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并用(共3篇)
中西药并用 篇1
2003年11月—2010中5月, 我们采用西药口服、中药坐浴治疗血栓性外痔106例, 获得较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 男80例, 女26例;年龄20岁~45岁;病程1 d~5 d.本组所选病例中痔块表皮均无破溃 (表皮破溃者采用手术治疗) 。
1.2 治疗方法
(1) 西药口服:诺氟沙星0.5 g、维生素C 0.2 g、芦丁40 mg口服, 每日2次。 (2) 中药坐浴:五倍子、蒲公英、苦参、大黄、黄柏、苍术、防风、侧柏叶、赤芍各15 g, 川椒、甘草各10 g.将诸药置于砂锅或瓷盆内, 加冷水约2 000 m L, 浸泡约30 min, 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约30 min;把药液倒入一瓷盆内, 药渣再加水约1 500 m L, 武火至沸后文火煎约20 min, 将两煎药液混合 (约2 000~3 000 m L) 置入瓷盆, 加入芒硝30 g.先熏蒸肛门, 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坐浴5 min~10 min, 坐浴后将药液放置于阴凉处, 再次使用时将药液煮沸, 依上法熏蒸坐浴, 每日1剂, 每日2次, 1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适当休息, 保持大便通畅, 忌食辛辣食物。
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1疗程治疗痊愈 (疼痛消失, 水肿、血栓吸收消散) 45例, 占42.45%;2疗程痊愈56例, 占52.83%;好转5例 (疼痛减轻, 水肿消散, 血栓局限) , 占4.72%, 转手术治疗, 治愈率为95.28%.
3 体会
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因排便时用力过猛, 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使肛门缘静脉破裂, 血液外渗到结缔组织内, 成为血块, 在肛门部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大小不等, 位于肛管或肛缘外, 患者感觉异常疼痛, 活动或排便时症状加重, 妨碍行走[1]。中医认为, 痔多因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 酒色过度, 湿热下注大肠所致。如《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 创伤风湿, 内蕴热毒, 醉饱交接, 多欲自戕, 以致气血下坠, 结聚肛门, 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提出了痔核的主要发生原因是内因, 即在“脏腑本虚”的基础上, 结合外因, 如“创伤风湿”等, 并在一定激惹条件下, 遂成痔核。在整体观念的前提下, 认为痔核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2]。本组病例的治疗, 全身用诺氟沙星抗菌消炎, 维生素C、芦丁维持血管弹性, 改善血液循环;局部用五倍子、侧柏叶收敛止血, 蒲公英、苦参、大黄、黄柏、芒硝、苍术、防风清热燥湿, 赤芍、川椒活血散瘀、消肿定痛,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燥湿、散瘀止痛之功。总之, 通过中西药并用, 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代谢, 减少局部皮下出血, 抗感染, 促进血栓及水肿的吸收。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药并用治疗血栓性外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中西药并用治疗血栓性外痔106例, 1周为1疗程, 用药1~2疗程。结果 痊愈101例, 好转5例, 治愈率为95.28%.结论 中西药并用治疗血栓性外痔疗效较满意。
关键词:血栓性外痔,中西药并用,西药口服,中药坐浴
参考文献
[1]曹吉勋.中国痔瘘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46.
[2]李雨农.中华肛肠病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296.
