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2024-10-28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共8篇)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篇1

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

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954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全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有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虽然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强调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近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置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置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容易,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 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支持和保障党员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要研究区域化党建如何向其他领域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村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

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要研究调整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问题。

区域化党建工作全面推开后,势必会影响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新出现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去年上半年,我们选择海曙区和北仑区进行了城市党建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办公室--区域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形成区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级架构。但这些工作仍处在试点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是要研究强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力量支撑和经费保障问题。确保区域性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性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由谁供等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整合资源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广泛组织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用于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篇2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当前内燃机面临的两大挑战,寻找合适的代用燃料以及降低内燃机排放污染物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甲醇是含氧燃料,汽化潜热大,且来源广泛,可充分利用天然气和煤制取,甲醇应用于内燃机不但可以缓解能源紧张,还可降低燃油价格。有关研究表明,柴油机掺烧一定比例的甲醇,不仅可以同时降低NOx和碳烟排放,其经济性和动力性也有所改善[1]。目前在柴油机上燃用甲醇主要有3种方式:甲醇与柴油混合;甲醇与柴油缸内双喷射;甲醇进气管低压喷射、柴油缸内引燃双燃料燃烧方式。由于甲醇的物性与柴油的相差较大,两者互溶难度大,需要较多的助溶剂,这会使燃料价格提高;若采用双喷射系统,需在一个缸盖上安装两套喷油器,控制、制造难度大,费用高;因此采用第三种方法可以避免上述缺陷,且根据工况变化可在线改变甲醇的掺烧比例,同时发动机可以方便地进行双燃料与纯柴油工作方式的切换。但这方面研究还仅限于不同掺烧率下或不同引燃油量下一些性能参数的对比分析[2,3,4],尚未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工作区域进行研究。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工作区域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发动机运行工况的控制中,对于提高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电控单元(ECU)与双燃料发动机最佳工况匹配,保证发动机稳定可靠运行,将使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在工程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采用甲醇进气管低压喷射、柴油缸内引燃双燃料燃烧方式,在TY1100柴油机上进行了双燃料发动机工作区域的试验研究,并对工作区域内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进行了分析。

1 试验条件和方法

试验用发动机为TY1100型柴油机,主要性能和结构参数如下:缸径100mm,行程115mm,燃烧室型式ω型,压缩比18,标定功率11 kW(2300r/min),排量0.903L。为了实现甲醇进气管低压喷射,需在原机的进气管靠近缸盖处加装一套电控甲醇喷射装置,此装置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将一定量的甲醇喷入进气管中,随进气进入气缸形成均匀混合气。引燃燃料柴油由原供油系统供给,供油提前角为21°CA,在上止点前喷入缸内,引燃甲醇空气均匀混合气。试验燃料为0#柴油和1级工业甲醇。发动机试验台架布置如图1所示。采用柴油引燃均质可燃预混合气的双燃料燃烧模式,引燃柴油量一般很小,为保证引燃柴油雾化良好和喷油器正常冷却,循环引燃柴油量控制在不小于发动机标定功率下循环喷油量的10%。甲醇质量分数定义如下:

undefined

式中,bM、bD分别为甲醇、柴油的消耗率,g/(kW·h);mp、n、pme、Bq分别为每循环引燃柴油量、发动机转速、平均有效压力和等效柴油的燃油消耗量。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双燃料发动机工作区域

发动机采用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为了获取较高的甲醇替代率,引燃柴油量往往较小。试验发现:如果引燃柴油量过小,会影响到发动机的动力性及运转的平稳性;若引燃柴油量过大,在高甲醇掺烧比时,又会造成发动机工作粗暴和碳烟排放较高[5]。图2为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工作区域,该区域介于发动机熄火界限、爆震界限和碳烟排放界限三者之间,在该工作区域内,双燃料发动机可以获得较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

熄火界限:发动机在低负荷时,若引入的甲醇量较多,则甲醇蒸发导致缸内混合气温度较低,柴油雾化质量不好,且随着甲醇喷入量的增加,滞燃期延长,燃烧推迟,较小的引燃柴油量不足以使甲醇-空气可燃混合气稳定着火燃烧,发动机运转不稳,动力性变差,HC排放急剧增加,甚至出现发动机熄火的现象,此时,必须要有足够比例的柴油才能维持发动机正常运行,且随着负荷的增加,引燃柴油比例可以逐渐减小。通过监测发动机缸内压力,把出现明显未着火缸压时对应的最大甲醇质量分数的连线定义为熄火界限。

工作粗暴界限:在中高负荷时,随着甲醇引入量的增加,发动机负荷增加,甲醇-空气可燃混合气一旦着火,就会以较快的燃烧速度传播,放热集中,发动机工作粗暴,爆震倾向加剧。因此,将最大压力升高率不超过1MPa/°CA时对应的最大甲醇质量分数的连线定义为工作粗暴界限。

碳烟排放界限:若引燃柴油量过大,缸内温度升高,引燃柴油所包围的区域可能出现局部缺氧,而此时甲醇量相对较少,不足以改善燃烧过程中碳烟的生成,从而导致碳烟排放增加。因此,在保证双燃料发动机动力性不低于原柴油机的情况下,碳烟不高于相同工况下柴油机碳烟排放时对应的最大甲醇质量分数形成的线定义为碳烟排放界限。

2.2 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分析

采用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否达到原柴油机的动力性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图3给出了发动机燃用甲醇/柴油双燃料时以最小引燃柴油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功率与原柴油机的外特性对比。由图3可知:选择合适的引燃柴油量,双燃料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在中高转速时明显高于原柴油机的有效功率,而两者的每小时等效柴油消耗量基本相当。因此可以得出:采用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时,选择合适的引燃柴油量,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原柴油机。

