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意义

2024-08-26

保护意义(精选11篇)

保护意义 篇1

誚吴瑞香

在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 分级管理和保护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级保护模式, 即对复杂多样的对象进行分级, 进而根据不同等级的情况和特点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是管理学中最常用的管理方法之一。从国内外各种遗产名录的诞生, 到文物法中对一级、二级、三级文物的划分规定, 再到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以及文化部和国家图书馆组织开展的中华古籍善本全国普查和分级保护计划, 分级保护的理念已经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目的都是将较为重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众多文化遗产中区分出来, 集中保护资源, 对其实施更为特殊而有效的保护方法和策略。而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方面, 分级保护理念也在逐步应用。

最新修订发布的《档案法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在第一章总则部分增加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 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的规定, 又在第三章档案管理中增加了关于根据档案的不同等级, 采取有效措施, 加以保护和管理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传统的管理和保护手段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各级国家档案馆优化馆藏档案带来了有利的保障, 同时也对档案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模式的构建即是其一。

一、贯彻《实施办法》的客观要求

修改后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 这是首次将档案分级管理制度写进了档案行政法规, 用法规的形式予以规定。在2001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中, 提出要制订“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分级标准与管理办法”。可见, 对永久保管档案的分级管理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成为今后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相对于原先只是确定文件的取舍、档案的存毁及档案的保管期限, 对永久保管档案的分级管理无疑是强化档案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同时, 各个时期的档案文献遗产作为永久保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分级管理和保护也是新《实施办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契机。总的来说, 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分为“防”和“治”两个方面, 即通过合理的保管方式、有效的环境控制预防病害的发生, 延长档案寿命;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破损和病害, 就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尽量恢复档案原貌。《实施办法》中提出的分级管理对档案保护的“防”有重要意义。档案分级管理的同时就意味着对价值量不同、重要程度各异的馆藏档案文献遗产采取不同的预防性保护措施。2001年全国档案局馆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在副省级市以上档案馆尝试建立档案特藏室”就是对其的具体佐证。然而, 笔者认为, 在通过价值分级来有效预防档案文献遗产病害发生的同时, 可效仿图书部门的相关举措对已经损坏的档案文献遗产制定相应的损坏等级, 根据不同的损坏程度来制定相应的抢救方案, 合理安排修复力量, 为档案文献遗产的个性化抢救性保护奠定基础。因此, 通过合理的价值等级标准和损坏等级标准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等级划分, 对不同等级的档案文献遗产进行侧重不同的保管与保护将成为今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合理使用和配置有限保护资源的内在需要

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尤为丰富, 仅各级档案馆保存的馆藏历史档案就有3 300万卷 (件) 之多。但目前我国能用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资源较为有限, 这就直接制约着档案馆库建设、人员引进、新技术使用和设备购置等相关保护工作的投资。因而, 存世档案文献遗产的数量和相关投资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所有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要求的情况下, 保护工作中往往平均分配有限经费, 缺乏相应的侧重点, 进而相对减弱了对重点档案的保护力度, 使得一些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 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为逐步解决数量众多的档案文献遗产和较为有限的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 更加合理地使用和配制有限的保护资源, 从档案文献遗产的制成材料和信息两方面对其进行分级势在必行。制定科学的损坏等级对档案文献遗产制成材料的保存状况进行分级, 进而确定抢救中的优先顺序和操作方案;同时, 制定合理的信息等级对档案文献遗产信息的重要和稀缺程度进行分级, 从而对信息珍贵程度不同的档案文献遗产实施不同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因此, 通过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式的构建, 可对其中损坏严重和信息稀缺的档案文献遗产优先采取保护措施, 如有需要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抢救和保护策略, 最终使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更加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提高有限保护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实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针对性保护策略操作基础

构建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式并不只是单单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而已, 而是涵盖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针对性保护策略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其构建的目的旨在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框架。该分级保护模式以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为基点, 以档案文献遗产的制成材料损坏分级和信息价值稀缺分级为核心, 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为目的, 即通过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得到全国范围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情况、保存现状、损坏程度、老化状况、形成时间、信息内容、记录形式、价值多寡、稀缺程度、重要与否等信息, 从而根据等级划分依据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 从中找出制成材料濒危和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 并根据馆藏保护情况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抢救性保护手段和针对性预防性保护措施。

- (33-

珠算文化保护的意义不容忽视 篇2

其实,当今珠算的意义,已不完全在于它原有的计算功能。如果仅仅从计算的功能来说,无论你的珠心算水平有多高,毕竟不能与电算一比高下。但珠算作为传统计算工具,不言而喻,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明的符号。

