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资源(精选12篇)
历史名人资源 篇1
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扩大影响的效应, 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统称为“名人效应”。当今校园的追星热潮便是“名人效应”的一种表现。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 盲目追“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其实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何止万千, 教师完全可以因势利导, 从历史人物中去帮助学生寻找人生榜样, 在教学中也创设一番“名人效应”, 即运用历史名人资源对青少年有的放矢地进行感染熏陶, 引导他们以杰出的历史名人为榜样, 感受名人魅力, 吸取精神力量, 提升人文素质。
一、多角度开发运用名人资源, 多方位影响学生情感
深入挖掘及多角度运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积极向上的古今中外各领域名人的事迹, 有目的地去实施角色典范教育引导, 充分展现名人风采, 多方位感化学生, 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1、用名人青少年时代的事迹打动学生。
“自古英雄出少年”, 青少年时代的“名人”, 与学生是同龄人, 易被亲近、接受,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示范影响作用。如:少年拿破仑的好学上进;独立顽强、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的玛丽 (居里夫人) ;“划粥断齑”苦读成才的范仲淹;少年早慧和忧国忧民的邹容、陈天华;乐于助人、热爱学习、心忧天下的少年毛泽东、周恩来, 等等。不胜枚举。
2、用杰出名人远大的理想志向引导学生。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起跑线上,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座标, 树立什么样的志向, 关系着他本人的前途命运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学名人立大志, 展宏图, 他的人生之路就会拥有航标和动力。如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 功在边疆的远大志趣;马克思、恩格斯“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3、用以“小”见“大”的名人轶事启发学生。
名人轶事能以小见大, 让人领悟其平凡中不平凡的一面, 常常更富感染力。如毛泽东尊敬长辈、刻苦学习, 周恩来平易近人、关心同志,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故事等,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伟人的崇高人格, 良好修养, 从中受到教益, 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而且这些名人故事贴近学生生活, 使他们感觉名人离自己并不遥远, 名人行为自己也能学习效仿。
4、用名人崇高的精神品格感召学生。
名人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 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具有的高尚品格情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弘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人情怀和无私无畏精神;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 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意志;中国共产党英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大无畏精神;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强烈爱国情感, 等等。这些伟人事迹都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想。
5、用睿智的名人名言启迪、鞭策学生。
名人名言的恰当引用是人物教学中的点晴之笔。名人名言寓意深刻, 言简意赅, 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甚至一语铭刻在心, 使学生终身受益。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著名格言;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毛泽东、莎士比亚、培根、罗曼·罗兰等关于社会人生、立志奋斗、惜时成材等方面富有哲理的睿智名言, 都能催人奋进, 给学生以深刻教益。
6、用名人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奋斗精神震撼学生。
在每一位名人耀眼光环的背后, 往往是鲜为人知的血汗付出。他们超人的毅力, 不畏艰难险阻、不懈奋斗的精神感天动地。挖掘名人成功背后的艰苦奋斗、不懈抗争的经历, 向青少年传递“爱拼才会赢”“一切皆有可能”这种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价值观, 利于将"追星"转化为对成功的自我激励。如:司马迁惨遭宫刑屈辱, 却用毕生的心血成就彪炳千古的《史记》;徐霞客三十余年历尽艰险留下宏篇巨著《徐霞客游记》;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经历, 等等。
7、用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卓越贡献鼓舞学生。
历史名人顺应历史潮流, 成就了符合人民利益, 促进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 颂扬其丰功伟绩, 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如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为解放黑奴、实现南北统一做出的奋斗和牺牲;曾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临危受命, 无所畏惧, 坚决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勇气;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力主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生机和活力;还有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和勇于改革创新, 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各条战线的时代精英、先进模范的事迹, 都会激励和鼓舞学生,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创设“名人效应”
1、以多样化教法灵活开展名人教学。
创设名人效应, 需重视过程与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教法, 教师应创造性地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现不同领域历史名人的风采。无论是教师激情讲述、生动描述, 还是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生讨论互动;无论是图文资源辅助教学, 还是多媒体影视形象演绎, 不拘一格, 各有特色和优势。教师尤其需要研究尝试贴近时代、青少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在常规历史教学中穿插名人事迹。
日常教学中依托课程标准的要求, 选取紧跟时代节拍、学生感兴趣的名人事例适当穿插, 可加深学生对课标内容的理解, 于无痕无形中亲近名人, 认同和仰慕名人,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历史长河中的乡土名人事迹, 更具亲切感, 更能产生“名人效应”。如笔者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名人事迹: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鸦片战争浴血抗英;熊希龄的维新变法活动等与统设历史课程相得益彰。
3、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深化名人教育。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专题讲座, 让学生深入了解名人事迹。如关于毛泽东、拿破仑、华盛顿等中外政治家、领袖人物;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等著名科学家, 以及一些乡土历史名人的专题讲座。除此,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开展研究性学习, 其成果形式可以是人物小传、名人故事、小论文、小调查、手抄报、名人想象画、PPT展示, 等等。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感悟名人精神。
开展阅读名人传记、写读后感、讲名人故事;观看史料记录片、历史影视片;举办“我所敬仰的历史名人”“历史名人对我的影响”之类的谈话会或演讲会;参观名人故居及博物馆, 开展“寻访乡土名人”主题活动等等。这一切, 让学生走近名人, 了解名人事迹, 感受杰出人物的高尚情操, 使他们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实际生活中的榜样。
三、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名人, 理性看待名人。