图4给出了双燃料发动机不同引燃柴油循环供油量的万有特性曲线,其中燃料消耗率beq值线为等效柴油的燃料消耗率。从图4可看出:发动机燃用甲醇/柴油双燃料后,其燃油最经济区域在横向较长,纵向位于发动机负荷较高的区域内,且随着引燃柴油量增加,燃油最经济区域向发动机高转速区域移动。由此可以得出: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在中高负荷及中高转速下运转可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和高的替代率[6];低负荷时,由于甲醇的汽化潜热大,十六烷值低,甲醇的喷入导致进气温度降低,燃烧滞燃期增长;中高负荷时,混合气相对较浓,缸内温度较高,甲醇-空气可燃混合气可以完全、迅速燃烧。此外,适当而不过少地引燃柴油量,可以增大引燃柴油所包围的甲醇-空气可燃混合气区域,有利于混合气的可靠着火和快速燃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2.3 氮氧化物与碳烟排放分析

在传统的柴油机中,由于柴油是在压缩冲程末喷入缸内,柴油-空气混合气的浓度和温度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而NOx和碳烟的生成量主要取决于缸内混合气的浓度和温度分布,通常降低NOx的措施会导致碳烟的增加,反之亦然,即在传统的柴油机中NOx和碳烟排放两者控制措施之间存在着折衷关系[7]。图5给出了3种负荷下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NOx与碳烟排放关系曲线。

从图5可看出:发动机燃用甲醇/柴油双燃料后,随着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碳烟和NOx排放均下降,折衷关系消失。因此,采用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可大幅度降低发动机的碳烟排放,NOx排放也可以得到有效抑制,从而达到同步降低柴油机中NOx和碳烟排放的目的。喷入甲醇后NOx排放量降低,主要是由于甲醇具有较高的汽化潜热,喷入进气道中的甲醇由于汽化吸热,使进气温度下降。NOx的生成取决于高温、富氧和高温持续时间,甲醇的喷入降低了进气温度,从而使最高燃烧温度下降,进而减少了NOx的生成。同时,由于甲醇的C/H比相对于纯柴油低得多,而且甲醇中含氧,从而限制了碳烟的生成。另外,喷入甲醇后降低了进气温度,增加了进气密度,从而使进气总量有所增加。甲醇为含氧燃料,燃烧速度快,这也为减少柴油高温裂解,降低碳烟的排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结论

(1)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存在由熄火界限、工作粗暴界限和碳烟排放界限三者组成的工作区域。

(2) 从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万有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其最经济区域位于发动机中高转速和中高负荷区域内,且随着引燃柴油量的增加向发动机高转速区域移动。

(3) 甲醇的喷入可以在保证原柴油机动力性的情况下,达到同时减少NOx和碳烟排放的目的。在整个双燃料发动机工作区域内,碳烟和NOx排放随着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Yao C D,Cheng C S,Cheng C H,et al.Reduction of smoke andNOxfrom diesel engines using a 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 system[J].Energy&Fuels,2007,21(2):686-691.

[2]Shi S X,Fu L,Zhang D X.An investigation of burning metha-nol as alternative fuel by dual fuelling method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M].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 Press,1996.

[3]姚春德,段峰,李云强,等.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5,11(3):214-217.Yao C D,Duan F,Li Y Q,et al.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and emissions of the compound combustion of the diesel engine[J].Journal of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1(3):214-217.

[4]Ramadan B H,Hamady F J,Gray C L,et al.Numerical evalu-ation of a methanol fueled directly-injected engine[C].SAETransactions,2002,111(4):1264-1273.

[5]王利军,刘圣华,邹洪波,等.高比例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41(1):14-17.Wang L J,Liu S H,Zou H B,et al.Combustion and emissioncharacteristics of a DI engine operating on high proportion ofmethanol-diesel dual fuel[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2007,41(1):14-17.

[6]王利军,宋睿智,邹洪波,等.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甲醇掺烧比例的正交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41(11):1284-1287.Wang L J,Song R Z,Zou H B,et al.Orthogonal test on in-take methanol ratio of methanol/diesel dual fuel engine[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2007,41(11):1284-1287.

区域化党建研究现状述评 篇3

区域化党建研究现状述评

● 曹月柱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区域化党建被称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创新。自2004年首提区域性大党建以来,学术界和众多党务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区域化党建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在区域化党建的基本内涵、特征、提出背景、重大意义、推进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区域化党建;基本内涵;路径分析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要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和党务工作者就区域化党建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党建模式。现将这几年来有关区域化党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述评,以期更好地推动区域化党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一、区域化党建的基本内涵

自2004年提出区域性大党建以来,学术界就区域化党建的基本内涵展开研究:

(一)区域统筹说。学者王建社认为所谓区域化党建,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目标,以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增强党建工作有效性为主线,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有机整合和优化重组,以实现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优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1]

(二)转变整合说。学者梁妍慧认为所谓区域化党建,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党组织对行政、居民区以及驻区各类组织实行政治、组织、文化等全面引导和整合,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的建设过程。[2]

(三)规模效应说。学者蔡伟认为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提出和形成的一个党建工作新理念,它将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理论引入党建领域,从区域的角度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3]

(四)社区党建发展说。刘致丞认为区域党建的雏形是社区党建,但区域性“大党建”概念已经突破原“社区党建”的概念,有更深的发展。即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在政府部门配合和群众组织的参与下,以社区街道管辖区域为基本网格,形成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行政单位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党、政、群组织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新格局。[4]

