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说课稿设计

2024-07-02

《赶海》说课稿设计(精选10篇)

《赶海》说课稿设计 篇1

《赶海》说课稿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下面就针对第一教时的教学谈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赶海》说课稿设计 篇2

1 课程性质与地位

老年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模块里的核心主干课程, 是联系护理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桥梁课程, 并对学生护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起关键作用。其内容不仅出现在执业资格考试中, 而且在职称晋升考试中也占有较大比例。

老年护理是研究老年期身心健康和疾病护理特点及预防的一门学科, 它是采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公寓和家庭中适宜开展的护理技术, 使老年人得到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防治与护理, 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护理服务。老年护理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拓展、专业思想建立、专业素质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设计融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和“3H”等当代护理理念,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根据校企合作原则, 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够在医院、社区、家庭、老年公寓及老年呵护中心发现和处理老年人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 并能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具有与服务对象和合作伙伴融洽相处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2.1 知识目标

(1) 熟悉老年护理学发展过程及老年人护理特点。 (2) 掌握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知识。 (3) 掌握老年人心理护理知识。 (4) 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知识。 (5) 掌握老年人安全用药注意事项。 (6) 熟悉临床关怀相关知识。

2.2 能力目标

(1) 能运用相关量表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2) 能分析老年人各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 并能提供正确的健康教育。 (3) 能根据老化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和老年人具体情况的评估, 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用药进行初步指导, 并表现出负责与尊重的态度。 (4) 能识别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并能通过具体病例对老年人实施初步护理。 (5) 能识别老年人常见生理疾病, 并能通过具体病例的情景模拟训练对老年人实施初步护理。 (6) 能评估临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状态, 并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临终关怀。

2.3 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作风。 (3)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科学严谨、无私奉献、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评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 (4) 根据老年护理特点, 体现出理解、耐心、关爱与尊重的态度。 (5) 树立防病、保健的卫生观, 培养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态度。

3 课程教学内容

3.1 内容遴选

(1)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特点设计课程模块。根据护理对象特点和项目难易程度, 确立自理老人的护理、介助老人的护理、介护老人的护理3个模块及相对应的22个子项目, 并依据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病案资料确定各项目教学任务, 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

(2)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时采用临床护理中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3)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实训项目。课程实训安排为单项实训→项目实训→综合实训。以小循环套大循环, 螺旋式上升, 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逐步贴近临床工作岗位。

(4) 基于护理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学习情境。从大量临床病案资料中遴选各模块教学任务, 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将护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生学习任务, 将护理工作情境转变为学生学习情境。

(5) 基于护理执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评价标准。基于护理执业资格应知、应是、应会的要求, 结合临床护士能力要求进行评价。理论考试标准贴近执业护士资格考试, 技能考核标准与临床接轨, 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 (20%) +单项技能考核成绩 (30%) +综合技能考核成绩 (20%) +理论考试成绩 (30%) 组成。

3.2 表现形式

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原则, 在课程讲义基础上, 我们与医院护理专家共同编写了一系列配套教材、实训指导、习题集等资料。另外, 建立课程教学资料室, 其中课程相关教材30余种, 护理专业期刊10余种, 还有相关职业教育资料。

4 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

4.1 教学设计

教学中坚持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原则[2], 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通过课前预习→实训中心练习→模拟病房课余开放和在线测试平台考试→教学医院课间实习等形式组织课程教学。

4.2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综合使用不同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导入教学法、床旁教学法等。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1) 课前分析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已掌握知识情况, 设计典型病例。 (2) 根据病例确立任务, 师生共同分析任务, 引出课程目标。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任务后总结、评价。 (4) 强化学习。教师创设任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观察、提问、考试等方法进行评估[3], 综合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2) 情境教学法。从大量临床案例中遴选教学任务,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营造仿真或真实职业岗位化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护理工作氛围。组织教学时, 教师于课前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角色任务, 师生共同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情境和角色模拟完成教学任务。

(3) 角色扮演法。老年护理课程实践性较强, 不管是在校内实训中心、模拟病房, 还是校外实习医院, 每项技能训练采用的基本流程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及教师指导→学生回示→师生点评→教师矫正→学生练习→课余练习→考核。教学中, 采用演示法, 可不断纠正学生技能训练中的原则错误, 从而提高能力水平。

