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散机制(精选10篇)
风险分散机制 篇1
1引言
目前, 中国的政府对发展农业保险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 尤其对于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问题。在农业保险承保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条件下, 对于承担风险损失的农业保险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决巨灾风险损失所带来的分配问题。因此, 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 巨灾风险分散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 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同时建立中央农业巨灾风险转移金融机制。基于此背景, 本文对农业巨灾再保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总结和分析目前的研究结果, 试图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以便将来可以更好地解决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的有关问题。
2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现状
2.1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 农业保险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 各个地区的政府正在发展农业保险。2003 年, 我国《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其中就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意味着中国农业保险开始了第三次的试验发展。在2004 年到2009 年期间, 我国连续六年的要求发展农业保险, 且在2009 年的中央文件明确指出, 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扩大试点范围, 同时还必须增加的保险。
2.2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现状分析
我国在2003年之后, 在进行纯粹的商业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 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支持和推动农业保险。目前, 根据农业保险中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进行区分, 其主要的部分还是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事实上, 已经有不少的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在积极探索, 并已经在实践中发展了大量的制度模式特点。当前, 还是存在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安排缺失的问题, 同时其他分散农业巨灾风险也明显不足的缺点, 农业保险业务已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都集中于地方政府, 这已经成为了目前政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最为重要的问题。例如, 黑龙江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提取的巨灾准备金从保费收入规模就是十分有限的。
3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分析
3.1 农业巨灾再保险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 保证风险管理的金融稳定性, 减少保险公司的自身风险, 保险农业巨灾保险公司的将分散到其他保险公司, 也就是所谓的农业巨灾再保险。其中, 农业风险的高相关性的特点在于使得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扩散, 很容易形成巨大的损失, 并将农业保险公司准备金和资本整个吞下, 使得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 对于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的建立就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农业巨灾再保险机制运作模式一般有3 种类型, 即为:由政府资助的农业再保险公司, 并在强制保险公司的法律形式开展农业再保险;中国再保险集团的农业保险机制, 开展相关的分散风险, 并实施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到国际市场。
3.2 巨灾风险基金
在很多国家的农业保险体系中, 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都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的依托中心。考虑到当前的中国国情, 对中国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基本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指出巨灾保险基金缺乏市场和政府相结合过程存在的明细不足之处, 弥补农业再保险市场缺陷。在理论渊源作了系统的讨论, 指出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主要途径, 有效利用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多个不同渠道。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基金通过金融投资, 其中包括农业保险保费的提取和市场募集多种融资的渠道, 且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巨灾损失准备金, 因而有必要进行立法的规定和支持。
4我国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的重构
4.1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手段
采用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尽可能加大力度推广农业保险的实施, 增加农业保险的风险单位, 使得风险可以通过大数法实现直接保险水平上的分散。此外, 如果能继续开展大范围的农业保险, 它能使农业风险分散更顺畅。但在自愿保险的基础上, 因为在保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问题是不完全理解的农民参与率造成的农民的土地和作物风险的存在是难以有效保证效率分散巨灾风险低。此外, 即使农民的参与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自留土地和牲畜、农作物等这些作物的风险, 就有可能导致农业保险分散风险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从理论来说, 减少或避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首先, 根据被保险人选择做出主要风险的方法分类, 其次是将面临被保险人的风险相同的风险为均匀设置, 迫使所有的风险投保人提供保险补贴;最后通过利益机制的诱导, 促进投保人保险。
4.2 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构想与完善
在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风险的区域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在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各行政区的省、自治区、市的农业保险分散的市场格局得到改变。因此, 一个统一的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可非常有效地减少金融风险的区域性差异, 降低农业保险的依赖程度。此外, 有效整合农业再保险体系, 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国家农业保险业务, 并与国际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接轨, 使其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和分散变得更为广泛, 进而可以加强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影响范围。当前, 普通法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农业保险做法就是采用农业再保险, 在目前的实践中, 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运用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的政策补贴模式, 当然也部分国家地区家已经建立了自身的农业再保险公司, 其目的就在于可以专门负责具体实施操作。
5结论
综上所述, 在灾难发生时, 保险人承担的巨灾损失的赔付责任, 将恢复从再保险人在相应的赔偿保险。在再保险与原保险人订立再保险合同之后, 保险巨灾风险即可是进行结构重组, 然后基于巨灾债券的风险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以获得资金, 并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投资, 在支付一定数额的现金后可以去购买巨灾债券, 最后得到相应的风险报酬。因此, 在保险期间内的保险合同, 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 超过预定量的损失, 那么该公司将发行巨灾债券来筹集的保险赔偿的支付资金, 不需要支付利息。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再保险体系和保障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 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可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立新.美国巨灾风险融资和政府干预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2]孙悦.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3]庹国柱.农业保险需要建立大灾风险管理制度[J].中国保险, 2013 (01) :30-33.
[4]郑军, 刘丽.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的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41-47.
[5]杨晶.我国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的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18) :221.
分散灾害风险 篇2
今年初发生在中国的雨雪冰冻灾害,由于家庭财产及中小企业的保险渗透程度非常低,保险损失仅占经济损失的5%左右。灾后经济损失的有限补偿,主要是通过政府来完成的。这一现行机制显然既不能起到事先管理风险的目的,也不能满足中国的实际需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去年发表报告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大体一致。尤其是中国北部的干旱和中部及东南部的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将变得更加严重。全球变暖的趋势同样在中国加剧。
