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心理

2024-10-07

考试心理(精选12篇)

考试心理 篇1

考试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生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许多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开始在考试中出现了作弊现象。这一问题困扰着不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对待考试,建立良好的考风,本文对高中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心理作以分析,共同寻找理想的对策。

一、引起高中生考试作弊的因素

(1)自尊心的需要。高中生还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逐渐地学会认识自我,越来越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因此,成绩不好,直接影响其在群体中作用的发挥。所以说,满足自尊的需要是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产生的直接诱因。

(2)压力过大。在学生的生活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望子成龙,给孩子造成了太大的压力。于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部分学生就用作弊的方法来使自己有个好成绩。此外一些家长平时又不注意对孩子进行理想、道德、成才等方面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促使了学生作弊心理的形成。这是导致中学生作弊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

(3)仗义心理在作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帮助圈内的“小兄第”闯过考试关,不惜采用协作作弊的错误做法。这种协同作弊往往手段巧妙,也比较隐蔽,即使被老师抓住,也不肯交代出来。部分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但是性格里却有一股很强的同情心和侠义之气,是非不分,仅凭义气。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岂知害人害己。

(4)教育者的松懈、放任。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考风考纪不重视,监考松散,对作弊的学生有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形之中为学生作弊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增加了他们作弊的可能性。因此,教师监考不严也是造成学生作弊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应对高中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把考试作弊当做耻辱,把“诚信”当做美德。学校应主动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形成远大务实的理想追求,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奋发进取的学习动力。这样,作弊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没有了市场。

(2)引导学生变压力为动力。部分学生常承受不了家庭、学校所给“得高分”“争名次”“考重点”的压力而又不愿让关心自己的人失望,于是,他们选择了走“捷径”。学生要学会把压力转变为动力,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结果不论如何,都是自己真实实力的表现。

(3)强化自我意识,避免仗义心理的出现。第一,让学生始终明确现在是在考试,必须管好自己不能作弊;第二,让学生始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始终认识到自己在考场上的责任,不能为了义气而帮助其他同学。第三,设立自我监督体系,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4)增强教育者的责任感。为避免考试中作弊现象的出现,学校应该有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监考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监考,这既是对学生负责, 也是对自己负责。

总之,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作弊心理及其成因,对症下药, 才会端正其学习目的,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品德,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作弊的危害,从而自觉地改掉作弊行为。

考试心理 篇2

1.长寿学者胡兰夫德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折的是()

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A)身体的疾病(B)睡眠的质量(C)习惯的好环(D)

2.导致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是()

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信心、缺乏奖赏、缺乏控制(A)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支持、缺乏信心、缺乏控制(B)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支持、缺乏奖赏、缺乏信心(C)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支持、缺乏奖赏、缺乏控制

(D)3.19世纪末,()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

弗洛伊德(A)勒温(B)米勒(C)布朗(D)

4.心理咨询不能帮助人们()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A)纠正错误观念(B)

学会面对现实(C)认识外部冲突(D)

5.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活圈子主要是()

医院(A)酒桌(B)单位(C)户外

(D)6.有的学生希望通过交往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得到别人接纳,其想要满足的人际需要是()

情感的人际需要(A)包容的人际需要(B)控制的人际需要(C)利用的人际需要

(D)7.()主张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协调欲望和压抑之间的相互拮抗关系。

行为疗法(A)森田疗法(B)

生物反馈疗法(C)认知疗法(D)

8.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面貌的是()

经济状况

(A)政治体制(B)科技进步(C)工作压力

(D)9.事实表明,()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

认识(A)意志(B)情感(C)理性

(D)10.1958年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医学界有关单位协作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什么疗法?()

实践心理疗法(A)快速心理疗法(B)悟践心理疗法(C)稳定心理疗法

(D)11.成绩一般的学生想考重点大学,这样的压力属于()

躯体性压力源(A)心理性压力源(B)社会性压力源(C)文化性压力源

(D)12.真正的真诚是(???)完全说实话(A)自我的发泄(B)

不等于完全的实事求是(C)通情达理(D)

13.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的强化属于()直接强化(A)自我强化(B)替代强化(C)

以上答案都不对

(D)14.我国古代医学认为“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怠”,这说明()

生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A)

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互为因果(B)心理健康影响生理健康(C)

生理健康比心理健康更重要

(D)15.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下去,惧者必须必然会比其他人更努力,这就是著名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A)海潮效应(B)鲶鱼效应(C)沙丁鱼效应(D)

16.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强迫观念(A)心境低落(B)焦虑(C)

神经衰弱

(D)17.司马迁负刑后作《史记》,孔子受处置而著《春秋》,这些都堪称心理()的佳话

表同(A)文饰(B)升华(C)补偿

(D)18.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情绪(A)情感(B)态度(C)需要

(D)19.矫治狭隘性格的方法不包括()

放纵自己(A)丰富自己(B)拓宽心胸

(C)扩大交往

(D)20.“疑人偷斧”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有()的人。

攀比心理(A)报复心理(B)猜疑心理(C)自卑心理

(D)21.心情不好时,到外边走走,感觉心理舒畅多了,这是因为情绪具有()

感染性(A)两极性(B)易变性(C)情景性

(D)22.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带来()

安全感(A)幸福感(B)归属感(C)失落感

(D)23.“性格决定命运”反映了人格的什么特性()

稳定性(A)功能性

(B)复杂性(C)独特性

(D)24.()是专业技术人员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它的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焦虑症(A)神经衰弱(B)疑病症(C)强迫症

(D)25.当人的愿望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补偿(A)分离(B)幻想(C)升华

(D)26.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

睡房较暗(A)定时运动(B)

每晚定时上床睡觉(C)临睡前运动(D)

27.()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 自傲(A)自知(B)自卑(C)自乐

(D)28.“你的看法决定了你的处境”,这种看法是(?)的观点。

精神分析(A)认知心理学(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

(D)29.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是()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

弗洛伊德(A)罗素(B)

马克思(C)赫尔巴特

(D)30.完美主义者的表现是()

做事缺少恒心(A)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B)对他人要求严格,挑剔,不留情面(C)

遇到这些失意时,觉得一切都不如人意

(D)(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常见的心理咨询方式有()

门诊心理咨询(A)信函咨询(B)访问咨询(C)电话咨询(D)

2.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荣格(A)华生(B)斯金纳(C)班杜拉

(D)3.积极性的挫折反应主要有()。

坚持目标、继续努力(A)降低目标、改变行为(B)改换目标、取而代之(C)放弃目标,不再努力

(D)4.过度情绪反应的结果有()

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A)能使宣泄酣畅淋漓(B)阻碍创造力的发挥(C)

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D)

5.如何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

加强身体锻炼(A)必须了解各类心理疾病的一般性病理性知识(B)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及时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身心状态(C)少与人交往(D)

6.人格的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主要包括()

需要(A)动机(B)理想(C)信念

(D)7.人的身体健康观和保健工作模式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单纯治疗疾病(A)预防疾病的发生(B)过度悲观(C)

注重强身健体

(D)8.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A)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B)

有幸福感(C)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D)9.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开设渠道主要有()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A)网络媒体教育(B)经常组织集体活动(C)

组织给予及时的精神支持

(D)10.专业技术人员常见的压力有()工作压力(A)经济状况(B)政治体制(C)科技进步

(D)11.心理咨询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认知心理学(A)精神分析法(B)行为分析(C)医学心理学

