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2024-05-24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共11篇)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1

通过分析中药与西药合用时所发生的物理化学药理变化, 总结出不同中西药合用对疾病疗效的影响, 以指导临床医生的用药, 增强药物疗效,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源流

四百多年前, 随着西方医药的传入, 中西医汇通派在我国逐渐兴起, 据初步考证, 清末的张锡纯是较早将中西药融为一方, 并提出中西药联用理论的人。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有许多中西药联用的方例, 如该书的前三期合编第五卷的石膏阿司匹林汤。该方主治“周身壮热, 心中热且渴, 舌上苔白欲黄, 其脉洪滑。或头尤觉疼, 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方中既用中药生石膏二两、蔗糖或粳米适量, 又投常用西药阿司匹林一瓦。

2作用机理

中西药联用的作用机理,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2.1 形成难溶物

降低机体对中西药的吸收, 累及药效。

有些中西药联用后, 可形成难溶物。这是因为药物的吸收与溶解度关系密切, 既生成难溶物, 势必会降低机体对中西药的吸收, 影响各自的原有药效。如鞣质与含金属离子的中药联用生成难溶物, 导致药效降低。

2.2 改变酶的活性, 影响药物的代谢

有些中西药联用后可改变酶的活性, 影响药物的代谢。这是因为药酶是催化药物代谢的重要酶系, 其活性直接影响药物的代谢, 若联用的某一药物能促进或抑制酶的活性, 就会影响另一药物的代谢水平, 改变药物的疗效, 甚或引发药物中毒。如中药药酒中含有乙醇, 而乙醇能增强肝脏药酶活性, 若将中药药酒与苯妥英钠、安乃近、利福平等药酶诱导剂合用时, 使上述药物在体内代谢加快, 使血药浓度降低, 药效下降。

2.3 影响药物的排泄

有些中西药联用后, 可影响药物的排泄。碱性药物与酸性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大大加快药物排泄速度, 导致药效降低, 甚至失去治疗作用。如红霉素在碱性环境下抗菌作用强, 当与含山楂制剂合用时, 可使血液中pH降低, 导致红霉素分解, 失去抗菌作用。

2.4 产生毒性物质, 导致药源性疾病

有些中西药联用可产生新的有毒物质, 特别是某些矿物类中药更是如此。如将中药朱砂或含有朱砂的安神镇惊类中成药与治神经衰弱的溴化物类西药同用, 既可产生有剧毒的溴化汞, 对人体造成伤害。

2.5 产生拮抗, 降低药效

中西药联用, 可产生拮抗, 降低药效。如中药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能促进糖原异生, 使血糖升高, 从而减弱胰岛素等降糖药的药效。

2.6 用药重复累加, 加重或诱发并发症

有些中药与某些西药功效相似或相同, 若将这两类药物同用, 使药理作用相互加强, 产生毒性作用。如发汗解表药、麻黄、生姜等及其制剂与解热镇静药阿司匹林等合用可致发汗太过, 产生虚脱。

3合理的中西药联用

3.1 增效:

增强或延长原有疗效 西药大多成分单一, 针对性强, 立专效宏, 药效迅速。中药成分复杂, 能宏观调节, 疗效稳定持久, 两者合理使用, 能标本兼顾, 增强疗效。

金银花与青霉素联用, 能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增强青霉素的作用。枳实与庆大霉素联用, 治胆道感染性疾患有增效作用。这是因为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 使胆内压明显下降, 提高胆道中庆大霉素的浓度, 增强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黄连、黄柏与四环素同用治疗痢疾及细菌性腹泻, 有协同作用。

3.2 减毒作用

逍遥散与抗结核西药联用, 能减轻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害。含麻黄类平喘药与巴比妥类西药联用可减轻前者能导致中枢神经的副作用。灵芝、人参、黄芪、女贞子等, 分别与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等抗癌药联用, 能缓解或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4忌用的中西药联用

4.1 降低疗效类

含铁铝的中药与维生素C合服用, 使维生素C失效。含生物碱类中药如黄连、黄柏、苦参等与西药乳酶生、多酶片等同服, 可产生沉淀反应, 使药效降低或消失。含碘中药昆布、海藻等中成药, 在胃酸作用下能与异烟肼发生氧还反应, 失去抗结核杆菌功效, 故治淋巴结核时, 二者不能同服。

4.2 产生毒副作用

含强心甙药物罗布麻、万年青、蟾酥等与地高辛等强心甙西药联用, 效用累加, 易导致强心甙中毒, 故不宜同用。含氰苷成分的桃仁、苦杏仁、白果等组成的中成药, 与麻醉、镇静、止咳西药磷酸可待因、吗啡、哌替啶、阿片制剂等联用, 可加重西药的呼吸抑制作用, 故忌同用。

5讨论

随着中西药结合的深入发展, 中西药联用遍布各个临床学科, 成为我国用药的优势和特点, 拓宽了临床用药空间, 从中西药合用后的临床反应效果、不良反应加以分析, 中西药联用得当, 合理可相互作用, 取长补短, 疗效增强,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但中药成分复杂, 中西药合用如配伍不当, 剂量不适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 增加毒副作用, 引起药源性疾病,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合理的使用中西药,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关键词:中药,西药,合理应用,协同增效,毒副作用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2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引起患者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使用途径主要为四大途径: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其中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占总例数的64.3%(36/5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占44.6%(25/56)。主要药物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以及消化系统类等,其中抗生素类的占51.8%(29/56)。此56例患者经过相关药物治疗后,其中痊愈患者52例,减轻患者4例。结论:在西药的使用中,必须对医护人员普及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安全、更合理的对患者进行用药。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抗生素

西药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不同药物组合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在临床上,西药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药联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即药物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减弱

【1】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对我院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36例;年龄为5至70岁,平均年龄为(37.52±32.85)岁。此56例患者均属于因西药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2 方法

对此56例患者的西药用药类型、临床表现症状、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1.3 观察指标

对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在这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2.结果

2.1 患者不良反应的基本状况

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34例中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60.7%,在各个年龄阶段中,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有4例婴幼儿患者,占总例数的7.1%。其中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64.3%(36/56);男患者占35.7%(20/56),经过对比发现,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2.2组织系统与临床表现

西药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有很多,例如: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腹痛、意识不清晰、消化系统不适、呼吸困难、头疼以及发热等。在这些不良反应的症状中,皮肤瘙痒及皮疹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约占总比例的64.3%,最为少见的症状为呼吸系统,仅占总比例的1.8%(见表1)。

表1: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 皮肤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全身反应

2.3 药物情况

在所有药品中,不良反应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品,占总例数的51.8%;最低的为神经系统类药品,占总例数的1.8%(见表2)。

临床症状 皮肤瘙痒、皮疹 意识不清晰、头疼 腹痛、恶心呕吐

心慌 呼吸困难 发热、抽搐

患者例数(例)

4 8 2 1 5

总比例(%)

64.3 7.1 14.3 3.6 1.8 8.9

表2: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状况

药物类型 抗生素类药品 心血管类药品 血液类药品 中药类药品 呼吸系统类药品 神经系统类药品

3.讨论

合理的对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对治疗效率及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中,为了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预防【2】

患者例数(例)4 10 5 7 1

总比例(%)

