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能力

2024-10-16

分散能力(共7篇)

分散能力 篇1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发生顺序为“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能力”, 可见注意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所以我认为, 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采取多种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重点就如何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谈谈认识。

一、增强教师讲课艺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 艺术魅力不够, 是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 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1.优 化课堂结构 , 把握学生课堂注意力 。

许多老师都有同感:上公开课的时候, 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讲, 积极踊跃地发言。这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在公开课的教学活动中, 比日常教学更注重课前的精心准备, 优化课堂结构, 力争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 如在新授的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 动手摆一摆, 动笔练一练, 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 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分散。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数学教学游戏和比赛简单易行是小学生最乐意接受和参与的活动, 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在游戏、儿歌、比赛中, 学生往往注意力高度集中, 兴趣极高, 接受知识轻松, 处于主动学习状态。

例如:认识《长正方形的周长》之后, 出现一组练习, 让学生分组进行闯关比赛。设计由易到难的题组,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闯关中获得奖励, 让学生在紧张又刺激的氛围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 有效避免学生上课时的“走神”现象, 而且避免枯燥机械的练习, 在竞赛中培养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手段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精神状态良好, 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刻, 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又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利用适当的评价 , 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 。

通过课堂评价语教给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进行激励。课堂上有些学生很调皮, 爱做小动作, 不爱听课;有些学生不能安静地听同伴与老师在说什么, 而总是举着小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因此课堂上的“注意”习惯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的, 老师要经常提醒、督促和长期指导, 如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你听懂了什么”? “听不明白的又是什么”?“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等等 ,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能集中。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 并且鼓励的方式要多样化。课堂上的奖励有“物质”和“精神”的, 但以“精神”奖励为主, 如用你“懂得真多”、“真会观察”、“听得真仔细”、“真会评价”等激励性、表扬性的语言进行适度评价, 引导学生不断努力, 持续发展。

二、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预防学生注意力分散

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时, 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有效调控, 就会造成更多学生注意力分散, 影响教师情绪,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预防学生注意力分散。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许多名师在课上好像是漫不经心地闲聊, 但学生的思维却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新知, 培养了能力。主要是因为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师生的情感融入了对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大家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就不可能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很多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 当别人发言时, 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善听的好习惯, 努力做到“四心”:要耐心, 听完别人的话, 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细心, 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 要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 要能虚心接受;要用心,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盲从, 要有选择地接受。

3.控制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

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有着直接关系。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 教师即使手舞足蹈, 口若悬河, 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 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堂氛围, 将会使学生喜欢教学, 爱上教学。因此, 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 随时调控教学节奏,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发现学生疲倦时, 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 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当发现多数学生已掌握教学内容, 表现出注意力涣散、漫不经心现象时, 应加快节奏, 增加密度或增添一两个小游戏或进行表演比赛。这样, 歌曲、表演、游戏等教学活动此起彼伏, 高潮迭起, 扣人心弦, 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总之, 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从而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 课堂才会生动有趣高效。

分散能力 篇2

电铸技术具有成型精度高、复制性好、周期短等特点[1], 在精密模具、航空航天、兵器及微机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4]。目前, 电铸材料主要用于镍、铜、铁及少量的合金。镍钴合金因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 如高硬度、高耐磨性、高耐腐蚀性、良好的导热性及电催化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电铸技术之中[5,6,7,8,9]。镍钴合金电沉积层可以从硫酸盐镀液、氨基磺酸盐镀液、氯化物镀液以及其他一些复杂体系中获得[3,10], 但在无添加剂的情况下普通的直流电铸分散能力都不是很好, 尤其是复杂零件的电铸更是无法保证其均匀性。本工作就自制添加剂TN1、电源波形等工艺参数对电铸液分散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以期找到一种适合复杂零件电铸的具有高分散能力的电铸液。

1 试验

试验材料为硬铝合金 (LY12) , 阳极为电解镍板。

DZKW - 4恒温水浴箱 (用于电铸液的加热和保温) , DDZ - 20A整流器 (电源的输出方式有全波、半波、直流3种) , 电铸槽180 mm×60 mm×80 mm (自制) , FA1004电子分析天平, TD3690恒电位仪 (测极化曲线) , 铜库仑计 (自制) 。

电铸液组成:300~350 g/L 硫酸镍, 10~15 g/L 硫酸钴, 40 g/L 硼酸, 20 g/L 氯化钠, 0.05~0.10 g/L 十二烷基硫酸钠, 5~15 g/L 添加剂TN1 (为含N的弱酸) , 氢氧化钠 (用于硬铝基体的侵蚀) , 硝酸 (用于硬铝侵蚀后出光) ;操作条件:温度50~60 ℃, pH值4~5, 时间20 min, 铸层中钴含量为10%~20%。

采用远近阴极法来测定溶液的分散能力[11], 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K ——远近阴阳极的距离比, 本试验取K=2

M近, M远 ——电镀后的增重, g

阴极极化曲线采用TD3690恒电位仪测量, 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电流效率用库仑计来测量, 计算公式[11]如下:

undefined

式中 a —— 阴极增重, g

b —— 铜库仑计上阴极增重, g

k —— 电化学当量, g/ (A·h)