(D)12.()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

(A)形而上学(B)

历史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D)

13.情绪的三要素包括()

情绪的主观体验(A)情绪的调节(B)

情绪的外部行为(C)情绪的生理唤醒

(D)14.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包括()。

合群需要(A)本能需要(B)情感需要(C)

自我肯定需要

(D)15.社会心理支持的内容主要包括()

调节心理困扰(A)提供建议(B)传授技巧(C)

提供物质帮助

(D)1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给老人让座(A)

帮助同学补习功课(B)抢救落水儿童(C)

与持枪歹徒搏斗

(D)17.当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一般的解决途径包括()

心理调适(A)心理咨询(B)心理治疗(C)心理安慰

(D)18.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属于心理紧张的征兆()

食欲过盛(A)

颈背肌肉紧张(B)学习力不从心(C)注意力难以集中

(D)19.人格的基本特征是()

人格的社会性(A)人格的整体性(B)人格的稳定性(C)人格的独特性

(D)20.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

加强身体锻炼(A)必须了解各类心理疾病的一般性病理性知识(B)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及时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身心状态(C)少与人交往(D)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好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不良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消除。

(A)

(B)2.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和内在动机的活动是休闲活动。

(A)

(B)3.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人们的心理焦虑,但如果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欺欺人。

(A)

(B)4.情绪是人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体验。

(A)

(B)5.气质与职业心理压力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表现为气质可以影响对压力知觉的敏感性程度。

(A)

(B)6.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学校。

(A)

(B)7.有易感素质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反而更难患神经衰弱。

(A)

(B)8.心理健康的良好适应标准由于具有主观性,常常会有差异乃至引发争议。

(A)

(B)9.神经官能症属于严重的心理异常。

(A)

(B)10.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在于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

(A)

(B)11.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不能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A)

(B)12.应激反应都有积极作用。

(A)

(B)13.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和事情本身。

(A)

(B)14.酗酒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A)

(B)15.心理学在对人格的界定中,整合式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的特质的总和。

(A)

(B)16.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A)

(B)17.当人能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就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A)

(B)18.社会刻板印象中,既包括否定的反面现象,也包括积极的正面印象。

(A)

(B)19.人格的稳定性特征中,稳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A)

(B)20.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A)

(B)21.“良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害”这句话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A)

(B)22.因为人格具有稳定性,才能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心理面貌上加以区分,才能了解人,才能预测他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

(A)

(B)23.夫妻争吵时,一方起身离开能平息彼此间的愤怒,有利于解决问题。

(A)

(B)24.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

(A)

(B)25.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A)

(B)26.行为疗法常见的适应症是紧张性头痛、社交恐惧症等。

(A)

(B)27.表同的心理是完全消极的,它对战胜挫折毫无好处。

(A)

(B)28.智育就是要培养个体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

(A)

(B)29.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A)

(B)30.当情绪困扰严重而自己又一时难以调节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A)

心理作用与考试技巧 篇3

(一)稳定情绪开好头

沉着降低难度,轻视忙中出错。做题开始,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要沉住气。一开始就要沉着冷静,利用好手中的硬件——日积月累的知识,再加上临门一脚的心态,你就放心去做吧。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寻找感觉早入境

有的同学不能迅速进入做题状态,不知道分秒必争,总觉得刚开始时间长着呢,磨磨蹭蹭,岂不知别人已做了三四题,你还在第一个题犹豫,已经落后,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导致前松后紧,匆匆忙忙写作文,草草收场甚至写不完,语言表达马马虎虎甚至空缺。语文成绩一下子低别人十几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大学呀!

时间分配上因人而异,但每一块出入不能太大。第一卷12个选择题控制在40分钟之内;第二卷主观题增加,书写量增大,控制在55分钟之内;作文至少50分钟,留5分钟检查。

(三)第一直觉很重要

语文是文字学科,丰富庞杂,难免有些模棱两可题。这时怎么办?你有没有总结过经验?有的同学可能尝过甜头——凭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敏锐是语感最可贵的品质,也是解答问题的最有力的武器,并不是瞎蒙。你挑最先想到的或第一直觉的答案,虽然带有一些蒙的成分,但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的长期积累的语感在起作用。这时即使选错也不后悔遗憾。这样稳中有快,一步到位。

(四)“弃卒保帅”最明智

实在答不出的题可“弃卒保帅”,暂时不要太勉强,做好记号先放着,检查时突破,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做好一题忘一题

不要只顾留恋身后的小花小草,眼前,更有春光一片。有的同学对前面做的题总是耿耿于怀,老想着哪一题没做好,这样势必会影响后面的做题效果,适得其反。这时这样想“我不会的别人也未必会”“只要把该拿的分拿下来,分数就不会太低”。

(六)慢看轻读快答题

审题过程也是思维过程,不能草草一读“依葫芦画瓢”,而应“咬文嚼字”,慢看轻读。比如“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三处并加以修改”,就要慢读出“某同学”“讨论会”“不得体”“三处”“修改”这些有效信息,做题时目标更明确,答题效率更高。再如如果慢读“表达方式是什么”就不会答成“对比”“排比”了,慢读出“基本事件”“汉语地位”就会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快速做答。作文审题更不用说,03年“心灵的选择”突出心灵的斗争过程;04年“买镜”跟“镜子”的话题又不一样,侧重在“买”,选择的过程;“对手与敌手”人生需要对手,而不需要敌手,而要化敌为友。“磨刀不误砍材功”慢看轻读,效率高,答题准。

(七)抓住灵感促写作

做题前看看作文题,暗示自己“这个题目太好了”,带着作文题目去做题,前面的一些题目可能激发写作的灵感。灵感稍纵即逝,我们要随时抓住它的尾巴。这里写的一些内容有些句子像“精耕细作颗粒归仓”“科学用好答题卡”等就是我在运动场上跑步时窜出来的。去年毕业的一个学生到我家玩谈起高考时,说到作文写的挺顺的,就是因为做前面题时想到好的题材,心里很轻松,写作文时心里挺高兴的,发挥良好。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把大脑里出现的影子及时抓住。比如写开头时可能想到好的事例好的结尾,赶紧抓住灵感的尾巴,迅速写到演草纸上,否则转瞬即逝。

(八)做好检查稳结束

在考试中,主动安排时间自查答卷是保证考试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防漏补遗,去伪存真的过程,尤其是考生采用灵活的答题顺序,更应该与最后检查结合起来,因为你跳跃式往返答题过程中很可能遗漏题,通过检查可弥补这种答题策略的漏洞。检查过程的第一次工作是看有无遗漏或没有做的题目,发现之后,应迅速完成。

对各类题型的作答过程和结果,有时间要全面复查一遍,时间不够则重点检查。

选择题的检查主要是查看有无遗漏,并复核你心存疑虑的项目。但若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要改变你依据第一感觉作出的选择。对简答题和作文的检查,主要改正错字和病句,补充遗漏的内容,删去错误的观点。另外,检查的内容还应包括考生情况登录表的检查,擦净答题纸上的零散痕迹或标记(避免计算机把它们当成答案处理)。

大学考试作弊心理探究及对策 篇4

大学生作弊心理探访调查:通过对最近几年作弊的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交谈, 笔者发现学生考试违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学生作弊心理调查表