珠算传承的尴尬与汉字传承的尴尬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只不过汉字是由于天天要打交道,所以“提笔忘字”才让国人突然有一天想起中国人学中文比学英语更重要。而珠算由于几乎完全被电算替代,所以让国人在申遗时,才产生“忘不了”的纠结。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的发明创造,刻上了中国传统文明的烙印,可以让人想起久远的祖先是何等的勤劳智慧。

继电保护的意义、基本要求、发展 篇3

电力系统各元件之间是通过电或磁联系的, 任一元件发生故障时, 会立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系统的运行。因此, 切除故障元件的时间常常要求在十分之几秒甚至百分之几秒内。显然, 靠运行人员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现故障元件并予以切除是不可能的。要完成这样的任务, 必须在每一电气元件上安装具有保护功能的自动装置。这种保护装置截止目前, 多数由单个继电器或继电器与其附属设备的组合构成, 又称为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子式静态保护装置和数字式保护装置出现以后, 虽然继电器已被电子元件或计算机所代替, 但仍沿用此名称。在电力工业部门常用继电保护一词泛指继电保护技术或由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组成的继电保护系统。

继电保护是指能反应电力系统运行中电气元件发生的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 并依此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

其基本任务是。

(1) 当故障发生时, 自动、迅速、有选择地将故障设备从电力系统中切除, 以保证系统其余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并使故障设备不再继续遭到损坏。

(2) 当发生不正常运行状时, 自动、及时有选择地发出信号, 由运行人员进行处理, 或者切除对系统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设备。

可见,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对保证系统安全运行、保证电能质量、防止故障的蔓延及事故的发生, 有其极重要的作用。

2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性能要求是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基本要求之间, 有的相辅相成, 有的互相制约, 需要针对不同的使用条件, 分别地进行有机协调。

(1) 选择性。选择性是指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 保护装置动作时, 仅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 使停电范围尽量缩小, 以保证电力系统中的无故障部分仍能继续运行。

选择性就是故障在区内就动作, 区外不动作, 当主保护未动作时, 由近后备或远后备切除故障, 使停电面积最小。因远后备保护比较完善 (对保护装置DL、二次回路和直流电源等故障所引起的拒绝动作均起后备作用) 且实现简单、经济、应优先采用。

(2) 速动性。快速地切除故障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减少用户在电压降低情况下的工作时间、限制故障元件的损坏程度, 缩小故障的影响范围以及提高自动重合闸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动作成功率等。因此, 在发生故障时, 应力求保护装置能迅速动作切除故障。

(3) 灵敏性。灵敏性是指保护装置对其保护区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力。满足灵敏性要求的保护装置应该是在规定的保护区内短路时, 不论短路点的位置、短路形式及系统的运行方式如何, 都能灵敏反应。

(4)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保护区内发生故障时, 它不应该拒绝动作, 而在正常运行或保护区外发生故障时, 则不应该误动作。

影响可靠性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内在:装置本身的质量, 包括元件好坏、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制造工艺水平、内外接线简明, 触点多少等。

外在:运行维护水平、调试是否正确、正确安装。

上述四点基本要求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矛盾的。如对某些保护装置来说, 选择性和速动性不可能同时实现, 要保证选择性, 必须使之具有一定的动作时。可以说, 继电保护技术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些联系和矛盾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 对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是分析、研究、开发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基础。

在电力系统中, 当确定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和构成方案时, 还应适当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应综合考虑被保护元件与电力网的结构特点、运行特点及故障出现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因素, 依此确定保护方式, 而不能只从保护身的投资来考虑。因保护不完善或不可靠而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 一般会大大超过即使是最复杂的保护装置的投资。

实践表明, 继电保护装置或断路器有拒绝动作的可能性, 因而需要考虑后备保护。实际上, 每一电气元件一般都有两种继电保护装置, 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必要时还另外增加辅助保护。反映整个被保护元件上的故障并能以最短的延时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的保护称为主保护。主保护或其断路器拒绝动作时, 用来切除故障的保护称为后备保护。后备保护分近后备保护和远后备保护两种:主保护拒绝协作时, 由本元件的另一套保护实现后备, 谓之近后备;当主保护或其断路器拒动时, 由相邻元件或线路的保护实现后备的, 谓之远后备。为补充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不足而增设的比较简单的保护称为辅助保护。