(4) 现场演示床旁教学法。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医院、老年公寓、老年呵护中心、敬老院进行课间见习, 在学校和医院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完成部分老年护理工作。

4.3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强了教学直观性,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3]。

(2) 网络教学。建立老年护理课程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可将教案、课件、录像、案例、习题等教学资源上传, 以供学生在线学习和测试等。另外, 学生还可通过教学论坛与教师开展专业知识交流及讨论。

4.4 网络教学环境

我院已经有1 000兆光纤100兆到桌面的校园网, 已实现了校园内网络覆盖无盲点的目标。

5 教学团队

我院该课程教学团队12名教师中, 有专任教师9名, 临床兼职教师3名。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1名, 具有高校教师和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正高职称2人, 副高职称4人, 中级职称5人, 初级职称1人。近3年来, 课程团队教师主持了9项课题, 其中教研教改课题5项, 应用技术研究课题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2篇;主编教材8本;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10项。

6 实践条件

本课程教学条件优良, 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校内拥有约1 000 m2的实训中心和模拟病房, 有120个床位及各种实验用模型、物品供学生课堂练习。

校外拥有二甲以上实习医院58所, 其中三甲医院40所。附属医院和岳阳市一、二、三医院及湘岳医院为学生进行课间实习和临床见习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实践环境。

7 课程改革与创新

(1) 课程设计模块化。基于护理工作实际,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以自理老人的护理、介助老人的护理和介护老人的护理3个模块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2) 课程教学情境化。大量运用情境教学、床旁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 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实施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教学。

(3) 课程评价职业化。课程评价基于护理执业资格应知、应是、应会的要求, 结合临床护士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廷均.怎样撰写说课稿[J].教学与管理, 2002 (8) :31~32.

[2]张丽, 方洁.《妇产科护理学》说课稿[J].医学信息, 2010, 24 (6) :315.

《设计表现图》说课稿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95-0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设计表现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内容就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教材的基本内容是技术设计。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能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的原则,方案的构思方法以及常用的创造技法等内容,学生已经可以着手去设计想要的作品,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设计想法和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就是本节课(技术语言、草图的绘制)的作用。表达和交流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完成设计过程的途径、方法和保证。设计的表达和交流有它独特的语言,不同种类的语言往往适合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说这节课在整个技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用恰當的方式与他人交流。(2)了解草图的绘制方法,能够通过绘制草图来表达设计意图。

【过程与方法】

(1)能积极参与各种技术语言的分析过程,懂得各种技术语言的特点。(2)能在实际技术活动当中用不同的技术语言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技术语言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的习惯。(2)通过草图的绘制,提高规范作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作图习惯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技术语言的含义、种类和用途,掌握绘草图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将设计想法和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身心渐趋成熟,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能够和同学一起进行一些问题的探究、讨论和交流。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巩固和应用。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涉及的知识概念不多,难度不大,但要求较高,如果仅仅以阐述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所以主要采自主合作与讨论探究、对比与分析,理论与实践、展示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突显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为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给他看一个物体(房屋模型或其他物体),其他同学不看。请上台的同学用语言或动作传递该物体的信息,不能说出该物体的名称,请其他同学猜是什么物体)

2.新课学习。根据新课改把课堂交给学生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学习分为以下四个模块,即自主合作与讨论探究模块、对比分析与加固补充模块、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块、展示与评价模块。

(1)自主合作与讨论探究模块。在学生学习了技术语言的概念后,需要学生掌握技术语言的种类和用途。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技术语言,所以我就从实际生活当中提炼出9个问题场景,分配给每个小组一个题目,根据题目的实际场景,总结三种以上的技术语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小组内承担的任务量不大,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挖掘和探究技术语言的概念及种类,能有效的完成本组的讨论任务。

(2)对比分析与加固补充模块。在小组发言的同时,我会将小组的讨论结果以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并且有意识的进行归类,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不做评论。然后告诉同学们我下面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和案例给大家展示8种常用的技术语言,请同学们结合本组的讨论结果对比学习,看看我们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同时加固和补充我们缺失的知识。这个模块采用有趣的图片、场景给同学们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同学们可以轻松的完成知识的对比学习。充分的理解了常用技术语言的种类以及应用,总结出技术语言的特点。这也就攻克了这节课的难点。