中国面积广阔、海岸线漫长,气候复杂多样,领土从南方的热带延伸至北部的北寒带,地质情况变化很大并面临各种天灾的严重威胁。其中,地震、台风和洪水更是造成巨灾的主要因素。
城市化进程及大量人口持续从乡村迁移到都市,再加上人口的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都使得自然灾害的危害更趋严峻。
上述因素都给政府和保险服务业带来了重大挑战。
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使保险人面临新课题。因为自然事故有易变的特性,而且有许多的变数得以影响事故的次数及范围,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以下的趋势:
·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频度增加;
·自然灾害事故的强度增加;
·气候变化的迹象变得明显;
·潜在风险地区居住人口持续增加;
·家庭累计的财富价值增加。
以上这些趋势的变化,都可以影响自然灾害模型的中长期稳定。
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不可能承担所有的风险,这就需要所有的被保险人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提取单独的财务拨备来分担风险责任,这对一个完善的防灾计划而言不可或缺。总体而言,建立自身的财务准备应优先于转移风险。
灾害风险预防机制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采取了不同的机制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自然灾害保险的基本目标是:
——针对所有重大自然灾害,为某一地区提供综合的保险保障;
——在公众当中要求并保障实行预防机制;
——收取与风险相对等的、充足的保费;
——通过当地的保险业以及国际再保险市场和政府提供较高的承保能力。
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自然灾害保障体系。这些千差万别的机制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因素。首先是承担风险的单位,如国家、私营机构或两者的结合。其次,是否已有风险分散机制,如保险共同体,或者是每个保险公司承担各自的风险,或者是国内外的再保险公司在多大程度上承担风险。第三,保险是强制性的还是自愿性的。以上三方面因素结合起来,便可以构成一个自然灾害保障体系,满足一个国家的要求。
首要的,我们强调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制定一个关于国家和私营机构利益平衡以及制度总体设置的特制方案,并反映出中国的特殊需要。这个方案包括四个主要步骤。首先,建立可投保财产和潜在赔款的数据资料,以确定保险保障的地域范围。这些数据资料将是以后所有步骤的基础。它们必须包括:确定潜在的风险,如风暴、洪水和地震,并预测在一定时间内的赔款负担。由此,就可以设想灾害发生的情景,并考虑最大可能损失。
下一步,将某一自然灾害损失事件的赔款负担与保险人、再保人的承保能力进行比较。假设整个保险业的承保能力不足以承担每年的赔款负担,那么就必须找到财务上的解决之道,来弥补赔款负担与承保能力间的缺口。可以考虑如下选择:限制自然灾害的最高赔偿额度;提高自然灾害强制保险的免赔额以降低最大可能损失;不承保一切险;建立政府担保;引进其他风险金融和风险转移工具,如应急资本、保险联结证券、天气衍生证券、结构化的或非传统的再保险保障。
再进一步要讨论的问题是:是否为一切风险都进行保险是一项普遍义务;或者在缔结商业保险合同时,自动去除自然灾害保障(即所谓的强制保险范畴)。最后,已经建立好的模型,也需要根据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分析,以考察模型在自然灾害保险中实施的可行性。
国家在这项机制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体系,向保险共同体、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提供税收和准备金的优惠,补贴灾害管理方案的执行成本,加强防灾减灾的措施,承担起类似最后一道防线再保人/融资人的责任提供。
私有保险/再保险机构可以发挥的作用包括:适当的风险评估(风险累积控制)和风险分散机制,迅速的损失估计,高效率的保险(赔偿)管理。
适用于其他风险的风险转移方案同样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这包括把风险转移给再保险市场、通过共保体分担风险以及通过巨灾债券或保险联结证券把风险转移给国际资本市场。当然,这些方案可以综合运用,以得到合适的风险转移方案。
建立共保体存在几种不同方式。如果没有共保体的存在,则意味着所有地震保费由直保公司自留,直保公司再通过单独的再保合约安排再保险,它将不得不面对市场价格及可提供的承保能力的变化。
灾害保险解决方案
在欧洲,并没有标准的自然灾害保险解决方案。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和土耳其,自然灾害保障有强制参保、国家参与和国家保证的特征。德国和英国政府则没有参与自然灾害保险,只参与灾害损失点的预防方面。瑞士和挪威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日本的工业地震保险(即所谓的扩展地震责任保险)最初在1956年开始实施。1966年保障范围扩展到住宅风险,由于认识到潜在的巨大风险,政府对该险种给予了再保险支持。
西班牙
西班牙体系是百分之百的国家解决方案,保险保障由保险赔偿公司(Consorcio)这个从属于财政经济部的独立的上市公司提供。这个体系不是强制保险,但是存在一个强制的保障范围。
保费通过所有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都必须缴纳的一个税项征收。这项税由保险公司代征,然后转交给Consorcio 。适用下列标准“保费”(在保险合同中可保价值至少等于保险价值,否则可以自由选择,无最高值):
通过缴纳这项税,每个房屋所有者将自动获得自然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龙卷风以及陨石)、恐怖袭击、内乱及军事和警察干预(和平时期)的保障。Consorcio保障建筑物、机动车以及人员的损失。免赔额是索赔额的10%,免赔额最低为125.25欧元,最高为保额的1%。额外免赔额不得高于180303.63欧元或者索赔额的15%。Consorcio没有再保险保障,西班牙政府作为风险的惟一承担者起到再保人的作用。至今,Consorcio保证了自然灾害保险的高覆盖度(保险密度),行政管理费用则比较低——大约占总保费的10%。
法国
法国采取的是国家与市场混合的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体系。按照法律规定,在法国营业的保险公司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费率提供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强制的自然灾害保障是与有关的保险合同相联系的。法国的保单持有人在购买保险时被强制要求购买自然灾害险。除了风暴,其他风险均适用固定费率。
保险公司可以从政府拥有的再保机构CCR购买再保险,但是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再保险。CCR提供的再保险与“一般”再保险不同,因为法国政府向CCR提供无限额的财政担保。CCR提供两种基本形式:(1)比例合同(工业风险最高限额比例40%,其他风险60%),(2)停损超赔(CCR承担所有超过年保费的某一议定倍数的赔案)。保险公司只有在选择了前者之后才可以选择后一形式。
由于体系的自身设计缺陷,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逆向选择导致CCR累积了许多不良风险,而好的风险却在自由再保市场以可能低于CCR的费率得到再保保障。
同时,在这一体系下,缺乏自然灾害的准确定义,政府的相关委员会必须在每一次事件后确定其是否构成自然灾害。
德国
德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完全由私营保险业来承保。政府不强制或是提供这一险种,也不提供财政担保。所以,没有政府的再保险解决方案,保费和免赔额都是个别计算的。
许多保险公司提供重大自然灾害保险。“暴风雨(雪)”风险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是被保的,因为通过建筑物保险它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保险密度。洪水和地震风险在90%的地区可保,即使它们的保险密度要小得多。有问题的地区主要是那些因为邻近水道位置便利而有人居住了好几个世纪的地区。即使在今天,那些潜在的危险地区仍然有人居住。市场上对自然灾害保险并没有一个通用的费率和免赔额。由于政府的规定,德国市场没有标准保费和预先规定的免赔额。保障通常根据建筑物的浮动重置价值来提供。因此,总保额是根据价格变化自动调整的。
瑞士
在瑞士没有标准化的国家自然灾害保险系统。在瑞士的19个州,所谓的州立建筑物保险公司作为垄断者提供此类保障;在其他的七个州,则由私营保险行业提供。但是,由于瑞士所有的屋主都必须对火险和自然灾害(洪水、雪崩、大雪积压、风暴、冰雹等)进行投保,保险密度接近100%。风险通过共保体在私营保险行业内得到了分散。所有的保险公司,无论是私营的还是州立的,都必须承担损失金额的15%作为免赔额。自然灾害损失金额剩余的85%则被分到共保体中,根据各个成员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按比例进行分配。对州立保险公司所提供的建筑物保险,剩余的85%将被分到所谓的州际再保公司(IRV)。无论是私营共保体还是州际再保公司,都会在国内和国际再保市场上购买再保保障。
目前,州立建筑物保险公司对自然灾害风险所提供保障只征收私营保险一半的保费。这很可能是因为州立保险公司在过去积累了大量的准备金——而私营保险行业没有累积如此规模的准备金。此外,私营保险公司所征收的保费也涵盖用来满足国际偿付能力标准的资本金的成本及其再保公司的资本金成本。每次事件的赔偿限额是20亿瑞士法郎(建筑物限额10亿瑞士法郎,内容物限额10亿瑞士法郎)。这些限额对私营保险和州立保险均适用。
日本地震(再)保险
地震保障不是一个独立的保险,而是作为家财险的附加条款,并且以不亏不赚为基础。私有保险公司向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JER)购买再保险,JER把地震风险进行共保。JER由主要直接保险公司以及东亚再保险公司(Toa Re)所有,各公司的股份与其在非寿险市场的份额相当。分给JER的业务一部分会按相应的股权份额分回私有保险公司及东亚再保险以及政府。JER自留其余风险。
JER安排的每次事故的赔偿限额是逐渐提高的,自2008年4月1日起确定的限额是55000亿日元。在该制度安排下:
·直保公司承保的所有地震风险都分给JER,JER自留至1100亿日元。
·JER以超赔再保险的方式分回一部分业务给原保险公司以及东亚再保险。
·其余地震业务由地震保险法规确定的政府对JER的超赔再保险来担保。政府的赔偿限额是4.3915万亿日元。
所有保险公司和政府对所有保单持有者每次发生事故的总的赔偿限额目前是55000亿日元。如果一次地震的所有索赔超过了总的赔偿限额,那么赔付额将按55000亿日元与总索赔额的比例减少。
每次事故私有保险公司和政府对赔付的分担如下:
这种浮动赔偿安排会使政府在总损失升高时的赔偿份额最高达到赔偿限额的79.8%。
日本的地震风险较高,但是购买住宅地震保险的比例仍然未达到预期值。尽管这一比例已经逐渐提高,但在2005年3月只有37.4%,到2007年3月时未超过41.7%。尽管有50%的日本家庭购买了保险,但只有20%的日本家庭购买了地震保险。
主动管理风险
为了避免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中国需要设计自然灾害保险计划。经济损失与保险损失之间的巨大差距表明:政府,特别是个人承担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灾后对损失的资助并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帮助,中国需要主动的、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都不存在统一的方法,因为,任何一类体系都须符合各国特定的需要。政府应根据其对以下发展情况的控制和影响能力,对现在正在讨论或计划中的自然灾害保险体系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自然灾害事件的波动性,即事件发生的范围及次数难以通过统计方法预测,惟一确定的是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因气候变化逐步增加;
·财富累积及保险密度的增加导致赔款增加的速度高于赔案数量增加的速度;
·人类在潜在风险区域内定居的趋势。
所有自然灾害保险方案的评估,都应考虑它们的机制是否能够应对这些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们能否从长期的角度协调公众、商业以及国家的利益。如果不能达到以上要求,这些方案最终将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