(五)功能优化说。谭果在总结全国各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化党建实际上是把区域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引入党建领域,从区域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从而实现党建功能的最优化。[5]

总的来说,学术界认可区域化党建是对传统党的建设的突破和创新,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开放性、整合性、多元性等特点。从实践来看,区域化党建的区域多以社区(街道)为主要区域范围,也有以行政区县为单位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如上海市闵行区的区域化党建实践。

二、区域化党建提出的背景

在区域化党建提出的背景方面学术界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化党建的催生作用。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三种说法:

(一)内生说。王建社从城市新变化的四个视角分析了区域化党建的内生逻辑,主要包括适应城市单位功能分化的视角、适应城市社会利益关系变化的视角、适应城市社会治理空间重构的视角和从适应社会生活共同体形成的视角,强调这些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6]刘致丞也在分析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及引发民众价值观变化和传统单位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党建是基层党建发展的内生性要求。[7]

(二)应对说。谭果认为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管理模式转换、党建功能拓展的新形势,区域化党建也就应运而生。强调区域化党建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应然之物、区域化党建是管理模式转换的现实之要、区域化党建是党建功能拓展的时代之需。[8]

(三)需要说。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在全国“区域化党建与社会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进区域化党建是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推进区域化党建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推进区域化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8]蔡伟在认真分析了区域化党建的形成背景后强调由此开展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是镇(街道)履行不断增强的社会职能的需要,是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需要,也是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社会党建的需要,更是夯实党的执政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需要。[9]

三、区域化党建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在对区域化党建提出的适时性、适切性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加强区域化党建的研究和探索意义重大。

(一)促进党建创新。宋腊梅在《深圳特区报》上撰文认为区域化党建可打破过去各单位党组织按隶属关系开展工作、各单位互不往来的传统党建工作格局,有利于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至少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的创新、党建运行模式的创新和党员服务方式的创新。[10]

(二)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中共浙江省宁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安平强调:区域化党建突破了单位党建模式的条框制约,有利于实现党组织和工作的全面覆盖,更好地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领导职能;克服了非公党建对企业主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职能;顺应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体现了“集约利用、共建共抓”的理念,有利于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11]

四、区域化党建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区域化党建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适应论。孙铁民在分析了社区党建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区域化党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不协调、不适应:一是思想认识滞后,与区域性“大党建”的要求不协调,包括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一些党员怀有“多事论”、“应付论”和“无关论”思想等;二是职责任务的多样化与区域性“大党建”实际工作的责权不协调;三是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区域性“大党建”服务的工作目标不适应。[12]

(二)问题论。许华和彭厚鹏在按照上级要求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实践中发现有三个问题需要重视和研究解决:一是对区域化党建的认识需要提高,主要存在部分单位属地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党建意识不强、少数党务工作者对新要求不适应的问题;二是区域化党建组织体系需要完善,特别是党组织的覆盖面仍然赶不上各类组织的发展变化,党的工作时常出现“空白点”;三是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需要探究;四是区域化党建工作人员保障需要加强,特别是党务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13]

(三)制约因素论。闻丽、李朝军在分析上海市青浦区夏阳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时指出,该区域化党建模式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三大制约因素:一是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在城市重心下移的同时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事务,其本身的正确定位问题难以解决;二是社区管理中的条块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条块矛盾”仍然是制约社区广泛参与的最大因素;三是目前社区党组织建设完成面上的覆盖,而相应的制度供给、民主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在深层次上制约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区域调控功能。[14]

五、推进区域化党建的路径分析

学术界和党务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推进区域化党建的路径探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思想路径。不少学者和党务工作者都提出,推进区域化党建必须要树立新的理念。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确立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的新理念:工作格局从单位制党建向区域性大党建转变,形成党建工作全覆盖;管理模式从封闭、垂直向开放网络转变,促进党建工作组织化;组织功能从侧重自身管理向融入和主导社区转变,增强党建工作凝聚力。[15]

学者梁妍慧也强调在三个方面树立新理念:在组织设置上,党组织要从封闭、各自为政的单位党建模式,转向开放、有机联系的网络化党建模式;在功能作用上,党组织要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转向依赖协调、服务方式来整合社会、服务社会;在载体和方式上,党组织要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从依赖权力手段转向非权力手段。[16]

(二)组织路径。从上海、武汉、深圳等区域化党建比较有特色的成功实践来看,都强调建立区域化党建的组织框架。如上海探索建立社区党建“1+3”组织领导体制,形成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内各类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大党建。[17]武汉唐家墩街道在街道层面组建街道“大工委”,下设综合党委、社区服务中心党委、协管中心党委、企业服务中心党委和 10个社区“大党委”。台州市路桥区在组织架构上,按照1(区域党组织)+N(单建党组织)+1(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模式设置。[18]

总的来说,组织架构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要以区域为主体,按照灵活务实、因地制宜和动态延伸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建立区域性基层党组织和工作协调机构,形成纵横交错、多维辐射的网格化基层党组织体系,从而实现组织的深度覆盖。[19]

(三)载体路径。区域化党建强调以服务为重点,这就需要打造集约共享的区域党建服务平台。杭州市采荷街道通过建立党建共建工作代表会议制度来搭建服务平台,其最大特点就是“跳出”现有组织体制框架,在体制之外为辖区内不同隶属关系的各级单位党组织搭建了一个平等协商、互动交流、共建共享的区域联动机制。[20]上海市闵行区通过区域联席会议和共建的方式搭建服务平台。[21]

(四)制度路径。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更是保证。在推进区域化党建过程中主要是要设计好五个机制:一是完善区域化党建协调共商机制,建立健全定期征询意见和反馈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党组织互访制度、中心组联组学习制度、支部结对共建制度等;二是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主要涉及到经费保障和人才保障;三是创新区域化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四是建立区域化党建考核激励机制;五是完善区域党建数字化机制,实现区域党建的信息可视化、管理即时化、共建网络化和服务一体化。[22]

[1][6]王建社.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宁波通讯,2009(7).

