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赶海文化的意义(共3篇)
保护赶海文化的意义 篇1
固阳县是历史上北魏六镇之首——怀朔镇的所在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今隶属内蒙古包头市,东与乌兰察布市武川县交界,西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前旗接壤,南北与包头市土右旗和达茂旗相连,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蒙藏回等民族交融的移民地区。悠久的历史、厚重而多元的文化不仅为固阳县留下明磴山麓金界壕、秦长城、怀朔古镇遗址等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滋养和催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目前已颁布的《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统计,固阳县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6 项,其中自治区级1 项,市级11项,涉及已颁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门类中的九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见证了固阳县历史的发展。保护与传承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认识它们自身特有的价值、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性是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前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地反映着固阳县历史文化的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根植于一个地区、民族生产生活的始终,有着明显的原生态特性。固阳县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早在战国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建稒阳城,秦为九原郡地,西汉设稒阳县,固阳县名由此而得。北魏时属怀朔镇,隋为突厥汗国所辖。唐时,先后设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统辖此地。辽、金代属西京路云内州,元时为大同路云内州辖地,明朝时为蒙古茂明安部据之。清初北属茂明安旗,西南属乌拉特东公旗,为蒙古游牧地。历经千年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形成固阳县具有丰富内涵的悠久历史。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从固阳县深厚的传统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保存、流传下来的,原生态地反映着固阳县的历史文化变迁。
固阳县民间文学有“固阳童谣”、“怀朔古镇的历史故事”、“大仙庙的民间传说”、“杨大发与分子地”的民间传说四项,以口传心授的形式真实地记载了固阳县发展的历史、文化活动与成就。怀朔镇是北魏在阴山以北设置边防六镇之一,古城遗址位于固阳县城东北35 公里处,是固阳县历史发展过程重要的见证。“怀朔镇历史故事”作为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以口传心授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北魏时期高欢等一大批怀朔镇人形成怀朔镇集团操控北魏国家权力,并直接促使其分裂并控制东魏达十三年之久的历史故事,以及北齐从皇帝高欢到朔省事司马子如、户曹孙腾等怀朔镇人权倾内外和怀朔镇人外兵史侯景灭南梁而称帝等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在固阳县民间流传至今,与正史相印证,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历史名镇———固阳的历史风貌。民间戏曲“二人台坐腔曲牌”也为我们认识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固阳县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富集的地区,在包头市辖9 个辖区、旗县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土默特右旗(16 项)位居第二,在包头市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保护与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固阳县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二、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展现着民间优秀的艺术才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史、艺术史的活化石,是这些民族的艺术存在的活的见证[1]96。固阳县处阴山北麓农牧交错结合带,元、明及清代前期为蒙古人游牧地。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后,随着“开禁放垦”政策的实施,大量晋北、陕北移民“走西口”,进入阴山北麓的固阳县,使得草原文明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固阳县以农耕为主的移民文化特色。在艰难的岁月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垦土地、发展农耕,推动固阳县历史的发展,还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手段,创造了富含独具地域特色之审美观念与情趣的民间艺术成果,反映了固阳县人民乐观向上和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固阳县传统美术包括固阳剪纸、刺绣、木版窗花、根雕、麦秆雕刻、炕围画、铜雕七项,其中麦秆雕画是当地具有鲜明地方艺术特色的传统美术。成峰鹏是这一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以固阳的麦秆为材料,将其纵向剖开,经过软化、刮薄、熨平,然后按照纹理粘连在一起,再在上面雕绘各类图案,制成精美的麦秆画,表现了较高的雕刻技艺和艺术表现力。2010 年,他带着麦秆画《八马图》、《百福》、《龙凤》、《大展宏图》、《松鹤延年》等作品参展上海世博会,并在现场为中外游客表演了麦秆画的制作过程,引起了很多外国人的惊叹。同样,踢鼓子作为固阳县民间舞蹈的代表项目,不仅热闹非凡,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艺术风格。如踢的人表演打前空翻,每个动作要求刚劲有力,以体现男性的强悍。拉花子的则两腿交叉、两手叉腰放软腰,或者耍肩、扭屁股,尽显娇柔姿色,体现出了一个“花”字,直观地表现了固阳县纯朴、自然的审美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布中传承中发生着极具文化价值的裂变和变异。这种变异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文艺价值和文化价值”[2]42。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在各民族生产生活中发生、发展和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存。它以民间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活地展示了固阳县民众的艺术创造力和乐观、自信的地域精神,折射着这一地区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包头市多彩的文化风貌。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护与传承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包头市及内蒙古文化的多样性,符合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独特的民间科学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有力见证。固阳县位于内蒙古中西部,虽然以农耕为主,但总体上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干旱少雨、无霜期短,尤其缺少地下水源、风沙严重。因此,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并不多,除小麦、玉米外,被誉为内蒙古西部一宝的莜麦因耐干旱、喜寒凉、生长期短,在这里多有种植。固阳县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自然条件,发挥聪明才智,留下了富有创造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固阳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过去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内涵,体现着固阳县人民对自然界、社会的认知程度。
固阳县民间手工技艺有莜面饮食制作技艺、麻糖制作、连枷制作与使用技艺、挖券土窑居所技艺、扎蒙采集炮制技艺、山茶采集炮制技艺、民间挽疙瘩技艺七项,彰显着固阳县民间科学智慧。莜面制作技艺就是固阳县汉族人民在独特饮食生活中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它以内蒙古阴山一带的特产莜麦为材料,运用“三生三熟”的独特技法,以搓、推、捏、压、搅、揉等娴熟的技巧,制成窝窝、馀馀、钝钝、饺饺、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精巧别致的造型,展示了独特工艺,如今莜面文化已成为内蒙古饮食文化中的标志品牌。不仅如此,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尤其含有一种对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功效的特殊物质———亚油酸,有利于传统科学创新与发展。传统医药“黑豆药油”、传统杂技与竞技“固阳民间益智棋”、民俗“炕围画”等项目,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科学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发展,有助于社会繁荣进步。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固阳县人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地域范围内,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遗存。它真实地保留了固阳县各民族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其中一些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展现着固阳县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自然、生产与生活的探索,以及在世代积累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科学认知和把握。保护传承它们,有助于推动固阳县民俗、艺术、历史的研究以及包头市科学技艺的创新和特色地域经济的发展。
