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名人

2024-10-25

走进历史名人(共13篇)

走进历史名人 篇1

走进历史长河感悟历史魅力

——初中历史起始课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学习环境改变、学科增加、教学内容加深、知识抽象化。因此,在初一开学初这个“紧要期”,教师要针对每一名新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成功完成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为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奠定良好基础。

针对初一新生而言,历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上好历史起始课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认为在历史起始课上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历史课程学些什么?怎样才能学好历史?学好历史有什么好处?

为了上好历史起始课,我让新生利用军训期间做了如下准备:

1、同学间交流关于我镇“丹土遗址”的有关见闻;

2、对自己家中或见到的“古物”进行分析,指出“古物”的特点,比较“古物”与现代相近器物的异同,从这些异同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3、搜集、交流与我们当地有关的传说,你对这些传说有什么看法?

4、周末查阅家谱或族谱,了解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距今大约已有多少年?中间有无迁徙过程?自己是哪一世?

起始课上,首先我对军训期间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由于学生课前已做了充分准备,学生对所提问题踊跃回答,效果甚佳。对有些问题学生之间争得面红耳赤,如关于当地“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因为说法不一而互不相让,我适时进行引导,分析“秃

尾巴老李”出现众多说法的原因,学生明白了民间传说由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同向往,经过口口相传,逐渐演变,于是就产生了今天不同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秃尾巴老李”会有更多的说法出现。又如关于自己是哪一世的问题,有的说自己是20世,有的说自己是21世,20世的同学就对21世的同学说:我是你叔,今后你要对我敬着点,说话间流露出自豪的神气。我让学生比较这两位同学的“世”,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于是议论纷纷,最终得出结论:21世的同学辈分低,说明他们家族生活富裕,成人结婚早,人口繁衍快,比20世的同学家族已经多生了一代人。听完这些20世的那位同学脸上神气的表情已看不到了。随着问题的逐一解决,我及时进行引导:刚才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就是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所谓历史,简单的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我们今天学习历史,就是要从过去发生的事中进行反省和总结,避免历史中出现的错误在我们身上重现,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经过引导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样就非常顺利的解决了历史学什么的问题。

关于如何学好历史的问题,我先让入学成绩比较突出的两名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小学时是如何学习语文的。结合两名学生的学习心得,我进行总结: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借鉴小学语文学习的方法,大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养成良

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初步了解课程内容;

2、学会听课。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主阵地,要学好历史,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要会听,捉住老师讲的重点,理清所学知识脉络;要会记,在书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要点、做好标注,记好小结;要会思、善思,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在课堂中恰当处理好听、记、思的关系,就能学好历史。

关于学好历史的意义,我告诉学生: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好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少犯一些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错误,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的主流。我们要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正确摆正人生航向扬帆远航。

2012.7.16

走进历史名人 篇2

如何让历史走进生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心理学认为: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导入对历史的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往往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探求新知识。如我在讲《海峡两岸的交往》时,展示了当红歌星周杰伦在大陆开演唱会的一张照片,并提问:“这是谁?他是来自于哪里的歌手?”学生迅速地回答出是周杰伦,他来自于台湾。然后我话锋一转:“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这种情况现在看来很普通,但是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迅速地看书本,展开思考。

活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深入理解历史。如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关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意义,教材没有给出直接结论。于是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举行一个方言游戏会,用各地不同的方言朗读一段课文,然后再找出一句话,用拼音写出你所说方言的读音,看看会有什么效果。学生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影响着人们的交流。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各地不同的文字也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从而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和了解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历史意义:加强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而可以巩固秦朝的统治。通过这个活动,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更好地了解掌握历史,同时又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变得更有亲和力,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实际上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的历史教育,坚持不避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趋势的变化等有关的重大时政热点,重视历史的现实意义,将热点问题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解释当代问题。如我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就介绍了日本右翼教科书(由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5日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该书美化侵略、篡改历史,将日本有预谋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等歪曲为由中国方面引起;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提出挑战,极力否认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屠杀罪行;把日本在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和对中国东北的武装占领美化成是致力于当地的开发,把对东南亚的侵略战争说成是给亚洲各国加快独立的契机。这样就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心国家大事,抚今追昔,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变得有时代气息,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日本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挖掘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培养乡土意识