51.8 7.1 17.9 8.9 12.5 1.8 :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综合职业素质、责任感以及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了解是给患者开药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对每种药品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为患者制定出最为合适的用药。②若患者需要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对药物的药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药物联用的使用范围进行掌握,避免超出药物之间的度。③医院应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个医护人员中。在临床中,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大多是由于输液而导致,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及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在临床上,由于西药用药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不良反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女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男性较高;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更高。

综合以上所述,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在实际的护理中,必须对药物的存放进行严格的规范,并且在患者进行输液前要严格检查输液的质量,运用正确、合理方式对药物的搭配进行选择,杜绝错误搭配的发生。同时,在患者进行用药时,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监督,若患者出现不适时,医护人员要立即停止患者对该药物的使用,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有必要可给予抗结剂进行治疗,充分保障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3

【关键词】中西药复方制剂;科学合理性;临床治疗;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03-02

中西药复方制剂其历史根源相当深远,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叶,它是在中国传统中医药理与西医先进的理论支撑背景下配制而成,其中药物成分包括西药与中药两个主要成分。中西药复方制剂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经过现代医生在实践与理论证明之后,进行广泛应用,其毒性与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也可以根据自我主动性及经验直接选用。然而中西药剂在病患使用过程中,因化学药物联用等相关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在增加,这无疑成为了患者用药安全最大的挑战,因此在使用基础中西药复方制剂时,应首先了解药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与主治功能,以确保用药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选国内目前中西药复方制剂普遍性最高的药剂,其中包括珍菊降压片、维C银翘片以及消渴丸等药物,总结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情况[1]。

1.2方法

通过对临床中使用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病例进行综述性研究,归纳目前国内普遍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在临床重的应用,并分析在患者使用后其治疗效果与一些不良反应,并对造成此类不良反应的原因做深入的分析。

在临床中,一般患者使用珍菊降压片来降低血压,其药理中的主要西药成分是双氢氯噻嗪。这种药物成分会有效的抑制人体内部胰岛素B细胞的部分组织功能,从而降低存在于血液中的胰岛素,但是随之血液中的血糖会随之升高。一般在临床中的高血压病患如果同时患有糖尿病,服用该类药物会产生相反作用,加重病情。

维C银翘片其主治功能是辛凉解表,用于清热解毒,此药物中也含有西药成分,最主要成分如马来酸氯苯那敏,该药物主要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治疗,它可以有效的控制下呼吸道的分泌物,用于干燥下呼吸道,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喷嚏,控制鼻腔粘液。但是该药物容易引起疲倦、乏力,对驾驶者以及高危职业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并且,此种药物对惹你肝脏损失较大,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欺负用量超过一定比例限定,就会导致肝脏的损伤[2]。

消渴丸主要应用于对广大糖尿病患者,这一药物是在古方“玉泉散”的核心药物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其主要药物成分包括中药的生地黄、山药、五味子等以及西药主要成分优降糖所制成。其中中药主要组成成分可以起到滋肾养阴,起到治疗口渴、多汗等作用,而其中的西药成分则以降低血糖为主治功能,二者相互结合标本兼治,起到了良性的降糖作用。但是,该药物成分中的部分成分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血糖降低,一旦某些患者对该药物成分不了解,认识不清,过分依赖于盲目使用,则会引起其出现低血糖反应。

2.结果

中西药复方制剂在现代社会高度重视民众健康的环境下,其使用率在增加,依据其本身的传统优势,不仅延续了中药治本的理念,而且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用药技术,疗效高,疗程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西药复方制剂大面积生产的背景下,部分药物的药理民众并不是很清楚,处于模糊地段,甚至是完全不知的情况,知识依据传统经验,“中西药结合疗效好”的广告语推动下产生购买行为,导致药物滥用,甚至出现了不良反应,其后果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在使用中西药复方制剂时,应该严格遵循遗嘱,按照固定于其药理药性进行服用,对其中的药物组成成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最终达到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层面。

3.讨论

我国目前中西药复方制剂处方全部属于1985年以前地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药品,在当时显示条件下,其研究基础相当薄弱,上市前并没有经过对新药系统的研究开发,该类药品在上市之前研究缺陷主要集中表现在对药品的合成、精制等方面的确定,其中也包括对包装材料的选用,有毒性排查,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等,在此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违反相关科学要求。

现有市场上所流通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用法及用量说明,其存在的问题则集中在其中的中药成分并未明确表明,以及处方中药类成分含量过大[3]。在临应用过程当中,医务工作者及病患在使用相似药物时,因对药物中所含药物成分为止,或对相关药物成分治病机理并不了解的情况下,使用该类药物,而出现潜在的用药危机。

就药物成分而言,现有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处方在成分研究上明显不足,其中的药物分配比例触及了药物分配禁忌,出现了“减效”或“增毒”现象。“减效”主要是指药物组成成分中,所添加的药物成分彼此相互发生意料之外的作用,从而导致其原本药物疗效低于添加药物之前的药理作用;另一种“增毒”现象主要是指,对药物成分所添加的部分相互之间发生作用,产生了原本所没有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生物的毒性方面。

对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管理应该从最根本的原因出发,从管理与研发,再到市场运作,每一环节都必须给予严格的管制。首先相应的研发单位,应该坚持科学制药,科学配药为基本出发点,使用严谨的科学手段与规范;其次,在包装管理上,应该对复方制剂的成分做出有效的说明,并给出明确的配置成分比例;再次,在药品经营过程中,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经营人员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最后,对相关药品要有统一的监管制度,管理此类药品的出售。

参考文献

[1]董莉.常用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439-440.

[2]范振远.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执业药师,2011,2(11):102-103.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4

1、材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我院120例西药处方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依据制定管理制度前后将其分为两组,管理制度前组(60例)和管理制度后组(60例),探讨用药合理性以及相应的管理举措,就120例处方展开考核,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对管理制度制定前后合理用药状况进行比较。

1.2管理对策

1.2.1对药物的相关管理

对于西药来说,其有着相对较多的种类,药剂的类型也是丰富多样,所以要对其做好有序的分类管理,可以结合临床用药的方法将药物分为几个区:药品区之注射,药品区之口服,药品区之外用等,结合其作用做好相应的分类和分区存放。在存放的时候,要做好避光措施,做好阴凉措施,并且要注意防火。对于特殊药品来说,应该严格依据存放标准和管理要求做好存放,切忌随意进行放置,如果发现异常需要在第一时间做好上报。另外,要对药物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一些过期的药品要严禁使用。对六个月以内的有效期药品要做好审查和记录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从而做好相关停药工作。若药品的有效期还仅剩下一个季度,需要将其做好退库工作。如果药品的有效期低于一个月,不要再将其对外销售。存放西药药剂的时候,要依据药剂的批号和种类以及其有效期限做好存放。采取的原则要“先进先出”,将有效期超期的现象控制在零状态。要定期的对西药药剂做好检查,从而使得药物过期的现象得以控制,若发现过期的现象要在第一时间向上级作出汇报,同时要重视卫生管理,切忌药物污染的现象伴随。

1.2.2做好对人员的相关管理

要重视药剂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及时提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结合相应的技能考核,使得其业务综合能力能够提高到新的层次。另外,对于药剂师来说,要对药物的药理以及临床特征及禁忌了若指掌,从而使得自身能够合理使用药剂,进而保证药剂的用药安全。另外,还要重视对药剂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相关培训,从而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医德。对其服务态度要进一步规范化,从而保证药剂师能够和患者做出良好的沟通和服务,使得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进而积极的投入到治疗当中。