[2][17]梁妍慧.区域化党建是党的建设的新课题[J].理论学刊,2010(10).

[3][10]蔡伟.区域化党建模式探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1).

[4][7]刘致丞.区域党建—社区党建的深度发展[J].学理论,2010(25).

[5][8][22]谭果.浅析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和科学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

[9]虞云耀.在全国党建研究会“区域化党建与社会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通讯,2010(6).

[11]宋腊梅.区域化党建要体现民主平等精神[N].深圳特区报,2010-11-16.

[12]陈安平.探索区域性党建模式 创新基层组织建设[J].党建,2007(3).

[13]孙铁民.关于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6).

[14]许华,彭厚鹏.区域化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月刊,2011(2).

[15]闻丽,李朝军.区域党建创新:探索党建科学化现实路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2).

[16]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与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2).

[18]陈怡.试论上海“1+3”社区党建体制的创新实践 [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6).

[19]中组部组织二局调研组.唐家墩街道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调查 [J].2010(7).

[20]姚洪华,吕林清.采荷街道探索区域化党建共建新路子[J].杭州(下旬刊),2010(9).

[21]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办公室.打破壁垒 整合资源 推进区域党建联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6).

D267

A

1009-928X(2012)07-0049-03

作者单位: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篇4

为全面提高我院各级医务人员调查研究能力,鼓励支持医务人员参与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切实解决日常医疗工作中的难题,进一步我院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调查研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医院科学发展提供服务。调研课题的设定要以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第二条调研工作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2、准确及时、务求实效。

3、日常调研与专题调研相结合。

4、符合医学伦理规定。

第三条医务科牵头负责调研活动的开展,对各科室或个人申报课题进行审核,确定调研课题,负责调研计划的制订、调研课题的统筹协调、以及调研活动的过程管理等日常工作,以及调研成果的评定、表彰和奖励。医务科要将课题研究情况阶段性汇报给分管业务院长;各课题组具体负责人要及时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第四条形成调研报告

课题组要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及时写出阶段性研究成果并上报医务科,课题结束要报送完整的调研报告,调研成果中应当提出明确的结论性意见。要在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把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转化成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过程。相关职能部门抓好调研成果的论证,积极推进好建议、好方案、好措施的运用促进我院整体医疗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篇5

沪委办发〔2011〕39号

各区、县党委,市委各部、委,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党组(党委),各市级机关党组,各人民团体党组: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市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2011年9月19日(此件发至乡镇街道处团级)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

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09‟16号)提出的要求,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现就进一步推进本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基本原则,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以服务群众、改进管理为重点,不断完善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挥区县党委和市委工作党委作用,通过组织共建、人才互动、党员联管、活动互助等方式,整合利用区域党建资源,深化党建联建,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促进和谐的目标,完善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区域联动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完善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机制,建立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模式,形成适应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基层党的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向区县层面延伸,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效应。

(三)把创先争优作为区域化党建的经常性工作。以“创新转型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为主题,深化岗位行动、志愿行动、家园行动,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区域内各类党组织要通过共推科学发展、共同服务群众、共促社会和谐、共学先进典型,使区域化党建成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平台。

二、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体制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街道)党工委体制。坚持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社区(街道)行政组织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等“三条线”党组织的领导,支持和保障“三条线”党组织切实履行职责。健全和完善社区(街道)党工委运行制度,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作用。围绕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总目标,加强行政组织党组对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综合协调,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坚持以属地管理为基本原则,加强综合党委对区域内无上级主管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整合区域资源,为驻区单位党组织服务。切实落实居民区党委服务群众职能,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统筹推进居民区党建工作。

(五)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制度。探索实行社区(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包括兼职委员)5年任期制,加强对其履职和任期目标的考核。坚持和完善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扩大联系驻区单位的范围,规范议事协商功能。建立社区(街道)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实行社区(街道)党工委年末向党员代表会议或党建联席会议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完善年度工作报告、履职履责评议、干部任免会签等制度,落实对政府职能部门有关派出机构及其负责人双重管理制度。

(六)加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党建工作。统筹考虑镇域范围内农村地区和城市化地区党的建设,及时调整城乡党的组织设置,推进党建全覆盖,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乡镇党委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党建联建工作。进一步探索“镇管社区”党建工作体制和机制,城市化进程较快、所辖居民区较多的镇要结合实际,建立专门负责社区党建工作的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区域化党建工作,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按照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要求,组织城乡基层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对口帮扶活动,引导城市基层党组织从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帮扶农村基层党组织。

三、完善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沟通服务机制

(七)健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沟通机制。坚持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党组织联系、报到制度,定期与社区党组织联系沟通,每年至少1次。市级机关党组织在这方面要走在前头、作出表率。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定期走访、召开联席会议或座谈会等方式,主动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沟通,了解驻区单位党组织的需求及意见和建议,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进行部署、推进、督促和总结评议。