地方历史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开展乡土历史教学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我在讲戚继光抗倭时,就补充介绍了我们家乡南通人民的抗倭斗争以及南通人民的抗倭英雄———曹顶。再如在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书本中介绍了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是南通人,很多学生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家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有的还特意利用周末参观了张謇博物馆、买了有关张謇的书。然后以“我所认识和了解的张謇”为主题,开展了一堂活动课。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纷纷以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这样一来,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更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让课堂“活”起来。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培养乡土意识。

四、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虽然不可重现,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人生智慧,古为今用,鉴古知今,指导我们的生活。现在很多企业经理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读之书,因为他们从中获得管理企业、经营人生的方法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难题,产生一些困惑,这时我们往往可以从历史中看到希望,找到打开现实大门的钥匙。如在学习完“百家争鸣”后,我叫学生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然后出了一道题:“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严格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我们学校的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道问题的设置很“生活化”,要求学生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从历史中获取智慧,解决处理实际问题。它实际上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中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又如针对当前国外一些民族和地区冲突的现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以书信的形式劝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五、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面对人生挑战

历史长河中有着很多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他们的高尚品质、人生态度、进取精神对学生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这些都是历史学科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养料,有利于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杰出历史人物身上的这些“闪光点”突出重点介绍,如孔子的仁爱之心、唐太宗的虚心纳谏、李白的豪放达观、林则徐的忧国忧民、文革中老一辈革命家的坚持真理、不畏邪恶势力、黄继光的视死如归、林肯的自强不息、永不气馁……这样就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利于学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历史名人为榜样,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来更好地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为了让历史更好地贴近生活,活化历史教学,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处感受历史、研究历史;还可以建议学生访问长辈,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大炼钢铁”“红卫兵运动”“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等。

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大雅 篇3

像矿山许多美术工作者一样,呼玉忠不是科班出身,完全得益于矿山的熏陶锻打,是纯牌的“砍班”出身。“砍班”出身的呼玉忠学画并不是无师自通,参加工作后,更是痴心有加,虽然日子久了,也能看出点儿模样,曾经让同龄人羡慕,但用行家的话说,就是不入道儿,画佛无心,缺少内在的东西。他拜开滦著名画家张英杰为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绘画基本功的苦学苦修。

在呼玉忠的绘画生涯中,不间断地学习是他不断成长进步的连接点。在此基础上,他系统学习了《中国美术史》《陈子庄画论》《韩天衡美学理论》等理论书籍,还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1991年,他有幸去黄山画院参加培训,得到了李可染先生的得意弟子、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吴休先生的言传身教。近距离的交流,使他在理论和技法上受益匪浅。

无止境地学习后,呼玉忠觉得自己画画时情绪稳健了,心里充实了,笔下灵动了,可谓如虎添翼。人们发现在艺术的阶梯上,呼玉忠是在接连攀升新的高度。

眼下许多画家的作品风格都很相似,说不上差,但很难出个性,出新意。呼玉忠主攻花鸟静物。但他从不照猫画虎,更不效邯郸学步,而是致力于突破习惯性的思维,去追寻生命的灵动形态,在视觉和空间上别有眼光。他有一方闲章,上书“我便是我”,意欲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不断探索新路,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作品。唐山市美协名誉主席乔文科评价呼玉忠的画说:“他既有传统的笔墨功底,又从构图和色彩上吸收了现代平面构成的技法,很有新意。”