我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究 篇3
1.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保险业作用微小
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 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其中以地震、台风、洪水的影响最为严重 (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巨灾资料整理
2008年年初南方特大雪灾,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516.5亿元, 保险赔款近20亿元, 占比不到雪灾总损失的2%;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1万亿元, 保险业赔付资金总额为16.6亿元, 保险赔付率仅为0.19%, 而中央财政建立的灾后重建基金预算安排为3000亿元。同时, 社会各界筹措善款达到760多亿元。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 据民政部统计, 其经济损失在8000亿元以上, 保险业的理赔总额为389.4万元, 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安排1002.99亿元, 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款4.05亿元, 物资折价1.81亿元。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统计数据显示, 世界平均巨灾保险覆盖率为灾后损失的36%, 发达国家可达到60%~70%, 而我国则在5%左右,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从保险赔付和中央财政拨款的数额来看, 保险业在巨灾风险中发挥的风险转移赔付作用微乎其微。长期以来, 我国形成了以国家财政为后盾进行灾后救济的救灾体制, 这给政府财政带来突发性的大量支出, 严重影响财政收支平衡, 从另一方面看, 财政补助远没有巨灾保险的补偿范围广泛, 对于受灾民众的救助仅限于最低生活补助, 而保险通常能补偿受灾财产的大部分。
2.巨灾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原因
各保险公司都将巨灾保险列为不可抗力因素, 不属于商业保险的承保范围, 目前国内的保险制度安排中, 巨灾保险尚处于缺位状态。
(1) 巨灾保险市场的固有特点使得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困难。保险经营的基石是“大数定理”, 即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 其平均损失逐渐趋于稳定, 而方差趋近于零。但巨灾风险并不符合“大数定理”的基本假定。巨灾保险具有小概率、高损失的特点, 巨灾风险个体之间并不具有独立性, 相反却呈现高度的相关性, 这使得保险公司在资金集中风险分散方面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反而可能造成其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实现保费收入和潜在巨灾损失之间的匹配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巨灾保险的承保需要大量资金, 如果巨灾在业务经营的头几年发生, 此时保险公司的巨灾准备金尚未建立完备, 就有可能会因此而丧失偿付能力。因此, 商业保险公司从盈利角度考虑会尽量不涉及巨灾保险, 导致市场上的巨灾保险供给短缺。
(3) 民众和企业巨灾保险意识淡薄。一方面投保宣传力度和风险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公众对巨灾保险的投保意识不强;另一方面, 在长期以来的灾后财政救助方式下, 公众已经形成对政府的依赖, 这是巨灾保险市场需求不足的另一个原因。
二、国外巨灾风险分散模式的成功经验
1.资本市场参与风险转移的美国模式
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政府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政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巨灾分散机制, 这是一种新的巨灾风险规避方式即巨灾风险证券化, 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抵御风险。将保险市场上的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 其具体方式有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巨灾互换等。
2.由再保险做后盾的日本模式
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 日本则创造了一种由政府和民间保险公司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 即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间保险公司承保, 然后再全部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 该公司除自留一部分外, 按各保险公司承保的财产保险市场份额回分给各保险公司, 超出再保险公司与直接承保限额的部分, 由国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3.多层次分保的新西兰模式
新西兰强制征收地震巨灾保险, 其体系包括国家财政部全资组建的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社会团体保险协会。一旦灾害发生, 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由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即再保险方案, 对于再保险方案也进行了分层安排。政府在这种模式中起到托底作用, 即在最后一层承担无限赔偿责任, 同时地震委员会每年会向政府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三、我国巨灾风险的分散对策
1.建立政策性巨灾保险公司
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专门性的巨灾保险专营公司, 主要经营巨灾保险产品, 并设计出合理的费率厘定方案和实际的保险方案。初期主要由政府主导经营管理, 然后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协作运营, 应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保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时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包经营, 或者发展为股份有限公司, 促进保险业的市场化发展,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从长期发展来看, 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宜优先开发单一风险的保险产品, 后开发综合风险产品。巨灾保险产品销售初期, 依据政府的强制性规定在灾害高频发生地购买相关巨灾风险的保险产品, 增强人们的保险意识。但在保险承保时, 保险公司还应该考虑地理因素, 依据国家地震局或气象台等发布的官方数据对保险标的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期损失测算;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巨灾的出险频率和损失程度来确定承保条件及费率, 定期对费率进行修订, 设立动态化费率,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的保险需求。同时固定保险期限, 若发布的巨灾信息在规定的保险期限内发生, 则巨灾保险公司按照保险理赔标准进行赔偿;若在规定的保险期限内, 并没有发生任何灾害, 则由巨灾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到期后办理有关赔偿手续和垫付赔偿资金, 而由政府承担巨灾保险的保险风险和承保责任。
2.建立保险公司与地质气象部门相联系的风险精算机制
对于任何商品或服务市场而言, 合理定价机制的形成是其发展的核心, 而困扰巨灾保险市场的就是如何将风险与收益进行匹配, 即如何量化风险的问题。众所周知, 保险精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大数理论, 主要工具是概率论, 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大量翔实、准确的数据, 通过一些计量方法, 进行数据挖掘, 找出规律, 从而对风险进行量化。但由于这种方法需要大量数据, 而目前自然灾害方面的数据量级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故传统方法不适于对巨灾风险进行量化。
为了形成合理定价机制, 只能将目光转移到专业地质研究和灾害预报机构上, 这就需要有机构专门研究灾害情况、走向, 建立灾害数据库, 收集、分析、预测灾害发展情况, 通过分析灾害损失分布情况, 估算各类灾害最大损失量, 绘制巨灾保险纯费率图, 构建风险管理系统模型框架, 建立我国科学透明的灾害信息监测系统, 为法定巨灾保险精算提供可靠依据, 也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
3.大力发展再保险市场
再保险是分散巨灾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 原保险人在确定风险自留额后, 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再保险人, 这样使原保险人就能承担比它自身能力大得多的风险。
目前, 我国的再保险经营主体单一, 市场规模小。法定分保规定和垄断市场格局造成了再保险市场缺乏竞争力, 承保巨灾风险的能力有限。因此, 我国要大力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解决巨灾保险市场供需失衡现象, 一方面培育国内再保险供给主体, 加快再保险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 发展专业的再保险中介, 大力培育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 促进再保险供需方的对接, 活跃再保险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知名再保险公司, 扩大我国巨灾再保险的承保能力。
4.发行巨灾风险债券
巨灾保险证券化是目前国际上重要的巨灾风险融资工具, 与传统的再保险相比, 打破了在原保险人、再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风险转移机制, 将保险风险转变为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出售给投资者。对投资者来说, 由于保险风险和其他金融风险不相关, 把保险风险加入到投资组合中可以降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但保险业向资本市场转移还受到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不成熟等多种因素制约。对此,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模式, 商业再保险公司可由中国再保险公司及具有巨灾债券发行经验的外资再保险公司和具有巨灾债券发行背景的中外合资再保险公司担任。为避免发行失败, 在巨灾债券品种上应以优先开发本金保护债券品种为宜, 逐步过渡到本金不保护债券品种。同时发行巨灾债券可以解决我国面对巨灾单纯依靠政府行为的做法, 充分发挥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作用, 尤其是资本市场“蓄水池” 的作用, 可以将巨灾风险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消化。
参考文献
[1]孙祁祥.中国的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J].财贸经济, 2004 (9) :3-10.