名人所以成为名人, 在某些领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但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名人绝非都是超凡脱俗的圣者。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名人, 理性地看待名人, 这是实施“名人效应”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应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华盛顿、林肯的历史功勋?又该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功过?由于中学生在思维、情感等方面尚不成熟, 认知能力有限, 加上个人喜好和某些不严谨的文艺作品影响,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缺乏准确、客观、辩证的定位, 导致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现象。对此, 教师需正面引导, 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依据史实客观辩析人物功过。譬如:根据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要坚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要注意运用时代性、阶级性、辩证性等原则;注意将历史人物、事件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评述;要客观认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等等。
历史名人资源 篇2
临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地发展载体,政府对旅游的发展给以大力的支持,但是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临沂市旅游的发展。
二、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将游客体验与历史文化旅游两大主题结合起来,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居民对临沂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有助于推动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对历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意义:游客处于旅游活动的“一线”位置,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一方面,游客的旅游支持对旅游业的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另一方面,每个游客对旅游的体验不尽相同,了解游客体验的变化,对旅游目的地的前期开发、规划以及开发后的运营、管理政策,乃至最终实现旅游业和游客的和谐共赢提供极为有益的指导
三、研究内容目标
研究内容:游客对景区的体验现状。
目标:通过研究游客对景区的体验现状,促进临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五、总结概括并提出临沂历史文化旅开发策略建议
(一)做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普查、保护工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在全面了解临沂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实现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面保护与综合开发。全面了解我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及分布是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另外,应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加强对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文物展览、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介绍临沂的地方历史、临沂的古代物质文明成就和临沂的民风、民俗、人文地理。目前我们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尚有待提高,最近发生的沂南青驼镇古代石驼雕塑被盗事件,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保护工作存在的漏洞,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在开发方式上,重视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中所涉及的高价值文物古迹较多,易造成盲目开发的局面,最终非但没有利润可言,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尊重现在、尊重未来,立足于既有技术条件、消费水平,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由“多”的数量型开发向“精”的质量型开发转变。
历史名人资源 篇3
一、开发课程资源的背景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26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课程资源。
二、实施的具体过程
1.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和时序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差距,而乡土史则或多或少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联系。学生在对熟悉的人和事的探究中既可以使他们在教学中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体会祖辈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寻找到文化认同感,增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生本教育”的思想。在具体实践中,为确保课程开展得有效性,我们明确了具体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初中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当前的初中教学鉴于升学的压力,课堂教学中乡土史很少涉及,即使偶尔出现也只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料。兴趣小组课的开展无疑为我们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拓展历史教学空间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努力探索、发掘出本地区丰富而精彩的乡土资源,作为国家课程的自然延伸,与教科书相得益彰。
2.通过不同形式开发、整合乡土历史资源,在活动中达成三维目标。
乡土史没有固定的教材,所以,我们明确了此次主题为《穿越金陵》,并且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结构,增加和突出学生活动环节,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探究合作和讨论交流等交往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触摸、再现、体味历史,从而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时序性和空间性联系,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此次调查的主题是“南京城的历史沿革”,梳理出南京城的历史:文明起源——约30万年前的汤山猿人;建城——春秋时期的吴越在此最早建立的冶城、越城;建都——公元229年,孙吴定都建业,后六朝定都于此(建康),继而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也选择定都在这里。
三、收获和反思
教师在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制定探究主题和范围并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学生在探究中从“是什么”到“为什么”过渡,并能形成自己的认识评价。丰富的课程资源进入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角度、多思路,在活动中历史的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也能充分体现出来。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历史问题,感悟历史意义,从历史走向现实,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历史思维也会由封闭转向多元,形成了最重要的历史素养。
红安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篇4
关键词:红安县,历史名人资源,人文旅游,开发对策
一、红安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一) 红安县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源