2 结果与讨论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添加剂TN1对分散能力的影响最大;电源波形次之;而电流密度和pH值的影响相对较小。下面主要分析添加剂TN1和电源波形。

注:阴极试片为15 mm×13 mm, 阳极试片为50 mm×45 mm。

2.1 添加剂TN1的影响

阴极电流的分布公式[12]:

初次电流分布:undefined

2次电流分布:undefined

3次电流分布:undefined

以上3个公式中, 初次电流分布只考虑了阴极的形状和阴阳极的距离对电流分布的影响, 在正交试验中槽形和K值已定, 所以初次电流的分布也是一定的;2次电流分布在初次电流分布的基础上考虑了溶液的导电率和极化的影响;3次电流分布在此基础上还考虑了电流效率的影响。添加剂TN1在同样的电场强度下加入对导电率影响不大, 可以忽略, 主要影响阴极极化和电流效率。

添加剂TN1对阴极极化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TN1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阴极极化, 由2次电流分布公式可知极化越大, 2次电流分布越均匀, 即分散能力越好。

添加剂TN1对阴极电流效率的影响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 电流效率都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有TN1且在全波和半波时电流效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减低的幅度更大, 所以在近阴极的地方, 尖端放电使电流密度很大, 因而其电流效率就比远阴极即低电流密度区小。由3次电流密度分布公式可知, 此时电铸层的均匀性更好。

添加剂TN1既能提高阴极极化, 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高电流密度区的电流效率, 能够提高铸液的分散能力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 它对分散能力的改善也是最显著的。但是, 添加剂TN1含量过大时会造成阳极极化, 使得阳极无法正常溶解, 其含量不宜超过20 g/L。

2.2 电源波形的影响

全波和半波波形见图3a和图3b。从图3可以看出, 采用同样的电流密度, 半波的峰值电流密度最大, 为平均值的2.82倍, 其次是全波, 为平均值的1.41倍, 都要大于直流的。也就是说, 前两者的最大极化值要大于直流, 平均极化值是一样的。但是, 在不同的波形下溶液的电导率会受到影响。就铸液本身来说离子迁移的主要方式是对流与电迁移, 在有搅拌的情况下铸液中离子的运动路径见图4。此处假设全波和半波的每个波的平均电压和直流电压相等, 那么1表示半波时阳离子的运动路径, 其中直线部分为离子在电场和搅拌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方向, 曲线为离子的半波间歇段时只在搅拌力作用下的运动方向;路径2表示全波和直流时阳离子的运动方向。路径3和4分别表示阴离子在半波和全波与直流下的运动轨迹。从图4中可以看出, 在半波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迁移路径最远, 换句话说此时溶液的导电性最差。同样, 如果全波和半波每个波的平均电压和直流相等, 没有搅拌下的离子运动速度示意图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 在全波和直流时离子以一定的加速度运动, 而半波时在通电时间段离子以一定的加速度运动, 在间隙段由于没有驱动力离子以恒速运动直到下一个通电时间段的到来。因此, 半波时离子运动的平均速度要比全波和直流小得多, 相同的阴阳极距离时离子从阳极迁移到阴极的时间就更长, 即电铸液的导电性更差。半波时要想达到全波和直流一样的电流, 则需要更大的电压, 这是导电性变差所造成的。

另外, 图2显示, 在添加TN1的情况下, 全波和半波时电流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幅度比直流时大得多。所以, 电源波形对铸液分散能力的影响是电导率和阴极电流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波和直流时铸液的电导率比半波好, 同时全波时电流效率的下降幅度又比直流大, 综合来看全波的分散能力最好。

2.3 添加剂和波形对双电层的影响

电沉积的过程实质上是由双电层结构决定的, 而阴极电位和添加剂都会影响双电层的结构[13]。

添加剂TN1的加入会占据双电层中部分金属离子的位置, 使得双电层中金属离子的量降低, 所以要想达到同样的电流密度, 阴极电位必须更负, 从而也就提高了阴极的极化。

直流电沉积时, 双电层的强度和结构基本上是稳定的, 近阴极由于尖端放电, 双电层的强度大, 离子的还原速度快, 远阴极则与之相反, 且这一过程随着电沉积的进行一直稳定地发展下去, 从而造成了厚度的不均匀。而采用全波和半波时, 由于阴极电位在不断的变化中, 因而双电层的强度也在不断地变化, 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再加上离子的扩散与对流作用, 使得双电层在远近阴极上的分布比直流时均匀, 从而使金属离子的还原在各个部位趋于一致。简单来说, 就是周期变化的阴极电位使得双电层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从而使得沉积层更均匀。

3 结论

添加剂TN1和波形通过影响双电层来影响电沉积过程, 从而影响分散能力。添加剂TN1的加入可以提高阴极极化和降低高电流密度区的电流效率, 从而很大程度地提高铸液的分散能力, 其含量为15 g/L时效果最好;电源为全波时可以提高铸液的导电性和更大程度地降低高电流密度区的电流效率, 从而提高铸液的分散能力;电流密度和pH值的影响相对较小。最终确定添加剂加入量为15 g/L, 电源波形为全波, 电流密度为10 A/dm2, pH值4~5, 此时分散能力最好。

