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

2024-10-09

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共8篇)

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 篇1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

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这21世纪的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下面就围绕着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当前现状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作出浅析。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我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近期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东闹”之势。

1、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2、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3.美国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二、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1、自主建新,建立军事新思想

在科技强军上,向跨越式发展道路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宏集型向科技宏集型的较变,以信息化作为军事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远洋海军,应考虑建造航母舰队,以捍卫中国海洋,国土和重要海上通道安全。建立一支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信息化高的陆军部队,以及战略空军部队,全军提高军事感慑和作战能力。

2、中国应理直气壮的发展国防现代化

当代中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中国国防力量依然落后,而中国威胁论对制约着中国国防建设。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没有必要过于关注别国言论,威胁论是它国面对大国崛起由不习惯到习惯,有反对遏制到逐步接受的过程。中国就是在威胁论中发展起来的,现在西方国家逐渐接受中国的崛起,威胁论反而下降。只要我们国防力量保持在积极所规定的合理水平,我们就应该大胆投入,不必顾虑中国威胁论。中国通过积极军事外交,宣传我国和平崛起国策,并且在国际社会担负起负责任大国,国际社会会把中国军力发展视为正常的。3.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事领域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信息化时代对军事人员的要求也是全面的,除了政治素质上,最重要的是科技素养,军事院校要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开始,加大培训力度和培养步伐。同时建立一种能留住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提高国家军事力量。

三、结语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下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

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 篇2

一、我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石油消耗与日俱增, 进口连年扩大, 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200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跨上一个新台阶, 由1997年的10%、1999年的20%、2002年的30%、2004年的40%, 扩大到2008年的50%, 2009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2%。2011年1月中石化公布上年经营主要数据, 2010年原油产量3.3亿桶, 略增0.05%, 加上中石油以及其他石油巨头的产量, 我国生产原油2.03亿吨, 较上年增长了6.9%。此外,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 出口原油303万吨, 全年净进口原油2.36亿吨。对比我国原油产量和净进口数据后, 可以算出,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3.7%, 创下新高。中石化公布的经营数据还披露了原油加工量等数据, 原油加工量很大程度上意味

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文/李元红

着我国对油品的需求。中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 2010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3.16%, 达2.11亿吨。其中, 汽油、柴油和煤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8%、10.50%和19.54%, 意味着国内对油品需求日增。中石油年度报告预测, 中国2011年原油净进口将增加11.2%,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另据凤凰中文台报道, 英国石油公司报告显示, 美国能源安全前景好于中国。英国石油公司预测美国能源用量:油气进口依存度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未来20年将开始逐步下降。2030年将有50%左右的石油依赖进口, 比目前的60%有所下降, 天然气则将实现全面的自给自足。生物燃料的日产量有望到2030年提高到现在的四倍多, 达到670万桶。2020年的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会跌至接近零的水平。2030年很可能将本土产液化天然气作为出口货物发往世界各地。英国石油公司预测中国能源用量:中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将大幅上升。2010年中国54%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都依赖进口。到2030年, 中国8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都将来自进口。10年前, 中国只有25%的石油依靠进口, 天然气进口为零, 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转变。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强化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分析

1、立足国内, 加大勘探力度, 寻找规模优质储量。

通过加快建成松辽、鄂尔多斯和新疆三个5, 000万吨以及四川和渤海湾两个2, 000万吨规模油气区, 使大庆油田持续稳产4, 000万吨, 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5, 000万吨, 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 来打造“可持续中国石油”。

2、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清洁能源。

作为最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 天然气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和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国能源战线发出的新的进军号令。“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 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 新能源将异军突起, 成为竞争制胜的战略制高点。纵观多种能源发展的战略前景, 天然气以其优质、清洁、高效的明显优势, 成为全球最为现实的大规模绿色接替能源。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预计“十二五”期间, 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翻一番, 由目前的4%提高到8%以上。随着国家天然气价格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一个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天然气大发展局面将加速形成。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突出天然气发展, 加快形成从勘探开发、管道储运和市场销售到高效利用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 推动我国绿色能源大发展。另外, 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我国首条百万吨生物基化工醇生产线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该项目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批准, 由长春大成集团投资建设,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部的兴隆山镇。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生物基化工醇的制备、合成工艺、产品分离等关键环节均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 单位体积生产能力增加5%, 生产成本降低10%, 能够保证连续生产时数达到330天/年。2011年生产线建成后, 将实现产值65亿元, 利税15亿元。专家介绍, 生物基化工醇是以玉米等为原料开发石油化学品替代物,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替代石油资源, 走出一条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物基化工醇, 将有助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减少石油的进口,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3、大力开发海上油气资源。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起步整体都比较迟, 海上更比陆上迟, 但经过艰苦努力, 中国海油国内年产石油天然气总产量首次超过5, 000万吨, 这标志着蓝色海洋中诞生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 也标志着我国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行列。据中国广播网报道, 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透露, 中国地质学家在南海底部发现38座油气田, 并计划于2011年实施开采。据悉, 这38座油气田均为“超厚油层和含气地层”。汪民还表示, 国土部将在“关键海域实施全面的地质和环境检查”, 包括南海北部海域、黄海南部和靠近海南岛的近海地区。

4、继续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减少对石油市场依赖的战略性措施, 是强化石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按国际能源署的要求, 国家石油储备要达到110天, 目前美国为158天, 德国为127天, 韩国为74.5天, 日本为170天。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自2007年12月正式成立后, 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 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由政府投资的中国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即镇海 (浙江省宁波市) 、岱山 (浙江省舟山市) 、黄岛 (山东省青岛市) 、大连 (辽宁省大连市) 已于2008年全面投用, 储备总量1, 640万立方米, 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 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 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 总库容2, 680万立方米。2010年9月末, 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开工, 标志着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据了解, 2020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 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 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 500万吨, 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5、实行石油进口的多源化和多元化。

进口来源的过度集中可能造成进口的不稳定和不安全, 所以需要实行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源化和多元化, 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目前, 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 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0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3%, 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28%, 两地原油进口量合计占原油进口总量的81%。众所周知, 中东和非洲向来是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不断、战乱频繁的地区。尤其是

提要“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乡过渡形态, 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 城中村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科学系统的处理好城中村问题, 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笔者试图使城中村问题与公租房建设供应联系起来, 设想以产权及其收益分配为核心, 以BOT为改造开发方式, 最终实现城中村改造及其功能的合理替代, 以期对统筹解决这两大难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机制;BOT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在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速的今天, 城市持续扩张发展, 城郊结合部不断外推, 许多农村在外生型的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完成了非农化转变, 但这种转变并没有使这些村落社区顺利融入城市, 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演变成了城市中难以彻底城市化的区域, 即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与此同时, 城市化的高速进行也使得我国各大城市流动人口剧增, 而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 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成了游离于社会保障体制之外的弱势群体, 其住房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对在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与城市发展碰撞磨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 本文尝试用统筹系统的思维研究以下两个困扰众多城市政府的难题:城中村问题和保障房问题。

