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形势与发展

2024-07-11

食品安全形势与发展(精选8篇)

食品安全形势与发展 篇1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教学

(一)世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与发展

一、世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概述

1、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成为世界热点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活着离不开吃,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吃,是必须的。然而,今天的人们却吃得越来越战战兢兢、担惊受怕。在食品、药品安全恶性事件接二连三地曝光后,人们惊呼:“我们还能吃什么?”

近年来国外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事件回放

1996年英国爆发疯牛病,日本相继发生“大肠杆菌O157 ”6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 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可口可乐”事件,法国葡萄酒净化剂污染事件 2000年法国熟肉制品李斯特杆菌污染事件、英国猪瘟爆发、日本雪印牌牛奶污染 2001年欧洲口蹄疫、德国疯牛病爆发

近年来国内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事件回放

 2001年 “毒瓜子”、“毒大米”、“毒狗肉”、“瘦肉精”、“毒豆奶”、“陈馅月饼”等事件

 2003年 “敌敌畏金华毒火腿” 事件

 2004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重庆石蜡火锅底料等事件

 2005年苏丹红、孔雀石绿、光明回收劣质奶、早产奶、雀巢奶粉碘超标等事件  2006年广东潮安果脯封杀、福寿螺治病、嗑药多宝鱼、有毒桂花鱼、“苏丹红”咸鸭蛋、毒猪油、人造蜂蜜、致癌“大闸蟹”、陈化粮等事件

 2006年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造假事件、安徽华源”欣弗”致人死亡事件、奥美定事件、石家庄第四制药有限公司劣药事件、“鱼腥草”事件、安徽特大制贩假药案、“A型肉毒素”假药事件等

 2007年龙凤及思念速冻食品致病菌、多美滋奶粉出现小蛆、注射用甲氨蝶呤与阿糖胞苷中混入硫酸长春新碱等事件

 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人造新鲜红枣事件、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刺五加”事件、“刺五加”事件、“茵栀黄”注射液事件、 2009年三聚氰胺奶粉再现

 2010年海南豇豆含毒、美国麦乐鸡“橡胶门”、地沟油等事件

食品、药品安全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爆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00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长达60页的《食品安全白皮书》,推出一个庞大的食品安全计划,特别强调加强国际联系与合作。FAO和WHO正在起草食品安全标准,由160多个成员国的政府官员、科学家、技术工作者和食品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制定。制定标准的同时,各国正在大力发展和提高科技检测水平,力争把以前发现不了的污染物检测出来,以确保食品安全。2001年5月,国际上成立了全球食品安全行动组织,旨在提出全球食品安全的预警,加强与政府组织的联系,教育消费者,以提高食品安全性。2002年9月,该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欧盟提出打破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程序,建立一套有序的透明的食品安全规则和统一的政府管理机构来尽可能地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希望成立欧盟食品安全局。

2、国际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的原因 第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问题,是社会稳定发展、和谐进步的根本。随着人类食物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工、消费方式的日新月异,储藏、运输等环节的增多以及食品种类、来源的多样化,使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食物链逐渐演化成由自然链和人工链组成的复杂食物链网。这固然一方面满足了人口增多、消费水平提高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使人类饮食风险增多,食物安全的隐患增加。因此,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日益重要的社会问题。第二,食品安全问题还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每年约有7200万

人(总人口的30%左右)发生食源性疾病,造成3500亿美元的损失。英国自1987—1999年约17万头牛患有疯牛病,英国的养牛业、饲料业、屠宰业、牛肉加工业、奶制品工业、肉类零售业无不受到沉重打击,仅禁止进出口一项,英国每年就损失52亿美元,再加上为杜绝疯牛病而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摧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第三,食品安全问题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比如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事件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2001年德国的疯牛病爆发,导致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

二、世界食品、药品安全的制度保障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国家层面上有三种基本的组织结构类型:一是由处于同一

权力水平上的多个部门负责的多部门监管体制;二是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单一部门监管体制;三是由一个部门进行综合协调的多个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制。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一般都是采取后两种。

1、美国食品安全机构联合监管的组织框架

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机构有设置在卫生部(DHHS)下的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设置在美国农业部(USDA)下的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和动植物卫生检验署(APHIS)及美国环境保护署(EPA)。FSIS负责确保肉、禽和蛋制品安全卫生。EPA的任务包括保护消费者免受农药带来的危害,改善有害生物管理的安全方式。FDA负责除FSIS管辖范围之外的所有食品卫生安全,保护消费者免受掺杂、添加剂和虚假标贴的食品危害。APHIS则主要防止植物和动物的有害生物和疾病。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只允许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食品安

全的监管决策必须有科学基础;政府承担执法责任;制造商、分销商、进口商和其他企业必须遵守法规,否则将受处罚;监管程序透明化,便于公众了解。美国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个层次。三级监管机构的许多部门都聘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人员,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

监管网络。

2、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组织框架

2003年,日本全国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它是由7名委员组成的全日本食品安全最

高权威和决策机构。委员全部来自民间专家,由首相任命,国会批准,每届任期3年。下设专门调查委员会,负责专项案件的检查评估事宜,分为三组:化学评估组主要负责评估食品添加剂、农药、动物用医药品、器具及容器包装、化学物质、污染物质等安全事宜;生物评估组主要负责微生物、病毒、霉菌及自然霉素等项评估工作;新食品评估组主要负责转基因食品、饲料肥料、新开发食品风险的检查评估工作。日本全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监督和指导风险监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建立风险信息的公开、交流与沟通网络。

日本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其

中,较有特点的是可追溯管理模式,以及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农产品生产者向食品生产厂家供货前要签订合同,承诺提供的农产品信息完全属实,并受法律保护和约束。如果厂家发现原料有问题,就可以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以此类推,经销商也可以追究厂家的责任。日本的食品监管还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报纸上经常有主动召回食品的广告,比如遗漏了对过敏原的标记,企业就必须回收特定批号的产品,所产生的费用由企业承担,企业还要向消费者道歉。企业在第一时间主动召回不合格产品是一种良性的自我保护行为,会因信息公开而赢得消费者信任。相反,企业如果忽视这个责任,出现问题后经媒体曝光,几乎就宣告了企业的破产。

3、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在“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下,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逐渐形成了分级管

