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因素

2024-07-14

偶然性因素(共10篇)

偶然性因素 篇1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必然性要求,推动了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科研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必然性因素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是高职教育管理人员对高职教育缺乏科学认识———高职教育科研基础薄弱,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科学研究,以改变现状、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加强自身科研发展提出了必然性要求,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全局中,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06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93万人,在校生达到796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到1亿5千万人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1]

(二)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困惑。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理念不明确、学生培养模式及专业设置重复等,特别是在中国政府对教育事业放权的过程中,中国的高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如何进行合理定位、形成职教特色及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面临诸多困惑。

二、思想是改革发展的先导

(一)已有的职教思想是高职教育发展力量的源泉。

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思想及教学管理经验,对于我们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不容忽视的是,一定要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职办学经验。[2]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阶段,各个院校只有不断研究高职人才的培养规律,形成本校独特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新职教思想想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更新的需要。

研究已有的职教思想也正是为了创新职教思想。只有创新了职业教育思想才能够使学校准确定位,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高职院校内部各个院系、处室需要积极申请科研课题,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才能够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使本校发展成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高职院校。

三、本校管理决策质量的提高

(一)科学管理决策的形成需要科研的支撑。

学校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决策,高质量的决策只能来自于科学研究之中。科学管理决策的载体以学校通知、规章制度及本校发展战略规划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决策的形成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校领导的教育教学理念、社会经济形势、区域经济状况、本校师资水平及学生素质等。要想最后形成科学的管理决策,需要学校自身进行大量的、透彻的研究,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例如战略规划的制定就需要我们把握学校所处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学校自身优势与劣势,提出战略指导思想,确定战略目标,抓住战略重点,研究战略措施及规划战略阶段等。[3]科学研究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支撑力度越大,领导者接受能力越强,对学校的发展支持力度也就越大。

(二)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及决策的执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统一思想,变被动管理为自觉管理。

全体教职员工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学校工作效能。决策的执行要求下级单位、个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上级单位制定的通知、命令、规划及策略等,但是学校是一个松散耦合单位,不可能单纯地靠具有强迫性质的命令来推行管理决策,而是需要广大教职员工提高领会执行学校决策的意识,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管理与改革的目的,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各个院系、科室教职员工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展与交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对学校各项政策的理解,提高学校各项决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达到目的或完成工作目标。这样高职院校的管理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就能够增强教职员工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效能。

2. 有利于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

科研课题的申请可以培养和锻炼一大批人才,可以提高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的职教理念,提升我们的职业教育水平。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任课教师自身职教理论、知识技能水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师资水平不高,高职教育除了缺乏高技能型师资外,高职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理念是另一个突出问题。

四、高职教育科研成果为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提供直接指导或科学依据

已有的研究成果是针对本校的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与升华,同时也是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科学指导依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科学定位、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依据。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定位准确,特色鲜明。高职校的定位不只是学校的管理层来作出决定的,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高职院校进行科学定位及决策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教育科研从宏观层面了解国家或地方高职教育的方针策略,作为本校科学定位、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例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就依托成都市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地方经济政策定位为:“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为主,打造成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其次,为学校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粗放型经济向内涵式经济发展阶段,这也要求我们职业院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就要求学校制定的发展战略要考虑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国民经济走向,掌握国家和地方高职教育的大政方针策略,准确定位本校,确定本校发展战略。这样既避免专业的重复设置,又发挥出自己优势专业的社会竞争力,提高了本校的社会声誉。

(二)为专业改革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在专业建设方面职业学校就不宜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及

认识新变化,提高高校办公室人员的政务能力

辛贵梅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泉州

摘要:高校办公室是高校的综合办事机构,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中枢,它的职能除了“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传统概念以外,现在几乎涉及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执行、监督、检查、反馈等各个方面。只有从整体上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使其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能确保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高校办公室工作职能的新变化,认为应从政务能力和人力资源能力两方面加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培养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竞争能力。

关键词:高校办公室职能转变政务能力人力资源能力

高校办公室是高校的综合办事机构,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中枢,它的职能除了“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传统概念以外,现在几乎涉及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执行、监督、检查、反馈等各个方面。只有从整体上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使其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能确保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一、办公室工作职能的转变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学校在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被动办理事务到主动参与管理服务、强化政务服务、做好协调综合工作。从以往局限于事务性办文办事、礼宾接待、协助保障等常规性工作,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参与出谋献策,发挥着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是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化、程序化管理。将被动应付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转换成强化工作计划性,基本实现了办

课程设置,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点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例如,在师资引进上,因为职校学生知识水平薄弱,但动手能力强,我们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就应注意引进技能型人才师资,而不是单纯引进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

(三)为科学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对学校自身各个院系、工作部门自身的科学研究,就能够总结出一套本校在高职教育方面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形成制度,并贯彻执行下去,融入校园文化,形成高职特色教育管理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五、高职院校为广大教师在职教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方面提供了先天条件

在历史悠久的普通教育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4]因此现代高职教育研究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即没有人能够很好地把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研究职业教育思想的专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他们单纯地研究职业教育理论,缺乏高职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我们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往往是作出了很有创新特色的实际工作,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但是由于缺乏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意识或自身科研能力有限,这些创新工作没有升华到理论高度。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研究必须与高职发展实践相结合。例

公自动化,由参与主导型向参谋主导型转变。

三是从单纯的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督促检查、综合处理信息。由以往的应付思维定势转变为强调超前预见,立足于尽可能地超前思考、超前预测和把握,以增强信息的实效性。同时加强督查,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周密的组织和协调达到高效的管理目标。

二、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

办公室职能的转变给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在处理事务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必须想在先,谋在前,做到领导未谋有所思,领导未问有所行;紧紧围绕学校各项工作和领导所思所想所求,深入调查研究,超前思考运筹,正确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反馈情况。因此,要全面加强办公室人员的能力建设,实现新形势下高校办公室人员在政务服务和事务服务上的创新。

(一)政务能力

1. 把握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统一。

要紧紧抓住领导的关注点,着力采集和提供与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关系密切的信息,并力求准确,强调时效,紧紧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广泛收集、综合兄弟院校先进的工作思路和作法,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归纳,提出针对性、前瞻性较强的建设性思路,及时提供给校领导参考。

2. 把握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

在传统管理思想下,办公室工作人员忙于应付事务,疲于奔命,思维方式过于封闭保守。在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要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通过制订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办事程序,强化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使各项工作管理规范化。

3. 把握综合协调与把握全局的统一。

综合协调作用贯穿于高校办公室工作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全局意识,从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去思考、筹划、安

如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方案研究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组织发展,对职业教育人员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即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工作过程和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5]身处研究型大学的从事职教研究的教授只能是更多的从经验、思辩的角度去研究职业教育问题,很少能够亲身、长时间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实践或体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迁。因此,如果我们高职教育管理人员增强高职科研意识、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不但有利于本校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我国高职教育科研力量,创新高职教育前沿理论。

参考文献

[1]黄尧.中国职业教育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新思路[DB/OL].在天津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的]讲.2007.9.11.http://www.cvae.org.cn/detail.cfm?ID=420&menuID=92.