一、城中村形成机理

改革开放后, 我国城市化进入了“跨越式突进”的快速发展时期。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更为明显。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 城市空间迅速向周围城郊农村扩张。这些条件启动了城郊农村的“外生型”城市化进程, 即由外部经济力量推进村庄自身的城市化。

首先, 外生型城市化改变了这些村落土地的相对区位, 提高了集体剩余土地的地价。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的基础设施迅速向周边延伸, 原来处于城郊的农村陆续被繁华城区包围, 周边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地价飞速飙升。地价的上涨提高了剩余农用地继续保持农用的机会成本, 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 剩余集体农用地陆续被土地收益能力更高的非农产业占用。这就促使了这些村落在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后集体剩余土地也陆续非农化, 进而经济结构也向二三产业转变。

其次, 城市外来人口的剧增, 促进了城中村廉价出租屋市场的“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城市化提供了拉力, 大量异地农民工和欠发达城市的非正式务工人员向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迁移。由于老城区内的生活设施难以承载这些突如其来的外来人员, 城中村利用良好的地缘优势和几乎不计成本的土地, 填补了这一巨大的廉价出租屋市场缺口。在这一过程中,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村民, 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尽可能地利用可支配土地的面积和空间, 密集搭建违章建筑, 形成了今天城中村的外在建筑形态。

第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特别是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 投资方往往选择征地费用低廉的农田菜地, 而有意避开了居住密度大、拆迁安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这种投资主体的效益回报心理, 造成了改造建设成本高的农村, 未能像那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一样被“整体消化”, 而被有意避开, 这是都市村庄被遗留下来的又一原因。

二、城中村在城市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

都市村庄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 从而失去了

城中村改造与公租房建设联动开发机制研究

□文/顾昆鹏

中东地区, 一直是各种国际力量明争暗斗、较量争夺的竞技场, 我国在这一地区没有军事保障, 因此在这一地区的石油权益很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与破坏。为了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和产地过于集中的风险, 我国也从俄罗斯、中南美地区 (包括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等国) 和亚太地区 (包括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 进口原油, 但所占比例仍然相对较小。

6、继续实施石油海外发展战略。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的大规模油气资产收购兼并, 扩张发展, 中国石油已经完成面向全球的海外业务布点, 形成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对外合作区, 具备相当的储量、产量、炼量、运量基础和发展规模。进入“十二五”, 面对跨国石油巨头群雄割据, 复杂多变, 优质资源已被瓜分殆尽的国际石油市场, 海外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更具挑战性。中国石油应从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突出海外发展, 积极开展与资源国、国际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种方式合资合作, 持续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同时, 将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到讲求投资回报、低成本发展、综合经济效益、提高海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 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 使海外油气成为我国石油向国家奉献油气的“半壁江山”。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石油消耗与日俱增, 进口连年扩大, 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 随之而来的石油供需矛盾和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显著。本文分析我国当前石油安全形势, 提出强化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安全,形势,对策

参考文献

[1]苏杰.加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几点思考[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2.

[2]陈俊杰.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论坛, 2009.4.

周边安全形势四大变化与中国对策 篇3

美国借道双边同盟重返亚洲,在地区安全秩序上试图构造“雁型安全模式”。美国重返亚洲加大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离心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了复杂的不利因素。

说起“雁型模式”,人们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说法:东亚经济发展犹如一队大雁在飞翔,其中日本是领头雁,“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再后是其他国家……

而目前在亚洲正形成一个新的“雁型模式”,即以美国为领头雁的“雁型安全模式”。这个“雁阵”中的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借势朝鲜半岛的争端,美日韩又在进一步磋商建立三边军事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的关系。美国特别强调东盟作为地区多边主义支点的重要性,同时承诺将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尤其是承诺赋予印度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在美国试图塑造的这种亚洲地区安全秩序的第二梯队中,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与亚太地区接触的“基石”。2010年是美日同盟建立50周年,美国高调要求日本复兴军事同盟关系,尽管日本民主党的鸠山政权初期不打算应承,但随着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发生,日本迅速改变了政策,强化了同盟关系。美韩同盟也因“天安” 号事件和朝鲜炮击延坪岛事件而进一步强化。7月21日,美韩举行了两国历史上首次“2+2”会议,决定深化和扩大同盟合作。

此后,美日韩逐步走向三边同盟。在12月初举行的美日韩三边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声称,美国与日本、韩国的条约同盟是数十年来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基石,而日本与韩国的伙伴关系又有助于这种稳定与合作的三角关系。三国外长会议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系。

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的密切合作。美国启动了与泰国的《创造性合作伙伴协议》,与菲律宾签署了《千年挑战和约》,以加快菲经济发展,减少贫困。美国和菲律宾计划于2011年1月首次举行两国间的“2+2”战略对话。美国和澳大利亚于2010年11月8日举行“2+2”会议,双方表示要强化军事与防务合作关系,两国官员同意设立一个工作组,探索加强双方军事合作的方案,其中可能包括美国军队使用澳大利亚的港口、机场和军事基地等。

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的关系。2010年7月,希拉里依次访问了阿富汗、巴基斯坦、韩国和越南。越南总理在2010年10月底的东亚峰会上表示,金兰湾将再次开放,与外国海军共享。尽管越南方面表示越南不会成为美国的军事盟友,不依靠美国实现其安全方面的目的,但鉴于越南在东盟的地位,此举将给东盟造成重大影响。11月初奥巴马接连访问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尽管目前美印贸易只相当于中美贸易的1/9,但美国认为印度是一个像中国那样在未来可以取得经济业绩的巨人,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对抗中国地位的战略意图。而印度尼西亚则是该地区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出生地。

第四梯队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印度学者曾提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观点,即中国寻求一个多极世界、单极亚洲的格局,而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单极世界、多极亚洲。也就是说,中美双方对亚洲地区秩序的理解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一贯以塑造地区秩序来彰显实力,现在被塑造的对象轮到亚洲了。9月,希拉里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到与“地区”相关的词语的次数多达24次,表现出对亚太地区的高度重视。

奥巴马政府强调亚太地区的新局面,要求搭建新的机构性架构,以最有效地实现合作前景、建立互信并减少竞争摩擦。2010年1月12日,希拉里在夏威夷专门就亚洲的地区性架构发表讲话,阐明指导美国与该地区进行积极接触和发挥领导作用的五项原则。尽管希拉里强调美国在亚太各种机构中的参与和领导作用可以让各方受益,但实际上最终美国获得的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美国非常重视东盟的作用。希拉里于10月28日在出访亚太地区之前在夏威夷发表的政策讲话中,提到美国把东盟视为东亚地区正在形成的地区性结构的支点,是“诸多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上不可或缺的机构”。美国2009年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加入东亚峰会铺平了道路。2010年,希拉里参加了在河内举行的东亚峰会,美国也表示2011年东亚峰会在印尼召开时,奥巴马总统会重返印尼。日本媒体称,这标志着亚洲迎来以中美日为核心的新一轮博弈。