用别人钱分散自己的风险 篇4
历史一次次重复上演。美国国内经济复苏遥遥无期,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美国转嫁国内危机和矛盾的工具。经济繁荣的时候,美国“用别国的钱致自己的富”;经济萧条的时候,美国“用别国的钱分散自己的风险”。
美元的全球经济循环依赖于两个途径:一是贸易赤字方向贸易盈余方进行贸易货款的支付带来经常账户的资金流动;二是贸易盈余方将积累的外汇资产重新投资于贸易赤字国的金融资产带来金融账户的资本流动。这两者形成了完整的经济循环。而依托这两个循环,美国不断地向全球征收“美元霸权税”。
首先,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征收铸币税。在美元货币霸权语境中,铸币税是个核心概念。美国通过发行纸币来购买外国商品和服务,可以低息运用外国中央银行的储备资产,即使境外货币资本回流国内形成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美国也可以通过输出货币资本转嫁经济泡沫,这正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景况。
另外,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可以为债务进行外部融资,使债务经济能够得到国际循环。进入21世纪以来,海外持有的美国债券规模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债券发行量占世界的32%。2003-2009年期间,美国外债率分别为62.3%、70.4%、75.0%、83.6%、95.4%、95.2%和95.9%,2009年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33.6个百分点,目前,美国海外总债务飙升至14.5万亿美元。不仅如此,美国还利用美元货币的“估值效应”,通过债务货币化或变相贬值增加国民财富。
其次,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向全球征收通胀税。当前全球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通胀和经济过热,三分之二发达国家经济趋冷或还处于经济萧条阴影中。新兴经济体以量化紧缩对抗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造成货币政策的失衡。不平衡的货币政策,不仅使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国际购买力与国内购买力背离,面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窘境,也加剧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进而又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特别是日益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对新兴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成本影响更为巨大,无异于征收通胀税。
其三,美元作为投资货币征收资本利得税。随着美国去工业化的日益深入和经常项目账户逆差的日益扩大,美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日益从生产和贸易转移到金融经济的增长上,美国依托于美元这一国际中心货币和全球金融分工的战略优势获得了全球化财富分配中的最大收益,资本利得成为美国获取全球剩余价值的最大渠道。
其四,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征收贸易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制由三个支柱构成,即汇率的决定机制、国际流动性的供给机制和经常收支失衡的调整机制。美国在控制了汇率的决定权和国际流动性的供给权的同时,将矛头指向国际贸易收支失衡。早在去年首尔G20峰会上美国就抛出“量化全球经济平衡的操作方案”,对中国、德国等贸易盈余国进行设限,并希望通过各国货币兑美元升值实现征收贸易税的目的。
风险分散机制 篇5
由于受自然灾害、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使得农业本身成为一个具有高风险的弱质产业。近年来, 洪涝、旱灾、雪灾和各种地质灾害的频发, 对我国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例如, 2008年南方冰冻雪灾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2.17亿亩, 绝收面积3076万亩,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2010年初西南五省市持续干旱 (部分地区自2009年就开始) 对农业的冲击。截止到2010年4月, 短短几个月的严重旱情就导致6420多万人受灾, 农作物受旱面积1.01亿亩, 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发生这样巨大的农业灾害损失, 在现有的农民自担大部分、政府财政拨款救济为主, 辅以社会救助的灾后损失补偿制度下, 出现农民“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现象, 同时政府出现财政紧张状况。面对社会压力和财政压力, 政府希望通过向保险公司等风险管理机构购买服务将农业巨灾风险转嫁到市场上, 从而摆脱或减轻农业巨灾给自身带来的压力。然而政府这一主体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是不可以缺失的, 究竟政府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论。
Grace&Klein (2009) 研究了政策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私营保险市场的干预是怎样影响市场平衡的, 认为政府干预使得市场环境更为恶化, 主张国家应该支持自由市场的发展。孙蓉 (2006) 认为当存在公共品、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时, 由于微观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会造成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难以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政府此时进行干预的资源成本更低, 效率更高。
本文从分析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涉及客体及工具出发, 研究政府与客体之间关系进而对政府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进行定位和其应发挥的作用。
二、政府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客体的关系
(一) 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它是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起点和重要根源[3]。此外, 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 即满足水和食物等生存需要。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重要安全战略之一, 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 农业也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是脆弱的,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生产的恢复是困难的。这是因为农作物的种植跟自然气候、技术条件等众多因素有关, 一旦错过某一时期就不能再进行受灾农作物种植。正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之间的矛盾, 决定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分散农业巨灾风险。对于农业生产的政策扶持以及自然灾害救济补助等措施都是WTO成员国允许对农业采取的“绿箱”政策, 所以政府必须制定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并给予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措施政策扶持。
(二) 农村生产模式
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 我国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目前, 人均耕地只有1.4亩, 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按照每个家庭6个人估算, 发现这种生产模式是狭小的, 一方面地处城乡结合地区的农民家庭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高, 另一方面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农民家庭总收入不高。根据Anderson (2003) , Hansson (2008) 等人的研究, 这种模式是不利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工作的开展。他们认为经济体越小, 巨灾对其影响越严重。农户经营的范围小, 规模有限, 承受风险的能力低。在巨灾风险的冲击下, 就会更加厌恶风险从而选择“风险低、回报低”的生产经营模式, 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创新动力。因为发生农业巨灾时, 城乡结合地区的农户可以通过进城务工等替代性收益手段弥补巨灾带来的农业损失, 再加上政府的一定补助从而弱化了农户参保农业巨灾保险的意愿, 而山区农户由于本身家庭收入偏低, 无力参与农业巨灾保险。此外, 由于农户以家庭为单位, 发生巨灾时挨家挨户地进行勘查、理赔等工作, 加大了农业巨灾保险的经营成本。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有9亿。农民作为一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对其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帮助和保护责任是主观的、非确定性的道义责任。政府基于社会责任, 保障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使得政府必须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工作。
(三)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手段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手段有很多种, 常见的方式有:农业巨灾保险、发行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再保险和巨灾基金等。下面以农业巨灾保险为例, 研究发现其具有正外部经济性、准公共物品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属性, 这些特性使得保险市场对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作用是失灵的。
1. 正外部经济性。
从表面上看, 农户购买农业巨灾保险是为了发生灾害后获得财产损失的赔偿, 经营农业巨灾保险的保险机构可能从中获取一定利润。但真正获得利益的不只这两者, 还包括广大的农产品消费者。这些社会成员在未支付任何风险分担费用的情况下, 享受农产品价格低廉、国民经济稳定和物价平稳的益处[7]。因此, 农业巨灾保险的深层次功能是维护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而农户作为投保人所获得的个人效用远小于农业巨灾保险带来的总效用。
在图1中曲线D衡量的是农户对农业巨灾保险的边际私人效益, MSB是农业巨灾保险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 MC是每一份农业巨灾保险的成本。根据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 农户的最大化效用是以P1的价格购买Q1份保单, 但是购买农业巨灾保险不仅仅为农户带来收益, 也给农产品消费者等带来效用, 那么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边际成本, 有效产出就为Q*。只在市场条件作用下, 农户不能获得农业巨灾保险带来的全部收益, 以P1价格购买超过Q1份保单是不划算的, 结果市场均衡投保数量是低于最优投保数量的。需要鼓励达到最有效率的承保水平, 就需要更低的投保价格P*, 这一点是市场作用无法调整到的, 所以政府应该对农业巨灾保险保费进行财政补贴。
2. 准公共物品性。
准公共物品是一种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 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是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农业巨灾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因为直接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农户在发生灾害损失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理赔, 而未购买保险的农户不能获得与投保农户一样的损失补偿, 所以消费农业巨灾保险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但是, 在农业巨灾保险消费过程中, 同一地区未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人可以免费享受到购买了保险的农户带来的好处。例如, 在发生一段时期的干旱之后, 保险公司为了减轻因干旱带来的赔偿对购买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农户田地进行人工降雨。这样该地区未购买保险的农户因为降雨获得灾害程度下降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 消费农业巨灾保险又不具有排他性。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属性, 使得增加一份农业巨灾保险所带来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这份农业巨灾保险给所有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收益之和。在图2中, 社会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曲线D就是消费者的需求曲线D1、D2和D3的纵向加和得出。因此, 农业巨灾保险的有效产出为Q。一旦农户发现支付农业巨灾保险的价格P取决于自己显示的偏好, 他们就是隐瞒自己的真实偏好以图“搭便车”, 这样社会对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曲线D就不会显现出来, 难以达到效率最优。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 只有产权是明确的, 市场效率才会是有效。正是因为农业巨灾保险的非排他性带来的相关正外部经济, 在产权分配不清晰的情况下农业巨灾保险市场是失灵的, 从而为政府介入市场提供了依据。
3. 信息不对称性。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市场体系不会有效地运作, 由此产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在图3中, S高和D高是高风险的农户的农业巨灾保险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均衡价格为P高, 均衡投保数量为Q。S低和D低是低风险的农户的农业巨灾保险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均衡价格为P低, 均衡投保数量也为Q。由于信息不对称, 保险公司对农户的风险状况不了解, 根据预测风险高低农户的投保数量均为Q, 提供供给曲线为S的农业巨灾保险。在供给曲线为S时, 高风险的农户发现承担的价格P比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P高低, 所以高风险农户的投保数量增加为Q高’, 需求曲线由D高右移至D高‘。而低风险的农户承担的价格P比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P低高, 所以低风险农户的投保数量减少为Q低’, 需求曲线由D低左移至D低‘。当保险公司察觉市场上风险高的农户多于风险低的农户购买保险, 就提高保险的价格, 升至P’, 进而排挤出更多的风险低的农户。这样导致因为标的风险过高而无法得到有利的分散, 保险公司无利可图而不愿意进行承保, 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
此外, 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引发道德风险进而使市场失灵。购买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农户与其未购买保险时的行为就可能发生改变。购买了农业巨灾保险之后, 或许会因为有保险保障而疏于田间管理, 或者因为市场农产品价格下降而故意放任农作物的生长以期发生损失得到赔付。政府介入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的关键作用之一就是谨防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农业巨灾风险而保险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
(四) 农业巨灾损失补偿金
农业巨灾的发生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在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 仅靠保险市场是难以有效地进行风险分散的。在例如美国这样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 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巨灾期货等风险证券化工具被用来分散农业巨灾风险。而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不足以支持农业巨灾保险的融资需要, 如果贸然将农业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挂钩, 可能使二者都陷入困境。政府代表公共利益能够通过税收等强制性方式进行资源的分配, 在融资方面渠道更广、成本更低。因此, 政府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临时的流动资金, 防止在发生农业巨灾时, 保险公司因临时保险资本有限而导致偿付能力不足。
三、政府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中的地位及作用
通过分析农业巨灾分析涉及客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得出政府介入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必要性。进而将农户、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纳入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中, 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 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图 (如图4所示) 。在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是多层次、多主体、全方位的损失保障体系。图4所构建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中政府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 政府主导地位下促进农业巨灾风险分担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可以通过保费补贴、税收减免、强制政策等行政手段把农户、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社会组织等纳入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中, 使得过去的损失补偿以农户和政府拨款承担为主, 社会救助为辅的形式转变为多主体共同承担。
(二) 政府主导地位下促进农业巨灾风险保障方式的多维化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把传统的灾后救济转变为灾前预防和灾前筹备, 只有防患于未然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其中, 巨灾风险基金是对农业巨灾损失的重要补偿来源之一, 筹集渠道的多途径形成了多维度的巨灾风险基金融资方式。基金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注资、商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的专项准备金提取、社会组织的无偿救助资金以及通过基金管理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
(三) 政府主导地位下促进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的健全化
对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中涉及的有关组织形式、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经营方式等事项, 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从而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缺乏法律指导。如果没有政府参与, 单一根据商业保险公司反映的情况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难免会让人觉得缺乏公允性, 制定的法律条文会被认作是一种对保险公司经营的保护。相比较于商业保险公司, 政府对法律部门的督促和建议显得更加具有效率, 并且所提议的法律完善意见更加具有公正力。只有以政府为主导, 在实践当中掌握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所遇到的困难和瓶颈, 才能够更好督促法律部门进行农业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为农业巨灾风险管理行为提供法律支持。
四、结论
以政府为主导, 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全方位的损失保障体系。制度之间是存在互补性的, 仅仅改革一种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进行其他相关制度的安排。对于农业巨灾风险制度的安排同样也是如此, 需要其他相关制度安排的匹配。此外,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随着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市场的成熟化, 政府的干预会慢慢淡出。但是, 随着政府干预力度的减弱, 市场出现失灵促使政府再干预。因此, 政府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动态上遵循着“干预—自由—干预”的否定之否过程。
摘要:政府希望通过向保险公司等风险管理机构购买服务将农业巨灾风险转嫁到市场上, 从而摆脱或减轻农业巨灾给自身带来的压力。文章利用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了政府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涉及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为政府这一主体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是不可以缺失的。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在政府主导地位下发挥促进风险分担主体的多元化、保障方式的多维化和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化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地位,政府作用,农业巨灾风险,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Grace&Klein.The perfect storm:Hurricanes, insurance, and regulation[J],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2009, 12 (1) :P81-124.
