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

2024-08-29

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共10篇)

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经济 的 发展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 网络 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挡不住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世纪之交,随着 计算 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 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日益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其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对 企业 的兴衰、产品的销售及品牌的流行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还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显现,从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明显。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 音乐 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1](P18)。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目前,很多学者把世纪之交产生的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经济形态称为“知识经济”。笔者认为,不如称为“文化经济”更合适。文化经济比知识经济概括性更强、涵盖面更广。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人的行为,首先要明白根据什么干,其次要明白干什么,最后还要明白怎样干。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观念,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中, 哲学 、宗教、道德、法律 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 自然 科学 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

知识、观念和技术,皆为人的行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识,人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外界信息,不能认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规律 ,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进退失宜。观念错误,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行为方向,即便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也不能持久、持续地利人利己。技术低下,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陷于妄想和空谈,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在知识、观念和技术三者之中,观念是目的,知识和技术是手段,是为观念服务的。三类文化,应相互协调,平衡发展,不能畸轻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见,“知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识,但又不仅仅是知识。“知识经济”的提法有些偏狭,也不太确切。“文化经济”的提法比“知识经济”全面、确切。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而“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展和深化。

二、“文化经济”的涵义、内容及特征

在我国,“文化经济”这个范畴,首见于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5月13日发表的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讲话。张德江在讲话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纪经济的显著特征:“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然后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日益具有 经济 功能和市场效益,范围不断拓展,包括了 教育 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 产业、健康产业、体育 产业、休闲产业等诸多产业。文化产业的 发展 加速了原来在知识、技术之外的文化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过程,其势头迅猛,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新的产业群,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5)文化在 政治 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政治运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现。政治理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政治内容通过文化形式生动表达[2]。

文化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构想,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从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即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及一体化。它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经济发展以文化内容为主导。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 经济和知识经济等阶段,文化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在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阶段是 自然 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大机器,文化经济阶段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甚至知识经济不同的新型经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此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个性,精神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使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人类社会发展正步入一个文化经济时代。

二是社会生产方式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的话;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文化经济内在包含了知识经济,并在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 科学 、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这就使: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企业 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影响[3]。

三、如何发展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一种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经济。因此,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此,要努力实现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战略转移,着力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经济文化化”

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 农村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东部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经济的国际合作力度,加强省际、市际、县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大开放的战略新格局。

2、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文化经济化”

[ 参考 文献 ]

[1]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M].北京: 中国 戏剧出版社,

[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

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 篇2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统治后, 袁世凯窃取国家政权, 进行复辟帝制活动, 其后又发生张勋复辟闹剧。此期, 帝制余孽、封建遗老活跃异常, 尊孔复古声浪甚嚣尘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力量都有较大增长。同时, 曾取得过极其光辉灿烂成就的封建文学也逐渐走向其尽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 起而奔走呼号, 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 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陈独秀、李大钊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激烈批判封建纲常道德, 批驳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荒谬主张。反对旧思想、旧道德, 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深入开展, 必然要求文学革命。文以载道的观念, 使旧文学浸透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 僵化的语言和形式, 既影响思想革命的深入, 也阻碍着文学自身的发展。因此, 文学革命是适应思想革命的要求而发生的。

1917年1月, 《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这是介导文学改革、提出系统理论主张的第一篇文章。同年2月,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胡、陈的发难, 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于是在《新青年》上展开了文学革命的讨论。文学革命由此而兴起。