(八)健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服务机制。社区党组织要主动帮助驻区单位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积极为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区域性党建资源。驻区单位党组织要从基本任务、选择性任务、特殊任务三个方面参与区域内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积极到社区承接需要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的公益项目、志愿服务。

(九)深化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机制。社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机制中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定期分析解决本地区物业服务和业委会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居民区党组织要会同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街道房屋管理部门等,建立覆盖本居民区的物业管理协商议事机制,加强对业委会建设的指导,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区域范围内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运行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党建联建。

四、建立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十)把服务群众作为完善区域化党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经常性主动走访联系身边群众的制度和街道乡镇党组织经常走访联系区域内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制度。进一步落实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基层、联系群众、帮助解决问题的制度。落实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定点接访、联系群众制度和党代表接待日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和区县党代表联系社区制度。建立居村、街道乡镇、区县和市有关部门党组织上下联动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考核和满意度测评。

(十一)创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法。以组团式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为主要载体,结合“一线工作法”、“凝聚力工程”、“双结对”等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方法,城乡基层党组织每年至少要普遍走访联系区域内居村民家庭一遍。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都要积极参与组团式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在“面对面、手拉手”的群众工作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要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和微博等新兴传媒联系服务群众。发挥社会组织在做好群众工作中的作用,探索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等为群众反映诉求、促进办理的制度。

(十二)推动驻区单位参与区域群众工作。驻区单位要逐步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支持本单位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公益项目、志愿服务。

五、充分发挥党员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十三)完善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报到制度。党的组织关系不在现居住地的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和流动人员中的党员要主动到现居住地的居民区(村)党组织亮明党员身份、提供联系方式(电话及地址)。党员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项目、志愿服务。在居(村)委会、业委会换届选举等基层民主建设活动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社区重大突发事件中,党员应自觉接受居住地党组织的领导和协调,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报到工作落实到位。

(十四)支持和引导党员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加强党员管理,进一步探索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党组织主管、参加多个党组织活动的活动方式,拓展党员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空间,推动党员在居住地、社会组织和区域化党建中发挥作用。支持和引导党员进入居委会、业委会、社区党员代表议事会,进入区域性、公益性、服务性志愿者组织、群众活动团队和网络组织、网络论坛。加强党员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党员成为社会组织的骨干。

六、创新方法,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十五)完善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工作模式。在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群众活动团队及群众较为聚集的社区学校、文体活动场所等建立党的组织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加强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在优秀社会组织负责人和骨干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探索通过委托服务项目、搭建展示平台、给予经费资助等方式,支持和推动群众活动团队尤其是公益性、志愿服务性团队健康发展。鼓励支持驻区单位党组织及其党员参与区域公益项目、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

(十六)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共治机制。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共治机制。全面推广居民区(村)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和居民区(村)党组织公推直选。实行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推进党务公开与居村务公开的有机结合。推广居民区(村)党组织主导的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等制度,使之成为党组织支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制度平台。

七、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支撑保障体系

(十七)加强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区县党委要积极探索在区县层面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区域化党群工作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组织设置、人员调配、工作项目和资源,加大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力度。市委各工作党委要把区域化党建工作纳入本系统、本行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本系统、本行业单位党组织联系社区、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支持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社区(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

(十八)推进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和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党群工作者选拔配备、待遇保障等相关政策。按照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的原则,加强专职党群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对就业年龄段的聘任制干部要落实不低于全市平均工资的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运用高校、党校和社区党组织实践基地,加强对专职党群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加大从优秀居村干部中定向招录街道乡镇公务员的力度,开展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或调任考试担任街道乡镇科级领导职务的试点工作,注重通过换届选举把优秀居民区(村)党组织书记、居(村)委会主任选任进乡镇领导班子。

(十九)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的服务体系。做实社区(街道)、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向区域内所有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开放,成为区域内的党建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指导服务中心、形象才艺展示中心、联系服务群众中心。加强与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拓展党员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强化党员服务中心对区域内志愿者组织的孵化、扶持、服务功能,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区域志愿服务平台。按照缩短服务链条、下沉服务重心要求,依托区域化党建,根据产业相关或地域相关的原则,选择一批党建基础好的楼宇、园区、人才(劳务)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机构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枢纽,发挥带动、辐射和服务功能。上级党组织要配备必要的人力和经费,通过基层党建工作枢纽带动、支持和服务规模以下、党建基础薄弱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

(二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区域化党建。利用本市基层党建网、“两新”互动网等,加强区域内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开辟党员对党内事务知情参与的网络平台。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区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全面推广上海市党员、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落实一个支部一名网络信息员的要求,加强党内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篇6

——XXX街道党工委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一、以“党建共融”为龙头,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党建网

络,推进组织体系区域化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轴心”、以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为“扇面”的街道“辖区党工委”。目前,党工委共遴选了15名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辖区党工委委员,使辖区单位的沟通协调转变为联合领导,使辖区单位支援社区建设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工作由“无责”变为“有责”,实现了辖区事务一起议、活动内容一起定、发展成果一起享,极大地调动了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组织设置。街道党工委按照“三贴近”(即贴近群众组织、贴近群众需求、贴近岗位职责)原则,科学设置了四种功能型党支部——服务民生型党支部、维护稳定型党支部、文明创建型党支部、带动发展型党支部。三是健全党建网络。除了开展“党组织活动进楼院、党员作用发挥在社区”活动外,街道通过单建、联建、挂建和派建等方式的形式,重点加强了非公企业的党组织的组建,彻底消除盲点,真正做到了“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实现了非公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二、以“机制创新”为前提,加强制度保障,推进工作机制区域化