[2]赵庆典等.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教出版社,2008.1.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偶然性因素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综合化 必然性 关键因素

在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也应结合新的形势,注重学科的综合化。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加强历史教学的综合性,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历史学科综合化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且是各学科整合和知识创新的必然要求。目前,科学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传统教学中各学科孤立的状态将得到改善。

鉴于此,初中历史课程势必走向综合,这也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问题分析和探究能力的必然要求。历史学科的内容涉及文学、哲学和地理等学科,所以构建综合性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重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原因。

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综合化的关键因素

1.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结合与渗透

众所周知,文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古典文学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一点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古代诗歌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诗人经常通过诗歌来吟咏王朝的更替、兴衰与世事的变迁。如杜甫的诗歌表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语文课文中的《木兰诗》表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段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2.加强历史与政治之间的联系

历史与政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史料、现象都需要用政治原理来解读,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应重视与政治的结合。如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更包含了政治因素,秦孝公要加强自己的权力,使国家富强起来,就不得不推行新政。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渗透政治方面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演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加强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的,所以历史与地理这两个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历史教学中隐藏的地理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教学《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中,诺曼底登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英吉利海峡的气候条件,如盟军为什么选择在诺曼底登陆而不选择其他地方?是否受到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英吉利海峡的气候条件如何?通过联系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登陆的困难和意义。

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学还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某一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找出其与当代社会中的相似之处,进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历史上的改革时,教师可以与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历史与现实改革的异同点。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与其他学科紧密配合,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历史事件、影响和意义等,这符合历史教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初中历史课堂的综合化体现在历史教学与语文、政治和地理等学科的交叉方面,也体现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琳琳.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科综合化[J].东方教育,2011,(4).

[2]袁小龙.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综合化[J].中小学教育,2012,(9).

[3]王龙,张金国.浅谈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教学[J].教学管理,2013,(11).

偶然性因素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过去1年内有过插入性口交或肛交同性性行为的男性。

1.2 方法

在国家MSM哨点监测统一问卷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和征求专家意见,在MSM中开展预调查等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同性固定性行为、同性商业性行为、同性偶然性行为发生情况、安全套使用情况、艾滋病知识知晓等。按照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通过滚雪球法、场所招募、艾滋病自愿咨询门诊、“刘姐在线”网站发布信息等方式进行调查者招募,强调可以不参加调查,如参加则一定要提供真实情况及联系方式。接受调查的对象均可以免费获得MSM专用安全套及润滑液各1盒。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信息

400例MSM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66岁,中位数为27岁(25%分位数为23岁75%分位数为33岁);未婚占68.75%(275例),在婚占30.0%(120例),离异或丧偶占1.25%(5例);本市户籍占80.5%(322例),外省市户籍占19.5%(78例);本市居住时间不满3个月的7.8%(31例),满3个月不足6个月的4.0%(16例),满6个月不足1年的占5.5%(22例),满1年不足2年的占9.0%(36例),2年及以上的占73.8%(295例);小学2.5%(10例)、初中13.3%(53例),高中及中专31.0%(124例),大专及以上53.3%(213例)。

2.2 男男性行为情况

68.0%(272例)的被调查者有3个月以上的同性固定性伴,其中与同一个同性固定性伴生活最长的时间为15 a,中位数为1 a(25%分位数为7个月,75%分位数为2 a)。63.5%(254例)的被调查者在最近6个月与同性偶然(非商业)性伴发生过性行为,其中7.09%(18/254)从未使用安全套,53.15%(135/254)每次均全程使用安全套;最近一次肛交时47.64%(121/254)使用安全套。在最近6个月,7.0%(28例)与同性发生过卖性行为,其中42.86%(12/28)使用安全套;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29.29%(11/28)使用安全套。

2.3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MSM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为84.25%。其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的知晓率为94%,对只与1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的知晓率为89.50%。

2.4 MSM发生同性偶然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在婚、没有固定同性性伴以及发生商业同性性行为的MSM,更加倾向于与同性偶然性伴发生肛交性行为,见表1。

以是否发生同性偶然性行为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年龄组、婚姻状况、是否有固定性伴以及是否有商业同性性行为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婚(OR=2.091,95%可信区间:1.284~3.404)、没有同性固定性伴(OR=0.597,95%可信区间:0.375-0.951)和发生商业同性性行为(OR=16.474,95%可信区间:2.2~123.36)更倾向于发生同性偶然性行为,见表2。

注:MSM—男男性行为人群。

注:MSM—男男性行为人群。

2.5 MSM发生同性偶然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安全套使用比例有差异(χ2=4.764,P<0.05),而年龄、文化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拥有固定性伴以及发生商业同性性行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MSM—男男性行为人群。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3.5%MSM曾经与偶然同性性伴发生过性行为,高于长沙市2012年调查得出的56.1%的被调查者无固定性伴侣[1],低于绵阳市2012年调查得出的83.7%的被调查者有偶然性行为[2],安全套使用率仅为53.15%,高于重庆市2011年调查得出的36.4%的安全套使用率[3],低于玉溪市2013年调查得出的77.3%安全套使用率[4]。说明石家庄市MSM存在偶然同性性行为,并且安全套使用率不高。

有文献报道,MSM性行为关系不牢固,有约50%的MSM在最近3个月有2个及以上的性伴[5,6,7],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MSM人群艾滋病的流行及干预工作的实施,MSM在追求身体生理满足的同时,也逐渐寻求情感的满足,寻找固定性伴成为一种新的追求,同时,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拥有同性固定性伴将会降低发生偶然性同性性行为的概率,王毅等[8]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这是由于拥有固定性伴能够从道德上彼此进行约束,从身体上互相忠实,从而减少了“出轨”的概率。但是,仅有68.0%的MSM有3个月以上的同性固定性伴,其中与同一名同性固定性伴维持时间最长的是15 a,大部分为7个月到2 a,相对于男女婚姻关系来说,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使得更多的MSM拥有维持时间更长的固定性伴,以减少偶然性行为的发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中国,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大部分MSM会选择婚姻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性取向,但是婚姻并不会改变其同性性行为,同时由于有了婚姻的存在,拥有一个固定的同性性伴变得更加困难,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婚的MSM更倾向于寻找偶然性同性性伴,并且安全套的使用率也更低,这与Miniaga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婚的MSM发生高危同性性行为的概率会更大,因此感染HIV的概率会更高。同时,在发生婚内性行为时由于无法向配偶解释安全套的使用原因,这种高危行为也容易导致配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HIV,甚至引起母婴传播[10]。

最近6个月,有过卖性行为的MSM与非商业偶然性伴发生同性性行为的概率较大,与该部分人群被道德约束较弱,屈服于金钱的诱惑,更加追求生理上的满足有关,Dufour等[11]的研究也表明有商业性行为的MSM更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此部分人群同性性伴不固定且数量较多,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艾滋病知识是否知晓并不是发生偶然同性性行为发生和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出现知识行为相脱离的现象,如何在今后的宣传干预工作中使知识的增长促进行为的转变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刘艳,杨国莉,龚华宇,等.MSM人群中HIV感染者歧视感与心理状况及性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6):51-55.

[2]王毅,李六林,樊静,等.MSM同性偶然性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33-36.

[3]李春梅,贾玉江,刘建波,等.男男性行为人群无保护肛交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3):351-352.

[4]付金翠,李世福,刘小春,等.2010—2013年玉溪市男男性接触者HIV感染及相关危险行为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3):4370-4374.

[5]符学师.男男性行为人群行为特征的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13):2123-2124.

[6]谢妮,谭京广,孙振球,等.深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相关高危行为干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669-671.

[7]罗红兵,梅静远,宋丽军,等.云南省2010年13州(市)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综合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7):706-709.

[8]王毅,李刘林,张光贵,等.男男性行为者同性固定性伴侣及维持时间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72-80.

[9]MIMIAGA MJ,BIELLO KB,SIVASUBRAMANIAN M,et al.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for HIV sexual risk among India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AIDS Care,2013,25(9):1109-1113.

[10]晏瑞林,黄竹林,单飞,等.某市MSM异性性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0):759-762.