除此之外,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扩大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早在2005年,新西兰、智利、新加坡和文莱即签署《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2010年美国积极申请加入该协定,同时申请加入的还有澳大利亚、越南和秘鲁。美国向TPP的迈进,可能有助于重新确立美国在未来地区经济一体化讨论中的领导地位。马来西亚学者认为,未来该地区的经济前景可能由三个不同区域强国主导的彼此重叠的模式构成:美国将主导TPP八国(P8),中国寻求全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日本则将寻求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EA)。美国试图拾起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遗产,在泛太平洋地区构建自由贸易区,在某种程度上,这分离了目前正在谈判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势力,并且还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在美国看来,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东亚新秩序是不能容许的,美国介入亚洲的目的是维持和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有分析人士认为,无論是东亚峰会的扩容,东盟10+8防长会议机制的建立,还是TPP进程的强势推进,都潜藏着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和对中国崛起方式的深度疑虑。

朝鲜半岛:“软肋”面临的威胁

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2010年是近10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最危急的一年,在同一年发生两起严重的军事安全事件,这在朝鲜停战后57年来不曾有过。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这给中国带来了安全威胁,使朝鲜半岛出现了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都在这个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珍宝岛冲突都对中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2010年是近10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最危急的一年。在同一年发生两起严重的军事安全事件,这在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57年来不曾有过。不仅世人关注的“六方会谈”迟迟未能重启,因韩国“天安”号沉没等突发事件引起的一系列联动效应,更使朝鲜半岛局势急转之下,进入新一轮动荡期。

“天安”号事件后,美国和韩国转而推行对朝强硬路线,试图以强大的武力来震慑朝鲜。而朝鲜对外政策也趋于强硬。延坪岛炮击事件后,美国与韩国在西海(即我黄海)举行历史上双方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标志着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进一步升级。

不过,朝鲜半岛形势虽然危急,但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临近年底,朝鲜的政策出现了缓和迹象。朝鲜向国际社会宣布,朝鲜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便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在现阶段乃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朝鲜和韩国、美国、日本阵营之间,由于缺乏基本的战略互信,突发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地区性的危机,且危机还可能持续升级。在现阶段,各方缺乏进行多边安全对话的基础和意愿,更遑论建立一种各方认可的多边安全合作的制度安排。总体上看,目前对抗和冲突的逻辑支配半岛事态的发展。

朝鲜半岛事态发展为美国积极介入创造了机会,美韩、美日的联合军演意味着一个兼具攻防能力的美日韩小型多边安全机制雏形隐现,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由此可见,朝鲜半岛的军事对峙行为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挤压,已经使中国面临严重的双重挑战。亚洲国家彼此间的窝里斗,是美国在此地坐收渔翁之利的最大“助缘”。

美国和韩国对中国在“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事件后的反应不满,指责中国不主持公道,一味偏袒朝鲜。中美关系和中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损害。特别是韩国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迅速上升,而且仍在持续。

延坪岛炮击事件后,中方关于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的提议再次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的朝鲜半岛外交遇到了复杂的难局。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促使朝鲜半岛形势“转危为机”不可或缺的斡旋者。因为只要敌对各方均缺乏发动全面战争的意愿或能力,它们最终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回到谈判桌前解决问题。而这离不开中国的帮助。因此,在各方可能“擦枪走火”的情况下,中国所要做的是静观局势变化,以静制动,而不是轻易作出情绪化的反应。

海上风浪:海洋安全环境恶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将常态化。

2010年,围绕南海争端主要有两件大事:其一,一些国家利用所谓“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下文简称“核心利益说”)指责中国“日趋明显的扩张性军事行动和强硬外交政策”。其二,美国适时利用南海事务,多次坚称自身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权,与中国就此数次展开激烈的交锋,并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2010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军队寻求扩张海军力量》一文,7月该文被日本共同社引述,引起中国和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文中声称,中国政府于2010年3月首次向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声称,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人干预南中国海事务。而在这之前,中国只将台湾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说”一经出台,便被国际社会不加分辨地全盘引用,成为佐证中国外交转向扩张的重要论据。而这一说法并没有官方来源,没有得到官方确认。学界和各种智囊机构的态度也较为谨慎并提出质疑,有军方学者撰文表示,“南海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提法仅见于中国个别学者的言论,并非高层领导的正式表述,更未写入国家战略性报告或者法律性文件。

长期以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这并不代表放弃主权要求。只是中国在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时彰显主权,会成为将东南亚国家及背后支持的西方国家团结在一起、对中国实施遏制的一个契机。

国际社会对“核心利益说”的强烈反应,表现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严重忧虑。国外把“核心利益说”解读为崛起后的中国在划分东亚的势力范围,中国今后的外交政策会日益咄咄逼人。国外还普遍将“核心利益说”与钓鱼岛“撞船事件”相提并论,据此判定中国将采取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中国崛起会对世界秩序产生重大的不确定性。

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一直以来就是中日之间的领海领土主权之争,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爆发,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外交的新举措,以及中国突破美国海军的传统势力范围之后对旧地区秩序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疑虑。

“撞船事件”后中国的反应速度与力度,让日本外交界感到中国的反应“超出了迄今为止的底线”,与以往发生冲突时中国尽量防止事态发展成全面冲突不同,此次日本人认为中国的反应似乎已顶掉了“安全阀”。甚至有日本学者呼吁,为阻止中国一意孤行,各国将从经济、资源和安全保障领域构筑对华包围圈,日美两国应肩负起主导构筑对华包围圈的重任。

“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对日措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一些国外媒体和学者、官员将中国的反应“升级化”看待,将中国描绘为“粗暴大国”,甚至给中国的反应与举措戴上“中国威胁论”的帽子。

与中国存在南沙群岛主权纠纷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撞船事件”后的“强硬态度”也表示了担忧。日本学者紧紧抓住这种“担忧”将南海问题与钓鱼岛问题“扯”在一起。日本学者夸张地断定,“当前的中国外交似乎是以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史为鉴,将列强的侵略手法运用至侵犯越南和菲律宾领土以及日本的领海上”。毋庸置疑,日本学者的这种 “逻辑论证”旨在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蛊惑东南亚地区人民对中国的信任和友好,实现日本联合东南亚“共同对付”中国的企图。

但也必须看到,“撞船事件”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增大了。对于钓鱼岛问题,中日在认知上是有偏差的。在认清这个事实的前提下,中国要避免为美国拉拢东南亚国家联合牵制中国创造“可乘之机”,从而使中国在领土维护时处于更不利的局面。

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前,2010年4月,中国海军舰艇穿越宫古海峡(琉球群岛主岛冲绳岛与宫古岛之间的公海)进行正常训练。日本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肆渲染,并将之视作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挺进西太平洋区域的突破性举动。

