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方式(精选9篇)
景观方式 篇1
1 重庆城市景观营造与照明发展
重庆是一座山体城市, 由于城市错落有致且面江, 地形的独特造就了建筑呈现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注入点点星光使得整个城市的夜景变得丰富具有层次的美感, 与江面上的灯光遥相呼应。
照明有着无穷的魅力, 它为城市的夜间活动带来的生机使得夜间的城市更加动人, 使得整个城市呈现出与白天完全不一样的景观形态。但当照明开始追求复杂多变, 竞相通过夜景创造独特的天际轮廓线, 照明就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污染, 对人、植物、动物都有危害。
2 山城不夜城的发展与扩大 (城市照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口号的提出, 夜间景观照明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进入新世纪之际随着照明科技和灯光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照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链条。景观照明以将光、景、城整合, 开创其共生魅力, 将可持续发展、人性化设计、生态绿色照明确定为21世纪城市照明的目标。
这座城市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显示了不一样的城市之美,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万家灯火也随着建筑的层叠变得有层次感, 重庆的夜景少了平面的辉煌却在立面有了更富有变化的视觉感受。人工光给人带来愉悦、麻痹、迷醉的作用, 在这种氛围下, 没有人意识到未来潜在的危险性, 灯光会将夜晚的美丽毁于一旦。
2.1着重以外观为导向的环境营造
由于这几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 在需求的引导下, 许多功能性的照明设施在未加考虑的情况下就先应急地设置了, 除了造成光环境的破坏之外, 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照明工程上, 加上设计师缺乏经验造成了城市中夜间景观照明部分直接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
3 夜的丢失与潜在的问题 (处理手法上的问题)
以常见的问题举例:
(1) 灯具的安装的不合理、眩光、以及太多的杂光让人感觉混乱与困惑。
街道中失能眩光的出现, 司机与行人的是看能力都会下降, 一座城市的夜晚, 有倾向性的光环境设计, 会有效地过滤视觉上不必要的干扰。
(2) 动态照明的出现, 通过照度水平和光色的变化, 增加了对环境的刺激能力。
夜景灯光在使城市变美的同时也, 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在缤纷多彩的环境中呆久了, 人们或多或少会在情绪上受到影响, 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睡, 扰乱人体正常生物钟, 导致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
3.1照明对动、植物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光谱成分, ②光强, ③日照时间。动物的许多活动都与光有关。不同的动物对光有不同的反应, 表现出一定的趋光性, 可分为喜光性动物和避光性动物, 光的生物作用是非常复杂的, 有些光对植物、动物、人类的作用是积极地, 有些光则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起破坏作用。例如鸟类的觉醒与鸣叫都与光强有直接关系,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鸟类的迁徙, 候鸟时常会应为城市灯光的吸引导致迷路而客死异乡。
夜间强烈的灯光还会导致一些短日照植物难以开花结果, 扰乱他们的“生物钟”。人工白昼的强光会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减少昆虫数量, 许多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也将受到影响。例如萤火虫的消失, 他们的生活真正的受到了威胁, 便不再出现。
3.2有哪些不合理的照明方式和装饰方式 (总结最常见的几种破坏较大的)
①缠绕式 ②悬挂式③地铺式 ④全照明式
3.3基本面的问题
(1) 未能掌握光源在环境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这会影响到整体环境的质量。
(2) 实施执行的照明设计师缺乏相对的经验。
(3) 城市中市民缺乏对照明的正确理解。
(4) 设计与安装时间短, 缺少回访与调研。
(5) 设计师未能与设计中的光环境涵盖的使用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4 合理的夜间照明方式的意义
合理的夜间照明应当始终考虑到自然环境, 应当符合生态学。因为在所有的生物的生活状况中, 光线是最具影响力的方面。城市的照明也应当重视其对生态的作用, 做到不破坏环境, 同时还要注意对地球资源的有效利用。
5 结语
重庆飞速发展的背后也潜藏着令人担忧的环境问题。大量的资金的投入使得许多照明建设快速成长, 不仅对城市中生态环境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并且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因素。照明中旧概念仍存在, 但我们仍努力推广以营造环保的光环境为方向的环境设计手法, 提升照明方式的变更和照明时间的控制, 增强市民对城市居住中光环境的认识, 使得他们形成生态照明环境的意识, 提供一个宁静的夜空一个柔和舒适的光环境给城市, 同时提供给市民一个和谐的城市户外环境, 既然我们的生物钟还不能摆脱自然而存在, 照明设计就应该借鉴自然光随时间变化的光照。让重庆的夜景呈现出自然生态又不失美誉的面貌, 及时保护好已伤的环境, 别让仰望天空欣赏夜空成为奢望。
参考文献
[1]徐云, 刘付平, 张凯洪, 贾平, 节能照明系统工程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2]罗杰.易.国际灯光经典设计:建筑照明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鑫, 张潍, 潘慧锦.景观照明设计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4]中国照明学会, 北京照明学会.绿色照明200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景观方式 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雨水收集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使得水资源较为紧缺,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运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1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用水现状
1.1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紧缺的表现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逐渐增多,但我国水资源有限,使得一些园林景观中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绿化工程的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建有喷泉、鱼池等园林用水景观,由于水资源缺乏,使其处于干涸状态,使这些景观失去了原本的观赏价值[1],进而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的园林绿化带苗木得不到灌溉,使得一些苗木干枯而死,给园林工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也导致园林景观生态防护能力逐渐降低,不利于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1.2城市园林景观中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有的园林工程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使得城市自然水系数量逐渐减少,河流水系可利用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导致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很多设计师为了方便取水,使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景观设计用水,不但使城市自来水越来越紧缺,还对优质自来水造成浪费。大多数景观对于水资源要求较低,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二次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2]。但由于设计理念不合理,使得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度不够,影响了城市园林的发展。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水资源维持植物的生长,园林景观范围越大,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供给,从而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园林景观中植物传统的灌溉方式是对植物进行直接喷洒,所使用的水大多都是自来水,不仅会增加园林景观的成本,还会对自来水造成浪费。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植物通过雨水就能健康生长,并且雨水中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会使植物更好地生长。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雨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法