红安文物胜迹多, 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 其中属国家级的有七里坪革命遗址群 (重点保护单位40处)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红安, 先后被中共湖北省委、国防部和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省内有近百个单位在红安挂牌, 设立传统教育基地, 每年来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游览者达60余万人。旅游要有名有景, 作为红安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主体的将军故居基本上没有什么游客, 是有名而无景。红安的将军故居游要想迎来发展, 不是简单维修一下房屋, 修条便道, 就会加大游客量, 游客来此旅游必须要体验一些在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东西, 如古民居、古建筑、山林, 田园都可以带来旅游的心情愉悦, 首先政府应当尽快加强红安的将军故居的推介和景区建设项目, 恢复村庄原有风貌。特别是一些影响力大的将军, 和一些景观质量高的将军故居, 要尽快发展起来。
(二) 红安县将军故居开发案例分析
陈锡联将军故居和李先念故居相近, 可以和李先念故居形成旅游线, 将军故居有红安老民居特色, 建议开发将军故居游, 将故居周边的楼房全部改造为红安特色青砖黑瓦老民居。
韩先楚故居, 上新集镇吴家嘴村。位于美丽的滠水河畔。这里位置偏僻, 周边美丽的自然风貌与村子的破落十分不协调。建议韩先楚村庄整体重建, 特色为鄂东民居特色。拆除水泥红砖瓷砖房屋, 加大水域面积。多种植木梓树和枫树、银杏等观叶植物。
王建安故居位于红安永佳河镇沙河村。故居在倒水河旁, 背河而建。建议故居周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 修建蒙古和鄂东混合特色的建筑群, 将周边山林农田改造为2000亩草场, 养殖牛羊 (发展养殖业) 修建跑马场, 建设沙河荡腔锣鼓表演场。派人去内蒙古学习马头琴, 蒙古呼麦, 旅游形式主要以表演体验游的形式。
秦基伟将军故居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秦罗庄, 天台山脚下。在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的旁边。秦基伟将军故居交通最方便, 有名有景, 但目前看秦将军故居修的很乱, 主要是周边的房屋和故居不协调。建议将周边的房屋进行古民居改造。由于被靠大山背风向阳, 适合常绿植物生长。建置在村庄周边多种植冬青、香樟、桂花、棕树、柏树、女贞等常绿林。打造特色村庄。在山坡上种植杜鹃。在池塘种植芋头荷花等宽叶植物。
王诚汉故居位于红安二程镇烟炉山村王家大湾。这里和武汉的黄陂区交界, 位置偏僻, 但生态保持十分完好。建议修通和李陈故居的等级公路。另外对故居进修修缮, 将水泥墙面改为青砖房。周边的房屋也应改为鄂东特色的青砖黑瓦屋。
开国上将郭天民故居位于红安县杏花乡郭受九村, 就在红安县城的东头, 村子和其他地方一样, 外新内旧。村子附近山清水秀, 小桥流水看出这里自然风貌保持的十分完好, 建议将村庄房屋进行鄂东特色民居改造, 条石青砖黑瓦, 建成影视基地。
周纯全上将故里位于红安县八里湾镇雷家田村。将军曾经是红四方面军中红安籍职务最高的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长征途中增补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将军故里的准确地方在八里湾镇往桃花方向快到桃花的地方。这一带的居民很看重老房子, 民居基本是修旧如旧, 始终保持老房子的风貌, 很有一番风味。建议和红安吴氏祠堂、永河椿树一带古民居打包销售, 椿树永河八里湾接壤一带以后建新房, 建筑样式必须经过红安政府批准。建筑样式必须保留老式鄂东民居特色, 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红安旅游致富的重要载体。
二、红安县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
其一, 红安县旅游业主打红色旅游, 并以绿色旅游相结合。已经拥有固定的旅客群体:省内外前来革命基地参观的各机关单位及学校和周边城市的居民以及慕名而来的旅客群体。其二, 红安有着较大的知名度和庞大的历史名人资源, 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两位国家主席, 223位共和国将军,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军区, 有八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治委员都系红安人。在历史事件上除了黄麻起义, 还有一个“薛刚反唐”在此屯兵的典故。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翻译家叶君健也皆是在此出生。像《沙家浜》、《亮剑》、《铁血红安》等多部热播影视剧的男主角原型都是红安的将军。红安新建的影视城也在陆续筹拍革命题材的电视剧, 这也将大大提高红安和红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其三, 政府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一直对革命老区予以支持再加上政府近几年的加大投资, 红安县的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知名品牌涌入带来的商业化以及酒店行业的突飞猛进使得游客接待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势必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
(二) 劣势 (Weakness)
其一, 红安的历史名人资源较散, 不易整合。主打的红色系列历史名人虽然基数大, 但是级别较低、差级小。吸引力有限。这也导致了融资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其二, 将军故居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 将军故居之路虽然在前几年得到了修缮, 但只是方便了回乡祭拜和悼念的后人, 对于很多自助游前来瞻仰的游客来说故居的修缮有待改进, 并且路线不够明确。
(三) 机遇 (Opportunity)
宏观产业政策保障。2009年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以来, 各政策不断瞄准井喷式发展的细分行业, 仅就文化旅游产业而言, 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 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培养、继续强化财税和资本支持、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培育规范的市场化行为主体等方面制定较为详细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 这无疑为红安县历史名人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可以断言,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 历史名人旅游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将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影视生产、游戏动漫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产品引领时代消费潮流, 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强大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旅游业与创意的深度融合, 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也为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全新思路。如何借势于影视等创意产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不仅是红安县政府和人民重点关注的问题, 更是红安县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
(四) 威胁 (Threat)
发展规划、战略定位不明确、政策制度配套建设滞后。对于如何发展历史名人旅游红安县政府仍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面对国家重点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规模发展、毗邻县市同类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如何准确定位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已是迫在眉睫。好的知识产权政策是鼓励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取知识产权创新, 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高的重要激励。由于产权制度建设滞后, 没有健全的产权体系作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保障, 造成了景区建设存在雷同现象, 且过分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的倾向, 陈列布展内容简单重复, 降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也给消费者刻板效应,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失去原有动力, 对整个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此外, 历史名人旅游宏观层面的市场监管亟待加强, 产业规制政策亟待完善。
三、红安县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发展对策