“雅室清韵”系列作品,是呼玉忠近年来逐步探索和表现的一个主题。有行家评价呼玉忠的“雅室清韵”系列作品是将桌椅入画面,让瓶花唱主角,构图上多用平面构成,饱满又富有装饰性,颇具现代风味。在运笔上轻松随意,用水充沛,使人看后获得一种情绪上的静。这种静是人们处在喧闹世界十分渴望的,也是十分需要的,是由感性的静上升为理性的静之必要。

呼玉忠画静物是独辟蹊径的,一副桌椅,一只花瓶,几株草花,几颗水果,都入了他的画。由于独特的理解,这些在他的笔下就有了生命,有了性格,静中有动,狭小的角落在视觉上产生了辽阔的空间,小画出现了大气象。

呼玉忠作画用墨独特,线条圆润,布局精到,构思奇巧,用抽象的写意方式,达到借物喻情、借物喻意的效果,是在传统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再创造。翻看他的同类作品,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化,走进了大雅,闻到了花香,更体味到了温馨。

我最近去他的画室,看见才画好的一幅《雅室赏花读闲书》,一时就被奇特的构图和题意吸引了。一幅斗方,墨和色彩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一,左上角完全留了白。一把老式椅子,只是椅背;一只古香古色的青花瓷罐,一枝梅花正探出头来;重墨铺就的桌子上有不经意摆放的水杯、水果;景深处则是或厨或架的暗影。我竟寻觅不到画中的书,闲书也是该有的啊!我蓦然想到,那书怕是掩在暗影里了,更许是上方的留白,有个读书人刚要挑帘进来。正苦想着,一眼瞥见青花瓷罐是花青勾勒的山水画,坡脊上的亭子间端坐了一人,想必是个读书人。一幅画使人极费猜想,极欲探究,潜移默化中主题就灵动了。更出奇的是作者在留白处用行书题了款,加了三方印,也都自然地融入画中,作品整体看上去就有点儿金石气了。

几十年的磨砺和拼搏,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使呼玉忠步入了收获的金秋。他珍藏的成功作品,每一幅都各有千秋,每一笔都不敷衍、不作庸。呼玉忠对秋天情有独钟,他喜欢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沉甸、秋天的高远。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秋天题意的画就有《金秋》《品赏秋花秋果》《清秋听韵赏花时》《秋红似火》《秋趣图》《醉秋》《秋意正浓》《秋日无语》《秋意》等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他对秋天的感应。哪一天面对了这些画,你一定会从中感悟出作者曾经的艰难跋涉,长久的心血凝聚,窥见到了自然的深奥,生活的斑斓。

我有呼玉忠的一幅画,悬挂于客厅,每日摆脱了纷繁喧嚣后,进家瞄上一眼,心上顿觉清爽抚慰。拥有一幅画,就收住了一份宁静。

天庭饱满的呼玉忠像他的画一样,脸上总是挂着谦和的微笑,不惊不扰。在呼玉忠的画室里挂着一幅书法:“胸怀大度,沉默是金。”那是他做人作画的标尺,是他执着追求的意境,是他在甘为人梯之后又为自己设置的新高度。

艺术简历

呼玉忠:男,笔名彧中,1964年生于河北唐山,祖籍河北大名,别署放怀堂主人。河北省美协会员、中国煤矿美协理事及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现就职于开滦集团公司,开滦画院画家。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师从当地名家张英杰先生。1991年赴黄山写生画院进修,受教于中国美协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吴休先生。作品《秋之旋律》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金秋》《雨后晴秋色亦浓》分别入选2005年、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金色家园》获第六届全国煤矿美术展览三等奖,《清莲》获河北省“反腐倡廉美术书法展”一等奖。

走进名人教学设计 篇4

2、指名三四位学生在收集的名人资料中选取一位作简要介绍。

3、呈现课本中的三位名人的故事《起死回生》、《田忌赛马》、《完璧归赵》,请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和人物品质的关键词句。

4、指名交流所划的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5、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反复品读关键词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评议,了解体会人物特点和品质。