[2]孙蓉.保险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J].保险研究, 2008 (5) .
[3]庹国柱, 李军.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Anderson.Risk in rural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Systems2003 (75) .P161-197.
[5]Hansson, Danielson&Ekenberg.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of flood management strateg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 (86) :465-480.
[6]张长利.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7]黄英君, 史智才.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 2012 (3) .
分散经营风险谋求最佳效益 篇6
1 由经营产品转向经营资本
一般人认为, 企业是生产和经营产品的载体, 企业的唯一目标是经营好产品, 以产品取得市场, 获得广泛的边际收益。美日企业界认为, 这在产品经济发展阶段, 或以卖方市场为主的市场特征的竞争阶段, 是非常正确的经营战略指导思想。因为市场总体产品供应不足, 供求矛盾突出, 有了好的产品就会带来好的收益。而在当今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单一经营产品往往难以奏效, 须采用由经营产品转向经营资本的新思路, 以求得资本的最大增值。
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微软公司、苹果公司, 日本的丰田公司、索尼公司、富士公司、韩国的三星公司、现代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无不是经营资本的最大收益者, 其资本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资本收益源源不断地流进企业。现在, 世界企业发展的跨国化经营趋势, 正是经营资本的最好说明。跨国企业已经将资本增值为唯一的最终追求目标, 企业发展亦不再是经营某一产品, 而是集中体现在盘活资本, 提高资本收益上。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注入资本10亿美元, 在非洲注入资本6亿美元, 现已在我国北京、南京、福州、广州等地建立17个合资、独资企业, 占据了我国一定市场。
现在, 世界发达企业已将经营的集中点放到经营资本上, 我们应当开阔思维, 经营产品应当向高附加值方面努力, 大力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 创出名牌;扩大技改, 首先考虑技改投入的收益率, 使投入快, 收益丰。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争取多个共同投资, 以分散市场变化风险, 没有回报率的投入切不可盲目进行, 在商品经营中, 要高度重视资金的运用, 加快周转, 将资产闲置视为最大的资本浪费, 使资本活化, 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增值。
2 由独闯市场转向联进市场
美日韩企业看到, 由一家企业进占某一市场的难度, 随着竞争加剧和科技、信息的进步已经越来越大。为此, 进军市场, 占据决胜地位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联手共进, 以优势互补, 组建新的强大攻势, 达到取胜目的。
日本的汽车制造业迅速崛起, 其过程可以看出联进市场的威力。1950年, 日本的汽车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270, 世界汽车市场被美国占领。为实现日本汽车进入世界王国之梦, 日本企业采用了联手进攻美国市场的做法, 日本政府制定了“新技术立国”的方针, 拨出巨资进行产业科技经济研究, 不久推出体型小、节油省、价格低、造型美的多种类型小汽车, 在世界汽车市场竞争中一举获得优势。继后, 又联手进军美国市场。到1986年, 日本汽车产量高达1371万辆, 出口802万辆, 出口比重达58.2%, 其产量、出口量均超过了美国, 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企业界为取得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创造了发展高科技产业, 多方面相结合, 重组优势的做法, 效果十分明显。即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相结合, 产品开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相结合, 政府———学府———工业界相结合的形式。美国知名的“曼哈顿计划”、“战略防御计划”、麻省波士顿高技术企业群、“技术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加州“硅谷”科技园区等崛起于昌盛, 军队市场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提供了联进市场的成功经验。
美日企业联进市场的做法, 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现在我国一些知名大企业也成功走向世界。
摘要:通地研究美日企业分散经营风险求得最佳收益之策, 分析了我国企业如何转变经营思路、转换经营机制。
风险分散机制 篇7
1.1 单指数模型基本思想
单指数模型的基本思想:证券价格由于某种共同因素的作用而有规律地上升或下降。某一证券的收益与某一指数有密切关系。当市场股价指数上升时, 市场中大量的证券价格走高;相反, 当市场指数下滑时, 大量证券价格趋于下跌。
1.2 单指数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一、证券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因素对非系统风险不产生影响;
第二、一个证券的非系统风险对其他证券的非系统风险不产生影响, 两种证券的回报率仅仅通过因素的共同反应而相关联。
1.3 单指数模型
单指数模型假定证券价格变动主要受市场投资组合变动的影响, 在该模型下, 证券的收益率与方差分别为:ri=αi+βirm+εi;σundefined=βundefinedσundefined+σundefined。
其中:ri为证券i独立于市场变动的收益率;βi为证券收益率对市场变动的敏感度;且εi为证券收益率的残差;σundefined为证券收益率的方差, σundefined为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 σundefined为残差εi的方差;并且贝塔系数undefined。
且满足假设: (1) E (εi) =0; (2) Cov (εi, εj) =0, ∀i≠j; (3) Cov (rM, εi) =0。
所以, 风险σundefined可分解成两部分:
(1) βundefinedσundefined:系统风险, 它反映了证券与证券市场相关联的不确定性, σundefined表示市场推动的大小, 或者说市场整体风险, 而βi表示证券i对市场推动力的响应程度, 或对市场整体风险和敏感程度。并且系统风险是不可分散的。
(2) :σ2 (εi) 非系统性风险, 它反映由证券自身个别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进行分散。
2 证券风险的分解
2.1 投资组合风险
对N个证券进行投资组合模型如下:
投资组合收益率为undefined, 其中ri=αi+βirm+εi, 带入整理得到:
投资组合收益率为:undefined
投资组合的方差为:σundefined=βundefinedσundefined+σundefined
非系统风险为:undefined
其中: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的方差, βp为投资组合的加权β系数, 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残差的方差;并且有undefined为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证券数量, wi为第i种证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投资权重。
βundefined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 不随证券组合中证券数量N的变化, 是不可分散化的部分。因此, 可以不予考虑, 只要考虑非系统风险σundefined即可。
由单指数模型的假设条件之一:证券与证券的误差项不相关, 有:
undefined
从而, 可以最终得到单指数模型条件下的非系统风险变为:undefined
2.2 证券投资风险分散化分析
记所有σ2 (εi) 的上限为σ2, 即∀i, 有σ2 (εi) ≤σ2, 将资金以相同的权数分散到N种证券上, 每种证券的投资权重均为1/N, 则有:
undefined
当N→∞时, σ2 (εp) →0也就是组合的分散程度越高, N越大, 则非系统风险也越小。
3 分散化投资应用——投资基金的积极意义
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基金投资所采取的策略是把种证券进行投资组合, 降低投资风险, 证券的的数量越多, 投资风险越小。为了能把非系统风险尽可能的降低, 但是对于证券的数量又不能无限的选择, 如果选择的证券数量太少, 不能有效降低风险, 如果选择数量太多, 投资成本又会过高, 因此选择适当的证券数量进行投资组合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选择证券数量与风险降低程度的数量关系。
3.1 基金重仓股数量的的选择
在实践中, 即使随机地选择证券 (如从标准普尔500中进行选择) , 即使证券之间不存在零相关性, 也能大大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到, 当所持有的证券数量从1增加到10的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σ2 (εp) 下降的很快, 从原来的100%下降到10%, 也就是说基金投资在做证券投资组合的时候选择大概10只证券就能大大降低投资的非系统风险。从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重仓股的数量为10。
3.2 基金投资组合证券数量的选择
基金管理公司的在做投资组合的时候除了基金重仓的10只证券之外还要选择其它证券, 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数量最少为30只证券, 一般在都在100以内。对于小点的基金管理公司选择的数量为30-70, 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选择的数量为70-110只。
从上表和图还可以得到, 当投资组合中证券数量超过30后, 投资组合方差的减少幅度变得非常小, 证券数量为30的时候, 投资组合的方差为原来的3.3%, 当证券的数量增加为80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变为原来的1.25%, 证券数量增加为100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变为原来的1%, 证券的数量增加的数量大而风险减小幅度比较小, 并且几乎降低到了最小。鉴于这个原因和佣金费、监管大量证券的信息成本就可以解释较小的基金管理公司更倾向于投资较小数量的证券组合。