3 继电保护的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电力系统的发展, 使得系统容量不断增加, 电压等级越来越高, 系统接线及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为满足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提出的四个基本要求, 继电保护也由简单的过电流保护开始, 相继出现了方向性电流保护、低电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高频保护、微波保护、行波保护等。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 不仅与电力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且还与电子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新技术、新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世纪最先出现的感应型过电流继电器, 到50年代的晶体管及整流型继电保护, 再到80年代的集成电路继电器, 无一不反映了当时这些领域的新成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处理器的迅速发展, 微机保护在电力系统中逐步得到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微机保护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现在技术已日臻成熟, 在我国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微机保护具有巨大的计算、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 有存储记忆功能, 可用同一硬件实现不同原理的保护。微机保护除了保护功能外, 还兼有故障录波, 故障测距, 事件顺序记录以及通过计算机与调度交换信息等辅助功能。这些辅助功能方便了保护的调试及事故处理。再加上微机保护本具有自检和互检功能, 使保护的可靠性更高, 也更易于安装、调试和维护。

摘要: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都可能引发系统的事故。即整个系统或其中一部分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 以致造成对用户少送电、停送电或电能质量降低到不能容许的地步, 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从继电保护的意义、基本要求、发展简单介绍继电保护。

关键词:继电保护,意义,基本要求,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1]李晓明.现代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张保会, 尹项根, 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 篇4

东汉时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和指南车。可是由于记载语焉不详,竟然失传了!同样,喜欢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武术绝招,都是传子不传女的。所以有的功夫居然就因为没有儿子而失传。

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很多让人惊叹的发明和创造,则直接推动了全人类的发展。但是同样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好的保护和传承,我们有很多的好东西都已经失传,至今无法复制和研究。例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黄帝内经;等等。

可以设想:如果我国从古就有像记载皇帝起居那么严格的历史记载,那么我国古代很多能工巧匠和科学巨人们的贡献,也许就不会被遗忘了。而这个简单的东西,被西方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解决了:那就是知识产权保护!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技研究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致力于保护权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对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权利给予及时全面的保护,才能调动人们的创造主动性,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保护知识产权,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决定了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时技术、品牌、商业秘密等无形财产的巨大作用,而如何让这些无形资产逐步增值,有赖于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

最后,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引进外商和外资投资。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就不能参与世界贸易活动。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篇5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4-01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西安总能让人感受到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同时,古建筑的存在对当今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诸多的现代建筑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古建筑的影子,中国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辉煌的成就。西安的许多当代的建筑都饱含古代建筑的各种元素,就拿西安饭庄和西京大酒店来说,这两家的建筑有许多亮点,其外观艺术有诸多古建筑的特色,就我个人而言,西安这座现代大都市被称为古城一方面与其是13代古都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其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尊重有莫大的关系。

二、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是无法速发展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更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就我们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说还不是令人满意。当然,这不仅要依赖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采取相应的立法及强制手段,还需要我们每个公民格斗参与其中。西安这座城市对古建筑的保护还是相对令人满意的。对古建筑的保护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现在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申请问题愈演愈烈,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在为了申遗而争的头破血流,然而却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申请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有对其的保护,要有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资格。不能盲目的为了利益。古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毫无疑问的去进行保护,不能为了利益,为了申遗而盲目的去开发其价值。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古建筑没有太多印象。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保留,古建筑正在快速淡出我们的视线。上次的西安之行让我对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感触很深。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就无可否认的要破坏一定的资源,但不能一味的以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再现,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力度进行保护,这关乎到历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不能再让古建筑再消亡了。

三、小结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也是国家和政府应尽的职责。

耕地保护的重大意义及措施借鉴 篇6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 只有储备足够的、高质量的耕地资源, 才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确保国家发展中的稳定和可持续。在所有土地资源中, 耕地是精华。当其成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之后, 就将关系到国内数十亿人的生存安全。就国内实际情况而言,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已经侵占了更多的耕地面积。没有了基本的农田保障, 我们在谈论粮食安全问题, 就如同是纸上谈兵。文章由此出发, 展开论述, 阐述耕地保护的重大意义, 汇总可借鉴的保护策略,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耕地保护的重大意义

2.1 耕地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是确保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之一

就目前形势来看, 国内现有人口数量不仅基数大, 而且逐年有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口, 就需要更多的粮食补给。有统计证实;国内80%~90%的粮食, 是通过自给来完成的。此外, 中国求发展, 城镇化的步伐已经阻挡不住。接下来的城市化、工业化, 必然将侵占更多的耕地面积。没有了基本的农田保障, 粮食安全又从何而来?所以, 现阶段, 如下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思考, 如何平衡城镇建设与粮食保护之间的关系, 如何保障“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 既不能因城市化、工业化而无止境地占用耕地尤其是高质量的耕地, 也不能由于保护耕地从而影响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因此, 只有保证相当质量的耕地, 不断提高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 才能满足当今社会乃至子孙后代的粮食需求。

