学精神是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 它既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积淀, 也是未来大学的追求。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 就必须精心培育与时俱进而又兼具传承坚守的大学精神, 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引导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引导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一次创业”的基础上, 亟需凝固和继承先进文化、精心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提高核心竞争力。文章论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与培育大学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

参考文献

[1]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 2006-10-28 (7) .

[2]邵书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 :34-35.

[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362.

[4]董重转.培育大学精神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和谐发展[J].晋中学院学报, 2010, (4) :51-53.

新建大学 篇2

一、招标对象:

全国范围内具有建筑施工资质的专业建筑公司,具体要求如下: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建筑施工能力的本国建筑公司,包括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

2.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项目基本情况:

1.规划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2.框架结构四层。

三、项目概况:

发包方式:土建工程及水、电、暖等设计施工图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承包方式:一次性包死。

工期要求为260天。

四、标书事项:

标书出售价格:每包人民币300元,标书售后不退。

四、招标、投标、开标时间:

2010年6月1日16:00,在XX市招投标市场,举行招标投标发布会。2010年6月2日14:30,在XXX大学会议室,召开施工图纸答疑会。2010年6月15日上午8:30,在XX市招投标市场,公开竞标。

五、其它说明:

材料供应:

(略)

质量等级预验收:

(略)

付款方式:

(略)

六、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电话:

传真: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七、汇款方式:

开户名:

开户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篇3

[摘 要] 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备受关注。本文以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为例,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六方面的就业数据,论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结构杂、规模大、就业率略有增高,就业层次主要面向本省中微企业、薪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专业的相关度不高,满意度不低等三个特点,提出了加强校企互动的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1-0007-03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通过教育加快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国家新建本科院校600多所,占到全国高校的一半以上,这些院校的教育质量如何?培养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本文以山东省3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就业质量报告[1][2][3]为依据,分析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一 有关概念、研究对象的界定和数据来源

1 有关概念

(1)总体就业率

总体就业率=学校跟踪正式就业率+灵活就业率;

(2)跟踪正式就业率

学校跟踪正式就业率=升学率+正式签约率+非派遣省外签约率+劳动合同率+出国率+自主创业率;升学率=升学人数/毕业生数*100%;正式签约率=(国家基层项目就业人数+部队就业人数+入伍人数+党政机关就业人数+事业单位就业人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人数+科研设计单位就业人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非国有企业就业人数+艰苦行业企业就业人数+民办非企业就业人数+其他企业就业人数+三资企业就业人数)/毕业生数*100%;非派遣省外签约率=非派遣省外签约人数/毕业生数*100%;劳动合同率=劳动合同就业人数/毕业生数*100%;出国率=出国人数/毕业生数*100%;自主创业率=自主创业人数/毕业生数*100%。

(3)灵活就业率

灵活就业率=灵活就业人数/毕业生数*100%。

(4)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

2 研究对象的界定

山东省自1999年以来有28所高校升为本科院校,其中公办普通本科院校16所,具有行业背景的学校有4所。本文选取已升本有10年时间的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等3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为样本,考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情况。

3 数据来源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15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本文采用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的就业质量报告为数据来源。

二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 总体就业率

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2015届毕业生中有本科、专科两个层次,本科毕业生规模分别为:79.57%、60.17%、80.21%。从总体就业率来看,三所学校的总体就业率都在93%以上,本科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基本持平。

2 就业去向

从就业的去向来看,绝大多数考生在山东省就业,工业发达的潍坊市就业率较高,德州市民营企业发展较快,中小型企业较多,当地就业学生接近就业学生总数的一半;三所学校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流向企业,在实际就业的学生中能占到90%以上,其中大部分在非国有企业,包括微型企业、私有企业等;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提到,2014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11.7%[4],三所学校的考研高于国家考研的平均比例,滨州学院的考研比例尤为突出。

3 个别工科专业的就业率

为更好地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就业情况,我们选取了三所学校都有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工科专业为例,说明工科专业就业情况。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专业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整个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均在95%左右。

4 本科毕业生薪酬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高于2000元的占到总人数的90%以上。

5 专业相关度分析

数据显示,三所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完全对口率差距较大,滨州学院接近40%,潍坊学院不到20%;累计对口率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均在80%以上,德州学院较低,为63.75%。

6 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80%左右的学生对工作满意或比较满意,20%左右的学生对工作满意度一般,少数学生对工作不满意。

7 山东省2015年就业市场分析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1万家单位发布针对毕业生的用人计划,需求总人数38万多人,其中与本校专业相关的需求共计6.46万人,涉及省内外单位6500余家。

从招聘单位地域来看,主要分布于青岛、济南、潍坊,需求量占需求总人数60%以上;从用人单位行业来看,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批发与零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需求量较大;从招聘单位性质来看,非国有企业占84.22%,国有企业占13.28%,事业单位占1.47%,党政机关占0.63%,其他占0.40%。

三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毕业生结构杂、规模大、就业率略有增高

(1)毕业生层次多、结构杂。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都以本科生为主体,潍坊学院、德州学院是2000年升本学校,本科生能占到毕业生的80%左右;滨州学院2004年升本,本科生能占到毕业生的60%左右。三所学校的本科生中,主体是夏季高考考生,另有少量专升本考生。专科生主体是夏季高考考生,另有五年一贯制考生或三二连读考生。山东省自2013年开始,安排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接收春季高考(生源主体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高中学生也可报考,考试科目涉及两门专业课)考生,规模每校在300人左右,随着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搭建,这部分学生的规模还要增大。

(2)毕业生规模大。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毕业生规模都在5000人以上,学校规模都在20000万人以上,生源主体来自山东各地,少量来自全国各地。三所学校本科工学类毕业生分别占到34.44%、18.56%、31.06%。由三所学校的规模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较重的人才培养任务。

(3)就业率略有增高。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平均为94.18%,高于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92.6%)[2],提高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有所改变,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创业的理念被学生接受。同时,工科类专业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全校总体就业率。

2 就业层次主要面向本省中微企业,薪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就业地区流向主要是本省。三所学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山东省内为主,省内就业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平均值为91.61%,其中分别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比率并不均衡,因潍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较多,所以潍坊学院毕业生在潍坊就业的比例较高,而滨州、德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所以滨州学院、德州学院分别在滨州、德州就业的比例较低。

(2)就业单位性质主要是非国有企业。数据显示,企业是接收三所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户,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平均值为93.62%,其中在非国有企业就业的平均值为82.47%。考录到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比例较低。就业质量报告中未显示就业单位规模,参考麦可思调查结果,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比例能占到47%,可以反映出非国有企业中一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很高的比例就业在中小型企业。

(3)毕业生薪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所高校平均具有34.85%的毕业生薪酬高于3000元,多数学生的月收入低于3000元,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3487元,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薪酬较低,要低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

3 就业专业的相关度不高,满意度不低

三所高校毕业生专业完全对口率平均仅为27.64%,基本对口率平均为49.39%,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还不能一一对应,但学生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可以匹配,相差不大。从满意度数据来看,学生大多数对工作还是满意的。从专业的相关度不高和学生的满意度不低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岗位需求,愉快地工作。

四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启示

1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互动的培养机制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要到企业工作,从大学生的专业相关度分析,完全对口率偏低,说明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还不能完全匹配。这里面既有市场变化较快、高校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的原因,又有企业和高校的联系还不畅通、密切,企业用人时到高校联系,没有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或不重视人才的前期培养,没有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体制,责任分担不清。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特点,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双方应密切联系、积极沟通,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将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校企双方,双方共同培养人才,逐步形成双方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2 转变思想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毕业生就业相关度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中可以看出,学生需要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希望学到能够应用到实际中的知识和能力。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新建本科院校也要紧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尤其是面对将来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的趋势,集中力量办好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5]。

在专业优化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更要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的开设和内容要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加湿、数字仿真实验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实验实训室基地建设,根据实际生产的真实技术和环境,构建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场地。

3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从毕业生的相关度不高和满意度不低的特点来看,说明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并能够顺利开展工作,这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点就是立德树人。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应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开设课程、社会实践、开展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技能,进而养成锻炼习惯,从中磨练意志品质,养成坚韧、勇敢、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潍坊学院.就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2015届)[EB/OL].

http://www.sdgxjy.com/zlbg/pdf/11067.pdf.

