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学校

2024-11-08

新建学校(共10篇)

新建学校 篇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行政布局的调整、教育结构的变革, 在江苏乃至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老校新建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这些新校的文化建设问题———如何实现对接? 如何完成继承与创新? 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绕不开的研究命题。

要想破解这个难题, 我想逻辑起点应当放在对于老校文化原点的叩问上。 “老校”之“老”, 一般是指它们有较长的办学历史。 我们把它们现有的文化放到历史的背景下考量与审视的时候发现, 它们的形成是具有自然性、客观性的。通俗地说, 它们的产生是传统力量的积淀、 行为惯性的延承。 这样形态下产生的文化有积极的因素, 但不可避讳地说, 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

站在老校新建的节点, 我们应该立足于原有的文化特质对文化构建进行一次反思与新建。 什么是“反思”? “反思”就是我们要以一种科学的眼光、 一种研究的视角关照学校文化建设, 简言之, 我们有必要在“新建”之前梳理与明确“文化建设”实质与基本规律。

其一, 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人化”。 推进学校文化, 其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精神和谐。 讨论文化的问题, 讨论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你不能不谈“人”。 文化建设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文化首先是“人化”。

其二, 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以“文”化“人”。 这里有几个要义需要厘清:一是文化是可以影响人的, 文化是可以改变人的, 文化也是可以塑造人的。 我们研究学校的文化建设就是研究文化如何影响人。 这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二是文化影响人的方式是一个字———“化”, “化”是什么? “化”是润物无声, “化”是潜移默化, “化”是直抵心灵,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怎样“化”。 这应该是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三是文化建设影响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自我发展的人, 他们不应该仅仅成为“被”影响的人, 更应当成为文化创生的主力军。 这是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带着上位的思考与本源性的理论探索, 我们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开启“老校新建”学校文件构建的“新建”。 那么,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理念与行动的关系

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推动管理进步,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没有正确的理念, 学校就只能在现代化门外徘徊, 行动必然盲目;徒有理念, 没有行动, 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 学校文化建设成效如何, 关键要义除了学校上下对理念的认同外, 还有执行力的问题。 只有各部门对学校文化理念在思想上认同了, 在实践上身体力行了, 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为此, 学校领导, 尤其是校长, 首先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根据本校实际, 带领全体教师在教育思想、学科理念等方面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把学校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作为重要内容, 以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开辟一条顺利贯彻学校文化理念的通道。

二、自上与自下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究竟依靠谁? 毋庸置疑,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决策者、设计者。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是我们应当抱持的文化信念。但是, 这绝不意味着校长一个人就可以决定学校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建设的话语系统中, 文化建设的主语应当是“我们”, 而不是“我”。 因此, 把师生员工, 把所有校园内的人看做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方面,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 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 学生则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只有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只是校级领导脑中的“蓝图”或者是一种“个人主张”, 它有可能不切实际。 只有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立足教师, 立足学生, 来自草根, 接上地气, 即最大限度地征求意见和建议,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行与落实才有可靠保证。

三、外显与内敛的关系

文化不是空乏、虚无的, 它有落脚的地方, 有载体。 外显的物质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但是, 我们常常看到, 有些学校热衷于推进物质文化, 把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硬件建设, 于是一个劲地建造漂亮的大楼, 种植参天的大树, 购买大量图书, 布置雕塑、浮雕、景墙, 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有些学校则把文化建设局限于制定丰富的条文, 乃至发放不菲的奖金……它们都只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而已, 而非也不应该是全部。

如果以此为重点, 就势必淡忘了、忽略了学校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文化最需要、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 恰恰是校园“软环境”的建设, 是“内隐规则”的建设。 若能确立“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 确立“学校是我家, 荣辱共系之”的价值定位, 确立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 做到“人人愿干事, 人人能干事;人人愿合作, 人人会合作;才能有所用, 特长能发挥”, 那么, 这所学校一定是无望而不胜的。 也就是说, 学校文化建设既需要“外显”, 即讲在嘴上, 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拿在手上, 更需要“内敛”, 即浸润到心里, 落实到行动中, 表现在言谈中。

四、战略主体与副体的关系

老校新建, 经过老校的历史沉淀, 其传统文化已经基本形成, 这些新建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时一方面是对原有文化的提炼、总结甚至是修正, 但更多的是大家都在寻找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都在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钥匙, 在寻找占领校园文化建设制高点的密码。 我们找到了学校制度, 找到了校园文化环境的打造, 找到了学校的各种活动, 也找到了校园视觉形象。

如果把文化建设放到学校、放到教育教学这个背景中, 就不难发现, 应当把把课程教学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因为, 文化是课程教学的源头, 课程教学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离开了课程教学, 学校文化就会无所依凭, 很难传承。 另外,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课程教学的品质将直接决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品质。 这应当是老校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主体。

谈老校新建的文化建设, 其制高点与生长点应该放在课程教学的文化建设上。 我们应当在学校文化理念的引领下, 逐个击破 “如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如何提升教学品质? 如何定位学校的教学风貌与特色?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等命题, 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通透与敞亮, 才能真正将文化建设渗透进学校运行的内核。

知识的更新是急速的、瞬时的, 文化的追寻是恒久的、绵远的。 只有不断“反思”文化现状, 透过闹腾喧嚣的表面, 抵达生命自觉的内核, 校园才会升腾起文化建设的新气象、新生态。

新建学校 篇2

县教育局:

自社冲中学撤并到凤山中学后,我校在原社冲中学校址进行寄宿制办学,现学校大门是一座老校门,结构老式且不美观,加上建设年代已久,出现墙体开裂现象,另外学校大门离校门外大路不足2米,以前经常有些同学跑出校门时,险些被校门外大路上来往行驶的车辆撞上,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极易造成安全事故,急需推倒老校门,重建新校门。

现特向县教育局申请新建一座新校门和门卫室,预计费用约是12万元,恳望上级及时予以支持!

申请人:

新建学校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3-006-1

一所新的学校就如一张白纸一样,等待着色彩斑斓的颜色来描绘,而这一切都源于对人的管理,如何让每个老师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带着幸福的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管理的核心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行政管理与率先垂范相结合,引领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真正的教育引领应该是走进教师人心的管理,发挥领导的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会给老师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会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管理者以“教师”的角色出现在教师之中,与教师心理与感情的距离才能越来越近,才能与教师知心,成为教师“心灵知音”。一所新兴的学校,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指引,站在学校管理层的角度看,更需要带领老师们在教育价值的追求和取向上奋斗。

发挥校长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对全体教师起到领路、指引的作用,更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到指导、引导。学校管理和一般的企业管理是不一样的,我们倡导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注意教育的细节处,让每位老师都能够得到重视和尊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更是一种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方法。