3.1构筑蓄水系统
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常常会考虑修建人工湖泊供人们观赏,这种人工水系景观不但能够达到观赏效果,还能成为雨水收集引流的渠道。以北京植物园为例,设计师在植物园中设计了3个人工湖泊,使人们在游览植物园能够观赏,还能把附近地区降落的雨水集中收集到人工湖泊中[3],使得人工湖泊水资源较为充足,能够为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减少由于植物水资源不足,导致植物枯死的情况发生。当城市园林景观的可利用面积不够时,相关人员可以把蓄水池建在地下,通过引流的方式对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确保植物健康生长,从而达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
3.2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
土壤具有蓄水池的功效,能够减少水分流失,尤其是植有绿化作物的土层中,具有较强的自然雨水收集储蓄效果。当雨水渗透到土层中,相关人员可以在地下修建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还能收集屋檐流下的雨水并通过管道引流,最后引入到园林景观植物中进行灌溉,增强土层中植物的储存水量。渗透到植物中的雨水还能对植物根茎进行过滤,减少多余的杂质成分,从而使地下蓄水池更加纯净[4]。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加大人工修建河道的弯度,减少雨水冲刷土层的速度,减少雨水流失,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3.3建造漏水型园林景观
我国南方地区有充足的雨水资源,如果缺少对雨水的合理利用,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型城市园林景观,让雨水流到地下水系中,存储雨水,从而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灌溉。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槽的引流水道,把水道与蓄水池相连接,这样会使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地下水系中,另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园林景观的蓄水池中。不但能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还能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使用,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城市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标志,其中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不但能够减少对自来水的浪费,还能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使城市园林景观植物有充足的水资源,从而实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硕.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姬晓敏.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
3袁璐.城市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的植物景观设计探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景观方式 篇3
景观设计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融合艺术学、建筑学、科学技术、历史学、心理学、地域学、风俗学、地理学、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要求设计者具备与此相关诸学科的广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教学定位、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的不合理,导致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设计实践严重脱节,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设计工作。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培养适用型“艺工结合”复合创新设计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1.寻求多样化教学模式
解决如何突破传统景观设计课程单纯强调理论或实践,在统一观察方法和评判标准下建构景观设计的束缚,使学生在景观设计时主观思维上更具有自由意识。使景观课程训练的目的与方法更具有针对性与实验性,拒绝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
2.达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联动
教学内容之间,各种方法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促进内容、方法及手段有机融合,达到课题训练的连贯性,整体性。通过层阶式由浅入深的课题,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并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消化和吸收。
3.推进项目化课题实践教学
丰富景观设计实践活动,从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到项目模拟,学生通过操作实际项目掌握设计程序与设计构思的过程,培养学生针对地域特色而做景观设计的方案能力,并且引入企业资深专业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多种形式的合作组合。
开放互动的多重教学方法
1. “街头实验室”法
街头实验室(Street Lab)是美国高校开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整个城市作为课堂,游走、参观城市中各个不同的地方,接触各类不同的人物,体验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在娱乐中学习多样的科学艺术知识,激发自身的创意思维。景观设计是一门手脑并用的实践性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是鲜活的教科书。鼓励学生带着卷尺、相机、笔记本游走城市街头,随时随地测绘,拍照和画速写。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进行参观,让学生体验场景,感受空间,认识景观元素,培养学生用专业的眼光感受和体会景观设计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
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大量的优秀设计案例,供学生学习和赏析。把理论知识逐点分解,每个知识点对应相应的案例配以图片解说,使学生对景观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有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选择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或是有在某些方面上有足够的闪光点可以点燃学生的灵感。如劳伦斯。哈普林的代表作品波特兰系列广场,解读其设计理念,“追求自然——不只是简单的模仿与移植”,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草图和设计分析图,了解其设计过程,再逐步分解,从某一具体照片场景出发,把景观要素从图片中抽取出来,通过什么方式组合,学习借鉴设计师的意图和手法。
3.教学相长法
这是基于之前的“街头实验室”和案例教学,安排学生讨论探究和演说展示环节。让学生针对某一主题如考察的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等,提点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园林进行系统整体的分析,或是整合多个园林从景观设计手法或某一景观元素具体深入地分析,展示考察的照片、速写、意向等,通过古今和中外类比等方法,提出对现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等。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制作汇报PPT,面对所有师生轮流进行课题成果的演说展示。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讲授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培养学生胜任景观设计行业今后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和甲方方案交流汇报的能力。
4.“行走感知“法
“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过程方法具体运用于场地设计实践的前期调研阶段,设计者同时又是使用场地的主体,行走感知场地现状,分析评估进行空间转译。这种方法是源于英国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创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设计师与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记录下行走的路径,可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中的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为场地行走的空间转译,行走或停留时的视线、真情实感和场地氛围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分析场地功能使用属性,构思以人为主体的场地景观设计。
