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开发模式

2024-10-07

综合开发模式(精选10篇)

综合开发模式 篇1

伴随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 一种新型房地产开发模式——城市综合体开发悄然兴起。虽然城市综合体开发是以“造城”的方式进行房地产综合开发, 改变了传统或住宅或商业的单一开发形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但从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等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的成功案例中, 不难预见, 城市综合体开发将会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综合体的来源

城市综合体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而逐步产生的, 一般认为, 城市综合体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所谓“城市综合体”简单讲就是“城中之城”, 它是指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城市生活的三项以上功能在空间上进行组合, 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补益的能动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工业革命前, 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各生产者之间为了互通有无渐渐形成了“集市”;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化大生产,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资本和劳动力源源不断涌进城市, 城市的政治优势也逐渐被商业、交通、信息优势所取代, 一个商业中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于是大城市的商业区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逐渐向四周扩散, 这样在非城市中心区就形成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商业、生产及生活中心, 有的甚至发展为相当规模的卫星城, 于是作为“城中之城”的城市综合体概念也就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慢慢形成了。

城市综合体开发作为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简言之, 就是开发企业不再满足于住宅或者商业的单一功能的开发建设, 而是通过整体规划、综合设计建造一座集购物、居住、工作以及休闲等于一体的“新城市”。笔者认为, 城市综合体开发除具备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就业、拉动投资等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的优势以外, 至少还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一是, 城市综合体开发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加合理, 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 增加城市竞争力。传统的开发模式由于每个项目的功能都相对单一, 需要若干个项目相互配合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然而若干个项目又不可能同时规划设计、同时开发建设, 因此在传统开发模式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规划、设计方面的混乱, 而城市综合体开发中, 在通盘考虑了开发项目的各种配套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对周边的辐射能力后, 才做出整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故恰好能弥补传统开发模式的不足。

二是, 城市综合体开发有利于迅速打造城市商业中心, 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新地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城市综合体开发一般采取商业房产为基础, 带动住宅、公寓、商务办公, 辐射交通、通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模式, 往往在规划之始就确定了综合体项目的商业特色, 细分了市场客户群体。因此, 城市综合体开发完成之后很容易就迅速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例如, 广州的万达广场、深圳的华润万象城等, 一投入使用就迅速成为了该城市的新地标。

三是, 城市综合体开发还有利于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众所周知, 很多大城市几乎每天上下班高峰主要交通干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 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城市居民区和工作区相距较远造成的。由于城市综合体在开发商业、商务办公的同时也开发相应的公寓、住宅和酒店作为配套, 这样就为在综合体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就近居住的可能性。

二、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模式

总体来说, 我国现阶段城市综合体开发的基本模式为, 商业先行配套 (包括但不限于住宅、酒店、商务办公等产业) 跟进, 辐射相关产业的发展模式。城市综合体开发的具体开发模式如下。

首先, 科学选址是城市综合体项目成功的关键。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不同的是城市综合体项目对选址的要求特别严格, 因为城市综合体开发是以商业地产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建设的, 而交通、人口密度、客户群体等方面的条件又直接决定了商业项目的市场定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选址是日后城市综合体项目成功运营的前提。一般来说, 城市综合体项目会优先选址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核心区和商业相对集中的次中心区。以广州万达广场的选址为例, 它位于广州旧白云机场的南端, 周边有三元里、广园新村、柯子岭和机场生活区等几个大型的生活社区, 人口相对集中;同时, 它西邻机场路、解放路, 东接广园路, 南依白云大道, 更有地铁二号线从其项目经过, 可以说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另外, 附近还有中国音像城、化妆品批发城、三元里五福针织城、挂花岗皮具城等数家大型的商业中心, 商业氛围浓厚, 配套成熟。

其次, 分期开发、商业先行是城市综合体开发的基本途径。综合目前我国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可以看出, 综合体的建筑面积一般都在30万平方米以上, 很显然, 如此庞大的投资工程一次性完成是不现实的, 因此, 城市综合体项目基本上都是走分期开发的道路。此外, 分期开发中为何又要商业先行呢?笔者认为, 优先开发商业地产有以下优点:一是, 通过商业部分的开发能迅速提升周边房地产的价格, 为后期配套住宅开发做好铺垫。成熟的商业配套是提高住宅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 因此, 优先开发商业部分是确保后期开发利润提高的重要方式。广州万达广场开发后, 旧白云机场地价高企、地王频出就是很好的例证。二是, 商业项目的成功运作有利于后期楼盘的销售推广。通过商业项目的运作可以增加项目本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同时, 也有利于吸引来此购物的客户关注本项目的后期产品开发。

最后, 迅速成功运营商业地产是城市综合体开发的核心。成功运营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部分, 不仅有利于迅速收回前期商业地产投资成本, 而且为提高后期房地产开发利润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 城市综合体项目商业部分的运作模式主要为万达广场创立的“订单式开发模式”, 即房地产开发企业先与有影响力的知名商业单位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联盟, 商业部分建成后将50%左右的商铺以相对优惠的价格优先出租给战略联盟商, 剩余商铺再出租给其他非战略联盟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战略联盟商以较低的租金优先入驻, 能迅速提升本项目的商业影响力, 以吸引广大消费者前来消费, 进而可以顺理成章地抬高其他商铺租金。万达广场与商业巨头沃尔玛、新加坡大食代餐饮集团、肯德基等结成商业联盟, 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的不足

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除了上述优势外, 还存在不足, 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改进。

第一, 投资巨大、技术含量较高, 对开发商的实力要求比较严格。城市综合体开发建筑面积动辄几十万平方米, 甚至上百万平方米, 并且前期商业运作具有资金需求大、回笼慢的特点。此外, 由于城市综合体开发不同于单纯的传统房地产开发, 它往往涉及到规划设计、交通、信息通讯和综合性物管服务等多个新领域, 对开发企业的技术及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若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为后盾根本无法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建设, 这也是目前仅有万达、华润置地、凯德置地等少数房地产大鳄才进行城市综合体开发的主要原因。无形之中就为大多数中、小开发企业进行城市综合体开发设置了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 不利于市场竞争, 容易导致垄断。