在学校的年终总结大会上我们便发挥了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改变以往传统的会议形式,不开座谈会学榜样,不表彰形式学榜样,更不是红头文件学榜样,而是“感动剑湖的人物”联欢会,在每个年级组的讲述中,我们感动着,看着ppt上一个个感动的镜头,老师们每天的教育现场在面前一一再现,整个的联欢会现场很安静,这种榜样的引领作用不需要掌声,让每个人都能够幸福的感受到便足矣了。在一个年级的“身边感动的青剑湖人物”讲书中,说到了这样一句话“平平淡淡中的寻觅,我们已然诠释教育的所有力量,那力量是一双温柔而有力量的双手,承载着我们走在教育的感动里。”很多时候作为管理者应该跳出管理看管理,要想形成一所学校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不需张贴在墙上的宣传语,更不需要条条框框来约束,只要一种引领便足矣,榜样的力量无穷,一个、两个、三个,慢慢的大家的正能量便会聚集在一起。教育的正能量会让整个团体和氛围向着积极平和的环境发展,那便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让每个教师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并把这种幸福带给学生。

二、行政管理与激励相结合,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

一所新兴的学校,虽然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建立和磨合,包括教师团队的建设,刚毕业的大学生,引进的人才,所有的教师都要面对一个更崭新的环境,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需要形成一种激进的校园文化,让这种积极的氛围带动每个教师个体积极的发展。新建的学校会有很多新的基于和新的发展目标,这些都是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有利条件,正因为此,在育人的氛围中更要注意管理手段与激励方式相结合,让每个老师都在尽快适应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教育特色,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作为对教师的考核更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一张试卷的平均分,应该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让每位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支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的引领。我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俞文钊教授,在长期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同步激励法的主张。他提出公式: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该公式表明,只有当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激励力量。两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就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激励力量。

对教师的激励要包括物质上的,更需要精神上的。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都会召开新教师座谈会,一个轻松的氛围,侵入兄弟姐妹般的交流,都会在这个特殊的座谈会上呈现,想教师之所想,对教师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小困难当做自己的事情来解决,这便是对教师工作最好的一种精神上的支持。管理者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既能看到老师的进步和荣誉,更能够看到全体教师辛勤耕耘后的付出,在细节上关注教师,包括教师的家庭,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便会滋润老师们辛勤的脚步,工作虽然繁琐,但也就没有了累,某种程度上精神上的激励和关怀产生的效果要比物质上的更重要。让每位老师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走进校园,让每位学生带着幸福的心走进课堂,这便是我们追求的人文育人氛围。

三、培养教师能力与多种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

高超的管理艺术,使管理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凝聚力的核心就是不断地激发教师的提升,让每个教师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并善于反思和发现。当学习成为教师的习惯时,一所新兴的学校的校园文化便得到了升华。

人人都知道好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好的学生,何为好教师?虽然外延很大,但是好教师的标准却在无形与有形中激励着教师前行的脚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已经不能依靠老师们在大学中的所学了,经验固然重要,但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习惯,形成校园独具的特色。

新建学校多媒体设备的管理 篇4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 对稳定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 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的工作水平, 解决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典型问题, 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与分析。特别是新建学校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决定了其有着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现状, 如师生比例较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等, 这些情况也给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典型的问题。

一、多媒体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设备添置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学校分批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带来的问题是设备操作界面、方式不一致, 给教师的使用操作带来了不便。设备型号的差异也给日常维护人员和设备互相替换使用带来了不便。分批建设的多媒体设备因使用年限的不同性能难免存在差异, 这给在不同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同批师生造成一种直觉, 就是有些设备的性能不是很好,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媒体管理工作。

2. 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问题

新建学校多媒体管理工作人员配备数量控制得一般较紧, 而且他们面临着较重的业务水平提高、学历提高的压力, 因此, 新建学校的专职多媒体管理人员队伍有“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的现状。新建学校对多媒体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 主要是听取师生特别是教师的意见, 而教师一般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评价不高, 甚至偏激, 这给多媒体管理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 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支工作队伍的不稳定。

3. 工作机制设计与运行问题

新建学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一般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广大师生, 职责有交叉。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仅靠专职工作人员“单打独斗”的状况, 没有很好地协调好教师、学生、教务部门、物业部门等合作关系, 使这项工作形成合力。如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时, 会发生是否可以调换教室的争议。作为机器设备, 发生运行故障是难免的, 新建学校还存在等设备厂家上门维修的情况, 这就使得设备修复周期很长, 对教学秩序的影响很大。

4. 教师多媒体教学技能水平不均衡

新建学校普遍聘用了相当比例的离退休教师, 这些老教师们虽然教学水平高, 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水平和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一般;另外新建学校中还有大量的年轻教师, 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但教学经验不太丰富, 多媒体教学技能水平不均衡。

5. 多媒体管理工作中的人文理念薄弱

新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建设工作存在设备操作不够人性化的情况。设备操作面板不够简捷, 这给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授课时, 信息量较大, 对一些理论的推导过程讲授不充分,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理解、接受的困难, 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如何解决多媒体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制订较完善的多媒体建设工作规划

在新建学校多媒体设备分批建设中, 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工作中的规划来弥补分批建设的不足, 可以通过论证、比较, 设计和选择一些成熟的设备型号, 特别是中央控制器等核心设备。虽然设备会更新换代, 但可以通过定制统一的操作界面 (如控制面板) , 来减少教师操作时的不便。预留一些暂未使用的功能接口, 提高设备的通用性, 减轻设备维护工作的压力, 以便在设备故障发生时相互替换使用。

2. 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多媒体管理人员是学校师资队伍的一部分, 新建学校也要像重视教师队伍一样, 重视多媒体管理这只教学辅助队伍的建设工作, 从制度层面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员配备, 同时也要提供业务、学历进修的机会。把多媒体管理工作中的技术服务与日常管理分开, 把日常的设备安全、卫生等交给物业部门, 这样可使多媒体管理人员专心钻研业务,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弥补人员不足的情况,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应对多媒体维护突发性、集中性较强的特点。在每个班级挑选并培训一名学生协助进行多媒体管理, 这样一定程度上就实现了对教师的“一对一”服务。据统计, 在新建学校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过程中出现需要有人配合的情况中, 有超过85%的情况属于对设备、软件不熟悉造成的, 而这些交给经过培训的学生管理员基本可以解决, 这样一方面使教学的需求得到了及时的响应, 也有效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业务量, 使其可以集中时间、精力解决一些较复杂的设备故障。

3. 工作机制设计与运行策略

完善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制度, 明确划分各部门的权责, 形成工作合力是提高新建学校多媒体设备管理工作水平, 提升师生满意度的重要制度保证。从技术保障的角度来讲, 应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主动巡检工作。对设备进行主动巡检, 可以将设备故障解决在萌芽状态, 提高设备的运行质量, 有效地降低故障率, 可以根据设备的数量和教学使用情况, 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多媒体设备的全面巡检, 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 进而总结出设备故障的高发点, 提高预见水平, 提升工作能力。实行多媒体设备故障防范工作预案, 采用“以备件换时间”的做法, 为计算机、中控、投影仪等各类多媒体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易损部件, 当设备发生故障时, 首先采取更换部件的做法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然后再进行维修或联系厂家处理, 这样可以减少设备发生故障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4. 多渠道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技能水平

联合教务、人事部门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是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培训时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并侧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对完成培训的教师发放合格证, 并将拥有合格证作为使用多媒体设备的必备前提,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 也可以减少设备使用中的人为操作故障。多媒体设备技术人员在解决设备故障时, 如果场合、时间充许, 应尽可能地向教师解释故障发生的原因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故障产生的频率。

5. 在多媒体管理与建设工作中体现人文理念

在多媒体设备的选型中不仅要注重设备的先进性, 更要兼顾操作的便捷性, 特别是操作界面的选择与设计要做到“一键式”。一键打开所有设备, 尽可能减少操作的步骤, 体现“以教师为本”。印制简明扼要的“操作指南”, 为教师提供指导。在教师操作出现故障时, 维护人员要尽可能地告诉发生的原因, 以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教学工作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水平日益提高、依赖程度日益增强。与此同时, 多媒体设备管理与建设工作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以适应教学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辜晓彬.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科学管理及建设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3) .

