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9篇)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学情分析:
《赶海 》教学设计
学生对大海和海滩比较熟悉,也有在大海对潮时拾贝壳、挖蛤蜊的经验,通过读课文,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受赶海的乐趣,激发想像,练习说写。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大海图问: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吗?(一望无际 水天相接 汪洋大海 无边无际)
2、同学们说的真好,看!人们在海边干嘛呢?(捡贝壳 玩耍 拾海螺----)是啊!人们玩得都开心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
3、出示课题 《赶海》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疑问吗?说说看:(生自由回答)
二、听课文读音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了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到课文当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听课文朗读)听课文录音.师: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赶海了吗?生说师相机出示课件:(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玩耍、拾海螺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齐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请看一下读书要求: 出示读书要求。
出示课件:(提出要求:借助拼音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赶海是一件什么事?
四:读后出示生字(教学生字)
师:课文我们又读了一遍,不知生字掌握得如何,老师把这些生字请来了,出示生字:
师:自由读 指名认读 并领读 齐读
去掉拼音你还认识他们吗?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齐读
师:(生开火车读)哪列火车开起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里哪个字的读音特别要注意呀!出示多音字:认读
过渡: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看来同学们预习课文都很到位,刚才老师提的赶海是一件什么事呢?有谁知道.生:赶海是一件有趣的事 板书:趣
师:赶海是一件有趣的事,那么现在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退潮后的沙滩上会是一番怎样的有趣景象呢?赶快拿起课本瞧一瞧,大家都在干什么呢?生读师相机出示句子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句。
(1)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2)指名读(赶海真有趣,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不过,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藏在省略号里,谁能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呢?
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根据图片说
(生自由说,师,评价,你们说的真棒,沙滩上真是热闹非凡啊!)出示:练一练
(二)学习三个场面
1、【过渡】 老师告诉你们其实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想知道吗?那就大声地再读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事。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生边读边画。
师 :谁来说说这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
3、板书: 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4、【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看海星是怎么被摸到的。A出示句子 摸海星
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你是怎么摸到海星的?把它读出来 老师告诉大家“摸呀摸呀”可以想象我摸得怎样(认真、细心),所以要读得轻些、慢些。你再来一次,谁再想试一试?(生试)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是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小心,不放过一个地方。突然间摸到一只海星,真是(又惊又喜)谁来试试?我发现这里面有一个词特别有意思,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个词?(生答:嘿)师:你知道该怎么读呢?生读,师,为什么这么读呢?生,因为是好不容易才抓到的。所以该怎么读,你再来读一读,再指名读。这个嘿,你体会到了什么?还有谁再来读一读,读的真好,嘿,说明了小作者非常的高兴,非常的兴奋。一起用高兴的语气读读。
B【过渡】是啊,海星是摸到的,那横行霸道的螃蟹是怎样捉到的呢?
出示: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他的手。(指名读)
师:我听到一个词特别有意思,哎呦,小伙伴怎么了。(指名回答:因为小伙伴被大鳌夹住了手,师:痛不痛(痛)所以,他叫了一声“哎呦”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螃蟹,谁来说说,生: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螃蟹,师:哪个词语说明他活泼可爱,不甘束手就擒,束手就擒什么意思啊?生:不想让小伙伴抓住他,师:捆着手不甘被抓,就叫束手就擒,不甘束手就擒呢就是不甘心被抓,那么谁能用束手就擒造个句子,生:在警察叔叔面前小偷只能束手就擒。在猫的眼皮底下小老鼠只能束手就擒。这是一只多么聪明的小螃蟹啊,他逃走了吗?(没有)他用大螯夹住了小伙伴的手,小伙伴的手松掉了没有,(松掉了)螃蟹逃掉了没有(逃掉了),(齐读)。
谁能告诉老师,小伙伴为什么不做声?所以要读得轻些,谁来做努努嘴儿的动作?你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哟”一声读得特别好!你再来试试。
C 【过渡】螃蟹好抓吗!(不好抓),是啊!螃蟹太狡猾了,那大虾好抓吗?试试看。出示课件: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指名读)作者就这么轻轻一捏,这大虾就成了他的俘虏了,再也神气不起来了,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注意这里面的两个语气词。前面的语气词“咦”说明了什么,那么这个语气词怎么读,试试
看.那么第二个语气词“哦”呢?生:恍然大悟,好,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明白过来了,是吧,好,还有谁也想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猜猜看是哪个字,“逗”,是啊,“逗字”用得特别好,作者把大虾当作人来写,让句子更生动,有趣。师:那么,大虾是怎么逗我的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师:说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
(点击出示大虾画面)。你们见过京剧里的武将吗?(出示图片)在这里“武将”是指?(大虾)。(齐读)
一只小小的大虾竟然摇摆着长须和我斗,真是自不量力啊!我是怎么捉住这只狂妄自大的大虾的呢?
