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综合应用

2024-09-28

合理综合应用(通用10篇)

合理综合应用 篇1

目前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抗生素, 对于预防手术前后的感染以及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看到仅仅重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而忽视了抗生素大量使用带来的严重副作用的片面认识。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情况在医院内科工作中较为常见。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细菌的耐药性增加, 出现超级细菌以及医院感染病人逐年增多等明显的问题[1]。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合理使用, 提高内科人员对于抗生素副作用的认识, 现就综合干预措施在医院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制定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指征, 加强抗生素的安全使用, 保证内科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内科病房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出4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为8~85岁, 平均年龄为 (64.3±4.2) 岁, 男患者200例, 女患者203例。患者的年龄, 性别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抽取样本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分析。

1.2 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我院从2009年7月开始对内科病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综合干预, 对我院临床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抗生素预防使用率、抗生素治疗使用率以及抗生素联合用药率等指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 对我院内科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1.3 综合管理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对于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滥用发出严重警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将会使人类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成为每一位临床医务工作人员的义务与责任, 为此国家卫生部在2004年8月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我院内科人员高度重视对指导原则的学习, 认真落实指导原则的措施, 对多年来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进行统计,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明显发现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前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差别。具体措施如下。

1.3.1 组织人员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抗生素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应用指南。内科工作人员多次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学习讨论, 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讲座。定期组织内科工作人员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讨论, 对于临床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及时有效地告知内科医师进行修正。要求相关人员熟悉我院内科现有抗菌药物以及新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理原理、抗菌作用、用法用量等。通过用药提示和业务查房等措施深入临床工作第一线, 一方面加强了患者合理用药的意识, 使患者明白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严重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也能使内科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深入系统地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学习, 结合临床工作加以体会并落实, 推动了内科工作者医疗知识的不断更新, 定期对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的知识考核, 以保证相关人员对知识的掌握。加强了医、药、护、患之间的关系。为保证合理用药措施的落实, 号召各个科室签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书。

1.3.2 结合本院实际制定用药管理制度

由药剂科协助成立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督组, 对内科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进行定期调研分析, 为患者挑选出费用低并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低的抗生素;对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做定期监测, 并以监测结果为依据, 修改完善内科抗生素使用管理办法;严格依据抗生素用药指征使用抗生素, 严格杜绝某些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取消使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易于产生广泛耐药性的抗生素[2]。监督组不定期提供临床药物的使用指南, 对内科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给药途径、抗生素使用量、联合使用情况、使用类别、患者费用、患者年龄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将常见感染菌谱的分布情况和各种感染细菌的耐药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再将统计分析结果公布于内科各科室。每周抽查各个科室开具的处方, 严格审查其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 对不符合《指导原则》要求的处方要求认真整改[3]。

1.3.3 分线使用, 分级管理抗生素

依据《指导原则》中的要求, 将抗生素分为三线药物, 并实行分级管理措施。规定除特殊情况外, 内科医师只能使用一线抗菌药物, 并尽量不联合使用药物, 药物服用时间不能超过3d, 以肌内注射和口服药物为主要使用方式, 限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等方式给药。根据患者病情必须使用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时, 须由主治医师或副主任以上医师签字后才可使用;紧急情况下, 内科医师可以越级使用二三线抗菌药物, 但使用量仅限于一天用量, 次日必须由更高级医师签字才能继续使用[4]。

1.3.4 落实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工作

充分履行药物监督组的职责, 对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抽查包括:对医师进行现场提问、抽查处方与患者病历、抽查个人的学习记录等, 并及时作出量化考评。各级医师均应积极配合监督组工作,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整改, 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情况, 对个人进行奖金处罚或停止处方权等处罚[5]。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8年和2010年中抗菌药物单独使用率分别为36.17%和67.44%,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率分别为53.19%和30.23%, 三种药物联合使用率分别为10.64%和2.33%。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抗生素自问世至今, 已经成为了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类药物。其对感染菌的强大抑制及杀灭作用在感染性疾病和手术前后的预防感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挽救众多患者生命的同时, 由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合理规范的使用抗生素已成为全体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我院内科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了综合治理, 效果非常显著。从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发现, 采取干预措施前后, 抗生素单独使用率由36.17%升至67.44%,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率由53.19%下降至30.23%, 三种药物联合使用率由10.64%降至2.33%, 药物使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在治理过程中针对体现出的主要问题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应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 防止耐药菌种的出现; (2) 严格根据抗生素用药指征用药, 依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和感染情况选择抗生素; (3) 注意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用药应足够疗程, 至少用药三天后再进行调整[6]。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在医院内科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参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以抗生素的联用率和使用率为量化指标的评价标准, 运用综合干预措施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并观察分析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前后临床工作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结果 运用抗生素综合管理措施之前, 多以经验用药为主且无合理指征应用抗生素的情况较为多见, 临床应用中问题较为突出, 运用综合管理措施之后, 病原送检率明显升高, 同时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率和联用率也显著降低。结论 运用有效措施对抗生素使用进行综合干预, 可以显著提高病原送检率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和联合用药率, 对内科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医院,抗生素,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芝欣, 魏简汇.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师, 2005, 8 (3) :231.

[2]张宗久.加强药事与临床用药, 促进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药房, 2005, 16 (9) :644.

[3]李跃荣, 肖明朝, 赵庆华, 等.手术室护士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现状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2 (5) :117-118.

[4]曾筱丽, 张瑜荣, 黎静.在手术室执行预防性抗生素相关问题探讨[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11 (3) :103-104.

[5]周群玉, 杨东.手术室护士执行预防性抗生素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0 (26) :184.

[6]雷旭红.术前抗生素在手术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0 (3) :142.

合理综合应用 篇2

【关键词】合理用药;万古霉素类药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7.323KG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91-02

万古霉素具有抗菌作用,属于糖肽类,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在临床的治疗中,万古霉素类药物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现阶段,其用药的合理性出现了障碍,严重影响细菌的耐药性。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会议讨论、专家点评、查阅文献、初选指标、综述问题这五个方面,对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患者给予评试,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会议讨论、专家点评、查阅文献、初选指标、综述问题这五个方面,对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患者给予评试,所有患者在我院住院期间,均使用过万古霉素类药物治疗,其中有女29例,有男63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5-80岁。

1.2 方法

(1)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会议讨论、专家点评、查阅文献、初选指标、综述问题这五个方面,对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建立,评价指标分为两个级别,分别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给药过程、适应症、管理指标、联合用药、临床疗效等作为一级指标的判定标准,中国专家共识、说明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的专家共识等作为二级评价指标。(2)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患者给予评试,通过对患者病例资料的分析,对患者的用药合理性给予分析。

1.3 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用药情况给予观察,主要包括:给药过程、适应症、管理指标、联合用药、临床疗效等,已经建立的评价体系作为本次试验的评价标准。

