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型高速度之路

2024-06-13

积极探索新型高速度之路(通用6篇)

积极探索新型高速度之路 篇1

积极探索新型高速度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点初步思考

经济增长速度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经济指标之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评价,常常集中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方面.当前,在对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讨论中,多数学者似乎倾向于所谓已出现“拐点”或“转型”.而本人以为,最迫切需要认定的一大课题是:中国经济(乃至社会)现今时点上的时代定位,即其根本性质、特点的基本认定.这是我们讨论发展态势以至速度等问题的基础.以本人的诚见,我以为,中国现正处在一个信息化同工业化叠加、重合发展的过渡阶段,即“信息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乃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转轨变型.因而,其发展速度问题,更加成为“聚焦点”之一.

作 者:管益忻 作者单位: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刊 名:市场经济研究英文刊名:MARKET ECONOMY RESEARCH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积极探索新型高速度之路 篇2

一、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路径

(一) 文化定位, 实现组织精神一体化

不断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通过实施理念识别 (M I) 、行为识别 (BI) 和视觉识别 (VI) , 为税务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赋予新的创意, 使之成为推动组织适应形势变化的动力源泉, 成为组织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理性分析, 确立文化建设思路。在《南京地税税务文化现代化建设纲要》中, 主要思路概括为:“一个构建”、“两个发展”、“三个打造”、“四个转换”, 即:构建“和谐税务”, 确保“人与组织共同发展”和“组织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工作业绩”, 实现“从行政管理型向法律中性型转换”、“从创业精神导向型向组织使命导向型转换”、“从组织者型向面向组织关系者 (纳税人) 型转换”和“从制度管理主导型向人本管理主导型的转换”。“1234”的文化建设思路是自身税务实践的文化结晶, 体现了组织独有的历史,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是组织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整合提炼, 形成理念系统。运用权力制衡、形象塑造、文化变革、OCAI分析模型等管理工具, 挖掘南京地税基层文化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成果和经验, 提炼文化基因、确定关键岗位、明晰文化个性, 成功整合创新了南京地税税务文化新的价值理念系统。

使命:组织财政收入,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精神:创业、敬业、精业

愿景:在实现南京地税的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三型”税务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税务”

价值观:追求卓越, 共同发展

形象:公正执法、文明服务

作风:实事求是、艰苦朴素、雷厉风行、逢旗必夺

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统一规范, 创建有特色的行为准则。构建统一的、具有指导性的行为文化体系, 形成系列的制度规范和岗位文化。通过入局教育、培训班结业典礼、建局周年庆典等仪式, 对税务人员在工作、社会活动等场合下应有的礼仪和修养进行明确规定,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语言、礼节和人际交往行为标准。

导入VI系统, 塑造全新视觉形象。在确认新的价值理念基础上, 统一标志、标准字、标准色, 将文化理念、格言、案例故事和漫画, 在办公场所、职工食堂、职工之家等张贴。针对不同特征和用途, 将相应的文化理念制作在工作笔记、图片资料、宣传告示栏、公文包、手袋等用品上。

(二) 文化落地:构筑南京地税文化体系

南京地税通过制度文化、岗位文化、品牌文化等, 将文化融入税务工作实际。

从制度管理到文化自觉。通过税收征管、干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改革, 建立起规范完善的管理和运行制度体系, 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条不紊, 推动全局建设上台阶。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先后对征管机制实施五次整合, 修订完善了纳税人分类管理意见、税收执法责任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税源监控体系, 使税收征管信息化、法制化和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税款征收率和税法遵从度明显提升。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 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形成良性互动。

推行以“能本管理”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确立了“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干部管理理念, 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保证了南京地税向组织愿景不断迈进。

导入规范化管理思想, 形成了政务、事务、财务制度体系。全面导入并实施IS O9000族质量标准, 建立了常设标准化管理组织。构建起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运作机制。