出示: “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自由读)(指名读)如果捉大虾时再读得轻一点就更好了,因为课文中“我是轻轻伸过手去,轻轻一捏。” 谁来试一试。这里真是太有趣了,这样一只威武的大虾,我只轻轻一捏,这大虾就成了我的俘虏,师:有谁知道俘虏指什么,生:大虾,师:没错,在课文里是指大虾,而原来是指抓来的敌人。明白了吗?(明白)还有同学想读吗?(生读)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超过他?(生再读)。
小结:是啊。同学们这就叫读书,通过读想必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出示四句,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体会句子中所表达的情趣。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惊喜)
(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好奇)(3)、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惊奇)
(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恍然大悟)指名读,评价.5、总结:“嘿、哎、咦、哦”这几个是语气词,有了它们,课文显得生动的多了,读起来就非常有意思了。齐读
6、【过渡】赶海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让我们再次跟随小作者去回味、体验,把这些句子带入文中读一读吧,体会赶海的乐趣。
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着小作者来到沙滩上,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感受了赶海的乐趣,感受了大海的美,赶海真是其乐无穷啊!如果说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是一幅热闹的赶海图的话,那么此时夕阳下的海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字词学习我能行
1.仔 细认读书本 62页绿线和田字格中的 20个 生字 , 按下 面的步骤预习生字。
(1) 看拼音读 , 读准字音 , 重点读准 : “似”、“ 暑”、“抓 ”、“夹”、“捏”、“虏”这6个字的字音。
(2) 记住田字格中10个生字的字形 , 重点记住 : “暑”、“舅”、“俘”、“虏”这4个字的字形。
(3) 圈画出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 把它们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借助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束手就擒”、“俘虏”的意思。
2.认真预习后, 相信下面的练习一定难不倒你, 试试看?
(1) 读拼音 , 把相应的词语写在田字格里 , 看谁写得既工整又准确。
(2) 在正确的读音下打“√”。
结束 (shùsù) 暑假 (jiǎjià) 夹住 (jiājiá)
似 (sìshì) 的答应 (yīngyìng) 似 (sìshì) 乎
(3) 先查字典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再写出整个词的意思。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识字与写字”目标:“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因而, 在编制这份教学案时, 对于本课的生字预习, 在预习步骤中, 结合学情, 对于字音、字形、字义都提出不同要求。不仅告诉学生怎么做, 还提示学生做什么, 为学生以后独立学习字词提供了方法。字词部分检测作业的设计, 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有形的田字格恰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要求。
二、课文内容我知道
认真读一读课文, 完成下面的练习。
1.通过读课文我知道 , 课 文的第 _____至 第 ____自 然 段写了赶海的过程。
2.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得最生动 , 最有趣。美美地读一读 , 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完整地摘抄下来。注意把字写工整、漂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的预习一改以往为读书而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确保学生每一遍读书都有不同收获。而学生在预习中初读课文的过程也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梳理的过程。 这一预习作业的反馈将为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做铺垫。“有的放矢”便是这一份作业设计的真正目的。
三、课时目标
1. 独 立识记本课生字 , 正确读出课文中的多音字 , 理解 “束手就擒”的意思。
2.学 习用找重点句 、圈关键词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 初步感受赶海的乐趣。
3.体会语气词表达的情趣, 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课堂助学
导入新课:刚才和大家聊天老师知道, 咱们班很多小朋友都特别向往去海边玩儿。这不,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在海边拍的照片? 大海退潮了, 海滩上留下了小巧玲珑的海星, 妙趣横生的螃蟹, 神气威武的大虾, 以及五颜六色的贝壳、海螺, (师边叙述边课件) 这时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海滩上干什么?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赶海”。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是借班上课,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环节可从谈话入手, 通过自己在海边的照片, 以“趣”字引路, 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同时为解题“赶海”提供道具。
五、预习反馈
1.字词反馈。
2.课文内容反馈。
此环节的教学完全体现教学案“以学定教”的宗旨, 通过对预习导学作业的批阅, 教师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字词的反馈是强化集中的问题, 很多学生都容易出错的问题要强化解决, 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 也要事无巨细地弄准确, 不留预习死角, 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而课文内容的反馈则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既是预设, 又来源于学生作业中的生成。
六、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1.反馈1:课 文的第_____至第_____自然段写了赶海的 过程。
老师在批改过程中发现, 有____同学认为2~3自然段是赶海过程, 有_____同学认为2~4自然段是赶海过程, 有_____ 同学认为2~5自然段是赶海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要求:把句子读正确;相机指导停顿;再读第五自然段。
2. 反馈2: 通过预习 , 我们发现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得最生动、最有趣。同学们都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摘抄下来。打开学案, 把自己摘抄的趣事好好读一读, 读给同桌听。要求:声音响亮;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指名读;相机学习生字词。
这一环节用数据说话, 更具说服力。实际已经从预习反馈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初读感知。不露痕迹地对课文进行初 读指导。虽然是读, 但教师在此过程中只强调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点评中相机对预习中强调的多音字的字音、字形加以矫正、巩固, 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在学生对长句的停顿遇到困难时, 教师及时予以示范。同时结合对“束手就擒”一词词义的理解, 逐步向学生渗透理解词义方法, 即查字典中关键字的字义, (“束”和“擒”) 合并字义理解词义, 或者联系上下文 (如文中“俘虏”) 理解。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意义”这一目标的实现。