5.项目模拟法
按本行业设计院的真实工作模式,引导学生模拟设计竞标项目过程,教师扮演甲方,学生分组扮演设计方,建立项目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和负责工程项目的责任意识。模拟项目设计使学生熟悉从现场调研、甲方交流、方案设计、扩初及施工图设计、项目评审、现场监督及验收等整个项目流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介绍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等,使学生对景观设计工作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学生小组在全班范围把自己的方案汇报展示给大家,师生共同品评方案,评出中标方案展览。
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应用
1.景观理论讲解
加强系统的理论教学是深入进行课题设计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讲解理论过程中多运用转换节奏的小技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对景观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授景观设计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力求内容的浅显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程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增加当地历史文化、景观发展以及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布置作业《家乡印象》,让学生感知自己所熟悉的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 思考地域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家乡景观的特点和发展,开始尝试分析小地块的景观。
2. 景观元素积累
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场所,展开对城市各层次景观环境的认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考察调研,训练学生在现场调查认知的基础上,熟悉山、石、水体、构筑物、植物等多种景观元素的类型及配置。掌握所在城市景观环境的空间尺度、要素与构件的构成及尺寸、材料的运用、场地的特征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城市环境中场所文化意义、历史背景、形成过程的掌握,要求学生对城市环境进行评价。
3.优秀景观临摹
选择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作品和优秀设计案例,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草图和设计分析图,了解优秀景观作品设计程序和设计构思的过程。通过手绘临摹快题设计,提高学生的手绘技巧,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技能,加深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在绘制中理解景观元素,空间界定方法,摸索创新三视图、效果图等表达设计构思图纸的表现技巧。引导学生从功能、结构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理性地深入分析设计,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培育自己的设计风格。
4.项目自主设计
前三个阶段是一个学习输入的过程,而这一阶段是一个应用和输出的过程,由临摹到自主设计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选址真实场地作为设计任务,进行实地调研,包括人群使用需求问卷调查,现场地形、建筑、景观、植物等的测绘,测量尺寸,绘制基地平面图。强调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注重创新,教师和学生通过反复交流,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包括理念提炼,方案构思,图纸表现,模型制作等。通过设计实践,让学生了解设计程序与设计构思的过程,熟悉地域性的材料的使用,培养学生针对地域特色而做景观设计的方案能力。
5. 实时跟进动态
景观设计是一个具备高新尖理念和技术的前沿专业,在每次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享几分钟景观行业的新闻及景观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条途径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最新作品和新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慢慢地把这种关注变成一种习惯。开课之初,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和业界优秀网站,通过交流读后感,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积累,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结语
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批判学习的能力。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使得学生不仅加深理论基础和专题设计基础,也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和整体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跨越式提高,缩短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的周期。加强学生理论修养,加深学科认识,拓展学科视界,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能够解决景观设计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设计来满足公共化和个性化的双重需要。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南京明城墙景观再生方式初探 篇4
根据《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中的原则,南京明城墙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建筑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保护该遗产并使之与我们时代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所以南京明城墙及其周围的环境应得到积极保护,使之免受各种损坏,特别是由于不适当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和诸如将会损坏其真实性的错误的或愚蠢的改变而带来的损害,以及由于各种形式的污染而带来的损害。任何修复工程的进行应以科学原则。在南京城市现在化的进程中,南京明城墙除了已经遭受直接破坏外,它周围新开发的区域有些已经毁坏了南京明城墙的环境和特征。并且,如果不加制止,这种破坏还在继续。所以,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应该谨慎从事,以确保古迹和历史地区的景色不致于遭到破坏,并确保历史地区与当代生活和谐一致。当存在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的日益普遍化可能造成整个世界环境单一化的危险时,保护南京明城墙及其周边环境能对维护和发展南京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出突出贡献,这也有助于丰富世界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南京明城墙的景观再生是在保护明城墙的框架内结合现代生活的景观再生。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中写到“每个基地,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事物和活动连接而成的网络。这个网络施加限制,也提供可能性。任何总体设计,无论多么带有根本性,总要同先前存在的场所保持某种连续性。了解一个地点需要时间和精力。老练的总体设计师经常为‘场所的气质’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3]。所以南京明城墙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遗产的特征为其景观再生施加了限制,但也提供了思路。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利用和景观再生与城市中一般景观环境的营造有很大区别,总体而言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下面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对南京明城墙景观再生的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南京明城墙与南京城市山水格局