(一) 发掘文化内涵, 进行深度开发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文化内涵, 也是构成对游客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因此, 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是旅游资源成功开发的重要标志。唯有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进行进行深度开发, 其本身的吸引力才会变大, 生命力才会更加持久。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 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 明确定位围绕相应主题进行内容组织并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 对所在地历史名人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历史名人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特色的个性化精神, 然后通过物化、创新, 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 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 强化旅游吸引力。为此我们应着重两方面的工作:
(1) 是对现有名人旅游资源进行梳理, 聘请专家就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进行论证, 找到新的开发点, 从而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红安的历史名人资源以红色主题为主, 以名人故居为线,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发展面, 倡导各机关学校前来参观。
(2) 是由政府旅游行政部门牵头, 会同相关部门就开发潜在的历史名人资源达成共识, 从而形成规模, 形成系列旅游资源。加大政府的重视度, 整合资源与周边设施, 扩大吸引力, 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质量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 只有是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生机。为此, 我们在开发历史名人旅游资源时应当十分注重产品的质量。
(1)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时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所面对的旅游消费层次相对比较高, 他们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也相对高一些, 因此我们在开发是要从食、宿、行、游、购、娱六方面构建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 满足游客的需求。
(2) 在当今竞争日益加剧的旅游市场中, 只有在产品质量上高人一筹,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十分注重产品的差异化, 在文化上显示特色, 树立高品质的产品形象, 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品牌形象
与其他行业的发展规律一样, 在旅游领域里, 一个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获得长期发展, 必须走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 即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品牌效应在今天越来越明显, 一个知名品牌可以带来不可估计的经济效益, 创立品牌已成为企业的共识。而我们知道, 历史名人资源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一类人文旅游资源, 对他的开发经营必须立足于高起点、高品位、高层次, 这就注定了只有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所开发的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产品才会有市场竞争力, 形成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旅游目的地也才会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独特的旅游形象, 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如建立信息平台, 设网站, 制网页, 运用互联网等媒体开展旅游促销, 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地开展旅游宣传工作。
(四)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红安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呈现小而散的特点, 无法形成拳头旅游产品, 基本上都是以景区、景点等独立经营的形式分散的存在着, 与其他资源整合程度还不够高。为此, 我们应该着重以下几方面:
(1) 将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结合, 形成综合性的旅游资源, 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可以是主导的旅游资源, 也可以是依附存在。如南京的中山陵景区, 他是南京民国旅游资源的主导, 在结合钟山的自然旅游资源, 还有城区里的总统府等民国建筑形成了著名的民国旅游资源。
(2) 将有各地具有同时代特征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打造区域旅游产品。如麻城、红安两地存留着大量的抗战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 可以进行整合, 推出红色名人精品旅游线路。
(五) 加强区域合作, 增加营销渠道
首先要建立高效、良好的协调机构。要尽快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协调机构, 形成高效、良好的协调机制。一方面, 对区域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科学、有效协调;另一方面, 鼓励各地旅游企业冲破市域、部门的界限, 发展跨市旅游经济实体, 开展资源、资金、人员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 以形成规模优势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其次要积极培育区域旅游产品, 形成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再次要加大整体营销力度, 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精品为内容, 以媒体为手段, 以形象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 以旅行社为重点, 进行联合促销, 树立和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品味。各地要尽快整合各种旅游资源, 争取国际国内各方面的支持, 调动各企业积极性, 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将政府促销、行业促销捆绑联动, 进行规模促销、立体促销, 形成整体效应。
(六) 加大政府投入,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 不光是一种经济效益, 还是一种文化效益, 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因此, 当地政府应该站在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角度, 对于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投入, 并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 当地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在本地的学校教育, 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宣传当地历史名人的精神内涵及其对社会的经济文化贡献, 收集历史名人的资料编辑成册, 供学校师生课外阅读和市民的业余翻读, 既丰富了广大民众的业余生活, 有深入晋及了历史名人及其文化在当地社会的广泛宣传, 为历史名人的开发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基础。
其次,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城市建设和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的角度,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及城市形象设计中, 都应该尽量使整座城市呈现出一派历史名人故里的气息和生机, 从而使旅游者在追怀历史名人的伟大精神感召的同事也能感受到历史名人故里的整体文化氛围和城市风貌。另外, 政府要将历史名人的保护和开发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中, 实行预算制度, 投入必要的资金进行开发与保护。同时, 政府也可引入社会资金, 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的监督下开展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叶俊.体验经济下大别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红安县为例[J].市场论坛, 2015 (04) .
[2]丁立义.对贫困地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以红安县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04) .