[2]滨州学院.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EB/OL].http://www.sdgxjy.com/zlbg/pdf/10449.pdf.

[3]德州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届)

[EB/OL].http://www.sdgxjy.com/zlbg/pdf/10448.pdf.

[4]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

社会文献出版社,2015.

[5]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

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

新建大学 篇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就业形势严峻,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1]学校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到校区的生存和发展, 而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校区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2006年青岛理工大学 (临沂) 建立以来, 以市场为导向, 服务经济面向社会, 在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比较严峻的形势下, 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建校区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路子。

1 青岛理工大学 (临沂) 毕业生就业趋势

由2006年建校时在校生人数485人至2012年稳步增长到9236人, 临沂校区毕业生每年也在大幅度增加, 自从2009年以来, 校区毕业生签约率逐年提高, 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2 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从对2009-2012届各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临沂校区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因为学生层次较低, 部分学生上了大学后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动力, “基础教育也没能让学生感受到, 学习和研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大学的环境自由宽松, 这样安排的初衷, 是便于学生能将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增长自身知识, 激发研究潜能。然而, 如果基础教育阶段没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 一般学生从高中的苦海解脱之后, 都会将进入大学视为彻底解放的一个开始。”[2]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 这使他们的大学生活经常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由于缺乏及时有效地引导, 这种迷茫的状态可能会贯穿他们整个大学生活, 因为不能像有目标、有动力、有学习兴趣的同学那样充分利用大学生活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在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这些同学在最后面临毕业就业时往往因为缺乏自信和竞争力而显得无所适从。另外, 由于学校处于较为闭塞、经济欠发达的鲁南地区, 建校时间较短, 就业基地较少, 从事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较少, 就业工作尽管得到当地政府、校区领导及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但受从事就业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就业指导工作仍然不成体系, 各种就业保障、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需要就业工作机制走出形式层面, 深入开展真正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离学校制定的“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和一套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针对2012届毕业生进行的就业调查, 签约形式主要包括:与省内注册用人单位网上签约、与省外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与省内非注册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升学 (考研、专升本) 等, 如图2所示。

从2012届毕业生签约单位来看, 704名毕业生在省内签约的单位集中于各市较为知名、历史相对悠久的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 从地域分布上看, 受经济水平及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 毕业生签约单位以青岛市、临沂市、济南等市地居多, 另外有64人考取研究生。毕业前没有就业的学生除了自身综合素质、激烈的岗位竞争等原因外, 主要是就业期望值过高, 希望到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大企业、事业单位, 不愿意到落后地区、私营企业、基层单位工作;其次是依赖心过重, 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被动心态;再次还有部分学生试图在考研失败后继续考研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 各系本科签约率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 上升下降的幅度不大;专科毕业生签约率仍然较低, 只有极少数专业签约率达到50%以上, 从以上数据显示, 只有工程管理系签约率呈现大幅度提升的状态。

3 针对上述就业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提出的建议

3.1 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就业工作, 针对专科大学二年级、本科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按专业分批进行就业动员, 通过解读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 分析毕业生就业、升学和创业的利弊, 向他们介绍各类企业的招聘供求信息, 增强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意识。鉴于女生就业偏难的现状, 进行女生专访, 实行“人盯人”的办法, “一对一“进行就业帮扶。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 使他们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市场信息及各企业实际情况, 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目标, 各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这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运行机制。[3]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校时的理想与步入工作岗位所处的现实间的心理落差, 从而减少了违约率。对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岗位进行全面调研, 尽可能将调研结果向毕业生及时展出, 全面地向学生呈现各岗位动态, 加强与令毕业生满意的对他们有较强吸引力的已有联系的用人单位的继续合作, 与他们联合共建一些星火基金项目。根据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在校学生的就业意向, 挖掘更多对毕业生有吸引力的单位并与之建立长久、深入的合作关系, 争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现毕业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就业办公室与学校招生就业处、管理学院、土木学院、机械学院等部门积极沟通, 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开拓就业市场;向大一新生宣传高自考、专升本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就业潜在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为实现下一步就业进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心理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充分准备。为促使毕业生及其他在校生对各专业就业前景、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往届毕业生发展情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举办一些大型就业创业展活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排行、往届优秀毕业生、省内优秀企业、考研流程、就业政策流程等内容的展示吸引在校生前来观展, 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及各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各类对口企业的工作性质、人才培养晋升渠道的充分认识有助于毕业生及早树立更为切实的就业目标。为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受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队伍, 对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参加由教育部作为重点推广项目的“高校职业规划TTT培训”, 使专门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部分辅导员及其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者奠定了下一步搞好就业工作的良好的基础;利用每周的例会制度, 及时总结上一周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 分析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安排部署本周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建立会议档案, 为以后改进各项就业具体工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有效地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3.2 对毕业生现状进行调查, 对各种职业测评的理论学习、研讨与实践

详细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使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提前组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结果如图3。

结合以上的调查结果, 通过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座谈, 听取师生对于校区就业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就业工作办法, 为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的制度保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就业专项研讨, 对准备升学、就业签约、积极创业、消极就业等不同情况的毕业生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 另外就如何对学生测评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初步方案, 从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 帮助学生更科学、理性地树立职业发展目标;设立大学生事务中心平台, 及时高效地发布就业指导信息、招聘信息, 组织专场招聘会, 使之成为提升就业工作水平的重要阵地;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材料的审核, 防止各种造假行为的出现, 确保就业工作良性发展;建立优秀毕业生校友录, 激励在校生利用网络拓宽就业市场。

3.3 形成学校师生全员关注就业的新局面

本着“就业没有旁观者”的理念, 增强就业服务意识, 广开思路、集思广益, 以市场为导向, 以强化就业为基本点的就业教育为主干线, 形成全校上下人人参与、全员关注就业的新局面, 充分发挥团总支、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及其毕业指导教师的作用, 上好就业指导课、思修课、班会, 有目的地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全面实施各种职业测评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各专业就业前景;研究制定相关措施, 使学生通过实习、与学长交流、与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提前了解未来职业状况便于成就未来事业之路;建立大学在校生生活及职业生涯规划档案, 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 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对学生进行各种创业教育, 使他们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与观念, 切实解决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找工作之间的矛盾;为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解决实习经费缺乏的难题, 从经济方面有效帮助学生落实就业, 按照“就业—择业—创业”的路子一步步有目的地逐步推进, 搭建有效的各种就业指导服务平台、提供各种完善的网络就业服务, 继续加强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和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要形成完善的目标管理和信息反馈机制;完善、推进校区就业工作月报制度, 定期向校区领导及系主任、就业工作人员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有计划地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流程、求职礼仪与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积极开展就业知识、优秀毕业生展览、专业前景社会调查以及模拟面试等活动, 努力形成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切实保证实现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的“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N].