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9.0。

2 结果

(1)用法用量:在本次研究中,用药合理的患者为88.04%,预防用药的合理的患者为71.43%;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为92.96%,不合理的用药情况仅为11.95%;(2)用药疗程和总时间:在本次治疗中,用药时间最长为29天,给药1次为最短用药时间。在手术预防用药中,用药时间范围24小时至4天,用药时间合理的患者为90.22%,不合理用药的仅为6例;(3)疗效:患者治疗用药的有效率为71.83%,预防用药的有效率为85.71%;(4)安全性:不良反應的发生率为10.87%,主要症状表现为皮疹、肾毒性、听力下降、肝酶升高、胸闷、气短、全身瘙痒,但是,患者的症状都比较轻,对用药标准经过简单的调整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患者治愈效果表现良好;(4)治疗药物的监测: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到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为23.53%,经过检查,这些患者都属于肾功能不全症状,有1例患者治疗浓度高于推荐使用的浓度,对用法用量经过简单的调整后,病情有所好转,治疗结果有效;有1例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物的治疗浓度,比推荐使用的浓度低,但是并没有进行更换,结果患者的治疗情况表现良好,病情好转的也比较快,结果治疗有效。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建立,使评价体系更加细化,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经过评试,患者治疗用药的有效率为71.83%,预防用药的有效率为85.71%;(4)安全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87%,说明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万古霉素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成本低、操作简便、反馈快。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万古霉素类药物在合理用药方面,有部分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但是总体效果还是表现良好的。根据资料显示,在临床中,使用万古霉素类药物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肾毒性,这也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与上述资料显示的基本吻合。对于肾功能不全、新生儿、老人或使用过其他肾毒性药物的病人,在给予万古霉素类药物治疗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强化对患者的血液浓度监测,控制患者合理用药。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物的治疗浓度,比推荐使用的浓度低,但是并没有进行更换,结果患者的治疗情况表现良好,病情好转的也比较快。根据专家共识显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万古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果连续给药三次,患者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的话,此时,要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根据检查报告,再判断第四次、第五次的给药量,正确的采血时间为透析后的6小时,血液测定结果,如果显示浓度较低的话,错过了最佳采样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合理用药,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丽敏,徐连敏,程晟,杨春秀,徐香韵.938例外科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物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24(10):166-167.

[2]郭代红,史丽敏,李嘉静,黄祥,王孝蓉.831例万古霉素类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3,29(8):521-522.

[3]田怀平,张健,赵梅英.368例儿童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的用药分析[J].中国药师,2012,16(4):201-202.

合理综合应用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从承德地区3所综合医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出院病人中各院随机抽取300例, 病例范围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等全部住院科室, 对住院期间使用过中药注射剂的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共调查病例900例, 其中男性492例, 女性408例;年龄11~73岁, 平均 (40.6±10.7) 岁;住院天数3~62d天, 平均 (15.6±5.8) 天。

1.2 方法

回顾每位患者的住院病历, 收集每位患者的基本情况、出入院诊断和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等信息, 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包括:中药注射剂名称、类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指证、用法用量、使用疗程、配伍输液、联合用药及使用科室, 汇总计算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使用科室分布, 采用频度分析法和药物利用指数 (DUI) 分析法对三所医院2013年度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用药频度的计算采用《中国药典》 (2010年版) 规定的限定日剂量 (DDD) 为标准, 即用药频度 (DDDs) =药物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 DDDs值越大说明该药的用药频率越大, 临床选择性较高。药物利用指数 (DUI) =用药频度 (DDDs) /实际用药天数, DUI可作为判别该药临床使用是否合理的标准。若DUI值大于1.0, 说明该药日使用剂量大于限定日剂量 (DDD) , 临床用药不尽合理[3~6]。对照药品使用说明书和病历收集到的中药注射剂使用信息, 综合评价三所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

2 结果

2.1 总体使用情况

900例患者中, 住院期间有377例使用了中药注射剂, 使用率41.89%, 涉及23个品种;前4位的科室有:心血管内科 (96例, 25.46%) , 骨科 (56例, 14.85%) , 中医科 (53例, 14.06%) , 神经内科 (34例, 9.02%) , 前4位科室的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占63.39% (239例) , 呼吸内科、妇科、儿科、康复科、疼痛科等使用中药注射剂占36.61% (138例) 。377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 其中, 男性224例 (59.42%) , 女153例 (40.58%) ;年龄11~73岁, 平均 (42.2±9.51) 岁;住院天数5~47天, 平均 (16.3±8.27) 天。手术患者208例 (55.17%) , 非手术患者169例 (44.83%) 。

2.2 用药频度前十位中药注射剂DDDs和DUI

用药频度前10位中药注射剂的DDDs和DUI见表1, 其中, 注射用血塞通、灯盏花素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的DUI值均大于1.0, 说明该4种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剂量偏大等不合理情况。

2.3 合理用药情况

以医嘱单执行时间计算给药疗程, 377例住院期间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 共计428例次使用中药注射剂, 疗程1~35天, 平均 (8.8±1.2) 天, 其中有17例次患者仅仅使用1天, 有28例次患者连续使用中药注射剂超过15天。在428例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过程中, 共有不合理用药174例次, 占40.65%, 其中, 前7位不合理用药原因为适应证不当52 (29.89%) 例次数、疗程不当48 (27.59%) 例次数、未按说明书要求慎用26 (14.94%) 例次数、联合用药不合理22 (12.64%) 例次数、用量不合理10 (5.75%) 例次数、溶媒使用不当7 (4.02%) 例次数、复合原因使用不当9 (5.17%) 例次数。

3 讨论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新剂型, 成分复杂、制作工艺难度大及临床不合理应用等诸多因素, 临床用药安全问题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格外关注, 相关研究显示,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占中成药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87.2%, 中药注射剂作为重点监测不良反应的品种, 以期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7]。

本调查发现, 承德地区综合医院临床中药注射剂使用范围较为广泛, 基本覆盖了医院全部的临床科室, 包括妇科、儿科、康复科、疼痛科等“新小”专业科室, 像心血管内科、骨科、中医科和神经内科等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大户”, 四科住院患者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占到了60%以上, 反映出目前承德地区综合医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现状和特点, 以及人们因病选择中药注射剂的针对性倾向。

承德地区综合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达41.89%, 意味着该地区每年有数万人使用中药注射剂, 调查显示, 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中有40.65%存在不合理用药, 这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用药安全隐患。一般药品说明书上以14天为1个疗程, 停药1~3天后才可继续第2个疗程, 而调查显示使用中药注射剂疗程为1~35天 (17例次) , 另有28例次患者连续使用中药注射剂超过15天。说明存在临床医生随意延长或缩短中药注射剂用药天数, 不按疗程给药的现象。

与单一成分的化学药物相比,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其包含的药物成分容易受溶媒 (溶剂) 酸碱度的影响, 而出现溶解度下降或产生沉淀物, 甚至可能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物质, 引发不良反应[8]。5%GS的p H值为3.2~6.5, 为等渗溶液, 像参麦注射液等多种中药注射剂均推荐采用5%GS作为溶媒, 而我们发现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少用0.9%NS配伍使用的情况, 而像复方苦参注射液等偏碱性注射液, 在酸性溶媒中药物中的酚酸类成分可能游离析出, 静脉滴注时宜选用0.9%NS, 我们调查也发现未选用0.9%NS及溶剂用量不当等情况。中药注射剂一般不宜联合用药, 说明书上也要求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静滴, 我们的调查发现, 有12.64%的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联合用药不合理, 有的患者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 还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肝素钠等抗凝药, 这将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建议: (1) 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情况, 对相关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2) 严格根据适应症选择中药注射剂, 严格按照功能主治辩证用药。中药注射剂虽采用现代制剂方法制作, 但其组成药物也遵循了中医理论, 因此西医临床使用时也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这一原则, 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选用相应的药物, 按照药品说明书给药, 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盲目选用药物, 尤其非中医专业的临床医师更应重视此问题[9,10]。 (3)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和疗程使用中药注射剂。临床实践中须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 不长期连续使用中药注射剂, 在急症病情缓解后可改为口服制剂。临床医生也不得随意缩短用药时间, 不按疗程给药。 (4)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正确选择溶媒和剂量、控制滴注速度,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 须重点关注溶媒的p H值、电解质成分、渗透压、以及溶媒的剂量和浓度对药物的影响。注意配液的顺序, 尤其是粉针剂, 如果配制方法不当可能导致溶解不充分、微粒数增加, 导致不安全事件。对某些中药注射剂如灯盏花素注射液在配置后及时使用。 (5) 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 对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及初用者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 并注意使用过程的监测。在与某些抗菌药物或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 两瓶输液间须间隔一定时间, 或间隔使用一瓶0.9%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 (隔离液) 。 (6) 对于中药或中成药的临床使用, 一般情况不首选注射剂, 对使用中药注射剂者须严格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尤其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 立即停止使用, 并积极救治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洪玲, 王路平, 李红, 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32 (7) :565~567