2.2 耕地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将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耕地质量保护的同时, 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有效改善周边的耕作环境。像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等, 都可在耕地保护中得到综合质量。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又可防止土壤污染。同时, 保护耕地, 改造中低产田, 类似坡地改梯田、早地改水田、渍涝盐碱地改造等, 都将在耕地资源的保护中得到改善。总的来说, 保护耕地资源, 使得耕地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让人类生存在良好的环境中, 而无后顾之忧, 促进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另外, 通过保护耕地质量的实践, 可以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评价体系、相关规程, 还能够更加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评价因子等。

3 耕地保护可借鉴措施

3.1 完善耕地保护的政策法规

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 是保护耕地的基础。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严格执法, 强化监督检查, 将更好的约束破坏耕地行为的发生。实际上, 目前国家针对性制定的保护政策很多。比如:高质量耕地中, 基本农田地位最高, 在粮食生产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 对基本农田的侵占是不可避免的。针对此, 处于保护基本农田考虑, 国家明确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 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并相继出台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和基础性工作, 确保了单位面积耕地的基本生产能力。同时, 为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经过科学分析认证, 相继提出了改造中低产田, 实施水路林田等综合治理的方案, 切实保证耕地的动态平衡。在保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 更注重质量的动态平衡, 以便弥补城镇化对优质农田的侵占。

3.2 耕地保护的技术化

涉及到耕地保护, 既囊括质量, 又包括数量。上述介绍的政策法规, 借助法律化的手段, 强制做好耕地的整理、复垦工作, 有效弥补耕地在数量上的缺失。但是, 很多被侵占的耕地, 多数为城郊良田, 熟化程度较高。虽然在数量上得到弥补, 而在耕地质量上得到平衡, 需要的是技术上的保障措施。新开发的耕地, 达到耕地的生产力水平, 需要如下技术作为基础保障。

1) 制定相应的评估制度来测定新增或存量耕地质量, 对被占用耕地后“造补”的土地, 在达到规定质量等级后予以验收, 认定合格。

2) 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 对农用地按质量、利用状况进行等量划分, 对农用地在占补过程中增加了质量这一硬性指标, 并为耕地占补平衡由单纯数量平衡向数量和质量综合升级提供基础。体现出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 增强人们对耕地不断退化的认识。

3) 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 研究制定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耕地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 为评价补充耕地质量提供可靠依据和耕地质量保护体系, 并在保护耕地质量时必须注意耕地污染的防治。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耕地质量的下降, 甚至在某些地区耕地的生产能力还会提高。

3.3 耕地保护的全民化

珍惜耕地资源, 有效利用耕地资源, 切实保护耕地, 已成为现行的基本国策。在保护耕地行为方面, 首先需要政府做出表率。而作为一项公益性项目, 政府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实际上, 随着社会普遍认知到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也不断被强化, 通过各种行政性措施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 规范各类不正当侵占耕地的行为。在具体任务的下发中, 通过建立保护耕地质量的省、市、县长和土地管理局长的目标责任制, 由组织人事部门将耕地质量保护与考核领导政绩挂钩, 增强各级领导对耕地质量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而对耕地实行精心而强有力的保护。此外, 耕地资源的保护, 归根结底受益于农户。由此, 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护, 基层农户更应该相应政府的号召, 积极参与到农田保护的行为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强.做好耕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谈耕地保护的意义及措施[J].党史博采:理论, 2008, (6) :38.

土地整理对我国耕地保护的意义 篇7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保护,重要意义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并且后备资源不足, 特别是在人们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耕地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而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也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有效的做好耕地保护工作也是目前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1 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1 耕地保护现状

我国针对耕地保护也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办法来加强对征地的保护,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土地的用途、对耕地的保护、农田保护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要求等内容, 在我国的其他法律法规中也明确了耕地保护的相关责任和义务, 并且对耕地保护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这也说明我国对于土地的管理和耕地的保护都是作为发展建设的核心来进行管理的。

1.1.1 在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中对于土地用途也作出了相应的划分, 其中包括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开发土地等, 其中对于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对建设用地总量也进行了划分, 这样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耕地资源的总量。我国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明确了土地规划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并且对土地的不同用途以及各个地区实行了差别化的管理, 其中对耕地的保护也作出了相应的规范, 按照土地的用途来加强对耕地面积的保护, 进而不断的扩大耕地面积在整体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值。

1.1.2 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对于耕地占用补偿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非农业建设所占用的土地需要经过批准才可以进行使用, 并且占用更多的单位负责对占用耕地后开垦相同数量和质量封底, 同时, 如果达不到使用要求的单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缴纳一定的开垦费用, 从而用于耕地的开垦, 这也是保护耕地一种重要方式。