学校新建二层水冲厕所申请 篇5

建设项目报告

郧县教育局:

高庙九年一贯制学校座落于巍巍大龙山脚下,白(桑)梅(铺)公路中段。学校历史悠久,原为高庙中学,2009年又与高庙小学合并,成为一所融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服务半径8.0㎞,覆盖人口2.482万,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6个班,小学8个班,共有学生612人。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校厕所有两处,均为简易旱厕,构造简陋,特别是1号厕所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造,早就被确定为D级危房,不符合安全及卫生要求。但因正处于教学区,为师生出入最多的厕所,严重影响师生的卫生安全及学校的环境卫生。现申请将1号厕所拆除,并在原地新建一所二层水冲式厕所。

二、项目建设的名称

高庙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二层水冲式厕所

三、项目建设投资 工程预计投资万,其中: 打井及管道处理:万元 拆旧及基础处理:万元 主体工程:万元 装修处理:万元 配套设施及管道:万元 房面防水:万元

四、效益分析

厕所建成后,校园将更加洁净,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厕所构造将更加安全、贴近校园的整体规划,使600多名师生受益。

此 致

新建学校 篇6

关键词:共同体;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41-05

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1]每年都有大批民办学校因生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另一方面,新的民办学校不断涌现。《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比上年增加0.63万所;在校生4301.91万人,比上年增加223.60万人。民办学校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百姓对教育的多元需求。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民办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民办学校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2]

一、新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学校)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相城大道与富祥路交汇处,是苏州高铁新城首所民办高端寄宿制学校,是苏州高铁新城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进的一个战略合作项目。学校投资巨大,以“高起点的办学定位、高品位的学校环境、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为要求,推行小班化、寄宿制教育模式,面向全国招生。实验学校目标是:力争用3~5年时间,办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一体化的高品质、有特色、国际化、苏州一流、江苏省著名的学校。学校2015年9月1日开始招生。在建校初期,学校面临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新建学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学校提出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还不能很快地被教师群体深刻地理解、认同,他们对于理念的认识还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新的办学理念、共同的发展愿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新的教师群体由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教师组成。他们原有的学校文化背景、管理方式、教学习惯都会对学校共同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在磨合阶段,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还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

(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障碍

实验学校所在的苏州市相城区外来人口子女占据生源主体。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受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提高了教育难度。没有好的生源作为保障,教师对学校发展前景怀有疑虑,对自身发展缺乏信心和动力。实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公办学校招聘来的优秀教师,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通过荣誉证书、获奖证书来认定的。到了民办学校以后,教育对象变了,运营模式变了,学校发展环境变了。很多原本很优秀的教师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外省市招聘而来,还存在着教材不熟、教法陈旧等水土不服现象。考虑到民办学校办学成本,学校初期实施人员精简策略,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明确的中层管理队伍。教师学科结构不健全,人员较少,同学科群体无法形成。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无法激发内驱力,教师普遍工作量不足,常规评价机制无法实施。

(三)教师学校归属感淡漠

对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来说,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对其职业的稳定性产生冲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因素:对公办学校编制的追求;更高薪酬待遇单位的诱惑;政策福利保障更好的区域的吸引;对一些热点地域的向往。(2)家庭因素:爱人单位调动、照顾子女入学、照顾年迈父母等。(3)学校因素:学校知名度不高,首次招生面临困境;办学成果呈现的滞后性,办学质量亟待市场的认可与支持。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不能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他们频繁地在学校之间跳槽,对新建学校更是缺乏归属感。

二、共同体概念内涵及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共同体”概念内涵

“共同体”概念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共同体”的界定是:追求善的社会团体[3]。在英语中,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有“共同性”、“联合”或者“社会生活”的意思,斐迪南·滕尼斯在1881年的社会学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中,将“共同体”这一概念从“社会”的概念中分离开来。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包括了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类型,主要关注其中的社会联结或纽带的性质。[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共同体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原有的基于“共同理解的自然而然性”转变为经过协商的共识。在当代,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且在不同语境和话语体系下对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往往难以达成一致。但是,“总体而言,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也是共同体赖以生成的基本要索”[5]。在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被不断瓦解的同时,它也被嵌入到新的语境中而获得重构,如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新兴“共同体”概念不断涌现。无论社会连接方式是“共同体”的,还是“社会”的,对象征美好精神家园的“共同体”精神的追求一直存在着。

(二)“共同体”精神培育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契合

从本质上来讲,共同体就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人们寻求身份的建构,寻求能够使自己归属的共同体,使自己获得身份所象征的知识、关系、资源等,同时为了寻求“共同理解”、追寻身份认同而进行协商、承受焦虑以及处理分歧等社会交往活动。“共同体”精神培育正契合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共同体精神表现为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对自己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形成了共同体中无形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民办学校初创时期尤为重要,它将为师资队伍的稳固、教师群体文化的生成带来基础性的保障。

其次,共同体精神表现为向善的追求。因为对美好精神的追求而使得大家集聚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对于新建民办学校来说,这种“善”就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就是教师自身的教育理想,就是学生的茁壮成长。向善的追求让学校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原动力,让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从共同体培育的层面来说,学校可以培育多种共同体,可以是按群体对象来区分的学生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还可以是按主题内涵来区分的教学共同体、科研共同体、管理共同体,也可以是以目标意义为区分的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等;使诸多的共同体形成以学校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同心圆。

因此,针对民办学校初创时期的特殊困境,我们将共同体精神的培育作为保障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三、培育共同体精神,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一)建构精神默契,形成命运共同体

民办学校的运营机制与公办学校有本质的不同,实验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教师均为聘任制。与公办学校划片招生、不愁生源形成强烈反差的事实是,民办学校的生源是学校发展的保障,而生源是否富足取决于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因此,我们在校内强调三种意识:一是“危机”意识。民办学校的生存一直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民办学校一旦运营出现问题,民办学校里的人也就失去了岗位。实验学校里的人应怀有深切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感。学校利用暑期教师培训反复引导教师讨论“我怎样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学生毕业,我会失业吗”,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亡”的意识。二是“责任”意识。在民办学校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学校的发展紧紧维系在一起,因此,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形象代言人。只有树立了“责任”意识,才会有“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三是“发展”意识。民办学校的发展风起云涌。在苏州地区,优质民办学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每所学校都是考验。实验学校必须不断进行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发展,个人更要发展。只有靠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才能赢得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并升级到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将个人的发展计划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