一是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街道与各社区党组织、非公

企业党组织和功能型党组织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与驻街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办法。二是建立党建共建沟通机制。街道党工委会同辖区15家单位共同制定了《XXX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章程》,明确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项权利和义务,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具体研究党建重点工作、社区重大建设和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事项。三是建立党建工作帮扶机制。街道党工委建立了驻街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联系社区制度、驻街单位帮扶社区责任制度,有效实现区域党建互动对接。通过领导联系、互动共建,各辖区单位自觉把“社区事”作为“分内事”。市交通工程局向居民免费开放活动娱乐场所,市水务局帮助社区解决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问题60余件,市园林处社区绿化、硬化面积达7万平方米,五洲医院每年为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和育龄妇女进行免费体检。

三、以“资源共享”为抓手,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区域化

一是创新党员教育载体,拓展教育阵地。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街道建立了区域化党建专题网站,并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党员QQ群、手机短信等平台,实现学习资料在网上发布、交流讨论在网上开展、工作情况在网上通报,使党员组织活动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二是创新党员作用发挥途径,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双向管理。通过建立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向管理、双向服务、双向反馈”机制,近1000名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党组织报到。广泛开展了“服务在社区、奉献进

楼院、爱心献居民”等活动,利用党员“123”帮扶工程、“红色服务联盟”、“民情流水线”和爱心超市等载体搭建党员服务平台。三是创新居民民主自治途径,建立“三级自治”模式。成立楼栋协商会,每月召开楼栋协商会议。建立社区议事园,成立社区议事会,组建“居民事务自治(小区)服务队”。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组建社区居民事务站。通过“三级自治”,做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区,纠纷调解在楼栋、矛盾化解在小区”。

四、以“民生共担”为根本,整合辖区资源,推进服务功能区域化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篇7

关键词: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采空区“三带”划分,综放面

1 1503综采工作面概况

1503综采面为百贯沟煤矿第二个工作面, 呈上山回采, 运输道高差156.1 m, 平均倾角8°27′;材料道高差143.3 m, 平均倾角7°46′;距开切眼775 m范围内高差逐渐呈增大趋势, 高差最大41.8 m, 775 m至两道入口处高差逐渐减小。运输道为拱形断面, 宽5 m, 高3 m, 用于运煤、运料及进风;材料道为拱形断面, 宽5 m, 高3 m, 用于运料及回风;材料道高于运输道12.8 m, 两道均采用锚网支护。1503面采用综合机械化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采高为2.7 m, 放顶煤高度为4.3 m (平均煤厚7 m) , 采放比为1∶1.592 5。

2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研究意义

随着采煤工作面回采的不断向前推进, 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 其采空区遗煤在空间上将经历散热带、氧化带 (可能自燃带或自燃带) 和窒息带, 即通常所说的“三带”, 如图1所示。采空区“三带”的位置将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而动态前移, 其氧化带的宽度和前移速度等特性参数则往往是煤层自燃防治工作的重要数据。氧化带的宽度越大, 前移速度越慢, 当浮煤停留在氧化带内的时间大于该煤层的自然发火期时, 这时的煤就有可能自燃。结合实验室测定的煤层自燃的相关特性参数, 开展回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温度及气样变化规律的研究, 分析回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的自燃氧化状况, 判定实际条件下回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分布规律, 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及其形态, 研究掌握回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宽度和遗煤处于氧化带的时间, 对于确定回采工作面的通风方式, 优化回采工作面的通风参数, 制定回采工作面正常生产过程中的防灭火措施, 确定回采工作面的安全推进速度, 确保采空区后部遗留浮煤不出现自燃危险等, 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标准

目前, 常用的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方法, 主要有以下3种:

(1) 氧气浓度划分法。利用氧气浓度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1]。根据有关资料和《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划分依据一般为:散热带的氧气浓度>19%、自燃带的氧气浓度在8%~19%之间、窒息带的氧气浓度<8%。大量试验表明, 采空区氧气浓度易于观测, 且能代表煤炭自燃的环境, 因此, 采用氧气浓度划分法是十分合适的。

(2) 漏风强度划分法。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采场漏风的研究,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根据采空区漏风流速一般可分为: (1) 散热带流速>0.24 m/min; (2) 自燃带流速在0.24~0.1 m/min之间; (3) 窒息带流速<0.1 m/min。采空区的漏风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燃“三带”的特性, 但在现场实际测定过程中, 由于受采空区内设点困难、测量仪器精度不够、采空区风流方向不可预见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测定过程往往无法进行或者测试结果可信度较低。因此, 通过漏风强度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方法, 目前现场操作较为困难, 主要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到。

(3) 温度划分法。该方法一般用温升速率作为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标准[2]。温升速率有两种表述方式, 第一种是指单位时间内温度变化的数值, 表达式为:K= (T2-T1) /Δd=ΔT/Δd (1)

式中:T1为初始测定的采空区环境温度, ℃;T2为后期测定的采空区环境温度, ℃;Δd为从T1变化到T2所需的时间, d;ΔT为T1到T2的变化值, ℃;K为温升速率, ℃/d。

第二种是指在单位距离内的温度变化, 表达式为:K= (T2-T1) /Δl=ΔT/Δl (2)

式中:T1为采空区1测点的环境温度, ℃;T2为采空区2测点的环境温度, ℃;Δl为测点在采空区内的距离变化, m;ΔT为在Δl的距离变化范围内温度的变化值, ℃。