历史名人资源 篇5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
邓先华
电话: ***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发和运用历史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师生互动,培养探究意识;可以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直观的感受,利于学生回归历史,更好的理解历史;可以引起情感共鸣,传承人文情怀,感受历史的魅力和韵味,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第一,利用视频资源,设疑导入,激发学习热情。人们都有好奇心,初中学生尤其强烈,在历史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对课堂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明治维新”一课时,我从《大国崛起》纪录片中精选剪辑日本崛起的片头简介,一个个海洋大国崛起的图文解说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当解说到小小岛国日本,片中问道:“是什么原因让曾是西方列强侵略对象的日本,蜕变跻身为海洋大国的行列” 时,学生从对世界大国崛起的好奇心,进而转移到对日本强大原因的探寻愿望,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走进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课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思维被激活,整节课的学习,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第二,利用视频资源,激趣导入,培养探究意识。初中学生喜欢看影视剧、具有崇尚英雄历史人物的特点,所以,我在教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时,为激活学生学习青铜工艺的兴趣,就从学生喜欢的热播电视剧《隋唐英雄演义》中精心选择剪辑了裴文庆殿前为隋炀帝力举青铜宝鼎的片段,让学生观看,当学生看到裴文庆举起巨大的青铜宝鼎时,为之吸引,产生强烈的震憾,为裴文庆的神力而惊叹,同时,也直观感受到鼎的厚重大气,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后顺势提问“这是什么电视的情景,裴文庆举起的这件宝物是什么,它是怎样制成的,又具有什么重要价值呢?”,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入本课的学习。
第三,利用视频资源,激活思维,引起情感共鸣。我在教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张骞通西域”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领悟他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忠诚祖国的优秀精神品质,精心剪辑了他摆脱匈奴、亡命沙荒、衣不蔽体、灰头土面返回觐见汉武帝的感人情景。学生观看后,热泪盈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为张骞的艰定意志和克服万难的精神所折服。然后,启发设问:“从这段视频中,同学们看到或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纷纷起来介绍自己的所见所感,课堂被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接下来,老师再推波助澜:“张骞忠于祖国、勇于开拓、不辞艰险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那么,就让我们付诸行动,用我们的笔和语言,去描绘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吧”。张骞克服困难的勇气与精神,感染着全体学生,他们的学习更自觉主动,探究更流畅有效。
第四,利用视频资源,再现历史,贴近历史真实。论从史出,以史明理,历史教学是对过去事件的学习,从过去事件的演变中,寻找规律,明白事理,指导今后的发展。所以,历史学习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让学生信服的资源,让学生从贴近历史真实的资源中,去感知历史,感悟历史。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意识,就精选剪辑了“凡尔登战役”的纪录片视频,让学生看到战士在泥泞中负重前行、在硝烟中丧失宝贵生命,在肉搏战中白刃见血、尸横遍野、痛苦呻吟的一幕幕场景,再看到被战争破坏损毁的残垣断壁、弹痕残迹,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更加深入的理解战争的破坏性和伤害性,“痛恨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油然而生。
历史名人资源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数字化教室;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61-03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美国先后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并关注提升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利用率。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教室作为一种实施历史基础课程以及拓展探究类课程的基本场所,从我国当前的普遍发展状态来看,大多停留在基于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和情境的低级阶段,并未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进程产生实质性影响,特别是在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来促进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做得相当不够,其本身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因此,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二)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是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客观需求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开发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已被列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性质,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
历史教室作为历史教学的专用场所,其布置、陈设和设施可以为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营造必要的历史情境和教学氛围,使初中历史课更具有“历史味”,有利于加强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为了将海量的历史信息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开发、形象的展示,更加直观地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从而加深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进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那么,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客观的现实需求,并且也成为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成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初中课程资源开发的数字化历史教室的设计思路
数字化历史教室既起承载提供历史教学特定场所和重要教学资源的作用,又要具有符合时代发展和教学改革要求的特点。因此在功能设计上有其独特性。
(一)功能设计需求
数字化历史教室在功能设计上,必须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符合历史课程和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沟通课内课外学习,完成历史教学实践与应用的要求。
2.能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实现师生对各类历史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创新组合、形象展示和情境再造等,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益。
3. 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有效整合,具备满足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历史资源进行人人合作、人机互动学习,促进新型教学方式的实现。
(二)硬件环境要求
在硬件环境方面,除了数字化的历史教室本身所必须的基本架构外,台、桌、凳、柜、门、窗的设计,既要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有利于营造历史情境和氛围,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复古,应该展现时代特征。
数字化的历史教学仪器和设备的配置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可调用和组合历史信息资源,图、文、声、视四位一体地展示中外文明发展的历史沿革演播系统;各类具有展示和演示功能的历史模型、艺术品、历史人物图像和塑像及多媒体触控演示控制设备等;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的广告机;大尺寸多媒体历史地图演进液晶显示及其控制系统等。同时还要求配备计算机、各类投影设备、交互式白板、录编系统、有利于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覆盖,建立无线电子化课堂。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配置可供开展历史小制作活动需要的3D打印设备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可与电脑等实现无线连接和进行传输数据分析的数码笔等数字化产品。但硬件环境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和安全性,一切指向于服务历史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软件环境要求
软件环境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积极开发出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特点和要求的教学资源中心和技术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立应依据《标准》的原则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的搜集、制作、上传与分享:
1.对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历史教科书进行电子化处理和加工,便于数字化教学活动的资源调用。
2.连接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图书馆网站资源,购买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电子书籍,以供师生查阅、备课或预习,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制作质量和可信度较高、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图片和照片、文献纪录片、影视作品和其它图文、视频资料,以增强历史情境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
4.链接和利用历史教育网站、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及其它各类历史文化场所网站和资源,为师生提供更为便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加深历史感悟。
5.易用的、碎片化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制作,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配套学案、各类试题、微课资源、教学论文、历史文献等。
在此过程中,应尽可能借助硬件设备和无线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对各类资源的即时预览和下载,这将极大有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发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开展数字化初中历史学习的教学平台。这一平台在设计上应该符合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要求,在做好宽带网络和优质资源互通工作的同时,倾力打造“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就要求数字化历史教室还要建立与资源中心配套的、以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其它中心,如备课中心、在线上课中心、学生个人空间、互动学习社区、师生个人云盘、学习评估中心等。同时还应该能通过网络技术和设施,参与建立学校、地区间的教学远程联接和资源共享平台。
三、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与初中历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历史教室的数字化发展与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开发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和相互影响的。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