摘要: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添加剂TN1、电源波形 (全波、半波、直流) 、电流密度和pH值对镍钴合金电铸液分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剂TN1的加入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分散能力;电源波形为全波时分散能力最好。添加剂TN1提高分散能力的原因主要是提高了阴极极化和降低了高电流密度区的电流效率;电源波形影响铸液分散能力主要是由于它对溶液导电性和电流效率有影响。添加剂和波形对分散能力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双电层影响的结果。

分散能力 篇3

关键词:聚苯乙烯,分散聚合,单分散,微球

单分散微米级粒径的聚苯乙烯微球,在情报信息、生物医学、标准计量、胶体科学以及分析化学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1,2]。制备聚苯乙烯微球的常用方法有乳液聚合法和悬浮聚合法,但前者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子粒径一般小于0.5 μm,后者制得的微球粒径却又在100~1000 μm之间,且分散性较差[3]。分散聚合是一种特殊的沉淀聚合方法,由于其成核速度很快,容易得到分散均匀的聚合物微球,已成为制备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的主要方法[4,5,6]。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应当解决微球粒径大小的控制和粒径分布的控制。本文用分散聚合法,以苯乙烯(St)为聚合单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稳定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乙醇/水介质下制备了粒径在1 μm左右且呈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并探讨了单体加入量、分散稳定剂和引发剂的用量、乙醇/水的比例等对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苯乙烯(St)、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偶氮二异丁腈(AIBN)、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其中,苯乙烯用减压蒸馏除去阻聚剂后使用,偶氮二异丁腈用乙醇重结晶后使用。

电子控温搅拌器(GS12-2)、电热恒温水浴锅(HHS-12)、冷场发射电子显微镜(S 4800)、激光光散射仪(ALV-5000E)。

1.2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在配有机械搅拌、冷凝管和氮气进出口的250 mL四口烧瓶中,加入预定量的分散剂PVP、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70 ℃通氮气下以400 r·min-1的速度进行搅拌预混合。在烧杯中加入预定量的St单体和引发剂AIBN,振荡溶解后,70 ℃下加入到四口瓶中,在400 r·min-1的搅拌速度下进行聚合反应,8 h后终止、冷却,得到聚苯乙烯(PS)微球产品。

制备聚苯乙烯微球的基础配方为:St 20 mL(0.174 mol),PVP 0.84 g,AIBN 0.21 g,EtOH+H2O 100 mL(EtOH/H2O=90∶10),温度70 ℃,搅拌速度400 r·min-1,时间8 h。

1.3 聚苯乙烯微球形貌和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聚合产品经离心沉降后用无水乙醇反复洗涤,将产品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用无水乙醇稀释喷金,在S 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镜上观察微球形貌;聚合产品经无水乙醇稀释后用ALV激光光散射仪测定微球的粒径及其粒径分布。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体用量的影响

保持基础配方中其它量不变,改变St的用量,探讨St用量与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随单体用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单体浓度增大,体系中单体对初始生成的核的溶解度增加,从而使初期形成的聚合物核减少,相对较多的单体成长于较少的核上,导致最终微球形成的颗粒粒径增大[7]。同时,随着单体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加快,齐聚物自由基和死聚合物链形成的速率也加快,聚合物颗粒的捕捉效率下降,未能被及时捕捉的齐聚物自由基和死聚合物链从连续相中沉析出来,有可能生成新的粒子,即二次粒子,这种二次或多次成核不利于生成单分散的粒子,使最终微球的粒径分布变宽,单分散性变差。

图1是St用量为20 mL时制备的PS微球SEM照片。由图可见,PS微球粒径980 nm,且表面光滑,球形度高,微球间很少粘连,呈现出很好的单分散性。

2.2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保持基础配方中其它量不变,改变AIBN的用量,探讨AIBN用量与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这主要是因为引发剂用量增加,体系中由于自由基浓度的增加而使活性链终止速率提高,接枝链段变短,在介质内的溶解性能增加,降低了对粒子的稳定效果,导致生成的次级粒子数目减少而使粒径增大。同时,粒子数目的减少,使得粒子对齐聚物自由基和死聚合物链的捕捉效率也降低,容易二次成核,同样造成最终微球的粒径变宽,单分散性变差。

2.3 分散剂用量的增加

保持基础配方中其它量不变,改变PVP的用量,探讨PVP用量与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分散稳定剂用量在一定范围内,PS微球的粒径变化不是很明显,粒径分布很窄,呈现较好的单分散性;随分散稳定剂用量的进一步增加,微球粒径明显减小,粒径分布变宽,单分散性变差。这是因为PVP用量增加时,PVP对聚合物粒子的稳定作用增大,阻碍了粒子的凝聚。但是,PVP用量过大时,成核数目增多,每个成核粒子得到的单体量减少,结果使粒径变小;同时,PVP用量过大,体系粘度过大,阻碍了分散聚合中的成核作用与核的聚结,抑制了微球颗粒的生长,导致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分布变宽,单分散性变差。