一、在思想上, 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场文化大革命的组成部分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认为, 国民性的改革归根结蒂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根本之点就在于“重人的价值”, 树立“独立人格”。为此目的, 他们提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一篇阐述新文化运动宗旨的文章中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因此, 他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等六项人生准则。这就是要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 树立起科学民主意识, 于是就产生新的价值观念, 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 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乃是一种“奴隶道德”, 它使为民者、为妻者、为子者都成为“附属品, 而无独立自主之格矣”。真正主张文学革命的陈独秀在1917年2月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 明确提出革命文学的“三大主义”作为反封建文学的响亮口号:“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他的“三大主义”不仅反对旧文学陈腐的形式, 而且着重反对了封建文学腐朽的思想内容。他还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从而“革新政治”的“利器”。总之, 陈独秀的文学主张, 触及到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即文学的性质、服务对象和社会作用等问题, 公开地向封建文学宣战, 正面地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建设和口号, 体现了激进民主派在文学革命上的革命要求。面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 他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义正辞严的宣称:“本志同本人本来无罪, 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 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 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 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在文学革命中, 文学先驱者对封建文学礼教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批驳与打击。钱玄同在讨论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 要求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指出, 描写非人的生活, 怀着悲哀或愤怒, 是人的文学;感着满足, 带着玩弄与挑拨, 是非人的文学。他以这种理论来反对违反人性的礼法制度和兽性的遗留, 把违反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旧文学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及深度, 以及崭新的形式和富有表现力的白话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二、在政治上, 文学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 同时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现了改造中国的新道路。他们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李大钊。1918年, 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 论述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欢呼社会主义的胜利。1919年5月, 《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学说。他的《物质变动和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 把批判封建思想道德的斗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

以《新青年》为核心, 新文化运动逐渐成为由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的统一战线文化革命运动, 指导思想也逐渐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向无产阶级文化思想转化。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为五四运动作了准备。文学革命对封建思想、封建文学的坚决彻底批判, 唤醒了许多人的觉醒,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准备上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三、在文学本身上, 它宣告了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 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是划时代的伟大转变

文学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 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文学革命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 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1917~1920年, 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三大主义”中提出建设“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号召, 批评旧文学不反映“人生”、“社会”, 不能“赤裸裸的抒情写世”。胡适虽致力于文学的工具改革, 但文章涉及内容之处, 宣扬的主要也是现实主义思想。如《文学改良刍议》中认为“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 故能在真正文学”。在《易卜生主义》中, 他又着力介绍宣传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易卜生的人生观, 只是一个写实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等, 提倡的是为人生的以真为主的现实主义文学。以上举例是都说明文学革命倡导者在理论上宣传的都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新文学开拓了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的光辉道路。

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及其现代意识, 以及崭新的形式和富有表现力的白话, 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郭沫若的新诗, 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 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 开一代诗风。《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等人的白话新诗, 《新潮》上叶绍钧、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 康白情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 这些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文学引起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 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革新, 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 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新文学的诞生, 结束了古典文学, 开始了中国现代文学。

四、在世界意义上, 它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革命文学潮流的组成部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鼓舞了东方各地区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一些国家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新的历史格局的出现, 不仅推动了东方民族革命文学的发展, 而且形成无产阶级文学。我国也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并翻译了许多同时期的外国作品, 如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 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当时, 介绍翻译较多的是现实主义文学, 如俄罗斯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 俄国文学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对中国的新文学影响很大。我们所进行的文学革命具备当时世界文学的特征。首先, 反帝反封建倾向成为各国文学的共同主题, 许多作家走出书斋, 以自己的创作天才为武器,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进行口诛笔伐。他们描写现实世界, 展示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号召民众行动起来, 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其次, 无产阶级文学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无产者为主人公, 描写他们的生活, 反映人们的厚望。再次, 一些主要国家产生了有组织的文学社团, 开展有组织的文学运动。最后, 在创作方法上, 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主。由此可以看出五四文学革命的确是世界革命文学潮流的组成部分。它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 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同时对世界文学革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完成了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历程的最后阶段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的, 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当时, 这种阶段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它并不是说, 在某个阶段中只有某一特定层面文化的变革, 就完全没有其他层面文化的变革, 而是说在某个阶段中某种层面文化的变革居于主要地位。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冲击和动摇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 实现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辛亥革命后, 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是一场制度革命的胜利, 以后, 虽然发生了袁世凯和张勋两次复辟, 但是都很快失败了, 这表明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 复辟的事实又从另一方面说明, 仅有制度层面的变革是不够的, 它不能巩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是不会成功的。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使中国的文化变革进入观念层面近代化阶段, 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同时, 也为巩固共和制度在思想上、观念上的做出贡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的历史条件下, 在西方近代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发生的。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学革命, 也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反封建文学的革命。文学革命以后, 中国文化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迅速发展, 并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文化的兴起, 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近代新文化运动也从旧民主主义文化转为新民主主义文化, 因此, 文学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 是中国近代文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 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的要求, 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中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彻底反封建的革命, 因而, 这场运动有力地冲击和扫荡了封建思想, 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 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金元浦, 孟昭毅, 张良村.外国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 篇3

