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2024-10-07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精选12篇)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1

酒店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无烟工业”, 目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将成为世界酒店市场中竞争最富活力、最为激烈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竞争的环境下更加需要专业人才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及严峻的挑战中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 我国酒店从业人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奇缺的严重问题。围绕着新世纪, 社会对于应用型本科酒店专业人才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加需要具备新知识、新挑战的高素质的酒店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且必须面向教育的高标准和国际化需求。

1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分析

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潜力无限的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快速发展。然而,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实力不强、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资金不足

现阶段,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教育规模发展的较为庞大, 130多所高等酒店管理教育专业拥有15000多在校学生。具备办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的学校在积极办学造成扩大规模导致学生毕业难以就业。其次, 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专业没有进行重点倾斜投资。这样,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感觉自身经费不足、教育实力薄弱;其次, 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投资较多导致这样的双重矛盾更加制约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发展。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专家缺乏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了一些专业技术人才, 但是高层次的尖端人才依然缺乏, 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酒店专业管理人才更是罕见。此外,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大多数都是学校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其次,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费缺乏, 导致教师队伍因工资低廉不愿意投入精力, 某些有经验的、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人才流失。可见, 教育投资不足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停滞不前, 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1.3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短缺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多数依旧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教学上。然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强专业实践的环节, 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强化理论, 这样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综上所述,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环节比例, 从而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以及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需求。

1.4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适应时代发展, 具有前瞻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进行超前设置。然而,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却依旧停留在几年前的内容, 与时代发展偏离。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导致教学质量偏低, 教学效果不理想。

2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思路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培育创新精神、创新人才, 全面进行专业综合素质培养, 重点是培养学生追求新知识、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实践能力。

2.1 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合理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是:普通高校酒店专业的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部门经理以上人员的培训以及外国留学生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建立严格的教学评估体系以及公平竞争的机制, 努力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向质量型转变。从基础上为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单一的教育中心转变为教育、培训、研究相结合的中心。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库的作用, 也可以借此来筹积更多的教育资金。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培养目标要调整

现在, 酒店专业教育与产业需要严重脱节, 不能够提供酒店企业具有综合能力的毕业生。目前, 酒店企业需要熟悉多种学科、有敬业精神、能够履行岗位角色的综合型人才。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重新进行设计。根据未来酒店行业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特点与需求类型趋势, 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国际酒店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能够适应酒店业工作且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3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需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质量与教师队伍息息相关, 学生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与教师队伍素质有关系。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问题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充分发挥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培养教师知识更新的原则, 国内外进修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创造使教师能够不断知识更新的条件。采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 教学内容和水平能够适应素质教国际化的需要和要求, 采取多种措施为教师学习、培训、进修、考察、交流提供方便。

2.4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观念要更新

随着世界酒店业迅速发展,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的管理理论, 而且还应该具有实操技能和创新意识, 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及外语交流能力。

学生需要对当代科技文化成果及发展趋势, 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酒店行业是新兴产业, 市场产品的开发、资源的规划与管理、保护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 这样才能预测酒店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5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需要调整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是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而且又有自身的行业特点, 因此实践教学的体系应成为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专业教学具体过程实施的方针。

2.5.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外国, 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和希尔顿等著名的酒店学院都非常重视此环节, 要求该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要达到1000小时并且规定实习时间要达到300到500小时。

2.5.2 学科与行业要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须满足酒店行业的需求, 只有与行业实践紧密关联,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才有根基。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教育是不断满足酒店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 就必须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明确目标和定位。校企的密切合作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教育新的办学机制以及坚实的基础, 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2.6 酒店管理教育发展的教学课程要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与课程、教材、师资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具有密切联系, 其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专业”基础上的综合性。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通常强调宽口径。酒店管理是综合性专业, 专业设置涉及人文、自然和各种技术与工程科学。

2.6.1 要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特色鲜明的教育系统。因此, 酒店专业理论体系应该根据不同时期酒店业新的发展, 及时研究和调整课程结构。高等酒店专业教育可以将一部分课程采用国际公认的教材、并采用双语授课, 达到保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此外,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循序渐进, 合理设置授课学期, 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

2.6.2 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真正学会并掌握知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一,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基本原理和观点的同时, 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 让他们自己思考、设计解决的途径。教师担任咨询和指导的任务, 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第二, 案例分析法。及时更新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料, 将酒店实际活动中的有关案例写入教材。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 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第三, 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模拟实际情境, 扮演各种角色。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销售培训时采用这种方法效果明显。让被训练者扮演与自己工作相关职位的角色, 并进入模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 从而可以与对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技能。

3 结语

我国的酒店业高速发展, 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来自各大洲、不同国籍的酒店者人数增加, 来源广泛, 商务酒店者增多, 各种不同目标的酒店团体的散客酒店者增多, 对酒店的接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尽快与国际水准接轨, 酒店管理人员想方设法创造更适宜的人才, 从而设计并推出更新的产品和服务, 来适应商务客人和旅游者的需要。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酒店业高速增长和长足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酒店专业人才的强力支撑。要培养与国际化酒店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酒店专业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合理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 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 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和国际化,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

[2]曾丹.饭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中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11) .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2

应用型本科大部分是专科院校升格而来,他们办学多年,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据社会人才需求适时做出调整,走特色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坚持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模拟训练,搞好实习、实训、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更多地“现场练兵”、“实战用兵”,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要把考证与教学相融合,达到“一专多能”、“一人多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要采用外引内培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引进人才,尤其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人才来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能力的提升,可通过校内培训、外出进修、到企业实习等具体方式,提高其实践业务水平,建立一支能“上讲台”也能“下企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3.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案例教学比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可以加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一方面,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证券投资与实务》课程,可以采用提交实践报告或实验报告的形式来代替期末闭卷笔试;另一方面,加大过程性考核,将平时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都各个学习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激发学生平时各个环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能力的培养。

3.4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的同时,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供财务管理实验室,如证券投资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等;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学校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企业员工回学校接受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公司的文化和管理,体验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提高其实践能力,实现双赢。

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顾名思义,应培养的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其培养过程突出的是“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和升级,应用型人才将是未来人才市场的主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的设置以及具体教学环节无不以此为理念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赵燕,李艳.“分层渐进式”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应用人才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商业会计,,(1).