如果从海上安全审视中国周边安全,那么南海争端升温、钓鱼岛“撞船事件”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南海、黄海、东海等区域都出现了相当的动荡和不安定,以美国主导的、周边国家参与的海上军事演习贯穿整个2010年度,而中国也相应地加大了对抗力度。亚太海域频繁军演固然与一系列突发性事件相关,诸如“天安”号事件、朝鲜炮轰延坪岛等,但更长期性的、根本性的原因是美国重新高调介入亚太事务、试图维持其在亚太的军事优势的战略意图与实力上升中的中国实施“走出去”、加强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转型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海洋战略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的客观需要,国防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海洋战略的转变是适应国家需要的客观之举,与“走出去”战略相适应。

对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将中国海洋战略作为判断中国崛起路径的重要指标。一些国外舆论认为,目前中國海军仍然相对落后,短期内仍无法与美国抗衡,但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为其军队的转型和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经济危机后的中国在外交上已不仅仅是自信而是咄咄逼人,中国加快了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因此,面对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十分关注,周边国家尤为突出。故而,当美国提出重返亚太,中国周边国家多采取欢迎的态度,虽然他们也怀疑美国在国内经济状况一片糟糕的情况究竟能够采取多少实质性的措施。

在中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的背景下,中美围绕南中国海的角逐,意义早已超出了问题本身,它标志着中美将在打破和维持现行亚太安全秩序上进行长期博弈。而随着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压力将会常态化,海上安全将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的考验:周边非传统安全形势

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间关系好坏的重要因素,2010年中国周边非传统安全形势凸显为水的问题,诸如水灾、河流等跨境问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中国公共外交构成重大考验。

2010年7、8月份,巴基斯坦发生特大洪灾。洪水淹没了巴基斯坦近1/5的土地,波及约2000万居民,近200万人无家可归。

洪灾后,为有效应对灾难带来的系列混乱,巴基斯坦军方的授权被大大提升。与军队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文职政府在抗洪上的反应很不得力。有很多评论认为,巴军队不会放弃自己在政府和政坛的至高地位。如果军队介入政府并对联合力量施压的话,军队有可能重新控制政府,巴基斯坦国内的政治不稳定性增加。

此外,洪灾与反恐成效、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存在关联性。为巩固之前的反恐成果,争取民心,巴基斯坦政府原计划在开伯尔—普什图省花费数十亿美元兴建发展项目,而洪灾将大大延迟这一进程。为了争取民意,各种力量开展了对巴民众的公众外交,很多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且大都比政府机构更有效率,这就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巴基斯坦洪灾后,国际社会给予了巴很大的援助,这对缓解巴基斯坦自然灾害、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维持地区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合作的背后,传统的地缘战略竞争并未消失。除了“声望”等软性因素,美国积极参与救灾背后还有很浓的“阿富汗”色彩,美国很可能以救灾来换取巴基斯坦政府对打击阿富汗境内极端势力的支持。另外,美国还将巴基斯坦洪灾与气候问题联系起来,再次证明了美国作为全球性大国设立议事日程的能力。

作为历史上与巴基斯坦有过不友好经历的国家,巴基斯坦部分民众对政府接受印度捐款发出了不同声音。巴基斯坦部分媒体认为,“接受印度这样一个历史上曾是巴敌人国家的捐赠,正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巴基斯坦政府在救灾上表现不力”。更重要的还不是巴基斯坦国内民众对接受印度捐款的态度和认知问题,而是洪灾可能带来的巴基斯坦实力削弱、印巴力量对比不平衡加剧以及可能对整个南亚安全架构产生影响的问题。

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巴基斯坦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支持和帮助。然而,外媒对中国的救灾也有不少负面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显示出中国的公共外交仍有待加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舆论影响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外媒借洪灾造势、担忧中国在南亚的系列举措(如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的港口援建)、给中国崛起设置障碍的意图。

对中国周边安全形成挑战的另一项非传统安全是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争端。2010年初,湄公河下游四国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发生了严重旱情,导致湄公河水位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部分地区的水位仅33厘米。受干旱影响,泰国等国的大米产量受到严重冲击,而且湄公河的低水位严重影响了湄公河沿岸国的旅游、航运和渔业的发展。同样遭遇旱灾的还有中国的西南地区,其河流水位也降到50年来的最低水平,人民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遇旱灾之苦在历史上不算少见,但2010年的旱灾却引发了一场关于湄公河水量下降和旱情原因的争论,而这场争论造成的后续效应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湄公河干旱所导致的周边国家和域外国家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对中国“大坝威胁论”和中国“干旱责任论”的渲染和攻击,不仅严重误导了中国周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与态度,继而影响到其政府对中国的行为判断,破坏了良性发展的周边关系。而且这些对“中国威胁论”的推陈出新会严重地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舆论环境,给中国带来更多国际社会的压力。另外,美日等国也乘势介入中国周边事务的处理,扩大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牵制中国。

面对相关的湄公河水域开发争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思考中国如何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创建相关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在机制框架内协调解决澜沧江—湄公河的环境保护与开发问题。二是思考在美日介入湄公河地区事务已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发展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双边关系,如何减少美日牵制的消极后果。

中国应调整周边外交战略

随着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趋于恶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互动进程,正在告别过去十年的稳定态势,进入了一个战略摩擦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将减弱,周边国家对我海洋经济资源的争夺将加剧,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角逐将越来越决定亚太地区的秩序,为此中国应该调整周边外交战略。

中美关系的调控空间缩短、缩小,战略性摩擦在所难免。今年以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强调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权、加强美越安全合作、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日韩三边合作的强化等都释放出明确的信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美国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为防止中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加强了对亚洲外交的力度,在中国周边步棋设子、巧妙经营。美国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见缝插针式地介入到亚洲地区秩序中,相互联动制造和利用摩擦与争端。

《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将成为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代表的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之争的焦点,有可能导致中国投入颇多的“10+3”机制名存实亡。在后危机时代,美国如要振兴其经济,就必须深度参与区域贸易。美国在TPP 中将处于绝对优势,在跨太平洋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强势推动TPP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由于TPP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各异,特别是包括越南、马来西亚等与西方“另类”的国家,可以预见,民主、人权等问题不可避免会成为各方争议所在。目前中国尚不是TPP成员,日本、韩国加入TPP,有可能导致中国投入颇多的“10+3”机制名存实亡。

印度2011年的动向值得分外关注,将成为检验大国关系的试金石。除了美国拉拢印度之外,日本与印度迅速走近,将影响中国在地区内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对东盟的影响力。2010年9月日本与印度就签署“经济伙伴协议”(EPA)基本达成一致。10月,印度总理辛格借出访越南之机出席东盟与印度领导人会议。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一致认为“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2011年,印度如何在美国、中国、日本之间作出进一步的抉择,可以看作是大国间关系亲疏远近的一面镜子。随着印度经济复苏、军事力量提升以及国际环境利好趋势进一步发展,印度国内对华强硬派的声音将上升,温和派将面临压力,执政当局维护中印关系健康发展的难度增大。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印度与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关系将进一步发展,但印美关系仍将是印度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鉴于美日同盟体系,印美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印日关系的深化提供了基础平台。越南是印度深化“东向政策”的重要纽带,是印度军事力量辐射西太平洋的中转站,双边在安全上的合作意义明显大于经贸关系对两国关系的作用。