【摘要】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离岸金融;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经济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影响,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

一、离岸金融迅速发展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的驱动。离岸金融业务从兴起到现在不到60年的时间,却经历从萌芽到各金融中心核心业务的发展历程。

(1)躲避金融管制的需求。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可规避母国或其他国家金融管制。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资产规模总是和各国金融管制的松紧程度成反比,管制越多,离岸市场资产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2)对储户隐私保密的需求。离岸银行所在国家对保护储户隐私要求非常严密,离岸金融有关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较少,对客户信息保密的规定相对严格,有利于保护客户和金融机构自身的商业秘密。存款人可以逃避所在国家对于账户活动的监督管理,以及在存款人所在国家政治或经济不稳定的时候,保护存款。

(3)对税收优惠条件的需求。离岸银行一般位于税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且不必缴纳存款准备金,经营成本低于母国银行;无存款准备金、无存款保险金使融资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些是导致众多金融机构云集各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

(4)利率不受上限约束。离岸银行对存款户支付的利率可高于银行对国内存款户支付的利率,且可以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

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和特点

目前,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有四种模式:以伦敦、香港为代表的内外一体化模式;以纽约、东京为代表的内外分离型模式;以巴哈马、开曼群岛为代表的簿记型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渗透分离型模式。

1.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

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是指,直接利用境内现有金融系统开展离岸金融活动的离岸市场。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混合经营,两个市场的资金和业务相互补充和渗透。允许非居民同时经营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但境内金融系统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基本上不针对离岸金融活动。这种金融市场,经营高度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非居民的资本流动往往会对市场所在地的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乃至于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一体化离岸金融模式对市场所在地的市场条件和监管能力有较高要求。

2.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

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对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实施严格隔离,在既有的在岸金融体系之外建立独立的离岸金融体系。居民与非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分开,在岸交易与离岸交易分开,严格禁止资金在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间流动。这种类型的市场通常是管理当局人为创设的市场。这种类型的离岸市场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为创设”和“内外分离”,且不能从事证券买卖。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控,另一方面又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或动荡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3.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

簿记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只有记帐,而没有离岸资金实际交易活动,只是离岸金融机构注册和办理市场交易记账事务的场所,目的是规避母国的税收和监管,这类离岸市场,又称”逃税型”离岸市场。由于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可以逃避银行利润税及营业税等,在这些地方开办分行的成本与费用也远较伦敦低,所以离岸金融市场纷纷在这些地方开辟。这种金融市场适用于经济规模较小、税赋轻、具备特殊条件的岛国和中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该类型离岸金融市场对市场所在地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4.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介于内外混合型与分离型之间。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既不完全隔绝,又不完全联通。这种市场以分离型为基础,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分立,居民交易和非居民交易基本上分开运作,允许两个账户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渗透。这种模式允许离岸账户上的资金贷放于本国企业,可开辟一条简捷高效而稳定地利用外资的渠道,从而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新加坡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即规定允许银行将离岸账户上的资金部分贷放给国内工商企业;雅加达离岸金融市场上的大部分资金也是贷放给了国内企业。

三、离岸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需要保持较高独立性,实施外汇管制,这就排除了实施内外混合型离岸市场的可能性。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实力通常较为薄弱,金融监管水平较低,分离型模式相对于混合型模式更易于管理。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发展我国经济还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1.为我国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仍显不足,这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同时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让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释放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为外汇储备“消肿”。如外资机构在境内离岸金融市场发行外币债券会吸纳许多外汇持有者成为外币债券的投资主体;一些意欲投资中国企业的外资可以通过境内离岸金融市场投资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

2.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

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提升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方法,锻炼队伍,转变机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1)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有了离岸金融市场,外商在华投资利润就没必要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还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通过为市场提供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缩小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距离,是一条较好的实现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过渡性发展途径。作为一个高度自由灵活、快捷便利、高效新型的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和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资金提供了出路。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选择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的国内区域金融中心、运用政策优势,加快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高材林.离岸金融市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货币市场.2008

[2]鲁国强.当代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特征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