4 结语
本文采用单指数模型, 根据投资组合原理, 分析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原理, 主要讨论证券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数量对于风险分散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得到, 证券投资风险与证券数量成反比, 随着证券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选择证券进行投资组合时, 证券数量的选择相当重要, 关系到投资风险大小和投资组合证券管理成本, 选择证券数量太少, 节省了成本, 但风险不能得到有效降低;选择证券数量太多, 风险可以有效降低, 但投资成本过多。从而选择合适的证券数量对于投资者, 特别是基金管理公司尤其的重要。
在分析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原理基础上, 综合考虑证券管理成本和风险分散效果, 得到基金管理公司做基金投资时基金重仓数量为10只证券, 基金旗下的证券数量一般为30-100只, 较小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中证券的数量一般为30-60只, 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中的证券数量一般为60-110只。这里使用数量方法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所包含证券的数量是吻合的, 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投资组合所含证券数量的合理性。
摘要:证券投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多种证券投资组合分散和降低。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在现代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基金管理公司做基金投资。在证券投资组合程序中, 证券组合数量的选择尤其重要, 关系到证券管理费用以及投资组合的成本的高低。通过单指数模型分析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原理及其应用, 并综合考虑投资组合成本, 分析基金重仓股数量为10的原理, 以及基金证券数量为30-100对于基金投资风险分效果最佳。
关键词:投资组合,单指数模型,风险分散,证券数量
参考文献
[1]曹志广, 韩其恒.投资组合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36-48.
[2]Keith Cuthbertson, Dirk Nitzsehe著, 朱波译.数量金融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郑志勇.金融数量分析——基于MATLAB编程[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128-135.
[4]杨小娟, 王顺江.分形理论与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J].商业研究, 2003.
风险分散机制 篇8
一、出纳岗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内部控制风险。
从高校财务管理的角度看, 现金、银行存款等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因此, 其内部控制风险也是最大的。一般来说, 各个企业单位对现金、银行存款等资产的收支及使用情况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从制度上讲应该是完善的。但在实际工作中, 在发现各种违规、违法、不合理的经济业务发生后, 出纳人员却往往无法制止或纠正, 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 很多人对出纳岗位的职责不了解, 认为出纳人员应该无条件服从领导, 只要领导同意, 就必须付款。 (2) 管理制度设计尤其是审批制度不合理。目前, 多数校办企业或单位对款项的支付都设计了垂直型的审批环节, 即按照单位领导、主管领导、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等的顺序实行签字审批, 但由于很多单位领导对各项财务法规甚至财务工作都不甚了解, 仅仅根据管理工作或其他需要就认可了某些有问题的经济业务的发生, 由于有了领导的签字, 其他审批环节一般也是一路绿灯, 等到出纳人员发现时, 很多情况下只能将错就错, 却已无法纠正或制止了。另外, 很多校办企业和单位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够。如盘点制度、设立备查账制度、人员定期轮岗制度等在不少单位往往执行的不好。
2. 会计核算风险。
出纳工作并不复杂, 工作程序也相对简单, 但这却不意味着出纳工作难度低, 要求低。由于一般单位出纳岗位均不多, 相对于其他岗位而言, 出纳岗位是接触人最多, 业务量最大的。如某所高等专科院校, 建设新校区, 校区建设总计发生上十亿, 同时8家独立核算校办企业的日常开销, 均由一名出纳人员负责, 其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与其他会计岗位不同, 出纳岗位尤其是现金出纳岗位一旦发生错误往往是无法更正的, 发生损失时, 也只能由出纳人员自己承担, 这样出纳岗位就面临巨大核算风险, 同时也给出纳人员造成了巨大压力, 可以说几乎所有出纳人员 (尤其是现金出纳) 均有过自己承担损失的经历。
3. 职业道德风险。
长期以来, 在企业及其他单位部门的管理中, 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高, 压力大, 收入偏低, 升迁机会少等。而作为财务基础的出纳工作虽然重要, 但在整个财务管理中受重视程度却不高, 这是因为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观念认为, 出纳工作相对程序简单, 技术性不强, 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不高, 所以出纳岗位大多由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或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员担任, 出纳岗位的设置仅从财务制度及财务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人员配备等角度出发, 并未过多考虑其岗位的特殊情况及要求, 所以说, 出纳岗位也面临着较大的职业道德风险。
二、对化解出纳岗位的风险及压力的设想?
1. 加强内部管理, 严格按照财务法规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设定出纳岗位的工作职能。加强内部控制, 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人管理, 对重要的证、章、票据严格管理, 尽量实行分人保管并建立定期核查制度。对各项由出纳人员记录的日记账要由专人定期审核, 建立健全备查账制度, 出纳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办事, 努力抵制白条入库, 杜绝账外资金。
2. 规范资金的收付制度, 积极学习并掌握现代的各种理财手
段, 灵活运用网上银行、信用卡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进行款项的收付, 尽量减少并严格控制现金收支业务, 从技术上减少出纳岗位尤其是现金出纳岗位的核算风险。
3. 建立健全轮岗制度, 实行定期岗位轮换, 建立岗位考核制度。
财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对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有较高的要求, 但一般来说, 会计核算主体的业务范围、管理流程等相对稳定, 加之财务工作又严格遵照诸多相关的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 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中, 财务工作又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 建立各个岗位的定期培训制度, 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 除了综合性较强的一些工作外, 使大多数财务人员包括出纳人员都能胜任各个会计核算岗位, 应当努力给出纳人员创造良好宽松的工作条件, 在出纳岗位上尽量做到人员的新老搭配, 创造浓厚的业务交流学习氛围, 从而疏导出纳人员的工作压力, 降低会计核算风险。
4.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应当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道德典型,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实行奖惩结合制度, 在明确岗位责任的前提下, 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偿, 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可以考虑: (1) 可以尝试设立特殊岗位风险基金 (2) 针对出纳等风险性高的岗位, 也可以考虑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按照岗位风险的不同, 设立额度不同的特殊津贴, 从物质上给予支持, 尽量减小出纳人员的心理压力。 (3) 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 设立不同的量化指标, 设立考核机制, 结合实际情况, 对不同的岗位实行量化考核, 对完成考核指标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 分散职业道德风险。
总之, 出纳工作是财务核算中最基本的环节, 我们不应当仅从业务角度看待它, 更应当关注出纳人员的选择和任用, 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 支持、关心出纳人员, 理解他们所承受的风险, 努力为他们降低和分散各种风险, 化解各种工作压力, 这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顾丽娟.高校出纳岗位会计制度设计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0年第6期.
[2]张佰良.会计岗位的内部控制要求[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年第2期.
[3]董丽英.加强岗位风险管理有效防范会计财务风险[J].吉林金融研究, 2008年第4期.
事业有成者更注重分散风险 篇9
金钱对于他只是一个数字概念,现有的财富足以满足他和家人的生活需求。但是现在他是否高枕无忧呢?他到底有怎么样的烦恼呢?
看看我们的理财专家李力女士和全砺先生谈过之后,是否可以解决那些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呢?