理、相互合作、广泛参与的基本模式。联邦、各省和市政当局乃至一些基层组织都有监管食品安全的责任。联邦一级的主要监管机构是加拿大卫生部以及农业部下属的食品检验局(CFIA)。卫生部负责制定食品安全与营养质量标准以及食品安全相关政策。食品检验局负责管理联邦一级注册、产品跨省或在国际上销售的食品企业,并对相关法规和执行标准进行监督和实施。省级政府的食品安全机构负责自己管辖权范围内、产品本地销售的小食品企业的检验。市政当局负责向经营最终食品的饭店提供公共健康的标准,并进行监督。农民、渔民、零售商等也要求按照标准和技术法规指南进行生产、加工和经营。

4、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欧盟各国不仅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而且成立了根据欧盟范围内统一食

品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由管理官员会、行政主任、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8个专家小组组成。虽然欧盟是多国组织,不能行使国家主权,其食品安全管理局没有制定规章制度的权限,但可以对整个食品链进行监控,再根据科学的证据作出风险评估,为政治家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信息依据。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政策建议,建立各成员国食品安全机构之间密切合作的信息网络,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

三、中国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本次两会,首次以人大代表身份亮相的王立军,领衔提交的“关于制定„食品、药品

安全犯罪法‟,以严刑峻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严重犯罪的议案”受到多方呼应。最终,十二个省、市、自治区439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该议案。据悉,这是1983年以来有据可查的联名代表人数最多的一份议案。

1、中国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国际合作

我国重视发展同其他国家、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检验技术,促进中国食品质量和安全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同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双边的,同有些地区建立了多边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包括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食品安全信息网

络和食品污染检测与评估计划等各项工作。主要有:积极参加国家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活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正式倡导开展区域性食品安全合作,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积极呼应,成立了APEC食品安全合作论坛,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共同主持;2007年5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第二,加强食品安全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

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第三,注重发展国际食品安全合作。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研讨会或专家互访,通过签署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协议、备忘录、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卫生议定书,确立了中国与有关进出口食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的长效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合作机制下建立了年会制度。

2、中国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制度保障 我国近年来对食品安全制订了相应的制度,健全了法律法规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第一,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食品卫生法》及相关配套规章、《食品卫生许可证

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渔业法》、《动物防疫法》以及《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植物防疫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保护法》等 第二,技术支撑体系。中国不断加强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监测和评估工作。现有食

品检测机构5000余家,部分检测机构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监测网质控考核。中国高度重视危险性评估工作。上世纪70年代对食品中污染物和部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进行了风险评估;加入WTO后,专门开展了食品中微生物、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食品强化剂等评估;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门开展对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工作。第三,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卫生部和农业部重点开展了食品和农产品监测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工作。通过动态收集、监测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实现了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第四,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机制,统筹制定食品安全规划。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中和监督、组织协调部门,牵头成立了食品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情况,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目标,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协调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工作,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推动了食品企业诚信制度建设。

3、中国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严格执法

我国食品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由政府直接推进向在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上的市场推动的方式转变。创建以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自主运营为基础的“从农田到餐桌”和“从餐桌到农田”双向全程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和安全控制技术体系,使覆盖整个食品的生产—加工—分销链上没有缺口,没有重复,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中保证严格执法。而要实现这一个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一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

门在实施安全监管的过程中,一方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在综合整治行动中要相互配合、联合行动,提高监管效能,有效实现“环节分工和整体整治”及“突击性行动与日常常态监管”的结合。另外,质监部门抽检时应该确保抽样覆盖全部产品。

第二,在生产企业加快推行HACCP体系的建立。政府的管制和约束仅仅是外在的约束,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和自我检测才是内在的决定因素。为此,必须强化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引导企业对食品安全生产的鉴别,构建在关键控制点上对生产进行监控的体系。第三,深入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在开放的时常环境下,贯彻“坚持标准,严格

准入,开放市场,强制退出”的原则,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实施全过程有效监督。清理、取缔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点。通过全面排查,将企业划为一般企业、重点规范企业、重点监管企业、打击取缔企业四种类型,进行动态监管,分类处理。尽快建立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深入推行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以及“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严格食品市场退出机制,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食品或具有潜在严重危害的食品,采取果断措施清出市场。第四,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通过网络备案、终端备案、委托备案等方式,建立

我省各地重点食品、重点企业食品备案档案。把每年政府执法部门对食品的抽检结果、企业自检结果、社会举报结果、对生产基地的检查结果等多项数据汇总起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指数”,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第五,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支持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

费需要一系列现代科技和信息有效支持。中国逐步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同时也努力提升食品安全技术,针对一些迫切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进行系统攻关,大力加强关键检测、监控技术与仪器设备开发研究。最后还要有一套系统的完善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食品安全形势与发展 篇2

信息化技术当前已经深入应用到了医院的日常经营发展内容中, 建立了医院整体管理运营信息系统,对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信息安全管理,也在当前医院日常管理内容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相较于传统,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医院的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备份信息记录安全、计算机设备病毒防治、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安全等诸多内容,对医院的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院应该全面清晰的认清当前信息安全的发展形势,做好相应的信息安全防治措施。

2医院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具体来讲,在当前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所面临的信息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

2.1医院信息安全的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正如上文所述,在信息化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应用的背景下,医院的信息安全管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对医院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当前阶段,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管理内容,而潜藏的医院信息安全隐患则包括医院信息设备的采购、网络安全产品的采购、医院内部岗位信息的流通、医院信息数据的存储应用、医院的安全信息管理策略以及医院的信息管理安全人员等诸多方面,过多的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内容很容易造成医院自身信息安全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够优化,同时对于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监督的执行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出现医院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的现象。

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加强对医院的信息安全管理内容的全面分析,制定相应的医院信息安全管理规则,确定具体的医院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已经成为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措施。

2.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面临着诸多危害

在全面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并建立了相应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以后,医院不仅需要面临来自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风险,还需要面临更加迫切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隐患。

具体来讲,当前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以及系统漏洞现象等等,都是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面临的来自外界的主要危害类型,计算机病毒会造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出现系统崩溃、 系统数据丢失的现象,而黑客攻击甚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盗取医院的管理信息、用户信息以及科研信息,造成医院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经济损失,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漏洞现象也有可能被人故意利用,造成医院信息安全隐患现象,对医院的信息安全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3医院信息数据管理仍然存在着漏洞