图2分别是2种分散剂用量下制备的PS微球的SEM照片。由图可以明显看出分散剂用量对PS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2.4 乙醇/水比的影响

保持基础配方中其它量不变,改变乙醇/水的比例,探讨乙醇/水的比例与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随着溶剂含水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逐渐变小,单微球的单分散性依然很好,当溶剂含水量过高时,不仅微球的粒径逐渐变小,而且粒径分布开始变宽,单分散性变差。这是因为,在分散聚合体系中,反应介质的极性随水量的增加而增加[8],水的存在虽不影响分散剂的溶解性,但却使介质的溶解度参数值增大,导致成核的临界链长降低,聚合物颗粒增多,粒径减小。同时,水的过多增加也不易形成稳定的初级成核粒子,导致成核期延长,结果使微球的粒子分布变宽。

图3是2种乙醇/水比例下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的SEM照片,由图看见,在乙醇/水为80/20时,得到的聚苯乙烯微球颗粒均匀,单分散性优良。随着水含量的增加,微球的粒径变小,单分散性明显变差。

3 结论

用分散聚合方法,以单体苯乙烯20 mL(0.174 moL)、乙醇水混合溶剂100 mL为基准,在苯乙烯用量17~20 mL,引发剂AIBN用量0.09~0.21 g,分散剂PVP用量0.42~0.84 g,乙醇/水为90/10~80/20,聚合温度70 ℃,搅拌速度400 r·min-1,聚合时间8 h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得到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其粒径在1 μm左右,粒径分布在1.04~1.08,表面光滑且互不粘连。

参考文献

[1]马志辉,苏志国.高分子微球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31-306.

[2]张凯,雷毅,王宇光,等.微米级单分散共聚物微球的制备[J].高分子学报,2002,(3):341-344.

[3]曹同玉,戴兵,戴俊燕,等.分散聚合稳定机理及动力学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1):31-34.

[4]Anthony J P.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 po-lar solvents[J].J.polym.sci,Part A,1990,28(10):2485-2500.

[5]Zhang Hongtao,Yuan Xiaoya,Huang Jinxia.Study of ki-netics and nucleation mechanism of disper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ylate and acrylic acid[J].ReactiveFunctional Polymers,2004,59:23-31.

[6]Zhang Jianhui,Chen Zuo,Wang Zhenlin,et al.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 polystyrene spheres in aqueous alco-hol system[J].Materials Letters,2003,57:4466-4470.

[7]张洪涛,黄锦霞.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50-270.

分散能力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3-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行人工流产的病人。

纳入标准:①根据手术的适应征和禁忌症适合检查;②有能力签署知情同意书及完成量表。

排除标准:①自愿选择无痛人流;②有盆腔手术史者;③72小时内用过镇痛剂者;④精神异常;⑤听力异常;⑥视力小于1.0。

终止或退出标准:①实验中不愿参与或病情不允许再参与者;②实验中要求应用其他疼痛干预措施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案将分组序列号随机装入编号为1-150的150个信封内, 研究对象按检查先后顺序与信封编号顺序对应, 根据信封内的分组结果分别进入到A、B、C 3个不同大组内, A组 (听觉分散, 下称听觉组) 检查听CD音乐, 但不看光盘;B组 (视听联合分散组, 下称视听组) 检查时看DVD光盘并听声音;C组 (对照组) 检查时不看光盘且不听音乐。

1.2.2 音乐及光盘的选择

根据正式实验前由研究者对门诊30例接受人工流产病人的调查结果, 准备10张DVD光盘及10张CD。

1.2.3 偏倚的避免

为了避免检查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法对病人的疼痛水平产生影响, 所有受试对象均由门诊同一名高年资医师完成手术;病人疼痛度属于主观指标, 在作为观察项目的同时, 列入心率、血压等客观指标作为参考项目, 以降低误差。

1.3 观测指标

1.3.1 疼痛程度 用11点数字评分法 (NRS-11) 评估, 0代表无痛, 10分代表最剧烈的疼痛。在刚退出扩阴器病人未从操作床上起来时, 询问病人手术中主观感觉到的疼痛程度, 作为术中疼痛程度的评分。

1.3.2 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的测量 在病人确定行人工流产后, 常规测量生命体征, 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手术中在宫颈扩张完毕开始吸刮时测量病人的血压、心率。测量血压、心率所用仪器均为深迈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MP-900F监护仪。文献表明:情绪激动、紧张、疼痛等都可引起血压升高, 而以收缩压为主, 舒张压受环境影响较小, 因此, 采用术中收缩压、术前收缩压作为观察血压变化的数值, 心率变化则是以术中心率、术前心率。

1.3.3 手术完成时间、术中出血量、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的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正态资料的统计描述 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分类资料的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3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经统计学检验, 3组病例的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原因、初次妊娠例数比较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3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见表1。

各组比较P>0.05。

2.2 3组病人人工流产过程特征比较

经统计学检验, 3组病人的手术完成时间、术中出血量、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3组病人的手术过程具有可比性, 见表2。