[2]新华每日电讯:大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N].

新建大学 篇5

招标公告

根据穗发改【2017】299号批准,并且本工程具有资金证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现对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新建学生宿舍工程全过程监理进行公开招标,选定承包人。

一、项目名称: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新建学生宿舍工程全过程监理

二、招标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联系人:黄主任 联系电话:020-39118090 招标代理机构:广东宝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工 联系电话:020-82528356 招标监督机构:广州市建设工程招标管理办公室 监管电话:020-28866220

三、建设地点: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内(广州大学城南五路与南三路交界)。

四、工程投资:项目总投资约2896万元,工程建安费约2427.26万元。

五、资金来源:财政投资。

六、标段划分、招标控制价及各标段招标内容、监理范围:

1、标段划分:本项目1个标段。

2、招标控制价:64.35万元。

3、招标内容:本项目的招标内容是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新建学生宿舍工程全过程监理,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学生宿舍楼1栋,单体建筑面积约7645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3050平方米,架空层875平方米,地下停车场3720平方米以及道路广场修复等工程。

4、监理范围:本项目全过程监理范围包括勘察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工程收尾阶段(包括但不限于竣工验收、整改、工程移交及实物移交、工程结算等)及工程质量保修阶段的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等监理工作。

本项目施工阶段监理范围包括全部土建、装修、电气、给排水、消防、空调通风、弱电、室外配套工程等工程监理(具体以工程施工图纸为准)。

七、公告发布时间、报名及发售招标文件时间、地址:

公告发布日期(含本日):2017 年 月 26 日至2017年 月 日。注:招标公告发布时间不得少于5日。报名及发售招标文件的开始日期(含本日):2017年 月 日; 报名及发售招标文件的截止日期(含本日):2017年 月 日; 上午:9:30——11:30,下午:14:00——16:00(节假日除外)。

注:报名时间自招标公告截止发布之日起不得少于5日,备标时间自招标公告发布之日起开始计算不少于20天。如报名参加投标的申请人数量过少不足以形成充分竞争时,招标人在确认正式投标人之前,可以发出补充公告,适当延长报名时间。

1、报名及发售招标文件地址: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天润路333号)。

2、投标人报名及购买招标文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1)填妥并盖章的《广州建设工程投标报名申请表》两份,表格可从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服务指南栏目下载;

(2)企业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及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仅限于非法定代表人参加投标报名活动时提供);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委托人有效的身份证复印件(原件备查)。

3、招标文件资料费每套500元,售后不退,由招标代理单位出具发票。

八、投标人合格条件:

1、投标人参加投标的意思表达清楚,投标人代表被授权有效。

2、投标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法人营业执照,按国家法律经营。

3、投标人具有承接本工程所需的工程监理综合资质或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丙级(或以上)资质。

4、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建设部2006年4月1日后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且其注册证书专业为 房屋建筑工程,注册执业单位为本公司。

5、投标人自2012年1月1日至今完成过质量合格的类似工程业绩(类似工程是指第3点所述资质方能承接的工程)。需同时提供中标通知书或免招标的相关证明、工程监理合同、竣工验收报告或竣工验收证明。业绩的认定时间以所提供业绩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或竣工验收证明时间为准。

6、资格审查前,投标人在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及拟担任本项目总监理工程师须是本企业诚信档案中的在册人员。

7、投标人已按照招标公告附件1的内容签署盖章的投标申请人声明。

8、关于联合体投标: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

注:未在招标公告第八条单列的投标人合格条件,不作为资审不合格的依据。

九、资审方式:

1、本项目采用资格后审方式。

2、满足资格审查合格条件的投标人不足3名或经评审有效的投标人不足3名时为招标失败。招标人分析招标失败原因,修正招标方案,报有关管理部门核准后,重新组织招标。

十、招标人因两次或多次招标失败,需申请改变招标方式或不招标的,应按《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3.4.2)的第四十条规定执行。

十一、潜在投标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本招标公告及招标文件内容异议的,向招标人书面提出。

异议受理部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电话:020-39118090 地址:广州大学城小谷围街国医西路31号

十二、本公告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广东省招标投标监管网和民营经济报发布,本公告的修改、补充,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发布。本公告在各媒体发布的文本如有不同之处,以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发布的文本为准。

十三、招标人须将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报招投标监管机构备案后,方可发布。

招标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招标代理机构:广东宝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日期: 2017年 9 月 25 日

附件1:

投标申请人声明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本招标项目招标人及招标监管机构:

本公司就参加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新建学生宿舍工程全过程监理投标工作,作出郑重声明:

一、本公司保证投标报名材料及其后提供的一切材料都是真实的。

二、本公司保证不与其他单位围标、串标,不出让投标资格,不向招标人或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

三、本公司没有处于被责令停业的状态;没有处于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取消投标资格的处罚期内;没有处于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的状态;在投标报名截止日期前三年内没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书面认定的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在广州市人民检察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中,本公司没有在投标报名截止时间前三年内被人民法院判决犯有行贿罪的记录;在投标报名截止日期前三年内,本公司没有弄虚作假骗取中标、围标串标行为(以行政主管部门或法院或检察院书面认定为准)。本公司没有被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四、本公司及其有隶属关系的机构,没有参加本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写工作;本公司与本次招标的招标代理机构没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本公司与本工程的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

五、本公司承诺,中标后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相关管理规定。

本公司违反上述保证,或本声明陈述与事实不符,经查实,本公司愿意接受公开通报,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并自愿停止参加广州市行政辖区内的招标投标活动三个月。

特此声明。

声明企业:

****年**月**日

法定代表人签字:

新建大学 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就业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郝德新(1970-),男,安徽太湖人,滁州学院学生处处长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4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批专科院校通过合并重组升格为本科院校。对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其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分析这类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找其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意义

1.新建本科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大学生就业既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第一,大学生就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从子女能否考上大学向上大学后能否顺利就业转变,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第二,大学生就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人力资源,同时又是非常活跃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容易引发群体事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第三,大学生就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①

2.新建本科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水平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就业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对激烈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手段。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今后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也具有指导与促进作用。通过收集各种就业信息,可以为学校进行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指出:“高校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现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新建本科院校在这方面表现的更加严重。第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二,专业及课程设置发展滞后,没有能够及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高等教育的专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第三,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第四,新增专业市场适应性不强,毕业生就业口径较窄,存在着短期就业、隐性失业之患。第五,专业及课程设置与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学校办学无特色,专业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导致专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错位。

2.学校对就业工作认识得不全面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薄弱影响大学生就业。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对就业工作内涵的理解不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薄弱,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与岗位要求相差甚远。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比较缺乏,无法适应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就业指导的范围窄、方法旧、途径少,有的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仅是从大学四年级开始,其方式多为就业指导课、就业动员会以及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提供人生规划、职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使学生及早了解自我、合理定位、合理求职,并为自己今后从业奠定基础的学校寥寥无几。

3.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和期望值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仍然陈旧,许多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视野,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准备。在不良择业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从而错过机会,造成人为的就业困难。