作弊心理成因分析:从以上的调查数据, 可以看出学生作弊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懈怠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 一下子从中学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 加上大学课程多, 学习主要靠自主学习, 学生一下子不适应, 放松了学习, 为了确保及格, 于是采用作弊的手法。

2.厌学心理:高校开始扩招后, 学生素质愈渐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过去在学习、生活中多次挫伤过自尊心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上大学后, 在与其他优秀学生的比较加剧了自卑心理的疯狂膨胀, 从而通过逃课、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来寻找虚幻的平衡, 他们一方面不求进取, 得过且过;另一方面, 他们渴望得到认同, 只把希望寄托在考试违纪上。

3.功利心作祟。考试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往往也是衡量学生价值的重要尺度。对于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 考出好成绩是显示自己存在价值的重要方式。因此许多人会尽全力考好每门课程, 来证明自己作实力和价值。

4.心理不平衡:学生看见别的学生作弊, 自己不做怕吃亏, 也就跟着作弊。

5.侥幸心理:凡是考试作弊者都存在侥幸心理。

思考与对策: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目前高校学生作弊成风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教育和学校考试管理两方面入手:

1.学生方面:要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 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 (1) 积极开展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心理教育, 充分掌握和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调和心理偏向, 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情绪, 从而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有效地预防心理偏差, 防患于未然[1]。 (2)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考前应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从思想上对到作弊的危害性的认识, 才能从根源杜绝作弊的行为。 (3) 要求学生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 在对待是否真才实学的问题上, 是没有捷径, 也不允许弄虚作假的。只要平时勤奋学习, 学有所成, 胸有成竹, 考试时便不会作弊。

2.学校方面: (1)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考试管理制度。高校考试管理工作, 是高校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系统工程[2]。高校考试管理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具体实施考试管理中, 必须遵循客观的标准和原则。 (2) 通过培训, 提高监考人员的自身素质, 确保圆满完成监考任务。学校可以在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阶段进行专门的监考培训, 要求新进教师学习各类考试管理规章制度;每逢期中、期末、英语四六级等大型考试前, 要组织监考人员集中温习考试管理规章制度。 (3) 加强考试各环节管理, 确保考试质量, 杜绝考生的作弊行为。 (1) 做好考前管理。第一,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学校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 对不同课程、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方法, 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半开卷、操作实践、论文写作、案例讨论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 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以及能力的发展状况, 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 灵活掌握所学知识[3]。第二, 考试前严禁各种形式的针对考试的辅导、划重点、出复习题等, 更不允许学生以各种形式向教师送礼套题。第三, 严格审核学生参加考核的资格。如学生无故缺课超过一定学时、缺交作业、缺做实验达一定数量者, 不准参加考核, 擅自参加者考试成绩无效。 (2) 加强监考、巡考工作, 严抓考风考纪。第一, 考场纪律如何, 监考是关键。首先, 在配备监考人员时应挑选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敢于坚持原则、对违纪学生不姑息手软的教师担任监考工作。其次, 要明确监考人员职责, 要求其宣布考试规则, 检查学生证件, 严肃考场纪律。最后, 要建立考场责任制, 明确树立监考员是考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对监考任务完成得好的监考员给予表扬和奖励。第二, 巡考的主要作用是警醒监考人员、处理突发状况。学校应采取校领导、督导团、教务处、院系多重巡视机制。 (3) 严格遵守考试制度, 正确处理考试作弊问题。对于考试中出现违规现象, 一方面要严格遵守考试制度, 对考试作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 要注意处罚不能过度严厉, 不能动不动就把学生开除学籍。

参考文献

[1]朱九思, 蔡克勇, 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168~171.

[2]宋明慧.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07, (5)

心理健康考试 篇5

一.请选择最合适的答案,将其所代表的字母填入括号中(每题1分,共15分):()1.关于我们需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的:A A.因为他们有潜能学会用他们的发式妥善地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B.因为他们虽然可能一时解决不了靠他们的问题,但经过教育,能学会用成熟的人的方法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C.因为他们总有一天会成熟,用成熟的人的方法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D.因为这是要求我们对他们持有一种信任的态度,不是真的认为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他们的问题。

()2.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价值中立:D A.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做到价值中立 B.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到无价值

C.难以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心育教师要以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

D.难以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心育教师要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并注意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3.按学生的活动领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A A.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 B.认知辅导、情绪辅导和人格辅导

C.班级外的个别辅导和班级中的集体辅导 D.对学生的辅导和对家庭的辅导

()4.在不良行为出现之后,撤销一个行为人正在享用的愉快刺激,属于:D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处罚

()5.按台湾吴武典教授的看法,“行为练习” 属于哪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B A.关系策略 B.制约策略 C.模仿策略

D.自我控制策略

()6.按台湾吴武典的看法,“示范作用”属于哪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C A.关系策略 B.制约策略 C.模仿策略

D.自我控制策略

()7.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更有效和持久的开展,体现了以下哪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B A.发展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15.收集心理健康资料要做到常规收集和随机收集相结合,所贯彻的原则是:B A.客观性原则 B.多样化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定量化原则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误的在括号内打“×”(每题1分,共30分):

1.关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为关键的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和技术。× 2.心理教育教师需要重视自己的自我成长,消除自己的限制。×

3.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教育和训练。×

4.进行自我心理治疗或接受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的必要内容。√

5.针对产生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咨询,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6.团体咨询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7.班级中存在非正式群体说明班级凝聚力不强。× 8.教师要对学生产生同感就是要同情学生。×

9.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严格按教案所准备的进行,以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 10.生涯辅导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和志愿选择的辅导。×

11.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到真诚,必须没有隐瞒,有什么说什么。× 12.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不应表达与学生不同的意见。×

13.心理活动课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 14.心理活动课中,学生应成为活动的主角。√

15.心理活动课结束时,应将学生的不同意见统一起来。×

16.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自己和学生一样重要,是有自己的价值的。√

17.学习辅导主要针对学习压力和焦虑的处理,而学习方法的辅导则应是任课教师事情。× 18.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不能用指导的形式。× 19.群体规发式维系群体的支柱。√

20.中学生关注自己的体像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21.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之间的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社会化过程。× 22.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过程。× 23.通常说“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时,是指“自我概念”中的一种划分。√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较为强调个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25.班杜拉(Bandura)认为只要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就会学到这种行为。√ 26.艾里斯(Ellis)认为,个体对所遭遇的事件或刺激的认知(看法、评价),是直接导致行为或情绪反应的原因。√

27.元认知就是个体对事物最初的认知。× 28.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9.开放式提问常以“是不是”、“对不对”发问。× 30.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原则。√

三.解释下列概念或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信,他们更愿意选择既适合自己能力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也意味着他们同时对自己调控学习过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倾向于选择简单的任务,这就使其自我监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2)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了个体对特定活动的价值评定于行为反应倾向。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过程于后果,认定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于能力,因而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他们常常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正视学习中的困难,不懈努力以保证活动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由于他们自信心不足,抑制了其活动主动性、努力程度,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应付,回避困难,缺乏调控自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3)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新行为的习得。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不愿意尝试新的策略和技能,这就阻碍了他们自我监控策略于技能的充实于丰富。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则乐于尝试新的方法,能不断丰富自我监控策略,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5.正确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的问题。答:(1)心理测验应由合格的使用者使用;(2)要选用合用的测验;(3)要熟悉测验的内容;

(4)做好物质准备和场地准备;

(5)于受测者简历良好的合作、信任关系;(6)要严格按要求施测;

(7)要客观评分并合理解释测验分数;(8)要妥善地报告测验结果。

五:详述、分析题(每题7.5分,共15分): 1.艾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包括哪些方面,并具体描述: 答、艾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包括七个方面:(1)时间透视对时间混乱;(2)自我确认对自我意识;(3)角色尝试对角色固着;(4)职业意愿对工作不力;(5)性别分化对性别混乱;(6)主从分际对权威混乱;(7)价值定向对价值混乱。2.分析下列一段谈话中所体现出的个别沟通要素做出分析: 生:„„我的性格很不好。师:你好像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那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觉得你的性格有哪些方面不好吗? 生:我的性子很急,总爱发脾气。师:噢,譬如„„?