6、说说自己最崇拜课本中的哪一位名人,为什么?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7、练习用各种方法,如:抓关键词句,按照一定顺序,根据提纲复述三篇课文。

8、布置作业:读后随感:

走进名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了解历史的情趣,学习历史名人的优秀品质,提高鉴赏力。学生很羡慕名人。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名人,特别是历史名人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奠基人,是社会灿烂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学识、勇敢、坚毅等优秀品质都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宗旨和学校办学理念开发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知道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成长历程。

2、概述他们的历史贡献,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基于对历史名人生平事迹的了,提高讲述历史名人的兴趣;

2、逐渐加深对历史名人及其贡献的理解,主动参与到搜集、评述人物的学习活动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心体会这些历史名人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独特个性;学习他们的优秀人文精神;

2、增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1秦始皇嬴政——中华帝国的始皇帝 2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3汉武帝刘彻——鼎盛时代的伟大帝王 4魏武帝曹操——文治武功的大政治家 5蜀汉昭烈帝刘备——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 6隋炀帝杨广——毁誉参半的皇帝 7唐太宗李世民——盛世唐朝的创造者 8女皇武则天—中华帝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9唐玄宗李隆基——少年英豪

10宋太祖赵匡胤——佑文抑武的仁义皇帝 11元太祖成吉思汗——震撼世界的草原战神 12明太祖朱元璋——从历史夹缝中钻出的英雄 13明成祖朱棣——永乐盛世的缔造者 14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 15清太宗皇太极——在战争中成长

16清圣祖康熙——中华帝国史上最出色的皇帝 17清世宗雍正——康乾盛世的政治强人

18清高宗乾隆——一艘破烂不堪头等战舰的老船长

四、课程实施

(—)成立教学组织领导机构,加强管理

为了保证《走进名人》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学校的要求,成立学校《走进名人》课程教学领导小组:

组长:王喜泳

副组长:刁丽梅

组员:全体语文历史教师

(二)开设《走进名人》课程

本课程在初一、二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0.5课,主要语文历史教师负责实施。通过对历史名人生平事迹的了解和他们的成长历程的把握,用心体会这些历史名人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独特个性。通过创作成果和反思继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提升人生品位。

(三)组织编写校本教材:针对目前没有统一教材的状况,根据学生需要编写系列教材、保证教学、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开展多种《走进名人》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不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应注重学生对实践

活动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在实施之前,教师必须对活动有周密的设计,但每一个活动都不能根据预定目标进行机械装配,应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的不断生成,要让学生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火花才不断迸发。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本课程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动手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板报、手抄报展览、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2.对学生的评价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图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同时,在一学期结束时,也应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激励嘉奖,每学期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素质教育《走进名人》标兵奖,发给证书。3.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应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

二是学校教学检查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一、课程背景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了解历史的情趣,学习历史名人的优秀品质,提高鉴赏力。学生很羡慕名人。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名人,特别是历史名人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奠基人,是社会灿烂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学识、勇敢、坚毅等优秀品质都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宗旨和学校办学理念开发本课程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篇6

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总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二、重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落脚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中,必须重组师生关系。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如历史教学中,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果简单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必然会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个过程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发了教师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成为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其作用相应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教与学相长”。

三、知识结构的开放是中学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途径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封闭型结构。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长期不变的教科书中的内容,知识的陈旧和老化已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障碍。要构建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每位历史教师随时都要更新知识,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形势急迫,只有不断“充电”,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才能从传承走向创新,从主动探知到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间架起一座桥梁。从新课程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易忽视前后课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看,由于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

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学脱节。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型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对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科技、文学、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在讲到外国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称时,教师如有意识地加上几个英文词汇,比如black people,Industrial 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学生熟悉的词汇,或增加媒体图画形象显现,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历史和英语学习结合在了一起。虽然教师在备课中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却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思考的独立意识。当然,教师在走进新课程时,知识结构的开放仍是有侧重点的,它体现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所谓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在上课时,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脚本”如同演戏样地“教学表演”,于是这些教师难以跨越传统授课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课标中则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相应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实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关键是能否将“各种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会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通过实际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成功的体验。