1.2 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

1.2.1 耕地数量锐减, 后备资源日渐匮乏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 预计到2020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 城镇化率将达到58%。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 对耕地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还将有大量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用于保障城镇建设的用地需求。据统计, 2005年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不足2亿亩, 其中, 60%以上分布在水源缺乏和生态脆弱的地区, 随着近年来不断开发,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剩余可用于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日渐匮乏, 且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1.2.2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且呈下降趋势目前, 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 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例很低。未来一个阶段,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还将有大量的分布于城镇周边的优质耕地将被占用, 而新开发的耕地往往质量相对较低, 若不加大对耕地质量提高的力度, 耕地总体质量还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2 土地整理的概念及发展情况

2.1 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 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包括农用地整理和非农用地整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为农用地整理, 整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2 国外土地整理发展情况

土地整理起源于16世纪中叶的德国。从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史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土地整理主要为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地块归并、权属调整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以改变由于土地私有和继承的分割导致的农用地细碎、零散的现状, 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发展, 提高管理效率;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土地整理主要围绕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 其目的主要是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解决城市发展用地, 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同时消除因工程建设而给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2.3 我国土地整理发展情况

我国土地整理概念的正式提出以1998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逐步得到重视, 自1998年以来, 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的数量逐年增加, 土地整理对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 我国的土地整理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开展初期简单的地块合并、土地平整发展到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以及提高耕地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国外土地整理不同, 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我国土地整理是基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出的, 因此, 我国的土地整理更加注重对农地的整理, 突出其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的作用。由于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晚, 在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上,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公众参与、信息技术采用等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来不断完善和发展。

3 土地整理对耕地保护的意义

3.1 稳定耕地数量

在耕地数量锐减, 后备资源日渐匮乏的形势下,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而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已成为未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更为有效的措施。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面积为2730万亩, 占规划期内补充耕地总面积的49.6%。

3.2 提高耕地质量

在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形势下, 如何提高耕地质量, 提升耕地产能已成为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个重点。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年) 》, 规划期内, 全国将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 整理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一个等别, 粮食亩产能力增加100公斤以上。未来土地整理将成为提高耕地质量,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未来的耕地保护将不再是单一的数量保护, 而将是对数量、质量、生态的全面管护。按照这一发展趋势, 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将对耕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为各项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姣云, 贺荣兵, 龙振华, 余周武.从国外土地整理特点看我国土地整理的意义与原则[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06) :75-76.

[2]胡荣, 邱道持.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与应对策略[J].城市问题, 2008, (12) :69-72.

综述土遗址保护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篇8

目前,地下建筑发展迅速,已经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最初的地下陵墓,到20世纪初的地下水电站、地下工厂、战时的防空工程,现在的地下商场、地下土遗址博物馆,地下建筑的用途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空调技术的不断应用与革新,又继而推动了地下建筑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土遗址保护工作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国外便开始对土遗址的保护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分析。ICOMS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土遗址保护研究机构。而ICCROM和Getty也针对土遗址的保护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

在国外,研究主要是针对风化、土体开裂、剥落等现象,通过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研究出有机的或者无机的材料对其进行加固。其具体工程案例包括:

日本国立文化研究所在60年代使用有机硅低聚物对横滨市的遗址进行了保护与加固;Giacomo Chiari等人在1969年利用化学试剂对伊拉克某遗址的风干砖进行保护;秘鲁在1975年通过把正硅酸乙酯和乙醇相混合,用其对土遗址的表面进行保护处理;美国在1976年采用硅酸乙酯和聚氨酯对于印第安人遗址附近的土遗址进行了相应的加固。

这些实例的研究对象基本都是针对于露天土遗址,对于室内封闭环境里的土遗址保护问题鲜有研究。

对于博物馆的环境参数,国外早就做过相关的研究,博物馆温、湿度环境的控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指标体系,并逐步完善。ICOMS在1960年就搜集了欧、美各国博物馆的温、湿度,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然后加以推荐。《博物馆环境》(J.Tomson著)中提出在文物保护性的博物馆中应严格控制环境的参数,并详细论述了博物馆中温、湿度等各个因素对于文物保护的影响;Purafil公司(美国)进行了多年的博物馆数据检测工作,并从研究中提出将文物的保存环境分为5类。目前,加拿大、法国、德国、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等国的博物馆也都开始根据其内的主要陈列物确定其馆内温、湿度环境标准,为陈列物品带来更好的保护方式及展示理念。然而,有关于土遗址博物馆的相关温、湿度数据,在国际上都鲜有人研究。

国外对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早。Thom在1933年便建立了二维粘性流体偏微分方程,并通过数值方法对其进行求解;P.V.Nielsen在1974年建立了封闭二维流动方程,并通过利用流函数和涡旋公式对其进行求解,还采用k-e模型模拟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情况,这些都标志着CFD技术在各个领域开展起来[3]。