[2] 张海燕, 邬伟魁, 韦迎春, 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探讨[J].陕西中医, 2011;32 (2) :218~221

[3] 朱军.陈富超.黄麟杰, 等.中药注射剂在外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2) :350~351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2010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13

[5] 许继华.2012年度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 2014;27 (15) :510

[6] 奚燕, 杨铭, 许丽雯.我院抗肿瘤中药处方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5;17 (1) :61~62, 64

[7] 白晓菊.中药注射剂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24 (5) :67~69

[8] 刘蔚, 张利涛, 刘冬.1392例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调查[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9 (7) :499

[9] 张昌文, 张敏, 彭宣文.对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性监测与有效期的验证[J].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 (5) :919~920

合理综合应用 篇4

一、麻醉解剖学标本的整体设计

1.解剖内容设计。麻醉解剖学的实验教学现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院校麻醉专业的学生,在有了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和局部解剖的操作经验之后,再学习麻醉解剖学。但多数同学反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遗忘,因此,学习麻醉解剖学时,还需复习其前面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二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由于受到尸源紧张的限制,部分院校将局部解剖学和麻醉解剖学和二为一。此种教学方法就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照顾到局部解剖学的内容,又要强调到麻醉解剖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其中的不同,又要认识到其中的联系。我们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采取的是第二种教学方法,现就课程内容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讨论如下:

(1)麻醉解剖学标本的整体内容设计:内容设计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特点,麻醉解剖学既要认识到其与局部解剖学的关系,又要联系到基础医学中麻醉解剖学的内容,从而为以后的临床麻醉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增加了与临床麻醉学关系密切的一些局部内容,如盆腔,脊柱,气管插管的解剖等内容。而原来局部解剖学的部分内容做了相应压缩了,例如,下肢的内容在局部解剖学中分四次,经压缩后改为两次,即下肢前区、下肢后区。

(2)麻醉解剖学标本局部的内容设计:每个局部的内容设计上,要求既要把到局部解剖学的内容作为基本知识,又要重点明确,强调到麻醉解剖学的内容。如在上肢的解剖中,除了局部解剖学要求掌握的内容外,又增加了上肢肌肉配布,尤其是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等及一些手术中的神经阻滞点的解剖内容。

2.实验操作设计

(1)四肢实验操作设计:四肢的解剖时,每具标本左右两侧由两个小组分别解剖,并且注意左右两侧是否对称。为了加快学生解剖的进度,保证每一教学学时内顺利完成解剖内容,我们给每一实验室还配备了一具示教标本,示教标本的四肢已经按局部解剖学的要求解剖过,标本的神经、血管、骨骼肌等已经完全暴露。在解剖之前,学生们可以首先观察示教标本,对于所要求解剖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解剖的过程中可以一边观察示教标本,一边解剖自己小组的标本。另外,一些有代表性的神经阻滞点,如臂丛的解剖,教师先在示教标本上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在尸体标本模拟临床麻醉,用美兰试剂代替麻醉药进行注射,观察注射针进入的深度及针头与血管神经鞘内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最后总结不同阻滞入路的最佳部位、注射的角度、深度、易损伤的血管及其它邻近器官组织。这种操作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躯干实验操作设计:学生在解剖胸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尽量在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开胸,最大限度地保留胸外侧结构,从而提高标本的利用率。

纵隔和腹膜腔探查等部分解剖时,有效利用实验室配备的影音设备,将同步显示技术运用到了实验教学中来,学生通过实验室配备的多媒体系统,可一边观看主控室内两位资深教师的解剖操作及讲解,一边同步自行操作,如果有自己找不到的结构或不清楚的问题,由实验室内的指导教师帮助解决。每一次的操作过程都可以用电脑保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可以回放,便于学生复习和参考。课程结束后录像经适当剪辑,时间跨度为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并配上教师的点评,包括解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容易出现的情况和相关的临床知识,作为下届学生学习的影音资料保存。

在进行气管插管、脊柱区层次及椎管内容的解剖操作时,除了要求学生解剖出相应的结构外,还要把理论教学重点放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题上,进行重点讲授和讨论。

二、麻醉解剖学标本设计的特点

从麻醉解剖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从内容和具体操作综合设计标本的使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效率,又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标本。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尸源紧张所导致的操作机会减少对学生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引导,让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尽可能多的观察、思考、动口、动手,使学生思维保持最佳状态。教师通过演示、提问、讲述、启发、诱导,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讨论问题热烈。因为是同步操作,学生在解剖操作中,一边学习一边对比,及时的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解剖结束后标本的综合利用

麻醉解剖学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解剖情况和标本质重新设计和综合利用。标本骨质比较好,可制作成骨标本,作为系统解剖时的示教标本。局部结构保留完整的,可将其制作成瓶装标本,和大体标本结合使用,使学生对某个部位的解剖结构看得更清楚。若整体均较好,则可作为下一届麻醉解剖学的学生使用的示教标本。其余未解剖的部分,有的可制成脑神经出顱部位标本、在体脑干标本;有的可制成眼肌、眼血管、神经标本;将颅骨正中矢状切后,制成鼻腔外侧壁、鼻旁窦开口标本以及咽喉矢状切标本,充实解剖学标本陈列室。

合理综合应用 篇5

网络规模是区域综合运输规划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明确合理的网络规模, 可以有效地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保证国土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交通运输部的成立, 国家通过对运输体系的多元协调, 合理调配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资源, 将交通运输看成一个综合、有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制约的整体加以规划、建设和发展, 综合运输网络规模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 运输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路网上, 一般可以将公路网规模预测方法分为4类:第1类主要涉及经济、人口、土地面积等有关数据, 包括日本藤井真透博士提出的国土系数理论、期望密度法、结构类比法等[1];第2类是与交通运输相关的方法, 包括周转量分析法、运输强度分析法[2]、道路容量[3]、连通度法等;第3类是时间序列法, 又称趋势外推法, 包括指数平滑法、灰色聚类分析[4,5]等;第4类是通过定性和类比分析来预测路网规模, 如专家意见法、国际类比法[6]、情景分析法[7]等。铁路规模可以通过节点系数法[8]、拟合铁路网密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三者间的关系[9]等方法进行预测。航道规模的相关研究较少。这些方法大多数仅各自适用于一种运输方式规模的预测, 而时间序列法、弹性系数法等基本预测方法也缺乏考虑各运输方式的相互联系。寻求一种既适用于包括联运在内的所有运输方式, 又能够充分体现各方式间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网络规模预测方法正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