为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构建和设想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力图打破过去从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开放性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可以是:①写历史小论文 ②制作历史小报 ③制作历史小画报 ④历史小制作等。设想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都将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创新。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考试模式的确定,它符合了新课程的特点,必然会反馈学习方式的改进。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钟祥 篇7

2008年以来, 钟祥紧紧围绕“新型中等城市”建设目标, 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依托, 规划了20平方公里莫愁湖旅游区, 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品牌和理想家园、生态新城。

截止2011年9月, 钟祥建成区绿化总面积达693公顷;绿地率达34.65%, 绿地率增长率为12.1%;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为248.52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83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率为9.7%;新植风景树、行道树8000余棵, 行道树总量达16052棵, 街道绿化覆盖面积149.94公顷, 街道绿化覆盖率达31.97%。

钟祥高度重视滨水绿化建设, 对滨湖、临水的建设用地, 一律留足80~100米的绿化、广场、湿地公园等多样化的滨水空间, 着力在彰显个性中育亮点、提品位、树形象, 形成水系成环、景观成轴、绿化成网的城市空间布局。

让历史走进生活 篇8

我选取的课题是《红军长征》。单从教材而言,这一课的内容不多,但是,我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长征的前因后果。为此,我在课前找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素材,并决定在这些课里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花费了两天时间,反复酝酿课件的设计思路,筛选有关的音像、文字资料,精心制作了一个资料详实、形式多样的课件。我在心里暗暗得意:这堂课,学生一定超喜欢!

终于盼到了上课。学生们看见了我制作的精美课件,一开课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老师,有视频看吗?”“老师,有历史故事吗?”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努力调整了一下亢奋的情绪,开始上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好像根本听不进我说的话,我和他们的思路宛如两条平行线,全然没有了往日的交集与默契。看着他们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一副痴态,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已经深深地陷入了“精美课件”的声音和视频当中,不经意间把我这个老师和我们的课程彻底“遗忘”了。尤其糟糕的是,学生在看课件的过程中忽然对湘江战役中红军的命运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而这一事件在教材中只有寥寥数语,在我的课件中表现得也不够充分,最要命的是我本人对此所知有限……结果,这堂课不仅远远超时,而且连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严重”证实了我这节课的失败。

痛定思痛,我在课后进行了如下反思: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吸引力;没有处理好教材的内容……最要紧的是,我得马上对这节课来一个“大手术”,“拯救”下一个班的学生。我决定,下一个班的教学设计要有一个新的视角、新的设计思路,我必须让生活说话、让地方史说话、让学生说话,我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于是,我大幅度地删减了课件的内容。

走进另一个班级的课堂,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大屏幕上展示课题,营造课前气氛。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题上面之后,我导入了新课:我们班有同学听到过有关红军长征的事情吗?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1:我知道“飞夺泸定桥”。

生2:我知道红军翻雪山、过草地。

生3:我会背诵《七律·长征》。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关于红军长征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红军经过了我们桂林的哪些地方,留下了什么故事呢?

我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我知道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中牺牲了很多人。

我追问:是的,当年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那么,同学们知道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又怎么会经过我们桂林,经过了我们桂林的哪些地方,留下了什么故事吗?