动漫衍生 悄然兴起的“萌”文化 篇4

明明是个大妈,打扮出来却像个20岁左右的女孩,还若无其事地走在大街上,看到这一幕,你会做何感想?近日,在重庆都市女性当中,悄然兴起一股“萌”文化。这些所谓的“萌女郎”每天都会花上大量的时间穿着打扮,把自己打扮成二十甚至十几岁的样子,并以此为荣,相互攀比。

起源,都市女孩兴起“萌”文化

所谓的“萌”,最早起源于日本,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漫画)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

后来,一些女孩就对照着漫画上那些美少女的样子,把自己也打扮一番,看上去如同十多岁的小女孩一样。

随着这类“萌女郎”越来越流行,很多“萌商品”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例如猫耳朵帽、卡通背包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股“萌文化”。

风靡日本后,这股风气通过网络很快传到了中国,如今,在重庆都市的繁华地带,也能够发现“萌女郎”的身影,而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专门探讨“萌文化”的主题贴吧、主题网站。

现象,雷!47岁大妈“萌”起像少女

大渝网上,热衷“萌”打扮的网友“波比”告诉笔者,她有个47岁的女性朋友,是两个小孩的妈,是个狂热的日韩偶像剧迷,她二十五六岁的弟弟们,都把她当成小妹照顾,连其12岁的儿子都认为妈妈只有25岁,

不久前笔者通过QQ联系上这名47岁女子王丽(化名)。她告诉笔者自己是重庆人,起初她不知道什么叫“萌”,由于爱上网并且喜欢 ,一些网友见到她的容貌都惊呼其有“萌女郎”的潜质,王丽才开始关注“萌”,并且打扮得越来越“萌”。

现在,要是她走到街上,别人都会认为她只有二十五六岁,“要是说是47岁,他们打死都不信!”王丽说。

牛!化妆都要1小时

俗话说,美丽都要付出代价,“萌女郎”们通常都要花上很多的精力,才能保证自己看上去很“萌”,这其中,最麻烦的当数化妆。网友“盈盈”称,她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很“萌”,但最讨厌化妆,每化一次妆,时间不会低于1个小时。身边的“萌”友也和她一样,妆容上她们最在意眼部,要把眼睛画大画圆,另外还得戴假发,一天下来,补妆次数不下10次。

浅谈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篇5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可以理解为历史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历史的必然性,类似于根本原因,是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是问题的症结,也就是因果关系.往往导致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

历史的偶然性,类似与直接原因,是矛盾激化的一个点,使矛盾激化,造成事件升级,最终导致事件的发生。

我们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

背景:英国想要通过贸易来打开中国的经济市场,结果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社会本质,对外需求不是很强烈。相反,英国却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生丝,瓷器等,使得最终英国在与中国的经济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而为了扭转贸易差,英国向中国开始输送鸦片,从中国掠夺走了金银和生产资料。

必然性(根本原因)英国需要打开中国的经济市场,作为它新的殖民地,便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增强英国自身的经济实力,所以英国要保证自己的世界地位,必然要维护鸦片贸易。而鸦片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白银外流,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等等,所以中国要变强,必然要彻底清除鸦片。双方都无法让步,所以鸦片战争是一场无可避免,且一定会发生的战争,只是在何时发生而已。

偶然性(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直接推动这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另一个钦察大臣或者另一种处理办法,结果可能不会爆发战争,双方继续积累矛盾,而不爆发。而虎门销烟对于中国来说禁烟斗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中国一定会维持这个胜利,来激奋人心。对于英国来说,想要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一定要看好中国这个巨大的海外市场,所以英国必然会维持鸦片在中国的贸易。所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让中国主动走到了世界面前,也给英国提供了一个侵略中国的借口。鸦片战争就在这个偶然性事件中爆发了。

根本原因往往是持续了很长时间,是一个量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 篇6

与紧迫性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本文通过阐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对于企业联系实际,推动改革加快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 必要性 必然性 紧迫性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s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经济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1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1.1 企业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它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的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1.2 企业文化的内涵

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其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的应包括如下几点: 1.2.1 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例如,北京蓝岛商业大厦创办于1994年,它以“诚信为本,情义至上”的经营哲学为指导,“以情显义,以义取利,义利结合”,使之在创办三年的时间内营业额就翻了一番,跃居首都商界第4位。1.2.2 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1.2.3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1.2.4 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本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