将文化深植岗位中。综合分析南京地税的文化类型、管理者角色等文化要素, 确立了主要基于岗位KPI指标、岗位胜任力、岗位关键行为和业务流程的岗位文化内涵。对具体岗位, 重点强调岗位个性, 让共性文化蕴含在岗位所在部门、岗系之中。在岗位文化推进过程中, 编印了《岗位文化手册》, 通过岗位群的划分、体系框架的构思、表述方式的论证、文化内容的提炼, 从不同角度对岗位职责进行了文化诠释。

将岗位文化体系分为岗系、部门、岗位三个层次结构, 确定了5个岗系、17个部门及100多个共性、个性岗位文化。每位干部以岗位分类为线索分别对应不同的文化要求, 以求得到每个具体岗位干部的共鸣和认同, 并激励干部在工作中去实践和努力。

为服务品牌插上文化的翅膀。在文化建设品牌化上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力争形成品牌优势, 与纳税人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打造“阳光税务”服务品牌。2006年提出了打造“阳光税务”服务品牌的构想。把打造和创建“阳光税务”服务品牌作为塑造先进地税文化, 构建地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实施“阳光执法”、“阳光行政”和“阳光服务”, 梳理行政审批事项, 推行政务公开, 全面规范行政运作机制, 先后梳理各类税收优惠政策183条, 出台4大类10条惠民实事项目。2009年, “阳光税务”服务品牌被表彰为江苏省行业文明服务品牌。

打造“地税直通车”服务品牌。先后打造了12366咨询服务平台、办税服务厅平台、固定阵地宣传平台、纳税人维权服务平台和多功能网上服务平台。截至目前, 12366咨询量累计超过380万人次, 各类媒体专栏累计刊播1800多期, 外部网站访问量突破3200万人次。近两年, 通过第三方调查, 纳税人总体满意度达98%以上。在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 南京地税系统以综合得分94.86分位居34个城市地税系统第1位。

打造“清风税廉”廉政文化品牌。以制度建设推动廉政文化建设, 把廉洁用权作为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核, 对主要“权力点”形成重点监督架构。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 努力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清风税廉”廉政文化。系统先后有7家单位被评为省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推动税务文化的延伸推广。南京地税以形象塑造为目标, 以加强教育培训为手段, 以丰富文化活动为载体, 开展有侧重、有特色、有内涵的文化传播推广工作, 树立地税部门良好形象。

编写《南京地税税务文化手册》、《南京地税税务文化培训教材》, 开展了“税务文化现代化”及“岗位文化建设”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培训学习, 强化成员对南京地税组织使命, 组织价值观和组织精神等理念的价值认同, 使每个地税人都能理解和认同基本理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南京地税“组织价值观”、“组织形象”和相应的标识, 在“依法治税”, “尊重和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公正执法、文明服务”, 构建服务型税务等方面向纳税人和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设立南京地税发言人制度, 凡南京地税重大事项和信息, 都统一发布, 将税务文化内涵全方位的传播给公众, 接受社会公众的评价。

建设南京市税收文化教育基地, 向社会免费开放, 已接待参观逾16万人次, 被确定为“江苏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现代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基地”和“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示范点”, 被授予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建立多种沟通交流方式, 引导、激发组织成员互动、参与的热情, 通过腾迅通、电子邮件和网上“局长信箱”, 实现点对点的交流和与局领导的直接对话, 每年局里都能收到合理化建议200多条。建立了“南京地税税务文化网页”和网络化的“虚拟文化展厅”, 全方位营造南京地税税务文化的新环境。

二、税务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 促进了税收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税务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激励下, 组织效能大大提高, 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 组织收入实现了快速稳定增长, 年收入总量从1994年的1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93.3亿元, 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 为富民强市和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