生:我常对我的好朋友不耐烦,一下子就火了。师:对别的人也会这样吗?比如同班同学? 生:那倒还好,我凭什么吼人家呢?

师:噢,是这样。不过我还有点好奇,你说自己的性格不好,还有别的什么吗? 生:那倒没什么问题,我和其他同学处得还不错。

师:这么说,你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好,是不是主要指常会对好朋友使性子? 具体化 同感

一个关于考试的趣味心理测试 篇6

一对好朋友正乘坐吊缆车玩。当缆车走到中途高空,其中一个突然大声向另一个说话,你认为他(她)说的是什么呢?

A、“我也要住进那样的房子!”

B、“哇!你看,那滩湖水多美!”

C、“呀!我好怕,快救我!”

D、“糟了,速度怎么慢下来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E、“我肚子好饿,还是先来吃点什么吧!”

※结果解释:

☆选A的人

你可能是朝着目标勇往直前的人。有着旺盛的企图心,对未来有详尽的规划。独立意识强,不想依赖他人,不畏艰难,败而不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因为严于律己,踏实守信,博得周围人的信赖,如果你在班级里是个小干部的话,那么同学们都相信你能够带领大家带领班级取得好成绩。

进入高三,你的这种具有明确目标性的特质能帮助你在短时期内迅速进入状态,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要加油哦!

☆选B的人

你可能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但又深谙中庸之道,圆滑沉稳,缓急得当,既能配合群体,在众人眼中有着不错的威望,又能慢慢伸展自己的实力。

在学习上,你属于慢工出细活型。所以一开始,也许你并没有马上启动高考准备,但是,没关系,对你来说,好戏在后面呢。当然,你也要有足够的重视哦!

在人际关系上,表面上虽不善交际,但无形中大家都成为你的朋友,你具有很强的核心和凝聚能力哦!

☆选C的人

你可能是一个独立独行的人,但是你也同时缺乏恒心与坚持,没有长期坚持的决心。你的意志薄弱,常因小挫折或不如意,就轻言放弃,半途而废。

在学习上,你的问题可能也就在于学习意志不坚定,所以你更要从学习意志力方面入手加强训练。

在人际关系方面,你不必勉强自己交一大帮朋友。对你来说,选择亦师亦友、志同道合的伙伴互助合作,督促鼓励,才可发挥潜力,战胜艰难,迈向目标。

☆选D的人

就意志品质而言,你可能是个容易踌躇不前的人。虽有企图心和目标,但总是举棋不定。考虑过多,再三踌躇,失去大好的机会,致使自陷迷津,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应该鼓起勇气,身体力行,通过实践经验才能把路子打开。

在学习方面,你更需要做好长时间艰苦学习的心理准备。对你来说,只要你能够经常提醒自己高考的重要性,“日三省吾”,并在此基础上增强行动力,考出好成绩也并不困难哦!

☆选E的人

你可能是一个任性善变的人。可能常因一时兴起或冲动而改变方向。恒以一己的情绪为处事准则。所以有兴致时,会表现得有声有色,否则就草草了事。看似成熟却不成熟,所以难于自强自立。到头来还得依赖他人才能成事哦!

浅析高职生的不良考试心理 篇7

高职生不良考试心理的类型

焦虑心理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 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持有焦虑心理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0.2%。他们多来自农村家庭, 学习认真, 自觉性强, 平时成绩较好, 有较大的压力和驱动力, 对学习和成绩都给予较大的关注, 希望通过学习和好成绩来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现状, 所以把学习和考试看成最重要的事情。拥有焦虑心理的高职生会在考试之前抓紧一切时间复习, 并做好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准备。但由于总想着考试, 他们在考试时不能放松, 脑海中常会出现空白状况, 表现在试卷上开始答题时错误率较高。在考试过程中, 他们可能因试卷上的某个小细节而斟酌再三, 却忽略了对更大问题的思考。他们会坚持到考试结束。但交卷以后, 心中仍惴惴不安, 想跟别的同学谈论试卷却又不敢, 并会多次计算什么题扣了多少分, 且考试结果常低于他们的实际水平。

侥幸心理有侥幸心理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2%。他们平时学习有一定压力, 对学习寄予希望, 希望用成绩向周围证实自身价值, 但学习不踏实, 成绩波动也较大。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较为重视, 关心其成绩变化。美好的希望让这部分高职生重视学习、重视考试, 但不踏实的品质又让他们平时学习一知半解, 考试前不认真复习, 考试时常会准备些作弊材料。他们拿到试卷后, 首先浏览有没有自己准备的内容, 若有, 便会满怀喜悦, 并伺机查看材料, 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写上。此时, 他们的心情和思路已被刚才的喜悦扰乱, 并努力为下一个喜悦寻找时机。如果该行为没被监考教师发现, 他会一直坚持到最后, 以求在交卷前还能找到最后一个“好机会”。但考试结果往往令他们大失所望。本以为“竭尽所能”了, 可还是达不到“预期目标”。不过, 偶尔一次超过想象的结果, 又会强化他们这种侥幸心理。

随意心理有随意心理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1.6%。他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严, 把学习看成是无所谓的事, 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动力不足。家长让他们来学习, 他们就来学习, 学得怎么样无所谓。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两种类型:第一种, 未来不愁型。这部分学生家庭较富裕, 但不具备实干精神, 认为自己无需吃苦奋斗, 父母会给他们安排好未来。第二种, 失去信心型。这部分学生家庭未必富裕, 但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 被家长、老师批评习惯了, 已经失去了学习信心和自尊心, 他们甘于现状、不求进取。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考试之前不做准备, 也毫无压力。考试时, 无压力感和严肃感, 随意填填写写便交卷, 他们坚持不到考试结束。考后不紧张, 不期待考试结果。

自满心理有自满心理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0.7%。他们自我意识较强, 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平时学习中表现较积极但并不务实, 乐于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来博得教师的赞许, 从而维持自己的“好生”形象。这样的学生在考试之前总把自己放在成绩好的坐标上, 自认为要考的都是他会的, 自我效能感较强, 所以考前常拿着书本做样子, 但未真正复习。考试时, 他们兴奋但不紧张;做题时他们不是由易到难, 而是不分难易由始到终, 全凭自己的想法去写。在做题过程中, 他们几乎不停顿, 稍加思索, 一气呵成。做完试卷后, 他们会浏览一遍, 然后稍作休息, 看着周围同学都在埋头作答, 顿感无比优越。此时, 如若周围人向其“请教”, 他们会毫不小气;若无人问津, 他们便会努力成为第一交卷人。考试成绩出来后, 尽管不如意, 但他们总能给自己找到“失误”之类的借口, 难以找到真正的原因。