当前阶段医院信息数据管理工作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种漏洞主要体现在信息数据管理工作中数据处理工作的不可逆转现象上。

具体来讲,医院在信息数据管理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种种失误现象,例如数据删除失误、数据修改失误、 数据应用错误现象,严重的数据删除失误甚至有可能造成医院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崩溃现象,对医院的信息安全管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而同时医院在安全产品的选择上也存在着无法有效的联动现象,造成医院无法有效的充分发挥医院信息安全设备的防护治理功能,医院整体的信息安全系统无法形成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以及规范性的保护系统,对医院信息数据安全管理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医院信息安全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医院在信息安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关挑战现象,本文建议医院应该在信息安全的发展过程中采取几项措施,可以有效地达到提升医院信息安全管理质量的目的。

3.1进一步优化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医院在进一步优化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的加强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建立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医院信息安全责任制度, 针对医院信息管理工作内容进行系统性、规范性以及权责制的管理。

在安全机构和安全队伍的建设上,医院必须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意识的宣传,明确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权利与责任, 建立相应的医院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机制;而在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上,医院必须针对医院面临的信息安全管理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优化, 针对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 信息安全管理规程、人员管理制度、设备维护制度、安全保密协议、网络安全监控制度、安全隐患排除制度等等进行明确的优化,保证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能够全面的覆盖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的诸多内容。

3.2进一步规划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医院进一步规划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流程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 医院应该在医院信息安全权限管理以及医院信息安全管理规程上尤其进行优化,达到确实加强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细节建设的目的。

以医院信息安全权限管理为例,医院可以在外来用户的访问权限、内部用户的密码登录以及内部用户的权限等级上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对用户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的浏览内容进行监控, 对外来用户进行IP清查以及MAC地址绑定,有效的提高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的细节掌控。

3.3进一步加强医院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医院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冗余技术、数据中心检测技术、信息安全防治技术、系统监控技术等相应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保证医院自身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数据删除失误而造成系统崩溃的现象,提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优化性,加强对数据中心的备份记录,保证医院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能够充分的提升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的质量。

4结束语

食品安全形势与发展 篇3

1.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宣传不到位 养机户和使用者法制意识淡薄,部分机手甚至认为“农机监理只是收钱”,不愿积极配合,逃避管理。

1.2不规范驾驶 养机户为得到较高的收益,大部分机手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给农机安全带来隐患。

1.3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对农机监理的投入不够,致使监理装备差、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

1.4 农机手只尽义务未享权利 各农机监理部门收费都有法律依据,并有明确收费标准,但农机手只有缴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关的权利。

1.5 农机监理部门机构不健全 监理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固定、不专职,给农村的农机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有效地开展农机监理工作,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机监理知名度,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向领导宣传,让各级领导了解和重视监理工作,争取财政支持,并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向农机手宣传,提高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

2.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监理队伍素质 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对农机监理工作的责任以及在农机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克服困难,建立责、权、利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制度,提高农机监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农机“三级”安全管理网作用,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形势与发展 篇4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

(一)食品安全的含义

食品安全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数量”层面的含义,即FoodSafety,指的是食物,特别是粮食的供应问题。二是,“质量”层面的安全,即FoodSafety要求食物营养卫生,对健康无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

1.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这在于:第一,涉及面广。第二,“燃点”很低。第三,负面影响很大。

2.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正处于逐步好转的过程中

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多年时间,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升,食品产业化、农产品商业化程度迅速提高,食品供需总量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品种上都呈现出成倍的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多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从总体上控制了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

二是监测抽检结果显示,各类食品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稳步提高,总体上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三是一些大宗重点食品通过整治,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当前,在全力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工作力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社会识假辨假、防范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人及时澄清不实传言,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增强人们的信心,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

3.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近年来,监管部门查处和公布了大量食品安全问题,有关媒体和社会各界也经常反映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凸显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部分食品品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比较严重,特别是数起影响很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感,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的声誉乃至政府的形象。

二、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原因

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是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

1、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观故意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

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根本上是生产经营食品的人出了问题,原因无非三条:一个是无良,一个是无能,一个是无知。

2、我国食品企业安全管理自身能力较弱。

3、我国食品产业素质以及食品科技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单位多、小、散的问题一时还难以改变、科技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少,巨大的从业主体数理和供应总量的基数导致风险概率加大,产业素质总体不高造成监管工作难度加大。

4.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生产经营主体数量的巨大,以及业态的复杂,凸现了监管力量的严重不足。监管体制、机制、法制、技术、人员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再加上执法经费、装备的不足,技术支撑体系、基层监管力量的薄弱,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总之,我国食品安全的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今后需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的食品安全工作,必须从我国食品产业和监管现状的实际出发,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由表及里、统筹推进,稳步实现“遏制问题多发、形势明显好转、长期根本稳定”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1.集中治理突出问题

(1)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主要有四大类:

一是非法添加。

二是使用非食品原料或有害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三是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中。

四是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等。

(2)发生突出问题的主要部位和环节。

各类突出问题大多数产生于合法企业以外的生产经营行为,点多面广、形式隐蔽、监管难度较大。

一是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等监管薄弱区域,分散式种植养殖、地下小作坊等生产经营形态中违法违规问题较多。

二是在依赖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传统、食品初级加工的专业村、特色乡等区域,容易发生集体性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在面向不固定、流动性消费群体的路边店、流动摊贩、小餐饮等业态中,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四是在贩运、仓储及以食品展销会等形式进行食品集中交易等复杂业态中,容易产生掺杂使假、假冒伪劣等问题。

(3)有针对性地加大治理力度。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主要特点:

一是生产经营的产品中,食用农产品、食品原料、初级加工产品占相当比重,对整个食品生产经营链条的安全形成源头威胁。

二是生产经营中的故意违法犯罪性质十分恶劣,产品的健康危害比较严重,对消费者的心理冲击较大,容易强化对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的负面判断。

三是生产经营形式分散、隐蔽,监管难度大。

在治理行动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排查要到位。

二是要完善联合执法机制。

三是要加大惩处力度。

(4)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使用管理。

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是当前食品安全违法违规问题中最突出、最常见的问题。因此,严防严打食品非法添加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牛鼻子”。