4.毕业生的弱势地位客观上也给就业造成障碍。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在,第一,学校名气不高。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不出名的专科学校合并重组而成,即使升本后也仍然缺乏老牌、重点高校所具有的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大量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数据表明,老牌、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而那些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就明显处于弱势。第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不发达城市,而且贫困生较多。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的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签约质量不高。第三,毕业生就业自信心较差。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毕业学校层次、名气的原因,在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时,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缺乏就业主动性。

三、新建本科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1.转变办学思想,创办特色院校,增强就业竞争实力。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一,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就越好,学校的发展就越快。第二,要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的改造力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正确认识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以及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发展中的定位,从而确立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办学类型、规模与特色以及学科布局、服务方向和管理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培育重点学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力争在同类型、同层次的院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改革培养模式,培养特色人才,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努力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要进一步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要做到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和谐一致。要搞好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位置;实行订单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销定产”,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全程合作办学之路,为毕业生就业赢得先机。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3.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指导是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工作内容、方法途径和构建体系上下功夫。第一,要充实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配备专门设施,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第二,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从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出发,贯彻全程指导,系统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按照就业指导的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安排合适的就业指导项目。第三,要采取多种就业指导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除了自身人员做好校内指导外,还要聘请社会上专业的职业辅导专家,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和职业规划、形象设计等;邀请社会上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等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学校应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通过组织选派学生到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加深对公司的了解,并邀请单位的有关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参与学生的指导培养。另外,就业指导还要向课堂外延伸,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提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互通信息、增进了解、双向选择的平台,广泛收集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务。

4.加强思想教育,更新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树立现代的就业观;要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观;要破除“精英化”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调整好心态,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需求定位,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趋势,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树立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思想,到西部、到广大的农村、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同时,要引导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②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年龄、精力都占有优势的社会人群,应该具有较多的“创业”空间。学校应积极鼓励毕业生主动投入到创业中,这不仅可以为社会带来财富,而且创业者本身也成了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因此,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理念,是新一代大学生主动迎接社会挑战、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可贵品质。时代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应直面社会挑战,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与人生。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

②吴洪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参考文献]

新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导则编制 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设计导则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来临的形势下, “科教兴国”“科教兴市”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教育已不仅仅是一项公共消费事业, 更是“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之一[1]。在中央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政策的支持下, 各地纷纷兴起校园的改建扩建工程, 许多学校尤其以大学为主另外选择新地建设新校园。中国建筑界也迎来了高校规划建设的热潮。短时间内建起相当规模和一定质量的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这不少的问题比如文化的缺失、形象的弱化、空间的冷漠等。另一个方面, 在城市规划控制力不足的情况下, 如此之多的新建校园的涌现, 如何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最大限度协调多个单位同时作业、保证新校园景观设计成果的质量方面给景观建设者提出了挑战。基于上述原因, 建立一套校园景观设计导则势在必行, 通过它将校园规划阶段与建筑设计合理有效衔接起来, 使各部分的设计与建设都在一个整体的控制下进行, 这样才能确保新建校园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能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本文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景观设计导则为例, 全面剖析新建大学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

1 校园简介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有色职院”)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于2008年6月由省教育厅批准筹建, 2009年9月由省发改委核准立项。

有色职院选址于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内, 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建设工程总投资3.5亿元左右, 占地303.75亩,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两期建成后将占地600余亩。学院建成后, 将成为湖南有色金属行业各类专业齐全、实习条件良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从根本上改变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现状。

2 总体控制

主要从景观设计目标、原则、项目定位、设计理念、景观风格、景观结构、空间序列、功能分区、视线控制九个方面来对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把控。

2.1 景观设计目标的确定

景观设计目标确定应充分考虑有色职院校园环境与职教大学城整体环境的统一协调性, 从有利于人际间交流、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谐、有利人文精神的积淀等角度, 形成体现学校教学理念、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2.2 景观设计总体原则

(1)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需求。以协调园林景观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为基础, 营造建筑、环境、人群的良性循环, 创造稳定持续的园林景观。 (2) 生态性原则。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指导, 合理地规划校园绿地, 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高效节能措施。保留利用好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观。 (3) 个性化原则。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 创造具有环境特色的个性景观, 避免不同校园环境景观的雷同。总体布局提倡自然、简洁、整体性强, 使园林景观达到简洁而不单调, 丰富而不零乱。 (4) 功能化原则。结合景观游线, 强调景观节点的功能性, 将景观的观赏性与实用性高度融合。 (5) 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 注重节能、节材, 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 反对浮华铺张, 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2.3 项目定位

舒适、现代、具有学术和文化气息的园林式校园。

2.4 设计理念

突出学院精神与学科特点 (1) 物质方面:可采用有色金属铜、铁、锌、铝等形成景观的物质主线。 (2) 文化方面:重点体现“重特色, 重技能, 创一流”的办学理念。体现学院的金属矿开采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等特色专业的特点。

2.5 景观风格

必须考虑结合规划布局, 建筑的外形色彩和景观设计理念。

2.6 景观结构

有色职院的校园景观结构 (图1) : (1) 从规划与建筑布局, 结合功能确定景观结构; (2) 加强两山体的生态渗入, 形成绿化轴; (3) 沿主入口———行政区———食堂———次入口布置表达文化符号的景点形成文化轴。

2.7 空间序列

有色职院的校园景观空间序列 (图2) 为:在形式上:起———承——转———合, 在空间上:放———收———收——放。

2.8 功能分区

在规划阶段的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需要来划分功能分区 (图3) :形式:一心两园四区。其中一心是行政区, 两园分别是学习园地和休憩园地, 四区分别是入口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

2.9 视线分析

必须满足在学校外围能看到学校标志性景观, 同时该景观需要具有可识别性。 (1) 校园总体外观形象:总体天际轮廓线形成行政楼统领两山的景观面貌。在两山顶设计具有学院性标志的钟塔和景观亭形成对景。 (2) 外部视线控制:满足在外围的AB的视线范围内能观赏到山体的构筑物;保持C, D点的视线通畅, 能够看到山体的景观;满足在EF视域范围内能看到校名的景石。

3 分区控制

主要从交通、各功能分区、植物景观、校园边界、附属设施五个方面进行控制。

3.1 交通分析

3.1.1 设计导则

(1) 环形道路网原则; (2) 捷径原则; (3) 凹形道路原则; (4) 步行者优先原则。

3.1.2 控制要素

(1) 出入口。结合校园的用地, 周边景观;满足便捷联系共享服务区的要求;主出入口与毗邻的湖南商业学院主出入口隔路相对形成对景。 (2) 道路。满足消防的需求, 保证功能分区中的户外空间的联系性, 保证师生可以欣赏到校园中不同的景色。 (3) 园路分级。校园内主要道路根据功能需要确定路面材料, 主要道路6米宽, 人行道2-4米宽 (人流量大的路段相应增大路宽) , 步行甬道1.2-1.5米宽。 (4) 道路景观控制。1) 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 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具有韵律感和观赏性。2) 要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 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3) 休闲性人行道、园道两侧的绿化种植, 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 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 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 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4) 校园内的消防车道占人行道、院落车行道合并使用时, 可设计成隐蔽式车道。

3.2 各功能分区控制

(表1)

3.3 植物分区控制

(1) 设计导则。在景观设计原则不变的前提下, 还应遵循艺术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历史文化原则。 (2) 景观元素属性 (表2) 。