(二)达成理解共识,构建文化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能够维系共同体存在的是一种行之有效、为其共同体成员认可并共享的文化,它是一种自然语言,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通过共享共同体的意义和规范,成员间能够达成共识,尽管个体在价值观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认同、参与、投入,成员们也会因目标、精神与情感的联系而形成文化共同体。

1.梳理核心理念,营造向心氛围

学校根据核心理念制定了各学部三年发展规划,利用教师会、家长会、开放日、新闻见面会等渠道广泛宣传学校核心办学理念,让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还组织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征文比赛,引发教师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对学校理念的认同,形成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

2.制定章程规约,实施科学考评

开学伊始,学校分别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师考勤制度、教学常规工作要求、教科研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等。通过定期培训让每位教师明确各项工作流程、工作实施标准,每月定期对教师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细化常规管理,留存文本档案。比如,某项教育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宣传、反馈等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最后所有资料归档保存,积淀学校文化历史底蕴。

3.调动多种媒体,塑造文化形象

学校统一设计和制作了学校视觉标识系统,在宣传册、笔记本、纸杯、信笺、主要墙面、导视牌等位置醒目地显示学校的视觉标识。学校设计制作了新颖的校园网页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办公系统,提升了教师的办公效能。设计了微网站、校园APP,为学生配备了智慧学生证,建立了与家长沟通的多种渠道。规范学生校服着装,规范教师工作着装,建立了师生礼仪行为标准。通过这样的管理哲学及文化符号系统,形成了学校共同体的规定性、稳定性和优越性,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共同体的文化品性和品位。

(三)参与协商认同,建立管理共同体

1.实行扁平化管理

学校建校初期,各年级师生很少,如二年级只有1个班,初一年级只有2个班,每个学科只有1位任课教师,无法形成独立的管理机构,考虑到运营成本,在学部内部暂时不设中层管理岗位。这样的决策虽然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为扁平化管理创造了可能。

2.采用分散式管理

除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以外,每位教师还承担了一定的学校行政与管理工作。学校将除教师教学以外的工作量都折算成课时,计入教师的总课时。全校形成了一个管理网络,每位教师都是管理网络中的一员,他们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这种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职责关系使得学校教师在建校初期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应对一些学校发展的具体项目(如大型开放日活动、开学典礼、学校特色项目申报与建设、与外市区的教学研讨互动)时,管理网络立即行动,学校教师团结一致,分工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在行动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共同体所追求的行动认同,自然生成。

(四)合作沟通分享,培育学习共同体

共同性是实现民办学校和谐发展的理念与体系支持。而实现民办学校发展共同性的路径之一就是构建民办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和谐学习共同体。正如佐藤学教授所指出的,学习共同体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天地、教师互助交流学习的场所、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而连带进行学习的课堂。[6]

1.打通学科界限,培育教师合作文化

针对每个学科教师数少,无法形成教研团队的现状,实验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跨学科“集慧式教研”,即将若干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教研团队,每周定时开展教研活动。“集慧式教研”的实施,将教师个体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教研团队,个体和团体之间确立了相互依存观和双赢观,没有权威的干涉,只有平等的对话。由于教研主题突破了学科的界限,教师变得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思。教师在团队中的他人那里获得对自己专业素养的肯定与信心,增强了发展动力。这种教研方式,也改变了原有的不同学科教师各自为政、互不融通、知识割裂的状态,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2.打通学部区域界限,实现区域教研联动

(1)建立跨学部“知识联盟”。在小学、初中分设的学校,常常会出现不同学制之间脱节、课程缺乏系统性、教育缺少连续性的现象,重复教育与教育缺失并存。而南师大苏州实验学校15年一贯制的设计理念,有利于打破这一壁垒。新学期,实验学校小学部共有6个班,初中部2个班。我们整合了小学初中的师资资源,一方面安排部分教师跨学部任课、跨学部教研,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跨学部师徒结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各学部之间加强理解与合作,缔结知识联盟。学校还通过“教师沙龙”、“教师读书节”等引导教师形成知识协作与共享关系。

(2)构建“区域教研网络”。新建时期,由于行政管理的对接工作没有顺利开展,学校一度成为“教研孤岛”。从总校长、校长到教师的“外乡人”身份,也使得学校对本地教学要求与教研水平一无所知。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局面,实验学校主动出击,邀请兄弟学校开展互动交流,邀请区教研中心的专家来校指导。深层次的教研观摩、研讨让老师们在知识共享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将教育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3.打通大中小学壁垒,搭建理论与实践互动平台

在实验学校理事会的倡导下,学校充分发挥南京师范大学全国一流的基础教育资源、人才、学科、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实验学校提供专业指导。

(1)制定学校课程方案。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设计制定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体系,包括不同学制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办法、实施保障等,为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2)促进优秀研究成果转化,参与教师课改研究,提供最新教改信息。帮助各学部梳理课改理念、模式,制定实施策略,组织教师培训。

(3)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并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开展基于工作实践的课题研究。

4.打通师生与家校隔阂,促进合作共享式学习

(1)建立“成长导师制”。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成长导师。成长导师的角色定位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全面负责学生生活、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能够解决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家长所带来的困扰,培养学生健体、启智、立德、集美,实现涵养德性、增进知识、发展能力、强健体魄的统一。成长导师制促进了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情感的融通,为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协作打下基础。

(2)培育“合作式探究”课堂。实验学校教育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发现自我,激发潜能,追慕美好,绽放精彩。学会对话世界,对话自然,对话社会,对话他人,对话自我。这种对话精神必须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学校着力打造“趣味课堂”,努力形成“乐学善学”的学风,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育师生合作文化。同时,通过“学习伙伴制”建立起生生之间的合作机制。用“优秀学习小组”评选、“阳光少年”学分制评价等方式对生生合作行为进行激励。

(3)拓宽“家校社区合育”渠道。调动家长与社区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相城区社区学习资源,组织学生深度了解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历史博物馆,围绕苏州地区的文化、历史、建筑、环保等专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针对寄宿制学校特点,学校开辟了网上班级空间,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设计家长课程。

四、成效与反思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是贯穿民办学校发展始终的关键问题。在建校初期,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通过共同体精神的培育,让学校内部成员在平等、尊重、民主的关系之中,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彼此分享观念、经验和知识,分享情感体验,寻求共同理解,求得归属感,从而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一个由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共同组成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正在形成。

共同体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困难与挑战也将不断涌现。培育共同体精神进而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铸就了教师队伍团结、稳定、长期发展的内核,为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敏,何华宇.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2]吕桂珍.对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从学校文化的视角[J].民办教育研究,2008(1).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8.

[4]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张志旻,赵世奎,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技政策与管理,2010(10).

[6]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11.