(3)理论结合实践模块。在同学们掌握了技术语言的种类后,我们抽出常用技术语言图表中的草图绘制给同学们具体讲解和实践。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也是技术设计中设计思想表现常用到的形式。用ppt给同学们讲解草图的分类,草图绘制的基本步骤以及基本图形的画法。在同学们了解了草图绘制的理论后,要求同学们以设计一款自己的台灯,把设计想法用草图绘制出来。通过这个模块让同学们积极动手,结合草图绘制的理论知识,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掌握草图绘制的基本方法。

(4)展示与评价模块。在指导学生绘制草图的过程中,选择一些画的好的同学,让他们通过投影仪给同学们展示和讲解他的作品,其它同学对展示作品的画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在这个环节中,抓住同学们勇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同学们会积极准备并认真学习绘制草图的步骤和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同学们的自己评价,学生容易接受,且可以帮助同学们发现自己作图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规范作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作图习惯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3.课堂小结:

通过堂课小结再次展现技术语言的种类和特点,让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的实现了新课改把课堂交给学生的要求。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展示评价等形式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赶海》的说课稿 篇4

《赶海》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事,生动地展示了赶海的无限乐趣,流露了“我”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儿童化,自然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通过动口、动脑、动手,通过看、听、说、做,让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2、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个性化的学习。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去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等。本文内容比较浅近,但“赶海”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真切的体验,要激发起孩子对大海的喜爱,感悟赶海的乐趣,的确有些困难。但课文儿童化的语言,浅显的内容,以及课文所配插图,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奠定了基础。因此,尽管没有多媒体,但是只要正确使用好教科书,设计好教学环节,一样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纠正错音。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恰当的语气读好练习4中的句子。

二、精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比较浅近,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

2、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我”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2、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渗透着对“武将”、“俘虏”等词语的理解。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再次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并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欢快的心情。

3、经过前面充分的交流和朗读,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

[设计意图:情景表演是学生由:“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表现文本”的一个认知升华的过程,对巩固学生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展示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 篇5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1

听了徐云老师执教的《赶海》一课,感受很多。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趣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

一开课,徐云老师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整节课,徐老师紧扣一个“趣”字,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赶海的乐趣,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显著。

关于这节课,个人有一点建议,与徐老师共同探讨:徐老师在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还不够扎实,比如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徐老师整节课围绕一个“趣”字设计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情感共鸣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文写出了赶海时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有趣活动,把在海边追浪花、抓螃蟹、捏大虾、摸海星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因此感受童年赶海的乐趣成为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徐老师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图片、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入赶海的意境,感悟到赶海的乐趣,让学生在赶海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大海,有了一次惬意的旅行。听课老师也在徐老师的指引下又一次体会天真浪漫的童真,有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回忆……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2

《赶海》是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第一课。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听了叶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叶老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时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读者。

一、教者导入新课很自然,语言简洁大方。

首先教学中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得体,语言具有亲和力,并能适时地赞美和鼓励学生,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字词教学有特色。

字词教学比较有特色,教师对课文重点字词进行了归类,有的将词语,重点突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字音、词义,特别是语气词和动词的归类非常好。

三、“一个“趣”串联课堂。叶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找出赶海有趣的场景,再让学生读通读顺,最后提炼出几个小标题,抓住文章主题,重点突出。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3

昨天参加了把握年段教学特点,创设有效训练情境——武进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听了马玲芝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马老师的教学风采。

马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时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读者。马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趣读、趣讲、趣谈,带着孩子们在愉悦中赶海,构建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灵气飞扬的课堂。 上课伊始,马老师就问:在我的记忆里,赶海是件怎样的事?引导到“趣”字上。寥寥数语后就转入本课主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赶海的哪些事?没有拖泥带水,进行无味的过多的导入情节。接着马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的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