2.切实强化日常监管

现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经常会针对某些突出问题,组织专项治理、突击检查、媒体也经常予以报道,结果由此带来了诸如为什么总是搞“运动式的监管”、“被动性的救火”,为什么不认真搞好常态化监管,加强事前防范等议论。首先,我们要看到,将开展集中整治作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是针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符合实际、非常必要的做法,同时与加强日常监管并行不悖。

目前日常监管方面的制度措施主要有:

(1)加强市场准入监管。

主要包括企业准入和产品准入。

(2)加强风险隐患排查。

主要有风险监测、监督抽查、执法抽检、市场巡查、进口检疫等制度。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整个食品产业链的质量安全。

促进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是一项重点工作。一方面要监督、指导农民规范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研发,推广使用低毒高效农兽药,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安全性,把保供应和保安全结合好。

总之,在日常监管方面我们的制度和措施正在逐步完善,这些制度和措施都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防火墙”。这个“防火墙”是不是严密,首先是责任是否能真正落实,监管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其次,在人员、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要努力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我们的监管力量比较薄弱,需要千方百计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日常监管水平。

3.进一步改进食品企业的安全管理

企业是食品生产经营的主体,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一切政策措施,归根到底要通过企业规范生产经营活动,提高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来实现。但是从相当程度上来说,企业很难自己主动或者正确地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引导、监督。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制度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要把保障食品安全所必需的条件上升为法律和国家标准,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监督企业执行到位。

(2)改进企业内部管理。

要督促企业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岗位,规模以上企业要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食品安全分管负责人,或设立食品安全师等食品安全管理、技术专职负责岗位。实行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定期强制培训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食品安全培训,主要负责人、重要工种、关键岗位人员要按照规范内容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3)落实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落实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是确保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关键。今后要加大对违法企业负责人的惩罚力度,通过建立违法企业及其责任人“黑名单”等措施,确保法律规定的违法企业负责人从业禁入制度落到实处。

(4)落实企业的经济责任。

要引导监督企业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这是食品企业首先要投入的成本。依法落实食品企业的经济赔偿责任,提高赔偿标准。研究建立食品企业强制保险制度,引进市场机制,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5)加强对小企业和个体户的管理。

加强对小企业和个体户的监管,关键是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监管能力。一是要强化县区级

监管能力。二是要落实乡镇、街道的监管职责。三是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4.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下一步,重点要把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好。一是要健全综合协调机构。二是要强化综合协调职能。三是探索推行基层综合执法试点。

5、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1)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重点做好:一是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制度。二是要按照“急用先立、逐步完善”的原则,抓紧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标准以及检验方法标准,补充完善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食品相关产品标准。三是要借鉴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成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我国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2)加强风险监测能力建设。

下一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各地区监测资源,建立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逐步增设监测布点,扩大监测范围和样本量。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和分别实施相结合的风险监测工作机制,加强监测工作质量控制,认真做好监测数据和监督抽检信息的综合分析,提高监测数据利用效能,为执法监管重点的及时调整、制定修订标准,向消费者发布预警信息等工作提供依据。

(3)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检验检测机构分属不同系统,存在重复建设、检测面较窄、技术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紧迫的是要实现各机构特别是同一地区的机构检测结果互认。其次,要积极整合检测机构,实现布局合理,强化技术能力建设。第三,要积极推进第三方机构建设,逐步实现检测机构属性、业务市场化。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配备自检设备,提高安全控制水平。

(4)加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将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监管信息化问题,二是产业链全程控制问题。

(5)加强食品安全科技研发。

一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学科建设。

二是要选择一批重点难点食品安全技术,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大政府科研投入

三是要组织引导食品企业,分析食品安全科技需求,凝练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科技立项,联合科研单位进行科技攻关,切实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四是要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适用的标准、制度和技术的引进、吸收。

6.加强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既要立足于除大隐患、防大事故,也要高度重视热点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树立主动防范、及时介入的意识,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努力把危害和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和最小范围。

7.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1)就进一步细化和明晰责任制。

(2)就坚持日常监督和事后追责相结合。

(3)要更加重视落实政府和政府领导的责任。

四、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关系

(1)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2)要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联合以及协议等方式,发展集约化大公司,延长企业的产业链。

(3)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化生产、畜禽场区化养殖,提高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4)大力发展冷链产业、连锁配送等有利于食品安全的产业和物流模式。

2.正确处理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关系

(1)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2)要提高监管部门释疑解惑的意识和技术说明能力。

(3)正确处理严重虚假新闻问题。

3.正确处理部门监管和政府领导的关系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综合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力度,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加以推进。

4.正确处理政府监管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食品安全形势与发展 篇5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意见》,增强推动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意见》深刻阐述了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实施安全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文件。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大力宣传、全面落实《意见》精神,充分认识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各地、各部门,落实到基层、企业和岗位,使之成为衡量各地、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基本标准。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措施,狠抓安全生产工作落实,进一步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效能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体系。推进《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相关办法和黑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相关办法。根据国家新出台的安全法规规章和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完善我省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督促检查、行政问责、区域联动等制度,形成规范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加大安全生产普法执法力度。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教育,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法制意识,增强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自觉性。加强安全生产日常执法、重点执法、跟踪执法和联合执法,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统一领导,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公安、安全监管、煤管、煤监、国土资源、工商、交通运输、住建、质监、工信、海事、监察及司法机关共同参与的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工作机制,加大现场执法检查力度,切实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从重处罚、厉行问责的惩治措施。强化市(地)政府(行署)特别是县(市、区)政府责任,对所辖区域内群众举报、上级交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违法生产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违法生产企业存在的,视情节轻重,对县(市、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事故。严格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调查处理每一起事故,查明原因,依法严肃追究事故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严厉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处理结果。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生产经营单位瞒报谎报事故行为查处办法》和《黑龙江省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严肃查处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行为。认真落实《黑龙江省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省政府安委会要对非煤工矿商贸企业发生的较大事故、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发生的一次死亡5人至9人事故、煤矿较大事故等严格实施挂牌督办;市(地)政府(行署)安委会要对较大事故和有影响的一般事故挂牌督办。要深入实施《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建立和完善警示通报、现场分析等制度,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查找安全漏洞,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切实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三、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职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强化政府安全监管职责。要把安全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市(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要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严格落实行政首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和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市(地)、县(市、区)政府(行署)主要负责人要定期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组织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政府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相关领导责任,要及时组织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落实,组织开展安全检查,督促治理重大安全隐患。要强化事故问责,对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市(地)和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县(市、区)实施“一票否决”,受处分的党政负责人在处分期内不能提拔重用,不能授予荣誉或奖励;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市(地)政府(行署)主要领导要向省政府做出公开检讨;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市(地)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切实履行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各级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加强对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组织开展本行业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督促行业企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安委会办公室作用,加强对本级政府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工作考核。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深入实施联合执法,落实反馈、备案、督办、复检、通报和综合督查检查制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查处违法行为。对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不断探索与经济运行、社会管理相适应的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健全与企业信誉、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银行贷款等方面相挂钩的安全生产约束机制。