3.4 边界

(1) 设计导则。1) 必须充分结合道路周边的道路绿化的特点, 体现校园的可识别性。2) 注重防护功能和安全功能。 (2) 景观元素属性1) 软质边界注重乔、灌、草的搭配, 起到防尘防噪的作用。2) 采用围墙的形式则注重立体绿化, 可种植攀缘植物。

3.5 附属设施

(1) 设计导则。1) 整体协调性与系统性:风格、色彩、造型样式、材质等方面做到与环境的协调。2) 新颖与实用性:造型上追求新颖大气, 在功能上考虑使用人群的活泼好动的特点。 (2) 景观设计要素。1) 坐具:在活动、休息、娱乐处设置, 以满足使用需求, 布置间距60-80米。2) 垃圾桶:沿道路布置, 布置间距50-60米, 在人流量大的区域可增设。3) 指示牌:在岔路口和重要指示位置布置, 布置间距500米左右。4) 灯具:布置间距10-25米, 在人流密集区域可增设。

4 结语

作为紧赶工期的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的子项目, 有色职院能够在较短的周期内最大限度协调多个单位同时作业, 按质按量完成了景观设计与建设, 得益于景观设计导则为有色职院景观设计与建设提供了规范准则, 起到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建成后的有色职院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厚、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实践证明, 景观设计导则在景观设计与建设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信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当中, 景观设计导则一定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参考文献

[1]苏勇.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5.

[2]李颖.大学新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7.

新建大学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科学研究是旨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实践活动。就其本质看, 科研活动属于一种创新性行为。在大学期间, 有计划地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既可以巩固、充实学生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 又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内在动机。更重要的是, 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帮助他们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他们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目前已有的关于科研能力结构的论述大多停留在重点大学学生层面或是研究生层面, 缺乏对新建地方院校本科生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更没有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本文以滨州学院文科类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设计为例, 详细介绍指标选定和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能力是内在且无形的, 难以进行衡量和比较, 但能力评价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要素去衡量。评价指标设计既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科研能力, 又要尽量简单, 便于操作。笔者认为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对科研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指标选取必须符合系统性的特点, 指标体系要具有层次性。 (2) 导向性原则。评价应引导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而评价指标要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突出高校育人的特点与规律。 (3) 科学性原则。指标设计在充分体现人的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紧密结合。 (4) 实用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 并利于推广和实施。那么, 形成考核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考虑学科特点, 体现出科研能力评价系统的真正价值。笔者经过定性分析和专家咨询调查, 制定了滨州学院文科类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表。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建立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后, 下一步工作就是确定各评价要素的权重。为科学、准确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拟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设计要素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决策者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有效结合起来的实用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简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1]。

(一) 层次分析的理论方法

1. 判断矩阵的建立。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 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 (权重) 计算的重要依据。判断矩阵的建立, 是以评价结构模型中的上一级的某一目标作为评价准则, 由研究者对本级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后, 用判断尺度进行判断, 以确定矩阵元素。例如:以A为评价准则的有n个要素的判断矩阵A, 其形式如下:

上述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aij表示对某一目标而言的要素Ai对Aj的相对重要性, 又称判断标度。

2. 矩阵的λmax和W的计算。有了综合判断矩阵后, 就可以利用和积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及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W, 计算步骤如下:

式中, (aw) i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由于研究者构造的比较矩阵可能会存有一定的误差, 即构造的n阶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不一定等于n, 为了限制这种误差, 取λmax与n的相对误差作为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记为:为向量

再考虑到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 对上述一致性指标CI乘上系数l/RI。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可以通过表2查得。

当CR=CI/RI<0.1时, 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计算出来的特征向量 (也即单权重) 是可以认可的, 否则, 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二) 层次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为了使层次分析用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笔者在结合所在单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家的建议编制了相关问卷并进行了分层调查。在调研中, 我们共向学生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79份, 回收率94.75%, 剔除回答不完全的无效问卷4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其中文科生有效问卷为97份。下面以文科类本科生调查情况为例, 说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其中重要度的设置随着数字的增大而降低[2]。

1.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借助SPSS统计软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 三个一级指标的重要度的分值和平均分值如表3所示。

根据重要性的分值, 构造判断矩阵:

因此, 可以认为该两两比较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求得的特征向量是有效的。所以, 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分别为0.5, 0.25和0.25。

2. 二级、三级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同样的方法, 相对每个一级指标构造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利用和积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3. 层次总排序结果用以上的方法逐一计算各指标的相应权重,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调整, 可以得到层次单排序。将每一层的权重与上一层的权重相乘, 即可得到层次总排序结果。其中, 一级指标权重按顺序排列状况为基础学力0.50;科研实践能力0.25;科研创新能力0.25。

二级指标权重按顺序排列状况为自学能力0.375;认知能力0.125;发现问题的能力0.043;分析问题的能力0.098;解决问题的能力0.110;研究成果情况0.028;毕业论文情况0.145;科研项目情况0.078。

三级指标权重按顺序排列状况为信息理解力0.064;知识整合能力0.146;感悟力0.165;观察力0.035;记忆力0.019;想象力0.025;思维力0.046;寻求问题的敏锐力0.018;资料收集与选择能力0.009;科学推测的能力0.006;提出科研课题的能力0.010;动手能力0.027;科学论证能力0.008;归纳综述能力0.009;灵活思维能力0.032;逻辑推理能力0.021;直觉能力0.011;经验移用能力0.020;语言表达能力0.021;协同合作能力0.039;独立决策能力0.020;发表论文 (研究报告) 篇数0.009;成果被引用次数0.011;成果获奖情况0.007;选题新颖0.036;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0.036;创新性的成果0.073;参加学术、文艺、创业比赛0.020;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议0.026;参加社会调查0.032。

三、结论与分析

从上述结论中不难看出, 由于受新建学院学生来源的实际限制, 文科类本科生对基础学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是必然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 基础学力是每个学生各种特殊学力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他们在各自学习领域中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的基础。

科研能力首先来自于各种知识, 尤其是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只有具备比较完备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才有可能对这一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 知识积累只是进行科研的基础条件, 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需来自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获得。因此, 科研的实践活动本身, 也是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3]。

二级指标中自学能力排在首位, 其次是毕业论文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自学能力是构成学生基础学力的层次较高的一个基本要素。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 实践表明,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基础上, 在外部多种因素, 如教师、环境等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近年来, 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增强, 使得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助汇报学习情况的方式, 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进展情况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注重学习策略的意识。二是借助填写自我学习评价表,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进而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三是各科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 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 逐步改变他们对自己的消极看法和态度, 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结合的综合性考察, 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 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创造性是它的目标和生命。毕业论文写作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环节, 它是学生初步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在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中, 因而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和思维训练;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论文论证过程中对研究假设的验证、预测结论的能力, 熟练运用方法和明确判断的能力。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问题解决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 从事科学研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时, 应特别重视三个方面:一是呈现型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依赖于大量的记忆和再生性思维推导出正确答案。二是发现型问题的解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依靠批判性思维,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创造型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借助创造性思维, 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研究固然是为了解决问题, 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大学生不仅要有问题意识, 而且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的质量, 决定着研究的质量。爱因斯坦、贝尔纳都认为,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解决问题可能靠技能, 提出问题则要靠创造力、想象力, 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 不论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要注重他们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里所说的文科是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统称。文科工作者只有具有宽广的知识, 才能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此外, 要具有创新素质, 高深学问发展要创新。创新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出新事物的能力, 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广泛分布在三级指标中, 如:成果创新、想象力和思考力等。美国心理学家佩特罗斯科对大量衡量创造潜力的方法作了比较研究, 归纳出一些有效衡量创造力的准则:用不同方法和观点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把常规方法应用在新情况的能力;确定完成任务的顺序和按序完成的能力;想象力、思路新颖性和发明才能;善于发现新用途和新课题;善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管新建本科院校中大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但这些方面可作为设计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案的参考[4]。