3.学 法指导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示范指导第二自然段概 括内容的学习。
(1) 找一找, 在这一段中, 小作者在海边干什么? 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 讨论明确 , 展示“我兴奋极了 , 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的场景。
(3) 小作者在海边干什么? 总结板书:追浪花。
刚才, 我们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圈重点词的方法概括了小作者在赶海时的一件趣事。接下来,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出示学习步骤:
第一, 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找一找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件趣事, 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并标上序号。
第二, 反复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圈出重点词, 照第二自然段的样子用三个字概括, 写在句子旁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对三年级下的学生来说, 要教会学生概括的方法, 进行学法渗透。这一环节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带领学生体验读课文、画句子、圈重点词概括的过程。然后, 总结学法, 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步骤进行自学探究。从扶到放, 循序渐进。
七、合作探究
1.交 流并指导朗读 (相机体会语气词的表达作用 ) , 讨论 相关句子 (指导用小标题概括) 。
(1) 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 嘿, 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指 名读 , 指导读好语气词 。 说一说你圈的重点词 , 指板 书, 照样子, 你想把这幅画面叫做? (板书:摸海星)
(2) 哎, 那边一个小伙伴, 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 小伙伴只努努嘴儿, 不作声, 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 正东逃西窜哩。突然, 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 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3.指导朗读, 读好语气词。
(3) 咦, 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低头一看, 哦, 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它摇摆着两条长须, 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 只一捏, 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 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①归纳, 概括:看看这段话, 小作者又在做什么呀? (板书: 捏大虾)
②指导朗读:这段话中也有语气词, 你发现没有? 生回答再读读这段话, 看看这两个语气词和这两个相关标点, 你觉得这两个语气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变化? 汇报交流的过程遵循学习步骤进行, 不仅汇报学习结果, 还汇报学习过程。不仅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 还引导学生懂得怎么学。来自于同伴的学习经验是最直接的。在指导朗读时, 结合本课教学重点, 侧重于指导语气词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气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4.梳理结构, 用语气词练习说话。
(1)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赶海的三件趣事, 赶海仅仅只能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吗?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所以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
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 在这一段中, 作者是怎样把这三件事串联起来, 写出自己心情的变化的呢? (随机点红语气词) 赶海很有趣, 作者写得也很有趣, 尤其是语气词的巧妙运用给这篇文章增添了更多的趣味。
三年级的阅读, 段的教学依然是重点。第三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在分步教学后, 从分到总, 回到文本, 引导学生关注段首总起句、省略号, 了解语气词不仅能表情达意, 还能起过渡和衔接的作用。梳理结构的过程, 让学生不仅懂得写什么, 更学会怎么写。
(2) 像这样的语气词还有 :唉、啊、呀、哇 、哈、哼、耶、咦 、哦、哎、嘿等。这些语气词既可以单独使用, 又可以用上几个不同语气把这件事写出来。
(3) 用语气词说话。和一个学生耳语, 引导谈话。
学以致用是检验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指标。本节课重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词表情达意的作用。课堂上创设耳语的情境, 让学生切实经历情感变化过程, 有话可说, 乐于用语气词表达。在引导学生说话的过程中, 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的要求:“学会认真倾听”,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通过找重点句、画关键词的方法, 概括出作者在赶海过程中的几件趣事。如果我们把这些趣事连起来说一说, 就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在赶海过程中____、____、_____和_____的趣事。
(2) 这篇课文写了在赶海过程中____、_____、_____和____ 这四件趣事。
(3) 这篇课文共写了赶海过程中四件趣事:____、____、____ 和____。
像这样把文中写到的事情简要地罗列出来, 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以后我们遇到类似课文就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了概括。从一个自然段的概括到一篇文章的概括, 循序渐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语言的表达训练是重点, 本环节给出了三种语言形式, 提供了范式, 让学生遇到类似的概括能有效运用, 从而实现教学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终极目标。
八、当堂训练
读下面的短文, 完成练习。
(1) 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 爸爸带我来到了游乐场。
(2) 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多 , 有海盗船、摩天轮、太空车、 碰碰车……首先, 我和爸爸来到“摩天轮”的场地。 () 好高的“摩天轮”啊!站在等候的队伍里, 我既紧张又期待。耶, 真是太幸运了! 今天玩“摩天轮”的人特别少。不一会儿, 就轮到我们了。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 我们坐进了一个密封的“包厢”里。随着“包厢”越升越高, 我的后背沁出了汗珠, 再看看一向以胆大著称的爸爸, () 他怎么紧闭着双眼, 动都不敢动呢? () , 我突然想起妈妈说过老爸有“恐高症”。他这是“舍命陪孩子”呢。 () 真是难为老爸了! 像过了半个世纪那么久, “摩天轮”总算转完了一圈。我第一个从“包厢”里冲出来, 拍拍胸口说:“太吓人了! ”
(3) 接着 , 作为男子汉的我们又挑战了“海盗船”, 坐上了海盗船, 一开始它只是慢慢地摇晃。渐渐地, 角度越来越高, 最后到了90度, 我感觉我的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 真是刺激!