1 问题描述和变量定义

运输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5种。一般情况下, 只有达到一定的区域规模, 综合运输网络才有意义, 而航空运输只涉及枢纽, 管道运输不与其他方式发生联系。因此, 本文所有分析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某地级市市域内仅存在公路、铁路、水路3种独立运输方式, 公水、公铁2种联运方式。该区域客货运输价格, 公路、铁路、航道建设成本、通行能力、饱和度, 客货运输工具的速度、污染指数等指标参照相关资料[10]。

为了便于后文描述问题, 定义相关变量如表1所列。

表1中下标, i∈ (1, 2, 3, 12, 13) 。其中:1表示公路;2表示铁路;3表示水路;12表示公铁联运;13表示公水联运。

2 模型建立

2.1 建模思路

综合运输网络规划的目的在于使交通设施能更好的满足交通需求。综合运输网络的参与者可分为使用者和管理者2类, 对于使用者而言, 他们所关注的是尽量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 而对于管理者, 则更多考虑的是投资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区域内各方式的最佳规模应首先满足运输总需求, 并且使运输费用最低、时间最短, 建设投资最节省, 环境影响最轻微。因此, 模型建立的总体思路是:在方式结构范围、各方式规模范围的约束条件下, 以费用、时间、投资、环境4项指标的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多目标最优化模型。

2.2 决策目标

由上文可知, 综合运输网络规模的广义成本 最小的内涵是运输费用C最低、运输时间 T最短, 建设投资I最省, 以及环境污染E最轻微, 这4个变量都与运输网络规模相关。

1) 运输费用C。这里的运输费用特指使用者在接受运输服务时所支付的费用, 是使用者选择出行或运输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单位是元/ (人·km) 或元/ (t·km) , 其值可根据国家规定的运输价格结合当地情况而定, 即

CiΡ=ciΡDiΡLiΡ/DiΡ=ciΡLiΡCiF=ciFDiFLiF/DiF=ciFLiFi=1, 2, 3

该式表示各运输方式的费用表现为客、货运单价与里程的乘积。

2) 时间T。时间是速度的倒数, 在固定的起讫点间, 时间指标能够反映出线路的非直线性程度、等级以及运输工具水平, 不同运输方式的客、货运, 以及在公路不同等级上, 反映出的速度也不尽相同。速度指标可以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相关资料, 里程与速度的商即为起讫点间的时间指标。

公路的客、货时间指标首先要通过不同道路等级的客货运速度进行一次换算。即

铁路和航道的客、货时间指标直接由以上公式得到:

3) 投资I。投资是新建和改建公路、铁路和航道设施的成本投入, 包括建筑安装费、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其它基本建设费用以及预留费用等项。由于公路不同等级建设投资差异较大, 所以建设单价包括高速公路、一、二、三级公路、客货混线铁路以及标准三级航道。其中公路投资公式为:

式中:ij为第j级公路的单位造价, i=0, 1, 2, 3分别代表高速和一、二、三级公路;L10为现状当量二级公路的里程;pj为不同等级公路所占的比例, αpj 和道路标准通行能力求得, 是当量二级公路里程到混合公路里程的换算系数。对于铁路和航道, 可表示为:

4) 环境E。交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运输工具, 根据不同运输方式设施的密度, 结合单位运输工具的污染指数, 就能够求得单位里程的环境污染程度。

该式表示网络单位里程的污染度是单位运输工具的污染度与网络密度的乘积。

2.3 目标函数

合适的运输网络规模应当既满足运输需求, 又尽量避免浪费运力。运输规模与运输需求呈正相关, 而规模之间的比例则呈负相关。为满足一定的需求, 一种方式上规模的缩小必然造成其余方式规模的相对扩大, 因此, 就需要寻找一个最佳的规模组合, 使得广义成本最小。广义成本是运输费用、时间、建设投资以及环境的多目标优化函数, 式 (1) ~ (4) 可表示为:

以上公式根据决策变量分析给出了多目标函数的表达式, 可以看出, 广义成本Y由费用C、时间T、投资I、环境E 4个目标组成, 目标Yk是关于各方式客、货规模LiP、LiF的线性函数。 式 (5) 给出了各方式规模的上、下限, 使得不能为取得目标的最小值而无限制的扩大或缩小规模。

2.4 规模求解分析

运输总量一定时, 一种方式的规模比重的增加, 必然会引起该方式上的运输量的增加, 造成其他方式运量的相对减小, 以致供大于求, 规模比重随之减小。可以看出, 各方式规模比例呈负相关性, 且可以用其客、货运分担比重表示。公路周转量分析法就是一种根据公路客、货运量预测公路规模的方法。而对于铁路和航道规模的计算, 可以看作将原本应由铁路或水路完成的客货周转量, 全部交由公路进行运输, 各自需要的里程数, 而这一转换系数可以通过3种运输方式的年通过能力得出。因此可以将公路周转量分析法扩展为综合周转量分析法 (如图1所示) , 使之适用于包括联运的所有运输方式规模预测。

综合周转量分析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 (6) ~ (9) 给出了由各方式客、货周转量到各方式客、货规模的函数表达式, 通过式 (6) 将公路客、货周转量换算为客、货二级公路里程, 这是公路周转量分析法的计算公式;式 (7) 、 (8) 利用公路规模计算铁路和航道的规模, 是对公路周转量分析法的扩展;由于目前没有对铁路、航道通行能力的定义, 式 (9) 先将公路的通行能力转化成年通过能力, 便于公路与铁路、航道之间的换算。考虑到地区实际情况, 需要限定运输结构的范围, 见式 (10) :

式 (11) 保证了公路、铁路、水路、公铁、公水5种方式的比例和为1:

3 模型求解

从上文可以看出, 综合运输规模预测模型是一个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

目前, 多目标决策和规划的方法是众多的, 很难用统一的准则来综合, 大体可分为化多目标为单目标方法、分层序列方法、引进次序方法、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目标规划方法等[11,12,13]。Fuzzy线性规划就是一种化多目标为单目标的方法。

综合运输网络规模的求解算法与步骤如下:

步骤1 采用综合周转量分析法, 建立从公路、铁路、水路、公铁、公水的客、货比例共10个自变量分别到费用、时间、投资、环境4个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

步骤2 分别求出以费用、时间、投资、环境为单目标下的方式比例最优解及目标值, 分4次求出的最优目标值分别为Ykj, k, j=1, 2, 3, 4。其中Ykj分别是费用、时间、投资、环境达到最小时相应的最优值。

步骤3 令Bk=min (Ykj) , Wk=max (Ykj) 分别为第k个目标的最好值和最差值, 转入下一步。

步骤4 构造对应于多目标问题的Fuzzy线性规划模型, 其中Yk为Fuzzy集A˜k (k=1, 2, 3, 4) , 其隶属函数为:若Bk=Wk, 则A˜k ({Lk}) =1;若Bk<Wk, 则