1.2.5 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1.2.6 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1.2.7 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微观的企业改革已经发展到纵深的层次,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和企业组织形成的创新。2.1市场经济地位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市场供求出现了巨大变化,各类商品普遍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市场短缺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商品供应丰富,市场活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变化很快,市场需求的差异性显著增加,从而引起产品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了适应这种市场需求多变的环境,一度被当做六七十年代特征的小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多样化生产方式,即主要按客户订货进行生产。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到来,那些质量好、功能全、有文化特色的名牌产品成为人们消费的首要选择。特别是国外大量名牌产品涌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因此,认真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加强研发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差异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赢得继产品竞争后的第二次竞争——服务竞争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

同时,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市场交易关系越来越复杂,所有市场领域的经营者必须严守合同,恪守信用,一切交易关系均按照法律、市场游戏规则和双方协议办事。否则,违约失信,就会丢掉用户,失去市场。因此,市场对企业的诚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企业坚持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和合作共赢的竞争理念,社信誉为生命,经营中遵纪守法,重视道德自律,从而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靠诚信文化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2.2 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决定了企业对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所有制结构及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股份制改革加速进行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将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以此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公司化进程。按照公司法要求,我国股份制企业改革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除此以外,不定期展了形式多样的转换企业资产结构的试点,一是设立国有独资公司,赋予其法人财产权、实行资本经营机制;二是对国有中小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承包制,并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各种租赁、托管等资产经营形式,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或者整体出售,使市场机制在优化资产结构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彻底摆脱过去的行政性领导方式,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新型的企业领导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确保企业在市场的主体地位。

同时,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革相适应,多数企业实现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以及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企业传统的劳动力用工及分配观念、劳动者传统的劳动就业及报酬观念受到很大冲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因此,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方式,既要加强科学管理,运用新的激励、控制手段挖掘劳动者的工作潜能,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也要帮助劳动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为他们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企业还要探索新的劳动关系条件下民主管理的形式,确保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国有企业组织形式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迫切要求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尤其是创新文化。也就是说,环境的转变、企业制度的转型必然要求文化的转变。提高竞争力,对内坚持以员工为本,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凝聚力等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所以说,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引起学术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是必然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企业就像是一个人,一个没有掌握现代知识,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人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一个企业要成功,就必须建立成功的适应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只有把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值与文化价值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经营与文化结合才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涵盖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生产力。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我们不能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卡拉OK式的问题活动,而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目前,国营企业普遍效益差,或者在市场竞争中沉浮兴衰过快,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没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花功夫,忽视了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完善与创新,而不仅仅是体制上的问题。因为任何体制下的企业都具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条件,如果说物质资本因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硬件的话,那么,如何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的软件。企业文化是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培育出来的一种企业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它贯彻于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和每一位员工,它是实施中的一种积累。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效益,不同的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是不同的。生产产品的企业与提供服务的企业所应培育的企业文化的内容也应不同,但主要的人文精神又是相同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制定不同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因此,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应有其自身特点。

3.2.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但事实是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3.3 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的企业理念

先进的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依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理念,是它的灵魂,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关系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味、品格和文明程度。

3.4 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5 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的显现出来。

3.6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的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激励精神,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力诱发出来。最后,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发挥约束作用的结果,从而能够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是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经营目标。

加强企业管理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4.2 建立符合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模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价值内涵也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菜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要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能促企业发展进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4.3 广泛宣传,倡导员工积极参与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的核心层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员工在管理实践中视其为准则而共同遵守贯彻执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养成和实践的过程,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自觉行为上。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他们的共识,变成他们共同的信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步壮大发展,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必须的、必然的和紧迫的。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张德.企业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

楼宇经济悄然兴起 篇7

楼宇经济的魅力

楼宇经济是相对于“土地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发展策略。 楼宇经济其有较强的辐射力,通过发展楼宇经济,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众多的商务写字楼集聚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大量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和物业服务市场,它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信息、金融、餐饮、购物、美容美发、综合消费等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功能良好的商圈。

楼宇经济由于拥有大量的高层次员工,因他们的需求,从而产生了知识培训、文化娱乐、交通住宿、通信等需求。这些都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商务楼宇的数量、品质等都会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河東区是我市现代城区之一,因楼宇经济的发展强势,使海河东岸服务业逐渐兴旺。高档的写字楼,代表了城市的档次,并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它们与一些高档饭店、网吧、休闲咖啡厅、金融、保险业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名片。