“趣”字开始闯入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赶海的“趣”,这一点从孩子们对课文段落的朗读就能看出来。学生放声朗读之前,马老师对学生说要想把课文读得生动有趣,就要放慢速度,用心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个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自己画出的句子,听着孩子们的朗读就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已经在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他们交流的时候才会说出自己认为有趣的理由,把初见大海时追逐浪花的喜悦、捉螃蟹时的快乐、逮大虾时的好玩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示出来。尤其是几个语气词的朗读,更是显示出作者的惊奇、读者的领悟,赶海的快乐时光感染着学生,使他们身临其境。在理解“把大虾比作武将”时,出示了大虾和武将的图片,找一找相同之处,并用词形容他们,“耀武扬威、神气活现、威风凛凛……”一个个词语从孩子们口中脱口而出,学生们体会到了比喻的恰当、巧妙。在交流完趣事后,马老师还让同学们找找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有趣的,接着安排了一个仿写训练。学生们模仿作者的写法,结合自己赶海时的一些经历,写得挺有趣。但是我认为赶海这样的经历可能只有少数人有,如果能播放一段赶海的视频,相信同学们对赶海会有更多了解。最后马老师让学生欣赏了歌曲《大海啊 故乡》,紧扣着课文内容,在配乐朗读全文中结束了教学。

《设计电子板报》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制作电子板报》第一课时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制作电子板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活动六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Word学习的扩展与提升,学好电子板报的制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教材给这个活动安排了两个课时,我今天说课的是第一课时。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电子板报的制作的一般过程

2、熟悉电子板报的构成要素

3、能初步设计出版面布局,并绘制出草图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依据作品名称确立各小标题并收集、分类好素材

教学难点:依据各小标题设计好有创意的版面并绘制好草图

二、说教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拟采用演示讲解法、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展示教法:演示讲解法

任务驱动法)

三、说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课前将学生5—6人为一组,让学习较强的人担任小组长

自主探究法: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去探究

小组比赛学习法:离下课前几分钟,评出最佳学习小组,表扬鼓励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分钟)

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出黑板报、手抄报的经历,大家也都有看过泉州晚报,你可知道这张报纸是怎样编辑出来的吗?通过实例类比,电子板报无非是将手抄报拿到电脑里来做,引入电子板报制作的的一般过程。

2、布置并完成任务一(10分钟)

任务一:电子板报制作的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P62—P65,先自主探究再小组讨论 教师演示讲解

电子板报制作的的一般过程

确立主题

收集与选择素材 修改作品

主题要鲜明、突出、积极、健康。

确立好主题再确立作品名称,再确立各个版面的小标题。

收集与选择素材要注意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准确性、可靠性,分类存放。

设计版面要注意合理安排各个元素,设计并绘制好草图。

版面元素注意有板块大小、排版格式、报头、报角、花边、中缝等

本节课重点学习前三个过程

3、给定主题,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2分钟)

任务二:以“快乐学习,健康生活”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66创新活动的作业。绘制草图有学生自备一张B4白纸(素材由教师提供一点做参考)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28分钟)

教师提示学生在确立小标题时,可将运动、安全、卫生、文明上网等词语考虑进去。并出示几个版面草图供学生参考

5、活动总结、评比(3分钟)

《小刺猬》说课稿 篇7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网络搜索》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第三章第三节《网络查询与交流》第三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获取范畴的内容。学会运用信息工具网络搜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失的工具,他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搜索引擎网址,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别,最终找到最贴近的相关信息。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所使用的搜索引擎的机制,针对不同的搜索目的,选择不同的搜索策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动脑和动手的习惯。

情感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处理信息能力,及对网络技术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3.重点难点

重点:①常见的搜索方法。②搜索语法的运用。

难点:搜索策略和搜索语法的灵活运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一般的搜索方法有所了解,但却是片面的,但如果让他们去搜索更加复杂和深度的信息,就会变得有些不得法,所以除了需要他们灵活掌握常见搜索方法外,还要学会针对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策略,掌握更有深度的一些技巧和语法规则。

三、说教法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重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任务驱动法

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初步了解后,利用事先设计好的由易到难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例如普通网页搜索、图片搜索、区域搜索,然后到语法的应用,层层任务,由浅入深。

2.提问引导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通过更复杂的问题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不减。带动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然后我会给他们讲解更深奥的知识,变学生“想学”为“积极地去学”。例如,区域搜索、站内搜索、文件搜索等等。