A˜k ({Lk}) ={1YkBk1-Yk-BkWk-BkBkYkWk0YkWk

转入下一步。

步骤5 Fuzzy线性规划模型等价转化为如下的普通线性规划问题:

max y

解单目标线性规划问题, 得到最优解为: (Y*k, y*) , 即为多目标问题的最优折衷解。

4 算例分析

4.1 问题描述

以华中某地区为例, 2007年人口为239.4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8.7亿元, 客运总量15 225万人·次, 货运总量18 758万t, 运输设施包括当量二级公路511 km, 铁路95 km, 当量三级航道95 km。预计到2030年, 该地区客运总量78 116万人·次, 货运总量58 224万t, 方式结构及规模范围, 见表2所列。

4.2 模型求解

建立模型, 根据步骤2、3, 分别以费用、时间、投资和环境为单目标, 求出各目标值并计算出y的约束值yc、各指标的最好值与最差值, 见表3所列。

根据步骤4、5, 增加约束条件yYk-BkWk-Bky0, 以max y数, 解得最优折衷解max y=0.857 3, 其中各目标折衷值见表4所列。

将最优折衷解对应的方式结构代回步骤1, 得到各方式当量规模, 如表5所列。

从表5可以看出, 至2030年, 该地区客运以单方式的铁路和公路为主, 公铁联运水平不高, 水路仅作为景区旅游的小范围运输, 因而比重最低;货运方面, 由于规划中运河的开发, 使得水路运输得到大大增强, 加上公铁联运进一步得到加强, 造成公路运输比重的相对下降。本算法的规模计算结果与该地区实际规划方案基本一致, 本文提出的Fuzzy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具有简单、客观、易与实现的特点。

5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了运输规模的研究现状之后, 选择公路周转量分析法并将之扩展到综合运输网络规模的预测当中, 并将之转化成多目标Fuzzy线性规划模型, 在广义成本最小下求得最佳的运输方式结构, 使各方式既满足需求, 又不造成浪费, 达到供需平衡的最终结果。该模型既可用于运输网络现状的评价, 也在实际预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摘要:综合运输网络规模计算是评价现状综合运输网络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拟定规划网络方案的重要基础。从提高区域综合运输网络规模预测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出发, 以费用最省、时间最短、投资最低、环境影响最小为多个决策目标, 分别以合理的客货运需求结构和各方式可能的规模为约束条件, 建立Fuzzy线性预测模型。通过综合周转量分析方法, 将综合运输规模预测问题转化为综合客货运方式结构优化问题, 求得本问题模型的多目标折衷最优解。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方式结构和规模的限制下, 任何区域内都能够确定一种适合本区域的最佳方式规模组合, 使得广义成本最小。

综合办公楼降水方案的合理选用 篇6

1. 水文地质条件

综合办公楼的水文地质条件如下:该场地沉积物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上部地层以黏性土为主, 地层颗粒较细, 渗透性差, 地下水埋藏较浅。下部的细砂层单层厚度大于50m, 地层渗透性良好。勘察场区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 受大气降水及地面径流补给, 以蒸发、径流方式排泄, 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 2000年8月勘察期间的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05m。

2. 降水方案的选择

根据该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降水技术要求, 其降水目的层为潜水含水层, 含水层为细砂、粉质黏土和粉土, 基坑出水量较大。基坑平面为矩形, 实际降水面积54.4×40.6m2, 周长190m, k=6m/d, 基础埋深-11.15m, 地下水位埋深–1.05m (相对自然地面) , 水位降深较深, 基坑中心处水位降深值为9.3m。根据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建筑物基础埋深对降深的要求, 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方法。

对周围距建筑物较近的位置采用回灌方案。

3. 降水方案的计算

3.1 基坑涌水量计算

3.1.1 计算降水区的等效半径 (r0)

3.1.2 确定影响半径 (R)

由勘察报告及经验取R=100m

3.1.3 降水区总涌水量 (Q总)

采用潜水非完整井计算:Q=1.3 3 6 (H2-h2) /[lg (1+R/r0) + (hm-l) /lg (1+0.2hm/r0) ]

其中K=6 m/d、hm= (H+h) /2=4 4.6m、l=7m

3.2 单井的出水能力 (q′)

采用管井, 单井最大出水量

3.3 确定井点数量 (n)

3.4 确定井点间距 (a)

3.5 井深D

3.6 基坑降水对相邻已有建筑物的变形计算

相邻建筑物主要有:

3.6.1 西侧的宾馆:

四层砖混结构, 距西侧降水井约46m, 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 基础埋深1.2m, 建筑物为长方形, 平面尺寸63×17m, 长边垂直于基坑西边线;

3.6.2 东侧的机关办公楼:

距东侧降水井约70m,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基础埋深1.2m, 建筑物为两个“L”形, 平面尺寸57.5×22.5m和50×27.5m, 长边平行于基坑东边线;长度约60m。

3.6.3 东北侧的职工浴室:

距离北侧降水井约40m,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基础埋身深1.2m, 建筑物为矩形, 平面尺寸36×46m, 长边垂直于基坑北边线;

影响半径R=1 0 0 m, 根据下述公式进行了沉降量计算, 在距离基坑46m处的沉降量为4.93mm.

地基容许变形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即建筑物结构强度的要求、生产和使用的要求、外部联系的要求。当时执行《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GB7-89) 表5.2.4中有相应的规定, 其中对于多层和高层建筑高度小于24m时基础的倾斜允许值为0.004, 对西侧的宾馆进行了由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计算, 结果为0.00016, 小于0.0004, 满足规范要求。

为确保基坑周边已有建筑物的安全, 在宾馆、浴池和机关办公楼建筑外墙上设置沉降观测点共8个, 对其进行沉降观测, 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其基准点要选择在降水影响半径以外的建筑物上。在这三侧共设置3口水位观测井、8口回灌井, 随时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已有建筑物的沉降量, 当已有建筑物的地下水位低于其基础埋深时, 或已有建筑物的沉降量超过6 m m时, 应立即采取回灌措施。

3.7 基坑降水的预降期

预降期─从整个抽水系统开始运行到将地下水位降至-11.4m, 根据计算约10天左右。

4. 降水方案的设计

4.1 降水井、观测井及回灌井布置;

4.1.1 降水井:

为拦截地下水向基坑内涌入和排降基坑内的底地下水, 保持基坑无水, 保证基础施工, 沿外侧护坡桩外缘2米布置降水管井, 井管间距7~8米, 场区内共布置降水井20口。

4.1.2 观测井及回灌井:

在基坑周围共设置7口观测井, 呈射状分布。回灌井共8口, 以备回灌时使用。

4.2 井孔结构:

4.2.1 孔深:降水井22m, 观测井12m, 回灌井1 5 m。

4.2.2 钻孔井径:降水井、观测井、回灌井孔径6 5 0 m m, 井径均为6 5 0 m m。

4.2.3 滤水管:降水井、回灌井为外径4 5 0 m m的无砂滤水管。

4.2.4 滤料:在滤水管外填入2~4mm碎石作为滤料。

4.3 残留滞水的处理:

基坑侧壁在上层滞水层的底板位置局部可能出现少量残留滞水, 可以采用在基坑四周边坡的含水层底部, 插入引流管或设置排水沟, 将隔水层所托之少量残留滞水引入管井或集水井中排除。

4.4 地面防渗措施:

4.4.1 基坑四周5m范围内不得设置用水点;场地内的所有用水均应设置排水沟, 将水引入下水管道。

4.4.2 基坑四周边沿设置排水沟 (或排水管道) , 防止降雨和人工用水流入基坑。

4.4.3 基坑上部放坡坡面及坡顶应用水泥砂浆抹面, 以防雨季降雨渗入引起边坡坍塌。

4.4.4 堵塞并排出基坑周边附近的人防通道、上下水管道和暖气沟等的积水, 防止涌入基坑。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GB50007-2002)