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等 篇4

俄国在1860年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化解俄国社会业已存在的矛盾。俄国的农民不仅要面对农奴主,还要遭受资本家的再次盘剥,因此俄国农民的面临双重的压迫,其对现状是极为不满的,改变现状符合农民的根本要求。这样便为农工联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些仅能保证会在俄国爆发革命,但是不能讲他会在1917年发生,很显然他又和一战有着密切地联系,一战使本业已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更激化,使俄国的革命提前到来。1913年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政权没有解决俄国社会的矛盾,反而加剧了这些矛盾。列宁抓住机会提出了《四月提纲》,号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至此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便是难以避免的了。

唐代男子有穿女装的爱好

■来源:春秋中文社区 作者:小月变变

人们都知道,唐朝的男子大多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但有所不知的是,唐代的须眉男儿除了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外,他们对姿容的注意亦不在女子之下,才修炼得那般俊美飘逸。 “妇人为丈夫之相,丈夫为妇人之饰”是很平常之事。

在唐代,男子是有点臭美有点闷骚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唐代的男子对姿容的注意,实比其他朝代更甚。不仅穿女装,还用面脂,涂口脂等女性常用的化妆用品粉饰头面。唐代美容技术虽不如现代社会这般发达,但已出现多种用料复杂、制作考究的护肤美容化妆品,连唐代皇帝也在用。唐朝有一位叫卫玠的男子,姿容秀美,是位美男子。他不满足于唐朝现有的化妆品,自制了一种“化玉膏”洗脸,还把芹菜捣成泥,敷在脸上做面膜。每次洗澡后,都让婢女用金盘子托着头发给他梳头。更有甚者,唐代的男子把对姿容的注意上升到了礼节上。比如见客时,大多唐代男子都会穿香熏衣。若不穿戴香熏衣的话,则被视为无礼。

宋朝的GDP

■来源:搜狐 作者:中国球圣

美国纽约时报称,在遥远的11世纪,东方曾经有一个国家,它几乎占有了整个世界的财富,它所爆发的商业革命比西方早500年。宋朝以占当时世界80%的GDP而成为人类历史上占世界GDP比例最大的国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为钱发过愁的朝代,百姓的生活和人口的增长也达到了古代的最好水平。

一个国土并不大的宋王朝似乎有用不完的钱,庞大的收入从何而来?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真正重视商业,重视外贸的朝代,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把赵宋王朝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极度繁荣的商业让宋朝的经济飞速发展,如果再让宋朝统治一两百年,中国很有可能进入资本主义。

留发不留头并非始于清朝

■来源:铁血社区 作者:xiaoqingwang

满族人入主中原之初,厉行汉人剃发政策,不是刀飞发落,就是刀飞头落。但人们鲜知,宋金时代的女真族也曾实行过对汉人的剃发政策。

南宋人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八记:建炎三年九月,“金元帅府禁人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这条材料说明,剃发令在南宋高宗年间亦即金太宗年间,在北中国就下达实施了。“不如式者杀之”,就是留发不留头。

浅谈水彩画的“偶然性” 篇5

水彩画不同与其他画种, 是以水作为媒介来调和作画的。“水无常形”这个特点决定了水彩画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偶然性”。面对这些“偶然性”的视觉元素就需要艺术家进行合理选择和重新组构, 尽可能将能给画面带来视觉效果的视觉元素保留下来。在当代水彩画创作中有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偶然性”, 怎样把水彩画的“偶然性”主观能动地运用到水彩画创作中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偶然性”是艺术创作中经常出现的, 由于水彩画材料的特殊“偶然性”出现机率更高, 我们应该系统的研究这些“偶然性”, 并把它们应用到水彩画的创作中去, 这些“偶然性”所产生的“偶然效果”除了是灵感的源泉、对艺术创作提供了契机以外, 更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 导致视觉语言的拓展, 以至于对个人艺术风格的完善或演变起到促进作用。国内现在还没有对水彩画的“偶然性”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仅是某些文章中提到, 并没有展开广泛的讨论。现在迫切需要从事水彩画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拿出一部分精力, 对水彩画的“偶然性”进行记录、整理、归纳和研究, 使那些看似偶然但很有价值的因素成为水彩画创作的有效方法, 并且把它们融进水彩画创作的现有方法中去。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对水彩画的“偶然性”进行研究、实验的良性机制, 进而带动其它画种对“偶然性”的关注和研究。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偶然性支配着的, 但是在表面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 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 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是从抽象的意义上进行概括。即“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辨证统一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自己, 但这是抽象的一般性。就水彩画的“偶然性”而言, 还应该对其做具体研究, 研究水彩画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相互关系。哲学强调科学研究的任务是从“偶然性”现象中揭露出事物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规律。那么研究水彩画的“偶然性”除了要研究其表现形式、特点、艺术价值外, 更应该去发现背后隐藏着的“必然性”规律。我们在研究和运用水彩画的“偶然性”时不能将其推向一个极端, 不能只片面的强调“偶然性”而完全忽视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和设计安排。“偶然性”只是水彩画的一个部分, 艺术家主观的把握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如果完全对“偶然性”听之任之, 创作也难以获得最终的成功。另一个方面“偶然性”所产生的“偶然效果”尽管具有天成的审美情趣, 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同艺术家的艺术修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想象力贫乏、艺术观念陈旧、不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来说, “偶然性”是不会常常光顾他的, 有时即使出现了“偶然性”也不能及时把握。另外合理运用“偶然性”与艺术家对艺术的基本语言、基本技巧的了解和掌握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于那些缺乏基础训练, 没有过硬基本功的人, 也很难期待作品中出现“偶然性”, 就更谈不上怎样把“偶然性”应用于水彩画创作中去了。总之, 我们既要重视水彩画的“偶然性”, 又要防止被那些“偶然性”牵着鼻子走, 要做到有效地选择和把握这些“偶然性”。

在艺术创作中, 艺术直觉最初往往是以偶然的形式出来, 偶然的行为和方式能反映出精神领域中本质的感知, 但它却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艺术直觉作为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 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 艺术家的审美取向更是逐渐完善的。人的生活是有延续性的, 而这种延续性恰好也是形成审美共性的一种因素, 所以说艺术直觉、审美取向是长期的历史积淀。除了上面谈到的因素外, 还经过长期生活实践, 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形象的积累。如果说水彩画创作中偶然出现的视觉元素使艺术家受到诱发, 或者某种视觉元素符合美的理想打动了艺术家, 而产生审美感受, 激发起创作的欲望, 到不如说是偶然出现的视觉元素与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相吻合, 从而引发了艺术家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偶然性”对艺术家表现语言拓展、创作观念确立、艺术思维转变所起的种种作用看似偶然, 实则反映了艺术创作的必然。

艺术创作应是于对文化变革的深刻思考, 水彩画作为意识传承的载体, 也正是这种思考的现实呈现和表述方式之一。在当代水彩画创作中, 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一种无畏的探索精神, 但重要的是, 无论是艺术方式的创新, 还是水彩画语言的个性化, 无论是自我创作意识的升华, 还是对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 其本质仍然是突现这种思考的当代性和深刻性, 因此水彩画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彩画的“偶然性”作为水彩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刺激艺术家的创作欲望, 以至于促使艺术风格的完善或演变。如果能够把这些“偶然性”有效的应用于水彩画的创作中去, 那么水彩画艺术的未来将更加绚丽多彩。

摘要:水彩画与其他画种不同, 它作画的媒介是水。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画面上呈现出来明快, 轻柔和流动的特点, 表现手法上又极为概括和单纯, 形成有别其他画种的独特魅力。但是水彩画作为绘画艺术的形式之一, 还是有着和其他画种相似的艺术规律。“偶然性”在艺术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水彩画由于材料特殊, “偶然性”出现的机率更大。本文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论述了“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对水彩画的“偶然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来解决如何把“偶然性”运用到水彩画创作中去的问题。