(三)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0〕89号)精神,推动企业严格遵守和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标准,依法依规加强安全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要切实承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执行现场带班制度,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杜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达不到安全条件的不得生产经营。强化企业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企业要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加大安全投入,积极采用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对危险工艺、设备要采用自动控制技术,保持安全设备设施完好有效。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律经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必须全部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予以停产整顿。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要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每位职工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建立日常检查与定期考核制度,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把安全生产与企业职工的荣誉评比、工资薪酬等挂钩,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到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个车间、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对关系安全生产的重点部位、关键岗位,要重点监控,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执行标准,以个体岗位达标促进整体生产安全。

四、着力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一)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严格技术和安全质量标准,严把行业安全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安全核准,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未通过安全评估的不准立项;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取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制度,制定出台规范“三同时”审查程序等相应的配套制度,对未进行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审查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手续。降低标准造成安全隐患的,不准通过竣工验收,并追究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按照国家要求,严格实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加强对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确保其评价、检测结果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二)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监控管理。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和落实隐患排查建档、下达指令、挂牌督办、整改落实、验收注销等制度,保障隐患排查治理到位。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重大隐患要及时报安全监管监察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要建立和完善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实施动态全程监控。各市(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要加强重大隐患治理,加大投入,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三)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和相关工作规划,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工贸等行业领域,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活动,同时启动造纸、白酒、食品、烟草等规模以上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按照三年重点达标、五年全面达标的要求,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前,生产地下矿山、大中型露天矿山、尾矿库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小型露天采石场50%达到三级标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大型储存企业和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且使用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化工医药使用单位基本实现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原则上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大中型木材及木制加工企业安全生产达标率为100%,中型以下规模以上的达标率为60%;规模以上轧钢、冶金焦化、烧结球团、铁合金企业标准化达标率为100%。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仍未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加强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向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认真实施《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各市(地)、县(市、区)要加快安全监管与卫生部门的职能调整,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配齐监督检查执法人员,配备快速检测设备、个体防护用品等技术装备。要进一步加大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木质家具制造、水泥制造、金属冶炼、金矿开采、医药制造、农药制造等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对高毒、高危粉尘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积极建立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制度。要落实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控制效果评价和竣工验收工作。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预评价报告未经审核同意的,一律不得批准建设;对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要加强以职业健康体检、个体职业防护用品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为重点的执法检查,深入开展确诊职业病岗位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职业病事故,加大处罚力度,切实改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五、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规范安全生产秩序

(一)深化煤矿安全整治。严格执行瓦斯防治“十条禁令”和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十项要求”,强力推行抽采达标,严格落实两个“四位一体”防突措施,严肃查处瓦斯和粉尘超限等违规违章现象。加强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实施整合矿区和受水害威胁生产矿井的水文、工程地质补充勘探,查清影响安全开采的老空区等水文地质情况,严格落实煤矿企业井下“逢掘必探、先探后掘”措施,坚决遏制煤矿水害事故。推进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和机械化升级改造建设,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兼并重组、整合技改矿井安全监管,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矿井整顿关闭力度。加强矿井的日常安全监管,落实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严肃查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行为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二)加大交通运输安全综合治理力度。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禁止客运车辆挂靠运营,禁止非法改装车辆从事旅客运输。加强路面管控,加大运输企业源头治理力度,严厉打击超载、超限、超员、超时和不良车辆上路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大营运车辆GPS动态行驶记录仪安装力度,做好已安装GPS车辆并网工作,推动长途客运、危化品运输、校车等车辆全面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解决好管理人员技能培训、个别地区信号不通等问题,实现省、市、县交通运管、公安交管、安全监管和道路运输企业四级平台联网。继续强化民航、铁路、农村交通、水上交通的安全监管,特别要抓紧完善校车安全法规和标准,依法强化校车安全监管。

(三)深化消防安全整治。大力实施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落实建设项目消防安全设计审核、验收和备案抽查制度,严禁使用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外保温材料。严格落实重大火灾隐患立案销案、挂牌督办和公告等制度,对存在严重威胁公共消防安全隐患的单位和场所,坚决采取改造、搬迁、停产、停用等措施坚决加以整改。建立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由具有资质的机构定期开展评估,评价结果要向社会公开,作为单位信用等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普查评估,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科学规划建设化工园区,优化化工企业布局,严格控制城镇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推进城区安全风险高的化工企业搬迁转产或关闭。加强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安全监管,落实监管监控措施。要组织开展地下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设施安全整治,加强和规范城镇地面开挖作业管理。积极推广阻隔防爆材料的应用,重点对城市人口集中区域的加油站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切实加强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烟花爆竹B级产品检查和礼花弹等高危产品专项治理。

(五)深化非煤矿山安全整治。推进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2012年年底前,生产地下矿山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强制推行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露天矿山强制采用机械铲装、机械二次破碎技术,推广专业爆破公司统一爆破模式;三等以上尾矿库要按规定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推行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测系统、非电起爆、干式排尾、尾矿充填及综合利用、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等技术装备。加强地下矿山防中毒窒息、防火灾、防透水治理,深化尾矿库、露天采场和排土场高陡边坡安全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强化安全措施落实。

(六)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按照“谁发证、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建筑工程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等各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建筑施工现场特种作业人员配备规定,强化建筑工程参建各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整治企业安全责任不落实、管理失控、安全条件降低、安全生产措施费拨付不到位、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规范及借用资质、违法分包、转包等突出问题。加快建立实施建设工程项目关键岗位人员网络管理系统,加强动态监管,进一步落实关键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研究实施建设施工、设备制造等企业安全质量终身负责制,严禁违反客观规律压缩工期、违规简化程序。