[2]余志成, 施文华主编.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正峰主编.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海潮出版社

[4]沈杰主编.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

煤矸石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合理分布 篇7

1 煤矸石对矿区环境资源的影响

1.1 煤矸石直接占用土地资源

传统的煤炭开发模式, 生产中产生大量矸石, 就近堆积成山, 成为矿区的“重要标志之一”。矸石山紧邻工业广场和居民区, 不仅占用了大量工农业生产用地, 而且危及居民的身体健康。目前, 规模较大的矸石山有1600多座, 占用土地约1.5万hm2, 而且堆积量还以1.5~2.0亿t/a 的速度增加[1]。煤矸石的堆积为农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

1.2 矸石的堆放影响矿区大气及水体质量

矿区长期堆放的矸石, 因风化作用产生大量粉尘颗粒, 当风速达到4.8m/s时, 这些粉尘颗粒就会飞起并悬浮于大气中[2], 严重危害矿区空气质量。另外, 由于矸石本身含有大量易燃物质, 容易自燃, 同时与足量的黄铁矿发生氧化作用, 产生大量的碳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粉尘等有害物质, 对矿区环境的危害极为严重。

矸石山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 矸石中的粉尘颗粒和大量的无机盐等有害成分溶解后进入地表或地下的含水层, 地表或地下水体长期受这种淋溶水污染时, 会使水质逐渐酸化, 破坏水生态环境[2]。

1.3 煤矸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煤矸石自燃释放的CO、NO、NO2等气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如CO进入人体之后, 生成碳氧血红蛋白, 阻碍血红蛋白向体内供氧, 引发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酶活性中毒, 严重时可使人的神经麻痹, 发生生命危险;NO发生光化学反应, 生成光化学烟雾, 刺激上呼吸道, 引发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严重时, 引起肺组织障碍、呼吸困难等疾病。

矸石山风化的颗粒中含有很多对身体有害的元素, 如汞、铬、铜、锰、锌等, 粒径较小的浮尘随呼吸进入肺部, 引发气管炎、肺气肿等各种呼吸道疾病;煤矸石山被雨水淋溶后, 部分物质被溶解, 直接进入地下水, 当人们饮用了被污染的地下水后, 其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矸石山堆积坡度过大、受到人为开挖影响或受爆炸、暴雨侵蚀时, 就容易形成坍塌、滑坡、渣石流等灾害[3];对于正在自燃的矸石山, 如遇淋溶水的渗入, 受热后水气急剧膨胀, 有引起爆炸的危险。如2005年5月15日, 平煤集团天安四矿矸石山发生爆炸, 造成8人遇难, 122人不同程度受伤的惨局。

1.4 煤矸石破坏矿区生态景观

矸石山对矿区景观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观方面。首先, 大量的矸石山堆放在城市周围, 本身就是对生态景观方面的破坏, 仅平煤集团就有矸石山38座, 占地面积1246585m2, 累计堆存量4972.1万t, 高度从几十米到一百多米不等;另外, 矸石山的存在使得矿区景色以暗色为主, 影响自然风光, 风化的矸石颗粒漂浮在空中, 大大降低了空气的清洁度和能见度, 严重影响矿区的动植物生长。

2 矸石山综合治理途径

2.1 矸石的资源化利用

目前, 我国对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煤矸石发电;生产建筑材料 (制砖、生产水泥、制造瓷砖) ;用作农用肥料;生产化工产品 (结晶氯化铝、固体聚合铝、沸石、水玻璃) ;生产新型工业填料;作煤矿塌陷区充填材料、筑路材料等。

2.1.1 利用煤矸石发电

至2000年底, 全国有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电厂120多座, 装机容量184万kW, 年发电量87亿kW·h。到2005年末, 全国矸石电厂装机容量已发展到约550万kW, 新增装机容量360万kW, 矸石发电消耗矸石量约4500万t。

2.1.2 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

煤矸石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可以作生产建筑材料的原料, 而且用途广泛。目前煤矸石在制砖、生产水泥、制陶瓷胚等方面的技术已日渐成熟。

(1) 煤矸石制烧结砖。利用煤矸石具有一定热值这一特性, 先将窑体内的温度提高到煤矸石燃点, 待煤矸石砖坯进入窑体后利用其自燃进行烧制, 实现了“制坯不用土, 烧砖不用煤”的节能环保目标[4]。

(2) 目前, 全国有砖瓦企业约11万家, 年生产粘土砖多达7000亿块, 每年耗土量相当于7.33万hm2土地, 耗能达7000多万t标煤, 成为一个破坏耕地、消耗能源的大户。为此,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粘土砖,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政策。目前, 全国煤矸石砖生产企业仅有近千家, 年生产矸石砖60亿块, 仅占粘土砖产量的0.8%, 利用煤矸石1600万t, 年节约土地近万亩, 节约标煤60万t。此外, 全国利用煤矸石生产粘土内烧结砖的 (平均掺矸石量约15%) 厂家较多, 每年生产矸石内烧结砖500亿块, 年利用煤矸石量1800万t。

(3) 在水泥生产方面, 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分相近, 并能释放一定的热量, 用其代替粘土和部分燃料生产普通水泥能提高熟料质量。这是因为煤矸石配料的生料活化能比粘土配料低, 用少量煤就可提高生料的预烧温度, 且煤矸石中的可燃物也有利于硅酸盐等矿物的熔解和形成;此外, 煤矸石配入生料的表面能高, 硅铝等酸性氧化物易于吸收氧化钙, 可加速硅酸钙等矿物的形成。煤矸石用作水泥原料时的生产工艺过程与普通水泥的生产基本相同。将原燃料按一定比例配合, 磨细成生料, 烧至部分熔融, 得到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熟料, 再加入适量石膏和混合材料, 磨成细粉即可制成水泥。

2.1.3 回收煤矸石中有益成分、制取化工产品

煤矸石中含有钼、锌、锰、铜等对农作物有营养价值的微量元素, 可用作农作物生产的刺激剂, 煤矸石还具有较高的碱性, 可以中和酸性土壤, 改善土壤结构;另外, 利用煤矸石可以制取结晶氯化铝、固体聚合铝、氨水、沸石、高效混凝土、水玻璃等。

2.1.4 生产新型工业填料

工业填料是指在橡胶、塑料、涂料、建筑防水材料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品工业中作填充或改性材料使用的粉料。采用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处理后的煤矸石可以作高性能填料, 而且原料资源丰富, 产品生产成本低, 规格多样, 性能优良, 可广泛应用于泡沫人造革、薄膜、橡胶工业制品和涂料等, 以取代轻钙、炭黑和立德粉等价格较高的填料。

2.1.5 煤矿塌陷区充填材料

煤矸石可用于煤矿塌陷区的充填复垦造田和井下采空区的充填材料, 自燃矸石、粉煤灰中加入少量水泥和速凝剂或少量高铝水泥后可用作井巷工程的喷射混凝土的骨料。煤矸石作充填材料时, 为了提高其密实性, 粗细颗粒配比要适当, 同时含碳量应该低些。

2.1.6 煤矸石作筑路材料

煤矸石中含有一定活性物质, 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和强度, 可用作一般公路的底基层或路基填料。利用煤矸石作筑路材料有很多优点:首先, 煤矸石在道路工程中用量比较大, 而且技术手段简单, 无需做特殊处理;其次, 做筑路材料对煤矸石的种类和品质要求不高, 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煤矸石[6]。