2.3 3组病人疼痛评分、心率、血压变化的比较

经统计学检验, 听觉组与对照组、视听组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幅度、收缩压变化幅度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听觉组与视听组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幅度、收缩压变化幅度比较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表4。

Q0.05 (50, 2) =2.77, Q0.05 (50, 3) =3.3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虽然各组之间其它治疗护理措施相同, 但听觉组和视听组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幅度、收缩压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听觉分散和视听联合分散对缓解人工流产时病人的疼痛有作用。研究表明, 人们在某一时刻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如果把注意力从疼痛转移到让人承担某种感兴趣的任务, 或从事能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上, 就能阻断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 从而使人感受不到疼痛或减轻疼痛。痛觉的闸门控制学说也认为, 分散注意力可形成闸门关闭效应而抑制或减轻疼痛。本研究中, 听觉组和视听组的病人在柔和的乐曲和清新自然的画面干预下, 精神放松, 注意力转移, 使其对疼痛敏感性降低, 耐受力增高, 疼痛阈值增高, 从而使疼痛有所减轻。本研究提示临床护士可以考虑把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作为一种疼痛控制的手段, 设法为病人提供更加舒适和放松的情景, 以获得较好的疼痛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六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98-400.

[2]徐富星, 季大年.无痛苦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3:221-222.

[3]周会兰.视觉分散和视听联合分散对结肠镜检查病人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1:6-9.

[4]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第3版,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65.

[5]张汉鹏.诊断学基础[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10.

[6]Johnson MH..How does distraction work in themanagement of pain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J].2005, 9 (2) :90-95.

[7]姚泰.生理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6.

分散投资定律 篇5

分散于不同投资市场

切不可将资金全部单一投入房市、股市、外汇市场或期市。每一种投资市场都随时会大起大落,全部资金投入单一市场会产生很大的风险。比如,前期有人认为股市不好,房产在高位不敢买。于是,他们受到某些人的蛊惑,把自己的所有积蓄统统买入所谓的“理财产品”,而一旦这些所谓的“理财产品”成为“庞氏骗局”,那么这些没有将投资分散的投资者就落下了终身遗憾的结局。

另外,分散于不同市场,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投资项目绝对不相关。如果你将资金分成物业或股票两项,地产崩盘,股市必跌,两者关系太过密切,并不是好的分散投资。最好做到投资的这些项目都是独立的,不受其他市场影响和干扰,其中一项出现亏损也不会构成连锁反应,甚至产生互补效应。

平均风险

风险高和风险低的投资亦要比重均匀。风险低的应该占大部分,风险高的投资只可以占小部分。

运用不同投资买卖系统

投资人士应该在不同市场或者相同市场的不同项目里面,运用不同的买卖系统。譬如在股市,可以运用基本分析作为长期投资工具;在期市,则运用趋势法测市,或可以用跨期套利方法;投资地产,可以用相反理论;在债券市场,则用移动平均线、均价买入等不同方法。如采用执着、单一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失灵就会误大事。

若能够遵守上列所说的方法分散投资,那么你可以安枕无忧,不会因为某投资市场出现危机而影响你的全盘资金及生活质量。

分散投资固然可以分散风险,但另一方面却会减低利润。因为不太可能所有投资一起巨幅上升,不似集中在某一市场适逢在牛市,获利可以甚为丰厚。但投资以保本为第一,利润只是其次,起码不会因市场崩溃而使资金一夜之间尽付东流。

分散能力 篇6

梳形结构高分子聚合物因在分散体系中具有较强的空间位阻效应和静电作用而对其研究较多。例如Li Y等[8,9]通过丙烯酸、马来酸酐与APEG自由基共聚合,将共聚物用作高岭土分散剂,并对梳形分散剂的分散机理作了深入探究; Bouhamed H等[10]通过RAFT法引发AMPS与MPEG自由基聚合,研究了聚合物对氧化铝胶体溶液的流变行为等的影响; 柯余良等[11]探究了不同分子质量的MPEG对聚羧酸系梳形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发现适中分子质量的减水剂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但关于两性梳形高分子分散剂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存在梳形分散剂的种类少、适应性差等问题。

本研究首先制备了两性离子单体3-(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氨基)丙磺酸盐(DMAPS),然后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引发单体DMAPS与TPEG共聚合反应,合成了梳形两性离子型共聚物,采用球磨辅助法研究了合成共聚物对纳米氧化锌的分散性能。

1实验

1.1原料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99%,阿拉丁试剂;1,3-丙磺酸内酯:99%,阿拉丁试剂;纳米氧化锌:(50±2)nm,阿拉丁试剂;中科翔CA-300型分散剂,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TPEG(数均分子质量为2400),工业级,茂名华粤云龙石化有限公司;过硫酸铵(APS):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次亚磷酸钠:AR,广州顶鑫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丙酮、乙醚: AR,衡阳市凯信化工试剂有限公司;甲醇:AR,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对苯二酚:AR,阿拉丁试剂。