[2]王静,赵国艳.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贸,,(2).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3

一、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

自从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以来,大学教育成为普及教育,就业就成为了现在大学,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大部分面向社会的就业。对于财务方面的学生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就成为一门核心课程,但我们不少的老师因为本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或者是缺少实践的知识,虽然每天用心的备课,上课从概念讲评到大量的做题,恐怕成为部分老师的教学模式,不少的老师也觉得这样上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却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进行教学知识上的突破。因为要教好财管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财务管理教材建设落后。

现在的财务管理教材,大部分和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大同小异,从时间价值到财务分析,并且里面缺乏综合的分析案例,学的东西都是简单的,片段的知识,让学生无法紧跟时代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甚至很多学生一出大学门觉得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感觉除了当时会做题,好像一辈子都用不上。会计财务类的教材不少都在进行改革,财务管理教材好像最没有时间影响。教材缺乏时代性,紧迫性,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不管用哪个出版社的教材,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来说那也只是理论上站了一个高度而已。

(三)教学方法单一。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可忽视。离开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理论教学情有独钟,认为理论知识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那么讲课和做题成为教学主旋律。但现实中“填鸭式”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更是如此。

二、对于财务管理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老师的培养,让教师成为复合型教师。

应用型大学的财务管理教学,不仅仅是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能把握时代的特征,能结合实践来指导学生有创新的价值观,我们应用型大学的教师一方面是以前的老教师,或者是研究生毕业就进入应用型大学教课的老师,本身就缺乏阅历和实践,对于投融资,财务报表分析对于股票或者是项目投资是否有多大的帮助,理论怎么去结合实践自身都不明白,这样的老师能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就可想而知。对于应用型大学的财务管理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校一方面应想尽办法来加强老师的培训,比如多听专业性报告,教师应该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中加深体会,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并且对于一些特别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不应仅仅从学位上文凭上卡住教师的引进。只有这样从教师的源头上进行改革才有可能教出真正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二)优化教材内容。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参加工作后面对新事物时,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探索其所以然,并且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发现新知、创造新知的才千,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会具有较强的适应科技知识更新的专业转换的能力。现有的理论知识能满足这门课程的需要,但是也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知识的多样化,对于一些不重要的章节或者和别的课程重复进行缩减,而增加新的知识,应该真正体现财务管理的实用性,比如像证劵投资,仅仅说怎么能上市,上市的要求等等,根本就没必要,还有毕竟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办法做集团化财务管理,国际化财务管理,这些也是是学生感觉毫无用处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加强股票和期货的实践教学,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方法应因生施教。

授课过程中,根据具体章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填鸭式”“做题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压制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前期培养,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每章的开头用引导法。引导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参与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心、动脑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这种方法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分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应用型大学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还有一些比如实践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可以使用模拟的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现货投资来加以说明,用一些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参与模拟决策等等这样使本来枯燥、抽象的专业课变得生动、具体。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用型本科的财务管理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各界需要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那么大学在该门课程的安排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出我国紧缺的实用性的人才,也许通过以上的方式改革,讓大学的教育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琳.改革高校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J].当代教育论坛,2004,(8).

[2]李京雄.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5,(5).

[3]丁金昌,童卫军,梁耀相.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编辑王影)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4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自1998 年以来我国各地陆续新建了一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都是地方高校,不能走简单效仿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一条与传统大学不同的新型道路。新建本科院校应以满足地方需求为导向,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新建本科学校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仅是从专科学校到本科学校的转变,也面临从专科教学理念到本科教学理念的转变,由于举办本科时间短,缺乏本科教学管理经验,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从而实现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

一、新建本科院校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发展高等教育,自1998 年以来我国各地陆续新建了一批本科院校,其中数量变化最大的是2008 年,2008 年普通本科院校由2007 年的740所猛增为1079 所,年增加为339 所。据2014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3559 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24 所,比上年增加36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29 所(含独立学院283所),比上年增加38 所;成人高等学校295 所,比上年减少2 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02 所,比上年增加32 所;高职(专科)院校1327 所,比上年增加6 所。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都是地方高校,往往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学校的办学经费缺乏,又因为办学经费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水平,以致教学质量不高,而不久之后新建本科学校往往面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因此亟待提高办学水平。新建院校由于举办本科教育的时间短或刚升格为本科,学校管理工作还不规范,此时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会选择一所各方面相似的老牌本科院校学习,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绝不能简单效仿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必须探索一条新型办学道路,与传统大学不同的路,根据自身的特点,新建本科学校应以满足地方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传统普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是层次一样而类型不同的两种学校,它们的关系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同传统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高职也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但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以培养能工巧匠为主,只需要知道怎么做即可。而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为主,在知道怎么做的同时需要知道问什么要这么做。并且应用型本科还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由于应用型本科既不同于传统本科也不同于高职专科,因此新建院校沿袭原高职高专或者借用传统普通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都行不通,必须及时加以改进更新,但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故迫切需要研究探索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所适用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

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工作与学术研究的矛盾。虽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被不少新建院校接受和认同,但是还是计划将学校办成教学研究型大学,传统理念依然占据管理者的头脑,认为学术才能立校,希望学校上层次。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有些新建院校却认为强化应用型就是自甘堕落,因此提出加强学术性,加强科学研究。新建本科院校要将教学工作视为中心工作,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是教学型的院校,而非教学研究型更非研究型大学,教学工作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建设急需大量资金,但办学经费紧缺。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如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启动了“985 工程”和“211 工程”,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等,这些项目由于启动时间相对较早,一般都落到实力较强的老牌本科院校头上,对老牌本科学校的教学建设以及教学质量提高确实产生巨大的作用,而新建本科院校或者由于基础差实力弱缺乏竞争力,或者由于升格时间晚等原因没有获得这些项目工程。地方政府投入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缺乏,一些教学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影响学校长远发展,而资金缺乏也导致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如教室数量少导致排课困难,实验室设备不足影响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其他各种教学设施使用起来捉襟见肘。经费短缺给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特别是政府办学占主导地位的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经费的短缺限制了学校的发展规模,限制了学校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发展。

3. 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举办本科教育的时间短,学校各类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时虽然已制定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往往不足,特别是在教学运行方面,如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等就以刚性为主,虽然也有学校实行选课制,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但总体来看学生能够自由选课的余地还是很小。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学生需求多样化,出现跨院系、跨专业选课,甚至出现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或双学位制等需求,这些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实施存在不小困难,在制度方面也明显缺乏依据,迫切需要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

4. 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急需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时虽然对师资结构进行了改善,但离国家对本科院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与老高校的师资队伍相比,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与当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不相适应。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的数量如果没有增加或增加太慢,师资力量渐弱。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规定,本科院校在合格评估时其生师比应达到16:1,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师比离这个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新建本科院校新进大量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新进的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但缺少教学实践经验,需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以后才能走上讲台。除此之外新建本科院校还面临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其他问题,学校原有的教师此前一直从事着专科学校的教学工作,现在给本科生上课,依然延续专科生的授课模式,这样的教学与本科学校的教学要求还存在差距,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都亟待改变和提高。

5.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新建本科院校缺乏本科办学经验,大都借鉴老牌高校的办学经验办学方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一般会收集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方参考之后,修修改改成为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但老牌的本科学校与新建本科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本科教育基本上延续了原来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学术精英,“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即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人才,而新建本科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后,本科教育正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变,虽然老牌本科院校也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由于受学校办学定位的影响,传统的精英教育的痕迹还依然存在。所以他们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一定适用于新建本科学校,新建本科院校在借鉴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教学计划,构建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普通本科院校发展应用本科教育最终将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转变意味着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必须采用新的更适合应用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路径,才能对应用本科教育教学进行高效的管理。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规律,制定出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对策措施。