南京老城区的独特形态结构和南京明城墙的原始形态与南京的自然山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南京有别于其他古都城市的一个特点。在现存的明城墙当中,与紫金山风景区直接共存的部分约有3650m,占现存总长度的14.5%;与玄武湖直接共处的部分约有5300m,占现存总长度的21.1%;与河流(包括护城河水系与秦淮河水系)直接并行的部分约有10700m,占现存总长度的42.6%。由此可见明城墙与南京自然山水的相互结合程度。尤其是所有与环城水系直接相结合的部分大约占现存总长度的68%。可以说南京老城区的轮廓形态是明城墙所限定的,同时也是环城水系与紫金山共同限定的。从现在南京市的航拍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现存明城墙的形态是比较弱化的,但是环城水系的形态非常明晰,在很大程度上还维持了历史的状况[4]。所以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和南京的山水格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图1)。南京明城墙就像一串珍珠项链穿起了紫金山山风景区、玄武湖风景区、狮子山风景区、白鹭洲公园、莫愁湖公园、国防园、古林公园、八字山公园绣球公园等景区。所以南京明城墙的景观再生一定要和它们等结合起来考虑。
很多情况下,城墙充当了自然风光和游园活动的一个朴素的背景。就城市总体景观而言,玄武湖台城段最优美(图2),东边是九华山,孤塔危岩;西边是鸡鸣寺,古色古香,台城象它们的基座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
2. 南京明城墙与南京古都风貌
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墙是一个内、外界限的标志,表达了城市的过去和发展。
南京明城墙这串美丽的项链不仅串起了南京的山水格局,也串起了南京的古都风貌。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和南京古都风貌结合的重点是城南地区的中华门一带。中华门东侧城墙的护城河南岸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长干里,在那里正准备重建被欧洲人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华门西侧城墙遗址内侧的门西地区也已经出台了保护与更新规划。准备在传统老居民区风貌基础上,塑造成为南京重要的风貌展示地区。城西北狮子山景区的阅江楼和静海寺天妃宫历史景区也是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和南京古都风貌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
3. 遗址公园与广场
遗址公园是将古迹遗址的保存与展示相结合,并向公众和社会开放的一种形式,与遗址博物馆不同,它是将遗址及其自然环境一起保存并展示。构筑遗址公园最重要的思想是现场保存展示的观念,即以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为保存展示内容,使观众在身临其境时有所观、有所感、有所体验。因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遗址、标识遗址、展示遗址和烘托遗址。遗址公园是依托遗迹而存在的,同时也在对遗迹的表现与展示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新的景观艺术作品。
现在南京和明城墙遗迹遗址有关的公园或广场有:汉中门市民广场、水西门遗址广场、东水关遗址公园、午朝门公园、西安门广场等等。其中除了水西门遗址广场、东水关遗址公园(图3)是近些年做的遗址公园外,其它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遗址公园,只能算改造遗址遗迹周围的环境,设计上和一般的城市公园和市民广场没有太多区别。也就是说并没有针对南京明城墙的遗址遗迹做符合遗址公园特征的设计。笔者认为既然“保护是指为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那么在南京明城墙的遗址遗迹保护范围内应该首先修复其历史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景观环境设计。尽量兼顾历史环境的真实信息与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仅仅对现存城墙或遗址遗迹周围做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遗址公园的概念是利用遗址这一珍贵历史文物资源而设计的,将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创新等一系列手法,对历史的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即充分挖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思路[5]。从把明城墙周围当作一般的城市公园广场设计到设计真正符合南京明城墙的遗址公园,这也是一个认识深入的过程。以后的发展趋势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围绕明城墙的遗址遗迹的遗址公园。
4. 南京明城墙景观环境整治建议
4.1 充分展示南京明城墙
为了充分展示南京明城墙,城墙周边与保护城墙无关的建、构筑物或植物都应该除去或移走。
现在南京明城墙许多段都被大量的植物覆盖(图4)。城墙上的植物的根系会破坏城墙墙体,对城墙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因素,所以城墙墙体上的植物要全部清除,并且要定期检查,及时除去新生的植物。明城墙城外周边,从来就是以开阔和无阻挡为特征,不应允许有建筑和高大树木作为障碍物。意大利关于城墙保护就有一个重要原则,即城墙外百米范围除了种草和保留历史小桥外,不允许有任何其他植物和建筑。国家文物保护条例也规定,城墙周边15m范围属于城墙保护禁区,只能种草,不能随意添加任何植物和小品,因为城墙裸露比遮掩起来更显壮美。对城墙公园的设计应该尽量突出城墙,衬托它的高大雄伟。所以城墙周围的保护范围内应只种草皮和低矮灌木。在保护开发护城河的时候,靠明城墙一侧的河岸不能选用高大浓密的树种,致使人们在城墙边看不到护城河,在护城河中看不到城墙,造成一叶障目的遗憾。城墙——植物——道路——护城河的剖面关系可以如图5所示。城墙脚下的植物是为了更好的衬托明城墙,所以选择种类和颜色要单一,不能太花哨。最好和明城墙的颜色对比大一些,这样能够更好的衬托明城墙。例如西干长巷新修的城墙边上种满黄色的小野花,开花的时候和城墙相映成趣,效果很好(图6)。
城墙断裂的地方也就是城墙的端头,应该尽量去处周边杂乱的遮蔽物,将其展示,这样有助于提高南京明城墙的认知程度。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城墙端头处用城砖砌成凹凸不平状,尽力使其看上去象自然的断口,力图表现一种“笔断意未断”的残缺美。例如建于1996年的汉中门市民广场中的石城门瓮城的残墙端头处就用了这种作法。(图7)。
4.2 修复符合“原真性”原则
南京明城墙的修复工作不仅仅是保护建筑遗产的问题,修复工程的质量也影响到南京明城墙作为景观资源的价值的高低。所以要科学的、严谨的开展修复工作。
修复用的城砖或石料应尽可能收集原来的材料。据笔者调查,南京城内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的城墙砖、石,它们有些砌成了单位的围墙,有些用在了建筑上。如果实在需要新制的城墙砖,也应该尽量符合原工艺,至少应该接近原城墙砖的质量。新开采的石料规格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和原石料比较接近。如果用一种规格的石料整齐的砌筑,则会和城墙的原状反差太大。
城墙周围的景观建筑、小品等也要与城墙协调。城墙下的景观建筑体量尺度不能太大,要和城墙相和谐。可行的两种手法:一是用覆土建筑,“谦虚”的隐藏自己;二是用仿古建筑,例如狮子山景区的阅江楼(图8)、天妃宫与城墙都很和谐;其它的手法要因地制宜的采用。
在现存城墙的保护范围内用一些现代风格的小品是不恰当的。应该设计一些既符合现代生活又和古城墙相协调的小品,并且要注重细节。例如许多城墙公园广场都装有射灯,一般是黑色的,放在城墙边或草地上,晚上开灯的时候不觉得,白天就很突兀。如果它做成城墙砖的形象或者是颜色上与城墙或草地协调,效果会统一很多。
城墙的材料肌理,既是一种可欣赏的景物又能启发设计。城墙不同的砌筑方式、刻有文字的城墙砖、城墙断裂处形成的特殊肌理等等都使景物充满耐人寻味的细节,敏锐的设计者要把握这些在场所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并将其延续到场地设计的其它部分。如中华门东段城墙公园中局部的仿城砖铺地、西安门公园模仿城墙断裂处肌理的花台以及东水关遗址公园的座椅来自古代的木船造型等等。
图片来源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作者制作或拍摄
注释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于1976年11月26日在内罗毕通过
摘要:南京明城墙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流传到今天被赋予了作为城市景观的新价值。本文在调研南京明城墙景观再生的格局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与南京城市山水格局、古都风貌的关系以及明城墙遗址公园、明城墙周围景观环境整治方面的现存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建筑遗产,景观再生
参考文献
[1]蔡晴.历史胜迹环境的传承与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3.
[2](俄)普鲁金.建筑与历史环境[M].韩林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3]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M].黄富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张辰.南京明城墙的修复整治策略之探讨[J].南方建筑,2006(9):66-70.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篇5
在古代的造园中, 就讲究地形造型, 《园冶》中的相地篇讲到;“园基不拘方向, 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 得景随形, 或傍山林, 欲通池沼”。“障锦山屏, 列千寻之耸翠,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因为地形直接联系着众多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外貌。此外, 地形也能影响某一区域的美学特征, 影响空间的构成和空间感受[1], 也影响景观、排水、小气候、土地的使用, 以及影响特定园址中的功能作用。地形还对景观中其它自然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起支配作用[1,2]。这些要素包括植物、铺地材料、水体和建筑。所以, 所有设计要素和外加在景观中的其它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地形, 并相联系[1,2]。可以说, 几乎任何设计要素都要与地面相接触。因此, 某一特定环境的地形变化, 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空间轮廓、外部形态、坡度和方位都会对在依附其上的一切因素产生影响, 但它尚不足以称为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 这一切要取决于特定的场所和对重要性的看法。