高职生不良考试心理的成因

高职生的特殊性高职生不同于中职生, 又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 他们有自身的优势, 如思想活跃, 乐于参加校园活动等, 但却难以具备普通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人格素养。特别是五年制高职学生,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处于混沌状态, 他们渴望成才, 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较为薄弱, 缺少坚定的奋斗精神, 心理处于上进与享乐的矛盾状态。高职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难与高中生相比。并且由于中考失败, 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 当面临考试时, 他们难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无法客观地以平常心面对新的考试, 便形成了不良考试心理。

原有不良习惯的沿袭高职生的不良考试心理与他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不良习惯往往是对初中乃至小学时不良习惯的沿袭。如在学习上养成的浮躁习惯使他们在高职时仍难以静下心来将某一知识真正掌握, 仅满足于听懂看懂即可, 不愿意预习、复习, 对学习中的难点一知半解、一带而过。他们对待考试的不良习惯则更为严重, 平时学的知识未掌握扎实, 面对考试心中没底, 多是“临时抱佛脚”, 致使紧张、焦虑、漠然等不良心理状态存在。

外界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在校成绩, 会因孩子考得不好而发火或唠叨。自我意识较强的高职生通常较在意家里人的态度, 担心自己考得差会受到父母批评, 也担心考得差会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面子, 这使他们过于看重考试。但还有一部分高职生恰因为考试失败的次数多了, 家人的批评也多了, 对考试持无所谓态度。同时, 社会存在的缺乏诚信的现状, 部分高职生耳濡目染, 难以抵制, 所以在考试时存在侥幸心理, 产生作弊行为。

克服高职生不良考试心理的途径

开展教育疏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应帮助高职生认清学习的重要性, 制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 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因为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因于那些不稳定的内因, 例如情绪状态、努力程度、重视程度等, 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和坚持行为。同时,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考试、客观对待考试。此外, 应在高职生中开展诚信教育, 张扬诚实守信之风, 表扬守信典型, 用诚实守信的教育导向指导学生在考试中真实作答, 杜绝作弊, 用真才实学回报家长、回报社会。

改革评价机制多年来, 考试一直作为选拔人才和评价教与学效果好坏的重要途径, 各级各类的考试无处不在, 但高职院校的考试应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 教育重点不同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本科式教育, 而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培养。同样, 考试的重点也应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性考试, 而应为无纸化的实践技能考试。高职生原有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但动手能力却相对较强, 强调实践技能考试可以调动他们学习和面对考试的积极性。

调整用人导向分数、证书的确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材料。但对用人单位来说, 一位踏实肯干、诚实守信、技术到位的员工创造的价值要比证书和分数来得更实在。尤其对高职毕业生来说, 如果用人的标准是人品加技能而非原来的学历加证书的话, 这对他们考试情绪的调动与考试心理的调节无疑是莫大的帮助。这样的用人导向, 有利于高职在校生自身修养的加强和提升, 有利于将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高职生个体的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夏瑞庆, 王守恒.教育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157-158.

[2]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考试心理 篇8

关键词:作弊,现场心理,外部表象,心理干预措施

不知从何时起,作弊成为考试制度的必带附属品,不论是各级各类学校正常教学中的考试,还是各种升学考试,以及社会考试,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每年学校组织的单元、期中、期末考试,承办的自学考试、成人高考、中考等考点工作过程中,监考老师不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作弊考生和存在作弊倾向的考生。本文从专业监考的实际出发,研究如何运用好观察法,以有效地甄别作弊倾向和预防作弊行为为目的,研究考生作弊的现场心理和外部表象特征,以期尽早发现有作弊倾向的考生,及时采取干预、提醒、警告等心理影响的方法措施,预防作弊现行行为的发生。

一、作弊考生的现场心理与表现

(一)大多数有作弊倾向的考生总是想着先完成会做的考题,在多余时间准备作弊。

大多数有作弊倾向的考生,只要是有一定科目学习基础和做了一定考试准备的,往往都抱着这样的心理。先熟悉全部考题的难易与分布,在能够解答的尽快答后,才会开始考虑用作弊的方法解答不会或没有把握的考题。因此往往作弊行为多发生于考试的中下部时间。只有极少数学习基础极差、什么都不会的考生才会在开考不久就蠢蠢欲动。

(二)面部表情冷静、安静、不想引人注意是有作弊倾向考生的共同特征。

从对待学业的态度、品行意志方面来说,欲作弊考生的心理素质是差的;但从敢于或有准备想在考试中以作弊行为获利的角度讲,其本身承受压力的心理能力却是比较强的。很可能以前有过作弊的经历,又因为是有备而来,心理准备充分,又需要在作弊时有不被人注意的前提条件,因此通过对该类考生处于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可以看到,虽然其作弊时处于应激情绪状态,但在作弊未进行或间歇时从外表上看往往显得非常冷静和安静,心理紧张不易表现外露。

(三)动作表情上往往利用无邪的表演掩饰作弊行为或倾向。

为了掩饰自己的作弊倾向或行为,不引起监考老师的注意和防范,同时又要不断观察监考老师的位置和动向,作弊考生经常需要目光游离、抬头观察,有时往往会配合种种的表演:有的作苦思冥想状;有的口中念念有辞;有的摇头晃脑好像完全沉醉在考题中;有的甚至会含情脉脉地注视监考老师,弄得监考老师莫名其妙。许多有经验的监考老师参破了这类作弊考生的惯用伎俩,但也有相当多的监考老师还未能意识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

(四)欲作弊考生对监考人员发生注意时的外部表现及特点。

这种注意为有明确目的的有意注意,产生适应性动作,如答卷、写字等无关动作的停止,考生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叹气、深呼吸动作等,还会出现如握拳、咬紧牙关等紧张注意时的动作。由于要实行作弊,这种注意必须转移到作弊的实施上,其注意的稳定性不强,给监考老师发现其作弊行为创造了条件,但也有些考生因注意的分配能力较强而较难发现。

二、不同作弊手法的现场现象和心理分析

(一)夹带。

要想靠夹带作弊,必定要有抄录有考试相关信息的载体物,如小纸条、教科书、练习卷册等。目标比较小的小纸条、缩印本等“小抄”,带进考场时为避免监考老师注意,考生往往将其藏匿在令人意想不到而又便于拿出翻看或转移的隐蔽处,夹带者在心理上往往自认为监考不会注意到,如女生的裙摆下,男生的袖管、前襟下,或眼镜盒、文具盒、笔袋里,最近又出现将资料抄在餐巾纸上、调换草稿纸等夹带行为。因此现在正规的考试都不允许带文具盒、文具袋、眼镜盒到座位,监考老师对餐巾纸包、草稿纸也应加以检查注意,有条件的学校可换用有色草稿纸。该种作弊手法容易留下物证。

(二)偷窥。

偷窥是指偷看周围其他考生的答案,是考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依靠“他助”或“自救”得到或参考其他考生的答案,特别是容易看清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答案。正规考试中答题卡分A、B卡两种错位发放的方法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偷窥作弊的难度,但在平时的学校考试中,这是一种较难防范和处理的作弊手法,原因是它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且没有任何物证。