我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学生中又一次掀起了思维的“浪花”,历史开始“照亮”现实。

生4:我听我爷爷说过,我们家乡有红军住过的房子。

生5:我和爸妈一起参加过“重走长征路”活动。

生6:我们家乡有一个老红军爷爷。

……

让历史与生活接轨,历史不仅不再遥远,还因为有了身边的烟火气、人气而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亲切感。在学生热切的议论声中,我把学生引向了课本:我让学生阅读课本,让熟悉电脑的学生走上讲台亲自操作电脑查阅有关的音像资料,让全体学生观看电视剧《长征》中有关“湘江战役”和“遵义会议”的两个小片段;我还向学生展示了红军长征经过桂林的路线图、标语照片和红军经过桂林时留下的几个小故事,并穿插讲述了桂林本地百姓加入红军队伍进行长征的经过,呈现了几个依然健在的桂林老红军的故事……

这些贴近历史史实、贴近现实生活的“讲述”,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长征的前因后果,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长征的伟大和长征精神的内涵,有效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次教学经历告诉我:不依赖课件,让历史“走进”生活,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历史,发现历史课之美。

(责编 白聪敏)

走进历史名人 篇9

《走进历史的画卷》主题班会主持稿

课例名称:“走进历史的画卷”主题班会活动课例 主持人:XXX XXX 指导教师:周欣 班级:五(2)班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2.从一个个的历史故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活动开展方式:小品表演、情景剧、游戏问答 激趣等形式

三、活动准备: 1.查阅有关的资料

2.选两名班会主持人。

四、活动过程:

A: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A:历史的长河,波涛滚滚 B:伟人的故事,细数不清 A:走进历史的画卷 B:走进古人的世界

合:五二班主题班会《走进历史的画卷》现在开始。

A:美妙的音乐让我们回味无穷,火箭队给我们准备了精彩的小品《余音绕梁》大家一起来欣赏吧!勤奋组准备

B:中华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故事数不胜数,瞧,勤奋组给我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历史故事,来听听吧

A:咦,炳子,你在看什么呀?

B:哦,我在看历史故事书呢,这篇《不打不相识》真精彩

A:切,只是看书有什么意思呀,不如看看成功组表演的《不打不相识》的情景剧呢。

B:谢鸣,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多少个朝代吗? A:那还真是记不太清楚了

B:嘿嘿,那荣誉组的《历史朝代歌》你可要好好的听听了

A:身为中国人,你对咱们国家的历史了解多少呢?成功组的问题,可是等待着咱们哟

B:同学们对历史的了解可真多啊,这不,领先组也不甘落后给大家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问题,大家一起来闯关吧!

A:你知道越王勾践当年是怎样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吗?来欣赏加油组带来的历史故事《卧薪尝胆》。

A:领略了中国历史的神奇 B:体会了中国历史的雄伟

走进历史人物朱棣作文及名师评点 篇10

《明史》曾这样记载:“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网友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

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名师点评:

语言欠流畅,表达欠文采,详略不得当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不管怎么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让故事走进历史课堂 篇11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 初中历史

一、历史故事教学的必要性

1.历史故事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大多都是凭着感性的认识去评价,他们对于一个科目到底喜不喜欢往往是看他们的兴趣。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思考。历史故事的开头一般都会有悬念产生,把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吸引进去,再运用完整清晰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记忆。最重要的是一个历史故事的运用往往会给人们留下一些思考和教训,对初中生历史思维的开发和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历史故事迎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则可以用这一特征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

2.历史故事教学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让学生通过过去的事实去获得基本的历史信息,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历史的规律。一般来说,历史教师讲授历史课程,首先就要向学生传播一定的包含了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的历史事实,所以,老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必然会伴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情节性。因此,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是一种比较省事又高效的方法,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 课前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是新课导入的方法之一。尤其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课前导入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为整节历史课提前“热身”,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融入历史学习的状态,沿着一定的脉络将与历史故事相关的史实研究清楚,学生在接受相关的史实时精力充足而集中,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导学故事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繁荣一时的隋朝》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可以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开了一种十分绮丽的花——琼花。隋炀帝听说了它的美丽后,就决定去赏花。于是他动用大量人力,开通了著名的隋朝大运河,并乘豪华龙舟前往。可是琼花讨厌这位暴虐的君主,他来时就自行败落,不让隋炀帝看。然后提出问题“隋炀帝为看琼花专门开通运河的说法对不对?”“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隋朝为什么能完成这样大的工程?”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2.课中穿插故事,突破难点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故事,化解难点和重点;比如讲“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陈胜、吴广起义时的轰轰烈烈;讲“鸿门宴”“四面楚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讲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种种磨难;讲华佗救死扶伤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华佗医术的高明。单纯地讲历史人物学生是不太可能记住的,这个时候教师发挥的作用就是要把“上课”这一严肃的环境,变成一场“故事会”,让历史人物穿插其中,学生听一场故事肯定会比上一堂课更为轻松,在老师和学生都放松的情况下,所讲的历史人物和时间学生就能很好地记忆。