中西药并用治疗高血压并发房颤 篇2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 高血压前均无房颤病史, 男13例, 女12例;年龄45~88岁, 平均67.3岁。高血压病史10~38年, 平均27.2年, 血压水平收缩压 (SBP) 160~220mm Hg, 舒张压 (DBP) 70~120mm Hg;房颤病史3h~22年, 平均2.5年, 其中, 阵发性房颤4例, 持续性房颤18例, 永久性房颤3例, 以上符合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头昏、头痛、心悸、胸闷、乏力、出汗者17例, 仅有轻度心悸5例, 无任何症状者3例。
1.3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全部为房颤, 心率70~220次/min, ST段轻度改变者12例。心脏彩超:左心室壁及室间隔轻中度肥厚, LVEF>40%, FS降低。血尿常规、电解质、血脂、血糖、心肌酶等, 在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支持治疗基础上, 用氨氯地平10mg/d, 培哚普利4mg/d, 辛伐他汀10mg/d, 对于SBP>180mm Hg且有明显症状者, 立即给予硝普钠50mg+5%葡萄糖500m L, 静脉滴注, 滴速5~10μg/min, 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滴速, 血压控制在160/90mm Hg左右。对于阵发性房颤症状较重者和所有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 从入院开始用步长稳心颗粒, 9g/次, 3次/d;对于阵发性房颤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者, 观察48h, 本组全部无自动转复, 开始用步长稳心颗粒, 剂量同上, 连用14d。治疗期间停用一切抗心律失常药物。
2 结果
所有病例SBP均控制在110~150mm Hg, DBP均控制在70~90mm Hg, 有1例因为剧烈咳嗽, 将培哚普利换为伊贝沙坦 (安博维) 150mg/d, 咳嗽症状消失, 其余均坚持用药。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均转复为窦性心律, 永久性房颤心率控制在60~100次/min, 所有的症状消失, 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3 讨论
培哚普利是一种不含巯基的强效长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 可以很好地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活性, 阻断RAAS系统, 从而使心脏前后负荷减轻, 发挥降压作用, 同时还可以抑制和逆转心脏的结构重构, 阻止心房间质纤维化, 抑制心房结构重构, 阻止房颤发生和改善心功。伊贝沙坦 (安博维) 是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 (AgⅡ) 受体拮抗剂, 选择性阻断AgⅡ受体AT1亚型, 抑制RAAS系统而降压, 同样抑制心脏结构重构, 对激肽系统不影响, 故不引起咳嗽, 是ACEI的替代品。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CCB) , 对血管选择性较强, 扩张周围血管, 降低外周阻力, 达到降压目的。辛伐他汀是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 , 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HMGCOA还原酶, 从而抑制胆固醇生成, 加速清除低密度脂蛋白 (LDL) 改善内皮功能, 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步长稳心颗粒是我国第一个批准的, 由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 唯一的具有离子通道研究证据的专门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 该药治疗其他心律失常报道较多, 但是治疗房颤没有报道。我院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房颤, 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其可能机制有:该药主要成分中: (1) 甘松含有一种缬草酮具有膜稳定作用, 延长动作电位时称 (ADP) , 阻断折还激动, 通过阻断折还机制阻止房颤的发生。 (2) 甘松提取物能够阻滞房颤心肌细胞内钙超载, 而钙超载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又一重要原因。 (3) 唐其柱等有研究证实, 步长稳心颗粒对心房肌细胞膜的钾电流 (Ikur) 、钠电流 (INa) 、钙电流 (Ica) 、外向钾电流 (Ito) 均有抑制作用, 对心房电重构有明显影响, 从而阻止房颤发生。 (4) 步长稳心颗粒中党参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和解聚作用, 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 改善冠状动脉血供, 增加心输出量, 降低血液粘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黄精具有抗动脉硬化, 降脂降压,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CBF) 的作用。三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增加CBF, 减慢心率, 降低耗氧量, 改善微循环, 调节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本品几种有效成分阻止房颤发生的折还激动、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等各个环节, 从而对房颤发挥有效治疗作用, 同时通过改善微循环而改善心功能。加上培哚普利等对房颤的治疗作用, 中西结合相得益彰, 而且毒副作用少, 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国伟, 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第2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971.
[2]胡大一, 吴宁, 李庚山, 等.关于心房颤动病人治疗的建议[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 16 (3) :161~162.