(二) 促进了组织形象的全面提升

多年的税务文化建设, 使南京地税局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连续十年荣获“市级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 被评为江苏省文明行业、南京市作风建设“人民满意单位”。相继获得全省地税系统“三个一流”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中国优秀组织奖”。2009年, 南京地税系统跨入“全国文明单位”行列。

(三) 员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多年的税务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理念已深入人心, 价值观念不断趋同, 增强了干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力导向观念得以确立, 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目前, 全系统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97.6%。取得中级以上职称和执业资格的占47.88%。“三师”所占的比例已达到20.01%。

三、税务文化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税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文化内核及价值理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探索。为此, 我们认为税务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来开展工作, 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 把握创新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根本

组织文化的发展过程同组织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同一个过程, 而组织发展在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形势、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这就决定为组织发展服务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课题的要求, 不断创新, 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否则, 组织文化必将枯萎, 失去生机与活力。

(二) 体现时代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动力

积极的文化建设要求提升组织的文化自觉, 以跨文化的宽广眼界主动参与文明对话, 把组织发展融入到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去。南京地税从“三业精神”的塑造和激励, 到“三个一流”目标的提出, 均能根据不同时期内外部环境和时代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断引进新的文化理念, 使税务文化建设成为不断引领组织发展的动力。

(三) 发挥有效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核心

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核心, 就是要促进税收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税务文化建设必须要围绕中心工作, 服务大局, 贴近税收实际来组织设计, 与税收法制化和信息化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并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真正发挥出税务文化的实际性和有效性。

(四) 突出示范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关键

领导层是税务文化的第一创建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从南京地税税务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看, 尤其是从税务文化的创新实践看, 这一点非常突出。只有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层高度重视, 带头示范, 亲自“布道”, 身体力行组织价值观, 才能充分发挥税务文化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作用。

(五) 坚持群众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保证

税务文化从它产生的群众基础看, 是全员文化, 是税务干部广泛参与、创造和实践的文化。只有把全体成员发动起来,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让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投身于文化建设中, 税务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 篇3

一、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基本情况

田东县是著名革命老区,百色起义的策源地,也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目前有6万劳动力剩余,农村劳动力过剩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

“下山”,是指将大石山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的平原城镇创业;“进城”,既指离土离乡到其他城镇打工,也指离土不离乡在县内务工;“入谷”,是指利用右江河谷腹地良好的自然、生产条件,吸引山区农民前来务工。2003年,全县农民下山进城入谷人数达8.7万人,外出务工收入约4亿元,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1%。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下乡进城入谷”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作的决定》、《田东县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作实施方案》、《田东县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暂行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办法和措施,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在劳动力上岗就业、子女入学、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及户籍管理等方面提供平等服务,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并通过发放小额信贷、免费技术扶持和法律救助等方式创造良好创业条件。

田东县在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实行了“六个结合”。

1.农业内转移与农业外转移相结合

田东县在发展大农业上作文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从粮食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转移、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移。农业内转移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仅甘蔗、芒果、香蕉种植就成为接纳石山区农民的重要渠道,2003—2004年榨季,甘蔗种植大户雇请的山区劳动力超过了1万人。在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的同时,田东县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广泛招商引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2.“走出去”与“转回来”相结合

“走出去”的是农民,“转回来”的是经过培训和实践的产业工人、技术能手、管理经营人才和资金项目。为确保“转回来”的农民创业,县里在资金、信贷、场地、办证、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为“转回来”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几年来,通过在外务工人员引进投资信息95条,引进项目16个,资金2.3亿元,从外面打工回乡创办企业或经商规模较大的业主有43人,接纳山区劳动力1580多人。

3.域内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

几年来,田东县大力抓好县内企业改制、扩建工作,加快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拓宽农民转移渠道,实现县内就业。初步统计,2003年实现县内劳动力转移3.5万人。此外,努力创造条件让农民“走出去”,县里积极加强服务和组织,几年来已输送4.8万人到南宁、广东等外地务工。2003年,省外务工收入占55%以上。就业半径越来越大。