三、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的教学管理对策及建议

1. 以教学工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定位上,要结合本校实际,因校制宜,合理定位。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举办本科教育时间短,与老牌本科学校相比实力较弱,难以承担过多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现阶段的主要职能还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完成,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任务。当新建本科院校要认识到自身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以及本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 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投入,产学结合,多渠道办学。政府虽然有责任承担发展教育的财政投入,但国家财力有限,国家政策历来偏重老牌本科学校,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对“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投入远远高于地方高校,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属于地方高校,得到的办学经费少得可怜。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的拨款和学生的学费。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为争取到更多的办学资金往往都希望扩大招生数,盼望通过多收学费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而招生人数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不能无限扩大招生人数,这不是根本解决之道,还是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各级地方财政对办学经费的投入,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支持除了财政拨款支持还能以政策优惠的方式支持,如将高校的建设项目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中,分担一部分学校建设,或者发布面向新建本科院校的专项科研项目,配套专项科研经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政府必然加大财政投入。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时也可以制定政策激励企业事业组织对教育投入,出台产学结合的政策,鼓励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相互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

3.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教学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教学管理的基础,新建本科学校要依照本科教育规律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调整甚至进行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实现依法治校。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因此新建本科学校升格以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制定出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新建本科院校在专科教育阶段往往注重管理的统一性,职能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这样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重心必须下移,各个职能部门变为注重调控,充分发挥系一级在本科教学管理上的作用,以此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学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工作的职责,规范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由于新建本科学校对本科教育规律不熟悉,不仅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在管理上也不规范,制度的执行往往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新建本科学校可以借助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以评促改,通过积极主动地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评估标准作为目标,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评促建,以评促管。

4.双管齐下建设师资队伍。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师资数量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各方面整体素质都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生师比问题,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规定,本科院校在合格评估时其生师比应达到16: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补充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还可以利用新进教师之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师资来源尽可能多元化,不仅是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可用之才,还可以从企业引进或聘请专业人士执教,尤其应该将一定数量的业界权威人士充实进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本校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个体专业素质,尤其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个体专业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为了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建本科院校应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育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业务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学校还应该为教师的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营造宽松、支持性的氛围,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软环境,才有利于教师的茁壮成长。

5.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建本科院校在借鉴老牌本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本校实际,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教学计划。新建本科学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基层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由于这样的人才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从事管理工作,所以必须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和社会实践能力。新建本科院的当务之急是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制定出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到用人单位去进行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另外还要了解本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状况,根据本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一次自我革命,需要对大学本质及价值观、质量观、发展观进行深度思考和重新构建。教育部拟推动具有一定基础的、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上的高校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华丽转身,做好学校转型发展。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教育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让原有的教学管理遭遇新挑战,探索适应应用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摆在转型期的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应用本科在专业布局及实践体系构建上,要强化围绕行业、产业的专业布局思想。从人才培养定位到专业调整布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应当适当集中构筑专业群,加强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集合效应,使人才培养形成较鲜明的行业或产业特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围绕不同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将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学校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革新实践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开设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实验课程,构建开放、灵活、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新建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已逐渐成为承担中国本科教育的主体力量,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了1/ 3 的高校招生任务,培养了1/ 3 的本科人才,但是办学条件只占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1/ 5。新建本科院校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进程,培养了大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文章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是其中心工作,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举办本科的时间不长,教学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文章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学建设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科学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15.7.31

[2]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3]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4]葛锁网.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9(4)

[5]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学术交流,2012(8)

[6]何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8)

[7]范梅,曾宝成,李君丽,刘洪.浅谈湖南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及其管理现状与成因.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8]彭旭.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5

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教学法的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法,有着很多其独特地优势,在医疗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真大的成绩,其在医学教育中很受追捧,PBL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在医疗教育领域很著名的教学方法。然而,随着对PBL教学法研究的不断加深和深入,PBL教学法的一些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暴露出来。PBL教学法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如何取长补短,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PBL教学法的概念及应用概况

医学教学法有很多,近几年由于PBL教学法新颖独特的优势,备受广大医学教学者的喜爱。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还是学生学好医学知识重要途径。PBL教学法往往以病例或者医学专题作为教学突破的切入口,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混乱,突然的教学情境中一下子成为了需要解决问题的主人,PBL教学法“逼着”学生去独立的思考问题,理清问题的脉络,分析问题的原因,尝试一步步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BL教学法首先是由教师提出一个典型的实例,并提出遇到的问题,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探讨并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这个实例往往是具有特殊代表性的医学实际操作中的例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尽量多的知识。急诊医学虽然还算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其在医学中具有特殊地位,不少高校已经将它设为必须课程让学生加以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往往是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为主,因此大多缺乏实践能力,导致在进入工作后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好的完成任务,而PBL教学法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短板,它有趣新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半实践的方法,与临床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为范例,自觉地进入好事所布置好的情境之中,在相应的实例之中,他就是主治医生,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锻炼了其遇到突发事件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PBL这种特殊的情境之中,学生之间需要在一起讨论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PBL教学法在应用中的问题

(一)局限性。一方面PBL教学法中学生要学习好知识必须在课堂上课之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研习教材,阅读大量的学科前沿素材。但是学生的质量是良莠不齐的,自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受益匪浅,但那些自律性差的同学准备不会充分更有甚者他们往往就没有任何准备,这样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起不到PBL教学法应该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个资讯汇集的社会,资讯风云会聚,朝九晚五不同,大量的咨询使获得这些资讯的同学获得的资讯往往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每个人获得的讯息都不相同,甚至矛盾的情况,是学生不知所从。而大量错综复杂的资料,对老师自身的能力的要求也在进一步加大。既要注重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成了是否能成功驾驭PBL教学法也成了PBL教学法能否成功的.进行的一个未知疑问。PBL教学法培养联系的思维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优化抢救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钻研问题,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在PBL教学法中培养学生具有循证思维也是PBL教学法的一项任务,而如何培养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PBL教学法的局限性还有很多,而这些局限性的问题应该如何突破,相关学者也一直在求索。是依赖其自身完善,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发来补充应该如何补充?我们还将在文章的下面来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二)适用性。在医学学科中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

强,跨学科数目超多的学科涵盖了很多领域的内容。但是医学生的在临床医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一般是以单个学科的内容来完成的,所以导致医学生的知识理论往往都是想“孤岛”一样,很难形成融合,因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导致在实际临床中很难做到全面地分析问题,所以会在对患者诊疗中很容易出现错误。而在PBL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综合分析时,将内科,外科,生理,病理,生化及妇产科的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疾病往往能做出更加深层次的判断。作为一种实践性特别强的教学方法,一改昔日照本念经的教学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在

PBL教学方法下将实践和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实践和理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生从中获得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的看到,PBL在基础性知识和理论方面的课程和内容方面有很大的短板。另外,PBL教学法的长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能力,但在培养学生感性认知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PBL教学法的改进

(一)PBL教学法的改良。对于PBL教学法中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满足老师所提出的过于复杂的问题以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不充分,课前准备不足,对老师的依赖过于强烈,在集体讨论时又不愿意参与讨论等问题,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解决办法:一方面在PBL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多教、多学、多受益”的教学误区,牢牢把握住教学活动的重点,不进行或者少进行与教学目标无关问题过多的延伸。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问题,老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照顾到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