周边外交中经济的战略化趋势将更加突出,但其使用的时间和方式要慎重。2010年,中國对外经济政策具有了国家大战略的含义,中国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了巩固和平的周边环境、塑造稳定的周边秩序的目的。即便是国际市场,也不完全是一个自由市场,政治手段和谋略可以发挥战略性作用。中国应该对国际市场的战略性含义做深入的研究,对中国自身在经济的战略化运用上的手段、管理能力以及市场行为体的应对能力做出更进一步的评估。从理论上讲,经济战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方受到这一经济手段影响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尽管敏感性会随着中国国力增强而增多,但对方的脆弱性却可以通过其国内战略进行调整。并且,中国自身也会受到对方使用经济战略的影响。由于这种互动性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因此利用经济的战略化效应时还须慎重。

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 篇4

近年以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农业机械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课题,必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保证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当前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法制意识淡薄。一部分机手甚至认为“农机监理只是收钱”,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二是为得到较高的收益,部分机手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三是各级政府对农机监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机监理的投入不够,致使监理装备差,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四是农机手尽义务多,享受的权利少。各农机监理部门收费都有法律依据,并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但农机手只有缴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拍;五是农机监理机构还不健全,监理人员配备不足,特别是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固定、不专职,给农村的农机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属双层领导,工作内容较多,既要服从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还要从事农机管理、培训、推广等工作,间接地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二、做好新形势下农机安全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宣传,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部《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地位和农机监理机构职责范围及权利义务,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在农机手相对集中的厂矿企业、集市及乡(镇),采取多种措施对机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以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机手、群众提高安全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农民朋友进行农机安全教育,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2.强化服务,提高农机监理的总体水平

农机监理的工作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目标。

要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从实施规范管理人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工作水平、服务能力的高低源于素质。农机监理部门应把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理队伍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严把监理人员素质关,实行考核上岗、持证上岗。

要明确岗位职责与目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考核,奖罚分明,促进监理人员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自身执法行为。二是要文明服务,热情而义耐心地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是要实行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四是抓好廉政建设,做到廉洁自律,秉公执法。

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 篇5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对记者表示,把乡村振兴与防止返贫有机结合起来,在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已有提出,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是中国实践的伟大创举,关键词是“发展”,通过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不能单靠救济,不是单纯应急,而要注重长效机制,进行统筹安排,短期可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长期能够创造条件,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持续性的改善,进而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说。

这是我国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20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此基础上,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文件从多方面给出方向性措施。

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近期表示,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要进一步提高,在年已达到50%的基础上,2022年力争再增加5个百分点,达到55%。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

目前有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区域短板。刘焕鑫说,各层级都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统筹整合资源,打出政策组合拳,集中力量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国家层面将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并建立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

粮食安全论文篇1

有人问: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粮食保护价政策影响何在?要精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模型计算。我个人的判断,如果按保护价但不是敞开收购,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市场粮价的回升点可能会出现得早一点。但就目前农产品供求总体状况看,农民要想从农业获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难。

这些资源如果不种粮食而种其他农作物会不会使农民获得更好的收入?这其实很不确定。现在有些人认为,过去几年的粮食政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无效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这种认识隐含的前提就是粮食生产浪费了部分资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费”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要看其他农产品是否存在短缺现象。现实情况是,除粮食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也基本没有短缺,而且绝大多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所以,即使这几年少种一点粮食、改种其他农作物,问题依然存在。

我大体的经验判断是:根据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大体上需要保持在16.5—17亿亩之间。低于16.5亿亩,当年生产的粮食就难以满足需求,粮价会上涨;超过17亿亩,则会供过于求,粮价下降。因此,从总供求的角度看,粮食播种面积也就只有5000万亩左右的调整余地。

这几年粮食库存多了,确实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生产。估计粮食播种面积在一两年内低于16.5亿亩问题不大,因为有库存;但连续3年以上我认为就会出问题。

这还只是从粮食这一个角度考虑,进一步要考虑:调减下来的粮食播种面积去种其他农作物,农民是否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比如棉花、蔬菜等已是供过于求。所以抑制农民增收的基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制约和农民就业不充分。现在有些地方出现“抛荒”现象,就反证了这一点。

我认为对“抛荒”不必过分担忧,首先,“抛荒”面积在总体上很有限;其次,要看到“抛荒”是在粮食暂时供过于求、而其他农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短缺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移投入的一种应对措施。马克思说过,农产品价格是由劣等地上的生产成本决定的,出现供过于求时,劣等地退出生产是符合经济逻辑的。

当然,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引发“抛荒”的原因很复杂,农民种地的负担过重是诱因之一。但无论如何,“抛荒”没有导致供给短缺,这表明它主要是市场引导的结果,多数农民在当前确实难以靠农业来增收。

农产品过剩非农产品也过剩

农产品的需求约束非常严重。比如全球粮食价格下跌自初始,迄今已逾5年,仍处于低谷,很多品种目前的价格和最高价相比已跌去近50%,这似乎是全球性的粮食过剩。但从需求角度看,全球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甚至饿死,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支付能力。所以讲目前农产品过剩,只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

但粮食有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产品,对它的判断仅仅依据人们有无支付能力是要出问题的。显然,如果完全从经济学判断,全球的粮食生产都应减少,更不用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应减少;但是从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粮食安全”概念来讲,目前全球的粮食生产未必能满足需求。因此,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按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

经济发展到今天,从平均消费水平看,粮食市场已经饱和,似乎应该减产。但是平均水平背后掩盖的矛盾非常大。比如说中国,拿城里的4亿人口和农村的8亿多人口比较,两者需求结构的差异非常大。除部分发达地区外,农民的食品支出仍在继续上升,尤其是肉禽蛋鱼这些动物性蛋白食品。

这说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虽然整体上已经进入小康,但由于存在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差距在扩大,这样的市场就很难对付。生产出来的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早已满足了,而没有满足的人却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一个是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城镇居民,已经进入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阶段,他们的支出将转移到新兴消费如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之类的行业。另外一个是,城市消费的发展非常快,但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消费基本与农业无关,比如城市高楼、轿车都和农业无关。

所以尽管城镇在快速扩张,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继续增长,但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弱,很多农产品的消费不出现负增长就不错了。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再努力也没用,因为没有市场,这是个最大的制约。

但这个制约最终不只影响到农民,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困难就在这里。按农业的生产能力来说,足以保证4亿城里人吃饱吃好。但问题是有限的城里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限,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过剩,这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收入上不去。

农民收入上不去,又带来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城里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农民买不起。这样非农产品也没有大的市场,最后就出现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农产品相对于城镇居民是过剩的,而非农产品相对于农民也是过剩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8亿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4亿城里人消费不了,所以农产品过剩;而农产品过剩就导致农民收入上不去,因此4亿城里人生产的非农业品农民就买不起,最后是大家的市场都难以扩大。