1.2梳形高分子分散剂(PDMAPS-co-TPEG)的合成

将17.27 g DM、96.45 g丙酮、0.10 g对苯二酚(阻聚剂)加入250 m L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匀,在油浴上加热并回流;向烧瓶内恒压滴加12.20 g 1,3-丙磺酸内酯与12.20 g丙酮的混合液,控制滴加速度,约2 h滴完;回流条件下反应18 h,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抽滤并用丙酮反复清洗滤饼;用甲醇溶解,加入乙醚重结晶3次,抽滤后真空干燥24 h,即得DMAPS[12]。

向连有回流冷凝管、氮气的四口烧瓶中加入5.00 g DMAPS、 2.50 g TPEG、0.30 g次亚磷酸钠和20 g去离子水,加热至80 ℃,以3~5 s/滴,滴加11.25 g质量浓度为1.0%的过硫酸铵溶液,于80 ℃反应4 h,即得PDMAPS-co-TPEG溶液,其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1.3球磨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悬浮液

称取30 g纳米氧化锌、170 g水,加入一定量的分散剂, 在琅菱机械有限公司的NT-V1L纳米砂磨机中球磨30 min, 取出,于室温下密封储存备用。

1.4测试与表征

1.4.1红外光谱(FTIR)分析

采用美国Analect公司RFX-6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试样的结构,KBr压片法,扫描范围:4000~400 cm-1。

1.4.2核磁共振谱(1HNMR)测试

将合成分散剂真空干燥24 h后,溶解于D2O中 ,用Bruker DRX-400核磁共振超导仪表征产物的分子结构。

1.4.3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采用Waters 1515凝胶渗透色谱仪,以0.1 mol/L Na2SO4为流动相,单分散聚乙烯醇作内标,测定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1.4.4黏度测试

室温下取已制备纳米氧化锌悬浮液样品,搅拌2 min。按照GB/T 1723—1993《涂料粘度测定法》,测试纳米氧化锌悬浮液的涂-4黏度。

1.4.5Zeta电位测试

采用英国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试纳米氧化锌悬浮液的Zeta电位。

1.4.6流变性测试

采用英国Malvern公司的Kinexus pro旋转流变仪进行测试,保持温度为25 ℃。其中流变实验条件为:(1)剪切速度从0升高到100 s-1;(2)在最大剪切速度下搅拌5 min,使体系黏度均匀;(3)悬浮液的剪切速度、剪切应力和剪切黏度通过计算机每30 s记录1次。

2结果与讨论

2.1梳形共聚物的波谱分析

图2、图3分别为PDMAPS-co-TPEG的1HNMR和FTIR谱图。

由图2可知,当化学位移 δ 大于5×10-6时,无H质子的核磁信号,说明DMAPS与TPEG聚合完全,δ 在3.60×10-6、3.16× 10-6、3.08×10-6、2.91×10-6处分别为—OCH2CH2O—、—N—CH、 —CH2SO3上H质子的核磁信号;δ 在1.05×10-6、2.20×10-6处为主分子链上—CH2CH—上H质子的核磁峰。

图3中,3465 cm-1处为—OH的伸缩振动吸收、2890 cm-1处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1730 cm-1处为酯羰基伸缩振动吸收、1166 cm-1处宽峰为TPEG支链中C—O伸缩振动吸收。

2.2pH值对纳米氧化锌悬浮液的影响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研究p H值对纳米氧化锌悬浮液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当p H值=10、11时,体系的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体系较稳定。

2.3正交试验设计

为获得较优的合成工艺,在初步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试验中保持合成分散剂的掺量为0.5%不变,正交试验设计及黏度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按正交试验优水平反应条件合成分散剂PDMAPS-coTPEG,当其掺量为0.5%时,氧化锌悬浮液的涂-4黏度为44.12 s,低于相同掺量下其它条件合成时的涂-4黏度,因而确认上述最优试验结果。采用GPC测试最优试验条件下合成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多分散系数PDI,结果如表2所示。

2.4流变性试验

图5为不同分散剂掺量时纳米氧化锌悬浮液的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变化曲线。

由图5可见,剪切应力随分散剂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较高剪切速率下,高分子缠绕的性质被破坏,合成梳形分散剂可以对纳米氧化锌悬浮液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

2.5分散机理分析

梳形阴离子型聚电解质作为高岭土、氢氧化铝、钛酸钡等的分散剂而被广泛研究,其作用机理为表面带正电荷的氧化物吸附阴离子型分散剂,分散剂的梳形支链通过位阻作用与其它离子表面发生排斥而不发生团聚[8],市售CA-300即为此种阴离子型梳形分散剂。图6为不同掺量的CA-300与PDMAPS-co-TPEG对纳米氧化锌的分散效果曲线。

由图6可见:

(1)当分散剂掺量从0.1%增加到0.5%时,因分散剂被氧化锌吸附,不同的氧化锌粒子之间的空间位阻作用与静电斥力逐渐增大,分散体系黏度降低;当分散剂掺量为0.5%时,吸附达到饱和,继续增加分散剂掺量到0.6%,不同纳米氧化锌粒子之间的位阻作用和静电斥力不再增大,氧化锌悬浮液黏度不再继续降低。