4.初级转移与二次转移相结合

初级转移是指就业空间的简单转移,是一种离土不离乡或离乡不离土的转移方式,就业和收入不很稳定,劳动力仍然保留农民身份,外出时间不长久;二次转移是除了就业空间的转移之外,职业变动、身份变换、住所变迁、生活方式变化同步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转移。田东县对于有一定文化素质、就业技能以及农村经济能人,通过指导和扶持,实现二次转移;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劳动技能不高的农民,或是身处自然条件较好地方的农民,主要采取初级转移,既照顾农民的适应能力,又确保正常农业生产。目前,全县已逐步出现了以初级转移为基础、二次转移为重点的良好态势。

5.短期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

田东县根据不同区域时间、对象,采取不同的转移方式。农闲时节,有组织有计划地输送季节工、月工,缓解农闲时节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也照顾了一些农民的恋土情结。对敢于离土离乡又具备一定能力的农民,创造条件支持他们长期转移。

6.自动转移与订单转移相结合

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当部分还是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缘、宗缘、亲缘等社会关系。田东县每年通过这些传统方式外出务工人员大约4000人。为了克服无序流动弊端,县里加大组织力度,争取更多“订单转移”。几年来,田东县共举办11次大型人才交流会,100多次小型洽谈会,前来招工的企业达316个,提供就业岗位近4万个。

二、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基本成效

1.农民收入显著增长

劳务收入成为许多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28元,比上年增加110元;农村人均存款达4000元,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亿元;全县农村消费达6.8亿元,比2002年增长10%。

2.农业适度规模经济不断扩展

田东县农民下山进城入谷过程实质上是农村土地由零散化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过程,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香米、甘蔗、蔬菜、水果、林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转移步伐。全县有6万亩土地转移到经济能人手中,相当多农民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务工收入。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近年来增加了10万亩以上。

3.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农民思想认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电视收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87%。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4.党政群关系进一步贴近

近年来,群众上访人数和次数大大减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自治区文明县城”称号。

5.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田东县顺应劳动力转移的潮流,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几年来,有5.7万农民转移进城落户,13个乡镇新建农民街29条,农民进城建房户数13671户,进城建房约占农村总户数的17%。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全县先后筹集资金67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批市场,新增20个乡镇集贸市场及8个村级市场。目前,县城城区面积已达7平方公里,人口增至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6%。

6.工业化进程得到加快

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田东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源加工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全县化工、煤炭、电力、制糖、造纸、建材等工业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油气结合、煤电结合、矿电结合、糖纸结合产业初步形成。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2亿元,比1995年增长174.25%;完成工业增加值3.62亿元,比1995年增长108.05%;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1.4亿元,比1995年增长137.84%;实现利润总额3000万元,比1995年增长103.37%。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7.非公经济十分活跃

劳动力转移和大批能人的出现,推动了田东县非公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社会投资15.6亿元,新增私营企业43户,新增注册资金16308万元,新增从业人员1453人。新增个体工商户2980户,新增注册资金1458万元,新增从业人员3126人,实现年利税5960万元。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要壮大城镇,就必须兴旺城镇;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缩小城镇与农村差距,协调城镇与农村同步发展。农民下山进城入谷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务输出问题,从眼前效益来看,能够直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效益上看,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从综合效果看,可以促使农民解放思想,丰富阅历,扩展见识,提高素质,增长致富的本领。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是田东县农民奔小康的光明之路,也是符合我国农村现实情况的发展之路。

积极探索新型高速度之路 篇4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五七零四厂现有职工5000余人,35岁以下青工2160多人,工厂团委下设基层团委1个,团总支2个,团支部20个。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作为企业团组织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团的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目标的载体和途径进行调整和革新。团建工作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为此,我们不断创新团建工作,以加强团建为突破口,促进了共青团工作在企业中的全面开展,使团旗真正在企业高高飘扬。