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 篇6

一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寻求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陆上有10余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与这些国家都存在着领土和领海的争端。比较重要的有:与日本的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以及东海石油问题;南海问题;与印度的领土争议;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可以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

一、日本

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东海划界之争。中日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分歧很大,日本主张所谓的中间线原则,并且以钓鱼岛作为基点单方面在中间划了一条所谓的中间线,并开始对这条线采取实际控制;中国一直坚持自然延伸原则,主张在东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中心线。2.东海海底油气资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周边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太平洋上油气最丰美的区域之一。关于东海海底油气资源的划分:日本主张按照“中间线”原则划分;中国表示不存在什么“中间线原则”,东海海底石油资源的划分,要依据联合国海洋法所规定的大陆架原则来进行。3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钓鱼岛列岛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日本却宣称钓鱼岛是其领土,并在上面修建灯塔等永久设施。

二、南海问题

南海总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散布有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其中的南沙群岛由于其显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强烈兴趣,进而挑起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并发展成一个涉及多个国家且有国际势力插手的复杂问题。东南亚国家之所以如此热衷侵占南海是因为南海有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并且南海海域作为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其经济和军事价值不断凸显。

近年来,东盟各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政策相继发生了转变,形成“联合制华”的战略态势。东盟内部多次就南海问题进行了磋商,达成了通过“集体性政治谈判解决南沙争端”的共识,并多次策划将南海问题提交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竭力促成南海问题国际化。并且,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出于各自不同的战略目的,积极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插手南海地区事务,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三、印度

中印之间主要是边境划界问题: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土要求。两国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议地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不仅如此,近几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幌子,渐渐实现军事安全战略从北方陆地向南方印度洋的倾斜,其触角已延伸到靠近南中国海的马六甲海峡附近。最近几年印度不断扩充其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核试验、与俄罗斯共用中亚军事基地、大规模购买先进武器,对我国虎视眈眈。

四、其他

其他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因素有:韩国与中国的海上争端,我国西部地区的恐怖势力,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驻军,泰国、缅甸等国的国内震荡,俄罗斯对中国的不信任感等等。

面对如此严峻的周边安全形势,我们应该坚决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基础上与周边国家展开战略对话,和平解决争端。比如在东海及南海问题上,我们可以在坚持主权的基础上,尝试与这些国家共同开发海上资源。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因此,我们更应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外部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 篇7

二十世纪前后十年间,我国各类高校普遍扩大校园规模和学生人数,相应地校园网络不断得到改造扩充发展,依托校园网的各类资源也日益丰富和完善。目前校园网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平台、内外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在线人数不断增多、网络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1]。如何有效地保证校园网的安全,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课题。

1 高校网络特点

高校网络经过大规模的发展变革,既不同于以前,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司网络或中小学校园网,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1.1 网络结构日趋复杂

高等院校经过近20年的扩张,基本上都已发展成为多校区,校园网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数增加了,覆盖范围扩大了,出口从单一出口发展成为多出口,而且网络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拓扑结构也从第一的拓扑结构发展成为混合型拓扑结构,如由星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结合在一起的网络结构,这样的拓扑结构更能满足较大网络的拓展,解决星形网络在传输距离上的局限,而同时又解决了总线型网络在连接用户数量的限制[2]。校园网络的核心设备一般采用双机热备份,路由策略、访问控制等更趋复杂。

1.2 设备众多,分布广泛

校园网物理上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主干光纤线路连接在一起,光纤收发器、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服务器等各类网络设备成百上千安装在各栋楼宇,价值大,易发生故障和安全事故,给校园网络管理和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1.3 网络用户众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一部分用户对计算机兴趣大,思维灵和,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人却不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连如何设置I P地址都弄不明白,更别谈如何保护自己电脑免遭侵害,所以技术水平两极分化明显,同时网络上各类木马、病毒、破解工具泛滥,因而内网面临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如在学生宿舍,个别用户为了自己占有更多带宽或证明自己,利用A R P病毒攻击其他用户。

1.4 部分资源有访问限制,保密性要求较高

高校有些资源或有些应用服务由于使用许可等原因,有访问限制或者是不对外的,具有一定保密要求,例如图书馆藏资源不对校外用户开放,某些科研信息涉及国家利益不能公开,这就要求网管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阻止非法访问或非法入侵。

1.5 网络使用频率大,网络脆弱性强

高校网络除深夜外,其余时间用户大多在线,网络设备带宽都是满负荷运行,白天集中在办公区、教学区,夜晚集中在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一旦个别用户机器中毒或设备出现故障问题容易出现整栋楼宇无法上网甚至局部瘫痪。

1.6 网络资源众多,应用广泛,

依托于校园网的应用服务五花八门,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系部W E B服务、域名D N S系统、邮件Email系统、视频点播VOD系统、文件下载F T P系统、图书查询借阅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系统、保卫监控系统等。防黑防木马防攻击,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网络安全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2 高校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高校网络出口多,带宽高,内外信息都能从网上方便快捷找到,用户对网络依存度较强,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网络攻击,特别是内部用户,对网络的结构布局和使用模式细节比较了解,因而网络所面临的风险很大,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点:

2.1 用户缺乏网络安全常识

与具有较高攻击防范意识的用户相对立的是大多用户包括部分老师和学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常识,在他们的意识中只要安装了杀毒软件就以为万事大吉,电脑用户名及密码设置简单易于破解,有的甚至不给机器设用户名和密码,不打补丁、不给软件升级等等,这些机器往往成为“肉鸡”,给网络带来严重的威胁。

2.2 网络攻击频率较高

依托于校园网的各类资源很多,并大多与学生相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而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也就是校园网,因而学校各类网站资源往往为他们首选的攻击目标,同时对某些网络设备如防火墙、路由器、交换器的用户名密码,他们也采取各种手段破解,所以校园网成了木马病毒工具的试验场,攻击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

2.3 盗用学校网络资源严重

由于TCP/IP协议本身原因,一旦某个用户开户了,其他用户可以通过它以代理或共享上网的方式使用网络,因而私接路由器、私设代理、私接线路、破解无线路由的密码等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带宽耗竭,影响了学院利益和正常用户的使用。

2.4 网上留言草率

由于教学管理的需要,学校各系各部门有的在自己的主页上设有留言板、论坛之类的互动平台,便于老师与学生交流,然而个别学生却发表一些侮辱他人或有违法律的信息言论,给网络管理部门工作带来不必要麻烦。如我校某系留言板成了不发信息的发布点,给学院造成了恶劣影响。

2.5 病毒网内传播快,易大面积扩散

由于校园网规模大,在线用户很多,因而一旦某台电脑感染了病毒,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病毒将可能在短时间内散布到整个校园网络,严重的造成校园网堵塞瘫痪,影响网络的正常使用。