目前, 温升速率法主要是通过在采空区埋设温度探头实现远距离测温, 了解采空区遗煤的温度变化。如果K值大, 则反映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就大, 通常认为K≥1℃/d的区域就是氧化带。

4 半导体测温与束管取样分析系统建立

(1) 半导体测温系统。由于煤矿井下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复杂, 因此要求测温系统应具有稳定、可靠、准确和防潮、抗震、耐腐蚀以及抗静电和杂散电流等性能和特点, 并且要求传感探头与二次仪表之间的信号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传输和满足安全防爆要求。AD590集成温度传感器即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它是利用其半导体元件特性、随温度而变化制作的传感器集成芯片, 即当电源电压在+4~30 VDC范围时, 可得到1μA/℃的恒定电流。据此构成的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封装后的AD590传感器结构如图3所示。

1.引线;2.焊接点;3.6 mm紫铜管;4.AD590;5.瞬间环氧胶

(2) 束管取样分析系统。束管取样分析系统配备了JSG8型矿井自燃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它由井下设备、地面分析站和计算机3个部分组成。其中井下设备主要由上述的取样管路及附件组成, 地面分析站由抽气泵、气样选取器、指示器及气体分析仪组成。该束管监测系统可以连续遥测CO、CH4、O2、N2、CO2及其他烷、烯、炔烃类气体等。

(3) 1503面测点布置。1503综采工作面倾向长约150 m, 于切眼处按平均间隔约40 m布置1个测点, 共布置5个测点。每个测点埋设2个温度传感探头 (1用1备) 和1根束管 (随着工作面的逐步推进, 5个测点先后分别进入散热带、自燃带和窒息带) , 沿工作面及材料道布置1趟φ50 mm钢管, 将温度探头引线和取样束管捆扎成束后敷设于钢管内[3]。测温取样测点布置如图4所示, 测点测温取样保护装置如图5所示。

钢管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 为了防止温度传感探头与保护钢管直接接触, 导致温度传感器不能真实反映测点的温度, 所以温度传感探头应固定牢靠。为此, 于钢管一定位置打上若干排小眼, 并在钢管内侧安上金属网。

正常情况下, 每日早班采集一次温度和气样。若有异常, 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可在异常测点每日测取2~3次。与此同时, 记录每日工作面的推进速度, 以便于推算测点距工作面的距离[4]。

5 采空区测温取样数据分析

5.1 采空区温度实测数据

在1503面从切眼开始回采推进约100 m的范围内, 通过对每个测点进行测温取样分析, 分别得到1#~5#测点实测温度值。相应的绘出各个测点温度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

5.2 采空区取样分析数据

在1503面回采推进约100 m的范围内, 通过对每个测点在距工作面不同距离的采空区内的取样分析, 得到的O2、CO等气体参数值如图7、8所示。

5.3“三带”分布分析

用采空区内遗煤自燃氧化温升速率K划分“三带”。温升速率是指每一天温度上升值, 如果K大, 反映自燃危险性就大, 通常认为K≥1℃/d就进入可能自燃带。据此, 该带的范围在采空区进风巷侧自1503面向采空区方向为20.4 m以后、中部分别为11.4~70.2 m、回风巷侧为8.4~68.4 m。1#~5#测点依温升温率K划分“三带”如表1所示。

m

1#~5#测点依O2浓度大小划分“三带”如表2所示。

m

进风巷侧在距1503面28~42m处、中部在距1503面55~70 m处、回风巷侧在距1503面42~58 m处的“自燃带”范围里, 温度、CO等气体皆有波峰出现, 由此说明在这些区域存在高温热源点, 局部遗煤自燃氧化相对来说较为激烈。

6 结论

根据1503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特点, 分析了采空区遗煤的自燃氧化状况, 判定实际条件下1503工作面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范围和形态, 掌握了采空区“三带”的宽度和遗煤处于氧化带的时间, 确保采空区后部遗留浮煤不出现自燃危险, 保障了综采 (放) 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指导了矿井煤层自燃火灾的预防, 其安全、技术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刘松, 蒋曙光, 王东江, 等.采空区自燃“三带”变化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11, 39 (4) .

[2]杨宏民, 牛广柯, 李化金.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指标的探讨[J].煤矿安全, 1998, 29 (5) :26-28.

[3]闫明仁, 张人伟, 许波波, 等.综放面采空区煤炭规律的测定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9 (3) :45-46.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篇8

关键词:煤矿井下工作面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中图分类号:TD7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75-02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20世纪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构成中占比达到75%~80%,因此,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对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煤与瓦斯突出是指煤矿地下采掘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煤壁或岩壁内向采掘空间突然喷出大量的煤与瓦斯的现象,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不但能够破坏井下设施、掩埋现场工作人员,还可能使风流逆转、瓦斯积聚,造成工作人员窒息死亡,甚至引起瓦斯爆炸事故,是井下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方山矿二1煤新井前身是白庙集团方山矿二1煤新井,是方山矿的接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二1煤层的瓦斯含量和压力都在增加,据223勘探线钻孔瓦斯资料计算,甲烷含量变化梯度为54.93 m/m3/t.daf,百米增长率为1.82 m3/t.daf。据2010年3月河南理工大学提交的《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方山矿二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报告》,二1煤层的煤属于Ⅲ~Ⅳ类破坏煤体,煤层坚固性系数(f)为0.12~0.19,瓦斯压力为0.35~1.74 MPa,瓦斯含量为10.74~12.08 m3/t,鉴定方山新井二1煤层为突出煤层。