(七)加强冶金等其他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突出抓好冶金煤气、交叉检修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温液态金属吊运、粉尘作业等高风险作业环节和容易发生火灾、爆炸危险区域等安全专项治理和检查工作。严格执行压力容器、电梯、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电力、农机和渔船安全管理。同时,加强机械、轻工、建材、有色、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专项整治。

六、大力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一)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认真落实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安全技术改造、安全产品所得税优惠等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大安全专项投入,切实解决安全生产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设备落后等问题。企业在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用。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机制的预防和促进作用。

(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整合安全科技优势资源,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共性技术转化平台,建立政府和企业等多层次的安全科技基础条件共享与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快煤矿瓦斯治理、矿山地质灾害、剧毒化学品泄漏灾害防治和施工现场防护设施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大高危行业、企业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升级换代的推进力度,引导高危行业、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提高自动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快推进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和机械化改造步伐。推动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培训、咨询等专业机构的规范发展,发挥专业机构在事故预防、处置和救援中的技术支持作用。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三)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结合实际,制定我省强制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目录、措施,支持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严禁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建设和延续。对存在落后技术装备、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要予以公布,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企业重组,进一步整合或淘汰浪费资源、安全保障低的落后产能,提高安全基础保障能力。鼓励银行对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四)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要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力量,科学合理配置县(市、区)安全监管部门人员编制,充实专业人员,保证有足够人员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较重的县(市、区),可在规定的政府机构限额内,按照“撤一建一”原则独立设置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没有独立设置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要按照“撤一建一”原则组建安全生产执法机构,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乡镇(街道)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市(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要保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装备等保障条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资金投入,提升基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要抓住国家实施监管能力建设规划的有利机遇,用好中央投资和地方匹配资金,加强硬件基础建设,改善工作条件。

(五)加强安全生产专家和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生产专家队伍管理,完善专家考核机制,及时调整充实专家队伍。组织专家参与监督检查、竣工验收、事故调查、应急救援等工作,切实发挥安全生产专家指导和服务作用。加强安全生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培养,不断壮大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生产经营单位、专业服务机构和安全培训机构等要逐步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或助理注册安全工程师。积极培育和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建设,维护和保障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使相应的权利。

七、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落实全省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点对点”实施方案,加强对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鹤岗队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加快8个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市(地)16支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市(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要结合实际,整合应急资源,依托大中型企业、公安消防、森防、武警、交通运输等救援力量,加强本地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救援队伍社会化服务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二)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和基础条件。建立健全省、市(地)、重点县(市、区)及高危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省级和市(地)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要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健全值班值守、信息报告、处置决策、组织协调、应急指挥等应急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部门之间、行业领域之间、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之间以及全省区域范围内协同应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安全监管与公安消防、海事、气象、地震、环保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应急救援工作能力。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建设和紧急运输能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三)加强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演练,科学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按计划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提高应对各类事故的应急能力。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要按照预案规定,立即组织应急处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做到事故发生后及时、准确发布消息和救援进展情况,主动引导舆论。

八、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一)加强安全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普及安全常识,增强全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意识。在中小学广泛普及安全基础教育,加强防灾避险演练。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努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大力开展企业全员安全培训,重点强化和规范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员工安全培训。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完善安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组织政府换届后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安全监管系统主要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提高践行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能力。

(二)推动安全文化发展繁荣。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安康杯”、“青年安全示范岗”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区”创建和“119消防宣传日”活动,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校园、安全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实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和建设手段创新,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切实发挥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动员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瞒报事故等行为予以公开曝光,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九、坚持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各市(地)、县(市、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安委会及其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作用,明确和落实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安委会成员单位例会、部门联席会议和联合执法制度等,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组织领导。

(二)加强安全生产绩效考核。把安全生产考核控制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权重和考核力度,各级政府安委会要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对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实行月通报、季公告、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制度。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之中。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以适当形式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违法违规、失职渎职的,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三)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作用。推进安全生产政务公开,健全行政许可网上申请、受理、审批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制度和救援工作报道机制,充分发挥“12350”举报电话作用。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安监总财〔2012〕63号)有关规定,将给予举报人的奖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实施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和隐患排查,落实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推进群防群治。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 篇6

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这21世纪的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下面就围绕着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当前现状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作出浅析。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我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近期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东闹”之势。

1、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2、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3.美国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二、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1、自主建新,建立军事新思想

在科技强军上,向跨越式发展道路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宏集型向科技宏集型的较变,以信息化作为军事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远洋海军,应考虑建造航母舰队,以捍卫中国海洋,国土和重要海上通道安全。建立一支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信息化高的陆军部队,以及战略空军部队,全军提高军事感慑和作战能力。

2、中国应理直气壮的发展国防现代化

当代中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中国国防力量依然落后,而中国威胁论对制约着中国国防建设。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没有必要过于关注别国言论,威胁论是它国面对大国崛起由不习惯到习惯,有反对遏制到逐步接受的过程。中国就是在威胁论中发展起来的,现在西方国家逐渐接受中国的崛起,威胁论反而下降。只要我们国防力量保持在积极所规定的合理水平,我们就应该大胆投入,不必顾虑中国威胁论。中国通过积极军事外交,宣传我国和平崛起国策,并且在国际社会担负起负责任大国,国际社会会把中国军力发展视为正常的。3.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事领域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信息化时代对军事人员的要求也是全面的,除了政治素质上,最重要的是科技素养,军事院校要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开始,加大培训力度和培养步伐。同时建立一种能留住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提高国家军事力量。

三、结语

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篇7

一、我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石油消耗与日俱增, 进口连年扩大, 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200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跨上一个新台阶, 由1997年的10%、1999年的20%、2002年的30%、2004年的40%, 扩大到2008年的50%, 2009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2%。2011年1月中石化公布上年经营主要数据, 2010年原油产量3.3亿桶, 略增0.05%, 加上中石油以及其他石油巨头的产量, 我国生产原油2.03亿吨, 较上年增长了6.9%。此外,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 出口原油303万吨, 全年净进口原油2.36亿吨。对比我国原油产量和净进口数据后, 可以算出,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3.7%, 创下新高。中石化公布的经营数据还披露了原油加工量等数据, 原油加工量很大程度上意味