以党建带团建为根基,为团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党是共青团组织的缔造者,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一直以来,工厂秉承军队企业的良好作风,以党建带团建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团建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一是给予政策支持。工厂党委把重视和关心共青团工作,以建立工作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确立了党委定期研究共青团工作,每周例会听取共青团工作汇报,不定期研究团组织提请的重大问题制度。并要求基层单位指定一名副职担任青年委员,负责加强与共青团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团建工作,工厂党委还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将《关于加强和改进团建工作实施意见》、《基层团建工作考核办法》纳入到了工厂经济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大了基层行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促进共青团工作更好地发展,工厂党委积极优化共青团工作外部环境,就团干部协管、推优工作、活动经费等问题出台了多项规定,并专门下发了文件,在政策上给予了充分支持。

二是实现目标管理。我们从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出发,本着有利于党对团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巩固共青团建设、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支部、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原则,积极探索党建带团建目标管理的新内涵。一方面把团的工作纳入到同级党组织的管理目标体系之中。即在建立团的系统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同时,把团的工作纳入到党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中,做到制定目标、检查指导、考核验收、总结表彰均同步。另一方面,我们把团的工作纳入到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序列之中。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工导师带徒活动以及青工质量百分达标活动在我厂均以纳入企业行为,成为工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质量6δ(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这样使各级党政领导都更加关心和重视共青团工作,为共青团工作的良好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开展党团共建。我们从共青团工作特点出发,通过建立与党的建设相配套、与团的实际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实现团建与党建的科学对接,推动党建带团建向纵深发展。首先,建立党团责任区。实行“一对一”承接,由一个党小组带动一个团小组、一名党员联系一名团员、一名团员联系一名青年,以党员带动团员,以团员促进青年的工作方式,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实行党团活动相互衔接、结合。通过联合开展党团活动日、党团组织联席会等,加强了党组织对团员的教育引导。通过开展“双推”工作,实现了团员队伍与党员队伍建设的衔接。近几年来35岁以下青年入党必须经过团组织推优,每年发展党员数青年占45。通过建立青年人才库,推荐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作为党的后备干部,实现了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衔接。以工厂副总王宏大为代表的十余名优秀团干部走上了工厂中层以上领导岗位,以附件车间技术副主任孙建华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岗位能手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

以“四创四争”为载体,全面推进团建工作

建立一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基层团组织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队伍,是加强团建工作的关键所在。工厂团委为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基层团组织,进一步加快青年的培养与成长,积极开展“四争四创”活动,引导基层团建工作向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和服务型发展。

探索新型智库发展之路 篇5

这些重要论述既表明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指明了根本方向、提出了总体要求。

智库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智库又称“思想库”,一般是指研究公共政策的专业机构,主要职能是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为公共决策者解决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

现代意义上的智库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结果。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世界政治力量格局和经济秩序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面临形势和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以个体形式为主的谋士、幕僚的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决策者应对挑战的需要,迫切需要团队形式的智库为决策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专业咨询和政策方案。各类智库由此得到快速发展,决策咨询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策影响力日益扩大,决策层与智库的关系愈加紧密。智库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有关机构统计,到2013年全球各类比较活跃的智库已达6826家。美国在二战前只有布鲁金斯学会、胡佛研究所等20多家智库,到2013年智库的数量已增至1828家,形成了与其社会治理体制相适应、较为完善的决策咨询体系。