2.2 矸石减量排放的技术途径

矸石减量排放是减少矸石地面堆积的根本途径, 同时可实现控制地面沉陷、回收保护煤柱、降低生产成本等目的, 因此, 对煤矸石的应用研究, 特别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煤矸石减量排放措施包括减少岩石巷道, 优化综采放顶煤参数, 减少混入煤炭中的顶矸量, 井下分选回填采空区、废旧巷道或置换煤柱等。具体的煤矸石减排技术路线见图1。

2.3 矸石的地面无害化处理技术

煤矸石除了可以通过井下回填采煤巷道少出井、大宗量资源化之外, 还可以在地面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如回填采煤塌陷区、充填复垦造地、矸石山造景等, 可实现矿区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矸石的地面无害化处理技术见图2。在矸石堆放场地, 通过规划、设计矸石堆放方式, 合理布局景观, 可对矸石山进行绿化造林, 为优美的自然风光锦上添花。

3 矸石山布局的合理化建议

目前, 国内的矸石山有1500余座, 分布没有规律, 大都是哪里方便哪里堆。有的矸石山只用了几年, 由于地理位置不合适就废弃;有的矸石山自建矿以来一直在使用, 堆积过高, 坡度太大, 随时都有发生滑坡的危险。因此, 应对矸石山的合理性布局作深入研究, 以使矸石山的分布具备一些基本原则。

3.1 矸石山分布就近原则

矸石山分布不能离井口太远, 否则排矸的轨道就要加长, 增加成本;另一方面, 矸石山离井口越远, 它的污染范围就会越大,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通过对某矿区分布的21座矸石山进行调查, 离井口最近的只有39m, 最远的有1338m, 平均值为294m。经实际调查, 矸石山离井口的距离在150~300m最佳。

3.2 远离居民区和工农业生产区原则

矸石山的分布应尽可能远离居民区和工农业生产区域, 减少其对附近居民的危害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3.3 矸石山堆放危害性最小原则

图3是矸石山堆放分层处理模式, 可以防止矸石山自燃和淋溶水析出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按照一定的倾斜度, 矸石山每增加5~10m, 就用粘土将其分层压实, 使其淋溶水流入采集沟内, 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矸石山表层覆一层薄土后, 种植花草树木, 以免尘土飞扬, 危害周围环境。同时, 还可以减少进入矸石山内部的空气量, 防止自燃。

应切断矸石山与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之间的联系, 远离民用供水水源。另外, 矸石山最好分布在低洼、沟壑或山沟里, 以减少其裸露在外的表面积, 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废弃的矸石山应该进行绿化。

3.4 自然与景观相协调原则

对煤矿矸石山的改造, 无论是采取何种堆放形式, 都要坚持与矿区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原则, 从根本上改变开采、排放矸石给矿区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吉雄, 缪协兴.煤矿矸石井下处理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6, 35 (2) :197-200.

[2]敖卫华, 黄文辉.内蒙古乌达矿区矸石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煤炭学报, 2005, 30 (5) :656-660.

[3]陈建平, 王志宏, 郑景华.阜新矿区煤矸石对环境污染及其防治[J].露天采矿技术, 2006, (3) :38-40.

[4]江洪清.煤矸石对环境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与利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03, (3) :43-46.

[5]王瑞荣, 宁成立.煤矸石烧结砖生产技术[J].新型建筑材料, 2007, 34 (7) :32-33.

[6]徐林, 岳建华.减少煤矿矸石采出量的若干途径[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5, (6) :54-55.

合理综合应用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6月~2010年5月期间所选的300例未实施干预措施的患者作为未干预组,将2010年6月~2011年5月期间所选的的300例实施了干预措施的患者作为已干预组,然后选择一些调查对象在年龄,病例数,病理特性和性别等一般资料经分析后无显著性差异的且具有一定可比性的进行比较。比较后绘制成表,对两组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简要地分析。

1.2 调查方法

派遣一些医护人员专门负责填写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表》,采取对患者家属进行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包括患者是否使用抗菌药物,而且要询问其对抗菌药物的了解情况。同时要将患者对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1.3 干预措施

(1)加强对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数量和使用频率的限制,做到必要时才用,不必要时坚决不用。而且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防止因利益的驱使而对患者大量滥用抗菌药物,以此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率。(2)将医务人员的考核情况与医务人员是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联系起来,通过奖惩方式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3)政府人员要制定相关制度,使人民具有举报权和监督权,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透明化,以此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4)政府工作人员要在综合干预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上,能够积极地抓住问题的重点,对于那些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甚至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5)加强医生处方权的限制,严格把关,合理用药,以防其对患者滥用抗菌药物。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FOXPRO7.0的数据库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输入同时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见表1。

注:两组抗菌药使用率相比较,P<0.01

2.2 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情况

见表2。

3 讨论

在人类发现抗菌药物并利用它作为化疗制剂后,微生物之间的抗生现象开始由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证明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也是促成耐药菌形成的重要推手。近期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传染病大会上医学专家警告称,目前有接近60%的亚洲人过量使用抗生素药物,而在加拿大和美国,过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比例只有15%和30%[5,6]。而且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8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使用抗生素,小儿外科比例高达100%。由此可见,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帮助消除感冒症状,还会延误病情,危害人体的生命健康[7]。由于中国式滥用抗生素背后的800亿利益链、疗效压力引发对抗生素的依赖,人们根本上对“万能药”的错误认识以及临床滥用抗生素等等逐渐成为隐藏在抗菌药物滥用背后的帮凶[8,9]。面对现状,我们要积极地寻找新型的抗菌药物和新的抗感染方法,以此来干预抗菌药物的滥用,提高其合理利用率[10]。

根据上表可知: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干预后,可明显看到患者的住院费用尤其是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显著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也逐渐地呈下降趋势。所以干预抗菌药物的使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够使机体避免产生耐药性的菌株,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染。在社会日趋发展的今天,虽然社会的医疗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医疗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但人类医疗事业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人们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面呈现不良趋势。加强抗菌药物优势和劣势知识的宣传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医疗水平的提高,更是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更是人们对药物知识了解程度的加深。

参考文献

[1].王力红,石海鸥.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24~326

[2].周筱青,刘皈阳,朱士俊.医院抗生素应用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成效[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28(4):204~206

[3].缪晓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122~125

[4].李连新,付燕霞.医院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药业,2012,21(1):60~62

[5].韩润凤,徐建华,刘洪凤,等.综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效果评价[J].天津药学,2011;23(2):36~39

[6].周舍典,周甘平,邝丽,等.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动态监测的综合干预[J].中国药师,2011;14(6):838~840

[7].张哲安.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效果[J].中国药业,2011;20(11):41~42

[8].张若华,霍嘉慧,黎敏如,等.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的成效[J].天津药学,2011;23(2):41~43

[9].韩楚源,李文慧,白莉,等.利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对非手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13):2038~2039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9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应用;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 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49- 02

为了治疗细菌感染的需要,目前抗菌药广泛用于临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毒性反应,耐药性,过敏反应,交叉感染等。为了获得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各种副作用。广大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抗菌素的使用。

1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1.1 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对病毒无效。

1.2 不作退热用。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轻易采用抗菌素。以抗菌药物作为确立诊断的捷径的依据并不可靠。