美国标准协会在1986年对世界范围内使用的CFD模拟技术情况进行了总结,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其进行研究,着重于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美国暖通空调和制冷工程师协会在1989年便成立了用CFD方法预测室内空气流动状况的科研机构,比较完善地研究了CFD技术,并对其在模拟室内空气流动状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日本也较早的对CFD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在日本建筑环境工程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便已经开始使用CFD技术。

目前,CFD技术在日本已经非常成熟,在暖通空调行业,CFD已被广泛使用。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应用CFD技术对实际工程进行预测,这样不但有利于节约能源与工程投资,又有效的节省了时间和社会资源。

3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土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工作都是针对土遗址的病害防治及破坏机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对土质遗址做了少量的保护与研究工作。随着时代变迁,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不断被体现,国内的研究机构及高校对土遗址保护开展了大力度的研究,在国内学者与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土遗址保护研究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类似于汉阳陵博物馆的这种保护方式,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而所研究的内容也拓宽许多,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在土遗址的病害防治及破坏机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针对于环境因素与土遗址保护关系的研究及土遗址的发掘方式与现场保护的研究也被很好的开展。但是,国内大部分研究都基于室外环境的露天土遗址,研究的内容也是对目前露天土遗址存在的主要病害问题进行应对。

专门针对于室内环境土遗址的研究,我国还比较少。室内环境土遗址保护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的潮湿问题,从里耶遗址、城头山遗址、金沙遗址等国内的几个存在于潮湿问题环境中的土遗址来看,其保护状况都不是很理想,而影响潮湿环境中的土遗址的病害主要有:土体的干燥开裂和土体坍塌、土体表面出现风化、土体的软化和土体垮塌,以及由于如植物生长或霉菌类的各种生物因素所导致的破坏。潮湿的环境对土遗址的保护很不利,土遗址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出现风化、软化和长草等诸多问题,而在由于潮湿土体挖掘失水导致的干燥状态下又容易出现收缩开裂的情况,严重影响着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5]。对此,国内外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目前为止,并没有找到良好的解决途径。

在日本,科研人员采用有机硅低聚物与其他材料的复合材料来阻止土体内的水分挥发,此方法可以使土遗址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下,对防止土体风化的效果较好,但却使土体在潮湿情况下生霉,忽略了生物因素所导致的破坏[5]。因此,此类问题是长期困扰国内外土遗址保护研究中的难点。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CFD技术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并运用到各行各业。针对于室内气流环境、温湿度环境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

张建忠在1990年建立非等温紊流模型,并对槽边侧吸气流的流动状况进行了CFD数值模拟,着重论述了温度边界条件的设置在模拟计算过程中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1993年,对多种二维气流的组织方式进行CFD模拟计算,成功预测了气流组织方法的流型、分布特点以及使用场合,并对其进行分析。

魏学孟等人在1994年根据k-ε流体紊流模型,使用差分法模拟计算了洁净室的空气流动状况,得到流场的分布情况及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姚润明等人在1997年首次把CFD方法与PMV方法相结合,使用CFD技术对建筑热舒适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赵彬等人在2000年自行开发CFD模拟软件,模拟计算人民大会堂的气流组织,在数值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对其气流组织进行了相关的改造。

近年来,国内对高大空间的数值模拟,置换通风的数值模拟,洁净室的数值模拟都有比较前沿的研究。

但是,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专门针对求解算法、紊流模型、风口模型等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大部分都属于通过CFD模拟软件针对某个案例进行的研究与分析,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模型的建立和在软件的开发上。

4 土遗址研究目的与意义

土遗址保护工作对我国的历史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资源,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和艺术性,它们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保护土遗址,保护遗址文物,对我国历史文化传承来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对土遗址保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对土遗址保护的意义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提高土遗址保护工作水平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遗址保护,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最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陶亮.土遗址展示方式的初步探讨[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4]周双林.谈谈考古遗址的展示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19):52-55.

保护意义 篇9

1 现代继电保护技术

1.1 现代继电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人们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电厂的继电保护和发电机组的继电保护系统是保障电力系统供电稳定的关键。现代继电保护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用于电网的断电保护、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和电厂设备的继电保护等几个方面。

1.2 现代继电保护新技术的现状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而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继电保护装置有了多种选择。目前, 我们可以按照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设备。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相互融合, 并相互促进。在现代继电保护技术中引入数字式保护新技术已经十分普遍了。在当今社会, 继电保护技术已经与现代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3 现代继电保护新技术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决定着工业技术的发展, 以后继电保护技术可能会向多个方向发展。例如现阶段, 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继电保护技术里, 以后继电保护装置可能会与计算机融合在一起, 也可能继电保护技术将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如果继电保护装置既与计算机融合在了一起, 同时也实现了网络化, 那么电力系统就成了它的终端, 并实现了机器控制, 使其向着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 数字式保护新技术的研究