偶然性因素 篇6

关键词:幸福,德性,运气,亚里士多德

每一事物都要实现它自身所固有的目的, 而人的本性中就有一种驱使其积极作为从而实现其存在的力量, 也就是“隐德来希”①。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存在形式, 不仅要实现自己的存在, 而且要使自己过得好, 也就是要追求幸福。对幸福的讨论体现了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对人的关怀, 也是贯穿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至善, 是人的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本文认为, 从现代社会角度来看, 虽然对幸福的定位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究其最终目的, 无非是人们能够各自利用拥有的能力去创造美好快乐的生活, 而人的各种能力的获得和应用却是无法自给自足的, 甚至还会受到各种运气的影响。玛莎•纳斯鲍姆就曾说过:“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件不仅可能影响我们的幸福、成功或者满足, 甚至也可能影响我们生活中核心的伦理要素”。可以说, 幸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气。

一、作为一种实现活动, 幸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们可以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 但对于什么是幸福, 在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则有不同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将之分为三大类:一般人认为幸福就是过一种快慰享受的生活, 诸如吃、喝、玩、乐, 亚里士多德将之斥为动物的生活;少数有品位和爱活动的人认为幸福是由荣誉带来的, 因为荣誉是政治生活的目的, 因而追求到荣誉才会有幸福。为此, 他说, 荣誉并不是完善的, 而是他人因称赞我们的德行所赠予的。这样看来, 重点似乎就成了赠予的而非收受的, 他人的鉴赏力就是高于我们的德行了。但是称道德行、优异固然好, 倘若人优异的才华不能够得到施展, 那么有也就等同于没有, 所以他认为人的幸福一定是与德行的实践有关的。另外还有第三类人, 他们认为幸福即沉思, 只有沉思的生命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之境。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幸福层次的递升:享乐——荣誉——沉思。

“每种技艺与研究, 同样地, 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 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善”指代某种善的事物, 并在类比的意义上为善, 而非因为其有了柏拉图所谓的善的理念。这里的善并非与恶对立, 而是指功能发挥得好, 如:在医术中“善”是健康, 在建筑术中“善”是一所房屋。当然, 至善是某种完满的东西, 尽管不是所有目的都是完满的。所谓最终级的目的必须是完满自足的, 以其自身为目的, 所以, 他说:“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获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 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但是, 说幸福即至善似乎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因此, 亚里士多德又提出, 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内心体验, 幸福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 在其实现过程中需要很多外在条件, 因为“德性的实践需要许多外在的东西, 而且越高尚 (高贵) 、越完美的实践需要的外在的东西就越多”, 而这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运气的影响, 因此, 幸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二、外在善与运气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善的事物可以被分成三类: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②而幸福是需要外在的善的, “因为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 (高贵) 的事。许多高尚 (高贵) 的活动都需要有朋友、财富或权力这些手段。还有些东西, 如高贵出身、可爱的子女和健美, 缺少了它们, 福祉就会暗淡无光”。一个出身低贱、无儿无女的人谈不上幸福, 而一个有坏儿女或虽有过可爱儿女却又失去了的人更谈不上幸福。这里就可以看出, 亚里士多德将朋友、财富、权力、高贵出身、可爱的子女和健美等都看作是获取幸福的外在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些外在条件呢?对此, 他明确指出, 幸福要靠外在运气来补充。一个人的出身如何自身是无法左右的, 取决于运气, 但他或她所拥有和掌控的物质财富、权力等是与其出身密切相关的, 甚至可爱的儿女和健美也都是个人无法确保的, 因为世事无常,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 无人可以预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当然,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运气并非是获得外在善的全部因素, 如果将外在善的获得全都灌注在一种不确定的运气上, 未免有失偏颇。因为一个具有节制德性的人会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身体, 一个具有友爱德性的人更易于获得友情, 更甚者, 在对待厄运的方式和态度上, 有德性的人和无德性的人也往往不同, 一个真正有智慧和有德性的人会用他所认为的最恰当的方式来对待运气的各种变化。这样看来, 外在善对有德性的人的影响比无德性的人似乎要小一点, 有德者比无德者更能顺应环境的变化。

那么, 德性的获得是否也要依靠运气呢?前文已经论证了外在善部分来源于运气, 部分可以经由德性获得。假如德性本身就依赖于运气, 那么幸福最终也要依靠运气而获得了。

三、德性与运气

德性有两个要素, 即选择与实践。亚里士多德说:“虽然与公正的或节制的人的同样的行为被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 一个人被称为公正的人或节制的人, 却不是仅仅因为做了这样的行为, 而是因为他像公正的人或节制的人那样地做了这样的行为。所以的确可以说, 在行为上公正便成为公正的人, 在行为上节制便成为节制的人。”但对于有些德性而言, 要做出具有这些德性的事情并不简单, 因为德性的实践需要许多外在的东西, 如:慷慨之人依靠钱财才能行慷慨之事, 公正之人依靠钱财才能回报他人。由此可以看出, 缺少一些外在条件, 我们就无法获得某些德性, 而这些外在条件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气。因此, 即便我们想行德性之事, 也可能会因为运气不好而无法拥有某些德性。

有人认为大多数德性都是能同时选择并实践的, 上面所谓依靠外在条件获得的德性只是众多德性中的一小部分, 而对于大多数德性我们是可以不依赖运气就可以获得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虽然是我们自身选择去做有德性的事, 但这个选择意愿似乎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而是通过习惯养成的, 某些事情做得多了自然就会演变成习惯, 而习惯一旦内化于心就成了某种品性。正是因为在具体实践情境中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和所形成的习惯不同, 所以一些人会成为勇敢的人, 另一些人则成为懦夫, 习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 我们应从小就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有助于我们德性的培养。但是, 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是由外部环境塑造而成的, 并非是儿童自己决定的, 因此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法律, 强调立法者要通过好的法律来促使公民养成好习惯从而都变成好公民。因此, 一方面, 一个人要想获得德性, 就必须首先拥有良好的习惯, 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 一个人能否出生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又是需要运气的。从而一个人能否获得德性也要依赖于运气。

总之, 不论是那些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小部分德性的获得还是另外大多数德性的获得都依赖于运气。即便一个人有好的运气, 出生在良好的环境中, 接受到好的教育并养成了好的习惯, 然而一旦厄运来临, 在其生活缺乏必要的外在条件的情况下依然还是可能失去自己的德性的。

四、幸福与运气

既然获得幸福的外在条件和德性本身都依赖运气,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幸福的获得也要依靠运气。但亚里士多德又说幸福是经由学习实现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且是与其具有的德性、实践智慧以及依此行事的能力相配享的。只有依靠个人努力去追寻幸福, 我们的生活才值得过;反之, 取决于运气就是不值得过的, 只有这样, 那些未丧失德性的人才能够通过不断努力或学习获得幸福, 幸福也因此才能为人们广泛享有。

不凭借个人努力培养德性, 只寄托于运气是不可能求得幸福的, 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自求多福”吧!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论及运气、应得与正义的关系时也提出, 正义的制度应该抵消各种运气的影响,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不公正的情况, 他甚至认为因自然天赋而享有的地位都是不应得的, “因为从一种道德的观点看, 自然天赋的最初资质和早期生活中发展和教养的偶然性是任意的”。即使就努力而言, 罗尔斯也认为要受到其天赋、才能、技艺和可供选择的对象的影响。

那么人死之后还有幸福吗?幸福与人的灵魂不灭之间是否有关呢?对此, 他指出, 幸福是其在世的境遇, 与后世无关。无论人怎样有福, 都无法保证后人同样有福, 后人的福乐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具体情况, 也就是“运气”。他不愿把运气作为幸福的来源, 在这里却又把运气带了回来。不仅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人生悲剧画面, 如古希腊悲剧。现实世界中, 我们也能切身体会到运气的重要性和幸福的偶然性, 特别是在面对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时, 运气往往变得很重要, “重大的有利事件会使生命更加幸福, 而重大频繁的厄运则可能由于所带来的痛苦和对于活动造成的障碍而毁灭幸福”, 玛莎•纳斯鲍姆也说过:“运气对好的生活有一个严肃的影响, 好的生活是脆弱的, 可以因为灾难而被打断。”在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中, 家园刹那间坍塌, 无数人生离死别, 幸福瞬间破灭, 面对这种种灾害, 人的幸福显得是如此不堪一击!