(二)PBL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通过改良PBL教学法确实解决了医学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但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到PBL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这些问题阻碍了PBL教学法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自身的改良而解决的,成为了PBL教学法的瓶颈,为了摆脱这些瓶颈,PBL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法相弥补就成了一种新的思路。PBL教学法自身无法超越的一些缺点,比如:PBL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有适用性限制等问题。其实它可以通过其他的教学法来优势互补的。

结语:实践证明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 教学方式 考核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37-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培养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应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具有人际沟通、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并通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完成工作的基本能力,即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受到相关的专业训练,以达到上述目标。下文将具体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完成上述目标的策略。

一、重组核心课程

如果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财务活动中,那么,财务管理就是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方面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评,通过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创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当然,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管理学中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原理和结论指导厂商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涵盖金融市场、投资学与公司财务这三大领域。因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也应该涵盖这三大部分内容。基于此,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在以“财务管理”命名的教材中增加投资学、金融市场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再辅以一些独立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认识到财务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资金的流转,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发挥作用,为日后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基于财务管理发展的特性以及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特点,在该类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有必要安排两门以“财务管理”为名的课程,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务,包括投资、筹资与资金运营,即公司财务的相关内容;另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应包含在财务管理学科之中的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相关的内容,名称可以是“高级财务管理”,也可以是其他,只要体现财务管理的特色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财务管理的意义、目标与范畴,拓宽其视野,而不将自身局限于公司的微观范畴之内。

第二,在第一门课程即以公司财务内容为主的课程中,除传统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三项内容外,企业价值评估、现金流管理、预算管理等知识也应包括在内,因为这也是与公司自身的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公司治理这一概念与范畴也应纳入课程内容,因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也与财务治理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对这一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第三,在第二门课程,即以“高级财务管理”或其他名称命名的课程中,主要内容应是与投资学或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笔者认为,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布菜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为基础的期权理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投资组合管理(包括投资的国际化分散、组合业绩评价等),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市场有效性、并购与重组等)。上述内容既是投资学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核心知识,同时也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这些知识。当然,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性,教材内容无须太过理论化,简洁而清晰地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即可。

二、更新教学方式

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培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运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即强化现场实习、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教学环节,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具有多角度、大信息量和系统性的教学优势,有利于促使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在实施案例式立体教学法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适合的案例,并将案例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现实,但不需要特别著名或报道特别多的案例,因为这种案例报道很多,相应的分析也很多,学生很容易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判断造成影响,最好是能和一些企业合作,选取这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案例,这可能比直接以一个著名案例来分析更有效一些。案例的呈现不一定采用文字的形式,可以实地拍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然后对拍摄的实际事件进行整理,附加解释说明性文字和讨论的问题,制作成财务管理案例,这样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或者如果与企业有合作,可以直接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实际了解问题的发生经过,回来总结成一个案例。展示案例之后,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说明案例所涉及的财务管理理论、原理和方法,组织小组讨论。由教师划定或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彼此交流争辩,在案例分析中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如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也可以组织全班课堂讨论,先由学生摆事实、找问题、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再权衡分析并选择满意的对策。经过全班课堂讨论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除讨论外,还可以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实际扮演角色。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学生自行作出决策,不同的小组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决策之下各个小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成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

在完成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后,可以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阶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者,一系列的决策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整个实训阶段结束后进行点评与反馈。综合实训可以通过 ERP 沙盘模拟实验课来进行,即通过在校内建立ERP沙盘,模拟公司经营,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的专业岗位,担任CFO或财务总监,由其根据已有条件作出一系列财务决策,从而帮助模拟企业有效提高效益。

除ERP沙盘模拟实习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习。笔者所在的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专门针对大四学生开设一门仿真实习的课程,通过构建生产制造公司、供应商、客户公司以及相应的外部机构(包括工商局、税务局、银行、律师事务所等),高度模拟真实的市场运作,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负责不同的岗位,由其接手公司及外部机构的运作,并完成企业2年的运营任务。在这种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日常资金运营作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对并购、发行上市等证券市场的运作进行了解与判断,还需要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共同承担起企业经营的任务,因此,这种仿真实习在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能切实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三、改善教学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都是以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也都是以试卷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定成绩。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完善。

首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不应局限于试卷考试,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的讨论、案例任务的解决、模拟岗位的担任与任务的完成,等等,均应计入考核内容。在案例式立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此时的考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所在小组对该学生的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二是教师对学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评价,比如小组最后的业绩是否好或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效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整个小组的协调性;三是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考查,即考查该学生在整个小组或团队中承担了多少工作,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对所讨论问题或所面临的任务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思路,这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更深入的考查。综合以上方面,可以对学生作一个综合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提升其实际能力。

其次,上述考核方式与试卷考核的方式相结合,共同构成对学生的总体考核。因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平时进行的,这时取得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仍然可以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应为1∶1。由于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强调的是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应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摆在同等地位,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日常学习动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有其特殊性,只有结合该专业特点,并从多方面采取策略,才能增强该专业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09(22)

[3]王玉春.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

[4]任爱莲.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0(12)

[5]杨淑娥,张强.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2)

【作者简介】尹 蘅(1976- ),女,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

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篇7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目前仅美国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旅游系的就有200余所。各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根据各自旅游发展的实际, 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 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大学教育中, 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 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 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 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 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 (春夏或夏秋) ;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STATKER饭店和WILLARDMARRIOTT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 平时或暑假学生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作为实习。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 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 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很多探讨, 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如, 有些院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 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专门人才”并针对这种定位, 经过多年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2+1”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 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 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 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 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不仅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也为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培养目标定位

1、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现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稳定问题。截至到2005年底, 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 (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 1336所。2005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566493人。每年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已经呈上涨的趋势, 由于旅游行业的就业门槛低, 因此也成为其他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这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竞争。

2、培养目标定位

最近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具体分解如下: (1) 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旅游企业、事业及其行业管理和机构培养输送的管理创新人才; (2) 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管理所需的涉外旅游业务操作应用的能力; (3) 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初步胜任实际旅游行业管理及其科学研究工作, 具有较强学科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21世纪世界旅游业及入世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即必须具有大旅游的发展观念, 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掌握未来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国际语言、网络语言和专业语言。针对上述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 由管理、经济、地理、历史、法律、计算机、心理、社会等学科相关课程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 体系内的课程给予学生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2、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公共课程系列、管理学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课程系列四个层次构成。

公共课系列: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主要课程有: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数学 (含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 、法学、体育等;选修课, 国际政治经济、人文科学、文学艺术、应用文写作、环境与生态等。

工商管理学基础课系列:主要培养学生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构建厚实的管理学基础。主要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经济法等。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系列:主要培养学生在旅游管理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形成宽泛的知识口径。主要课程:必修课, 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饭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法学、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选修课, 旅游英语、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美学、社交礼仪、网络资源与旅游信息检索、旅游客源地概况、中外民俗、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人类学等。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课系列:在宽口径专业课程体系内设置柔性专业选修方向, 实现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旅游管理可转化为饭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在完成共同公共课、基础课的学习后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培养专业特长。这既是社会对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 也是学生广泛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