1.3对管理制度制定前后的处方应用情况进行认真的审核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当P<0.05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管理制度后,管理制度后组的给药方法不当率3.3%、滥用抗生素率5.0%,联合用药不当率6.7%,重复用药率1.7%明显低于管理制度前组的给药方法不当率11.7%、滥用抗生素率20.0%,联合用药不当率13.3%,重复用药率18.3%,P<0.05;管理制度后组的合理用药率83.3%明显高于管理制度前组的合理用药率36.7%,P<0.05,可见,采用合理的药物管理制度有着较好的效果。

3、讨论

对于西药来说,其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因为其种类丰富,很多西药的名称相似但药性却大为不同,也就有着不用的用量以及使用方法,因而如果用药存在着不合理,不仅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还容易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更有甚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而就同种西药来讲,有的制药单位以及药品的规格一样,但是药剂的单位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在治疗的时候没有对药品的信息明确化,就使得药品很容易伴随混淆的情况。再者,如果在临床治疗中没有合理应用药物也会引起患者的伴随多种不良症状。因而,对于药剂工作者来说,在工作的时候,不仅要仔细审核医师的处方,也要就患者的用药及时作出指导,药剂师有时会因工作量大使得自身不能及时取药,这样就容易让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间段。同时,如果缺少合理的考核制度,也可能对药剂师的积极性以及其工作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鉴于此,我院出台了相应的药剂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了西药的用药合理度。本次研究发现,实施管理制度后,管理制度后组的合理用药率83.3%明显高于管理制度前组的合理用药率36.7%,可见采用合理的药物管理制度有着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发现,实施合理的药物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合理用药率,有着较好的效果,值得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5

关键词:西药药剂;合理用药;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54-02

加强西药药剂的合理使用能够为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同时保障医生能够对患者病情作出正确判断[1]。反之,倘若西药药剂使用不具合理性,则会引发各类风险,比如影响患者疗效、引发医患纠纷等。本组重点对西药药剂的合理使用及有些管理策略进行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西药药剂1200份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同时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西药药剂1200份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组,两组涉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本组研究对照组1200份西药药剂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成立西药药剂合理使用情况调查评估小组,对对照组合理使用西药药剂情况进行实质性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管理策略,将其实施于观察组西药药剂1200份当中,进一步对两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对比评估。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合理用药率为69.17%,观察组合理用药率为90.58%,观察组合理用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西药药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西药药剂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包括:(1)退药问题。退药是西药药剂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明显的问题[2]。之所以会出现这类问题,主要是因为使用某一类西药药剂之后,可能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例如恶心、晕眩及头晕等,这些不良反应加大了退药状况的发生。同时还可能不良反应预算时间出现偏差所致。主要指的是使用某类西药药剂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是在预算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上与实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存在差异。(2)西药药剂种类繁多,患者误服问题较为显著,在误服的情况下,轻者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影响患者生命安全。(3)厂家原因。同种西药药剂可能存在很多厂家,这些厂家同种西药药剂,可能在规格、用量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偏差,从而使西药药剂的使用不够规范。

3.2西药药剂有效管理策略探究

针对西药药剂使用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相关管理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主要管理策略如下:

(1)药品管理。因西药种类繁多,因此在管理方面需严格、系统。西药通常分为三类,即为内用药、外用药及注射药[3]。通常在医院内部注射药使用较多,因此需对注射药的信息进行认真核实,使注射药标签校对错误等问题得到有效防范,需充分保证避光及储存于阴凉处,同时做好防火措施。另外,需对药物有效期的检查及管理进行强化。

(2)工作制度管理。对药方服务质量进行强化,对药品配伍禁忌进行严格查询。对于医院来说,需定期对处方进行检查,并成立处方质量检测小组,若有用药不合理处方存在,需及时做好修正措施。对管理药品经济进行强化,每日下班之前对计算机及处方的统计金额进行仔细核对,并在账册上做好相应的记录,于月末上报于各个科室,以此使药品损失降至最低化。

(3)对药方工作人员管理进行强化。一方面,需做好药剂师的大力培养工作。努力提升药剂人员整体专业水平,例如借助多媒体方法使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等,进一步使药剂师能够全面了解并掌握各种药品的特点及用药的合理性,以此使用药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对药剂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进行强化,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增强医德医风等[4]。除此之外,还需要使药剂师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擅于学习,主动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全面掌握各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同时增强用药的安全性。

3.3结论

本组对使用有效管理策略前后西药药剂合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评估,对照组为实施管理策略前,观察组为实施管理策略后,结果显示:对照组合理用药率为69.17%,观察组合理用药率为90.58%,观察组合理用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西药药剂合理使用率,首先需认清西药合理应用问题,进一步采取有效管理策略,如对西药药剂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考核管理方法,并构建完善的用药制度,提升药剂师整体专业水平,以此为西药药剂合理用药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热比亚·扎克.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分析及防范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15):312-313.

[2] 权朝霞.浅谈西药药剂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3-14.

[3] 张丽莹.医院药剂科一线调剂岗位管理的實践与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05(08):40-41.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6

1 中药制剂与抗生素的合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西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产生相应协同作用[1],很多清热解毒中药都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但其抗菌范围和抗菌强度不同。如金银花、穿心莲、黄连中的小檗碱及连翘、蒲公英等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连、生地、蒲公英、黄柏等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效。而连翘、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等兼有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将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可显著增强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但也应些中药制剂的某些成分影响抗生素的吸收,降低抗生素的活性。与其和用时,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临床上常可见到给患者使用红霉素的同时还服用含生姜、龙胆草、石榴皮的中药。这些中药中能促进胃酸分泌,而胃酸对红霉素有破坏作用,从而影响疗效。中药中,蒲公英,五味子,山楂,乌梅等均含有丰富的枸橼酸、苹果酸、酒石酸、维生素C等酸性成分,此类酸性药物不宜于磺胺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多黏菌素及其他碱性药物配伍,中药的有机酸使碱性药物的排泄加快,降低抗菌药物的作用,有机酸所致的酸性环境,使乙酰化后的黄胺溶解度降低,可导致尿中析出结晶,损坏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可引起结晶尿、血尿。石榴皮、五倍子、大黄、虎杖及制剂感冒宁,清宁丸,七厘散等含有大量的鞣质。此类药物不宜与去痛片等含氨基比林成分的药物配伍,可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同时此类药物不宜与维生素B1,维生素B6配伍,会产生缔合反应形成缔合物,降低药效。在含有高浓度乙醇的人参酒,不宜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同用,二者同时应用易出现醉酒样反应。

2 中药及中药制剂于降压药合用

很多中药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单纯性中药治疗高血压短期降低效果不好,而纯西药治疗则毒副作用较多,且远期疗效不巩固。中西药合用后,即发挥西药的短期降压,显效高,中药作用持久的特点。又可因西药剂量减少,而减轻毒副作用。从而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促进其心、脑血管等病理改变的恢复。中药丹参、赤芍、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可以扩张肾血管和周围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从而与利尿药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而一些中药与降压药不能同时服用甘草,因甘草及甘草制剂含有甘草酸,此甘草酸在体内生成甘草次酸,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造成钠水潴留、血糖升高,使患者出现水肿、高血压等。同时还有排钾作用,造成低血钾症[2]。