第二, 订单式开发的商业模式不利于各商家的公平竞争。在订单式开发模式中城市综合体开发企业一般采取“只租不售”的方式经营商业地产, 为了引进战略联盟商 (通常为大型知名企业) 入驻城市综合体, 往往将位置较好的商铺以微利甚至亏本的价格租给其战略联盟商, 商业部分的利润是靠后来进驻的非战略联盟商 (通常为中、小商户) 的租金支撑。这样势必导致实力雄厚的战略联盟商经营成本显著低于后来进驻的非战略联盟商, 对于本来就实力相对较小的非战略联盟商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若长此以往, 并且管理不善, 最终势必影响开发企业的经营利润及资金回笼。

第三, 城市综合体开发容易受到苛刻的选址条件的制约。如本文前面所述, 正确的选址是城市综合体开发成功运作的第一步, 因此, 选址是否科学直接决定了城市综合体开发的成功与否。城市综合体开发不仅受到人口数量、交通条件、周边商业氛围的影响, 还要受到诸如人们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文化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区域的文化、消费习惯差别较大, 因此城市综合体开发未必适合于每个城市。例如, 因为所在城市不同, 重庆万达广场的影响力就不如广州万达广场。

综上所述, 就目前来说, 城市综合体开发属于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它颠覆了传统商业地产的运作方式,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必将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它尚不成熟, 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需要理论和实务界进一步探索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探讨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

1 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1.1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一般要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稳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竟争力。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使项目区的农民和干部开拓了思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1.2 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统筹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1.3 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近些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对能源生态项目的投资,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丰富的内涵,建设目标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随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和形势需要而有所调整。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论述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已经进入到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的阶段。在新的农业发展阶段,我们应该适时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尤其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2.1 进一步拓展开发领域,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入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后,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注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要把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土地治理项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文化、技术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

2.2 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对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中央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较大。面对巨大的农业开发任务和新农村发展要求,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BOT等不同投融资方式,以更好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3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人翁作用

综合开发模式 篇3

青铜峡灌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 黄河上游下段, 地处干旱地带, 年均降水量180~220毫米, 年均蒸发量1000~1550毫米, 是一个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现状灌区总土地面积6239平方千米, 灌溉面积33.75×104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54%, 灌区排水主要以明渠沟道排水为主, 干沟、支沟、斗沟、农沟组成排水系统。灌区骨干排水沟道共有20余条, 长660千米, 排水能力600立方米/秒, 控制排水面积47.0×104公顷。青铜峡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引排条件, 多年来灌区排引比 (排水量占引水量的比例) 高达0.50以上, 年均30余亿立方米农田排水携带氮、磷等多种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排入黄河, 对黄河干流水质影响较大[1,2,3,4,5]。

二、典型区选择

根据青铜峡灌区田间节水工程技术方案和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 全灌区中低产田改造的灌排方式主要有三种[2,3,4,5]:渠道衬砌明沟排水、渠道衬砌暗管排水和灌区管灌。根据以上三种灌排方式分类情况, 青铜峡灌区在农业开发项目中选为三类典型区, 分别根据典型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三、典型区改造技术方案

㈠渠道衬砌明沟排水典型区技术方案[8]

该典型区改造包括田间工程总体布置、田间渠道衬砌、渠道建筑物改造以及排水沟道整治。田间工程总体布置遵循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 沟、渠、田、林、路综合规划, 协调发展。

1. 田间灌水渠系布置。

青铜峡灌区渠系一般分为干、支、斗、农四级, 基本上没有毛渠, 农渠作为最末一级固定渠道直接灌水入田[6,7]。青铜峡灌区各大干渠并驾齐驱、渠沟纵横交错的特点, 直接从干渠开口一灌到底的现象比较普遍。斗渠采用单向灌和双向灌两种方式。单向灌时斗渠间距400~800米, 宽则可达1000米;双向灌时间距一般为800~1600米。斗渠长度受地形、渠道、沟道以及村庄等影响变化较大, 短者只有800米, 长则达4000米, 一般为2000~3000米, 斗渠控制面积1500~5000亩。斗渠采用轮灌方式。农渠垂直斗渠布置, 一般采用双向灌布置形式, 间距一般为90~100米左右, 长度400~800米, 控制面积50~100亩。农渠用轮灌方式, 农渠一般不设建筑物。

2. 田间排水沟道布置

田间排水沟道为斗沟和农沟两级。农沟和农渠相间布置, 即农渠—农沟—农渠的两渠夹一沟布置形式, 其间距、长度和控制面积同农渠一致。斗渠与斗沟相对应。

3. 田间道路布置

田间道路为两级, 一级是沿条田方向的机耕路, 一般平行于农沟布置, 路宽2.5米;另一级是沿斗渠方向的生产路, 一般布置在斗渠和斗沟之间, 形成斗渠—路—斗沟的布置形式, 路宽3~4米。

4. 林带布置

田间农田防护林网主要依斗、农渠 (沟) 并结合田间道路布置。农渠、农渠和斗渠、斗沟两侧各植树一行, 其中每四档条田布—农护林。

灌区中田间农渠直接配水入田, 虽然规模小, 但数量多, 防渗砌护虽然可以提高其渠道水利用系数, 但砌护率低, 提高砌护率则投资太大, 而且限于管理、养护水平, 工程的耐久性差等, 在规划中维持现状不考虑砌护。对于斗渠, 为了保证灌区节水总目标的实现, 根据区内多年的科研、试验分析, 取其砌护率为80%比较经济。因此, 典型区设计中, 农渠不砌护, 斗渠砌护率采用80%。斗渠采用砼“U”型衬砌型式, 衬砌厚度6厘米。

田间排水沟在现状布局的条件下, 重点是保证排水沟的深度能够满足灌区排水和调控地下水位的要求。末级农沟的深度按1.5米控制。

㈡渠道衬砌暗管排水典型区技术方案[9]

根据灌区实际情况, 在灌区暗管排水条件好的地区布置暗管排水。根据近几年青铜峡灌区暗管排水试验示范的实际应用情况, 工程中采用两级管道布置方案, 即沿农沟方向布置一级管即吸水管, 排水以检查井汇入沿斗沟方向布置的二级集水管排入集水井, 然后再排出。