3、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单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最终应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因此, 专业实践的具体目的既应包括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 更应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 行业及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 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与见习。为此, 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设计来完成。本专业实践环节可包括三个环节:模拟操作实习, 现场操作实习, 考察性实习。

针对第一个环节,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明确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过程, 建立从“感性→理性”, 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符合认识论的新的教学环节, 可采用“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 现场竞赛”三位一体的新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第一步, 教师演示。由教师按标准进行规范化演示。包括内容讲授和分解动作演示。第二步, 学生操作。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进行独立操作。操作完毕后进行小组自检, 即由小组其它成员检查操作学生是否按标准实验。最后教师进行检查。第三步, 现场竞赛。从每个实验小组 (4~5人) 中挑选一名代表, 组织小组现场演示对抗赛, 从时间、规范化、效果三个方面现场评比, 评出“旅游服务明星”。采用“三位一体”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第二个环节, 在第四学年下半学期, 学生可以进行为期3个月的饭店服务与管理、导游和旅行社服务与管理及相关单位实习。通过实习, 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旅游行业的服务真谛, 掌握相应的服务规范, 提高服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第三个环节, 第四学年末期, 配合毕业论文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旅游管理考察研究实习, 对于本科旅游管理这样的特殊应用型专业, 其培养目标绝非仅仅通过课程教学就能达到, 除专业实践环节外, 还应考虑通过专题思想教育 (指专业方面) 、课外活动、生活规范和环境氛围等环节的设计来综合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相信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够达到三懂:懂管理、懂商务、懂文化;三会:会企划、会推销、会服务;三善:善外语、善微机、善公关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注:本课题受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十一五”规划。2007年校级重点教研课题资助, 课题编号:07XJLXZHD006。)

摘要: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并在客观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 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问题。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蔡万坤:关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问题的深层思考[J].旅游学刊, 1997.

[2]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 1998.

[3]徐刚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J].旅游学刊, 1998.

[4]陈欣、郑海涛:论高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职教论坛, 2003.

[5]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胡永辉、肖飞:培养酒店专业人才应注重社会需求[N].中国旅游报, 2003.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8

关键词:科研档案,数字化,应用型本科

本文在对应用型本科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科研管理的体系结构、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共享需求,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实践。

一、应用型本科科研档案管理的分类

科研档案根据档案材料不同基本可以分以下三类:

1.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科研项目有横向项目、纵向项目之分。科研项目档案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申请评审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文件;研究试验过程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纪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鉴定验收阶段中的科研报告、工作总结、论文、专著、技术鉴定材料、经费使用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是科研档案的主体部分。

2.科研管理文件档案

科研文件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科研成果档案

科研成果档案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实力大小的依据之一,是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杠杆。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占主要位置。

二、应用型本科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档案是学校开展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和资源库, 是科研储备的一种形式和重要的信息资源。科研工作凝聚了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成果、经验教训、思想发展, 刻画了学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反映了学校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为教学改革与评估、专业申报、项目成果申报、职称评定、科研工作量化提供了原始资料。

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高校科研基础性建设,有利于高校科研整体实力的增强,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档案工作正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档案信息化”、“数字档案”等现代化建设规划正是党和国家在信息时代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科研档案的建立、健全以及进行系统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科研档案管理不容乐观。如何对大量的科研信息进行高效、安全的采集, 录入, 保存、处理、统计、加工、共享等管理操作,使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实现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因此,推行科研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增强科研档案的服务功能,应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和有效开发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形成新的文献形式和知识产品, 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型本科科研档案管理数字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 使得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促进知识物化。

三、应用型本科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措施

根据科研档案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文章提出了如下三种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措施:

1.科研原始档案资料采集的电子化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共享的功能,将上级来文和学校及各级部门、单位形成的文件直接进行电子化转换,进入科研档案数据库;教职工将本人的科研原始资料运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转化为电子图片录入服务器档案数据库。减少科研管理人员的重复录入工作,保证科研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2.科研管理档案的信息化

高校校园网络化的建设和使用,为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对科研档案资料中的文书档案、图片档案等进行数字化,形成规范化、系列化的文字、图片等档案数据存入数据库,并按照内部信息、保密信息等级分类上网,为不同等级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等级的信息服务。

3.科研档案的共享网络化

利用Internet网络建立科研档案信息网站,实行新信息上网发布、电子邮件服务、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和光盘远程检索服务,同时开展网上科研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为用户进行定向、定题的交互信息咨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科研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深层次开发,提供更多二次、三次加工的科研信息产品,拓展科研档案的服务功能,提高科研档案服务质量。学习应用现代办公技术,彻底摆脱长期沿袭的手工管理的方法,利用网络传输,将有关科研文献、数据、图纸等科研档案信息联机上网,既便于查阅也便于管理。网络化的管理弥补了手工操作的许多不足,省时省力,既提高了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科研档案的管理效率。

四、应用型本科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基于J2EE平台技术和开放性的网络架构,结合Excel和SQL Server开发一套科研档案管理系统。J2EE技术是基于Web应用开发的界面, 可以访问任何数据库引擎,如S Q L Server, Excel等,开发的系统是基于Browser/Server (B/S) 的模式,主要解决各种资源和信息在Web上的发布、查询和远程调用,B/S/D模式是由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3部分组成。整个系统的架构如图所示。

WEB客户端是WEB浏览器, WEB服务器是任何基于HTML的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是对WEB服务器功能的一种扩展, 负责权限, 组件, 事务, 数据库连接等管理。最终用户可以通过WEB浏览器发出请求, 通过HTTP协议与WEB服务器进行通信。如果是数据请求, WEB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 与数据库服务器通信, 将返回数据构造成浏览器页面返回给用户。

该科研档案管理系统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得科研档案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对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好的为科研工作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将推进应用型本科的科研工作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明.科技工作程序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作用与意义[J].档案学研究, 2005, 1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9

从1979年上海旅游专科高等学校成立至今,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三十多年来, 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和校均在校生数量均在不断增加。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教育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 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21世纪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新世纪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已迫在眉睫。

一、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然而, 一些不容忽视的人才培养问题也日益尖锐地凸现在我们面前,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虽然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然而, 旅游本科院校在按照这种要求进行培养目标设计时, 究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型人才, 往往会出现摇摆不定、含糊不清的目标定位问题, 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彼此之间相互模仿, 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 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教师, 这类教师多由外语、经济、地理、历史、哲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改行而来, 缺乏旅游专业所需的具体的实践经验, 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 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一类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教师, 这类教师虽然拥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但是由于受制于自身所受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局限, 往往缺乏深厚的基础理论支撑, 教学往往是蜻蜓点水, 做不到深入, 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

3. 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呈现大而全、重复现象严重的特点。的确,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 需要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但是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却没有一个清醒的方向, 开设的课程从天上到地下、从文科到理科、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几乎全部涉及, 大而全的现象严重导致专业的竞争力不强。另外, 课程设置的重复现象严重, 如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涉及到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 而在旅游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又涉及旅游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学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饭店管理概论、饭店前厅管理、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点管理等等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 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首先。