除了可以引用一些历史故事外,也可以针对重难点自创一些小故事。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我改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张大爷居住在宋辽边境上,大儿子在一次对辽作战中牺牲了,由于战乱一家人生活很不安定,日子十分困难。澶渊之盟后,社会安定了,张大爷做起了买卖,用丝绸、布匹换取对方的绵羊,并同二儿子一起办起了一家羊毛服装厂,服装价廉物美,契丹人争相购买,张大爷的腰包鼓了,日子越来越红火……通过这个小故事的编排,学生对澶渊之盟前后宋辽双方的关系,尤其是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景象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难点因此不攻自破。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编成个性化的故事,既有助于难点的突破,又培养了学生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3.课后交流故事,引发思考

在一堂历史课结束以后,历史老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指定人物,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教学方法准备一个历史故事,然后在下次上课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历史学习中多一分主动,多一分兴趣。如在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这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课后把自己最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中的故事整理成文,下次上课时在班级中交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学生之间交流,了解四大名著思想主题及艺术表现形式。问题如下:①你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书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人?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②说一说《水浒传》中的好汉?你喜欢书中哪些好汉?为什么?③《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作者创造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针对问题交流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明清四大小说的内容,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用意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文本 篇12

历史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现行教科书在编写时, 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 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 采用问题式的编写,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与文本对话

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标准, 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若是能巧妙的将文本问题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 从而真正的走进文本, 也会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具体做法如下:

1. 以图片、资料展示来创设直观性情境

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和资料,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在导学“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欧元、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图片以及有关资料, 通过图片展示, 让学生对区域经济组织有一个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促进他们思考这些区域组织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演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刺激学生走进文本。

2. 以多媒体来呈现动态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知历史。如在教学“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一课时, 可以播放《大别山》的相关镜头, 从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话语中, 感受到他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革命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走进文本进一步了解。

3. 以音乐来创设联想情景

教学时还可以通过音乐, 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如在导学“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这一课时, 通过暴风影音播放歌曲《东方红》,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激发学生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以及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 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去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4. 通过讲故事来创设联想情景

讲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给学生一个遐想空间,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 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罗斯福的父亲在他少年的时候, 为了培养罗斯福的自信心, 每天天还没亮, 就替罗斯福提水浇树, 最后罗斯福所浇的树长的最高, 为他以后树立了信心, 成为美国的第三十二届总统。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去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二、设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1. 课前, 导读问题要有伸缩性, 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进行探究, 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 整体感知文本。在这个环节中, 适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预习, 自主选择一些开放是题目, 先自行展开探究, 这样, 学生就很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可以带着期待步入课堂。

2. 课中, 教师要“三定”, 使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课前的预习, 学生对文本已有初步的了解。于是在上课时, 就给学生“规定时间”、“规定问题”、“规定内容”, 要求学生把每一节的内容归纳概括出来。首先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自己读, 然后小组讨论, 把再读文本以后产生的感悟和思考、体验和想法与各组成员交流, 最后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展示。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也很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其次是通过文本中的的思考题、生成单上的问题在走进文本。让学生再次感受文本的内涵。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更深、更明了。再次在归纳总结时在走进文本, 你对问题的概括总结就会有更深的提高, 提升的意义更高、更完整。