《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作用。史学素养作为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不必多说,而教育素养作为一种经过教育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教育技巧和能力,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主动了解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了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最新的科技成果,自觉地接受和主动参加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结合自身、本校和地区特点,积极参加到数字化的历史教学改革工作中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最新的技术和装备,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历史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改革意识的提升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掌握,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人力资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数字化历史教室的创新发展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成为可能,才具有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教学服务的能力。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
《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师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借助数字化历史教室的技术环境和设备,立足于新型教学方式的形成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资源。
历史名人资源 篇7
一、挖掘并运用乡土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 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 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因为它描述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地方的历史, 学生最感亲切, 感染力也强。利用乡土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 进而热爱家乡, 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昆山膏腴沃野、物产丰饶, 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自古就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商贾往来之地, 并曾盛极一时。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石器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历朝历代都孕育出众多的名士鸿儒, 朱德润、归有光、魏良辅、顾炎武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 那句家喻户晓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 至今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昆山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学生了解昆山辉煌的历史, 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能使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从而形成科学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史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 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 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对此, 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这样, 教师在教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 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乡土教材,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
乡土材料的运用, 使学生易于形成历史表象, 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悉, 而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乡土史料与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有关, 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容易形成较清晰的历史表象, 塑造出较为生动的历史形象, 并使一些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 这样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
乡土史的教学,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 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 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历史的教学, 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只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 就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 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使学生通过亲身观察, 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 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 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有关的乡土史料, 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 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 乡土史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由于乡土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因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 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 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 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 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整合乡土资源的策略
乡土史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日益重视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充分利用服务的。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把它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 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教会学生开发、利用、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筛选、运用各种信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对于高中生来说, 会学习 (指终身学习的能力) 、会思索、会研究 (指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应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懂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会查资料, 不会分析、解决问题, 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缺乏基本的训练, 而且“唯上、唯书”的倾向十分严重。长此以往, 将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 我们把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针对乡土历史中某一典型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可选择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主题, 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确定论点, 收集材料进行准备, 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评点。
(二) 开展读书、读报和演讲活动。
首先教师要精选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历史文学作品和报刊组织学生阅读。然后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 并进行重组、整理、加工, 形成一种生动活泼, 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
(三) 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国庆”长假, 指导学生对家乡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教学内容参观相关历史文物及历史遗迹或调查、搜集、整理家乡历史变迁的相关资料, 参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 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四) 开展乡土历史日活动。
这个设想是受到美国“全国历史日” (National History Day) 的启发, 它是以美国6—12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 配合课堂历史教学举办的全国性历史竞赛活动。每年的历史日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 历史教授, 高校历史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中学历史教师和博物馆员大力协助, 计算机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甚至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在研究过程中, 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学术上和知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增强了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 活动大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做法, 为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做了素质和技术上的必要训练和准备。活动也有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历史名人资源 篇8
一、利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尽管各地有地域性区别, 但正是这种地方人文才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乡土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对乡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让乡土教材走进历史课堂,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 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 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而努力拼搏的宏伟志向。
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 利用好乡土教材, 将使您的历史教学锦上添花。
二、搜集整理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 除此以外, 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形态多样, 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麻城市是黄麻起义的发源地, 在近代涌现出很多将帅奇才。全市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实物式的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活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 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三、广泛搜集名人事迹材料, 让家乡名人走进历史课堂