2.1 数字式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数字式保护新技术被引入到继电保护领域后, 使继电保护装置的硬件和软件性能有了显著提高。现代数字式保护有许多优越性, 是继电保护的重要部分。而继电保护作为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重要部分, 其功能和技术的改进对变电站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数字式保护新技术的现状

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数字式保护因具有原理新颖、结构简单、调试方便和带有故障分析功能等优点, 所以得到了广泛使用。

2.3 数字式保护新技术的发展

现代数字式保护有很多优越性, 是继电保护技术的一大进步。同时, 数字式保护新技术的发展潜力很大, 应该不断总结、完善数字式保护新技术。

3 引入数字式保护新技术的探讨

我国在电力领域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很多新技术已经被引入到现代继电保护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开始在我国推广使用。现代数字式保护数字化、智能化是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这种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电力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现代继电保护中引入数字式保护新技术, 这样才能使变电站的运作更加可靠, 居民用电更加安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在国内已发展了近20年。根据现代继电保护的发展和要求, 需要在现代继电保护中引入数字式保护新技术, 但这还需要不断的研究、突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沈旭晓, 刘雷, 蔡伟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机电信息, 2013 (24) :176-177.

[2]潘宗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历程[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0) :65.

[3]周凌云.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优势及其实现关键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 2015 (05) :34, 36.

[4]杨建文, 牛嵩弢, 张兰成.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4) :21.

[5]宋平, 黄华炜.电网企业数字科技文献资源体系研究与系统开发[J].华东电力, 2009 (06) :1026-1028.

[6]陈建民, 邱志勇, 黄福祥, 等.500 k V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数字保护与监控接口研究[J].华东电力, 2008 (01) :12-15.

保护意义 篇10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保护装置及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85-02

电力在现代社会各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没有电力的支持,社会生活和生产根本就无法正常进行。基于电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对电力的维护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对电力维护起重要作用的继电保护,则是电力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继电设施的正常运转,技术运用与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影响重大。如何确保继电保护设施和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电力系统应该着重关注的,也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1继电保护的作用与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供应开始出现紧张,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供电危机,使其不得不采取限电、停电等措施,以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维护至关重要,而继电保护正是其中主要的保护手段之一。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的维护有重大的意义。一是,继电保护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转。因为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时,继电保护可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从系统中切除故障设备,也可以向电力监控警报系统发出信息,提醒电力维护人员及时解决故障,这样继电保护不仅能有效的防止设备的损坏,还能降低相邻地区供电受连带故障的机率。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防止电力系统因种种原因,而产生时间长、面积广的停电事故,是电力系统维护与保障最实用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二是,继电保护的顺利开展,在消除电力故障的同时,也就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经济生产的正常化做出了贡献,不仅确保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还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前些年北美大规模停电断电事故,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可见,电力系统的安全与否,不仅仅是照明失效的问题,更是社会安定、人们生命安全的问题。所以,继电保护的有效性,就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2继电保护装置使用条件和维护

继电保护装置是实现继电保护的基本条件,要实现继电保护的作用,就必须要具备有科学先进、行之有效的继电保护装置,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设备的支持,才真正具备了维护电力系统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继电保护的工作,就必须要重视保护的设备。而设备的质量问题,直接决定了继电保护的效果,因而必须对继电保护的装置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性,即要求继电器保护装置,可以及时的把继电保护设备,因为种种问题而出现的故障和运行异常的情况,灵敏的反映到保护装置上去,及时有效的反映其保护范围内发生的故障。以便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其次是可靠性。即要求继电器保护装置的正常,不能发生误动或拒动等不正常的现象,在继电器接线和回路接点上要保证其简练有效。第三是快速性,即要求继电设备能在最短时间内,消除故障和异常问题,以此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同时可以把故障设备的损坏降到最低限度,以最快的速度启动正常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出现由局部故障而造成全面故障的情况出现。最后是选择性。即在要求继电器在系统发生故障后,可能选择性的断开离故障点最近的开关或断路器,有目标的,有选择性的切除故障部分,在实现最小区间故障切除的同时,保证系统其它正常部分最大限度地继续运行。

继电保护装置的重要性,不仅要在选用上考虑其是否达到基本运行条件的要求,还要在日常的检测和维护上做好工作。

首先,要全面了解设备的初始状态。继电保护设备的初始状态,影响其日后的正常和有效运行。因此必须注意收集整理设备图纸、技术资料以及相关设备的运行和检测数据的资料。对设备日常状态的检修,要对设备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都必须予以关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一方面是保证设备正常的、安全有效的使用,避免投入具有缺陷的设备。同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状态检修,以便能真正的检测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的找到应对方案。另一方面,在设备使用投入前,要记录好设备的型式试验和特殊试验数据、各部件的出厂试验数据、出厂试验数据以及交接试验数据和运行记录等信息。