暗管采用深埋式, 一级管即支管埋深1.5~1.8米, 间距80~100米, 长度400~550米, 比降1/500~1/1000;二级管即主管埋深1.8米, 间距与斗渠一致, 比降1/1000~1/2000。

支管采用直径φ70毫米的PVC波纹管, 外包无纺布;主管采用直径φ90~φ200毫米的PVC管。以排水面积2400亩为例, 暗管排水典型田间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㈢灌区管灌典型区技术方案

灌区管灌以机井开采地下水为水源, 采用固定式, 其灌溉系统主要由机井、地下水管网和地上给水部分组成。井渠结合区含水层岩性经细砂为主, 厚度一般20~40米, 单井出水量30~60立方米/小时。典型布置时井深按30米计算, 单井出水量取50立方米/小时, 采用直径400毫米的无砂砼管, 配套潜水电泵功率4.5千瓦。

在管网布置中, 根据畦田规格, 支管间距为90米, 每个井灌区配置一条主管, 主管尽可能沿支 (斗) 渠侧布置, 干管与支管垂直布置, 干、支管方向由各井渠区的形状及地形决定。出水口由支管引出地面, 间距60米, 均匀分布在地面, 每个出水口控制8.1亩。输水管材采用UPVC塑料管, 支管管径为φ110~φ120毫米, 干管管径为φ160~200毫米, 移动软管采用涂塑软管, 管径为φ75毫米, 给水栓采用铝合金放水阀, 直径φ75毫米, 采用活动接头与软管连接。畦田规划为43.2米×8米。主管选用直径125毫米的PVC管。管灌典型布置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

四、结论

在宁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 青铜峡灌区根据自身安全运行、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黄河中下游水资源供需失衡矛盾的需要, 分类选取渠道衬砌明沟排水典型区、渠道衬砌暗管排水典型区、管灌典型区, 明确改造目标, 细化改造技术细节, 为灌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青铜峡灌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 根据灌区灌排方式的不同, 相应确定不同的典型区,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确定不同典型区的技术改造方案, 旨在为其他灌区的技术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灌排方式,典型区,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强坤, 胡亚伟, 罗良国.青铜峡灌区典型排水沟水污特征解析[J].环境科学, 2012, (5) .

[2]宁夏遥感测绘院.宁夏引 (扬) 黄灌区中低产田遥感调查成果[R].2011.

[3]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夏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R].2012.

[4]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夏水中长期供求计划[R].2012.

[5]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夏引黄灌区改造扩建规划[R].2012.

[6]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1999.

[7]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1998.

[8]于淑会, 刘金铜等.暗管排水排盐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12) .

完善学科体系 开发综合课程 篇4

一、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置

1.社团普及型课程。

所谓社团普及型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天文与地理学爱好者组织的活动,包括每周2次的社团课,以及不定期开展的科普活动——如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野外观星“天一观星营”项目,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的“宇宙意识”少儿天文科普项目,获评全国优秀星空分享者的“给城市一个仰望的理由”国际路边天文夜活动等。

在参考国内大学的天文教材、英美等国的中学天文、地理学科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地理(天文)学习的需要,编写了校本教材《斗转星移》,获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为配合普及型课程教学,我们指导学生自编社刊与社报,如天文与地理学科普杂志《坐井记》(每年2期)、简报《锡城天文快讯》(每年10期)、英文简报《International View》(每年10期)。

2.社团研究型课程。

所谓社团研究型课程,是指面向对某一方向研究有浓厚兴趣的社员而组织的项目研究活动,包括每周一次的观测夜,以及各项目研究活动。此类课程的难度较大,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项目研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此类课程按选题背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于他方的邀请,如中英天文合作“月球陨石坑研究”项目、“陨石坑模拟实验与形制研究”项目、多国天文合作“月地测距”项目等;第二类借鉴于他方并自我创新,如“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研究”项目、“苏南地区野外观测点选址研究”项目等;第三类为社团原创,如“城市夜空光度测量”项目、“太湖蓝藻暴发机制研究”项目等。

按研究方向可分为四类:天文科学类,如太阳活动与空间灾害、恒星光谱分析等;地理科学类,如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等;环保类,如城市光污染、水环境等;科技类,如科普实验、科技制作等。

3.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保障。

学校为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主要包括设备购置、校际交流、名人课堂等方面。学校每年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学校还多次邀请国外联谊校天文兴趣小组来校访问,并两次将社团成员送出国门,开展项目研究和交流活动。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经采购了冷却CCD、便携式望远镜、测光仪、野营帐篷、矿石等多种教学用具,并成立了一个天文与地理创新实验室。

二、学科类课程的完善

学校一方面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学科类课程的建设。

从教学目标来看,我们变传统的“学科知识传递”为重视“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的养成”。如在课堂中大量运用图表、数据和案例等来组织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技能,又养成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如在地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我们选取了无锡市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鞍山钢铁工业区两个案例来组织教学,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和工业城市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生活”。通过大量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从而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养成正确的“地理道德观”。如在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中,我们以“天一观星营”组织外出观星活动为例,将学生带入甚为熟悉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一同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因素和意义等知识点。

从教学方法来看,我们变传统的“讲授”为“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进行生生交流,从多角度探讨问题的可能答案。如在地理必修三《河流的综合开发》一节中,我们提供了长江、黄河、塔里木河三条河流流域的背景资料,由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并撰写河流开发与保护方案,再由不同组别的学生互相学习、修订。

综合开发模式 篇5

山区农业的经济增长靠什么, 这是多年来各地重点研究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值翻番, 难点在山区。审视欧李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就显得非常重要, 提高到国家长远战略高度来认识, 意义更深远。欧李具有“四耐”的特性, 即耐干旱、耐瘠薄、耐低温、耐盐碱, 非常适宜不良环境山区开发利用。欧李的特性和潜在的高效益, 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不长植物的秃山被上绿装, 即结合果实加工、种仁利用、医药保健形成生态环保产业链。