现代意义上的智库主要以专业、客观、独立的方式提出公共政策主张,帮助决策者制定和推行政策,并就有关政策进行论证、评估。由于社会治理体制、文化传统、发展阶段等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多以政府体制外的社会性智库为主;而在东亚地区,一些主要经济体的政府在上世纪后期主动建立大量智库,形成了以“官办”智库为主的东亚特色。无论智库的属性如何,它们都在当代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国家政府或政党提出政纲和各类法案、议案,通常会与智库进行深入讨论和反复论证,有时直接采用智库的建议方案。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在里根执政期间完成了《今后十年的对华政策》,报告中的主要观点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处理中美关系的重要依据。美国兰德公司对苏联第一颗卫星发射时间、越战撤军、中美建交、古巴导弹危机、德国统一等国际重大事件的成功预测和战略研判,奠定了其在美国政府决策中的地位,为其赢得了世界著名智库的声誉。可以说,二战后美国政府推出的每一项重大战略的背后,都可以找到智库的影子。另外,西方国家的议员们在立法机构就各类公共政策发言或辩论,背后往往是不同智库主张之间的交锋。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指导日本顺利度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以韩国开发研究院(KDI)为代表的数十家官办智库,为韩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出谋划策,作出了社会公认的贡献。

不难看出,智库的质量与水平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综合来讲,现代智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资政辅政。以思想库和参谋助手的角色,为决策者提供政策思路和建议方案以影响决策,并对有关行动方案和实施效果作出论证、评估,为政策实施向社会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导。

二是启迪民智。通过深入广泛的调研和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以专家学者的角色撰写文章、出版论著、发表评论、开展研讨,对社会公众进行政策传播和普及。

三是平衡分歧。在利益群体和诉求多元化的环境下,智库借助其客观、公正的立场提出政策观点,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交流平台。

四是聚贤荐才。西方国家的智库充分发挥人才“旋转门”作用。政府经常在智库的研究人员中选拔高级官员,而离任的政府高级官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智库开展政策研究工作,继续发挥专长和影响力。官员在政府和智库之间的角色转换,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智库的联系,强化了智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

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是时代要求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前期,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和调查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较为专业、完整的团队形式的智库。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等政策理论咨询研究机构。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统计,目前我国比较活跃的各类智库有200多家(不包括高校智库),初步形成了官方智库为主,高校智库、企业智库和民间智库共同发展的格局。

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类智库认真履行职责,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政策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有些智库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改革方案还是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利益相关性、复杂性都不亚于以往任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及决策正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变革的新时代已经发出了呼唤智库彰显能量的最强音,历史赋予智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过去,我国智库应改革开放之运而生;当今,正是我国智库顺改革开放之势而为的大好时期。

与时代新要求相比,我国智库发展还相对滞后。一是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探索刚刚起步,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缺乏制度性保障,也未能得到系统性体现。二是智库对决策的影响多处于若即若离状态,在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体系中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三是我国智库多以官方、半官方为主,智库本身难以平衡体制属性与政策研究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四是智库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社会效益转化的渠道不够畅通,效率有待提高。五是我国智库总体而言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不足,政策研究质量和水平有限,尚不适应新时期决策的需要。

勇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弄潮儿

使我国智库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必须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创造有利于智库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各类智库要自强自立、有声有为,积极参与决策,正确影响决策。我国各类智库既要遵循决策咨询工作规律,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和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增强战略谋划能力和综合研判能力,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更要充分认识我国政治体制和决策机制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差异,建设新型智库必须符合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符合国情、党情、社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力争为各级党政组织及各类经济实体的决策提供管用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提升国家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职责定位。各类智库建立背景不同,功能和职责定位也应准确把握。

发展中心是直接为党中央、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体制内智库。我们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科学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加强决策服务和专业能力建设,打造高层次的政策研究人才队伍;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对外交流平台,提升统筹利用国内外各类智库资源和专业人才的能力。为此,要准确把握职能定位,认真遵循决策咨询工作规律。

结合中央决策对智库需求的新特点,我们尝试开展“国家新型智库建设创新工程”建设,推进机构设置、科研机制、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着力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一是在做好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重大问题研究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二是加强政策研究的问题导向,着力提高政策建议对决策的实际应用价值。三是依托高水平的专家队伍,面向公众和国际社会解读国家重大公共政策,着力提高政策解读的准确性、影响力和社会效果。四是发挥智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优势,探索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改革方案、重大政策及实施效果的第三方评估工作,着力提升评估的规范性、正确性和专业化水平。