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文/李元红

着我国对油品的需求。中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 2010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3.16%, 达2.11亿吨。其中, 汽油、柴油和煤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8%、10.50%和19.54%, 意味着国内对油品需求日增。中石油年度报告预测, 中国2011年原油净进口将增加11.2%,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另据凤凰中文台报道, 英国石油公司报告显示, 美国能源安全前景好于中国。英国石油公司预测美国能源用量:油气进口依存度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未来20年将开始逐步下降。2030年将有50%左右的石油依赖进口, 比目前的60%有所下降, 天然气则将实现全面的自给自足。生物燃料的日产量有望到2030年提高到现在的四倍多, 达到670万桶。2020年的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会跌至接近零的水平。2030年很可能将本土产液化天然气作为出口货物发往世界各地。英国石油公司预测中国能源用量:中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将大幅上升。2010年中国54%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都依赖进口。到2030年, 中国8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都将来自进口。10年前, 中国只有25%的石油依靠进口, 天然气进口为零, 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转变。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强化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分析

1、立足国内, 加大勘探力度, 寻找规模优质储量。

通过加快建成松辽、鄂尔多斯和新疆三个5, 000万吨以及四川和渤海湾两个2, 000万吨规模油气区, 使大庆油田持续稳产4, 000万吨, 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5, 000万吨, 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 来打造“可持续中国石油”。

2、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清洁能源。

作为最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 天然气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和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国能源战线发出的新的进军号令。“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 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 新能源将异军突起, 成为竞争制胜的战略制高点。纵观多种能源发展的战略前景, 天然气以其优质、清洁、高效的明显优势, 成为全球最为现实的大规模绿色接替能源。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预计“十二五”期间, 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翻一番, 由目前的4%提高到8%以上。随着国家天然气价格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一个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天然气大发展局面将加速形成。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突出天然气发展, 加快形成从勘探开发、管道储运和市场销售到高效利用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 推动我国绿色能源大发展。另外, 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我国首条百万吨生物基化工醇生产线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该项目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批准, 由长春大成集团投资建设,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部的兴隆山镇。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生物基化工醇的制备、合成工艺、产品分离等关键环节均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 单位体积生产能力增加5%, 生产成本降低10%, 能够保证连续生产时数达到330天/年。2011年生产线建成后, 将实现产值65亿元, 利税15亿元。专家介绍, 生物基化工醇是以玉米等为原料开发石油化学品替代物,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替代石油资源, 走出一条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物基化工醇, 将有助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减少石油的进口,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3、大力开发海上油气资源。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起步整体都比较迟, 海上更比陆上迟, 但经过艰苦努力, 中国海油国内年产石油天然气总产量首次超过5, 000万吨, 这标志着蓝色海洋中诞生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 也标志着我国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行列。据中国广播网报道, 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透露, 中国地质学家在南海底部发现38座油气田, 并计划于2011年实施开采。据悉, 这38座油气田均为“超厚油层和含气地层”。汪民还表示, 国土部将在“关键海域实施全面的地质和环境检查”, 包括南海北部海域、黄海南部和靠近海南岛的近海地区。

4、继续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减少对石油市场依赖的战略性措施, 是强化石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按国际能源署的要求, 国家石油储备要达到110天, 目前美国为158天, 德国为127天, 韩国为74.5天, 日本为170天。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自2007年12月正式成立后, 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 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由政府投资的中国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即镇海 (浙江省宁波市) 、岱山 (浙江省舟山市) 、黄岛 (山东省青岛市) 、大连 (辽宁省大连市) 已于2008年全面投用, 储备总量1, 640万立方米, 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 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 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 总库容2, 680万立方米。2010年9月末, 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开工, 标志着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据了解, 2020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 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 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 500万吨, 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5、实行石油进口的多源化和多元化。

进口来源的过度集中可能造成进口的不稳定和不安全, 所以需要实行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源化和多元化, 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目前, 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 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0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3%, 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28%, 两地原油进口量合计占原油进口总量的81%。众所周知, 中东和非洲向来是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不断、战乱频繁的地区。尤其是

提要“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乡过渡形态, 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 城中村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科学系统的处理好城中村问题, 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笔者试图使城中村问题与公租房建设供应联系起来, 设想以产权及其收益分配为核心, 以BOT为改造开发方式, 最终实现城中村改造及其功能的合理替代, 以期对统筹解决这两大难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机制;BOT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在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速的今天, 城市持续扩张发展, 城郊结合部不断外推, 许多农村在外生型的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完成了非农化转变, 但这种转变并没有使这些村落社区顺利融入城市, 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演变成了城市中难以彻底城市化的区域, 即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与此同时, 城市化的高速进行也使得我国各大城市流动人口剧增, 而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 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成了游离于社会保障体制之外的弱势群体, 其住房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对在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与城市发展碰撞磨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 本文尝试用统筹系统的思维研究以下两个困扰众多城市政府的难题:城中村问题和保障房问题。

一、城中村形成机理

改革开放后, 我国城市化进入了“跨越式突进”的快速发展时期。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更为明显。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 城市空间迅速向周围城郊农村扩张。这些条件启动了城郊农村的“外生型”城市化进程, 即由外部经济力量推进村庄自身的城市化。

首先, 外生型城市化改变了这些村落土地的相对区位, 提高了集体剩余土地的地价。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的基础设施迅速向周边延伸, 原来处于城郊的农村陆续被繁华城区包围, 周边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地价飞速飙升。地价的上涨提高了剩余农用地继续保持农用的机会成本, 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 剩余集体农用地陆续被土地收益能力更高的非农产业占用。这就促使了这些村落在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后集体剩余土地也陆续非农化, 进而经济结构也向二三产业转变。

其次, 城市外来人口的剧增, 促进了城中村廉价出租屋市场的“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城市化提供了拉力, 大量异地农民工和欠发达城市的非正式务工人员向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迁移。由于老城区内的生活设施难以承载这些突如其来的外来人员, 城中村利用良好的地缘优势和几乎不计成本的土地, 填补了这一巨大的廉价出租屋市场缺口。在这一过程中,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村民, 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尽可能地利用可支配土地的面积和空间, 密集搭建违章建筑, 形成了今天城中村的外在建筑形态。

第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特别是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 投资方往往选择征地费用低廉的农田菜地, 而有意避开了居住密度大、拆迁安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这种投资主体的效益回报心理, 造成了改造建设成本高的农村, 未能像那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一样被“整体消化”, 而被有意避开, 这是都市村庄被遗留下来的又一原因。