3 加强高校网络安全的措施与方法

3.1 加大网络安全和管理系统的投入力度

一般学校较注重校园网建设中硬件的投入,忽视甚至忽略网络安全和管理系统方面的投入。其实设备再好,说到底只有发挥设备的应有性能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现有的复杂环境下,仅靠网管人员的知识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入侵检测、入侵预防、身份认证、流量分析等各种安全监管系统,采用先进的安全检测手段,方能有效及时排除各种危险和故障。

3.2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宣传和培训

用户上网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电脑知识,导致系统漏洞百出,木马病毒泛滥,是大多网络安全事故产生的真正原因。因此,要使网络安全有序运行必须首先提高用户计算机水平并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及可能给个人和学校带来的危害,掌握电脑防毒防黑技巧,同时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并把网络安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懈。具体操作中,可把电脑安全设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做成视频或P P T形式放在网上或张贴在公告栏,也可就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安全问题定期做一些技术讲座和培训,甚至可将网络安全、网络法律教育等纳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和规范用户的上网行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

网络安全涉及面很广,学校必须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指导下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分工到位,落实到人,同时制订操作性强的用户上网规范,明确部门对其管辖的上网用户负有安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违者必究,提高用户上网的安全意识。

3.4 汇聚各方力量,建立多维网络安全体系

每个学校都有不少对计算机网络兴趣高、技术水平高的用户,这部分人采取防堵措施是不行的,应该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技术运用到学校的网络安全建设中来,多倾听他们对学校网络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可聘请他们参与到学校网络管理中来,从而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保障了校园网的安全[3]。另外网络安全涉及的面广,技术更新快,网管中心还应着力探求与其他高校和公司的协作、合作和交流,建立立体多维的网络安防体系。

3.5 加强安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对网络安全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开拓进取精神,随时跟踪网络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变化,因而单位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给员工学习进修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技术新的走向,了解其他高校新的做法,吸收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营造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4 结论

网络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的载体,对学校的管理、发展至关重要[4]。网络安全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或某个部门的事情,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有效安全技术手段和措施抵御和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木马和病毒,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规范。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更要不断加强学习交流,掌握新技术,发现新问题,改进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策略,从而减少网络安全隐患,保证网络良性运行。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结合高校网络特点,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强化校园网络的安全对策。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入侵检测,ARP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84-305

[2]吴功宜,吴英.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7-18

[3]李新,孙中涛.高校校园网安全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装备.2010,97(9),27-29

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45-05

近几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标、猪肉中含瘦肉精、地沟油、疯牛病、口蹄疫、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沃尔玛“五香驴肉”事件等等,已经造成国内食品安全信任恐慌。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少数食品生产企业在利益面前丧失公得心,一味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不惜在食品中违法添加或不合理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1],制假贩假,致使食物中毒频发。食品安全信任恐慌除与食品安全事件有关外,还与食品安全诉求有关,而食品安全诉求又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不再是食用后会不会出现食物中毒,而是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是对下一代影响问题。我国政府对人们食品安全的诉求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200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1年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2年将食品安全首入地方绩效考核,2015年10月颁布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我们经常会在餐桌上听到现在吃什么好、吃什么食品安全的话题,感觉造假食品、劣质食品充斥在我们周围。近10年来,我国食品企业生产工厂环境和设备比以前越来越好,食品企业人员的素质比以前越来越高,食品企业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政府对食品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然而,人们却感觉我国食品越来越不安全。以下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每年通报的全国食物中毒数据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

(一)2006-2014年我国食物中毒情况

图1、2、3分别为2006-2014年每一年度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中毒死亡人数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4年,无论是食物中毒报告起数还是食物中毒人数或食物中毒死亡人数都呈下降趋势。2006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起数为596起,到2014年只有160起,报告起数下降了73%,平均每年下降54起。2006年全国食物中毒人数为18063人,到2014年为5657人,下降了68.7%,平均每年全国食物中毒人数减少1550人。2006年全国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为196人,2014年为110人,下降了43.9%,平均每年全国食物中毒死亡人数减少10.7人。从以上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4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是越来越差,而是越来越好。

(二)不同原因引起食物中毒情况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把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原因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和不明原因4大类。从近5年公布的食物中毒报告起数来看,以微生物性、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报告起数为最多,两者数据不相上下。2014年度因微生物性、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占总的报告起数80.6%。而从食物中毒的人数来看,微生物性引起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2014年度达3831人,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67.7%;其次是不明原因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食物中毒,分别为809人和780人,分别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14.3%和13.8%。化学性引起食物中毒人数最少。

从近5年公布的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来看,2011年之前,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化学性,而从2012年之后,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2014年度因食用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死亡人数达77人,占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70%。这可能是因为国家关闭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治理环境的原因,致使流入大气、土壤和水中化学物质大量减少,从而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死亡。

(三)不同场所发生食物中毒情况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按照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将其分为饮食服务单位、集体食堂、家庭和其它4类。从近10年食物报告起数来看,2008年前,集体食堂和家庭食物中毒报告起数最多,而在2009年之后,家庭食物中毒报告起数最多。2014年度,家庭食物中毒报告起数81起,占食物中毒总报告起数160起的50.6%。其次是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分别为34起和30起,分别占食物中毒总报告起数的21.3%和21.2%。从食物中毒人数来看,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最多,其次是家庭和饮食服务单位,但三者中毒人数数量差距不大。而从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来看,家庭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2014年度为94人,占食物中毒死亡总人数110人的85.5%。由此可见,今后家庭食品安全也应该成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重点。

(四)不同原因引起学生食物中毒情况

政府部门历来重视学校的食品安全监管,并且成效果显著。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食物中毒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来看,从2006年到2014年,两者的数量都明显下降。但从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来看,无论是食物中毒报告起数还是中毒人数,主要还是微生物性引起。但从食物中毒死亡情况来看,主要是由化学性引起,特别是2014年度发生的4起食物中毒全部是由化学性引起。这就说明学生食堂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分餐过程中,要加强微生物防控措施,同时要加强原材料采购过程中检测,防止农药、兽药残留。

二、新形势下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对农产品需要的增长与耕地资源刚性下降面临的食品短缺问题

对政府来说,食品安全最严重的问题是食品短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人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此时对改善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房地产建设遍地开花。工业发展需要占用土地,房地产发展也需要占用土地,而占用的土地中很大部份为耕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由解放初期4亿到今天近14亿,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农学家、生态学家赵其国先生指出,我国用仅占世界1/15的耕地供养着1/5的世界人口,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我国粮食安全于2008年已经突破了95%的自给率目标,2010年更下降到90.6%。我们预测,我国粮食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6.7亿吨,在现有政策下需求增长将高于生产增长,粮食自给率将下降到87%左右[2]。”

(二)食物链源头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难以控制,农产品质量对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来我国投资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化工类和服装漂染类高污染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有关部门对前来投资企业环保要求不严,很多外资企业对环保设施投入不够,排入到环境中的“三废”达不到国家标准,甚至有的企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到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中。这些工业企业废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氟化物、二硫化碳、氯化氢、硫酸、铅、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排入大气、土壤和水中后,对农作物危害很大。有些物质通过根系和叶面吸收进入农作物中,在农作物中富集,动物吃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农作物后,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产生中毒事件。