其次,要对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进行及时全面的统计分析。首先要了解设备出现故障的特点和规律,进而通过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日常数据的分析,预先判断分析故障出现的部分和时间,在故障未发生时,及时的排查。因此状态检修数据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把设备运行的记录、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的数据等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完整的技术数据进行状态检修。通过数据的把握和设备运行规律的把握,可以科学地制定设备的检修方案,提高保护装置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周期,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再次,要了解继电设备技术发展趋势,采用新的技术对设备进行监管和维护。在电力事业高度发展,继电保护日益严峻,继电保护设备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唯此才能保证保护装置的科学有效,在电力系统的保护中发挥应有的贡献。

而且,目前我国在线监测技术上,使用还不够成熟,在日常的状态检修工作中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只能依靠在线数据与离线数据的相互配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因此,对各种新技术的使用是必要的,比如在离线监测装置和技术上的使用,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等,进行日常的设备监测与维护,可以更有效的分析设备的状态,有利于设备和系统的安全。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前景

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电力系统对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就要求继电保护技术做出革新,以应对电力系统新的要求。熔断器是我国最初使用的保护装置,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这种装置已经不再适用,而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是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开始。我国的继电保护装置技术经历了机电式、整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也开始走向了科技时代。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继电保护的技术主要是朝微机继电保护技术方向发展。

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微机保护有其新的特点。一是全面提高了继电保护的性能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其有很强的记忆力,可以更有效的采取故障分量保护,同时在自动控制等技术,如自适应、状态预测上的使用,使其运行的正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结构更合理,耗能低。三是其可靠性和灵活性得到提高,比如其数字元件不易受温度变化影响,具有自检和巡检的能力,而且操作人性化,适宜人为操作。而且可以实现远距离的实效监控。

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这些特点,使得这项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特别是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21世纪,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将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未来继电保护技术将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的趋向发展。

我国应当在继电保护技术上增加投入,以便建立一套适应现代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要求的继电保护技术,在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上要注意及时的更新,适应我国各方面对电力安全使用的要求,为在未来切实的做好继电保护工作提供最基本的设备支持。同时还应该掌握世界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在微机继电保护技术上进一步的增强研究引进的力度,使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安全系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强势的经济增长速度提供更完善的电力支持。

4结束语

继电保护对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电力要求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做好继电保护工作,就要从各方面对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和意义,以及起保护作用的继电保护装置有深刻的了解,并要及时掌握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 吴 斌、刘 沛、陈 德.继电保护中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4)

3 张宇辉.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 葛耀中.新型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原理与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5 葛耀中.自适应继电保护及其前景展望,电力系统自动化[J],1997.21(9):42~46

The Maintenance and Prospect of Relay

Gao Zhicheng

Abstract: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electricity system, we must pay attenion to the safeguard. Among the various safegard, rela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one. So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relay. This article emphsise on the maintance and prospect of relay.

自然保护区对濒危植物保护的意义 篇11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发展珍稀物种,引种本地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种类,为保护自然资源和人们科研教学提供良好场所[1]。自然保护区是在自然条件下长时间演化而来的,是一个区域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能为生物提供较稳定的生态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濒危植物有重要意义。

1 提供天然的种子基因保存库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能为濒危植物提供天然的种子基因保存库。许多濒危植物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生活力、繁殖力弱,有的雌雄开花不一致或开花不结实,有的结实但种子不能萌发。针对这些植物内部原因导致濒危,建立其天然种子基因库,保护种子免受其他影响,加强其生物学的研究,对改善其繁殖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2 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据资料显示,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近50年来,我国已经有200余种植物灭绝。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不适应已经是植物濒危的主要杀手,而且生态环境破坏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如生物入侵、人类活动干扰、气候变暖。一个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免于人们的干扰,具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功能,能较好地抵抗生物入侵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这就为濒危植物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生态环境。另外,虽然我国已经发布了物种保护名录多年,但民众和基层人员对此知之甚少,导致许多濒危植物被大面积砍伐,加剧了物种的灭绝程度,如云南红豆杉,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被大面积砍伐。所以,一定要在自然保护区里保证天然种群的存在,使濒危植物得以繁殖生长。

3 具有较好的宣传作用

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较好的宣传工具,同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濒危植物,也使人们的保护意识得以增强。而且,在建立保护区还能保护该物种环境内的其他物种,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

总之,濒危植物作为植物家族中的一员,对科研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当前的科学水平发展情况下,在找到更适合的保护措施之前,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数字化技术下一篇:大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