新建居住区中的学校设计 篇7

经济——在保证良好的设计同时控制造价;

合理——集中紧凑布局, 合理分区, 便捷联系;

实用——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出发, 将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发现的心理同现代建筑艺术的空间和形体组织结合在一起;

美观——创造一个造型活泼、灵活多变、富有朝气的建筑造型, 营造学术气氛及人文气质。

1 设计工程实例

1.1市属航头基地M-3地块45班九年一贯制

基地位于上海市配套商品房市属航头基东南部。基地东侧为经五路, 南侧为纬二路, 西侧为经四路, 北侧与居住小区相接, 为4 5班九年一贯制。建设用地面积约36480m2, 建筑面积18092m2。

以下是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1) 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 绿地率应达到郊区新建学校35%的要求, 而现建设用地面积比规定用地少了7862m2。

(2) 由于规模为45班, 面积大, 功能多, 需认真规划, 合理布局, 解决好学校的出入口设置和大量人流集散的问题。

(3) 作为公建配套项目, 预算投入有限, 因此, 在突出建筑形象的同时, 通过合理的平面布局, 恰当的材料运用来控制造价。

如图1所示。

设计构思如下。

从中小学的心理特征和学校使用特征出发, 满足其生活需求的同时, 打破了学校的常规布置模式, 设计以半圆弧的建筑结合“1”造型的斜插式铺地形式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奋进广场, 寓示了每个学生争取进步的精神。巧妙的创造出了校园门口三角形的缓冲地, 有效的解决了人流集散及非机动车停车的问题, 缓解了上、下学时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并有效的延长了校园门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

奋进广场结合建筑半圆形的设计, 使其形成了大气、别具一格的校园生活, 同时又强调了其空间感, 序列感, 增加了校园的可识别性及归属感。

如图2所示。

结合整个基地的周边环境, 沿基地西侧布置篮球场、排球场和风雨操场, 与运动场共同形成校园的运动区域;东侧则是教学区。

基地出入口要求布置在南北向的经五路上, 因学校人流较大, 怎样处理好学校的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的关系成了关键。

本设计通过斜插的广场与经五路相交, 创造了校园门口三角形的缓冲地, 有效的解决了人流集散及非机动车停车的问题, 缓解了上、下学时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并有效的延长了校园门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

教学区根据使用功能设有:三幢普通教学楼、一幢实验教学楼、一幢行政楼及图书馆, 几部分单体通过连廊和庭院加以联系。

整个校园以贯穿南北的立体走廊联系起来。在东部以教学楼, 图书馆及行政楼围合成开阔的入口广场, 既提升了校园气势, 又能满足学校大量人流集散所需要的空间。图书馆采用弧形设计, 既加强了与教学楼的联系, 又在纬二路上形成了较好的建筑形象。

食堂及风雨操场位于整个基地最北侧, 两者结合设计, 提高了建筑的利用率。位于走廊的尽端, 方便学生就餐。同时靠近学校位于经五路的次入口, 便于食堂货物车辆进出, 并邻近西侧运动场地, 方便学生运动。

各单体在满足所有的使用功能的同时, 建筑面积控制较少, 体现了其经济性。

根据规划条件, 考虑在经五路设置2个出入口。

其中, 主要人行出入口位于经五路中部, 由几幢建筑围合成一个大的校园景观广场, 满足了大量人群集散的需要, 合理避免人流混杂。

在经五路基地北侧设置一个机动车入口, 结合入口处设置机动车停车场。

校区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 机动车道沿学校基地外围布置。人行流线以交通主轴为核心, 分别向南北发散进入各个功能体。交通主轴采用立体式交通, 整合各层交通空间, 形成多流线、立体化的交通流线体系。

机动车停放采取就近布置的原则。非机动车停放在主入口外侧和实验楼的路边, 及行政楼西侧, 方便了学生上下学的问题。

校园内部景观通过入口广场景观节点、内部及外部的绿化以及组团建筑间的庭院绿化3个不同层次的绿化,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景观布置手法, 构造富有变化的园林校园环境, 提升效益环境质量和视觉感受。

校园内部绿地主要沿基地外围布置。在交通主轴两侧结合功能需要设置3个集中绿地, 把绿化引入到建筑中, 有机结合, 提升了校园建筑的品质。

方案立足于中、小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及航头基地的地方特色, 强调简洁、典雅的元素, 塑造教育文化氛围, 提倡典雅的学校理念, 突出教育建筑的形体特征, 建筑色调以相对典雅的浅黄色块为主, 大面积采用涂料, 局部采用面砖的形式, 既符合现代学生心理特征和地块的整体公建设计风格, 又节约造价。

建筑设计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 空间利用率高, 结构形式合理, 平面布置规整, 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施工难度, 控制造价。

行政楼、图书馆和教学楼在学校入口出围合出气派的入口广场。设计中, 考虑强化门洞的概念, 通过立面材质变化, 在立面上界定出一个醒目的入口形象。整组建筑立面通过典雅建筑元素的变化组合, 形成风格统一的整体。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基础上, 避免了校园建筑的单调。颜色以浅黄色为主色调, 在局部构架上使用了跳跃的白色, 活泼了整个建筑立面, 体现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

整个设计富有新意, 突出了传统设计的框框。设计在保证功能合理的同时, 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特征以及工程造价的问题, 使得“经济、合理、实用、美观”的设计要旨得以很好的体现。

如图4所示。

2 结语

本方案设计立足于“经济、合理、实用、美观”的设计要旨, 立足于高中生本身的心理特征及三林基地的地方特色, 强调上海海派文化元素, 塑造教育文化氛围, 提倡现代学校理念, 突出教育建筑的形体特征, 建筑色调以相对活泼的砖红色块为主, 大面积采用涂料, 局部采用面砖的形式, 既符合现代高中生心理特征和三林地块的整体公建设计风格, 又节约造价。

摘要:学校设计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过一直以来, 受制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几十年来没有大的提高。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我国居民的城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 是大量的城镇人口的安置问题。因此,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开始了大建设的风潮。国家也实时的根据社会水平的发展, 更新着各类规划控制指标。而学校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一个必要内容, 也频繁的出现在了设计师的日程表中。

关键词:学校,“经济、合理、实用、美观”,青少年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鲍威尔[著], 翁鸿珍[译].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关于新建中小学校的几点建议 篇8

关键词:学校,土地政策,停车位,绿色建筑

0 引言

为了应对未来劳动力短缺危机, 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普遍二孩政策, 这将极大地影响中国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接下来的3年~5年, 为满足义务阶段教育的需求, 新建中、小学校将成为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建设受到投资控制、土地利用、办学标准、人防建设、停车位配建等等条件的限制, 同时也存在着与国际接轨, 适应教学理念转变等需求, 需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积极引导。总结近几年学校建设的经验, 结合所在地区的土地、规划、教育政策进行探讨, 以期为未来中、小学校建设提供参考。

1 学校的设计依据

除了GB 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现行《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等国标外, 各地区教育部门都相应制定了本地区办学标准、示范中学评价标准等文件。例如《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试行)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通知》 (陕教基[2005]57号) 等等, 明确规定了教学及教辅用房的数量和面积、生均面积等指标, 作为当前开展学校可研及设计阶段的直接依据。同时, 由于投资主体、办学需求、地域差别等原因引起关于学校建设标准定位的争论, 再加上绿色建筑、建筑抗震等技术的运用带来投资的增加, 在当前国有投资严控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工程预算的形势下, 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深入程度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建设品质和未来的发展。