2 欧李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2.1 用于解决地区不良环境治理的世界性难题

非生物逆境干旱、盐碱与低温是限制植物产量的重要因子。欧李作为一种适合种植在山区和干旱地区的树木, 对阳坡、沟壑、岭地和较为贫瘠的红壤土区域等逆境抗性较强, 因此常被用作最佳先锋树种, 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生态林优良树种, 2008年中国林业局在宁夏首次召开了《沙漠治理暨林业新成果应用推广会》, 明确欧李在治理荒山、沙漠中的特殊作用。

2.2 在园林绿化、环保与盆景装饰等方面的特色应用

欧李有4种树形, 即匍匐、开张、直立与半乔化, 形态多变,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在环境美化中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对欧李树形不同的利用, 制作出具有观赏价值的盆景, 或者构建出具有休闲观光效果的采摘园, 可形成独特的景观用于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2.3 欧李的多产业链开发循环利用

欧李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经济植物, 应用价值较高, 具备产业化开发的前景;欧李多营养成分和适宜加工的特性, 决定了它的多项用途开发。可加工普通果汁、果酒, 亦能加工高档冰酒、干红饮品。

2.4 欧李的特殊医药成分, 深加工是今后开发的主渠道

欧李的种仁和根皮是传统中药, 郁李仁是一种常用中药, 在《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中都有明确记载。其果壳内的矿物质含量要高于果肉, 矿物质吸收率高达60%, 其中人体对于其果肉钙质的吸收率可达80%。所以, 可以利用欧李开发保健品, 也可用于医药化工上的开发。

2.5 欧李的茎叶用作饲料或钙茶

欧李的茎叶部位生物质高, 不但营养价值很高, 而且枝条细软适口, 可作为优良的牛羊饲料。根据实验测定, 每百克欧李叶片中含有465mg钙, 其粗蛋白含量能达到7%左右, 利用欧李建立饲料产业可带动畜牧业的发展。在嫩茎叶制作钙茶方面, 有良好保健功效。

2.6 第3代鲜食水果、反季节栽培与设施栽培的周年上市

欧李果肉肥厚多汁, 因酸甜适中和独特的风味而备受消费者欢迎。而且其营养丰富, 钙、铁含量达60~90mg和1.5~2.5mg。其营养物质种类较多且含量较高, 营养价值优于桃、李、杏和樱桃等核果类。不但如此, 其非常适合使用设施进行栽培, 并可实现周年上市。作为一种纯天然无公害保健果品, 老少皆宜, 被国内外客商视为具有较高价值的第3代时尚有机果品。

2.7 用于生产香精、色素等化工原料

欧李红色素对于光热、食品添加剂和金属离子等相对稳定, 而且抗氧化性能卓越。欧李汁液中具有77种风味物质, 占到色谱流出总量的96%以上;制作的欧李酒中, 其含有多达57种的风味物质, 约为色谱流出总量的97.47%, 所以为一种很大开发潜力的天然果品资源。还可以用于提取化妆品原料, 如欧李芳香油等黄酮类物质和欧李红色素等花色苷化合物色素等, 其应用新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2.8 欧李油在柴油和食用油等领域的综合利用

欧李仁中的油脂含量高达46%~65%, 高于大豆的17%, 其主要成分分别为油酸69%~91%, 亚油酸23%~25%, 棕榈酸4.3%。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欧李油脱除苦杏仁甙后可作食用油。

3 欧李开发的新思路

3.1 建立生态环保基地, 促进综合开发利用

可以在沙漠及其边缘地带进行野生欧李或者加工品种欧李的栽种, 形成“乔木-灌木-草类”的结合防护林。这种防护林不但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 还可以通过牧草和种仁加工利用带来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的全面增长。

3.2 选择鲜食品种, 通过反季节栽培构建内销型基地

选择城市郊区或者交通便利的农地, 选择相应口味、色泽和成熟期的鲜食欧李品种, 以鲜食栽培和反季节栽培为模式, 建立起内销型基地, 开展综合开发。将不同品种的欧李进行组合, 形成早、中、晚不同成熟期品种的搭配, 通过不同的色泽与口感吸引游客, 构建出具有特色的欧李观光采摘园。而且, 通过设施栽培, 还能够实现周年上的供应, 从而实现以鲜果上市销售为主的鲜食内销基地。

3.3 在偏远地区发展加工型欧李产业, 形成外销型基地

对于那些交通不便和山地开发较少的地区, 应大力发展加工品种的欧李。在绿化荒山的同时, 利用欧李创造经济效益, 通过产出加工型欧李, 建立起外销型基地, 发展当地经济。

4 总结

我国拥有广阔的林业用地, 其面积高达2.87亿hm2。尚且具有可治理沙地0.53亿hm2和湿地约0.4亿hm2。3者总面积为耕地面积的3倍以上, 产能潜力巨大。不过, 我国的林地单位面积产出较低, 其只有耕地的3.3%左右。若能将林地的增值潜能释放出来, 将会极大的促进农牧民收入, 对于拉动内需,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论述了开发欧李的价值, 叙述了其利用前景, 并提出了欧李利用的新思路。

关键词:欧李,开发利用,价值,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有信, 王迷珍.欧李潜在价值及其产业化开发条件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7) :8-9.

综合开发模式 篇6

一、山地立体式综合开发的意义

河北省山体大多为石山, 植被较少, 南方单纯的农业思路方向并不适合北方。在国家推行清洁能源政策的引导下, 我们发现北方的山地开发更适宜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方向。两种发电方式各有其优点, 基于我省季风气候地区一般冬季风大, 太阳辐射强度小, 夏季风小, 太阳辐射强度大的特点, 适宜开发新能源, 且两种发电方式相互补充, 能够提高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善山地资源的“单一”开发利用现状, 从农、畜、旅游和新能源多方面结合对山地进行立体综合开发, 是我省解决利用与护理、当前与长远的矛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二、山地新能源利用发展现状及问题

1.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 河北省具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MJ/m2, 开发潜力很大[1]。2013年河北省最大的山地太阳能光伏电站在邢台皇寺镇建成, 总容量为50兆瓦, 每年为国家电网输送约6200万KW清洁能源, 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与粉尘的产生;

(2) 河北省的风能资源储量陆上达1700万KW, 风能资源丰富。例如我省的太行山区, 除风能储量最小区东部山麓区域外, 其他大部分中山、低山以及丘陵地区的风能密度在50~150W/m2, 有效风速累计时数可达2000~4000h[2], 可利用风力数量巨大, 多用风能发电。蔚县南部山区山体中上部开发建设多家风电场, 风电装机总量约40万KW[3]。除此还有风能提水等。