3. 课后, 回顾文本, 总结反思, 让学生畅谈生活感悟。

就学习而言, 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 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感悟是时刻伴随人的认识的一种生活形式, 正是这些决定了有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的学生个体, 对于文本, 对于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小段文字,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文本, 引导学生畅谈文本感悟, 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更深切的感悟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 “教”都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

三、走进文本, 必须遵循读书“六字诀”

读书“六字诀”:即查、划、写、记、练、思。要求查着工具读, 划着重点读, 写着感想读, 记 (背) 着内容读, 练着习题读, 思着问题读, 如此才能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走进历史名人 篇13

春水!又是一年了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可以再照个影儿么? 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 “我的朋友!我从来没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二十

山头独立

宇宙便一个人占有了么?

三三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四三

春何曾说话呢? 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 已这般的 温柔了世界了!

六二

我要挽那“过去”的年光 但时间的经纬里

已织上了“现在”的丝了!六五

只是一颗孤星罢了!在无边的黑暗里 已写尽了宇宙的寂寞。

七一

当我浮云般 自来自去的时候 真觉得宇宙太寂寞了!

七六

寂寞增加郁闷 忙碌铲除烦恼—— 我的朋友!

快乐在不停的工作里!

八二

我的朋友

不要让春风欺哄了你 花色原不如花香啊!

八七

青年人!只是回顾么?

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九零

聪明人!在这漠漠的世上 只能提着“自信”的灯儿 进行在黑暗里。

一零二

我的问题—— 我的心

在光明中沉默不答。我的梦

却在黑暗里替我解明了!

一一二

浪花愈大 凝立的磐石 在沉默的持守里

快乐也愈大了。

一三四

命运如同海风—— 吹着青春的舟 飘摇的 曲折的

渡过了时间的海。

一三七

沉默着罢!在这无穷的世界上 弱小的我 原只当微笑 不应放言。

一七四

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5 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

《繁星》节选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五

黑暗

怎么的描写呢? 心灵的深深处 宇宙的深深处 灿烂光中的休息处。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一一

无限的神秘 何处寻它? 微笑之后 言语之前

便是无限的神秘了。

一六

青年人呵!为了后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一九

我的心 孤舟似的

穿过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

二零

幸福的花枝 在命运的神手里 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

二六

高峻的山颠 深阔的海上—— 是冰冷的心

是热烈的泪 可怜微小的人呵!

三零

光阴难道就这般的过去么?除却缥缈的思想之外 一事无成!

四二

云彩在天空中 人在地面上—— 思想被事实禁锢住 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

四八

弱小的草呵!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四九

零星的诗句

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 然而它们是光明闪烁的 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里。五一

常人的批评和断定,好象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着月明。

五三

我的心呵!觉醒着

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

五四

我的朋友!

起来罢 晨光来了

要洗你的隔夜的灵魂。

六三

指点我罢 我的朋友!我是横海的燕子 要寻觅隔水的窝巢。

六九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七七

小磐石呵

坚固些罢

准备着前后相催的波浪。

八四

寂寞呵!多少心灵的舟 在你的软光中浮泛。

九零

坐久了 推窗看海罢!将无边的感慨 都付与天际微波。

九七

是真的么? 人的心只是一个琴匣 不住的唱着反复的音调!

九八

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一零三

时间!现在的我 太对不住你了么? 然而我所抛撇的是暂时的我所寻求的是永远的。

一零七

我的朋友!珍重些罢

不要把心灵中的珠儿 抛在难起波澜的大海里。

一零八

心是冷的 泪是热的: 心——凝固了世界 泪——温柔了世界。一零九

漫天的思想 收合起来罢!你的中心点 你的结晶 要作我的南针。

一一四

“家”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烦闷——忧愁 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一三一

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 那一朵花没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一三七

聪明人

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她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分却你眼底春光。

一四五

心弦呵!弹起来来罢—— 让记忆的女神 合着你调儿跳舞。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 16 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上一篇:思想品德辅导计划下一篇:数学寒假作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