3 中药制剂与心血管类药合用

许多活血化瘀类药有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供血供养,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中药麻黄及其制剂,不宜与强新药、降压药配伍。因为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是交感神经兴奋剂,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于降压灵、复方降压片、优降宁等降压药配伍可降低后者的疗效。而麻黄与优降宁配伍时,优降宁药物抑制了单胺氧化酶,使肾上腺素神经末梢贮存的递质灭活受阻,而麻黄及其制剂中的麻黄碱升压作用显著加强,可致高血压危象。中药中的川芎、红花、丹参等上述诸药于治疗冠心病的西药如消心痛、心痛定等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但有些中药在联合用药时同时产生拮抗或毒副作用。如蟾蜍、毛地黄等含强心甙成分的中药同洋地黄等强心甙类西药联合应用,会加强心脏中毒症状,引起心跳停搏[3]。另外,含酒类的中药不宜与胍乙啶类降压药同用,可造成体位低血压。

总之,中西药联用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容较广泛,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也很多,临床上应根据它们的性状,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合考虑,尽量发挥其有利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做到合理配伍。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后出现的毒副反应。方法 通过中药制剂与相同功效的西药联用, 大都起协同作用, 增加疗效。但有些中西药物联用由于药理或药剂因素, 可使疗效降低, 不良反应增大。结果 中西药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疗, 而不合理的配伍则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有助于提交临床治疗的效果。相反, 则降低疗效, 甚至增加毒副作用。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松宇.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和禁忌[J].中国卫生产业, 2007, 10 (11) :97.

[2]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98-199.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2例难治性感染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其中实验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6.72±3.82)岁,按照原发病划分,肺部感染10例,糖尿病感染5例,失血性休克4例,心源性肺病6例,骨科手术感染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7.93±3.42)岁,按照原发病划分,肺部感染12例,糖尿病感染7例,失血性休克5例,心源性肺病4例,骨科手术感染3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难治性感染,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邀请西药师参与,依照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药敏实验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和预防性用药,针对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3.1 西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的现状

西药师通过查房,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多,抗菌谱、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具有明显差异,增加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难度,临床医师无法全面了解抗菌药物的具体信息,这需要西药师掌握抗菌药物信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率高,导致抗菌药物使用率增加,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可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3.2 西药师协助治疗难治性感染的具体操作

3.2.1 正确诊断致病菌。

西药师通过相关医学知识及临床积累经验,根据感染疾病及规律,充分考虑患者的用药史及检验结果,协助医师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3.2.2 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

西药师根据微生物学、诊断学等相关医学知识,结合药学专业知识,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药敏试验等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体外有效的抗菌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同样存在差异,在患者用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清除半衰期、吸收速度、达血峰浓度的时间、体内分布情况等信息[4]。西药师可根据药代动力学专业知识,协助医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药物浪费。

3.2.3 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

治疗过程中多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增加首次用药剂量,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由此推断,合理的用药方案是治疗难治性感染的关键。目前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具有相关药物知识的西药师,参与诊断和治疗,避免医师由于对药物专业知识的不足导致的不合理用药情况[5]。

本文显示,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邀请西药师参与协助治疗,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药师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药师通过参与查房、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药师通过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结合自身相关知识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同时依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协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师在治疗难治性感染中协助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2例难治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邀请西药师参与协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感染治疗过程中,西药师协助治疗,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西药师,难治性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席艳.临床药师协助临床药物治疗重症感染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43.

[2]贾晋生,李树峰,杨大明,等.药师协助临床治疗难治性感染进行药学监护的实践与效果[C].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2010:1-8.

[3]杨柯.药师参与20例难治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用药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1188.

[4]贾晋生,李树峰,杨大明,等.临床药师协助治疗难治性感染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药房,2011,22(42):4015-4017.

[5]何洪静,张红菊,夏培元.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药房,2011,22(26):2408-2410.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8

1正确诊断与明确用药目的

正确诊断, 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所谓“对症下药”, 意即在此。只有正确诊断, 才能明确用药目的。正确诊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1医师的责任心和诊疗水平

前者要求医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医风医德, 以极端负责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就诊患者, 医师应当清楚, 其职业的存在是相对与病人而言的, 首先是病, 而后是人。所以, 对病人, 要不论其穿着、高贵低贱, 一视同人, 尽其所责;后者要求医师要有精湛的诊疗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病情的诊断要从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 抓住代表疾病特征的蛛丝马迹, 做到厚积薄发, 正确诊断。

1.2 全面了解病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全面了解病情, 是正确诊断的基础, 要求医师在诊断检查病人过程中, 详细询问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并认真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确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物理检查项目, 认真分析各检查结果和参数, 不放过任何与疾病有关的蛛丝马迹, 为作出正确诊断找准依据。特别是对严重复杂病情, 应作必要的排除性检查, 争取早日确诊, 以免延误治疗。另外, 要注意一些疾病早期表现为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早期预防, 即治疗未病之病提供依据。

1.3 患者或其监护人的配合

在诊疗过程中, 患者或其监护人, 一定要如实回答诊治医师需要了解的情况, 如实反映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患者或其监护人必须清楚, 他们的配合, 在很多情况下, 对正确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切不可隐瞒病情, 甚至以此洞察医师的诊治水平。

2制定治疗用药方案

一个科学、合理、详细、可行的治疗用药方案, 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应包含下列要素:

2.1 熟悉所用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的基本情况

药效学主要了解其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及适应证等, 特别是适应症方面, 最好是首选适应症。必要时应了解联合用药之间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药动学方面主要了解所用剂型的吸收 (生物利用度) 、分布、代谢和消除 (生物半衰期) 情况, 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 才能确定合适的剂量, 给药时间间隔等。必要时也应了解联合用药之间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2.2 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

主要是了解患者的性别、孕情、年龄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与所用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以便在制定用药方案时综合考虑。

在了解上述情况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药效学药动学情况, 确定用药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疗程及必要联合用药等, 需要时配以药学监护, 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疗用药方案。

2.3中药的合理用药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在充分了解疾病和药物的基础上, 运用中医学的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安全、简便、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 也就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 合理有效的组方运用于患者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3药学监护和完善用药方案

一个好的用药方案, 在很多情况下, 需要通过药学监护是手段, 才能得以较好的实施和发现不足, 并从中得到完善。

3.1 药学监护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治疗药物监测和用药方案监护。前者也叫血药浓度监测, 适用于下列情况;1一些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如地高辛等;2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他克莫司等;3患者所用药物受肝、肾、心等重要器官功能影响较明显时或患者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哺乳、老年等可引起药效学或药动学明显变化时等;4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 由于种种原因, 可能出现蓄积中毒, 或引起血药浓度逐渐降低而影响疗效的情况;5联合用药时, 由于药物的相互而引起药效学或药动学明显改变的情况。用药方案监护是指对制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跟踪、监督、观察或随访, 并作必要的指导, 以获取治疗方案的实施效果。其主要内容包括:1患者对用药方案的依从性, 主要是指除注射给药外其他给药途径, 特别是口服给药方案的依从性。对于住院病人, 护士必须看到患者药入口;对于非住院病人, 必须向患者详细交代用药剂量、时间, 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需要时应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等, 目的是使患者可自觉执行用药方案;2及时了解掌握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或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等;3及时了解用药方案实施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 特别是在危重症病人急救情况下。