经常有前后、左右配合偷窥的行为发生,通常前面的或左右的学生将考卷有关部分放到同伴容易看到的地方,并配合观察监考老师位置和有无引起注意。

(三)传递。

传递的作弊方法是比较老套和容易引起监考老师注意、容易被捉到物证的一种方法,正规考试中很少出现,在一些考试风气较差、不以作弊为耻的学校、班级中会有出现。方法主要是将答案写在纸条、橡皮或其他一些东西上,传给需要者,由于可能事先经过预谋,往往在考场上有相互观察对方,共同观察监考老师等动作,用递、抛、滚等办法进行传递。最大胆的是前后换卷,是一种预谋性强、风险较大的作弊行为。

(四)现代高新技术作弊。

作弊考生依仗对高新技术能熟练掌握和使用的心理,利用监考老师对高新技术的不了解、不熟悉,使用相关技术工具进行作弊,将手机、无线耳机、电子存储发送装置等或我们还未熟知的设备偷偷带上座位,用短信、语音、文字等传出试题、接收或查找答案,通常会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用内外勾结的组织方法进行。这种作弊方式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时有耳闻,而且都出现在如高考等重大考试中。由于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不良学生往往利用技术占先心理,在监考方还未了解某种技术、方法如何用来作弊之前使用其作弊,其预谋性最强,波及面较大。

三、作弊者心理动机与成因的调查分析

研究中我们对考试作弊心理动机与成因等方面在我校的高一年级通过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共发放947份,回收931份。我校是江苏省三星级高中,生源质量中等,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一般。经过统计,其中学生考试前一定程度感到压力大、内心焦虑的占68.21%,其中因自己的掌握情况不佳原因而引起考试压力的比例最高,达61.33%;有49.62%的学生在考前、考中缺乏自信、心中无底;学习动力不足的比例也比较高,达32.22%。在所有受调查学生中对产生作弊倾向、引起作弊动机的各种具体成因出现比例调查统计如下表:

学生普遍认为引起作弊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应付、蒙蔽家长和对知识的掌握应用状况不好,分别占到59.08%和51.99%(具体比例见下图)。

绝大多数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作弊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有一定的荣辱意识,在问卷的建议栏多主张应该以考生自律和用严格监考控制、严肃纪律严厉处罚、加强学校教育、减轻考前压力、家长与教师不以分数看人等多种方法结合来根治作弊现象,同时也对监考老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如监考要安静规范,对考生严格要求、一视同仁;监考老师的位置、方法要科学;加强巡视等具体做法,还对学校平时的教学、复习及时间安排、考试组织提出了不少建议。调查基本反映了像我校这一个层次的高中学生在考试作弊心理动机与成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也使我们对考试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四、以预防、警诫、震慑、教育为目的的考前、考中、考后心理干预措施

(一)考试前的心理震慑教育。

每场考试前,监考老师应注意做好考前教育工作,用劝告、警告及举实例等多种方法对考生施加心理影响和震慑,培养、诱发考生的理智感、诚信道德感等积极的情绪情感,自觉抵制作弊行为,充分利用考生既想考得好成绩,又怕作弊被抓被处分的趋避冲突心理。

(二)监考中的密切观察。

根据考生风气的不同,及时调整提高密切观察的程度和频率,要求监考人员不做和监考无关的事,降低监考老师的绝对感觉阈值,保持敏感性。利用考生作弊时注意分配的不熟练特性和不稳定性,及时发现和制止该类行为。

(三)考试进行中的心理干预和对策。

在考试进行中,针对个别或部分考生出现的想伺机作弊的状况,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本着预防为主、对每一个考生负责、保证每一个考场考风优良的原则,不可以以放任或呆滞的态度来对待。此时的心理干预方法主要有:(1)个别警告法,用语言、轻敲桌面等警告手段提醒个别考生;(2)公开提醒法,针对几个考生,用明确的语言、严肃的语气予以提醒和警告;(3)取消作弊条件法,将考生中可用来作弊的条件或环节及时取消,切断作弊信息获取、传播的路径,如将边上、前后考生的考卷放到不易被看到的位置,将考桌中的书本、纸张拿走,适当调整考生座位或间距等。

(四)考试后对作弊考生的严肃处理与心理教育及治疗。

对已经发生作弊行为的考生,非常需要一个严肃的心理教育过程,对作弊的学生严肃处理、公开警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需要严格按照考场纪律或校纪校规尽快处理。这样,一方面,将对考生本人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降低其对作弊行为的自我效能感,防止其养成作弊习惯。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教育和警诫该考生或其他考生。

在考试的组织和监考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探讨考生发生作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外部表现,注意发挥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强化考生抵制作弊的意志,削弱其作弊动机,杜绝作弊风气、作弊工具等诱因,坚决否定考生将作弊行为作为考试情况不良的补偿的心理防御机制,全面提高对考场与考生的控制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考风和考生诚信自律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498-502.

[2]王春芳, 张宁主编.医学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1:76-85.

考试心理 篇9

2011年高考体育加试结束,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多半不是因为自己竞技水平的问题, 而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好, 直接导致技术完全失控, 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怎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通过总结、反思, 笔者现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让学生多参加比赛, 积累经验, 熟悉场面

竞技体育, 不是只靠突击训练就能立刻见效的, 而是要进行常年的、系统的训练。一般参加高考的学生, 最起码要经过1—2年的系统训练, 因为人体差异的不同, 学生训练努力的程度不同, 自然训练的成效也就不同。因为中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少, 所以就更要抓住这些机会, 不要因为自己水平不够、不能取得好的名次而放弃这些比赛的机会。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1.经验的积累

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见到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和高水平对手一起比赛, 能激发部分学生的潜能, 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极大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或在比赛的过程中, 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比赛结束后思考、总结, 从哪些方面可以完善、提高自己的技术动作。学生还可以学习到高水平运动员良好的比赛习惯, 积累比赛经验。

2.心理状态的调整

区级、市级运动会, 对于普通的中学生来说, 场面已经足够宏大了。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如此盛大的开幕式, 如此高水平的比赛, 如此多的运动员, 如此多的观众, 甚至可能还有电视台来现场拍摄。这对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对他们能否在各种复杂、困难的环境下, 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保证技术、战术的充分发挥, 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锻炼。

3.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有很多的学生都是背着家长练体育的。通过调查, 很多家长都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练体育, 觉得练体育既没有出路又耽误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在比赛中取得一点成绩, 家长会认为他们在这方面有些天赋, 从而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很多时候, 家长的一句话比老师的十句话都管用, 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努力, 因为他们想证明给父母看自己有这个能力。

二、多与学生交谈, 从思想上进行放松

学生不良的心理素质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中形成的紧张习惯, 因此要解决比赛紧张的问题, 就要从改变性格中的不足做起。在高考大环境的压力下, 学生的课业压力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如果还要进行课外训练, 难免会产生过重的思想包袱。

教师平时训练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 特别是学习或体育成绩不好的学生, 多与他们交谈, 多给些鼓励,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学习或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 则要时常提点他们, 戒骄戒躁, 减少自负, 反省自己, 发现不足。告诉他们, 如果自我感觉良好, 不愿接受批评, 过分地想在比赛中表现自己, 把结果看得很重, 往往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