2. 山地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实际项目及其后期维护情况进行调研后我们发现, 由于区域的地貌、气候差异、太阳辐射以及风强度的不同, 再加上季节时间变化, 在实际项目中, 多方面存在缺陷与问题:

(1) 山地架电难、水资源贫乏而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建设条件优秀但实际项目操作中成本过高, 与实际的经济效益不成比例;

(2) 技术水平不先进, 创新能力弱, 专精型技术人才缺乏;

(3) 结构不合理, 缺乏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此外, 这类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所占面积通常较大, 会对山体原有景观整体造成一定的破坏, 如何保证景观的完整性与协调统一也是利用新能源产业设计难点之一。

三、山地立体式综合开发

河北省山体植被较少, 多集中于中上部区域, 纵向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对河北省大面积的山地应分层开发利用, 充分考虑植被与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区块差异, 形成差别化的山地立体开发模式。大体上分为:中高山地开发——太阳能和风能互补发电;低山丘陵地开发——有机农畜产品的输出以及“农家乐”旅游模式的开发。

在中高山地区域, 通过对风电功率的预测, 选择尽可能有效作用的点进行建设活动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尽少量对环境、植被造成破坏。推荐采用混合风力-太阳能发电系统。先对单个组件建立性能模拟模型, 然后才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太阳能发电阵列输出功率在太阳辐射不同强度下的变化和不同风条件情况下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影响, 研究太阳能和风能互补以及在启动、退出和扰动情况下, 太阳能和风能互补配电的暂态稳定。

对于低山丘陵地, 主要以发展有机农畜产品与“农家乐”为主。需要注意即便属于同一海拔高度层次同基面立体结构也需要安排合理, 形成类似于“桑基鱼塘”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山地的自来水的输送有一定难度, 部分是水泵抽水, 可改进为风能提水。对于水资源贫乏而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仅依靠蓄水池和风能提水设备, 就可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 节约了电能, 减少了能源转化传递中的进一步消耗, 确实是解决山区饮水、灌溉的有效途径。

此外开发规划前期要注意山地的产权地类上是否统一。山地有些区域在林地和园地的划分上存在争议, 而不同标准划分补偿实行存在差异, 这导致重复上报审批的现象, 影响山地开发成本。

四、建议

太阳能、风能是存在范围广、易获取、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对于河北省来说开发大面积的山地区域, 对其风、电、农畜结合, 立体式开发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环保的措施手段。我国新能源利用中存在高新技术产业追求科技含量, 不注重造价等误区, 山地开发利用风能这种节能惠民的产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发成本与收益 (包括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 , 达到自然环境与山地开发、城市发展三者协调发展。

摘要:现今推行开发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政策对于促进河北省减轻环境污染、解决能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北省面积广大的山地为例, 对其立体综合开发适宜的模式、方法进行探讨与实践, 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省,山地区域,新能源,立体式开发

参考文献

[1]李丹.河北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金融支持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2) .

[2]潘英书, 王秀英, 阎庚波, 宋永昌, 孙振清, 武仲.河北省太行山区风能资源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4) .

综合开发模式 篇7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都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为了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 其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不单单局限在交通运输层面, 其对周边土地以及沿线区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增值效应, 也促进了沿线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推动了城市的区域扩展。所以要建立起TOD模式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评价体系, 对现代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指导, 促进城市的发展。

1 TOD模式简介

所谓的TOD模式就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其中公共交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轨道交通、公共巴士等等。将公交站点作为中心枢纽, 以400~800m作为半径形成综合性的城区, 在此区域内可以进行居住、工作、娱乐、文化教育等等, 从而在城市内形成区域组团型的开发模式。TOD开发模式属于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城市开发模式, 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发模式, 在现阶段的城市开发中被广泛采用。在某些没有被深度开发的城市区域, 可以先期通过比较低的土地价格进行规划发展, 之后引入公共交通, 对土地进一步开发, 增加其附加值, 之后将相对完善的土地通过增值后的价格出售来回收前期的投入。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TOD模式可以用图1来表示。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沿线的土地利用情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使土地资源更加的倾向于和轨道交通发展相匹配, 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廊道效应, 实质上就是以轨道交通线路作为中心线, 逐渐的向周边进行梯度递减, 形成一定范围的梯度场, 直到衰减到零为止。

2 TOD模式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

从理论层面分析, 因为不能采用标准定量的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事物进行判断, 所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进行评价不能采用标准的评价模式。TOD模式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就属于此种问题, 所以要求评价体系要在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 能够反映出评价指标间的联系和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本文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 (AHP) 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2.1 建立递阶层次

采用AHP进行分析时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起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层次可以分成三类:

(1) 最高层:主要元素, 主要指问题的预设目标;

(2) 中间层:实现目标的全部环节;

(3) 最底层: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方案。

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 其层次如表1所示。

2.2 建立判断矩阵并确定指标权重

建立起递阶层次之后就明确了上下层元素之间的关系, 之后就是怎样明确各层次元素的权重系数。AHP主要是通过决策人员给出判断矩阵的方式导出权重。主要的方法为:中间层的元素记为C, 所属下层元素记为U1, U2, …, Un。对于中间层来说, 决策人员要对Ui和Uj两个元素进行对比来判断元素的重要性, 从而形成判断矩阵, 其中的a表示的就是元素U相对于C来说的重要性比例标度。

设定w= (w1, w2, ......wn) 为n阶判断矩阵A的排序权重向量, 若A表示的是一致性判断矩阵, 那么:

式中:w为A的特征向量, 如果A是一致的互反矩阵, 那么就有:ajajk=aik

从表1可知,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属于一级指标, 对其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判断矩阵为:

对一级指标的各个子项的二级指标建立判断矩阵得:

2.3 一致性的判断

AHP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如果判断矩阵没有一致性, 就无法保证判断矩阵导出权重作为决策依据的可靠性。从现阶段来看, 采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通过一致性比例CR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其中:

那么, 这里可以求得矩阵A、A1、A2、A3所对应的CR值分别为:CR=0.008、CR1=0.0079、CR2=0、CR3=0.一般而言, 如果CR≤0.1, 那么判断矩阵就具有比较好的一致性, 否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差。这里求得的CR、CR1、CR2、CR3都小于0.1, 所以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2.4 明确评定指标的最终优先级和评价指标的分值

就是指层次的总排序, 主要表示的是同一层次的全部因素相对于最高层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此过程是通过高层次到低层次来逐渐进行的。设定上层次A含有m个元素, 其层次总排序权值为a1, a2, ...am, 下层次B含有n个元素, 其相对A的单排序权值为b1j, b2j, ...bnj。若B层元素对于A的一致性指标为CIj, 对应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 那么B层主排序一致性比例为:

在指标的最终优先级排序完成之后, 就代表着完成了评价模型的建立。若想将模型应用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中, 就需要计算全部二级评价指标的最终分值, 其按照如下形式来计算:

指标最终分值=指标的最终优先级×该指标的得分依照此种方法, 最后综合权重得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排序如表2所示。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应用

在建立起TOD模式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之后, 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社会效益属于最为重要的效益指标。在一级指标中, 从社会效益的权重 (0.5396) 就可以知道其属于最为重要的指标, 在其二级指标中交通用地以及城镇化率权重值都是比较大的, 都在0.1以上。在TOD模式下土地开发的社会效益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在一定限度的土地上提升城镇化率以及交通用地比例对于土地的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以轨道交通为轴心的区域建设中要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镇化率, 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2) 经济效益属于比较关键的指标。在一级指标中, 经济效益的权重达到了0.2970, 但是在二级指标中唯有土地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权重大于0.1, 并且超出的限度较小。所谓的经济效益就是指土地的投入产出比, 对于“土地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指标来说, 要充分实行土地的集约利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优化完善, 充分利用轨道交通所带来的便利发展周边服务经济, 壮大第三产业规模, 促进经济发展。

(3) 生态效益也不能忽视。在一级指标中, 经济效益的权重为0.1634, 但是其二级指标中的权重都比较小。虽然指标的权重值较小, 但是对于土地的总体效益评价也不能忽视。土地开发的生态效益指的就是土地的利用过程中适合满足生态平衡的规律。所有的土地利用方式都要和人们的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从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化建设中, 要加快服务、旅游产业的发展, 最大程度降低三废排放量。对于农业土地来说, 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形成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产业链。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很好的解决土地开发生态效益的问题。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对于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问题。因此通过建立TOD模式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评价体系来指导现代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土地的综合效益, 进一步促进城市更好发展。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处理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方式, 是提升土地利用率以及生产率的重要活动, 是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其所具有的综合效益, 建立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能够很好的指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际应用。本文主要以TOD模式为背景研究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活动, 探寻轨道交通周边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 促进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关键词:TOD模式,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何景师, 胡青善.基于TOD的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策略[J].都市快轨交通, 2014 (02) :8~9.

[2]吴莹, 金晓斌, 周寅康.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9) :29~30.

[3]郭春荣, 刘治平.基于TOPSIS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西部资源, 2013 (02) :13~14.

[4]吴尧, 肖艳阳.TOD模式下城市微观地区土地开发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 2008 (11) :35~38.

综合开发模式 篇8

一、“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课程在实践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多,实践操作少

这是由教学过程中过于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脱离的结果。比如,对于摄像机的使用,大家都知道“推、拉、摇、移、跟”,可是,真正让学生们动手去使用时,拍摄的东西乱七八糟。他们没有意识到,虽然只是简单的“推、拉、摇、移、跟”,但这却是作为一名摄像员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平稳地掌握“推、拉、摇、移、跟”,你可以成为一名摄像师,但如果能够把“推、拉、摇、移、跟”的节奏拿捏准确,那便是摄像中的高手!

俗话说“教学相长”,电视文艺节目创作本来是一个勤动手、动脑的学科,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实验课教学,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培养出“拿得起,放得下”的学生。

(二)记忆多,创新少;灌输多,启发少

目前,学生上课仍是以“听”为主,道理都懂,可是一到应用就发蒙。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知识,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或许是老师没有给他们启发,或许是他们自己没有联系影视中的例子去拓展思路,结果导致课上讲的都明白了,没讲的就一点也不会!

(三)只做单项冠军,缺乏整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喜欢的课程就认真学,不喜欢的就不学。比如:有一大部分男生认为自己非常适合做“摄像”工作,因此,在学习摄像课程的时候听得非常认真,而女同学就认为这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因此对摄像课程不感兴趣;同样,在编导课程上,女同学便主动地扮演这个角色,这时候男同学又相对落后。因此,在整个实践课的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每个人都只学习自己想做的那个”,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只能做一个门类。

(四)我们正在学习的,就是落后的知识

这一点是最为可怕的,因为电视事业发展得极为迅速,作为实践课老师,我们正在教授的可能就已经是落后的了,比如:现在哈尔滨电视台的后期都用了新一代的大洋非线了,而我们基本上只教了Premiere,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其他的非线编辑软件就一窍不通,影响以后的工作。

(五)在实践拍摄中,学生缺乏目的性、主题性

在实践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拿着摄像机出去拍摄,但至于拍摄什么,没有要求,这看起来好像是“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实际上,对于初学者而言,“没有选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他们会拿着摄像机胡乱拍摄,结果浪费了时间不说,也没有拍到理想的画面。

二、在实验课方面的创新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诱发学生兴趣,是保证实践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电视栏目,栏目名为《黑大星期天》。这个选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各自阐述在星期天大家都有可能做的事情,比如:到图书馆看书、到超市做临时促销员、跟朋友聚会、女孩子去逛商场、男生约好踢足球等等。这些在一个大主题背景下挖掘出来的小主题,丰富了《黑大星期天》这个栏目,也极大调动了课上同学的积极性。