通常利用种种自然设计要素来创造和安排室外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在运用这些要素进行设计时, 地形是最重要, 也是最常用的因素之一。地形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认为它在设计中的运用既是一个美学要素, 又是一个实用要素[2]。
现代空间理论研究表明, 地形中存在着影响着人们视线移动的能力, 人们的视线总是会沿着山谷向上, 而在山脊处则会被牵引向下, 地形中存在的视觉张力, 决定了景观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存, 能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现代生态学研究也表明, 地形决定着水分和养分等在空间上的分布, 继而影响着土壤湿度和肥力, 从而影响着地表植被的空间格局。在景观设计中, 一方面通过借鉴前人对地形的视觉分析的经验总结, 同时也要科学地分析地形的生态作用。综合考虑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生态作用, 对发挥景观在地形中的视觉效果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景观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学、工程、艺术和人文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概念也逐渐与世界同步。中国的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园林亭台楼阁, 越来越多的现代西方元素被运用到设计当中。越来越多以地形为设计主题的景观设计作品的问世证明了这一点。
1 地形的功能
1.1 骨架功能
地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 是园林中所有景观元素与设施的载体, 它为园林中其它景观要素提供了赖以存在的基面。地形对建筑、水体、道路等的选线、布置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地形坡度的大小、坡面的朝向也往往决定建筑的选址及朝向。因此, 在园林设计中, 要根据地形合理地布置建筑、配置树木等。
1.2 分隔空间
地形可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平坦地形仅是一种缺乏垂直限制的平面因素, 视觉上缺乏空间限制。而斜坡的地面较高点则占据了垂直面的一部分:并且能够限制和封闭空间。斜坡越陡越高, 户外空间感就越强烈[3]。地形除能限制空间外, 它还能影响一个空间的气氛。平坦、起伏平缓的地形能给人美的享受和轻松感, 而陡峭、崎岖的地形极易在一个空间中造成兴奋的感受。
地形不仅可制约一个空间的边缘, 还可制约其走向。一个空间的总走向, 一般都是朝向开阔视野。地形一侧为一片高地, 而另一侧为一片低矮地时, 空间就可形成一种朝向较低、更开阔一方, 而背离高地的空间走向[4]。
1.3 控制视线
地形还具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 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和组合, 形成不同的形状, 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具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 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和组合, 形成不同的形状, 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还能在景观中将视线导向某一特定点, 影响某一固定点的可视景物和可见范围, 形成连续观赏或景观序列, 或完全封闭通向不悦景物的视线。为了能在环境中使视线停留在某一特殊焦点上, 可在视线的一侧或两侧将地形增高, 在这种地形中, 视线两侧的较高地面犹如视野屏障, 封锁了分散的视线, 从而使视线集中到景物上;地形的另一类似功能是构成一系列赏景点, 以此来观赏某一景物或空间[3,4]。
1.4 影响旅游线路和速度
地形可被用在外部环境中, 影响行人和车辆运行的方向、速度和节奏。在园林设计中, 可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坡度的陡缓以及道路的宽窄、曲直变化等来影响和控制游人的游览线路及速度。在平坦的土地上, 人们的步伐稳健持续。而在变化的地形上, 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 或障碍物的出现, 游览也就越发困难。为了上、下坡, 人们就必须使出更多的力气, 时间也就延长, 中途的停顿休息也就逐渐增多[3,5]。对于步行者来说, 在上、下坡时, 其平衡性受到干扰, 每走一步都必须格外小心, 最终导致尽可能地减少穿越斜坡的行动。
1.5 改善小气候
地形可影响园林某一区域的光照、温度、风速和湿度等。从采光方面来说, 朝南的坡面一年中大部分时间, 都保持较温暖和宜人的状态。从风的角度而言, 凸面地形、脊地或土丘等, 可以阻挡刮向某一场所的冬季寒风[3]。反过来, 地形也可被用来收集和引导夏季风。夏季风可以被引导穿过两高地之间形成的谷地或洼地、马鞍形的空间[3,5]。
1.6 美学功能
地形可被当作布局和视觉要素来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是一种可塑性物质, 它能被塑造成具有各种特性、具有美学价值的悦目的实体和虚体。地形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作为地形的土壤, 可将其成形为柔软、具有美感的形状, 这样它便能轻易地捕捉视线, 并使其穿越于景观。借助于岩石和水泥, 地形便被浇铸成具有清晰边缘和平面的挺括形状结构。地形的每一种上述功能, 都可使一个设计具有明显差异的视觉特性和视觉感。
地形不仅可被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而且它还能在阳光和气候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阳光照射某一特殊地形, 并由此产生的阴影变化, 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当然, 这些情形每一天、每一个季节都在发生变化。此外, 降雨和降雾所产生的视觉效应, 也能改变地形的外貌。
2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1 空间构成作用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城市空间给人一种建筑感和人工色彩非常厚重的压抑感。景观行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人们对这种压抑的反抗。地形在改变这一状况上,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控制景观视线来构成不同的空间类型。可以说这种地形的变化, 增加了人们感觉周边环境的方式, 创造了多样的空间效果。
2.2 景观结构作用
在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中, 地形是景观设计各个要素的载体, 为其余各个要素如水体、植物、构筑物等的存在提供了一个依附的平台。地形就像动物的骨架一样, 没有地形就没有其它各种景观元素的立身之地, 没有理想的景观地形, 其它景观设计要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讲,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决定着景观方案的结构关系, 也就是说在地形的作用下景观中的轴线、功能分区、交通路线才能有效地结合[6]。
2.3 美学作用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发挥了极大的美学作用。地形可以更为容易地模仿出自然的空间, 中国的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根据地形来进行设计的。他们都充分的利用了地形的起伏变换, 或山或水, 对空间尽行巧妙地构建和建筑的布局, 从而营造了让人难以忘怀的自然意境, 给游人以美的享受[6]。
2.4 造景作用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还可以起到造景的作用。地形既可以作为景物的背景, 以衬托出主景, 同时也起到增加景观深度丰富景观层次的作用, 使景点有主有次[6]。
2.5 工程与辅助工程作用
地形的采用有利于景区内的排水, 防止地面积涝。如在我国南方地区, 雨水量比较充沛, 地形的起伏有助于雨水的排放。地形的利用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量。利用地形辅助工程进行空间的划分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 而且在景观中又使得设计在满足其地形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
3 实例分析
3.1 案例一