(2)与掺CA-300相比,掺入本研究合成的梳形两性离子型聚合物PDMAPS-co-TPEG的纳米氧化锌悬浮液黏度更低。其分散机理(见图7)可能是,在水溶液中纳米氧化锌表面形成水化阳离子层,并对分散剂磺酸根阴离子吸附,季铵盐阳离子和梳形支链亦被吸附在氧化锌表面。季铵盐阳离子的引入增加了不同氧化锌表面的静电排斥作用,梳形支链的引入增加了不同氧化锌表面的位阻作用,使得PDMAPS-co-TPEG的分散效果优于CA-300。

3结语

(1)以DMAPS与TPEG为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两性梳形聚合物PDMAPS-co-TPEG,研究了其对纳米氧化锌的分散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具有最佳分散效果的PDMAPS的合成条件:单体质量比m(DMAPS)∶m(TPEG)=2∶1, 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5%,链转移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0%,反应温度80 ℃,反应时间4 h。

(2)当梳形共聚物的掺量为0.5%时,15%纳米氧化锌悬浮液的涂-4杯黏度为44.12 s,此时分散效果最佳。并对纳米氧化锌表面吸附梳形两性共聚物的机理进行分析。

水射流分散装置的改进 篇7

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的不断进步, 进一步降低地面建设投资与运行成本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聚合物分散装置是聚合物配制过程的主要设备, 作用是使聚合物干粉和水按照一定配比均匀混合, 是保证配制聚合物溶液质量的关键环节, 直接关系到聚合物驱油效果。多年来, 聚合物分散装置一直采用传统的风力分散流程, 结构和控制逻辑复杂, 造价和运行能耗较大。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改善配制质量, 对聚合物水力直接射流分散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 大大简化了聚合物分散工艺。

一、水射流分散装置性能特点

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是注聚装置中的主要设备, 其主要功能是完成聚合物粉剂的上料、储料、计量下料、混合、输出等一系列工艺过程。

水射流聚合物分散溶解系统主要由投料部分、提升部分、储料部分、射流分散部分、下料及计量部分、自控部分等六大部分构成, 其具体结构见图1。

投料部分包括料斗总成和搅拌辅助下料系统。储料部分包括料仓、振动器和上下物位开关。射流分散部分包括喷射器总成和漩流器总成。自控部分包括PLC控制柜和远程监控;并配套提供流程中熟化罐及水罐的进出口电动阀、静压液位计。自控部分完成从分散到熟化整个工艺流程的自动控制。人工将干粉倒入料仓, 经计量下料器精确计量进入水射流器。清水罐中的水由清水离心泵输出, 经电动阀及电磁流量计调节计量, 以一定的压力进入水射流器后高速喷出, 形成局部真空, 产生负压, 携带经精确下料器计量的干粉, 强制混合, 再经提升泵提升, 完成干粉和水的初步混合, 依次流经单向阀、手动蝶阀、电动阀, 再输送到熟化罐中进行熟化, 完成聚合物的溶解输送过程。

水射流分散装置的额定配液浓度为5 000mg/L (最大配液浓度6 000mg/L) , 整机功率18kW, 额定供水量为80m3/h, 每天的额定配置母液量为1 920m3。

二、水射流分散装置工艺原理

1. 工艺流程

根据聚合物分散工艺要求, 必须能够对聚合物干粉和水分别进行计量, 并充分、均匀地混合。因此, 直接射流型分散装置包括供水及计量系统、聚合物干粉下料及计量系统、射流混合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

(1) 供水及计量

为分散装置提供满足压力要求的、流量平稳的水流, 并对水流量进行计量和调节。确保系统检修或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切断系统水源, 该流程设置手动控制功能。

(2) 聚合物干粉下料及计量

可存储聚合物干粉并根据设定的参数控制下料速度, 对下料量进行计量。可根据用户需求, 提供不同的计量模式, 以满足聚合物母液配制精度, 下料最高精度可达1%。

(3) 射流混合

在水力射流的作用下使经过计量的聚合物干粉颗粒之间相互分离, 干粉颗粒与水充分润湿, 最终使聚合物干粉与水进行充分、均匀的混合。同时在下料前及下料过程中施加旋转水流对过流部件进行冲刷, 防止干粉聚结堵塞。

2. 配置原理

聚合物水射流分散工艺通过独特的射流混合装置、相关的聚合物干粉下料及计量系统、供水及计量系统和配套的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工作时水由射流混合装置的喷嘴高速喷出, 在喷嘴出口处形成负压, 将聚合物干粉吸入装置。在扩散段, 高速水流在管内形成强烈的涡流, 具有剧烈的切割搅拌作用, 保证了聚合物干粉的充分润湿, 可有效防止干粉聚结使配制的聚合物溶液形成“鱼眼”和粘团。

聚合物水射流分散工艺较传统的风力分散工艺减少了溶解罐、搅拌器、超声波液位计、螺杆泵、鼓风机、水粉混合器、液位开关等部件和流程, 大大简化了聚合物分散工艺, 降低了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