4. 人才培养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目前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未与市场接轨, 未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 只专注于按学科要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未能开放地、积极地与行业、企业对接, 建立互动性产学关系。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然产生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的现象。我们培养出来的本科人才, 往往只能从事技能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传统型的服务工作, 如做餐厅服务员工作等。这种旅游管理本科生与小学生、初中生做同工种工作的现象直接导致人才的浪费和心理失衡, 这也就不难解释旅游管理本科生频繁跳槽的现象。所以, 尽管我们已经培养出了数量庞大的旅游管理人才, 而社会上所需要的高层次的懂旅游的领导人才、懂旅游的管理人才以及懂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却依然匮乏。

二、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归根到底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含糊造成的。因此, 解决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

1.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目标定位现状

如前所述,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但是各个高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究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 还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 还是培养二者结合的人才, 往往会感觉到无所适从, 培养出的本科生显示不出应有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旅游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因此, 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搞清楚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2. 树立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

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公布了组织编写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征求意见稿) , 明析了新时期我国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博士研究生一般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硕士研究生培养要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 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 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特别要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综合考虑到研究生阶段具有的素质能力, 因此, 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应该培养的是旅游研究型人才。旅游管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它需要更多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 如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行政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需要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旅游行业管理人才。考虑到社会需求以及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作为旅游管理本科阶段的教育, 可以更好的承担起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这一责任。至于服务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则是旅游中等职业教育所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1. 强化公共基础理论的学习

旅游学科是一个宽基础的综合性学科, 从长远的观点考虑, 为保证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后劲, 必须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 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类学科、经济类学科和旅游学类三大体系, 鉴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 国家教育部也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一个学科, 因此在这三大体系中, 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 主要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考虑到经济学作为管理的基础, 必须充分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作用;而对于旅游学类课程, 鉴于大多数课程尚不成熟, 应该考虑其学科根基, 目前理想的方式恐怕是采用回归策略, 如:旅游心理学应侧重介绍心理学原理, 旅游地理重在介绍地理学引论, 旅游美学重在介绍美学原理, 同时减少缺乏系统理论的旅游学科, 如旅游资源学、旅游导游学、旅游环境学、旅游生态学、旅游保险学等。

2. 强化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旅游学科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应该加强行业实践应用能力训练, 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这主要是通过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来进行培养。在国外的旅游本科教育中, 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旅游本科院系都为学生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时间, 而且形式灵活多样。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 往往安排得较为分散或者时间较短, 影响技能训练的效果。为了强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应用能力, 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 如建立中西餐饮实验室、酒店客房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等, 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基本技能训练场所;需要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如导游业务课可采用现场教学的辅助方式, 让学生对导游讲解、导游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必须注重与旅游企业保持稳定和紧密的联系, 产学研相结合, 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 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及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 既可保证实习计划的顺利实施, 又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条途径;必须加强毕业实习的实践活动安排和操作, 毕业实习是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 但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较难选择。若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三个月左右时间的实践实践太短, 而且学生面临就业, 不安心实习, 往往会使实习易流于形式, 并会引起实习单位的不满;所以安排在第六学期比较合理, 学时上可以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必须要保证在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学习完成大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任务。

3. 课程设计要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特征

为达到强化公共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强化学生应用能力训练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特征, 即:旅游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呈现学生学习前半阶段重公共基础学习、学生学习后半阶段重应用实践、中间学习阶段轻不成熟旅游理论课程学习的哑铃状特征。

就旅游理论课程而言, 目前旅游学科开设的主干课程, 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等等, 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 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 属于新兴学科, 很不成熟。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理论基础薄弱、看似华丽、实则空虚的通病, 学生什么都学了一点, 什么又都没学精, 不知道该学些什么, 许多课内容太简单, 体系很混乱, 几乎不用动脑。结果往往是学生思维简单、缺乏创新、工作后没有发展后劲。显然这些空洞无物的课程不应占用大量的课时, 但在现实中许多院校的做法却恰恰相反, 似乎不叫旅游★★学就失去专业特色。与其如此, 倒不如开设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如河南省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开设河南民俗文化课程, 河南城建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可开设城市规划课程, 这样的课程开设更能够突出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也能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

4. 构建复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重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关键, 没有高素质教师队伍, 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宽基础、精专长的应用型特征, 决定了“能文能武”的“复合型”队伍是搞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建设有力的保障。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还必须拥有管理实践经验。针对高校目前师资现状, 有必要重构师资素质, 既要重视教师学术水平与理论素养的提高, 也要注重在新形势、新条件下教师开拓、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研究水平上, 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旅游行业某一领域的行家, 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有所建树, 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成为某一领域的“名师”, 在某些研究领域走在旅游行业的前沿。在专业应用技能上, 鼓励他们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 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充实, 成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型人才。构建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前瞻性理论素养, 又有开放性、开拓性、创新性、实践性品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结束语

总之, 为顺利开展旅游管理本科教育, 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目标培养定位是最最重要的一环。确定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沿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我们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才会不断地得以提高和逐步的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快速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也在不断蓬勃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关键词:旅游管理,目标定位,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第4期:84-85

[2]刘冰清: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5, 第1期:172-173

[3]陈才:对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段) 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 2003, 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35-37

[4]林梅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第2期:77-81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10

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复合型物流人才。因此,培养的学生既要熟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在要求。

《仓储管理》是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紧密。主要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1)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签订合同的能力、提供仓储服务方案的能力、货物保管和盘点的基本能力、处理订单、理货、分拣等作业能力等;(2)综合素养的培养:耐心、细心和恒心等职业素养,学生协作、安全、服务意识等职业道德以及吃苦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的培养[1]。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合理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2《仓储管理》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校内物流实训条件比较好,多次承办市级物流技能大赛及培训工作。高职高专《仓储管理》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在参加大学生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项。但该校的应用型本科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本科《仓储管理》实践教学仍在不断探索中,目前存在如下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2]

《仓储管理》的应用本科教材仍延续了以前本科教材的内容:系统性较强,理论知识体系完整,实践应用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出现,辅以物流软件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示,或到企业进行参观、请企业人员进行讲座、调查等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环节处于表面认知状态,学生很难学到核心内容,实际操作动手的能力也难以提高。

2.2 实践考核方式单一

本课程主要采用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核。而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较高,一般为70%,这种考核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上课开小差等,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性复习,就比较容易及格。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如何,老师无法准确地进行衡量。

2.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的校企合作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上缺少沟通互动。就教学方面而言,主要以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走访,学生对仓储设备设施及岗位所需能力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仓储的流程操作、实践环节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无法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实践教学效果大大折扣,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3 基于学习过程、项目驱动、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的《仓储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培养人才的重点应突出“应用”二字,应着重于能力方面的培养,强调在专业上与社会实践的对接[4]。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占总课时的40%以上。将实践环节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层及综合层。基础层选择典型的作业环节,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践技能,在每个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后就进入实践训练环节;而综合层则通过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仓储整个环节,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实践训练需在该门课程理论与基础层实践教学完成后再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项目见表1。

3.1 充分利用校内物流实训条件,完成以下的实训内容。

仓储合同的拟定、入库作业、盘点作业、出库作业、3D仓储模拟软件、储存方案设计。

3.2 将《仓储管理》综合实训直接搬到企业的现场

仓储管理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仅在课堂进行讲解和校内模拟实训,很难让学生完全掌握和领会。如将综合实训的内容放到企业现场演练,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相关内容,同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思考分析这些现场操作是否恰当,是否可以优化改进,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认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3]。

3.3 推进《仓储管理》课程能力鉴定考试改革

考核将强调过程学习,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做出评价,同时,兼顾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将以上的实践教学项目中的内容纳入课程考核,比例占总评50%左右。尽量做到“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由于实践教学项目多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避免小组成员的不作为,对小组长赋予一定的上下浮动的分值权利,组长得分为小组的得分,而小组成员的分数按对小组贡献大小的得分上浮动±20%。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拟定每个考核项目的评分标准并在实训前让学生熟知。这种考核方式,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及实践教学难度,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

4 结束语

《仓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对其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仓储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利用工作过程及项目驱动、现场教学等方法,将实践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仓储管理,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徐丽蕊.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仓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高校论坛.2014.9.