大王庄地区楼宇经济的优势

河东区大王庄街域毗邻天津站,地铁9号线穿行而过,西南与和平区劝业场、小白楼商贸区、解放路金融一条街隔河相望。西北与天津站交通枢纽中心相连,是通往滨海新区的咽喉要道,便捷的交通使飞机场、滨海新区、保税区近在咫尺。由于处于优越的地理优势,街域内楼宇林立,楼宇经济在街域经济的发展中已悄然兴起。十一经路、六纬路沿线上的天星河畔大厦、万隆太平洋大厦、工商银行大厦、金耀大厦、三联大厦、经纬大厦、逸庭苑大厦、万隆中心大厦等25个楼宇内有金融、非金融、产权交易、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广告策划、管理营销等行业企业入驻近千家,特别是正在筹建中的天津南站商务中心、六纬路商务商业中心、十一经路金融商业中心均在该街域内。这些“商业舰队”为打造楼宇经济吸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类企业的入驻打下良好的基础,楼宇是这个街街域经济工作的特色,也是他们发展楼宇经济的资源优势。在建的渤海银行大厦、嘉里中心大厦、九龙建业大厦、中信地产大厦、中粮集团大厦高档写字楼10余处,未来的发电一厂地块正在洽谈招商中,最终会形成六纬路商圈,是该街乃至河东区重要的税源楼宇中心。

在目前的25家楼宇中,整体纳税超亿元的今年有两家,一是万隆太平洋大厦楼宇、另一是三联大厦楼宇。万隆太平洋大厦共有54家企业,三联大厦楼宇共有80家企业。据统计,截止去年9月底,该街域内的25个楼宇建筑面积555372.45平方米,可出租面积178791平方米,闲置面积46696平方米。

全力打造楼宇经济新亮点

这个街坚持“三个跟踪、三个对接、三个转变,实现大王庄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工作设想。把楼宇经济作为河东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形成产业结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重要载体。根据河东区“金贸河东”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三个区的发展规划,一是天津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北京高端服务经济的聚集区,滨海新区生产生活的服务区,这就为该街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有了一个长足和宽阔的工作思路。二是河东区对发展楼宇经济有明确的优惠政策支持,对楼宇的建设,楼宇企业的入驻,楼宇的管理都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和主办单位的积极性。三是未来的渤海银行大厦、九龙建业大厦、中信大厦、中粮大厦等高端高新的大厦,为日后知名企业或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人驻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给新诞生的楼宇经济保驾护航河东区大王庄街采取了多项举措: 一是由街办事处牵头成立了街楼宇服务中心,该中心建立了首间告知、公开办事、挂牌上岗、跟踪服务、无偿代理、定期走访等工作制度。还把楼宇划分为两圈一带,即以天星置地为楼宇中心,建立货代物流服务商圈;以三联大厦楼宇为中心,建立金贸服务商圈;以未来的渤海银行大厦为中心,建立金贸服务发展带。两圈一带各有独立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配备经济专职干部和服务人员统一由街办事处经济办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

二是中心的主要内容是由以往的分散管理服务变为集中管理服务,做好三个对接,(1)招商的对接,由过去的招商主办单位独立招商转变为政府参与企业共同招商,这样既能保证税源的到位,同时又考虑主办单位物业费的收取。(2)是税源情况的对接,由过去的按条例考核税收变为由街办事处经济办具体掌握所在楼宇具体情况,有利于动态管理服务,及时与主办单位沟通企业的纳税情况,及时调整一批信用好,占用资源少,税收贡献大,知名度高,投资规模大的企业顺利入驻。对一些占用资源多税收贡献小的企业,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拿出具体解决措施做好清退工作,做好楼宇企业“腾笼换鸟”的文章。(3)是企业需求情况对接,由政府牵头请该区各职能部门协助街道经济办摘好一站式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软环境问题整治等手段,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投资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服务中心公开服务指南、行为规范、优质文明用语、落实首问责任制,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认真实行责任追究制,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以适应高档写字楼的发展要求。