农用物资的滥用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另一主要原因。由于人口不断增多,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难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农业对自然生产条件依赖性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大,使得本来产量不高的农业生产雪上加霜。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化肥、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从表1[3]可以看出,无论是化肥、农药还是塑料薄膜,每年的使用量都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11年,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使用量年均分别增长2.94%、3.08%和4.91%,极大地污染食物链源的农业生态环境。

(三)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未经过食品安全知识系统培训,食品安全意识差

国家除了对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人员必须要有健康证外,未对食品生产从业人员有任何准入要求。而在民众心理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参加食品生产人员只需要有手有脚就可以,不需要掌握什么食品知识。还有一种误区是我们祖祖辈辈在生产食品时都没有按照现在的生产食品安全要求去做,人类不也繁衍下来了?在这两种错误的认识下,国家有关食品安全要求难以在企业中落到实处。

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由于食品严重短缺,人们关心的是会不会饥饿,有得吃就不错,根本没有考虑过这种食品安不安全。由于交通不发达,食品加工技术落后,人类几乎是直接食用农产品,辅以少量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简单加工的食品,即主要是以粗加工、小作坊为主生产的食品。食品加工简单,种类少,产量小,销售范围小,贮存时间短,食品区域性比较明显。即使出现食物中毒现象,中毒人数少,影响范围小。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食品种类丰富,食品不再是以直接食用农产品为主,而是以精、深加工为主生产的食品。由于食品加工环节多,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再加上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大,交通发达,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中毒人数多,影响范围大。

(四)对家庭的食品安全,特别是农村的食品安全缺乏重视

从每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来看,家庭食物中毒情况严重,2014年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占总报告起数50.6%,食物中毒人数占食物中毒总人数27%,食物中毒死亡人数占食物中毒死亡总人数85.5%。而到目前为此,国家对家庭食品安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对家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未体现。

(五)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薄弱,公众对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大于真正的生理伤害

由于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较多。目前与食品安全监管有相关责任的部门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卫生行政、质量监督、进出口、海关等。各部门都制定有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规定,而这些管理规定只有本部门能看到,其它部门很难看到,普通民众更难看到。这种做法造成企业在遇到行政执法之前不知道有这些政策,有些政策之间还可能会有冲突,普通民众监管企业无依据。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历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情况一年比一年好,然而民众的食品安全信任感却越来越差。关于食品安全事件及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短信、微信、微博及报道满天飞,而传播的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和知识绝大部分是失真的信息,政府部门在回应此类信息又不及时,造成公众对政府迟来公布的信息的不信任,从而引起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创建食品安全信息公共网站,加大信息交流,增强食品安全信息对称性和完全性

造成当今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很多,但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不畅造成信息不对称和不完整是主要原因[3-4]。因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多样,牵涉部门多,信息的完整性和对称性就非常重要。由于部门的职能不同,各部门都会出台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定或标准,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食品标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食品加工、流通、餐饮管理条例,农业部门出台农业种养殖及农资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等。由于没有食品安全公共平台,且很多部门职能较多,食品相关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工作,因此,许多条例或标准制定后,只有相关人员知道,其它部门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普通百姓能够了解了。

创建食品安全信息公共网站,将全国有关食品安全信息植入平台,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该网站可由国务院创建,下连各省端口,省连接各县端口,县连接各镇端口;各级政府部门横向连接各职能部门端口,各职能部门连接食品企业端口。加强立法,要求各食品企业信息及产品信息必须上网,让老百姓上食品安全信息网通过输入产品条码,能查询到食品生产企业信息及产品相关信息。由于食品安全部分信息属保密信息,可对食品安全信息按照查询级别,设入查询密码,让相关人员可查询同级别的食品安全信息。普通民众可查询食品法规、食品标准、食品产品信息及生产企业相关信息、食品安全报道相关信息等。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该平台第一时间公布事情调查进展,增强公民食品安全信心。

(二)实行农产品种养殖注册制,加强食品源头安全控制

食品加工企业的安全比较容易控制,只要遵循食品企业良好操作规范、严加管理就基本上可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而农产品种养殖的食品安全难以控制。由于农业种养殖规模不一,小而散,管理比较难。特别是农业种养殖没有象食品加工企业实行QS制度一样,实行农产品种养殖规定审查制度。农业种养殖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最大威胁,是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不可控。在农业现行的种养殖过程中,已经冲破了原来的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的单一投入品概念,而是农药中有化肥、饲料中有兽药的混合型投入品,给食品安全检测带来极大困难,食品安全风险无法把控。

对进入食品加工、流通、餐饮企业的农产品建立农产品种养殖注册制,能很大限度解决农产品种养殖给食品源头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流通企业、餐饮企业采购未经注册的农产品,监管部门应对其实行严厉的处罚。农产品种养殖实行免费注册,注册手续应简单,关键是供给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流通企业、餐饮企业农产品的种养殖农户(或农业企业)需提供每一种农产品的种植规程,该种植规程必须注明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了什么化学物品,投入了多少,什么时间投入的。由于很多农产品种养殖户没有文化,该种植规定可由当地农业部门免费帮助编写。

(三)完善食品监管制度,加强家庭食品安全监管

从2006年至2014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来看,发生食物中毒最严重的是家庭,可见,在农村及社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监管职责来看,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社区食品安全监管无人承担。就连最起码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也没有部门负责来做。目前在家庭出现的食物中毒大多是误食毒蘑菇、含龙葵素的马铃薯、含皂素及红细胞凝集素的菜豆、海洋浮游生物双鞭毛藻类的贝类、含高组胺鱼类、劣质酒、贮存不当的隔夜饭菜等,如加强对农村或社区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则完全可避免食物中毒。因此,政府部门尽快将农村或社区的食品安全监管纳入监管部门工作职责很有必要。

(四)正确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实行食品安全媒体报道记者持证制

出现食品安全恐慌的主要原因与我们不正确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有很大关系。由于大部分记者缺乏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有的记者将非食品安全事故报道成食品安全事故,有的记者夸大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有的记者将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物品报道成食品添加剂事故,有的记者不熟悉食品安全标准,将食品中检测到有某种含量没有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含量的物质报道成食品安全事件,致使相关企业受损,造成民众恐慌。因此,应加强对食品安全报道记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对其进行考试,对考试通过者颁发食品安全报道记者证。对无食品安全报道记者证的记者,不允许进行食品安全事故报道。

参考文献:

[1]焦超群.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03):70-73.

[2]赵其国,黄季焜.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03):397-403.

[3]徐雪,宋洪远.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国家智库,2015(21):80-84.

[4]李萍,马成林.地区性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策略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03):32-35.

上一篇:紫蓬镇中心学校“美育社”社团章程下一篇:信息录入员竞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