[2]段媛媛.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5.3.

[3]余利娥.应用型本科《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宿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教育科学.2012.10.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11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模块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219—03

引言

高等学校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展开,相关行业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精通技术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探索和创新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制定适应行业发展、专业结构合理、实践运用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对提高教师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1)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重点不够明确;(2)知识体系结构不完整、课程设置不合理;(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僵化,学时缺乏弹性;(4)教学与实践脱节、实习实训机会较少。

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相应工作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仍然非常紧缺。上述现象普遍存在于开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各高校,若不及时改善,将制约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和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是由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ion, PMI)提出的。项目管理协会于1966年在美国宾州成立,是目前全球影响最大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PMBOK总结了项目管理实践中成熟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也包括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新知识。PMBOK把项目管理从总体上分为五个过程:启动过程、计划过程、实施过程、控制过程、收尾过程;把项目管理知识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每个知识领域包括数量不等的项目管理过程[1] 。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CPMBOK)是在借鉴国际上通用的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二十年推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初步建立起来的 [2] 。其知识体系框架是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管理模块为内容构成的。前者包括了项目与工程项目、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等概念、特点及其发展历史、生命周期、过程模式等,以及工程项目及其管理在策划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后者包括以“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为主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块 [3]。从而使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系统化、模块化、专业化及国际通用化,也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实践依据。

二、模块化教学法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该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等特点,越来越受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应用型院校的关注。

模块化教学法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的方法。它旨在把一个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或教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结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目标需求,以达到现代综合教育的目的 [4]。

模块化教学法的侧重点在系统综合、整体优化。这一教学法是把原属整体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以具体功能和应用为目标按模块单元形式表现出来,让每一模块单元成为一定教学系统的有机构成并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具有明确的总体目标导向,或以克服过去课程设置中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膨胀、重复、繁杂等弊端。

一个专业课程的知识模块化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构成该专业的学科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发展新动态。二是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联系。三是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的结合形式是特定的,并且具有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 [5]。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正好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块化教学是可行的。

三、我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结合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网络技术和价值工程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政策性强等特点 [6]。虽然,我校(重庆科技学院)2006年才正式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但工程项目管理授课历史已近十余年。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核心课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本、专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长期以来,工程项目管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集成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将传授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实践、集成和创新的素质为目标,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工程实践、计算机上机学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能力。我校作为以石油、冶金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工程项目评估,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使其初步具有参与石油、冶金等相关行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能力 [3]。

目前,我校工程项目管理的授课教师已形成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团队,加之授课教师多来自企业、并具有较高学历,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完善都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块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

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应完整体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关行业的最新理念,包括:(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2)项目组织管理的内容;(3)项目总体规划;(4)项目全过程各项目标控制内容,涵盖控制原理、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和生产要素管理等系列知识[7]。因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推进子模块化教学以增强适应性。刘武成等(2008)提出了主—子模块课程设置的层次关系,主模块即为专业方向模块,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子模块是个性化发展模块,学生可根据不同志趣要求选择部分课程学习,以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8]。课程体系采用主—子模块形式设置是保持课程体系弹性、培养“一专多能” 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当职业实践需要在专业方向或课程体系做出调整时,一般只需对相应的模块做调整即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现阶段所采用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停留在“主模快”层面,较少涉及“子模块”层面的内容,故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一专”也不“多能”,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深入推进“子模块”层面的模块化教学。即将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按相关知识体系进一步的模块化。例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框架是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管理模块为内容构成的,包括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为主的多个工程项目管理模块[3]。这些模块不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造价(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索赔)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现场管理、资源管理等课程的主体,其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为模块化教学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以建设过程为逻辑主线开展模块化教学,能让学生不到现场也可基本了解一个项目各阶段管理的工作内容、重点及衔接关系;以知识模块而不是整个课程为单位开展教学,能让教师在对不同专业方向授课时更有针对性(土木专业学生可以侧重现场管理、质量控制;造价专业学生可以侧重成本控制、合同管理等),在强化知识重点上有一定的选择性(学生则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和兴趣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避免了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和交叉。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学习和借鉴香港或国外一些大学的经验,让不同专业方向和知识背景的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的不同部分,例如,在工程项目管理课中让有施工背景的教师讲授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而有造价背景的教师讲授成本控制等。这也是模块化教学的另一种变通方式,既可以突出教师专长、发挥优势,又让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而学生也可自主选择学习重点、并从风格各异的教师那汲取不同的专业素养。

因此,合理设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主、子模块,积极推进子模块化教学,既能突出各院校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还能使教学双方提高效率、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2.调整模块化学时以增加灵活性。目前,一些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学时通常以40~60学时为主,每周4学时计,一般每门课历时10~15周,加之课程间的前后衔接和教师专业方向问题,许多教师因此每学期只排有1~2门课;而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时间通常也只有两年左右(4~5个学期),每学期3~4门课,共计约12~20门课,甚至达不到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更谈不上深入学习专业方向课程[9]。从而一方面是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学以致用。这不仅是“主模快”死板、僵化和“子模块”缺乏的缘故,更主要是模块学时限制和设置不合理所致。

鉴于总学时和公共基础课往往是院校的“高压线”,因此,要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间、技术类和非技术类课程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找到一个供需平衡点,只能在以模块为单位开展教学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或缩短模块化课程学时、增加其供给量和弹性,进而改变不同类型课程的比重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将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分解成进度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现场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模块后,短的只需要两个学时、长的6个学时就可以完成[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或侧重(例如,造价管理方向的学生可以重点学习投资管理和合同管理等),既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能学有所专、抓住重点;而院校和教师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专长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由于课程分解为子模块后的学时通常较短,既容易前后衔接,又可以按需调整,使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紧凑而不失灵活性和弹性,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突出了专业特色,也为实习实训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3.推行模块化教学以增大实习实训机会。具有突出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科研、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8]。与国外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实践课程还相当不足,一般只占总课时的10%~20%,而国外一般达到了35%左右 [10]。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更应率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如果能坚持推行模块化教学、缩短模块化课程时间,那么培养计划和方案的灵活性和执行效率提高就是必然的,而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增加也就有了坚实基础。

另外,模块化教学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内容及任务,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控制和评价,从而再次提升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每项教学任务都是一次与所学知识、技能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分组、接受任务到实施、完成任务和评价中学会组织、沟通、协调、执行、控制、激励等非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或增强自身的实践和行动能力。因此,推行模块化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大实习实训的机会。

五、结论

总而言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需要对培养目标重新准确定位,确立更加合理的专业定位,重新构建应用性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相应的教学计划、培养计划,增加实践环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而模块化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本文结合我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实际,运用模块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将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按其结构、内容、逻辑进行分解和模块化,从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同时,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化教学也是对其知识体系的一种应用和实践,是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PMBOK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编委会.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上、下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培训系列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

[3]蒋时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 73-75.