三是做好渤海银行大厦、嘉里中心大厦、九龙建业大厦、中信地产大厦、中粮集团大厦,打造亿元楼宇或超亿元楼宇的前期准备工作,使这些大厦的楼宇主办单位运营的同时聚集一批知名度高,信誉好,占用空间资源少,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全部在河东区及大王庄街落户成为楼宇经济的骨干客户。

四是要大力宣传河东区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更好地调动各类主体发展楼宇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快完善商务楼宇配套服务和设施,提高楼宇内部智能化、信息化和便捷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楼宇品质。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加快停车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楼宇停车难问题。

五是建立对楼宇服务中心人员及楼宇主办单位的奖励机制,以社会公益岗位招聘培训长效的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并按照所划分的商圈或楼宇,规定税收考核目标超出管理目标的税收由财政按比例对服务中心及主办单位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六是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在企业的作用,街道党工委统战部门将把楼宇经济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家列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重点服务。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感受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充实企业文化,使企业有诉可求,增进企业与政府的感情,以达到以商招商的目的。 七是以街办事处为主体成立独立的经济办公室,加强现有人员的编制培训工作,按绩效和税收目标考核标准给予经济办公室经费支持,如该街今年引进8家企业,其中倍特期货的引进填补了该区行业空白,该企业已在、河东区产生税收。

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 篇8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作 者:吴易明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南昌,330013刊 名:凉山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24(4)分类号:F061.3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浅谈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 篇9

循环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从东北地区的环境状况,工业进步,城市发展三方面论述了循环经济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分析了东北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雄厚的工农业基础和人员科技优势.提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几点:要发挥优势积极进行工艺设备改造和工业园区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循序渐进地发展;要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作 者:范芙蓉 范国庆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刊 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6(5)分类号:F037关键词:循环经济 东北老工业基地 资源环境

书院兴起标志文化复兴 篇10

“书院被完全抛弃,是在五四之后。甲午战争,被我们以前有点看不起的日本打败,就开始反省,派了很多人到日本学习。日本人为什么可以打败我们?是因为他们学习了西方。于是,西学占了上风,认为科举制度不好,也认为书院不好。废书院改学堂,不仅是学制,所有的东西,都要学习西方。好像传统丢得越彻底越好。”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向笔者分析书院寥落的背景。

邓洪波的研究方向是书院和文化问题,因为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书院格外有感情,被戏称“邓书院”。

五四之后,很快,那一代人,包括蔡元培、胡适、毛泽东等人,都意识到,废除书院做法过激。

“蔡元培当年整顿北大的时候就把书院的管理思想融入进去。”邓洪波说,蔡元培曾做过晚清两个县级书院的院长,此时的书院不仅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也开始转型,“这是他进入北大的特殊背景”。

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不仅包容西方,也包容传统,所以当年拖着长辫子的辜鸿铭,也能留下来。

胡适认为书院在教育中被排除是一大损失。上世纪20年代他就写文章,对抛弃书院的精神表示惋惜,强调书院的独立,还可以自由议政,号召研究书院。

每个人对书院留恋的内容存在差异。

毛泽东更看重书院的课程简单,师生关系融洽。其恩师杨昌济就是岳麓书院的代表人物,青年毛泽东曾跟随杨昌济寓居岳麓书院很长时间。他认为西化教育不仅课程繁琐,而且师生关系冷漠,变成一种买卖关系,学生出钱,学校教给知识,最后拿文凭。

1921年,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成立宣言中明确说明要取书院之长,去学堂之短。

上世纪50年代初,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当时钱穆办书院有很强的意识,他不在台湾也不在大陆办,而是选择香港,因为那里是殖民地。提携传统文化,以宋朝的书院来体现,很有文化担当和使命感。”邓洪波说。

到70年代,终因学历问题,新亚书院和其他两个书院合并成香港中文大学。钱穆坚持保留固有的传统,书院作为独立的教学单位,主管教学和招生,未得港方政府认可,钱穆被迫辞职。

但钱穆的坚持,仍然起了作用,学校保留了原来书院的董事会。余英时,当时钱穆在新亚书院的学生,接替钱穆打理。但他第一任期未满,就因与校方理念不合而辞职。

“现在的新亚书院基本上不参与教学,主导教学功能已经失去,书院的机构还在,还有董事会,主要做一些不进入学分的课程,课外辅导,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他们也感觉到很无力,但还是在坚持。”邓洪波说,他1991年曾在那里住了三个月,进行书院研究。