三月的一个下午,暖暖的阳光透过格子的窗栏斜照进茶馆,细细碎碎散落一地幽静。我听着轻盈曼妙的音乐,想着即将出现的全砺先生,不由陷入沉思。全砺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上亿资产的身价已不是常人能及,他还缺少什么?就在我疑问之时,全砺先生,身着舒适的休闲装,礼貌而落落大方的出现了。
“我不知道现在这样忙碌是为了什么?” 这是全砺先生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全砺先生很坦诚的向我诉说了他现在的想法和困惑,这也让我真的明白他所谓的迷茫与无奈。全砺先生盼望摆脱现在辛苦的工作,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其实他已完全具备条件,只是对现有的财务缺乏合理的规划,或者换句话来说,家庭资产需要合理配置,这是全砺先生最着急的问题。
一 分析全砺先生的现金流量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砺先生家庭的现金流充沛,抗风险能力非常强,这是支撑家庭目标的良好基础。全砺先生有着非常美满、幸福和富足的家庭,他和太太都是成功人士,全砺先生旗下管理多家公司,是家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希望子女得到非常好的教育将来子承父业。全砺先生对未来有着明确的打算,希望追求生活的新境界,希望通过涉足艺术品市场提高精神生活品位;也希望自己事业顺利发展,如果有余力也愿意去做些公益事业去帮助那些需要资助的人群。
二 分析全砺先生的家庭资产负债表,
从此表看,全砺先生家庭资产情况基本良好, 家庭没有负债,综合还债能力强,储蓄较多.
1.结余比例:87.7%(结余额500万元/年收入570万元=0.877),比例明显过高,使得资产增值能力较差,没有用于家庭保障和投资。建议增加家庭保障和适度选择投资品种投资,加快净资产的增值能力。假设通胀为6%,在12年后家庭资产就会变为原来的1/2了.
2.家庭流动性资产17.3%,表明客户资产结构的流动性非常好,但是导致收益率低。建议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比例10%-20%,其余的资金可以用于做家庭保障和投资。
3.家庭投资与净资产比:74.4%, 表明通过投资增加财富的能力较强,但是比例稍高,风险较大。建议适当降低高风险投资所占的比例。
三 概括分析总资产
总的来说, 从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看出,全砺先生的家庭存款比例较高,每年结余资金比例也非常高。一般来说,高资产的人畏惧风险,他们在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不愿将辛苦挣到的钱在高风险的投资中打水漂。但是高额的通胀又使他们处于两难的境地。来为全砺先生算一笔账。一千万的资产存在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4.14%,三年期5.4%。2008年1月份CPI7.8%,2月份8.7%,照此下去,若资产每年缩水3%,10年后,1000万元将变为737万元;若缩水5%,10年后1000万元几乎折价一半。通货膨胀在侵蚀我们的资产,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所以必须通过投资使资产有效的保值增值。同时全砺先生家庭没有负债,综合偿债能力很强。应该适当利用负债的杠杆效应,盘活资产,增加净资产收益率。
全砺先生有一半的资产都是用于投资,更是有1/3的资产用于投资高风险的股票。前两年的股票整体行情好,所以投资股票的收益率相当可观。但是我们理财追求的是长期目标。股票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波动大,作为个人投资者不好把握。近期已经有很多投资者的资产缩水相当严重。所以建议降低直接投资股市的比例,改为通过专家理财间接入市。
对于高资产家庭而言,首要任务是保证资产安全。我们需要对资产做有效的管理,分散投资渠道和投资区域,从而降低风险。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投资组合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由于投资在单一的国家,容易受到一个国家政策影响,系统风险较大。如果把资产分布到全球,则可以有效的降低系统风险,而收益却不一定会下降。分散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种,针对全砺先生家庭建议做如下配置。
四 家庭资产分散风险的方法
方法一:增加保障类资产
全砺先生的财产中缺少保障资产,说明他没有为家庭建立基本保障体系。全砺先生认为几十万的开支完全能够负担,所以不需要保险。
其实高资产家庭也需要完善保障体系。尽管其退休金和子女教育金不成问题,充沛的现金流和零负债表明全砺先生有着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对于全砺先生也非常需要医疗保障,如要建立几十万医疗险的保障额度,实际保费支出不到1万元,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的财务问题,还可享有急难救助权利。所以,商业保险对于高资产家庭保障的性价比是很高的,保障也是多方面的。
链接:
举个真实的例子:2003年有个海外旅游团在国内旅游途中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其中几人伤情严重需要救治。其中一位投保了高额国际保险,保险公司调派专机将患者接至香港治疗,伤者很快康复。另几位伤员则没那么幸运,他们被就近安排在乡村医院治疗,有人留下了终身残疾。
对于高资产家庭财富传承是个重要问题。象全砺先生这样具有香港户籍,现在其资产传承会遇到20%赠与税的税务风险,将来可能有遗产税问题;而公司业务也在内地和香港,公司经营风险也应考虑债务规避。合法避税、避债保全财产是全砺先生的权利,利用人寿保险可以合法解决财产传承、避税和避债问题,是高资产家庭最重要的理财手段。保障是理财的基础,如果全砺先生先建立好保障体系,就可以更加大胆地投资。
交谈中了解到全砺先生在境外银行已经存有大笔资产,实际上他已经不需要另外支付保险费就能得到高额的寿险保障了。在这方面,境外一些保险产品的设计更具灵活性,更适合高端客户的需求。这种利用保单的现金价值贷款,利用存贷利差对冲,支付较少的保费或无需支付保费而获得高额寿险保障的保险被称为“千万美元心愿计划”。这个计划的优势在于,如果全砺先生遇到风险造成收入中断,可以给家人留下高额赔偿金,保证家人生活和子女教育;在全砺先生百年之后可以作为遗产留给孩子,又可有效规避遗产税;尤其全砺先生可利用他在海外的现有资产无需缴费就可拥有千万美元保障,这类保险深受海外一些高资产客户的欢迎。
方法二:投资类保险
国内主要是投连险,有的也称FOF(Fund of funds)。投连险是由保险公司的投资专家统一投资运作,投资于各种证券投资基金、上市国债、记账式国债、金融债券、国家重点工程债券等国家允许的投资渠道。投资收益完全回馈给客户。而FOF是投资于基金,风险较低,又可以根据行情趋势作账户调整,双重分散风险。大多的投连险会附送一定的保障,有时是寿险,有时是健康险。
国外主要是影子基金。影子基金就是由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吸纳部分优质基金,然后将基金的单位价值进行分割,以达到降低投资门槛的目的。例如:英国友诚有限公司建立的影子基金。该公司的基金平台从全球8000多只基金里精选了180只左右的基金,可以选择多种投资方向的基金做组合。有投资新兴市场的,如:JF印度基金;有投资专门行业的,如:宝源农业基金;因为品种繁多,转换方便,可以及时追踪全球投资热点,分享全球经济的发展。影子基金从本质上是投资基金,但是一般以保险为载体出现,所以具有保险的特性。如:避税。亦可作为财产转移的工具。
方法三:给孩子的未来做好保障
假如全砺先生发生不测,留下了大笔的资金和年幼的孩子。为了防止孩子将来挥霍,可以成立教育类信托,使得孩子享有该信托资产的受益权而没有处理权。同时信托将该资产完全分割出去,具有独立的产权,这笔资产完全安全,不会因为债务问题或其他原因被他人侵占,而且信托通过专业人士的打理,资产得到增值,在孩子不同的年龄给与孩子一定数额的开销,使孩子的一生都有保障。
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投的方式给孩子准备教育金。每月定投5000美元,假设年收益率为15%,那么10年后,教育金达到140万美元,20年后则达到750万美元。完全可以供孩子留学。每月5000美元,对全砺先生的家庭现金流影响不大,但是通过长期积累和复利效应,却可以产生不小的收益。投资越早,孩子教育金保障越有利。万一后面发生变故无法供款,孩子也会受益于较早投资产生的收益。
方法五:艺术品投资
艺术品投资属中长线投资。由于优秀的艺术精品有超越地域的流通性,且属艺术家高峰期的心血结晶品,具有不可取代的可贵性和限量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远超供应,价格必然大幅上升,其增值远超过金融及地产投资。从历史来看,收藏品的收益率也高于地产和股票,如美国近10年的收藏品投资回报率为24%。
正如全砺先生所说,自己收藏了一些浙江当代画家的作品,比如像何水法先生的写意花鸟,画中体现是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厚实灵动,相映成趣,而今成为2006年最具升值潜力的百位画家之一。很多人是为了投资而收藏,其实全砺先生收藏的是心境,透过艺术品能真切感受到那种艺术美的意境,体会那种共鸣的心声。
全砺先生当初为了自己欣赏而收藏的艺术品很可能在日后能积累成一大笔财富。这就是艺术品投资的特点,”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提升自己品位的同时还可以保值增值。全砺先生还可以尝试去收藏些如书法﹑摄影﹑雕塑等艺术品。的确,艺术品收藏对于有钱人只是将钱重新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当一部分富人能够用内心的标准去收藏艺术品,并且和艺术品有共鸣的心声时,就一定能够感染一部分人,那么也等于将艺术品收藏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在提到如上五种分散资产风险的方法之外,其实对于全砺先生来说,还可以采用投身于慈善事业的方法,即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提升自己和企业的形象。其实,企业的慈善事业还可以节税。按照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做好事还可以节税,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也没有企业的发展, 全砺先生还可以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来分散资产的风险,同时让企业更壮大发展.为了让老百姓得益,也为了让企业减轻负担,国家出台了“购买补充保险可以少缴税”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可以选择商业保险公司的团体寿险,这又被称为企业年金。通过企业年金可以让企业的优秀人才树立起长期为公司服务的理念,同时年金又可以适度的为企业节税。