湖畔尚城位于灵湖新城的核心区, 占据灵湖最为得天独厚的湖景资源, 小区由滨水联排房群、花园洋房群、高层公寓群等三大组团构成, 藏风得水, 汇聚成湖畔尚城高雅生活圈。在园林方面, 充分展示自然植物群落形成的景观, 设计主要以植物配置为主, 利用宿根花卉, 一、二年生花卉等多种花卉植物, 栽植在树丛、绿篱、栏杆、绿地边缘、道路两旁、转角处以及建筑物前, 以带状自然式混合栽种可形成花境, 这样的仿自然植物群落再配以石头的镶嵌使景观更为协调稳定和亲切自然、更富有历史的久远[7]。在花园的环境一角由几块奇石和植物成组配置。石块大小呼应, 有疏有密, 植物有机地组合在石块之间, 蒲苇、矮牵牛、秋海棠、银叶菊、伞房决明、南天竹、桃叶珊瑚等花境植物参差高下、生动有致。主干道两侧以翠竹林为景观主体, 林下茂盛葱郁的荫生植物、野生花卉、爬藤植物参差错落、生动野趣, 偶见块石二三一组、凹凸不平, 倾侧斜欹在浓林之下、密丛之间, 漫步其中, 如置身效野山林, 让人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山野气息。花园洋房群, 在紫薇、棕榈、杜鹃、肾蕨组成的植物群落中独具匠心地加入了一块石拙之石, 构成了一处精致的景观小品。充分体现自然风貌[7]。大自然是最美的景观, 结合景点的自然地貌进行地形处理, 使人备感亲切。以小见大, 适当造景。地形在高度、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可形成丰富的地表特征, 在较大的场景中有宽阔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在较小的区域内, 可以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 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 创造更多的层次, 地形与建筑和谐统一。地形处理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 以淡化人工建筑与环境的界限, 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8]。
滨水联排房由于地形的问题, 对植物的选择和种植造成一定的难度。地形与功能的具体要求进行增减。这不仅完全满足了高大乔木的正常生长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一定的抗风强度要求。在土层较厚的地块尽量种植高大的乔灌木, 为住户营造一定空间;在土层较浅的空旷地带大面积地种植草皮, 在提高小区绿化率的同时为住户提供尽量多的自由活动空间。由于在地形的利用中, 滑坡始终是一个问题。为了预防将来出现该类滑坡现象, 在斜坡处尽量种植根系较深、生长密实且不需过多浇水的优质草皮。
居住区道路分为交通道路和步行道路两种。在地形处理过程中, 对步行道路处理常见的是把居住区道路两边的地形适当起伏, 使居住区园林地形形成为山峰起伏, 这样有利于道路两边景观空间的提升, 形成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层次感来缓冲路面, 同时还利于微地形排水。对道路做成步道台阶, 有利于调节行人步伐增加行人步行运动量, 对当代城市居民起到健身的调节作用, 同时对道路路面用不同的材料铺装, 使路面铺成各种不同样式的图案, 有利于增加小区地形园林景观。从而达到提高小区地形绿化率和景观艺术效果, 可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居景观环境水平。
3.2 案例二
崇和门广场位市区中心, 它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的象征, 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标志, 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有公共性的开发空间, 有城市中心“娱乐聚集地”之称。在城市广场绿地地形设计中对城市广场绿地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 有利于创造出不同的园林地形地表景观来表现所需要的广场景观效果。对广场中主题标志性建筑等特殊的纪念性广场地表地形作抬升处理, 可以体现崇高、高大、宏伟等特色, 使观众有一种崇拜、回味历史的感情之源。水景的高低处理根据平视、俯视等对观众不同的视觉要求来设计水景的高低, 但喷泉池要平, 这样有利于喷泉水的排灌和保存, 有利于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与周围空间相协调。
3.3 案例三
临海的灵湖公园, 通过在过渡地带采用种植湿地园林植物或水草等植物, 对河岸处理成为高低起伏等模式, 通过城市园林的自然延伸达到河流与城市园林绿地的自然过渡。把城市水系边缘处理成为台阶式, 并把台阶延伸到水系中, 使台阶成为城市绿地和水系的连接体, 以提供给人们观水和戏水的有利场所, 同时还可以使人们亲近水体, 体验城市滨水景观与城市地形构造景观特色。充分休现自然生态的和谐主题, 成为临海打造“人居佳市”的一大亮点。
综上所述,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必须与建筑和谐统一。地形必须与景园、景观相协调, 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郭雪蓉.现代植物园景观的营造法则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7.
[2]李宏亮.居住区步行空间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4]金哲.潮城市办公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9.
[5]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6]白红卫.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J].建设科技, 2010 (14) :105-107.
[7]葛艳红.园林植物与山石配置[J].湖南林业, 2007 (4) :12.
景观方式 篇6
湿地公园营造之初, 保护才是其营造的基本原则, 只有使其良好的自身特色受到保护, 免于遭受破坏,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保护环境、欣赏、游憩等功能。在保护的同时, 应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周边的地理位置面貌、有特色的当地树种等。充分考虑上述事项, 结合当地气候、地形以选择合适树种, 采用相适宜的景观小品建筑, 顺应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 才能对当地环境做出适当的改造。湿地环境在改造时应尽量自然化, 减少人为干涉, 充分诠释和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尊重历史, 是其吸引当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另一特色。
2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策略
园区的营造策略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基础上, 同时遵循营造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发挥园区生态美化, 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体现其生态、美学、经济和社会等效益。明确其目标和规划建设的意义, 阐述规划设计的趋向、空间结构以及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达到各景观营造和环境意境氛围的契合。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景观营造首先以湿地资源保护为前提, 并最大限度满足游人多层次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营造园区景观时, 构建较为舒适自然的环境以形成天然的美感。除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外, 还需考虑游人的娱乐和游憩等需求, 通过融入较多的林下休息平台、亲水平台、舒适步道以及驻留空间等供游人活动。
3 城市湿地公园中自然野趣景观的营造方式
3.1 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
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大自然的代表, 是生命的象征。选择湿地植物时, 首先, 是在原有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多利用乡土植物。其次, 在选择外来树种时,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植物的质地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不同的季节都能有对应的观赏植物。由于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条件, 园区内使用的植物以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为主, 辅以必要的陆生植物。配置植物时, 考虑营造区域的规模空间尺寸, 根据不同尺度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分清主次、错落有致的栽培能够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色彩的调和、对比协调, 注重植物的季相变换, 根据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变化组合搭配植物, 形成丰富的自然群落, 能够较好地展示植物的层次美和群落美。
3.2 水岸区域的景观营造
水岸位于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过渡地带, 是一种独特的线性空间结构。对其景观营造, 除了满足生态功能外, 还能够促进湿地生态功能的良好发挥, 有助于恢复已遭破坏的湿地环境和增强其自身的调节功能, 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在构建自然水岸景观时, 应结合所选植物的景观效果, 充分体现水岸线自然的弯曲形态, 收放有致, 让水体与堤岸呈现自然过渡。另外, 在构建坡岸材料的选择上, 应尽量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并能够较好地融入湿地环境。
3.3 陆生景观营造
在陆生植物景观的营造方面, 应较多选用适宜当地土壤的湿地植物, 可以单独栽植构成片景, 亦可与其它花灌木或者岩石建筑等搭配, 构成花境或者花坛, 起到烘托点缀园区湿地景观主题的作用, 促进整个湿地景观环境中各景观和谐共存。园区道路在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园区中各景点的空间地理位置, 合理有效地设计观光游览路线。通过各条不同道路的引导, 使得游人能够尽可能全面地欣赏到湿地公园所呈现的不一样的景致。园区的道路在功能上应充分满足游客行走的便利, 同时作为公园的一部分, 还应考虑其样式的观赏性。园区内部环境中的游览路线以陆地环境欣赏为主, 也结合了水体环境观赏的形式。游览线路应尽可能多地考虑景观的异质性, 让游客在不同游览线路的指引下, 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湿地景观进行较为全面的欣赏。