(4) 紧张刺激的游玩锻炼了我的胆量, 也让我体会到了爸爸对我的爱。
1. 结 合上下文 , 在第三自然段的括号内 , 写上合适的语 气词。
2.用今天学到的 方法 , 找一找 , 短文写了几件事 , 概括短 文的主要内容。
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习课文第三小节,从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三件趣事中体会赶海的乐趣。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儿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
3.通过设置情境及朗读,初步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特色,体会写法并会运用。
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舅舅带我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那不忍离去的浪花把大海向人们奉献的宝物送到了金色的沙滩上。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小作者去那令人神往的海边,一起去体验赶海的乐趣!
二、精读感悟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感受赶海的“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学生请认真听,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赶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有趣)板书:趣
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赶海“趣”在哪儿?
课件出示:
(1)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
(2)读一读有趣的地方,想一想有趣的原因
下面请同学们边想这个问题,边读书,可以轻声读课文,可以默读课文。比一比,谁画得多,读得好。
2.已经有许多同学画好了,想把你画的分享给大家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成果?你觉得哪里有趣,就读哪里。好,我就先请你读吧!
交流一: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板书:摸海星
老师告诉大家“摸呀摸呀”可以想象我摸得怎样(认真、细心),所以要读得轻些、慢些,你再来一次,谁再想试一试?(几生试)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们是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小心,不放过一个地方。
突然摸到一只海星,真是(又惊又喜)谁来试试?嘿,要笑着读,读出欣喜劲儿!练读,齐读
板书:惊喜
你认为什么地方还有趣?读一读
交流二: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他的手。
板书:捉螃蟹
A.谁能告诉老师,小伙伴为什么不做声,?(担心把螃蟹吓跑了)所以要读得轻些,谁来做努努嘴儿的动作?你来试试(生读)。
B.“突然”后面又该怎么读呢?(大声)提一生读,但声音不大。谁能更大声来读。
齐读
C.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哟”一声读得特别有好奇味道!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呀
板书:好奇
D.(指导学生表演)捉螃蟹这件事太有趣了,努着嘴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的疼痛大叫,同学们想把它演出来吗?我们该怎样演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谁来说说螃蟹该怎样演?我呢?小伙伴?(选好角色)
师生互评。
还有有趣的地方没有?指读
交流三: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捏大虾
你从哪些地方感到有趣的?你觉得哪个词写得最有趣?
A.读好疑问的语气
B.恍然大悟的神情(用表情来告诉大家)
板书:恍然大悟
“咦”和’哦”这两个语气词读得很好,如果捉大虾时再读得轻一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C.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出示图片)在这里“武将”是指?(大虾)同学们,把你们的手伸出来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着你们神气的样子,好像要对我说什么呢?生自由说,怪不得我的脚这么痒,来咱们比试比试,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这么神气了!快坐端正吧!
D.这一块太有趣了,还有同学想读吗?(又一生读)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超过他?(生再读)
交流四: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1.把浪花当作人来写,浪花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2.读出我兴奋的心情。
刚才,我们同小作者一起捏大虾、捉螃蟹、摸海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沙滩上还有好多人,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他们也一定很开心,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图画,自由想像,也学着文中的小作者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趣?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当我们还沉浸在一片快乐之中时,太阳已经偏西了,再看看周围,又有什么变化呢?傍晚的大海是多么美呀!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大海的宁静美!(齐读)
板书:美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愉快的赶海结束了,同学们仿佛还在回味着赶海的乐趣,让我们一起挥挥手向美丽的海滩告别!此时,面对大海你最想对她说些什么?你能用上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表达你心中的情吗?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细心的同学最会发现问题,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相同)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有相同的歌词呢?聪明的同学,好好把第一、第五自然段读读,再想想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写的好处是: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赶海的乐趣和难忘。
五、回归整体
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把你感受到赶海的乐趣化作最动听的书声传递给周围人吧!
六、拓展
今天,我们随着小作者来到沙滩上,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感受了赶海的乐趣,感受了大海的美。
请你们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特别开心的事情,
(谁来说一说)(没有时间可以放在课后练习)
下面请同学们敢快打开练习本,把自己的趣事写下来。
《赶海》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
2、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前后呼应的结构方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赶海”是什么意思?(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怎样的事?(板书:趣)
4、到底有趣在哪儿呢?课文中具体讲了那些趣事呢?(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抓蟹、捉虾)
二、精读“趣事”
(一)精读第二节,体会追浪花的乐趣
过渡:我们首先跟随作者去感受追浪花的乐趣,好不好?大海对许多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是一份美好的回忆,作者童年赶海时心情怎么样?
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人边听边划出作者去赶海的心情的词语。(闹着)
出示: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1、体会“闹”字
(1)哪个词语突出表现了作者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2)你们肯定也有闹着的经历,假如你现在就是作者,你当时会怎样闹?(3)作者闹着去赶海的心情,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2、体会“追浪花”的乐趣
(1)到了海边,我首先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情景呢? 拟人手法(2)面对这样的情景,假如当时你在场的话,你会说什么?(3)指导朗读。浪花真美!你们能读出这份美吗?