3.2 完善用药方案

通过以上的药学监护手段, 根据对治疗药物监测和用药方案监护所得到的信息, 进一步完善原有方案, 实现用药方案个体化, 使之达到预期效果, 具体地讲, 主要有以下几点:1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 其中应特别注意按正常剂量给药但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情况, 必须结合药动学特点和患者的具体病情作出合理的解释, 不可贸然增加或降低给药剂量;2认真分析病情复杂、凶险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变化, 判定变化是由病情本身变化引起的, 还是由治疗不到位或是对药物的反应所致, 并采取相应措施;3注意观察实施的用药方案是否有效, 并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是否需要改变用药, 特别要注意联合用药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4用药方案的经济性

一个用药方案, 考虑它的安全性、有效性, 毋庸置疑。但是否经济, 即以最小的经济支出, 获取最大的治疗效果, 也是评价该方案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

衡量一个用药方案的经济性, 很值得思考的是, 如何理解经济支出, 即成本问题。看一个用药方案是否经济, 不能看一时付出的高低或只看所用药物价格的高低, 还要看对疾病的治疗是否彻底, 是否存在复发需再次治疗的隐患。还要看再次治疗的其他支出和因此而中止劳动创造价值而带来的损失。这一点, 在抗感染治疗方面, 已引起许多专家共识, 即对于感染性疾病, 尤其是中度以上感染, 不再强调先从有效但价低的抗生素开始使用, 提倡开始即以效果最好的抗生素, 对致病菌以最有效的杀灭, 彻底杜绝因所谓的低价有效抗生素因杀菌不彻底而造成的延长治疗时间或形成耐药菌株的可能和危害。

关于合理用药的适当性, 解决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正确诊断与明确用药目的、制定和完善用药方案及方案的经济性, 自然也就解决了。

以上几点, 是笔者对合理用药基本要求的理解。在现实医疗用药过程中, 要实现这一要求, 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他涉及人们的观念, 工作展开的程序, 药师的知识结构等众多问题。具体地说, 涉及医院管理部门的重视、临床医师的接受、药师的知识培训和深入临床、护士对方案实施效果的观察和病人的认知等, 可以说, 合理用药的实施, 在目前情况下, 除少数大城市三甲以上医院外, 只是处于舆论宣传阶段, 要真正得以开展, 还有大量前期工作要做, 还有待于我们倍加努力。

中西药的合理应用 篇9

关键词:中西药配伍,合理性,药理分折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 中西药配伍使用非常普遍。探讨中西药配伍的合理性及药理作用, 对加强临床中西药配伍使用的合理性及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中西药配伍使用合理性的内容较繁多, 故只探讨临床上常用的中西药品。

1 合理性方面:中西药配伍能增强疗效和缓和不良反应

中药有效成分多样化, 配伍使用能产生协同作用, 疗效稳定持久。而西药成分单一, 针对性强, 疗效迅速。如两者合理应用, 能标本兼冶, 增强疗效和缓和不良反应。

1.1 增强疗效

如黄连、黄芩、穿心莲、大青叶及复方 (如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板兰根冲剂) 均有抑菌成分, 和抗生素合用能增强其抑制作用;如联合用药比单纯抗生素者快。青霉素与鱼腥草、板兰根等合用, 这些中药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 在抑制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石菖蒲、地龙与苯妥英纳等抗癫痫药合用, 能相互作用提高抗癫痫的效果。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其有效成份延胡索乙素镇痛效果虽较吗啡弱, 但远胜复方阿斯匹林, 又无成瘾性。和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合用, 可增强其止痛之功[1]。田七、赤芍、郁金等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中药配伍乳酸心可定, 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脂、降低心肌耗氧量以冶疗心胶痛和冠心病。含人参、五味子、麦冬的中成药生脉针能益气敛阴止汗, 丹参针有扩张血管、抗凝血和止血化瘀的功能, 山莨菪碱能改善微循环, 增加心率。因此, 山莨菪碱与上述中药并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既可适度提高心率, 又可改善血液循环, 缓解缺血缺氧, 从而收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1.2 缓和不良反应

氯丙嗪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 而与珍珠层粉配伍, 治疗精神分裂症。两药合用于轻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对肝功能不仅无害, 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甘草与呋喃妥因或链霉素等合用, 可降低其胃肠道反应, 以及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害, 使原来不能坚持链霉素治疗的病人80%可以继续使用。雷公藤及其总苷有抑制骨髓等副作用, 若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联用, 这种副作用即可减轻, 如用这种方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不但疗效较好, 而且副作用较小。中药麻黄及复方类治哮喘, 虽然有良效, 但却往往导致中枢神经兴奋, 如将巴比妥类药与其配伍同用可减轻后者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副作用, 故治疗哮喘常将二者联用。补中益气丸能促进胃蛋白质合成, 加强对胃黏膜的保护与修复。有些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放疗或者化疗, 可是化疗药物在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带来损伤。中药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力, 既能防止化疗对上述脏器的损害, 又可增强机体防御系统抑制癌细胞的能力。

2 不合理方面:降低疗效和产生不良反应

中西药配伍, 必须注重合理、安全、可靠、有效, 否则盲目配伍, 必将降低疗效和产生不良反应。

2.1 降低疗效

地榆、虎杖、大黄、石榴皮等中药因含有大量的鞣质, 若与维生素B1合用, 可与B1永久结合而使其从体内排除从而降低疗效。若与酶制剂合用则发生相互作用使其疗效降低。若与重金属盐类及生物碱类成分合用, 能产生有色沉淀[2]。

丹参、黄芩、槐花、陈皮、旋覆花等含有黄酮类和酚类的中药, 与铝、镁、钙等药物 (氢氧化铝、碳酸钙) 合用, 可产生络合物而改变药效。复方丹参片与胃舒平联用, 所含丹参酚与胃舒平中的铝离子结合, 生成丹参酚-铝络合物, 不易被肠道吸收, 从而降低丹参的药效, 故忌同用。

含麻黄的中成药与利血平、甲基多巴同用, 后者能减弱前者所含麻黄碱的作用, 故在治疗咳喘兼高血压时, 忌将二者同用。碱性较强的中药如煅牡蛎、煅龙骨、硼砂等, 与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药物合用;酸性中药乌梅、女贞子、五味子、山茱萸、木瓜、青皮、山楂等等中药及山楂丸、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糖浆等中成药, 可酸化尿液, 与碱性西药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碳酸钙、氨茶碱、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生物碱等合用时会发生中和反应使中西药物均失去一定疗效。

含茵陈成分的中成药如茵陈浸膏片等, 不能与西药氯霉素同用, 因为两药拮抗, 可抵消其疗效。自然铜、磁石、代赭石 (含铁) 及其中成药, 与维生素C、四环素合用, 能使维生素C、四环素失效。这是因为铁与维生素C合用后, 加速维生素的氧化分解, 导致维生素C失效。铁与四环素合用后形成难溶性络合物降低四环素的溶解度, 影响机体吸收。故这类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维生素C、四环素同用。

2.2 产生不良反应

甘草、鹿茸长期与水杨酸衍生物合用, 能使消化道溃疡发生率增加。甘草、鹿茸的成分有糖皮质激素样结构, 这些均能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形成。

雄黄及含雄黄成分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 (片) 、安宫牛黄丸与具有氧化性的硫酸盐、硝酸盐类西药联用, 硝酸盐、硫酸盐可使雄黄所含的硫化砷氧化, 增加毒性。

诃子或五倍子 (含水合鞣质型) 组成的中成药, 对肝脏有一定毒性, 若与利福平、红霉素等对肝脏有毒性的西药联用, 势必加重对肝脏的毒性, 导致药源性肝病, 忌同服。

含有生物碱的中药不宜与生物碱类西药合用, 如中药草乌、附子、马钱子、乌头等均含有生物碱, 而这些药不宜与氨茶碱、阿托品等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果合用, 会增加毒性, 导致药物中毒。

朱砂及其中成药 (朱砂安神丸、补心丸、磁朱丸等) 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钠、溴化钾、碘化钾、硫酸亚铁等同时服用, 可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等沉淀物, 导致药源性肠炎, 忌同服。

苦杏仁、白果 (氰苷) 等组成的中成药, 与麻醉、镇静、止咳西药 (磷酸可待因、吗啡、苯巴比妥等) 制剂配伍后加重西药的呼吸抑制作用, 故忌同服。

3 结论

目前, 对中西药配伍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还是一个较为薄弱、不被人重视的环节, 甚至存在一些误区。随着现代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医疗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 中西药的品种会越来越多, 许多潜在的中西药配伍禁忌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因此, 要不断加强中西药科学合理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刘科凌, 胡波, 熊文碧.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配伍与禁忌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6, 28 (4) :171-173.