因此, 幸福与运气至少在三个方面有重要关联:

第一, 好运气有助于幸福更好的实现。希腊文的eudai-monia (幸福) 可以拆分成eu (好) 和daimon (神灵) , 表面上是指“有好的神灵守护”;而daimon还有命运、运气的意思, 因此eudaimonia还可以指“处于好的运气中”。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 幸福的生活亦即幸运, 如无幸运, 便无幸福。

第二, 坏运气不利于幸福的实现。一方面, 幸福的“合德性”既不是某时某刻的暂时合德性, 也不是某种不确定性, 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幸福必须体现在完整的一生中, 没有人会认为因遭遇不幸而死去的人是幸福的, 不论其曾经的生活多么美好。然而, 人生旅途充满了变数, 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鸿运当头。另一方面, 幸福的“完整性”表现为它不仅包括灵魂的善, 还包括外在的善和身体的善, 而后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为者之外的不确定性因素, 这样幸福似乎就具有了强烈的偶然性和脆弱性。运气变幻莫测, 坏运气虽然常平添磨难和困境, 但也正因其无法预料而为生活赋予更大的丰富性, 使其体现得更加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 行为者受运气影响的强弱程度与其对“幸福”理解的饱满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第三, 幸福是人的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 人能动性之外的部分会受运气影响, 而其内部要素即实践智慧和优良品质也会受到各种运气的波及。作为一种实践判断, 只有在实践的环境和变化等不确定的条件中实践智慧才能有所展现, 当进入某些特定的情境时, 优良品质也才会发挥其作用。然而,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好的运气固然有利于合德性活动的实现, 坏的运气也并非全是祸患, 因为正是在与坏运气抗争的过程中行为者才能更好地展现其美德。坏运气不仅能够丰富其人生经历, 也能让人更加懂得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所以, 当坏运气来临时, 我们应以最适当的方式接受它, 能做出改变的就根据当时当地的境况而改变, 无法改变的就欣然接受。

当然, 这种运气只是某种获取幸福的手段, 并不是幸福的全部。人还是要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的, 个人努力与运气从来都不是绝对对立的。人是社会中的人, 总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而外在人事大多无法控制, 所以不能完全依赖运气, 这就类似于《论语》中的“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人不能一直寄希望于“幸运女神”的关照, 但完全没有运气也不可能在群体中获得幸福。我国古代有抱负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抑郁而终的人比比皆是。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就曾说过, 君主要有某种德行, 要能克服或驾驭幸运, 否则他就不能好好统治。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 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一些人还持有这样一种错误观点:自己之所以不幸福, 就是因为时运不济, 只要时来运转有了一定的金钱和物质财富, 就能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至于个人德性和能力如何, 影响不大。他们把幸福当作是运气的产物, 将幸福与否全都归结为运气的好坏, 而忽视了自身道德和能力的培养。当然, 这里并没有否认运气对幸福的影响, 毕竟就现实情况而言, 很多有才有德的人命途多舛、壮志未酬, 只是在考虑运气因素的同时, 应该更多地重视自身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因为, 一方面运气不是人能掌控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和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免于机会来临却把握不住的情况, 只有实力和运气兼备, 才更容易获得幸福。而这样的幸福似乎也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既大大鼓励了人们的合德性的活动, 又给予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美) 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2]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 .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3]约翰·罗尔斯 (著) .何怀宏等 (译) .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4]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355.

偶然性因素 篇7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简介

1.故事内容简介。故事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意大利,在意大利的一座城市中有蒙太古和卡普雷特两大家族, 两家族均为城中的贵族,并且在过去好几个世纪里均不和睦,互相视为仇敌。在一次卡普雷特家族举办的盛大化装舞会中,蒙太古家中的独生子罗密欧带着假面偷偷参加了这次舞会,在舞会中与卡普雷特家族的独生女朱丽叶相识并坠入爱河。两人互相爱慕,年轻冲动,向神父求助后,在其帮助下在教堂偷偷举办了婚礼。然而当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挑衅,罗的朋友为维护罗密欧,便和堂兄决斗,却被堂兄杀死。罗密欧大怒,为帮朋友报仇将堂兄杀死,于是罗密欧被驱逐出城。在罗密欧离开后,另一贵族便前来求婚,朱丽叶父亲非常满意,预备将朱丽叶下嫁。朱丽叶在知道父亲的打算后,不愿出嫁,依旧深深爱着罗密欧。 在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喝下神父给她的药,这种药服下去后人就会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准备利用假死来与罗密欧私奔。然后罗密欧在神父的消息来到之前得到了错误的消息,他悲痛的赶到朱丽叶坟墓前并殉情。 朱丽叶醒来发现身边已经是没有了呼吸的爱人,更是悲痛欲绝,同样为深爱的人殉情而亡。最终,两个年轻人之间深刻的爱情将两个家族所打动,两个家族约定不计前嫌,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2.该剧的创作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与16世纪末期完成,是莎士比亚较为早期的创作作品。其由于自身的知名度,经常被误解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但《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第一部成熟的悲剧,在文学界内的地位举足轻重。莎士比亚在该剧中的各种描写都富含着年轻与活力,故本剧也被称为浪漫爱情悲剧。在16世纪末期的欧洲,文艺复兴活动正在萌芽阶段,英国的封建阶级统治制度正在一步步被瓦解,并且国内经济繁荣,人心统一,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下处于飞速发展的形势。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力量融入社会之中,预示着英国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改变,引发改革的热潮。资产阶级主义者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融入到了社会中来,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以人问中心,反对封杀一切个人爱好和追求的行为,也反对教会主义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经济哲学。倡导以探求、认知为基础的理性认知。莎士比亚在该时期对于人文主义思想充满着信心,在其作品中,也蕴含着明朗轻快的色彩。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通过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来反映当时社会中两个流派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则正是实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根源。人文主义思想倡导的爱情自由力量狠狠冲击了封建社会的高墙,然而正是由于这两位年轻人对于封建社会高墙的冲击,证明了爱情自身的不朽, 莎翁使用两个年轻人的殉情来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在精神思想上的优胜之处。

二、悲剧发生的偶然性

悲剧发生的偶然性受剧中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发展所带动。 由于剧中人物帕里斯的介入,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根深蒂固,又由于约翰在送信过程中耽误,导致了罗朱二人悲剧的发生。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在感情上对于对方的依赖性太过的性格缺陷也促进了悲剧的发展。其中,帕里斯的出现是悲剧加深的一个重要因素。帕里斯本身也是该次悲剧的受害者之一,他喜爱朱丽叶,并向朱丽叶家族求婚,朱丽叶无奈只能服下假死药,导致这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结婚太过冲动,也是由于冲动刺死了朱丽叶的堂兄,才被流放。在得知朱丽叶的死讯后,火速便感到墓地,也不多做调查,毫不犹豫地喝下了毒药,而殉情身亡;朱丽叶性格坚强独立,在目睹罗密欧的死亡后,也果断地将匕首插入自己的胸膛,进一步加深了悲剧,但也表现出了其自身的勇气,反映出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支持。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形成的必然性

1.故事背景对于悲剧的影响。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所过渡。封建社会的制度严格反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发展,为此资本主义者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两位年轻主人公作为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其中神父对于两者爱情的极力促成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映,他们一起与剧中封建思想和传统的高墙做斗争。剧本中添加了大量饱满的人文主义反封建,反神学力量,尽管在与封建制度斗争的结果是一场悲剧,但是换来了人文主义主流思想的发扬,使读者在这一悲剧中,看到了人文主义精神胜利的曙光以及莎士比亚自身饱含的激情高昂的斗争和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支持。