摘要:近年来, 在建设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 城市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思想。城市湿地公园中自然野趣景观的营造, 作为缓和城市与自然矛盾、保持自然的历史风貌、有效抑制城市病蔓延, 其营造理念和方法也已经逐渐被中外设计师所重视。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自然野趣,景观营造
参考文献
[1]李培建, 曲继红.园林设计中“野趣景观元素”的研究与运用[J].当代生态农业, 2013 (Z2)
景观方式 篇7
园林绿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对建筑进行美化布局,通过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营造的环境相结合,从而建造出适宜人们休憩、观赏、游玩的绿化环境。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理念,这是社会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出的要求,需要园林绿化与生态发展相协调,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人类创造理想的家园。园林绿化景观生态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共生、循环、竞争的特性,将乔灌木、草木植物、藤本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形成和谐稳定的植物群落,确保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可以相互共生,保证该植物群落的繁衍生息。
与常规的园林绿化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具备以下特点:(1)尽量选用可再生物质作为绿化景观设计的材料,体现循环利用理念,并有利于材料的回收再利用;(2)最大程度减少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确保废弃物的排放量与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相适应;(3)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尊重自然,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实现园林绿化系统内部的统一完整,既要注重美观,又要注重生态性;(4)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本地植物,体现当地的园林特色,避免园林绿化同质化。
2园林绿化景观生态设计方式与方法
2.1设计中要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实质上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生物圈的改造,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认清园林绿化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且力求通过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减少和避免负面影响,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营造和谐、舒适、生态的人类生活环境。尤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绿化景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场地外生态要素对基址的影响,坚持整体设计理念,将设计范围扩大到基址以外的生态环境中。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之前,要对园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和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物种等要素特点,判断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是否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各要素造成破坏,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设计中,要减少采用控制、改造、避开环境的方式,要采用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方法进行设计,充分尊重和利用环境,促使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宜。
2.2采用节约化的设计手法
在对园林绿化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能源和资源的耗费问题。通常情况下,能源和资源的耗费会贯穿于园林绿化景观的全生命周期内,从材料的选择开始,到施工建设,再到使用管理,直至废弃不用,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园林绿化景观的生态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1在选择硬质景观材料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可回收利用性,以及在开采材料的过程中所耗费的能源;2在景观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原材料的运输、装卸要耗费一定的能源,作业期间则会引起噪音、粉尘、废料等污染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时,要尽可能地选用对环境无害的施工工艺;3在景观使用与维护中,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照明、植物灌溉、景观用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4如果景观设计时,有人工湖等水体景观,在开挖时,需要注入大量的水,而透水性较差的铺地材料,可能会导致补充地下水的机会丧失,同时还会增大排水系统的负荷,这些都是景观生态设计中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5当景观废弃改建时,会产生出大量的废弃物,这种情况在硬质景观上较为明显,为了达到再循环利用的目的,在景观设计时,要尽量选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或是能够直接降解的材料,并最大限度地提升景观的使用寿命,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2.3设计中要维持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具体是指植物群落系统内的植物综合体具备多样化、变异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要求植物群落涵盖多样的植物类型,赋予物种演化空间,强调物种的变异性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个体包含的遗传物质具备多样性,体现出植物的基因差异。生态系统多样性要求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和谐共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等。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要尽量维持植物的多样性,丰富群落中生物的种类,保证群落的稳定性和均匀度,使其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能满足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发展。对群落的设计,要保证群落之间形成相互补给资源、相互利用资源的关系,避免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这样会导致群落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长期生长。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园林的植物配置趋向于单一物种,尚未形成功能多样、结构完善、搭配合理的植物群落,使得群落易受到病虫害、自然灾害的破坏。所以,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必须配置与地带性植被结构相近的生物群落,保证群落植物的多样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景观生态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其系统的工作,为了在发挥园林绿化景观各种功能作用的同时,体现出生态效益,要求设计人员应当从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降低景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以此来确保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园林绿化景观生态设计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园林绿化景观生态设计方式与方法进行论述。期望通过研究能够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水平及生态效益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特点,方式
参考文献
[1]米海灵.景观设计和养护管理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7):121-123.