四、说学法

搜索引擎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技巧也灵活多样,一字之差,结果差之万里,方法决定着成败。而且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技巧和方法可谓天天在增加,所以我只能选择最典型、最常用的技巧,层层深入,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示范促进法。例如普通的搜索操作,我在简单讲解后会叫那些优秀的学生去示范操作,教师变成学生间的桥梁,并形成全体学生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2.探究法。随着问题的深入,终究要有老师去讲解。例如我说你们谁能在百度中搜索下河北省发生了的最新新闻。大家感觉不难,但我会进一步提出,那么我们秦皇岛的最新新闻呢?然后向某些学生提问,估计很多人用的方法比较“落后”,只是用简单的网页搜索,而不是地区搜索,经过讲解后,经过学生独立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加深方法的理解,让学生从“陌生”到掌握。

五、说教学程序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开场白:吟诵古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等待其他同学随我一起背完。“你们想知道今天的爆炸性新闻吗?你想知道奥运会金牌一共产生多少块吗?你想找和你同名的人是哪里的吗?你想知道什么,百度全能告诉你。百度,相信大家已经不是很陌生,这节课我们就以百度搜索为例,讲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网络搜索。首先给大家讲一下搜索的相关基础知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幽默的开篇,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层层深入,任务驱动

①首先讲解概念性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常用网址有哪些。(基础知识)

②以百度网站讲解下面的知识。

“你想知道今天的爆炸性新闻吗?我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个环节讲解分类搜索,如新闻、网页、图片、音乐。

为了增加本课的趣味性,我准备增加以下两个有趣的搜索——翻译和算数。

“碰到不认识的单词怎么办?”

“难道百度还有线上英汉互译词典?”众多同学肯定有这样的疑惑。

“没错!”。

通过演示,随便输入一个英语单词,留意一下搜索框上方多出来的词典提示。如,搜索“high”,点击结果页上的“词典”链接,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翻译结果。

“百度还会算数,你们信吗?”通过演示一个复杂的算式,例如log((sin(5))^2)-3+pi,结果很容易出来了。我相信通过以上的演示肯定会让所有的学生惊叹不已,继而把所有同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③继续不断加深知识难度。问“你们谁能查阅下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河北区域的新闻或者咱们秦皇岛的新闻呢?”学生肯定會用上面的普通方法继续查找。此时我会引出技巧搜索方法——区域搜索。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起到抛砖引玉效果。学生知道了河北的,那么通过启示就会了所有区域的方法。

④学生查到了新闻,那么我可以通过某新闻网站继续提问,以引出后面更加复杂的知识——语法篇。

站内搜索,就是如何在“某一个网站内”查找“某些信息”。

语法规则:site:Urlkeywords

这些地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内容新颖有趣,所以,学生必定感觉很惊奇,所以他们会很投入。然后趁此机会,引出下一个知识点。

⑤文件类型的搜索。

搜索除了网站给我们提供分类外,还可以通过语法进行分类搜索。

例如搜索word文档、ppt文档、pdf文档等等。

老师通过讲解语法和演示,学生通过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语法规则:filetype:doc/ppt/allkeywords(老师讲解)

演示:查找2008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老师演示)

本节课从开始到结束讲解知识虽多,却一直体现着新奇的味道,整节课学生的兴趣一直高涨不减,同时,教师一直掌控着整个课堂的氛围,使整个课程讲解顺畅、自然,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3.归纳总结

这个环节不容忽视,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个梳理过程,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

1.常用网络搜索引擎网址

2.区域网址搜索语法规则

3.站内搜索语法规则

4.文件类型的搜索语法规则

七、本课亮点

怎么设计说课稿 篇9

怎么设计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节讲的不是某个项目具体的设计过程。而是设计的一般过程,内容上具有设计的共通性。 (2)本节体现了教材设计上“先总后分”的特色。正确地把握本节与后面几章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本节的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一般过程的主要环节。 (4)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教学平台,引领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不断优先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建构一般过程的概念。 (5)初步感受设计本质是具有创新。 (6)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 (7)充分体现技术的人文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作品,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会碰到不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应难而上。同时,为了防止在第一次动手操作就碰上过多的困难,所以这次制作内容不宜定得太难。