1.开辟历史“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智力。历史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 是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乡土教学在这个领域里可以办地方史兴趣小组, 用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乡土史知识, 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学生收集乡土史资料,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定西通渭地灵人杰, 名人辈出, 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许多历史名人如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工部尚书赵荣、巴蜀名臣牛树梅等等。因此我们大力美化校园环境, 处处充满“名人教育”的气息, 使学校的教室、名人陈列室、黑板报、宣传窗等都能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我们组织读书兴趣小组, 为使读书活动有计划地进行,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保证时间, 除全天候开放的阅览室、优化图书室管理外, 还让教室成为图书室, 让每个班开放的书橱洋溢着书香, 并利用发“告家长书”、编印相关材料、开家长会、家访等一切机会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 从而引导家庭文化。
2.访名人事迹, 接受良好熏陶。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德育基地, 举办乡土史讲座和重大乡土历史纪念活动的图片文字展览。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社会考察采访活动, 让他们亲自了解名人的业绩和在祖国、在家乡的影响, 感受人民群众尤其是自己的长辈对名人的崇敬之情;组织学生瞻仰名人陵园, 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 具体了解名人生平事迹;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家乡名人”采风活动, 追忆家乡名人的生平故事, 感受家乡名人为学的刻苦与勤奋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指导学生收集乡土资料, 写乡土史小论文和自办历史小报。学生对这些活动十分感兴趣, 活跃了历史课外活动,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丰富了历史知识。
四、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 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 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 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总之, 运用乡土教材资源开展历史教学,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活了历史课堂,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动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素质。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 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历史学科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对于实施新课程和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历史名人资源 篇9
一、利用历史影视资源, 促进知识积累
在课标的指导下, 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历史史实,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时代特征及最具特色的不同时代的衣、食、住、行等文化特征, 以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特征等。学生从时代特征可以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再现, 进而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某一影视作品的某一场景、某一造型或某一对白出发,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讲明朝时的历史, 给学生推荐电视剧《朱元璋》。在欣赏电视剧时,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历史, 令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被主人公的历史开创精神所感染, 给人以启迪、思考, 激发人奋进。“以史为镜, 可知兴替”, 切实领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起着突出的作用, 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二、挖掘历史教育资源, 促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古装娱乐片, 并要求他们从中找出能反应某一阶段历史状况的素材, 如剧中的人物、政权机构、民风、民俗等, 同时说出理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推荐相应的电视剧, 例如, 反映三国时期的《三国演义》、隋唐的《少林寺》、宋朝的《少年包青天》、元朝的《射雕英雄传》、清朝的《火烧园明圆》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引诱。”让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掌握历史知识, 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正确利用影视作品进行历史课的师生互动教学: (1) 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行成优势互补; (2) 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意识, 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意识教育以及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3) 对历史的认知从感性逐步向理性发展。例如, 在讲述日军侵华的历史时, 教师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提示, 只要观看《上海大屠杀》的影视, 给学生营造出一个情感氛围, 学生是很敏感的, 他们能够从这些细微处感受, 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荣辱感, 并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 (4) 使学生在感悟历史的同时, 又受到教育, 提高认识。
另外, 教师应结合学校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 挖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广泛收集、多方面了解有利于历史教学的信息, 努力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入点, 使其为学校教育服务, 这也是学校教育得以正常发展的基础。这样, 通过资源共享, 使学校教育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 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师生“互动”, 提高辨析能力, 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大仲马曾经说:“有学问的人和能认知的人是有区别的, 记忆造就前者, 哲学造就后者。”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还应通过共同探究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 找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历史实际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发现影视作品与历史的联系: (1) 忠实于基本史实进行还原历史而创作的影视作品, 如《唐明皇》等; (2) 以历史大背景为基础进行重新创作的影视作品, 如《西游记》等; (3) 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影视作品, 如《水浒传》; (4) 以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影视作品, 如《杨家将》; (5) 以历史为载体而创作的影视娱乐作品, 如《黄飞鸿》等。通过对历史影视作品的史实辨析, 找出区别, 其途径主要有: (1) 是否科学合理地再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2) 是否正确地反映某一时代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3) 历史事实的可靠性、可信度; (4) 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等。随着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不断丰富, 对影视作品的辨析能力也随之提高。例如, 让学生观看“西安事变”电影后, 让学生就“杀蒋、审蒋、放蒋”三种态度进行辩论, 各抒己见, 说明自己的理由, 从而更深层领会当时国内局势的复杂性和共产党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苦心。虽然学生的辩论水平有限, 但通过这种形式, 不但令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实现了历史课堂“互动式”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让学生们在历史知识中寻找到快乐的源泉, 终生受益匪浅。
历史名人资源 篇10
目前,新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我认为,历史教学方式改革与历史课程资源建设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建设有助于推动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改革教学方式,应挖掘历史课程资源,精心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一方面,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从文物图、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史学信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力所能及的论证,相对自主地探索历史影响背后的实质,发现历史形象反映了什么历史真实。这需要学生通过历史影响的表征与其他有关知识的联系,来揭示历史形象内在的历史真实。例如讲“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图时,学生可以将“严整宏伟的阵容”这一形象表征与学过的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耕战政策”联系起来,读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的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真实;可以将“兵马俑严阵拱卫秦皇陵”这一形象表征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联系起来,从而读出秦始皇陵兵马俑也是秦朝皇权至尊在陵墓仪式制方面的反映;还可以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宏大规模及人力物力的耗费巨繁与秦朝的苛暴政联系起来,从而读出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设置历史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在此历史情境中,自主地以已学知识判断此情境的真实性,考查或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宋朝时一位书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避进一老翁家。老翁热情款待,又请喝茶,又请抽烟,临走还送给书生一袋玉米饼做干粮。”要求学生判断此情境是否真实。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考查相关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教给学生探究、提问技能,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内容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具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步由模糊转为清晰。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运用教材提供的史料,让学生来还原历史真实。第二步,对老师提供的史料,学生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运用史料来说明某些观点或作出评价。例如,教师提供:“史料一: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扶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摘自《庚子记事》”“史料二: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摘自黄曾源《义和团事实》”然后启发式地提问:义和团对待清政府的态度怎样理解?拆电线杆、拆火车道的行为应如何评价?鼓励学生思考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现状,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所以义和团斗争矛盾首先指向帝国主义,灭洋之后仍要反清。在这时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地分析看待问题,提出质疑:这个口号有无局限性呢?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利用教材,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史料的了解:“扶清”口号的提出容易使义和团对清政府丧失警觉;史料也反映了义和团笼统排外的狭隘的一面。这样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由表及里的发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没有什么意义,教师也应认真解答,并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怎样问才更有意义;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型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