(4)渐渐远去的浪花在作者眼里是那么的美,难怪我(引读)(5)再兴奋、高兴地读读这句。
3、齐读第2节
(二)精读第三段,体会摸海星、抓蟹、捉虾的乐趣 A、总写
过渡:我听出来了,你们真的好兴奋!兴奋的我来到了沙滩上,看到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引读)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1、想象赶海人还有哪些活动?
师:大家发现没有,在这句话后面用了————(省略号)还有很多趣事藏在这省略号里,请大家边看左边这幅图,边想像:他们还可能在干什么?
2、指导朗读。沙滩上真热闹,你们能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吗? B、摸海星
过渡:看到沙滩上这么热闹,我立刻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什么?谁能读读第二句话? 出示:我在海水中摸呀摸呀,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2、这句话讲的是什么趣事啊?(摸海星)
3、指导朗读(“摸呀摸呀”读得慢,读得小心)我是怎样抓到海星的,谁能读读看?
A、“你这样摸,会把海星吓跑的,”谁能再读读前半句?
B、“这样摸,海星应该会被抓住的,”海星被抓住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笑着读后半句。C、抓海星可真有趣,让我们再读读整句话。C、抓蟹
过渡:我抓住了海星,心里美滋滋的,那小伙伴在干什么呢?
出示: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 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1、指名读
2、这句话讲的又是什么趣事啊?(捉螃蟹)
3、小伙伴捉螃蟹可有趣了。现在老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情景。
4、谁能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情景?
(1)小伙伴低头在寻找螃蟹很有趣,谁能读读,注意读出语气词:“哎”(评)(2)小伙伴努努嘴的样子很有趣,A什么叫努努嘴?你们能做做看吗? B为什么小伙伴只努努嘴,不做声?
C小伙伴努努嘴,怕把螃蟹吓跑的样子很有趣,谁来读读?(3)还仿佛看到了哪些有趣的地方?
A什么叫“束手就擒”“东逃西窜”? B螃蟹东逃西窜的样子很有趣,谁来读读?(4)还有吗?
小伙伴被螃蟹用大蟹夹住了手,疼得“哎呦”直叫很有趣,全班齐读。(5)小伙伴捉螃蟹是这么的有趣,你们想看看这个捉螃蟹的小伙伴吗?
A书上那个手中捉着螃蟹的小姑娘就是我的小伙伴,你们看:她笑的多开心啊!B让我们也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捉螃蟹的乐趣吧!全班边做动作边读,D、捉虾 过渡:真开心!真有趣!老师已经听出来,还有更有趣的事等着我呢!接下来,我又去干什么了呢? 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指名读
2、我去干什么了?谁来说?(捉大虾)
3、指导朗读前两句(咦,疑问语气;哦,恍然大悟的明了语气)我去捉大虾了,谁愿意先来读前两句?
A老师觉得她读“咦”和“哦”的时候表情和语气还不够到位,谁能再读读? B你们听出来了吗?她在读“咦”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哦”的时候呢? C你们能像她一样读一读吗?
4、体会大虾的威武、神气
(1)读得真不错!现在老师有个新问题问大家: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虾?(威武、神气)(2)谁能用书上的话说说?
(3)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戏台上的武将头上插着两根翎毛,很威武、很神气,这里的武将指什么?(4)伸出你们的双手,当作长须,一边读一边威武的摇摆吧!
5、真神气!真威风!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我轻轻——(学生读)只——(学生读),这武将就——(学生读)再也——(学生读)
9、读到这里,相信大家手里也痒痒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亲手捉捉这只大虾吧!大虾被你们亲手捉住了,真开心!让我们再开心的读这部分吧!(可以带上动作)
三、学习第四节
1、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你们个个都亲手捉住了一只大虾了、开心的笑着。
2、同学们!赶海是多么的有趣啊!你们看,我不仅摸到了海星,还亲手捉住了一只大虾,小伙伴还捉住了一只螃蟹,赶海的趣事真是说也说不完。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谁愿意读读第四段话?