2.文中家族冲突对于悲剧的影响。两大家族间的巨大冲突和对立是这一悲剧发生的必然性根源。莎士比亚使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和两大家族之间的冲突来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自由爱情观与封建社会之间尖锐的矛盾。在本剧故事背景中,两大家族世代积怨已久,互相仇视,然而两大家族年轻的一代竟然互相爱慕,深情不减。随着剧情的发展,罗密欧刺死朱丽叶堂兄,加深两大家族的矛盾,更是注定了罗与朱两人的爱情得不到自己家族背景的支持。剧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极力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的神父,在神父的计划中,罗朱二人本可以借助毒药,在茫茫人海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却在计划实行的途中产生误会,导致罗朱悲剧的产生。通过两个年轻人的死亡,使得双方家族看到了自己因为家族仇怨所带来的惨痛代价,最后摒弃前嫌,重归于好。 这两方家族势力的对峙,反映出了旧时封建思想的专制、武断以及不合理之处。

四、结束语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西方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爱情悲剧中的代表之作。这一作品让观众在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悲伤的同时,也认识到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制度相对抗的种种艰难与困境。莎士比亚通过罗朱二人在故事的结尾双双殉情而死,两大家族却摒弃前嫌,相互往来,弘扬了人文主义思想深刻的影响性,表现出了旧时封建思想的专制、武断以及不合理之处。也正是由于人文主义思想这一冲击封建制度的洪流,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必然性。通过艺术的手法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悲剧的必然通过一系列偶然剧情发展所传达出来,充分向观众表现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爱情的魅力。

摘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其笔下塑造了诸多的文学形象,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欧洲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大悲剧。为分析莎士比亚悲剧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本文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入手,通过对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与本剧的写作背景的分析,在看似偶然的情节发展中,逐步展现并铺垫出悲剧的必然性。

偶然性因素 篇8

2014年下半年, 山东、青海、河北等地密集地被爆出大量散户奶农倒奶事件, 就连奶源本就紧缺的广东省也被曝出了十余户奶农弃养现象。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上世纪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倒奶事件, 很多人也因此大唱中国经济衰退论, 认为倒奶事件是我国经济危机的前奏, 更有甚者还借此怀疑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认为宁可倒奶也不给穷苦人喝这一浪费、无情、冷漠的行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 中国出现这一现象, 也就表明中国已经逐渐走向资本主义。在此背景下,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则在2015年1月16日《内蒙古日报》上占用整整一个版面提出:社会主义倒奶具有偶然性。此论断一出, 更是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 各种围绕“偶然性”的争论甚嚣尘上, 发表这一言论的专家更是遭到众多网友的攻击。

回顾中国的倒奶事件, 其实早在2002年湖北就已经出现过奶农倒奶的事件, 当时《湖北日报》对此也进行了系列报道;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曝光, 2009年也出现了大量的奶农卖牛杀牛现象, 此后牛奶需求上升;然而2011年吉林长春等地再次出现倒奶事件, 但2013年却又出现严重的“奶荒”;2014年下半年开始, 倒奶事件频繁发生, 影响更是超过了之前的历次倒奶事件。从这一回顾可以看出, 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 需求跌宕起伏。在此背景下提出倒奶具有偶然性, 本就容易引发公众的不信任, 加之被有意之人利用, 借此煽动公众情绪, 才导致了对提出这一论断的专家们的猛烈抨击。本文基于对案例的分析, 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两个方面对这一论断做正面的解读。

二、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倒奶的偶然性

我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期间的倒奶事件相同之处就在于牛奶都面临着生产过剩, 也正是因为这一相似点, 引发了大家对我国经济衰退的猜想。但公众只是认识到了这最微小的相似的社会存在, 却忽略了占主要地位的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一经济基础同社会生产力共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因此在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 牛奶的生产过剩实质是商品的普遍生产过剩, 而倒奶事件只是资本家处理过剩产品的一个缩影。“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 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 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1) 这是邢天才在《20世纪金融大危机》一书中对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描述, 一方面贫苦人民挨饿, 另一方面资本家却浪费销毁商品。尽管大萧条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国家干预, 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 因此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产品过剩也就随之成为必然, 在当下经济危机期间, 资本家或许不再倒牛奶, 但却无法避免销毁其他产品, 倒牛奶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销毁商品的一个代名词,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 资本主义“倒奶”确有其必然性。

再反观我国,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决定了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更大更有效。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就否定了我国倒奶事件产生的必然性。倒奶并不是因为人民购买能力不足, 国内需求不足而导致, 社会中也不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 因此说中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的征兆, 这是明显错误的。从倒奶事件反反复复可以明显看出, 这一行为是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阵痛, 从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 乳产业就不断地面临来自国外企业竞争压力和冲击, 因此在加入世贸后的第二年就出现了倒奶现象, 我国奶农如何顺应时代潮流, 就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难题。2008年经济危机后, 我国的乳产业更是严重受国外影响, 加之国内乳产业的丑闻一直层出不穷, 致使大众对国产乳制品的不信任, 同时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 原奶的生产市场规模一直处于不断波动状态, 继而导致国内原奶市场一时出现奶荒, 一时又出现滞销, 而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倒奶事件只是这一反复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 社会主义国家的倒奶并不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因素导致的,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相关制度与配套设施的完善, 原奶市场将回归稳定状态, 从而成功避免这一事件的再次发生, 因而社会主义倒奶确具偶然性。

三、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倒奶的偶然性

一直以来, 我们都将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倒奶事件看做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的象征, 一方面资本家浪费销毁工人辛苦获得的劳动产品, 另一方面广大穷苦人民却饥寒交迫。如今这一现象也出现在了社会主义的中国, 大众不禁感到心寒和恐慌。为什么在面临产品滞销时, 生产者不愿意将其送给需要的人, 而宁愿将其销毁?这才是普罗大众最关注的焦点。

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详细地论述,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2) 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这种关系可以看出, 资本家们为了自己的金钱利害关系, 已经磨灭了自己的本性, 不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职业还是家庭关系, 都淹没在了利己主义和金钱主义之中。在这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中, 资本家倒奶事件似乎理所当然。更重要的是, 在价值规律作用下, 商品的供给影响着商品的价格, 当供大于求时, 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因此, 资本家销毁过剩产品, 把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更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减少商品供给, 从而保证商品价格高居不下。尽管在今天,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人本主义精神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 金钱至上的信条没有失效, 一旦发生特殊事件, 为了自身利益, 资本家就会摘下自己虚伪的面具, 露出其冷酷无情的本质面貌。

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 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并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而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 可简要概括为: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然而我国当前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 我们距离共产主义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生产力还较为低下, 人民的精神境界也还需要极大地提高, 加之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 倒奶这一违背人本主义精神、浪费、冷漠的行为才出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社会在发展, 生产力在提高, 人民的精神境界也在不断提升, 我们正走在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大道上。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类似倒奶的行为将在我国彻底消失。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在不久之后终会实现。

综上所述, 社会主义倒奶具有偶然性尽管在当下遭到各种攻击和批评, 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角度分析, 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立足当下, 虽然这一行为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完全避免, 但政府还是应该从政策、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对乳产品行业的管理和支持, 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 加大对散户奶农的扶持, 从而有效地防止倒奶事件的再次发生。作为社会公众,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倒奶事件的特殊性, 形成自己独立正确的见解,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为共产主义事业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4下半年以来的倒奶事件的分析, 拟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 对社会主义倒奶具有偶然性这一论断做正面的解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中国梦的当下,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事件, 对于坚定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倒奶事件,偶然性,经济基础,社会制度

注释

11 邢天才.20世纪金融大危机[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2.