[4]黄筱调,郑莉.模块式教学法及其探索[J].江苏高教,1998,(4):64-66.

[5]黄筱调.模块式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62-65.

[6]陈群.接轨国际惯例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2):187-191.

[7]余成柱,陈群.建设应用型、多元化、实践性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体系[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246-247.

[8]刘武成,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109-112.

[9]秦力,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5):39-41.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 篇12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初步确立了“狠抓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室是实验实践教学的载体,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类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出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发展的道路。

1 独立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1.1 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独立院校在建校初期(1—3年内)一般都疲于理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生源、教舍基建工程等问题,而其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相对紧张。此外,低年级学生主修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学科实验室建设往往被忽略,乃至实验教学开设前一两个月才开始讨论实验室建设问题,各部门临时拼凑方案并无深入调研及论证分析,造成建设流程缺乏规范性、实验布局缺乏整体性、实验项目缺乏持续性。

1.2 实验室硬件资源紧缺

随着独立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面对急剧增长的在校学生,学校直接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明显不足,造成实验室用房资源紧张、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生均面积较小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专业实验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见现象有:多人共用一组实验设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不上,甚至出现理论、实验脱节的情况(例如,先实验后理论的教学情况)。

1.3 实验教学人员队伍缺乏

(1)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实验系列的教师、教辅等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形成了实验教师地位低、进修机会少、科研机会少的局面,造成年轻教师很难安心地在这个岗位工作,实验教师队伍薄弱,项目经验匮乏。

(2)兼职实验教师比例少。虽然,高校为了迎接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等,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名额。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经费制约、教学任务难安排、教学过程难监控等原因,造成兼职教师很难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只简单安排技术讲座的现象。

1.4 缺乏系统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独立院校建校初期,实验室没有成立独立的管理中心,实验室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挂靠相应教研室,其实验室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搬抄校本部,规章制度不明确,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细则。其无论是人员管理还是教学仪器设备管理,都比较松散,责任不明确,系统紊乱。

2 应用型本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究

2.1 规范实验室建设

规范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指招投标、设备采购验收程序上的法律流程规范,还应注重基础环节,紧扣专业学科建设,作好实验室的前期调研、立项申请及建设规划的分析论证,确保实验室的实验性、科研性、先进性。此外,学校还应成立独立的实验室项目建设委员会,对各专业院系提出的建设方案进行答辩评审,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做到布局结构合理、资源共享、突出特色、扶持新兴专业。

2.2 建立一支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结合专业学科建设及实验教学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主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选拔人才。根据实验教学需求,结合学科发展,适当地引进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企事业技术专家到校任教,以及选聘高学历、有过硬实验水平、有较强服务创新意识的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补充实验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都能快速地提升及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此外,我院还通过引进“校外导师团”团队作为兼职实验教学人员,丰富了实验实践指导力量。

(2)素质培养。“人才引进”虽然能快速提升实践教师队伍水平,但只是个“点”。其根本还是需要全“面”提高现有实践教师的素质水平,是一个“内部造血”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校需重视实验教师的师资培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内部培养、激励机制,树立良好的教风,提出实验教学技能考核标准,逐步提升教师水平。

2.3 进行实验室开放

高校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能有效地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院实验室的开放作为一项校级教改课题,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研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对象、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开放。例如,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学生项目团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进行开放实验;以“项目驱动”方式的进行过程管理,包括项目团队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以“参赛创先争优”的形式进行目标管理,主要以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网络攻防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近年来,我院实验室开放效果也不错,参与实验开放的项目团队学生都能顺利的结题并在各项全国大赛中脱颖而出。例如,在2010年度,8支团队参加第六届“博创杯”华南赛区决赛,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2支团队参加第六届“博创杯”全国总决赛,本科组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1支队伍参加网络攻防大赛,获得最具潜力奖一项。

2.4 加强实验室管理

(1)制度建设。为确保实验室管理有章可循,应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制定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及制度。例如《实验人员管理细则》、《固定资产管理细则》、《低值品管理实施细则》、《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安全管理细则》、《实验教学管理细则》等。

(2)狠抓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人身安全及学校的财产安全,是实验室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应积极开展专项安全意识教育,做到“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确实做到防火、防盗、防潮、防爆。例如,危险品特别管理,每日安全巡查,加装防盗系统,消防通道不堵塞等。

(3)重抓设备管理。针对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的账卡物管理,应做到专人分室管理。目前,我院实验中心对实验设备资产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归口负责、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实行三级资产管理模式,由实验中心主任负责本实验中心资产宏观管理工作,对资产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资产管理具体细节工作下设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员,负责日常固定资产管理细节工作,并统筹本学院各实验室的固定资产数据,协调各实验室负责人合理管理各实验室固定资产;各实验室负责人在固定资产管理员协调下,定期进行对各自固定资产的登记、维护、巡查、变更等工作。

2.5 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的管理是整个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主要分任务管理和过程管理两个方面。其中,任务管理主要强调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实验项目,提交上机计划、实验耗材需求,实验技术员提前准备实验耗材、调试实验仪器设备;过程管理主要强调实验过程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规范、实验开出率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高比例。

目前,我院在试行中发现任务管理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但过程管理相对比较复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大纲乃至实验项目内容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设计、改善及实现。而这恰恰是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2.6 教学一体化管理

实验中心与教研室都是实验教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协调好两者间的工作关系,是深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首先,确保实验中心及教研室分工明确,并有所侧重。实验中心主抓实验室硬件管理、制度建设及管理体制,教研室主抓教学质量及建设规划。其次,两者相互交融,实验技术人员与教研室的兼职实验的理论教师应相互补充,组建实验教学课程群、课程组,确保理论实验相结合。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又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

3 结束语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结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紧扣“十二五”建设规划纲要,提前作好完整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必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设计性、综合性、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开拓学生第二课堂,构建“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落实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将人身、财产安全放首位,专人专管教学仪器设备,狠抓实验室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惠强.浅谈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8-69.

[2]罗正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07):1-3,6.

[3]李杰,宁连举,苏福根.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09):164-166.

[4]钱小莉,姜子云.论实验教师素质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218-220.

[5]宋海虹.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创新机制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4):243-245.

[6]王红云.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135-136.

[7]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24(08):54-55.

[8]沈萌红.独立学院机械类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06):138-140.

上一篇:考试心理下一篇:城市园林雨水利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