四、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本身包含着伦理教育和精神培育资源,“是积累、传承文化并加以创造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一种重要力量,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全面、平衡发展”[1]89。固阳县是一个汉、蒙、藏、回等11 个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开发、建设固阳的过程中,共同培育了涵纳着道德伦理、品德信念等精神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精神文化浸透着民众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和勤劳勇敢的朴素情怀,是陶冶情操、提高民众良好素质的重要资源。
固阳县民俗包括陈家渠庙会、传统圆锁仪俗、车铺渠二月二灯会三项,凝聚着固阳县人民的情感,传递着符合文明社会的思考。“车铺渠二月二灯游会”是固阳县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每年二月初二晚上,在固阳县金山镇车铺渠盛大举行,许多人排着队伍转过有着365 盏灯笼组成的“九曲河灯阵“,以此祈愿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美好。灯游会是固阳县人民欢乐吉祥的缩影,对于丰富固阳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各族人民对团结发展的共识,构建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不仅如此,民间文学类中《我们有了新学校》、《错了》《我是草原小苗苗》等优秀童谣,也以质朴自然、健康向上的内容,传递着良好的伦理教育功能。
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民族性与大众性于一体,不仅表达各族人民真实的思想情感、愿望心声,还蕴藏着乐观主义、团结协作、诚实笃信、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等积极进取的思想,反映着劳动人民美好向善的优良品德。保护与传承这些鲜活的精神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固阳县民众之间的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
价值追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动力,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保护的前提。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以独特的方式共同创造的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遗产,是固阳县历史文化、科学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包头市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保护与传承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有助于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提升包头市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重视这些县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化生态理论探索保护和传承的路径,为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提供理论指导。
摘要: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包头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和谐等文化价值。保护它们有益于传承固阳县历史,促进包头市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在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固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保护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保护赶海文化的意义 篇2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形成,积淀并传承下来。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都积极的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侧重于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些学者认为如果保护措施和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原貌,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变革甚至是异化,就背离了保护的原意。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本质把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面对着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产物。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各民族和谐相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和谐,最终将建设精神家园落到实处,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传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发展中得以展现和延续。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世界,停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结合当代实际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因为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而被遗弃。
(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不仅在历史上为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活动,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决定许多重大经济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着浑厚的社会基础,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起点,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社会现实生活相交融。因此,文化之于社会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它的传承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行政的干预,机遇与难题并存,形成诸多急剧复杂的变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导致很多文化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这个危机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丢失。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赶海文化的意义 篇3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我国非遗保护现状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相关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多次呼吁,已经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陆陆续续有多项项目入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势头依然呈持续增长状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中不难看出政府的决心,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得足够好呢?遗憾的是,诸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属于政府性行为,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仅只是对其展开保护的第一步,后续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努力,而这些光靠政府还远远不够,并且也不现实。政府目前已经在这方面开了好头,剩下的需要更多不同的群体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取得好成绩。
目前除了政府性行为的保护之外,其他群体的保护还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普通的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非常少,包括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常识,甚至连当地有哪些项目都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普通群众参与到保护中来可谓天方夜谭,因此,尽快让普通群众树立一种保护意识非常重要,毕竟这些文化遗产属于所有国人,而不是属于某个机构、组织,所以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虽然相应的一些民间团体或组织也都存在,但这些团体和组织更多的是内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它们同普通群众的互动还非常少,因此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作用也相对有限。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参与保护的也不仅仅是政府性行为,全体国民、各类民间组织,甚至一些企业都有参与其中,因此在最终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这当中又以政府和全体国民的参与作用最大,所以鼓励和引导普通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