出示: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3、此时,你们如果站在海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4、试试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女生读)
四、总结、拓展
1、海滩上开始静下来了,我们回家了,沐浴着轻柔的海风,我一边往回走,一边想赶海的趣事,忍不住又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大海啊!故乡》。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
2、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赶了一次海,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3、大海是美丽的,赶海是有趣的,老师相信大家也有很多有趣的事、开心的事,谁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设计人:岳志芳
学校:东营区一中
使用人: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例1、2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合作交流、语言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渗透数学应用意识。
3、进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点教学重点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掌握加减混合和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体验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晶莹、美丽的雪花吗?(生:喜欢)提到雪花你能联系到什么?(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述心中对“雪”的感受。)是啊!神奇的大自然造就美丽的雪花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丽的享受和快乐。师:(出示 “冰天雪地”情境图)看的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你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决吗?(学生观察图后教师指名口答,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明确图中有3个活动区及每个活动区的人数,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合理教师都可予以鼓励,有创意的发现教师可给予表扬。)
师:刚才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你们是爱学习的好学生,现在我们把目光集中的在滑冰场上。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方式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新课作了较好的铺垫。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根据情境,探究新知。教学例1。
师(出示放大的滑冰场区情境图,同时出示例1。)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滑冰场上的数学问题(指名读题,再说说题中告诉什么,求什么)。师:请同学们试一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把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的理由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再把学生的不同解法写在黑板上。重点让学生指出解题思路和每步算式的意义,估计学生会出现分步列式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情况)师:(指着综合算式)先让学生读题,再根据这道算式,同学们想一想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教学例2。
师:根据“冰天雪地”活动中心的统计,三天能接待987人,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教师随机出示例2,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重点说明“照这样计算”的意义。)师:同学们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这道题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试画,然后指名在黑板上演示,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明确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度应该是表示3天接待人数的线段长度的2倍。)
师: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把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小组内同学交流,比一比哪组同学能想出不同的解法。
(学生独立做后小组内交流,要求学生把不同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针对黑板上出现的不同解法在组内交流评析,最后集体订正,评析时让学生
说出解题思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6÷3×987的解题思路。如果学生没有想出这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6天里有几个3天?接待人数还应该是几个987人?)师:(指着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像这样只有乘除法的算式,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
(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每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特点?(生:算式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它们的运算顺序怎样呢?(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减法混合运算和乘除法混合运算。)教师出示第5页方框内的总结语,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学习四则运算,并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及时进行总结,在自己总结作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感受,从而加深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新知,反馈练习。练习一第1、4题。
第1题学生独立将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些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是什么?
第4题先估算,在笔算,集体订正,评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堂检测 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3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影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影子》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的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 活泼生动, 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此, 教师要以“读”与“说”为主线,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 创设多种朗读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教师要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 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 体味课文语境, 在交流中理解课文, 在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导入新课
1. 猜谜语:“你走他也走, 你停他也停, 晴天里有他, 阴天里没他。” (影子。)
2. 讨论。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以产生影子?
3. 观察。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地方、不同时间, 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水边的不同物体的影子图片。)
4. 导入新课。同学们,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影子》, 看看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影”字。)
5. 认识偏旁“彡”。 (用红笔画出“影”的“彡”, 这个新偏旁叫“三撇儿”。)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借助“猜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 自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用圆圈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 多读几遍。 (3) 标出课文的节号。
2. 检查自读情况。 (1) 课文共有几节? (2节。) (2) 指名读。
3. 认读生字词。 (1)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开火车读、齐读。 (2)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指名读, 齐读, 男女生赛读。 (3) 出示生词,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4. 探讨记字方法。 (1) 小组合作, 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 (2) 集体交流。怎样记住本课的生字。 (3) 认识两个新偏旁“犭”和“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学, 采用多种方式认读、识记生字词, 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从而落实识字目标, 扫除阅读障碍,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提高识字效率。
三、熟读课文, 理解内容
1. 看图读文, 讨论交流。 (学习第一节。) (1) 自主学习。看图读文, 从这一节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 (2) 集体讨论: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影子在前?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影子在后? (课件出示:太阳在小朋友前面, 他的影子就在后面。太阳在小朋友后面, 他的影子就在前面。小朋友走到哪儿, 影子都跟着他走。当太阳和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时, 人的影子也随着变化。) ⑶朗读第一节。 (要读出对影子喜爱的语气来。)
2. 小组合作, 学习第二节。
3. 汇报交流, 理解内容。 (1)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 物体的影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 讨论:为什么说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4) 你觉得影子有趣吗?有趣在哪儿?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演示情景:只要有太阳, 小朋友无论走到哪, 影子都会跟随着他, 与小朋友形影不离。)
4. 比赛朗读, 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 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感悟, 在交流中理解,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利用资源, 实践探究
1. 认识“前、后、左、右”。出示儿歌《东西南北》 (齐读) “:早晨起来, 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
2. 说说在你座位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是谁?
3. 巩固练习。⑴出示图片:大象的前面是兔子, 后面是长颈鹿, 右边是小狗, 左边是小鹿, 耳朵上面是小猴。请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填空:大象的_____面是兔子。大象的_____面是长颈鹿。大象的_____边是小鹿。大象的_____边是小狗。大象的耳朵_____面是小猴。⑵提问:什么时候物体的影子最长, 什么时候物体的影子最短?物体影子的长短、位置与什么有关呢?