从全砺先生家庭资产流动资金来说,如果是有现金流的需求,可以把现有房屋做抵押贷款,也是一种短期补充现金流的方法.例如现有房产可以抵押到500万资金,再用来金融投资,这样也就便于固定资产盘活。
《钱经》提示
我们从全砺先生家庭和公司的资产来说,目前重要的是使资金的利用率要达到最大,那么首先要从资产的风险分散开始着手准备,这样才能使资产稳健增长,才能体现资产的价值.我们建议全砺先生降低流动资产的比例到100万(人民币和港币活期存款各50万),充分利用香港身份增加境外产品的投资,尽可能达到总资产的30%,以此来达到资产的全球配置,可以选择如上介绍的投连险或者影子基金等。
现在我们透过茶杯可以看到窗外清澈的湖水,心情无比舒畅,在这享受着心旷神怡的春风,真是好一派人间天堂, 全砺先生渐渐舒展了紧皱的眉头,露出微笑。
风险分散机制 篇10
1 欧债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及经济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但欧债危机对出口欧洲的中小企业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1.1 汇率风险
由于欧债危机的发生, 导致欧元大幅度贬值。仅2010年5月4日至2010年6月16日, 汇率由9.0144下降到8.2703, 汇率的变动使很多正在履行的合约已经出现亏损。而对于汇率的损失, 由于中国出口商往往处于供大于求的竞争状态, 买方往往不接受提价, 在已签有合约的背景下, 中国出口商只有继续履行合约。
1.2 利润下降风险
出口欧洲企业的订单大部分是以欧元进行计价的, 欧元汇率的下跌导致出口企业利润降低, 甚至无利润或亏损。
人民币对欧元累计升值已超过14%, 这意味着汇兑损失将导致出口企业的利润被压缩15%~20%。以一张1000万欧元的订单为例, 在1欧元兑换10元人民币时, 收入在1亿元。而用目前的8.2来兑换, 只能取得0.82亿元, 利润下降高达1800万元。对于产品价格以欧元结算, 原材料从境内采购的企业来说, 对其负面影响更大。
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技术含量, 附加值低, 难以自主定价, 使产品通过涨价方式转移汇率风险受到制约, 只能被动承受汇率风险, 导致企业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
1.3 竞争力风险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走高, 使中小企业的成本增加。而中小企业往往附加值较低, 很难提高商品售价, 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欧元的贬值将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 直接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来自欧洲的订单大量减少。同时, 由于欧元的持续贬值, 中小出口企业利润率较低, 企业即使有以欧元计价的订单也不敢签订。
1.4 违约风险
因欧洲国家受累债务危机, 已蔓延至经济实体, 很多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而这些客商的倒闭, 将会累及出口企业, 使其资金无法收回, 出口企业面临违约风险。欧洲客户的收款风险已显著加大。
2 中小企业分散风险的措施
2.1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 (Export Credit Insurance) , 也叫出口信贷保险, 是各国政府为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 保障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 属于非营利性的保险业务, 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和补充。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帐款, 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买方因破产而无力支付债务、买方拖欠货款、买方因自身原因而拒绝收货及付款等。
在国际贸易中, 出口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由于买方破产, 买方商业信用差、流动资金紧张, 或者无正当理由拒收货物等造成无法收回货款的风险。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商在货物已经装运的情况下发生上述事件, 或在出运前阶段遇到不能正常收汇或执行合同的情况时, 出口商可以提出索赔, 保险人将赔偿出口商因买方不能履行贸易合同规定支付到期的部分或全部债务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从而降低出口中小企业的风险。
2.2 采用贸易融资工具
出口欧洲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押汇、贴现、福费廷和保理等贸易融资工具降低风险。
押汇 (Negotiation) , 国内的信用证押汇是指议付行在审单无误情况下, 按信用证条款买入受益人 (外贸公司) 的汇票和单据, 从票面金额中扣除从议付日到估计收到票款之日的利息, 将余款按议付日外汇牌价折成人民币, 拨给外贸公司。议付行向受益人垫付支付资金买入跟单汇票后, 即成为汇票持有人, 可凭票向付款行索取票款。银行做出口押汇, 是为了对外贸公司供资金融通, 有利于外贸公司的资金周转。
贴现, 其实原理上就是远期信用证项下的押汇, 银行可有追索权地买进已承兑的远期票据, 为客户办理贴现业务。在办理贴现业务后, 客户即可将远期资金变为即期资金, 同时将相关的信用风险化解。贸易融资项下的贴现业务通常限于远期信用证项下已经承兑的汇票。
福费廷 (Forfaiting) , 包买商 (多是银行也有专业的公司) 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就叫做包买票据, 音译为福费廷。贴现和福费廷的区别就是一个有追索权, 一个无追索权。
保理 (factoring) , 是一项集商业资信调查、应收帐款管理、信用风险担保及贸易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适用于记帐赊销 (O/A) 交易结算方式。
2.3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出口企业可以选择远期结售汇和货币掉期业务, 锁定汇率风险, 规避汇率风险。
远期结售汇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 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 即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或售汇。
外汇掉期业务, 一般是指客户与银行在签定一笔即期外汇业务的同日金额相同、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业务, 或者是两笔期限不同, 但金额相同、签定一笔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业务。这样通过业务方向的在时间度上的掉转, 两笔交易汇率是事先确定的, 就能起到管理汇率风险的作用。
2.4 选择混合计价货币
改变以欧元计价的方式, 调整为以本币计价或以美元计价或用多种货币组合的办法, 可以分散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可以选择币值趋硬的货币作为出口交易的计价货币, 选择币值趋软的货币作为进口交易的计价货币。
2.5 改变结算方式
目前, 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把电汇作为主要的外汇结算方式, 信用证结算也占一定比例。由于欧元汇率仍处于下降, 建议出口企业尽早收汇, 进口企业延迟对外付汇。出口企业可以改变电汇的结算方式从货到收款为预收货款, 缩短收款时间, 提高款项回笼速度, 降低损失。如采用信用证结算则应多采用即期信用证, 确保及时收汇。
2.6 注意资金回收安全性
欧洲客户收款风险已显著加大。在欧洲债务危机还在持续的状况下, 出口企业要尽快回收货款, 新订单应该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 并尽量避免使用汇率波动频繁的欧元结算, 将汇率波动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在签订订单时, 要关注买方的财务状况和信用。
2.7 压缩生产经营成本
由于欧元的贬值, 导致人民币被升值。如果出口企业能及时采取措施, 压缩生产经营成本, 可部分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可通过加强日常管理, 提高效率, 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或将企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 以压缩生产经营成本。
2.8 开拓多元化市场
出口欧洲的中小企业, 应积极开拓其他国家出口市场, 防范单一市场的不稳定风险, 或开拓国内市场, 扩大国内销售比例, 降低汇率波动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3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 可利用资源稀缺, 缺乏汇率风险管理部门, 只是采用简单、传统的手段规避风险。本文提出出口欧洲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采用贸易融资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选择混合计价货币、改变结算方式、注意资金回收安全性、压缩经营成本、开拓多元化市场等对策来分散欧债危机所带来的风险, 为中小企业应对欧债危机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欧债危机导致出口欧洲的中小企业面临汇率风险、利润下降风险、竞争力风险和违约风险等。本文提出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采用贸易融资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选择混合计价货币、改变结算方式、注意资金回收安全性、压缩经营成本、开拓多元化市场等对策来分散出口欧洲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关键词:欧债危机,风险分散,对策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3583537.htm fr=ala0_1.
[2]http://www.ecb.int/stats/exchange/eurofxref/html/eurofxref-graph-cny.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