三、完善训练方法

1.情景变换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考试时身边的待考学生太多, 从而心理过度紧张, 技术动作完全变形, 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可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 营造与考试相似的环境, 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

2.环境选择

选择不同的场地进行训练。因为人体差异的不同, 每个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不一样, 因此经常变换场地训练, 对于那些适应环境慢的学生有很大帮助。

3.抗压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辛辛苦苦训练一两年, 只为高考那几分钟的比赛, 这种压力是无法言语的。因为一旦失败了, 就意味着一两年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在训练中, 对于完成训练计划的质量要求要非常高, 一定要奖罚分明, 而且罚要罚得重, 这样才能让学生高度重视每次练习, 在最后的比赛中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误。

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一例 篇10

来访者,女,16岁,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身高中等,皮肤白皙,表情紧张,双眉紧锁,眼睛里充满血丝。来访者父母均为小学教师,对来访者学习方面要求严格,希望来访者将来能考入重点大学学习文学。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来访者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并多次在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中获奖。但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发挥失常,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每次考试之前都担心自己考不好,后来发展到考试之前就头疼、拉肚子,甚至胃炎发作。现在即将面临中考,她的目标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在最近的一次摸底考试中因为紧张又一次发挥失常。由于总是害怕重蹈当年小学升初中的覆辙,最近几天,情绪低落,经常失眠,胃炎也发作了,一想到中考就紧张焦虑,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做心理咨询,来访者非常希望能早日消除紧张情绪,中考能够正常发挥。

2 评估

2.1 心理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焦虑,烦躁。(2)身体状态:胃炎。(3)社会功能:能正常参与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等。

2.2 诊断依据

(1)来访者知、情、意三者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就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排除精神病。(2)该来访者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来访者的反应强度不剧烈,反应也只局限在考试问题范围内,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虽然病程时间较长,但原因单一,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3)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考试焦虑)。对来访者焦虑程度进行测量,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心理测验得分22,大于20分,属于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

3 原因分析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考试焦虑上。无论是考试心慌、考前失眠,还是情绪低落、胃炎发作都是由来访者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直接导致的。而这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不断习得和形成的。父母对于来访者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来访者小学阶段学习优秀,并且多次获奖,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来访者也为自己的“完美”表现而自豪。而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发挥失常,却打破了这种“完美”。来访者追求完美,不接受自己的失败,从而无法平静地面对曾经失败的场景——考试。考试发挥失常的次数多了,越是加重了考试焦虑的程度,从而由起初的考试紧张,发展到考前头疼、拉肚子,甚至胃炎发作。

4 咨询目标与方案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缓或克服考试焦虑状态。

(2)咨询方案:咨询过程分为3个阶段:(1)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进行咨询干预阶段;(3)巩固和结束阶段。

5 咨询过程

5.1 第1阶段: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进行心理诊断与评估,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咨询方案。

方法和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强调保密性原则;(2)进行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心理测验,同时了解该来访者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3)根据焦虑测验得分及来访者主要症状表现,协商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来帮助来访者克服考试焦虑。(4)学习放松技巧、构建焦虑等级。教给来访者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按照手臂、躯干、腿的顺序进行,要求每次放松一个骨骼肌肉群,先使该部位肌肉紧张,保持紧张状态,然后慢慢放松,体验肌肉的松紧程度,如发热、沉重、轻松等(停顿约5s)。要求来访者回家后每天进行肌肉(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49页)放松训练。来访者认真考虑,构建出如下焦虑等级:坐在考场中想到不能不进行考试时,焦虑程度为100;在考场外等候时,焦虑程度为80;考试前一个晚上想到考试时,焦虑程度为60;考前一周想到考试,焦虑程度为40;平时想到考试时,焦虑程度为20。

5.2 第2阶段:咨询阶段(第3~5次咨询)

目的:通过训练,使来访者考试焦虑程度明显下降。

方法和过程:在心理咨询室内为来访者实施想象脱敏。由咨询师做口头描述,让来访者进行想象。来访者身心完全松弛后,咨询师念出第一个焦虑事件“想到考试时”,要求来访者尽可能生动逼真地想象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在头脑中保持这一清晰印象30秒钟左右,直到开始感到紧张,即竖起一个手指头向咨询师示意并报告焦虑值。要求在想象时出现焦虑情绪后尽量忍耐,不允许有回避停止行为产生。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采用放松疗法对抗,直到当焦虑降到5以下时,认为这一事件的脱敏结束,开始进入第2个事件的脱敏。反复进行此程序,完成脱敏任务。

5.3 第3阶段:巩固和结束阶段(第6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和过程:(1)小结咨询过程,再次肯定来访者的变化;(2)共同商谈考前两周的时间安排,生活安排及自我调节的方法;(3)建议继续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4)基本结束咨询。

6 咨询效果评估

6.1 来访者自我评估

“中考我没有生病,考试前一天晚上有些紧张,但是我运用放松的方法,很快就睡着了,考试过程中也没有太紧张,考试成绩还算理想,我和父母都很高兴。”

6.2 心理咨询师的评估

浅议高师心理学的考试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师;心理学;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9-02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学院中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为了提高师范生从业技能的基础课程,为师范生发展专业化道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训练。但是,很多师范生学习了心理学,不但自己没有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而且不能主动将教学实际与心理学知识相联系。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发挥出心理学考试的积极功能,在考试的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例如,考试目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等。这些问题妨碍了高师对师范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影响了教与学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所以,在进行高师教学改革的时候,对考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大改革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师心理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的异化。考试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已养成的能力是不是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从而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的信息,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改进学习。考试不仅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预测学生的潜能及其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但是,现在很多学生考试只是为了分数高,名次前,可以拿到奖学金或者为了混个毕业成绩;老师出考试题只为了图省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中的这个必要环节。所以,现行考试无法真正体现考试的目的。

2.考试功能扩大。考试在现实中成了学生学习和老师教书的唯一标准,考试的要求是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只是为了达到考试的要求,取得理想的成绩。学生们“考什么、学什么”,使考试具备了单一的淘汰功能,而不是“学什么、考什么”的检测功能。考试本来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而现在变成了它的全部。学校的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受到考试的冲击和影响。衡量教与学有效性和质量的一个指标就是考试,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就是教师的工作获得肯定。这种“双丰收”会极大地激励老师和学生更加勤奋地工作和学习。然而,现在考试和教育的关系本末倒置,本来应该服务于学生发展、服务于教育的考试,如今却成了教学的目的和核心,考试由手段和工具变成了教学的目的。

3.考试形式单一。受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化客观规律作用,现行考试模式简便易行,易于控制,一次性期末考试占主导地位,基本以闭卷测试为主。

4.考试内容机械。考试内容多半是检查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机械记忆,以及理论的浅层次应用,以纸上谈兵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缺少对各种能力的综合考核,从而造成学生在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高师心理学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对策