4.引导探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两份不同记录表的内容, 说说从这些内容中发现了什么? (实物投影展示两份不同记录表的内容。 (1) 找自己的影子位置记录表; (2) 测自己的影子位置记录表。)
5.根据学生的回答, 得出结论。 (1) 人的影子与身高和太阳的方位有关。中午, 太阳在我们头的上方, 这时人的影子最短, 早上和下午, 太阳在我们的前方或后方, 这时人的影子最长。人的身高不同, 影子的长短也不一样。 (2)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光照射的方向相反。当太阳光从后面射来, 影子出现在自己的前方;相反, 当太阳光从前方射来, 影子出现在自己的后面;当太阳光从左边射来, 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的右边;当太阳光从右边射来, 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的左边。 (3) 光源与影子的长短、大小有关。越靠近光源, 影子就会越短, 离光源越远, 影子就会越长。还有, 早上和傍晚时, 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长, 中午时, 物体在太阳下影子最短。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打破课内外的界限,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一是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五、回归整体, 总结全文
1.看动画。教师边放动画边旁白:同学们, 太阳在动, 影子也在动。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呀?太阳在左, 影子在右;太阳在前, 影子在后。影子就像可爱的小黑狗, 跟着主人走。主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影子紧紧跟着人, 不分离, 就像好朋友一样, 常常陪着我。
2.感情诵读。通过表情和动作诵读课文。
3.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发现、了解了影子就像调皮的小黑狗, 常常跟着你。影子又像是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你。你走到哪里, 影子就跟你到哪里, 与你真是“形影不离”。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游戏进一步感受影子的变化。
4.课外作业。 (1) 把生字读给家长听, 把课文背诵给你的好朋友听。 (2) 继续观察。 (1) 除了在太阳下能见到影子外, 我们还能在哪儿看到影子。 (2) 你有办法把你的影子甩掉吗? (3) 读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你们见过雪吗?雪大吗?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爷爷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第一场雪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1、第一场雪的时间。
2、雪下得大。
3、雪后景美。
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四会词语。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四会词语。2.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回忆激趣,导入新课。
1.在走进课文之前,咱们一起来回忆名人故事,回忆这些了不起的大人物。这是谁?(课件依次出示《难忘的泼水节》、《数星星的孩子》、《爱迪生救妈妈》、《蜜蜂引路》的课文插图)
2.师:在《蜜蜂引路》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你还知道关于列宁的哪些资料?生说,师补充。(课件出示资料)师: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列宁身上的另外一个小故事《灰雀》。(出示课题)
3.师:看老师板书课题。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
师:见过灰雀吗?(课件出示灰雀及介绍),看,这就是灰雀,谁来介绍一下?(生读资料)跟它们打个招呼吧—亲切地—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师:这是怎样的灰雀呢,围绕灰雀,俄国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读读吧!(提出要求:出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按要求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
(1)出示生字让我们先和生字交交朋友吧。谁来叫叫它们?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词语请同学做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3.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不急,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师:这三个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出示填空)老师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填空: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一天,一只()的灰雀(),列宁遇见了(),并与他交流。第二天,列宁又看到()。
师:这个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结果又怎么样呢?(生说)出示填空答案(随机板书:列宁、小男孩)请大家连起来把它说清楚,开始。(同桌互说)
师小结: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读懂了每部分的意
思,再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
三、走进白桦林,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一)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1.(出示灰雀图)师: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课文也用“灰雀”做题目,到底是怎样的灰雀呢?课文中有没有写?(有)谁能马上找出来?(生举手)
2.交流。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这三只灰雀给你感觉怎样?你们喜欢这三只灰雀吗?灰雀的什么地方吸引你?说说你的理由。
(1)外貌:出示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师: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带着你的喜欢来读读这句话。师:这就是灰雀的外貌描写。(板书“外貌”)灰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了?
(2)叫声:出示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大家听到过灰雀的叫声吗?播放鸟叫声。你感觉怎样?(动听、好听)师:灰雀这么美妙的歌声就是婉转的歌声。(读“婉转”词语)大家喜欢这样婉转地歌唱吗?(喜欢)喜欢的小朋友把这段话读一读。师:这是作者抓住灰雀的叫声写的(板书“叫声”)
(3)动作:请学生闭上眼睛,请一个学生读,想象灰雀们在干什么?生: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出示„„ 师:是啊!三只灰雀在树枝间
一边来回跳动,一边婉转地歌唱(和学生一起复述)这是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的。(板书“动作”)
3.指导朗读。作者抓住了灰雀的外貌、动作、声音把灰雀描写的那么生动、活泼,让老师也忍不住喜欢了,接下来让老师也带着我的喜欢读一读这两句话。学生评价(随机叫学生读)
男孩子喜欢这三只灰雀吗?——喜欢!带着你们的喜欢,一起读。女孩子喜欢这三只灰雀吗?——喜欢!带着你们的喜欢,一起读。
师:出示语段填空我相信同学们不用看书都能背这段话了,是不是?我们一起来试试。(配上音乐,想象画面)
(二)感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师过渡:多么快乐、可爱的灰雀,给严寒的冬天带来了生机,你们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除了我们之外,还有谁也很喜欢灰雀?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句子,同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生反馈,师相机指导
出示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比较句子: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师:老师把这句话做了改动。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对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缺少了“每次、都要、经常”在表达上与原句有什么不同?(原句更能表达列宁喜欢灰雀的程度很深。)