中西兽医药学特点与科学合理用药 篇10

【关键词】中兽医药学;西兽医药学;合理用药;畜禽疾病;群体辨证防治;复杂性科学

随着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以及特种养殖的不断发展,畜禽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中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畜禽疾病越来越复杂且难以防治,使以往卓有成效的西兽医药学免疫接种与抗病原体等针对单一病因的防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其二,由于畜禽疾病防治效果不甚理想,药物滥用与乱用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等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其三,中兽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效果却不稳定或者无效。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以为,其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中西兽医药学特点的重视不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药物滥用与乱用。笔者在此仅就中西兽医药学特点及其科学合理用药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1 西兽医药学特点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简单来说,西兽医药学的特点就是针对单一病因的防治,不论是疫苗接种预防还是抗病原体与代谢病等,其都是针对某一种病因进行的防治;西兽医处方也有多种药物或疫苗等的应用,但他们都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行其是,不像中药处方是根据君臣佐使理论将其组成一个整体来使用,其优势是分工明确、针对性强,在防治简单性的单一病因疾病,尤其是在急性病症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复杂性疾病(如混合感染、病原体变异、复杂性成因与慢性病症等),其有效性受到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其一,猪瘟疫苗正常使用对猪瘟有很不错的预防效果,而如果与蓝耳病、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病等发生混合感染,或者是饲喂霉变饲料、猪慢性中毒等引起猪免疫力降低或免疫抑制,即可不同程度地导致猪瘟疫苗免疫预防失败。牛疱疹病毒4(BoHV-4)可能既不直接引起乳房炎,在乳房炎发生过程中也不起作用,但当乳房已经发生细菌感染,其在乳房免疫细胞和(或)乳导管上皮细胞中复制,则可能造成更严重、时间更长的乳房炎[1]。奶牛群乳房炎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其饲料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E、硒、锌、铜的含量有关,奶牛日粮中单独添加或共同使用这些抗氧化性微量养分可以增强机体对乳房炎的抵抗力[2]。

其二,有研究表明,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与抗生素后白细胞增效作用(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effect,PALE)不仅与抗菌药物的种类、浓度、细菌的种类、数量以及与药物的接触时间等有关,而且还取决于机体的不同生理、病理状态等。抗生素的作用无论多么强大,最后杀灭和彻底清除微生物还有赖于机体健全的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良好、抗生素选择适当,则可迅速、彻底地杀灭、清除病原微生物;反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无论如何有用,也难以彻底杀灭并清除病原微生物。此外,脓肿形成、抑制抗生素的物质产生,或者在实验室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来,但在动物活体中产生的毒素等等,使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常常不一致。而在实践中,人们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往往都是一味地强调抗菌抗病毒感染,而较少考虑其他因素的存在与临床疾病的复杂多变性特点,使其认识与处理在不同情况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从而使临床疗效时好时坏,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加大药物用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导致增加药物的临床毒副反应与残留,却并不能改善与提高其临床疗效[3]。这也许就是西兽医药在急性病症及其初期的防治中多能屡建奇功,而疾病一旦转为慢性或者是病程拖延较久的慢性病和现代疑难杂症,其防治效果就不甚理想且临床毒副反应也比较明显的原因。

其三,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谱广,可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和25种禽类,可在人和动物间相互传播,其病原不仅有可能来自于家畜与家禽,还有可能来自于野生禽鸟或野生动物如獾属动物(badgers)等,使其以消除病原为主要手段的净化措施不仅代价昂贵,而且难度也非常大。欧美等大多数国家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至今仍没有实现完全净化的目标。欧美国家实施牛结核根除计划已有40余年,欧洲多个国家(如丹麦、比利时、挪威、德国、荷兰、瑞典、芬兰、卢森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虽已声明消灭了牛结核,英国、法国、美国等宣称已控制牛结核,但至今尚无任何国家获得OIE“无结核”认可[4]。

其四,不仅临床医学是这样,而且基础医药学乃至整个生物学都同样面临着如此的困境与挑战。如Science在2011年9月与10月分别发表社论指出[5,6]:人类基因组大约有2.1万个不同蛋白质编码,而现在,这些基因产品近一半的功能只能靠猜测来获得,即使我们知道某一种特定蛋白质的准确功能与结构,把其导入常常具有极其复杂相互作用的细胞后,就像药物治疗一样,其结果也很难预料。今天,基因组技术可以对人体基因组进行常规的扫描,以探讨任何紊乱的遗传改变,有2000种以上的单基因疾病已经用这种方法得到阐明。然而,尽管发现引起剩余2000种孟德尔疾病的遗传学改变在可及的范围内似乎唾手可得,人们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在普通病、慢性病与复杂性疾病中要获得类似的理解是令人失望的。再如,由于生物体外试验与其要模拟的体内试验系统缺乏一致性,现代药物研究中的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组学(proteomics)与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等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新产品,基因疗法(gene therapy)、干细胞研究(stem-cell research)、DNA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与癌症疫苗等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而采用一种病毒蛋白的肽片段开发疫苗的简单化方法也只取得了很少的成功等等[7]。

nlc202309030659

2 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中兽医药学特点

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是鉴于经典科学每每在近乎于圆满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出错,从而在对其认识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传统科学(经典科学)虽然也强调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但由于其多习惯于“单因素线性分析”的认识方法,使其更擅长于对“单一因素作用”的线性认识与把握,而对复杂系统中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则认识不足,从而使其对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认识、把握与处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与挑战。鉴于此,复杂性科学更加关注复杂系统中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得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线性”与“物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是由其所处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初始条件所决定的”等不同于传统科学的认识,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The science of the 21st Century)与“一次世界观的转变”(A Worldview Shift)[8]。复杂性科学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认识与处理动物疾病时,我们不仅要重视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还要重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的“初始条件”。例如,根据现代科学认识,感冒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但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却和气候变化与机体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气候变化与个体常常会有不同发生与转归或继发感染;奶牛乳房炎在不同牛场不仅病原体谱系不一样,而且其群体发病率与发病程度也会因不同的饲养管理水平而有很大的差异;临床实际中的许多动物感染性疾病有时很难治愈,而在实验室中要人工感染发病却也并不容易,不仅要求要用无特定病原的敏感动物,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采用一定的措施,使动物处于应激或免疫抑制状态下才能发病;实验室人工发病大多是急性典型发作,而临床病例发病却常常是多种多样,有时常见慢性非典型发作,防治起来的效果也不太一样。