二、在高等教育中加入美术类非遗内容的必要性
而如何更好的鼓励和引导普通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可谓首当其冲。通过教育,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让大家逐步的竖立起保护意识,更好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中。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是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加入相关的课程内容还不现实。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较大,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相关的知识加以了解,学校也不会去开设相关的课程内容。因此想要在教育当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只能依靠高等教育。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安排中来看,已经有条件加入相关内容,特别是关于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而通识课当中包含了艺术类课程,而艺术类课程当中,美术类课程占了大半。由于我国在高等教育之前,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较大,因此美术类课程的安排极少,基本上一个星期仅安排一个课时,并且这一个课时还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常常会被其他主课给“抢走”。这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机会去了解各类美术知识,除非是美术爱好者才会通过其他途径去学习和了解。尽管如此,通过相应的调查和了解就会发现,学生依然还是会喜欢美术类课程,只是在高等教育之前受到各种限制,将他们的这种喜爱暂时性给压抑住了。因此进入大学之后,这种限制就会得到解除,这使得有大量的学生来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以此来满足曾经的这种需求。此外,由于艺术类课程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使得有部分高校明确规定,在大学期间必须修够一定艺术类课程的学分才能够毕业。这些原因都使得美术类课程在大学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非常之多,甚至还出现由于相关的限制使得不少学生选不上的现象。
这些情况都表明,在当前高等教育中,选择学习美术类通识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并且这一状态将会得到持续性保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加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将会成为可能。这种相关内容的加入并非是纯粹的新开一门相关课程,而是在合适的已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加入相关内容。比如《美术鉴赏》这门课程,这是大部分高校都开设的一门通识课,并且受到学生的喜爱,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人数非常多。如果在这门课程当中加入一章新内容,专门讲解当地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则能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相关的教育。这样做比开一门纯粹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效果更好,毕竟纯粹的课程专业性更强,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感,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则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加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三、高校在美术类非遗保护中的意义
首先,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树立起保护意识。通过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非常薄弱,基本上处于不了解和一知半解的状态,比如仅仅只是听过相关的名字,更具体的信息则全然不知,哪怕这些宝贝可能来自于他们的家乡。因此在高校课程中加入相关内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对当地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此学习过程当中会慢慢领会这些祖宗遗留下的宝贝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会慢慢的喜爱它们并竖立起一种保护意识。截止2015年止,我国高校录取率已接近75%,如果在高校课程中加入相关教学内容,目前的高校录取率可以保障认识和了解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会越来越多。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确立起保护意识之后,才能真正的谈全民参保,文化遗产的保护才会进入全新的阶段。毕竟这些遗留下来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属于某个人、某个群体或某个组织,它们属于所有的中国人,因此对它们进行保护绝不能仅靠专家呼吁和政府保护,更多的需要依靠每一个普通人。
其次,能够更好的发挥高校的职能。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其中文化传承创新是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提出并确立的新职能,这一新职能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高校的职能有了更新和更全面的认识和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加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显得非常必要。美术类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和了解它们则成为了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基础,然而这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在我国还依然处于非常薄弱的阶段———绝大部分人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空白或一知半解的状态。如此情况下,在高等教育中加入相关内容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方面的知识,进而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最终更好的对它们进行创新,从而使其能够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中获得重生,并且发挥更多、更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加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
最后,会产生良性的连带效果,进而更好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当某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过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并且树立起相关保护意识后,将会产生重要连带影响。毕竟每一个人并非处于孤立状态,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周围群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人,并且越亲近影响就越明显。比如对待自己的孩子,就能最为明显的体现出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大人的言传身教往往比学校的教育在效果上更为明显。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保护理念慢慢展现出来的时候,这种意识会对自己的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每年的假期花一部分时间带自己的子女去各地旅游,在此游玩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
从以上信息中可以看到高校在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既有近期眼前效果,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相关内容;也有远期预见效果,让受到教育的学生对自己的周边群体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入美术类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有着重要作用,这将大大的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打下重要基础。并且这也更好的发挥出了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上的作用,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这也符合党和国家当前的文化发展战略,可谓一举多得,因此亟需在高等教育中加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廖明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1).
【保护赶海文化的意义】推荐阅读:
《赶海的小姑娘》教学设计01-17
《赶海》简案09-26
赶海作文400字06-02
朗读《赶海》得教案07-11
语文赶海教学反思08-31
赶海公开课教案09-27
《赶海》说课稿设计07-02
《赶海》优秀教学设计01-13
赶海(第一课时)教案和课件01-07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