偶然性因素 篇9

【关键词】莎士比亚 悲剧 偶然性与必然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主角间的感情发展和剧情变迁是莎士比亚作品的一个看点,莎士比亚在利用这些情节为观众展示一个活跃的文学形象时,也引起人们对于剧中背景的思考,反应出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在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故事中,往往都是在一些表面上看来碰巧和偶然的事件发生所产生的结果,但是抓住其悲剧的偶然性,揭示其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正是莎士比亚想要向读者观众所表达的内涵。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简介

1.故事内容简介。故事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意大利,在意大利的一座城市中有蒙太古和卡普雷特两大家族,两家族均为城中的贵族,并且在过去好几个世纪里均不和睦,互相视为仇敌。在一次卡普雷特家族举办的盛大化装舞会中,蒙太古家中的独生子罗密欧带着假面偷偷参加了这次舞会,在舞会中与卡普雷特家族的独生女朱丽叶相识并坠入爱河。两人互相爱慕,年轻冲动,向神父求助后,在其帮助下在教堂偷偷举办了婚礼。然而当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挑衅,罗的朋友为维护罗密欧,便和堂兄决斗,却被堂兄杀死。罗密欧大怒,为帮朋友报仇将堂兄杀死,于是罗密欧被驱逐出城。在罗密欧离开后,另一贵族便前来求婚,朱丽叶父亲非常满意,预备将朱丽叶下嫁。朱丽叶在知道父亲的打算后,不愿出嫁,依旧深深爱着罗密欧。在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喝下神父给她的药,这种药服下去后人就会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准备利用假死来与罗密欧私奔。然后罗密欧在神父的消息来到之前得到了错误的消息,他悲痛的赶到朱丽叶坟墓前并殉情。朱丽叶醒来发现身边已经是没有了呼吸的爱人,更是悲痛欲绝,同样为深爱的人殉情而亡。最终,两个年轻人之间深刻的爱情将两个家族所打动,两个家族约定不计前嫌,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2.该剧的创作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与16世纪末期完成,是莎士比亚较为早期的创作作品。其由于自身的知名度,经常被误解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但《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第一部成熟的悲剧,在文学界内的地位举足轻重。莎士比亚在该剧中的各种描写都富含着年轻与活力,故本剧也被称为浪漫爱情悲剧。在16世纪末期的欧洲,文艺复兴活动正在萌芽阶段,英国的封建阶级统治制度正在一步步被瓦解,并且国内经济繁荣,人心统一,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下处于飞速发展的形势。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力量融入社会之中,预示着英国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改变,引发改革的热潮。资产阶级主义者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融入到了社会中来,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以人问中心,反对封杀一切个人爱好和追求的行为,也反对教会主义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经济哲学。倡导以探求、认知为基础的理性认知。莎士比亚在该时期对于人文主义思想充满着信心,在其作品中,也蕴含着明朗轻快的色彩。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通过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来反映当时社会中两个流派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则正是实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根源。人文主义思想倡导的爱情自由力量狠狠冲击了封建社会的高墙,然而正是由于这两位年轻人对于封建社会高墙的冲击,证明了爱情自身的不朽,莎翁使用两个年轻人的殉情来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在精神思想上的优胜之处。

二、悲剧发生的偶然性

悲剧发生的偶然性受剧中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发展所带动。由于剧中人物帕里斯的介入,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根深蒂固,又由于约翰在送信过程中耽误,导致了罗朱二人悲剧的发生。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在感情上对于对方的依赖性太过的性格缺陷也促进了悲剧的发展。其中,帕里斯的出现是悲剧加深的一个重要因素。帕里斯本身也是该次悲剧的受害者之一,他喜爱朱丽叶,并向朱丽叶家族求婚,朱丽叶无奈只能服下假死药,导致这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结婚太过冲动,也是由于冲动刺死了朱丽叶的堂兄,才被流放。在得知朱丽叶的死讯后,火速便感到墓地,也不多做调查,毫不犹豫地喝下了毒药,而殉情身亡;朱丽叶性格坚强独立,在目睹罗密欧的死亡后,也果断地将匕首插入自己的胸膛,进一步加深了悲剧,但也表现出了其自身的勇气,反映出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支持。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形成的必然性

1.故事背景对于悲剧的影响。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所过渡。封建社会的制度严格反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发展,为此资本主义者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两位年轻主人公作为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其中神父对于两者爱情的极力促成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映,他们一起与剧中封建思想和传统的高墙做斗争。剧本中添加了大量饱满的人文主义反封建,反神学力量,尽管在与封建制度斗争的结果是一场悲剧,但是换来了人文主义主流思想的发扬,使读者在这一悲剧中,看到了人文主义精神胜利的曙光以及莎士比亚自身饱含的激情高昂的斗争和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支持。

2.文中家族冲突对于悲剧的影响。两大家族间的巨大冲突和对立是这一悲剧发生的必然性根源。莎士比亚使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和两大家族之间的冲突来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自由爱情观与封建社会之间尖锐的矛盾。在本剧故事背景中,两大家族世代积怨已久,互相仇视,然而两大家族年轻的一代竟然互相爱慕,深情不减。随着剧情的发展,罗密欧刺死朱丽叶堂兄,加深两大家族的矛盾,更是注定了罗与朱两人的爱情得不到自己家族背景的支持。剧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极力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的神父,在神父的计划中,罗朱二人本可以借助毒药,在茫茫人海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却在计划实行的途中产生误会,导致罗朱悲剧的产生。通过两个年轻人的死亡,使得双方家族看到了自己因为家族仇怨所带来的惨痛代价,最后摒弃前嫌,重归于好。这两方家族势力的对峙,反映出了旧时封建思想的专制、武断以及不合理之处。

四、结束语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西方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爱情悲剧中的代表之作。这一作品让观众在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悲伤的同时,也认识到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制度相对抗的种种艰难与困境。莎士比亚通过罗朱二人在故事的结尾双双殉情而死,两大家族却摒弃前嫌,相互往来,弘扬了人文主义思想深刻的影响性,表现出了旧时封建思想的专制、武断以及不合理之处。也正是由于人文主义思想这一冲击封建制度的洪流,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必然性。通过艺术的手法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悲剧的必然通过一系列偶然剧情发展所传达出来,充分向观众表现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爱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谭玉华.悲怆与伤怀——《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之比较[J].福建论坛,2013,15(7):133-136.

[2]张兰.《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红楼梦》中的恋爱行为[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11):7-8.

[3]洪忠煌.莎翁怎样点铁成金——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28(3):11-15,36.

[4]胡文建.莎士比亚的文化选择——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婚姻说起[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23(4):61-64.

[5]张明鹄.古典悲剧的审美意识——对《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18(6):45-46.

黄晖“偶然”的画家 篇10

偶遇画缘

提到自己成为一名画家, 黄晖笑言, 那纯属偶然。当时, 陪女儿学画, 为了不耽误时间, 也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儿时的梦, 于是交了两份学费, 和女儿成了同班同学一起学。结果, 女儿对画画并不十分感兴趣, 黄晖反而更加喜欢上了绘画, 并且显示出了她在画画方面埋藏了几十年的天分。

黄晖一开始学的是素描, 真正开始接触油画, 还是缘于她的一次热心。那时一个朋友想让她帮忙见另一位朋友, 一向热心的黄晖立刻答应了, 并帮两位朋友安排了见面。在跟两位朋友聊天期间, 黄晖偶然听说其中一位朋友那里开了间画室, 并请了老师来教高中准备考大学的孩子画画。于是, 黄晖就随口问了一句:“我能来跟着学画吗?”朋友也是热心之人, 立刻说:“可以啊, 刚好那里还有位从加拿大回来的华裔老师画儿画得不错, 可以让她来教你。”黄晖一听, 心里很高兴, 但又很忐忑, 因为自己之前只学过素描, 从未接触过色彩, 基础比较差, 不知人家是否能收。