[2]李明菲.现代景观设计中微地形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
景观方式 篇8
一是节能技术。园林景观设计应最大限度的节约水、电等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节能型园林应提倡并鼓励利用当地自然能源。比如,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廊架的建造, 选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板, 代替了以往使用藤本植物、遮阳材料的旧模式。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经技术转换后送入低压电网供公园照明使用, 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节材技术。营造节约型园林景观, 应对当地乡土材料进行合理利用, 尽量应用“碳友好”型园林材料, 而减少对新型、人工、“高碳”材料的使用。只要用心设计, 每个地区终归有属于自己“碳友好”型材料和景观特色, 如滨海地区有较多的贝壳、珊瑚石、细沙等原材料, 充分利用这些乡土材料构建城市景观, 从而达到节约型园林景观的营造效果。
三是节水技术。首先大力推广微灌技术, 微灌是目前最新颖、最具科学的灌溉方法, 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 水分蒸发损失小, 不影响地面景观, 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配套地下灌溉体系。其次掌握并应用中水回收技术, 将这一技术到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来, 不但能缓解城市供水不足的情况, 还能减少污水, 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再次加强雨水收集, 循环用水。应该合理收集雨水, 对景观用水进行补给, 达到循环用水的目的。
四是节地技术。首先要做好土地规划, 合理规划各地的功能分区, 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 做到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其次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利用台地及地下人防设施作为停车场, 建设绿茵停车场等措施进行节地绿化。再次应提倡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 可在城市裸露着混凝土墙面种植爬藤类植物进行立体绿化, 并防止水土流失, 达到节约土地, 增加环境的湿度。
2 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
2.1 充分利用现状与建筑节能材料
2.1.1 地形地貌利用。
在景观设计中, 地形是最基本的要素。在此情形下, 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有地形地势, 比如可适当设置台地、合理架空等措施。在功能布局上, 可将园林的相关服务性建筑考虑建在地下。这样的节约型设计不但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地势, 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也减少了地面的噪音, 留出休闲绿地空间, 改善了园林环境。
2.1.2 原有植物、景观及部分建筑。
原有植物、景观及可利用的部分建筑是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很好资源。因此, 对其进行节约性设计就是尽可能的保留能够利用的“旧形象”, 融合“新形象”。
2.2“碳友好”型材料
“碳友好”型材料主要是指对当地现有材料和低碳材料的大量使用或循环使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硬质材料主要体现在花池、小品、雕塑、景石、铺地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上, 所以, 应针对这些节点紧扣“节约性设计”。木塑复合材料形式感与原木相似, 能够很好地与自然景观融合, 使用木塑复合材料更是杜绝砍伐森林建园林、保护自然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3 节能型植物的选择
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而言, 应针对园林的各项特性, 进行选择, 主要就是节能型植物和乡土树种的应用。节能型植物就是在最简单的栽培技术和最低的养护费用下生长状况良好的园林植物, 其具备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生长抗性强, 生长势头强, 无或少有病虫害发生, 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要求低。另外, 在园林中栽培节能型植物不需要进行土壤改良程序, 在自然成形后, 不需要对其进行人工修剪、施肥和灌溉。
2.4 水体活化与循环用水
水体是景观设计的灵魂, 所以, 在对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上, 除了采取常规的节水性措施之外, 重点考虑的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使用。我们下面简要说明设计流程与原理。
2.4.1 系统设计流畅。
首先通过对园林的现状进行系统选址;再对园林中各个水体的形式、位置和高差对比, 确定系统的组合形式;确定水力负荷;根据有关植物的耐污染和去污能力选择当地有优势的水生植物, 例如, 芦苇、水葱、香蒲等;根据水力负荷计算出处理单元格的表面积, 并确定长宽比;最后进行施工设计。
2.4.2 处理单元格构造原理。
针对园林景观的运营特点,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能够恰当的弥补园林景观在水体节约性设计上的偏差, 引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无疑能进一步提高整个园林的景观价值, 更好的表达现代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滨.图说节约型景观设计[J].园林, 2009 (2)
[2]吴巍, 王红英.集约型资源利用与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9)
景观方式 篇9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融合了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知识内容体系, 研究对象为景观, 研究重点是景观结构、功能以及景观的变化, 为园林景观合理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景观结构, 组成景观的单元类型、以及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二是景观的功能, 也就是景观结构与生态学之间的拓扑作用;三是景观动态, 景观结构与其功能随着时间变化与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四是景观规划, 综合考虑景观的结构、功能等内容, 确定相应的计划、目标与解决的对策。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是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等多种理论知识的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尺度性以及空间再分配原理, 另外还包括景观的文化性原理、价值原理等。
2 风景园林规划理论及方式分析
2.1 景观生态学下的风景园林规划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理论是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城市绿化与风景园林规划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内容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绿化以及城市公园等的绿化建设, 这些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的城市规划内容与管理对象, 都能够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景观生态学具有多种理论与原理, 在风景园林规划时, 一定要用上这些知识, 因此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理论应该这样呈现出来: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系统整体性原理以及渗透理论等多种综合性理论, 为城市中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项目提供理论支持。
2.2 风景园林规划方式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建设, 首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结合水资源与城市绿化建设, 建设城市的绿色走廊。具体来说如下:充分利用城市范围内分布的江、河、湖泊等多种水资源类型, 并且连通各个水体, 开展综合性的整治工作, 将水体治理与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建设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水质优、水景美的景观, 有机融合植物景观与水体景观, 建成独具魅力的水体风景园林风光, 在这些风景园林景观的基础上, 还要融入城市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一些休闲娱乐、娱乐观光等内容与风景园林规划建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城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娱乐场所就是公园, 公园里少不了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 除此之外, 还会有一些水体景观、人文场所景观等, 公园是风景园林规划较好的场所, 因此可以将水体、绿地、绿色植物等连成一个整体, 将原来孤立的绿地斑块联结成为一个具有景观异质性的场所, 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功能。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场所物质载体很多, 城市绿地分布范围十分广阔, 城市街道道路、公园广场绿地、独立成片绿地以及街道边分散小块绿地, 城市绿地建设者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时, 通常情况下都比较注重大片绿地, 大公园大广场等地方的绿地建设, 不在意城市中比较分散、面积小的街道两旁的绿地建设, 这些地方的景观建设与绿地规划工作做得不是很好, 没有较大成果。但是从实际来说, 城市中那些小片绿地、分散性较大的绿地更为接近人们的生活, 人们会经常在这里休息、休闲、娱乐,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景观生态学理论考虑, 景观绿地建设不仅数量上要多, 而且还要分布均匀、大小斑块错落相间, 作为廊道交接点与运动物体源头的结点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起着连接绿地斑块的作用, 因此在这个连接点上做好绿地建设工作, 能够加强整个城市的绿地斑块建设与连接的流畅性, 提升城市景观格局科学性和谐性, 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建设的功能, 为建设景观园林生态城市作出贡献。
3 结语
景观生态学理论有机地结合了地理学与生态学知识内容, 结合城市建设实际, 已经比较广泛而成熟地应用到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上来, 为城市风景园林景观建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地开展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规划, 首先就必须明确景观生态学的含义, 了解并掌握其基本理论内容与基本原理, 结合城市实际发展情况, 重点解决城市的重点问题与难题, 城市规划建设者要本着解决城市矛盾、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出发点, 来制定风景园林规划计划, 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 最后积极付诸实践, 完成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工作, 建设生态绿色城市。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化建设日益完善, 城市建设中的风景园林规划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与目标, 风景园林建设不仅有效地支持了城市园林绿化, 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风景园林的规划理论与方式进行探讨, 不断完善城市的绿地建设系统。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规划理论,方式
参考文献
[1]姚朋.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2] 邹卫妍.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探讨[D].南京林业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