二、城中村在城市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

都市村庄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 从而失去了

城中村改造与公租房建设联动开发机制研究

□文/顾昆鹏

中东地区, 一直是各种国际力量明争暗斗、较量争夺的竞技场, 我国在这一地区没有军事保障, 因此在这一地区的石油权益很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与破坏。为了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和产地过于集中的风险, 我国也从俄罗斯、中南美地区 (包括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等国) 和亚太地区 (包括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 进口原油, 但所占比例仍然相对较小。

6、继续实施石油海外发展战略。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的大规模油气资产收购兼并, 扩张发展, 中国石油已经完成面向全球的海外业务布点, 形成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对外合作区, 具备相当的储量、产量、炼量、运量基础和发展规模。进入“十二五”, 面对跨国石油巨头群雄割据, 复杂多变, 优质资源已被瓜分殆尽的国际石油市场, 海外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更具挑战性。中国石油应从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突出海外发展, 积极开展与资源国、国际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种方式合资合作, 持续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同时, 将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到讲求投资回报、低成本发展、综合经济效益、提高海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 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 使海外油气成为我国石油向国家奉献油气的“半壁江山”。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石油消耗与日俱增, 进口连年扩大, 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 随之而来的石油供需矛盾和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显著。本文分析我国当前石油安全形势, 提出强化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安全,形势,对策

参考文献

[1]苏杰.加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几点思考[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2.

[2]陈俊杰.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论坛, 2009.4.

对中亚安全形势的观察与思考 篇8

中亚地区安全的脆弱性、综合性与复杂性

中亚地区近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 8月30日,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使馆遭遇恐怖袭击;2. 6月?7月,哈萨克斯坦发生连环恐袭事件,阿克托别和阿拉木图两市进入反恐红色警戒状态,哈全国进入反恐黄色警戒状态;3. 继2015年塔吉克斯坦国防部副部长发动恐袭后,2016年5月,塔强力部门挫败一起“伊斯兰国”成员准备在首都杜尚别策划的恐袭行动;4. 继2015年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边界发生冲突后,2016年土加强边境防控,全国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接受突击检查;5. 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形势几度紧张;6. 9月2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病逝,政权交接迫在眉睫;7. 哈萨克斯坦再次改组政府,总理、副总理、国安委主席等重要职位易人。

这些新情况主要涉及暴恐事件、边界冲突和政坛变化,反映出中亚地区安全的脆弱性、综合性与复杂性。中亚的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存在,其中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以及毒品走私问题尤为突出。安全问题与政治、宗教、经济、领土、边界、水资源、民族关系、国家间关系等问题紧密相关。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中亚国家在安全方面可以独善其身,任何一国的安全威胁都很容易外溢到邻国,而中亚地区以外的威胁也很容易传导到地区内部。

中亚地区发生的诸多安全事件中,当属暴恐活动最为引人关注。近年来,中亚地区的暴恐活动呈现出一些新特点:1. 暴恐事件的规模不大,但发生的频率很高。过去几年发生一件,现在一年发生几件。2. 暴恐活动的范围从个别国家扩散到中亚所有国家,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地区公害。3. 暴恐事件的原因复杂化,有的以建立“哈里发国家”为目标,有的源于政治斗争、针对当权者,有的针对外国使馆,有的源于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有的源于经济利益,还有的混合了多种因素。4. 暴恐活动的性质恶劣,后果严重。过去暴恐分子往往选择防控能力较弱的偏远地区行动,袭击目标以普通人和警察居多;现在暴恐分子经常选择防控能力较强、人群密集的首都和中心城市,袭击目标选择政府、议会、警察局、外国使馆、枪支商店、监狱、银行等,攻击的烈度上升,影响范围成倍扩大。5. 恐怖组织的类型多样化。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所长、中亚安全问题专家塔林认为,中亚的恐怖组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在国外接受过武装培训,具有作战经验,有实施恐怖行动的目的和计划,专业性强,具有很大破坏性,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有效进攻的团体,如“乌伊运”。二是拥有宗教极端思想的团体,没有接受过武装培训,也没有热兵器,破坏力不如第一种类型,但也很危险。三是受到宗教极端思想蛊惑的犯罪团伙。2016年发生的阿克纠宾事件和阿拉木图事件都是第二类和第三类情况的混合版。

中亚安全“防火墙”哪里出了漏洞

中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亚国家各自内部的“防火墙”、彼此之间的“防火墙”以及中亚地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防火墙”都存在漏洞。具体原因如下:

一、政府治理和安全防控能力较弱,边界无法实现严密防控,腐败问题较突出。此外,有的国家不愿意承认本国存在三股势力或者不愿意承认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无法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打击。

二、宗教极端化具有较有利的环境。极端分子以宣传伊斯兰教为幌子和掩护,散布极端思想。

三、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问题增大了安全防控的难度。政治力量通过暴力谋求政权,如塔吉克斯坦的反对派。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增长乏力。俄罗斯经济停滞,导致赴俄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民族关系复杂,既包括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边境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本土民族与外来民族之间的关系。随着中亚国家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密切,一些外来宗教和新兴宗教在中亚发展很快,但局部地区的宗教宽容度却有所下降。

四、中亚尚未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由于彼此在领土、边界、水资源、能源、交通等方面存在分歧,中亚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未能建立统一的安全合作体系。例如,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两国边界有300多公里五六十个地段未划界。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有93.82公里地段未划界。乌吉和乌塔边境经常发生误伤、误射和争端。而中亚国家参与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仅覆盖中亚局部地区和个别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中亚国家在安全防控方面基本上要靠自己,这导致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趁机在中亚地区流窜作案,与政府“捉迷藏”。

五、外部环境恶化。俄罗斯与西方陷入所谓的“新冷战”。欧洲被难民、英国脱欧等问题所困。黑海和里海地区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平衡发生变化。阿富汗、叙利亚、乌克兰等国的局部地区处于战乱状态,土耳其政变未遂,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发生冲突,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内部分离主义问题复杂化。世界经济形势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俄罗斯经济陷入停滞。

短期内安全形势可控,但长期看不确定性在增强

既然中亚的“防火墙”存在漏洞,那么是否意味着中亚安全形势会继续恶化甚至“阿富汗化”?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可控,不大可能出现大的动荡,但长期看中亚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在增强。

上一篇:2020高中英语教师线上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和动物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