(二)避免实践课程中的盲目性,将“策划”融入实践之中

电视文艺节目与新闻类节目不同,其本身就有很强的“策划”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当讲到某章节时,就会对这个章节展开实践教学,比如:我们谈到摄像技能,那么就会让学生拿着摄像机去练习拍摄;当课堂上讲完“后期编辑”时,就让学生到机房去练习“一对一”编辑;这一切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但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断裂”。学生可能在这堂课学会了“拍摄”,在此后的某一堂课学会了“编辑”,但这些步骤在学生的记忆中都是零散的碎片。老师不可能一次把所有课程讲完,所以学生学到的总是“这一堆”,“那一块”,由于缺乏联系性,导致学生们学的快,忘的更快。“电视文艺节目创作”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避免这种“零散性实践课”的弊病,我们提出了“策划”性实验课。在整个实验课程上,我们将按照电视台栏目运作方式,一步步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 拟定栏目。

栏目要贴近大学生生活。比如:《我的寝室好友》、《一次特殊的班会》等。

2. 报选题。

我们把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由小组成员报选题,并要求他们编写拍摄提纲。可以有效避免他们漫无目的拍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指导他们,温习一下摄像机使用技术,并提醒他们在拍摄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3. 拍摄期。

由于前期准备充足,所以进入拍摄阶段,各小组的同学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完成任务,避免实践课的盲目性。

4. 后期制作。

进入后期,指导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指导并帮助他们把片子按照预想中的样子完成。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如果只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很难达到一个期望的结果,如果老师不指点,他们就会默认“这就是最好的结果”,因此降低了对“电视片”的要求。所以,我们会在后期制作时指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学会后期制作的技能。

5. 审片,播出。

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全班的赏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出。

在整个过程中,“策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把老师与学生、创意与实施,实施与结果紧密相联,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真正体会、了解了电视文艺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并且明白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是实验课的关键。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被动学习仍然存在,“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1)学生对这门课程本身不感兴趣;(2)这门课本身枯燥无趣。

“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门课具有很大的趣味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多挖掘一些好的主题。比如:当讲到“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时,我们就不能按照课本讲讲“正大综艺”,因为那已经是过去很久的节目,有些学生根本都没看过这档节目,因此,我们引入一些目前正火的节目,如:湖南卫视《越策越开心》、台湾《康熙来了》等等这些目前的一线娱乐节目,必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作为一个教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老师,如果不知道周杰伦、好男儿,不了解吴宇森、徐克,不看最新的《赤壁》、《功夫熊猫》,那他便无法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角度上去谈论同一个话题,因此,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求我们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时尚前沿,用年轻人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中发生的事件,这样才能把“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门课真正教好。

(四)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课堂上曾经一个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你怎样看待考试,你打算抓几个不及格?”这是每个学生最想知道!他们对考试的期望就是“好成绩,过关”。我认为这失去了考试本来的意义。我要培养的是动手,动脑的人才,而不是一些会背定义的学生!因此,在“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门课上,我对考试进行了一个大胆的改革,首先我们把总分100分,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平时课堂出勤占10%;第二部分,卷面基础知识占40%;第三部分,作品占30%;第四部分,作品阐述占20%。

课堂出勤,是为了确保学生上课的次数;卷面基础知识考核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知识的掌握;作品是让他们明白“动手、动脑”的重要性;而最后的作品阐述可以认为是“三分钟演讲”。我们希望每位同学都有勇气走上讲台,讲述他们在拍摄、创作过程中的感想与感动,这个讲述的过程就是他们对这门课程最好的总结,懂得感动的人才能成为“电视人”,

探索实验课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摸索前进,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宽松环境,创造平等的机会,鼓励学生竞争,给他们以充分展示和锻炼的舞台,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需要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跨世纪人才.因此,教育改革成为我们每位老师的使命所在,本文旨在探讨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实用原则、适用原则、拓展原则引入教育教学之中,研发出一条针对于像“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类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以达到“成功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课程改革,实验课教学,创新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勤,庞井君.中国国民素质考察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果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篇9

果桑即以产桑果为目的桑树。属桑科桑属,为多年生落叶果树乔木或灌木,我国是桑树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自然分布广泛,野生资源丰富。桑果又名桑椹,具有极其丰富的营养和多种医疗保健功能,与沙棘、悬钩子等一起被誉为“第三代水果”。传统的桑树品种主要是以采叶养蚕为目的,不结桑果或结果较小,不能产业化生产桑果。随着果桑系列品种的选育成功及种植技术的系统研究,果桑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特将果桑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1桑果的开发利用

桑果产量高,营养丰富,据测定桑椹富含蛋白质、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易被人体吸收的果糖和葡萄糖;含有VB1、VB2、VB3、VB5、VB6、VC、VE等多种维生素及Fe、Ca、Zn、Se等矿物元素及胡萝卜、纤维素等。此外,还含有活性多糖、黄酮类物质和芦丁等药理成分。桑椹鲜食,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属于春季水果淡季的稀有鲜果类,可调节果品市场,满足人们对特色水果的需求。因鲜果不易贮藏保鲜,目前市场供应置少,鲜果售价较高。桑果除鲜食外,还可制做桑椹罐头、桑椹酒、桑椹膏、桑椹果冻、桑椹果汁饮料、桑椹酸乳、桑椹果酱及提取桑椹红色素等。

1.1桑果汁

桑果汁饮料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显著的特点是不含人工色素和防腐剂,符合当今饮料消费的发展方向。作为天然饮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健康和时尚的追求。桑果汁含有丰富的天然抗氧化成分Vc、β-胡萝卜素、硒、黄酮等,可通过改善免疫机能而起到抗氧化、延缓衰老及润肤美容的功效。据2006年调查,我国果汁饮料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置的1/7,现有市场容量约为130万t(吨),以桑果汁饮料占0.1%市场份额计算,即达到0.13万t(吨),桑果汁饮料还远远低于这一水平。这表明,桑果汁饮料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1.2桑椹酒

利用桑椹发酵生产的桑椹酒,不仅保留了桑椹的绝大部分营养成分,还具有色泽鲜艳、酒香浓郁、酒体丰满醇厚、酸甜适中等特点,且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据分析检测,桑椹酒中所含的白黎芦醇是市售名牌干红葡萄酒的2倍,具有软化血管,增强免疫力功能等功效。桑椹酒既有果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又符合国家酿酒业向低耗粮、低酒精度转变的产业政策,更能适应酒类消费市场的变化,满足健康消费的需求。