其实, 一开始, 黄晖并未能如愿师从那位华裔老师, 因为那位老师对她的绘画功底表示怀疑, 所以将黄晖先推给了一位中国老师来教。在去画室的第一天, 老师什么也没说, 上来就让她和那群孩子一起画静物, 她看看静物, 再看看那洁白的画布, 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落笔。一上午就没画出什么东西, 心里自然也是万分着急。可就是在中午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去吃饭休息的时候, 黄晖凭着对色彩的悟性以及对色彩搭配的敏感, 竟在不知不觉中将那幅画作完成了。下午上课拿给老师看时, 老师十分惊讶, 连问她是如何画出来的, 黄晖笑着说:“我也不知道, 就凭着感觉稀里糊涂地画出来了。”

回家之后, 黄晖很兴奋, 那种对油画的热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第二天天刚刚亮, 黄晖就兴冲冲地跑去画室找老师学画了。黄晖领悟性很强, 对色彩的感觉很细腻, 所以在油画的学习上进步飞速。老师觉得她很有天分, 那位加拿大籍华裔老师看了她的画后, 立刻转变了态度, 决定收她为徒。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那位加拿大籍华裔老师十分欣赏黄晖的性格和对油画的悟性, 并认她做了干女儿, 至今仍经常往来。

写意生活

黄晖油画的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写实的, 或是旅行时见过的一处风景, 或是桌上的一盘果蔬, 再或是瓶中的一束鲜花。

黄晖很喜欢花儿, 有一段时间她对画花儿十分迷恋。她忘记吃饭, 忘记喝水, 只沉醉于她的画板中, 看着一束束花朵在她的画笔下绚丽绽放, 摇曳生姿, 仿佛那点点的花瓣便是她作为女人幸福的心思。

2007年的一天, 先生从云南给她带回一箱子的鲜花, 红玫瑰、白玫瑰, 马蹄莲, 还有那清香的百合……女人遇上鲜花, 便会产生奇妙的反应, 对于黄晖而言, 自然也会这般。幸福的黄晖, 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立刻调起了油画颜料, 将那些美丽花朵的灵动和清香留在了她的画布上。

于是, 《盛开的白百合》诞生了。瓶中的百合, 大方热情, 竞相绽放, 宛如一群热情的吉卜赛女郎在肆意舞动;插百合花的花瓶微微倾向前方, 托附在流动的红色背景下, 又似那不停旋转的陀螺。整幅画充满了奔放的热情, 让看画的人整个心思都随着洁白的百合绽放开来。

而与此同时, 一幅《白玫瑰》也已跃然纸上。与《盛开的白百合》的动感相比, 这束盛开的白玫瑰, 反倒是更多了几分含蓄美, 素白的玫瑰, 款款动人, 格调雅致。黄晖说很多朋友都很欣赏这幅画, 她本人也比较喜欢。

观察黄晖的画, 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她画中的花瓶几乎都不是放在实物上面的, 而是在她根据想象勾勒出来的不同颜色的底色上面的, 这或许也为她后来从写实转向抽象的画风作了铺垫。

由“实”入“虚”

在跟随加拿大籍华裔老师学了一段时间之后, 黄晖进入了一段迷茫状态, 这时有人指点她应该尝试接触更多画者。而黄晖此时也有了尝试不同画风的想法。

于是, 她开始留意其他画家。一个偶然的机会, 朋友向她介绍了一位法国画家, 马克。初次见到马克大师的画, 黄晖就感觉很新鲜。他的画儿底色很抽象, 然后再在上面画上一些写意的东西。黄晖一下子便被这种抽象的底色吸引住了, 天生的好奇心让她很想弄清楚马克的画儿是怎样画成的, 尤其是底色。

但由于那位法国画家在中国的时间很少, 再加上语言不通, 黄晖只和他见了两次面, 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并得到了他的亲笔指点, 但过深的交流却没有机会。后来只好与他的助手兼翻译沟通。翻译透露, 那位画家在画底色时是不允许其他人观看的, 尤其是绘画专业的人, 所以只有这位翻译曾经有幸见过他的底色是如何绘制的。翻译说, 那个过程真的很神奇, 感觉那底色完全是靠油彩自然流动形成的, 很难解释。这下子, 可难倒了黄晖, 因为翻译也解释不清楚这其中的步骤, 那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靠自己琢磨了, 至少知道了是靠油彩流动形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和实践, 黄晖竟然真的悟出来了。于是, 她的抽象画阶段也由此开始了。

起初, 黄晖也想模仿马克大师, 在抽象的底色上面加上写意的东西, 但她发现, 其实这种抽象的底色就已经可以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 它已经表达出了作者本身想要的东西, 不需要再添加任何东西, 再加就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了。这样, 黄晖就形成了现在自己特有的风格。

在这一时期, 新的创作激情让她的灵感涌动, 一大批受到业内好评的作品陆续诞生:《天与水》、《吹皱一池春水》、《千里烟波》、《大漠》、《浴火凤凰》、《苍穹之始》、《春》、《门》……

在她的众多抽象画中, 《浴火凤凰》尤其吸引眼球。色调是明快的大红以及热烈的金色, 线条粗犷豪放, 传递着浓厚的东方情韵。

《门》, 似是一扇掩藏着人生哲学的智慧之门, 层层叠叠, 千思不解。深深浅浅的紫, 优雅高贵, 又有着些许神秘。而那扇关闭的门, 门棱的线条刷刷地纵横, 现出了四道年轮, 已过不惑之年的她, 那梦想之门, 应有千千结吧?

随“心”所画

看黄晖的画, 有一种酣畅随性的感觉。黄晖说, 可能是由于自己并非专业出身, 反而少了许多框框, 更能自由随心地去作画。

据黄晖介绍, 收藏那位法国画家马克的画儿的老板, 同时还几乎买断了另一位画家墨客的画儿, 而这两位画家都不是专业出身, 马克原本是搞金融的, 快三十岁改行跟夏加尔学习绘画;墨客原本是一名政客, 四十岁才开始转行学画, 但他们的画都很受欢迎。这给了黄晖很大的自信。

天生对色彩搭配比较敏感的黄晖, 很擅长运用色彩。如果她想表达春天, 她就会将绿色用得淋漓尽致, 让人只需一眼, 便能感受到春的生机。

黄晖说, 她作画随的是感觉, 有感觉了才动笔, 没感觉了, 你让她生硬地拼凑出一幅作品, 那作品便没有了灵性。在黄晖看来, 一幅画里有画者的心和思想了, 那画才是活的。

黄晖最崇拜的是著名油画家曹勇。在谈到曹勇的画时, 黄晖的眼神会立刻变亮, 滔滔不绝地给你讲述曹勇油画的美和神奇, 宛如一位小学生在崇拜着老师的智慧。

曾经一段时间, 黄晖也有过迷茫, 感受到了绘画这条路的艰难。是曹勇的话点醒了她, 曹勇对她说:“你的画儿, 色彩感觉、结构等各方面都不错, 如果不走专业绘画的路, 只是画着玩玩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如果你坚持要走专业这条路, 你就得‘疯’一把。”至于如何“疯”, 曹勇没有细说。他只是说:“你需要刺激, 不管是听觉的, 还是视觉的, 或是感觉的。”后来, 黄晖反复琢磨这句话, 也许当时自己有一个阶段那么痴迷于画花卉, 可能也是当时花给自己心灵的刺激比较大而造成的吧。“并且不能有太多的杂念, 不能想着自己的画能卖多少钱, 要真正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也是曹勇大师对她的谆谆教诲。

对于黄晖的画画事业, 家人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可爱的女儿, 疼爱她的丈夫, 都是她背后的力量和创作的源泉。黄晖家的客厅挂着一幅她的作品, 画中有三只鹤在飞翔, 画面温馨祥和, 犹似一个温暖的家庭, 每个见到这幅画的人都十分喜欢。许多朋友都曾向她讨过那幅画, 但黄晖还是没舍得送给他人。因为那画中, 有她对家人浓浓的爱。

上一篇: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下一篇:小型水利工程探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