感悟力是指获得感悟的能力, 感悟引导人去发现, 鼓励人表达真正的见解。它对于文科生来讲, 重要性尤为显著。一般在文科研究中定性研究占有很大的成份, 因而对事物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相对重要。培养感悟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始, 要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搜集广泛的信息, 打好感悟的基础。第二, 从思维训练上下工夫。思维是培养感悟力的关键。每个人的思维接受的系统训练是不同的, 也使人的思维品质有明显的差异, 在教学中要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

知识整合能力是通过科学手段和管理控制等职能扩大知识系统建构过程中知识整合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的强弱严重影响知识的协同程度和创新能力。知识整合作为实现知识协同和知识创新的根本保障, 对大学生个人最终价值创造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 它在三级科研指标体系中居第二位。

总之, 完整的科研活动由一系列环节构成, 只有在完成这一系列环节的反复实践中, 才能逐步训练和提高科研能力。

四、建议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 (AHP) 构建了一套简明易行、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弥补了目前滨州学院在大学生科研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 为学生业务水平考核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评价标准。

1.有关部门须树立程序性循环管理的观点, 尽快完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

2.开设能力本位课程, 探索如何将科研能力要素训练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实施配置型评价, 在确保综合开发科研能力要素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科类培养特色。

3.积极组织大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科研能力要素及其发展规律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 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钢.定量分析与评价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77-387.

[2]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6.

[3]阎小平, 成旭.浅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市场周刊 (理论版) , 2008, (6) .

新建大学 篇9

但是目前我国新建的大学城大都处在远离老校区的城郊地带, 校内教学楼、生活区、实验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齐全, 但是由于距离城市中心偏远, 原有的城市文化底蕴难以辐射到新校区, 致使大学城文化出现了城市文化辐射的断裂和缺失。

一新建大学城城市文化辐射缺失的现状

大部分高校的老校区都处在城市的中心人口密集区域, 由于缺乏拓展空间, 因此很多高校都选择在远离老校区的城郊地带建设新校区。这些地带没有任何地理上的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 这一地理位置决定性地影响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 造成了新校区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校园文化的匮乏。

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受大城市文化的辐射、熏陶较少, 无法将周边社区文化转化为校园文化, 而落后区域的负面文化则有可能对其校园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新校区学生缺乏文化归属感, 这是由于新校区一般是建设时间不长, 到处都是新教学楼、新图书馆、新运动设施, 缺少有历史文化积淀和蕴含校园精神文化的标志建筑, 使新校区师生普遍感到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 缺乏文化归属感。

二新建大学城城市文化辐射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新建大学城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影响了城市文化的辐射

大学城内各高校的老校区大都处于城市中心区, 与周围环境和社区居民紧密相连。周边的历史文化、经济现象和社区居民的活动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各种养料, 大学又以自己的精神文化对周围社会环境和社区居民产生强大的文化辐射和精神引领[2]。而新建的大学城大多建于城郊或城市新的开发区等地带, 城市文化难以辐射到, 使整体校园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同时新校区在规划和建设中, 往往优先考虑教学需要和学生宿舍, 而教职工宿舍基本上不会考虑。因此造成长驻教师少, 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流动性很大, 一般是上完课就走, 在很多新校区很少看到教师的身影, 缺乏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使得师生之间言传身教的文化熏陶减少。

此外, 新校区通常都只是新生入住, 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在老校区, 新老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十分匮乏, 这样就造成了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与研究生联系的隔离, 低年级同学难以得到师兄师姐们的言传身教, 更体会不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 因此造成归属感不强, 失落感明显。

再者, 由于缺乏校领导和学生的互动、师生互动、新老生互动, 学生难以获得高密度的信息, 在选课和各种交流上产生困难, 普遍感到缺乏人文关怀, 这也影响了校园文化中浓厚的精神文化对新校区学生的传承。对于现在的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高校而言, 学科的融合不仅仅是几个学科的简单相加, 它需要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环境氛围做平台。而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环境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创新的效果。

(二) 新建大学城缺乏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总是在一定历史传统基础上得以发展, 但又不断打破原有的传统, 而建立新的传统[3]。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有自身特点, 其时代背景与老校区截然不同。完全复制老校区的校园文化, 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照搬移植而建设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是错误的作法。因为简单的模仿不可能得到文化内涵性的东西, 无法将文化上升到精神层面, 无法将文化向深度和广发发展下去。而在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中, 抛弃老校区优秀校园文化精神内涵, 忽视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积淀, 片面追求效率, 只重形式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此, 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 要在继承老校区优良文化的同时, 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创造出体现时代特色和教育精神的新文化。

三促进新建大学城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交流的对策

(一) 重视新建大学城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时候, 要注重从城市文化的丰富源泉中吸取文化精华, 结合现代环境美学的理念, 精心设计、规划构建[4]。在教学环境、校园景点、文化设施、绿化美化等方面, 突出城市文化特征, 使校园文化给人以美感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 传承与创新老校区校园文化

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文化构建的基础, 而创新则给文化构建带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大学城内高校的文化资源整合是继承与创新的综合。只有在继承和融合老校区优秀文化的基础上, 把创新精神融入整个大学城精神的培育中去, 创建新型和一流的校园文化, 才能使众多高校文化融为一体。

(三) 坚持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世界著名大学城永恒的魅力[5]。大学城校园文化构建应打开大门, 拆除有形的、无形的围墙, 注重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 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 注重整合不同价值观念与取向的不同地区和社会集团的文化, 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展现自身文化的魅力。

(四) 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城市文化的辐射

大学生通过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 通过在城市社区中进行调研、服务和研究等工作可以体验社会角色, 丰富人生阅历, 转变学习态度, 增强学习自觉性, 培养团队精神,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互动, 使学生在服务中学习, 通过听、看、想、感悟、体验来消化教学内容, 内化道德理念, 强化思想品质, 培养实践能力, 实现学习目标, 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武超群.探究新时期多校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 (13) :62-63

[2]叶云明.高校校园文化如何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 (5) :71-73

[3]苏蓉.大学校区建设理念与地域文化—从成都大学新校区建设说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 (3) :238-241

[4]李敏, 孙大力.社会互动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J].成人教育.2008 (5) :36-37

新建大学 篇10

为了响应经济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中国大学英语的转型及改革成了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学生对学习大学英语产生的懈怠及迷惑,让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适合学生的需求。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及外语界学者纷纷出谋献策。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专门用语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无疑成了中国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因为ESP是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同时ESP语言的共核理论指出不同学科使用的语言有着共同的推理、理解及逻辑过程。(Hutchinsong&Waters,1987)当前,中国大学英语ESP教学基本都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重点大学推行,比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或在一些中外合办的大学,如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而西部新建的本科院校大学英语ESP教学发展缓慢甚至是零发展。

2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大学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占主导地位