众所周知,中兽医药学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而中兽医药学不仅在整体观念中强调动物机体各部分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更是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保证了其整体观念认识的落实。中兽医药学的“证候”是动物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只与某一种因素或组织器官相联系,往往被认为不科学,但根据复杂性科学来讲,其作为各种因素或物质进一步作用的“初始条件”,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一,由多因素共同决定。这一方面导致了疾病发生、发展与表现的复杂性,而另一方面却又使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用有可能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结果,即决定疾病的各种因素组合也许是变化不定的,但其相同或相近似的结果——病理状态或证候,反复出现却也是可能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其病理状态或证候的出现规律进行认识与把握,从而达到认识与把握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综合规律的目标[9]。其二,由于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是针对病理状态(证候)这一不同的“初始条件”进行认识、把握与处理的,使其作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等复杂性科学的认识特点,不仅其药味要随证而变化与加减,而且每一种药物的用量在不同处方中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与西医学“致病因素与药物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一样”的认识有很大不同。例如,一般0.2mg乌头碱就可引起人中毒、2~6mg即可致人死亡,而中医在临床上对心衰进行辨证施治,在不同的证候状态下和处方配伍中,附子用量从0.3g到600g,其间相差2000倍,却都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而无毒副反应[10]。其三,中药的复方配伍与炮制等也对中药的疗效与毒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使其“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而不同于西药的各自为战或两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有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与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均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P<0.05),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加附子的配伍,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P<0.05)[11];龙胆泻肝汤与导赤散的配伍,均能显著地减轻其煎液中的关木通肾毒性作用,使其病理改变显著减轻(P<0.05)[12]。关木通经过炒焦,或与滑石粉或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极显著降低(P<0.01)[13]。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对具体致病因素及其组织结构认识的不足。正因为这样,使得中兽医药学千百年来也没有筛选与开发出像现代抗菌与抗寄生虫药物等以及针对具体致病因素的特异性高、作用强的防治药物与方法。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再如,虽然种痘术首先发明于中国,它可以说是免疫学的先驱,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与成熟,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防治的彻底改观,却是在西方的现代病原微生物学理论建立与发展起来之后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或否定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认识的优势与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与西兽医药学的辨病防治有所不同,而且更是对后者具有重要的补缺作用。

3 转变科学观念,科学合理使用中西药物

中西兽医结合的几十年实践证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仅可以克服中兽医无证可辨与西兽医无病可识之不足,而且能够显著地提高和改善中西药物的临床疗效,其在初期可以说是尽显优势;然而,由于“病”、“证”两张皮,尤其是在经典科学理念的主导下,中西兽医药学悬殊对决,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的概念不断被强化,而证的理念则愈来愈被弱化,前者是不断丰富与发展,而后者则是逐渐枯竭乃至消亡,以至于逐渐演变成了见什么病用什么药的“对号入座”,结果,中兽药研究、开发与使用中的“重药轻医”或“废医存药”思想日益盛行,不仅影响了中兽药的临床疗效,使其走向了反面,而且也严重地干扰与影响了中西兽医药学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一方面,畜禽疾病愈来愈复杂且难以防治,西兽医药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另一方面,中兽医药学在临床上日渐衰落。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等国外中兽医药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治疗动物疑难病症方面屡有报道。如澳大利亚Ferguson博士2008年报道,一例患肠炎与蛋白丢失性肠病的哈巴狗在西澳大利亚大学兽医院经过2个月的西药治疗后,出现体重减轻、肌肉萎缩无力、精神忧郁嗜睡、腹部肿大坚硬、几乎不能行走等现象,主管兽医师认为,该狗对药物反应迟钝,预后不良——肠炎与蛋白丢失性肠病失控,怀疑可能有顽固性疾病或其他潜在性肿瘤疾病,而转诊后根据中兽医辨证施治,其耳鼻冰凉、口舌苍白稍有湿润、脉沉迟、腹部肿胀、大便稀、昏睡、肌萎缩等,被诊为中焦虚寒(脾气脾阳两虚),治疗采用理中丸配合针刺百会、足三里、阴陵泉、胃俞穴等,同时停用甲硝唑与硫唑嘌呤,减半并逐渐停用泼尼松与螺内酯,经过3个月的治疗,该哈巴狗逐渐恢复了健康[14]。因此,要转变科学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科学一统天下的片面做法,以复杂性科学为指导,这也许才是中西药物科学合理使用的首要前提。

nlc202309030659

3.1 以复杂性科学为指导,重视临床疾病的复杂多变性

由于临床实际中的各种条件不像在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严格的人为控制,使得临床实际中的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要远比实验室人工发病复杂得多,尤其是慢性病症与疾病的后期,没有一个相对简单而又突出的主要因素,或者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变化性比较大,其作用结果有时比各种因素本身显得还要重要,这使得我们在畜禽疾病防治中不仅要重视对主要因素的认识与处理,也要关注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变化。如仔猪水肿病的防治,除疫苗与抗病原体药物应用外,其关键还在于改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要全面、蛋白质含量不能过高;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提早补料,训练采食,断奶不要太突然,饲料喂量要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或营养过于浓厚,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饲料;病初投服适量缓泻盐类泻剂,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以排出肠内容物等。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既要考虑病原感染因素,也要重视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季节气候变化以及不同牛场对病原体谱系与奶牛机体的影响,进行综合防治。疫苗与抗生素应用,既要考虑病原的针对性与敏感性,也要重视机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在保障准确规范应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穴位注射或与针灸与中药等配伍使用,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效果。

3.2 重视辨证施治的科学性认识,提高中兽药使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辨证施治不仅是中兽医药学的一大特色,而且在认识方法上也对西兽医药学具有很大的补充性。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来说,与西兽医药学的“单因素线性分析”相比较,其“多因素整体综合分析”属于更高级的认识[15],这也就是为什么辨证施治不仅是中兽医药学经验与知识的总结方式,而且从今天的认识来说也是不可取代的,我们应该重视对辨证施治的科学性认识,以提高中兽药使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如研究发现,虚证患者普遍具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而很多种补益药,无论健脾、补肾、滋阴、壮阳,只要用药对证(指补虚药针对虚证状态),都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这几乎已成为补虚药的共性;而殊不知,清热解毒药也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当然不是针对虚证状态而言的。从免疫调节的角度来说,通过不同途径或环节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或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达200余种,其中既有多种补益类药物,也包括多种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等类的中药及其复方药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临床上就可以不加区别地应用这些药物[3]。

3.3 完善与深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中西兽药学结合的最佳临床用药形式

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虽然属于更高级的认识,但其也需要新技术与新方法来不断提高与改善其状态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与水平,而其也正是在不断地吸收与借鉴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15]。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与深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中西兽药结合的最佳临床用药形式,以解决当前畜禽疾病难以防治的难题。如冯子清在西药驱虫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学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水牛伊氏锥虫病,较圆满地解决了单纯采用西药驱虫后出现的病畜死亡、病情加剧、康复缓慢等问题[16]。

3.4 加强群体辨证施治研究与应用,满足集约化与规模化畜牧业生产的畜禽疾病防治需要

辨证施治以往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体化治疗,然而,由于现代畜牧业集约化与规模化养殖的畜禽个体与饲养条件等的高度一致性,不仅使其疾病发生与临床特征趋于一致,而且也使临床辨证施治在畜禽群体上共同进行成为可能,故“群体辨证施治”理论就应运而生,开展中兽医学群体辨证施治研究已成为当前发展中兽医学的重要课题。如当前防治畜禽感染性疾病的新中兽药开发,大都是在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根据所针对的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特点等对中兽医经典名方或临床经验方进行精制等来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兽药的辨证施治特点与优势,又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中兽药难于进行群防群治的问题,这为开展中兽药群体辨证施治或群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防治畜禽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Kalman D, Janosi S, Egyed L. Role of bovine herpesvirus 4 in bacterial bovine mastitis[J].Microb Pathog. 2004 Sep; 37(3):125-9.