1.3 抗菌药物尽量不供皮肤、粘膜等疾患局部应用。特别是青霉素的局部应用要避免。

2 选用抗菌素要考虑临床疗效及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明确药理作用,严格掌握适应证,臨床用药要

全面考虑,掌握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是:

2.1 抗菌疗效高;

2.2 抗菌

副作用小;

2.3 使用方便;

2.4 价廉易得。

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时,绝大多数感染用一种抗菌药治疗有效时,不需要采用二种抗菌药。发热待查者不宜使用抗菌药。预防性、治疗性和联合使用抗菌药品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3.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 发挥抗菌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扩大抗菌谱,有利于混合感染的治疗。防止或延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2 联合用药的指征

3.2.1 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2.2 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等。

3.2.3 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了减少或不发生耐药性,要联合用药。

3.2.4 有些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所在部位时,所以在治疗流性脑脊膜炎时常和氯霉素联用。

3.2.5 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的同时常加抗毒菌药物治疗,以减少发生二重感染的机会。

3.2.6 单用某一种抗菌药物作用较弱,联合应用就能显示强大抗菌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时。

4 联合用药的规律

4.1 两种杀菌作用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如:先锋霉素类,青霉素,链霉素。

4.2 两种抑菌作用的药物联用可收到累加作用。如:磺胺类四环素类,红霉素。

4.3 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药物联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4.4 有相同毒性作用的药物多不联用,以免增加毒性。

5 了解抗菌药的副作用

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不但要了解抗菌药的性能,使用方法和剂量,还要详细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 毒性反应:包括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肝肾、胃肠道及局部损害等。

5.2 过敏反应:用药后有皮疹,血清病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用青霉素前一定要做皮试。

5.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因此,对肾功能差者和新生儿要慎用。

5.4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氯霉素能致急性再障,治疗时要定期检查血象。

5.5 对肝的损害: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联合用药时,对肝功能损害大,可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5.6 对胃肠道反应:红霉素、甲硝唑等可引起恶心、广谱抗菌素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难辨芽胞杆菌性肠炎。

6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要严加控制

其预防性应用仅适于下列情况:

6.1 风湿病患者可采用青霉素以消灭咽部的溶血性链球菌,从而防止和减少复发。

6.2 感染病灶的切除术,使用适当的抗菌药防止感染扩散。

6.3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适应用青霉素,可以防止亚急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6.4 容易患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当感染流行时,可用磺胺类或青霉素。

6.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用磺胺嘧啶预防。

6.6 肺部化脓性病变作肺切除术时,可按药敏情况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6.7 大面积烧伤,可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或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一些新青霉素等,以防治绿脓杆菌及其它细菌感染。

6.8 昏迷患者,宜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6.9 长期大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预防继发感染,可并用抗菌药物。

6.10 结肠手术前口服氨基甙类或难以吸收的磺胺类,杀灭肠道细菌,防止术后感染。

6.11 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7 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7.1 联合用药一般宜限于两种抗菌药联合使用,最多不超过三种抗菌素菌药的联合应用。

7.2 对于一般性感染的常规治疗是不需要联合用药的。

7.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6版.

[2] 李俭春,施毅,赵蓓蕾,潘涛.主编《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合理综合应用 篇10

一、课前检查活动场地设施设备及教学工具

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个场地, 那么这个场地课前得检查里面的相关设施有没有问题, 必须每节课都检查。比如自制水火箭时, 我们学校是在电子制作室、木工室、水火箭制作室一体的多功能教室里进行教学, 里面的工作台有插座及220V电源, 所以得检查工作台的插座防电措施。有一次地面走的电源线套管损坏, 而且就在学生的椅子下, 检查后就换装可靠的套管, 除掉了一触电隐患。同时包括检查窗户玻璃有没有损坏、椅子有没有损坏这些常规检查, 可以避免学生进室内场地后摔倒或者被玻璃划伤。检查工具有没有容易伤手的, 检查水火箭发射架能否有效控制, 如果不能更好的控制就得维修, 因为如果发射控制器损坏, 在发射过程中就容易误伤其他的同学。

二、进教学场地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有专家指出, 通过安全教育, 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80% 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孩子本来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相对而言他们在学校停留的时间长, 如果学校不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 加上管理工作的某些漏洞, 可能会造成安全问题。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有如下要求: 进出场地要有序和遵守相关活动操作规程, 活动中相互配合不能打闹, 正确使用教学工具, 防剪刀等容易划伤的工具, 防止胶水溅入皮肤及眼睛等相关部位。学生进入场地后自查简单工具, 如有损坏立即更换。同时询问参加活动的学生有无疾病史, 适合参加本节实践活动与否? 如果有身体不舒服的可以交给带队教师休息。这点很重要, 记得有次学生参加野外拉练后, 有位女生在操场集合整队时直接晕倒, 结果是因为自己有低血糖, 经过野外拉练后身体血糖偏低引起的。

三、在教学时进行跟踪巡查, 随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学生在活动课堂上的制作和体验课程是整个教学中耗时最多的环节, 教师既要张弛有度, 又要牢牢的组织管理好学生, 让学生的活动动而有序, 动而不乱, 既能让学生放开手脚, 又不能置之不管。在组织学生进行水火箭制作活动时, 先分好红蓝两队, 每队若干小组, 同时选好组长, 并宣布评比规则及相关奖惩措施。学生制作过程中跟踪巡查防止学生拿起剪刀等进行嬉闹, 指导学生使用工具及有效完成教学过程, 然后对学生里的红蓝两队制作时同步进行扣分、加分,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序操作, 避免进行嬉闹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在水火箭发射比赛时再次强调安全操作规范相关事宜, 让学生心中有数。水火箭发射课是属于室外课, 场地广人员不集中, 这时必须匹配神器———高音喇叭, 可以在必需时对学生进行喊话, 课外活动课一旦兴奋起来光靠自己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用的, 哪怕声音喊嘶哑了估计也不起作用, 有了神器后, 对于违反安全操作的小组队员可以立即传达信息, 从而让课堂有序进行, 降低安全隐患。

四、教学后进行反思并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进行改进

任何人的教学都不是完美的, 可以听同事的示范课, 可以查相关资料, 同时在课后静下心来反思, 思考整个过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教具, 等等。我在当初制作水火箭尾翼的时候, 是用502 强胶水固定的, 上两次课后我发现胶水弄到手后很难抹掉, 而且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的手里都粘有胶水, 更让我担心的是, 如果不小心弄到了学生的眼睛去了, 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第一两次上课我精神高度紧张。经过课后反思, 通过改进教学工具, 通过制作水火箭尾翼试验, 最终选定用订书机、电工胶布加上造型的改变换掉了胶水, 并保证水火箭发射。因为换下502 强胶水后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我心里的那个紧帮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了, 可以让我安心地面对每节水火箭制作课了。

校园安全是一件忽略不得的大事, 只要我们每位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认真把握好我们自己的实践课, 做到课内零安全事故。加上群防群治, 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加强管理, 教师细心指导、有序组织教学, 就能营造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 创造安全有趣的课堂, 让孩子们在参加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里学到知识并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陶红亮, 郝言言.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普及系列——中小学生社会安全防范攻略.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6.

[2]王元清.中小学生安全避险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4.

[3]周彬.让学校远离危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9.

上一篇:AUTO下一篇:猪瘟诊断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