目前大部分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不分专业,在1~4学期开设,使用通用的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就是其典型的教材代表,此教材是为通用英语阶段设计的系列教材,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主要是通过学习材料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上没有特别的针对性。任课教师都是英语系教师,常年教授同一门课程,使用一样的教材,没有新知识的注入,有些教师上课热情不高,出现教学疲惫现象。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考研,在应试学习的驱使下,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相对高一点;但对于就读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来就不高,想要考研的学生也并不多,很多学生过了四六级后,失去了英语学习的目标,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而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认为通过四级是遥遥无期之事,因此会放弃学习英语。

(2)文理艺体ESP课程的开课情况

由于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不是研究型大学,对ESP理论研究尚缺,很多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ESP教学基本还是处于观望阶段。但一些文科类的专业会另外开设针对本专业的英语课程,也就是意义上的ESP课程,如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英语》《酒店英语》,中文的文秘专业开设的《文秘英语》,也都由大学英语教师任教。但是对于理工科类的专业英语,由于专业性比较强,如《化学化工专业英语》《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都是由本专业的老师担任。通过访谈笔者也了解到这些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只不过是一种应付式的课程。一般在第5或第6个学期由专业教师开设一个学期,老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乏味。一方面专业老师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不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各行如隔山,不了解英语教学方法,基本专业老师上的专业英语课都是照着书本上的单词念一下,参照译文翻译汉语意思。再有,艺体类的专业英语几乎是空白,笔者认为开设ESP课程对此类学生是最有益处的,艺体无国界,艺体学生在参加一些国际活动时能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交流,无疑会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

(3)对ESP教学存有误解

中国ESP教学提出至今已有21个年头,但是其发展却是困难重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大学英语ESP教学几乎为零,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包括领导层对ESP没有理解通透。ESP就是专业英语,这是他们对ESP最普遍的理解。他们认为ESP就《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微电子技术英语》《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保险专业英语》等等专业英语,ESP就是内容上标上科学、医学、商业、旅游等等特征的一门英语课程。这导致对ESP存有误解的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根本无法进行ESP学习;大学英语教师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培训,是无法胜任ESP教学的。“在这种误解下,许多有志于从事ESP教学的大学英语老师望而却步”(蔡基刚,2013)。

3正确理解大学英语ESP相关界定

要消除对大学英语ESP教学的误解,首先要了解ESP的相关界定,梳理一下其概念。2013年上海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将大学英语分为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ESP)又分为职场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学术英语再进一步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笔者认为此分类很科学,一目了然。如图所示:

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称大学英语,学习的内容没有特殊的针对性,适合大众学习者学习。(李楠、刘艳等,2014)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广泛意义上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课程。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与某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满足学者的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g&Waters,1987)但培养的还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学科知识。

职场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 Purposes),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是以专业内容为依据,因学科不同、职业要求不同而学习内容不同,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等,它是与某种特定学科和职业紧密相关的英语课程。(Flowerdew,John&Peacock,2001)

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根据学生用英语从事学习、教学或研究的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Flowerdew,John&Peacock,2001),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

通用学术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是各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查阅文献会使用到的共核的语言知识,是训练语言技能的课程,如听学术讲座、做笔记、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Jodan,1997)。

专门学术英语(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有些人会把它汉译为专业英语,是我国有些高校开设的实用数学专业英语、经济学专业英语等此类英语(Jodan,1997)。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EOP和ESAP虽然都是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课程,汉译时两者可能都会被译为专业英语,但ESAP不像EOP那样会细化到各个学科,ESAP除了语言的专业性,还有学术层次上的定位,是在高校层面开展的教学;EOP是进行岗前职业培训的英语课程,一般在高职高专开设。但无论是EOP还是ESAP,都和我们传统上专业英语不一样,传统的专业英语一般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语言难度较大,学科专业知识性强,然而EOP和ESAP的内容都只是相关学科的入门知识,内容浅显易懂,都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不是专业知识。

通过上图及其相关的界定我们可以得知大学英语ESP并不完全等于专业英语(专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只不过是大学英语ESP的一个分支。“ESP课程是学习者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不是强调一定要实现这一目标,而是强调使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余樟亚,2011)。“大学英语ESP也不等于我国英语专业开展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英语专业是作为一门专业来培养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的专门人才,他们所享受的外语教学资源、课时课数和班级规模都是非英语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蔡基刚,2003)。大学英语ESP应该是语言教师可以胜任的,并不需要语言教师“转型”或鼓励语言教师攻读其他专业学位,因为在中国目前情境下,“转型”或“攻读其他专业学位”都是不切实际的。大学英语ESP教学不是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学习其专业知识内容,“而是通过学习语言以外的知识内容学习语言”(蔡基刚,2012)。大学英语ESP教材不是编写一些又长又难有着一大堆术语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大学英语ESP教材是通过专业相关的主题来呈现专业特有的语言现象和特点”(蔡基刚,2013)。

4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主方向应是EGAP

蔡基刚指出EAP,特别是EAP的分支EGAP应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蔡基刚,2010)。这对于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EGAP作为一门衔接性课程,不但满足了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的需求,而且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1)学生的需要

Hutchison&Waters(1987)指出:在ESP里,我们所关注的是语言是怎么学习的;要弄懂什么是ESP,首先要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语言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生想要什么。一方面,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少,也很少人能进入到外企工作,甚至能进入大企业大公司的人也寥寥无几。但是他们在大学学习英语有自己的目的,希望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和自己专业有关的话题。另一方面,不同于高职高专时期,本科学生毕业时要撰写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方能得到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少不了对国外文献的查阅,了解国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所学英语在他们的论文撰写中发挥作用,不想浪费时间打英语基础。弄清楚学生想要什么,了解他们想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因此,ESP的分支EAP,特别是EGAP应成为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发展的方向。

有教师担心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应该以打下坚实基础为目标。EAP也应该在EGP教学之后进行。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一是EAP的分支EGAP是各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查阅文献会使用到的共核的语言知识,根本就不需要EGP作为铺垫,两者无承上启下的关系。二是学生在中学时期经过多年的通用英语学习,他们对大学的英语教学是充满期待的,大学英语的EGP只会把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磨灭,所以EGAP教学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一些教师总是觉得学生的基础水平薄弱,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内容往中低难度进行,我们要坚信学生的能力比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预测的还要强大。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学习的渠道再也不是单一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比他们上一代同龄的水平要高得多。教育工作者没必要担心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不到基础知识,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引领学生去接收入流的知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意识到西部新建本科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ESAP教学,或许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进行EGAP教学。

(2)学校发展的需要

西部新建的本科院校,由于其定位基本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其“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进行良好的结合,让学生以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得所学专业领域在世界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或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适应本专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张宇斐、高秀丽等,2016)。结合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及教师水平等因素,在这样定位下此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应向EGAP发展。

当然,可能部分人会提出既然学校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那开设高职高专的职业英语(EOP)就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实际上他们没有认清楚本科教学毕竟不同于高职高专,本科学生毕业时要撰写毕业论文,涉及学术写作,他们希望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能查阅外国文献,了解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综合各种原因,EGAP就被提上了学习日程。

随着全国大学扩招,各个大学进入了生源抢夺大战中,上海、北京、西安、武汉等大学云集的地方,凭着地理位置和学术氛围上的优越,在生源抢夺大战中占据优势;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如果继续闭门造车,不进行ESP教学改革,定位于EGAP,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生源危机。

5结语

大学英语向ESP发展是经济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为中国大学英语指明了方向。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ESP定位于EGAP解决了此类院校大学英语所面临的挑战。EGAP是大学通用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性课程,它更能满足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正确理解ESP相关界定才能消除对大学英语ESP存在的误解,最后提出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ESP教学也应定位于通用学术英语(EGAP)。

关键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通用学术英语

参考文献

[1]Flowerdew,John&Peacock,M.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Jordan,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T.Hutchinsong&A.Waters(ed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1):56-60.