3、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学习资源:课本、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材料

4、学习目标与任务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5、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般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难点:(1)知道成功的设计应该形成多个方案; (2)产生一个好的方案需要经历反复和优化。 6、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教师的引领下达成本节教学目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座,点名和准备播放课件。

2、新课导入: 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它有着科学合理的基本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当今很少有产品是偶然被开发出来的。 设计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现象、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等,它还需要动手能力,如测量、画草图、绘图和使用各种工具。 学校在我们一进入学校就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个小凳子,以便同学们在开会或其他室外活动之用。同学们对学校发的小凳子满意吗?如果去郊游你愿意带上这个凳子吗?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放入我们书包的便携式的凳子呢?本节我们将通过设计便携式的小凳,来体会一下设计的一般过程。

3、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3)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4)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5)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4、讲授新课:(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我们可以大致把设计过程分成五个阶段。但这是一个普通的一般过程,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过程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 (一)发现和明确问题: 从本质上讲,设计是一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它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各项活动。 老师刚才通过调查和询问同学们就发现同 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小板凳的设计要求: 1. 结构稳固,最大承重为600牛顿。 2. 质量不大于1千克,并能方便地 放入中学生书包。 3. 材料成本不高于3元。 (二)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定: 首先,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其次,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1)收集信息: 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 (2)设计分析: 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3)方案构思(发展想法): 最具挑战性,需要创新思维,大胆构思,发挥个人潜力。 (4)方案呈现(绘画方案草图): 将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具体化,形象化和视觉化。 (5)方案筛选: 选择方案:分析比较,权衡和选择 (三)制作模型或原型 绘制样图、制作模型、制作原型 (四)测试、评估及优化 (1)测试: 技术试验 (2)评估: (3)优化: (五)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5、课堂小结与课后练习

三、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 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 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 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 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赶海》说课稿设计 篇10

一、说教材 《尊严》是四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题目简单却耐人寻味,它摘自于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的一句评价语中,本文转自转载请注明出处。课文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尊严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文中没有空洞地阐述尊严的含义,而是蕴涵在这个年轻人的故事中最终得出他是个有尊严的人。课文对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散见于课文中,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自尊人格的品质。另外除了正面描写外,作者多处采用了侧面烘托,如:其他逃难者的表现和杰克逊大叔的评价等。特别值得揣摩的是杰克逊对女儿说的那句话:“别看他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故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让人感动泪流,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特别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正是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际,对尊严话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说设 计理念:、学生喜欢讲故事辩论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这样的课型。、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 如:“富翁=尊严”的正确定位。、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说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朴、款、羡、僵、捶、惬、惫、堪”。通过看图,谈体会理解并积累“惬意”及“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年轻人请求、坚定的语气,初步学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意相对而言有些困难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教学难点: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四、说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揭题方案:同学们你们相成为富翁吗?(想)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hwenmi114.com转载请注明出处。)[估计学生讨论结果是:

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2、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3、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让干活呢?](3)两组开始辩论。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在辩论中学生很多想法得到肯定之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将教师的点拨放在辩论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辩论、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正是新课改的精髓。]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观点一:吃完再干观点二:干完再吃(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估计理由:

1、吃完不让干呢?

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3)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

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表面上看这次辩论和第一次的辩论的形式上一样,实际上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在第一次辩论中还有些盲从、猜测老师的想法。通过第二次的辩论学生意识到这里

只有民主、平等的对话,并没有完全的对错曲直,有个性的想法才真正的属于自我。学生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针对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教师设想:全班学生估计说:认真干。同桌互相找理由主要目的:是内化成一种品质)[估计讨论结果是:

1、不认真干心里不踏实。

2、还不如不干白吃。

3、我妈教育我干活要认真干好。

4、干活时心态要好,既然干就干好。

5、吃的踏实。][ 当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时,说明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这里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激烈的碰撞、交流。随着情感的融入、理解的加深,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教师总结: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运用本班图书、电脑网络,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板书设计:

五、学生老师信息收集、世界首富的故事。、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上一篇:6+1数学教具 把近百万道数学题演变成让孩子着迷的游戏下一篇:历年青海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感恩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