中西药并用 篇3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 (症) 的方法很多, 通过近年来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实践, 结合中西医理论, 采用针灸疗法以及西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效果相对明显。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共接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 其中男性66例, 女性42例, 年龄介于26~79岁之间, 病史1个月~12年, 临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间歇性或持续性腰痛, 或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酸麻胀痛感觉, 有些患者腰痛病史较长, 甚至伴有下肢疼痛行走困难, 劳累过度或阴雨寒天感冒咳嗽时腰痛明显加重, 腰部活动受限, 抬腿实验受阻程度不一, 多为扭伤外伤或功能性退变病因导致, 经CT诊断为腰间盘突出症。
2 治疗方法
将相关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 实施临床观察与针灸及西药联合并用治疗。
2.1 针灸治疗
2.1.1 穴位选取
(根) 据患者病变部位循经选取穴位, 辨证施治, 针对感受寒湿者选取肾俞穴透刺腰阳关穴、脾俞穴;外伤患者选取患者肾俞穴透刺膈俞穴、阿是穴;对于病因不明者可选取肾俞穴透刺次髂穴、大肠俞穴为主;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涉及足阳明胃经, 针对相关患者选取髀关、足三里, 伏兔、足少阴经等穴位;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症状主要涉及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 针对腰腿疼严重者可选取大肠俞、关元俞、委中、秩边、阳陵泉、悬钟、环跳等腧穴为主;通过调整患者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气血阴阳, 达到治疗目的。
2.1.2 操作手法
常规消毒后, 左手按准肾俞穴, 右手持针快速刺入, 再将毫针分向透刺所取对症腧穴, 以提插捻转等基本手法依据病情虚实采用徐疾补泻手法行针, 以出现经络感传为佳。针对体质较好病程较短的瘀滞型、湿寒型患者以泻法施针;对于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采用补法施针为主并配合温针法在针刺后加拔火罐以温阳活血。针灸治疗每日针刺1次, 每次留针20~30min, 10次为1个疗程, 初起者加配火罐, 病程较长者加配艾箱灸。
2.2 西药联治
在针对不同患者进行取穴针灸的同时, 采用西药进行联合医治。可口服芬必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缓解疼痛;服用甲钴胺营养神经;也可常规剂量口服布洛芬、乐松、扶他林、肠溶阿期匹林、维生素B族药等药物进行解痉止痛;对于急性期病症患者采用20%甘露醇4500~500m L每日2次静脉点滴3d后再隔日1次静滴, 7~10次为1个疗程。对于肢体痉挛疼痛者, 每天1次5%GS250m L加654-2针10mg静滴, 以缓解肌肉痉挛, 5d为1个疗程。对于腰腿疼反复发作严重患者可配用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注射液在环跳穴、阳陵泉穴做局部封闭, 以消肿止疼。
3 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针灸与西药并用治疗, 接受治疗的1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病患者中, 病状体征完全消失, 腰腿活动正常者为59例;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超过80%者25例;症状显著改善者22例;症状体征无减轻者2例。中间少数患者服用乐松、扶他林等药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副作用。
4 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性能退变或外伤劳损受寒造成纤维环破坏, 髓核突出, 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充血水肿, 以致出现腰腿疼痛、麻木及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针灸疗法临床上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 直接作用于腧穴, 通过经络传导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调整人体营养气血并治愈疾病。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解除疼痛的疗效迅速明显。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气血运行失调有关, 肾俞穴肾脉贯脊, 取之可调益肾气, 祛寒通络, 故取肾俞穴为主穴透刺而治;治疗中采用毫针刺入穴位并设计多经多穴给予适量刺激, 能于相应部位起到较好的镇痛临床疗效, 针灸治疗直接作用于棘部韧带, 能改善椎间盘周围微循环, 促进神经根营养供应, 消除组织间隙水肿, 调整脊柱内外阴阳平衡, 减轻椎间隙压力, 缓解骶棘肌痉挛, 促使脊椎还纳, 从而达到治本目的。
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与腰椎慢性损伤和退行性变有关。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常用西医药物, 主要是以消炎解痛、营养神经肌肉为主, 见效快。甘露醇等药物脱水利尿, 利于神经根炎性血肿减轻或消除, 维生素B1和B12有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达到治疗目的。
5 结语
总之,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常见性骨质病症, 对于中老年等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当前医学技术条件下, 加强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情研究, 最大程度地发挥针灸治疗的临床优势和潜力, 并辅以西药并用联合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志刚.针药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医学教育网,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