2 土地政策

《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对于中小学生均用地面积给出了指导意见。以城市普通小学 (30班规模) 为例, 生均用地面积为24.29 m2, 对于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勤工俭学用地、停车场用地及学校总用地面积都有明确规定, 而实际执行过程中, 考虑到土地价格的差异, 各地区又有所不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 (市政发2013 (47) 号) 规定小学 (>24班) 人均用地面积不大于15 m2, 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土地部门的政策并不一致。作为政府投资的中、小学校, 土地多为划拨使用, 如果按照西安市的供地标准建设设计效果并不理想, 一是平面布局受限, 教学环境变差;二是绿地率过低, 需要通过屋顶绿化补偿等措施来提高绿地率, 不满足绿色校园的建设要求, 导致项目整体效果不佳, 更谈不上预留发展。

3 停车位配置

以30班规模小学为例, 陕西省办学标准要求配备停车用地面积99 m2, 《西安市建筑工程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规定停车位配建标准按照扣除教学用房后的面积计算, 参照可研与企事业办公楼标准 (1个/100 m2) 配置, 车位配置数量大为增加, 还不包括建议设置的接送停车位。随着社会的发展, 停车位需求与学校管理的矛盾会愈加突出, 车位的日常管理、交通组织、对教学秩序的干扰等问题会成为学校管理新的挑战。在学校建设过程中, 虽然委托了第三方咨询机构开展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但这些评价目前只局限于静态分析。各大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校在上、下学高峰期接送车辆形成周边道路拥堵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需要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建设标准等环节高度契合。

4 生活服务用房设置

陕西省办学标准要求生活用房根据办学实际需要设置教工单身宿舍、教职工与学生食堂、汽车库等, 有寄宿学生的学校根据寄宿生人数设置学生宿舍及教职工宿舍等相关生活用房, 对于这一点建设过程中争议较大。中、小学校的设计服务半径为1 000 m和500 m, 符合就近原则。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的午休和午饭必须在学校或者学校以外的小饭桌来解决, 学生家长们强烈要求学校在建设中一并考虑, 已建成教工宿舍的项目也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由于要增加地方财政支出和增加管理投入, 教育管理部门一般并不赞同这样做, 形成了教育产品供应和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

5 绿色建筑

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绿色建筑虽然符合国家技术政策,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但是普遍性的实施有现实难度。绿色建筑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该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 运行评价应该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运行评价周期长、投入大, 除了政府投资或者宣传性需要的建筑外, 虽然有补贴但投资方缺乏积极性。有些地区强制性要求公用建筑要达到二星绿建标准, 由于评分标准的调整, 达到二星绿建设计评价标准的可能性大增, 但实现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屋顶绿化、多联式空调机组、雨水收集系统、节能箱变、智能建筑等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 除了大幅度增加投资外给后续的招标和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应该区分开来, 不能搞盲目的一刀切,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6 建议及对策

1) 增加决策阶段的科学性。各级政府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对于中、小学校建设要舍得投入。经济发展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的投资力度, 土地部门适当增加教育用地供应, 规划部门前瞻性做好学校的规划布局, 教育部门要做好教育规划, 提出明确建设标准, 牢固树立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局观, 把学校建设成为孩子的乐园, 人才的摇篮, 城市的公园。2) 发掘学校运动场的停车潜力。3) 建议在城市重点区域新建中、小学校的田径场建设地下停车库, 可采用PPP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既解决了学校的停车需求, 保证了相对独立办学环境, 又可以承担市政停车功能, 解决区域性停车位紧张问题。4) 选择有实力的咨询、设计、施工单位。高水平的咨询单位可以明确建设标准, 对于学校立项阶段的投资量确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指导后续的设计工作。中、小学校设计中, 设计人员一定要考虑到使用对象的特殊性, 对建筑技术的运用要仔细推敲, 不能简单照搬。比如, 开放式外廊一定要解决好楼地面的排水及防滑问题, 运用建筑隔震技术要解决好隔震架空层和管沟管线的关系, 隔振沟、抗震缝的构造处理等问题。选择信誉好的施工单位能够真正实现设计意图, 把学校建设成为真正的放心工程。

参考文献

[1]GB 50099—201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S].

[2]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试行) [Z].2011.

[3]西安市建筑工程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Z].2013.

新建学校 篇9

一、全面建构办学思想体系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专晋升而来的, 原有的中专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办学需要, 不能顺应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 进一步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 学校领导班子把学校的发展建设放在未来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新使命中加以谋划, 对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及同行中的位置、服务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和规划。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把建构办学思想体系放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全局考虑。因此, 学校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必须以办学思想体系为突破口, 实施顶层设计, 注重内涵发展, 并将其作为先导。办学思想体系一旦形成, 必将渗透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及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符合实际的办学特色。

办学思想是新建地方高校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钟灵毓秀”的办学宗旨。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倾注全部的智慧与力量实现以“灵”生“秀”, 学校要把“钟灵毓秀”作为始终如一、上下求索的教育责任, 整合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凝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灵气, 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为社会培养最富气质的、才淑兼备的幼儿教师。“钟”:以合生灵, 做教育的探索者。所谓探索, 就是富有开拓和开放的意识。学校的每位教师要善于开发和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 汇聚古今中外名家的教育智慧, 积累教育经验, 生发教育灵感。“灵”:以灵促教, 做教育的创新者。所谓创新, 就是具有与时俱进、超越自我的精神。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要根据环境和生源的情况随机应变, 能够挑战现状、挑战自我, 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和方法, 使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毓”:以教育秀, 做教育的传道者。所谓传道, 就是怀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责任。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优秀的老师, 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既要精于授业、解惑, 也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学校的每位教师要把立德树人时刻装在心间, 把学生培养成为真善美的新人。“秀”:以秀立校, 做教育的优秀者。所谓优秀, 就是拥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要谨记“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的名言, 追求卓越, 追求优秀,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学校把办学理念确定为:熔铸才淑气质, 雕琢灵秀人生。办学理念阐明了学校在办学上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学校把青铜器工艺的思路巧妙地应用于人才的培养上, 因为培养人就像潜心打磨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一样, 需要有匠心独运的智慧、细致入微的态度、乐此不疲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境界。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气质的培养不是附于皮肉表面, 而是需要深深融入到一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中, 这就是熔。才淑是一种标准, 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按照才淑的指标体系对每个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塑造, 这就是铸。人生如果是一幅追逐梦想的图画, 那么, 这幅画轴上的精美图案和纹饰就来自于全心的探索与创造, 这就是雕。灵秀是一种底蕴, 需要每位教师用心思考, 通过生动美好的教育让人生的图画活灵活现、多彩多姿, 这就是琢。

学校致力于才淑气质的培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熔入才女的智慧, 熔入淑女的优雅, 培育不俗的气质。学校致力于灵秀人生的奠基,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灵性的滋养、灵动的生发、优秀的熏陶和雅秀的浸润, 最终成为一个富有灵气、蕴含秀气的灵秀之人。