季羡林在岳麓书院主编的《书院辞典》序言中说,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下一条腿了。

礼失而求诸野

朱汉民和邓洪波都告诉笔者,他们去韩国,有一个惊讶的发现:韩国的千元纸币上,印的是一所书院,而不是国家领导人。

中国的书院明代传人朝鲜半岛,现在整个半岛上还有1000多个书院,韩国千元纸币上的书院是韩国最有名的书院——陶山书院,是韩国儒家代表人物李退溪讲学之所。

“韩国保留书院的传统比我们好。他们有儒林,就是儒家学者的协会,还很有势力,有社会活动,称为‘儒林大会’,相当于我们的学术论坛。”邓洪波说。

讲学、藏书、祭祀,是古代书院的三大功能。韩国书院主要保留了祭祀功能,书院家族的祭祀都保留得非常完整。

比如陶山书院主要祭祀李氏家族(儒家),谱系是:孔子、孟子、朱熹、李退溪……

“到我们这里(岳麓书院)有韩国留学生,有时提到朱熹,他就把脸一板,‘你不能说朱熹,朱子!’他好生气。”邓洪波笑着说。

而中国书院的祭祀传统则完全中断了,即使在仍然教学的岳麓书院,里面的文庙,只作旅游观光之用。

岳麓书院正打算恢复文庙祭祀,“以前的祭祀仪式非常复杂,现在不可能做到了。仪式怎么把握,有一个度的问题。一般的做法又太简化,献一个花圈,然后鞠躬,没法承接上来。”朱汉民说。

邓洪波认为韩潮的流行是激起了储藏在我们民族心灵中的传统文化记忆,那些看似“婆婆妈妈”很琐碎的情节中,有传统的儒家思想在。

到日本,邓洪波也惊讶地发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上流社会的文集皆为纯正的文言文。日本境内现存书院有100多所,有几家还在教学。

这几年,邓洪波转向东亚书院的研究,他发现,日本有些书院,还遵循白鹿洞书院学规,每次升旗仪式的时候,唱的是白鹿洞书院学规。

礼失而求诸野,当我们的书院几乎都变成了文物单位,我们只能到国外寻求研究样本,“真让人痛心”。邓洪波说。

书院在最宽容的朝代兴盛

近几年,书院重新兴起。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创办的“万松浦书院”,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的“白鹿书院”,天津作协主席办“北洋书院”,学者蒋庆办“阳明精舍”,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多数书院是各省作协主席在做,“作家这个职业,更有社会责任感,而且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能行动起来,不仅是想一想。”邓洪波认为。

朱汉民还告诉笔者,现在很多高校也有与书院合作的想法。

上个月,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和历史系主任曾到岳麓书院“取经”,探讨如何把书院和学校结合起来,请教方法和建议。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就在河南境内。

江西九江师院也主动把一些学生的活动放在距离九江市40公里外的白鹿洞书院。

此外,还有一些商人创办的书院。

厦门某房地产商曾到岳麓书院咨询,打算在其开发的地产中辟出一块地方作为文化场所,参照书院来做。

“书院有要素。如果挂个牌子就是书院,那就乱了。有些叫个书院的名字,跟书院毫无关系。”针对书院泥沙俱下的状况,张炜说。

古代四大书院,都有原创学术思想和灵魂人物。

“我认为(书院重新兴起)是好事。可能泥沙俱下,才能形成一种潮流,才能历练出好的书院。”邓洪波的看法比较乐观和宽容。

“书院的兴盛是文化复兴的迹象,历朝历代都是这个规律。”邓洪波说,“而且现在的文化复兴,是新起点上的,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加入西方的因素,视野开阔,就像几百年前我们用佛教来改造文化一样。”

邓洪波认为,书院不是一个纯粹的教学机关,而是知识分子读书、教书、著书、写书的地方,是文化积累、研究、创造和传播的场所。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高,地位高了就强调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只能从文化中找到,中国要在自己的文化中寻找能安身立命的东西。”朱汉民说。他认为现在书院的兴起,与同时出现的国学热出于同样背景,“到书院来学国学还是比较正统的”。

上一篇:对青年创业就业的思考下一篇:农村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