勇于创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制机制上下足功夫。

一是建立高质量完成中央交办研究任务的保障体系。紧紧围绕中央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准确把握决策需求、快速组织开展研究、提高成果质量、加强政策建议的及时性和管用性等方面建立完整有力的服务保障程序。二是完善重大课题选题机制。在做好决策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问题导向和趋势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三是建立灵活有效的科研组织机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根据课题需要组建跨部门、跨领域课题组,集中优势力量并有效整合国内外研究资源参与决策咨询研究。四是实行研究成果分类送审制度和质量把关制度。上报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要经过研究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审改和主要领导审定三级质量把关。五是形成竞争导向的科研评估机制。提高科研组织、课题评审和业绩评价的透明度,强化竞争,提高评审标准和淘汰率,加大对优秀成果的激励力度。

不断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能力建设。根据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相对独立的智库建设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四个方面能力建设。

一是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的能力。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智库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研究方法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苗头性、趋势性的重大问题,前瞻性地作出战略谋划。二是提出科学可行政策建议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的正确程度与政策制定者的综合能力成正比,而智库政策咨询能力正是这一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智库的这一能力,其一要夯实学术理论根基;其二要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其三要深入社会实践;其四要实现前三者紧密结合、相互支撑。三是推动政策形成和实施的能力。智库的作用,就是力求掌握充分的信息、数据,以令人信服的分析、推理和研究结论,把应对经济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政策建议提供给决策层,对政策设计的实现目标、实现动机、现实条件等作出透彻且合乎实际的阐述,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形成与实施。这也是智库决策影响力的直接表现。四是增强重大政策解读传播的能力。不仅要在国内提升政策解读的准确性、影响力,而且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智库对话,开展政策对外解读,广泛传播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政策主张,增强在全球主流媒体和国际组织平台的话语权。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关键。

智库作为思想库,其影响力的实质在于研究人员的影响力,在于人才团队的影响力。要营造既坚持原则又宽松活跃,小荷“尽”露尖尖角、人皆可成才的人才成长环境,进而增强智库的人才吸引力。倡导研究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具有优良的精神品质;秉持“唯实求真、守正出新”的政策研究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科学严谨、客观务实的思想作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还要继续坚持开门办智库,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吸收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著名专家担任顾问或课题组成员;更多与世界银行、壳牌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如《2030年的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顾问委员会、各领域顶尖专家库、访问学者研究制度;进一步通过举办高层次论坛、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各类智库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的联系、交流、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积极探索新型高速度之路 篇6

H3C培训管理部部长刘凤敏表示:“H3C非常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承诺和责任,积极参与职业技术教育IT专业课程。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H3C院校IT课程培养理念符合企业的需求,使学生在学校通过大量实践提高应用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来自长春工程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代表任斌表示:“与H3C合作至今走过了4个年头,先后共计培养了3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我们积极鼓励与组织学生参加H3CNE、H3CSE的认证考试,报名考试的通过率达96.7%。实践证明,通过对H3C技术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质,扩大了自身就业范围和对市场的适应性,部分学生在中国移动、中国铁通数据通信中心表现较好,得到了同行的赞赏。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代表杨阳说:“我相信这次 H3C网络精英夏令营不仅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学到许多高端的网络技术知识,同时还会让我们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现在企业对雇员的工作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我觉得通过这次夏令营,我们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生活上,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作为企业和学生双向沟通平台的H3C 网络精英夏令营必将成为IT行业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次大赛以“网络成就未来”为主题,致力于为社会各界,特别是IT用人单位展示学生的高素质、高水准,为IT企业输送人才。

关于H3C网络学院:

上一篇:高一高分议论文600字下一篇:初中九年级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