[2]史清河抗氧化性微量养分对奶牛乳房炎的防御[J].中国奶牛,2000,(6):37-38.

[3]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等.中医药抗感染研究的困惑与复杂性科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27(5):1227-1229.

[4]郭爱珍,陈焕春.牛结核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奶牛,2010,(11):38-45.

[5]Alberts, B.EDITORIAL: A Grand Challenge in Biology [J].Science, 2011,333 (6047):1200.

[6]Chakravarti, A. EDITORIAL: Genomics Is Not Enough [J].Science, 2011,334 (6052):15.

[7]Marc H. V. Van Regenmortel. Reductionism and complexity in molecular biology. EMBO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Rep. 2004 November; 5(11):1016-1020.

[8]罗超应,郑继方,谢家声等.以复杂性科学观念指导奶牛疾病防治与中西兽医药学结合[J].中国兽医杂志,2012,48(4):53-56.

[9]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等.“取象比类”认识本质的复杂科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6):62-65.

[10]邢斌主编.危症难病依附子——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荟萃[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1-44.

[11]全世建,丁 洁,王红丹.不同中药配伍对关木通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6):502-505.

[12]丁英钧,王彦田,李春香等.关木通与其复方肾毒性比较及相关毒性成分测定[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4):117-120.

[13]胡芳,潘金火.关木通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 (3):672-673.

[14]Ferguson, B. The importance of Bian Zheng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in TCVM [J].AJTCVM, 2008, 3(1):67-69.

[15]罗超应,罗磐真,胡振英.病证比较及其认识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8):10-13.

[16]冯子清.水牛伊氏锥虫病的卫气营血辨证[J].中兽医医药杂志,1987(3):37-29.

基金项目:

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2013EG134236);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0600-8);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2GB23260560);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104NKCA094)

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处方分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中西药联用处方1562张。

1.2 方法

按卫生部颁发的《处方管理办法》关于审核药方的规定,对存在的重复给药问题、药物相互负面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筛选,对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等。

2 结果

1562张处方中发现不合理联用处方78张,占抽查处方的4.99%,其中重复用药34张(43.59%);理化配伍禁忌处方24张(30.8%);药理配伍禁忌的处方20张(25.6%)。

2.1 重复用药

我院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处方中的重复用药问题所占比例最大,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20.5%。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用药处方中,西药中有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中药处方中有感冒灵颗粒,同时剂量未减少,因其活性成分相同,这种配伍易引起患者肝损害、昏迷,甚至引发患者死亡。又如西药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联合中药重感灵片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二者均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两药联用增加了药量。这些中西药联用均为重复用药,使剂量加大,药效增强的同时,也可引起较多不良反应。

2.2 理化性配伍禁忌具体的用药案例有:

多酶片与元胡止痛片联用,因易发生沉淀反应而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药效。又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配伍后,产生淡黄色沉淀,在同一输液器中配伍使用会生成沉淀析出结晶,堵塞输液管,输入人体后甚至会堵塞血管,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2.3 药理配伍禁忌

如止咳糖浆与优降灵联用,止咳糖浆中的麻黄起到升压作用,联用降低了优降灵的降压作用。又如多潘立酮与藿香正气水合用,据中成药研究实验证明,藿香正气水有阿托品样作用,可降低多潘立酮的作用,故不能合用。

3 讨论

3.1 导致不合理联用处方原因分析

3.1.1 部分医师缺乏药学专业知识:

因中成药成分相对复杂,这使中西药联合应用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医师对各种药物的成分、作用及中西药的配伍禁忌了解不足,致使联用时降低了疗效,增加了不良反应。

3.1.2 药剂师的药学知识更新缓慢:

部分药剂人员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不积极学习新的药学知识,加之工作繁重。知识更新较慢,对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流于形式。导致许多关于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的最新知识不能及时掌握,更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临床治疗。

3.1.3 少部分医师缺乏责任感:

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中成药属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医师与患者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药品回扣等因素的存在,极少数医师故意联用价格比较昂贵的中西药,而未遵循药物的理化性配伍禁忌,造成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以致滥用。

3.1.4 药剂人员处方审查不严:

处方医师与药剂师之间缺少沟通。因工作繁忙及部分药剂师责任心欠缺,导致药剂师发现不合理用药问题后,不能及时通知处方医师,或药剂师的意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药剂师失去积极性,因此,临床医师出现的错误及不合理用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3.2 加强中西药合理联用处方的措施

提升临床医师和药剂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合理用药观念及专业的配药技能。具体的措施有:(1)定期举办医师职业道德培训及中西药联用的相关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不合理用药对患者造成的严重危害,纠正只求经济利益、浪费医药资源现象发生,合理选择配伍使用药物。同时,提升药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自身的专业技能,严把处方审核关,真正发挥配合、监督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和思想素质。(2)积极推广临床药学知识。临床医师应不断进修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面,掌握药物的临床特点及作用机制,了解中西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在配伍时应注意从物理、化学、药理、用药时间和顺序、剂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正视中西药合用的潜在风险,谨慎用药,规避和预防中西药配伍禁忌。药剂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主动下科室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重视中西药配伍,力求达到理想的协同作用,使中西药的配伍更加安全、合理、有效[2]。(3)医院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医院创造医师和药剂人员积极沟通的平台,加强二者的沟通交流,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及时纠正,应努力使中西药联用各取所长,避免各行其是。因此,需设立一个总的处方审查处,强化处方审查制度[3]。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创建、完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定期检查处方用药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

4 小结

中西药是两类不同属性的药品,联合应用也增加了复杂性,从而造成了种种不合理用药现象。(1)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降低疗效;(2)配碱中和,导致疗效下降;(3)影响抗生素的抗菌作用;(4)因酶促作用降低药效;(5)因其他生物效应引起的不良反应。随着中西药的结合,不合理的中西药联用也逐渐增多,这必须引起医药人员的足够重视,并了解和总结不合理联用的原因和对策。限于目前中西药之间配伍问题,无论从理论性质的角度、药效学的角度或临床角度去研究、总结,做得工作均不够,对有关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更多地了解一组处方中各种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才可能避免不良药物作用的产生,发挥更大的治疗效果。要求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多交流、多学习,不断掌握新药的药理知识,提高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中西药不合理联用情况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处方,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6月-2012年12月中西药联用处方1562张,对发现的不合理联用处方进行统计、归类及分析。结果 1562张处方中发现不合理联用处方78张,占抽查处方的4.99%,其中重复用药34张(43.59%);理化配伍禁忌处方24张(30.8%);药理配伍禁忌的处方20张(25.6%)。结论 我院中西药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相关知识培训。

关键词:中西药联合用药,不合理,处方分析

参考文献

[1] 徐赛男.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利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35-636.

[2] 陈琳.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处方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5):70-71.

上一篇:预算考评下一篇:教学评价与激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