二
历史教学中改进历史教学方式和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要注意严谨性。教学方式上不能以追求表面的热闹为创新,也不能以个人臆测或道听途说的材料,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随意评说,否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其次要有计划性。改革教学方式和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不等于不用教师课前精心筹划,更不等于课堂上不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随便扔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争论,无是非、无结果而散。否则不仅不能让学生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反而会留下学生认识上的漏洞或缺陷。
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注意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善于吸取史学研究的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务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应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征,实事求是,才能卓有成效。
穿插视频资源 激活历史课堂 篇11
一、穿插视频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人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否灵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静态的形式导入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在导入环节穿插视频资源能够呈现“化静为动”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大刀王五》的片段,以生动、感性、直观的镜头还原了戊戌变法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交织的历史背景,把有限的教材知识进行了丰富的拓展,从而让原本枯燥的历史教材生动化、丰富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主题,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力。可见,历史教学要坚持素材丰富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导人环节穿插相应的视频资源,能够让静态的历史教材动态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教学高效的前提。
二、穿插视频资源,引发历史探究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视频资源,启发学生在课堂开展历史探究。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知识点,笔者先利用视频初步展现了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及其曾经的灿烂辉煌。在对比情境中,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情感,他们对圆明园被破坏感到可惜,对列强残暴、野蛮的侵略感到无比愤恨,又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感到无奈。在情感积累的基础上,笔者适时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1)辉煌灿烂的圆明园为什么会毁于一旦?(2)今天,有的人建议重修圆明园,恢复它的灿烂原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中,我们能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这三个问题,既围绕教学内容,又是对教材的适当延伸和拓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以史为鉴,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三、穿插视频资源,触发历史情感
历史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历史情感的形成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情境烘托。视频资源集声、画于一体,与静态的历史图片相比更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更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穿插相应的视频资源,以此触发他们的历史情感。如,在教学《血肉筑长城》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亮剑》中李家坟之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段视频,这段视频虽然只有五分鐘,但却再现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有效激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可见,充分挖掘一些历史影视剧中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生命、浴血奋战的片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材不再是教学中不可逾越的藩篱。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视频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行历史探究、触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更多的精彩。
历史名人资源 篇12
一、历史影视资源的定义与特点
(一) 历史影视资源的定义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 (Hayden White) 教授在历史评论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发表《书写历史与影视史学》一文, 文中明确提出了“historiophoty”概念, 其定义为: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and our thought about it in visual images and filmic discourse.随后, 台湾学者周梁楷将其首译为“影视史学”, 且定义为:“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论述, 传达历史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此定义一问世, 便获得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1]。
(二) 历史影视资源的特点
历史影视资源是以电视、电影为传播媒介, 以历史原型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与依据, 并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历史道具、人物以及屏幕等表现形式, 生动、形象、具体而感官地向人们“再现”历史的过程。由于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并体会历史, 所以, 我们只好通过发掘史料去认知历史、了解历史。传统的历史学习仅能以文字、图片等有限形式展现, 而影视则能在传统历史学习基础上, 借助历史画面、历史情节以及各种拍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等方式还原历史, 不但内容丰富,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二、历史影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
(一) 与教师的联系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是历史课程革新的主力军, 其素质能够影响教学的质量, 而作为历史教学资源的历史影视资源, 则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成果。
一方面, 历史影视资源能拓宽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完善其知识结构。目前, 我国高中历史教师不仅都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 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但是, 有的教师却只精通某一时期的人文历史概况或倾向于某一特定历史环境的研究, 这意味着教师对整个历史结构认知的欠缺[2]。而历史影视资源能有效帮助教师完善其历史知识结构, 此外, 教师也可依据自身扎实的知识对历史影视资源进行一定的历史考证, 纠正其存在的不符合史实的显著错误, 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还起到了对历史影视资源的监督作用。
另一方面, 历史影视资源能以其声情并茂的特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因此, 教师若能将历史影视资源合理应用于历史的实践课堂上, 就能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 与学生的联系
首先, 合理运用历史影视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时, 就会能动地去学习。传统的历史学习对很多学生而言, 都是枯燥乏味的, 如果教师通过辅助影视资源向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机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此外, 通过影视导入历史教学、突破重难点、衔接相关史实与最新历史知识热点等, 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3]。
其次, 学生通过对史实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以及概括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以此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的无法还原性和过去永久性及抽象性的知识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而历史影视资源的形象化、直观性等特点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再现历史, 学生因此能快速提高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历史的思维空间, 从而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再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都是在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 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及规律性, 倘若能够全面分析历史因果联系以及其规律性, 便能全面掌握历史本质及揭示历史规律。而历史影视资源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思维, 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观察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进而促进学生纵向思维及横向思维的发展等。
最后, 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如今, 历史影视资源繁多, 部分影视传播错误的历史事实, 并且向观众宣扬消极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宣扬皇权崇拜、人治思想、奴才意识等, 严重毒害社会文化, 这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学生在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时, 要有选择性地观看并逐步养成历史批判性思维, 做到以尊重历史史实为原则, 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中, 将声情并茂的历史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教学活动中, 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 更是历史教学的需求。若能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开发应用影视资源的主体作用, 相信影视资源的优越性会更加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1 (09) :45-03.
[2]司冬梅.历史教学中影视资料的选择和运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4) :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