1.3桑果酱

果酱是很多西方国家人们生活上的必需品,有很大的出口潜力;在国内随着食用西餐人数的增加,果酱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扩大。桑椹果酱的生产成本非常低廉。但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利润空间大。

1.4桑椹红色素

桑椹红色素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尽管目前生产成本很高,但符合当前食品色素的发展方向,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桑椹以其花青素含量高、色素稳定等特点。将成为其他果品无法替代的色素鲜果。

2果桑叶、枝条、根系等的开发利用

2.1桑叶

桑叶内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植物纤维,桑叶除了作为养蚕的食料和加工为养殖用高蛋白饲料以外,还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现代科学表明,桑叶具有降压、降脂、抗衰老、增加耐力、降低胆固醇、抑制脂肪积累、抑制血栓生成、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的氧化物生成等功能,最突出的功能是防止糖尿病。桑叶中古有强化毛细血管、降低血液黏度的黄酮类等成分,用桑叶代茶泡喝,可以减肥,可以在改善高脂血症的同时,又有预防心肌梗塞和脑溢血的作用。

2.2枝条

每年剪伐的大量桑枝条,可以作为药材,也可用于制浆造纸的原料或加工“桑枝条层板”等产品。生产中还可利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或提取黄酮等物质。

2.3其他附属物或延伸物开发

桑树的根可作为药材“桑根白皮”利用。桑椹籽也可入药。养蚕副产品——蚕沙可提取叶绿素铜钠盐。利用桑叶、蚕沙可加工制作保健药枕。

3桑树生态林的开发利用

综合开发模式 篇10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教育部在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就已明确作了规定, 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可简要地概括为培养能够进行信息的组织、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文、理、工兼备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2001年, 国家出台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 该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 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符合型人员”。

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包含6大职业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6个功能模块说明了IS (信息系统) 专业人才培养的3个基本方向:

(1) 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培养;

(2) 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3) 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

2005年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议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参考以上3个基本方向安排相关课程, 并根据社会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向。

二、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学定位、人才特点和就业方向

1. 办学定位

考虑我院是一所应用技术学院, 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 依据教指委提出的IS应用型人才的3个培养方向, 我们认为适合第一种和第二种, 同时考虑我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经济管理工程学院的大环境, 以及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区域是上海等特点, 因此确定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上海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 培养懂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技术人才, 或者说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特点和就业方向

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 管理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 而我国管理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产业上层的管理软件架构师、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管理软件蓝领 (程序编码、软件实施工程师) 也是非常稀少, 而应该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分析设计工程师阶层却极大膨胀, 几乎所有的正规院校都在培养这个阶层的人, 而实际的市场需求并没那么大。一边是大量找不着工作的相关专业毕业生, 一边是众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管理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面对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失衡, 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上, 依据我们的办学定位, 确定主要面向管理软件服务业培养需要的系统实施人员和软件编程人员, 同时兼顾中小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开发维护人员。

学生主要的就业领域和岗位是:

(1) 管理软件服务业。从事管理软件的售前咨询、软件实施、培训、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等各种服务工作的系统实施人员;从事管理软件分析、设计、编程人员。

(2) 一般中小企业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开发维护人员。

学生的专业特长:

(1) 熟悉管理软件, 具有管理软件的实施、评价能力。

(2) 具有高级语言Java编程能力。

(3) 具有一定信息系统 (包括网站) 的设计、开发能力。

三、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首先,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国内外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分析的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 信息管理人员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以及它在部门中的地位及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分析能力、人际影响能力、管理能力和信息能力。

(1) 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指对信息技术的恰当理解、对信息系统在组织目标实现中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以及使用恰当的技术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信息管理人才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除计算机的运用, 软件的设计, 系统的分析、设计与维护外, 还应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组织和分析能力。

(2) 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对组织出现的问题进行识别、定义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Trauth等人在1993年的研究中发现:“分析业务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将来必将成为信息管理人员唯一的且最为重要的业务活动”。良好的分析能力能使信息管理人员灵活运用现有知识以应对新环境的变化。

(3) 人际影响能力。它是指信息管理人员能依据专业知识和经验, 用业务部门熟悉的语言, 清晰、自信地表达观点和建议;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业务需求, 向业务部门输出方法论或工具;了解业务部门的业务目标及价值取向, 并通过逻辑化的陈述、客观数据或利弊分析, 使业务部门接受方案和建议。

(4) 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主要指该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管理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 作为决策层的参谋, 必须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作支撑, 才能做好参谋、助手和尖兵, 为具体决策提出科学的、合理化的建议和见解。

(5)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信息搜集、处理、传播和使用能力以及信息的筛选、数据的加工等能力。此外, 信息能力还应包括对他人 (或其他组织) 的信息能力的利用能力。

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良好的系统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因此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次, 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在我院的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特长中处于核心地位, 这一点可以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看出。

四、基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1.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才能力结构模型

人的能力有一个架构存在, 每个人的能力架构都不一样, 合理的能力架构能让较少能力元素 (知识、技能、方法等) 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不合理的能力架构会浪费人的能力, 让所学无所用。

对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 什么样的能力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呢?我们可以参考成功人士总结出的一个参考模型, 这个参考模型采用常见的分层架构模式, 如图1所示。

一个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的能力大体可以分为4个层次, 层与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上一层必须以下一层为基础, 而上一层又反过来影响下一层。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与一般的软件开发人员是不一样的,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主要是研究企业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应用开发, 因此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仅具有一般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和能力, 还需要企业管理知识, 懂得管理理论、方法, 熟悉管理流程。在依据上述能力模型进行课程设置时, 一般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的课程设置应有差异。对于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人员, 最底层是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包括管理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 具体如管理学、会计学、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信息管理学等。第二层是具体技术、语言和工具, 包括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各种高级语言如Java, C语言等。第三层是方法、思想和理论, 如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第四层是开发的过程控制和管理, 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2. 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 必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系统的实践训练, 因此依据上述的能力模型, 我们在2008级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如图2所示的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基础能力如开发工具和网络数据库技术训练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系统设计和管理软件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训练, 最后在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设计实验强化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昌平.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情报学报, 1999 (2) .

[2]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中华, 汪勇, 王静.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

上一篇:GPRS下一篇: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