要进行高师心理学考试改革,首先就要考虑考试的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考试内容,一个是考试方式。所以确定考试目标,然后根据考试目标的性质和特点来确定恰当的考试方法。根据高师培养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心理学课程应主要考核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质,树立正确的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树立人格毕生发展的观点,理解个体动力系统的结构,掌握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辅导的原则与方法、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明确考试目标的基础上,心理学课程的考试成绩应采取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考试方法采取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记等相结合。现行的期末考试主要是考试课采取闭卷,考查课采取开卷。其实考试课可以将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取其优点,避其缺点,达到较为理想的考试效果。闭卷部分主要以考察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情况为主;开卷部分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加强主观题目,题目力求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题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举一反三。现代社会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而口试就能很好的考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口试也就是面试,老师可以面对面地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语言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更好的因材施教。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通过面谈就可以大致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口试一般不好做假,我们可以将口试与笔试结合,更能全面地考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小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记可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查阅资料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这些也会为学生今后写毕业论文,在教学中提高科研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平时成绩可以用小论文、调查报告和读书笔记来评定,期中成绩可以用口试加开卷考试来衡量,期末成绩用闭卷的笔试来测定。这样可以根据心理学课程特点,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考察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看学生能否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辅导、能否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

三、高师心理学考试改革阻碍及其对策

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现实中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锐意改革与满足现状交织、纠缠。对他们来说“一切在掌控之中”才是最为现实的目标。为了不消耗精力去適应新的考试模式而改变管理方法,为了不承担改革带来的风险和压力,管理者会更愿意满足现状。教师是考试改革的真正实践者,他们同样想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教师们熟悉现在的考试模式,整个流程容易操控,比较轻松。如果改为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工作难度肯定会增加,工作量也无形中扩大许多,尤其是要承担必然出现的各种压力。对于教师来说,现在的高校评价教师主要看他的学术水平,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那么考试改革对他们而言是投入多而收益小,所以,不如保持原状。因此,高校管理者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要充分认识考试改革的意义,只有先从自身的观念改变了,才能推动学校考试改革的进度和深度;其次,要充分认识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是考试改革的主体,是考试改革的最终执行者,只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实际做这件事,考试改革才能有效的、不断的深入和推进。再次,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探索科学的、先进的学生学习评价模式,建立规范的考试制度。先进的评价方法要以制度的形式和可操作的模式固定下来,使考试的科学性落到实处,在规章制度上使考试改革得到保障。最后,要肯定教师在考试改革中所投入的精力,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和评价工作,使考试改革得到组织上和机制上的保障。

考试是学校培养人才,评价人才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之一,只有考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备了,才能指引老师和学生,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因此,只有把高师心理学课程考试改革中的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蔡敏.教育心理学考试改革新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2]汪利,刘海燕.制约高校考试改革有效深入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3]姬建锋.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探究 篇12

一、诚信缺失, 社会道德评价失范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 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诚实守信是关系到其道德修养、个人信用的大问题,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由于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 层出不穷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 给大学生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 他们不再把作弊这种行为当成严重的问题, 而是把它当成是在学习和行为方式上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心理和行为造成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和道德的堕落, 造成了诚实、正直等人际通行的基本价值的毁灭。据《首都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资料显示, 大学生对违纪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旷课、迟到等现象比较严重, 也恰恰是在这些问题上, 一半以上的人对这些现象抱着理解和无所谓的态度。

考试作弊其实就是一个“诚信”问题。为什么要作弊?要取得好成绩, 取得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成绩。每个人在作弊的时候都知道这是不对的, 是弄虚作假, 可没有人在乎, 这就是对“诚信”的淡漠。在大学校园里, 作弊者最初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随着对学习兴趣的衰退甚至失望, 逐渐演变成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 甚至以作弊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归因不合理, 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考试作弊, 即使作弊者本人获得了不应有的利益, 也侵害了参与同一考试者群体的实际利益。因此, 考试作弊从性质上看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成绩差的同学作弊是为了及格;成绩好的同学作弊是为了拿高分从而拿到奖学金。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故意用作弊的方式来反抗陈旧的教材和僵化的考试制度, 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他们“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去影响社会, 以显示他们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存在”, 这其实是一种病态型的社会人格。应试教育不一定合理, 考试也不一定能够准确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以此作为作弊的理由, 或破坏考试制度或以作弊的方式对抗考试则完全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

大部分作弊的大学生都能意识到作弊行为的可耻, 但由于心里感觉不公平, 抱着侥幸心理, 有了这种想跳出约束的行为。这其实体现出来的就是他们知与行的不统一、不协调。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个守规矩的乖孩子, 总希望能够叛逆一回, 不守规矩一回, 有一种猎奇心理。有的作弊者以作弊得逞为荣, 以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为本领, 甚至有的同学还为自己通过作弊取得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在这种氛围里, 那些意志薄弱的同学抵挡不住因作弊成功所产生的诱惑, 就往往改变初衷而纷纷仿效。还有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平时学习一般, 考试成绩因作弊而跃居前茅, 就归因为考试成绩好的人都是因为作弊手段高明。在这种归因的作用下, 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就多了起来。

三、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 考试观念和方式不够科学

学校的德育教育有时片面强调意识形态, 忽视了人文文化的价值, 而没有把如何培育做人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放在突出的位置, 教育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新颖和具有吸引力, 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思想脉搏不相契合, 加之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缺乏有力的、持之以恒的保障措施;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容易流于空洞和陈旧;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 大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距离”。

除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外, 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观念也同样存在着弊端。首先, 在教材建设方面, 部分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 滞后于科技的发展, 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距甚远等;第二, 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 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对大学生们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 所学的知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否真的有用, 大学生们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却没做更多的考虑;第三, 在考试观念和方式方法方面, 大学教育中有的知识除了考试以外, 基本派不上用场, 与实际脱节。我们现在的不少闭卷考试, 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学生们经常被困在一些教学情境中, 学着死板的步骤、僵化的思想和陈旧的知识。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地位。框在每个学生四周的是一张无形的网, 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试方法和监考力度, 这些因素刺激了一些大学生的作弊行为, 也使得他们觉得作弊算不上什么错误。为考试而教, 为分数而学的氛围, 给学生以较大的心理压力。分数高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保持其优势, 为了获取高额的奖学金而不惜冒险, 选择了作弊这种看似便捷的途径;分数低的学生为了改变不利处境, 为免受同学嘲笑、教师批评和家长斥责, 更想通过作弊来弥补, 应付了事。

四、急功近利的心理, 社会浮躁心态的渗入

当整个社会处于道德转型和价值转型期, 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都处于紊乱状态, 导致人们道德选择更加多元化。新旧道德观念相互冲突、相互交替, 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出现了失调, 社会秩序时不时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教育, 使青年大学生受到双重或多元标准的影响, 似乎不论哪一种标准都有其合理性, 这就使得道德评价失控。这种失控反过来又使得大学生的知行不统一, 他们虽然知道作弊是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 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作弊行为。在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下, 象牙塔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深深地打上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烙印。伴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大学的德育教育没能进一步地抓住青年大学生的心, 随着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 部分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开始混淆, 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德育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非道德间的巨大落差, 往往使大学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甚至助长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而产生对德育教育的排斥和抵触, 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影响力, 从而在大学生身上出现了社会道德危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非道德主义泛滥、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和德育教育扭曲变形。在这些道德危机表现上, 道德评价失范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 它牵涉到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及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和崇高性的理解和判断。

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而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在社会大转型时期,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由此产生的国家利益淡化、消极涣散、拜金主义、甚至腐败堕落等道德嬗变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到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队伍中来” (张孝宜, 2000) 。

上一篇:畜禽霉玉米中毒防治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