(2)师:列宁太喜欢灰雀了,当我们喜欢一样东西时也是这样的:我每次经过肯德基店,都会——生接;这个布娃娃太漂亮了,我每次看到它,都——生接。
师:“每次„„都„„”写出来我们对一样东西的喜欢和执着。(3)师:下面我们一起再读这段话,读出读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面包渣和谷粒。情境引读配乐: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句)在公园散步的列宁,正在养病,三只灰雀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
师:列宁经常去看灰雀,给它们带去面包渣和谷粒,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爱)
3.学习小结:此时此刻,同学们对列宁同志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列宁同志?(爱鸟)
师:灰雀这么惹人喜爱,突然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却不见了,它到底上哪去了呢?会不会飞回来呢?下节课我们来做侦探,一起去寻找那只失踪的灰雀。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同学们把课文读好了,相信字会写得更好!1.自己读读课后会写的字吧!出示会写的生字
2.指导“胸脯”:出示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发现? 3.师范写指导:(这两个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在写“月字旁”时,可以写得稍微窄一些。)看老师写。现在同学们拿出笔来,先摆好写字姿势:头正、背直、脚放平。好,自己写一个吧。注意:写字“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
4.引导观察:在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像“胸脯”这样左右结构的字,而且又是左窄右宽的字有哪几个?(渣、惜、低、诚。)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这些字写好。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完成“日积月累”卡。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听。3.再找一些列宁的故事或者是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5.灰雀(外貌 动作 叫声)爱
《识字6》(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识字6》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采用“词串”的识字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 通过介绍鸟类和兽类等十二种动物的名称, 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一些稀有动物, 把学生学习的触角引向广阔的天地,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在动手、动脑、动口的交流互动中学习小动物的有关知识, 掌握有关动物名称的生字词,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
春天来了, 动物王国要举行运动会, 小动物们可高兴了, 都争着抢着来报名。可是, 参加运动会要填报名表 (出示报名表) , 报名表上要填小动物的名称、参加的项目和参加的原因。小动物们想请同学们帮忙, 我们看一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运动会呢? (出示插图)
2. 揭示课题。
有些小动物的名称不认识怎么办呢?这些小动物的名称可都藏在课本的识字6里。今天, 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识字6。 (板书:识字6)
设计意图: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帮动物填写报名表的方法, 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识字的必要性。
二、初读韵文, 整体感知
1. 自读韵文。
学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看清字形;先自己读一读, 再读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并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 检查效果。
(1) 开火车读词语。 (2) 指名分行读词语。 (3) 师生互动读词语。 (4) 去拼音读词语、读生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课本, 让学生亲近文本, 走进文本, 通过用多种朗读方式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做到能流利地朗读韵文并初步感知韵文。
三、熟读韵文, 类比识字
1. 学习词串:狮子、大象、老虎。
师:动物们出场了, 但是只有猜对谜语, 小动物才能和大家见面。
(1) 教学“狮”字。出示谜语:头发乱蓬蓬, 样子很威风, 开口吼一声, 百兽都进洞。 (狮子) (1)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学生汇报交流。 (提示:教师注意归纳记字方法) (2) 体会形声字:师。仔细观察“狮”字, 你发现了什么? (3) 书空, 组词。
(2) 教学“象”字。出示谜语: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大象)
(3) 教学“虎”字。出示谜语:身穿黄袍带黑杠, 大叫一声震山冈, 不吃粮食光吃肉, 额头上面写个王。 (播放老虎的声音。) (老虎)
师:三种动物中谁是森林之王呢?
(4) 指导朗读。 (威武勇猛)
2. 学习词串:仙鹤、孔雀、鹦鹉。
(1) 依次出现仙鹤、孔雀、鹦鹉的图片, 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观察。
(2) 师:三种鸟中你觉得谁最漂亮?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资料:孔雀有绿孔雀、蓝孔雀之分。绿孔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严禁捕杀, 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和热带雨林中。蓝孔雀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可以人工繁殖, 极具开发价值。鹦鹉的羽毛色彩鲜艳, 非常漂亮, 它会学人说话, 有句成语就叫作“鹦鹉学舌”。)
(3)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三种动物的美丽漂亮)
3. 学习词串:猴子、猩猩、麋鹿。
(1) 出示图片, 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观察。
(2) 随文识字“猴”“猩”“鹿”。
(1) 学习“猴、猩”两个字, 与“狮”字教学联系指导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记字方法。 (2) 学习“鹿”字。 (重点讲解鹿的笔画顺序。)
(3) 师:三种动物中你认为谁最机灵?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资料:猴子有一条细而长的尾巴, 它的尾巴有很大的作用, 能抱树睡觉, 跳跃时起平衡作用。猩猩没有尾巴。)
(4)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三种动物的机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并通过“狮”字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猴、猩”两个字, 掌握类比识字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四、指导写字, 归纳小结
1. 交流互动。
师:要想帮助动物朋友填报名表, 就要会写它们的名字, 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动物朋友名字里的生字。 (出示:狮、猴、猩、鹿) 请说一说怎样写好这些字, 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同桌交流, 指名发言。)
2. 教师范写。
边示范边讲解, 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的占格及笔画顺序。
3. 学生描红。
教师结合学生写字情况进行评价。
4.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9种小动物, 还认识了4个生字宝宝, 大家真厉害!下节课我们还要认识很多小动物呢。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赶海(第一课时)教案和课件01-07
公开课《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修改版07-19
语文赶海教学反思08-31
《赶海》优秀教学设计01-13
《赶海》说课稿设计07-02
《赶海的小姑娘》教学设计01-17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E)-赶海-苏教版10-07
《赶海》简案09-26
赶海作文400字06-02
朗读《赶海》得教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