办学特色是对办学思想的有效落地与具体实践, 是在办学中追求某一领域的独特与领先。办学特色需要继承中的发展与传承中的创新, 它具有六个属性:一是积淀的长期性, 二是成果的突出性, 三是影响的广泛性, 四是经验的成熟性, 五是整体的推动性, 六是价值的引领性。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才淑兼备、习行兼修”, 这既是对学校文化思想性、独特性的呈现与深化, 也是对职业教育前瞻性、适切性的践行与提升。学校把才淑兼备作为特色之一, 是站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视角上, 洞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明确了品德与才能两者的不可或缺性。学校把习行兼修作为特色之一, 是站在职业教育的视角上, 深谙职业教育最适合的培养模式, 明确了求知与力行两者的互融共生性, 就是要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特点。

学校把“幼师教育典范, 灵秀人才摇篮”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典范意味着一流,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做一流的教育, 要在办学思想、师资力量、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管理机制、办学条件、环境建设等方面有突出的成绩, 要树立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精于品质的敬业精神和进取意识, 不断提高幼教事业的水平, 为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学校的价值目标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才淑俱佳的灵秀人才。摇篮意味着发源地,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成为灵秀幼师的发源地, 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学生都成为新时期优秀女性的代表, 让她们身上所展示出的内涵和修养都成为幼儿教师独有的文化气质和素质标准, 让她们能够引领幼教队伍发展的明天, 更让安阳这片土地因为有了“灵秀教育”而重新焕发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活力。

二、全面建构课程育人体系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提出要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建构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 要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 (包括职业院校) , 进一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定位, 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 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意见》中提出的第一项措施就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贯穿各学段, 融合各学科, 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

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 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基于这样的目的, 学生核心素养应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 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学校在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幼师职业的综合素质, 建构了体现灵秀教育内涵的“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模型”, 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前提下, 充分突出女校特色, 逐步探索、建立了具有学前教育时代特征和女性特色的课程体系, 使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在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是坚持“淑女做实, 才女做精”的原则, 完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试行) 》和《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要求各教研室以三个《标准》和一个《指南》为依据, 进一步完善学前、早教、音乐、美术、体育、英语和语文等七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二是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 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科学设置五大教学模块, 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五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女性特色课。五大模块的课程按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分为核心课、背景课、相关课、兴趣课四大层次, 按授课性质分为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个层次。核心课 ( 必修课) 为当前知识必不可少的课程, 背景课 ( 必修课) 为核心课所必有的理论和技能, 相关课 ( 指定选修课) 为扩大专业或相关知识的课程, 兴趣课 (任选课) 为学有余力学员开设的选修课程系列和第二课课堂计划课程。三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大纲, 使教学大纲与课程方案相互匹配, 既有理论教学大纲, 又有实践教学大纲, 突出了教学大纲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推动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建设。五是初步建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建立与幼儿园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的机制, 形成一批特色课程, 构建适合幼师实情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六是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组织开展教师说课竞赛、公开课观摩、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三、全面建构现代治理体系

体制问题是新建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体制问题解决好了, 学校内部优化资源配置就有了保障, 而学校升格不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叠加或翻版, 而是一种体制的创新。因此, 实现领导管理体制的转变, 即在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有利于培养出一大批坚定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 学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 尽快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确立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 贯彻执行党委领导学校的领导制度;健全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制度, 即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从而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战斗力, 有力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其次, 实现办学体制、校内管理体制等由中专模式向大专模式的转变, 大胆创新用人机制, 改革人事制度, 使学校的办学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校内管理体制等逐渐健全、完善,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充分展示体制转变的成效。

逐步建立民主法治、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校园制度文化, 即师生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形式, 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在宏观上,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同时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逐步构建以人为本的女生管理模式, 确立以女生成才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建设女生专职辅导员队伍, 成立各类学生自治性机构, 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微观上, 学校施行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在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充分考虑女性的性别特点, 高度关注女性的心理需要, 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四、全面建构干部发展体系

干部的信念、人格和实干精神, 是全体师生的价值风向标, 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只有干部首先鲜活起来、灵动起来, 才能引领广大师生努力实现“幼师教育典范, 灵秀人才摇篮”的办学目标。因此, 全面建构干部发展体系是学校实现美好愿景的根本保障。

干部发展体系的建立是对“钟灵毓秀”办学宗旨的有效践行, 是构建“灵秀教育”特色育人体系的强大力量。一切教育改革离开了干部的引领, 脱离了教师的参与, 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 学校干部不仅要立德、立身, 还要立功、立业, 为学前师范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

干部发展体系的建立是对“润泽灵秀”发展定位的有效指导, 是推进办学实践体系建设的动力之源。“润泽灵秀”首先是润泽自我, 成为具有灵秀气质的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就是灵与秀的完美结合。其中, “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代表了干部的意识、思维和能力, “信念坚定、清正廉洁”代表了干部的理想、人格和作风。

干部发展体系的建立是对“四个观察”评价机制的有效对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核评价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基础, 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指挥棒”, 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 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四个观察”, 即要看干部的见识见解、品质情怀、境界格局和能力水平。因此, 以“为民服务”为核心的五大意识就是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以“勤政务实”为核心的五种思维就是考察干部的见识见解;以“敢于担当”为核心的五个能力就是考察干部的能力水平;以“清正廉洁”为核心的五项作风就是考察干部的品质情怀。

学校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的思考:“信念坚定”就是把理想高高举过头顶, 坚定信仰,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义无反顾地向着确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对学校干部而言, “信念坚定”就是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 始终坚守“钟灵毓秀”的办学宗旨, 信以致远, 止于至善, 做润泽灵秀的导师。“为民服务”就是把民众时时放在心上, 以锐意进取、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精神, 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民众的根本利益。对学校干部而言, “为民服务”就是以发展促服务, 以服务为师生谋福祉, 树立价值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 为广大师生创造发展的空间,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勤政务实”就是把发展深深装在脑里, 在遇到困难与问题时, 能够理性面对、科学处理,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智慧。对学校干部而言, “勤政务实”就是拥有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精准思维和法治思维, 既抬头望远, 又脚踏实地, 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敢于担当”就是把责任稳稳扛在肩上, 有胆识和胸怀, 尽心尽力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既能干成事, 又能靠得住。对学校干部而言, “敢于担当”就是具备以身作则的执行力、共启愿景的思想力、挑战现状的创新力、使众人行的组织力和激励人心的凝聚力, 时时想在前, 事事干在前。“清正廉洁”就是把名利远远抛在身后, 始终保持一颗正直之心, 时刻审视自我的言行、举止和作风。对学校干部而言, “清正廉洁”就是一展激浊扬清之风、真抓实干之风、劳谦君子之风、追求卓越之风和廉洁自律之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划定了学校发展总纲, 下一步无疑是要“捋起袖子, 大干一场”。蓝图已经绘就, 号角已然吹响, 学校全体干部要以“马上就办”的精神状态狠抓落实, 全面强化五大意识、全面建树五种思维、全面历练五个能力、全面提升五项作风, 一步一个脚印走、一锤接着一锤敲, “做润泽灵秀的导师”, 最终承载起“钟灵毓秀”的办学使命。

参考文献

[1]秦金亮, 朱宗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8.