(1) 工艺简化及降低投资

聚合物水力直接射流分散工艺较传统风力分散工艺减少了搅拌溶解和螺杆泵输送流程, 大大简化了干粉分散润湿工艺;较老式的水幔式分散工艺流程更简单、占地空间更小、操作更简单, 每套装置最高可节约投资80万元。

(2) 节能降耗

由于减少了很多动力设备, 比如鼓风机、溶解罐搅拌机、混出泵等, 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整机装机功率由原来的35kW减少到18kW, 起到了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3) 降低维修成本

因工艺流程相对比较简单, 减少了很多的大型设备, 所以使用过程中, 设备的维修费用会有很大的节省, 维修的工作量减少, 人工成本降低。

三、水射流分散装置运行中的不足及改进

1. 分散装置接料斗处经常返水

母液配置的过程中, 先打开供水阀, 后打开母液阀, 然后启动提升泵, 最后启动清水泵, 但是一整套程序设定好后, 往往在执行的时候总有几秒钟的偏差, 如阀门未及时全开、流程提前送水, 使清水从接料斗中返出, 造成分散装置返水的现象。分散装置返水就会带着下料器中的干粉一起流到分散装置溢流口处, 返出的水粉混合物由于混合不均匀极易结块堵塞溢流口。而且溢出的水粉混合物流到操作间地面上, 容易污染环境。

2. 母液配置质量较差

与水幔式分散装置相比, 水射流分散装置减少了一个让配置母液初步熟化的一个溶解罐。水幔式分散装置清水与干粉的混合是在一个较小的溶解罐中进行, 并且配置了一个小型的搅拌机, 母液在溶解罐初步混合后经过混出泵排出。水射流分散装置减少了清水与干粉初步混合的环节, 直接用喷射器喷射出来的清水在接料漏斗中形成漩涡, 把下料器下来的干粉以冲刷的形式瞬间带走, 最终到母液熟化罐中经搅拌机搅拌熟化。一旦熟化罐的搅拌机出现问题, 配置母液的熟化程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 下粉器处干粉易结块

母液配置的过程中, 由于射流出来的清水易产生水汽, 使空气潮湿, 而下粉器内的干粉遇到水汽极易结块, 并粘附到下粉器四壁, 长时间运行, 干粉结块越来越多, 就会造成下粉器堵塞, 下粉困难, 影响母液配置。所以必须定期对下粉器四壁粘附的干粉进行清理, 严重的时候需要3天清理一次, 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

4. 水射流分散装置措施改进

孤东三采中心注聚站在用的6套水射流分散装置中, 选取7#站进行改造, 改造方法如图2所示。

将分散溶解装置的料仓抬高0.4m, 让出一定的安装空间, 在射流器的下粉料斗处增加一台DN50的电动开关球阀, 在冲刷管处增加一个DN15的电动开关球阀, 配合采用程序自动控制, 可以彻底解决分散溶解装置的返水问题。

抬高分散装置意味着增加了下粉器与接料斗中清水的距离, 射流清水产生的水汽不会影响下粉器处下来的干粉, 可解决下粉器结块的问题, 提高聚合物配置质量。

改造的过程中, 去除了原分散装置多余的提升泵。经过试验证明, 为分散装置供压的清水泵所提供的0.8MPa压力, 经分散装置混配, 整个流程损失压力约0.2MPa, 剩余的0.6MPa压力足够把混合液传输到熟化罐中, 所以改造过程中去除提升泵, 减少了1台15kW的动力, 大大减少了分散装置的耗电量, 比改造前日节电260kW·h。

现场改造于2012年7月完成, 同时对分散装置的运行操作程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分散溶解装置启动后, 首先关闭下粉阀门和冲刷水阀门;阀门关到位后, 启动射流泵进入射流状态;当射流正常后, 再打开下粉阀门和冲刷水阀门;阀门开启到位后, 正常下粉进入工作状态。停止分散溶解装置时, 先停止下粉, 通过振动去除下料口的浮粉, 再关闭两个电动阀门, 隔绝水路, 设备停止运行, 杜绝返水问题的发生。

四、结论与认识

水射流分散装置与水幔式分散装置相比工艺流程较简单、占地面积较小、节省资源, 具良好的推广潜力。

水射流分散装置经改造后, 基本上解决了返水问题, 并去除了多余的动力提升泵, 比改造前更节能, 使用更方便, 提高了聚合物母液的配置质量, 减少了母液结块现象。

水射流分散装置配置的聚合物母液的混合均匀度低于水幔式分散装置, 其配置母液主要依靠熟化罐进行熟化才能达到注入标准, 所以必须提高熟化罐对母液的熟化能力。

摘要:介绍了水射流分散装置的性能特点、工艺原理以及使用中的缺点, 并对水射流分散装置的缺点加以改进。

关键词:聚合物,水射流,分散溶解装置,改进

参考文献

[1]于新哉.聚合物分散溶解装置的特点及应用[M].石油机械, 2003, 31.

上一篇:竞争性谈判采购下一篇:疝气手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