[5]蔡基刚.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29-32.

[6]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1-4.

[7]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消亡的理据与趋势分析[J].外语研究,2012(3):46-52.

[8]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47-50.

[9]李楠,刘艳等.地方高校ESP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187-188.

[10]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余樟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启示--以“电力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界,2011(5):56-61.

新建大学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作用 问题 创新 实践

一、引言

就业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是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完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在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引导下,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大学生普及就业知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与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各大院校为指导主体,以大学生为指导对象,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普及就业相关知识,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做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就业指导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指导是指与就业有关的所有信息的传递,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需求量与需求方向分析、就业技能培训和招聘信息分析等,它的特点在于综合了宏观角度和微观方面开展就业指导;狭义的就业指导则侧重于帮助符合就业条件的劳动力,使其具备相关的岗位就业信息与技能,对劳动者就业与择业做出指导。

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主要是在观念、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观念层面,通过教学指导,一方面,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主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樹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选择时实现科学、合理,让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中实现就业。知识层面,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普及了就业信息,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特点、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政策市场导向等;此外,还为大学生普及了职业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技能层面,则强调了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表现为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考核。为此,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管理能力、求职能力、沟通能力和应急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师资队伍匮乏

就业指导是一门集专业性与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除了要求任课教师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外,还应该具备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当前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看来,很大一部分本科院校都将辅导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当作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人员,而他们对于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技能,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之余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就业指导教学。

(二)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专业契合度低

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倾向于分析就业形势、经济法规和市场需求方向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我能力认知和所学专业未来就业方向指导等相关内容很少涉及。授课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就业定位、专业优势等方面缺少实际性认识,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准备的目标难以达成。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实践性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应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本科院校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采取灌输式教学手段,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成为普遍现象,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情况并不可观。此外,就业指导课程局限于理论教学,极少甚至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就业练习机会。

四、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及其实践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综合水平,重点在于提高任课教师专业能力。为此,本科院校要在选拔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时提高其准入门槛,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的就业知识和一定的行业认知,要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挑选一批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又对就业指导教学富有教学热情的研究员、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储备教师。此外,还可以邀请其他院校或者相关企业专业人员到校做专题指导,指导本校教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克服传统思维,实行新式教学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案例教学与情景创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种教学模式是借助他人的创业历程与思维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中的运用

要完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就业环节。为此,可以积极发挥情景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创设招聘现场模拟情境,增强学生对招聘、应聘环节的认识;此外,本科院校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增强社会实践感。

五、结语

立足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大多数本科院校专门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就业、自主创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进一步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发展还有待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申健强,胡陵.地方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有效性探析[J].魅力中国,2011(09):128-129.

新建大学 篇12

大学生网络犯罪是指大学生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以计算机网络为侵害对象而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 大学生网络犯罪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CNNIC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3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9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9.8%, 2012年则上升至30.4%, 其中大学生网民占了较大的比重。另据统计,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当前,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犯罪行为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类犯罪;侵害公私财产类犯罪;制作、复制、传播、贩卖色情淫秽物品, 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侮辱、诽谤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类犯罪。与传统的犯罪相比, 大学生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主体的高智商性、犯罪手段的隐蔽多样性、侵犯客体的不确定性、危害结果的严重性以及犯罪本身的“虚幻性”等特点。

2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成因分析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除取决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各种因素外, 还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 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推动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合力。

2.1 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导致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最本质的原因, 是在大学生网络犯罪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首先, 缺乏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是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其次, 分辨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是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又一主要原因;再次, 网络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也是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最后, 过度上网和沉溺网络游戏容易导致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异常, 加上自负和放纵心理的驱使, 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极易走向网络犯罪的深渊。

2.2 客观原因

从客观方面考察, 大学生网络犯罪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 网络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是孕育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温床, 是腐蚀和扭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毒瘤。另一方面, 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存在缺陷, 未能满足大学生追求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现实需求, 促使大学生过于迷恋和依赖于网络;重视智育教育, 忽略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传统理念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 家庭中父母网络知识缺乏, 以及各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管理措施不到位等给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等客观原因。此外, 网络安全管理缺位和网络法制建设落后也是造成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重要客观原因。当前, 我国网络安全和管理领域不但缺乏安全的、统一的操作系统, 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还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和协议等。更为重要的是, 当前中国的网络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实施网络犯罪的成本较为低廉, 而惩治的代价非常高昂, 因而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

3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防控对策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成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防控手段和内容的多样化。针对当前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 必须从源头入手, 多管齐下,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防控体系, 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

3.1 强化网络监管, 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好坏对民办院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网络环境是导致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直接诱因之一。这就要求政府网络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加强监管的力度, 摒弃“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错误理念, 加大网络执法力度, 为大学生上网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一方面, 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工作, 完善技术安全防范措施。例如, 可以采取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入侵检测、案件跟踪、漏洞恢复等技术, 对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定期排查, 及时修补系统和程序漏洞, 增强其安全性能, 阻止外界对计算机系统的非法入侵。另一方面, 管理部门应经常对网站、网络信息进行排查, 对不良的网站和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屏蔽和过滤, 加强对网民上网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网络安全预警系统, 对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进行及时警告, 同时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 加大对非法网络运营商的打击惩处力度, 让大学生尽可能少接触那些不良网站和有害信息, 还大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的上网环境。此外, 民办本科高校也应当加大校园网络技术和网站建设的经费投入, 在校园网入口处加装有害信息设备屏蔽设施, 隔离各类不良的网络信息, 切断有害信息的传播渠道, 提高校园网络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严格校园网络管理制度。

3.2 改革教育制度与体系, 增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

首先是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高发率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精神欠缺和法制观念不强有关。针对我国网络立法滞后的现状, 可以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完善网络立法,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民办高校可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将网络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到法律基础课之中, 利用典型的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例开展教学活动, 结合特定的专题报告, 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造成严重危害后果, 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 倡导合法合理的绿色上网方式, 提高学生辨别不良网络信息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是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不断深化高校德育课程改革, 大胆探索适合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 使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德育课程教育, 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尊重意识、诚实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更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有条件的民办高系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德育教育载体的作用, 建立网上德育工作平台,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 广泛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环境, 力求取得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

民办本科院校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大学生沉溺于网络, 会使其丧失现实感, 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 造成网络性心理障碍。为此, 民办本科院校必须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 有意识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知识讲坛, 设立心理咨询室, 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服务, 及时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心理, 使其保持健康的网络心态。此外, 民办高校还可以创新网络心理健康载体, 例如利用校园网络开设心理网站,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与学生进行交互式心理对话,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 培养大学生内在的、自觉的网络道德情感、道德责任和自律能力。

3.3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而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 能抵制和消除不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服饰和影响。因此, 有必要将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贴近大学生的心理, 同时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多样性。

摘要:近年来,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日益突出, 成为政府、社会、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具有不同于公办学校的一些特征, 并且在形成原因上具有复杂多样性, 因此, 必须从源头入手, 多管齐下,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防控体系。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1]谭伟, 陆新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6) :124-126.

[2]谢应霞.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探析[J].理论界, 2010, (2) :80-81.

上一篇:生活和艺术之美下一篇:自我护理能力内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