新建学校 篇10

一、教师情况分析

教师来源情况。在龙山小学现有的67名教师中, 有33人是近三年才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 有2人是区外调动进入的骨干教师, 有11人是区内农村学校调入, 有21人是区内城市学校调入。

教师教学能力情况。学校目前有区级名师一人, 区级骨干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 小学高级教师11人, 占全体教师的19%, 与其它城区学校小学高级教师占50%以上相比, 相差31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 一方面, 存在教师整体教学能力不强, 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教师学习积极性高, 接受能力强。对比渝北区其它城区新建学校, 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二、“金字塔”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模式

经过近三年的摸索, 龙山小学提炼出“金字塔”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以校本研修为塔基, 高端的专业引领为塔尖, 各类活动竞赛为塔身, 校园文化为塔柱的立体发展模式。

(一) 校本研修为塔基, 稳住一个“实”字。校本研修家家有, 龙山小学有不同。学校立足于挖掘本校资源, 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有效的校本研修制度, 把事情做实, 稳住学习发展的基础。

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学校建立以年级和学科为依据的5至10人一组的教研组。在排课时即安排每周有半天时间为该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如:数学在周一下午, 语文在周三下午, 体育综合学科在周二上午, 艺术学科在上午。这样, 让教研组活动在时间和人员上得到了保证。

学校还建立了教研组考评制度, 要求每个教研组的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三个一, 即上一次教研课, 研究一个课题, 写一篇论文, 每期初即要求各教研组上报本组的教研课计划, 课题方案。这样, 让教研组活动的内容有了保证。

同时, 学校给予每个教研组安排了人均500元的活动经费, 用于购买资料, 听课学习等, 提高了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各教研组积极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 先后与人民小学、长安锦绣小学、空港新城小学、草坪小学等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2.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学校充分利用已有优质资源, 建立了五个以区级名师和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的名师工作室, 分别是“言吾”语文、“美德”德育、“阳光”体育、“小树林”数学、“研墨轩”书法。各工作室比学赶帮, 开展了编教材、出检测题、参观学习、练习基本功、指导竞赛、研究课题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 学校建立了对工作室的考评制度, 并安排每个工作室每学期6000元的活动经费。一年来, 各工作室共编写校本教材两套, 检测题两套, 在研课题四个。工作室成员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数十人次。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形成了一对多的学习帮助机制。

3.建立师徒结对制度。师徒结对即是建立一对一的学习帮助机制。每学年初教师节之际, 学校即进行隆重的师徒结对仪式, 之所以要隆重, 是要在每一位结对师徒心中形成强烈的师徒意识, 每周师徒之间要互听一节课, 有什么事情, 师徒之间商量着做, 让每一位进入学校的新老师不孤单, 有困难时找师傅。事实证明, 师徒结对能够很好地帮助新教师融入团队, 熟悉学校制度, 内化学校精神。

(二) 专业引领占塔尖, 突出一个“高”字。学校深刻地认识到仅凭学校的自说自话, 是难以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的, 必须用目前最先进的教育思想, 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来武装每一位教师, 让每一位教师站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以教育教学的名家们为师。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校先后邀请了上海龚路小学校长蔡忠铭、教育学者张文质、著名儿童诗人钟代华、数学专家钱守旺等走进学校讲座、交流、指导;请重庆市教科院徐辉、王纬虹等专家到校指导课题研究;请重庆市名师汪红担任业务指导顾问;参加了王明平老师主持的全国自主教育联盟, 四十多名老师先后到成都、深圳参加自主教育联盟活动;参加了钱守旺老师的动感课堂研究并成为实验学校;让老师们多听名师的课, 王菘舟、吉春亚、诸向阳、朱国平、朱向阳等名师到重庆上课讲座, 学校都要尽可能多地派老师参加。两年来, 参加名师听课学习达上百人次。这一系列的举措, 只为向高端学习, 与高端对话, 向高端看齐, 最终站上高端。

(三) 活动竞赛搭舞台, 彰显一个“彩”字。学校以打造梦想课堂为突破口, 以说课、赛课、评课为基本形式, 每学年进行一次梦想课堂年度盛典, 展示老师们精彩的能力, 精彩的课堂, 精彩的瞬间。这是一个精彩的盛会, 是一个收获的盛会, 老师们各有各的精彩, 各有各的收获。

老师们站上演讲台, 畅谈自己对课堂的理解, 创新的做法, 俨然一个个专家的模样;老师们站上讲台, 与学生们一起呈现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学生们的一张张红脸, 一阵阵笑声, 一个个问题, 一个个梦想是对老师最大的褒奖;老师们当上评委, 字字珠矶, 句句关情, 同伴的鼓励是内心温暖的流淌。

年度盛典当然离不开颁奖, 设计奖、角色奖、魅力奖、技术奖以及最重要的梦想课堂大奖, 一个个恰如其分的奖项引导着老师, 一句句情真意切的颁奖词激励着老师。

对于上级安排的各级各类竞赛, 学校也是从不放过, 把它当做训练队伍, 提高能力的契机。仅2015年1月到9月, 教师参加各类竞赛获奖达166人次, 其中市级赛课由无到有, 第一次参赛即获得一等奖, 实现零的突破。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综合成绩一等奖;市班主任大赛“我的班主任观”演讲一等奖;市班主任大赛“我的班级文化故事”演讲一等奖;市消防安全教育赛课一等奖。区级赛课中语文、健康教育、美术、环境教育获得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 是彰显教师们的精彩, 获得这些奖项的过程, 是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四) 校园文化立灵魂, 凝聚一个“梦”字。学校每一个人的辛勤付出, 是为了什么?老师们的不断研修, 是为了什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的发展便没有了灵魂, 学校便没有了灵魂, 教师便找不到提高自身能力的动力, 学校便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龙山小学办学之初便大张旗鼓地提出了“让梦想开花”的办学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描绘了“培养有梦想、有教养、有知识、有情趣、有活力的孩子, 成就有梦想、有精神、有智慧、有魅力、有成就的教师, 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成为重庆的知名学校。

为了将老师们团结在这一办学理念上来, 学校开展了“我的秀梦旅程”系列活动, 以体验式讲座、主题拓展训练、教师交流沙龙、我的成长秀、专业成长记录册等形式为主, 让老师们在活动中汲取正能量, 传递正能量。

有梦就有希望, 有梦就有未来!在“让梦想开花”这一办学理念指引下, 龙山小学建构的教师发展“金字塔”将会越筑越牢。

摘要:城区新建学校普遍存在新教师多, 教师教学能力整体不强的情况。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以重庆市渝北区龙山小学为例, 介绍了学校“金字塔”式的教师教学能力立体发展模式, 即以校本研修为塔基, 专业引领为塔尖, 活动竞赛为塔身, 校园文化为塔柱, 贯彻“实”“高”“彩”“梦”四字方针。

上一篇:抗氧化肽下一篇:健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