1 区域措施选取可行性分析

1.1 保护层开采可行性分析

二1煤层顶板岩层为大占砂岩平均厚度为11 m,无法开采。二2煤层下距二1煤层25 m,煤层厚度变化范围为0.10~0.23,不具备保护层开采的条件。二3煤层下距二1煤层34m厚度变化范围为0~0.31 m,平均厚度为0.08 m,不具备保护层开采的条件四4煤层下距二1煤层240 m距离过远起不到卸压的保护作用。一组煤包括一1~一8煤层,在二1煤层以下70m处,煤层赋存不稳定,只有局部可采,因此不选择一组煤作为二1煤层的保护层。

根据上述综合分析,二1煤层不具备开采保护层的条件,只能采用预抽瓦斯的方法进行区域瓦斯治理。

1.2 施工底板预抽巷道可行性分析

我矿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底板下伏有六个含水层,均属底板进水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明显强于顶板含水层,开采二1煤时具有发生底鼓突水的威胁;但是由于近年通过施工疏水降压,底板承压水,水位不断降低,目前水压在2.6 MPa左右,经过计算和论证,采用低抽巷施工预抽煤层钻孔治理瓦斯具备可行性。

1.3 施工高位抽放巷可行性分析

根据矿井开采情况,二1煤层直接顶板多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偶为粉砂岩或炭质泥岩,老顶一般为中粒长石石英砂岩(Sd),顶板水水量不大,对巷道施工影响不大,且顶板岩性好,便于顶板管理。因此,施工高位抽巷预抽煤层钻孔治理瓦斯条件较充足。

根据上述3种情况结合相关文件规定综合分析后,最后决定采用(底板)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进行区域消突工作。二1-11061回采工作面瓦斯主要来源于本煤层、采空区。煤层瓦斯经采动影响后,下部煤層瓦斯涌入采场、巷道和采空区。

2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2.1 相关规定

①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55条规定:对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进行检验时,在煤巷条带每间隔30~50 m至少沿工作面方向布置1个检验测试点。测定残余瓦斯压力和残余瓦斯含量。②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53条规定:在效检期间若打钻出现了喷孔,顶钻及其他明显突出预兆时,发生明显突出预兆的位置周围半径100 m内的预抽区域判定为措施无效。③若煤层残余瓦斯压力<0.74 MPa,瓦斯含量<8 m3/t说明措施有效。

若煤层残余瓦斯压力≥0.74 MPa,瓦斯含量≥8 m3/t说明措施无效。继续采取区域措施消。

2.2 效果检验钻孔布置方式

二1-11061机巷效果检验钻孔布置方式:沿二1-11061机巷走向方向,每隔30 m布置3个效果检验点一个布置在巷道中部,另一个布置在巷道两侧轮廓线15 m范围内。

3 区域措施效果验证

3.1 相关规定

根据平禹煤电公司平禹通便[2010]37号便函要求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75、76条规定:选用钻屑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进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效检),预测(效检)两个指标分别为:钻屑瓦斯解吸值△h2、钻屑量S和瓦斯涌出初速度q。

①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h2),临界值定为干煤180 Pa(湿煤140 Pa);即△h2<180 Pa无突出危险,△h2≥180 Pa有突出危险;②瓦斯涌出初速度(q值),临界值定为4.5 L/min;即q< 4.5 L/min为无突出危险,q≥4.5 L/min为有突出危险。③钻屑指标(S)临界值定为5 kg/m; 即S<5 kg/m为无突出危险,S≥5 kg/m为有突出危险。④若验证期间煤层钻孔中进行钻孔作业时发现了喷孔、顶钻及其他明显突出预兆时视为具有突出危险性。

3.2 钻孔布置方式

沿工作面掘进方向布置三个验证钻孔,验证钻孔投影长度为10 m,3个钻孔均平行布置在工作面软分层当中,左右两帮钻孔终孔控制到巷道轮廓线外4 m,验证钻孔直径42 mm。

3.3 物探及超前探预测

在执行综合防突措施的基础上为保证消突工作安全进行和掘进及回采期间因地质构造突然出现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利用瑞力波进行前探,了解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然后在工作面执行深孔前探,掌握工作面前方实际地质情况,设计钻孔不少于3个,必须保证正前投影孔深不小于80 m,每执行一次超前钻探,允许进尺40 m,保留40 m超前钻探距。前探孔保证在100 m以上,每个循环保留40 m的超前距。在进行前探作业时,如果有迹象表明已经探到地质构造,就要马上中断钻探,汇合技术人员对构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后方可恢复钻探工作。

4 应急救援

①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后,调度室立即停止灾区的(监测电源外)所有生产电源。②发生突出后,人员立即带上自救器沿避灾路线撤离到新鲜风流中去,来不及撤离的,就近躲避到的压风自救袋下或避难硐室内。③跟班干部、瓦斯检查员和安监员负责组织好灾区人员的安全撤离工作,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撤离情况。④其他执行《矿井煤与瓦斯突出应急预案》。⑤所在区域内一旦发生灾害事故,负责组织遇险人员自救、互救、安全脱离险区和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5 结 语

本研究以方山新井1106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工作面的瓦斯地质情况进行了介绍,结合该工作面瓦斯压力大、含量高的特点,按照防突规定的要求,确定了该工作面的区域防突措施和局部防突措施,为了防止巷道瓦斯积聚,计算了满足要求的需风量,有力的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兆丰.空气、水和泥浆介质中煤的瓦斯解吸规律与应用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1.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发展改革委网站,2007-01-22.

[3] 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瓦斯灾害防治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桥梁安全十项制度下一篇:试卷发下来以后续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